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计算器

计算器

漫游诗人 点赞 分享
计算器

微信扫码分享

计算器(精选12篇)

计算器 篇1

  的认识和简单应用

  设计者:德胜小学李一青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第42页。

  教学目标 :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用进行简单的计算。

  2、借助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

  3、在师生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准备:

  1、师、生自备。

  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

  一、比赛激情

  1、出示一组计算题, 师生同时进行计算比赛。(教师用,学生用笔算。)

  1706-923          79.2-0.43+9.546          84÷0.03×0.83

  19.2÷0.032        28.36+1.94-23.508        21.28×3.1÷7.6

  通过比赛,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认为这种比赛不公平,用当然算得快等等,然后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你已经知道了有关的哪些知识?(请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

  3、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根据符号说出常用键的名称以及它的功能,也可能有学生会说如何使用等。)

  4、尝试用计算:

  (1)挑选比赛中的三道题题:1706-923和19.2÷0.032,3405×26÷195×37进行计算。

  (2)重点讲评3405×26÷195×37,指名学生在实物台上边演示边说操作过程,其他学生补充、评议。

  5、想一想:在使用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把问题记录下来。)

  二、释疑、操作

  1、各小组汇报疑问之处。

  2、同学之间互相释疑,有困难的地方教师进行补充。

  3、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在哪里见过?干什么用的?

  (明确这些虽然大小、功能、形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一个最基本的功能——计算的功能。)

  4、巩固的使用方法:

  (1)    计算前面比赛中的另外三道题。(教师巡视需要帮助的学生)

  (2)    师生第二次竞赛:(选用练一练第1题中的部分习题再补充几道。)

  第一组:4187+5492    10825-9418   1.25×8

  289×108     600÷20      40584÷456

  第二组: 1036-897+218-164           1350÷15×2100 

  21.28÷7.6×0÷21.7          20-3.816+0.903-7.05

  (3)反馈结果,交流计算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象1.25×8,600÷20,21.28÷7.6×0÷21.7 不需要用,口算就行了。)

  (4)进一步明确要用于复杂的计算,才能显得方便的道理。

  三、简单应用

  1.            解决实际问题

  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小时大约滴0.66千克的水。

  (1)    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学生用计算并汇报结果)

  (2)    把这些水分别装在饮水桶中(约重19千克),算算大约能装多少桶?

  (3)    对于计算出来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4)    如果这些水用来大家喝,你知道能解决学校几个班多少时间的饮水量吗?(课后可向学校事务室了解情况,并计算出结果。)

  2.            用探索规律

  (1)    用计算下列各题:

  41×6

  441×6

  4441×6

  44441×6

  (2)    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桌交流)

  (3)    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444441×6

  4444441×6

  44444441×6

  (4)    上面写出的答案正确吗?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呢?

  (5)    运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验证结果的正确性。

  (6)    请你运用发现的规律,自己写出几个算式。(小组交流)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教学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增加内容。虽然在教材中这是一个新的内容,但对于这个现代化的计算工具来说,学生并不陌生,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他们对有着程度不同的了解,有的学生甚至已经能熟练操作了,面对这个实际情况,我首先从尊重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他们说说自己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的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用的方法,在尝试用计算中,重点解决运用进行混合运算的按键顺序。

  其次,采用师生互助式的学习方式,对于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疑问,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互相释疑、教师补充这样的学习方式来进一步学习、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培养了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唤起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从而掌握如何正确操作和使用。

  第三,新课标指出“能借助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根据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资源”的生活情境和用探索规律这两个环节,借助的计算,增强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同时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的优越性。

计算器 篇2

  简要提示:

  本课是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第83~84页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会熟练使用计算器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积随另一个因数变化的规律,初步了解积的变化这一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让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和概括以及猜想、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与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同时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流程:

  流程1:基本练习    

  流程2:反馈过渡            第一段:基本练习

  流程3:猜想

  流程4:初步验证

  流程5:反馈交流                 第二段:探索规律

  流程6:深入验证

  流程7:得出结论   

  流程8:想想做做1   

  流程9:交流想想做做1 

  流程10:想想做做2              第三段:应用规律

  流程11:交流想想做做2

  流程12:想想做做3        

  流程13:交流想想做做3

  流程14:全课小结

  流程15:布置作业            第四段:小结、作业

  第一段:基本练习

  流程1:基本练习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认识了计算器,并且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现在,请大家用计算器来算一算。课件出示基本练习题:36 × 30 =(暂停)

  流程2:反馈过渡

  师:用计算器计算,很快可以得出:课件出示上题答案:36 × 30 = 1080,计算器可以帮助我们快捷、准确地进行计算。大家是不是都很喜欢用计算器计算呀?今天我们就继续借助计算器来学习(部分揭示板书课题:用计算器)。

  第二段:探索规律

  流程3:猜想

  课件出示例题表格: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

  积的变化

  36

  30

  1080

  ——

  36

  30 × 2

  1080 ×     

  36

  30 × 10

  36 × 8

  30

  36 × 100

  30

  师:来看这张表,刚才我们已经用计算器算出36×30=1080,请大家上下纵向观察表格上面三行:如果一个因数36不变,另一个因数30乘2、乘10、或是乘其它的数,想一想,积会有什么变化呢?再观察表格的第一行与下面两行,因数30不变,把另一个因数36乘8、乘100、或是乘其它的数,积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大胆猜猜看。(课件上的数据根据教师叙述逐一闪烁)(暂停)

  流程4:初步验证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和自己的思考进行了大胆的猜想,那大家猜得对不对呢?可以用算一算、比一比的方法来验证。请大家用计算器来算一算,再把得到的积与1080比一比,看看是不是和大家猜的一致。(暂停)

  流程5:反馈交流

  课件出示完整表格: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

  积的变化

  36

  30

  1080

  ——

  36

  30 × 2

  2160

  1080 ×  2 

  36

  30 × 10

  10800

  1080 × 10 

  36 × 8

  30

  8640

  1080 ×  8 

  36 × 100

  30

  108000

  1080 × 100

  师:来看计算结果,果然与我们的猜想一样。借助36×30=1080这道算式,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因数36不变,另一个因数30乘2,得到的积2160就是原来的积1080乘2;如果30乘10,得到的积就是1080乘10。同样,如果30这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36乘8,得到的积就是1080乘8;如果36乘100,得到的积就是1080乘100。(暂停)

  流程6:深入验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大胆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并通过一组题的计算和比较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但仅仅通过少量的一组题就得出一条数学规律还不够严密,大家还能再找一些这样的例子,用计算器计算,进一步进行验证吗?请同学们试试看,先举例验证,再在小组里交流。(暂停)

  流程7:得出结论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来对我们的猜想进行验证,验证的结果是不是都符合刚才的猜想呢?确实没错,通过观察、大胆猜想、严密验证,同学们又探索出了乘法运算的一条重要规律,积的变化规律。请看:(课件出示完整课题: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师: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它的发现对我们的数学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我们齐读一遍。

  第三段:应用规律

  流程8:想想做做1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1.填表。

  一个因数

  5

  5

  5

  5 × 5

  5 × 20

  另一个因数

  4

  4 × 3

  4 × 10

  4

  4

  积

  20

  师:现在我们不用计算器计算,大家会直接应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计算完成这张表格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书上填一填,跟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暂停)

  流程9:交流想想做做1

  课件出示上题答案:

  一个因数

  5

  5

  5

  5 × 5

  5 × 20

  另一个因数

  4

  4 × 3

  4 × 10

  4

  4

  积

  20

  60

  200

  100

  400

  师:我们一起看,是这样填的吗?对,应用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5不变,另一个因数4乘3,积就等于原来的积20乘3,得60,同理,我们很快就能得出其他几题的积分别为200、100、400,同学们是不是这样想的呢?

  流程10:想想做做2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2: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24 × 3 =  72         7 × 15 =  105        16 × 5 = 80

  24 × 30 =            7 × 150 =            16 × 20 =

  24 × 300 =           7 × 1500 =           16 × 35 =

  师:有了规律,我们还要做到灵活应用,我们来看这一组题,请同学们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在书上填一填,然后选择其中的一组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暂停)

  流程11:交流想想做做2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2答案:

  24 × 3 = 72          7 × 15 = 105           16 × 5 =  80

  24 × 30 = 720        7 × 150 = 1050         16 × 20 = 320

  24 × 300 = 7200      7 × 1500 = 10500       16 × 35 = 560

  师:来看计算结果,第一组题,已知24 × 3 = 72,依据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24不变,另一个因数3乘10,积就等于原来的积72乘10,得720,第三题24乘300,可以根据第一题来思考,也可以根据第二题来思考,都能得到积是7200,第二组、第三组题也可以依据积的变化规律很快得出结果,大家都填对了吗?

  流程12:想想做做3

  师:其实,应用这个规律,不仅可以快速计算,还能帮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3.一种计算器的单价是38元,买4个这样的计算器要多少元?买20个、40个、400个或800个呢?

  单价(元)

  38

  38

  38

  38

  38

  数量(个)

  4

  20

  40

  400

  800

  总价(元)

  师:看这一题,请同学们自己独立想一想,在书上填一填,然后仔细观察、比较每次购买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每次的总价呢?并在小组里说一说。(暂停)

  流程13:交流想想做做3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结果:

  单价(元)

  38

  38

  38

  38

  38

  数量(个)

  4

  20

  40

  400

  800

  总价(元)

  152

  760

  1520

  15200

  30400

  师:我们看计算结果,根据总价等于单价乘数量,我们可以口算出38乘4得152,依据积的变化规律,计算器单价不变,数量在原来的基础上乘几,得到的总价也就在原来的基础上乘几,所以我们很快可以计算出总价分别是152、760、1520、15200、30400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这样,根据实际的需要,灵活应用规律,这样才算真正做到了灵活地学习、应用数学知识。(暂停)

  第四段:小结、作业

  流程14: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借助计算器,通过观察、猜想、再逐步验证的方法探索出了乘法运算中积的变化规律,应用这一规律,不仅可以提高计算速度,还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其实,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我们去商场购物、去农贸市场买菜等,营业员就常常应用这一规律很快算出购买者所需的价钱。其实,神秘的数学王国里还藏着许多规律,希望同学们都能像今天这样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借助现代的有用工具去主动探索和发现。

  流程15: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想想做做4、练习七第1题(1)

  师:请同学们独立在作业本上完成。

计算器 篇3

  教学内容:用计算器探索规律P29

  教学目标: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数和最小数,并用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3、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let’s go!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 独立操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商是循环小数 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2、用计算器验证。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独立完成“做一做”,你发现什么规律?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校对。

  三、请学生总结,也可质疑。

  教师激励: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后的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研究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

  四、独立练习 P31 7-9

计算器 篇4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会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难点是用交换键输入数字.关键是掌握计算器功能键的用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这一小节的教学需要注意:

  1.目前在国内市场上,能见到的科学计算器的型号很多,这些计算器的功能基本相同,在面板的设计与使用方法上大同小异,因此如学生已有了某种型号的科学计算器,不宜要求学生再买学校决定集体选用的某种型号的科学计算器(例如教科书上介绍的CZ1206型科学计算器).教学时宜突出这类计算器的共性,并注意对拥有不同型号计算器的学生的个别教学.

  2.对计算器的介绍应随着知识的学习逐步进行.

  在本章里,只要求学生会用它进行五种代数计算,而其他计算可暂不涉及.关于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由于涉及的知识过多,编排上与教材上的知识学习顺序不同,不易读懂,可让学生暂时不读.

  3.教科书上的前5个例题,主要涉及数的四则运算,在安排上由简到繁.例1是两位数的加法,说明如何输入一个数据:例2是三位数的减法,出现了运算结果为负数的情况;例3是带有小数的乘法运算,说明如何输入一个小数;例4是小数除法运算,涉及负数参与运算的情况;例5是加乘混合运算,说明计算错也能先乘除后加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

  2.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

  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计算;

  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

  教学过程 

  1.计算器的使用介绍(科学计算器)

  2.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

  例1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 (2)51.7×(-7.2)

  (1)

  ∴(-3.75)+(-22.5)=-26.25

  (2)

  ∴51.7×(-7.2)=-372.24

  说明 输入数据时,按键顺序与写这个数据的顺序完全相同,但输入负数时,符号转换键要放在数据之后键入.

  例2 用计算器计算(精确到0.001)

   (1)

  ∴(-0.45)5≈-0.018

  (2)  按键/显示

  说明 不同的计算器,显示器所能显示的数的数位不尽相同,一般地最多能显示10个位数,如果题目没有给出特别要求,计算结果就保留4个有效数字.

  例3 用计算器求值

  (1)(-6)2 (2)-62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求值

  1.9.2×3+10.2 2.(-2.35)×(-0.46)

  答案  1.37.8 2.1.081 3.141.670; 4.-8.009 5.7.617

计算器 篇5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会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难点是用交换键输入数字.关键是掌握计算器功能键的用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这一小节的教学需要注意:

  1.目前在国内市场上,能见到的科学计算器的型号很多,这些计算器的功能基本相同,在面板的设计与使用方法上大同小异,因此如学生已有了某种型号的科学计算器,不宜要求学生再买学校决定集体选用的某种型号的科学计算器(例如教科书上介绍的CZ1206型科学计算器).教学时宜突出这类计算器的共性,并注意对拥有不同型号计算器的学生的个别教学.

  2.对计算器的介绍应随着知识的学习逐步进行.

  在本章里,只要求学生会用它进行五种代数计算,而其他计算可暂不涉及.关于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由于涉及的知识过多,编排上与教材上的知识学习顺序不同,不易读懂,可让学生暂时不读.

  3.教科书上的前5个例题,主要涉及数的四则运算,在安排上由简到繁.例1是两位数的加法,说明如何输入一个数据:例2是三位数的减法,出现了运算结果为负数的情况;例3是带有小数的乘法运算,说明如何输入一个小数;例4是小数除法运算,涉及负数参与运算的情况;例5是加乘混合运算,说明计算错也能先乘除后加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

  2.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

  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计算;

  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

  教学过程 

  1.计算器的使用介绍(科学计算器)

  2.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

  例1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 (2)51.7×(-7.2)

  (1)

  ∴(-3.75)+(-22.5)=-26.25

  (2)

  ∴51.7×(-7.2)=-372.24

  说明 输入数据时,按键顺序与写这个数据的顺序完全相同,但输入负数时,符号转换键要放在数据之后键入.

  例2 用计算器计算(精确到0.001)

   (1)

  ∴(-0.45)5≈-0.018

  (2)  按键/显示

  说明 不同的计算器,显示器所能显示的数的数位不尽相同,一般地最多能显示10个位数,如果题目没有给出特别要求,计算结果就保留4个有效数字.

  例3 用计算器求值

  (1)(-6)2 (2)-62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求值

  1.9.2×3+10.2 2.(-2.35)×(-0.46)

  答案  1.37.8 2.1.081 3.141.670; 4.-8.009 5.7.617

计算器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投影下列题目.

  57+26=       82-49=      12×27=      351÷13=       

  36+47=       41-18=      26×28=      544÷16=

  师: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看谁做的快?  

  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吗?这节课老师就把这中间的奥妙告诉你们,相信你们知道后比老师做的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计算器的认识

  1.师:关于计算器,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2.师:大家说的都不错,下面我们请计算器博士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子计算器方面的知识.(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

  3.师:听了计算器博士的介绍,我们对于电子计算器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那么如何使用呢?我们继续研究.(学生拿出准备的计算器)

  4.出示思考题

  (1)计算器包括哪些按键?

  (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学生通过实验自己验证)

  5.汇报结果

  (1)哪些是数字键?按下数字键在哪里显示?他们什么关系?

  教师任意报数,学生练习输入(教师强调输入要从高位输起)

  (2)要完成加减乘除运算并显示计算结果,还需要什么键?(四则运算键和等号键)(板书)

  练习12÷4 (说出过程)

  (3)A.如果发现输入错误,怎么办?(清除键)(板书)

  例如:9-3,

  按键 教师强调:清除键只清除错误输入的4,前边输入的数据仍然保留.

  B.如果一道题计算完毕,需要计算另一道题,这时应该怎么办?

  C.如果需要清除前边的所有数据,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通过几道四则运算式题,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二)计算器的应用

  1.出示例1:用计算器计算389+260(板书)

  学生自己试做,然后汇报过程.(教师可继续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利用其中的计算器进行演示)

  教师关键要强调输入数据和使用运算键的方法.

  练习:

  750+1473=     2983-627=      32×68=

  1548÷43=      49×39=        17805-3976=

  小结:加、减、乘、除的单项运算,只要选择相应的四则运算符号就可以了.

  2.出示例2:计算68+5×25(板书)

  单数组学生用笔算,双数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汇报结果.

  练习: 

  783+56×21        57+272÷17        94+184×3    

  3.出示例3:用计算器计算3024÷(167-83) 

  三、巩固反馈

  1.用计算器计算.

  48+97      146-89      301+274      1952-764

  102×63     4608÷36     27×39        1596÷38

  2.用计算器计算.

  591-243+207        52×34+625       3815÷35-27

  32×59-1034         8004÷92+76      8027-7570-84

  3.有一批货物,用一辆载重8吨的货车15次可以运完;如果改用一辆载重12吨的货车,多少次可以运完?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用计算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根据你所了解和掌握的关于计算器的知识,你能设想一下未来计算器的发展趋势吗?

  五、课后作业 

  1.用计算器计算.

  69000+135000=        352400-168000=

  300760-259065=       920084+1540217=

  2.用计算器计算.

  203-2584÷76=         2405÷(85-48)=

  35×(729÷27)=       7641-56×82=

  2412÷(288÷8)=      470+21×19=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首先生动地引出计算器博士来介绍计算器知识,从而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随后教师通过操作动画中的计算器,来验证学生的计算结果,使学生对正确的操作过程一目了然。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要学生设想未来计算器的发展趋势,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探究活动

  辩论会

  辩论题目

  正方:小学生应该使用计算器.

  反方:小学生不应该使用计算器.

  活动目的

  1.使学生自发地学习计算器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思维及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查找有关电子计算器的一切知识.

  活动过程 

  1.选出若干评委,其他学生分为两组.

  2.抽签决定正、反方.

  3.辩论分两阶段进行.首先请正、反双方各选一名代表进行论述.随后进入自由辩论,两组可自由举手发言,时间为半小时(可自定).

  4.由评委打分,判定优胜者.

计算器 篇7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会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难点是用交换键输入数字.关键是掌握计算器功能键的用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这一小节的教学需要注意:

  1.目前在国内市场上,能见到的科学计算器的型号很多,这些计算器的功能基本相同,在面板的设计与使用方法上大同小异,因此如学生已有了某种型号的科学计算器,不宜要求学生再买学校决定集体选用的某种型号的科学计算器(例如教科书上介绍的CZ1206型科学计算器).教学时宜突出这类计算器的共性,并注意对拥有不同型号计算器的学生的个别教学.

  2.对计算器的介绍应随着知识的学习逐步进行.

  在本章里,只要求学生会用它进行五种代数计算,而其他计算可暂不涉及.关于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由于涉及的知识过多,编排上与教材上的知识学习顺序不同,不易读懂,可让学生暂时不读.

  3.教科书上的前5个例题,主要涉及数的四则运算,在安排上由简到繁.例1是两位数的加法,说明如何输入一个数据:例2是三位数的减法,出现了运算结果为负数的情况;例3是带有小数的乘法运算,说明如何输入一个小数;例4是小数除法运算,涉及负数参与运算的情况;例5是加乘混合运算,说明计算错也能先乘除后加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

  2.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

  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计算;

  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

  教学过程 

  1.计算器的使用介绍(科学计算器)

  2.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

  例1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 (2)51.7×(-7.2)

  (1)

  ∴(-3.75)+(-22.5)=-26.25

  (2)

  ∴51.7×(-7.2)=-372.24

  说明 输入数据时,按键顺序与写这个数据的顺序完全相同,但输入负数时,符号转换键要放在数据之后键入.

  例2 用计算器计算(精确到0.001)

   (1)

  ∴(-0.45)5≈-0.018

  (2)  按键/显示

  说明 不同的计算器,显示器所能显示的数的数位不尽相同,一般地最多能显示10个位数,如果题目没有给出特别要求,计算结果就保留4个有效数字.

  例3 用计算器求值

  (1)(-6)2 (2)-62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求值

  1.9.2×3+10.2 2.(-2.35)×(-0.46)

  答案  1.37.8 2.1.081 3.141.670; 4.-8.009 5.7.617

计算器 篇8

  课题

  (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过程,对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计算工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简单了解一些计算工具计数的方法,接受数学事实的教育。

  2、  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

  3、  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它的有用性,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计算器一个,作业 纸一张。

  教学过程 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教后感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讨论研究

  三、展示成功

  四、全课总结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大润发吧?那里每天都有许多的顾客,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却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你知道营业员为什么会算得这么快吗?(让学生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

  (出示课题)

  1、认识计算器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也要用到计算器呢?(让学生自由说)

  你对计算器有哪些认识呢?同桌相互指指说说。再请学生上台交流。

  说明:虽然我们手中的计算器各不相同,但有些按钮是大致一样的。

  课件出示:计算器图。

  师生一起认识计算器:上面是显示器,下面是键盘。键盘中有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和功能键。功能键中有常用的开机键、关机键、清除键和等号键。

  2、

  (1)让我们一起来用计算器试着算算这些题目吧。

  多媒体出示:

  75+47=

  24×7.6=

  62.8-0.95=

  (让学生将答案写在作业 纸上)

  学生完成后,请三个学生上台边演示边叙述操作过程。

  如果有学生在计算62.8-0.95时是先按“6、2、·、8”,接着按“-”,再按“0,·、9、5”,最后按“=”,结果是61.85。

  教师就问:有没有和他不一样的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62.8-0.95,也可以在按0.95时,只按·、9、5。

  说明:小数的整数部分是0的,这个0可以不按。

  (2)多媒体出示:0.092÷1.15×25=

  3.72-2.05+0.18=

  让我们比一比谁算的最快。

  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操作的?

  说明:两种方法都可以,但小数的整数部分是0的,不按0速度更快。

  小结:像这样只含同一级运算的,可以从左往右依次按键。

  3、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你觉得怎么样啊?(让学生说)

  你知道在人类没有发明计算器之前,我们的祖先都用过哪些计算工具吗?

  教师:先请大家自学P66-67页的内容,再联系你课前收集的资料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一一出示:石子、结绳、刻痕——算筹——算盘的历史过程。

  (1)    什么是算筹呢?

  多媒体出示:算筹图。

  结合图例说明:算筹就是一种象筷子一样的小棒,算筹有两种不同摆法横式和竖式,用算筹摆出不同的形状,可以表示不同的数。

  多媒体出示两个用算筹表示的数(9和173),让学生回答是几?

  (2)    谁来介绍一下算盘呢?

  让学生试着说出上珠表示5,下珠表示1。

  多媒体出示算盘上的一个数(406及4060),让学生试读,从而说明要先定个位后才能读数。

  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多媒体出示: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再出示:111111222222÷333334=

  1111111122222222÷33333334=

  教师问:你遇到什么问题了?

  让学生说出计算器已经不能显示这些数了。

  教师再问:那该怎么办?赶快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啊?(小组合作寻找规律)

  小结: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看来计算器的作用还真不小。

  (2)多媒体播放水龙头滴水的动画。

  出示: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小时大约滴水3.6千克。

  对此你想说什么?

  多媒体依次出示:

  (1)    照这样计算,一天会浪费多少千克水?

  (2)    一年(按365天计算)会浪费多少千克水?

  (3)    我们学校有45个水龙头,一年会浪费多少千克水?

  (4)    如果一个3口之家,每月用水20吨,这些水可供他们用多少时间?

  学生完成后,再让他们估计大约是多少年?

  看着这么惊人的数据,你有何感想?(生自由说)

  小结:所以,孩子们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吧,向全人类呼吁:请节约用水  珍爱生命。(多媒体打出大字)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学习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这样解决的?

  据资料显示,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每年用于教育的投资是300元。

  (1)统计你每年用于教育的投资又是多少呢?

  (2)你们小组平均每人用于教育的投资大约是多少?

  (3)与贫困山区的孩子相比,你有什么感想?

计算器 篇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式题的计算。

  2. 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确定不同的计算方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谈话:在电视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游戏,叫“魅力联想”,看过吗?想不想玩这个游戏?(依次展示下列各项,得出答案是“算盘”)

  提问:还想玩吗?(把“提示三”中的内容改为“诞生于上世纪”,把“提示四”的内容改为“很轻,可握在手中”,得出答案为“计算器”)

  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谈话:了解计算器吗?你在哪儿看到过计算器?把你知道的与同桌交流。

  投影出示计算器模型,引导学生说出计算器上主要键的名称及功能。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计算器的信息?

  二、 初试本领

  谈话:会使用计算器吗?我们先来“初试本领”。注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准备好身边的学习用品,开始!

  投影出示:

  计算下列各题:

  ① 1 256 - 768 = ② 477 × 167 =

  ③ 32 ÷ 4 = ④ 36 × 99 ≈

  交流计算结果。

  小结:为什么有的同学计算得这么快呢?能把你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吗?(交流并得出:在计算时,能口算或要求估算时,不需要使用计算器)

  三、 再显身手

  谈话:看来,大家对计算器的使用真的比较熟练。想不想“再显身手”?请看这组题:

  ① 438 × 15 - 1 274 ② 2 940 ÷ 28 + 763

  ③ 40 000 - 165 × 182 ④ 25 120 ÷ (449 - 289)

  提问:这四道题与上面四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会做吗?请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交流计算结果(学生的答案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引导:你有没有感觉到这四道题的计算过程不一样?(第③、④题要先算后一步,而①、②两题只要按顺序计算就行了)

  讨论:用计算器计算③、④两题,该怎么操作呢?我们以第③题为例,谁来介绍介绍你是怎样算的?(突出记住中间数、使用mr键、倒减等方法)

  四、 欣赏史料

  谈话:同学们学习得非常投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则短片,好吗?

  短片配音:

  你知道吗

  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上,人们一直就没有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

  远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算筹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计算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

  到了东汉末年,我国人民又发明了算盘,这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至今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它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成就之一”。

  1977年,日本卡西欧公司生产出了第一部微型计算器,这种袖珍型计算器可握在手中,使用方便,适合所有人的使用。

  如今,计算机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正被许多行业所使用,有的计算机每秒钟可计算1 000万亿次,过去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计算,现在片刻间就能算出结果。

  提问:感受到科学前进的脚步了吧?看了上面的短片,你有什么想法?

  五、 一展风采

  谈话:让我们尽情享受科学带来的快乐吧!请拿起计算器,一展自己的风采!

  谈话:请看问题1——有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

  ① 每天大约滴水16千克,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 )千克的水。

  ② 把这些水装入饮水桶,若每桶装25千克,大约可装( )桶。

  ③ 如果一个家庭每天需要4桶水,这些水可够( )个家庭用一天。

  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答案。

  提问: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谈话:再来看问题2——有一天,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490 × 16”时,发现计算器的键“4”坏了,聪明的小明灵机一动,很快还是用这个计算器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了,你知道他是怎样算的吗?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组织交流,并选择其中一种方法用计算器验证。

  六、 挑战极限

  谈话:同学们的表现很出色,真的让老师领略了大家的风采,想挑战计算器的极限吗?

  计算:111 111 111 × 111 111 111。

  学生尝试计算。(发现计算结果前面多了一个“e”字,且不同的计算器显示的结果不一样)

  提问:有问题吗?有什么问题?(计算器的数位不够了)

  追问:谁能帮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谈话:我们来向书本请教,先完成课本第101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做了这道题,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引导学生渐次观察,直至发现其中的规律。

  小结:做了这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计算器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要依靠人的智慧)

  播放短片:“珠心算”比赛现场录像片断。

  谈话:这个片断是2004年全国珠心算现场会上,二年级小朋友表演的镜头。珠心算,就是在头脑里面打算盘,看到这个镜头,你又想说什么?(突出:先进的工具也有它的局限性,有时看起来比较传统的计算方式,也能显示出它的奇妙之处)

  总结: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培根说过:“人的智慧才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投影出示)

  总说明

  一、 关于教材

  “用计算器计算”一课的教材,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非常合拍,给教师的教学定位、教学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具体说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遵循知识建构的规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这里找到学习的起点,拾级而上;二是内容鲜活,与生活实际结合得很紧;三是数学味很浓,习题中编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本质的内容,比如“找规律”、“认识有趣的数142857”等;四是定位巧妙,围绕普通型计算器展开,为教学留有更为广阔的加工和改造的空间。教学时,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把握教材所带来的便利,并对教材巧妙加以整合。

  二、 关于计算器功能键的教学

  计算器功能键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但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展开?确实值得思量。我认为,教学中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对它的各种功能键的作用及使用方法逐一介绍,而应该抓住生活中经常使用、对学生建构科学素养起核心意义的内容进行教学。因此,我凸显了计算器中“记忆键mr”、“清除键ac”等键的使用,而计算器其他键的作用及有关信息,则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随机地动态解决。又因为各种键的使用不需要太多的智力参与,也没有多少探究的价值,故而,我将这些教学内容通过谈话的形式,在学生认识的空白处描摹,由学生或由老师直接介绍。

  三、 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

  “知识经济时代,人不能沦为工具的奴隶”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计算器教学只是一个载体,它应该承载着益智、辅德和育美的功能。本课中,我安排了“魅力联想”“初试本领”“再显身手”“一展风采”和“挑战极限”等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在全力彰显上述理念。“魅力联想”目的是引出课题,盘活课堂、预留悬念;“初试本领”是尝试用计算器进行基本计算,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方法,初步体会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式;“再显身手”是本节课知识层面的教学,解决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的方法,旨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一展风采”以生活问题为依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计算器的使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数学意识;“挑战极限”力求让学生在认知不平衡的矛盾状态中,引发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通过自己的探索达成新的认知平衡。

  四、 关于算盘的介入

  课的开始,我引出了算盘,课末又以算盘收尾,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数学文化的广袤与久远,感受“人”和“工具”这一对矛盾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初步受到辩证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计算器 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名称和功能,并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计算。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秘密的意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3、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锻炼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渗透节约、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1、学具:每个学生自备一个计算器;

  2、教具:自制cai课件、计算器、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引出新知识

  师:(实物投影一个计算器)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

  生:计算器!(板书:计算器)

  师:是啊!咱们地球人都知道,那么你在哪些地方看过计算器呢?

  学生自由回答,列举计算器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况。

  师:的确,在我们的身边计算器是无处不在的,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帮助。那么你们会使用计算器吗?(教师随即把板书补充完整:我会用计算器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新知识。

  二、分组活动,操作计算器

  1、推销员比赛

  师:课前你们都准备了一个计算器,是吗?下面呢,我们来进行一场计算器推销员比赛,看看谁介绍得最好,推销得最棒!

  (课件出示: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推销员,你打算怎样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呢?)

  生1:我们会介绍计算器的面板、显示器;

  生2:我觉得应该介绍键盘和功能;

  生3:还可以说一下这款计算器的优点!

  ……

  师:那就请大家先在小组内说说,然后推荐出一位伶牙俐齿的“推销员”到台上来和其他组比一比,开始吧!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重点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课件配乐)

  小推销员上台介绍计算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鼓励和表扬。

  师: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计算器的很多知识,我这儿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计算器这个新朋友的信息,我们一块儿来听听它的自述吧!

  (课件播放“小知识”,由“计算器王国的小使者”自述发展历程以及计算器工作的二进制等相关知识。)

  2、复习基本按键

  师:刚才我们班的小推销员们把手中计算器的情况说得很清楚了,而且计算器王国的小使者也对计算器进行了介绍。下面我们一块儿来回忆一下这个新朋友各个按键的名称。

  课件出示计算器面板图,教师随机提问,如:键盘里有哪些键?“on/off”是什么意思?小数点键在哪儿?“ce”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逐一出示答案。

  3、计算器的简单计算

  (1)尝试练习

  师: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计算器,那么现在你会用计算器吗?(教师指向课题)

  生:会。

  师:那开始试试吧!准备好了吗?请大家把计算结果记录在草稿本上。

  (课件逐一出示教材第30页11题的部分练习)

  128+284= 24×7.6= 532-178= 371÷7=

  0.092÷1.15×25= 8765-32×21=

  指名汇报答案,集体订正。前五题可以让同桌之间说说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重点说说是怎样使用各个按键的。

  (2)介绍“m+”、“mr”的使用方法。

  师: 那8765-32×21的结果是多少?你们是怎么操作的呢?

  生1:等于183393,我是直接从左往右输入数,然后按照这个顺序计算的。

  生2:我计算出的结果是8093,我先算乘法32×21,然后记录下这个答案,最后再计算减法。

  师:那么究竟哪个答案是对的呢?

  (学生争论不休。)

  师:我们还有没有其他更简便的方法吗? 请大家看看,计算器的键盘上是不是有两个键 “m+”、“mr”?知道它们有什么用吗?

  教师介绍“m+”、“mr”的使用方法,同时通过课件演示:

  先按32×21,得数是672。然后按下“m+”,这样就可以把这个答案保存下来,然后我们按“8765-”,再按“mr”就可以把刚才的672调出来了,最后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8093。

  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尝试进行操作,然后让同桌再互相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师:同学们,做了这么多练习,你对于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吗?对于计算器的使用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我觉得我们计算的时候要看清楚和符号,操作要细心。

  生2:我还想知道“mc”、“ms”……的使用方法。

  ……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及时教育学生:要看清数据,仔细操作,遇到不清楚的还可以向说明书求助,从而了解其他按键的使用方法。

  三、男女竞赛,看谁算得快

  1、师:掌握了这么多关于计算器的使用知识。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男女生大比拼,看看下面的这些练习谁做得最快?请全体男同学用口算或笔算不能用计算器;女同学必须用计算器来计算。准备――开始!

  课件演示:

  第一组: 17+83= 62-12= 1000×5=

  第二组: 7865+3497= 835×23= 1305÷45=

  (比赛结果:第一组比赛男生胜,第二组比赛女生胜。)

  2、师:从这次比赛,你有什么感想?想说点什么?

  学生发言,师生共同揭示计算快的规律:第一组口算快;而第二组数据大,用计算器操作更快。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些可以直接看出结果的题目如果用计算器计算浪费时间,会比较慢,而对于一些大数目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好,又快又准。

  师小结: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计算器,不可过分地依赖计算器来计算,要把它用到实处。

  四、走进生活,解决新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课件播放一个水龙头滴水的短片,出示具体条件和数据。)

  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2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被白白地流掉了……

  ◆照这样计算,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______千克。

  ◆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按20千克计算),这些水大约能装______桶。

  ◆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用6桶水,这些水够用______个月,约合______年。

  (1)学生用计算器输入数据。计算得数,再指名汇报结果,教师提醒学生要做到:看清数据、正确输入。

  (2)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现场将答案填入课件中。

  (3)通过算这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想说点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4)小结:节约用水要从点点滴滴开始,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争当一个节约的好孩子,为创建和谐节约型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五、开展游戏,探索规律

  师:(出示主持人李咏图片)知道他是谁吗?

  生:《非常6+1》的节目主持人李咏。

  师:下面我们也来玩一个砸蛋游戏,怎么样?

  (课件出示3个金蛋,由全班同学一起举手决定先砸几号金蛋,每个金蛋后面链接了不同的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

  金蛋1:9999×1= 9999×2=

  9999×3= 9999×4=

  9999×5= 9999×7=

  9999×9=

  由学生一起用计算器计算前2个算式,然后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交流,用发现的规律算得数,再用计算器进行验算,让学生知道计算器有时还可以用来检查计算是否正确,起到一个验算的作用。

  金蛋2:课件出示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集体汇报答案。

  师:请大家继续算一下这个答案!

  111111222222÷333334=

  当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发现位数不够时,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寻求新的方法。

  师:你遇到什么问题了?

  生:计算器已经不能把这些数显示出来了。

  问:那怎么办?你发现规律了吗?

  引导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继续算得数:

  111…122…2÷333…34=

  n个 n个 n-1个

  师:通过这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看来啊,计算器这个新朋友的作用还真不小。

  金蛋3:课件出示,对计算器这个新朋友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六: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你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就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小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计算器 篇11

  课题 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p.53                本单元第 5 课 目的要求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在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具实验 教学光盘。 教  学  过  程 教学随笔 一、复习解决问题: 1、(第5题)四五年级同学采集树种,四年级采集了13.5千克,五年级比四年级少采集2.8千克。四五年级同学一共采集多少千克? 读题后让学生列式,交流各种解答方法的不同思路: (1)13.5+(13.5-2.8) 四年级是已知的,五年级的未知,先求出五年级再算出两个年级 (2)13.5+1.35-2.8 先假设五年级和四年级一样多,再把五年级少采集的减去。 观察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算出结果。 2、(第6题)分别计算书上的4个问题。 交流各个问题,注意有的学生会出现选错商品价格的现象。 二、学习例4,用计算器计算并探索:  

  教  学  过  程 教学随笔 1、课前板书: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元    金额/元         铅笔     1支     0.80         电池     4节               24.00        铅笔盒           15.40       15.40        书包     1个      44.70        面包              3.00       6.00 问: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算出空的格子。 填写完整后,算出总金额。 (可以用计算器算,也可以利用数据特点口算或笔算。) 2、如果老师付出100元买这些商品,应找出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 3、(第8题)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如下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并算出合计数。 指导学生看懂该份表格,区分“收入”和“支出”,依次算出每一个空格。 讨论:上月结余、合计收入、合计支出以及表中最后余额的关系。 4、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找到不变的数:小数部分前面都是8,最后一位是9 (2)找到变的数字及变的规律:整数部分是变的,它比最后一个小数的位数少1;它同时还是后面小数部分的8的个数。 (3)按照发现的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5、两个小数的和是8,相差0.4,这两个小数分别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1)    画线段图(图略),发现如果把8减0.4,得到的是两个较小的数;或者把8加上0.4,得到的是两个较大的数。再除以2就可以了。 (2)从平均数的角度考虑:平均数是4,要符合“相差0.4”,一个数要大0.2,另一个数小0.2 (3)检验:两个条件都要符合“和是8”、“差是0.4” 6、思考题:小华在计算一道小数减数时,把被减数十分位上的8看成了3,把减数百分位上的1看成了7。你能算出错误的答案与正确的答案相差多少吗? 指名说说思考方法。明确:被减数少算了,结果也少算了;减数多减了,结果也偏小。 三、布置作业     板书   设计    

计算器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亿有多大”

  一亿怎么写?板书:100000000

  什么时候经常听到用亿做单位的?(最常见的就是中国人口“13亿”)

  二、数一数:

  1、如果一秒数一个数,从1一直数到100000000,需要花多少时间呢?

  板书:100000000秒

  秒是一个很小的时间单位,我们来算一算,是多少分?多少时?多少天?多少年呢?

  100000000÷60≈1666667(分)指出: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就可以了。

  1666667÷60≈27778(时)

  27778÷24≈1157(天)

  1157÷365≈3(年)

  算完之后,说说你对一亿的想法。

  2、学生完成书上的“数一数”,算完后再交流。

  三、排一排:

  1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会有多长呢?

  指出:两手间的距离和人的身高是差不多的,我们学生差不多140厘米,所以10个小朋友就差不多有14米

  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有多长呢?

  填写下表:

  人数 100 1000 10000 100000 1000000 10000000 10000000

  长度(米) 140 1400

  学生填写的时候,要提醒他们注意数清楚0的个数

  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赤道多少圈?你能用计算器算一算吗?(3.5圈)

  四、称一称:

  数出100粒大米,称称大约重2.5克

  照这样计算,一亿粒大米大约重多少克?

  先填表,再用计算器算一算

  粒数 100 1000 10000 100000 1000000 10000000 10000000

  质量(克) 2.5 25

  (1)全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

  (2)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

  算完后,说说你想说什么?(节约粮食方面的话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等方法认识了1亿有多大,现在你能谈谈你对一亿的认识吗?

  你还很想了解哪些有关一亿的知识呢?

  五、补充:

  1、一个人的寿命以80年来算,可以算得一生大约有25亿秒

  2、一分钟如果是90次心跳,一亿次心跳大约要有2年多

  ……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计算器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