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案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案

旧城已冷 点赞 分享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案(通用3篇)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的例3、例4和“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教材简析:

  例3教学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含义,也通过“铺”的活动组织教学。与例1不同的是,例3用2张边长不同的正方形纸片分别去铺同一个长方形,是形成公因数概念的需要。例题编写和练习编排与教学公倍数相似,这里不再重复。

  例4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教学方法和例2相似。求8和12的最大公因数的几种方法中,教材呈现的第一种方法比较适宜多数学生。因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先写出两个数的全部因数,再找出最大公因数,操作不麻烦。第二种方法从小到大依次想较小数的因数,稍不留心就会遗漏某一个因数。练习五编排第3题的意图就在于此。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进一步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素因数的意义,掌握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基本方法。

  2.经历对问题的分析,观察,找规律,讨论的过程,进一步加深

  对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素因数意义的理解,体会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优化思想,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讨论的活动中,自觉改进学习,促进良

  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素因数的意义,并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知道互素和素数有什么区别.

  教学难点: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素因数的意义,并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知道互素和素数有什么区别.

  教具准备: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观察发现

  方 案 一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因数

  1、操作活动。

  ⑴先让学生用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再提问: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

  ⑵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⑶1、2、3、6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⑷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

  揭示: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自主探索。

  提问: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公因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

  ②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8的因数。

  2、明确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指出: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出示相交的集合圈,让学生把8和12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再看图说说各自的想法。

  4、完成“练一练”

  重点让学生操作与填空。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

  1、练习五第1题:

  填好后让学生看图说说15和20的因数分别有哪些,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2、练习五第2题:

  3、练习五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具体说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练习五第4题。

  先出示第1组数,让学生判断,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完成先面几组。

  5、练习五第5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方 案 二

  教学过程:

  一、 创设生活情境

  1、电脑显示:小红家卫生间是长方形,如右图,小红爸爸准备装修卫生间,要在地面上铺正方形地面砖,要选边长为几分米(整数)的地面砖,才能不用锯分就能整齐地铺满地面砖呢?

  学生说出: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地。 12分米

  师:怎么铺?会多出来吗? 18分米

  学生说出:每行铺18快,铺12行,不会多出来。

  师:有没有其它铺的方法?

  学生说出:我用边长2 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

  师:怎么铺?

  学生说出:每行铺9快,铺6行。

  师:有没有其它铺的方法?

  学生说出:我用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每行6块,铺4行,也正好。

  学生还可能说出:用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地。

  让学生小组讨论:按要求能不能铺?让学生明确要锯分铺了。

  师:还有其它铺的方法吗?

  让学生说出:还可以用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铺地,每行3块,铺2行。

  师:哦,原来小红家卫生间有这么多的铺法?

  小红爸爸要铺得快一点,那一种铺法最好?

  [设计意图:课始,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有然地带入求知的情境中去,通过设疑,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创设这样的情境,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同时又为后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学习的目标。]

  二、引导自主探索

  1、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师:那我还要问一问,你们是怎么想出可以用边长是1、2、3、6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呢?

  让学生说出:①1、2、3、6都是18的因数,又都是12的因数

  ②1、2、3、6是18和12的公有的因数

  师:18的因数和12的因数有几个?能举完吗?

  让学生说出:能,只有4个,个数是有限的

  师:我们可以把这4个数叫做18和12的公因数,最大的一个是几?

  师:谁给它起个名字?

  由此引出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挖掘学生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2、观察发现、探索方法

  出示例4:8和12的公因数有那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师:你能用那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

  让小组代表逐一汇报:

  方法1:8的因数:1、2、4、8 ; 12的因数:1、2、3、4、6、12

  8和12的公因数有:1、2、4;最大的公因数是4

  方法2:先找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

  8的因数:1、2、4、8其中1、2、4也是12的因数

  8和12的公因数有:1、2、4;最大的公因数是4

  方法3:把8和12用几个素数的乘积来表示:8=2×2×2 ;12=2×2×3

  8和12的公因数有:1、2、4;最大的公因数是2×2=4

  ……

  师:还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

  [设计意图: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利用观察、发现、设问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求索方法。通过说思考过程、师生讨论,让学生的推理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创新增添活力。]

  三、应用拓展训练

  1、基础练习

  ⑴在18的因数上画“ ”,在30的因数上画“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18和30的公因数有 ,最大公因数是 。⑵把15和20的因数、公因数分别填在下面的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15的因数 20的因数 15的因数 20的因数

  15和20的公因数 ⑶先在空格里画“√”,再填空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8的因数 10的因数 20的因数

  ①8和10的公因数有 最大公因数是 ②8和20的公因数有 最大公因数是 ③10和20的公因数有 最大公因数是 ⑷ 12的的因数有 42的因数有 12和42的公因数有 12和42的最大公因数是 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找出16和24的公因数?

  2、提高练习:

  (1)综合题:两个自然数的和是52,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4,最小公倍数是144,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2)开放题:有两个50以内的两位数,这两个两位数的最大公因数是6这两个两位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练习形式多样,层次分明,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注重认知结构的深化和发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练习五(5)

  [总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立志于让学生“研究学习”、“自主探索”,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所“发现”和“创造”的知识较之教师硬塞给学生的知识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应用得灵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超市:

  1.口答填空:

  24的因数是(    );36的因数是(    );54的因数是(    );

  24,36和54的公因数是(    );24,36和54的最大公因数是(    )。

  2.直接说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3和4      6和24       13和39

  18和1     17和19       14和15

  15和30     9和10       16和18

  2.两个数的( )的个数是无限的.

  a.最大公约数 b.最小公倍数 c.公约数 d.公倍数

  3.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6,最小公倍数是90,已知一个数是18,另一个数是( ).

  a.90 b.15 c.18 d.30

  1、直接写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3和5 4和8 1和13 13和26

  板书设计及课后反思: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案 篇2

  教学 例3时先用边长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教师选择正方形纸片铺长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因数,是因为这一活动能吸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用同两张正方形纸片分别铺一个不同的长方形,面对出现的两种结果,会发现“为什么有时正好铺满、有时不能”,“什么时候正好铺满、什么时候不能”这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他们沿着长方形的边铺正方形纸片,就会想到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可能和边长有关,于是产生进一步研究长方形边长和正方形边长关系的愿望。分析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成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联系铺的过程与结果,从长方形的长、宽除以正方形的边长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层面上,体会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第二个层次根据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还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先找到这些正方形,把它们边长从小到大排列,知道这样的正方形的个数是有限的。再用“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概括地描述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征。显然,前一层次形象思维的成分较大,思考难度较小,对后一层次的抽象认识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评析:突出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我用“既是……又是……”的描述,让学生理解“公有”的意思。例3先联系用边长1、2、3、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的现象,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除以正方形边长都没有余数,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一方面概括了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既是……又是……”的意思。然后进一步概括 “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形成公因数的概念。

  由于知识的迁移,学生很容易想到用集合图直观形象地显示公因数的含义。第27页把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分别写到两个集合圈里,这两个集合圈有一部分重叠,在重叠部分里写的数既是8的因数,也是12的因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先观察这个集合图,再填写第28页的集合图,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公因数的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个概念包括的一切对象。

  运用数学概念,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例4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出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有的先分别写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有的在8的因数里找12的因数,这样操作比较方便,但容易遗漏。我有意引导学生选择第一种。练习五的第3题就是这种方法的应用。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自制课件,协助教学。

  限于操作的局部性,我认真制作了实用的课件,让直观、清晰的页面直接辅助我教学,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提问、释疑、解惑,练习的热情很高。

  本课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并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从整节课学生表现情况和课后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知识掌握较好,学习积极并具有热情,就实效性讲很令人满意。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在探究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在探索寻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经历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会运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以及求2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准备:若干张长16cm,宽12cm的长方形纸以及若干张1cm,2cm3,cm,4cm的正方形纸和尺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提问:什么是因数?

  2 .写出16 和12 的所有因数。

  提问: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

  二、创设情景,动手操作

  1、出示主题图:陈老师家贮藏室的地面长16分米,宽12分米。如果要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

  师:同学们,仔细读要求,你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预设:a:铺满

  b:使用的地砖是整块

  c:铺的地砖是正方形

  d:地砖必须是整分米数

  2、动手操作

  师:陈老师给大家准备给大家准备了一张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那我们现在就用这张纸代替贮藏室的地面,根据上面的4点要求,利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或者算一算,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逻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结果告诉大家?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记录:1cm,2cm,4cm(教师幻灯片出示已画好的纸)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究

  1、教学例1: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师:还有其他的摆法么?为什么3cm的正方形不行,而1cm,2cm,4cm却可以?

  生:因为1cm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2cm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4cm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而3cm只是12的因数,却不是16的因数。

  师:也就是说,只有当既是12的因数,又是16的因数,才能符合标准。

  师:那么,除了1、2、4,12和16还有其他的因数么?

  师:把他们所有的因数填入椭圆中。(一个同学黑板上贴,其他同学自己纸上)

  (出示两个用硬纸板剪成的椭圆,分开贴在黑板上。)

  师:(再出示2个椭圆,按照集合图的形式放)如果把2个椭圆按照这样放,那这些因数应该怎么填?在你自己的纸上填一填。(一个同学黑板上贴)

  师:为什么这么填,你是怎么想的?

  生:相交部分填1、2、4,表示12和16的公因数,另2部分表示它们剩余的因数。

  师:因此,我们把1、2、4叫做16和12的公因数;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最大公因数。

  揭示课题:最大公因数

  师:黑板上的这图画,叫做集合图,用它来表示,可以比较直观地表示出两个数的公因数。

  2、教学例2:怎么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师:接写来我们来算一下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请大家拿出草稿纸,在你的纸上算一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中交流,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最大公因数

  b:先找出18的因数,再从18的因数中找出27的因数

  c:先找出27的因数,再从27的因数中找出18的因数

  d:利用分解质因数找最大公因数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18的因数有:1、2、3、6、9、18

  27的因数有:1、3、9、27

  公因数有:1、3、9

  最大公因数是:9

  练习: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5和12,30和45(请2个学生到黑板做板演)

  3、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师:现在黑板上有三组数,分别列出了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通过讨论得出:所有的公因数都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三、基本练习:

  1、这是一份本月的福娃日历,请同学们用绿三角形画出哪些日期是18的因数,用红色圆圈画出哪些日期是30的因数,然后找出18和30的所有的公因数。有问题吗?

  2、请打开课本第27页,完成练一练。[讲评]

  四、深化练习:

  1、让我们翻开第29页练习五第2题,这里出现了三个数,你还能解决相关的问题吗?

  2、8、10、20三个数的公因数有?它们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几?

  五、拓展练习:

  1、请同学们很快说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6、9 10、6 20、30 13、5

  2、你能探索出很快找出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办法吗?[小数缩小法]你是怎么应用这个方法的?举例说明。

  3、应用“小数缩小法”求下列两组数的最小公因数。

  8、10 45、60

  六、知识应用:

  1、某工厂为奥运会生产了下面两种规范的彩带。现在如果需要把这样的两根彩带剪成长度一样且没有剩余的短彩带,每根短彩带最长是多少厘米?

  2、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短彩带的长度是原来两根彩带长度的最大公因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