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北师五数上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北师五数上

拱手江河 点赞 分享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北师五数上

微信扫码分享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北师五数上(通用14篇)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北师五数上 篇1

  教学目标:

  ⒈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类推的能力。

  ⒊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单位“1”的概念的扩展。

  媒体手段:投影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回顾意义。

  在三年级我们第一次认识了分数,初步了解了一些有关分数的知识,咱们一起来回忆回忆。

  1,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并试着说出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意图: 理解分数表示的意义。体会分子、分母各自表示的意思。

  2,拿出八支黄色铅笔的1/4,拿出八支蓝色铅笔的3/4。

  意图:体会1/4和3/4的整体相同,但各自表示的数量不同。

  引入:这节课我们就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共同学习分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回忆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准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好奇心、探索欲。

  二、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活动:全班分成六组,每组从铅笔盒中拿出铅笔总数的1/2。

  意图:让学生体会“1/2”的拿法。

  2,汇报:1组汇报铅笔总数和拿出的铅笔数及拿法。

  2组汇报拿出的铅笔数。

  师:怎么拿出的铅笔数一样多呢?(因为铅笔的总数一样多。)

  意图:发现拿出的铅笔数相同,原因在于铅笔总数相同。

  3组汇报拿出的铅笔数。

  4组汇报拿出的铅笔数。

  5组汇报拿出的铅笔数。

  6组汇报拿出的铅笔数。

  三、探求新知、理解意义。

  1、师:怎么拿出的铅笔数不一样多呢?(因为铅笔的总数不一样多。)怎么有的同学拿出的铅笔数多,有的同学拿出的铅笔数少呢?(因为铅笔的总数有的多,有的少)如果铅笔的总数发生变化,那拿出的铅笔数也就随着发生变化。看来铅笔的总数还是很关键的。

  意图:发现拿出的铅笔数不同,原因在于铅笔总数不同。由于每盒中铅笔总数不同,因此铅笔总数的1/2就不同。对于“1/2”这个分数而言,由于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通过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2.在拿铅笔的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相同的地方?

  六组同学拿铅笔的方法相同,都是把铅笔总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拿出了其中的1份。也就是说,拿出的1份是2份这个整体的1/2。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量也不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说一说

  下面各图形的1/2,他们的大小一样吗?

  意图: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也就不一样。即分数具体相对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

  四、 练习反馈、提升认识。

  ⒈笑笑喝了她这杯饮料的1/3,淘气喝了他这杯饮料的1/3,谁喝的多?

  意图:体会同样是喝一杯饮料的1/3,由于整体有可能不同,所以喝的1/3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2.强强喝了一杯饮料的1/2,妈妈喝了剩下饮料的1/2,他们谁喝的多?

  意图:体会同样是喝一杯饮料的1/2,由于整体不同,所以喝的1/2的多少不同。

  3.为帮助南方受雪灾地区的灾民,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

  意图: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五、回顾反思、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上、学习方法上、学习能力上有哪些收获?有什么问题与不足吗?

  意图:为了更好地促进今后的教学。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北师五数上 篇2

  教学内容:北师版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并说出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教材35页第1题)学生独立填后交流

  2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回忆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为新课教学做准备。】

  二理解分数的意义

  1 活动一 拿一拿

  出示三个盒子分别装有8、6、8支粉笔。

  师:这里有三盒粉笔,你能不能从每一盒中分别拿出整体的 。

  请三名学生到前面拿粉笔。

  师:请先说说你打算怎么拿?

  师: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他们拿的支数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师:猜一下,会是什么原因?

  生:可能数错了吧!

  让学生数一数,证实数对了。

  师:没数错,为什么呢?

  生:可能三盒的粉笔总数不一样多。

  师:请三位同学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粉笔到底是多少支?

  师生小结

  2活动二 说一说

  出示两本书

  师:这两本书怎样

  生:一厚一薄

  师:两位一人拿一本。左边的同学看了第一本书的1/3,右边同学看了第二本书的1/3,他们看的一样多吗?为什么?

  生:因为书的厚薄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因此他们看得页数的1/3就不一样多。

  师:什么样的情况下,两本书的1/3是一样的?

  小结。

  3活动三 想一想

  师:把6支、9支、12支花分别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的花可以怎样表示?

  师:你又有什么发现?

  师生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整体”不同相同的分数表示的大小不同通过想一想的活动,拓展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三练习反馈

  1出示34页题目

  学生独立画后,交流展示

  2完成教材p35练一练中的题目

  第2题

  学生独立涂后并说想法

  第3题

  学生画后在说画法。再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一样吗?

  第4题

  结合“捐零花钱”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设计意图:练习的层次安排比较分明,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

  四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感受分数的历史悠久和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不同 同一分数 表示具体数量不同

  厚 多

  书 1/3

  薄 少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北师五数上 篇3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的主要内容

  《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34~36页《分数的再认识》。

  2.教材编写特点

  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看书”“捐款”“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

  1.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发展数感。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北师五数上 篇4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2、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重点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

  现在大家猜个谜语:母子两边分…… (学生回答:分数)

  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分数 (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2、复习导入,出示图形:

  提出复习要求:仔细观察这3个图形,说出这3个图中阴影部分是什么分数,它们各表示什么?

  (1)图1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两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2分之1来表示。

  (2)图2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三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3分之1来表示。

  (3)图3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4分之1来表示。

  (通过让学生说分数,认分数,说分数含义的过程,了解学生以有知识的起点。)

  3、他们的回答都非常准确,说明他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老师想看看今天大家的学习效果,有信心吗?

  二、活动引入新课学习

  1、老师这儿有三份圆片,你们能从每一份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

  提出观察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能提出问题吗?

  (在这里要强调各自是把谁平均分了,学生分别拿出的是6片、4片和3片。)

  ( 学生可能的回答)

  (1)都是1/2,怎么拿出的片数不一样?

  (2)为什么三个同学拿的数目不同?

  2、小组合作活动

  提出活动要求: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圆片的1/2,拿出的片数却不一样多呢?

  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会是不一样的,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1)学生借助学具独立操作

  (2)小组交流

  (3)学生代表汇报

  师总结:同学们都认为每份的总片数不一样,所以三个同学拿出圆片的片数不同。那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验证:现在请刚才的3位同学把所有的圆片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的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1/2又是多少?这时要乘热打铁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整体“一”。并举例说明,比如,一堆煤,一把铅笔,一个苹果等,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单位1或整体1 。(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在比较中初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会整体不一样多,所以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强调平均分 ,深化对分数的理解。)

  3、总结归纳

  (1)原来分数还有一个奇妙的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2)学生总结:(能表达出以下内容就可以)一份圆片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份圆片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可以是一些物体,可以是一个计数单位 ,学生没学过 把多个物体看作“1”这部分应有所强调 ,这里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来理解单位一或整体一 。这里要让学生明确分数不像以前学的数那样很多情况下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两个数间的关系就可以,不一定要概括出什么语言

  四、理解应用

  1、为了表扬同学们对刚才所学知识的态度和效果,老师给班级读书角买了2本书。出示挂图:

  师:淘气和笑笑都看了这本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学生汇报:因为的书厚薄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1”不同,分数表示的量也不同。)

  2、阅读教材34页的“画一画”

  画出每个图形的4分之1 ,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做?(学生总结)

  提问:为什么4个方格可以用4分之1表示,1个方格也可以用4分之1表示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

  生A:把4个方格平均分4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

  生B:我把1个方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只不过这个一份小一些。

  五、巩固练习

  1、指导阅读:书上第35页第1题,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简单复习分数的意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说出1~2个图形所表示的“整体”与“部分”的意义。)

  2、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教材第35页第2题。(老师巡视检查)

  3、出示教材第36页第5题,在交流中请学生说说理由。(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数感。如果学生遇到理解困难,可以借助事先准备的图形和小棒在组内演示解决,最后由学生代表汇报演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4、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完成36页第6题

  思考:今天你学会了什么?(通过练习,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总结汇报: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分数即表示一种关系又表示具体数量 , 分数只有带上单位才是一个具体的数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体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事物的乐趣)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12片 1/2 6片 8片 1/2 4片 6片 1/2 3片 结合线段,数形结合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北师五数上 篇5

  《分数的再认识》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 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发展数感。

  3、 进一步认识单位“1”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数量不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相同;单位“1”数量相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教学过程

  一、 课件出示几个被平均分的图形,学生根据图意填分数。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点评:在本环节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语言表达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出现学生心里知道,却不会表达的现象是需要教师警惕的。那只是学生“知道”了,而不是 “理解”了。只有达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概念中相同的意思,才能说明学生真正掌握了。同时,训练语言表达也是学生的思维走向成熟和提升的必要手段。语言是思维的体现。)

  二、 问题:有一截线段,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怎样用分数表示?

  (本环节的设计有些突兀,也可能是教师临时想到的一点。课堂固然有生成的东西,但仍需要教师对每一个环节的认真推敲和选择。哪些要点可以利用其他的形式体现?或者问题的设置怎样才能更好地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三、 出示水果图,让学生理解整体“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

  (本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逐渐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并解答,是比较好的设计。使学生经历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深刻体会整体“1”所涵盖的内容。不过,苏教版教材是把整体“1”叫做单位“1”,在这里不这么说,不知教材这样安排的用意所在。我的理解是可能是学生对于理解“整体”这个词语比较轻松,而理解 “单位”这个概念比较难。但是,在今后把“整体”改不改叫做“单位”,这个我没有看教材。不过,我想,这也是一个阶梯性的问题。给学生搭建适当的梯子,可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 出示故事《猪八戒摘苹果》。请同学们当评委,看看到底是猪八戒偷懒还是师傅冤枉了他。

  (本环节的设置有些不妥。如果能在开课之初设置,既能使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兴趣,也能设置悬念,使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积极思考。在本环节中还设置了小组讨论,真的需要讨论吗?不用为了“合作”而合作。)

  五、 问题:整体“1”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让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什么关系?应该换种说法:整体“1”引起相同的分数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 经过学生讨论,得出:整体 “1”数量不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相同。

  (总评:本课在教师看来并不难,实际在教学当中,由于所用的策略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这位老师的课堂的设置有思维含量,是在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理解和掌握整体“1 ”的含义,教师所做的角色只是参与者和引导者。这在本节课中的体现很好。而在另一位老师的课堂上本课的教学就显得轻松一些。也是导致最后学生有些乱的原因。学生以为自己都知道的东西,还需要学吗?但是轻松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因为我们要问的是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的思维与走出课堂的思维是不是有所提升?轻松的课堂也许是“简单”课堂的代名词。我们在教学中教育理念的不同,导致了教学设计流程与问题设计的明显不同。浅表层的学习肯定不是我们的追求。我们要时时警惕不能让学生陷入不用思考就能得出答案的浅薄中去。数学语言的正确表述是一种高级语言的运用,只有在学生经过学习之后,能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或者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说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一定要“思考”。)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北师五数上 篇6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发展数感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2、关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关键问题是要给学生多大的探究空间?我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作为根本出发点,设计具有较大探究问题的空间,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等,学生们结合直观图的观察,逐步发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可以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并且小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不能只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而且大于1,分子和分母同样大时,分数等于1。为最终概括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定义作铺垫。

  整个过程教师没有包办代替,硬性规定,而是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而且,还改变了“问→答”这种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方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发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做到了不仅关注实现知识技能领域目标,更加关注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北师五数上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34页《分数的再认识》,进一步认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⑵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⑴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⑵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解释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一个整体,以及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就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相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就相同。

  教材及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教材通过创设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数量也就不同,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 “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看书”“捐款”“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熟悉整体

  师:数学数学,顾名思义,就是数的学问,那今天我们一起再进一步认识一种数,以前我们就认识它,请大家在我的描述中快速抢答:它分上下部分,中间有一条横线隔着……

  师:太简单了大家都心急了,对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分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分数的再认识,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并且完成两道题,好现在来看看你们的完成情况吧(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书p35、1、2

  师:看来大家对分数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嘛,把一个图形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在表示分数的时候,我们总会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些物品看作一个整体。既然大家都有表现,就让我也表现一下吧!那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二、创设情境,感知关系

  ⒈故事激趣,引发悬念

  师:大家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吧。在唐僧师徒取经的过程中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教师边讲。边演示动画,见课件)

  有一天,师徒四人都觉得饿了,唐僧就让三个徒弟分别去摘些果子来充饥。这师兄弟三人毫不怠慢,立刻驾云而去。不一会儿就都回来了。唐僧特别高兴,说:“你们把各自摘到的全部的果子的二分之一拿出来吧,其余的就算奖赏你们的啦!结果孙悟空拿出了4个桃子,沙和尚拿出了4个鸭梨,猪八戒拿出了3个苹果。唐僧不高兴了,认为猪八戒准又多吃多占偷偷留了一部分自己吃。猪八戒大喊冤枉,孙悟空和沙和尚也一起作证说这次真的是冤枉了猪八戒。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们能帮助猪八戒解释清楚吗?

  2、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⑴师:请同学们根据告诉我们的数学信息说一说二分之一所对应的整体分别是什么?二分之一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分别是多少个?

  ⑵分别用圆圈代表苹果、三角形代表桃子、长方形代表鸭梨,在小组内带着以下 3个问题摆一摆,议一议。(教师板书贴好对应的图形)

  ①想一想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分别是怎样拿的?

  ②他们各自的果子总个数是多少?

  ③应该怎样说才能帮助猪八戒说清楚,让唐僧心服口服?

  3、集体交流汇报讨论结果并展示

  师:请三位同学上来分别扮演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

  师:你们把你们在小组内摆的结果贴在黑板上,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和你们组摆的一不一样?

  师:为什么同样拿出二分之一,猪八戒苹果的总数是6个?

  生1:因为二分之一所表示的具体数量是3个,平均分成了两份,一份是3个两份就是6个。

  师:猪八戒和你的思路一样吗?你觉得×同学作你的代言人你放心吗?

  猪八戒:一样,非常放心。

  师:呵呵我也这样认为,那就握握手吧!

  师:孙悟空桃子的总数为什么是8个?

  生2:因为告诉我们桃子的二分之一是4个也就是总数的一半,所以就是8个。

  师:我觉得他回答得很完整孙悟空你觉得呢?

  孙悟空:说得非常好。

  师:既然这样和你的代言人拥抱一下吧!

  师:那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沙河尚的梨子的总数为什么也是8个?

  生3:把全部的梨看作一个整体,它的二分之一是4个,所以它的整体就应该是8个。

  师:沙河尚你觉得他回答得怎么样?

  沙河尚:非常好,和我想的差不多。

  师:这么有默契和你的代言人击掌吧!

  师:比较苹果与桃子,同样取各自的全部的果子的1/2,1/2所表示的具体数量相同吗?他们各自的总个数相同吗?

  师:那么我们可以怎样概括呢?(手指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

  师:谁还能完整的说一下你们的结论。

  生4:桃子和苹果的数量不一样,所以1/2表示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你想说明什么?

  生5:猪八戒摘的少,拿出来的就少了。

  师:呵呵,是不是这样呀!你觉得唐僧能接受这种说法吗?(教师演示课件)

  三、观察比较、抽象认识

  1、抽象认识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就不同

  师:观察桃子和苹果的总数量,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同是1/2表示,为什么桃子的1/2表示的具体数量多,而苹果的1/2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少呢?

  生1:苹果总数比桃子的总数少,所以苹果的1/2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少。

  生2:桃子和鸭梨总数都是8个,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一样多。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

  生3:苹果比桃子总个数少,所以苹果的1/2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少;鸭梨和苹果总个数一样多,所以它们的1/2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一样多。

  师:说的真明白呀!我都听懂了,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么通过刚才的一番比较,你们认为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与同一个分数表示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表示的数量越多,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就越多。

  生2: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表示的数量越少,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就越少。

  师:表示的什么就少?

  生2:数量

  师:这是通过比较谁看出来的?

  生:苹果和桃子

  师:比较鸭梨和苹果呢?

  生: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一样多,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一样多。

  师:嗯,这样是不是就全面了?谁能完整地复述一下?多

  生: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越多,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就越多,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越少,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就越少,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一样多,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一样多。

  师:通过比较我们知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就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相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就相同。

  教师板书以上结论

  师:注意我们谈的是“同一个”分数。

  师:通过这个例子大家看分数所对应的什么很重要?

  生:分数所对应的整体

  师:因此我们在理解一个分数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楚什么?

  生:分数所对应的整体

  四、创设情景、巩固认知

  (1)比一比:拿出纸条折出它的1/2,同桌再比一比,说一说同样是1/2,纸条大小、长短一样吗?为什么?如果折出它的3/4呢?

  (2)教材p34说一说,教师利用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同位之间说一说“淘气和小明看的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

  学生按要求练习

  师:谁能说一说

  生1:因为淘气的书厚,所以淘气看得多;小明的书薄,所以他看的少。

  师:淘气的书厚说明什么?

  生1:书厚,页数就多呀

  师:嗯,你要是这样说明了就更有数学的味道了,愿意再试试吗?

  生1:淘气的书厚,也就是页数多,所以他看得多;小明的书薄,页数少,所以他看得就少。

  师:数学味道的确浓了,谁还有补充?

  生2,应该说明淘气和小明都看了1/3

  师:她提的意见有道理吗?

  生1:有道理

  师:你能再修改自己的结论吗?

  生1沉默

  师稍待:谁能帮助他?

  生3:淘气和小明都看了自己图书的1/3,淘气的书厚,页数多,所以淘气看多;小明的书薄,页数少,所以小明看得少?

  生4:淘气和小明都看了自己图书的1/3,是一样的,但是淘气书的页数比小明的多,所以小明看得少,不,淘气看得多。

  师:哦!……呵呵,还想着和问题一样呢,不错!谁说的更简练。

  生:(指生3)

  师:(指生3)用了数学上常用的比较句“谁比谁多”来表达准确、简练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很好!还要表扬(指生2)她的补充也是非常关键的。这些都说明我们同学真的明白了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数量不同”的道理。

  师:根据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的多少,我们应该能判断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多少。

  师:你们观察真仔细,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下面我再给个机会给大家检验一下自己学得怎么样?要不要?好请看题

  ⑵教师利用课件出示让学生小组合作取出一个自己准备的小的基本图形,一个图形的十二分之一是你所准备的基本图形,摆出这个图形(进一步理解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相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

  师:你所准备的小图形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生:十二分之一

  师:十二分之一所对应的整体是什么?

  生:一个图形(12个准备的小图形)

  师:小组合作拼出这个图形,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有以下几种情况:(时间的关系没有展示全面)

  师:我们同学想了这样多,真的太有创意了。我们来看看这些图形的形状虽然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是什么呢?

  生:都是由12个小图形组成的

  师:为什么都是由12个准备的小图形组成的呢?

  生1:题里说了一个图形的十二分之一是一个准备的小图形

  师:那么这个图形一定就是……

  生:4个准备的小图形

  师:哦!原来是这样,看起来每个图形的1/4是一个准备的小图形

  ,那么这些图形就一定是……

  生:4个准备的小图形

  师:也就是说: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相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数量怎么样?

  生:也相同

  师:再有我们还可以根据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来求出分数所对应的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

  (3)师:成功是一座山峰,双手插在衣袋里的人永远无法攀登!想成为成功的人那就赶紧行动吧,解决书上35页第3题的问题吧

  (4)师:你们的想法与众不同,看得出你们一定是一群肯动脑筋的孩子,那好我,我们来继续开动脑筋做选择吧:

  一个长方形面积的4/5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4/5相等,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是( )

  ①长方形的面积大 ②正方形的面积大

  ③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④不能比较

  一个长方形面积比一个正方形面积大,这个长方形的4/5和这个正方形面积的4/5比较( )

  ①长方形的面积大 ②正方形的面积大

  ③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④不能比较

  (5)既然大家都有所收获那我们就谈一个轻松的话题:前天过中秋节你吃月饼了吗?能一次吃下月饼的四分之一的同学请站起来,我不信觉得你们吹牛,一定能吃那好好如果给你这个月饼能,呵呵呆了吧,那你应该怎样才不会让人钻你说话的空子呢

  五、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新的认识?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没想到这节课我们有这么多的收获,看来学好数学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精彩。

  六、知识拓展

  课后思考:分析帮助印度洋海啸受灾地区的灾民,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如果他们捐得一样多,他们各自各有多少零花钱?如果小明捐得多他有多少零花钱?如果小芳捐得多她有多少零花钱?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北师五数上 篇8

  自9月19日开帖,已一个月了。一个月来,教学之余,就上网看帖、回帖,思考、探索、尝试。虽忙碌着、苦恼着,但却一路收获着,由此也备觉充实开心。首先在这里感谢一直关心我的众网友:春苗、翟玉兰、范苇、郑璘玲、程雯、赵素萍、小江南、辉煌地……感谢桐城基地团队:基地负责人叶群武、汪定斌、刘锦霞、杨敏、程李根,感谢学校数学教研组的全体老师。是他们的热情的鼓舞和细心的指导,才使《分数的再认识》教学一步步趋向成熟,在这里每一次思维的碰撞,都让我有着拨云见日的顿悟。在这里让我一次次领略了网络教研的无限的魅力。下面就本次活动从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方面作一简要的综述。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下《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对分数的进一步探索。如何体现“再认识”?这节课的起点在哪里?落脚点又在哪里?是我在最初教学设计时面临的最大困惑。

  第一稿——“看山是山”。

  在第一稿中,我没有细读教材,就勿勿动手设计,眼里只关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用中给出的教学要求。没有考虑知识的前后联系,对本节课的教学起点更是认识不足。

  1、在导入部分仅仅为了导入而导入。诚如郑璘玲老师指出的那样: “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这三个成语与本节课的知识有什么关系呢?刘锦霞老师也认为:感觉“激趣设疑,引入新课”这一块有点不大自然,有点为有趣而有趣之感,与本课的衔接不大。其次,“动手操作,探究新知”中的两个活动,我觉得应该更着重第一个活动“拿一拿”,最好不宜平均用力,因为第一个活动是动手操作的,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已经明白“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说一说”只是让学生再加深印象,进行表达出来。

  是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直指教学目标,如何改?我在思索着。

  2、在教学目标上,也不清晰。范苇老师说:这是五年级的一节课,这节课的起点很低.我想起点低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对分数这个知识点的回忆.毕竟从3年级认识分数之后,就没有关于分数的再学习了.那新的知识生长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程李根老师认为:本节课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关注的焦点是“再”。既是“再认识”,必定不陌生,让我们回到三年级的“分一分(一)”、“分一分(二)”,两课时的学习中,学生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那么这节课再认识什么呢,研读教材和教参,对照课程标准,不难得出,本节课应突出两点:一、进一步认识分数,感知单位“1”的内涵,二、进一步理解“整体”与 “部分”的关系。

  那么,针对本节课内容,我认为可以从这两点出发:1、结合练一练1、2题(它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创设纯数学情景,在复习中打开学生的记忆闸门,充分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展开新知学习,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2、围绕主题图“拿铅笔”,引导学生活动,进一步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渗透分数单位的意义,为后面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3、在练习这个环节,杨敏教师的评述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杨老师说:在“应用练习”中,第2、3题是利用教材原有内容加以改进的,第1、4题则是您自己设计的。不过,我从旁观的角度不妨作一点推敲:

  教材p35“练一练”第1、2、3题,是凭借图形的练习,便于直观、形象地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不作安排是否有相应的充足理由?

  这些宝贵的建议,为我二稿设计指明了方向。

  第二稿——“看山不是山”

  看了网友的诸多建议,一些观点在我大脑里发生着剧烈地冲突。这时,叶群武主任给我了8条建议,让我深受启发。经过一周时间的思考,我的第二稿出炉了。在第二稿中,我的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过程也能紧扣教学目标来设计。但从实际试教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1、重新设计了导入。用三幅图片(俄罗斯国旗、三朵红花两朵黄花、平均分成六份的六边形其中三份涂成红色)让学生用什么数来表示其中红色的部分,并说出它具体的意思,旨在让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经历由单个物体到多个物体到抽象图形的过程,了解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掌握程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起点。但在实际试教中,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因为问题的指向不明,都用整数来表示,让我大伤脑筋。最后不得已直接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自己的设计意图落空了。

  2、重新设计了教学情境图。将教材中的主题情境图的两位男生一位女生拿铅笔,改为两位男生和两位女生拿铅笔。本意是为了更加突出整体相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部分也相同,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部分就不同。但从试教来看,同学们看取男生拿出了相同的枝数,女生也拿出了相同的枝数,是理所当然的,根本不关心男生和女生之间的不同。

  3、重新设计了练习,并在练习环节上,作了调整。在“活动一”结束后,我加入了一个练习——用什么分数来表示这枝削了的铅笔?(8枝铅笔,有5枝红色,3权蓝色,其中蓝色铅笔有一枝被削过),其目的是想通过此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的部分在不同的整体中可以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以达到即时巩固,即时反馈。但在练习时,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最后只好老师先开个头做示范,才打开学生的思路。

  面对这些问题,我再一次深深地陷入了苦苦地思考之中。是什么原因让我自以为满意的设计面对学生却并不买帐?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真正的读懂教材。二是我没有读懂学生,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1、修改主题情境是一大败笔。两位男生都拿出4枝铅笔,女生拿出3枝铅笔,就能很好说明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在活动中,也能更好将学生从注意“相同”引向对“不同”的注意。而二稿这部分的设计,两位男生拿出相同枝数的铅笔和两位女生拿出相同枝数的铅笔,掩盖了他们之间的“不同”。使活动没有很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2、练习设计穿插在活动中,使得教学环节零乱。刘锦霞老师的意见尤为中肯。她认为:

  试一试 课件展示,8枝铅笔(五枝红色,三枝蓝色,其中一枝蓝色铅笔是削好了的)

  问:你能用什么分数来表示这削了的铅笔呢?

  生1:是总铅笔枝数的1/8。

  生2:是蓝色铅笔枝数的1/3。

  生3:是第一横排铅笔枝数的1/4。

  生4:是一个竖列铅笔枝数的1/2。

  以上“试一试”放在《活动一:拿一拿》里作为活动一的第5个部分,感觉与前面的活动衔接有点突兀,不知开老师这样设计的理由是什么?

  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1/4是□ ,(1)画出这个图形,生完成后,用幻灯展示各学生的图形。(2)涂出所画图形的2/4。(3)涂出所画图形的4/4。

  这个环节“画一画”为什么也放在《活动二:说一说》的里面 ?

  我觉得“试一试”“画一画”还是放在第三部分《三、知识应用,加深体验》里比较合理。因为在学生动手拿过,动嘴说过之后,对分数的再认识有了一些体验,再来“试一试”、“画一画”,就更能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安排设计,也就能自然达成本课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了。

  杨敏老师对练习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纵观开老师的二稿设计,感觉对于初稿来说,这次的设计成熟了很多,但给我一个最大的感觉是练习难度过大,没有体现练习的坡度与层次性,而一些基础的练习,开老师却舍弃未用(如“练一练”的1、2、3题)。另外,在教学目标1里提到的“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在《分数的再认识》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中出现是否有必要?

  3、导入的设计太繁,没有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新知。

  对本节课的导入,叶群武主任和汪定斌校长看了二稿后,一天晚上在qq中讨论到11点多。他们认为,既然新课第一个活动是“拿一拿”,可不将三下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一练每3题加以改造成“老师手中有一把铅笔,你能从中拿出它的1/2吗?应该怎样拿?”然后直接过渡到“活动一”,这既复习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为进一步探索作铺垫。后来杨敏老师提出,直接开门见山,课始就在黑板上呈现“1/2”这个分数,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它的意思,再到实际分一分,拿一拿。这样既简捷明了,又紧扣主题。

  三稿——“看山还是山”

  带着网友们的建议,和自己的思索,我又进行了第三稿设计。

  在这一稿里,我对二稿作了大幅度的修改。

  1、导入部分采纳了叶群武主任和杨敏教师的建议,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2、“活动一”重新回到教材主题情境。在教学流程中,我请两位男生先上台来拿出其中的“1/2”,然后再请女生上台拿出“1/2”,在女生拿之前,我有意插入了“猜一猜,她拿出的也会是4枝吗?”

  3、练习部分我根据程雯老师和程李根老师的建议,将“会用哪些分数表示那那支‘备受争议的削过的铅笔’”改成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一个分数表示班上的一位同学。

  去掉了网友们认为难度较大的“糖果”那一题,同时深入挖掘“为汶川捐款”一题的数学价值。

  通过试教,这一次的效果明显优于二稿。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校规模较小,五年级没有平行班,只好借用四年级学生试教第三稿。(会不会是五年级学生因为分数初步认识后丢的时间长了?)

  在整个网络教研活动过程中,我对好的建议,能做到从善如流。但我也有我的坚持。不少网友建议,“活动一”要让每个学生都“拿一拿”,至少是分组“拿一拿”。我个人认为学生参加活动,并不是都是非得要亲自动手才算参与,学生积极观察、思考也应该是参与活动的另一种形式。这个环节的拿一拿本身是很简单的,如果分成小组活动,就失去猜测的神秘感,同时也不好组织。但从“拿一拿”结果的不同而引发的思考才是这个活动的目的。让四个同学分成两组上讲台,代表全班同学来拿一拿,其他同学一起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反而能更好地实现这个目的。关键点在于教师精心组织,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活动中来。

  汪定斌校长也为我的坚持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汪校长认为:

  1、“拿”的本身并不难完成,其目的是要让学生从“拿”的相同与不同的结果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2、从课堂教学组织方面来看,也效为容易。而让每位同学都“拿”显然不合实际,因为每个同学在“拿”的过程中,已然知道整体是多少了(如果在三下“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这样组织活动较为合适),失去了思考的价值。分组活动亦然。

  3、从教材的情境图来理解编写的意图也是如此。情境图中,有三位同学在“拿”铅笔,其他同学则没有“拿”,而是在思考。

  当然,有些活动必须让学生人人都要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如亲手掂一掂感知“1克”“1千克”有多重,亲自动手比一比“1厘米”“1分米”“1米”有多长等等。

  《分数的再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网上研讨部分到此为止将告一段落了,然而它带给我对“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在此,对本次活动的组织者深表感谢,再一次感谢和我一起研讨的朋友们。是你们将我引上了一条全新的探索之路,我将沿着这条路坚定的走下去。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北师五数上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学情:

  对于分数而言,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一)” 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次,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教学中,我将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复习导入。

  导入:同学们,听指令做动作,知道吗?准备好了没有?女生起立,男生坐正,全班起立,所有同学坐正。下面听问题回答,准备好了没有?全班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男生有多少人?女生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谁能像老师这样来提问?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复习分数,从而来导入新课,这样加深我们对分数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拿一拿。

  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笔的1/2,让同学之间看看,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拿的。然后老师问:为什么都是拿了所带笔的1/2却支数不一样呢?同桌说一说。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设计意图:通过拿笔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对分数有更深的了解。

  活动二:涂一涂。

  老师将准备好的两根纸条请两名同学比赛涂它们的1/3,看谁涂得快?为什么快?猜猜看?接着露出两根纸条的1/3,将其它的部分藏起来,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你还想说什么?师小结:看来都是纸条的1/3,但是两根纸条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它们的1/3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两本书的1/3不同,我把教材进行了小小的处理,改成了涂一涂,猜一猜,说一说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1/3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任何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三、运用新知,巩固拓展。

  活动三:猜一猜。

  师:我拿出了我全部书的1/2,猜一猜我一共有多少本书?把你的想法在纸上画一画,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老师巡视,指名把不同的画法画在黑板上。然后师问: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大家?指名针对黑板上的图谈谈自己的想法。师:我拿出了我全部书的1/3,猜一猜我一共有多少本书?我拿出了我全部书的1/4呢?用同样的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并快速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这时的活动难度加大了,是让学生知道了部分,让学生猜整体是多少,在画一画,猜一猜,说一说中进一步理解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四、练习反馈,发展能力。

  1.画一画。

  给出一个图形1/4小正方形,让学生画,无论如何画,只要是整个图形的1/4是一个小正方形既可。教师巡视,指名把不同的画法画在黑板上,然后再看书中小明、小林和小伟的画法,看来这样的图形的画法有很多种。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涂一涂。(练一练第2题重点体现涂法的多样性。)

  3、辩一辩

  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层层深入的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通过1题的练习,在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时,进行逆向思维练习,提高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意识,又有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第2题通过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再一次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第3题是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同一数量所对应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分数也不同;分数不同,整体不同,所对应的数量无法比较。在练习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五、知识延伸,激发爱国。

  你知道吗?

  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埃及在3700多年前的“莱茵德纸草书”中就有关于分数的记载。我国使用分数的时间也很早,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里,就有许多有关分数及其应用的记载。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阅读中了解分数的来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仅注重了知识的教学,同时也注意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总结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畅谈收获,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对分数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学以致用。

  七、作业布置,课外学习。

  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北师五数上 篇10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34—36页。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发展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起点,引入新课

  1、你们认识分数吗?说几个你熟悉的分数。(学生说出几个分数,教师随机板书)

  2、关于1/2 你已经知道什么?

  3、小结。(揭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4、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画有几副图的那张纸,请你在图上用颜色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表示好后在小组里交流表示的理由。

  全班交流、质疑。

  5、选择其中表示1/2 的图进行讨论。

  在表示1/2 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是怎么分的?分的对象相同吗?)

  6、教师追问:这里是把谁看作整体“1”?一份是几个?这个整体“1”还可以指哪些呢?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活动一:拿水笔

  1、创设情境,请学生分别拿出三盒水笔的1/2(其中有2盒水笔都是8支、有一盒是10支)。

  这里有三盒水笔,你能从每一盒水笔中分别拿出1/2吗?

  教师请三位学生到讲台前,并问台上学生: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讲台前的三位学生打开水笔盒,认真地数着。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我们再来看前面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水笔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轻声交流一下。

  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水笔都拿出来,并告诉全班同学总支数是多少,1/2是多少支,验证刚才的结果。

  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总支数不一样,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却不一样。

  活动二:说一说

  1、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小军看了一本书的1/3,他们看的一样多吗?

  2、比较、讨论:“都是一本书的1/3 ,但表示的页数不一样多,为什么?”怎么样的情况下,两本书的1/3是一样的?

  通过刚才拿水笔的游戏、观察讨论看书的情境,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一样,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同步板书)

  (三)巩固延伸,反馈分析

  1、看图说数:

  (1)蓝圆个数占整体的几分之几?要使蓝圆个数占整体的1/2,怎么改?(可以增一增、换一换、减一减)

  (2)绿圆个数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学生说出4/12和1/3 后(课件随机整理整齐),提问:为什么都是4个,却可以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3)红圆个数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学生说出3/12和1/4后(课件随机整理整齐),提问:为什么都是3个,却可以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师与学生共同小结:部分相同、整体相同,如果分法不一样,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

  2、游戏:请1个同学站起来,请学生先后说出这位同学占大组人数、小组人数、全班人数、全年级人数、全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3、估一估:一个整体的2/3 是 ,这个整体会是下列图中的哪一个?

  请学生在本子上写出结果,并准备说说思考过程。

  4、辩一辩:在学校举行的捐款献爱心活动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5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2/5。小芳捐的钱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四)全课总结。

  师:分数再认识,再认识了什么?

  总结:分数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的量就不同;部分相同,整体相同,如果分法不一样,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部分相同,对应的整体不一样,用来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

  (五)课堂作业

  本课练一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了体现“分数的相对性”这一重要理念,我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给学生创设了几个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整节课环节清晰,重点突出,现反思如下: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彩笔”、“看书”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问题。如在“拿彩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合作开拓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3、借助学具摆一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不足的是:1、缺少生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学生回答完选择题后,应该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是怎么想的,让其他同学好好听一下,评一评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好。

  2、还是不敢大胆放手没有把课堂交给学生,没有让学生进行总结,总是怕学生说不到位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教学流程今后还得加强。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北师五数上 篇11

  教材分析: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我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的产生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安排“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等各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而为学习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奠定基础,随之,分数从真分数扩展到假分数、带分数。更为分数的系统学习埋下伏笔。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

  学生状况分析:我校地处市郊,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有极强的求知欲,整体素质较高,基础知识扎实,思维较活跃,已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习习惯良好。在三年级时,学生对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意义就有了初步了解,但对知识的生成、联系及延伸缺乏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零”起点,不能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置之不理,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猜想,大胆放手,加强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加强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并能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数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引入新课。

  问: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各猜一个数)

  (师板书这些数)这些都是什么数?你能举例说说它们的意义吗?

  (设计意图:利用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全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有效复习已有的知识,了解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掌握程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起点。)

  引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拿一拿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1、出示三盒铅笔(两盒中装有8枝铅笔,一盒中装有6枝铅笔),请三位同学上来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1/2,比一比看谁的动作快?

  师(问台上的学生):你们准备怎么拿?

  生:我把盒里的铅笔的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1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两位拿出了4枝铅笔,一位拿出了3枝铅笔。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情况?有什么疑问吗?

  2、设疑:三位同学都是拿出铅笔总枝数的1/2,为什么拿出的铅笔枝数有的一样多,有的却不一样呢?

  请想一想,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3、检验:请三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铅笔盒里的总数是多少枝,拿出它们的1/2又是多少枝?

  4、小结: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是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盒中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测—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的一个体验数学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造成相同分数即“部分”表示的多少不同,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进一步认识。)

  活动二:说一说

  1、课件展示小明和小军看课外书的情境图

  引导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和问题。

  问:根据图中的信息,想一想,小明和小军看的页数一样多吗?

  2、生同桌交流后,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随机追问:他们谁看得多?

  3、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大,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大;对应的“整体”小,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大,对应的整体就大;表示具体数量小,对应的整体就小,即分数具有相对性。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交流、比较、分析,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的理解。)

  三、知识应用,加深体验

  1、课件展示,8枝铅笔(五枝红色,三枝蓝色,其中一枝蓝色铅笔是削好了的)

  问:你能用什么分数来表示这削了的铅笔呢?

  生1:是总铅笔枝数的1/8。

  生2:是蓝色铅笔枝数的1/3。

  生3:是第一横排铅笔枝数的1/4。

  生4:是一个竖列铅笔枝数的1/2。

  2、动手画一画:一个图形的1/4是 ,画出这个图形,生完成后,用幻灯展示各学生的图形。(本练习的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3、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帮助四川人民重建家园,小明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说明理由。

  4、选一选(课件展示)

  一堆糖果的2/5是4个,这堆糖果会是下面的哪一堆呢?(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数感。)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逐步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并让学生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都有哪些收获?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北师五数上 篇12

  学生情况分析

  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看书”“捐款”“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导言

  今天很高兴又和大家一起来上数学课。数学数学,顾名思义,就是数的学问,所以在我们新学期的第一单元就接触了很多的数,比如: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而今天将要学习的数,对我们来说也不陌生。请大家在我的描述中进行快速抢答:母子分两边……

  (学生回答:分数)

  今天我们就要再认识分数

  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2、旧知识了解 出示:( 课件 )

  提出复习要求:仔细观察这3个圆,说出这3个圆中阴影部分是什么分数,它们各表示什么?

  (1)图1表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两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2分之1来表示。

  (2)图2表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三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3分之1来表示。

  (3)图3表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4分之1来表示。

  (通过让学生说分数,认分数,说分数含义的过程,了解学生以有知识的起点。)

  3、他们的回答都非常准确,老师要分发铅笔给他们,以示奖励。谁能帮帮我吗?

  (准备两盒数量不同的铅笔,一盒8枝,另一盒6枝,请两位同学来分。)

  二、活动引入新课学习

  1、老师这儿有两盒铅笔,你们能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

  提出观察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能提出问题吗?

  (学生分别拿出的是4枝和3枝。)(学生可能的回答)

  (1)都是1/2,怎么拿出的枝数不一样?

  (2)为什么一个同学拿4枝,另一个同学拿了3枝?

  2、小组合作活动

  提出活动要求:为什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

  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1)学生借助学具独立操作

  (2)小组交流

  (3)学生代表汇报

  师总结:同学们都认为每盒的总枝数不一样,所以两个同学拿出铅笔的枝数不同。那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验证:现在请刚才的2位同学把盒子里所有的铅笔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的总枝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1/2又是多少?

  生a: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1/2是4枝。

  生b: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1/2是3枝。

  过度(师:事实证明同学们的想法是对的了。)

  (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在比较中初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会整体不一样多,所以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深化对分数的理解。)

  3、总结归纳

  (1)原来分数还有一个奇妙的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2)学生总结:(能表达出以下内容就可以)

  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每盒的总枝数不一样),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

  板书:由于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四、理解应用

  1、为了表扬同学们对刚才所学知识的态度和效果,老师给班级读书角买了2本书。

  (电脑出示《小学数学常识大全》和《小学数学经典题库》两本书的封面。)

  师:淘气和笑笑都看了这本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学生汇报:因为的书厚薄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

  (整体“1”不同,分数表示的量也不同。)

  2、阅读教材34页的“画一画”

  画出每个图形的4分之1 ,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总结)

  板书:相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3、提问:为什么4个方格可以用4分之1表示,1个方格也可以用4分之1表示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

  生a:把4个方格平均分4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

  生b:我把1个方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只不过这个一份小一些。

  五、巩固练习

  1、指导阅读:书上第35页第1题,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说出1~2个图形所表示的“整体”与“部分”的意义。)

  2、学生儿独立在书中完成教材第35页第2题。

  (老师巡视检查)

  3、出示教材第36页第5题,在交流中请学生说说理由。

  (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数感。如果学生遇到理解困难, 可以借助事先准备的图形和小棒在组内演示解决,最后由学生代表汇报演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4、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完成36页第6题

  思考: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通过练习,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总结汇报:

  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a: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b: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如果整体大,相应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大;如果整体小,相应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体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事物的乐趣)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a: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b: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c: 如果整体大,相应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大;

  如果整体小,相应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北师五数上 篇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34—36页。

  教材及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学习分数的再认识。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整体下,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是不一样的,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不但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垫定基础,同时是下学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必备知识。

  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体会在不同的整体下,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是不一样的。

  设计理念: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卡;学生准备偶数只铅笔。

  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回顾旧知

  1、师:(板书“分数”)同学们,你认识分数吗?能给大家讲一讲你了解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吗?

  引导学生复习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法等。

  2、出示8个气球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1/4的含义,并在图片上圈出所代表的部分。补充提问:在这里把谁看作了整体“1”?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是几个气球?3/4表示几个气球呢?

  师:看来同学们对分数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地认识和理解分数。

  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活动一:拿铅笔

  师:大家都准备了一些铅笔。如果想拿出你全部铅笔的1/2,你会怎么做?

  预设:生1:我可以先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准备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师: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拿出你全部铅笔的1/2。(学生拿铅笔)把你拿出的铅笔数告诉给小组内的同学。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大家拿出的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为什么呢?)

  师:大家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支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轻声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一个小组的讨论。

  全班交流,明确:因为铅笔的总支数不同,也就是整体不同,所以虽然拿出的都是全部铅笔的1/2,但是拿出的铅笔数量不一定相同。

  活动二:说一说

  (课件出示图文型情境图:两个小孩各拿一本书并有对话,小林:我看了这本书的1/3,小明说:我也看了一本书的1/3。图中的问题是: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

  师:根据图中的有关信息,想一想,小林和小明看的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你的观点是什么,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汇报:如果两本书页数相同,那么是一样多的。如果两本书的页数不同,那么看的页数就是不一样多的。

  师小结:如果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一样的话,那么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

  活动三:辩一辩 (课件出示文字型情境问题:为帮助青海玉树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用假设、举例等方法分析这一问题,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活动四:画一画

  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同学们,这个正方形是一个图形的1/4,请你猜一猜这是一个怎样的图形?把你想到的图形画下来好吗?

  请不同画法的学生为大家展示。

  师:你是怎样判断出这个图形是由4个正方形组成的?

  引导学生充分交流,体会分数的从部分到整体。

  三.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活动一:填一填,涂一涂

  教材35页:1题(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2题(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对应分数)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重点说一说思考过程。

  第1小题中图6需要旋转,把内圆和外圆组合起来看,用分数4/8或1/2表示。教师利用学具演示组合过程。

  活动二:分数游戏

  师:请九位同学站起来;请9位同学中的1/3坐下;请剩下同学中的1/3坐下。

  师:两次坐下的同学一样多吗?为什么?(虽然两次坐下的同学数都是“整体”的1/3,但因为两次的“整体”不同,所以坐下的人数也不相同。)

  五.总结收获,积累知识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北师五数上 篇14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基本上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网友的建议下,在多次试讲后,我选择了一个看似“简单”其实最有效的导入方法,直接呈现分数“1/2”, 开门见山,一下子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学生能很快融入到新的学习中来。同时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过程中。

  2、目标定位准确,落实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紧扣“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它所表示的具体量就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同”这一目标,创设具体情境和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整个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程度比我想象的要深刻。特别是在最后的“知识应用”环节中,我让学生们举例说明“小明和小芳捐款会不会同样多”时,课堂上立时寂静下来,我心里咯噔一下,暗忖:这难度是否拔得太高了?没想到,约1分钟后,学生的小手陆续举了起来,解说的思路非常清晰,让我激动不已:还课堂于学生,放手让他们去想,引导他们跳一跳去摘果子,他们会给你一个惊喜!正所谓:你给他一个支点,他们会翘起整个地球。

  3、注重课堂资源的利用。在活动二的“说一说”中,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用一个分数来表示那支“被削过了的铅笔”,而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其中一位同学时,由于是自己熟悉的情境,大家感到很亲切,兴致非常高,他们结合同组,同班,同位,同性别等提出了各种分数,课堂也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当然,这节课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活动二”的归纳小结时,我急于总结,放手不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解说,忽略了学生张口说的愿望。如果这时交给他们一段真正有价值的时间,尽量让他们开口说,哪怕说得不够好,我相信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会对本节课的知识认识得更深刻。

  经过对本节课的探索和研究,如何体现“观念新,基础实,思维活”,是每个老师在教学中都要思考的问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北师五数上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