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圆柱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圆柱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无风无月 点赞 分享
《圆柱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圆柱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精选15篇)

《圆柱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创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质疑内化的过程中认识圆柱的特征,自主完成对圆柱知识的建构。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学情分析:

  圆柱的认识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基础知识之后进行教学的。虽然圆柱与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但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而圆柱则是由曲面围成的几何形体,这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教育生态理论,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类比迁移、合作交流等原生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自主去感受,去发现、不断提高课堂生态水平。

  教学目标:1、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不断的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合作与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空间观念,构建生态课堂。

  3、在师生互动中不断增强合作的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重点难点:1、在活动中发现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形成空间观念是本课的重点。

  2、理解曲面和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推导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实物图,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说一说下面物体的面都有什么特点?

  2、在这些形体中,哪些我们已经认识,并且知道它们的特征了?

  3、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圆柱体,简称圆柱(板书课题)。突出两个圆柱图。

  4、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设计意图:生活的是生态的。首先通过展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态情境,在分类中自然地引入课题,然后举例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使学生初步感受圆柱的特征,最后通过对实物的辨析,强化对圆柱体的认识,使课堂自然、真实、生动。】

  二、教学圆柱的特征:

  1、观察这些圆柱,想一想,圆柱有几个面?它的面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汇报。

  师:除了上下两个圆面之外,圆柱还有其他的面吗?请摸一摸圆柱上下两个面,再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平面,周围的这个面是弯曲的面,叫曲面。

  ②、那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圆柱平面图

  教师:圆柱上下2个平面叫圆柱的底面,圆柱的底面是2个什么形?(板)

  圆柱周围的这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板)。

  请同学们看平面图,圆柱的2个底面是圆形,根据美术上的透视原理应画成椭圆,其中看不见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圆柱,你还有什么发现?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它的2个底面怎样?)圆柱的底面是不是相等呢?有没有方法验证呢?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积极有效地思考,依赖于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和能够解决问题的学习生态资源。学生发现圆柱两个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对圆柱的生活感受,而当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发现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兴奋的行为状态,就更容易参与到下面的问题解决中去。】

  2、我们发现了圆柱的相同点,那么点击出示问题,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它们有粗有细,有长有短。

  师:圆柱的粗细由什么决定?底面越大圆柱就越粗,底面越小圆柱就越细。

  师:圆柱的高矮由什么决定?圆柱的高是从哪儿到哪儿?从上底面到下底面的都是高吗?高要怎样?和什么垂直呢?

  师:和两个底面垂直的线段长度是2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圆柱2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在黑板的图上标明高)

  师:如果老师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切开,你能找出一条高吗?(师生演示)老师斜着划一下,这个是圆柱的高吗?

  想一想,圆柱有多少条高?它们的长度怎样?

  【设计意图:圆柱高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中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突破了以往只教学圆柱侧面高的教学定势,从内外两方面帮助学生认识高、画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小结,现在你头脑中圆柱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三、教学圆柱的侧面积:

  1、一个长方形沿一条直线旋转,会形成什么图形呢?

  圆柱在木板上滚过的轨迹是什么形状?

  我们沿圆柱的一条高把侧面剪开,压平,会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如何求?(板书:面积=长×宽)。

  那么,点击出示讨论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有关?请在小组中讨论。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

  教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生一道演示、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转化过程。

  要想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应该知道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化曲为直,帮助学生发现圆柱的侧面积】

  2、点击课件、;你能把这张纸做成什么样?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认识了圆柱的哪些特点?你还学会了什么呢?我们是怎样指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的?

  教师: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直接计算侧面积比较困难,我们把它沿高剪开、拉平,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就能很容易地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化曲为直的方法不仅可以解决数学问题,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巩固练习:

  教师:下面我来考一考大家

  1、在生活中,圆柱的高会有不同的称呼,你知道吗?

  2、下面哪些物体是圆柱?

  3、判断对错。

  4、为这个易拉罐设计一个包装纸。

《圆柱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一)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通过实物直观认识了圆柱这种物体,本课是在学习了长方形,圆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立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习圆柱表面积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侧向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圆柱模型。

  (2)过程与方法: 在做圆柱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同学间合作做圆柱,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三)我的教学理念是: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认识圆柱的生活经验,但是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在认知上是个飞跃,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发现者,先直观认识,再通过动手做圆柱,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做数学”。

  (四)本节课我的教学具准备如下:

  每组准备圆规一个、彩色卡纸两张、小剪刀一把、胶水,学生自带圆柱物品等。

  二、说教法。

  整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应用以下教法组织教学。

  ①情景教学法;②探究发现法;③活动体验法。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为了在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我应用以下学法组织教学。

  ①观察操作法;②合作交流法。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2、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3、动手操作,深化知识。

  4、实践应用,扩展延伸。

  (一)先来讲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一上课,我用课件出示了大量生活中的圆柱让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问学生,我们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柱形呢?这时学生会纷纷发言,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圆柱比较美观;有的学生又会说:把压路机、墙刷设计成圆柱容易滚动等等。这样问题情境创设,提起了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我趁这个机会导入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唤起学生对圆柱的已有知识经验,体会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出圆柱各部分的特征:

  两个相等圆面是圆柱的底面,周围是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圆柱有了初步认识,具体感知,了解圆柱各部分的特征。

  (三)接下来是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让学生按要求自制圆柱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当一个组织者,在旁巡视给予指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可能会这样做:用已有的圆柱先画两个圆,再把物体卷起来,做侧面;有的学生会用物体在纸上滚动一周,先量好侧面,再用圆规画两个圆做底面;还有的学生先卷好侧面,再用侧面画底面,但发现画出来的不是圆。

  做完后,我让学生汇报展示作品。这时学生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侧面太小了,包不住;上下底面不一样大。

  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

  充分体验平面与曲面的互相转换;

  重点发现侧面与底面的接缝不容易吻合;

  进而思考怎么办才能使侧面的底边与底面刚好结合在一起。

  问题提出后,我请制作得好的小组说一说,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才能使圆柱的侧面和底面不大不小地刚好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反复的演示,让学生发现并归纳出:

  (1)圆柱侧面展开是个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

  (3)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接着我再让学生根据认识算一算:

  第一种情况:先做好侧面,根据侧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来设计底面。

  第二种情况:先做好底面,根据底面圆的周长等于侧面长方形的长来设计侧面。

  使学生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认识更为准确。

  最后让学生重新设计,做一做:

  根据计算结果,在新的卡纸上重新测量制作。学生在深入了解圆柱的特点后,目的更明确,方法更科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我将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选择一组学生作品展开贴到黑板上,写上对应量。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等自主探索活动,对圆柱有了深刻的认识,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在空间观念、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四)、实践应用,扩展延伸。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力求做到人人学有必需的数学,我把练习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层:判断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通过此题的训练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综合层:这里有一些圆面和长方形,哪些可以搭配成圆柱?可以做成几种不同的圆柱?(这个练习让学生再次明了本课的重点:圆柱的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开放层:在这个层次的练习里,我将学生探索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主动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合作交流,从实物观察、到动手操作做圆柱等多种方式来认识圆柱,突出“做数学”这个数学理念。也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圆柱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篇3

  一大早开学第一节课上了圆柱的认识,发现教完后啥都没输送下去的感觉。

  一、入题太慢,圆柱的认识时间浪费太多。该如何精简一些呢?从正方体、长方体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引入到圆柱的特点,纠结太久,应该稍微快一些。我却还在纠结他们圆是不是立体图形上,这里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是不解决总归又是不好的,还是学生基础太差吗?还是自己的结论下太慢各个需要学生讨论呢?

  二、环节把握不好。通过去年的教学,我知道孩子们对于面旋转成体其实很难理解,所以第二个环节我把教学定在面旋转成体上,让学生多感受,可是没有形象的课件,有课件放不出来,孩子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还稍欠缺,导致这部分又没落实好,却又花去了很多时间。

  三、圆柱侧面积的渗透不够。看了作业本发现,第二题是有关侧面的,第三题已经是侧面积的计算了。好晕。我只是利用了最后5分钟,简单地带过了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长和宽和圆柱的关系这个知识点。对于已知半径求周长,已知周长和高求侧面积这些都没涉及,可是作业本里有。

  于是又困惑了,到底该如何定位呢?如何把握课的知识内容呢?侧面积的计算这节课该不该进行呢?这样一节课的内容有多少呢?进行多少是合适的呢?哎。估计下一次我还是会纠结这些问题。

《圆柱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圆柱的认识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五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几何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包括圆柱的特征,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圆柱侧面展开图。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聋校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相互探讨,所以我在本课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获取新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同时针对聋生听力受损,语言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在课堂上注重了聋生语言的培养,采用双语教学,鼓励聋生自主发言,发展聋生的语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掌握圆柱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创新的能力;同时渗透转化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运用课件提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初步渗透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辩证观点。并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点。

  四、 教学内容与过程

  本课我采用了实践操作法、课件演示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等相关的教法。教师只是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在互动的过程中充分地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打开多媒体课件,出示圆柱的实物模型。同时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实物,让学生明白数学于生活。

  (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初步接触圆柱,从生活实际感知圆柱,感受数学同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很巧妙自然的引入了课题,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了解圆柱

  1. 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师引导:拿出自己准备的实物,结合教材,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都有什么特征?

  2.生汇报,师订正。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出圆柱各部分的特征,师课件演示加以验证。(课堂实录)

  (针对聋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提供教学材料,这样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并运用课件验证了自己的想法。对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进行了演示,让学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一目了然,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合作交流,深化感知

  1.合作探究,圆柱的侧面展开。

  (1)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把圆柱模型的侧面剪开,再展开,观察形状。

  (2)师:你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

  (3)学生操作后汇报,教师通过课件验证和补充。(课堂实录)

  (该环节是精心设计的,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了圆柱侧面不同剪法的演变过程,浅显易懂,让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圆柱侧面的特征。)

  2. 同伴互助,寻求发现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2)教师课件演示展开图加以验证,轻松的突破本课的难点。(课堂实录)

  (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形象的课件演示,轻松的分散了本课的难点,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巩固拓展,延伸应用

  课件出示:

  1、下面哪些物体是圆柱?

  2、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3、实际测量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

  (练习的设计,既有对刚刚学过的圆柱认识的运用,也有围绕易混易错之处,让学生用手势判断,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训练说理能力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五、)自主小结,提升理念

  师:我们初步认识了圆柱,谁能告诉老师,对于圆柱你都知道了什么?

  (这既是课堂小结,也是对学生的人文培养重要体现。让学生在自主发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育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但能创设一定的情境,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的凸显教学效果。而flash课件更是以其演示功能强大,动画效果明显等特点被广大教师经常所应用。本课我运用了flash课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了动画演示,课件贯穿了整个课堂。上课伊始,我对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进行了课件演示,让学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在开课的时候,就对本课产生一种兴趣。课中展示了圆柱侧面不同剪法的演变过程,浅显易懂,让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圆柱侧面的特征,轻松的突破了难点,同时,在此基础上展示圆柱侧面展开后与展开前的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评价和反思

  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本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合作交流,从实物观察、到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来认识圆柱,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时有效的分散了难点,突破了重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扎实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突出“做数学”这个数学理念。也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圆柱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篇5

  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数学》第十二册的教学内容。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认识圆柱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认识立体图形已经有了方法上的基础。基于此,我以实物为探究素材,通过三个层面的活动来组织教学。

  一、利用实物初步认识感知圆柱特征

  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

  生1:水管、日光灯

  生2:茶叶罐

  生3:铅笔

  生4:应该是没有削过的铅笔

  ……

  师:刚才同学们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那你们觉得圆柱形物体有什么特征呢?

  请大家拿起圆柱形的物品,先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操作,并把自己发现的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回答:1、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的。

  2、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从上到下都一样粗。

  圆柱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物体,因此学生很容易找到圆柱形的实物,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形状的实物,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学生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观察和触摸,其活动是浅层次的,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画一画等方法让学生对圆柱形物品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建立初步的表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制作圆柱,深入了解圆柱特征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圆柱的特征,在学生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仿照手中的实物制作圆柱。

  师:请同学们仿照所带实物的形状,分小组制作出一个圆柱体。

  学生操作,师课间巡视,参与合作。

  生展示自己的合作成果,并汇报制作过程。

  生1:我们组拿一张长方形硬纸围着茶叶罐绕一圈,像是给它“穿衣服”似的,剪去多余的,粘好做成侧面。再将茶叶罐的底面画下并剪下来,做成圆柱的底面。

  生2:我们组是先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圆柱的侧面,再将这个卷好的直筒竖在硬纸上,沿着圆曲线画圆,剪下来粘上就可以了。

  生3:可以量一量长方形的长,计算出圆柱的底面半径。(该组学生事先预习发现的)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步骤中,充分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由于学生向来喜欢手工制作,因而这一环节大家都兴趣盎然,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体验到操作的乐趣。并且在活动中积极动脑思考,找寻合适的方法。

  在制作之后,通过自己的探索,对于圆柱的特征学生已经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师:在制作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哪些有关圆柱的特征?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大小一样。

  生2:圆柱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生3: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

  生4:长方形的长就是圆的的周长。

  生5: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后除了可以是长方形之外,还可以是什么图形?

  生:还可以是平行四边形,不信你斜着剪试试。

  生:还可以是正方形。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试着剪。

  这些较难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自己探索的过程中迎刃而解了,“我看见了,但可能忘掉;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圆柱体,议一议,说一说,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在本环节中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圆柱特征的过程,是在一个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从不完整、表面的认识向较深层次的理解、整体上的把握发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解决实例巩固应用圆柱特征

  让学生运用己有知识去解决“水桶、水杯、油桶”为什么要制成圆柱形?

  生1:我明白了,油桶是圆柱形,移动时不会破裂。

  生2:水杯如果不是圆柱,喝水时它的棱角会弄伤口腔,而且水还会往两边流。

  生3:油桶制成圆柱体,是因为圆柱的侧面是曲面利于滚动,底面盖子是圆的,易于拧紧。

  师:有一张长方形的硬纸,长6.28分米宽3.14分米,将它做成一个圆柱的侧面,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可能是多少?请你帮忙算一算。

  生1:可以将长作为底面周长,6.28÷3.14÷2=1(分米)

  生2:可以将宽作为底面周长,3.14÷3.14÷2=0.5(分米)

  这一环节体现了数学只有回归生活,才会显示其实用价值的原则,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之中。

  本节课中课堂始终以“做数学”作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数学学习应成为学生经历一个真正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体验“做数学”。在这节课认识圆柱特征安排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圆柱体实物,通过观察、触摸得出圆柱的初步特征及了解圆柱的几个面。第二层次在初步认识圆柱的特征之后,自己尝试制作圆柱。因为学生对制作非常感兴趣,这一过程深受学生喜爱,在初尝成果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圆柱的特征。这比单纯地直接由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的体验深刻得多。第三层次是让学生利用刚刚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动手尝试,学生有了成功制作圆柱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充满活力,使得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挑战性。学生在亲自参与的思维和操作活动中,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以活动为学习主线,以操作为本节课主要形式,以学生亲身体会知识,自主实践获得经验是本堂课的特点,教师努力营造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学生始终成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真正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自己探索的机会。

《圆柱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篇6

  〔教学片断〕

  师: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

  生1:圆柱有两个底面

  生2:圆柱的底面是圆形

  〔学生举手的人不多,有点冷场〕

  师:看来大家对圆柱有了一些了解,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接着,教师出示小组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圆柱实物,围绕3个问题,探索圆柱的特征)

  师: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我觉得圆柱的两个底面面积相等。

  师:你们有办法证明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吗?

  生3:〔该生是学困生,但在公开课中回答问题一向很积极〕如果圆柱的两个底面不相等,那么圆柱就会一头大,一头小。

  师:恩(停顿),你能再说说吗?〔这时我听得不太清楚〕

  生3:两个底面不相等,一头大,一头小,会东倒西歪。

  师:(没有做出评价)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4:我是通过把上面的盖子取下和底面相比,得出两个底面大小相等的。

  师:说得太好了。(露出满意的神情)

  (之后,老师拿出一个有盖的茶叶罐,按生4的方面演示了一遍)

  板书:面积相等的两个圆

  师:圆柱的面还有什么特征?

  生5:我发现圆柱的表面摸起来很光滑,永远也“摸不到头”。

  师:为什么“摸不到头”?你觉得圆柱的这个面和底面有什么不同?

  生6:底面是个平面,而这个面不是平面。

  师:我们就说这个面是曲面。(板书:曲面)

  〔反思〕

  一、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的数学学习不仅仅在数学课堂上,在生活中他们也在不断地积累数学的知识和经验。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圆柱形的物体在生活中可谓太常见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一定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有关圆柱的知识和经验。基于“尊重学生的已知,引导学生的未知,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我提出了“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的问题,试图通过这个问题,找到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和联结点,达到“立足旧知,激起学生灵动思维”的目标。从学生的回答不难看出,学生对于圆柱的整体把握显然不感兴趣,他们更多的关心是某个局部,如两个底面,底面的形状等。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对于我的这个安排学生并没有领情,举手回答的学生不多,我所想要看到的“各抒己见”、“百花齐放”的情景并没有出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冷场?除了学生进入高年级,由于生理、心理的诸多问题导致不爱回答问题,羞于表达,或懒于表现的原因以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平时的课堂上,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质量”,所谓的“高效”,牺牲了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渐渐的,学生也就习惯沉默了。

  二、给学生发现的机会

  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学生亲自把知识发现出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把圆柱的特征“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圆柱体实物,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和双手去发现,去感悟圆柱的特征。特别是在有一位学生发现了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后我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让全体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个发现。通过汇报我们不然看出,由于老师给了学生这个机会,其结果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证明了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展示了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方式。

  三、生成需要互动

  证明“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这个环节,在备课时预想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证明方法:1、将圆柱形容器的盖子取下与底面相比较;2、用圆柱形实物的底面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将另一底面和画好的圆作比较;3、用尺子量出两个底面的直径或半径作比较。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生3的说法就没有在我的预设之中。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想法?如何把握生成?是对教师把握课堂水平的一次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令自己感到惋惜的是在生3回答之后,我竟然没有做出任何评价。我用沉默这盆冷水,浇灭了该生创新的火花;我的无动于衷,击退了该生答题的热情。这样一来,创设一个敢于质疑,乐于表达的课堂学习气氛的想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后来的评课中,教研组长陈老师评价说:“生3的回答,从反面论证了圆柱的底面积相等,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学困生这样一次精彩的回答,独辟溪径的思路,我却视而不见,至今我还后悔不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当时没有听懂该生的意思,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另一方面,暴露出在我的思想深处,关注课堂的进程比关注学生多一些。因为学生的回答在我的预设之外,便敷衍了事,心里更想听到的是预设中的答案。后来这位学生的回答,我之所以满意,我想也是这种心理在作怪吧。以学生为主体,具体落实到课堂上,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表现,重视教师评价对学生所起到的激励作用。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而生成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互动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生成,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圆柱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篇7

  教学片段一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出示实物),它是什么?生(齐答):圆柱。(师板书:圆柱的认识)师: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生:茶叶罐。生:杯子。生:钢管。……师(出示实物):请大家拿出学具——圆柱体,观察圆柱体的上、下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生:都是圆形。师:这两个面的面积怎样?生:相等。师:圆柱表面除了上下两个面还有什么?生:侧面。师:摸一下侧面,你发现了什么?生:是曲的。师:圆柱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生:高。师:观察一下圆柱有多少条高?生:圆柱有无数条高。师: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小结一下,你认识了圆柱的哪些特征?</PGN0254.TXT/PGN>生:我知道了……教学片段二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出示实物),它是什么?生:圆柱。(师板书:圆柱的认识)师(出示实物):同学们通过收集和观察有关实物,你发现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生(出示实物):这个罐头是圆柱形的。生(出示实物):我这支铅笔是圆柱形的。生:学校校门的不锈钢管是圆柱形的?……师(出示实物):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想不想知道圆柱的特征?生:想。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圆柱形的物体,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分小组研究讨论圆柱的特征,再进行小组交流。学生探究,老师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或是指导,或是聆听,之后组织讨论。师:请各小组派一位代表说说你们所发现的圆柱的特征。小组1-A:我们发现圆柱体有3个面,上下两个面是圆形的,侧面是曲的。师:还有补充吗?小组1-B: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师:你们怎么知道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小组1-C:我们是观察出来的。小组2:我们和1组的基本相同,只是我们不是通过观察发现上下两个面相同的,而是先把下面画下来,再同上面作比较,得出是相同的。师:你们认为哪组的判断方法好?生:2组的。</PGN0255.TXT/PGN>师:为什么?生:用肉眼看可能会有偏差,通过测量后加以比较就准确了。师:说得很好!有时我们不能光凭感觉,还要运用方法去证明一下是否正确。小组3:我们还发现圆柱从上到下比较均匀,上、下之间的距离相等。小组4:我们同意小组3的观点,就是不知圆柱的高在哪里?师:圆柱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请同学看电脑演示画高,并观察圆柱有多少条高?生:无数条。小组5:老师,我们对小组3的看法有补充,有的圆柱从上到下是不均匀的,例如:腰鼓就是中间粗,两头细。师:你们的发现很正确,不过你们所说的圆柱不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柱体,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小组3所讲的圆柱体。小组6:我们还发现圆柱只有2条棱,没有顶点。师:对呀!你们的发现很独到,老师在备课时也没想到。师:通过刚才小组讨论、各组交流,请你闭上眼睛想想圆柱的特征,然后摸出课桌上的圆柱体。师: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小结一下,你认识了圆柱的哪些特征?生:我知道了……评析比较两个教学片段,教学片段一是教师以前教学的实录,教学片段二是教师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录。比较前后的教学,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看,似乎“殊途同归”,但在教和学的方式上有很大的变化,相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教学片段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变压抑为张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导者,由此总摆出惟我独尊的架子,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来压制学生,以自认为比较严谨的教</PGN0256.TXT/PGN>学思路来控制教学的节奏,牵着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殊不知,这样做,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使学生始终拘谨于教师的眼皮底下,很难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叶澜教授提出应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能机械化、程式化,而应洋溢着生命的活力。由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甘愿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学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张扬。在教学片段一中,教师通过设计一个个提问,紧紧地追问学生,学生是被动地学,思维空间受到限制,没有自由度,个性发展受到束缚。而教学片段二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互动,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之间不仅能展示自己的想法、见解,还能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另外,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对学生的见解给予积极评价,真正体现教学相长。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二、变传授为探究。现代教学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的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教师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观的高度,创设探究性的教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在教学片段一中,教师只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所以采用的是“问答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跟,步步为营,教师到达目的地,学生随之而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想把自己所领悟的知识倾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教学片段二中,教师没有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通过为学生提供要探究的对象,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地参与</PGN0257.TXT/PGN>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有所发现,掌握知识,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探究、再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技能,有利于知识的掌握。</PGN0258.TXT/PGN>

《圆柱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篇8

  学习内容:人教义教版教材第10~12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同学间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学习难点:

  弄清圆柱侧面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明确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圆柱体的实物模型

  学具准备:用硬纸做的圆柱、剪刀、小刀、圆柱实物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展示课堂学习目标。

  同学们,老师想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这有一张白纸,现在,我想让这张纸站立起来!(教师演示纸横站、竖站怎么都不行)怎么站不起来呀?同学们能想办法帮帮老师吗?

  (请学生拿出纸试验,并到前面展示。)

  1、引出课题:教师指出:像这样(指卷成筒形的)形状的物体在数学上称为圆柱。圆柱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认识。

  2、展示课堂学习目标

  (一)整体感知圆柱。

  (二)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三)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四)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五)巩固圆柱的特征。

  二、自学互动环节(边自学边点拨)。

  (一)、说一说,建立圆柱表象。(自学课本10页)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许多建筑或物体设计成圆柱形,增加立体感、美感。如……这些物体的外形都是圆柱形。

  (二)、摸一摸,看一看,认识圆柱的各部分的名称。

  1、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师:请各组组长拿出准备好的圆柱,摸一摸,看一看,共同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圆柱上下两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2)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发现了什么?与长方体、正方体周围的面有什么不同?

  (3)圆柱一共有几个面?分别是那几个面?

  (4)圆柱有高有低。圆柱的高矮与什么有关?我们把它叫做什么?

  2、小组内交流学习,小组长整理准备汇报。

  3、反馈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4小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底面、侧面和高。

  预设答案:

  生1: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平面,分别是圆

  师:将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

  生2:圆柱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

  师:圆柱周围的曲面叫做侧面。(板书:侧面)

  生3:圆柱共有3个面,分别是底面、底面、侧面。

  师:各小组在圆柱模型中标出底面和侧面。

  预设答案:

  生1:圆柱两底面之间的距离。

  生2:圆柱的高。(板书:高)

  师:圆柱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高有时也称长、厚、深。

  (三)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学习,感知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圆柱3个面中那两个面大小相等?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学生可以先观察、猜测、议论,并说出自己的做法。

  预设答案:

  生1:量出两个底面的直径或半径比较大小。

  生2:用一个底面画出圆,用另一个底面按上去进行比较。

  生3:……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好。圆柱的底面的确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板书: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不仅如此,今天我们研究的圆柱都是从上到下粗细均匀的直圆柱。

  2、标指圆柱的高。

  圆柱的高在哪里?有几条?(小组合作学习)(板书:高无数条)

  3、小结:圆柱的特征:(1)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练一练》

  同步练习:p4 第一、二题。

  (四)、剪一剪,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讨论研究圆柱侧面展开图

  师:猜一猜:如果把圆柱侧面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

  (1)、小组合作学习并完成学习记录单。(表一)

  如何剪

  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2)、反馈学习成果。

  2、讨论研究侧面展开图—长方形与原圆柱的关系。

  师:在圆柱的侧面画一条高,沿着这条高把包装纸剪开,把剪开的图展开,再重新包上。与圆柱相比较,长方形与圆柱之间有关系吗?(填写表二)

  长方形

  长

  宽

  圆柱

  小结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3、讨论研究侧面展开图—正方形与原圆柱的关系。

  师: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会是什么图形?

  所以当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

  4、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和讨论,我们知道了圆柱侧面展开图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还可以是平行四边形,或者是一个不规则图形。

  (五)、画一画,巩固圆柱的特征。

  (1)、观察圆柱。

  师:圆柱的底面是圆形的,但我们逐渐移动底面,看到了什么形状?

  预设答案:

  生:扁圆形。

  师: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视线的关系,根据美术上的透视原理,圆柱的两个底面画在平面上,都画成扁圆形,我们一起来画圆柱。

  (2)、画圆柱并标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示范(板书),学生练习画圆柱。画好以后,标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三、测评巩固环节

  同步p41、2、3

  四、总结整理,梳理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道了什么?了解了什么?

  板书设计:

  圆 柱 的 认 识

  底面     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侧面     是一个曲面

  高        无数条

  长方形(正方形)

  侧面展开:平行四边形

  不规则图形

《圆柱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篇9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课件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p15的1、2题。

  板书:

  ┌长方形

  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 →  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    →  长方形的宽

《圆柱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篇10

  一、研究圆柱特征,制作圆柱学具。

  1、师:今天这节课的目标,就是让每个同学能制作出一个比较标准的圆柱学具。怎么做呢?得先有个现成的圆柱体,照葫芦画瓢。请大家拿出自家带来的圆柱体模型,都不错,老师就疑惑了,我们刚开始学圆柱体,你怎么就认识圆柱体了呢?你觉得他和长方体、正方体最大的区别在哪?

  生:长方体、正方体有棱有角;而圆柱体有一个曲面,两个圆形。

  师:说的很好,谁能用简洁的词语或句子,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就是圆柱体呢?字数越好,表达明显,就越好。

  生:两个圆形和一个曲面组成的立体图形就是圆柱体。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圆柱体,就要做两个圆形和一个曲面一拼装就行了,是吗?

  2、认识圆柱特征。

  a、认识圆柱底面。

  师:那我们做之前先了解了解圆柱体的特征,这样待会儿制作圆柱体模型的时候就得心应手了。大家发现,圆柱由三个面围成。两个圆形,一个曲面。那我们分两类。(板书)

  师:刚才某某说两个圆形完全一样。其它人觉得呢?有什么方法证明?

  学生说明方法:①将一个面画下来,用另一个面比较。

  ②剪下两个面,比较。③量尺子测量。

  师: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经过证明,它们确实是完全一样的两个圆。

  b、认识圆柱的高。

  师:观察一下,大家带来的圆柱有什么不同?

  生:圆柱的底面大小不一样。

  师:底面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生:底面圆的半径决定。

  生:高度也不同。

  师:用手比划出你的圆柱的高。

  学生动手,教师分别请学生比划,用一只手、两只手。

  师:什么就是圆柱的高?

  生:圆柱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做高。

  师将教具请三位学生分别指出圆柱体的高。

  师:他们指的对不对,他们指的不同位置都是圆柱的高,那我们可以说圆柱有三条高吗?

  生:不对,无数条高,只要是两个底面间的距离都是圆柱的高。

  (师板书画圆柱的高)

  c、认识圆柱侧面。

  师:圆柱周围的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它是什么形状的?摸一摸,看一看。

  生:侧面是弯曲的。

  师: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d、研究圆柱侧面展开。

  师:这个曲面该怎么做?你们有办法吗?

  生:圆柱的侧面这个曲面可以展开成一个平面。

  师:有什么办法能将这个曲面转化为一个平面图形?

  生:沿高剪开。

  师用教具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师:圆柱的侧面最终都能转化为什么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

  师:请大家带着问题再看一次,长方形的长和圆柱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和圆柱有什么关系?(师从侧面,从顶部分别演示侧面的展开过程)

  生: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

  生分析就是长方形面积等于圆柱侧面积,长就是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制作圆柱学具。

  师:我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该动手做一做了,由于时间关系,两人合作,这就要合理分工工作效率才会提高,先给1分钟,两人商量一下如何分工。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

  生1:我做底面

  生2:我做侧面

  生1:我准备做底面半径是3厘米的园。

  生2:我根据他的底面大小,制作长是6π的长方形,然后我们同时制作,这样就提高了效率。

  师引导概括制作方法。

  学生同桌协调制作圆柱体,气氛活跃,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制作完后填写表格。

  教师展示作品。

  师:你制作的圆柱底面半径是多少?高是多少?

  4、生活中的圆柱体。

  请学生说说生活中那结地方有圆柱体。

  师:圆柱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说用铁皮制作茶叶盒,用硬纸板制作包装盒等等。如果你手中的这个圆柱体就是一个做好的包装盒,你有方法知道他用了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什么方法?

《圆柱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柱的特征。

  3.提高动手操作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过程:

  课前,把学生按照动手、动脑能力的差异,按异质性混合分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愿望

  师:同学们看过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节目吗?其中有一个栏目叫“奇思妙想”,喜欢看吗?还记得其中的口号吗?

  生:让想象飞起来。

  师:今天,我们也来进行一次奇思妙想,让同学们的想象也插上翅膀飞起来。

  二、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师:我们这次奇思妙想的内容是:请同学们利用工具袋中的材料和工具设计一个实验装置,能够使其中的毛绒玩具从木板的一头顺利地移动到另一头,条件是不能借助任何外力。

  学生活动:学生们研究方案,选择材料,试着组装,组装失败,再重来,经过反复实验,终于有的小组获得成功。

  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各小组汇报演示,并评出比较好的设计方案和实验装置。

  三、探究新知、张扬个性

  汇报设计思路:

  生1:选择把木板的一头垫高,这样可以不借助外力,使毛绒玩具顺利滑下来。

  师:这应用了什么原理?

  生2:应用了自然课上学到的斜面和惯性原理。

  生3:可毛绒玩具不光滑,木板又很长,不能顺利移动,我们又想可以把毛绒玩具放在光滑的圆柱体物体上面或里面,才能顺利滚下来。

  师:怎么一下就想到了圆柱体?为什么不选择长方体?

  生4:因为长方体有六个面,向下滑动时只有一个长方形面向下滑。而圆柱体只有三个面,特别是有一个面是曲面,有利于滚动。

  师:球只有一个曲面,为什么不选择球呢?

  生5:球可以朝各个方向滚动,方向不好把握。

  生6:我们组并没有一下子就选择到圆柱体,我们先选用的是这种一头大一头小的物体,可是在滚动时,它朝头小的方向滚动,不能沿直线滚动,所以后来才选择了圆柱体。

  师:为什么圆柱体能朝一个方向直线滚动?

  生7:我想是因为圆柱体的上下两个面是两个大小相同的圆。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曲面叫圆柱的侧面,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叫圆柱的底面。

  有两组同学把装置设计成了小车,用圆柱形物体做车轮,他们是通过什么把两个圆柱体连在一起滚动的呢?

  生8:我注意到是用铁丝分别穿过圆柱上下两底面的圆心,让圆柱可以围着铁丝转动,再把两根铁丝连起来。

  师:我们把圆柱上下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这根铁丝实际是圆柱一条特殊的高。

  这根铁丝起到的是什么作用?

  生9:象自行车车轴一样的作用。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圆柱体的侧面、底面和高的一些特征,现在我们就来来整理一下(边展示动画边提问  ★点击进入) (解码器下载)(若文件不能正常播放,客户端须根据编码类型安装解码器。)举一些生活中利用了圆柱体这些特征的例子。

  ……

  生:刷墙用的滚刷。

  师:为什么圆柱的滚刷可以刷长方形的墙?

  生:滚刷的侧面滚动后是一个长方形。

  滚动实验证明

  师:这个长方形与滚刷的侧面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作为思考题课下研究。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设计,注重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广义数学思想;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激起对数学知识的兴趣,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操作、鼓励创新、大胆质疑,让学生在学习中体现“自我”。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为全体学生创设积极主动参与的良好学习氛围,提供观察、操作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指点思路,引导思考,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同步发展。

  评析:

  本课的教学设计注重课堂良好氛围的创设,重视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运用小组合作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从学生熟悉的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奇思妙想”栏目入手,通过让学生完成“奇思妙想”的课题,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

  2.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圆柱体的特性,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总之,本课能够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圆柱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篇12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以触摸——合作——交流——讨论——形成认知为线索,设计了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做一个圆柱这一活动。最初的设计意图是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对圆柱的底、侧面的特征和相互关系有初步的认识。活动结束后,再让学生互相交流,得出结论。对于圆柱侧面展开这一重点,在学生试做的过程中得出,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但事与愿违,几乎每组学生在做圆柱时,都是将纸在圆柱模型上围一圈得到侧面,再用模型的底画两个一样的圆作为圆柱的底,然后组合成圆柱。在做的过程中很少有学生发现长方形纸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整节课,以活动为中心,不光是为了有效地组织学习,更重要的是想通过这一形式还原数学的本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带给他们的乐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成功。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在复习导入阶段,首先通过唐老鸭和米老鼠的比赛,引入学生对圆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导入课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认识圆柱上下两个底面完全相同时,学生不能说出验证的方法,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动手操作验证;在学习圆柱的侧面展开与长方形各部分的关系时,学生对知识理解比较困难,演示不直观。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本课的重点是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本课的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本课的重点是圆柱的特征和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导入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出示圆柱),我直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物体吗?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像这样的物体吗?学生一一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们细心的去观察,圆柱形的物体还是到处可见的。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本课的重点是圆柱的特征和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导入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出示圆柱),我直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物体吗?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像这样的物体吗?学生一一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们细心的去观察,圆柱形的物体还是到处可见的。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圆柱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学生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积是指哪部分后,我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接着又问,要想知道老师手里圆柱的侧面积,你会算吗?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是教师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学生学的轻松、掌握的灵活,为学生构建优越的知识认知结构奠定了基础。

  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学生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积是指哪部分后,我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接着又问,要想知道老师手里圆柱的侧面积,你会算吗?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是教师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学生学的轻松、掌握的灵活,为学生构建优越的知识认知结构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导入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出示圆柱),我直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物体吗?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像这样的物体吗?学生一一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们细心的去观察,圆柱形的物体还是到处可见的。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圆柱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学生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积是指哪部分后,我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接着又问,要想知道老师手里圆柱的侧面积,你会算吗?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是教师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学生学的轻松、掌握的灵活,为学生构建优越的知识认知结构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导入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出示圆柱),我直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物体吗?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像这样的物体吗?学生一一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们细心的去观察,圆柱形的物体还是到处可见的。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圆柱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学生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积是指哪部分后,我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接着又问,要想知道老师手里圆柱的侧面积,你会算吗?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是教师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学生学的轻松、掌握的灵活,为学生构建优越的知识认知结构奠定了基础。

《圆柱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篇13

  生活中的圆柱体很多,学生看到的也很多,但是这些都是感性的认识。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柱的特征,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来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的。

  在导入新课时,我直接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同学们你们今天带来了圆柱体吗?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还是到处可见的。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的认识都是感性认识,而课堂教学是对圆柱体进行理性的认识。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所以在教学时,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主题。

  我让学生动手去摸一摸自己带来的圆柱、比一比同学带来的圆柱,再和同学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我认为我在这节课教学中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能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因为在备课时就想到学生发现的问题与预案中的教学顺序未必相同,所以当学生说发现了上下两个圆面是“相等”时,我们就先研究两个底面,在研究前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相等”这个词来表叙是否准确?立刻就有学生说应用“完全相同”来表叙,因为完全相同与相等在概念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这时我反问一句“你怎样证明这上下两个圆就是”完全相同“的吗?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探索的境界中,学生在课堂中能不能进行探究,关键还是要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证明了上下两个圆是”完全相同'后。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还有个曲面,“这个曲面到底是个什么样?你想知道吗?怎样才能知道?”这一问又把学生带入对圆柱侧面的探究中去了。这时有学生说将圆柱上的包装纸剪开就知道了,这时课上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带来的圆柱体大多没有包装纸,怎么办?这也是教学预设中我没有想到的,因为我头天特意布置让学生找带有包装纸的圆柱体。这时,我临时将动手操作分为两种,一是将包装纸剪开看一看侧面是个什么样,另一个是给自己带的圆柱体做个包装纸。通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在我和学生的交流时,我有了很惊喜的发现,做包装纸的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比、量,发现了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而直接剪开包装纸的学生却没有这样的发现,这就说明了动手做的过程就是动脑的过程,会带给学生更接近于本质的东西。通过动手做,本课的难点就迎刃而解,真是实践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啊!这样就将教学重点、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课的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圆柱侧面剪开的教学,我做了一些处理。在以前的课堂中将包装纸剪开后成四种不同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的图形还是教学的重点,因为课本中没有出现这么多的形态,老师若在课中做到了,教学水平可见不是一般了,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若课前不进行特别处理还当堂还真找不出这么多的形状,特别是不规则的那种,学生干嘛要把包装纸那样歪歪扭扭的剪下来呢?一般同学不会的,在圆柱体的特征教学中它能起到什么作呢?不管怎么剪成什么样不都要将它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吗?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非要逼着学生剪出四种图形确实没有多大意思,因此,教学中简化这一过程,当学生剪开侧面出现了长方形。正方形,而没出现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的图形时,我用课件动画的展示了这四种形状以及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圆柱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篇14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现在讲台桌上摆有五个盒子,老师请五名同学上来摸一摸盒子里装的东西,每人摸一个盒子,并将你摸的感觉记在心里。(五名学生摸)

  师:现在老师请摸盒子的同学说说你摸的感觉,再猜猜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师:第一个盒子?

  生1:它摸起来方方正正的,是长方体。

  师:好,摸第二个盒子的同学你也来说说。

  生2:我摸起来它的每个面都一样,我猜是正方体。

  师:摸第三个盒子的同学呢?

  生3:感觉像柱子。

  师:摸第四个盒子的同学呢?

  生4:尖尖的,是我们没学过的物体。

  师:第五位同学?

  生5:我摸到了一个球。

  师:他们猜的到底对不对呢?现在老师请刚才的5位同学揭开谜底,把盒子里的东西拿出来。分别是什么?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体。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预习过课本,知道这三种新的立体图形的名称,那我们今天就先来认识一下圆柱这位小兄弟,好吗?

  生:好。(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2)联系生活

  师:在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近似这种形状的物体?

  生1:装茶叶的罐子,还有可乐罐。

  生2:象我手上的这个罐子。

  生自由说,并可以展示自己所带的圆柱体实物。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形状也都是圆柱形的,我们现在所讲的圆柱都是直圆柱。(板书:直)所谓的直圆柱就是指从上往下看粗细,宽度都一样的圆柱。你们想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吗?接着看屏幕。(课件出示)

  (3)观察发现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体,摸一摸、看一看或者量一量你手中的圆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讨论)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跟大家说说?

  学生汇报:

  生1:我发现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平的,而且是两个大小相等的圆。

  (师板:上、下面        圆形       相等)

  生2:要是把圆柱剪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师板:圆柱       长方形)

  生3:我量出它的高长12厘米。(师板:高 = 12厘米)

  生4:它旁边的面不是平的,像书卷起来一样。(师板:旁边的面不是平的)

  生5:旁边的面是弯的,叫侧面。(师板:侧面)

  师:还有同学有不一样的发现吗?或者要做补充的。

  生6:圆柱的高有无数条。(板书:高       无数条)

  生7:剪开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 长 = 圆柱的底面周长   )

  宽 = 圆柱的高

  (4)动手验证

  师:刚才老师已经把大家的发现都写下来了,那这些发现是不是都是正确的?同学们能利用自己手上的工具,想办法验证一下吗?小组间可共同验证。

  (学生动手验证)

  1、师:好,现在老师请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验证的?我们先来验证上下两个面,上下两个面,在圆柱中叫做?

  生:底面。

  师:你是怎样验证出两底面是面积相等的圆形的?

  生1:我是先把一个面画在纸上,然后再把另一个面画下来,刚好会重合。

  师:其他同学你们认为这个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可以上黑板演示给同学们看吗?可做一定的讲解。

  (生演示讲解)

  师:讲得很好,我们给他表扬一下。(生鼓掌)

  (板书: 底面      圆形       相等)

  2、师:接着,哪位同学你能说说你是怎样验证侧面的?

  生2:我用纸卷一下可以看出它是弯的。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与长方形的面进行了比较,长方形的面是平平的,圆柱的侧面是弯的。(此方法若生没说出,师要结合教具用手势讲解)

  师:这个弯的面叫曲面。(板书:侧面      曲面)

《圆柱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篇15

  圆柱,在学生生活中处处可见。教材将“圆柱的认识”安排在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中,是循着图形学习由二维到三维,从平入曲的编排顺序的。

  在备课中,如何让高年级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综合自己所掌握的各项技能,对圆柱的特征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建立 “圆柱”的表象,是我思考的重点。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让学生各个感官都积极调动起来,才能达到数学学习从具体到抽象的目的。由此,我设计让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为制作一个比较标准的圆柱学具,观察、思考,在动脑、动眼、动手、动口的一系列活动中,经历认识过程,形成圆柱的表象。

  [准备]

  告诉学生下阶段我们学习的内容将是圆柱,每个同学都可以为自己制作一个比较标准的圆柱学具。学生可以为自己准备制作的材料:剪刀、圆规、硬卡纸、胶带。收集一个圆柱物体,进行观察。

  将问题情景在课前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使学生产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对圆柱进行初步的观察。

  [过程]

  一、研究圆柱特征,制作圆柱学具。

  1、师:今天这节课的目标,就是让每个同学能制作出一个比较标准的圆柱学具。怎么做呢?观察每组的圆柱实物,小组内交流一下想法。

  学生分组讨论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请学生说一说想法,初步认识圆柱由三部分材料组成,其中有两个是圆形。

  2、认识圆柱特征。

  a、认识圆柱底面。

  师:大家发现,圆柱由三个面围成。它们可以分几类?怎样分?

  生:上下两个面一类,剩下的一个面一类。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

  生:这两个圆形完全一样。

  师:有什么方法证明?

  生说明方法:①将一个面画下来,用另一个面比较。

  ②剪下两个面,比较。

  师: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经过证明,它们确实是完全一样的两个圆。

  b、认识圆柱的高。

  师:观察一下,大家带来的圆柱有什么不同?

  生:圆柱的底面大小不一样。

  师:底面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生:底面圆的半径决定。

  生:高度也不同。

  师:用手比划出你的圆柱的高。

  学生动手,教师分别请学生比划,用一只手、两只手。

  师:什么就是圆柱的高?

  (课件演示)

  生:圆柱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做高。

  师:每个圆柱有多少条高?

  生:无数条。

  师解释图中的高只是比较特殊的一条。

  c、认识圆柱侧面。

  师:圆柱周围的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它是什么形状的?摸一摸,看一看。

  生:侧面是弯曲的。

  师: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d、研究圆柱侧面展开。

  师:这个曲面该怎么做?你们有办法吗?

  生:圆柱的侧面这个曲面可以展开成一个平面。

  师:有什么办法能将这个曲面转化为一个平面图形?

  学生想到剪开、压平、滚动、撕开等方法。

  师:用我们刚才想的方法,把你的圆柱侧面转化成平面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

  师:圆柱的侧面最终都转化为什么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与原来圆柱的侧面有什么关系?

  生分析就是长方形面积等于圆柱侧面积,长就是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制作圆柱学具。

  师:我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该动手做一做了,这三部分制作的方法和顺序是什么?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两种方法:

  (1)先做圆,用2∏r求长方形的长,再做侧面。

  (2)先做长方形,用长÷2∏求底面圆的半径。再做底面。

  师:由于时间关系,课上我们每两人只要合作一个。

  学生分组合作。展示作品。

  二、巩固练习。

  1、师:同学们研究了圆柱的特征,又自己制作了圆柱学具,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圆柱形的?

  (1)学生举例子:

  如:压路机的滚筒,日光灯管、大厅的柱子……

  (2)教师可举出电线杆、树干等例子。

  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为什么?

  2、出示判断题,先选出圆柱,再说明为什么其他不是?

  (1)学生用手势指出2、6两个图形是圆柱。

  (2)说明为什么其他的不是?

  3、出示实践题,小组讨论,记录不同方法,然后汇报分析。

  师:社区服务队要利用边角铁皮为孤寡老人制作一批铁皮烟囱,他们记录了这些铁皮的形状和尺寸,你们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帮他们明确一下烟囱的长度和通风口直径吗?

  (1)学生分小组讨论,将不同方法归纳制表。

  (2)全班汇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圆柱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