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丰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份

《丰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份

酒醒梦一场 点赞 分享
《丰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份

微信扫码分享

《丰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份(通用12篇)

《丰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份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初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学习课文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具准备:录音、投影

  上课性质:社渚区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上课时间:1999/12/30

  上课地点:溧阳市周城中心小学五(5)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翘倒蛭迩ю锍ふ髀穑?lt;br>     在这伟大的长征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

  2、揭题,读题:22、丰碑

  3、你见过怎么样的碑?你知道丰碑是什么碑吗?

  择义:丰1 高大2 容貌美3 多

  4、出示投影(老红军冻死的情景):假如老师告诉你,这就是丰碑的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划一划,课文是怎样描写老战士冻死时的神态的?

  (3)想一想,你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4)议一议,为什么要把军需处长称为一座丰碑?

  2、学生讨论。

  三、整体读课文:

  1、假如要在这丰碑上刻一个人的名字,你准备刻谁的名字?为什么?

  教师板书:军需处长舍已为人

  2、速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事?

  3、课文哪几小节写了这件事?指名读课文3—13小节。

  教师板书:壮烈牺牲

  4、指名读1、2、14自然段,说一说分别讲了什么?

  教师板书:艰难前进、严峻考验、必将胜利

  5、指导分段。

  6、小结:抓主要事件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课文一、二段:

  1、放风沙录音,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讨论:你听到了什么?指导读:狂风呼啸

  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指导读:大雪纷飞

  2、我们的队伍怎样了?想象说话:装备很差,也许这支队伍没有什么?

  3、齐读第一段。

  4、我们队伍的将军怎样了?

  他把马让给了战士,说明他关心战士,他更关心什么?

  这支队伍有什么重要任务?他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完成这样的任务?(出示:恶劣的环境)

  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什么叫“恶劣的环境”吗?

  5、出示句子: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指名读

  (2)想象说话,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3)接读

  五、全文总结:

  1、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严峻考验呢?谁能给将军一个明确的答案?

  2、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齐读。

  4、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这支队伍战胜重重困难,翻过雪山,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呢?

  板书设计:

  丰 碑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把字写在田字格内,要写得正确美观)

  bei      lie    xi     yi

  丰(  )  恶(  ) (  )击 ( )*

  bao      run      fu

  (  )子  (  )湿 (  )盖

  二、回忆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环境  (  )的战斗

  (  )的考验  (  )的丰碑

  三、按要求完成填空:

  a: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b:自己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教学目标:

  1、知识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2、能力点:读书有目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点:学习军需长的崇高精神,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以及将军动作、神态的前后几次变化,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准备:

  幻灯机、幻灯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预习设置:

  1、读懂生字词,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初步朗读课文。

  2、什么是军需部门,“给养”是什么意思,军需处长和在军队里是负责什么工作的?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找出文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部分做记号,并想想课文其他部分各讲什么意思?

  4、细读第三到第十三自然段,完成下表:

  神态动作心情将 听到“有人冻死”时    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时   军 听到“他就是军需处长”时      5、课后思考练习1、2。

  教学过程:

  一、切题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准备学习哪一课?(板书:丰碑:齐读课题两遍)

  “丰碑”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的是谁?(板书:“丰碑”简笔画和“军需处长”)

  你是怎么知道的?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把军需处长比作“丰碑“的一个句子,读一读。

  二、细读讨论感悟

  ㈠自读第3至第13自然段,分组讨论交流: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1、交流一:第七自然段

  从军需处长的神态和衣着描写你分别体会到他的什么精神?

  (幻灯出示课文插图:师引读全段)

  2、交流二:第十二自然段

  ⑴从将军的神态你体会到什么?

  ⑵从将军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

  ⑶比较读句子,深入体会将军沉重、愧疚、崇敬的复杂心情。

  句1: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句2:(句1中带点词语去掉以后的句子。)

  3、交流三:

  ⑴生据预习题4的表格再读课文第3至第13自然段,对照幻灯中的表格小组交流。

  ⑵据表质疑。

  4、小结:

  ⑴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⑵生自由上台把体会到的军需处长的精神品质写到“丰碑”的简笔画中。

  ㈡导读理解一、二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1、自读思考:你都读懂了什么意思?你是怎样读懂的?

  2、讨论交流。

  三、感情朗读升华

  1、听录音读。

  2、自由练读。

  四、作业

  思考:第一、二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描写与表现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有什么联系?

  五、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第十册

  ①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读懂课文,能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③能感受到军需处长为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

  本课时教学难点:

  弄清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丰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你欢听英雄故事吗?你知道哪些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

  2、谈话导入:是呀!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这节课,让我们将纷飞的思绪再次拉回那艰苦的斗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故事。

  二、学习活动

  (一)一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解决难读词句,读通读顺课文。

  (二)二读课文:弄清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三读课文:质疑探究,找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四读课文:品味词句,弄清句子的深刻含义。

  · 品读一、二自然段,感受环境恶劣与队伍装备差。

  学生想象:当时部队的装备怎样?

  · 品读“将军”听到“死讯”后情绪变化的词句。

  学生讨论:将军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 品读第七自然段。

  学生交流:读到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 品读第14自然段。

  学生探讨:(1)文中“坚定的脚步声”实际上指什么坚定?

  (2)文中“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的“这样的队伍”指怎样的队伍?

  · 品读第14自然段。

  学生体会:“晶莹的丰碑”指什么?

  (五)整体感知全文,为“丰碑”写碑文,升华情感。

  教学目的: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课前准备:

  1.文字投影片二框

  2.音乐一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板书课题丰碑(bei)

  “碑”字正音、辨形。

  “丰碑”是指什么?

  课文中的“丰碑”到底是指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找找答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2.师范读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流

  问:知道军需处长是做什么工作的?

  军需处是一个怎样的部门呢?

  4.介绍时代背景

  《丰碑》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为了革命不少革命战士倒下了。课文中的军需处长就是其中的一个。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

  6.指名分段,讨论分段段意:

  一(1)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1-2)

  二(2)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二(3-7)

  三(3-13)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三(8-11)

  四(14)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四(12-14)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一个中心词。什么叫艰难?

  2.讨论:从哪儿看出红军在艰难地前进?你找了哪些词语?

  (1)“冰坨”是什么意思?这里用大冰坨比喻什么?这里用大冰坨比喻大雪冰封的云中山。

  (2)“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吞掉”说明风雪之大,大得要把这之队伍吃掉。

  3.同学们已经有所感染了,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4.小结:这一段的天气描写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亏困难?把描写这些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自己站起来读一读。

  2.灯片出示第三句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释“恶劣”、“袭击”

  (2)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读。

  板书:遇到的困难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a.提示:“吃不上饭”时说什么呢?

  “睡雪窝”呢?

  “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呢?

  “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呢?

  b.那么,你能想象一下,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c.这句话,一连串用了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前进中将会遇到种种困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的,读了这个句子,红军战士所遇到的一个一个困难都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朗读.

  (4)这个长句写得也很有顺序,它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呢?我请全体同学读总述的句子,四个大组分别读分述的四个可能。

  3.小结引读第四句

  困难实在太多,任务实在太艰巨,这不是一般人能经得起的,将军陷入了沉思,他想些什么呢?------

  板书:严峻的考验

  4.齐读第二小节

  5.配乐感读1.2节

  四.作业

  1.选词填空

  严肃 严厉 严格 严峻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受住各种的考验。

  (2)李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一贯。

  (3)对待工作,我们的态度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

  (4)爸爸的目光变得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

  2.抄写词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丰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份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抓文章主人公与课题的关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聚焦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

  3、抓住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语句,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并体会其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聚焦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丰碑”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读题——

  2、理解“丰碑”意思

  “碑”:看字形,和什么有关?(石头)所以碑的意思是?(石碑)

  “丰”:高大

  理解“丰碑”:高大的石碑

  3、再读:读出高大的气势

  二、初读,了解主要内容

  1、文中的“丰碑”指什么?文中哪句话告诉你的?请用“~~~~”划出来。

  2、PPT出示: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丰碑?

  4、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呢?快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说一说。

  5、学生交流

  6、小结方法:有时候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可以抓住文章的主人公与课题的关系来进行概括。

  三、解读“军需处长”,了解“正面描写”,进一步理解“丰碑”

  1、文章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哪个自然段对他进行了详细地描写?(第7段)这军需处长怎么了?(冻僵了)

  2、为什么会冻僵?这件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中?快速浏览,找出相关的语句。

  预设一:环境恶劣

  1、(学生找到第一段)PPT出示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2、当时的环境怎么样?板:环境恶劣。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3、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当时这恶劣的环境吗?(指名2生读)

  4、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战士们可能?可能?他们前行的道路变得?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这样的情景吧!

  预设二:衣服单薄

  1、军需处长被冻死仅仅是因为环境恶劣吗?

  2、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贴”字呢?(衣服少、被雨雪打湿了,更冷)

  3、你能用朗读读出军需处长衣服单薄吗?一路上冰天雪地,狂风呼啸,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我们正常人穿这么少,会觉得怎样?而军需处长呢?板书:镇定安详

  4、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军需处长?板书:舍己为人(先人后己)

  5、学到这,你对课题中“丰碑”的含义有新的理解吗?文中的“丰碑”仅仅指军需处长的身体吗?(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

  6、让我们一起朗读这段话,感受军需处长的精神。

  四、解读“将军”,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1、文中除了写军需处长,还写了谁?快速默读,用“——”划出描写将军的语句。

  2、PPT出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句子。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3、老师也找到了描写将军的一部分语句,这些都是描写将军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来体会他们的内心。同学们读读这些语句,这个过程中,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交流:惊讶、愤怒、感动、敬佩。

  5、PPT出示:将军的情感由惊讶、愤怒、感动、敬佩,这就是将军的整个情感变化。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些语句,老师读蓝色部分,你们读描写将军的红色部分,看看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将军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PPT出示5——12段(红、蓝两色字)。

  6、这篇文章明明是写军需处长的,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笔墨来写将军呢?

  PPT出示右:写将军的段落。再次出现左: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像这样通过写其他人的言行来衬托(突出)主人公的特点或精神品质,这样写法叫“侧面描写”,副板书。左边这段直接写军需处长来突出其精神品质的写法就叫“正面描写”,副板书。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

  五、进一步理解“丰碑”

  1、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哪儿看出来?

  2、PPT出示: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队伍之所以能胜利,是因为?(军需处长、将军、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战士们)

  4、现在,你对课题“丰碑”又有新的理解了吗?

  5、再次朗读,结束这节课。

  板书设计:

  丰碑

  环境恶劣镇定安详

  衣服单薄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舍己为人

《丰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份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课前准备:

  1、文字投影片二框

  2、音乐一段

  教学时光: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步了解课文资料

  1、板书课题丰碑(bei)

  “碑”字正音、辨形。

  “丰碑”是指什么?

  课文中的“丰碑”到底是指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找找答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2、师范读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流

  问:明白军需处长是做什么工作的?

  军需处是一个怎样的部门呢?

  4、介绍时代背景

  《丰碑》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为了革命不少革命战士倒下了。课文中的军需处长就是其中的'一个。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

  6、名分段,讨论分段段意:

  一(1)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1-2)

  二(2)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二(3-7)

  三(3-13)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三(8-11)

  四(14)讲红军队伍必须会取得胜利。四(12-14)

  二、讲读第一段

  1、名读第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一个中心词。什么叫艰难?

  2、讨论:从哪儿看出红军在艰难地前进?你找了哪些词语?

  (1)“冰坨”是什么意思?那里用大冰坨比喻什么?那里用大冰坨比喻大雪冰封的云中山。

  (2)“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同学们,我们一齐来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吞掉”说明风雪之大,大得要把这之队伍吃掉。

  3、同学们已经有所感染了,让我们一齐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4小、结:这一段的天气描述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亏困难?把描述这些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自我站起来读一读。

  2、灯片出示第三句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释“恶劣”、“袭击”

  (2)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读。

  板书:遇到的困难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a、提示:“吃不上饭”时说什么呢?

  “睡雪窝”呢?

  “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呢?

  “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呢?

  b、那么,你能想象一下,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c、这句话,一连串用了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前进中将会遇到种种困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的,读了这个句子,红军战士所遇到的一个一个困难都清晰地呈此刻我们眼前,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朗读。

  (4)这个长句写得也很有顺序,它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呢?我请全体同学读总述的句子,四个大组分别读分述的四个可能。

  3、小结引读第四句

  困难实在太多,任务实在太艰巨,这不是一般人能经得起的,将军陷入了沉思,他想些什么呢?------

  板书:严峻的考验

  4、齐读第二小节

  5、配乐感读1。2节

  四、作业

  1、选词填空

  严肃严厉严格严峻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受住各种的考验。

  (2)李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一贯。

  (3)对待工作,我们的态度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

  (4)爸爸的目光变得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

  2、抄写词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丰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份 篇4

  教学内容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组中的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心情;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据此说明,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是详写;红军部队艰难前进、种种考验等是略写。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间

  二课时

  教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法、对比法、自学法等

  教具

  多媒体、录音带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行军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吧!(播放朗读带)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课文,并思考:(多媒体出示)

  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课文歌颂了谁?课文为什么以“丰碑”为题?再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探讨“课文为什么以《丰碑》为题”时引导学生读题——《丰碑》,检查课外预习:你收集到了哪些关于“丰碑”的资料?你在何处见到何碑?现在谈谈你怎样理解“丰碑”这个题目?

  二、创造意境,读中感悟。

  1、出示多媒体形声画面,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影像。

  2、探索目标:

  ①课文哪几部内容介绍了这一画面?(第一、二自然段)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②在这一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一支红军正在艰难地爬雪山。你认为这支红军正面临着什么样考验?(严寒)这是怎样的考验?(十分严峻的考验)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大冷坨、狂风呼啸……)从这些词语中你还感悟到了什么?(红军战士急需御寒衣物……)

  ③面对这样严峻的考验,假设你就是这支红军的将领,你有哪些忧虑呢?(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四种“可能”的语句)指名朗读,齐读。分析对比一下,我们的忧虑是否就是将军的忧虑?

  ④指导朗读。(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用“缓慢、沉重”朗读此段文字)齐读,指名读。三、以读悟文,用心感受,紧扣主线。

  1、细读课文3—11自然段画出描写将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

  2、探讨目标:

  ①将军边走边喊什么?为什么要“喊”?

  ②将军产生第一次“愣”的原因是什么?指名朗读“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谈谈你中体会到了什么?(对战士的关心)

  ③将军快步朝前走去,来到人群中呈现在他面前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多媒体播放形声结合的老战士冻死的画面引导观看)再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从此段的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结合有关词语谈谈。(从“单薄破旧的衣服”体会军需处长穿着少是冻死的,体现了他舍已为人的精神;从“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到他死时,心境平和,无所求、无所怨、死得其所……)

  ④指导朗读,(用敬佩、深沉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范读,指名读,齐读。

  ⑤将军看到此情景,神情有什么变化?读描写将军神情变化的句子,体会将军“严峻、抽动、吼道”的原因。(为老战士被冻死而悲愤难过,要追究军需处长的失职。)

  ⑥读将军“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的原因是什么?(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战士们是什么原因既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因为他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他们知道冻死的正是负责发棉衣的军需处长啊!)

  ⑦引导学生用“气愤”的语气朗读这部分文字。

  ⑧当将军知道冻死的是军需处长时,他有何表现?齐读此段文字。四人小组讨论,将军第二次产生“愣”的原因是什么?当时可能想到哪些?他是怎样做的?想象当时的情景,指名学生演示,体会情感,引导读出“敬佩、自豪”之情。这是将军所做所想,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3、气氛熏陶,读中升华。

  ①在低沉的哀乐声中教师总结。

  ②引导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男女组读,个人读。

  ③讨论“晶莹的丰碑”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大雪覆盖中的军需处长身躯)再一次出示军需处长冻死时的镇定、安详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军需处长为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棉衣?冻死前他可能在想什么?小组讨论。理解“晶莹的丰碑”的深层含义。(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④在军需处长的精神鼓舞下,这支队伍能否经住严峻的考验?找出这些词语。你怎样理解“无数军需处长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四、总结写法,创造情境。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领悟课文哪些内容详写,哪些略写?

  2、指导写法,学习本文抓住将军语言、神态这一变化主题及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来刻画人物精神的写法。

  3、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什么?今后打算怎样?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背诵第七自然段。

  板书设计:

  23丰碑

  军需处长红军将军

  艰严喊愣鼓难

  峻抽

《丰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份 篇5

  课文特点:

  本文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正中得意见感人肺腑的故事,反映了长征中的艰苦生活,讴歌了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生活,理解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向革命先辈学习的感情。学习按事情的先后顺序连句成段的方法。

  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按事情的先后顺序连句成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丰碑"的含义。

  2、军需处长的精神与这支队伍胜利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丰碑"是什么意思?

  《丰碑》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一件事?文中为什么把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为"丰碑"呢?

  二、出示目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红军在过云中山时,那里自然环境怎样?

  (环境十分恶劣)

  除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之外,还有什么困难在威胁、考验他们?

  (装备差)

  指导有语气朗读。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默读,思考:

  (投影)军长听到警卫员的报告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注意带点的词,理解句子的意思。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

  (2)军长知道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又是怎样做的?

  读课文,抓词,谈体会。

  军长听到"前边冻死一个人"的消息后,先是"一愣",表明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想到,接着他边"急步朝队伍前面走去",表明他心里很着急。"军长思索着,脸变得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明显地抽动着。" 他为冻死了战士而痛心,为军需处长没有发给这位战士棉衣而愤怒。从军长"喊""大声命令""给我找来""叫来"可以看出军长心中充满了对军需处长失职的愤怒。"好像一尊雕像"表达了作者对死者的崇敬之情。"镇定、自然"表明这位老战士甘愿牺牲,从容赴死的心境。当军长从一位战士口中得知眼前死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满脸怒气的军长冷静下来,他向前几步,深情地注视着眼前这位死去的战友"他因误解军需处长而悔恨、自责;他因军需处长的崇高品德而感动。于是他"慢慢地举起了右手,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泪水湿润了他的眼睛"。表达了军长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对失去战友的悲痛。

  3、讨论:这段课文有几句话?是按怎样的顺序连句成段的?

  (这段课文共十五句话。引导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弄明白上下句之间的承接关系。一、二句写军长听了警卫员的报告, 疾步朝队伍前走去。三至六句写军长赶到队伍前边看到了已经冻死的老战士的神情和衣着。七至十三句写军长心中的疑问、面部表情以及发怒时的语言。十五句写军长感情的变化。句与句顺承相接,前因后果紧密相连,先发生的情况先写,后发生的情况后写。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连句成段的。)

  4、学了这段课文,你敬佩军需处长吗?为什么?

  5、小结:

  这段课文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军长感情的变化(吃惊、着急--疑问、愤怒--冷静、悔恨、自责--崇敬、悲痛),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已经冻僵的老战士的神情、衣着,并把两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结合起来,表现了军需处长这位老红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

  6、指导有语气朗读。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齐读,体会"丰碑"的含义。

  (投影)注意带点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大雪很快地覆盖了死去的军需处长,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做光亮透明的高大的石碑,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大的红军战士的崇敬心情。)

  2、指导有语气朗读。

  3、练习背诵。

  六、结束语:可敬的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并和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一体,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他克己奉公的精神却象高山一样永存,他所代表着的红军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前进。

  板书设计

  丰碑 有人冻死 战士冻僵

  军需处长 军长 愣 疑问、满脸怒气

  冷静 深情

《丰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份 篇6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学生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学生汇报学习情况的时候,跟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学生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材料、学习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 相互启发,协同学习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学生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预习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学生去探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断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学生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孩子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学生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及一些故事。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理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丰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份 篇7

  设计概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至力于‘导’。”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自主感悟,结合投影、录音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透过激情导入、音乐渲染和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自读入境,“披文入情”,着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由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比较、反复诵读、看图等方法,到达“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

  教学目标:

  1、透过人物的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刻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资料,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学习作者按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3、在阅读中感受并继承革命者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直奔主题

  20xx年10月22日是长征胜利72周年纪念日。为重拾长征记忆,弘扬长征精神,许多人加入了“重走长征路”的行列,亲身体验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感受革命者的英勇无畏。这天,让我们将纷飞的思绪拉回到那艰苦的革命年代,去聆听发生在一位老战士身上的感人故事吧!

  二、品读文本,感知形象

  你能找出文中直接描述老战士的段落吗?

  1、①指名读这段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像画面。

  ②生交流看到的画面,师归纳

  衣着、动作、神态(板书:镇静安详)

  ③结合图片齐读

  2、①提问:老战士为什么会被冻僵呢?

  ②能从前面找出描述环境恶劣的词语吗?(板画:雪山)

  ③感情朗读描述环境恶劣的词语

  三、自读自悟,感受情绪

  老战士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被冻死了。如果你就是将军,应对自我的战士被冻死时,会有怎样的情绪呢?生交流。

  1、将军应对这一幕时,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大家根据自学提示,自学3―12自然段

  ①出示自学提示(读、画、想、读),生自学3?12段

  ②生交流:你找到了哪些描述将军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情绪?

  师出示前四个句子:

  A: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B: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貌十分可怕。

  D:“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③请大家带着感情读读这些句子,想想从这些神态变化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④生读后交流(对军需处长工作失职的责备和不满;对战士深深的爱)

  ⑤指名读,评价,再读。

  2、就在将军怒不可遏的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这个人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有怎样的表现?(板书:军需处长)(生汇报师随机出示第12自然段)

  ①请大家自由读第12自然段,想想你能从中体会到将军怎样的情绪?

  ②生交流(引导抓住重点词“愣住了、久久、深深、缓缓”体会)

  ③感情朗读此段:如果这一段感动了你,并且你愿意把这份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请你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能够加上动作。

  3、区别“愣了一下”和“愣住了”

  ①导:当将军听说有人冻死时是“愣了一下”;当明白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同样是“愣”,有什么不一样吗?请联系上下文想想,同桌相互讨论。

  ②生交流,师总结。

  ③军需处长在部队中是干什么的?

  ④你能从他镇定安祥的表情中体会到什么?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板书:舍己为人)

  ⑤配乐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齐读-范读-被感动的同学一齐读)。

  4、①这样的军需处长是最可敬的!将军用了一个军礼向这位伟大的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如果把将军的这一个军礼转化为他要对军需处长说的话,将军会说些什么呢?

  ②生交流(道歉感激表决心)。

  ③而将军此时却什么话也没说,他这些强烈而丰富的情感都包含于那一个军礼中。

  配乐,饱含深情地再读第12自然段。

  5、明确并学习作者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描述军需处长的表达方法

  6、理解“丰碑”

  过渡:狂风大雪似乎也为军需处长送行来了,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动画出示军需处长变成丰碑的过程及“丰碑“二字)

  ①“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这儿指的是什么?(板画:石碑)

  ②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生交流,师归纳总结,引导呼喊“丰碑”,升华感情

  a。从形象上说:军需处长在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让我们对着冰雪中的军需处长轻呼一声“丰碑”;

  b。从精神上说:他那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更是大家心中的一座晶莹的丰碑;让我们对着心中的军需处长高声地呼喊一声“丰碑”。

  ④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中都矗立起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指板书)同学们,在你的心中,这座丰碑上写的是什么?

  生自由书写碑文,交流;师出示对联“巍巍雪山埋忠骨,皓皓长空荡英魂“(置于丰碑图片两侧),引导齐读。

  四、回归全文,升华情感

  课文学到那里,让我们再回想一下文章的开头,将军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思索着,他似乎怀疑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读到这儿,你认为将军找到答案了吗?(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齐读,体会着感情读

  结束语:是的!胜利就属于这样的队伍!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整支革命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革命队伍中还有无数座这样晶莹的丰碑,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把这一座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同时也献上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意!(敬队礼)

《丰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份 篇8

  教材分析:

  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脉络清晰,它是以军长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军长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学情分析:

  1.课文着力运用的人物刻画、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适于学生学习写作。

  2.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军长;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这种忘我精神的渗透利于学生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设计理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整节课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在积淀语言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轻松地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

  1. 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军长的神态描写的分析学习,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学习,能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对军长的描写,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媒体和资源:幻灯片 视频短片

  本课流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重点品读.体会精神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体会军需处长

  体会军长

  深刻感悟军需处长

  理解丰碑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丰碑》讲述的就是红军途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红军队伍爬雪山时的视频)

  看,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此时的云中山早已被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坨,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跋涉着,设想一下这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生1: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好几百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激情引入和直观的视频感知,把孩子引入到文本的意境中,把学生带到了艰苦的长征路上,这样声形并茂的引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二、重点品读,体会精神(分析军需处长)

  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这支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3——13段,边读边想。

  生: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在严寒中冻死了的一位军需处长,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板书: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军需处长了?

  生:是给大家发放物资,衣服的…… 第7自然段详细写了军需处长。

  师:默读这一自然段,(自学要求出示):

  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

  用双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

  在旁边做简单地批注。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读、画,钻研文本,推敲词句。

  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是——

  生: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师: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是——

  生: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冒号后面表解释说明,描写他神态的样子)

  从“镇定、安详“引导孩子:对于当时恶劣的环境,能活下来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对军需处长来说,他本可以凭着自己是“军需处长”的官职,穿上棉衣,不会冻死。透过“镇定、安详”那坦然自若的神态让学生明白:军需处长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师: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是——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引导孩子:“单薄破旧”说明了他穿得既少又破,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就是发放衣服、被褥等物资的,他本来有优势给自己穿最好的棉衣,甚至有优势多穿一件,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军需处长明明知道自己会冻死,却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让孩子从表面的理解词语到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说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追问、评价,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读书、思考、品析,将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展语感。

  师:(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图和第七段文字并配上舒缓的音乐)

  下面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与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7自然段

  三、侧面描写,体会精神(分析军长)

  师:我们对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你发现了吗?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另外一个人物,谁?

  生:——军长

  师:请同学们画出描写军长神态的语句,归纳一下军长神态有哪些变化?

  简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出示填空:当军长发现有人被冻死时,军长( )

  当军长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军长( )

  当军长眼睛湿润地久久地站在雪地时,军长( )

  当军长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的时候,军长( )

  生:小组交流填空 (悲愤)——(震惊)——(内疚)——(敬佩)

  师:军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悲愤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生:读句子——感受到了军长脾气很大……

  师:“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

  生:抽动没有抖动程度深,抖动说明军长悲愤到了极点……

  师:读出悲愤的语气

  生:读这几句

  师:你还想读表现军长的那些句子?读出味道来。——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读表现军长震惊的句子,说明军长……

  我想读表现军长内疚的句子,说明军长……

  师:他为什么愣住了?——前边还有一个“愣了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个愣说明他很吃惊,第二个说明他很自责。

  师: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敬佩的句子

  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谁来当一下这个军长,把军长的感情变化读出来。

  生:读出来。

  师:文章主要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还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军长呢?

  生:从军长的描写可以表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描写吗?

  生:侧面描写。(介绍)

  师:是呀,此时将军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呀,既有震惊又有内疚,但更多的是敬仰,你自己也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此时此刻将军复杂的心境吧!

  生:自读。

  设计意图:理清军长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通过学生那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敬意让学生、老师、文本融为一体。那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就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耸立于每位学生的心中。至此,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

  四、回顾重点,深入领悟。

  师:通过对军长的语言、神态的刻画,更加突出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我们再来读读描写军需处长的那个段落。(出示第七自然段)

  生:配乐,师先读——生接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时学生的读比第一次分析时的朗读应该更有韵味,因为这时的朗读孩子是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所在,带着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佩而读,从读中真正感悟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

  五、题目连接,体现中心

  师生配合: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师板画丰碑图)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丰碑”,在这里又出现了,想一想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引导:1.“丰碑”本来指什么?(指的是对死去的人立一个石碑,写上一些碑文)

  2.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冻死的画面就想一座丰碑)

  3.最后讨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透过军需处长画面的这座丰碑,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他是军长、好战士心中的一座丰碑。)

  设计意图:课堂虽已接近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澎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安排这样的环节就是要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倾吐他们对军需处长那份由衷的敬佩。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使文章的中心也达到了一个提升。

  师: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

  生:能。

  师:让我们带着战士那坚定、必胜的信念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改成陈述句)

  生:胜利一定会属于这只队伍。

  六、环境描写,衬托人物

  师:作者不仅描写了两个人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从书中找一找,

  生:找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用这么多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

  生:恶劣的环境能突出红军的品质,能突出军需处长的精神……

  师: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好处,有助于学生写作的积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升化情感。

  师: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的这位军需处长却长眠于雪山之中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你想在碑上写什么?在纸上写一写。

  生: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设计意图:这样不仅让孩子写作得到了训练,而且还锻炼了孩子语言表达概括的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其实更是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总结的一个考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一个升华。

  师:让我们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吧,记住这个伟大的军需处长吧,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

《丰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份 篇9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残酷、严峻、丰碑、恶劣、袭击、倚靠、湿润、覆盖、晶莹”等。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志、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教学难点 :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认知: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3、能力:感情朗读,体会文中含义;勾、画、标、注重点词句;质疑、解难,想象等综合能力。

  一、导入  新课

  1、(课件出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配乐《长征组歌》)师用低沉的声音描述: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哥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份飞的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板书22.《丰碑》

  生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质疑)

  生围绕课题质疑,问题可能为:什么是“丰碑”?文中“丰碑”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新课

  1、那为什么课题是《丰碑》?同学们,要想理解好这层含义,就得好好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这种感情。(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自学提示:a 勾出生字词,难读的多读几遍。

  b 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c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检查自学:

  a 认读生字词。

  b 解词

  c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3、自学质疑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a 小组讨论: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小组进行整理,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大问题。

  b 小组汇报,归纳整理出几个大问题让学生写在黑板上。

  问题1、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问题2、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问题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重点研读解决第一个问题

  a 以四人小组讨论,组长组织,争取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并选派代表发言。

  b 交流讨论结果。

  主要知道学生体会“环境恶劣”“装备差”以及他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启发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可能”?同时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c、同学们想象得很合理,是啊,可能太多了,前进途中困难重重,红军所面临的考验的确非常严峻。正因如此,将军非常担心,非常忧虑,那么,在困难面前,将军是怎么做的?(让马)说明将军是个什么样的人?(爱护战士,勇敢)

  三、小结

  在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我们的将军英勇无畏。这支队伍在前进途中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将军思索着。同学们也一定很想知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e 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将军被深深感动了。只见他(出示将军敬礼的动画图,引导看图,说图。并出示文字,比较“他敬了一个军礼”和原文的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f 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军礼饱含着无限的崇敬和哀悼!(屏幕动画展示军需处长变丰碑)风更狂了,雪更大了,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生接读)

  2、研读问题3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a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

  b 面对此情此景,将军还用说什么呢?(引读最后一段)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疑问吗?

  重点理解“沉重”“坚定”和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c 胜利当然属于这支队伍,二万五千里长征,解放战争的炮火,社会主义建设,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历史证明,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胜利将属于这支革命的队伍!

  四、作业 

  如果为“丰碑”写碑文,你想写些什么?想好后,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五、结束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重点感悟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设想:

  一、导入  

  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丰碑》(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丰碑》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答)

  (课件展示画面,教师随着音乐和画面有感情地讲述)(略)

  二、新课

  回忆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

  问题2、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问题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1、研读问题2

  (课件展示要求:用——画出描写将军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用。标出反映将军神态变化的词语。

  汇报交流:a 将军“愣了一下”是为什么?

  b 将军为什么由“愣了一下”到“发怒”?我们先看看老战士冻死时的样子。(屏幕出示军需处长的画面和第七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思考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神态?

  c 将军看到这样的情景,认为是(引读),于是他(引读)。

  d 正当他怒不可遏时,有人小声告诉他,(学生接读)。这时,将军“愣住了”。“愣住了”和“愣了一下”有什么不同?

  “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启发学生联想)

《丰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份 篇10

  上了一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请大家给我提提意见。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丰碑》教学设计

  一、配乐导入  。

  1、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板书课题,后读题

  2、学生借助学习网站中“忆海畅游”网页自由选择浏览一下图片、录象或文字资料,加深理解时代背景

  [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了,今天的孩子不容易理解革命先烈们的崇高精神。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量,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浏览,对于理解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帮助。]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同时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交流。

  [扫清学生学习中的障碍,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同时感知课文内容。讨论这个环节打开学生相互交流的闸门,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在读中获取的信息内容表达出来。]

  三、再读课文 。 

  1、师: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再读课文,在文章开始和结尾处找出两个带问号的句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句子后齐读。

  3、第一句是将军的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在课文中找一找。

  4、学生找出四个“可能”后,师生合作读句子。

  [在初读了课文之后,学生能很快地找到有关句子,同时,也有意识地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

  师生合作读句子,把老师放在了学习的合作者的位置上,是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既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重点突破,精讲赏读。 

  1、(过渡)如此恶劣的环境,让所有人都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那么这支队伍有没有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队伍在继续前进,展现在将军面前的是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

  (CAI课件出示画面,教师配乐感情朗读第七自然段。)

  2、  师: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借助网页“自学天地”中“自学向导”“词语导航”的帮助进行自学,最后还可以选一段你认为最合适的音乐进行朗读。

  3、学生自由学习,自主浏览网页。

  4、学习小组交流自学收获和疑难。

  5、交流反馈。

  6、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你为这段选择了什么样的音乐?

  (指名读;同学推荐读;全班模仿读)

  7、面对着这样的感人画面,将军的神态发生了变化,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将军神态的有关句子。

  8、学生进入“自学天地”自由复制粘贴描写将军神态的句子,并思考将军为什么发怒?

  9、(广播教学)根据学生回答,调用学生机。

  10、师:将军指导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吗?这时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课件出示第十二自然段)学生齐读这一段。

  11、师问:将军由发怒到现在愣住了,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12、师:将军的千言万语只能化作一个动作:敬了一个军礼。让我们带着对这位军需处长的敬意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配乐朗读)

  [两个自然段的借助网页自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本环节教学设计采取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配上恰如其分的音乐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动情地去学习朗读,发展语感,同时在思想感情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小组学习,强化了主动参与、相互交流,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启发,情感和认识水乳交融,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和合作意识。体现了师生、生生、人机的多项互动。]

  五、理解感悟。

  1、(过渡)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时课件出示插图)

  同学们,你们见过碑吗?碑是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纪念物的石头。军需处长是一个人,为什么这时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同座位互相讨论。

  3、交流反馈。

  4、师:、同学们,可敬的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并和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一体,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却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高高矗立着,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前进,让我们把对军需处长的深深敬意化成我们笔端的文字,请同学们打开网页中“童心飞扬”,在这儿有一座我们为军需处长建立的纪念碑,请你们为这座丰碑配上简短的题词。

  (教师电脑监控学生,调用学生留言。)

  5、谁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一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6、师:对,我们的军队中有这样关心战士的将军,有这样无私忘我的军需处长,有这样勇于克服困难的战士们,胜利怎么会不属于我们呢?

  [学生通过近一节课的学习、体会,对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充满了敬意,对于理解“丰碑”的含义自然是水到渠成。让他们书写题词,也使他们积淀的感情得以宣泄,同时也将写的练习落到了实处;交流题词,则使他们的情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六、总结拓展,升华中心

  1、现在让我们进入“网海采撷”,去回顾一下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

  2、生浏览网页,实现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3、总结:(再次出示插图)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

  [给学生们进入教师提供的网站自由浏览的时间,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并且习惯使用这种工具。]

  板书设计 :

  22、丰碑

  军

  需               

  处             将军:怒     愣

  长                 

《丰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份 篇11

  第一课时

  (师生问好,课前活跃气氛)

  师:大家一起说,我们今天上什么课?

  生:(齐)丰碑。

  师:看我写字。(板书“石”)这是什么字?

  生:(齐)石字。

  师:组词。

  生:(齐)石头..石块..

  师:知道我要写什么字吗?

  生:(齐)碑。

  师:那么这个碑肯定是用什么做的?

  生:(齐)石头。

  师:(板书“碑”)先写一个什么字?

  生:(齐)白。

  师:注意里面有一竖变成撇出来,然后呢?

  生:(齐)一横一竖。

  师:谁知道碑是什么东西?

  生:碑就是用石头做成的,用来纪念有些人的功绩的。

  师:如果这个人没有什么功绩,能不能给他搞一个碑?

  生:(齐)能。

  师:讲得对,用石头做的,上面还要刻上文字,是用来做纪念的。如果是革命烈士的碑就更有纪念意义。另外,碑还有别的功能,记载一些事情。比如西安,有个碑林,那里很多碑,走一天都看不完那么多碑。那上面有些刻的是文字,记录的是一些历史事件,有的纯粹就是书法家的作品,还有的上面刻的是图画。唐朝最有名的一个皇帝唐太宗叫什么?

  生:(齐)李世民。

  师:对,他一生戎马生涯,骑过八匹马,都是非常好的战马。他去世以后,当然这八匹马也不在了。后人把这八匹马的样子都刻在八块石碑上,叫“八骏碑”,现在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所以说这碑有纪念意义,也有记载的功能,有文字还有图样,知道了吧?

  生:(齐)知道了。

  师:那么这个碑我再加一个字(板书“丰”)是什么意思?

  生:丰碑就是指高大的石碑。

  师:你能举一个例子说这个“丰”字有时也当高大讲吗?能组个词吗?

  生:丰..丰满。

  师:丰满是多而不是高大。说不出来了?比如说革命烈士,周总理,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什么呀?(学生无人应,教师一字一顿地引导,等待)丰、功、伟..

  生:(齐)绩。

  师:对了,“丰功”就是大功,伟大的功绩。打开书,在上课前读过课文没有?

  生:(齐)读过。

  师:你读了几次?

  生:五次。

  师:你读了几次。

  生:不记得了。

  师:看来你们都读了好几次了。还想读吗?

  生:(齐)想。

  师:咱们这回这么读,一起来读,有时我指名读。在大家读了好几次的基础上,这一次我一开始就强调要有感情。注意,一开始就有感情地读是什么意思呢?当然,第一是让你们学会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是通过这种有感情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速度等,让你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一般咱们把文章理解了,用情感朗读把它表现出来,我们现在是在预读的基础上,一开始就有感情地读,利用有感情朗读对理解的作用,通过神情和语气,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感情,作这么一个通过读来学习课文的工作,试验一下好不好?

  生:(齐)好。

  师:大家一起来读,开始。

  生:(齐)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师:停,冰天雪地是什么样子?

  生:寒冷的。

  师:恶劣不恶劣?

  生:恶劣。

  师:你们读得恶劣吗?艰难地行进,你们读得艰难吗?你们要是能把艰难读出来,你们就会根据读时情感,想到冰天雪地的样子了。用读来理解,懂不懂啊?

  生:(齐)懂。

  师:再重读,开始。(生重读这句)

  师:听我怎么读。(范读这句)再重读,像我这样读,看我的手势,开始。

  (生读文,师配合手势,并领读至第二句)

  师:什么叫大冰坨?

  生:被大雪冻成了一个很大的冰块。

  师:整个山就是一个大冰块,就是这意思。你想想整座山是这么一个冰块应该怎么读。开始。(生齐读,师间中领读,读至“向前挺进。”)

  师:刚才用的是“前进”,现在用的是什么?

  生:(齐)挺进。

  师:比前进更怎么样了?

  生:(齐)艰难了。

  师:但是人更..

  生:坚强了。

  师:你们听我读这两个词(读文):“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教师读得语调语势粗豪,铿然有力)你们听我这样一读有什么感觉?

  生:风太狂了,雪太大了,天气太冷了。

  师:哈!一口气说了三“太”!你再把这三个“太”与“挺进”联系起来想一下,你觉得这支队伍怎样?

  生:这支队伍遇到的困难很大,决心也很大。就是刚才说的“更坚强了”。

  师:对。再接着往下读。

  (生齐读至“残酷的战斗。”)

  师:停,下面课文写了几个可能啊?”

  生:(齐)四个。

  师:四个可能,情况不一样,看我的手势读,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四个“可能”。(读文)“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生:(齐读)“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教师用平直、高扬放慢,再高扬快速加强,平实沉重四种不同手势指导读四个“可能”)

  师:对,大家把刚才学的这两段自已再练习一遍然后我们比比谁读得好。

  (学生各自读文)

  师:下面进行朗读这两段的擂台赛,谁敢第一个走上擂台?好,你先读第一段。

  (一生读第一段)

  师:我觉得你读得好像挺费劲是不是?你该低的地方没低,所以该高的地方就高不上去了,一开始低一点,再来一次。

  (生重读第一段。)

  师:谁敢跟他打擂?

  (一女生重读这段)

  师:谁是胜利者?

  生:(齐)她。

  师:那你就得走下擂台了。(叫男生坐下)谁敢跟她比?读第二段。(一男生读第二段。师纠正读错的地方。)

  师:要是按读的语气来说谁读得好?

  生:(齐)他。

  师:可惜的是有两处错误,那就得走下擂台了。谁再比?(又一男生读二段)

  师:谁该下去?(大部分同学说她。)

  师:好的,你先坐下,再找一位同学把他读坐下。你没举手你起来,请你推荐一位读得好的。

  生:张志帆。

  师:好的,你自已举手也很积极,你要是打不下人家去就得..罚款,(众笑)带钱没有?

  张志帆:没有。(笑声)

  师:一会儿跟你们老师借一点。开始读吧。(张志帆读第二段)

  师:用不用罚款了?

  生:(齐)不用了。

  师:好了,都坐下。大家知道怎么读了吧?

  生:(齐)知道了。

  师:谁来读第三到第六自然段?(一女生读文)

  师:读得真不错,有没有读得比你还好的?

  女生:有。郑作龙。

  师:好的,你来读。(郑生重读)

  师:两个人都不错。大家读第七段。(生齐读第七段)

  师:停,这里写这位老战士死得很安祥,很镇定是不是,慌乱不慌乱?

  生:(齐)不慌乱。

  师:安祥,死得也安然自在,那么你们读的时候应该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生:(齐)慢一点。

  师:对了,虽然他安然自在地牺牲了,但是我们看到他这样,我们不能安然自在,心情应该沉痛,速度再慢一点,再读,开始。

  (生齐读第七段,教师随机带读、领读,并指出词的不同意义。记录不再详述)

  师:(问张志帆)你起来,你认为哪个同学读的水平跟你相当?

  张志帆:她。

  师:好,你也起来,你们两个读这段,一个一句倒换着读,你读一句,把她激发起来;她再读一句,把你也激发起来,两个人相互激发,一个一句好不好,开始。(两生开始轮读课文,期间教师特别指导首尾两句)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齐)好。

  师:不错。谁读第八段?好,你来。(一女生读第八段)

  师:你想让谁跟你比?

  女生:他。

  师:好,你起来,你心里先想一下,你点谁跟你比,开始读。(男生读第八段。教师指导将军说的一句话,并让全体读。读完后指另一男生,第二个男生再读此段)

  师:下一段谁读?读前先想好对手,读后直接点名。

  一生站起来读第九段,之后点另一同学的名,后者重读第九段。

  师:下一段。

  一生读第十段,之后点名,比读。

  师:再下一段。(就这样同学们相互比着读,读至第十二段)大家一起来读第十二段。

  (生齐读,教师在本段加强了语气、声调的指导,多次范读、带读,并多次指名读句,亦请全体学生齐读)

  师:谁还想比?读过的和被点过名的把手放下。你来。

  (一生再读第十二段,之后点名比读。师对后者耳语让她点一同学名)

  师:徐同学上前来,你当将军,大家读这段,读到什么动作,你就照做表演,我看你体会没有。开始。

  (生齐读),此生根据课文表演将军)

  师:演的不错,如果将军不是这样缓缓地敬礼而是一下子很快敬礼,意思一样不一样了?

  生:(齐)不一样了。

  师:怎么不一样?

  生:如果将军缓缓地敬礼,就表达了他非常怀念这位军需处长。

  师:那么快点就不能表达出他对军需处长的更深的敬意?

  生:我觉得将军这样缓缓地举起右手,表现了他心里非常沉痛。

  师:说得多好啊,心情沉痛。这文章写得真好。读倒数第二段。注意声音要激昂一些。开始。(生齐读第十三段,教师指导“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一句)

  师:这位军需处长在你心里是什么形象呀?高大不高大?

  生:(齐)高大。

  师:刚才读得非常好,再读得更好些,看我的手势。开始。

  (生齐重读,师配合手势。读至课文最后。在讲课文末段时,教师多次范读,领读,并指个人或全体学读,特别着重体会最后一句,并指导学生读得铿锵有力,详情不录。)

  师:我们每一段都读了好几次,你现在心里有什么想法?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有什么体会,或者

  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说出来。谁有话要说?也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生各自讨论)

  师:好了,先停一下,咱们整整读了一节课,有没有收获?

  生:(齐)有。

  师:一会儿下课想一想你的收获,再上课把你的收获说出来,现在先休息。下课。

  第二课时

  师:刚才整整读了一节课,烦不烦?

  生:(齐)不烦。

  师:有意思是吧?以后你就这样读课文,什么都不用讲,多读几遍,其意自现,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那我听一听,通过读,你想说点什么吗

  生:我感受到军需处长不为自己,专为别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好,看到军需处长的伟大。别人呢?

  生:我想问,为什么那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会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你先记住你这个问题,一会儿我还请你来回答。这叫问题回家。

  生:我想问,为什么军需处长倚靠在树上,但他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呢?

  师:他的衣服哪去了?(学生七嘴八舌争着回答,有些学生说“军需处长没有棉衣”)

  师:是啊,他在发棉衣的时候,作为一个军需处长,他完全能给自己发一件,是不是?

  生:(齐)是。

  师:但棉衣太少了,不够了,他就把棉衣给了谁了?

  生:(齐)战士。

  师:自己只好穿着什么?(问提此问题的同学)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

  师:还有什么?

  生:我想知道将军为什么要给军需处长敬礼?

  师:刚才那个同学表演时我问了将军为什么缓缓地举起右手?

  生:因为当时将军是十分沉痛的心情。

  师:他给军需处长敬礼说明对他怎么样?

  生:尊敬他。

  师:这还不懂吗?还问我干什么?谁还说?

  生:我知道将军为什么愣住了,因为他原来以为军需处长没给战士们发棉衣,就发火了,后来才知道被冻死的是军需处长自己。所以他愣住了。

  师:对了。还有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丰碑不是指一些高大的石碑吗?为什么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师:有意思,你也记住你的问题。一会儿就问你。你要说什么?

  生:我通过课文知道了军需处长舍已为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为了能让整个军队的战士能穿上棉衣,而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士,而他却被冻死了,他十分的伟大,所以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师:还有吗?

  生:我想问,在课文第七段的最后一句话,说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为什么要用贴而不是穿?

  师:为什么不说“穿”而说“贴”?谁知道?

  生:这是因为他身上只有这件单薄的衣服,再没有其他的衣服了,所以会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叫一男生上前)他外面穿着一件运动衣,里面还有一件衬衣,我说他的运动衣紧紧地贴在身上行吗?

  生:(齐)不行。

  师:把他里面的衣服脱掉,光着膀子只穿这件运动衣,我说贴在身上行吗?

  生:(齐)行。

  师:好好想想。只穿外衣,是贴在身上吗?

  生:(齐)不是。

  师:那么能贴在身上的衣服一定怎么样?

  生:(齐)单薄。

  师:也许非常窄小,已被雪打湿了,就贴在身上,对不对?

  生:(齐)对。

  师:好了,还有什么?

  生:我知道了因为什么将军会向军需处长敬一个庄严的军礼。(师叫刚才提此问的同学注意听)因为军需处长克己奉公,值得敬重,将军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军需处长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所以将军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师:明白了吗?

  生:(提问的)明白了。

  师:你再说?

  生:我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这个词语作题目了。

  师:等一等,等会讲给他(指刚才问“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丰碑”的学生),刚才他提了这个问题了,你再讲一讲?

  生:这里是说军需处长死得伟大,是说他的行动像一座丰碑。

  师:好,先说这些,一会还会说到这个问题

  生:我知道了将军愣住的另一个原因,因为将军知道军需处长是负责军队的给养和装备的负责人,将军心里以为军需处长绝不会没有一件棉衣,他绝不会冻着,可是将军现在看到他只穿着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感到疑惑。

  师:所以他就愣住了,先不说了,我想问个问题愿意答吗?

  生:(齐)愿意。

  师:你认为这篇课文是写谁的?

  生:(齐)军需处长。

  师: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还有将军。

  师:将军,还有谁?

  生:整个队伍。

  师:那么究竟是写谁的?又有军需处长又有将军,那么主要写的是谁呢?

  生:(齐)军需处长。

  师:我有不同意见,我的意见先不说,你们可以保留你们的意见,我们先讨论。大家想一想一开始出现在课文里的是谁?

  生:(齐)红军队伍。

  师:红军队伍在前进。一个独立的人物是谁?

  生:(齐)将军。

  师:将军在干什么?

  生:(齐)思索。

  师:那我们给第一部分课文起一个小标题,是什么?

  生:(齐)将军思索。

  师:中间加一个字。

  生:(齐)加一个“的”字,将军的思索。(板书“将军的思索”)这是第一部分。将军思索什么?从课文里找出关键的几句话。

  生:(读文)“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师:这句话说了几种情况?

  生:(齐)两种。

  师:第一种..

  生:(齐)恶劣的环境。

  师:第二种..

  生:(齐)残酷的战斗。

  师:(齐)接着往下读。

  生:(齐)“可能吃不上饭..将军思索着。”

  师:将军是不是在想这个?

  生:(齐)是。

  师:那么这支队伍就只有面临着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吗?他本身怎么样?找一找。

  生:本身的装备很差。

  师:这支队伍不但什么什么,而且什么什么,还什么什么,所以将军在思索,谁能按这样的内容和方法说话?

  生:这支队伍不但装备很差,而且要面对恶劣的环境,还要和凶恶的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对不对?

  生:(齐)对。

  师:谁再能说一遍?更简单更利索的。

  生:(齐)这只队伍不但装备很差,而且要跟恶劣的环境做斗争和敌人做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很好,这次不用我说的方法说,用你们自己的,发挥你们的创造力。谁来说?

  生:这支队伍装备本来已经很差,还要经受恶劣的环境,做出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对。还有没有?用些新的关联词。

  生:这支队伍原先装备已经很差..

  师:哦,现在装备好了。(众笑)是这意思吗?(生摇头)可见这个词不行,你先坐下想一想。谁还说?

  生:红军队伍要在恶劣的环境前进,而且要进行残酷的斗争,本来他的装备已经很差了,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可以,就是稍微有点啰嗦。

  生:(齐)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要在恶劣的环境里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非常漂亮,他把恶劣的环境和残酷战斗说在一起了,说“在恶劣的环境里进行残酷的战斗”,既简练又精彩。

  生:这支队伍在恶劣的环境前进,还要用很差的装备和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有点毛病,“用很差的装备进行战斗”,这“装备”可不单指武器,衣服,一些其他行军的东西都叫装备,你如果说用很差的武器和敌人战斗还差不多,说用很差的装备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你再想想,谁还说?

  生:红军队伍的装备已经很差了,他们还要在恶劣的环境中和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对。这是课文的第一段,第二段就是谁出来了?

  生:(齐)军需处长。

  师:一直写到哪里?读最后一句。开始。

  生:(齐)“大雪很快地覆盖..晶莹的丰碑。”

  师:(板书“晶莹的丰碑”)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来读,开始。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第一段是写这支队伍领头人的思索,为这支队伍思索,第二段写军需处长,下面最后一段又是写谁?

  生:(齐)队伍。

  师:对,写这支队伍的。如果不明白,咱们接着学。你们看看军需处长那一段,你觉得哪一小节最受感动?你能起来读一下,然后把你的理解说出来,最后再做一个小结吗?这叫“一读二讲三结”。自己先做下准备。你感受到哪段对你有触动就读哪段。

  (学生各自读文)

  生:(读第十二自然段)这一段让我受到感动,将军的职位比军需处长高,可是军需处长这种舍人为己的..

  师:怎么成“舍人为己”了?(众笑)

  生:(接着)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将军,将军怀着沉痛的感动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师:还有小结呢?

  生:..

  师:将军为队伍有这样的部下而感到..

  生:自豪。

  师:还有内心的无比的崇敬。好的,这就是你的总结了。谁还说?

  生:(读第九自然段,师插话,你读得真好!)这一段话使我受到了感触。从这里可以看出将军开始思索着,为自己的队伍担心,又冻僵了一位老战士,他的心情很烦乱。我觉得,从这段话里我认为他是一位十分关心战士的将军,我是从他像一头发怒的豹子看出来的。他看到有人冻死了,就很生气。

  师:你认为将军对他的战士是爱护的是吧?

  生:是。

  师:爱护战士干什么还发那么大脾气?

  生:因为他开始以为是军需处长没给这位战士发棉衣,所以很生气。

  师:对,很好。还有吗?没说过的来说。

  生:(读第七自然段)我觉得军需处长对这恶劣的环境并没有什么慌张,所以死得安祥、镇定。对部队装备很差,没有棉衣而没有怨言,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友也无怨言,他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大碍,对此表现得没什么慌张。

  师:所以他表现得十分..

  生:安祥镇定。

  师:她没说完全的,谁想说站起来就说。

  生:我十分佩服这位军需处长,因为他自己也应该有棉衣穿,可是他却想到战士们比他更需要棉衣,战士们每时每刻都要和敌人斗争。棉衣可能破了,他就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士们,自己却冻僵了,我觉得这段话表达了他勇于献身的精神。

  另一生:这一段话赞颂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忘我无私的高尚情操,是一种崇高的品质。

  另一生:我还从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看出了军需处长只有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可他不畏惧,依然十分安祥镇定地死去。

  另一生:我非常敬佩这位军需处长,因为他为了整个部队居然可以牺牲自己,而且,我还觉得在这支队伍里还有很多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好战士,所以胜利是属于这支队伍的。

  另一生:我觉得军需处长十分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军需处长,完全有可能给自己发一件棉衣,而却让给了别的战士,他只有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他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师:课文上说他像一个晶莹的丰碑,晶莹是什么意思?

  生:晶莹的意思就是光亮而透明。

  师:什么东西是晶莹的?

  生:水晶、钻石、冰、雪、眼泪、玻璃..

  师:对,这些东西光亮而透明,所以说它是晶莹的。课文上说这位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以后是晶莹的丰碑,他怎么会晶莹?怎么会光亮透明啊?

  生:因为他被冰封住了,所以他也是晶莹的。

  师:冰雪是光亮的所以他也是晶莹的,这是从外观上看,是对的,他的内心呢?

  生:还有他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舍己为人,是不是无私的?

  生:(齐)是。(教师板书“无私”)

  师:还有什么?

  生:我觉得之所以写他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是比喻他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我现在问你军需处长光亮不光亮,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他是光亮的,因为他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师:没说具体,你来说。

  生:虽然军需处长外表也是光亮的,可是内心的光辉比他的外表更加..

  师:你说得挺漂亮,但不能用“虽然可是”,这样后半截就转折了,句义就向相反的方向去了。你应该用什么连词?

  生:(齐)不但,而且。

  师:不能用“虽然,可是”,用“不但而且”。你说一遍。

  生:这是因为军需处长内心的光辉比他外表的晶莹更加的..光亮..(说不下去了)

  另一生:不但他外表光亮,而且他的内心也像外表那么光亮,永远鼓舞着人们不断地前进。

  师:我们还得具体研究一下。刚才说了,他的内心想着别人,这是无私的。他死得那么镇定那么安详,所以他面临死亡时害怕没有?

  生:(齐)无所畏惧。

  师:“无所畏惧”可以简单地写成什么?(板书“无畏”)那么我再问一问,军需处长是光亮的大家都明白了,他是透明的吗?

  生:(齐)不是。

  师:错了。他的心地透明不透明?

  生:(齐)透明。

  师:说,怎么透明?

  生:因为他心里只想着别人,一点也不为自己着想。

  师:他心里有没有阴暗的角落?

  生:(齐)没有。

  师:他的胸怀是不是能够完全向所有的人敞开?

  生:(齐)是。

  师:是不是透明?

  生:(齐)是。

  师:不要理解得太狭窄,“透明”就是从这头能看到那头,不是这个意思。能够敞开胸怀,完全给大家看,没有一点见不得人的私心杂念,这就是透明的。那么你们想一想,刚才讲丰碑的时候是高大的石碑,再拿丰碑去比喻军需处长,那么这个丰碑还是指高大的石碑吗?你要特别注意听。(指问丰碑的孩子)

  生:(齐)不是。

  师:它含有什么意思?

  生:(齐)品质。

  师:(指着自己的头部)有没有这个?

  生:(齐)思想。

  师:对。(在“无私”后加“思想”、“精神”)还有什么?他相不相信这只队伍一定能够战胜困难?(生答相信)那就是说他对革命队伍的胜利有没有坚强的信念?

  生:(齐)有。

  师:有没有使革命进行到底的这种力量啊?

  生:(齐)有。

  师:(在板书“无畏”后加“信念、力量”)虽然他牺牲了,但是他身上所含有的力量是能够看出来的,所以丰碑在这里已经不是它最初的意思了,它的本意是高大的石碑,到了军需处长这里,他是无私的无畏的,这种思想精神,这种信念,力量使他成为一座丰碑,成为人们的榜样,对不对?

  生:(齐)对。

  师:战士们受到他的鼓舞没有?

  生:(齐)受到了。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齐)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读出来。开始。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我问你们,第一段将军在思索,到了最后,他的思索有没有得到回答?

  生:(齐)得到了。

  师:怎么回答的?

  生:(齐)(读文)“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将军思索,“队伍能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吗?”回答是:“我们是胜利的队伍”,对不对?

  生:(齐)对。

  师:谁给他作的回答?

  生:(齐)脚步声,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还有脚步声,大家再把脚步声读一读,开始。

  生:(齐)(读文)“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对一个学生)你起来,上课时你提了一个问题,我让你自己思索,就是关于脚步声的,你把当时提的问题再说一遍。

  生:为什么那“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能够..

  师:现在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讲。

  师:因为战士有着为别人着想和无私无畏的精神,有抗日革命的坚定的信念,这样的队伍怎会的失败呢。

  师:说明白了没有?

  生:..

  师:大致说明白了。这些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是谁发出来的?

  生:是红军战士。

  师:是这支队伍的红军战士,他们受了什么鼓舞?

  生:军需处长。

  师:那么步子为什么是沉重的?

  生:战士们心情沉重。

  师:心情沉重,所以脚步也怎么样啊?

  生:(齐)沉重。

  师:这些脚步声为什么又是坚定的?

  生:因为他们对革命胜利的信念更坚定了。

  师:所以脚步也是..

  生:更坚定了。

  师:明白了吧,(指另一个同学)你起来,你当时问的问题是为什么把军需处长叫做丰碑是不是?现在明白没有?讲。

  生:这是因为军需处长身上有无私奉献对死亡无所畏惧的精神,他那种精神鼓舞着所有的红军战士。

  师:使这些战士用坚定的脚步声回答了将军的什么?

  生:(齐)思索。

  师:告诉将军什么?

  生:我们的队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能把革命进行到底。

  师:是一支..

  生:胜利的队伍。

  师:你们想想,整篇文章是单单表现军需处长个人的吗?

  生:(齐)不是。

  师:究竟是表现什么的?大家说吧。

  生:(齐)红军战士,红军队伍。

  师:作者就是通过这篇文章告诉人们,我们的队伍是无往而不胜的,明白了没有?

  生:(齐)明白了。

  师:军需处长只是这支队伍里面一个代表。正因为军队里有了这样的人,而且他能鼓舞大家的斗志,所以这支队伍就是胜利的队伍,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没有了,那就下课吧,下课。

  全文板书样式:

  将军的思索

  晶莹的丰碑—无私思想、精神

  无畏—信念、力量

  胜利的队伍

  简评

  一、本课例在读的运用这一点上做了新的尝试和突破。过去我们常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话没错,但它只强调了理解对读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则只体现了读的表现作用(理解了景色很美,就把它美美地读出来——笔者的《第一场雪》是典型的例子),其实,“读懂课文”这几个已被人人说得烂熟了的字早就明确地指出:课文是“读”懂的,并不是懂了再读!正因为我们过去太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所以才忽略了朗读在理解中的作用。因此讲啊,问啊,讲懂了,问懂了,才去朗读一下,朗读逐渐变成了“理解”之后的一个程序,变成了讲和问的调味品。

  本课例一开始初读课文,教师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整读了一课时;在第二课时中,仍然着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教师反复地用自己的范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不同语感(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的是“语气、语调、节奏、速度等),让学生反复体会,跟读、揣摩、领悟。渐渐地,教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不同的语感表达了不同的语言情境和思想内涵。于是,学生在这种朗读的过程中,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内容。这一过程,正好把“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在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感悟”。这里仅以开头第一小节为例,教师有声有色地读了“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后问学生有什么感觉,这个感觉就是他们从老师的语感中听出来,悟出来的理解。这种“在读中感悟”的例子,在课例中俯拾皆是。

  二、在充分地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读完了就有话要说”,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鼓励那些属于个性化的独特的体验,有的还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见解。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读书中的疑难,而且尽力使这些质疑经过一段读,议论之后,最终由提问的学生本人作答(教师称这为“问题回家”。)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表达的积极性,培育了自信的品质。课例中仅在第二课时开始后,第一次让学生“读完以后说一说”时,就有11位学生发表了自己读书后的见解(这其间有学生回答教师穿插的问题的发言不计在内),而且每个发言都是自己思考的成果或质疑,没有照搬课文的。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看出前段的朗读确实达到了学生自主理解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

  三、《丰碑》一课,不少教师都把它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来讲,把军需处长作为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本教例教师对此有自己的认识;这篇课文是“写事”的,表现的对象是这支红军队伍,是说这支队伍是胜利的队伍。写人的文章是表现人性的,或者说是表现某个人的思想,精神品质的;而写事的文章是表现事理的。《丰碑》就是要说红军队伍是不可战胜的这个道理。文中出现的军需处长,只是这个队伍里一个典型代表。他的出现使将军、使战士,也使读者坚定了“拥有这样的干部的队伍必胜”的信念。军需处长的表现和他对战士们的鼓舞回答了文章立意的关键之点,但他并不是文章的主人公。根据这种认识,教师设计了迥异于他人的教学目的过程,可谓独辟蹊径。

《丰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份 篇1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了解课文内容,观察课文插图,发挥学生想像能力,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小节,从“冻僵”、“单薄破旧”、“镇定安详”三个词语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2、通过课文内容理解将军的愤怒心情。

  3、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理解课文的第14小节所表达的内容。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媒体设计意图 一、听说训练,导入  新课

  1、听说训练,复习旧知。

  2、小结过渡,配乐朗读。

  二、步步为营,学文悟情

  (一)学习第7节

  1、出示课文插图,边看图边读第七节,观察并练习说话。

  2、从“冻僵”、“单薄破旧”、“镇定安详”三个词语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3、配乐齐读课文第七小节。

  (二)学习第8——10节

  1、轻声读课文,试着用将军的口吻来说一说将军当时的心情。

  2、体会将军的愤怒的心情,有感情朗读。

  (三)学习第11——12节

  1、媒体出现第12节内容,体会将军心情的转变。

  2、接读课文,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

  3、朗读竞技,明确目标,给读得最好的同学配乐朗读。

  4、在余音声中,全体起立敬礼。

  (四)学习第13节

  1、边诵读边媒体出示画面:雪一层层覆盖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并出示第13节内容。

  2、抓住重点词“晶莹的丰碑”,借以画面理解内容。

  3、练习给“丰碑”刻字。

  (五)学习第14节

  1、配乐出示,学生齐读。

  2、分小组讨论问题: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3、集体讨论:为什么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出示并完成练习:这支队伍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有(爱兵如子)的将军,有(顽强)的战士,他们一定能经受住(种种严峻)的考验,胜利也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伍。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红军队伍中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和事交流。 以雪山为背景,配以大风雪背景音乐,突出环境之恶劣。声情并茂,感染学生,让学生融入课内情境。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微宏观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观察思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放大图片的直观性,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并通过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音乐情景,深化学生印象,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有目的的出示课文内容,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体会理解军需处长的精神之崇高。

  以学生感兴趣的配乐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同时巧妙设计配乐,利用余音渲染气氛,对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 。

  以直观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渲染气氛,激发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晶莹的丰碑”

  让学生沉浸于课文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借助直观的语言文字训练,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使教学水到渠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丰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份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