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红尘戏语 点赞 分享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微信扫码分享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通用12篇)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读9个字。

  2了结国歌诞生的经过,并能讲一讲。

  3体会到国歌代表祖国的尊严,它使我们我们不忘祖国被侵略、受压迫的历史,

  不忘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它使我们能居安思危,振奋精神,为保卫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不止。

  教学重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诞生的经过。

  教学准备:录音机,国歌磁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国歌的创作过程吗?你们知道国歌的原名叫什么吗?

  2这节课,我们就借助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篇课文来了解。

  二初步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借助拼音和工具书学习生字的音和义;一边读课文一边标出自然段号,想想那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全文可以分几段?

  2讨论交流:

  ( 1)同桌互相讨论不懂得问题。

  (2) 学生提出仍然不懂得问题。

  三进一步自学:

  出示思考题,要求学生便默读,边思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怎样诞生的?

  2为什么说《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3引导学生在自学时,把国歌诞生的经过梳理一下,以小组为单位列出简单的发言提纲。

  四讨论,交流:

  1出示提纲(投影)引导学生说一说过个是怎样诞生的?

  如:《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

  (1)时代背景

  (2)田汉编写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歌词。

  (3)聂耳为歌词谱曲。

  义勇军进行曲影响极大,是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

  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代国歌的经过。

  知名学者、爱国志士推荐。

  国家领导人支持。

  正是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说说《义勇军进行曲》为什么唱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体会到国歌代表祖国的尊严,它使我们我们不忘祖国被侵略、受压迫的历史,

  不忘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它使我们能居安思危,振奋精神,为保卫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不止。)

  五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练习;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3播放国歌录音,体会振奋人心的旋律。

  板书设计:

  3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 义勇军进行曲 》             影响极大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      代表祖国尊严

  课后小结:引导学生围绕自学提纲进行自学,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理解文章的方法。在汇报交流时,学生能够条理清楚的进行表述。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篇2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逐渐接近作者的情感。同时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方式呈现多样化,搜集的资料内容越来越广,量逐渐增大。教学中教师可紧扣教学重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借助搜集的资料,从多渠道学习课文,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教材分析:课文详细继续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突出了其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社会价值。课文浅显易懂,密切结合实际,切合学生的语言习惯,是一篇介绍经典音乐作品的说明文。围绕“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文章汇集了大量的信息,并作了准确精当的阐述,表现出作者对作品的喜爱和唤醒世人报效祖国的强烈心愿。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精彩词句。

  3.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和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准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课件

  2.学生搜集国歌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今天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放国歌课件。

  2.听了国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

  3.是呀,只要你是个中国人,无论你身处何方,一听到这歌声都会激动起来,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与国歌有关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自己解决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

  (2)找出读懂和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

  (1)互相指读生字,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2)交流读懂的地方,共同解决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1)开火车读课文,评议朗读情况。

  (2)交流已解决的问题,讨论未解决的问题。

  (重点问题放入下节课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讲了哪些内容?

  指名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诞生传唱定为国歌

  第 二 课 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研讨

  1.默读全文,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1)从国歌的诞生中体会。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这首歌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并感情朗读。

  ② 齐唱国歌的最后一句。从这铿锵有力的旋律中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学生可能会想到影视中所见的英雄人物或某个战斗场面,引导学生谈感受体会,深入领悟国歌催人奋进的力量和反映出的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从而感悟其内涵。

  教师相机板书:催人奋进

  (2)从国歌的传唱中体会

  ①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里可以体会出国歌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重点结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来理解。

  什么叫“战斗号角”?为什么说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

  ②还能从哪些句子里看出这首歌的“战斗号角”作用?

  教师相机板书:战斗号角

  (3)从定为国歌中体会

  ①默读第六自然段,思考:当有人对国歌词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提出异议时,周总理是怎么说的?你有什么看法?

  ②齐读周总理的话,谈自己对这句歌词的看法。

  “警钟长鸣”是什么意思?事实证明它起到警钟长鸣的作用了吗?

  ③引读最后一段,指导学生认识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

  教师板书:警钟长鸣

  (二)领悟聂耳及每一个中国人对国歌的感情

  1.你喜欢国歌吗?为什么?

  2.文中的人物对国歌怀有一种什么感情?

  ①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聂耳谱曲过程的句子,抓住四个“一会儿”体会聂耳谱曲时的心情及曲子中包含的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这是谱出了他的“心”曲。

  ②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认识周总理、徐悲鸿、梁思成等对国歌的深厚感情,通过谈周围的人对国歌的感情,感悟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每一个中国人对国歌所特有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国歌、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感情。

  (三)整合信息,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介绍田汉、聂耳的相关资料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2.老师讲关于国歌被传唱、定为国歌的故事,学生讲有关资料。

  3.了解了这么多资料,你对《义勇军进行曲》有什么新的认识?

  4.当你高唱着国歌时,想到了什么?齐读最后一段,领悟国歌的现实意义。

  (四)品味赏读,背诵积累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谈谈读后的体会。

  2.和小组内的同学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

  3.背一背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陋、催、荐”的写法)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2.全体起立,配乐齐唱国歌,再次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

  (七)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请把你在升旗仪式上听到国歌,唱起国歌时的内心感受写下来。

  (八)板书设计:

  中华民族最强音

  《义勇军进行曲》

  高昂激越 催人奋进

  警钟长鸣 居安思危

  课后反思:生对“抗日战争”这个概念不明晰,上好这一刻的前提是让学生了解“抗战”这段历史,有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进而理解“最强音”。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国歌》高昂激越、催人奋进的豪迈气概。

  3、用自己的话说说《国歌》诞生的过程。

  教学重点:体会《国歌》高昂激越、催人奋进的豪迈气概。

  教学难点:体会《国歌》高昂激越、催人奋进的豪迈气概。

  教学过程:(课前板书: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一、引入:

  师:同学们,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在升国旗仪式上,所有的同学要高唱一首歌曲,就是-----

  生:国歌。

  师:唱起《国歌》,你有什么感受?

  生1:庄严。

  生2:尊重。

  生3:严肃。

  师:我们来唱一唱。

  (师弹手风琴,学生齐唱。)

  二、朗读课文,讲述《国歌》诞生的过程。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讲述《国歌》诞生过程的文章-----

  生: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师: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思考《国歌》的作者是谁。

  生自由读。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了解到,《国歌《的词作者是----

  生:田汉。

  师:曲作者是----

  生:聂耳。

  (课件出示《国歌》作者照片。)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国歌》是怎样诞生的,可以用笔划出相关的句子。

  生默读。

  师:请同学读一下。

  指名读课文,齐读最后一段。

  师:又读了一遍课文,我想大家对《国歌》诞生的过程,有了些了解。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一组,互相说《国歌》诞生的过程。

  师: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指名讲述《国歌》诞生的过程。

  师指导: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又侵占了华北,民族危亡之际,人民奋起抵抗,田汉在反映人民抗战的影片《风云儿女》中,写了《义勇军进行曲》,聂耳写了曲谱。

  这首歌极大激励了爱国志士,成为战斗的号角。

  1949年,《义勇军进行曲》被定成为代国歌,毛主席、周总理都支持这个提议。1978年,《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无数爱国志士用生命谱写的壮歌,是中国的象征,代表着中国的尊严。

  (板书:1935年  日本侵占中华  田汉 《风云儿女》 《义勇军进行曲》 聂耳鼓舞  1949年  代国歌  1978年  《国歌》  象征  尊严)

  三、体会通过品读,体会《国歌》高昂激越、催人奋进的豪迈气概,理解“为什么《国歌》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师:文章讲述了《国歌》诞生的过程,却以“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题,“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请你用“强”字组词。

  生1:顽强

  生2:刚强。

  生3:坚强。

  生4:强大。

  生5:富强。

  师:加上“最”再读。

  生读。

  师:带入文章题目读。

  师:以《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题叙述《国歌》诞生的过程,《国歌》原来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请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生默读。

  师:交流一下。

  生1:反映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勇往直前。

  生2:鼓舞了爱国志士。

  生3:使我们警钟长鸣。

  生4:唱出了中国的尊严。

  师指导。

  师:国歌是用无数志士的鲜血谱写的。

  (课件:抗战资料。)

  师:《国歌》中有“最危险”的时刻一句,你怎么理解?

  生读对应段。讨论。

  师:日本亡我中华之心未灭。

  讲述时事:小泉多次参拜供奉着战犯的“靖国神社”,参拜杀害中国人民的恶魔,并且至今不承认曾经侵略中国的事,还把侵略美化成帮助中国搞经济建设,歪曲历史。而我们国家在某些方面确实比不过日本,我们的未来是处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师:我想你能更深刻的理解为什么《国歌》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了。

  生1:

  生2:

  生3:

  师:《国歌》不仅是一首歌曲,它更凝聚着无数爱国志士的热血,它凝聚着中华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民族民族魂!

  板书设计: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1935年  日本侵占中华                                             原因:

  田汉 《风云儿女》 《义勇军进行曲》词                

  聂耳  曲                                            

  1949年  代国歌                                     

  1978年  《国歌》

  象征  尊严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篇4

  教学目标:

  1. 认字9个,写字6个。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魔爪,油然而生,倾注,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知道国歌的创作过程,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远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人说音乐是凝固的史诗,音乐是作者情感的奔流。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播放音乐)你知道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吗?当你听到这雄伟、激昂的国歌时,你有什么感受?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与国歌有关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圈画生字;把课文读通读顺;找出读懂和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

  2. 思考问题:“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指的是什么?”课文围绕它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3. 检查反馈

  (1)读一读 奴隶 剧本 谱曲 自豪 倾注

  力荐 气概 魔爪 压迫侵占催人奋进 豁然开朗

  振奋人心 油然而生居安思危 警钟长鸣

  (2)“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指的是什么?”课文围绕它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指的是《义勇军进行曲》。写了三方面的内容:谱写、传唱、定为国歌。

  三、 导读理解

  1.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出示歌词),请大家用心读一读,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并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2. 是啊!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见这歌声心情就会汹涌澎湃,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拓展想象 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在庄严的天an门广场,在60年国庆的盛典,在神州七号升入太空时)理解“油然而生。”

  3.《义勇军进行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标画重点语句。

  交流汇报:(1)通过读文有两个名字已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他们是词曲的作者田汉和聂耳。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出示图片)

  (2)理解《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田汉为什么能写下这振奋人心的歌词呢?

  出示句子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人民群众自愿组织起义勇军,奋起抗战。

  理解“魔爪”和“奋起”从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3)出示课件拓展

  日本帝国主义在我们的土地上任意烧杀掳掠,胡作非为,无恶不作。人民颠沛流离,流离失所。这是怎样的一个苦难的中国啊!960万平方公里容不下一个安静的课桌!面对如此,一幕幕打动着田汉,一幕幕撕扯着田汉的心,不屈和反抗激烈的情感充斥着他的心。

  (4)当聂耳拿到这歌词时,他有什么表现,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

  聂耳看到这振奋人心的歌词,激发起极大的创作热情,立即动手谱曲。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憎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

  从“立即”一次体会到了什么?理解“倾注”的意思。体会聂耳用火热的心,激奋的情来融汇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5)就这样义勇军进行曲谱成了,让我们一起再次聆听这首歌。感受这首歌曲高昂集越,催人奋进的特点。(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6)齐读最后一句话。

  4.这首歌不仅迅速传遍了全中国,而且还传遍了世界。为什么一首歌有如此大的感召力?

  默读4、5自然段。填空《义勇军进行曲》传遍了全国,无数安国志士唱着他走上了抗日前线,成了(鼓舞人民战斗的号角);传遍了世界,成为反法西斯战线的(一首高昂的战歌)。

  4. 同学们,国歌代表着一个国家。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义勇军进行曲》怎样定为国歌的?

  理解“力荐”“警钟长鸣”“豁然开朗”

  虽然大家都力荐他,但在初定国歌时也遇到了一个小故事,谁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

  是我们的周恩来总理解决了这个问题,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5.今天,当我们唱起国歌时,就会想起……。引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升华

  同学们,在战争年代国歌体现了中华民族奋起反击,抵抗外辱的最强音。在我们祖国处于危难险重的时候,在我们国家取得巨大荣誉和成就的时刻,中华儿女用自己的方式奏响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出示语言训练:当-----------时,唱起《国歌》我们会--------------------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畅谈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再次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时刻警钟长鸣,居安思危,吹响战斗的号角,唱起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奋斗向前!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篇5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见这歌声,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激动起来,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人民群众自愿组织起义勇军,奋起抗战。戏剧家田汉以此为题材,写了一个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电影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田汉是在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前,把这首歌词写在香烟的馐纸上的。后来,这首歌词交到音乐家聂耳手中。聂耳看到这振奋人心的歌词,激发起极大的创作热情,立即动手谱曲。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这首歌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尤其是结尾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1935年7月,电影《风云儿女》上映,这首歌迅速传遍全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数爱国志士唱着它,走上抗日救亡前线,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

  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热情地唱起这首歌,并灌制了唱片。于是,这首歌又传遍世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一首高昂的战歌。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政协讨论国歌时,著名画家徐悲鸿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力荐用这首歌作为新中国的国歌。毛主席、周总理都支持他们的意见。这时有人提出:歌词中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眼下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是否应该把这句改一下。周总理说:“我们面前还有帝国主义反动派,我们的建设越有进展,敌人越嫉恨我们,就越想法破坏我们,你能说不危险了吗?倒不如留下这句词,使我们耳边警钟长鸣。”一席话使人豁然开朗,全体政协委员一致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后来,经过岁月的检验,这首歌被正式定为国歌。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今天,我们唱起它,就会想起祖国过去被侵略、受压迫的历史,想起前辈们不怕抛头颅洒势血、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唱起它,就会居安思危,振奋精神,为保卫伟大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篇6

  1、本单元主题:音乐 2、学习的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月光曲》、《林中乐队》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学习目标: 1、识字12个,写字12个,理解、积累部分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交流,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3、唱国歌,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教学难点:通过研读文本来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和老师一起学: 1、每当听到这雄伟、激昂的国歌时,你会想到什么? 2、读生字、新词。 ①强调“逊、豁”的读音和“奴隶、简陋、催人奋进、抗日救亡、政协、力荐、豁然开朗、抛头颅”等词语。 ②学习生字“聂”,了解国歌曲作者聂耳,词作者田汉。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读了课文,你对国歌有了哪些进一步的了解? 3、前两句,“每当听见国歌,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 用这个句式说一说。(理解“油然而生” ) 4、国歌的原名是《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理解“魔爪”、“催人奋进”。 5、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之时,《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6、这首歌不仅迅速传遍全国,而且又传遍了世界,为什么一首歌有如此之大的感召力呢?自读4、5自然段。 7、句式练习:这首歌传遍全国、传遍世界,成为_______成为___________。 8、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默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理由。 9、学生汇报,结合上下文理解“力荐” 、“豁然开朗”。 10、今天,当我们唱起国歌,就会想起什么? 11、理解“居安思危” ,(今天我们安居乐业,但同时我们也思危,你认为“危”在今天指什么?) 12、齐读最后一段,再次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   《月光曲》教学目标:识字: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结合词语理解字义。 3、渗透性识字。写字: 1、学写11个字。 2、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按笔画笔顺把字写好。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情感目标:了解贝多芬创作世界名曲《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重点: 1、清理课文的线索,一步步体会贝多芬感情的变化过程; 2、品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理清课文的线索,一步步体会贝多芬感情的变化过程; 3、品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跟老师一起学: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2、认读生词。(1)读准字音:券quàn (2)记住字型。重点指导:“券”“盲”的写法。(3)理解字义:课文中有的词语,不容易理解,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 ①通过查资料或查字典记住词语。莱茵河:西欧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麓,流经奥、德、法、荷,全长1320公里,流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②用比较法理解词语。幽静、恬静、安静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但是,“幽静”比“安静”更静,多用于形容环境。 3、《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揭示句式:《月光曲》是关于____________的传说。(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4、《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揭示句式:《月光曲》是一首________的曲子。(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子。) 5、介绍贝多芬: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德国人。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6、这一节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与开头照应) 7、课文哪些部分写了这个传说?(2—11自然段) 8、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本文可以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第二部分(2—11自然段)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9、教:在“明月”这一单元,我们感受到皎洁清亮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月夜成了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月光的词句呢?(如月色如水、月光融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10、动人的曲调把我们带入了那令人陶醉的月夜,你们都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说说自己的感受。 1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12、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13、朗读体会句意: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很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 14、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5、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 ,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象,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16、练习用“仿佛”造句。看着那轮明月,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   17、是什么让皮鞋匠和妹妹产生这样的联想?(他们是听贝多芬的曲子听的十分投入,脑子里才联想出这番景象。)是啊,乐曲中旋律的变化引起了皮鞋匠兄妹的联想。如果把课文的9、10自然段去掉,行吗?为什么?(文章就不那么深刻感人)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18、对比理解: a. 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 !我只听到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b. 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c. 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可出示投影片,请学生选择。)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 a. 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b. 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c. 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首曲子。 19、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 “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乡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20、为什么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安静。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②“茅屋里点着一枝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林中乐队》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熟读课文,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2、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3、鼓励学生积累象声词。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请学生根据老师播放的录像进行仿写。   教学重点、难点: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跟老师一起学:一、读课文。初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生字。 1、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2、学生互查,记忆字型,了解字义。 3、集体交流。 ①字音啭:应读“zhuàn”;咕嘟:应读“gū dū” 鹑:chūn;盹:dǔn;喧嚣:xuān xiāo ②字形嘎:最后一笔是点。钩:最后两笔是撇折点。盹:是目字旁。兜:第三笔是撇。 ③解词: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婉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三、再读课文。提出不懂得问题。   四、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都喜欢哪些动物?为什么?是呀!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都喜欢他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参加动物们举行的一个音乐会。 2、读一读全文,想一想,动物乐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思考:林中乐队是一支什么样的乐队?补充画批。第一自然段:“三月,莺唱起歌来,白天黑夜,老是尖叫着,啭啼着。” 第二自然段:围绕中心句,课文详细地介绍林中的各种乐声,又抓住各种动物的声音特点细腻地描写。在描写动物声音时,作者写了象声词,请你画出来,并体会。出示:吱吱  嗡嗡  呱呱  嘟嘟  咩咩咕噜咕噜  嘎吱嘎吱   扑噜扑噜请你说出这些动物还会发出什么声音?(说出象声词)通过分析,知道这是一支神奇、和谐、自然的乐队。有一些乐手采取了不同的演奏方式,请你默读三、四自然段,你喜欢哪位乐手,就介绍它的演奏方式。 4、思考: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沙雉的? 5、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1、从课文中再摘录词语抄在自己的采蜜集中。 2、叮叮说:“血肉”“长城”“魔爪”都是比喻,你能说说它们比喻了什么?课文中还有哪些比喻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3、读一读 1)读白居易的诗,理解其意思。 2)读西班牙民歌。 4、修改病句。(1)主席台上插着鲜红的彩旗。                                         (2)我一定要改正不好的缺点。                                              (3)贯彻《小学生守则》以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5、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只有……才…… (1)激光作为一种新兴的人造光源,(   )可用于科研、军事、医学方面,(   )可用于通讯、教育、宣传等方面。(2)(   )他学习刻苦,工作认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被评为“三好”学生。(3)(   )我们的生活条件很好,(   )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好传统。(4)(   )不畏劳苦的人,(   )攀登科学高峰。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乡下一间(简朴、简陋、简单)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闭目(观赏、倾听、欣赏)楼上优美的钢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中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着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突然“嘀嗒”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往天花板瞧,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来人呀!”     “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     “楼上是谁,怎么往地板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服务员看着滴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德国的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     “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旅客一听这名字,怒气立刻消了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不,不!你不要去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吧!”     旅客轻步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集中精力、全神贯注、津津有味)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苦闷、思索),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练得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满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感叹道:“真努力啊,怪不得是位伟大的音乐家!” 1、在短文中括号里选择一个正确的词,在下面画横线。 2、用“_______”画出描写优美的钢琴声的句子。 3、概括第8自然段的段意。                                                                                                                  4、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用“√”选择) a. 赞扬贝多芬高超的弹琴艺术。(   ) b. 表达一位旅客对贝多芬刻苦练习弹琴艺术的敬佩之情。(   ) c. 赞扬贝多芬的勤学苦练的精神。(   ) 5、给短文加个标题,写在横线上。                                                       【试题答案】 1、从课文中再摘录词语抄在自己的采蜜集中。略 2、叮叮说:“血肉”“长城”“魔爪”都是比喻,你能说说它们比喻了什么?课文中还有哪些比喻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血肉:血液和肌肉,比喻关系特别密切。长城: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魔爪:比喻邪恶的势力。 3、读一读 1)读白居易的诗,理解其意思。 2)读西班牙民歌。(初步了解诗中反复运用的“暗喻”手法,采用改换句式的方法,体会暗喻手法的表达作用。 4、修改病句。 1)主席台上插着鲜红的彩旗。主席台上插着鲜艳的彩旗。 2)我一定要改正不好的缺点。我一定要改正缺点。 3)贯彻《小学生守则》以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育红小学贯彻《小学生守则》以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5、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 虽然……但是……    只有……才…… (1)激光作为一种新兴的人造光源,(不但)可用于科研、军事、医学方面,(而且)可用于通讯、教育、宣传等方面。(2)(因为)他学习刻苦,工作认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所以)被评为“三好”学生。(3)(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很好,(但是)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好传统。(4)(只有)不畏劳苦的人,(才)攀登科学高峰。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乡下一间(简朴、简陋、简单)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闭目(观赏、倾听、欣赏)楼上优美的钢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中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着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突然“嘀嗒”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往天花板瞧,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来人呀!”     “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     “楼上是谁,怎么往地板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服务员看着滴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德国的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     “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旅客一听这名字,怒气立刻消了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不,不!你不要去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吧!”     旅客轻步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集中精力、全神贯注、津津有味)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苦闷、思索),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练得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满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感叹道:“真努力啊,怪不得是位伟大的音乐家!” 1、在短文中括号里选择一个正确的词,在下面画横线。 2、用“________”画出描写优美的钢琴声的句子。 3、概括第8自然段的段意。答:旅客看到贝多芬全神贯注的在弹琴,还用冷水冷却发烫的手指,以至于水漏下楼去都不知道。 4、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用“√”选择) a. 赞扬贝多芬高超的弹琴艺术。(   ) b. 表达一位旅客对贝多芬刻苦练习弹琴艺术的敬佩之 情。(√) c. 赞扬贝多芬的勤学苦练的精神。 (   ) 5、给短文加个标题,写在横线上。 《楼上的滴水》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篇7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逐渐接近作者的情感。同时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方式呈现多样化,搜集的资料内容越来越广,量逐渐增大。教学中教师可紧扣教学重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借助搜集的资料,从多渠道学习课文,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精彩词句。

  3.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和愿望。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准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课件

  2.学生搜集国歌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今天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放国歌课件。

  2.听了国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

  3.是呀,只要你是个中国人,无论你身处何方,一听到这歌声都会激动起来,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与国歌有关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自己解决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

  (2)找出读懂和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

  (1)互相指读生字,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2)交流读懂的地方,共同解决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1)开火车读课文,评议朗读情况。

  (2)交流已解决的问题,讨论未解决的问题。

  (重点问题放入下节课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讲了哪些内容?

  指名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诞生传唱定为国歌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研讨

  1.默读全文,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1)从国歌的诞生中体会。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这首歌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并感情朗读。

  ②齐唱国歌的最后一句。从这铿锵有力的旋律中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学生可能会想到影视中所见的英雄人物或某个战斗场面,引导学生谈感受体会,深入领悟国歌催人奋进的力量和反映出的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从而感悟其内涵。

  教师相机板书:催人奋进

  (2)从国歌的传唱中体会

  ①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里可以体会出国歌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重点结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来理解。

  什么叫“战斗号角”?为什么说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

  ②还能从哪些句子里看出这首歌的“战斗号角”作用?

  教师相机板书:战斗号角

  (3)从定为国歌中体会

  ①默读第六自然段,思考:当有人对国歌词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提出异议时,周总理是怎么说的?你有什么看法?

  ②齐读周总理的话,谈自己对这句歌词的看法。

  “警钟长鸣”是什么意思?事实证明它起到警钟长鸣的作用了吗?

  ③引读最后一段,指导学生认识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

  教师板书:警钟长鸣

  (二)领悟聂耳及每一个中国人对国歌的感情

  1.你喜欢国歌吗?为什么?

  2.文中的人物对国歌怀有一种什么感情?

  ①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聂耳谱曲过程的句子,抓住四个“一会儿”体会聂耳谱曲时的心情及曲子中包含的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这是谱出了他的“心”曲。

  ②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认识周总理、徐悲鸿、梁思成等对国歌的深厚感情,通过谈周围的人对国歌的感情,感悟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每一个中国人对国歌所特有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国歌、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感情。

  (三)整合信息,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介绍田汉、聂耳的相关资料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2.老师讲关于国歌被传唱、定为国歌的故事,学生讲有关资料。

  3.了解了这么多资料,你对《义勇军进行曲》有什么新的认识?

  4.当你高唱着国歌时,想到了什么?齐读最后一段,领悟国歌的现实意义。

  (四)品味赏读,背诵积累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谈谈读后的体会。

  2.和小组内的同学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

  3.背一背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陋、催、荐”的写法)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2.全体起立,配乐齐唱国歌,再次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

  (七)作业超市:(任选一项)

  1.把你搜集的与本课有关的其他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

  2.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七、案例点评

  本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三点:

  1.以生为本,引领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课文。本节课中,教师努力创设和谐自主交流的学习氛围,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感受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中,走进文本,解疑释惑,逐步领悟中华民族最强音的内涵及现实意义,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以学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将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交流、班内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与他人交流,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从学情出发,重视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整合。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对这些内容,学生是非常陌生的。因此,教师让学生课前搜集整理了很多与国歌有关的资料,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课内与课外知识在头脑中有机整合,深刻领悟了文本内容。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篇8

  〖课文分析〗

  课文详细记叙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突现了其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社会价值。课文浅显易懂,密切结合实际,切合学生的语言习惯,是一篇介绍经典音乐作品的说明文。围绕“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文章汇集了大量的信息,并作了准确精当的阐述,表现出作者对作品的喜爱和唤醒世人报效祖国的强烈心愿。

  课文以《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引出第1自然段,在朗诵或传唱声中,牵系着浓浓的爱国情。第2自然段点明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让读者在领略音乐意境的同时,激起强烈的阅读欲望,探询音乐作品的原始信息。第3自然段将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和谱曲的经历等信息化的资料,用饱含激qing的笔墨点化成有血有肉的高昂激越、催人奋进的爱国旋律。5、6两个自然段写这首歌在国内、国际战争中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说明它的重大影响。第7自然段写明了《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过程,说明了歌词起着“警钟长鸣”的重要作用。第八自然段写这首歌曲的现实意义―――居安思危,振奋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全文从《义勇军进行曲》的谱写、传唱、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过程来反映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

  《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不是偶然的。当年,这首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唱出了民族危亡时期的最强音。雄壮的乐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体现了人民的信念。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证实了,这首歌代表着我们中国人民一往无前的精神面貌和追求新生活的良好愿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永远鼓舞着全民族、全体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

  〖要点提示〗

  1.通过课文的阅读、交流,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2.唱国歌,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建议〗

  1.以“国歌”为主题,引导学生搜集田汉、聂耳、徐悲鸿、梁思成、电影《风云儿女》等有关资料。

  2.以班级为单位,承办一次升旗仪式。

  按升旗仪式的程序创设情境,学生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伴随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在国歌声中导入课题,感受国歌的庄严。

  现场采访升旗手:当你高唱着国歌时,你想到了什么?

  可设计多种活动方案。

  3.结合实际,组织“国歌的力量”的讨论。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国歌声中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丰富内涵。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篇9

  上午第二节课上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感觉挺好,略记如下:

  第一板块,高唱国歌谈感受。

  学生通过自己唱国歌,结合教师祟的国歌歌词,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虽然学生的感受是片面的、零星的、散乱的、缺少深入思考,但这毕竟是他们没学课文前初浅的思考。

  第二板块,读出自己。

  主要设置了三个提示,便于学生定向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

  你对哪些句子有了深入思考?

  你从课文的语句在想到了什么?

  实践证明此三个提示,是有效的,许多同学发言时自选了题目,有话可依,有话可说。杨帆针对“魔爪”一词谈出了自己深入的思考,他仿佛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者丑恶的嘴脸和歹毒的用心,他想像许多的抗日义勇军一样,团结起来斩断敌人的“魔爪”。

  第三板块,读出问题。

  本想学生没有思路,我想了许多问题,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涵盖了教师的预设。他们提出如下问题:

  国歌原名什么?

  这首歌作词是谁?

  作曲又是谁?

  国歌是怎样谱写出来的?

  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为什么把国歌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本环节我设置的几个问题,形同虚设,因为学生们都想到了,我真高兴,孩子们已经走出了字、词、句的粗浅认识,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而且思考有了一定的深度。我真为他们的进步感到自豪和骄傲。

  第四板块,深入品读。

  本环节共设置两个问题,其实也就是本文的难点所在。

  当时,田汉为什么写下这振奋人心的歌词?

  聂耳为什么要谱出这样雄壮激昂的进行曲?

  因为国歌创作的年代离学生久远,此外需要设置铺设,弥补学生这段历史空白。因此这两个问题后面呈现了许多抗战时的图片,激起了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抗战志士的敬仰,也就深入理解了田汉和聂耳创作的渊源和原动力,感悟到他们激昂的爱国情感。令我欣慰的是:学生能够找出了文中最重要的几处相关语句来解答,我真为他们超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感到吃惊。

  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

  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

  前进!前进!前进!进!

  通过对上面几处句子的剖析,学生理解了音乐创作的最重要源泉——激qing,也就是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学生通过看图片和老师富有激qing的讲解,真正理解了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真正寓意,同时也理解了周总理提出的意见的真正用意——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通过理解“前进!前进!前进!进!”,学生领会到了革命战士前仆后继,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进而深入理解国歌的那振奋人心,激励、鼓舞、呐喊、引领的全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具大作用。

  第五板块,深思突破难点。

  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为什么把国歌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理解本文的重点。正因为前面问题的深入理解,同学轻松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第六板块,再唱国歌,深入品味。

  在学生理解了苦难的旧中国,残忍的侵略者、英勇的革命志士和国歌所代表的中国基础上,学生斗志昂扬、慷慨激昂地唱起了这雄壮的国歌。

  今天,当我们唱起国歌时,你想对我们伟大的祖国说些什么?

  这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孩子们深思国歌的现实意义,再次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日记题目:祖国我想对你说。让孩子们课堂上言犹未尽的思绪尽情地流淌吧!

  回顾本节课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

  1. 澎湃的激qing点燃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2. 精细的预设和提示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

  3. 适当的“补白”拉近了学生对那个年代和人物间的距离。

  4. 恰当的课外延伸,把学生的爱国情感带到了课外。

  5. “抓大放小”,适当变序,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教师没有反课前预设当成牵引学生思考的缰绳,教学流程随学生的所思所想做了适当调整。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识字12个,写字12个,理解、积累部分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交流,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3.唱国歌,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三、教学难点    通过研读文本来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一)激qing导入

  1.师生共听《义勇军进行曲》。

  2.每当听到这雄伟、激昂的国歌时,你会想到什么?

  3.自由发言,引入课文学习。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①强调“逊、豁”的读音和“奴隶、简陋、催人奋进、抗日救亡、政协、力荐、豁然开朗、抛头颅”等词语。

  ②学习生字“聂”,相机了解国歌曲作者聂耳,词作者田汉。(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交流)

  2.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读了课文,你对国歌有了哪些进一步的了解?

  3.教师小结,肯定同学们能从各方面进一步了解国歌。

  (三)学习一、二、三自然段

  1.师轻声唱国歌前两句,“每当听见国歌,就。”学生用这个句式说一说。(理解“油然而生”)

  2.国歌的原名是《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划下来,并和同学交流。(读读自己划的句子,说说为什么。)

  3.学生汇报,相机理解“魔爪”、“催人奋进”。

  4.教师小结: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之时,《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5.齐读第三自然段,加深体会。

  (四)学习四~七自然段

  1.这首歌不仅迅速传遍全国,而且又传遍了世界,为什么一首歌有如此之大的感召力呢?自读4、5自然段。

  2.出示句式练习:这首歌传遍全国、传遍世界,成为成为。

  3.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默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理由。

  4.学生汇报,结合上下文理解“力荐”、“豁然开朗”。

  5.今天,当我们唱起国歌,就会想起引读课文最后一段。

  6.理解“居安思危”,(今天我们安居乐业,但同时我们也思危,你认为“危”在今天指什么?)

  7.齐读最后一段,升华情感。

  8.师生共唱国歌,再次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请把你在升旗仪式上听到国歌,唱起国歌时的内心感受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中华民族最强音

  《义勇军进行曲》

  高昂激越 催人奋进

  警钟长鸣 居安思危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篇11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qing生情

  1、师:大家知道,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象征有许多,比如:国旗、国徽,还有什么呢?(国歌)现在就让我们高声歌唱国歌。

  2、学生合唱国歌。

  3、师:谁来说一说每当你听到国歌时的感受?

  4、学生自由说听到国歌后的感受。

  5、师:这么雄壮、激昂的歌曲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又是如何成为我们的国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6、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师: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课文。

  3、师:大家解决了阅读的障碍后,同桌接力朗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4、同桌互读课文,交流体会。

  5、指名回答。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

  2、指名回答。

  (1)《义勇军进行曲》的谱写;

  (2)《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

  (3)《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指名学生接力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

  (1)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

  (2)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唱出了民族危亡时期的最强音。

  (3)雄壮的乐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体现了人民的信念。

  6、师:你觉得课文中哪个部分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7、指名回答。

  8、师: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课文哪个部分告诉了我们?(最后一个自然段)

  9、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0、师;国歌是这么的重要,那么当你高唱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11、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指名朗读课文。

  2、唱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二、指导朗读、入境融情

  1、师:下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2、指名朗读。

  3、师:说一说你喜欢这个小节的原因。

  4、分组齐读。 

  三、 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巩固

  1、朗读课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落实。

  2、积累词语。 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四、依照规律、指导书写

  1、有共性规律的字: 学生独立观察,讨论规律。

  2、重点指导的字:鸿、豁

  3、学生提问书写,教师指导。

  4、听写词语。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完成《伴你成长》;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篇12

  之一

  作者:青岛定陶路小学

  (一)总课时:2课时

  (二)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 基础性目标:学会本课生字12个,正确读写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发展性目标: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鼓舞全民族、全体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

  (三)学生课前学习:

  读课文教具、学具义勇军进行曲的录音。

  (四)板书设计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歌词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生情

  1、师生欣赏歌曲录音。

  2、学生自由说欣赏录音后的感受。

  3、导语 引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自己看书,听着录音机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

  3、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的卡片

  4、同位互读课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读文整体感知内容。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1、学生边读边想、不理解的问题记下来。

  2、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5、齐读最后一小节

  6、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7、当你高唱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四、指导朗读、入境融情

  1、下面,我们来朗读课文,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2、指名朗读。

  3、分组朗读、讨论:在交流自已喜欢的段落的基础上,就自已喜欢的这小节谈谈体会。

  4、分组齐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指名朗读课文。

  2、唱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二、依照规律、指导书写

  1、有共性规律的字:学生独立观察,讨论规律。

  2、重点指导的字:鸿、豁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巩固

  1、朗读课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落实。

  2、积累词语。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听写词语。

  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