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

酒醒梦一场 点赞 分享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而自觉投入到实践之中去。
【学习重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课前预习 自主探究】
一、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1. 实践的含义
 阅读课本42页虚框及正文第一段,分析:
(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点拨: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实践中的“改造”是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2—43页,分析:
(1)实践的特点有                 、                、                
(2)实践为什么具有客观物质性?

(3)如何理解物质具有主观能动性?

(4)如何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哲理故事】唐代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他有一幅斗牛图,画得十分生动,被人们视为珍品。有一次收藏家把这幅画那出来晒,一个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藏主问他何故,他说:“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这幅画的牛尾巴翘得象根竖起来的棍,叫人不由得发笑。” 还一中国画作者,到船厂去体验生活。他画了几幅有位当代的草图,征求工人意见,在其中的一幅画面上,一位工人正在冒雨焊接钢板,另一位工人为他打着雨伞。工人看后提出意见说:“雨伞的位置不对。应该一到前面,遮住电焊。我们打伞是要保证焊接质量,不是为了自己躲雨。你画得和我们的实际情况不一样。”
1.这两位画家的失误说明:
   2. 讨论:“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说明认识的来源可以多样。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4页虚框二,分析:
1.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应如何理解?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5页虚框,分析:
   1.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应如何理解?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6页虚框,分析: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