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天涯浪子 点赞 分享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篇1

  一、说教材

  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本节主要讲述了影响工业区位的地理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选择与变迁,其内容作为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地理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知识目标: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通过“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这一案例的学习,了解工业区位选择变迁的原因。

  能力目标:解释相关产业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转移现象;解决城市工业布局的综合问题。

  德育目标: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为家乡工业发展出谋划策。

  教学重点: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因素的变迁对工业地域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这一案例的学习实现能力的迁移,解释相关产业变迁的现象;解决城市工业布局的综合问题。

  二、说教法

  讲述法、图表法、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电脑、相关图表

  三、说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综合的能力首先要架构在对具体知识的掌握上:什么是区位,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污染工业在城市中的布局策略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综合的能力需要在对具体习题的把握上逐渐养成,说熟了就是对某类习题敏感程度的提升。除此以外,一定的人文地理素养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素养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的,而它也是在综合能力运用中充当新知识“粘合剂”的主要材料,学生要在平时多接触地理,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用无形的积累换取有形的成绩。本节课作为整章知识的'技能储备,难度相对较大,学习中要做到稳扎稳打。

  四、说过程

  对于《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章的教学,由于有前面农业地域知识的学习,引入作为一个启发的过程显得较为简单,只需学生了解工业与农业在地域选择方面的差异即可。在这里需要强化一下“区位”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区位作为一个地理名词,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地方或这个地方有某种事物,要体会其“联系,相互作用”的意思层面,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在处理产业地域问题时竖立“综合考虑、运筹帷幄”的思维。

  然后依照学生自身的理解,通过其脑中的思维将工业区位的因素想象成生产投入的“原料”,将生产过程的所需和产出结合起来,既明确工业作为物质加工再造的生产部门较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同时也促进其去思考工业区位的选择到底需要一些什么因素。

  明确了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以后,将师生共同列举的常见工业按照主导要素的不同进行分类。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市场导向型工业的常见类型、二是电子装配工业作为简单的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其与技术导向型工业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这两个考点最为常见,需要特别留心。

  接下来让学生阅读教材60页的《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这段文字,由“钢铁工业到底是什么类型的主导产业”的讨论导出,进行案例教学。教材所选取的例子十分富有时代意义,是较为理想的材料。通过对不同时代依靠不同区位因素建立起来的鞍钢和宝钢的对比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影响一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在这段教学中可以插入世界主要铁矿、煤矿,以及我国主要的矿产基地、钢铁生产基地的相关内容,不失为区域地理知识的很好补充和巩固。

  那么从现状来看我国的钢铁产业基地多数污染较为严重,可见工业区位的选择同样要顾及到环境的因素,由此引入下一部分的内容。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区位因素外,环境、政策以及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等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段文字的处理上,只需进行概念、道理上的陈述即可,重点要放在污染工业在城市中的布局这一知识点上。首先要了解什么工业会造成怎样的污染,然后根据污染的类别分别讲解不同的应对方略,最后将配以适当的例题以期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将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要在小结中阐述清楚本节课的两大内容:即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的选择。然后点明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难点、重点。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安排几道有关主导产业和城市工业布局的例题加以练习。

  五、板书设计(略)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臭氧总量减少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和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2、了解温室气体种类、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原因及危害、防护措施;

  3、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掌握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以及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

  (二)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自主上网查阅、检索资料,培养其动手能力、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形成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使学生明确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认识环保的意义,树立“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树立“全球意识”,认识参加国际合作在保护大气环境中的重要性;

  2、通过网上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本课教材既是本单元教材的总结和深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本单元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编写方法,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例如,本课所讲的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等问题,在前面讲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的热力状况”时已有提及,为此课的讲述做好了理论上的铺垫。

  有关酸雨的成因,在初中化学课中也有讲述。所以本课教学应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这些实际问题。本课教材对这些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在前面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伸和加深。重点放在讲述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2、本课教材旨在使学生懂得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规划和控制各种影响大气环境的人类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

  三、学情分析

  1、学生为高一年级;使用教材为人教版(正式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高一年级);

  2、学生应熟悉计算机一般操作如word文档、PowerPoint文稿演示工具的操作,熟悉网络教室的环境,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技巧。

  四、学习环境和资源

  1、校园网、网络教室、宽带网、投影仪、视屏展示台。

  2、网络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

  3、网络教室系统、word文档、PowerPoint文稿演示工具。

  五、教学思路和设计

  教师设计网页,并把课程内容上传到网页上。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自己先进入网页。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探索和学习,利用电脑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建构。教师采用目标式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成思考题作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网页上获取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网上互相交流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把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信息工具的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导入新课──自由探究──协作讨论──归纳小结──巩固练习──思维拓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环境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绿色用品也成了人们追求的时尚。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哪些绿色用品?”(学生回答后)“绿色用品的大量使用,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已经越来越强,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探讨有关大气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知识。”

  (二)自由探究

  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根据每一知识点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设计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

  1、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保护?

  2、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针对全球变暖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3、酸雨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危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防治酸雨?

  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利用word文档或PowerPoint把上述问题的答案制作成文稿。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举手由教师进行个别辅导,也可利用聊天室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通过教师机随时监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程。

  (三)协作讨论

  1、教师展示学生的学习结果,并对突出问题进行讲评。

  2、布置学生集体讨论相关问题。

  (四)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当今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和酸雨的危害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人类自身的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为此,我们应追溯其原因,从源头加以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全球合作,努力营造适合人类生存的大气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我们责无旁贷,希望同学们积极投入其行动。(大屏幕显示本节课的学习纲要)

  (五)巩固练习

  通过网络课件中的综合练习进行自我测试,教师随时监控并作适当的讲评。

  (六)思维拓展

  提出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为保护大气环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发送到聊天室,供大家一起讨论;也可以发送至邮箱。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篇3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课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深刻的探究了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本节课作为本章知识的总结与升华,具有概括性、综合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理想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根据教材资料,看到存在的农民工现象,认识该支队伍对常熟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该现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采取开展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研究问题、汇报总结、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的能力。

  德育目标:增加学生对农民工现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综合分析农民工现象对迁出地以及迁入地经济的影响,提出解决的方案。

  教学难点:运用教材案例,对农民工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

  【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说学法

  本节课作为问题研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整章知识之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主要考查其对本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积累程度。首先,学生可以在课前做好适当的调查工作,用实际的案例来说明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其次,在课上,学生要发扬合作精神,进行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得到真知;最后,在课后,可以在教师的知道下,完成调查学习的报告,以此来巩固自己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视频:农民工大量涌入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引出对农民工现象的探究。

  2.学习新课:

  a.通过对资料一的分析,来认识农民工这一现象——发现问题。该过程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讨论发炎为主,让学生发现问题。

  b.基于对农民工现象的认识以及资料2 的分析,请同学辨证的分析出这一现象的利弊——分析问题,当然,这一部分内容还是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但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引导。

  c.最后,请同学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应该怎样解决农民工所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部分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局限于书本,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3.课堂小结:本节课作为问题研究课程,探讨了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现象,了解了农民工生存的环境,以及体会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过合作探讨,得出了一些列解决的方案。着重培养大家对于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增加大家对农民工现象的感性认识,希望大家运用所学知识关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

  五.说板书设计

  问题探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问题

  1.现状

  2.影响

  a.对农村:

  b.对城市建设:

  3.解决措施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篇4

  一、说课标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选自中国地图版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

  新课程标准中对此节内容提出的要求是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家人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为改善本地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由此看来,对于这部分内容从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到学生的分析和运用都不可忽视。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是我们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段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人类的生产活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开启地理学原理的一把钥匙,对于指导人类生产、生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重要意义。本课通过归纳几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对其身边的环境问题产生关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大气环境问题的原因、后果、分布、治理措施。

  (2)能力目标:采用多种素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环境问题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树立全球意识、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

  难点:几种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后果及治理措施。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采用探究式学习与小组合作讨论法。一方面,结合课本图片及文字材料,使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相关资料,讨论出现的原因并归纳总结。

  学法:要使学生学会探究,即学会如何分析选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如何利用地理基本原理联系实际解决具体地理问题的方法。还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同学共同完成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1、大家都看到了,在导入新课时,我使用了一段环境优美的视频资料作为本课

  内容的一个情景引入,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与本课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课标分析与教材分析两个板块的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

  2、教学新课: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我基于三点来进行设计。

  (1)开放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介绍了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和酸雨等几种全球性环境问题。几乎每一个问题我都配有相应的文字及视频资料。(观看)再加上学生课前准备的材料,就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自主探究,弄清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了。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疏漏与不足而不断的进行修改、完善。

  第二个问题是臭氧层破坏。因为这个内容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就涉及到了,所以在观看了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之后以练习题的形势来使学生巩固次知识点。

  大气污染和酸雨这一环境问题,我同样给学生提供大量资料,让学生来进行加工整理。

  当然,教师应及时补充信息,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是指网络化、系统化。即重点知识小结。

  (2)充分利用课件

  这个课件中包含了大量直观性较强的文字、图片、数据、视频资料。他能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人类所面临的环境现状。

  (3)精心设计活动

  本节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学以致用。在教学时先由课前探索活动引出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危机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探究,弄清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课下由教师指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关注并研究自己生活中的环境危机。也就是此处的案例探究。学生以“荒漠化”为主题开展了小组探究活动,并在这节课上向大家做了战士。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最后的漫画反思将此活动推上了高 潮,可以说这幅漫画是本节课中心思想的总结与升华。

  五、说教学效果

  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全面和谐培养学生素质,从而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输灌对象转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小组讨论合作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自由而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计算机辅助教学,即利用多媒体将教材中的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图、色、形、声并茂的动态信息,形象直观、快捷、大容量的展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兴奋点,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通过使用这个课件,我有一点感触颇深,就是,如果你是一个专业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你可以利用此课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你是一个非专业人士你可以利用此课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篇5

  一、说教材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学生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准备围绕“地球为什么闹水慌”着一主题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五大问题情景、四大图表系统、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地球有关水的资料,创设第一个问题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很多地方还闹“水慌”?

  新课教学:展示“陆地水体类型以及储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两个知识点的学习:陆地水体按空间分布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陆地淡水的储量很少,只有0.3%。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一。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第二个问题情景: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为什么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展示水资源循环周期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内可恢复。而其他水体更新周期很长,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当于是不可再生的水资源。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转到下个知识点,也本节重点和难点: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的学习。需要化大约15分钟时间。展示“河流径流与降水量的关系图”、“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图”和“河流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详细分析图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陆地水体补给的规律。同时理解陆地水体补给的时空分布不均,雨季闹水灾、干季闹旱灾,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结合现实问题,创设第三问题:为什么全球闹“水慌”现象越来越严重?是地球淡水资源在减少吗?引入水循环内容的学习。这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来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学习水循环知识后学生已经明白地球淡水资源在不断循环,是一个常量,地球“水慌”加剧是人造成的,包括过量使用水资源、污染、浪费等。

  提供华北地区的一些生产、生活情况资料,创设第四个问题情景:华北地区处在半湿润气候区,为什么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怎么解决?

  组织一次合作讨论,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相互交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提供资料。组织第二次合作讨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本节内容尽管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中交通布局及其影响一章中最后一节的问题研究课,

  前面学习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还有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这对研究南京

  的交通主要面临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探讨有启发的意义,教材中给出的资料也有

  助于同学全面思考自行车在交通问题中影响的大小和发展方向。

  知识与技能:

  1.在问题研究中初步学会探究学习。

  2.了解南京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的相应措施。

  3.培养学生查找、搜集、分析地理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调查或借助于图书馆、网络等手段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南

  京交通问题及解决对策。

  2、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

  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3.南京交通问题解决建议措施。

  二、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探究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思考时要联系本章内容,分析交通方式对城市的影响。

  1.利用图文信息,分析南京目前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

  2.通过师生分析、发现的学习,分析南京交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建议,并分析自行车应承担的责任和发展方向。

  三、学习方法

  1、学生课前积极搜集相关资料。

  2、发挥团队精神,小组互助学习,积极探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交通方式是什么?

  答:自行车

  城市里交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就围绕交通谈谈有关话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南京主要交通问题。

  提问:你们在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交通拥堵问题、交通环境问题以及交通安全问题都是南京面临的主要交通问题。

  进一步和学生共同探讨,南京的交通问题主要是交通拥挤和交通工具造成的

  环境污染,并和同学分析造成南京交通拥挤的原因以及是否与自行车有关。

  归纳小结:

  南京交通拥挤的原因:

  私人小汽车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单一,轨道建设滞后于机动化发展进程

  道路网体系和功能不完善

  公交线路及站点设置存在问题

  停车设施供应严重短缺

  道路施工加剧了交通拥堵

  交通管理上还存在不科学、不到位的地方

  自行车和行人过多,并且不遵守交通规则

  强调:自行车多并不是造成我们南京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例如多使用自行车,可以相对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但在一些混合车道地段,自行车多可能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

  那么我们怎么去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明确道路分工

  合理规划停车场

  减少出行距离

  错开出行高峰

  加大城市道路建设

  进行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重视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

  提问:这组同学在幻灯片中提到城市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哪些?

  城市交通环境问题除了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带来大气污染外,还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什么问题?

  这组同学基本同意自行车多是加剧南京空气污染的间接原因,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小结:自行车是一种绿色交通工具,既环保又经济。只有当它在某些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不分的地段,影响车辆行驶速度的时候,它才可能成为加剧空气污染的间接原因。

  那么我们针对交通工具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除了这组同学提到的三点解决措施以外,我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解决方法吗?

  归纳小结:

  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加强道路绿化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提高车速

  制定相关法规严禁各种车辆违规鸣喇叭

  在噪音严重的地区设置先进的隔音设施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自行车过多并不是造成我们南京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但自行车多并且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确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从这方面来讲,在一些混合车道地段,自行车是造成空气污染加剧的间接原因。那么在我们南京到底是应该鼓励自行车的发展还是限制自行车的发展呢?

  学生辩论:鼓励自行车和限制自行车

  小结:针对我们南京的实际情况,《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的建议稿提出我们南京应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对私家车的发展进行主动引导,并辅以有限的限制和差别化调控,更加关注改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

  五、板书设计

  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一、南京主要交通问题

  交通拥堵

  交通环境问题

  二、交通问题的原因

  三、交通问题的解决建议

  四、自行车的发展方向

  鼓励自行车和限制自行车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篇7

  高中地理说课稿:《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范文

  一、 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第四单元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②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③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②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

  ①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②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

  ① 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②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平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说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三、 说学法指导

  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四、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这部分教学时间为3分钟。教师先播放多媒体课件:天气预报,指导学生观看,并注意所预报的天气系统及天气状况。这样一开始就演示学生所熟悉的天气预报,可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可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兴趣。然后教师设疑问、起悬念导入新课的教学,板书课题。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一、 锋面系统

  锋面结构与特点

  这部分的教学时间是15分钟。我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是:冷、暖锋示意图;冷、暖锋天气图;冷、暖锋移动图。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后,再分别演示冷、暖锋示意图,天气图,移动图,并分别提出学习目标。学生逐一观察,完成每项学习目标。利用多媒体课件,更加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师出示冷、暖锋对比表,指导学生对照分析,这样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通过教师举例:“一场秋(春)雨一场寒(暖)”分别受什么锋面的影响,以及我国冬季的寒潮,北方夏季的暴雨等,说明锋面系统是影响天气的因素之一,以下再研究第二个天气的影响因素----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的学习。板书课题。

  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这部分的教学时间是15分钟。我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是:气旋、反气旋图。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并完成自学目标后,老师出示低压与气旋、高压与反气旋表,使学生了解各自的概念。教师再分别演示气旋、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来分析),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影响风向形成的力的分析方法,即可分析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的气流方向。通过动画的逼真模拟,更容易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运用同样学习方法,得出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的气流方向,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展示右、左手手形图,帮助学生分别记忆北、南半球气旋、反气旋的气流方向。然后教师展示锋面气旋图,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学生思考:有无锋面反气旋。最后教师展示气旋、反气旋对比表,指导学生进行对比,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气旋、反气旋及锋面系统为常见的天气系统,是影响天气的两个主要因素,突出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 锋面气旋

  展示“锋面气旋”图,让学生从图中了解锋面与气旋能同时出现,锋面气旋不同部位天气状况如何,由于时间的关系,布置学生课后思考

  (三)总结新课

  这部分的教学时间为2分钟。

  (四)巩固练习

  这部分的教学时间为8分钟。通过教师出示课件上准备的巩固练题,指导学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后,订正。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是要让学生能够听懂和看懂一些简易的天气形势图,因此最后通过活动课“试做天气预报员”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五)布置作业

  这部分的教学时间为2分钟。 锋面气旋不同部位天气状况是否相同,气旋前方、后方、中部的天气各如何?

  (六)板书设计(略)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篇8

  高中地理说课稿:人教版地理说课教案《地质灾害》

  (一)教材简介

  《地质灾害》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中的内容。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从课时容量考虑,教材有选择地讲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危害、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地质灾害的防御等内容。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自然环境部分之后、人类活动部分之前讲述,主要是突出它在人类活动中的不利影响,人类不合理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以及防灾减灾措施。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这与全书以阐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主线是相吻合的。

  (二)理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进行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培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点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如果能抓住各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质灾害知识点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把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

  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教材以动态和联系的观点分析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既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视频和图片,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四)优化出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经历和目睹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过程,我们也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地质灾害现场观察、体验后进行教学。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充分的收集资料、信息,采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强化对学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视频素材和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观察到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特点,运用类比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讨论各种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归纳出地质灾害的相关性,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进而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御重要性的认识。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视频演示、讲授、自学、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五)教学程序安排

  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应以了解、学习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由于本节内容中,要研究的地理要素较多,教学容量大,我们教师要注意控制教学进度,以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导入新课时,一般我都是采用直奔主题的方法。

  2、新课教学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25~30分钟。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指导思想,列举现实生活、生产中的事例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介绍说明研究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例如播放视频——印度尼西亚地震发生后的视频片段,构建学生对地理图像的直观感悟能力,进而稍详细地以地震为例,强调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研究地理学离不开观察和分析,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础又是学生认知的起点。在让学生观察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地质灾害,让学生的思维直接进入新课的轨道。讲授地质灾害应着力通过现实生活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获得更多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迫切性,强化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加深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在培养能力方面可按大纲要求,还应包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教师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入手,在有丰富的视听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17页~118页,以学生自学活动为主,老师只要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就可以较顺利地启发学生思维,适时加以归纳总结,学生便可以较好地掌握教材对四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即从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以及危害,形成对教材内容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本人认为教材的内容显得过于简单,教师不必过多的讲述。而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扩大了课堂容量,从而补充了不少资料和知识,如“我国的地震”、“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方法和注意事项”、“世界火山的分布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路,扩大学生的视野。其中“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和“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方法及注意事项”,这两个问题,有较重要现实的意义。

  通过以上学习,在了解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等几种主要的地质灾害的基础上,归纳出地质灾害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的结论。

  在分析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即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讨论式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法,使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按照地质灾害本身的发展规律,抓住本质的东西,每一步讨论有根有据,使学生分析、讨论复杂问题的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在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中养成求真、求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激发其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精神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求经“技术”、“教师”之外化,促使学生自身之内化,达到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创新。为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课本120页的活动题1和2,从而考查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地质灾害的防御方面,因这部分课文较简单且通俗易懂,可采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作出评价的方法。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3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板书的知识内容,接着完成课堂作业。(附课堂作业)

  4、布置作业

  为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特点与规律,要求学生课后还要仔细阅读课文,并完成课后作业。(课后作业题略)

  (六)板书板图设计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

  (七)说课综述

  以上是对《地质灾害》一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从提出问题到圆满解决,教师通过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地质灾害规律的认识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也学会了对复杂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方法,达到了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创新。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篇9

  一、说教材

  知识与技能:理解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两者的关系以及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影响因素并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做法;

  结合中国国情提出适合中国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及案例分析理解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通过问题探讨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并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

  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更多地关注国家国情,树立主人翁意识保护地球强大祖国。

  环境人口容量的内涵以及影响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措施

  环境人口容量的内涵以及影响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措施

  二、说教法

  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归纳总结

  有关环境人口的材料

  多媒体

  三、说学法

  1通过有趣故事导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

  2.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创造性思维能力;

  3.通过对比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则小故事:“复活节岛的悲剧”,从该案例你意识到了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

  2、.问题设计

  提问:进一步对比环境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不难发现环境人口容量是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上加上了一些附加条件。而这些附加条件往往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就是说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哪些因素又是关键性因素呢?

  该问题自然过渡,同时通过补充案例及读图思考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解答但又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发散思维。

  ◆ 设计意图: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利用提问,创设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联系知识,积极思考,大胆联想,发散思维,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3、活动设计

  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中,假定条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统计结果,结合一下三种观点你同意哪种,为什么,谈谈你对未来人口发展以与环境人口容量的看法。

  乐观派   悲观派   中间派

  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认为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科技进步使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现今世界的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容量。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后果不堪设想。 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 设计意图:通过该活动引发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应用理解,同时结合自己对社会的看法,自己的大胆想象思考事件的结构,表达自己的理由,这些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测验,让学生在锻炼中提高自己。

  4、作业设计

  课后探究:中国到底能不能依靠本身的资源养活自己呢?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思考。

  ◆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对知识进行理解强化能够应用,同时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更多地关注国家国情,树立主人翁意识保护地球强大祖国。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篇10

  《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学生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准备围绕“地球为什么闹水慌”着一主题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五大问题情景、四大图表系统、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地球有关水的资料,创设第一个问题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很多地方还闹“水慌”?

  新课教学:展示“陆地水体类型以及储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两个知识点的学习:陆地水体按空间分布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陆地淡水的储量很少,只有0.3%。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一。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第二个问题情景: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为什么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展示水资源循环周期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内可恢复。而其他水体更新周期很长,冰川更新需要16XX年,相当于是不可再生的水资源。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转到下个知识点,也本节重点和难点: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的学习。需要化大约15分钟时间。展示“河流径流与降水量的关系图”、“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图”和“河流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详细分析图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陆地水体补给的规律。同时理解陆地水体补给的时空分布不均,雨季闹水灾、干季闹旱灾,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结合现实问题,创设第三问题:为什么全球闹“水慌”现象越来越严重?是地球淡水资源在减少吗?引入水循环内容的学习。这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来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学习水循环知识后学生已经明白地球淡水资源在不断循环,是一个常量,地球“水慌”加剧是人造成的,包括过量使用水资源、污染、浪费等。

  提供华北地区的一些生产、生活情况资料,创设第四个问题情景:华北地区处在半湿润气候区,为什么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怎么解决?

  组织一次合作讨论,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相互交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提供资料。组织第二次合作讨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本节内容尽管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