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26蜜蜂引路

26蜜蜂引路

一派天真 点赞 分享
26蜜蜂引路

微信扫码分享

26蜜蜂引路(通用13篇)

26蜜蜂引路 篇1

  教案示例

  1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的音形义。

  2、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板书课题 18

  谁说说什么叫“引路”?

  (就是领路、带路。)

  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附:读f),不读f(。引:读y!n,不要读成y!ng。

  (2)字形:

  谈: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右边是两个“火”,上边的“火”,捺要写成点,要与“谈”字区别。

  和“爪”字区别。

  导: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下边是“寸”。要与“异”区别。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领路,带路。

  莫斯科:前苏联首都。

  附近:离得很近的意思。

  养蜂:饲养蜜蜂。

  派去:分配、指定。

  谈天:很随便地谈话。

  向导:带路的人。

  3.指导书写生字的字头。

  可提示以下几个字:

  引:左边的“弓”字,三画,右边一条长竖。

  斯:左边是“其”字,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月”字。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一个扁日,下边“大”的横写长些。

  导:注意下边“寸”的横写长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回答:

  (第一、二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四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五)作业 。

  1.各写生字一行。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板书:莫斯科、小山、小房子。

  (2)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

  (2)板书:山路,遇到问题。

  3.讲读第4自然段。

  (1)让学生回答: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指名读第4自然段。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

  板书:解决问题。

  过渡: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块学习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

  4.讲读第3自然段。

  (1)默读,看看这段有几句话?(3句话)

  (2)指名读第一句并说句意。

  板书:一边……一边……发现、观察指名把“花丛、蜜蜂”的图贴到黑板上。

  (3)指名读第二句,回答:列宁观察到了什么?

  板书:仔细。

  指名一人根据课文内容把园子和小房子的图贴到黑板上。

  (4)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再读一、二句。

  列宁一边走一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他又发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想的?

  (5)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列宁发现许多采蜜的蜜蜂后,就仔细地观察起蜜蜂来,因为他想到了蜜蜂和养蜂人的关系,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的。接着,他根据蜜蜂往回飞的路线观察到了花丛、园子、小房子,他看见蜜蜂飞进了园子,小房子就在园子旁边,所以他想养蜂人一定住在蜂房的附近,这座小房子可能就是养蜂人的住处。)

  (6)出示投影,指名填空,然后齐读这三句话。

  投影

  告诉学生:列宁在仔细观察后,认真思考了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的关系,于是他去敲了房子的门。

  板书:认真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

  (7)指名读第三句,思考回答:

  为什么说开门的“果然”是养蜂人?(“果然”一词的意思是结果和预想的一样,表明结果和列宁所想的完全相符合,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判断是依据自然规律,是合情理的。)

  (二)总结全文。

  1.指名读全文,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2.老师总结归纳:

  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齐读全文。

  (四)作业 。

  1.写字词各三遍

  2.形近字组词

  引( ) 莫( ) 斯( )

  张( ) 摸( ) 期( )

  养( ) 谈( ) 导( )

  美( ) 淡( ) 异( )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实践创新

  仔细观察,看看除了蜜蜂可以引路,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引路。然后向同学说说,看谁说得好。

26蜜蜂引路 篇2

  课 题

  26蜜蜂引路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会认7生字,会写7字及一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明白只要细致观察,难题定可以解决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了解“蜂怎么回会引路”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参与交流者意见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师:电脑课件(先出示“小密蜂”再出示“引路”二个字。你们认识它吗?你知道它能为人们做些什么?“引路”二字,是什么意思?齐读蜜蜂引路),今天我们就学第16课--蜜蜂引路。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3、认清自形

  引:左右结构,左边是“弓”,右边是“1”。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艹”,中间是“日”,卜边是“大”。

  斯:左右结构,左边是“其”,右边是“斤”。

  派: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共6笔。

  谈: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炎”。

  敲:左右结构,左边是“高”,右边不要写成“支”。

  讶: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牙”。

  导:上下结构,上边是“巳”,下边是“寸”。

  3.理解词语的意思。

  谈天:聊天,闲谈。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向导:带路的人。

  (三)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蜜蜂引路这什事?(第二、三、四自然段)

  3、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讨论后回答:

  第二课时

  一、精读感悟

  1、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板书:莫斯科、小山、小房子。

  (2)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

  (2)板书:山路,遇到问题。

  3、讲读第4自然段。

  (1)让学生回答: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指名读第4自然段。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板书:解决问题。

  过渡: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块学习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

  4、讲读第3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图表表示。

  (2)小组汇报。

  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二)总结全文。

  指名读全文,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指导写字

  1、生:分析每个字形结构及怎么记

  2、师:范写,强度笔画。指名到黑板写,生纠正,评议。

  3、组词,扩句。

  1、谈话激疑: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题)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思考: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 结合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

  1、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教学板书设计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做出判断

  经典题型设计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奇——经常——愉快——

  仔细—一聊天——兴奋—一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小山  一(   )房子  一(    )火车   一(    )草地

  —(   )园子  一(   )蜜蜂  一(    )飞机   一(    )手绢

  教学反思

  教学《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蜜蜂真的会引路吗?”并组织学生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可以知道蜜蜂会引路的,因为列宁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向导就是领路的人,蜜蜂是向导,所以蜜蜂会引路。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因为列宁仔细观察,又认真地想:蜜蜂的家一定也是养蜂人的家,只要跟着蜜蜂回去的路走,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列宁是这样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虽然蜜蜂也有功劳,但主要还是列宁自己的功劳。我告诉他们每位同学都能认真思考,积极发言,从这个意义上说,两方同学都是胜利者,但是认为“蜜蜂不会引路”同学的表现更佳,因为他们能认真读课文,细心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另一方同学应该向他们学习。课文中,列宁这种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值得大家学习。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积极思考,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

26蜜蜂引路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

  课前准备:1、挂图、生字卡片;2、列宁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

  2、老师补充介绍并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交流检查,巩固识字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2)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3)做游戏巩固识字。

  3、指名分节读课文,说说课文的大意。

  三、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上;“派”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敲”字的右半边不是支。

  2、学生照田字格里的样子认真练写1个。

  3、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评议。

  4、学生在田字格里再认真地书写1个。

  四、作业:

  1、把这一课中自己喜欢的词语积累在词语本上;

  2、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第1、2自然段,思考:

  (1)你知道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是怎么看出来的?

  (2)什么叫“亲自”?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

  2、交流

  3、感悟文中词语的意思

  (1)联系生活经验感悟“附近、谈天”;

  (2)让学生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换词比较来感悟“常常、经常”的意思。

  二、重点学习第3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你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线路图吗?(以此为研究专题,小组合作讨论研究。)

  2、汇报交流,老师归纳整理,板书:

  注意发现:花丛中的蜜蜂

  仔细观察: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联系

  作出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

  马上验证:果然找到了养蜂人

  3、展示各小组画的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评议。

  4、小结:列宁是凭借细心观察和科学分析,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三、4自然段,通过朗读体会“惊讶”的意思。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同桌练习人物对话

  2、对话朗读擂台赛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作业:

  推荐阅读列宁的故事

  板书:            

  26.蜜蜂引路

26蜜蜂引路 篇4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改进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 的设计,必须以发展学生的认识为特点,也就是说,教学过程 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语言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认识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呢?

  一、根据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步骤,安排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从头读到尾,脑子里就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学生有了一个整体印象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去理解,这就是从整体到部分;一部分一部分理解后,再回到整体上来理解。后一个整体理解比起前一个整体理解,认识提高了,加深了。因为它经历了概括提高的过程,因此获得的认识也就更完整更深刻。

  教给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学习步骤,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逐步深入的学习方法,而且使学生初步懂得:认识事物既要看整体,又要看部分,还要看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样就为逐步提高认识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我在教《雷雨》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抓住雷雨的主要景色,从整体上观察图画。有了一个总的印象后,再指导学生对照,一部分一部分地仔细观察,逐段学习,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特点各是什么?然后帮助学生概括出:

  雷雨前:满天乌云,空气闷热,刮大风,雷鸣电闪;

  雷雨中:雨越下越大,时间不长;

  雷雨后:空气清新,出现彩虹,池塘里水满了。

  每学完一部分,帮助学生概括一下,使学生的认识上升一步,同时又与下一部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最后从整体上来一个回合,使学生从雷雨的出现、发展、变化过程中概括出雷雨的特点,初步了解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这就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课堂教学中设计提问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是把作者、教师、学生三条思路揉合在一起,像一把把钥匙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觉地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怎样设计课堂的提问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基本功训练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好几个主要问题,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自己设计的问题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在课堂提问之中,一步步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的思维推向前进,促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地去理解课文,提高认识水平。教师的提问要抓住重点,尽量做到少而精,要有启发性,问题的语言要浅显,明白,儿童化。

  比如《种鱼》这一课,是由三幅图组成的看图学文。通过小猫种鱼这一有趣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小猫为什么收不到鱼的道理。

  第一段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农民把玉米种在哪儿?(2)到了秋天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收了很多玉米?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把玉米种到地里,到了秋天是会有收获的。第二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农民把花生种在哪儿?(2)玉米和花生为什么要种在地里?(3)到了秋天怎样?通过上述问题,把玉米和花生联系起来,让学生懂得玉米和花生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植物,把它们种在地里,是会有收获的。第三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小猫看见农民种玉米、花生心里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2)小猫能收到很多鱼吗?为什么?(3)小猫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通过这几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事物的规律:玉米、花生和鱼的生长条件是不一样的,玉米、花生是植物,要种在地里;鱼是养在水里的动物,是不能种在地里的。最后通过小猫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这一问,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向前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中,注意儿童的认识是怎样提高的

  儿童学习一篇课文,从开始到结束,思维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我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注意掌握这个过程,并引导学生去经历这个过程。

  以《一粒种子》为例,我着重抓了三点:(1)抓事物之间的联系:种子发芽跟温度、水分、土质的联系;春天与万物生长的联系。(2)抓事物的发展变化:种子发芽出土经历了四个阶段,有意识引导学生注意这四个阶段的变化。(3)抓词、句、段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抓住重点段落,从词、句到段之间的联系,从中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和经过。

  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挺一挺”。每次挺一挺都说明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成长,反映了种子发芽的主要变化过程。我就抓住这四个“挺一挺”,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叫“挺一挺”?种子为什么要“挺一挺”?种子每次挺一挺,自己有什么变化?大地上又有什么变化?从中揭示了种子发芽的过程,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以及跟季节气候的关系。当学生对种子发芽的经过有了具体印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对现象加以综合概括,抽象提高,让学生说说:种子是怎样发芽的?种子发芽需要哪些外部条件?学生经过思考、消化、懂得了气候温暖,水分充足,泥土松软是促使种子发芽的必备条件。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既有了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又上升到抽象的理性概括,他们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初步了解了一点植物常识,而且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认识能力。

  四、把学习语文、认识事物、体会思想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

  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认识事物。体会思想感情三者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语言文字掌握得好,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深刻;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得就更真切,并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在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时,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以文章的词和句为依据,并把词和句放到语言环境中去加以体会。

  《大海的歌》这篇课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海港繁荣的景象和大海美丽的景色,歌颂了欣欣向荣的祖国,歌颂了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了图文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看图读文,跟随作者步入画境,同时抓住描述海港景色的关键词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心情跟随作者的感情在激荡,耳边仿佛鸣奏着大海呼啸的涛声,听到了大海在欢乐地歌唱。他们豪情满怀地说:“海港两岸,装卸吊车,海轮在歌唱;大海里,石油钻探船在歌唱;整个大海在欢呼在跳跃,在歌唱,歌唱伟大的祖国像初升的太阳蒸蒸日上,繁荣富强。这是一曲赞美伟大祖国的颂歌,是一曲振兴中华,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凯歌。”这样,整个教学过程 层层推进,步步加深,师生都沉浸在爱国主义情感的海洋之中。

  教案实录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读。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点评

  朱雪丹老师的阅读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为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 。这一特点在一课的教学片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朱老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她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教师一边听学生发言,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教学步骤 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学生答案正确为目标。如教师要学生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教师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朱老师改变了有些教师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教师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学生的语言。朱老师在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一是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口语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二是重视词语教学。朱老师的词语教学很有特色。她不是让学生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学生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三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思考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26蜜蜂引路 篇5

  .doc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的音形义。 2、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板书课题 18 谁说说什么叫“引路”? (就是领路、带路。) 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附:读f),不读f(。引:读y!n,不要读成y!ng。 (2)字形: 谈: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右边是两个“火”,上边的“火”,捺要写成点,要与“谈”字区别。 和“爪”字区别。 导: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下边是“寸”。要与“异”区别。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领路,带路。 莫斯科:前苏联首都。 附近:离得很近的意思。 养蜂:饲养蜜蜂。 派去:分配、指定。 谈天:很随便地谈话。 向导:带路的人。 3.指导书写生字的字头。 可提示以下几个字: 引:左边的“弓”字,三画,右边一条长竖。 斯:左边是“其”字,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月”字。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一个扁日,下边“大”的横写长些。 导:注意下边“寸”的横写长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回答: (第一、二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四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五)作业 。 1.各写生字一行。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板书:莫斯科、小山、小房子。 (2)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 (2)板书:山路,遇到问题。 3.讲读第4自然段。 (1)让学生回答: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指名读第4自然段。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 板书:解决问题。 过渡: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块学习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 4.讲读第3自然段。 (1)默读,看看这段有几句话?(3句话) (2)指名读第一句并说句意。 板书:一边……一边……发现、观察指名把“花丛、蜜蜂”的图贴到黑板上。 (3)指名读第二句,回答:列宁观察到了什么? 板书:仔细。 指名一人根据课文内容把园子和小房子的图贴到黑板上。 (4)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再读一、二句。 列宁一边走一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他又发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想的? (5)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列宁发现许多采蜜的蜜蜂后,就仔细地观察起蜜蜂来,因为他想到了蜜蜂和养蜂人的关系,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的。接着,他根据蜜蜂往回飞的路线观察到了花丛、园子、小房子,他看见蜜蜂飞进了园子,小房子就在园子旁边,所以他想养蜂人一定住在蜂房的附近,这座小房子可能就是养蜂人的住处。) (6)出示投影,指名填空,然后齐读这三句话。 投影 告诉学生:列宁在仔细观察后,认真思考了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的关系,于是他去敲了房子的门。 板书:认真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 (7)指名读第三句,思考回答: 为什么说开门的“果然”是养蜂人?(“果然”一词的意思是结果和预想的一样,表明结果和列宁所想的完全相符合,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判断是依据自然规律,是合情理的。) (二)总结全文。 1.指名读全文,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2.老师总结归纳: 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齐读全文。 (四)作业 。 1.写字词各三遍 2.形近字组词 引( ) 莫( ) 斯( ) 张( ) 摸( ) 期( ) 养( ) 谈( ) 导( ) 美( ) 淡( ) 异( )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本课生字词的音形义掌握的情况。 2、完成课后填空和造句的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填空练习;会用“附近”、“惊讶”造句。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1.组词,口头组两个词语,然后抄下来。 2.填合适的词,先口头填空,再抄下来。 一只( ) 一所( ) 一位( ) 一座( ) 一个( ) 一扇( ) 3.用直线把意思相近的词语连起来。 4.完成课后作业 (2)填空,再读一读句子。(第一题填“谈天”,第二题填“向导”。) 5.完成课后作业 (3),比较每组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再用带点的词造句。 (1)先让学生读句子,弄清句子的意思。 (2)再同桌两人讨论,每组句子有什么不同。指名发言。 (每组两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加了“附近”“惊讶”以后,句子更加明确具体、生动了。) (3)指导造句。先弄清词意再口头造句。“附近”的意思是离得很近。 ①我家附近有许多商店。 ②我们学校的附近有一条小河。 ③我家附近有一座街心公园。 “惊讶”的意思是惊奇。 ①外宾参观我国的工艺美术品时,惊讶地称赞,真是奇迹! ②我惊讶地问:“你的腿怎么受伤了?” ③这次数学考试,他竟得了100分,我很惊讶。 (二)齐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抽读生字词卡片。 再说说哪些字易错,写时应注意什么。 (四)听写生字新词。 (五)作业 。 1.纠正听写中写错的词。 2.做组词、造句和填空练习。

26蜜蜂引路 篇6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

  1.完成《课堂作业 》。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板书:

  31 蜜蜂引路

  许多蜂蜜 他想:

  飞回园子 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 他想:

  果然

26蜜蜂引路 篇7

  教案示例

  1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的音形义。

  2、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板书课题 18

  谁说说什么叫“引路”?

  (就是领路、带路。)

  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附:读f),不读f(。引:读y!n,不要读成y!ng。

  (2)字形:

  谈: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右边是两个“火”,上边的“火”,捺要写成点,要与“谈”字区别。

  和“爪”字区别。

  导: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下边是“寸”。要与“异”区别。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领路,带路。

  莫斯科:前苏联首都。

  附近:离得很近的意思。

  养蜂:饲养蜜蜂。

  派去:分配、指定。

  谈天:很随便地谈话。

  向导:带路的人。

  3.指导书写生字的字头。

  可提示以下几个字:

  引:左边的“弓”字,三画,右边一条长竖。

  斯:左边是“其”字,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月”字。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一个扁日,下边“大”的横写长些。

  导:注意下边“寸”的横写长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回答:

  (第一、二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四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五)作业 。

  1.各写生字一行。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板书:莫斯科、小山、小房子。

  (2)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

  (2)板书:山路,遇到问题。

  3.讲读第4自然段。

  (1)让学生回答: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指名读第4自然段。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

  板书:解决问题。

  过渡: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块学习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

  4.讲读第3自然段。

  (1)默读,看看这段有几句话?(3句话)

  (2)指名读第一句并说句意。

  板书:一边……一边……发现、观察指名把“花丛、蜜蜂”的图贴到黑板上。

  (3)指名读第二句,回答:列宁观察到了什么?

  板书:仔细。

  指名一人根据课文内容把园子和小房子的图贴到黑板上。

  (4)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再读一、二句。

  列宁一边走一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他又发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想的?

  (5)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列宁发现许多采蜜的蜜蜂后,就仔细地观察起蜜蜂来,因为他想到了蜜蜂和养蜂人的关系,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的。接着,他根据蜜蜂往回飞的路线观察到了花丛、园子、小房子,他看见蜜蜂飞进了园子,小房子就在园子旁边,所以他想养蜂人一定住在蜂房的附近,这座小房子可能就是养蜂人的住处。)

  (6)出示投影,指名填空,然后齐读这三句话。

  投影

  告诉学生:列宁在仔细观察后,认真思考了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的关系,于是他去敲了房子的门。

  板书:认真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

  (7)指名读第三句,思考回答:

  为什么说开门的“果然”是养蜂人?(“果然”一词的意思是结果和预想的一样,表明结果和列宁所想的完全相符合,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判断是依据自然规律,是合情理的。)

  (二)总结全文。

  1.指名读全文,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2.老师总结归纳:

  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齐读全文。

  (四)作业 。

  1.写字词各三遍

  2.形近字组词

  引( ) 莫( ) 斯( )

  张( ) 摸( ) 期( )

  养( ) 谈( ) 导( )

  美( ) 淡( ) 异( )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实践创新

  仔细观察,看看除了蜜蜂可以引路,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引路。然后向同学说说,看谁说得好。

26蜜蜂引路 篇8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

  1.完成《课堂作业 》。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板书:

  31 蜜蜂引路

  许多蜂蜜 他想:

  飞回园子 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 他想:

  果然

26蜜蜂引路 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激qing引入:

  板书“蜜蜂”,让学生齐读后问:你们知道蜜蜂都会干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把板书写完整并质疑: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请大家快来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一遍课文。

  3、指名分节课文,纠正字音。

  4、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自读课文,根据下列问题感悟课文内容。

  (1)你知道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是怎么看出来的?

  (2)什么叫“亲自”?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却找?

  (3)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你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吗?

  ①“一边走一边看”,列宁看见了什么?他是怎样分析的?

  ②根据课文,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2、自读交流

  (1)小组交流

  (2)路线图展示

  看见

  发现

  飞进

  找到

  师板书:路边→花丛→蜜蜂→园子→房子

  (3)总结全文:列宁是凭借细心观察和科学分析,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3、看图对话朗读

  (1)自愿介绍图意

  (2)同桌练习人物对话

  (3)对话朗读擂台赛

  三、巩固练习

  1、选择正确的读音

  莫斯科(mò mè)惊讶(yà yá)

  2、读一读

  莫名其妙 爱莫能助 高深莫测 斯文 附加

  附带 附和 气派 帮派 正派

  谈吐 谈论 谈心 谈笑风生 派头

  3、选词填空

  往常 常常 经常 时常 平常

  (1)放学后,他(    )到操场上打球。

  (2)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他(   )得到老师的表扬。

  (3)爸爸清晨锻炼身体,(    )都是进行慢跑,但最近(     )打太极拳。

  (4)他(    )就很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一、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读课文

  2、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惊讶 谈天 派人 引路 列宁 蜜蜂 敲门 附近

  3、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在蜜蜂的引导下看什么呢?首先来写字。

  二、指导写字

  1、读田字格中的字

  2、学生自主观察生字结构及书写的特点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讶 谈 派 引 列 蜂”均为左短右长,“引 列”左宽右窄,其余字左窄右宽。“敲”左右差别不大。

  4、指导书写。

  “派”字右面不要写成瓜,要观察四个撇的变化,两个平撇不宜太长,竖撇要先竖后撇,右边的小撇易短;“谈”字右边炎字注意上边火的捺变为点,“敲”的右边不要写成支。“引”的书写关键是最后一竖不要靠左边太近,又不能太远。

  5、学生书写其他字。

  6、反馈书写情况,对问题集中的字进行指导。

  7、学生修改再写。

  三、巩固练习。

  1、扩词:引(     )(     )(     )谈(     )(     )(     )

  2、同音字组词

  近(     )蜂(     )

  进(     )峰(     )

  3、选字填空

  丛 从     蜜 密

  列宁发现路边的花(   )中有许多(    )蜂在采(    )。

  4、词语积累

  五谷丰登 登峰造极 极目四望 望穿秋水

  水落石出 出人头地 地久天长 长话短说

  四、课堂总结:略

26蜜蜂引路 篇10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介绍收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

  2、老师补充介绍并引人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⑴ 自读全文,画出不认知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⑵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随机引导。(“引”应该读“yǐn”,不读“yǐng”。“附近”应该读“fù jìn”,而不是“fǔ jìn”)

  ⑶ 竞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三、巩固识字

  1、指名、集体读生字卡片。

  2、做游戏巩固识字:

  游戏规则: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背对黑板站立。老师在黑板上指一个字让全班同学默记,然后请这名同学猜一猜刚才老师指的是哪个字。这名同学指着黑板上的字问同学们:“是不是×”,假如不是老师指出的字,同学们答回答:“不是×”,这名同学继续指字问话,假如同学猜对了,同学们就回答:“对,对,对,下一位。”老师再请下一位同学猜字。

  四、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

  “附”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上;“寸”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面上一点;“派”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敲”的右半边不是支。

  2、练习写字。

  3、展示同学书写的字,师生一起评议。

  五、自读课文

  同学自身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考虑: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交流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朗读感悟

  1、分组朗读课文的第1、2段。

  ⑴ 讨论:

  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⑵ 分别出示(投影仪或幻灯)下面两句话,把画线的词语换一换,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经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⑶ 集体朗读第1、2段。

  2、学习第3段:

  ⑴ 小组合作:

  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画画,可以扮演,可以朗读,体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怎样想的。

  ⑵ 汇报交流:

  指名请同学汇报,借助同学的画或老师自身利用简笔画,协助同学理解“花丛”“蜜蜂”“园子与养蜂人”之间的关系。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⑶ 谈感受:

  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4段:

  要读出养蜂人热情又惊讶的语气,列宁幽默风趣的语气。

  4、集体朗读全文。

  三、创编扮演

  1、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分角色扮演,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和心理活动。

  四、课外作业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教学后记】

  这篇文章也同样运用质疑课题的方法,让同学进行文本学习,让同学自身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从而体会列宁的善于发现和考虑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同学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一词的意思。

26蜜蜂引路 篇11

  《蜜蜂引路》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学完课文,再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生字。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可以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借助想象,在纸上描绘列宁住处,引蜂人住处,路边花丛,园子的图画,即进入了作者描述情境中,又弄清了方位,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审美感的培养。

26蜜蜂引路 篇12

  一、教学目标:

  1、会读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理清花丛、蜜蜂、房子间的关系。理解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过程。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重点:理清花丛、蜜蜂、房子间的关系。理解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过程。

  难点:分析列宁的思维过程,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设疑导课

  1、板书:蜜蜂。范写蜂字,蜂的右上角为折文旁。

  2、板书:引路。引路什么意思?

  3、针对课题质疑: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检查预习的生字词语:惊讶、谈天、附近、常常、往常、莫斯科

  莫斯科是一个地方?你知道它在哪儿吗?它是俄罗斯的首都,一座美丽的城市。在它的附近有一座美丽的小山。(贴出莫斯科图、画小山)

  2、指名分节读课文。思考蜜蜂帮谁引路,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

  出示句子: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指导读。

  1、蜜蜂给谁带路呢?谁知道列宁呢?你知道什么?

  2、出示列宁的雕塑。介绍列宁的身份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幻灯)

  列宁是伟大的领袖,出生在俄国。他是个精力充沛的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一天工作二十几个小时,由于革命工作的艰苦、繁忙,他的病情非常严重。1922年,在医生的强烈要求下,列宁到莫斯科郊外的小村去疗养。病中的列宁仍然坚持读书看报的习惯,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这篇课文就是写他在疗养期间找养蜂人谈天,向养蜂人学习的事情。

  4.向导在文中指的是谁?向导是什么意思?

  (三)蜜蜂是怎样引路的?研读课文重点段第三段。

  l理清关系

  过度: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一、三两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出示幻灯)

  1、默读第三段,画出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的句子?

  2、指名贴画,说理由。

  (1)指名贴列宁的住处,说理由。(贴列宁的住处)

  (2)(边板画小路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贴花丛)

  (3)园子在哪儿?理由?通过学生所在的位置理解“附近”、“旁边”。(贴园子)

  (4)养蜂人的小房子呢?理由?(贴养蜂人的房子)

  (5)养蜂人的房子旁边还有什么?(蜂房)

  (6)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3、看图连起来说说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l怎样找到养蜂人

  过度:刚才我们通过读书理清了列宁,养蜂人的房子,以及花丛、园子所处的位置。那列宁又是怎样通过这些的关系来动脑筋,想办法

  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1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出示幻灯

  2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出示幻灯)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师: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他想___

  3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对了。列宁看见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____

  4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5列宁所预料到和事实是一样的吗?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所预料的和事实是完全一样?(果然)

  6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读第三段课)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

  (四)讲读第1、2、4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当养蜂人看到列宁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会感

  到怎样?会说写什么?理解“惊讶”,指导读。

  2养蜂人看到列宁为什么如此惊讶?请大家默读1、2自然段,寻找答案。

  3出示: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4、给这两个词语分别找一个近义词,代进去读读看。(经常、平常)

  5、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6、我们知道向导是带路的意思,蜜蜂真的能当向导吗?能带路吗?列宁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五)总结拓展

  1列宁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到养蜂人,你从中有什么启发?

  2总结:列宁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到养蜂人,这就告诉我们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6蜜蜂引路 篇13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读。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6蜜蜂引路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