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听史老师《孔繁森》一课有感

听史老师《孔繁森》一课有感

拱手江河 点赞 分享
听史老师《孔繁森》一课有感

微信扫码分享

听史老师《孔繁森》一课有感(通用13篇)

听史老师《孔繁森》一课有感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7

  听史老师《孔繁森》一课有感

  看到史老师选择《孔繁森》一课,令我大跌眼镜因为这节课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在太远了,文中的一些词句,比如“援藏”“藏族和汉族有同一个母亲”都很难让刚上二年级的学生理解。

  但就是这篇大家觉得难上的课文,在史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却上的让人耳目一新。她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老师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孔繁森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故事背景有了认识,也形象地理解了“援藏”等词语。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中说:“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该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学生能够掌握优美的语言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现在在课堂上提倡“诗意”、“情感性”、“人文性”我想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作出的努力,然而“优美”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造在长期的“正确、纯洁”――即对词语的正确理解上的。如果脱离了这个基础,过分追求词语(表达)的“优美” ,结果只能是空中建楼、缘木求鱼,使课堂成为一个个美丽的肥皂泡而已。

  在“抚养”一段中,孔繁森不想让孩子们想起的“亲情的缺失”;“象亲生儿女一样”这句话中通过各种手段的引导,将这句话多种意义建构在具体的语境之上,在学习词意的同时让学生体会词语多变的特性,懂得词的意义是动态变化的常识,在大脑深处储存一个动态发展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词语,为课后课外的自读垫下一块基石。 

  我明白了真正的课堂气氛的活跃,是靠内在的知识的魅力,靠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和教育规律的灵活驾驭,而眼花缭乱的外在表象,只会诱导学生的思维远离文本,貌似热闹,实则浮躁。

  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他追求的亮点。其次,指导学生把字写好,也是语文教学的亮点。静下心来学语文也好,指导学生把书读好也罢,我们共勉吧。

  周颖越 发表

  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自

  ;id=21536

听史老师《孔繁森》一课有感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3

  《孔繁森》教学随笔

  这篇课文以人物名字“孔繁森”作为标题,记叙了孔繁森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并以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几位孤儿上学读书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孔繁森关心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在教学中对本文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今天我们来做个填空练习,请小朋友先读书然后填空。

  小黑板出示:

  1、孔繁森把(        )孤儿接到(          )的身边,像对待(          )一样抚养他们。

  2、孔繁森(         )来到医院(          )献血。起初医生没有同意。经孔繁森(        ),医生(     )勉强同意。

  3、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         )这几个孤儿(             )。

  (生各自轻声读课文,师指名填空)

  师:现在我们来把黑板上的内容一起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孔繁森是一位怎样的干部?请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生:(读)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师:是的。孔繁森确实是一位优秀的干部,他能关心人民、无私奉献,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板书:关心人民    无私奉献)

  这样教学我认为对低年级学生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很有帮助,与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非常符合。采取按课文内容填空的方法,学生不必去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只在不经意间回忆了课文内容,抓住了文章梗概,了解文章的中心也就水到渠成了。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那么我想对本堂课学习要点的掌握肯定也是非常棒了。

  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自

  ;id=4304

听史老师《孔繁森》一课有感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繁森

  2、简介孔繁森的事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练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读准生字字音。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

  2、指名分段试读课文,教师正音。

  优秀援藏干部拉萨市失去孤儿抚养

  请求献血答应感动

  3、范读课文。

  4、引导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写的是什么事?

  三、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教学目标: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从小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孔繁森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查字典,理解"优秀"。

  过渡:为什么说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干部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下面几个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句将拉萨市发生了地震。第二句讲三个孩子成了孤儿。第三句讲孔繁森把三个孩子接到身边来抚养。

  2、指名读第三句话。

  3、指导朗读。

  学习第3、4 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两段主要写孔繁森的什么事?

  2、医生为什么不同意孔繁森献血?后来为什么又答应了?

  哪些词语说明孔繁森要求献血的决心很大,心情很迫切?

  引导学生比较近义词:请求恳求

  3、"藏族同胞们知道了这件事",这件事指的是哪件事?他们为什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4、范读歌词。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指名说说藏胞们唱着这首歌,心里会想些什么?

  5、指导朗读。

  "悄悄"要重读,"再三恳求"要重读。

  歌词要读出藏胞们的深厚感情。

  三、总结课文。

  1、讨论:学过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孔繁森是个怎样的人?

  优秀的援藏干部

  2、填空。

  孔繁森收养了(       ),用鲜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他们(       )。孔繁森真是一个、的优秀干部。

  四、课堂练习。

  1、口头扩词。

  求医

  2、复述课文。

  出示提纲。

  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三个孤儿。

  孔繁森去医院献血。

  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孤儿上学,这深深感动了藏族同胞。

  学生练习复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生字书写。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抽读词语卡片。

  组词。

  都市失

  部布夫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出示词语,指名读。

  学习生字字形。

  2、指导书写。

  医:注意笔顺,里面不能写得太小,右面也不能超出半框口。

  感:"心"要托住上面的"咸"。

  三、作业。

  1、读一读,抄写。

  干部失去来到献血

  医生答应知道感动

  2、朗读课文。

听史老师《孔繁森》一课有感 篇4

  师:(引读)孔繁森是一位————

  生:优秀的援藏干部。

  师:(板书:优秀)他到底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呢?自读第二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在这一段中哪儿感动了你?

  生:1992年,拉萨市附近发生了地震。曲尼、曲印和贡桑三个藏族孩子失去了亲人,成了孤儿。

  师:一夜之间,三个孩子失去了亲人,无家可归,成了孤儿,他们是多么的伤心和痛苦啊!就在他们急需帮助的时候,是市委书记孔繁森伸出了热情地双手,收养了他们。

  孔繁森就——————

  生:(接读)把他们接到自己身边,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

  师:(出示一张照片:孔繁森和孩子们亲密地搂在一起的照片。)你从图画上看到了什么?

  生:三个藏族孩子很开心。

  生:孔繁森把三个藏族孩子抱在一起。

  师:他让三个孩子在失去亲人后很快地找到了父爱,找到了温暖的家,他是多么关心藏族同胞啊!真可以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当他们冷时,孔繁森就————

  生:当他们冷时,孔繁森就让他们靠在自己身边,给他们温暖。

  师:当他们饿时————

  生:当他们饿时,孔繁森就宁愿自己不吃,也要省着让他们吃饱。

  师:当他们生病时,————

  生:当他们生病时,孔繁森就整夜整夜的守在他们身边,喂药给他们吃。

  师:他们没有文化,————

  生:他们没有文化,孔繁森就教他们学一些知识。

  师:对啊,孔繁森想得那么周到,细心,就想对待——

  生: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

  师:这就是孔繁森优秀的体现。孔繁森每次下乡见到生活困难的乡亲,都要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他们。往往只过了半个月,他的工资就没了,有时连伙食费都交不起。自从收养了三个孤儿,他的生活就更艰苦了。可他自己宁肯吃榨菜拌饭,也不愿让孩子和他一样受罪。

  让我们永远铭记他的名字——

  生:孔繁森!

  师:让我们齐声呼唤他的名字——

  生:孔繁森!

  师:我们知道抚养孩子费用可大了,孔繁森为了抚养他们,没钱了怎么办?请小朋友自读第3小节。

  生:自读第3小节。

  (评析)

  在学习第二小节的重点句“孔繁森就把他们接到自己的身边,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 时,我用一张图片缩短了时代距离,带领孩子们迅速地进入文本;也借助这张图片启发学生的想象,联系生活感悟他的无私关爱。这是一张在网上找到的,孔繁森和孩子们亲密地搂在。一张照片,早已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目光,三个孤儿穿的是藏族衣服,很有特点。有的学生观察很仔细,笑容、搂抱,他们能自己从图片上感受到一家人的快乐,为下文孔繁森的无私关爱做好了铺垫。“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大胆地进行想象,而想象的基础是感性材料,而感性材料就是具体的形象甚至可以触摸的感官信息。”语文教学中的直观演示,需要合适的时机展示它的价值。一张图片,一个情境的创设,完美的契合,使咬文嚼字更自然,朗读体验更真实。

听史老师《孔繁森》一课有感 篇5

  《孔繁森》教学反思

  我深知一节语文课,成亦文本,败亦文本,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有多深,学生的收获也就有多大,在对教材的钻研上我下了较多工夫。

  孔繁森是90年代的模范人物,他的事迹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孩子来说比较遥远,要想从孔繁森抚养孤儿,献血为其交学费这一故事中体会他的无私与伟大,关心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感知其优秀,我觉得难度较大。文章末尾诗歌的渲染在感知上学生更觉得有高度。但我相信学生内在的潜力是无穷的,等待着去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是灵动的,等待着去点燃。我用什么去开发、点燃呢?当然是文本这个媒介。本节课上我着力让学生体验文本角色,近距离亲近文本,不仅要知其表面意义,更要领悟出深层次的内蕴,从而很自然地衬托出人物的精神,并对文中难点——歌词的感悟能有了突破。个人感觉本节课的教学还是成功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深入浅出,高潮迭起。几点感悟和大家分享:

  一、解读教材的深入浅出。

  1、读厚教材。

  于永正曾说过:“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这是一篇非常短小的教材,只是择取了孔繁森的一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其高大形象,怎样把教材读厚,丰满人物的内涵呢?课前,我阅读了大量关于孔繁森的资料对本课进行反复还原解读,他的其他很多事例让人感动,最后一个自然段藏民们深情唱的歌词中的“光明”一词,也就深刻起来,让我出现了灵感。如在教学难点文中的歌词时,我先以“小朋友们,你们读懂了什么?”这一问题为引子,多元化地读出“深情”的不同内涵,(感激、热爱、自豪、团结等)。再适时地补充资料让学生更全面地走进孔繁森,对孔的优秀品质有更深的感受,激发情感进一步升华。接着问:听了这些故事后,你认为孔繁森为西藏带来了什么?(学生回答为:富裕、爱心、无私、奉献等,理解得非常深刻,到位。)师:是呀,这些美好的东西带给了藏胞们无限的希望,让他们看到了“光明”,所以他们唱到(生深情地读)。这一环节,对全文的难点进行了有效地突破。文字力透纸背,带给学生的是强烈心灵冲击。

  2、读薄教材,抓精要。

  把教材读厚了只是我的感悟,如何让学生感受得到呢,我又尝试用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方法引导孩子抓住课文精要之处,把教材读薄,提高课堂效率,激活学生思维。(1)把这篇课文读成两个词“优秀”“感动”。如以“哪些词语让你感动”贯穿全文,抓关键,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品位朗读。(2)对教材进行重组。在品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导出第一小节的“优秀”。此时的“优秀”,在学生眼里是有着深刻的内涵的,是有着学生的情感,教者的情感作为支撑的“有情物”,学生朗读地释放自然更加精彩,学生在一笔一画地跟着我写优秀这个词语的时候,心里装着的是敬佩和感动。(3)抓关键词,品味阅读,抓住“恳求”“深夜”“悄悄地”“亲生儿女”等品读出人物的精神实质,这样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较易接受,学生品读得也较为精彩。

  二、语文教学要朴实扎实。

  这节语文课我想充分体现这一点。语文教学的真谛是高屋建瓴,但又朴朴实实,可以模仿,可以借鉴,没有故弄玄虚,不要花枝招展,有的只是对文本的个性感悟,有的只是引领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之中,去品味,去咀嚼,我想借助的仅仅是图片和文字而已。如课堂上我以关键词“亲生儿女”为契入口,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回味体验,填补课文空白,发挥想象,活化感动,由己及他,由表及里深入体会孔繁森的优秀精神品质。再如课堂上我结合语境,多角度地思考“悄悄地”,形成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对人物有全面地了解。在理解“再三恳求”时采用换位阅读的方式,把自己假设为文中的孔繁森,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去说,我只是自然地引导,这样学生离文本最近,最容易读懂。就是在这样的训练中,我想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学生的登台亮相提供了一个个平台,学生的精彩来源于课前精心设计的训练,也想让课堂因扎实的训练而精彩。

  三、着力体现“语文味”。

  本节课着力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读好课文,积累语言,因为我知道将语文的工具性夯实了,语文的人文性就跑不了了,语文的人文性是依附在语言文字背后的。多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多读也是教师教好语文的保证。在教学重点句子“像亲生儿女一样抚养”“再三恳求献血”以及歌词时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入情入境,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在反复地读中对句子的体会越来越深入,同时也读出了不同的理解。教材是有生命的。我们的语文课,除了知识点的认识,更需要激情,需要感染,需要情感的共鸣,需要“语文味”。我必须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还需要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了解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从开始以“地图“导入到一个个过渡语和评价语以及描述性语言的设计我都注意激起学生的情,让学生真正做到“情动而辞发”。

  此外在这节课上我还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教学资源中,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对教材的一部分——课文插图,我也进行了有效地利用。如在教学中我问学生:成为孤儿的孩子,他们会过怎样的生活?可是你们看?(出示插图)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看到了什么?这样有效利用插图资源,反衬突出了人物的高贵品质。在过渡到第三小节的教学时,同样借助插图的内容导出:孩子们尽情享受着孔繁森的爱和关怀,一天天快乐健康的成长起来了,他们从不会想到,为了帮助他们上学交学费,他竟然去(献血)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化。思维的启迪。

  当然,这节课也有感觉不到的地方,如有些地方的处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不是过于深入,要求是不是拔得过高了,还请专家评委们给予指正,谢谢!

  我们呼唤有活力的课堂,我想这不仅需要学生有“定力”,更需要老师有“定力”,“宁静以致远”我需要的守住一颗平常心,在活力课堂的追求中走好每一步。

  《孔繁森》教学反思

  经过几天紧张的准备,《孔繁森》一课终于上完了,而且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但再好的课也会有缺憾,现就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和欠缺的地方作如下总结。

  一、拉近学生与主人公的距离

  孔繁森是80年代的模范人物,他的事迹对于一个生活在当代的8岁孩子来说是遥远的,要想让孩子们理解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是学习本课的一个难点。为了让孩子们对孔繁森有一些了解,课前我布置孩子们收集孔繁森的资料。孩子们找了很多,有孔繁森的简历,有他的人生格言,有后人对他的评价,还有关于阿里地区的资料,但没有人收集关于他的小故事。这是一个欠缺。为此,在课堂上我给孩子们讲了孔繁森为挽救一位突发肺病,被浓痰堵住喉咙的藏族老人,用听诊器的皮管为老人吸痰的故事。然后播放《公仆赞》并配有关孔繁森的影视资料、图片。这样,学生对孔繁森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和初步认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二、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语言

  《孔繁森》这篇课文,讲述了孔繁森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并以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他们上学读书的动人故事。如果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读,挖掘句子中蕴含的深厚情感,是很难让人感动的。因此,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从中体会感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例如,学习“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三个藏族孤儿”一段时,我声情并茂地说:“孔繁森在西藏做的许多事情都让藏胞们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请你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一找有没有让你也感动的句子。”学生带着要求去读。交流时,有的学生说:“最让我感动的是曲尼、曲印和贡桑三个藏族孩子失去了亲人,成了孤儿。”这时我问他“读这句话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说他觉得这三个孩子失去了亲人,很可怜。我又提出:“你能不能带着对这三个孩子的同情去读好这个句子?”这个句子读好了,再让学生去找有没更让人感动的地方了?学生会找到“孔繁森就把他们接到自己身边,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这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爸爸妈妈平时是怎样疼他、爱他的。学生们很自然就能想到孔繁森怎样爱这三个孤儿。有的学生还联系后文中“你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这一句来体会孔繁森对孤儿的爱。此外,到底哪些句子会让学生感动,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例如,有个学生讲他感受最深的一个句子是“1992年,拉萨附近发生了大地震”。刚开始,我觉得奇怪,这一句怎么会打动他呢?让他说明理由时,他讲:“那里发生了地震,一定会有很多孩子失去亲人,成为孤儿。”看,孩子的想象多么丰富。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语文教学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计算机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显示出其优势。但归根结底,媒体只能起辅助教学作用。它的运用在精不在多,用在恰当的时候,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假若不注意媒体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就会搞的课堂花稍、气氛活泼,而效果不佳。在讲《孔繁森》一文时,幻灯片由最初设计的十张,减至七张,又减为四张,最后只剩下了一张配有孔繁森影视资料、图片的《公仆赞》。原来我计划在结课时播放《公仆赞》,想起到深化中心、渲染气氛的作用。通过试讲,感觉效果不好,不如放在开头,既让学生了解了孔繁森的事迹,又营造了气氛。为学生学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在上《孔繁森》一课时,课中有个小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孔繁森去医院献血的情境。活动时,我只注重指导两个小演员而忽略了其余学生,出现了纪律涣散的状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值得注意。

听史老师《孔繁森》一课有感 篇6

  一、教材内容简析

  〈孔繁森〉这篇课文以人物名字“孔繁森”作为标题,描写了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抚养孤儿、献血为孤儿交学费这两件动人事迹,赞扬了孔繁森关心爱护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优秀品质。

  二、依据课标解读教材

  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然而要一个8岁的二年纪孩子来感受他的无私与伟大,光靠空洞的说教难以使学生与教者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我们紧扣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文本角色,近距离接触文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我引导学生回想,爸爸妈妈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孔繁森对三个孤儿无私的爱,让学生从自己父母身上找到影子,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孔繁森关心人民,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懂得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深入了解孔繁森的动人事迹,体会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感受孔繁森的优秀,使学生受到从小就要关心别人、主帮助别人的启示。

  2.理解文中的生词,说说“请求”、“恳求”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从孔繁森为资助孤儿读书献血,抚养孤儿的故事中体会他的无私与伟大,关心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2、让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在诵读中“悟”出一点,学生体验文本角色,近距离接触文本。

  四、学情分析

  孔繁森是90年代的模范人物,他的事迹对于一个生活在当代的8、9岁孩子来说是遥远的,要想让孩子们理解孔繁森关心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是学习本课的一个难点。光靠空洞的说教难以使学生与教者产生共鸣。

听史老师《孔繁森》一课有感 篇7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0

  我读《孔繁森》

  一、教材内容:课文讲述了孔繁森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并以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他们上学读书的动人故事。全文分四段:

  1、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2、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三个藏族孤儿。

  3、孔繁森献血。

  4、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孤儿上学。

  课文以歌词作结,前后呼应,反映藏汉一家亲,生动表现孔繁森对加强民族团结所作的贡献,说明他的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二、教什么。

  除了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学会10个生字、识读10个二类字、理解“请求恳求”等词语这些基本功训练外,还要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从小确立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的思想。

  三、怎么教。

  1、寻找“文眼”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个人认为该课文“文眼”是“优秀”。从“文眼”入手,激起学生阅读兴奋: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2、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主读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3、通过品词析句,体会词语含义,体会孔繁森的“优秀”。

  四、如何拓展。

  课文只讲述了孔繁森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并以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他们上学读书的这么一个故事。这对“表现孔繁森对加强民族团结所作的贡献,说明他的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这一主题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就很有必要补充阅读量,去了解孔繁森的更多感人事迹,只有这样,“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才会更加丰满起来,“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这样的思想才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每个学生心灵。

  农村的孩子,没有条件让他们在课前去收集有关资料,那么,这一部分内容只能由教师讲述。补充教材在什么时候呈现最合适?以什么方式呈现才能发挥最大效果?我以为,不宜在开课前就“讲”给学生听,这样就太无味了。应该是在学生最有疑问、思想堵塞之时“告诉”他们,这样,才更能震憾学生的心灵。我在解读课文的时候,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引起我的疑惑: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孤儿上学,他有那么穷吗?那他的工资收入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读了关于他一些资料,“孔繁森每月要买几百元药品为藏胞治病,接济生活贫困的藏胞群众,还要赡养老家90高龄的老母和提供两个孩子的生活费”,所以才没有钱给孤儿缴学费的。所以才去献血的。读后,孔繁森的形象更高大丰满了。我认为,孔繁森的动人事迹很多,但是,作为补充阅读资料,不必过多呈现,否则会冲淡主题。

  不知学生们会不会如我一样,在这个地方产生疑问呢?期待与学生产生共鸣。

  用什么方式引导学生来理解与区别“请求、恳求”?我还在考虑之中

  微笑的鱼

  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自

  凤凰语文

听史老师《孔繁森》一课有感 篇8

  《孔繁森》教学反思

  《孔繁森》这篇课文以人物名字“孔繁森”作为标题,描写了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抚养孤儿、献血为孤儿交学费这两件动人事迹,赞扬了孔繁森关心爱护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优秀品质。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孔繁森这个人物距离他们较远,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前,我让同学们仔细阅读语文同步阅读读本,使他们对孔繁森有了一定的了解,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而这一课的中心句是“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怎么让孩子能准确地找到并理解这句话呢?

  首先,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问:小朋友们看一看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学生们各种答案都有,其中有个别人找对了,但是我没有立即就给予肯定,我又问: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那到底谁说的才是正确的呢?于是我用了填空的形式:孔繁森是个(      )的人。问:现在这个题目该怎么填?生:优秀。“那再想一想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时大家都明白了,是围绕“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而写的了。

  接着,我引导大家联系实际,说说爸爸妈妈在生活中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通过回忆、发言,同学们都体会到了父母的关爱和辛苦付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再创设情景,请同学们想象练说在日常生活中孔繁森为三个孤儿所作的一切。从中,大家都深深地体会到孔繁森的优秀品质。然后,我又请同学们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三个孤儿会对孔繁森说些什么,这样一来,既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又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最后,同学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再次体会到孔繁森对汉族和藏族的团结所作的贡献。

  借图创境  入文悟文——《孔繁森》教学反思

  孔繁森是90年代的模范人物,他的事迹对于一个生活在当代的8、9岁孩子来说是遥远的,要想让孩子们理解孔繁森关心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是学习本课的一个难点。

  在学习第二小节的重点句:“孔繁森就把他们接到自己的身边,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时,我用一张图片缩短了时代距离,带领孩子们迅速地进入文本;也借助这张图片启发学生的想象,联系生活感悟他的无私关爱。

  这是一张在网上找到的,孔繁森和孩子们亲密地搂在一起的照片。

  1、“你觉得他们的关系怎么样?他们喜爱这个新爸爸吗?”

  一张照片,早已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目光,三个孤儿穿的是藏族衣服,很有特点。有的学生观察很仔细,笑容、搂抱,他们能自己从图片上感受到一家人的快乐,为下文孔繁森的无私关爱做好了铺垫。

  2、“这个新爸爸对他们怎么样?请你来读读这组句子。

  孔繁森就把他们接到自己的身边抚养他们。

  孔繁森就把他们接到自己的身边,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

  看了很多老师的教案,在这里都做了一组比较。“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 光靠空洞的说教难以使学生与教者产生共鸣,而这组比较的确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具体与空洞,从而品味出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而经过刚才一张照片的出示,为孩子们创设了情境,很自然地过渡到孔繁森对孩子们的关爱。在孩子们眼里,这不再只是书本上的优秀援藏干部,更是个疼爱孩子的好爸爸。当孩子们把图片映入脑海中后,爸爸,这个称谓,拉近了他们的距离,也为联系生活的想象和重点句的朗读训练铺平了大道。

  3、联系生活,激发想象:

  曲尼发高烧了,孔繁森……

  曲印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孔繁森……   

  小贡桑摔倒了,孔繁森……

  ……

  “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大胆地进行想象,而想象的基础是感性材料,而感性材料就是具体的形象甚至可以触摸的感官信息。”语文教学中的直观演示,需要合适的时机展示它的价值。一张图片,一个称谓,一个情境的创设,完美的契合,使咬文嚼字更自然,朗读体验更真实。

  16《孔繁森》教学反思

  《孔繁森》一文,通过描述其在援藏工作期间收养孤儿并为孤儿献血交学费这两件感人的事迹,颂扬了孔繁森关心爱护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孔繁森实在是一个距离远,感觉陌生的人物。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人物品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前,让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关于孔繁森的故事,使他们对孔繁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文的中心句是“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怎样才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这句话呢?

  首先,我让学生观察孔繁森的照片,说一说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再打开书,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教学时我帮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先了解新词“援藏”的意思,以此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再抓住“优秀”一词,指导学生联系自己先前初步的体会,对孔繁森产生一个总体印象。这时大家都明白了,是围绕“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而写的了。

  接着,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爸爸妈妈在生活中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通过回忆、发言,同学们都体会到了父母的关爱和辛苦付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再话锋一转:“爸爸妈妈为我们做到的事,孔繁森同样也为三个孤儿做到了。”然后,我进一步激发想象:曲尼发高烧了,孔繁森……曲印学习退步了,孔繁森……小贡桑尿床了了,孔繁森……很自然就让学生理解了“孔繁森就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这三个孤儿。”“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大胆地进行想象,而想象的基础是感性材料,而感性材料就是具体的形象甚至可以触摸的感官信息。”语文教学中的直观演示,需要合适的时机展示它的价值。一张图片,一个称谓,一个情境的创设,完美的契合,使咬文嚼字更自然,朗读体验更真实。这段教学中,我主要抓住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允许他们产生自己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感悟。因为学生的情感积累、生活经历、理解程度、思维角度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我力求做到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在学习课文第三段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孔繁森每次下乡见到生活贫困的藏胞,就要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他们。往往只过了半个月,他的工资就没了,有时连伙食费都交不起。自从他收养了三个孤儿,他的生活就更艰苦了。于是他想到了献血。在理解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哪儿最让你感动?学生抓住了 “悄悄地”一词,紧接着我就让学生思考孔繁森为什么要悄悄地去献血。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总结出孔繁森只想苦自己,不想麻烦别人的大公无私的品质。在理解“请求”、“恳求”时,我让两个学生上来演一演,孔繁森是怎样请求医生给他献血,医生不同意,孔繁森又是怎样恳求医生的。通过表演,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请求、恳求”共同的地方是都有要求的意思,“恳求”比“请求”程度上要深,态度是诚恳的。

  在教学末,我还穿插了一首歌曲:《公仆赞》,音乐是灵空的,它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歌曲的插入,使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最后,同学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再次体会到孔繁森对汉族和藏族的团结所作的贡献。以上环节结构紧凑,环环相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听史老师《孔繁森》一课有感 篇9

  【教学目标】

  品读课文,深入了解孔繁森的动人事迹,体会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感受孔繁森的优秀,使学生受到从小就要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的启示.

  理解文中的生词,说说"请求","恳求"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孔繁森的高尚品质的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播放音乐《公仆赞》.

  师述:有这样一位内地的汉族干部,他曾经两次走进西藏,视藏族同胞为骨肉,最终以身殉职,倒在了他所热恋的雪域高原,实现了他"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人生誓言.他就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课件显示布达拉宫,闪现"孔繁森" 图片和字样)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

  2,板书课题,指导写"孔",记住"繁",评价记字方法.

  3,齐读课题,质疑激思.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孔繁森是什么样的人 课文讲了孔繁森的哪些事 )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借助拼音把字读正确,.

  2,听老师范读课文,大家可以跟着老师默默地读,注意听听老师读的哪儿和自己的不一样,从而帮助巩固字音.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在读中识字,在读中巩固字音.)

  4,课件出示生字所带的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三,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通过三次的读文,谁能说说孔繁森是一位怎样的人 课文第几自然段告诉你的 (板书:优秀)指导书写,并在书中加上点.

  2,齐读第一段.(出示幻灯句)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学生自由质疑)引导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优秀" ,引导联系字面意思了解"援藏", 再读这句话,注意读好"优秀".

  3,他到底有哪些优秀的表现呢 我们先学习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看看这一段哪儿打动了你 用"——"划下来.

  2,指名汇报,相机板书,出示幻灯句.引导理解"抚养","孤儿" ,体会孤儿的痛苦,介绍三个孩子的年龄.(板书:抚养藏族孤儿)

  3,引导体会:一夜之间,三个孩子失去了亲人,无家可归,成了孤儿,他们是多么的伤心和痛苦啊!就在他们急需帮助的时候,是市委书记孔繁森伸出了热情地双手,收养了他们.他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让三个孩子在失去亲人后很快地找到了父爱,找到了温暖的家,他是多么关心藏族同胞啊!真可以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就这一点,同学们你能做到吗 ?你的父母能做到吗 ?老师也不一定能做到,而孔繁森做到了,这就是孔繁森优秀的体现.(引导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深体会)

  4,指导朗读这句话.

  5,过渡:孔繁森每次下乡见到生活困难的乡亲,都要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他们.往往只过了半个月,他的工资就没了,有时连伙食费都交不起.自从收养了三个孤儿,他的生活就更艰苦了.可他自己宁肯吃榨菜拌饭,也不愿让孩子和他一样受罪.钱不够怎么办 我们接着学习下一段.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段.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哪儿打动了你 仍然用"——"划出来.(汇报交流,相机板书:献血,指导写"血")

  2,在这一段中你有哪些词的意思还不大明白,又产生了哪些问题呢 对文中的一个词一个句都可以提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学习贵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生质疑,释疑:(1),孔繁森为什么要献血 他为什么要在夜里悄悄地去献血呢 (引导学生自由说.)

  (2)孔繁森请求献血,医生为什么开始没有同意 (抽血不利于身体健康)后来为什么又答应了呢? 医生答应得痛快吗? 这就是——加点勉强.(这样在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3)课文中出现了"请求"和"恳求"我们来比较一下,他们的意思一样吗出示幻灯句,比较"请求"和"恳求".先指名读句子,再引导:平时你求你的爸爸妈妈给你买过什么东西吗 你是怎样请求的 (学生自由说)师述:像这样告诉自己的要求,希望别人答应,这就是请求.当你爸妈不同意,你的愿望没有得到实现,满足时,你又会怎么做呢 (学生再自由说)师述:像这样"诚恳地,迫切地,一次又一次地请求"就是课文中的"再三恳求"(这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词义(4)我们看看孔繁森当时是怎样请求的 (出示幻灯句)老师示范读.

  (5)引导学生读孔繁森的话.(分角色读,齐读)师述:像这样一次又一次诚恳地请求,就是再三恳求.(进一步加深印象)

  (6)导读第3段,感受当时的情景,注意读好带点的字.(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加上点,先练读,再指读.)

  (四)学习第四段:

  设问:孔繁森献血到底是为了谁 也就是他为什么要献血呢 (幻灯出示第4段的句子),然后指导朗读.看,这几个孩子能够上学了,他们多高兴啊!(板书:帮助上学,指导写"助")

  师补述:1993年,孔繁森曾经三次献血共900毫升,共得到营养费900元,全部用于三个孩子的学习生活.同学们想想900毫升有多少啊!大约两瓶啤酒那么多,弄不好还会出人命的.如果换了是你,你会不会这么做呢 而孔繁森却做到了.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正是孔繁森优秀的体现.

  过渡:孔繁森用献血得来的营养费,帮助三个孤儿上学读书这件事,让藏族同胞们知道了,他们有哪些反应呢

  1,指名读最后一段.

  2,后来,这件事让三个孤儿知道了,他们也感动得——(再读最后一段)

  3,师述:关心藏族孤儿,只是他一生中许许多多平凡而伟大的事情中最微不足道的,课前老师搜集了这样一个电影短片,现在请同学们来看看.(播放电影《孔繁森》片段)

  4,同学们,学了课文,看了这个短片,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地说)师小结:孔繁森关心藏胞,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品质……这些都是他"优秀"的体现.正是有了像孔繁森这样的援藏干部,才有汉藏一家亲的情谊,是孔繁森架起了汉族和藏族人民的友谊桥梁.

  5,感情朗读最后一段,加深情感体验.

  师述:孔繁森的这些事情,藏族同胞们知道了,他们感动地——(播放音乐幻灯,学生深情地诵读最后一段)

  后来,孔繁森的这些事情,全国人民知道了,他们也感动地——(再读最后一段)

  现在,可爱的孩子们,我们也知道了,你被…他被…我们都被深深地打动了,让我们深情地诵读——(师生同诵)

  四,总结延伸,加深情感,播放音乐《公仆赞》.

  出示幻灯图片:1994年,孔繁森在去新疆办事途中,因出了车祸,不幸遇难,年仅50岁.人们从他的遗体上只找到了6元8角钱,在场的人都感动地流了泪.1995年,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孔繁森同志永垂不朽!孔繁森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让我们永远铭记他的名字——孔-繁-森!

  让我们齐声呼唤他的名字—— 孔-繁-森!!

  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喊一声—— 孔-繁-森!!!

  十一,课件出示作业:孔繁森这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的事迹已广为流传,课后请同学们去观看电影《孔繁森》或搜集关于他的故事,在班里召开一次孔繁森的故事会.

听史老师《孔繁森》一课有感 篇10

  问题提出:

  对于孔繁森的事例,六七岁的儿童知之甚少,那么如何让学生较轻松地了解其典型事迹,深刻感受其关心人民、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重要的一点便是读,通过读去积累、体验、从而内化。通过读积累大量语言材料、形成良好语感,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文能力。

  案例描述:

  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曾被国务院授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是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课文记叙了孔繁森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并以献血所得营养费帮助三位孤儿上学读书的事。收养孤儿不容易,更何况三个,而且还要帮助他们读书,为何这样做?如何叫学生体会孔繁森无私奉献的精神,对藏族人民的无限深情?

  一、 课前阅读探究,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为了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课前我布置学生读孔繁森的故事,可以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可以合作进行,学生可以说热情高涨,纷纷带着资料来到教室和同学交流。当学生了解到孔繁森经常给孤寡老人捎去钱物、给老人治病;当学生了解到孔繁森白天当市长,晚上当爹娘,为孤儿洗尿布,献血为孤儿交学费;当学生了解到孔繁森经常过半月工资就没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交不起;当学生了解到孔繁森殉职后,在阿里、拉萨、聊城……成千上万的人呼唤同一个名字——孔繁森,学生的眼睛里流露出敬佩惋惜之情,我知道孔繁森的事迹已感染了学生,这为我下一步的教学做下良好的铺垫。这样课外阅读积累探究、课内交流合作,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大语文,生活的语文。

  二、课中品读,找准切入点

  课中为了进一步了解孔繁森的典型事迹,感受他的高尚人格,我让学生比较了两组句子:第一组:1、孔繁森就把他们接到自己的身边,抚养他们。2、孔繁森就把他们接到自己的身边,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第二组:1、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医院,请求献血。2、经孔繁森再三恳求,医生才勉强答应。通过比较抓住其中的重点词句,如: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悄悄地、请求、再三恳求等体会孔繁森关心、爱护藏族儿童及要求献血的迫切心情。另外,藏胞们流泪唱出的一段歌词,我带着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深刻体会臧汉一家亲,藏胞们为有孔繁森这样的好干部而自豪。这样通过抓住文章的切入点,品词析句,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体验。

  三、课后复述,知识得以内化

  学生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已较熟练的掌握课文的内容,这时复述课文是最佳时机,在我的帮助之下,学生较好的完成复述,特别当讲台上的学生背诵那段歌词时,下面的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背诵,较好地表现出其中蕴涵的深情,使知识得以内化。

  教学随感:

  选择这样的课题应该说是一种自我挑战,学生对于像孔繁森这样的优秀干部的典型事例知之甚少,对于他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更是难以体验。反复思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只有通过多读,积累才能降低教学难度。于是安排三步走,课前查阅研读,激发了兴趣,课中品词析句,充分感悟体验,课后复述,知识内化。其中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如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充分地调动,某些环节处理不够细化,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以改进。

听史老师《孔繁森》一课有感 篇11

  一、教材内容解读

  《孔繁森》这篇课文,讲述了孔繁森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并以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他们上学读书的动人故事。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人物品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读,挖掘句子中蕴含的深厚情感,是很难让人感动的。因此,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从中体会感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孔繁森是八九十年代的模范人物,他的事迹对于一个生活在当代的七八岁孩子来说是遥远的,要想让孩子们理解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是学习本课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执教者一定要紧扣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文本角色,近距离接触文本,从而理解感悟“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这句中心句,体会文章语言文字蕴藏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深入了解孔繁森的动人事迹,体会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感受孔繁森的优秀,使学生受到从小就要关心别人、主帮助别人的启示。

  2.理解文中的生词,说说“请求”、“恳求”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从孔繁森为资助孤儿读书献血,抚养孤儿的故事中体会他的无私与伟大,关心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2、让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在诵读中“悟”出一点,学生体验文本角色,近距离接触文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图片(孔繁森):这是谁?(孔繁森)让我们一起来亲切地叫一叫他的名字。齐读。

  2、复习词语。(上节课学习的词语你还认识吗?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1)指名分行读。纠正读音(重点“孤儿”的“儿”读第二声,不是轻声。)

  (2)小组接龙读词。齐读。读出感情。

  3、联系这些词语,想想课文写了孔繁森的哪些事?(指名回答)

  二、品读、感悟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句话概况地说出了孔繁森是一位怎样的人?

  课件出示第一小节: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齐读)

  (1)理解“优秀”和“援藏干部”,并读好这2个词。出示板书。

  (2)读好这个句子,指名读、齐读。

  (3)那么孔繁森到底有哪些优秀的表现呢?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他的故事,去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二节。指名读:看看这一段哪儿最让你感动?(小组讨论,交流)

  2、指名汇报,重点理解“孤儿”,“亲生儿女”。(出示板书)

  (1)看图:三个孩子,大的才11岁,曲印7岁,最小的恭桑才5岁。谁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现在这几个孤儿的处境?(无家可归)出示板书这个词,读一读。

  (2)“亲生儿女”,引导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说说谈一谈,父母是如何精心地照顾我们的。出示课件引导体会孔繁森怎样抚养这几个孤儿的。

  (孩子们的衣服脏了,他           ;孩子们生病了,他             ;孩子们学习上遇到困难了,他             ;孩子们想爸爸妈妈了,他         。)

  小组讨论以上填空,交流,体会。

  像孔繁森这样精心地对待这几个孩子,这就叫“抚养”。出示板书。

  3、孔繁森的事迹打动了你,你能用你的朗读来打动大家吗?指导读好这一节。

  4、小结: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是父亲却比父亲更加细心周到。这真是孔繁森优秀的体现啊!

  出示: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齐读)

  过渡:昨天我们欣赏了《孔繁森》的电影,从片中我们知道了每当藏胞们遇到困难了,孔繁森都会主动去接济他们。他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给藏胞们买粮食、买药品,往往过了半个月,他的工资就用光了。自从抚养了3个孤儿之后,他的日子就更加艰苦了……没钱用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读读第三自然段,数一数,这一节一共有几句话。(2)找一找,哪个句子打动了你,把它画出来,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出示第三节。交流,汇报。

  (1)相机理解:孔繁森为什么在夜里悄悄地来献血?

  指名说,抓住两点:第一、孔繁森担心孩子们知道,舍不得让他去献血,会阻止他。第二,担心藏胞们知道了会心疼他。

  读好这一句话。

  (3)孔繁森请求献血,医生开始为什么没有同意?

  读好第二句: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结合电影中的镜头,孩子们喊他“爷爷”,那时孔繁森已经49岁了。)读好这个句子。

  (4)医生最后答应了吗?是不是很痛快地答应的?(不是),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医生答应得不痛快?(出示“勉强”,理解并读好)

  (5)文中有一组近义词,你能找出来吗?(请求、恳求)

  创设情景:你有请求过你父母为你买东西吗?(玩具)师生共表演“请求买玩具”的场景。师故意不答应,让生“再三恳求”才答应。理解“请求”和“再三恳求”的不同。

  (6)我们来看一看孔繁森是如何“请求”医生的?

  出示课件:想象孔繁森是如何“再三恳求”医生的,会说些什么?读好课件出示的句子。

  师述:像这样表达自己的愿望,叫做“请求”。但愿望没有实现,“诚恳地、迫切地、一次又一次地求”就叫“再三恳求”。

  3、导读第三自然段,感受当时的情景,注意读好变颜色的词语。

  4、师述:一个正常的青壮年一年献血不能超过800毫升,而孔繁森在1993年一年就献血900毫升,大约相当于2个瓶酒品那么多的血啊!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部正是孔繁森优秀的体现吗?

  让我们再一次由衷的称赞他:孔繁森真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齐读)

  过渡: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来干什么的?出示第四小节,第一句话。(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三个孤儿上学读书。)出示孩子们上学的图片。读到这里,你想对孔繁森说什么吗?(指名说)

  (四)学习第四节。

  1、孔繁森为了孩子们曾经三次悄悄地去献血,这件事被藏胞们知道了,他们有哪些反应呢?

  藏胞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着对孔繁森的敬爱之情,他们写了诗,编了歌曲,来传唱。出示书上的小诗,练习朗读。

  2、抓住“感动”、“深情”来读。你也来深情地读一读。师边讲述:汉族和藏族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有同一个母亲,她的名字叫“中国”。

  3、播放《公仆赞》的歌曲和画面,师边叙述:孩子们,孔繁森在藏族工作了十年,把那里的老人当作自己的老人去孝敬,把那里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起去抚养。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了困难,哪里就有了他的身影。真是因为有了他,汉藏人民才有了一家亲的友谊。可是,1994年,孔繁森却在一次外出考察的途中遇车祸,不幸遇难!去世时,年仅50岁!人们在他的身上只找到了6元8角钱。成千上万的藏胞们自发地来悼念他,他们长跪不起,失声痛哭。他们献上的哈达堆成了一座座洁白的小山。

  孩子们,让我们在歌曲声中,再一次地朗读这首小诗。(女生读、男生读、全班读)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孔繁森(生齐读第一遍)

  让我们永远铭记他的名字——孔繁森(生齐读第二遍)

  让我们把他记在心底,代代相传——孔繁森(生齐读第三遍)

  (在音乐声中,齐读声中,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4、孩子们,孔繁森关心藏胞、舍己为人、无私奉献,这些不正是他优秀的表现吗?让我们再一次称颂他:

  第四次出示:孔繁森真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齐读)

  (五)总结全文,齐读课文。

  1、捧起书,再一次深情地朗读孔繁森的故事。(配乐朗读)

  2、总结:孩子们,是孔繁森架起了汉族和藏族人民友谊的桥梁。正是因为有了他,才有了汉藏人民以家亲的友谊啊!我们中国56个民族将永远团结在一起!孔繁森的故事感动了藏胞,感动了你,感动了我,也感动着我们全中国!(板书:中国)齐读:感动中国!

  三、作业。

  1、课外作业:搜集孔繁森的事迹,跟自己的父母或好朋友讲一讲。

  2、完成校本作业第二题。

  四、附板书设计:

  孔繁森 (感动中国)

  优秀   援藏干部

  抚养   孤儿

  (亲生儿女)

  献血(请求 再三恳请)

  教学反思:

  经过几天的酝酿,我反复解读教材,不断修改备课,整合精选课件。《孔繁森》一课终于上完了,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再好的课也会有缺憾,现就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和欠缺的地方作如下总结。

  一、拉近学生与主人公的距离

  孔繁森是八九十年代的模范人物,他的事迹对于一个生活在当代的七八岁孩子来说是遥远的。要想让孩子们理解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是学习本课的一个难点。为了让孩子们对孔繁森有一些了解,课前我布置孩子们收集孔繁森的资料,并带孩子们观看了《孔繁森》的电影。这样,让孩子对孔繁森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对孔繁森这个也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和初步认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想,爸爸妈妈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孔繁森对三个孤儿无私的爱,让学生从自己父母身上找到影子,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孔繁森就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三个孤儿。

  二、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语言

  世上许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言中的情感因素的领会就是如此,决不是单纯用一个浅白的“愉快、喜欢、讨厌”能概括得了的了的。促进感悟,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情感性很强,没有个体体验,无法实现语文课的本质意义。我以图片画像导入,使学生对孔繁森这个人有了最初的感性认识,并把他的亲切平和的形象铭刻于脑海。其次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读,挖掘句子中蕴含的深厚情感。我在课堂上是使用了一种“悟”的思想。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让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在诵读中“悟”出一点,并表达一点。再读再悟,再悟再表达,循序渐进。通过朗读讨论,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孔繁森处处为别人着想,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情操。

  1、本文的中心句是“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怎样才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这句话呢?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次让孩子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概括说出孔繁森是怎样的人的句子画出来。在之后的学习课文过程中,每学习一节就做一个总结,概括出“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这样,这个句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不知不觉读了四次,一次比一次感情强烈,一次比一次升华了主题。这样,孩子们在不经意间就抓住了文章梗概,了解文章的中心。             

  2、接着,我引导大家联系实际,说说爸爸妈妈在生活中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通过回忆、发言,同学们都体会到了父母的关爱和辛苦付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再创设情景,请同学们想象练说在日常生活中孔繁森为三个孤儿所作的一切。从中,大家都深深地体会到孔繁森的优秀品质。这样一来,既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又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3、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让孩子们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哪些句子打动了你,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然后再全班交流。这一节,抓住重点词“悄悄”、“请求”、“恳求”、“勉强”等,逐步升入到体会句子和段落,体会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4、关于第4自然段的教学设计,我做了多次的修改。这一节往往会被执教者忽视,因为这是一首藏胞们为孔繁森编唱的一首歌。孩子们不太容易理解,特别是歌词中的“太阳和月亮,有同一个名字,她的名字叫光明。”但这一节的教学,又恰恰是整篇文章感情的升华,不能忽略。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教师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汉族和藏族,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然后让学生在《公仆赞》的荡气回肠的歌声中进行朗读、感悟,分男女生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来体会、感悟!效果很好。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语文教学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计算机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显示出其优势。在讲《孔繁森》一文时,我精选了一组代表孔繁森主要事迹的图片,配上《公仆赞》这首荡气回肠的歌曲,并配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补充,让孩子们体会这位伟人的“优秀”。并在过程中让孩子们一次次朗读结尾升华主题的小诗,起到了深化中心、渲染气氛的作用。最后,让孩子们三次朗读朗读孔繁森的名字,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一些孩子也感动地流下了热泪。从孩子们每一个词的朗读,到每一个重点句子的把握、体会,到整篇文字的朗读感悟、情感的渲染都达到了一个令人较为满意的效果。

  但再精彩的课也会有不满意的地方,如果本课的教学中,对课文第三节的教学能再放手一些,牵引的少一些,应该更能体现出孩子自主学习的氛围,进一步锻炼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听史老师《孔繁森》一课有感 篇12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认识本课16个生字,学会在田字格里正确美观地书写“孔、优、秀”三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精读课文1-2自然段,了解孔繁的事迹,体会孔繁森关心人民,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感受孔繁森的优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援藏”的意思,学会书写“优秀”。

  2、体会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小黑板

  2、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题导入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认识一位大朋友,瞧!(出示孔繁森的照片)这位叔叔,他的名字叫孔繁森。你认识他吗?去喊喊他的名字

  2、学习“孔”:谁能记住它?师板书,生书空。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6课“孔繁森”齐读课题

  4、听故事,要求:你对孔繁森有哪些了解?

  5、我们一起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二、初读检查

  1、打开书读105页把课文字音读准

  2、认读词语

  优秀援藏拉萨市地震

  曲尼曲印贡桑孤儿

  献血恳求勉强营养费

  帮助藏胞们热泪汉族

  (1)同桌互读,提醒容易读错的地方

  (2)小老师领读,同时指出读得准的地方

  (3)齐读

  3、再读课文,句子读通顺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5、出示图片:孔繁森是什么样的人?板书(优秀)谁能读好第一自然段。(2-3人)

  6、这一自然段中,有没有不懂的词语?

  出示西藏的图片,这是一幅中国地图,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部,那里有雄伟的布达拉宫、清澈的纳木错,西藏的第一大圣湖、有高耸的雪山和辽阔的草原,风景十分优美,那里生活着勤劳聪明的藏族人民,他们住在帐篷里,帐篷是用牦牛的毛编织成的,他们吃的是青稞面和蘸粑,喝得是牦牛奶和酥油茶,生活非常艰苦,小朋友你们看,孔繁森的家乡在中国的山东,离西藏远吗?他离开了自己的孩子和亲人,经过长途跋涉,不远万里的来到了西藏,帮助藏族孩子读书学习,帮助藏族的老人治病,支援西藏的建设。这就叫做援藏。一起读一读

  7、谁能读好第一自然段?(2人)

  8、孔繁森在西藏工作了十几年,他为藏民们做了哪些事情能看出他很优秀呢?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答直接板书:抚养孤儿

  3、引读,1992年,拉萨市附近发生了地震。……播放地震图片,地震过后,房屋倒塌了,人们失去了家园,老人失去了孩子和亲人,坐在床边看着残破的家,痛苦伤心,站在地震后的废墟上,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5岁的贡桑,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家,失去了亲爱的爸爸、妈妈和其他所有的亲人,成了孤儿,如果你是这三个孩子中的一个,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你最想要什么?你来读读这四个词语

  4、谁能读好1-2句

  5、引读,孔繁森把他们……

  6、小朋友闭上眼睛想想,你的爸爸妈妈是怎样抚养你的?想想他们爱你养你的感人画面。

  7、(点击像亲生儿女一样):我发烧了,妈妈。

  谁会填?出示:曲尼发烧了,孔繁森______________。

  这就是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曲印犯了错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贡桑哭着想妈妈了,。

  孔繁森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是藏族小朋友共同的父亲!你能用优美的朗读来赞美他?

  8、齐读此节

  9、出示词串:

  引导学生回忆1-2节的内容。

  师述:孔繁森真是一位……1992年,

  10、孔繁森在西藏工作的十几年间留下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小朋友可以读一读《课外同步补充阅读》以及登录孔繁森专题学习网站中的故事。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课文的3-4自然段以及你在课外学到的感人故事。

  三、学习生字

  1、本课的生字你记住了多少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

  2、如果你认识就读2遍

  3、你们真了不起,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习4个生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吗?

  4、优:你在哪见过?

  秀:换偏旁,师提醒注意笔顺

  尼:去偏旁

  市:

  5、打开习字册把今天学习的5个字描一描。

听史老师《孔繁森》一课有感 篇13

  去年,从拼音教学一结束,我便鼓励小朋友们进行课外阅读了。先前是纯拼音读物,阅读既可以巩固拼音教学的效果,也可以为之后的阅读作铺垫;随后,逐渐向注音读物过渡,并明确要求借助注音阅读,但之后必需脱离注音再阅读;第三步,自然是纯文字阅读。

  这么早就引导小朋友们进行课外阅读,完全是源于我的一个观点:语文教学,没有课外阅读,学到老也是一场空的观点。

  小朋友们阅读起步,蹒跚磕碰。不过,我们的家长一路陪伴着他们的小朋友,风雨同行,既充任了家长的角色,也充任了益友的身份,有时候也客串一下老师的身份。整整一年,我们班的小朋友每天坚持课外阅读,已经成了习惯。这种感觉真好!

  感觉好,还不够;效果又如何?这得有验证的方式来判断。

  于是,本学期一开学,我便明确要求小朋友新课学习前要预先。而且在安排回家作业时,预习——作为专项要求单列,还借助家校网短信告悉家长,以求关注、协助、提醒、督促每个小朋友都能认真预习。

  为了小朋友们能很顺利地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堂上,我不止一次地有意识地进行指导:我把预习工作主要设定为三项: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课文每句话;边读边想,从文中你知道了些什么?预习中,遇到了什么疑惑?

  一年来,我始终以此为要求向小朋友们安排预习作业的,尽管不可防止的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小朋友们很努力,家长很负责,我心很欣慰。

  这两天,教学课文《孔繁森》。

  我习惯性的开场白: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孔繁森》,谁来读读生字?于是,小朋友们都翻到生字表,总有许多的小手高高地举起,一般都能正确响亮地读准所有的字音,大半的学生都在生字表上或下还作扩词的训练。

  继续我的话:谁能正确流利地读读课文呢?又是许多小手高高地举起,一般也都能做到正确响亮流利地一段一段读完。

  最让我期待的便是接下来的这个环节:你在预习中有什么收获呢?

  生一:我知道了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生二:我知道了故事发生在1992年。

  师:是啊,这是故事的时间。

  生三:我还知道,1992年拉萨发生了地震。

  师:是的,这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生四:故事中除了孔繁森,还有三个小朋友,他们是曲尼、曲印和贡桑。

  师:是的,这就是故事中的人物。

  生五:故事讲的是孔繁森收养了这三个孤儿,还用献血的营养费协助他们上学。

  师:说得真好,这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预习的检查,或者说是学生预习资源的共享,已经将本文相当多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而且是课前小朋友们自身完成的。课堂上只是以展示预习效果的方式交流的。积极、快乐,富有成绩感,便是他们此刻的状态,也是我这个师者一直追求的境界。

  第三个环节,我继续:那大家在预习中有疑惑吗??

  生一:援藏干部我不懂。

  生二:什么是孤儿?

  生三:藏胞什么意思?

  针对小朋友们提出的三个疑惑,我引导大家再次阅读课文,弄清了孔繁森和三个小朋友本不是同一民族,分属汉、藏;又解释了失去所有亲人的小朋友成为孤儿,并将小朋友们的思维迁移到——孔繁森既非这三个小朋友的本族,也非亲人。铺垫到此处,时机已经幼稚,我便抛出了:

  孔繁森献血协助孤儿上学的过程中,最感人之处是什么呢?

  以此设问直指文中紧要句段,与刚才的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

  非同族非亲人——视同亲生、献血供上学

  更有“医生见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没有同意。经过孔繁森再三恳求,医生才勉强答应。”两句对主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效。如此,对唱词中的那句“有同一个母亲”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一堂课就是这么接近尾声的,一篇课文就是这样教授的,学生的自我交流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流;师者,以生本资源为起点,仅仅是托了一把,将理解推向更深一层,将主题提升一步而已。

  这样的学习,生快乐,师轻松;生主动,师点拨;生“累”,师“懒”。何乐而不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听史老师《孔繁森》一课有感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