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冬天》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冬天》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京洛风流 点赞 分享
《冬天》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微信扫码分享

《冬天》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精选14篇)

《冬天》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篇1

  《冬天》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冬天发声的一些故事情节,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一下吧!下面就让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冬天》阅读答案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冬天》阅读原文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水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上“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光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得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冬天》阅读题目

  15.文章以“冬天”为题,串起三个感人心怀的片断,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①父子四人围坐 “洋炉子”边吃水煮豆腐

  ②

  ③

  16.结合内容简要说说文章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情趣。(4分)

  答:

  17.作者心中的冬天是怎样的冬天?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不超过150字)(7分)

《冬天》阅读答案

  15.②和两个朋友月夜西湖泛舟 ③母子三人在窗边等我回家

  评分:本题共4分,每点2分

  16.孩子们眼巴巴望着“鱼眼睛”似的豆腐块,嫩嫩的、滑滑的从父亲的筷子下掉进自己的酱油碟里,孩子的贪吃、可爱与父亲对孩子温柔的爱,构成了一副其乐融融的温情画面。父子情,父子爱浓缩在这幅温情的图画之中。

  评分:本题共4分,两个要点,每点2分

  17.答案要点:

  寒冷而温暖的冬天。

  在这寒冷的冬天中,有父亲给我们捞豆腐时所表达出浓浓的父爱、有和S君P君一起看月光时充满诗意的友情,有妻子对我的爱和一家人的天伦之乐。父子情、朋友情、夫妻情,让人感到“即使真冬天也不冷”。

《冬天》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篇2

  活动目标

  1、乐意观察画面,能大胆清楚地表达对画面的感受和理解。

  2、增进对冬天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课件《温妮的冬天》。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出故事。

  出示书的封面,教师向幼儿介绍温妮,“温妮可是一个会变魔法的女巫哦!”引起幼儿兴趣。

  二、结合PPT,引导幼儿观察讲述画面内容,推测故事情节。

  逐一出示图片,穿插提问。

  (1)出示图片3,提问:温妮看到了什么?温妮说了什么?

  请幼儿学一学“我烦死冬天了!”(可以请个别幼儿上来学一学)

  (2)出示图片5,提问:你们猜猜温妮想到了什么好主意?孩子们,你来猜猜,女巫温妮读魔法书,她是想做什么呢?

  (3)出示图片6,教师念咒语时故意表现魔法不够,导致什么都没有发生。“温妮的魔法不够了,我们先学一学咒语,然后和温妮一起念咒语。”

  (4)出示图片7,“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幼儿完整清楚表达。)竟然真的把夏天变来了!

  你是从哪看出来的?(温妮坐在躺椅上,她穿着夏天的衣服,光着脚丫子,戴着太阳镜,在绿油油的大树下正高兴地吃冰淇淋呢。还有很多水果,还有书,放在旁边,一个大桶里面,还满满装着泡在冰块里的饮料呢!威伯也舒舒服服地躺在躺椅下面,真美妙啊。)

  (5)出示图片8,提问:你们猜猜什么奇怪的声音啊?是谁来了呢?

  (6)出示图片10,提问:这些人来到温妮的花园里干什么?(坐在太阳底下,有的玩水、有的放风筝、有的看书、有的唱歌、散步……

  (7)出示图片12,提问:温妮勃然大怒,冲出了屋子,她现在想干嘛?

  (8)出示图片14,请小朋友表演温妮现在的感受。"冬天也很可爱!"

  三、活动结束。

  冬天虽然很冷,不过冬天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哪个小朋友来告诉温妮呢?

  (在外面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滑雪橇;在屋里可以看电视、看书,吃火锅……)

《冬天》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作品内容,了解冬季的主要特征。

  2、理解词:纷纷、飘落、白茫茫、乌溜溜、碧绿、芳香、仿佛。

  3、有仔细倾听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作品内容,了解冬季的主要特征。

  活动准备:

  1、能反映诗歌内容的冬天雪景图一张。

  2、配乐朗诵诗《冬天》的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激发幼儿欣赏诗歌的兴趣。

  提问:

  ①这是什么季节?

  ②你怎么知道冬天来了?

  2、通过欣赏,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学习新词。

  (1)示范朗诵诗歌。

  提问:

  ①诗歌的名字是什么?

  ②诗歌里说了些什么?

  (2)出示背景图再次示范朗诵。

  (3)引导幼儿初步掌握诗歌内容。

  提问:

  ①北风是怎么吹的?雪花怎么飘的?大地变成了什么样子?

  ②小虫怕什么?什么大树最勇敢?什么花挺立在风雪中?

  ③孩子们是怎样过冬的?

  3、看图欣赏配乐诗朗诵,进一步感受散文诗的优美。

  活动延伸:

  语言角提供散文诗《冬天》的录音磁带,让幼儿继续欣赏和学习。

《冬天》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篇4

  2003415,我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作完报告,校长突然给我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我能够为他们学校的老师上一堂语文课。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毫无准备,连教材都没有带。但校长的热情真让我不忍拒绝。于是,我对校长说:“这样吧,我从我的笔记本电脑中选一篇课本外的文章来上,好吗?”

  打开电脑,我选中了朱自清的《冬天》。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篇散文,多次给我的学生朗读。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就讲《冬天》。虽然没有这篇文章备课资料,也没有其他任何教学参考资料,但我想,只要我把学生调动起来,真正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我的课就算成功了。

  下面,就是我根据教学录像整理的课堂教学实录。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冬天”。

  因为是借班上课,面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我必须先给他们讲讲我的教学思路,于是我说:“我们怎样来学这篇文章呢?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探讨这篇文章。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我,对我也不太了解,我对你们也不太了解,不过不要紧的,尽管是公开课,但咱们也不要刻意追求什么‘高潮’什么‘热闹’,我追求的关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我经常在想,怎样才算是读懂了一篇课文呢?我不知道同学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看到学生们都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和我一起思考了。于是,我接着说:“我先把我的观点讲一讲。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举个例子,比如有人读《红楼梦》会流泪,几百年前的《红楼梦》和现在的读着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读着从中读出了某些和自己感情相通的东西,所以要流泪。这叫‘读出了自己’。又如,李老师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我的兄弟姐妹》,大家看过没有?”

  学生们纷纷答道:“看过!”

  “大家看的时候流泪没有?流泪的同学请举手。”我一边问一边注意清点举手的学生,“嗯,流泪的同学很少。但是,李老师看的时候流泪了!为什么?因为影片所反映的那段生活,就是李老师的童年时代!你们看的时候,只是把它当电影看,而我却看得流泪,因为我读出了自己――这就是所谓‘共鸣’!同学们,‘读出自己’就是欣赏。”

  我看到已经有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会意点头,便接着说:“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假如现在拿一本关于基因的书给我看,或者拿一些最新考古方面的书给我看,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这并不说明我读懂了,我提不出任何问题,恰恰证明我根本看不懂!但是,如果拿一本我教过很多遍的语文书给我,我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而且问题是越来越多,为啥?因为我读懂了。所以,问题越多,恰恰证明你读懂了。因为你在已经在以研究的眼光去读课文。‘读出问题’,还包括质疑。面对课文,面对作者,当然也包括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同学们对某一段话不理解,或者对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词不理解,都可以提出来研究。我刚才说了,‘读出问题’,就是‘研究’。那么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学习《冬天》。”

  然后,我问大家:“这篇文章,同学们以前读过没有?”

  学生们回答:“没有。”

  “没有读过?哦。李老师却特别喜欢这篇文章。这样,对于这篇文章,我先不忙读,而由你们先读一遍。不要齐读,而是自己按自己的理解去读,同学们也许会读出些味道的。好,现在大家开始读吧!”

  学生们开始朗读。我来回巡视,不时提醒没有大声朗读的学生读起来。

  我看到一位同学一边读一边勾画,便走到他身旁表扬他:“这位同学们做得非常好!他一边读一边勾。大家要向他学习!”

  五分钟过去了,学生们朗读的声音渐渐小了,显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朗读完毕。于是我说:“好,刚才同学们读了一遍。下面,李老师也给大家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注意,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刚才我听有同学读,我就感到他没有读进去,他只是在发音。其实,当你在读的时候,就已经表达出了自己的理解――抑扬顿挫,哪些地方舒缓,哪些地方急促,都体现了你对课文的理解并加进了你的感情。同样,下面李老师的朗读,也体现了李老师的理解并加进了我的感情。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拿起笔,把课文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语句勾画一下。”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我开始朗读。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但我已经给我历届学生读过多次,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今天,当我再次朗读的时候,朱自清文中那朴素而温馨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也洋溢在教室里,感染着每一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学生。“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久久没有说话,学生们也没有任何声息,大家仿佛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沉浸在了朱自清所营造的爱的氛围里……

  我终于打破了沉寂:“今天李老师之所以选这篇文章给大家讲,当然是因为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我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受。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我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好,我们现在就按照刚才我说的‘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顺序来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先看‘读出自己’。邻近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语言最能扣动你的心弦?”

  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地互相交流,教室里呈现出活跃的气氛……

  “好,我们现在请几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谈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好吗?”我对全体学生说道。当一位女学生举起手时,我对她说:“好,先请这位女同学说说。”

  她站了起来:“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我读到这一句,想像朱自清和他父亲一起吃豆腐,屋子虽然很暗,但亲情却很浓。我想起了我父亲给我讲过的他小时候吃豆腐的故事。那种亲情很能引起我的联想和共鸣。”

  “好,请坐。”当她坐下后,我对全班学生说道,“她说她父亲给她讲过类似的生活,让她产生了共鸣。我不禁感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迅速地拉大。在现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像你们,可能是做作业 ,爸爸妈妈呢可能是看电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多么怀念那种吃豆腐的生活呀!所以,朱自清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对一种久违了的温馨人情味的回忆。好,哪位同学再说说?”

  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我对这几句特别感动:‘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我感到这句话特别温馨!”

  “呵呵,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我情不自禁地说道。学生们和全场听课的老师们都大笑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也特别喜欢这一句!好,咱们握过手吧!”我走向前去,和这位同学紧紧握手:“这叫共享!”全场鼓掌。

  这位女同学继续分析道:“虽然是在冬天,他们住的地方人也少,冷清,但一家人却,却……”可能因为紧张,这位女同学竟然说不下去了。

  “好,请坐下,你不用说了。”我充满理解的对她说,“有时,感动是难以言说的!”

  可是她居然并没有坐下,而是补充道:“还有一句,我也很感动:‘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屋子虽然简朴,但很温暖!”

  我鼓励她说:“很好很好!这位同学非常会鉴赏!”

  另一位学生发言说:“我最喜欢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我读出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他是多么慈祥地为孩子夹豆腐。还有孩子饿了的时候那急切的心情,眼巴巴的望着那锅。这一细节特别形象,特别……”

  “特别传神!是吧?”我补充道,“聊聊数语,却把孩子那眼巴巴的神态写得非常形象。”

  她使劲地点头:“对对。还有第二段的最后一句,‘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就这么淡淡的一句,写出了思念朋友的惆怅,多年前的好朋友没有了消息。冬天总是令人想起往事,令人惆怅。”

  “很好!请坐。后面那位举手的同学请说!”我又抽了一位学生。

  “我觉得第一段很好,这一段与我过去看过的一部电影很像。这部电影叫《我最中意的雪天》,是荷兰故事片。写了一个家庭非常温馨的情景。我的家庭也很温馨,所以我对这一段感触颇深。”

  “好呀!那你也可以写一篇以你家温馨生活为内容的《冬天》!”我说,“这位同学由这篇散文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电影,进而又联想到自己的家庭。这也是一种‘读出自己’!”

  我看到一位女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请她发表意见。她先读了文中的一段文子:“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她停了一下说,“读到这一句,我特别感动,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她突然说不下去了,眼泪已经流了下来,但她稍微顿了一下,还是带着哭腔继续说:“爸爸,爸爸,总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夹……”

  她又说不下去了,只是抽泣,看着她那流泪的脸庞,全场的人都感动了,鼓掌响了起来!

  她平息了一下情绪,接着说:“还有‘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一句,也逼真地写出了孩子急切盼望的心理。另外,还有一句我很感动。就是第三段的那一句:‘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还有‘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每当我放学回家打开门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微笑着看着我。”

  她的发言让我也很感动:“非常好!我觉得这位同学不只是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她首先是一位非常孝顺的孩子,是一位非常善于感受爱的孩子!想一想,她由朱自清的文章想道自己爸爸给自己夹菜。可是我们有的同学也许就不是这样想的,面对饭桌上爸爸妈妈给自己夹菜,他们不能理解父母,甚至可能会埋怨父母:‘烦不烦呀?’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什么叫孝心?每天按时回家,不要让爸爸妈妈在阳台上张望自己,就是最大的孝心!而这位同学就是一位非常有孝心的孩子!”我突然提高了声音:“让我们向她表示敬意!”

  如雷的掌声再次响起……

  我继续引导:“同学们看,上面几位同学就叫‘读进去了’!他们所说的,都不是我分析出来的,也不需要我分析。同学们只需要用自己的心尽可能贴近作者的心就行了!把自己摆进去,就会发现文章中很多地方都能引起共鸣的。――还有没有同学要说呀?好,请这位男同学发表看法。”

  一男生:“我读了全文,最后一段,也就是最后一句最能打动我:‘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因为我由这一句想到了我的班级生活,也是充满温暖的;我还想到过去初中的同学,虽然现在我已经上高一了,但常常想念初中的班级生活,想起来就感到温暖。”

  “好,这位同学由文中的语句想到了班级生活。这也叫‘读出了自己’。”我刚评论完,就看到又有许多手举了起来,我说:“是呀,这篇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太多!举手想发言的同学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听更多的同学谈他们的感受,但仅以上同学所提到的文中精彩之处,就足以让我们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同学们体会到的更多的美,大家还可以在课后继续交流。”

  刚才举手的学生带着遗憾表情的把手放了下去。于是我说:“除了欣赏之外,我们还要进行研究,同学们同样可以发表看法的。哪些同学有什么问题呢?甚至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我们这是一个自由论坛,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说说自己不喜欢的理由。或者有同学感到文中有不太懂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总之,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好,有同学举手了。请!”

  一位男生说:“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我渐渐地快睡着了。’我觉得这‘渐渐’和‘快’叠在一起有些不太通顺。”

  “嗯,‘我渐渐地快睡着了。’你觉得不太通顺。那么其他同学同不同意他的观点呢?”我没有急于解答这位学生的问题,而是先把目光投向全体学生,“呵呵,同学们提出问题,不要都等着我来解答,你们也可以动脑筋,你们也可以解答的。嗯,没有不同意见,那说明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质疑。那我说说我的看法吧!我认为,这句话按现代汉语的标准来看,‘渐渐’与‘快’放在一起,是不太规范。但是大家要注意,这篇文章写于新文化运动开始不久,白话文还不是很成熟的时候。类似的语言现象,我们在读鲁迅的文章时,读冰心早期的作品时,都可以发现。因此,我认为,似乎不必苛求。好,还有啥问题呀?”

  又一位男生站了起来:“我发现这篇文章通篇并没有写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对题。这是为什么?”

  “嗯,这位同学认为本文通篇都没有写冬天,文不对题。我认为,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科研价值!”我笑着这样评价他的提问。

  全场大笑,这位男生也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认真地说:“那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吧!请大家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女生说:“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他没有读进去,没有‘读出自己’。”

  全场又大笑。

  但她继续说:“朱自清主要是着力写感情,而不是写景。同时这种感情的表达是很含蓄的,而不是张扬的,因此,他的文章不是水样的文章,而是酒样的文章!”

  我说:“好,这是你的看法。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理由呢?”

  另外一女生举手发言说:“《冬天》在这里不只是为了单纯写冬天,我觉得朱自清写冬天是为了写出对过去往事的怀念,对友情亲情的怀念。而这些体现友情、亲情的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用《冬天》这个题目。”

  “好,我认为她说得非常好!就是说,这几件事情都是发生在冬天。”我一边评价她的发言,一边看了看刚才提问那个男生,他摇了摇头,“哦,好像刚才题问的那位同学还是不同意,好,你说吧!”

  他反驳道:“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得好像有点不太对吧!所谓含蓄并不等于不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呀!比如你到珠宝行去,一个劲地说这戒指非常漂亮非常漂亮,可别人仍然不知道你是想买还是不想买呀!”

  我问他:“那么刚才第二位同学说这几件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以《冬天》为题,你同不同意这个观点?不要紧的,你实话实说,我非常欣赏你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这不叫固执,没有想通就是没有想通嘛!”

  “还是不同意。”他说。

  我问:“为什么?”“因为即使这些事都发生在冬天,但既然以冬天为题,还是应该有一些写冬天的句子才好。”

  “哦,你认为还是应该直接写冬天,就像《济南的冬天》一样,是吧?那么,这篇文章究竟写冬天没有呢?”

  多数学生纷纷说:“写了。”而且不少学生举起了手。

  “你看,又有不少同学要反驳你了。好,那位穿红衣服的同学说。”

  被叫的女生发言说:“我想说,这篇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中非常平淡的小事,而且溶注的感情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生离死别之类的,而是一种非常平凡而朴素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在严冬的衬托下,特别温暖。”

  我又抽一位举手的学生发表看法,她说:“我想补充的是,作者以《冬天》为题,是因为这几件事不但都发生在冬天,而且这几件事都给作者以温暖的感觉。”

  我追问:“为什么会给作者以温暖?”

  “因为这些亲情友情令作者怀念,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作者想起来就特别温暖。这种心中的温暖与自然界的冬天形成反差,是一种衬托。”

  我点头道:“嗯,她又说出一个理由:以‘冬天’为题不仅仅是因为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冬天,而且更因为以冬天为背景,更能反衬出这些小事的温馨。”

  我转身问那位提出问题的同学:“请问这位同学,你同不同意她的观点:以冬天的寒冷,反衬出家庭和友情的温馨?”

  他点头说:“嗯,我基本同意作者以冬天来衬托家庭和友情的温暖。”

  “好,他基本接受了那几位同学的观点。这种勇于服从真理的精神更加可贵!”我忍不住拍了拍他的肩膀。

  大家都笑了起来,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语文课应该充满思想的碰撞,这种碰撞不仅仅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碰撞,同学之间也可以碰撞。我还想补充一点:刚才这位同学说文章没有写到冬天,其实,文章是写了冬天的,只是很少像《济南的冬天》那样直接描写冬天的景物,但文章通篇不时都在提到冬天:‘说起冬天’‘又是冬天’‘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你们看,这几天有大风大雪吗?呵呵,没有。所以,这篇文章是写到了冬天的,只不过是把冬天作为背景来写的。”

  我继续问:“还有其他什么问题吗?好,这位男同学请说。”

  一男生说:“作者这样写,‘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这话是什么意思?”

  “好,请问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无人解答?”我忍不住开了个玩笑,“嗯,关键是同学们现在还没有这个体会啊!”

  学生们开怀地大笑起来。

  一女生举手发言说:“我理解,朱自清是刚搬到这里的,他这里是想说明他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正因为这样,一家人才显得很温馨。”

  我问:“你的意思是说,朱自清这里写寂寞都是为了铺垫,正是在这寂寞中,一家人的心贴得更紧了。是吗?”

  “是的。”她点点头坐下了。

  又一女生站了起来:“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那时候,他们不象我们现在有许多消遣,他们没有电视看,没有电脑玩――那时的社会背景就是那样,所以他们一家人只能团坐在火炉旁,心贴得更紧了,彼此互相温暖着。”

  “嗯,很好!我完全同意你们的理解。看,我想说的话都被你们说完了。”

  一男生举手问:“第二自然段说‘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我想问,他们醒的是哪一场梦?”

  “好呀,我们来研究一下:‘好像醒了一场梦。’是怎么回事呢?谁能回答?”

  沉默。学生们都在思考。

  一位女生举手了:“前面写的环境一直非常安静,作者和朋友在一起心境恬静,冬天的西湖游人也很少,后面到了寺里面,就很嘈杂,还有佛婆念佛的声音也很大,所以就像一场梦醒了。”

  我补充道:“是的,刚才作者和他的朋友在湖面上已经陶醉了,快睡着了。现在一下来到这喧嚣的地方,好像梦被吵醒了。这里是个对比。是吗?好,请坐。”

  又一位男生提问:“‘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我不明白,‘她们母子三个’为什么要对着‘我’笑。”

  “是呀,为什么要对他笑呀?呵呵呵呵……”我忍不住笑了起来。

  学生们也笑了起来。

  我首先表扬这位提问的学生:“我很赞赏这位同学,他有问就提,他不因为这个问题可能比较简单就不提。谁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呀?”

  一女生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平常的亲情,因为每次我回到家里,爸爸妈妈都会对我笑:‘回来了?’”

  “是呀!”我对那位提问的男生说,“你回家的时候,你爸爸妈妈没有对你笑?笑不笑呀?”

  众笑。那位提问的男生点头,小声说:“也笑的。”

  “这就对了!你爸爸妈妈对你的笑和朱自清这里写到的笑是一样的――看到自己的亲人回来了,情不自禁的笑容就会洋溢在脸上。”

  学生们大笑。

  “好,那位举手男同学还要提什么问题?”

  “第一段的第二行:‘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我觉得这里用‘白狐大衣’的比喻不太恰当。还有这一段最后一句:‘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里的‘掉’字,我感觉也不太恰当。”

  我说:“白狐大衣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当然是可以讨论的。我理解,这里是取其白而滑。白狐大衣外面是光滑的。当然我也没有穿过白狐大衣。(众笑)这只是我的想像。另外,关于这个‘掉’字,应该说这里写的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从‘筷子上掉下来’,当然是不是还有比掉更好的字,大家还可以研究。大家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呀?”

  举手的人越来越多。

  “哟!想提问的人越来越多了!呵呵,但是我不问了,(众笑)因为快下课了。不过,我看到你们那么多的人举手想提问,我就感觉我这堂课上的特别成功。呵呵!(众笑)为什么呢?你们‘读进去’了嘛!尽管问题越来越多,但我的任务并不是把你们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我也不可能都解决,刚才同学们提的许多问题都不是我解答的。我的任务是开启你们思想的闸门,点燃你们思想的火炬!让你们真正‘读进去’。其实,你们问我的问题我并非都能解答的,比如刚才有同学私下问我:‘李老师,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呀?’(众笑)我真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的确不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但我可以下来查有关资料,下次如果我再讲这篇文章就可以告诉我的学生了。不过,,我这里想顺便问问,在座有没有同学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或者哪位听课的老师知道,帮助我解答一下? ”

  没有人举手,我正想结束教学,突然一位男生举手了。

  “好,请这位男同学回答。”

  他站起来大声说:“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

  我正想问他的依据何在,却看到他刚才是在读文中的一句话,我恍然大悟:“嗯?啊,对了,文章中前面有一句话:‘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这不就是答案吗?”

  全场鼓掌!

  “哎呀,你这个回答提醒了李老师:我读得是多么粗心啊!在这一点上,你超过李老师了!同学们,陶行知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现在我就崇拜他!”

  全场大笑,掌声如雷。

  “最后还有几分钟――啊,其实没有几分钟了――我简单谈谈我的体会。同学们应该注意这篇文章中的细节,要善于关注细节!吃豆腐,‘眼巴巴地望着那锅’是细节;划船,‘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是细节;还有‘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也是细节;打动人的总是细节!还有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这是细节……本来我还准备了另外两篇文章,一篇是写我和我学生的故事,主要写我和我学生之间的互相思念;还有一篇是写我童年的一件往事,是我五六岁时一次迷路后怎样被一群红领巾送回家的,我的感受也是通过许多细节来表现的。因为时间关系,我不给大家讲了,但同学们可以在课外认真读读。当然,关注细节,决不仅仅是写文章,作文和做人是统一的,刚才那位女同学提到父亲给自己夹菜时忍不住流泪了,她想起自己回家时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便很感动,这些都是通过细节来感受的。所以,无论作人还是作文,请从关注细节做起!――下课!同学们再见!”

  “老师再见!”

  全场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2003年4月19日 根据实况录像整理

  整理后记:

  这是一次“突然袭击”的公开课,事前一点准备都没有。但上下来不但学生和听课老师反响很好,而且我自己也觉得不错(教师也需要自我欣赏和自我鼓励的)。细细想来,这堂课成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不追求我讲了多少,而追求我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

  “对话”是新课程理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儿之一。但“对话”并不是让学生自发的讨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自己的经验钻研课文,进而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所谓“把自己的心摆进去”,或者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然后,各自谈谈自己从课文中的所悟所得,分享各自的收获,当然,教师也参与其中,分享学生的收获,共享美文。

  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何在?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当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我始终提醒自己:不要老想着把自己对课文“深刻的领会”、“精彩的分析”、“独到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5分,也比老师灌给他10分强!

  而事实上,一旦学生情感的闸门被大开,思想的火炬被点燃,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精彩”和“独到”……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也是教师的一个大脑所望尘莫及的,更是教师的任何事前设计所无法预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追求的“民主”“平等”“和谐”“自主”“探究”……都自然而然呈现了出来。当那位女生由朱自清的父亲“夹豆腐”想到自己父亲给自己夹菜而流下眼泪时,当学生们围绕文章题为《冬天》是否“文不对题”而争鸣时,当最后一位发言的那位学生说出关于“阿弥陀佛生日”的答案时……我由衷地感到:任何人为“导演”的“高潮”、“亮点”都不及学生感情激荡、思想喷涌时所自然而然绽放的心灵花朵更为灿烂夺目!

  永远不要自以为是,永远不是低估学生的智慧,做一个学生心灵海洋的推波助澜者,而不要做学生心灵的屠宰者!――这次执教《冬天》,我再次这样提醒自己。我的成功也在于此。

  附: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熏,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冬天》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篇5

  【儿歌内容】:

  《冬天》

  冬天又来了,北风呼呼叫,

  小鸟钻进窝,小猪睡懒觉。

  我们小朋友,天天起的早,

  跑跑又跳跳,身体暖和了。

  【教材分析】:

  儿歌的句子均是短句,富有情节,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符合小班孩子的特点。本次活动通过讲故事,念儿歌,激发幼儿做个勇敢的小宝宝的愿望,不要怕冷,跑跑跳跳就暖和了。故事的讲述、讲述后的提问以及到最后的儿歌朗诵,都紧紧围绕着目标进行,孩子们做个勇敢的不怕冷的小宝宝的愿望不断增强。

  【活动目标】:

  1.幼儿勇敢、不怕冷的精神,激发幼儿积极参加锻炼的愿望。

  2.理解儿歌内容,学会朗诵,并发准“钻“(zuan)”早“(zao)等音。

  【教学准备】:

  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给幼儿提供有关动物过冬的知识,并让幼儿感受冬天气候寒冷及参加体育锻炼后身体暖和。

  师:我们早上进行了晨间锻炼,锻炼后,我们的宝宝感觉身体怎么样?

  二、将儿歌的内容编成小故事,说给幼儿听,重点是冬天不怕冷,要锻炼身体。

  1.老师今天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冬天》的故事,你们想听吗?(师将儿歌的内容编成小故事,讲述给幼儿听,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师朗诵儿歌。

  提问:

  (1)你觉得这首儿歌讲得是什么季节?

  (2)你听到这首儿歌里面有谁?他们都怎么了?

  (3)我们小朋友怕不怕冷?让幼儿谈一谈自己参加锻炼后的感受。

  3.幼儿学念儿歌《冬天》。

  三、配合体育活动学习儿歌。

  四、延伸活动。

  活动后,让幼儿谈谈还有哪些行为也是勇敢不怕冷—如不赖在被窝里,用冷水洗脸洗手等等。

《冬天》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雪的特征,感受雪景的美。

  2、理解故事内容,能尝试表演出动物的不同特征。。

  3、丰富并理解词汇:“推”、“铲”、“扒”、“扫”

  4、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5、体验合作创编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下雪课件。

  2、小铲、笤帚等

  3、小猪、小鸭子、小花狗、小松鼠的头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导入活动。

  二、基本部分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好看的图片,你们想看吗?(想)

  2、观看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季节?(冬季)天空中有时下什么?(雪)下雪后周围景象有什么变化?小路变得 怎样了?走在雪地上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师:在这条小路上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你们想知道吗?(想)

  3、教师边操作教具边讲故事一遍《冬天的小路》。

  提问: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讨论:下雪了,大树、房子、大地都变成什么样子了?小路哪里去了?有哪些小动物在雪地上摔倒了?他们怎么样了?小松鼠是怎样做的?小动物用什么方法扫雪的?(学生模仿“推”、“铲”、“扒”、“扫”的动作,理解词义)他们扫完雪后,在小路上干什么?他们的心情怎样?(懂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4、表演故事

  学生自选头饰表演故事

  重点表演:“推”、“铲”、“扒”、“扫”的动作

  三、结束部分:

  我们也和小动物一样到外面小路上去跳舞,好吗?教师带学生走出活动室。

  四、活动延伸

  1、区角活动是让学生继续表演故事。

  2、区角活动时让学生在阅读区继续讲故事“冬天的小路”。

  设计意图

  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了,寒冷的气候给学生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有的学生不能坚持上学生园,有的学生不愿意参加户外锻炼。同时冬季又是流感的季节,那么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尤为重要,冬天又是美丽的,冰雪会给学生带来新奇和惊喜,因此我设计了“冬天的小路”这节课,主要让学生感受雪景的美,体验冬日活动的乐趣。

《冬天》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篇7

  活动目标

  了解我国不同地方的冬季温度、景象各不相同。

  愿意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冬天景象。

  活动准备

  环境准备:

  待布置的主题墙区域。

  课件准备:

  “冬天各不同”组图。

  材料准备:

  画笔、画纸。

  活动过程

  组织谈话,鼓励幼儿自由讲述自己所在城市冬季的特点。

  ——冬天来了,我们生活的城市到了冬天的时候变化大吗?

  ——有哪些变化呢?(天气变得很冷/树叶掉光了/下雪/没有什么变化……)

  出示组图“冬天各不同”,引导幼儿了解祖国不同地方的冬季温度、景象各不相同。

  ——其他城市的冬天也和我们住的地方一样吗?一起来看看吧。

  ——这里的冬天是怎样的?哪些景象是我们城市冬天时没有的?

  ——和我们城市的冬天比,哪里比较冷呢?

  小结:我们的祖国很大,所以不同城市的冬天差别非常大。有的地方冬天温度特别低,冰雪将整个城市变成白茫茫的一片;有的地方到了冬天依旧温暖,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四季如春;在最南边的海岛,人们到了冬天也能像夏天一样在海边度假、玩水。

  发放绘画材料,鼓励幼儿绘画自己最喜欢的冬天景象。

  ——这么多城市的冬天,你最喜欢哪个呢?为什么?

  ——你最希望的冬天是什么样的呢?有哪些景象?可以做哪些事?请用画笔把你最喜欢的冬天画出来吧。

  组织幼儿分享绘画作品,并鼓励幼儿一起布置主题墙“我最喜欢的冬天”。

  1.组织幼儿分享作品,讲述自己最喜欢的冬天。

  ——你画的是哪里的冬天?是具体的某个地方还是很多地方的结合?

  ——和大家说说你最喜欢的冬天吧。

  2.组织幼儿一起布置主题墙“我最喜欢的冬天”。

  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

  家长可以带领幼儿观看世界各地冬天的视频,增进幼儿关于冬天各不同的认知。

《冬天》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篇8

  教学目标

  1. 感受作者对朱自清《冬天》一文的赏析。

  2. 了解赏析的一些基本方法——如: “总-分-总”的逻辑顺序,蒙太奇的手法;

  说明:

  学生曾经学过朱自清的《背影》,在《背影》里,我们看见了一个如何用心来给予儿子一切的老父亲形象,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父爱”;而作者耿光怡对朱自清《冬天》一文的赏析,撷取了生活中三个画面,从朱自清惯常写的父爱,扩展到友爱、情爱。在感受亲情美好的同时,揭示了友情的绵长。全文像一部无声的电影,亦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把质朴、自然的情感,通过三个镜头——亲情、友情和爱情,一一展现出作者文字里的深厚情韵。

  因此,课堂里可以细细品味作者赏析中的三幅画面:父子四人围坐在“洋炉子”旁边吃水煮豆腐的情景;和两个朋友月夜泛舟西湖的情景;在寂寞山城中,因为有了妻儿天真的微笑,冬天也“老是春天”的情景,最后感悟出:浓浓的情,可以驱散冬天的寒意,化解冬天的冰冷。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把握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摇出了”三幅画面,全面地对《冬天》一文进行赏析。

  2. 难点:朱自清《冬天》一文采用了“摄影艺术手法”,那么,《〈冬天〉赏析》一文哪些地方也体现了“摄影艺术手法”呢?

  说明:

  这是一篇赏析的文章,针对九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的重点可以从赏析一篇文章,该如何入手进行设计,一定要指导学生整体阅读,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抓住细节进行品读,并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赏析。如《〈冬天〉赏析》一文是以“总——分——总”的逻辑顺序进行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亦渗透了蒙太奇的手法。什么是蒙太奇的手法,它是如何表现的,可结合课文后的“学习建议”中的知识点,渗透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进入情境

  1.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建树、风格独特的著名散文家。我们读过朱自清的不少文章,你最欣赏哪一篇?请用两三句话来谈谈你的感受。

  2.这些文章反映的是人间浓浓的情,让我们感到了丝丝暖意和温馨。即使是寒冬,作者《冬天》也不寒冷,反而觉得很温暖。

  3.如果你不信,或感到好奇,就请大家一起走进耿光秋的《冬天》赏析一文,看看耿光怡是如何在美好画面里带给读者一股股无形的力量,揭示亲情的美好,友情的绵长。

  自由发言,谈自己感触最深的,最喜欢的、最欣赏的文章及其理由。

  从学生所学的教学内容入手,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下一步的学习情境中。

  朗读课文——《冬天》,

  初步感知

  1.请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朱自清的《冬天》一文,初步感受冬天里的亲情、友情、爱情。

  2.在自由朗读后,有五分钟的自学安排:(1)扫除文字障碍:读音、难写的字形。

  (2)圈划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2(1)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如:觑着眼睛qù,氤氲yīnyūn

  (2) 如:“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在这个细节里,父亲显得那么笨拙又那么可敬,我们从中体会到父亲浓浓的爱意,父子之间的天伦之乐,家庭中融融的亲情,无疑给童年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又如:“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一个特写镜头,把对家人的牵挂和肩头的责任跃然纸上。

  朱自清认为文学作品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他的散文里一股股清风拂面、绿茶弥香的清新之感。

  积累词句,仿句练习

  对你喜欢的词语句子进行圈划、品读后仿写,可仿内容,也可仿句式。

  如:文章开门见山,点明题目“冬天”,先描写父子四人围坐在“洋炉子”旁边吃水煮豆腐的情景。那高高竖起的“洋炉子”,熏得乌黑乌黑的“小洋锅”,以及“嫩而滑”“热腾腾”的豆腐,一个个物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凸现出冬天的寒冷和父爱的温馨。

  那么,在冬天里,自己家里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请学生做些描绘。

  作为九年级学生,仿句题的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感,在阅读中渗透对句子的锤炼,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做到学以致用。

  再读课文——《〈冬天〉的赏析》,深入感知

  1.第一幅画面中写道“豆腐”,除了作者谈到的有摄影艺术的再现效果外,还有什么用意?

  2.第二幅画面中写道“一弯明月”时,作者谈到“在艺术创意上玩出一种佳境,你能体会这是怎样的一种佳境?

  3.第三幅画面中为什么要写妻儿天真的微笑,作者是如何赏析的?

  4. 读了作者的赏析后,也来谈谈你读了《冬天》一文后对冬天有什么新的感受。

  1.“豆腐”是一个特殊的意象。它是作者心灵上的亮点,代表着一种童年的深刻记忆,是一种亲情的温暖唤起。

  2.用月色之美来烘托平和、温馨的朋友情。

  3.寂寞山城中作者一生漂泊,居无定所,但即使客居他乡,生活在寂寞的山城,有了妻儿天真的微笑,冬天也“老是春天”,寂寞只属于屋外空旷的山城,而不属于屋内情意绵绵的家。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写作手法有一个更为清晰的理解,进而逐步掌握这样的写法,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新的知识点

  请学生阅读课后知识点,思考什么叫蒙太奇手法?

  见课后知识点

  又一种新的知识点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进行赏析,读懂了才能有所领悟,领悟了才能巧妙地娴熟地运用。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1.请学生再捕捉一些《冬天》一文中课堂里没有分析过,却在文中有深刻含义的词与句子,细细品味。

  2.“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此句如何体会?

  1.如:“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一句中“养”字妙极!妙在它的动感十足,写活了豆腐在沸水中的样态。

  又如:“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一句中“觑着”一词尤其传神。这个细节与著名的“背影”有异曲同工之效。

  2.映射出在世事惨淡的背景下作者对亲情的依恋和珍惜。同时,这些句子是在造势,为下文作铺垫。

  郁达夫曾经赞赏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李广田也明确指出“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应倡导:经典的作品是要让学生自己不断品味、反复咀嚼,才会读出其中的味道。

《冬天》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篇9

  活动目标:

  1、能尝试用滴洒的方法绘画,能表现冬天的雪景,感受滴洒画呈现的独特效果。

  2、能控制手部力量创作滴洒画。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水粉笔水桶水粉颜料图片挂图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名作,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波洛克的作品,请幼儿观察特殊的绘画效果、教师:“你看到什么?这样的画见过吗?猜猜看画家用什么方法画出来?”

  2、教师讲述并演示滴洒画的方法。

  (1)教师出示画好大树的画纸,边用水粉笔演示滴洒边讲述。教师:“看,冬天的风呼呼地刮着,把树叶都吹走了,带来很多雪花。”(启发幼儿将滴洒的颜料想象成雪花。)

  (2)教师:“滴洒在树上的颜料像什么?让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幼儿使用其他颜色进行滴洒。)

  (3)找一找还可以在哪里滴洒颜料。(鼓励幼儿在树上、树下、空中、地面上洒上各色颜料。)

  (4)教师鼓励幼儿用水粉笔滴洒,并注意控制手部力量及甩动方向。

  3、教师强调活动注意事项,幼儿创作。

  (1)教师:“这种作画的方法有意思吗?你想不想试一试?

  (2)教师:“试一试向不同的方向甩,画面会出现怎样的不同的变化。(引导幼儿向不同方向甩)

  (3)教师:“在滴洒过程中颜料不要太多,使颜料滴下来画面就不美观了。“

  (4)鼓励幼儿使用不同颜色作画。

  4、欣赏与评价。

  (1)教师引导幼儿相互欣赏作品,感受画面的特殊效果。

  (2)教师:“谁来说说你分别在哪些地方进行滴洒?这种绘画方法给你怎样的感受?

  教学反思: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冬天》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篇10

  【教材分析】

  冬天在幼儿的眼中是充满乐趣和生机的。散文诗《冬天》形象地刻画了纷飞的雪花、挺拔的松树、芬芳的梅花和堆雪人的孩子们等鮮明景象,描绘了一幅灵动、丰富、有趣的冬之画卷。散文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富有童趣。“大地片白茫茫,好似穿上银衣裳”一句将冬天的情景做了巧妙的比喻;“狗熊躲在树洞里睡觉,小兔换上厚厚的皮袄”等诗句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手法,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对于快乐的孩子们的描写更是形象而生动。本活动通过欣赏、交流、朗通等形式,引导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知冬天的主要特征,感受散文诗充满童趣的意境和冬天的美好。

  【活动目标】

  1.学习散文诗,理解散文诗所描述的冬天的主要特征。

  2.能根据诗歌内容自编动作,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感受散文诗充满童趣的意境,知道在冬天要坚持锻炼身体。

  【活动准备】

  1.《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25,“幼儿学习材料”一拥抱冬天》,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

  2.活动前引导幼儿观察并了解冬天的变化和特征。

  【活动建议】

  1.引导幼儿交流、分享对于冬季特征和变化的认识。

  请幼儿说一说冬天里天气、动植物的变化以及在冬天里最喜欢做的事情,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2.结合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散文诗,初步理解诗歌内容,感知冬天的主要特征。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幼儿欣赏诗歌。

  提问:诗歌描述了冬天里的哪些景象?引导幼儿用诗歌中的语言进行描述,加深对冬季特征的认识,理解诗歌内容。

  3.请幼儿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感受诗歌充满童趣的意境。

  (1)结合课件,师幼完整朗诵诗歌,感受松和梅坚强、勇敢的品质。

  提问:松树为什么依然碧绿健壮?在冬天里,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为什么?

  (2)请幼儿伴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用声音、表情、动作等表现诗歌充满童趣的意境。

  提问:下雪的时候,小朋友们玩了什么游戏?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分别采用配乐朗通、加动作朗通等方式,引导幼儿表达对诗歌的感受。

  (3)请幼儿自主阅读(拥抱冬天》第18-19页,再次感受诗歌充满童趣的意境。

  4.使幼儿知道在冬天要锻炼身体,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冬天的喜爱之情

  (1)提问:雪人对孩子们说了什么?你认为它说得对吗?为什么?

  (2)小结:冬天虽然天气寒冷,但小朋友们一定要勤锻炼、多活动,这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附

  冬天

  北风呼呼吹,雪花轻轻飘。

  大地一片白茫茫,

  好似穿上银衣裳。

  狗熊躲在树洞里睡觉,小兔换上厚厚的皮袄。松树,迎着寒风,

  依然碧绿健壮梅花,在风雪中散发出阵阵芳香。快乐的孩子们,

  不怕寒风吹,不怕雪花飘。浪雪球,雪球越滚越大;打雪仗,打来打去真热闲

  堆雪人,乌溜溜的眼睛鼻子翘

  仿佛对孩子们说:来吧,来吧,冬天锻炼身体好。

《冬天》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篇11

  知识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的熟练朗读课文

  2、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4、明白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5、培养欣赏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赏析

  教学重点:

  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首先,引导学生说说本地冬天的气候、景象。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学过或知道的描写冬天景色的古诗词句(柳宗元的《江雪》、《风雪宿芙蓉山主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让大家感受北方的天气,与课文中的冬景形成鲜明对照。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是另一番风味,到底是怎样的别是一般滋味呢?下面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自由朗读,整体把握。

  1、边朗读(大声朗读),边勾画生词,查工具书,准备朗读比赛。

  2、将课文科学合理的分成四个段落,并说明你这样分组的理由。(冬天的特点—山景—雪景—水景层次。)

  可以进一步归纳出课文的主要脉络:

  小山摇篮图

  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雪霁初晴图

  空灵水晶图

  三、朗读、感悟:

  1、展开朗读比赛

  2、自选段落,读完后说说自己为何选读该段。自己是用何种情感朗读的?如何把握的,你认为自己读到了什么

  3、学生点评

  4、大家公认的优美段落齐声朗读

  四、布置任务:

  积累优美文句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一小节:

  1、第一自然段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接着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再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最后把济南与整个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用了_____手法。

  (北平,没有风声;伦敦,响晴;热带(指新加坡),毒晒;北中国,温晴。对比)

  2、想想看,作者有没有告诉我们济南冬天的特别之处呢,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呢?

  特点有“没有风声,响晴,温晴。”明确:总特点是“温晴”

  二、研读第二小节:

  1、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阳光下的小山——暖和安适的小摇篮

  三、研读第三小节:

  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3、“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4、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写出雪色娇美的情态;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点拨:

  1、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

  2、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全段的朗读要求: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都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4、“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5、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6、总结:薄雪覆盖下的山——穿上花衣服。

  城外的远山:是张小水墨

  四、研读第5自然段:

  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写水?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突出了水的碧绿和清亮,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1、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即水面上——空中——半空中—天上。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五、总结:

  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冬天》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篇12

  2003年4月15日,我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作完报告,校长突然给我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我能够为他们学校的老师上一堂语文课。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毫无准备,连教材都没有带。但校长的热情真让我不忍拒绝。于是,我对校长说:“这样吧,我从我的笔记本电脑中选一篇课本外的文章来上,好吗?”

  打开电脑,我选中了朱自清的《冬天》。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篇散文,多次给我的学生朗读。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就讲《冬天》。虽然没有这篇文章备课资料,也没有其他任何教学参考资料,但我想,只要我把学生调动起来,真正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我的课就算成功了。

  下面,就是我根据教学录像整理的课堂教学实录。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冬天”。

  因为是借班上课,面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我必须先给他们讲讲我的教学思路,于是我说:“我们怎样来学这篇文章呢?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探讨这篇文章。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我,对我也不太了解,我对你们也不太了解,不过不要紧的,尽管是公开课,但咱们也不要刻意追求什么‘高潮’什么‘热闹’,我追求的关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我经常在想,怎样才算是读懂了一篇课文呢?我不知道同学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看到学生们都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和我一起思考了。于是,我接着说:“我先把我的观点讲一讲。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举个例子,比如有人读《红楼梦》会流泪,几百年前的《红楼梦》和现在的读着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读着从中读出了某些和自己感情相通的东西,所以要流泪。这叫‘读出了自己’。又如,李老师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我的兄弟姐妹》,大家看过没有?”

  学生们纷纷答道:“看过!”

  “大家看的时候流泪没有?流泪的同学请举手。”我一边问一边注意清点举手的学生, “嗯,流泪的同学很少。但是,李老师看的时候流泪了!为什么?因为影片所反映的那段生活,就是李老师的童年时代!你们看的时候,只是把它当电影看,而我却看得流泪,因为我读出了自己――这就是所谓‘共鸣’!同学们,‘读出自己’就是欣赏。”

  我看到已经有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会意点头,便接着说:“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假如现在拿一本关于基因的书给我看,或者拿一些最新考古方面的书给我看,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这并不说明我读懂了,我提不出任何问题,恰恰证明我根本看不懂!但是,如果拿一本我教过很多遍的语文书给我,我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而且问题是越来越多,为啥?因为我读懂了。所以,问题越多,恰恰证明你读懂了。因为你在已经在以研究的眼光去读课文。‘读出问题’,还包括质疑。面对课文,面对作者,当然也包括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同学们对某一段话不理解,或者对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词不理解,都可以提出来研究。我刚才说了,‘读出问题’,就是‘研究’。那么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学习《冬天》。”

  然后,我问大家:“这篇文章,同学们以前读过没有?”

  学生们回答:“没有。”

  “没有读过?哦。李老师却特别喜欢这篇文章。这样,对于这篇文章,我先不忙读,而由你们先读一遍。不要齐读,而是自己按自己的理解去读,同学们也许会读出些味道的。好,现在大家开始读吧!”

  学生们开始朗读。我来回巡视,不时提醒没有大声朗读的学生读起来。

  我看到一位同学一边读一边勾画,便走到他身旁表扬他:“这位同学们做得非常好!他一边读一边勾。大家要向他学习!”

  五分钟过去了,学生们朗读的声音渐渐小了,显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朗读完毕。于是我说:“好,刚才同学们读了一遍。下面,李老师也给大家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注意,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刚才我听有同学读,我就感到他没有读进去,他只是在发音。其实,当你在读的时候,就已经表达出了自己的理解――抑扬顿挫,哪些地方舒缓,哪些地方急促,都体现了你对课文的理解并加进了你的感情。同样,下面李老师的朗读,也体现了李老师的理解并加进了我的感情。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拿起笔,把课文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语句勾画一下。”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我开始朗读。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但我已经给我历届学生读过多次,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今天,当我再次朗读的时候,朱自清文中那朴素而温馨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也洋溢在教室里,感染着每一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学生。“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久久没有说话,学生们也没有任何声息,大家仿佛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沉浸在了朱自清所营造的爱的氛围里……

  我终于打破了沉寂:“今天李老师之所以选这篇文章给大家讲,当然是因为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我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受。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我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好,我们现在就按照刚才我说的‘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顺序来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先看‘读出自己’。邻近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语言最能扣动你的心弦?”

  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地互相交流,教室里呈现出活跃的气氛……

  “好,我们现在请几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谈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好吗?”我对全体学生说道。当一位女学生举起手时,我对她说:“好,先请这位女同学说说。”

  她站了起来:“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我读到这一句,想像朱自清和他父亲一起吃豆腐,屋子虽然很暗,但亲情却很浓。我想起了我父亲给我讲过的他小时候吃豆腐的故事。那种亲情很能引起我的联想和共鸣。”

  “好,请坐。”当她坐下后,我对全班学生说道,“她说她父亲给她讲过类似的生活,让她产生了共鸣。我不禁感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迅速地拉大。在现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像你们,可能是做作业 ,爸爸妈妈呢可能是看电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多么怀念那种吃豆腐的生活呀!所以,朱自清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对一种久违了的温馨人情味的回忆。好,哪位同学再说说?”

  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我对这几句特别感动:‘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我感到这句话特别温馨!”

  “呵呵,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我情不自禁地说道。学生们和全场听课的老师们都大笑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也特别喜欢这一句!好,咱们握过手吧!”我走向前去,和这位同学紧紧握手:“这叫共享!”全场鼓掌。

  这位女同学继续分析道:“虽然是在冬天,他们住的地方人也少,冷清,但一家人却,却……”可能因为紧张,这位女同学竟然说不下去了。

  “好,请坐下,你不用说了。”我充满理解的对她说,“有时,感动是难以言说的!”

  可是她居然并没有坐下,而是补充道:“还有一句,我也很感动:‘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屋子虽然简朴,但很温暖!”

  我鼓励她说:“很好很好!这位同学非常会鉴赏!”

  另一位学生发言说:“我最喜欢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我读出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他是多么慈祥地为孩子夹豆腐。还有孩子饿了的时候那急切的心情,眼巴巴的望着那锅。这一细节特别形象,特别……”

  “特别传神!是吧?”我补充道,“聊聊数语,却把孩子那眼巴巴的神态写得非常形象。”

  她使劲地点头:“对对。还有第二段的最后一句,‘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就这么淡淡的一句,写出了思念朋友的惆怅,多年前的好朋友没有了消息。冬天总是令人想起往事,令人惆怅。”

  “很好!请坐。后面那位举手的同学请说!”我又抽了一位学生。

  “我觉得第一段很好,这一段与我过去看过的一部电影很像。这部电影叫《我最中意的雪天》,是荷兰故事片。写了一个家庭非常温馨的情景。我的家庭也很温馨,所以我对这一段感触颇深。”

  “好呀!那你也可以写一篇以你家温馨生活为内容的《冬天》!”我说,“这位同学由这篇散文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电影,进而又联想到自己的家庭。这也是一种‘读出自己’!”

  我看到一位女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请她发表意见。她先读了文中的一段文子:“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她停了一下说,“读到这一句,我特别感动,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她突然说不下去了,眼泪已经流了下来,但她稍微顿了一下,还是带着哭腔继续说:“爸爸,爸爸,总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夹……”

  她又说不下去了,只是抽泣,看着她那流泪的脸庞,全场的人都感动了,鼓掌响了起来!

  她平息了一下情绪,接着说:“还有‘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一句,也逼真地写出了孩子急切盼望的心理。另外,还有一句我很感动。就是第三段的那一句:‘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还有‘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每当我放学回家打开门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微笑着看着我。”

  她的发言让我也很感动:“非常好!我觉得这位同学不只是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她首先是一位非常孝顺的孩子,是一位非常善于感受爱的孩子!想一想,她由朱自清的文章想道自己爸爸给自己夹菜。可是我们有的同学也许就不是这样想的,面对饭桌上爸爸妈妈给自己夹菜,他们不能理解父母,甚至可能会埋怨父母:‘烦不烦呀?’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什么叫孝心?每天按时回家,不要让爸爸妈妈在阳台上张望自己,就是最大的孝心!而这位同学就是一位非常有孝心的孩子!”我突然提高了声音:“让我们向她表示敬意!”

  如雷的掌声再次响起……

  我继续引导:“同学们看,上面几位同学就叫‘读进去了’!他们所说的,都不是我分析出来的,也不需要我分析。同学们只需要用自己的心尽可能贴近作者的心就行了!把自己摆进去,就会发现文章中很多地方都能引起共鸣的。――还有没有同学要说呀?好,请这位男同学发表看法。”

  一男生:“我读了全文,最后一段,也就是最后一句最能打动我:‘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因为我由这一句想到了我的班级生活,也是充满温暖的;我还想到过去初中的同学,虽然现在我已经上高一了,但常常想念初中的班级生活,想起来就感到温暖。”

  “好,这位同学由文中的语句想到了班级生活。这也叫‘读出了自己’。”我刚评论完,就看到又有许多手举了起来,我说:“是呀,这篇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太多!举手想发言的同学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听更多的同学谈他们的感受,但仅以上同学所提到的文中精彩之处,就足以让我们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同学们体会到的更多的美,大家还可以在课后继续交流。”

  刚才举手的学生带着遗憾表情的把手放了下去。于是我说:“除了欣赏之外,我们还要进行研究,同学们同样可以发表看法的。哪些同学有什么问题呢?甚至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我们这是一个自由论坛,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说说自己不喜欢的理由。或者有同学感到文中有不太懂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总之,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好,有同学举手了。请!”

  一位男生说:“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我渐渐地快睡着了。’我觉得这‘渐渐’和‘快’叠在一起有些不太通顺。”

  “嗯,‘我渐渐地快睡着了。’你觉得不太通顺。那么其他同学同不同意他的观点呢?”我没有急于解答这位学生的问题,而是先把目光投向全体学生,“呵呵,同学们提出问题,不要都等着我来解答,你们也可以动脑筋,你们也可以解答的。嗯,没有不同意见,那说明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质疑。那我说说我的看法吧!我认为,这句话按现代汉语的标准来看,‘渐渐’与‘快’放在一起,是不太规范。但是大家要注意,这篇文章写于新文化运动开始不久,白话文还不是很成熟的时候。类似的语言现象,我们在读鲁迅的文章时,读冰心早期的作品时,都可以发现。因此,我认为,似乎不必苛求。好,还有啥问题呀?”

  又一位男生站了起来:“我发现这篇文章通篇并没有写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对题。这是为什么?”

  “嗯,这位同学认为本文通篇都没有写冬天,文不对题。我认为,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科研价值!”我笑着这样评价他的提问。

  全场大笑,这位男生也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认真地说:“那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吧!请大家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女生说:“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他没有读进去,没有‘读出自己’。”

  全场又大笑。

  但她继续说:“朱自清主要是着力写感情,而不是写景。同时这种感情的表达是很含蓄的,而不是张扬的,因此,他的文章不是水样的文章,而是酒样的文章!”

  我说:“好,这是你的看法。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理由呢?”

  另外一女生举手发言说:“《冬天》在这里不只是为了单纯写冬天,我觉得朱自清写冬天是为了写出对过去往事的怀念,对友情亲情的怀念。而这些体现友情、亲情的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用《冬天》这个题目。”

  “好,我认为她说得非常好!就是说,这几件事情都是发生在冬天。”我一边评价她的发言,一边看了看刚才提问那个男生,他摇了摇头,“哦,好像刚才题问的那位同学还是不同意,好,你说吧!”

  他反驳道:“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得好像有点不太对吧!所谓含蓄并不等于不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呀!比如你到珠宝行去,一个劲地说这戒指非常漂亮非常漂亮,可别人仍然不知道你是想买还是不想买呀!”

  我问他:“那么刚才第二位同学说这几件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以《冬天》为题,你同不同意这个观点?不要紧的,你实话实说,我非常欣赏你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这不叫固执,没有想通就是没有想通嘛!”

  “还是不同意。”他说。

  我问:“为什么?”

  “因为即使这些事都发生在冬天,但既然以冬天为题,还是应该有一些写冬天的句子才好。”

  “哦,你认为还是应该直接写冬天,就像《济南的冬天》一样,是吧?那么,这篇文章究竟写冬天没有呢?”

  多数学生纷纷说:“写了。”而且不少学生举起了手。

  “你看,又有不少同学要反驳你了。好,那位穿红衣服的同学说。”

  被叫的女生发言说:“我想说,这篇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中非常平淡的小事,而且溶注的感情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生离死别之类的,而是一种非常平凡而朴素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在严冬的衬托下,特别温暖。”

  我又抽一位举手的学生发表看法,她说:“我想补充的是,作者以《冬天》为题,是因为这几件事不但都发生在冬天,而且这几件事都给作者以温暖的感觉。”

  我追问:“为什么会给作者以温暖?”

  “因为这些亲情友情令作者怀念,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作者想起来就特别温暖。这种心中的温暖与自然界的冬天形成反差,是一种衬托。”

  我点头道:“嗯,她又说出一个理由:以‘冬天’为题不仅仅是因为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冬天,而且更因为以冬天为背景,更能反衬出这些小事的温馨。”

  我转身问那位提出问题的同学:“请问这位同学,你同不同意她的观点:以冬天的寒冷,反衬出家庭和友情的温馨?”

  他点头说:“嗯,我基本同意作者以冬天来衬托家庭和友情的温暖。”

  “好,他基本接受了那几位同学的观点。这种勇于服从真理的精神更加可贵!”我忍不住拍了拍他的肩膀。

  大家都笑了起来,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语文课应该充满思想的碰撞,这种碰撞不仅仅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碰撞,同学之间也可以碰撞。我还想补充一点:刚才这位同学说文章没有写到冬天,其实,文章是写了冬天的,只是很少像《济南的冬天》那样直接描写冬天的景物,但文章通篇不时都在提到冬天:‘说起冬天’‘又是冬天’‘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你们看,这几天有大风大雪吗?呵呵,没有。所以,这篇文章是写到了冬天的,只不过是把冬天作为背景来写的。”

  我继续问:“还有其他什么问题吗?好,这位男同学请说。”

  一男生说:“作者这样写,‘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这话是什么意思?”

  “好,请问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无人解答?”我忍不住开了个玩笑,“嗯,关键是同学们现在还没有这个体会啊!”

  学生们开怀地大笑起来。

  一女生举手发言说:“我理解,朱自清是刚搬到这里的,他这里是想说明他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正因为这样,一家人才显得很温馨。”

  我问:“你的意思是说,朱自清这里写寂寞都是为了铺垫,正是在这寂寞中,一家人的心贴得更紧了。是吗?”

  “是的。”她点点头坐下了。

  又一女生站了起来:“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那时候,他们不象我们现在有许多消遣,他们没有电视看,没有电脑玩――那时的社会背景就是那样,所以他们一家人只能团坐在火炉旁,心贴得更紧了,彼此互相温暖着。”

  “嗯,很好!我完全同意你们的理解。看,我想说的话都被你们说完了。”

  一男生举手问:“第二自然段说‘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我想问,他们醒的是哪一场梦?”

  “好呀,我们来研究一下:‘好像醒了一场梦。’是怎么回事呢?谁能回答?”

  沉默。学生们都在思考。

  一位女生举手了:“前面写的环境一直非常安静,作者和朋友在一起心境恬静,冬天的西湖游人也很少,后面到了寺里面,就很嘈杂,还有佛婆念佛的声音也很大,所以就像一场梦醒了。”

  我补充道:“是的,刚才作者和他的朋友在湖面上已经陶醉了,快睡着了。现在一下来到这喧嚣的地方,好像梦被吵醒了。这里是个对比。是吗?好,请坐。”

  又一位男生提问:“‘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我不明白,‘她们母子三个’为什么要对着‘我’笑。”

  “是呀,为什么要对他笑呀?呵呵呵呵……”我忍不住笑了起来。

  学生们也笑了起来。

  我首先表扬这位提问的学生:“我很赞赏这位同学,他有问就提,他不因为这个问题可能比较简单就不提。谁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呀?”

  一女生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平常的亲情,因为每次我回到家里,爸爸妈妈都会对我笑:‘回来了?’”

  “是呀!”我对那位提问的男生说,“你回家的时候,你爸爸妈妈没有对你笑?笑不笑呀?”

  众笑。那位提问的男生点头,小声说:“也笑的。”

  “这就对了!你爸爸妈妈对你的笑和朱自清这里写到的笑是一样的――看到自己的亲人回来了,情不自禁的笑容就会洋溢在脸上。”

  学生们大笑。

  “好,那位举手男同学还要提什么问题?”

  “第一段的第二行:‘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我觉得这里用‘白狐大衣’的比喻不太恰当。还有这一段最后一句:‘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里的‘掉’字,我感觉也不太恰当。”

  我说:“白狐大衣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当然是可以讨论的。我理解,这里是取其白而滑。白狐大衣外面是光滑的。当然我也没有穿过白狐大衣。(众笑)这只是我的想像。另外,关于这个‘掉’字,应该说这里写的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从‘筷子上掉下来’,当然是不是还有比掉更好的字,大家还可以研究。大家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呀?”

  举手的人越来越多。

  “哟!想提问的人越来越多了!呵呵,但是我不问了,(众笑)因为快下课了。不过,我看到你们那么多的人举手想提问,我就感觉我这堂课上的特别成功。呵呵!(众笑)为什么呢?你们‘读进去’了嘛!尽管问题越来越多,但我的任务并不是把你们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我也不可能都解决,刚才同学们提的许多问题都不是我解答的。我的任务是开启你们思想的闸门,点燃你们思想的火炬!让你们真正‘读进去’。其实,你们问我的问题我并非都能解答的,比如刚才有同学私下问我:‘李老师,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呀?’(众笑)我真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的确不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但我可以下来查有关资料,下次如果我再讲这篇文章就可以告诉我的学生了。不过,,我这里想顺便问问,在座有没有同学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或者哪位听课的老师知道,帮助我解答一下? ”

  没有人举手,我正想结束教学,突然一位男生举手了。

  “好,请这位男同学回答。”

  他站起来大声说:“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

  我正想问他的依据何在,却看到他刚才是在读文中的一句话,我恍然大悟:“嗯?啊,对了,文章中前面有一句话:‘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这不就是答案吗?”

  全场鼓掌!

  “哎呀,你这个回答提醒了李老师:我读得是多么粗心啊!在这一点上,你超过李老师了!同学们,陶行知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现在我就崇拜他!”

  全场大笑,掌声如雷。

  “最后还有几分钟――啊,其实没有几分钟了――我简单谈谈我的体会。同学们应该注意这篇文章中的细节,要善于关注细节!吃豆腐,‘眼巴巴地望着那锅’是细节;划船,‘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是细节;还有‘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也是细节;打动人的总是细节!还有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这是细节……本来我还准备了另外两篇文章,一篇是写我和我学生的故事,主要写我和我学生之间的互相思念;还有一篇是写我童年的一件往事,是我五六岁时一次迷路后怎样被一群红领巾送回家的,我的感受也是通过许多细节来表现的。因为时间关系,我不给大家讲了,但同学们可以在课外认真读读。当然,关注细节,决不仅仅是写文章,作文和做人是统一的,刚才那位女同学提到父亲给自己夹菜时忍不住流泪了,她想起自己回家时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便很感动,这些都是通过细节来感受的。所以,无论作人还是作文,请从关注细节做起!――下课!同学们再见!”

  “老师再见!”

  全场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2003年4月19日 根据实况录像整理

  整理后记:(李镇西)

  这是一次“突然袭击”的公开课,事前一点准备都没有。但上下来不但学生和听课老师反响很好,而且我自己也觉得不错(教师也需要自我欣赏和自我鼓励的)。细细想来,这堂课成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不追求我讲了多少,而追求我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

  “对话”是新课程理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儿之一。但“对话”并不是让学生自发的讨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自己的经验钻研课文,进而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所谓“把自己的心摆进去”,或者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然后,各自谈谈自己从课文中的所悟所得,分享各自的收获,当然,教师也参与其中,分享学生的收获,共享美文。

  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何在?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当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我始终提醒自己:不要老想着把自己对课文“深刻的领会”、“精彩的分析”、“独到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5分,也比老师灌给他10分强!

  而事实上,一旦学生情感的闸门被大开,思想的火炬被点燃,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精彩”和“独到”……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也是教师的一个大脑所望尘莫及的,更是教师的任何事前设计所无法预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追求的“民主”“平等”“和谐”“自主”“探究”……都自然而然呈现了出来。当那位女生由朱自清的父亲“夹豆腐”想到自己父亲给自己夹菜而流下眼泪时,当学生们围绕文章题为《冬天》是否“文不对题”而争鸣时,当最后一位发言的那位学生说出关于“阿弥陀佛生日”的答案时……我由衷地感到:任何人为“导演”的“高潮”、“亮点”都不及学生感情激荡、思想喷涌时所自然而然绽放的心灵花朵更为灿烂夺目!

  永远不要自以为是,永远不是低估学生的智慧,做一个学生心灵海洋的推波助澜者,而不要做学生心灵的屠宰者!――这次执教《冬天》,我再次这样提醒自己。我的成功也在于此。

  附:

  冬 天

  朱 自 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熏,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选自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朱自清散文》)

《冬天》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篇13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的方法。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语言。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对于冬季这个季节来说同学们应很熟悉,现在也即将进入初冬,请你用一句话来描绘你眼中的冬天,(凛冽的寒风、白雪飘飞……)是的,在许多人眼中冬天就是冷的、枯燥的代名词,但是作家老舍眼中济南的冬天却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他笔下的一幅冬天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悟把握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

  2、带着以下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把握语气、语速、语调等)(投影,指导学生把问题带入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⑴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一个词最能体现济南冬天的特点,为什么是个宝地?

  ⑵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⑶请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明确:

  ⑴“温晴”是济南冬天的特征,济南的冬天与北京、伦敦、热带相比无风声,有日光,日光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水,像在小摇篮里。

  ⑵作者主要抓住了济南的冬天里的山水,阳光下的山,薄雪覆盖的小山,城外的远山,泛绿的水。

  课堂小结:文章与北平、伦敦、热带作比,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细致的描绘济南冬天的山水,处处渗透了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赏析、探究(四人一组讨论)

  指导读2~5节(投影出问题)

  1、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

  2、细读第3节作者的写景顺序是怎样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认为这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把你刚才划出的喜欢的句子读几遍,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

  1、阳光照耀下的山—温静或暖和、安适;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水墨画或淡雅;水—绿。

  2、自上而下、山上、山尖、山坡山腰…,为了突出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细致的描绘薄雪下的山之美,依山写景从上到下的描绘,如把山坡上的斑驳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使山活了起来;把夕阳照耀下的粉色薄雪比喻为害羞的少女:“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我们带入想象联想的境界,使事物具体形象可感。

  3、示例:

  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房顶上卧着点雪。用“卧”字写村庄写雪写其形态活灵活现。

  ⑵“不忍得”将水人格化水有了灵气,更为了突出写绿。

  课堂小结:济南的冬天如此的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山水。

  四、拓展延伸

  请用你的笔勾勒出你对家乡冬天的感受。(多角度)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读写一体,一篇小作文。)

  五、作业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在冬天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提示:简要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介绍老舍及其笔下的冬天,查阅一下资料)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山

  温晴

  水

《冬天》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篇14

  【教材分析】

  冬天到了,人们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准备过冬。动物们也有自己的过冬方式:小青蛀躲在自己的洞里呼呼睡大觉,小兔子换上了厚厚的皮毛,大雁飞到了暖和的南方,小松鼠则在自己的家里储存了大量的食物。幼儿对于动物们在冬天的变化充满好奇,他们也愿意关注和思考动物们的这些生活习性与冬季环境的关系。本活动通过讨论讲述、分享交流、操作实践等环节,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认识常见动物的过冬方式,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激发幼儿关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冬眼、迁徒、换毛、储存食物等几种动物过冬方式,知道动物采用不同的过冬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2.能大胆交流自己的看法,与同伴协商合作,对动物过冬方式进行简单分类。

  3.萌发探索动物生活习性的兴趣,体验搜集、分享、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有关动物在冬天里生存方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24,动物的图片若干(数量与幼儿人数相同),分类图每组1张,“幼儿学习材料”一一《拥抱冬天》。

  【活动建议】

  1.引导幼儿交流查阅到的资料,简单介绍动物的过冬方式,使幼儿感受到搜集分享的快乐。

  (1)提问:寒冷的冬天来了,人们穿上了厚厚的棉衣。你知道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吗?

  (2)引导幼儿利用搜集的图片、图书等资料,采用自由谈话的形式,向大家介绍动物的过冬方式。

  2.借助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故事,了解不同动物的过冬方式。

  (1)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观看课件《冬天的动物》,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2)鼓励幼儿讲述故事里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提问:故事里的动物朋友是怎样过冬的?还有哪些动物的过各方式和它们样?它们为什么这么过冬?

  (3)结合幼几回答和课件,引导幼儿进行分析。如:什么是冬眼?还有什么动物冬?狗熊的过冬方式有什么不一样?换毛的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还有哪些动物是换毛过冬的?大厘和燕子为什么要迁移到别的地方?

  3.引导幼儿分组协商合作,将动物图片按过冬方式归类并进行分享、交流,激发幼儿探素动物生活习性的兴趣

  (1)小组协商,将图片分类。

  每组幼儿1张分类图,组内协商哪一栏贴哪种过冬方式。做好标志后,将动物图片贴到相应的过冬方式栏中。提醒幼儿将故事《动物怎样过冬)中没有提到的过冬方式贴到最后一栏。

  (2)展示小组分类图,由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交流。

  每组选派一位代表,说明自己组是怎么分类的,哪些是故事中没有的过冬方式。教师及时引导、纠错、提升

  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动物的过冬方式有冬眼、换毛、迁徙、储存食物、留卵过冬、躲在暖和的屋里过冬等。

  4.引导幼儿讨论、交流,知道动物过冬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1)提问:动物们为什么要想这么多办法过冬?

  (2)小结:动物采用不同的过冬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活动延伸】

  请幼儿自主阅读《拥抱冬天)第12-13页,继续探究动物的过冬方式。附

  动物怎样过冬

  冬季对动物来说是很危险的季节。一方面,天气太冷,容易被冻死;另一方面,不容易找到吃的东西。那么动物们有哪些办法过冬呢?

  第1种方法是冬眼,如蛇、青姓、乌龟等动物。它们冬天躲在自己的洞里睡大觉

  直到春天才醒来。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它们不吃不喝也不动,靠缓慢地消耗身体里的脂肪度过寒冷的冬天。狗熊冬天也在睡觉,可稍有响声就会醒来,肚子饿了也会出来找东西吃,这叫假冬眠或半冬眼

  第2种方法是迁到暖和的地方,知大服、燕子等动物。它们飞到南方方面是因为那里温暖,另一方面是能找到食物。这都有利于它们的生存。

  第3种方法是加厚自己身上的度毛或者羽毛,知兔子、鹿、孤狸、麻、乌等动物。它们冬天身上的度毛成毛比夏天要厚得多。至于吃的东画,它们也不用发愁。因为它们在夏天和秋天尽量多吃水西,吃得辟的,冬天能找到食物的时候就吃、找不到吃的东西几天也没问题。

  第4种方法是储存食物,如松鼠、蜜蜂、妈蚁等动物。秋季时,它们在自己家里储存大量食物,这样到各天它们就不用出门了

  第5种方法是留卿过,如坡、虫等昆虫。秋季时,它们产卵,让卵在树枝上、草丛里、泥土里度过冬天。这些的外边有特球的卿保护,不怕寒冷,等到春天来临时,它们的虫就会由来,快乐地到处去玩了。当然,还有些动物是躲在安全的地方过冬,如苍蝇、蚊子飞进人们暖和的屋里过冬。它们是害虫,在家里看到它们要赶快消天。

  小班音乐游戏《大熊山》优质公开课视频+有声课件PPT+教案+音乐大班美术优质课《叶片上的毛毛虫》视频+课件PPT+教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冬天》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