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让“比较”贯穿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鲸》的教学设计

让“比较”贯穿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鲸》的教学设计

摆脱失落 点赞 分享
让“比较”贯穿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鲸》的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让“比较”贯穿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鲸》的教学设计

让“比较”贯穿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鲸》的教学设计
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三小  李  艳
课题:鲸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10册)
设计理念:
让“比较”贯穿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是人们认识事物异同的一种思维方法,它能帮助我们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澄清模糊观点,总结规律,并有助于启迪思维,深化理解,是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新课和旧课联系起来,巩固和掌握新旧知识,同时,可以开阔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阅读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将课后表格内容与文本比较,培养学生敢于挑战书本的精神,让学生的思维更广阔,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我们引导学生回忆《只有一个地球》文中的说明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为学习本文做铺垫,使学生的思维更流畅;同时两文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本文是如何将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的。我们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读写结合,并比较写作对象相同的文章,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表达,写作的效果不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教材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在表达上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假设等多种说明方法,对鲸的特点作通俗的说明。同时,作者准确用词,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
学情分析:1.学生喜欢这种科普性的文章,在通读了文章后,能自行了解鲸的知识,并完成书后的表格,但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填空时要提炼文章要点,训练学生的概括综合能力。
2.因为曾经学过说明文,所以学生对说明方法也有一定的认识。基于此,我们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定为迁移运用知识,学习新内容,使学生的思维更流畅;学习运用说明方法,读写结合,培养学生思维变通性。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鲸的知识。
2.通过填写和完善书后的表格,使学生的思维更广阔。
3.深入研究课文,通过回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的说明方法,迁移知识,学习本课的新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更流畅。
4.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能自选内容写一段话,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教学重点:
1.深入研究课文,通过回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的说明方法,迁移知识,学习本课的新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更流畅。
2.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能自选内容写一段话,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教学难点: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能自选内容写一段话,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起学习兴趣:
展示鲸的图片:看啊,同学们,在激昂的旋律中,一群鲸在海面上乘风破浪.向我们游来.它们时而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水花;时而沉入水底,喷出条条水柱……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还记得文章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吗?请你打开书,看着课文为我们讲述鲸的知识。
(预设:学生按自然段内容叙说鲸的知识或者按各部分内容述说鲸的知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让“比较”贯穿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鲸》的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