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战情人 点赞 分享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微信扫码分享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精选12篇)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0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宝应县城南小学    沈志彬

  《争论的故事》系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盛老师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兄弟俩为怎么些大雁而争论,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故事讲完,盛老师让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我校的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进行了“争论”,而且教师之间也进行了三轮“争论”。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进行了碰撞,对教育行为作了深刻反思,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一、来自课堂上的争论:

  1、课堂上的声音

  在《争论的故事》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声音,而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现将两种声音实录如下:

  a.课堂1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 的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刚才说的是书上的四种观点,你们以为谁说得对呢?

  生:我支持第四种观点: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前面的三种说法太浅显了,最后一句话才是总结道理。

  生2:这句话放在最后,又最深重,是整个故事的总结。所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真正告诉我们的是道理。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都满意地点点头,没有一个表示有异议。)

  师;(总结)是啊,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光说不做是不明智的,这样只能浪费时间,贻误时机。

  b.课堂2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师生交流)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他们的争论,白白浪费了时机。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先做起来。

  生5:我以为兄弟俩的争论都在说死话,结果大雁飞走了,告诉我们人不能说死话,要相互谦让一点。

  生6:我奶奶常跟我说,“好猫不叫”叫的最响的猫不一定是捉老鼠最多的猫,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说的多不如做的多。”

  ……

  (大家交流了许多观点,更多的是支持:“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做起来”)

  师:课文中的盛老师支持哪一种观点呢?

  生:课文写“盛老师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那么盛老师对所有的观点都赞同肯定。

  师:你们对盛老师的态度满意吗?

  生:不满意,盛老师对什么观点都:“赞许”,那我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

  (生大多数不满意,都分学生表示满意。)

  师:同学们,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其实,是很正常的。只要你说的有道理。说兄弟俩很笨,我觉得有理;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也是事实;说没抓住时机也对,说做事关键先做起来也行……

  (课堂上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2、争论的声音

  课堂上两种声音,折射出两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深刻的反思,大胆地解剖。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剖析与反思,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孰是孰非呢?支持课堂1的教师认为,故事是则寓言,掌握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学生的发表仅代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但不一定正确,只有“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才一语破的,而且这样学生也能接受。支持课堂2的教师认为,新的课程标准一再提出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可以是多元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文中盛老师那“赞许的目光”也就是肯定了这种多元的反应,也体现了编者、教材的价值取向。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归结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感受是要“一元”还是“多元”?从文学作品鉴赏的多元性和学生认知规律及差异性来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应是多元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能以一刀整齐划一的方式要求学生,也不能以部分学生甚至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全体学生。

  二、来自检测的争论:

  1、来自检测的情况反馈

  课堂上的争论平息不久,年级组搞了一次阶段检测,检测试卷就有一题:读了《争论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结果课堂1的学生基本上都写成“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阅卷的教师都予以肯定,课堂2的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说兄弟俩笨的;有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有说要抓住时机的;还有说别的等。阅卷教师逐一予以甄别。说“要抓住时机”“要关键做起来”等道理的打了勾,而说“真笨”“浪费时间”等答案打了叉,经过统计,只有近一半的人答对了。

  2、争论的声音。

  争论发生在本年级组老师同阅卷的老师之间。

  年级组老师认为,学生的感受理解是多元的,不能强求一致,说“真笨”“浪费时间”的也是学生独特感受,这里不应该判错。

  阅卷老师认为,学生的独特感受应当予以尊重,如“要抓住时机”算对,“关键做起来”等也算对。而试题问的是“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兄弟俩真笨”“兄弟俩浪费时间”只能是当时的状况和简单的判断,你能说这也叫道理吗?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体现了如何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这一矛盾。

  语文教学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感受在更多的时候对更多的学生来说,是一致的。不应该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在特定的情况下,学生对特定 材料有独特的体验,这是正常的,也必须予以保护与尊重。另一方面,“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而“文本的道理”却是不是个人感受的问题,它应该是明确的,最多数元的,不应该存在“一个个读者就有一个道理”的说法,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呢?在争论中,全体老师再次达到共识:首先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教师应予以具体的分析,只要他能自圆其说,只要他的体验是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老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但是,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从更广、更深的角度看问题(这时学生的体验也有可能回归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中来,也有可能超越文本。

  三、来自教后记的争论:

  1、教后感交流

  原以为这场争论应该结来了,可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又引发了全校语文老师的一次争论。

  在一次教师交流教后记的活动中,课堂上的老师在提出《争论的故事》教学中,他问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或者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其中只问“感想”,没问“道理”,以致于课文学会了,感想很丰富独特,但“道理”却只有一半的人掌握。“一石激起千层浪”,应问“感想”还是应问“道理”呢?

  2、争论的声音

  支持问“道理”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目标 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道理”是这则故事的核心内容,如果一篇文章学完了“道理”学不懂,可以说教学的失败、教育的失误。其二,从当前的教学评价来看,一个学生只有体验感受,考试怎么办?

  支持问“感想”的教师认为,“感想”即感悟以及想到的内容,其中包括道理的感悟,还包括联系自己看到听到的情况产生的联想。语文教学就应当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和体验。只有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的道理,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真的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争论后的反思:

  这次争论的其实体现了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和还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对矛盾上。故事学完了,问“学生有什么感想”和“学生懂得什么道理”这本身本无谁优谁劣之分,两者可以兼得,既问“感想”又问“道理”,在感想中学生谈出道理最好,如牵不出“道理”也可顺势深究一下。但从教师的争论中,要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思想的不同的倾向。主张问“道理”的,是从文本出发,从落后课程评价出发,他们是在围绕教材教,围绕考试教。主张问“感想”的,他们不仅是教材忠实的“消费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他们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学生本位意识——教育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教材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主体”在一定的情况下确实是一对矛盾。多少年来“教师一直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主管部门考教材”,“教材”成了教师教学的唯一,也成了教师思想的“枷锁”。新的教育理念指出,要改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课程设计、实施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课程评价也要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理念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5ykj首页>>>>>>www.diyifanwen.com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篇2

  宝应县城南小学    沈志彬

  《争论的故事》系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盛老师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兄弟俩为怎么些大雁而争论,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故事讲完,盛老师让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我校的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进行了“争论”,而且教师之间也进行了三轮“争论”。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进行了碰撞,对教育行为作了深刻反思,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一、来自课堂上的争论:

  1、课堂上的声音

  在《争论的故事》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声音,而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现将两种声音实录如下:

  a.课堂1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 的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刚才说的是书上的四种观点,你们以为谁说得对呢?

  生:我支持第四种观点: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前面的三种说法太浅显了,最后一句话才是总结道理。

  生2:这句话放在最后,又最深重,是整个故事的总结。所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真正告诉我们的是道理。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都满意地点点头,没有一个表示有异议。)

  师;(总结)是啊,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光说不做是不明智的,这样只能浪费时间,贻误时机。

  b.课堂2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师生交流)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他们的争论,白白浪费了时机。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先做起来。

  生5:我以为兄弟俩的争论都在说死话,结果大雁飞走了,告诉我们人不能说死话,要相互谦让一点。

  生6:我奶奶常跟我说,“好猫不叫”叫的最响的猫不一定是捉老鼠最多的猫,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说的多不如做的多。”

  ……

  (大家交流了许多观点,更多的是支持:“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做起来”)

  师:课文中的盛老师支持哪一种观点呢?

  生:课文写“盛老师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那么盛老师对所有的观点都赞同肯定。

  师:你们对盛老师的态度满意吗?

  生:不满意,盛老师对什么观点都:“赞许”,那我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

  (生大多数不满意,都分学生表示满意。)

  师:同学们,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其实,是很正常的。只要你说的有道理。说兄弟俩很笨,我觉得有理;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也是事实;说没抓住时机也对,说做事关键先做起来也行……

  (课堂上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2、争论的声音

  课堂上两种声音,折射出两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深刻的反思,大胆地解剖。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剖析与反思,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孰是孰非呢?支持课堂1的教师认为,故事是则寓言,掌握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学生的发表仅代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但不一定正确,只有“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才一语破的,而且这样学生也能接受。支持课堂2的教师认为,新的课程标准一再提出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可以是多元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文中盛老师那“赞许的目光”也就是肯定了这种多元的反应,也体现了编者、教材的价值取向。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归结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感受是要“一元”还是“多元”?从文学作品鉴赏的多元性和学生认知规律及差异性来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应是多元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能以一刀整齐划一的方式要求学生,也不能以部分学生甚至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全体学生。

  二、来自检测的争论:

  1、来自检测的情况反馈

  课堂上的争论平息不久,年级组搞了一次阶段检测,检测试卷就有一题:读了《争论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结果课堂1的学生基本上都写成“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阅卷的教师都予以肯定,课堂2的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说兄弟俩笨的;有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有说要抓住时机的;还有说别的等。阅卷教师逐一予以甄别。说“要抓住时机”“要关键做起来”等道理的打了勾,而说“真笨”“浪费时间”等答案打了叉,经过统计,只有近一半的人答对了。

  2、争论的声音。

  争论发生在本年级组老师同阅卷的老师之间。

  年级组老师认为,学生的感受理解是多元的,不能强求一致,说“真笨”“浪费时间”的也是学生独特感受,这里不应该判错。

  阅卷老师认为,学生的独特感受应当予以尊重,如“要抓住时机”算对,“关键做起来”等也算对。而试题问的是“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兄弟俩真笨”“兄弟俩浪费时间”只能是当时的状况和简单的判断,你能说这也叫道理吗?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体现了如何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这一矛盾。

  语文教学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感受在更多的时候对更多的学生来说,是一致的。不应该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在特定的情况下,学生对特定 材料有独特的体验,这是正常的,也必须予以保护与尊重。另一方面,“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而“文本的道理”却是不是个人感受的问题,它应该是明确的,最多数元的,不应该存在“一个个读者就有一个道理”的说法,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呢?在争论中,全体老师再次达到共识:首先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教师应予以具体的分析,只要他能自圆其说,只要他的体验是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老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但是,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从更广、更深的角度看问题(这时学生的体验也有可能回归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中来,也有可能超越文本。

  三、来自教后记的争论:

  1、教后感交流

  原以为这场争论应该结来了,可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又引发了全校语文老师的一次争论。

  在一次教师交流教后记的活动中,课堂上的老师在提出《争论的故事》教学中,他问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或者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其中只问“感想”,没问“道理”,以致于课文学会了,感想很丰富独特,但“道理”却只有一半的人掌握。“一石激起千层浪”,应问“感想”还是应问“道理”呢?

  2、争论的声音

  支持问“道理”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目标 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道理”是这则故事的核心内容,如果一篇文章学完了“道理”学不懂,可以说教学的失败、教育的失误。其二,从当前的教学评价来看,一个学生只有体验感受,考试怎么办?

  支持问“感想”的教师认为,“感想”即感悟以及想到的内容,其中包括道理的感悟,还包括联系自己看到听到的情况产生的联想。语文教学就应当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和体验。只有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的道理,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真的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争论后的反思:

  这次争论的其实体现了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和还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对矛盾上。故事学完了,问“学生有什么感想”和“学生懂得什么道理”这本身本无谁优谁劣之分,两者可以兼得,既问“感想”又问“道理”,在感想中学生谈出道理最好,如牵不出“道理”也可顺势深究一下。但从教师的争论中,要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思想的不同的倾向。主张问“道理”的,是从文本出发,从落后课程评价出发,他们是在围绕教材教,围绕考试教。主张问“感想”的,他们不仅是教材忠实的“消费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他们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学生本位意识——教育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教材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主体”在一定的情况下确实是一对矛盾。多少年来“教师一直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主管部门考教材”,“教材”成了教师教学的唯一,也成了教师思想的“枷锁”。新的教育理念指出,要改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课程设计、实施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课程评价也要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理念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篇3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江阴市实验小学  李红霞

  [案例再现]

  师:谁能把盛老师的故事表演出来?下面分小组准备。

  生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

  表演之前的一个小组:

  生1:我表演哥哥。

  生2:不行,哥哥是主要角色,你还是表演村里人吧!

  生1:我觉得我能表演好。

  生3:凭你,作业老是不写,成绩也是倒数。别要砸了咱小组的表演。

  生4:就这么定了,你表演村里人。

  生1低下头,不再作声。

  ……

  师:课文学完了,现在请各小组讨论一下,在这课的学习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分小组积极讨论。

  发言之前的一个小组讨论情况:

  生1: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把握好时机。因为时不再来,机不可失啊!

  生2:做事情最关键的是要先做起来,我们可以在做中体会其中的道理、奥妙。

  生3:做事要抓住时机是对的,但是我们也应该学习兄弟俩,要学会质疑。

  生1:你的说法不对,学会质疑不应在这个时候。

  生3:大雁飞走了,还会再来。我们照样可以把它射下来。

  生2:关键课文中是告诉我们要善于捕捉时机,不能白白浪费时间。

  生4:当我们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除了需要学会请教别人,还需要全面地去分析问题。

  生:(众笑)这根本不是课文中要告诉我们的呀!

  小组汇报的时候,这一组的答案只有两个:生1、生2。

  ……

  [反思认识]

  合作性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但我们往往注重的是这种表面形式,却很少有人虑及学习者的情感、态度、意志等。这些都使得合作性学习的实效受到了挑战:学习者是否积极参与了,他们的群体是否善于合作,他们是否能在合作中体现真正的自我,他们的合作是否建立于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以上的这则案例无疑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想,谈合作性学习,必须得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习者自主参与、畅所欲言。不管是优等生,潜能生;强势学生,弱势学生。谈合作性学习,还需注重构建民主、平等的新课堂模式。不仅要帮助学生创设民主的平台,提供给学生平等交流的广阔空间,而且要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地让学生锤炼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渐渐变得自立、自信、自爱。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73

  三年级语文《争论的故事》备课参考

  导航台

  一、 课文主要内容及思路导读

  “争论”就是各执已风,互相辩论。你和别人争论过吗?为什么事争论?争论的结果如何?有兄弟两为大雁是煮了吃还是烤了吃而争论,你猜结果怎么?结果,大雁既没煮了吃,也没烤了吃。怎么回事?

  这篇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兄弟俩争论的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说明做事应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贴误时机,一事无成。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可惜这时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写盛老师讲故事。故事讲的是兄弟两看见大雁不去射,反而争论如何吃大雁,还跑到村里去找人评理,哥哥说要把大雁煮了吃,他认为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味道,弟弟说要把大雁烤了吃。他认为烤了吃,皮香肉嫩,味道鲜美。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他们跑去找村里人评理。大家建议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只可惜这时大雁早已飞走了,煮、烤都不可能。

  第二部(从“故事讲完了”到结束)主要写同学们交流感想。通过学生之口来告诉我们这个故事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不要因为没有意义的争论浪费时间。

  讲故事

  明道理

  精品屋

  二、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片 断 点 评

  用来填饱肚子

  不认为正确

  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

  [欣赏]

  这兄弟俩以打猎为主,射下大雁是用来填饱肚子的,所以“射”非常有必要。但大雁“从他们的头上飞过”,“飞”说明大雁不是静静地等在那里,它是活动着的,所以时间非常紧迫,不可耽误。但这兄弟俩却为着还没有射下的大雁争论如何吃法,竟然还争得头头是道,不分胜负,让人发笑。

  金手指

  三、表达方法提示

  这篇课文大量运用人物语言,以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通篇只有首尾两个自然段不是人物的语言。所以对话是这篇课文的特点。

  在刚刚开始学与作文时,老师就教给同学们人物对话的形式。

  说:“......”。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提示语放在前面。随着同学们的熟练掌握,老师又教给同学们另外两种,提示语放在后面和中间。

  “......”。说。

  “......”,说,“......”。

  提示语放在后面,点句号。提示语放在中间点逗号。一些同学在运用时有些混淆,认为说后面都应点冒号。其实提示语放后面,一句话已经结束了,当然点名号。提示语放中间,如果“说”后面点冒号,那么前面一段引号里的话和后面一段引号里的话就不是一个人说的了,你把它(提示语)看作句子的中间一部分,后面还有,理所当然地点逗号。这样理解是不是简单些。

  同学在读这篇课文时,是不是已经发现课文中的很多对话没有提示语。

  “这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这段对话没有提示语,是因为话语接得比较紧凑,每句话分别是谁说的并不重要,重点在话的内容,所以没有提示语,还有一种情况也不需要提示语,那也是话语接得比较紧凑,再加上上文的提示,没有提示语。也能分清每句话分别是谁说的。

  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四种形式描写了物的语言,对话,要注意及时巩固复习哦!

  益智园

  四、创新与实践

  1、在“金手指”里,我们了解人物对话的四种形容,你能否学着这篇课文中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进行对话片断的小练笔,可以写同学们的争论,也可以写大街上,公共汽车上,菜市场里的人物的语言。

  2、故事的兄弟俩教训了吗?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你猜他们会怎么做?请你续编《争论的故事》。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第一范文首页>>>>>>www.diyifanwen.com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篇5

  备课时,初读课文,发现《争论的故事》结构非常清楚:第一部分写了盛老师给同学们讲的一个故事,第二部分写了盛老师启发同学们谈听了故事后的感想。感想部分实际上就说明了故事蕴含的道理。“这么简单的文章,学生自己读一读,内容和道理都明白了,这课(而且是展示课)可怎么上呀?”我不禁有些担心起来,真怕自己上不好这节语文课。可上课的时间、内容早已定好了,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我只好硬着头皮,赶紧去钻研教材,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设计教案。

  今天的课上下来,并没有像我担心的那样。我感觉课堂上的“语文味”还是比较浓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交流中有了一定的提高。

  一、有效利用课文插图:

  课文中的插图是教学时不能忽视的,小小的一张插图,和课文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较好地利用了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疏理了课文,理解了词意。

  教学环节1:

  (出示图)图中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观察图画,联系课文内容,根据两人所持的不同意见“哥哥认为大雁应该煮着吃,弟弟认为大雁应该烤着吃。”判断出了图上人物的身份,形象地了解了“煮、烤”的意思。

  教学环节2:

  “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让学生看图、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烟熏火燎”的理解。学生通过看图,明白哥哥说烤了吃没有什么好味道的原因是他认为“烟、火苗接触到大雁,使它的外皮变颜色,染上烟火味,有可能会烧焦”。

  评议:你们真会查“无字词典”呀!

  二、进行以文为本的表演:

  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能讲讲这个故事。在课堂教学初始环节,我就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借助词语简要地说了故事内容。如果读完故事后,再让学生完整地讲这个故事,我觉得教学的意义不大。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围绕兄弟俩的第二回合争论,抓重点词句谈体会,读好对话,演好对话。

  兄弟俩争论的观点截然不同,他们的理由都很充分,学生读对话,谈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抓住“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就该、很不服气”这些词语体会到兄弟俩争论的激烈、都认为对方说得不对,互不服气。还感受到对话中的许多反问句更强调出不服气的语气。

  接着,指导学生抓住这些词语和反问句,把激烈的争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同桌合作,练朗读、练表演。指名表演时,学生充分体现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扭头不看对方,表示对对方观点的不认同,很好地表现出了“不以为然”的样子。“大声争辩”时语言说得快速、响亮。演弟弟的学生两手*腰,把“很不服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读、演得有声有色,深刻地阐述了对文本的理解。

  三、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拓展学习的空间:

  有故事,有感想,是这篇课文的独有特色。“感想部分”巧借同学之口,各抒己见,从多个角度阐明了道理。如何使学生既和文中同学的感受产生会心的共鸣,又不失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独特感受呢?我先引导学生将故事读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找到兄弟俩在这件事中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及时射下大雁”,没有抓住“一群大雁从他们的头上飞过”这个最佳时机,先将大雁射下来。有学生向兄弟俩提出建议“他们可以先射一只下来,再争论也不迟。”有位学生甚至替他们想了一个更妙的方法“他们是打猎为生的,箭法一定不错,何不一齐拉弓射箭,射下两只大雁来不是更好吗?”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读文中“感想部分”,不用再过多地讲解,学生对“抓住时机,先做起来。”这个道理已经理解得非常透彻了。

  接下来补充阅读的名言警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少说空话,多干实事。”“没有人碰不到机会,只是你是否把握。”“坐着说,何如起来行。——周恩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进一步巩固了课文的学习。

  四、找准结合点,引导学生乐于表达:

  同学们在读这篇课文时,发现课文中感想部分的对话没有提示语。

  “这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

  我向学生说明了:“这段对话没有提示语,是因为话语接得比较紧凑,每句话分别是谁说的并不重要,重点在话的内容。”

  我设计了学着这篇课文中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进行对话片断的小练笔。

  【教师出示:老师问大家:“你们最喜欢什么动物,能说说理由吗?”

  “      ”

  “      ”

  “      ”

  “      ”

  …………】

  学生兴趣浓厚,积极交流:

  “我最喜欢信鸽,因为它能为人们传递信息。”

  “我最喜欢大熊猫,因为它是中国的国宝。”

  “我最喜欢小白兔,因为它浑身雪白,有一对长耳朵,一双红宝石一样的眼睛。”

  “我最喜欢小鸟,因为它可以展翅高飞。”

  “我最喜欢小鸡,因为小鸡毛茸茸的,像一个黄色的绒球,很可爱。”

  “我最喜欢小狗,因为它很通人性,对人很忠诚,能帮助人们看家护院。”

  “我最喜欢花豹,因为它既跑得快,又会爬树。”

  “我最喜欢蜜蜂,因为它们非常勤劳,可以酿出香甜的蜜。”

  “我最喜欢青蛙,因为它是庄稼的保护神。”

  …………

  孩子是非常喜欢小动物的,设计这样一个说话、写话练习,结合了课文中独特的段落形式,选取了孩子最感兴趣的话题,在学生学习了《雪儿》《放飞蜻蜓》《保护青蛙》等内容之后,孩子们调用自己平时的观察所得,运用掌握的词句说、写出了动物的特点,更在不知不觉中体现了本课写兄弟俩争论时表明观点、列举论据的说理句式特点。形式虽然简单,但效果良好。

  看来,简单的课文其实并不简单。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深入挖掘教材,找准语文训练的结合点,何愁课堂教学没有“语文味”?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篇6

  一、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课文《争论的故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作为三、四年级地衔接,本册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初步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课文通过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想,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机会,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

  课文层次清楚,1-5自然段是盛老师讲的故事,6-11自然段是同学们的感想。课文的插图展现了文章的高潮(第三自然段),兄弟俩各持观点,争论不休。

  2、 教学目标:

  a、 知识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和文中的关键词语,对部分构词能力强的生字,在课后让学生作更深入地了解。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b、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争论时的语气、表情、动作。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探讨。

  c、 情感目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起来的处事态度。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兄弟俩争论的论点——大雁是烤的好吃,还是煮的好吃,好好读好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不以为然”、“争论不休”、“两全其美”这几个词语。

  难点:文中重点词语“不以为然”、“争论不休”、“两全其美”、“烟熏火燎”这几个词语,要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接受,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教时进行。

  4、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尤其要注意本课的标点符号(双引号、单引号)。结合“无字词典”理解“烟熏火燎”的意思。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抓住论点,围绕兄弟俩的两次争论,学习课文的三、四自然段。采用文中的插图和学生脑中的画面,引导学生讲好故事。联系上下文理解“不以为然”、采用重点突破法理解“争论不休”,联系上下段意思理解“两全其美”。积累“机不可失,时不在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这两句话。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争论的故事》,运用多媒体展示关键的画面,降低讲故事的难度。

  二、 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1、情境教学法:在学习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时,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兄弟俩怎样围绕烤和煮展开争论?争论了几次?

  2、直观教学法:为了帮助学上讲好故事,先让学生在脑中放电影,在运用多媒体展示关键的画面,降低难度。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已有的体验理解“烟熏火燎”。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受争论时的语气、表情、动作。

  同时在朗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书、讨论、品味、背诵”的方法学习课文。同学让学生查“无字词典”——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已有的体验理解“烟熏火燎”;联系上下文理解“不以为然”、采用重点突破法理解“争论不休”,联系上下段意思理解“两全其美”。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抓住论点,切入主题)

  通过初读课文,你能用一、二句话概括这个故事吗?

  1、指名交流。(兄弟俩为大雁是煮的好吃,还是烤的好吃而争论。)

  2、板书:煮

  烤

  从这两个字的字形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意思。

  (二)细读课文(抓住论据,反复朗读品味)

  (1)、兄弟俩是怎样围绕“煮”和“烤”而展开争论的?自由地、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①读完后,请学生看多媒体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

  ②围绕“煮”和“烤”兄弟俩几次展开争论?指名交流

  ③多媒体演示第一次争论:指名读第一次争论:弟弟反对“煮”的理由是什么?

  ④多媒体演示第二次争论:指名读第二次争论:哥哥反对“烤”的理由是什么?交流“烟熏火燎”查“无字词典”的结果。

  ⑤他们的观点截然不同,他们的理由都很充分,再读读他们的对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交流:不服气,认为对方说的不对。a在多媒体上点击“很不服气”b师重复“认为对方说的不对”课文中哪个词表达了这个意思。点击“不以为然”,c用反问句强调了不服气的语气。

  ⑥把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弟弟或哥哥,读好他说的话。自由练读。

  ⑦分角色朗读,学生点评。(多指名几组)

  (2)、他们谁都不服气,谁也说服不了谁。有没有什么好办法,使兄弟俩都满意呢?

  ①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读完第一句后)点击“争论不休”,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休”的意思。

  ②读完整个一段,点击“两全其美”,

  ③这个办法,哥哥满意了吗?弟弟满意了吗?

  教师总结:哥哥和弟弟都满意了,这个办法称得上两全其美了。

  ④可事情的结果让人满意吗?齐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三)过电影(抓住重点画面,帮助学生记忆)

  1、争论结束了,故事也学完了。苏老师也想学一学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一讲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在脑中放一遍电影。交流:你的脑中出现了哪几幅画面?

  ① 多媒体演示

  ② 教师相机点评:a这个画面交代了故事中的人物

  b这是故事的高潮,这是故事最重要的画面。

  c这是故事的结尾,这个画面也不能少。

  2、看着画面,讲讲故事,讲不下去了,可以读读相应的自然段。指名交流讲,师生共同评议。

  过渡:定格在画面2上,如果你是其中的哥哥或弟弟,你会怎么做?

  (四)学习同学们的感想

  1、指名交流

  2、读读同学们的感想

  3、老师要赠送大家几句话;

  ①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②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五)板书设计

  煮

  争论的故事

  烤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篇7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有感情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领悟其中的道理。

  一、导入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盛老师给她的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就是——(学生读题)《争论的故事》,你们能来讲讲这个故事吗?

  二、学习讲述《争论的故事》

  (一)课件出示: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练讲故事,要求: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学生,根据要求讲述故事,教师计时。再练习,再指名讲故事,集体评议。

  2、指名讲故事,集体评议。相机板书有关词语:不以为然

  争论不休烟熏火燎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3、导:既然是争论的故事,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对吗?现在增加点难度。

  (二)课件出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自然段,同桌练讲故事,要求:讲出争论的语气,并说清兄弟俩各自的意见和理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同桌共同合作。

  3、指名上台讲故事,集体评议。

  (三)同学们的本事可真大!都能按照每一次的具体要求把故事讲的请清楚楚。

  1、黑板上这几个词语你理解吗:不以为然争论不休烟熏火燎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指名说说词义。

  2、导:如果能把这个故事想象的更具体、生动些,并配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那就更好了。

  (四)课件出示:四人一小组练习表演故事。要求:配上动作、表情。

  出示课件。

  指名上台表演,集体评议。

  三、感悟故事道理

  1、师:同学们讲的真不错!故事听到这,你有什么想法?

  指名把有价值的发言简短地写到黑板上。

  2、盛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同学们听,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6——11)小节。

  (2)讨论:你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吗?谈谈你的体会。

  相机理解:兄弟俩“笨”在哪里?他们没有抓住什么时机?……

  (3)指导学生读好文中同学们的话。

  (4)引读:第1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赞许”,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四、总结课文。

  1、《争论的故事》学完了,这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2、拓展: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五、作业

  小练笔:把自己生活中接触的有关争论的故事写下来。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词语:(齐读、指名读)

  充饥 争论不休 评理

  可惜 两全其美 无影无踪

  2、这个故事中谁和谁争论?为什么争论?你能用上这些词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1)学生同桌练一练。

  (2)指名讲。

  3、过渡:

  那么,他们是怎样争论的呢?看课文,听录音,体会故事中人物的语气。

  二、精读训练第一部分。

  师述:兄弟俩是怎样争论的呢?出示句子。

  1、指导读兄弟俩的对话。(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体会:哥哥不以为然的语气,弟弟不服气的语气。理解:不以为然

  (出示:谁能找准“然”的解释)

  2、小结:

  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3、过渡:

  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课文中用了什么词说明他们的争论没有停止?通过讨论板书:争论不休

  出示:(1)停止(2)休息(3)表示禁止或劝阻你能找准“休”字的解释吗?

  4、引读第4、5自然段。

  (1)他们到村里找人评理,大家建议说-------(生读:“你们把……两全其美了吗”)理解:两全其美

  (2)当他俩都很满意,想去射大雁时,可惜------(生读:“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理解:无影无踪齐读句子。

  (3)当兄弟俩发现大雁不见踪影后,会说些什么呢?想像一下。

  5、如果能把这个故事想像得更具体、生动些,并配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那就更好了。大家来练一练。

  (1)四人小组分角色练习。

  (2)学生上台表演。

  (3)学生评价。

  6、过渡:同学们演得真不错,故事听到这儿,大家肯定有不少感想,同桌互相讨论。

  三、精读训练第二部分。

  1、同桌互相讨论感想。

  2、指名谈谈自己的感想。

  3、师述:大家真聪明,有这么多的想法,编书的叔叔已经把这些想法录到书上了。出示句子:(略)分别请4名学生朗读句子,从中弄清:

  (1)他们“笨”在哪儿?

  (2)他们没有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时机?

  (3)为什么说“他们这样争论下去,时间白白浪费了?

  (4)与其这样下去,还不如……(学生自由说)

  4、再读同学们的话,品味品味。

  5、谁能告诉大家,这儿最后用上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师述:大家理解得非常好,从这个故事引发的这些感想,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出示:无论做什么,都要抓住时机,关键在于先做起来!学生齐读。

  6、引读: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生:赞许的目光)板书:听

  赞许

  (1)“赞许”是什么意思?

  (2)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四、总结课文。

  1、《争论的故事》学完了,这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2、最后,让我们再一起分角色把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好吗?老师就是文中的盛老师,你们当然就是同学们,开始!

  五、布置:

  作业课后4。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篇8

  一,导入新课

  1,板书:争论,你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吗 (各持己见,互相辩论)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争论 为什么争论 怎么争论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怎么样 )

  3,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到到课文25《争论的故事》中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1,读准字音. 2,画出自己觉得读起来有困难的词句,再认真读一读.

  幻灯出示自读要求:

  第一步:注意文中的生字词,努力读准字音;

  第二步:将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努力将它们读准确,读通顺.

  3,检查反馈:

  (1)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师:生字都认识了吗 把生字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你的同桌读错的地方帮他纠正,他如果有不会读的你可以当小老师教教他.谁都会读了

  幻灯出示生字词:

  烤鸭 争辩 皮香肉嫩 评理 剖开

  真笨 关键 聚精会神 赞许 煮熟 烟熏火燎

  其他同学注意听,

  (二)刚才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把刚才说的连起来说一说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这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朗读演练

  (一),故事的大意我们知道了,如果请你来讲这个故事,你认为要讲好这个故事,最重要的是说好什么地方呢

  1,观察图,说说兄弟俩的表情动作,感受一下争论现场的情景,师:你从图中看出了什么

  师:这张图画出了激烈争论的情景,当时兄弟俩一定是面红耳赤,怒目圆睁,唇枪舌战,互不相让,好一场激烈的口水战.

  c,你能为兄弟俩配音吗

  2,那就请你们好好读读争论的话,琢磨一下,哥哥弟弟的话该怎么读 你除了自己体会,还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

  哥哥和弟弟是怎么争论的 谁想来给插图配音.

  a,学生评价,师评价

  (不以为然什么意思 怎么读 很不服气是怎样的表情 怎么读 可以适当地加上动作表演读.)课文中出现了四个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的语气. (指名表演朗读对话)

  3,小组演练

  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

  分成四人小组,先分一下角色,然后排练一下这个故事,注意各个角色不同的语气语调.(生排练,师巡视指导.)

  4,指名小组表演.

  (1)师生共同评论演技

  a说说优点,他们表演的好吗 哪些地方好啊

  b提出更好的修改建议,有没有什么地方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进

  学生评价,老师评价

  (2)表演中指导两点:

  a(兄弟俩对话完后,)是不是争论到这里就完了 不争论了

  那么"争论不休"是什么意思 怎样才算是争论不休

  b最后看到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后有什么表情动作

  (3)再指名小组表演

  四,谈感受

  1,听了这样一个"争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1)"兄弟俩真笨笨"在哪里

  (2)"他们没有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时机

  (3)为什么说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掉了

  (4)与其这样毫无意义地争论下去,还不如怎样做

  2,课文中的同学们也有自己的想法.

  出示句子,自由读一读.

  幻灯出示:

  这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跑了.

  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白白浪费了.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4,省略号表示什么 同学们的感受真多,那么你从这个故事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谈自己对抓住时机的认识)

  (板:抓住时机,先做起来)

  你们很会学习会思考

  5,难怪盛老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呢!郑人买履的

  每一个寓言故事里都隐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爱思考的孩子就能发现.在练习8的读读背背中八个成语都选自古代寓言,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老师这里有一篇《郑人买履》的故事.默读这个故事,想想其中蕴含的道理.

  作业:

  (1)把今天读的这两个故事讲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听

  (2)课后继续搜集寓言故事来读,把你体会到的道理写出来.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篇9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45

  《争论的故事》听课评价

  一,导入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盛老师给她的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就是——(学生读题)《争论的故事》,你们能来讲讲这个故事吗

  二,学习讲述《争论的故事》

  (一)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练讲故事,要求: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学生,根据要求讲述故事,教师计时.再练习,再指名讲故事,集体评议.

  2,指名讲故事,集体评议.

  相机板书有关词语:不以为然,争论不休,烟熏火燎,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3,导:既然是争论的故事,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对吗 现在增加点难度.

  (二)课件出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自然段,同桌练讲故事,要求:讲出争论的语气,并说清兄弟俩各自的意见和理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同桌共同合作.

  3,指名上台讲故事,集体评议.

  (三)同学们的本事可真大!都能按照每一次的具体要求把故事讲的请清楚楚.

  1,黑板上这几个词语你理解吗:不以为然,争论不休,烟熏火燎,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指名说说词义.

  2,导:如果能把这个故事想象的更具体,生动些,并配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那就更好了.

  (四)课件出示:四人一小组练习表演故事.要求:配上动作,表情.

  出示课件.

  指名上台表演,集体评议.

  三,感悟故事道理

  1,师:同学们讲的真不错!故事听到这,你有什么想法

  指名把有价值的发言简短地写到黑板上.

  2,盛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同学们听,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6——11)小节.

  (2)讨论:你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吗 谈谈你的体会.

  相机理解:兄弟俩笨在哪里 他们没有抓住什么时机 ……

  (3)指导学生读好文中同学们的话.

  (4)引读:第1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赞许,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四,总结课文.

  1,《争论的故事》学完了,这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2,拓展: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评价: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读—讲—演—评—悟—写的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提升了.教学中,教师抓住听,说,读,写这四个最基本的训练方式进行学习,训练的引导和推进都有比较明确的目的,使学生在听中明白事理,在写中掌握字词,在读中感悟课文,在说中加深体会.可见,教学的每个过程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教者才能有的放矢.另外,教师注重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尽管三年级的学生概括水平还比较低,但教师没有因此而忽略训练,而是教给方法,引导练说,鼓励学生尝试用提供的词语来进行概括,既降低了难度,又使学生有了说的愿望,最终学生能将课文大意用完整,简洁的话表达了出来.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和互动.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为交往,就是告诉我们:师生双方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第一范文首页>>>>>>www.diyifanwen.com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篇10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争论的故事》,本课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因此第一部分的教学,我就采用抓关键词讲故事的办法来引领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主动接触文本,讲故事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所好,所以这部分教学轻松、有趣,效果不错!

  教学第二部分时,我问同学们:想先听听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感想还是想先听听咱们班同学的感想?结果他们都选择了先听听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感想,于是我们就采用分组朗读和个别分角色读的方式来体会同学们的话,并顺势推荐了“各抒已见”这个成语来表达同学们七嘴八舌发表意见的情景。最后我出示那12个小圆点说:“这里还省略了许多同学的许多想法,其中也包含咱们班同学的感想。现在就请你们自己来补充吧。”本以为先学习了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想法后,孩子们的思路会被局限了,大概只能重复其中一些观点或语言了。没想到他们的想法却出乎我的意料。

  一位同学说:“兄弟俩不应该争论不休,天上有一群的大雁飞过,他们可以一人射一只,按照各自喜欢的方式煮来吃,不是一样两全其美吗?”好几个同学跟着频频点头,说:“就是呀。”

  另一位同学说:“如果只有一张弓,那就谁射下来听谁的,也不用争论不休了。”

  全班大笑,虽然有些武断,但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呀。我很高兴孩子们能有这么多奇特的想法,但离真正的寓意似乎还有距离,于是我问:“大家听出来没有,他们的想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孩子们想了想,猜出来了:“都要把大雁射下来。”“是呀,无论是一人射一只吃,还是把一只分开两半吃,或是谁射下来就听谁的吃,都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先把大雁射下来呀。这就是课文中哪句话的意思?”“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对,先做就能抓住时机,后做往往就贻误时机了,说到这儿,你想到了哪个成语?”“先下手为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一看时机已经成熟,就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理想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他们很容易领悟到:无论理想多么伟大,关键是现在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将来实现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这节课后来同学们的发言也很精彩,但我印象最深的却还是那几个同学关于怎么吃大雁的奇思妙想。因为这个故事我也听过多次,其中的寓意了然于心,但我却从未像孩子们那样去想象、思考、质疑。所谓教学相长,在这节课中收获更多的是我还是学生,还真说不清呢。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篇11

  《争论的故事》课本剧 《争论的故事》情节有趣,角色语言占有很多的篇幅,有利于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为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活跃课堂气氛,指导学生将《争论的故事》中盛老师讲的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再组织学生表演。经过师生全员参与,共同合作,现将《争论的故事》改编成以下课本剧:争论的故事时间:早上地点:山下小村庄人物:哥哥  弟弟  众人第一幕[幕起:太阳刚刚升起,大山脚下的一座小村庄,屋里出来兄弟俩,他们各自背着几支箭,拿着一张弓,打着呵欠,一前一后走出来,一群大雁从他们头上飞过。]哥哥  (指着大雁)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弟弟  (望了望大雁)最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哥哥  (不以为然,大声争辩)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味道?弟弟  (很不服气,据理力争)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兄弟俩指手划脚,争论不休。)[幕落]第二幕[幕起:村子里众人围着兄弟俩,听他们诉说各自的理由(哑语)众人听后,对兄弟俩的说法都表示有一定的道理(做出动作)]突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人(村民),示意大家静下来。村民  (建议)你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兄弟俩(频频点头)太好了!太好了。真是两全其美。(兄弟俩仰起头,四处张望天空中的大雁,大雁早已无影无终。兄弟俩你看我,我看你,流露出失望的样子。)[幕落]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篇12

  【说教材】

  《争论的故事》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它将清代笑话集《笑林广集》中的一则笑话自然地结合于师生对话的场景中,同时把“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巧妙地蕴含其中,发人深省,寓教于乐。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兄弟俩看到大雁不去射,反而争论怎么吃大雁,还找路过的老人评理,最后大雁飞走了,兄弟俩再也射不着了。这一部分在叙事中寓理——兄弟俩因“争论”而错失射雁的时机。第二部分,主要写盛老师启发同学们谈听了故事的感想。这部分借文中的学生之口说理,帮助学生感悟理解并产生共鸣,从而深入领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能讲讲这个故事。

  2、深入理解,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生词卡片(特别指出:不要布置预习)

  【说教法学法】

  1、从读到讲要达成“讲讲这个故事”的目标,必须让学生将课文语言材料“内化”,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而。应符合学生从读到讲,由“外”而“内”再发乎“外”的语文学习规律。那么,引领学生实实在在地读通,“批文入情”地读好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2、从读到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读书的全过程。在读这篇蕴含着深刻道理的文章时,更要促学生之情去感悟,引学生之理而共鸣。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情感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阅读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实践从读到悟的经历,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揭题

  1、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好吗?师讲《争论的故事》(课文2-3自然段)。

  2、故事讲到这儿,老师想请你们来讲下去。这个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呀?

  3、那么,这个故事的原著中结局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到课文《25.争论的故事》中找答案吧!

  揭题。

  ●(听故事?好啊!)

  上课伊始,教师即投“生”所好,用故事一下吸引学生的注意。接着,故事戛然而止,留下了空白,激起学生放飞想象,任思维天马行空。(故事的原著有结局?就在课文中?快让我读吧!)留下悬疑,让学生自己到文中找答案,这种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手段虽已没有新意,但使用起来可真的有效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合作学习,读通课文

  1.找身边的小伙伴,一起读课文,互相正音。

  2.画出自己觉得读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互相帮一帮、考一考。

  3.检查反馈:(1)哪些小朋友愿意合作读课文,开开小火车呢?其他小朋友注意听,这列小火车开得怎么样。(2)学生评议,教师相机板书学生朗读中读错的词,指出读破的句,引导学生复读。

  (二)理清脉络:(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盛老师讲的故事?其余的自然段写了什么呢?(2)交流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要读懂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是第一步。为了达到激趣效果,课前没布置预习,因此,初读这一关一定要扎实,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但又要注意采用学生喜欢的新颖的形式,避免枯燥、机械重复。让学生乐于阅读,使先前激起的阅读兴趣得到保持。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一)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既然是争论,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同桌分角色朗读,读出争论的语气与样子。指名同桌读。评一评,再分角色读读。读评结合,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几处地方,体会人物争论时的心情,从而更好地把握朗读时的语气、表情等:(1)看插图,启发想象当时的情景;(2)理解“不以为然”的意思;(3)突出几个反问句。(“再好吃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鸭子不是可以靠了吃吗?——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2、两个人合作能读出争论时的不同语气,那么,谁有更大的本领,一个人也能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试一试。

  3、兄弟俩的争论分出了胜负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争论不休”的含义。选择“休”的意思。(休:a.停止b.休息c.表示禁止或劝阻)

  4、引读第4、5自然段。指点学生理解“两全其美”的意思。

  5、你能用上这些词,讲讲这个故事吗?(充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争论不休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心灵相通。”在精读这一段时,从分角色朗读,到一个人读出不同任务的不同语气,再到讲讲这故事,引导学生不断的深入体验,揣摩人物心理,从而忘我地投入,真情地表达,为理解第二部分课文打下了基础。

  ●若讲故事安排在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听写括号种的词语。

  (二)学习课文6-11自然段1.听了这样一个“争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2、课文中的同学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出示句子,自由读一读。你欣赏哪一种想法呢?

  3、难怪盛老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呢!你知道“赞许”是什么意思吗?盛老师赞赏的是什么?从中,你又悟到了一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既是加深理解,又增强了感受,促使学生领悟到其中的道理。“从中,你又悟到了一些什么?”使学生感受到要像文中的同学一样,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实现“超越文本”。四、总结

  1.总结,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现在,你能说说“争论”是什么意思吗?(兄弟俩、同学们都是在争论吗?从比较中领悟“争论”的意思:必须是各执己见,见解不一致才构成争论。)

  ●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是本册的教学目标之一,适时地利用训练点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作业:

  (1)在《名言警句录》上添写几个警句,可以用文中的,也可以自己总结概括。

  (2)搜集几个蕴含着道理、让人得到启发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在于让学生“内化”课文,还在于引导学生拓展视野,进行语言积累,引导学生善读乐写,以利于语文素养日有寸进,不断提高。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