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认识11~20》教案

《认识11~20》教案

旧城已冷 点赞 分享
《认识11~20》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认识11~20》教案(精选20篇)

《认识11~20》教案 篇1

  开发区小学 五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公顷的认识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2课时,本课第 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重点难点: 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课前准备: 教学情境挂图。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学生回忆说一说。 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出示例1图片 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二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1、  认识公顷的含义 谈话:100米有多长?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指出: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  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 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 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实际感受一下。 (来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要求估计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要求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来到篮球场)让学生观察并推算大约多少个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 4、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提问: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请同学们自己用计算器算一算,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5、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1公顷。 (2)完成第2题 先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统一数据后再用计算器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三 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三第1、2题 (1)第1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醒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2)第2题,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2、练习十三第3、4题 (1)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结果和过程。 (2)第4题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已知道的面积1公顷和底80米写在相应的字母下面,高用“□” 表示,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底,求出高。提醒先要把1公顷换算成10000平方米。 板书设计: 认识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练习设计: 一、单位换算 4公顷=(      )平方米        0.18公顷=(     )平方米 600000平方米=(     )公顷    350平方米=(    )公顷 65000平方米=(     )公顷   0.06公顷=(    )平方米 二、一个梯形果园,上底是500米,下底是800米,高是400米。这个果园占地多少公顷? 三、黄海盐场每块盐田长100米,宽80米。60块这样的盐田占地多少公顷? 四、一个占地1.5公顷的平行四边形苗圃,底是400米,高是多少米?(用计算器计算)。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五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认识平方千米

  本课初备

  课时

  共2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重点难点: 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谈话: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公顷有了哪些认识? (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投影出示例2图片) 3、学生看图,并读一读其中的数据和文字。 同学们,图中计量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用的是什么土地面积单位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 二 认识平方千米 1、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占地面积都非常大(可稍微介绍一下) 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 介绍: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 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学生计算) 4、交流反馈。 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5、试一试 学生理解题意。这个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别是多少? 单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指出:和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 学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结果。 三 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计算,并交流如何把平方米化换算成平方千米。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一读,并填一填,交流如何把公顷换算成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如何换算成公顷。3、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4、练习十三第5题 学生理解题意,根据江苏省的估计其他四个省的面积。 学生讨论并交流。 5、练习十三第6题 学生讨论,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 6、练习十三第7题 想象物体的实际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 读一读你知道吗? 四、全课总结。板书设计: 认识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练习设计: 一、单位换算 3平方千米=(   )公顷     78000公顷=(    )平方千米 36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6050000000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0.35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18000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170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 0.015平方千米=(       )平方米 二、沪宁高速公路路基全长约320千米,宽约50米。这条高速公路占地多少公顷?合多少平方千米? 三、填空。 1、南京玄武湖占地47XX0平方米,合(      )公顷,合(      )平方千米;其中水面3680000平方米,合(      )平方千米,陆地1040000平方米,合(      )平方千米。 2、扬州瘦西湖总面积1.037平方千米,合(      )公顷,(      )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0.499平方千米,合(      )平方米,陆地面积0.538平方千米,合(      )公顷。 四、解决问题。 1、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20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行驶6分钟,能给多大的地面洒上水? 2、一块梯形果园地,上底400米,下底500米,高60米,这块果园地有多少公顷? 3、一个占地1公顷的平行四边形麦地,底边长125米,高是多少米? 4、一架直升机在一片梯形松树林上空喷洒药水。上底5千米,下底3千米,高是4千米。这片松树林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合多少公顷?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认识11~20》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

  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按照课程标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基本精神。本节课试图把各知识点教学用一系列的活动串联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参与动手操作、合作实践、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全身心的参与数学活动,认识分数,充分体验理解几分之一的实际意义,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努力实现课堂上学生自身多种感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立体的多维互动这一指导思想。

  【学生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分数”对学生

  来讲是陌生的,但“物体或图形的一半”都是学生熟悉的。因此教师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亲自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说一说物体或图形的一半,架起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桥梁。“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如学生在用各种图形折一个喜欢的分数这一实践活动中,个人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把谁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谁的几分之一。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冲突

  1.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

  结合学生交流,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

  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3.如何用数学来表示“一半”。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揭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数学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数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课始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不仅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的前提自然展现,且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孕育而生。]

  二.活动—建构

  (一)着力建构二分之一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1)我们把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一半”是其中的几份?

  结合学生交流,师揭示:“一半”可以用1/2表示。

  (2)这一份是蛋糕的1/2,那一份呢?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设计意图:平均分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教师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是以平均分为基础的。]

  2.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折长方形纸的1/2

  a.学生动手折长方形纸,并给其1/2涂上颜色。

  b.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c.深究:

  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

  [设计意图:1/2是分数认识的重点,由实物到图形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强化就平均分的理解。通过动手折1/2,说出自己的折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直观的体验理解了1/2的意义。]

  (2)折其它图形的1/2

  a.从刚才分的学具中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纸片,折一折,找出它的1/2涂上颜色。

  b.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c.深究:

  (选择学生作品中不同的图形)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2来表示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图形动手折它的1/2,体现了尊重学生、教学民主的思想。在此过程中又完善了1/2意义的理解。为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打下基础。]

  3.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

  (1)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2)小结:                       

  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1/2.

  [设计意图:此题围绕本课重点,有效巩固了所学认识,进一步巩固对1/2意义的理解。]

  (二)类比迁移,认识几分之一

  1.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2.操作:

  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几分之一。

  3.交流

  你表示出了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设计意图:在充分认识1/2的基础上,扩展对几分之一这类分数的认识和理解。]

  (三)学写分数

  1.指导书写:教师指导学生写,学生书空。

  2.看图写数:引导学生完成第93页“做一做”第1题。(看图写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学生不但学会了写分数,还进一步巩固了对几分之一意义的理解。]

  三.总结质疑、完善认识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帮学生把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为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基础。]

《认识11~20》教案 篇3

  “千克、克”的认识(第五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准备:课件、台秤、天平、称的物品(盐两包、蜜枣一包、五个共约重一千克的苹果、李子一个、学生奶五瓶、一角硬币一个、一瓶500ml的水、铅笔一枝、《新华字典》一本、花生米约50颗,鸡蛋一个)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口算

  10×10 10×100 5×200 1000÷10 1000÷5

  二、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一包蜜枣和一包盐,哪一样重一些?

  1、猜一猜;

  2、掂一掂再猜。(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的质量有轻有重)

  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两个物体到底有多重呢?

  明确:可以用秤来称,也可以看物体包装袋上的净重量。

  三、介绍秤和常用的质量单位:

  同学们说一说,你曾经见过哪些秤?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先让学生说,再投影。(台秤、电子秤、天平、磅秤、弹簧秤、杆秤等)

  明确:在生活中,称一般的物体有多重,我们常用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作单位。(板书课题:千克和克)

  四、掂一掂,认识“千克”

  1、掂一掂两包盐。

  2、你知道有多重吗?我们来称一称。(放在台秤上)

  你会看吗?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什么?单位呢?(表盘上标着:kg)

  明确:两包盐约重1千克,“千克”国际上用“kg”表示。

  3、再次掂两包盐,感受1千克,边掂边说“两包盐重1千克”。

  五、再次感受1千克。

  1、你估计1千克有几个苹果?

  2、掂一掂,比较这一袋苹果(5个)和刚才的两包盐,谁重?

  先猜再称。明确:通常这么大的苹果,5个大约1千克。

  3、如果是李子呢?一个李子比一个苹果重还是比苹果轻?猜一猜1千克有多少个李子?(要求作出合理的猜测,即要有根据)

  明确:一个李子比一苹果轻,因此一千克的李子数量比5个苹果多。

  4、找一找,1千克有哪些物体?

  例如:两包盐、五个苹果、五瓶学生奶、两瓶水等等。

  5、思考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明确: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是一样重。

  六、认识“克”

  1、那老师现在称一下一枚一角的硬币(放在台秤上)。咦,怎么没台秤反应?(太轻了)

  用什么秤?明确:天平。

  看天平的方法:当指针指着中间红色的刻度,就说明两边平衡了。

  2、那我把硬币放在左边,右边放砝码,因为怕砝码被氧化,我们要求用小镊子夹(说明用天平的方法)

  那我们挑砝码时该挑大的还是小的?(小的)

  根据一角硬币的重量,选择适当的砝码。(教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3、放最小的10g砝码也太重了,怎么办?用游标。(指导如何看游标)

  明确:约重1克。

  4、表示比“1千克”轻得多的物体,我们常用“克”作单位,国际上用“g”表示。

  1千克的物体和1克的物体质量差距甚大。

  5、认识“千克”和“克”的关系:

  那“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回头看两包盐重多少?(1千克)那我们再来看看一包盐的净重量——500g,那也就是说:

  500+500=1000(g) 1000g=1kg

  刚才我们称了大约5个苹果1000克,那一个苹果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明确:1kg =1000g,1000÷5=200(g)。

  同理,一瓶学生奶也约重200g。

  七、分小组动手操作:

  先掂一掂,作出合理的估计,再称一称。(填表格)强调:填好单位!

  物体蜜枣一瓶水铅笔字典花生米约50鸡蛋估计重量 称的结果

  八、巩固练习:(口答)填单位。

  一枚一角硬币重约1( ),一枝铅笔重约10( ),

  一枚回型针重约2( ),2个苹果重约400( ),

  一个西瓜重约4( ),一头大肥猪重约200( )。

  九、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跟同学们分享一下,你都学到了些什么?

《认识11~20》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方法 :创设情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自主学习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强化

  cai演示:出示一支圆柱形铅笔。

  教师问:同学们这支铅笔是什么形状的?你能说说它具有什么特征吗?

  生:是圆柱体。它的特征是:圆柱有三个面,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有一个侧面是曲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圆柱的特征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

  cai课件:用转笔刀削铅笔,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圆锥体)垂直切下来。

  问:这还是圆柱体吗?被切下来的是什么几何形体呢?

  生:不是。是圆锥体。

  师揭示课题: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所学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认识》。板书课题

  三、探究体验。

  1、列举,提出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你都看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你也可以把课下收集的圆锥形物体拿出来给大家看。

  生1:冰激凌外壳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2:有的帽子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3:漏斗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4:盖房子用的铅锤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

  同学们很善于观察,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想一想,你都想知道有关圆锥的哪些知识?

  生可能提出:

  1、我想知道圆锥的特征。

  2、我想知道圆锥有几条高?它的高指的是什么?

  3、我想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

  4、我想知道圆锥的体积应怎样计算?

  5、我想知道圆锥的表面积该怎样计算?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也可以猜一猜你能发现什么?

  生:手拿圆锥体模型观察、想。

  师:把你观察到的,感觉到的告诉给你小组的同学,小组同学共同探讨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师:哪组愿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

  生汇报:(预设展示过程)

  a、圆锥的特征。

  ①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②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③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④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⑤我们还发现圆锥的底面朝下立者,尖朝下不立者。

  ⑥圆锥在桌子上滚动时,既不朝前走,也不朝后走,它总是绕着一点画圆。

  b、圆锥的高

  ①我们发现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之间的距离。

  ②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我们认为圆锥只有一条高。

  ③圆锥的高是圆锥的底面到顶点的线段的长。

  ④我们认为他们说的不准确,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它应该有无数条高。因为从圆锥的顶点引一条与底面平行的线,这样就可以作出无数条高。

  师:同学们对于圆锥的高有几种不同的看法,谁的说法是正确呢?请同学们小组进行讨论。

  生:小组进行讨论。

  师:哪些同学同意某某的说法。老师也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请同学们仔细看屏幕。(cai课件演示圆锥的高)

  师:这条黑色的虚线就是圆锥的高。谁愿意说说圆锥的高指的是什么?

  生试说圆锥的高:

  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圆锥只有一条高。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和一个底面圆心。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42页看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谁来读。

  (指名读、齐读高的定义)

  师:哪一组还有发现。

  c、圆锥的侧面展开。

  我们发现圆锥的侧面展开是扇形。(举起给同学们看,一名同学把展开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教师用cai课件演示侧面展开的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拿起圆锥体模型,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小组互相说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师:谁愿意到前面说说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两名学生到前面来说

《认识11~20》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上的数。

  2.在探究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

  3.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

  1.读出下面的画横线的数。

  师:怎么读亿以内的数?

  2.写出下面画横线的数。

  师:怎么写亿以内数的数?

  (二)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但我们的生活中不是只有亿以内的数,还有亿以上的数(课件出示),这么大的数该怎么读怎么写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亿以上数的读写法做准备,并使学生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探究新知

  (一) 亿以上数的读法

  1.课件出示例图

  2.师:试着读一读这些数。(七十亿、一百亿四千万二千万、四千零三亿零五百万)

  3.小结

  (1)师:再读这些数,边读边想,你是怎么读出每一级上的数的。(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按照个级的读法读,末尾加一个“万”字或“亿”字)

  (2)读出下面的数。

  (3)师:这三个数中每个数都有很多的0,哪些0读了哪些0没读?

  (4)师:综合大家所说,想一想亿以上的数怎么读?

  4.练习:做一做

  920xx00000  26705000000  508040003000  300700400

  师:在数位顺序表中的数你会读,没有数位顺序表,怎么办?(分级)

  师:读出这些数。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数,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数的过程中,自觉地将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亿以上数的读法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二)亿以上数的写法

  1.课件出示

  三亿     三十亿九千万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2.师:试着写出这些数。(300000000、3090000000、70030020xx00)

  3.师:说说是怎么写的。

  三亿,先找亿字,三亿在亿级上写3,其他位上都是0。

  三十亿九千万,先找亿字和万字,三十亿在亿级上写30,九千万在万级上写9000,个级上全是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先找亿字和万字,七千零三亿在亿级上写7003,二十万在万级上写20,其他位上都是0。

  4.师:怎样写亿以上的数?

  5.练习:做一做第1、2题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写亿以上的数,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把亿以内数的写法迁移到亿以上的数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读写法比较

  1.师:比较读数和写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从高级起,按级读数、写数

  不同: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2.师:无论读数还是写数都离不开数级,读数时要先分级按级读,写数时要抓重点字来按级写。写数与读数相反,读数时,每级末尾的0不读和其他位上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可在写数时,要把这些隐藏起来的0全部还原回去。有时题目里没有看到“零”字,写数时却写了一串,比如三亿,有时,明明只看到一个“零”字,写数时却写了几个,如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所以,读数时要注意0读还是不读,读几个的问题,写数时要注意在哪儿写0,写几个0。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总结亿以上数写法的基础上,请学生比较读数和写数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读数和写数方法的理解、掌握。】

  三、知识运用

  1.教材第22页第4、5、6题

  2.读数游戏

  (1)你写出一个数我们读。

  (2)根据学生写的,要求他们适当调整0的位置,使0不读出来,或读出一个、两个……

  【设计意图:巩固亿以上数的读写法,通过读数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有0的数的读法。】

《认识11~20》教案 篇6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大家喜欢打篮球么?喜欢看篮球赛么?说到篮球就不得不说到一个人,你们知道是谁么?

  这里有一项关于姚明的数据统计

  据统计:姚明在nba比赛中的罚球命中率一向很高,前两个赛季罚球命中率高达81%,但上赛季下降到了78.3% 。

  2、 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条信息。大家认识红色的数吗?认识的举手,真不错,我们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认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么?

  二、 通过数据,引出概念。

  1、在我们南京现在正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因此某个社区里就进行了这样的一项篮球比赛,我们来看看比赛的数据显示。

  “街头篮球争霸赛”选手决赛成绩统计表

  选手号码 投中次数 投篮次数

  7号选手 22 25

  10号选手 18 20

  13号选手 46 50

  如果你是评委,根据这张表格里的数据,你能判断出谁是冠军么?

  分小组来讨论研究,把你觉得该纪录的要记录下来。

  汇报:{这里可能有学生会根据哪位选手没投中的次数最少来确定谁是冠军。如果是这样就要选择一个是算命中率的学生来反驳他的意见。在学生讨论时,可以下去指导,引导出部分学生的出完美的答案。只要学生写出分数形式就可以了。}

  过程提问:

  指导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过程,引出百分数的意义。

  2、介绍百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你觉得他写得对么?写得好么?他是怎么写得?%是什么?(教师亲自示范写%)。你觉得写百分号时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

  你会读这个数么?读作什么?读作“百分之几”而不是“一百分之几”。

  3、过渡:你能说说黑板上百分数是什么意思么?(尽量引出投篮命中率为后面的“百分率”作铺垫)

  三、 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1、请同学们随意的写出几个百分数。

  观察学生写的百分数,出示几个让学生明白,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100,也可以小于100,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实物展示过程:

  a. 上面的百分数有没有错误的?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么?100%就是多少?该怎么读?

  b. 找出一个比一大的百分数,这个数和100%相比更大了吧?可以这样写么?

  (把比较的标准量平均分成了一百份,与它相比较的量可能是这样的一份,两百份,0.5份,或是其他的数。)

  2、看书,学习书上的概念和知识。刚才同学们写出了很多百分数,其实我们的数学书上有一些关于百分数的知识,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生汇报:百分数又叫百分率,又叫百分比。

  师:那你觉得百分数是个怎样的比呢?这个比有个什么样的特征呢?

  生:百分比的后项始终都是100。

  那你又能举出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百分率么?

  3、巩固概念,辨析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老师这里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a.一堆煤运走了( )。 [87/100 87%]

  b.一根绳长( )米。 [97/100 97%]

  提问:为什么第一题可以有两个答案,而第二题只能有一个答案。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研究原因,并说出百分数和分数到底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

  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得出:

  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的意义

  1、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 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四、有层次的练习中深化

  1、完成书后练一练的第一题。

  2、能用百分数来表示下面的成语么?

  百发百中

  百里挑一

  十拿九稳

  一举两得

  3、联想练习

  一本书,我已经看了40%。

  服装厂上半年完成了全年计划的60%。

  化肥厂计划生产化肥100吨,实际生产化肥112.5吨。

  神舟飞船连续六次发射,全部成功!

  四、结束本课。

  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你用一个百分数来评价一下自己。

《认识11~20》教案 篇7

  教学内容: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成人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付老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师:(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师:板书:1千米 1000米 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4)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外地游客算一算西客站到*有多少米吗?

  先自己想一想

  集体订正

  生: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xx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付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付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师: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 )米

  9千米=( )米 6000米=( )米

  要求:看清单位名称 换算

  集体订正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要求:先独立填出答案,再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 1km=1000m

《认识11~20》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一65 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10的认识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学生感受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学具盒,水果图,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了哪些数字

  生:0一9

  师:这些可爱的数字娃娃在一起玩的时候发生了一段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听

  (电脑播放数字娃娃故事: 在数学王国的数字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啦!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

  师:谁来猜猜

  生:1和0合起来变成10比9大.

  师:10是不是比9大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0的认识.(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一),数数与认数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64页,认真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画有什么 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呢

  生:图上有10只鸽子.

  师:是不是10只鸽子,大家一起来数数.

  师:我们数数的时候最好能按一定的顺序,这样不容易重复或遗漏.

  生:图上有9个小朋友,1个老师,一共是10个人.

  师:大家一起来数数.有几个小朋友,几个老师,一共有几个人.

  师:大家数了9以后再数10,10是9后面的一个数.

  (二)10以内数的顺序

  1,认识数序

  师: 有一天,0~9这些可爱的数字娃娃正在做"排队"游戏."10"数字宝宝也想参加,它来到数字队一看,0~9这几个数字宝宝已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队了,(出示尺子图)10来了,它应该排在哪儿呢

  生:10排在9的后面.

  师:为什么

  生:因为9再添上1就是10, 10比0一9的数都大.

  2,感受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与10有关的奇妙的事很多,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表示出来吗

  生:我家里有10张櫈子.

  生:左手摆1,右手摆0,放在一起很像10.

  生:我家里有10朵花.

  生:我妈妈买了10个苹果.

  生:我有10个手趾,10个脚趾.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这里也找了一些生活中的10,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展示:温度计,路牌,日历)

  师:这些与10有关的事物,都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

  3,基数,序数

  师:我们也来玩玩"排队"的游戏.有兴趣吗 老师这里有10张数字卡片,请拿到数字卡片的同学到前面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队.

  师:听老师的口令,第八第八笑一笑,第二第二学猫叫,第五第五跳一跳,10个同学请蹲下,第10第10站起来.

  师:都是10,表示的意思相同吗

  生:不相同,10表示这一行的10个同学,第10表示这行排第10的这一个同学.

  (三)比较大小

  1,出示65页点子图,数一数,比一比.

  师:刚才听到小朋友们都说10比9大,9可不服气了,它拿出九个点子说,(录音:我有这么多,你比我多吗 )同学们说说看.

  生:当然是10比9大,因为9个点子再加一个才是10, 10比9要多一个.

  师:在9和10中间该填什么号

  生:小于号(屏幕展示:99)

  2,抢答游戏

  10>( ) 10<( ) 10=( )

  (卡片依次出示上面题目,知道的同学站起来抢答.)

  (四)学习10的写法

  师:刚才我们已经和10交了朋友,那么10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有什么不同呢

  生:以前学的数字是一个数字,10是由两个数字组成.

  师:你会写10吗

  师:写10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格子里写"1",右边格子里写"0";先写"1"再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得太远.也不能太近.举起你的右手跟着写一次.

  师:请打开书本65页,把10这一行写完.

  生:学生动手写.

  师:写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欣赏一下.

  (五)律动:(课间休息)

  师:全班起立,跟老师做律动.(向上伸伸手,向下伸伸手.向左弯弯腰,向右弯弯腰,向前点点头,向后仰仰头.安安静静快坐好.)

  (六)学习10的组成

  师:同学们一个个棒极了,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带来了一些苹果,数数有几个 (10个)如果把10个苹果分到两个篮子里,你会分吗 请你拿出10个苹果,摆一摆,分一分.看看有多少种分法.

  生:学生动手摆10个苹果图的小卡片.

  师:把你的分法跟同桌同学说一说.

  师:也可以把你的分法写在书上.

  生:学生动手写.

  (生汇报结果,师板书)

  师:10有那么多种分法.怎样才能记得快

  生:我看到10可以分成1和9,就想到10可以分成9和1.10可以分成2和8,就想到10可以分成8和2.

  生:按顺序,10可以分成1和几,10可以分成2和几,10可以分成3和几……

  师:你们的方法可真妙!大家记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记,也可以仿照他们的方法.

  师:10可以分成1和几,10可以分成2和几,我们一起来读读,(齐读10的分成).那么1和9组成几,2和8组成几.一起来读读,(齐读10的组成).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拍手游戏,老师拍的数和你拍的数合起来要是10.

  师生互动

  师:同桌之间互相玩一玩这个游戏.

  生生互动

  巩固练习

  1,关于10的知识你掌握了吗 老师来考考你好不好 打开书本65页"做一做"写在书上.

  师:谁愿意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生:5和5组成10.

  生:9和1组成10.

  生:3和7组成10.

  生:6和4组成10.

  生:2和8组成10.

  2,这道题比较简单,如果再难一点的,有信心挑战吗 书本67页第1题把它写在书上.

  (指名上台说说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这样填 )

  3,师:2004年,我们国家第一个上太空的人是谁 (杨利伟同志) 现在我们模仿一下指挥员发出命令,先把它填在书上67页第2题.

  师:现在大家一起来试试.10,9,8,7,6,5,4,3,2,1,发射!

  师:你们想不想去太空玩一玩,如果想去你现在该怎么做

  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看书,质疑问难

  师:请打开书本64一65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要问老师的

  拓展延伸

  师: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老师解决吗

  师:现在老师有10元钱,想买下面的东西,只准买两样,可以怎样买呢

  出示:草霉 苹果 橙子 哈密瓜 雪梨 桃子 香蕉 菠萝 西瓜

  6元 2元 4元 9元 1元 3元 5元 7元 8元

  (学生出来拿,并讲为什么)

  生:可以买雪梨和哈密瓜.因为雪梨1元,哈密瓜9元合起来是10元.

  生:可以买苹果和西瓜.因为苹果2元,西瓜8元合起来是10元.

  生:可以买菠萝和桃子.因为菠萝7元,桃子3元合起来是10元.

  师:如果老师要买三样,又可以怎样买呢

  生:可以买雪梨,菠萝和苹果.因为雪梨1元,菠萝7元,苹果2元合起来是10元.

  师:谁还有不同的买法

  生:可以买香蕉,苹果和桃子,因为香蕉5元,苹果2元,桃子3元合起来是10元.

  总结全课:谈收获

  师:这堂课,老师感到很高兴,不知大家觉得怎样 那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大家学的东西可真多!回去之后把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告诉你的好朋友和爸爸,妈妈,好吗

  轻松下课:《数鸭子》

  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10 10 10 10

  9 1 8 2 7 3 6 4

  6元 2元 4元 9元 1元 3元 5元 7元 8元

《认识11~20》教案 篇9

  活动设计背景

  我设计的本次活动“认识颜色”。活动中主要是引导幼儿在游戏与观察中感知各种颜色,在看看、讲讲、玩玩中进一步强化感知

  活动目标

  1、感知红、黄、蓝、绿4种颜色,对颜色感兴趣。

  2、体验游戏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在活动中感识颜色,激发幼儿对各种颜色不同玩法

  活动准备

  塑料篮子(红、黄、蓝、绿)4个、塑料果蔬模型(红、黄、蓝、绿)若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一个大盒子)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份礼物,请小朋友猜猜盒子里面有什么呢?(幼儿自由谈)

  二、观察交流:

  1、(围坐)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拿的是什么东西?(从盒子里拿出实物西红柿,引导幼儿说出实物的名称、颜色)。

  (幼儿可集体自由说说:也可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认一认)

  (幼儿讨论还有什么东西是红色的)

  2、出示第二种实物,香蕉

  师:孩子们说说它 是什么,像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实物名称、颜色)

  (幼儿讨论,展开想像。)老师肯定每个幼儿的想法。

  3、出示第3、第4个实物(绿色的大树叶、蓝色的杯子)

  (问题设计同(1、))

  三、游戏:

  1、出示红、黄、蓝、绿四个塑料篮子。(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颜色。)

  师:现在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水果或一种蔬菜(幼儿自由拿)

  (个别提问幼儿手上拿的是什么颜色的水果或蔬菜。)

  2、师:老师手上拿的是红色的西红柿,谁手上拿的东西也是红色的请站到老师这里来。(引导幼儿再次说出各自拿的是红色的.)

  3以同样的方法,让幼儿辨认自己所拿的东西认黄色、蓝色、绿色。

  师:我们要把果宝宝,菜宝宝送回它们的家,谁手上抓的是红色的水果或蔬菜就送到红色的篮子,拿着黄色水果或蔬菜的就送到黄色的篮子,拿着蓝色的水果或蔬菜就送到蓝色的篮子,拿着绿色的水果或蔬菜就送到绿色的篮子。

  ——放背景音乐《丰收》。活动在歌声中结束

  教学反思

  我认为这次活动设计能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体现在以下几点

  1、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红、黄、蓝、绿4种颜色。

  2、活动中,我通过游戏活动看一看、拿一拿、辩一辩强化幼儿的感官。

  不足:我设计的问题过于单调、乏味,不新颖,请专家老师给以指点。

《认识11~20》教案 篇10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具准备:主题图,剪刀,插有吸管的可乐瓶等实物,三角板,直尺,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初步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从实物抽象出角,并说明角各部分的名称。

  边

  顶点    边

  (2)指名学生指出第2,3个角的顶点和边。

  提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教师指出:上面的这些图形都是角,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判断以下图形是不是角?练习八第1题:让学生判别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一说为什么有的是角,有的不是角?

  3,学生实际操作。

  (1)拿出活动角。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更深入的来了解一下角有什么特点啊?请你拿出你课前做的活动角,来动动手,你再想想看在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大?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小?

  全班交流,统一认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的越大,角越大,张开的越小,角越小。(板书)

  (2)折叠角。

  师生都拿出一张纸,共同折纸,启发学生折出大小不同的角。然后教师演示把角的边剪短,提问:现在角变小了吗?

  师:我把边剪短了,但是角的大小不变,这说明什么啊?

  (3)总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板书)

  (4)做练习八第3题:先让学生用三角板中小的一个角与书中的两个角比一比,让学生说这两个是不是一样大

  4,教学画角。

  (1)教师在黑板上做画角示范,边画边说明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也就是从一个点先画一条线,再从这个点再画一条,就画成一个角。如下图:

  ·                    ·

  (2)做课本第40页“做一做”的第2题:自己画一个角。

  指名两个同学上黑板画角,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画完后,对板演的学生所画的角进行讲评,如果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订正。

  三,练习

  第2题:看下面各图,左面的三角形有哪几个角?右面的图形有哪几个角?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认识11~20》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小棒、两根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做‘角’,这个新朋友呀,很害羞,总是喜欢躲起来。让我们先来认识“角”和它做朋友好吗?

  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请的小客人哪里去了呢?原来,调皮的角就藏在这里(教师出示课件),小朋友,你能把它从这幅图里找出来吗?谁来说说,你从哪里找到了角?

  学生描述图片上的场景:正在踢足球的学生,拿着三角板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还有教学楼和钟楼等等,指出相应的角的位置。教师操作媒体,把相关角标志出来。并对学生的发言予以鼓励。

  师:小朋友,你们真聪明!把角都找到了,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角”,老师这里也有几个物品,他们也有角,你能帮老师说一说吗?(出示课件)

  师:老师把这些角,画了下来,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1.小朋友,老师刚才是怎么画的呢?谁来说一说(先画一个点,再画两条直直的线)

  2.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顶点”,把从顶点发出的线叫做“边”? (教师板书:顶点和边)小朋友,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个边呢?(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你能像老师一样自己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学生动手操作)

  4.展示画的角,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5.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学生发言后,教师将角的特点再总结一次。)

  三、制作角,感悟角有大小

  1.实践操作

  师:认识了角,我们下面来自己制作“角”,这里有一个正方形的纸,还有一些别的工具,开动你的脑筋亲手做个角吧?赶快动手试试!

  2.成果展示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做的角?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哪里是顶点?哪里是边?

  3.角有大小

  师:(出示几个不同样式的角)这几个小朋友做的角都不一样。你们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大有小)哪个最大,哪个最小?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总结: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开的大小有关。(出示课件)

  四、比较角的大小

  (1)同桌的小朋友比一比谁做的角大?你是怎么比的?(出示课件:重叠法)

  如果两个角既不好移动,又没有格式我们应该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小朋友互相讨论。(学生会提出复写、折纸、器具去量等方法)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五、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在教科院张老师和学校领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较以前的数学课堂提高了一大截。现自评一下。

  纵观整节课,感觉优点有三:

  一、 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5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画角、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 能够在导入新课中把问题的切入点抛给学生,如:你们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主动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被动前行。

  三、 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电脑多媒体的优势,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一、 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 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导致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是很清晰,从而在数角时走了许多弯路。

  通过这次研讨课,我感觉自己受益非浅,并由衷地庆幸自己能获得这次难得的机会,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认识11~20》教案 篇12

  新自我  新认识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的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完整的自我形象。

  【能力】  

  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  

  【知识】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人无完人”的道理,掌握自我认识和评价的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和途径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自己的好处及对待他人评价所应采取的态度教学准备1、教师对全班学生基本了解;制作课件。2、学生搜集有关说明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的事例材料;比较自己小学和中学的变化;展望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优缺点。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计用时

  预计用时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想一想,自己对自己究竟了解多少,下面我们来共同进行一个活动:大家说一说,我是谁?(请几位同学阐述自己的“自画像”之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和总结)。若大家有些不清楚,不用着急,等到我们学完这节课,大家就会知道答案。

  学生阐述自我。约3分钟学习新课第一目人贵有自知之明共同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一:我来辩一辩 出示辩题:世界上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展开辩论,而后归纳: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即使名人伟人也不例外。

  探究活动二:我来感受

  (引用学生辩论中所列举的人物事例)分析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归纳: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师:阅读课本р35李小双的事例,谈一谈对你什么感受?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归纳:正确的认识自己有利于明己之长,知己之短;有利于制定符合自身的目标;有利于发掘自身潜能;有利于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生根据搜集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辩论结合材料,明晰事理约8分钟第二目描绘清晰完整的我

  探究活动三:我来参与出示材料:1.李明,肖红是班里的三好生,期中考试李明考了95分,于是,他就沾沾自喜,认为什么都比肖红强。而肖红考了82分,就认为自己很笨,事事不如别人。(1)你是如何看待这两位同学对自己的评价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如果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缺点,就会沾沾自喜,不思进取;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优点,就会自卑,失去自信甚至自暴自弃。(2)那么这两位同学应该如何看自己?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归纳:正视现实,实事求是,全面客观的看自己,才是正确的方法。 2.橄榄树和无花果:橄榄树笑无花果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落叶,一阵大雪下来,无花果因为落尽了叶子,雪就无法落在它身上。而橄榄树满树都是叶子,雪就落在了它的枝桠上,压断了它的枝桠,夺去了它的美丽和生命。 请谈谈你的感想。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归纳: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因此,我们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同时,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

  探究活动四:我来辩一辩出示辩题:你怎样看“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一观点? (学生交流,并总结归纳。)探究活动五:活动:认识不同角度的“我”(课件)①我买东西总是反复挑选,十分仔细的检查,所以我是一个做事认真,仔细的人。②我同桌为人热情,同学们经常找他帮忙,而找我的就很少,我认识到我对他人缺乏热情。③那天,我委婉的给老师指出了课堂上得一个小错误,老师表扬了我,我觉得自己挺细心,也挺勇敢。这位同学是通过那些途径来认识自我的?学生交流,老师引导归纳:认识自己的途径有:自我观察;与他人的接触,交流和比较中;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

  探究活动六:我来参与

  但丁说过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对此几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①不听取别人的意见,盲目自信,刚愎自用的人才会对自己说这句话。②是那种听了别人的说法,虽认为对,但觉得自己做不到,自暴自弃的人。③认真分析了别人的说法,最终判断自己是对的,并坚持原则的人,才会这样说。学生交流,并总结归纳:第三种说法合理。每个人在对事情做出判断时,要立足于自身的独立分析,别人的意见只能用来参考。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并冷静的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一旦认为自己的见解正确,就要坚持到底.教师小结: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只有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取得成功。阅读材料并思考,讨论。展示交流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展开辩论,各抒己见阅读材料并思考,讨论。展示交流畅所欲言,畅谈自己的看法约23分钟归纳小结归纳小结,巩固深化通过本节课学习,我知道了______生活中我会这样做_______。总结:为什么要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我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做到正确认识自我?约3分钟达标测评指导学生完成达标测评题。学生独立做题,巩固所学知识组内互评、互纠,老师抽批。约8分钟五、板书设计:                       1、为什么要正确的评价自己新自我  新认识                      3、怎样正确的评价自己六、课堂巩固:(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该项前面的字母填入题后的括号内。)1.“一个人能够认识他人是智慧的表现,能够认识自己才是真正的聪明。”这一名言是说(  ) a.人贵有自知之明    b.认识自己就不用认识他人 c.每个人都能做到“知己知彼”    d.“自知”比“知人”更容易做到2.于敏是一位初三的女孩,她相貌平平,身体矮胖,但她并没有因此自卑,而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她这样说:“虽然我长得并不漂亮,但这不是我的错。我是一个有用的人,我在各方面会越来越好,我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我热爱生活,对人有同情心,我有如此多的优点,我一定能成功。”于敏勤奋学习,乐于助人,同学们都很喜欢她。这启示我们                                                 (    ) ①要坚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认识自己 ②正确认识自己有利于挖掘自身潜能 ③主要的是要看到自己的优点 ④最主要的是要只看到自己的缺点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3.看漫画,分析羊和长颈鹿的自我认识:(1)长颈鹿和小羊的观点错在哪里?(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漫画对我们的启示。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2a; 二、非选择题

  3.(1)长颈鹿和羊的看法都是不全面的,它们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甚至以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来证明自己的本领大,这显然是不能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表现。其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甚至还有别人所不具备的特点。当然,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不足和劣势。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本领大。

  (2)这启示我们:在认识自我时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既要善于认识自己的优势,又要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忽视自己的短处而骄傲自大;也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忽视自己的长处而妄自菲薄。要想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就要正视现实,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

《认识11~20》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学生分析:

  由于本课的教学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学生学起来困难不会很大。但是10的组成这一知识点对于以后的教学非常重要,在教学10的组成时,应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乐于学习,以达到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写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器、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

  “数字王国里,数字9总是认为自己最大,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字,特别是0。小朋友们,你们能帮0想想办法吗?”

  2.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办法:让1和0做朋友比9大,让2和0做朋友比9大……

  3.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二、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数数和认数。

  (1)出示本课主题图:和平广场

  教师提问:图上画了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

  (2)学生分组交流,汇报数的结果。

  学生说出有10个人,其中9个小朋友,1位老师。还有10只鸽子。

  (3)课件显示学生说的结果:10个人,天上飞的10只白鸽。加强学生对数字10的直观感受。

  (4)让学生观察第64页的点子图,并数出圆点的个数。教师这时板书:10,并引导学生读数10。

  (5)学生动手摆学具:摆出10朵小花。

  2.比大小。

  (1)10和一个数比大小,谁能说一说?除了这种还可填什么?10○□

  (2)9○□谁来说说。

  (3)完成书本第65页比大小的填空。

  3.10的写法。

  (1)10的写法和0~9这些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2)谁能说说10怎样写?(学生先尝试说说,教师再小结)

  (3)在书本第65页的田字格里练习写10。

  (4)写完了同桌互相欣赏一下。

  4.10的组成。

  情境引入:有一天,小明在果园里摘了10个苹果,他把苹果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你能帮小明把这10个苹果放到袋子里吗?

  (l)请你拿出10个圆片代替10个苹果,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谁能想办法,分得又快又好。

  (2)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3)请一个小组汇报你们组的方法(实物投影展示)。

  (4)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5)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分法,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引导学生回答,看一个记两个,看到一个,想到另一个,依此类推。 记住这前面五个,其余可以推想出来。

  (6)独立完成第65页10的组成的填空。

  三、游戏:10的组成练习

  1.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如:你出3,我出7,3和7组成10。)

  2.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四、课堂作业

  1.练习九第1题。

  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2.练习九第2题。

  (1)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射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3.独立完成第3题。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说吗?

  2.质疑:谁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3.教师对全课进行小结。

  六、开放题:

  仔细阅读方框中的数字,给相邻数之和是10的方框涂色。

《认识11~20》教案 篇14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三、教学建议:

  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正确把握教学要求。

  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

  3、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角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重点: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2、用尺画角

  教学仪器与媒体:多媒体课件,角的学具、一张长方形的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完以后,出示红线标出图中的角。由此引出课题:“角”

  二、教学例1

  1、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角。学生说完以后从其中的三种实物(吸管、剪刀、水龙头)中抽取出角(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认识。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2、学生用学具自己动手做角。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自己动手做一个角,并指出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边?

  学生活动

  师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的纸说:请同学们指出老师手中的纸上的角。

  学生指完后师说:其实除了这四个角以外我还可以用这张纸做出其他的角,你能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出示自己做成的角

  三、教学例2

  下面咱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么样画角。教师示范。画角时教师要注意强调两边的画法。(方向)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角。师巡视

  四、练习

  教科书练习八1、2、3题。

  五、总结:你知道了有关角的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1、随堂练习

  2、找找生活中的角

  角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重点: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难点: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教学过程: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八的4—6题。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可以学生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地方用到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板画角?

  4、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八的4—6题。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可以学生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地方用到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板画角?

  4、(布置作业)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比较。

  难点: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角知道了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角。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图中存在角吗?

  学生回答

  二、新授

  认识角

  师:像这样的角我们叫它直角。我们可以用一种符号把他表示出来。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从生活中找直角

  学生分组交流,全班汇报,判断直角,画直角,总结画直角的方法

  四、巩固学习做一做

  五、小结:师:我们学习的直角是一种特殊

  六、布置作业:找找生活中的直角;完成随堂

  练习九

  1. 用三角板量一量, 下面哪个角是直角, 在( )里画√, 哪个不是画×.

  2. 填空

  有( )个角, 有( )个直角.

  有( )条线段.

  3. 从下面图形中, 找出相应的图形, 把编号填在( )内.

  (1)含有一个角的有( ) (4)含有4个角的有( )

  (2)含有5个角的有( ) (5)含有直角的有( )

  (3)含有3个角的有( )

  4. 下面图形中有( )直角.

  5. 下图中有( )个直角. 

  1.下面图形, 哪些是角?在( )里画√,哪些不是角?在( )里画×.   

  2.在括号里填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3.量一量下面的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在( )里标出.  

  4.下面的图是角的有 [ ]

  布置作业:随堂练习

  《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反思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曾经有过观察物体的学习体验,学生觉得在长方体、正方体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可以说对于角的认识他们是比较模糊的,只是直觉中感觉角应该是尖尖的,另外学生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觉得角的认识首先应该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并在这节课当中发展他的认知水平。由此,我在教学导入的环节,运用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化的语言“认认老朋友”引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而后又从学生以及认识的三角形出发,把三角形的一条边去掉形成一个新的图形,这个图形就是角。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接受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另外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形成。角虽然出现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环节“关于角,你听到过或者知道些什么?”,学生究竟有怎样的基础呢?这个基础对于后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也就是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切合学生实际的才是对学生有意义的。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刚才创造角的时候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这个步骤有比较成功的、简便的,也有比较繁杂的,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先画一条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将两条边延长到相交点,这个方法就有很多同学认为过于复杂,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体验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要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

  这节课,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处理上还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太过于开放,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直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这一理念。课的开始出示情景图,由学生熟习的角入手,使学生在动手做一个直角的同时,既复习了角的组成,角的特点,又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直角与其他角的不同及其特点。从生活入手先让学生找直角,判断直角,折直角,画直角,逐步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但是,有的学生在做一做第2题时,不是从给出的点画起的。这一点最好是教师示范一下。

  1.教材中原来是说“一张方桌,锯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这样不适合实际操作演示。教师在这里改成“给你一个长方形,请你剪一刀,变成几个角”,便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解决问题.

  2.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向学生呈现一幅校园情境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图,从中自然地引出剪刀、三角板、足球门架,那么从中抽象出角,把角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同时也为探索新知作准备。

  3.加强操作活动。通过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建立具体感性认识,从而轻松理解并掌握各种特征,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4.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加之生活经验的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去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5.学生手指发育不够完全,画角经常不准确,特别是画直角。

《认识11~20》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38——p39例1、例2,p40做一做,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合作的意识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的特征;会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三角尺、尺子、小棒、活动角、圆形纸片、角操作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平面图形,有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那么你能用四根小棒摆一个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摆好了吗?你们摆出了什么图形?(正方形),如有学生说是长方形强调四根小棒同样长意味着这个图形的四条边同样长所以只能是正方形。

  现在拿走一根小棒,请你用三根小棒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接着再拿走一根,你们看看现在的图形是怎样的,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呢?(稍顿)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体验

  1、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早早地就热闹起来。(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主题图)

  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同学在踢球,老师拿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在修剪树叶,校园的早晨真热闹啊!

  在这幅图里,你能找出我们刚认识的新朋友——角吗?

  (指名学生说,课件闪烁出角)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图中有这么多的角!现在咱们走近看看,剪刀、吸管、水龙头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课件显示:从主题图中放大出三个物体,并标出角。)

  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美丽的外衣,角就是这样的。(课件演示:将物体隐藏,出现三个不同的角的图形。)大家看清楚了吗?

  3、这张纸上有角吗?(师出示圆纸片)那你能不能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来?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圆纸片试一试。

  折好的同学把角举起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你是怎样折的?(指名说)

  我们用手摸一摸找的角,有什么感觉?

  (师示范摸,学生摸,指名说)你摸的是哪个地方?

  师:先摸摸角的头,有什么感觉?

  生1:痒痒的。

  生2:有点痛。

  生3:尖尖的。(板书:尖尖的)

  师:再压压边,有什么感觉?

  生1:滑。

  生2:温柔。(课堂上出现一阵笑声)

  生3:舒服。

  师:为什么会舒服?

  生:平平的。

  生: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角和同学们的身体一样也有自己个部分的名字,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请同学们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找角,我们根据角的特点找找在我们的教室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呢?

  把你找到的角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举例)

  课桌上有几个角?

  5、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课件出示4个图形,说说不是角的理由)

  6、(老师拿出活动角)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玩一玩,好玩吗?(好玩)我们先做一个角,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些吗?再大一些。你能让角变小些吗?再小一些。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做了一个角,你能做一个比它大一些的角吗?(互相看看)你做的角真的比老师的大吗?(师生比较活动角的大小)

  强调:角的大小只和角的张合程度有关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7、我们会折角,会比角,那你会画一个角吗?

  你认为角是怎样画的?

  请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先确定角的顶点,再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成了一个角,这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两条边。(师边说边示范画: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最后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另一条边。)

  说说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请同学们按老师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角,画完后在小组里互相欣赏。

  谁愿意把你画的角给同学们欣赏一下。(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画的角,学生自评、互评、师评)

  三、应用拓展

  想一想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四、课堂小结

  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有关角的知识:想想角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的大小和谁有关,我们是怎样画角的。再打开书第38—39页,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回家后找出“家中的一些角”,并指给爸爸妈妈看。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首先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开始,用三根小棒摆出三角形,再拿走一根小棒是什么图形了呢?这就是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以次导入课题。接着让学生从熟悉的校园生活找角,并且放大物体从中找角,然后用圆形纸片做角,摸角,从而找到角的特点尖尖的叫顶点,平平的叫边,引导学生让他们找到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然后让学生找一找在教室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出示多媒体,学生观察四个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说理由,接着用小棒做角,画角。

  整节课感觉自己比较累,是因为害怕被学生牵着跑,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牵着自己跑,因此老师自己在讲,降低了学生的自主性,并且在有些教学设计中衔接不自然,例如,在脱去角的外衣后应给学生时间观察,这方面我没有给学生足够时间,应该注意课堂生成直接接着再去掉两个角,然后让学生观察剩下的角,也可以找到角的特点尖尖的,直直的,我讲的时候用的是平平的这里不对。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用圆形纸片折角,但没有注意学生的基础,这个时候学生还没认识到角的特点。让学生找角时,我犯了一个错误,课桌上的不是角它们的定点没有尖尖的,但我不仅说那是角还让它们数数目。用小棒拼角时,我没有注意学生的自主性,没有让他们自己拼角,而是我说要求他们拼,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失去了自己探究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张合程度有关的知识。

  整堂课不足的地方很多,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加强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

《认识11~20》教案 篇16

  小数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02~103页例1、例 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位、两位小数,并能正确读、写小数。

  2能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价格等,并进行相互交流。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各类商品价格标签、超市购物清单、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小数

  (1)教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去超市看看,购买一些自己喜欢的水果吧。

  播放课件:几位同学去商场买水果的情景。

  小明买了3.25 kg香蕉,小东买了2.7 kg李子,小红买了0.8 kg桃子。(营业员依次报质量,然后定格)

  (2)教师:他们各买了些什么水果?各有多少千克呢?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明——香蕉:3.25 kg。

  小东——李子:2.7 kg。

  小红——桃子:0.8 kg。

  (3)教师:谁能读出这些水果的质量?

  指名学生读,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纠正。然后同桌互相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读,并在后面接着板书:三点二五千克、二点七千克、零点八千克。

  二、认识两位小数

  教师:小明他们买好水果,来到出口处付钱。

  (播放课件:学生到出口处付钱的情景。最后定格为打印出的购物清单)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知道他们买水果各付出了多少钱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香蕉:19.50元李子:9.72元桃子:4.16元

  教师:谁能读出买这些水果所付的钱?指名读、同桌互相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读,并板书:十九点五零元、九点七二元、四点一六元。

  教师:谁能说说十九点五零元,是几元几角几分呢?在此基础上,让同桌互相说说其他的几个价钱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然后再指名说。

  练习:出示教科书第103页上面的4笔单价,让学生分别说说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36.50元0.85元8.05元9.25元

  三、对比小结,初步理解小数

  1对比

  教师:请同学生们仔细观察,表示水果的质量与价钱的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再汇报。

  2小结

  教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像2.7,0.8,3.5,9.72,11.55……这样的数,都是小数。(板书:小数)中间的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板书)

  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个数字的是一位小数;小数点后面有两个数字的是两位小数。

  四、巩固运用

  1第103页课堂活动第1题

  同桌互相说说,并说出是几位小数。

  2第103页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再全班交流。

  3 交流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种商品标签和超市购物清单,先相互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根据学生回答,完成课题的板书)

  小数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03~105页例3、例4、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事例,认识含有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并能正确说出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

  2结合人民币和长度单位,能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100的分数。

  3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小数数位顺序表,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100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米尺、卷尺、身高计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现在你有多高吗?下面我就先来测量一下每个同学的身高,请在本子上作记录。(用cm作单位)

  (学生依次排队测量身高。)

  教师:谁来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点名回答)

  教师:你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米吗?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小数。(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

  1出示米尺

  教师:请仔细看看,谁知道1 m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 m=100 cm)

  教师:把1 m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几分之几?也就是几厘米?(板书:1100 m,1 cm)

  教师:1 cm是多少米呢?(是1100 m,也可以用小数来表示:0.01 m。)(板书:0.01 m)

  教师:那你知道6 cm是多少米吗?8 cm,9 cm呢?

  学生讨论后作答,教师引导。

  教师:请同学们再想想35 cm是多少米呢?怎样用小数来表示?

  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教师:27 cm是多少米?50 cm、82 cm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教师:×同学的身高是135 cm,你知道是多少米吗?

  学生分组讨论,集体汇报。

  教师:×同学说得真好!现在请大家也把自己的身高改为用米作单位的小数吧。

  2学习例3

  (1)1元=角1元=分

  点名填空。

  (2)想想:1角=元为什么?5角=元为什么?1分=元为什么?

  (3)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引导,并让学生举出别的例子。

  (4)3角4分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元呢?为什么?

  3出示第104页例4图:量身高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然后再全班交流。

  4讨论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与它们对应的小数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但会把厘米、角、分作单位的数分别改写成用米和元作单位的小数,

  还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写。通过讨论还发现了分母是10、100的分数与小数位数的关系。

  5学习小数数位顺序表

  (1)出示一个整数,让学生说出各个数位,教师板书出来。

  百位十位个位

  35

  (2)像这些数都是小数(指着黑板上的小数),它们与整数比,在数的中间多了一个小数点。

  如:36.5中小数点把这个数分成了两部分,左边的部分叫整数部分,右边的部分叫小数部分。(教师边讲边板书)

  整数部分的数位与整数的数位相同,以小数点为界,往左依次是个位、十位……小数部分的数位仍以小数点为界,往右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所以,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第二

  位是百分位。

  (3)你能说出下面的小数中,各个数字分别在什么数位上吗?

  1.3510.278.60

  三、巩固练习

  1第105页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分组测量,并做好记录,然后全班交流。

  2第105页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同桌互说

  同桌互相说出几个小数,并说说各个数字分别在什么数位上。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大家讨论吗?

  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09~112页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一位小数加减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挂图,小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

  1情景引入

  教师:小明的妈妈今天到菜市去买菜。买肉用去6元5角,买蔬菜用去3元4角。

  (教师边讲述,边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3解决问题

  (1)谁能列出算式?点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6元5角+3元4角=6元5角-3元4角=

  (2)合作探索算法。

  教师:这两个算式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分组讨论,然后再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与整数加减法一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后才能相加减。

  4尝试练习

  0.3+7.5=9.7-5.4=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进位加和退位减

  1情景引入

  教师:学校举行运动会。跳远场上,几个运动员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比赛呢。(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

  2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解决问题

  (1)点名列出算式,教师板书:2.2-0.3=2.2+0.9=

  (2)你们会计算吗?请先自己算一算,然后再与同桌交流。学生先独立尝试探索算法,然后与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4讨论,明确算理

  (1)这两道题与前面两题(例1)比较,有什么不同?

  (2)十分位上不够减,怎么办?十分位上相加满10,怎么办?

  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3)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后作答。

  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也就是小数点要对齐;当十分位不够减时,要从个位退1,在十分位加10再减;当十分位相加满10 ,要向个位进1。

  三、巩固练习

  1第111~112页练习十九第1题和第2题

  以上两题由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第111页课堂活动:做游戏

  先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游戏,然后可以去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

  四、课堂总结

  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认识11~20》教案 篇17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难点: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3、关键: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讲清数位的意义,使学生在理解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读法和写法。了解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数位的名称、数位的顺序、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懂得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4、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

  课    题 数数,数的组成 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

  课前准备  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课    时 

  一、 教学过程  复习。

  1、看投影片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  )  20是(  )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  )  (  )个十和(  )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1)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 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潢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再数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教师: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让全体同学一起数,再指名个别数。

  (3)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三、 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3页例3下面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首尾呼应)再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问个别学生: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这些羊有几只?

  3、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学号,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号。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号。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号。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在教学中,我发现数数、理解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以及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学生掌握比较好,尤其是数数,大部分学生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还会三个三个地数,顺着数倒着数基本没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数到几十九,接下去就不知道该数几十,三个三个的倒着数基本不会。在比较大小方面,学生不仅会比较,更重要的的他们能说出比较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来的。关于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达到了要求,而且不仅能会算,还能与老师、同学和家长交流算法。

  课    题 读数、写数。 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重点 读数与写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课前准备  计数器1个、小棒100根、铅笔24枝、投影片。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1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  )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  )个一。

  (2)(  )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  )个十。

  (3)个十和2个一组成(  )

  (4)十和5个一组成(  )

  (5)7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

  16、25、50、68.

  二、新授。

  1、教学例4。

  (1)出示计数器。

  十

  位

  个

  位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

  叫十位,并在计数器分别贴上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启发学生说出2捆铅笔表示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子,4枝铅笔表示4个一,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表示。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

  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数。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学生跟读两遍。

  2、教学例5。

  (1)第一行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读给同桌同学听,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个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第二行第2、3题让学生尝试,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30、40、50……个位都写“0”。若这些数个位上不写“0”行吗?为什么?

  3、教学例6。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10?10个十是多少?

  教师把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挂在百位上边。

  问一百该怎么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1”,十位与个位上都写“0”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

  (2)教师告诉学生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4、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2、 游戏:接通电话(投影出现)。

  课    题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及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比较

  课前准备  100以内数目表一张、例8放大图两幅、投影片。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列各数。

  35、76、89、90、96、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九、九十三、八十、三十、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

  (2)一个数,百位上是1,十位、个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  )。

  二、新授。

  1、教学例7。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放大的100以内数目表(已有的数字用彩色笔写)指定学生填写。师生共同订正。

  (2)让学生回答例7提出的两个问题。

  a、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b、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第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教师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2、教学例8。

  (1)出示鸡蛋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个鸡蛋?右边有多少个鸡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    26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鸡蛋,哪边的多?(左边多)28和26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28和26相比较,28大,26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在28和26的中间板书“>”学生读式子两遍)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39○45,又问:“39和4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另一幅图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3、做课本第3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学生可对照数目表,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

  1、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35    60    71    90    19    100

  教师说明:要把几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先要找出最大和最小的数,把最小的数排在最左边,最大的数排在最右边,再把其他各数按顺序排。反过来,如果要把这几个数从大到小排,就先找出最大的排在最左边,最小的排在最右边,再把其他各数按顺序排。

  教师先指定一个学生按从小到大排,排完后,齐读各数。然后打乱次序,再指定一个学生把这些卡片按数的大小,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2、比大小,在○填上“>”、“<”或填适当的数。

  47○37   88○90   (  )<95   (  )>66

  35○36   61○59    (  )<75    (  )>(  )

  3、游戏题:找朋友(投影片出示)。

  小兔的朋友有:28、34、49

  小狗的朋友有:97、85、72

  游戏题中,有多余信息,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

  课    题 多些,少些。 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2、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教学难点 相对性的理解并能进行正确地表述

  课前准备 例9的投影片、小小养殖场和巩固练习1以及游戏题的投影片。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顺序写数。

  18        26

  69 70

  2、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               )

  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35    87   70   62   15   6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9。

  教师:先估计一下:红金鱼、花金鱼、黑金鱼大约有多少条?然后再数一数。

  红金鱼有几条?(48条)花金鱼有几条?(15条)黑金鱼有几条?(10条)

  大家一起从15数到48,数的过程体会到15到48要经过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48比15多得多,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红金鱼比花金鱼多得多。

  请一个同学从10数到15,从中感受到10到15比较接近,我们就可以说15比10多一些,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

  2、投影出示小小养殖场。

  小组讨论:小小养殖场,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的多,谁比谁少一些。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鹅比鸭少一些,鹅比鸡少得多,鸡比鸭多得多等等只要结论合理,均视为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小娟有37张邮票。(投影片出示)

  本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

  (1)小明可能有几张邮票?(2)小红可能有几张邮票?

  (画√)                   (画○)

  38张 45张 90张

  32张 15张 56张

  2、第40页“做一做”。

  第1题:4人小组根据题意每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学生,集体订正。

  第3题:看谁最聪明:你能想出几种答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与标准还有一段距离,另外,在具体的情景中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也让一部分学生感到很困难。

  课    题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设计 

  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

  课前准备 例10的课件、游戏题的投影片。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下面各题。

  1、3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5个十和7个一是(  )。

  3、65里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4、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

  二、新授。

  1、教学例10。

  (1)课件演示,妈妈买了3排的乐百氏饮料,每排10瓶,小明买了2瓶乐百氏饮料,他们一共买了几瓶乐百氏饮料?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0+2=32

  追问:30+2表示几个十与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2)从32瓶中拿走2瓶(课件演示)。

  提问:还剩多少瓶?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2—2=30

  (3)2个一加3个十一共是多少?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30=32

  (4)练习:第41页“做一做”。

  第1题第1小题

  先让学生摆小棒,再对着摆的小棒写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定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计算,并集体订正。

  第1题第2小题

  让学生摆给同桌的同学看,然后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个别学生如果有困难,给予适当的指导,最后集体订正。

  第2题

  以做游戏的形式出现,看看谁的头脑最灵活。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50+6       30+7        60+9      20+8

  6+50       7+30        9+60      8+20

  (2)90+8      20+3        50+9      70+6

  98—8     23—3       59—9     76—6

  说明:卡片正面写50+6,背面写6+50,口算时先让一名学生看正面的题目并口算得数,再让另一名学生说出背面的题目并口算,如果学生有困难,再翻到背面让学生看一看口算。

  2、做练习八的第5题。

  教师把题目抄在卡片上,指名口算得数,再全班学生一齐看卡片口算得数,然后让学生把得数填在教科书上。

  做游戏:谁最先回家。  

  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本单元的口算,学生应做到能正确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5~6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课    题 摆一摆、想一想。 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摆一摆进一步理解数位、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课前准备  两位数的数位表,4个小圆片,投影片。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个位)第二位叫什么?(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1”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新课。

  1、出示两上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

  十位  个位

  ○ ○  ○

  ○ 表示的数是:2

  表示的数是:11

  十位 个位

  ○  ○ 

  表示的数是:20

  2、为什么两上圆片放入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上小圆片表示2个一,十位上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11。

  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学生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十位  个位   

  ○

  ○○

  ○○○ ○○○

  ○○

  ○ 表示的数是:3

  表示的数是:12

  表示的数是:21

  表示的数是:30

  4、若4个小圆片呢?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十位  个位   

  ○

  ○○

  ○○○

  ○○○○ ○○○○

  ○○○

  ○○

  ○ 表示的数是:4

  表示的数是:13

  表示的数是:22

  表示的数是:31

  表示的数是:40

  5、小结:

  教师提问:

  (1) 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

  (2) 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

  (3) 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

  (4) 谁能说一说五个小圆片可摆出不同几个数?(6个数)

  教师:圆片的个数和所摆出的数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

  圆片的个数+1=摆出的数的个数

  提问:用8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数?(9个数)

  如果用9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不同的数?(9+1=10)

  这个规律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通过表格找出。(投影片)

  圆片数 表示几个数

  2 3

  3 4

  4 5

  5 6

  6 7

  …… ……

  三、巩固练习。

  教师:每个同学拿出6个小圆片,自己单独摆一摆,可摆出多少个不同的数?

《认识11~20》教案 篇18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内容: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难点: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3、关键: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讲清数位的意义,使学生在理解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读法和写法。了解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数位的名称、数位的顺序、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懂得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4、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数数,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准备: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投影片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  )  20是(  )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  )  (  )个十和(  )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1)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潢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再数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教师: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让全体同学一起数,再指名个别数。

  (3)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3页例3下面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首尾呼应)再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问个别学生: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这些羊有几只?

  3、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学号,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号。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号。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号。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数、写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重点:读数与写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准备:计数器1个、小棒100根、铅笔24枝、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1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  )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  )个一。

  (2)(  )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  )个十。

  (3)个十和2个一组成(  )

  (4)十和5个一组成(  )

  (5)7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

  16、25、50、68.

  二、新授。

  1、教学例4。

  (1)出示计数器。

  十

  位

  个

  位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

  叫十位,并在计数器分别贴上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启发学生说出2捆铅笔表示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子,4枝铅笔表示4个一,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表示。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

  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数。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学生跟读两遍。

  2、教学例5。

  (1)第一行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读给同桌同学听,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个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第二行第2、3题让学生尝试,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30、40、50……个位都写“0”。若这些数个位上不写“0”行吗?为什么?

  3、教学例6。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10?10个十是多少?

  教师把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挂在百位上边。

  问一百该怎么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1”,十位与个位上都写“0”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

  (2)教师告诉学生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4、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2、游戏:接通电话(投影出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及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100以内数目表一张、例8放大图两幅、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列各数。

  35、76、89、90、96、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九、九十三、八十、三十、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

  (2)一个数,百位上是1,十位、个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  )。

  二、新授。

  1、教学例7。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放大的100以内数目表(已有的数字用彩色笔写)指定学生填写。师生共同订正。

  (2)让学生回答例7提出的两个问题。

  a、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b、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第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教师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2、教学例8。

  (1)出示鸡蛋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个鸡蛋?右边有多少个鸡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    26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鸡蛋,哪边的多?(左边多)28和26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28和26相比较,28大,26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在28和26的中间板书“>”学生读式子两遍)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39○45,又问:“39和4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另一幅图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3、做课本第3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学生可对照数目表,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

  1、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35    60    71    90    19    100

  教师说明:要把几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先要找出最大和最小的数,把最小的数排在最左边,最大的数排在最右边,再把其他各数按顺序排。反过来,如果要把这几个数从大到小排,就先找出最大的排在最左边,最小的排在最右边,再把其他各数按顺序排。

  教师先指定一个学生按从小到大排,排完后,齐读各数。然后打乱次序,再指定一个学生把这些卡片按数的大小,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2、比大小,在○填上“>”、“<”或填适当的数。

  47○37   88○90   (  )<95   (  )>66

  35○36   61○59    (  )<75    (  )>(  )

  3、游戏题:找朋友(投影片出示)。

  小兔的朋友有:28、34、49

  小狗的朋友有:97、85、72

  游戏题中,有多余信息,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多些,少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2、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教学难点:相对性的理解并能进行正确地表述

  教学准备:例9的投影片、小小养殖场和巩固练习1以及游戏题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顺序写数。

  18               26

  69 70

  2、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               )

  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35    87   70   62   15   6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9。

  教师:先估计一下:红金鱼、花金鱼、黑金鱼大约有多少条?然后再数一数。

  红金鱼有几条?(48条)花金鱼有几条?(15条)黑金鱼有几条?(10条)

  大家一起从15数到48,数的过程体会到15到48要经过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48比15多得多,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红金鱼比花金鱼多得多。

  请一个同学从10数到15,从中感受到10到15比较接近,我们就可以说15比10多一些,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

  2、投影出示小小养殖场。

  小组讨论:小小养殖场,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的多,谁比谁少一些。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鹅比鸭少一些,鹅比鸡少得多,鸡比鸭多得多等等只要结论合理,均视为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小娟有37张邮票。(投影片出示)

  本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

  (1)小明可能有几张邮票?(2)小红可能有几张邮票?

  (画√)                   (画○)

  38张 45张 90张

  32张 15张 56张 

  2、第40页“做一做”。

  第1题:4人小组根据题意每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学生,集体订正。

  第3题:看谁最聪明:你能想出几种答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学会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例10的课件、游戏题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下面各题。

  1、3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5个十和7个一是(  )。

  3、65里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4、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

  二、新授。

  1、教学例10。

  (1)课件演示,妈妈买了3排的乐百氏饮料,每排10瓶,小明买了2瓶乐百氏饮料,他们一共买了几瓶乐百氏饮料?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0+2=32

  追问:30+2表示几个十与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2)从32瓶中拿走2瓶(课件演示)。

  提问:还剩多少瓶?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2—2=30

  (3)2个一加3个十一共是多少?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30=32

  (4)练习:第41页“做一做”。

  第1题第1小题

  先让学生摆小棒,再对着摆的小棒写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定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计算,并集体订正。

  第1题第2小题

  让学生摆给同桌的同学看,然后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个别学生如果有困难,给予适当的指导,最后集体订正。

  第2题

  以做游戏的形式出现,看看谁的头脑最灵活。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50+6       30+7        60+9      20+8

  6+50       7+30        9+60      8+20

  (2)90+8      20+3        50+9      70+6

  98—8     23—3       59—9     76—6

  说明:卡片正面写50+6,背面写6+50,口算时先让一名学生看正面的题目并口算得数,再让另一名学生说出背面的题目并口算,如果学生有困难,再翻到背面让学生看一看口算。

  2、做练习八的第5题。

  教师把题目抄在卡片上,指名口算得数,再全班学生一齐看卡片口算得数,然后让学生把得数填在教科书上。

  做游戏:谁最先回家。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摆一摆、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摆一摆进一步理解数位、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教学准备:两位数的数位表,4个小圆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个位)第二位叫什么?(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1”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新课。

  1、出示两上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

  十位  个位

  ○ ○  ○

  ○ 表示的数是:2

  表示的数是:11

  十位 个位

  ○  ○ 

  表示的数是:20

  2、为什么两上圆片放入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上小圆片表示2个一,十位上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11。

  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学生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十位  个位   

  ○

  ○○

  ○○○ ○○○

  ○○

  ○ 表示的数是:3

  表示的数是:12

  表示的数是:21

  表示的数是:30

  4、若4个小圆片呢?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十位  个位   

  ○

  ○○

  ○○○

  ○○○○ ○○○○

  ○○○

  ○○

  ○ 表示的数是:4

  表示的数是:13

  表示的数是:22

  表示的数是:31

  表示的数是:40

  5、小结:

  教师提问:

  (1)    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

  (2)    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

  (3)    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

  (4)    谁能说一说五个小圆片可摆出不同几个数?(6个数)

  教师:圆片的个数和所摆出的数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

  圆片的个数+1=摆出的数的个数

  提问:用8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数?(9个数)

  如果用9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不同的数?(9+1=10)

  这个规律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通过表格找出。(投影片)

  圆片数 表示几个数

  2 3

  3 4

  4 5

  5 6

  6 7

  …… ……

  三、巩固练习。

  教师:每个同学拿出6个小圆片,自己单独摆一摆,可摆出多少个不同的数?

《认识11~20》教案 篇19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2~43页。

  教材分析:“6和7的认识” 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0~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学们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另外,“6和7的认识”既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以及进一步学习20以内认识和加减法有着最直接的基础。因此,务必让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

  设计理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唤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谁和谁比较进行教学,既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运用了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又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7,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发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体会6、7的基数及序数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数字卡片。7个圆珠、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出示七个小矮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他们是那个故事里的人物呢?你能拍手表示他们有多少人吗?(生答)教师板书:7

  师:从这幅画里,你还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6个小矮人有胡子。)板书:6。设计说明: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6和7。(出示完整课题:6和7)

  二、6、7的基数含义

  1.观察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在这幅图上你们发现了什么?它们的数量又是多少呢?看哪位小朋友能用最快的速度,准确的把它们的数量数出来。(学生经过数数后,开始汇报,教师予以肯定)设计说明: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数。对学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

  2.从集合图抽象到点子图。

  师:你能把教室里物体的数量用小圆珠表示吗?学生摆完后汇报。

  (教师提问你摆了多少个小圆珠?根据学生汇报的个数,教师继续追加问题,你为什么摆这么多?)提问两个学生。并出示数字卡片:6和7

  [设计说明:用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培养学生思维空间并加深6和7的认识。]

  3.生活中的数。

  师:生活中哪些东西还可以用6表示呢?学生观察、回忆汇报。师:哪些东西可以用7表示呢?学生观察、回忆汇报。

  4.6、7的写法。师:这么多东西可以用6、7表示,那你们会写6、7吗?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长得象6、7的形状。你们想到了什么?说说看(哨子、锄头等)教师示范,学生在书上描红,每个数字描写两个。

  三、6、7的顺序

  1.出示计数器。

  师:我们在计数器上如何拨出“6”呢?6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呢?师:我们可以看出“6”添上1就是“7”,“7”去掉1就是“6”。 [设计说明:学生自己发现7的顺序,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出示直尺图。对教科书上的直尺图做出了修改,通过填空让学生对7以内的数序有更深刻地体会,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推理、猜测的空间,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3.儿歌:7个阿姨摘果子。

  四、比较5、6、7的大小

  师:秋天到了,果实都成熟了。你喜欢吃哪种水果?(学生发言)师在黑板上画出5个橘子,6个苹果。学生说出数量,并进行比较。师在画出7个梨,引导学生比较。

  师:从这三个数中任意选出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用“>”“<”连接起来。

  要求每个学生独思考记录,再同桌合作,使自己的答案尽量完整。看哪一小组写出的答案最多。(强调就从这三个数字中选择)设计说明:学生操作,自己总结谁比谁大,谁比谁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力。]

  五、6、7的序数意义

  1.游戏。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7个小朋友上来。游戏的名称是:按要求做动作。(如果对了,大家故障表扬他们;如果错了,举手告诉老师他们错在哪里?)

  师:第7位小朋友蹲下来,6个小朋友蹲下来,第6个小朋友到讲台桌上拿6支粉笔,后面7个小朋友把手举起来……[设计说明:利用游戏全面复习6和7的认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体会到乐。]

  2.出示金鱼图,学生看教科书第44页,学生口头回答。

  师:像这样的问题你会提吗?指名提问,回答。同桌互问互答。

  报:7>6、7>5、6>5、5<6、5<7、6<7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些什么知识?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七、板书:略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们从童话故事“七个小矮人”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为下面学习作铺垫通过填空让学生对7以内的数序有更深刻地体会,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推理、猜测的空间,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2、本节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 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 广泛的数学活动验”这一思想。教学中,教师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设计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认识11~20》教案 篇20

  科目:数学第  课执教时间:XX年月日课    题乘法的初步认识编写者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体会到乘法的含义,感悟乘法与加法的关系。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乘法含义。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游乐场情景图:同学们看,这是哪?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玩过山车的共有多少人?做小火车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说算式及结果。 2、  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4+4+4+4+4=20       3+3+3+3=12     2+2+2+2+2+2+2=12…… 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新课标第一网 在游乐场的一个角落,一些小朋友在用小棒摆图形,咱们来看看他们都摆了什么? 你们想摆吗?把自己的小棒拿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看看在规定的时间内,你能摆出多少个? 看着你摆的图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操作 汇报自己摆了几个什么? 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把你的算式说出来   学生汇报的同时师板书 由一个较长的加法算式如:3+3+3+3+3+3+3+3=24 师:这么多个3,胳膊都写酸了,算式也太长了,有什么好办法吗? 不想知道数学家是怎样解决的?8个3就写成8х3=24(板书) 谁认识这是什么法?你们想的办法都很好,想不想知道数学家是怎样解决的?8个3就写成8х3=24(板书) 明确8х3=24也可以把相同加数3写在前面   3х8=24谁会读?1、  能把黑板上的其余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吗? 2、  把自己练习本上的其余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并解决

  看游乐园过山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乘法算式:         或           

  小火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乘法算式:         或           

  荡秋千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乘法算式:         或          2、出示乘法卡片 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在游乐场里高兴不高兴,你们学会了什么新知识?

  修改意见:

  备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认识11~20》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