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

无风无月 点赞 分享
多元智能

微信扫码分享

多元智能

多 元 智 能

一、多元智能的提出及其背景 
所谓“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最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勒(howard gardner)及其助手经过多年研究和观察而提出来的。多元智能理论(英文简称为mi)较系统地阐述,最初体现在《智能结构》(framesofmindl983)一书中。该书是加德勒参与研究“人的潜能本质及其实现”(1979)课题的研究成果。作者的初衷是“要完成比当时认知研究普遍接受的观念还要完整,提出广泛的人的思维观”。大凡一种理论的突破或创新,通常都确定突破的“切入口”,或寻找“挑战的对象”。加德勒的挑战对象:一是当时具有影响深远的皮亚杰学说,即人的所有思维,都是为了达到科学思索的理想境界;二是当时盛行“智商”(iq)流行的测验观,即认为人的智能,就是以语文(言语表达)和数学(逻辑思考)为依据,测试学生敏捷地解答任何问题的能力和程度,从而确定人的智能或智商的高低优劣之分。 
不可否认,在加德勒提出多元智能学说之前,关于智能的研究和学说都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如19世纪骨相学代表人物弗朗茨?约瑟夫?高尔提出大约37种人所具有的不同能力,其中包括感情能力、情绪能力(希望、敬畏、尊重)、反省能力和知觉能力,其学说基础建立在“左、右半脑功能定位观点”之上,如左半脑呈现语言功能障碍;再有本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lfredbinet)首创智力测验,从而第一次以定量的测试替代了评知觉评定的智能标准;以及瑞士皮亚杰人的能力发展的阶段学说等。但客观的事实是,加德勒提出多元智能时所树立的“挑战对象”,并不是采用“倒洗澡水连同婴儿都一起倒掉”的简单做法,而是通过研究,更加关注学生的起点行为及其潜在能力的发挥,因为多元智能“强调是人类拥有未知数目的潜能,从音乐上的天赋到了解自我的能力,都属于人类潜能的范畴”。 
加德勒对“智能”一词所下的定义就是:智能,就是人类在解决难题与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又为一种或数种文化环境所珍视的那种能力。而智力测验(即iq所关注的智能)所探寻的信息都反映了那些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里所获取的知识。但智力测验却很少能估价出一个人吸收新信息的能力或解决新难题的能力。这种“结晶的”而非“滚动的”知识倾向,所造成的后果是惊人的。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重心或对智能关怀同样应是: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知识的确定性问题,而是如何获得知识的问题。人们习惯上把知其然[(knowhow)如何实施某事的那种不言而喻的知识]和知其所以然[(know-that)实施时所包含的关于实际程序的证明性知识]这两者区别开来.往往在智力测验中偏重前者“知识的掌握”,而对后者“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则不予以重视,而且测试工具又较偏重“语文”和“数学”两学科,严重造成学生“偏食”或“潜能”得不到发挥。 
多元智能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脑科学研究与突破。自16世纪笛卡尔提出“心是一个,大脑为何是两个(左右半脑)”问题,关于大脑的研究从未间断过,而且提出了许多的理论和假说,其中脑功能定位、脑损伤障碍以及脑神经解剖学、脑神经生理学、脑神经心理学等研究,无疑为研究人的智能发展“规定性”(canalization一种沿着一条路线发展的预测性、选择性和筛选性)和可塑性(plasticity)提供了验证。事实证明,可塑性原则在早期生命阶段尤为突出,具体可归纳为幼儿时期的灵活性的最大限度问题;关键阶段的重要性问题;中介或调节发展因素问题以及灵活性在所涉及的神经系统区域之间是不相关联的问题等等。但大脑科学研究并没有为智能发展提供一块“罗塞达石碑”,而恰恰是加德勒多元智能,无疑为超越狭隘的传统智力观念、反映现实生活智力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奠定了基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多元智能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