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高中语文教师说课比赛优秀说课稿

高中语文教师说课比赛优秀说课稿

旧城已冷 点赞 分享
高中语文教师说课比赛优秀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中语文教师说课比赛优秀说课稿(精选2篇)

高中语文教师说课比赛优秀说课稿 篇1

  《想北平》说课稿单位:长兴一中  作者:周 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想北平》一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供学生拓展阅读。高中语文第三册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诗歌,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散文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鉴赏能力的训练,激发思维,挖掘文本的深层次意韵。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散文,文中主要表现的思乡之情是学生都能理解的。在高二阶段读散文,更要审视隐藏在文本表面之下的作者的思维活动,体会朴实语言和平凡景物中传递的信息,以人文精神关注文本,学会与作者交流、沟通,抓住作者的情感脉搏,进而窥见作者的生活理想和处世原则.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选取有地方特色的景物传递情感。  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在景物描绘(抓住特征)中透露的情感倾向,挖掘内在信息,能深入鉴赏散文。  情感目标:体会中国传统文人的乡土情节;老舍先生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作者选取的景物所传递的情感。  难点:了解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理想和处世原则。二、教法学法  教法:以情感诱发为主,通过筛选文中具体的信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配合多媒体教学,直观有效。  学法: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立足文本,从具体信息(景物特点)到抽象情感,从已知(写景抒情)涉及未知(作者的生活理想),以高二陶潜诗歌作诱导,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感受。三、教学过程  1、多媒体导入,展示现代北京与老北京的异同。激发学生兴趣。为下文找准景物特点热身。  2、立足文本,筛选有效信息(景物特点、与其它城市对比),体会作者的生活理想。  3、从整体出发,以人文精神关注文章内蕴,体会“意在言外”的特点,以陶潜诗歌作参照,体会老舍所传达的中国传统文人的处世态度——淡泊、宁静。四、教学设想  1、  教学时数  一课时  2、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疏理文本阶段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  在情感体会阶段,以诱发学生情感体会为主,学会文本与作者交流。五、板书设计

  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         

  水中的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      景物与生命契合   表现    自然的城市布置                  自然---->生活态度:淡泊、宁静的深情               厚重的文化积淀                  温和                     平凡的花草                     贴近土地的果蔬 六、理论支持  1、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2、教育者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习者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教师说课比赛优秀说课稿 篇2

  《想北平》说课稿华盛虹溪中学 吕小恩说教材  1、《想北平》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中的一篇散文。“大纲”规定:散文的教学重点是总体把握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分析艺术手法,品味艺术语言。《想北平》一文,描绘了一幅由山水、草木、街景、院落组成的“都市风俗画”,抒发了一个羁旅异乡的平民知识分子那份闲雅而热烈的“乡情”。  2、根据“大纲”要求与本文特点,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思想内容;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散文笔法;  (3)学习本文“对比”的手法;能力目标:  (1)“美读”散文,品味本文“平民化的京味语言”;  (2)提高“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那份浓浓的“乡情”。  3、根据散文的教学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我将下列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   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那份浓浓的“乡情”;  (2)提高“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散文笔法:  (2)味本文“平民化的京味语言”;说教学  1、评价一堂课的优劣的标准是多样的,我想有一点的不能被忽略的,那就是学生是否在老师的指引下真正动了起来,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教法如下:  重点的突出方法:  (1)根据本文“情感先行”,易于把握的特点,我打算让学生通过“美读”与“画直抒胸臆的句子”的学法,完成重点(1)的教学;  (2)在文章写景部分(4――7节),每一节都写北平的一个特点(即安适、匀调、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大自然),且有中心词或中心句,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材料。我设计通过“教师示范”的教法,学生“迁移模仿”的学法,来提高学生“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  难点的突破方法:  (1)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是个教学难点,我计划通过与《故都的秋》比较学习来突破。为什么要给学生比较点呢?这是防止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无目的性,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我给出比较点――“从抒情与写景文字的分配上比较”。学生很容易总结出结论――《故都的秋》“重写景,融情于景”,本文“重抒情,以情驭景”。从而,体会本文“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细微处见绚丽动人的光彩”的特点。这个难点还要通过课外习作来巩固。  (2)本文的语言品味与语言特色分析也是教学难点,我计划让学生通过“品读-质疑-讨论-解疑”的信息反馈模式自主突破。教师点拨两点:A、《胡同文化》的“京味语言,例“虾米皮熬白菜——嘿!”B、“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2、教具准备:  flash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  3、教时安排:  一课时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反馈教学法”的创始刘显国老师说:“开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是第一次信息反馈。”我的导入用的是“情境教学法”。根据本文所表达的“乡情”主题与“平民化的京味语言”,我用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来导入新课,也为体会作者情感与品味语言打下铺垫。  (二)简介作者  师生同步,突出――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1950年因《龙须沟》的创作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三)美读全文  “读好散文是学好散文的开始!”读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我打算运用“教师范读-学生个读-齐读”相结合的“三类诵读法”完成散文的诵读,要求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四)理解与鉴赏文章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发挥“穿针引线,架桥铺路”的作用,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重点(1)的学习中,声情并茂的诵读之后,我会问“本文的抒情是含蓄呢,还是直露?”学生很容易认定是后者。然后,让学生画出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总结出思想感情,体会那份浓浓的“乡情”。通过散文的“情语与景语”的自然过渡到重点(2)的学习——在分析北平”特征之中进行“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我在此会以第四节为例,分析其“安适”的特征,让学生去用“迁移法”完成5-7节的分析。  在难点(1)的突破中,运用“比较学习法”,老师给出比较点,学生就能很容易总结出“以情驭景”的写法的特点。这一点,在下一难点——“品味平民化的京味语言”——的学习中会得到巩固。在比较中,也会有许多学生会提及两篇文章都用到的“对比”手法,教师也应该加以强调。突破难点(2)时,我放给学生去自己品味,我只在他们有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给以点拨。  (五)回顾课堂,布置课外作业:  作业:用“以情驭景”的写法,写一段有关“家乡”的文字。字数不限。教学效果估计  学生大多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去学。老师可能讲的不过瘾,但学生学的一定很实在。用当堂“美读”与课后习作的方法来巩固“以情驭景”的写法,一定会使学生印象深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中语文教师说课比赛优秀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