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薄凉之人 点赞 分享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微信扫码分享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精选17篇)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篇1

  巧用课件  妙作点拨

  ——

  沭阳东关实验小学

  邵建荣 

  【内容提要】

  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对语文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教育要跟上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必须突破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本文就现代教育媒体在《雾凇》中的具体运用谈谈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与学的观念,为学生的创新与个性的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关键词】

  多媒体  激发情感  创新  扩大知识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媒体也在不断地提高层次。从最初的视听技术的运用到目前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已经使传统的直观教学方式拓宽为多种媒体的教学。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结合《雾凇》教学实践就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试作阐述。

  《雾凇》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的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却精练、优美。例如:“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这些词语从颜色、数量、姿态等方面,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又如奇妙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对实景进行多层次地描绘。“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和“一层一层”使大家体会雾凇形成过程,并留下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这些画面如果能用多媒动画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雾凇的形成过程也能理解得淋漓尽致。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

  一. 画龙点睛 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1、利用雾凇的录象突出教学难点 。体会雾凇的美丽。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雾凇的美丽、奇特后,教师适时地放录象雾凇。画面上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雾凇形成过程的画面切换,突破难点,当学生初步认识雾凇以后,教师设计这样一个多媒体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式过程,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⑴、出示一棵大树,并用动画技术设计“松花江上涌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水温4摄氏度左右。”的情景。⑵、出示满天是雾气,大树被笼罩,并逐渐挂上了霜花,让同学们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⑶、最后形成一棵雾凇,这里可以切换前面几个镜头,让学生体会“一层一层”、“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通过这样一幅幅画的展示,学生学习雾凇的形成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

  3、利用动画巩固教学难点 。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教师可出示刚才那一段动画,让学生看着画面当导游,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这一活动,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促进其对课文的阅读、领悟和背诵,感受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魅力。

  二.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如果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一定能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觉效果。

  1、《雾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编制集音画像为一体的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神秘的境界中去,课堂上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绝好教学效果。上课时,关上教室的灯,拉上窗帘,打开电脑,啊,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银装粉砌的世界之中,他们随着镜头欣赏了瑰丽无比的雾凇。学生们已经进入到了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放录象:人们伴着音乐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的发出由衷的赞叹。图像与音乐的和谐组合,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学生看着生动的动态画面,自然会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体会。

  三.拓展思维 鼓励创新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放录象: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的发出由衷的赞叹。学生看过录象体会到雾凇的琼枝玉树、雾凇的千姿百态以后。让学生看着画面练习说话,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回画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什么?假如你是歌唱家,你会唱些什么?假如你是……,你会……?

  四.向课外延伸 扩大知识量

  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必须依靠人的生理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人认识的基础,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器官。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学习《雾凇》这一课时,已进入冬天,多数的早晨都有霜冻,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清晨霜冻的景色,并运用多媒体动画出示太阳出来后,霜逐步花解的过程,或者出示雪花飘落,给树木、花草、建筑物穿上外衣的景象。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篇2

  一、导入  揭题

  同学们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导入  :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3、单击1:先听导游如何介绍的。然后读读课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会有雾凇?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六、实践活动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二、总结

  三、作业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篇3

  小学语文第七册《雾凇》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雾凇》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重点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形成过程,突出了雾凇的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的奇特瑰丽,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课文首尾呼应,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确定本文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时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重在引导学生欣赏雾凇之美。

  多媒体运用设想:

  《雾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却精练、优美。

  一、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1、利用雾凇的录象突出教学难点。体会雾凇的美丽。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雾凇的美丽、奇特后,教师适时地放录象雾凇。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雾凇形成过程的画面切换,突破难点,当学生初步认识雾凇以后,教师设计这样一个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式过程,例如:“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这些词语从颜色、数量、姿态等方面,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又如奇妙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对实景进行多层次地描绘。“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和“一层一层”使大家体会雾凇形成过程,并留下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这些画面如果能用多媒动画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雾凇的形成过程也能理解得淋漓尽致。

  3、利用动画巩固教学难点。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教师可出示刚才动画,让学生看着画面当导游,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雾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编制集音画像为一体的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神秘的境界中去,课堂上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绝好教学效果。

  2、多媒体体的运用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

  三、向课外延伸扩大知识量

  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必须依靠人的生理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人认识的基础,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器官。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学习《雾凇》这一课时,已进入冬天,多数的早晨都有霜冻,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清晨霜冻的景色,并运用动画出示太阳出来后,霜逐步花解的过程,或者出示雪花飘落,给树木、花草、建筑物穿上外衣的景象。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会背《九九歌》吗?显示《九九歌》。不会没有关系,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一起来读。师生一起说。

  2、这首儿歌告诉我们冬天最冷在什么时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祖国东北的吉林省更是冷到了零下三十几度,可就在此时此地,出现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课件:画面上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雾凇。”““凇”是生字,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出示生字卡,学生齐读两遍。注意“凇”字的左边是两点水。师用红笔描两点水。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自学字词,练习读课文,并查找有关雾凇的资料,准备好了没有?谁来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向大家汇报汇报。

  (学生自由选择汇报,教师尊重学生的权利,以学定教。)

  1、学生读生字卡:你读得真好!不仅读准了翘舌音,还把后鼻音也读出来了。你能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吗?

  2、你可以选你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读,也可以读其中的几句话。

  (及时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错误,并对学生的朗读从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等方面作评价。)

  课件出示:一棵大树,并用动画技术设计“松花江上涌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水温4摄氏度左右。”的情景。指导学生读好一个长句:“从当年……4摄氏度左右”显示这句话,标出停顿。学生齐读。

  3、交流资料。

  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雾凇的资料,(名称的由来、分类、作用等)教师给予适当评价。

  现在,你能在“雾凇”前加一个词语来表达一下雾凇留给你的印象吗?显示“的雾凇”

  三、学习第一段:

  雾凇是神奇的美丽的。课件:关上教室的灯,拉上窗帘,打开电脑,啊,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

  1、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请你先默读课文第一段,在能表现雾凇美丽的词语下面做记号,然后反复地练习朗读,觉得读得不错后再读给同桌听听,取长补短。争取把雾凇的神奇与美丽读出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2、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待会儿要请你来评的。

  3、组织同学评议。(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评,还可以让评的学生读一读)

  4、学生各自再练习,争取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5、谁再来读?配上音乐。

  6、读得真好!自己再读一读,看谁最先背出来。学生齐背。

  (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银装粉砌的世界之中,他们随着镜头欣赏了瑰丽无比的雾凇。学生们已经进入到了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学习第三段:

  吉林雾凇闻名全国,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课件出示“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1、你想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

  2、你能结合刚才看到的画面告诉大家“琼枝玉树”的意思吗?

  3、还想看这些琼枝玉树吗?这一次要一边看一边想象这些琼枝玉树的姿态都像些什么?

  4、同学们都被陶醉了,现在请你拿出笔来,展开想象,课件以“这儿的琼枝玉树真美”为开头写几句话,来描绘这些琼枝于树的姿态,你可以用上课文第一段中的一些词语写其中的一种,也可以写几种。

  为了便于同学们写话,老师将连续不断地播放这些画面,大家可以先看看想想,然后再动笔写。

  5、课件播放配乐的画面,学生动笔写话。

  6、交流。刚才,老师看了一下,同学们写得非常美,谁愿意把写的读给大家听?(提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这句话是人们在观赏了雾凇后发自内心的赞叹,你懂它的意思吗?

  8、我们也一起来赞叹一下,请同学们拿好书,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五、拓展:

  1、1990年1月9日,爷爷去吉林观赏了雾凇后也题词赞叹这一伟大的奇观。课件显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学生齐读。

  2、自1991年起,每年的一月,吉林省都要举办“中国吉林雾凇冰雪节”。再过二十多天,第十三届雾凇冰雪节就要开幕了,想去看吗?提到看雾凇,人们都这样说:“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资料读一读。

  3、学生读资料

  六、留下悬念:

  1、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心中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

  2、吉林雾凇如此神奇美丽,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想,这不仅是你心中的疑问,也是我们大家关心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去探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开始走近雾凇,谁来说说课文第一小节是怎样描述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多美的雾凇呀,让我们一起在音乐里,美美地背诵课文第一小节吧!

  (由复习旧知—背诵课文第一段导入,看似简单,却能起到很好的情感铺垫,让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出雾凇的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二、情景交融,理解词句

  1、过渡: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吸引了四方游客,让不少人驻足留恋,让我们也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

  课件:人们伴着音乐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打开课文,谁愿意来读第三小节?(指名读)

  (图像与音乐的和谐组合,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学生看着生动的动态画面,自然会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体会。)

  2、雾凇洁白高雅、银光闪烁,想亲眼目睹吗?让我们一同感受吧!(课件:雾凇形成动画出示满天是雾气,大树被笼罩,并逐渐挂上了霜花,让同学们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最后形成一棵雾凇,这里可以切换前面几个镜头,让学生体会“一层一层”、“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通过这样一幅幅画面展示雾凇的形成过程,)

  3、你看到雾淞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用上这句式,将你看到、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吧。

  课件出示: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4、雾凇的姿态这么多,段中有一个成语作了恰当概括,谁能找出来?(课件出示:千姿百态)谁来说说还能用什么词语?

  5、朵朵银花,排排雪浪,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人们的赞叹)

  (1)(引读)绵延十里的堤岸上,一棵棵、一行行松枝、柳树披着霜花,仿佛是千万棵梨树在一夜之间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那么洁白,那么晶莹。观赏着雾凇的我们也都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岑参的名句来。(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听见你在吟诵,面对这么美的雾凇,人们怎能不欣喜惊讶,让我们饱含赞叹之情再来吟诵这一名句吧。

  (2)漫天飞雪挂满枝头,却让我们感受到冬天里暖融融的春意,这样的吉林雾凇真是奇观。(板书:!)

  (3)让我们再次漫步长堤,感受那奇观,一起读读课文第三小节。(齐读)

  (以境诱说诱读。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动画等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学生说、读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说、读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的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

  6、雾凇如此美妙,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找一找描写雾凇形成的句子。

  我们可以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看出吉林的松花江畔就具备这些条件呢?把找到的句子划下来,并多读几遍,还可以写写你的想法。

  7、生交流想法。

  课件:吉林位于我国东北,冬天寒冷干燥,水汽从哪来?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雾气很多,达到饱和的程度?

  遇冷又是怎么一回事?谁能用文中的词句解释一下?

  8、课件演示雾凇的形成。

  9、课件播放课文录音(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大家闭上眼睛欣赏。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篇4

  作者:wy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20

  《雾凇》课堂教学实录评析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由于雾凇离我们南方的学生生活较远,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六个环节:一、欣赏雾凇景观美;二、感知课文整体美;三、感悟景观谴词美;四、了解雾凇形成美;五、总观雾凇姿态美;六、个性实践留住美。

  片段一:(欣赏雾凇景观美)

  师:孩子们你们都去过什么地方玩过?

  生:……

  师:这些地方都或多或少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吉林的松花江畔去看一道奇异的风景线——雾凇(板书雾凇)。

  师:(播放视频) 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当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著名的吉林雾凇奇观。

  生:哇,真美呀!

  生:真壮观呀!

  师:大家看到雾凇了吗?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生1:你真美呀,像披着洁白的纱衣。

  生2:雾凇形态各异,真神气呀!

  生3:我真想亲眼看看你呀,美丽的雾凇。

  生:……

  片段二:(了解雾凇形成美)

  师:雾凇这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衣服是怎样穿上去的呢?(指名朗读内容)

  师:与你们平时穿衣服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

  生:比较慢、比较轻。

  师:你是从哪感受到的?

  生:“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谁能通过朗读,读出雾凇穿衣服的样子?(指名读)

  师:要慢到多长时间才能穿上这一件衣服啊?

  生:一夜。

  师:为了让人们欣赏到这么美丽的衣服,她艰难地穿了一夜,穿得这么慢。下面我们来一起来欣赏一下,她是怎样穿上这件衣服的。

  播放动画课件:(课件内容:雾凇形成的过程:“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师:看清楚了吗?现在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她穿衣服的样子给读出来吗?(“每当夜幕降临,……都是银松雪柳了。”)指名朗读,重点指导读好“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哎呀,我仿佛看到了雾凇像美丽的花仙子一样慢慢地、轻轻地穿上了飘逸的长裙,天多冷呀,谁能读得让她再多穿点吗?(指名读)

  师:还能再多穿点吗?(指名读)

  师:这下皮衣都穿上了,真暖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细细品味一番。

  片段三:(个性实践留住美)

  师:在我们祖国的辽阔国土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号称祖国的四大奇观吧!(图片欣赏:吉林雾凇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师作适当讲解。)

  师:希望你能去探索这些自然奇观的形成原因,也写出像《雾凇》这么美的文章来。

  [点评]

  1、源于生活,用旧知导入新知。新教材内容的切入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和体验,很好地体现课标理念。在具体教学与导语内容的设计中,也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这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教师问学生“你们都去过什么地方玩过?”这个问题激起他们的生活经历。接着播放雾凇的实物录象,真实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呼出:“真美啊!”“真壮观啊!”的赞叹声。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对雾凇说一句话。此环节的安排,一方面丰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唤醒学生喜爱雾凇的情感。

  2、课件适时再现美。吉林雾凇的壮美景观,学生大多是比较陌生的,教师一开始就出示雾凇的实景图片,把学生代入这个神奇而美丽的风景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雾凇,产生一种想去学习的冲动。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教师就先让学生想象都会是什么样的,然后带着想象观察近景图片,形象真切地再现,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赞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雾凇的形成是本课的难点,适时播放形成过程的一系列画面,并且加上优美的解说词,这对学生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解决了阅读中的一个拦路虎。这样的使用课件,就是找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时机,让多媒体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3、让学生触摸语言的魂。《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文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不仅需要课件引导,更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思维空间里,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过程中点点滴滴,都是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的活动。课文“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意境优美,如仙境一般。学生品读涵咏,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

  4、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文中描绘的景色是美的,大自然呈现的景色更美,在课文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去探索大自然的更多美景,鼓励学习大胆向作者挑战,写出更好的文章,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篇5

  之二

  韩冰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

  3、提问:为什么吉林雾凇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4、自读,分小组讨论。

  5、小组汇报,看图理解“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6、指导朗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自豪的语气。)

  7、练习背诵。

  ①自由练背。

  ②看挂图,板书试背。

  ③指名背诵,评议

  ④愿背的齐背。

  第二课时

  一、看图,背诵第一节。

  师述:(指图)同学们,看!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作者用极为生动的语言对它进行了描绘。谁能看图背诵第1自然段?

  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节。

  师述: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多美的雾凇景象啊!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节,边读边思考,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a、古人云:学贵自得。通过读、想必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说说你读出了什么?(个别交流)

  b、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集疑、解疑)

  3、指导朗读:

  ①选择读。

  师述:读第2节,你喜欢读哪几句就读哪几句,但要尽量把它读好。

  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

  ③突出重点读。

  (出示重点)

  a、你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吗?

  b、指名读,评价。

  c、练习背诵,看看谁记得快?记得牢?

  d、指名背。

  三、学习第三节。

  师述: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会怎么赞叹呢?

  ①指名读第3节。

  ②板书:

  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

  琼枝玉树又写出了什么?“琼”是什么意思?

  ③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

  指名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四、导游:

  师述:吉林雾凇美不胜收,闻名全国,一定吸引了不少游人。我们很多人都没去过吉林,都想一睹吉林雾凇的风景,如果你是吉林当地一个小朋友,大伙想请你做个导游,你想怎么介绍呢?下面分小组讨论,过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当得像?当得好?

  a、小组讨论。

  b、指名当,评价。

  五、游客:

  如果我们换个角色,你此时是一个正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一个游客,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会怎么说?怎么想呢?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词句来说明雾凇的。

  3、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

  2、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谁来说说吉林雾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交流)

  让我们美美得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读一读。

  2、作者把吉林雾凇赞为怎样的景象?(板书:奇观)

  3、看着这样奇特的雾凇奇观,你不由产生哪些疑问?

  (梳理学生的质疑后)过渡:作者为什么称吉林雾淞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如此奇特大景观又是如何形成的?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二、自主探究悟形成。

  1、过渡:雾淞,争奇斗艳,是北国风光中一绝,它们的形成有什么条件?为什么在吉林松花江畔会出现这样的奇观呢?雾淞的形成的过程大体经历哪几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去寻找答案!

  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面的练习题,呆会,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1)、雾淞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只有在每年的确12月至第二年的2月间,只有在松花江畔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才会形成“雾淞”?

  (3)、雾淞的形成的过程大体经历哪几步?

  2、交流:根据生回答。(课件出示:“雾淞,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雾淞形成的原因,必须有有两个条件,是哪两个条件?多媒体出示:(一是饱和的水汽,二是遇冷凝结)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3、师:为什么只有在每年的确12月至第二年的2月间,只有在松花江畔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才会形成“雾淞”?我们来交流第二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多媒体)

  4、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雾淞的形成的过程大体经历哪几步?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课件出示句子:

  a、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b、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c、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对比朗读,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句?)

  4、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淞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凝结而成,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

  (学生交流:最初,逐渐,最后。)齐读这句话。

  5、晶莹夺目的雾淞就这样在松花江畔形成了,它是多么神奇啊,难怪吉林的雾凇能闻名全国。让我们再一起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雾凇独特的形成过程。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漫步江畔赞雾凇

  1、过渡:雾凇之美,美在它的悄无声息,美在它的壮观奇绝。要欣赏吉林雾凇奇观还大有讲究呢!当地有句俗语叫:“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也就是说,观赏雾凇的最佳时间是在清晨。下面让我们随着人们的脚步一起漫步于清晨的松花江边吧。

  2、同学们,想不想观赏一下这美丽的雾凇呢?(课件出示雾凇奇观的图片。)

  3、这么多的银松雪柳,你最喜欢哪一幅呢?你能用上几句话美美地介绍一下吗?

  4、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赞叹呢?(板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拓展

  1、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赏雾凇、悟形成、赞雾凇,欣赏了雾凇的美,此时,你想说点什么?

  2、1990年,爷爷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赞叹道:“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雾凇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松花江畔留下了如此绚丽奇妙的奇观——雾凇。

  3、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奇观,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祖国的四大奇观吧!(图片欣赏:吉林雾凇、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师作适当讲解。)

  4、希望你们课后能主动搜集这些自然奇观的资料,探索它们的形成原因,成为一名业余小导游,给家人或同伴介绍介绍这些自然奇观。

  五、作业布置

  1、搜集吉林雾凇或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的资料,设计一份导游词,开展一次争当小导游的活动,把具有地大物博、景象奇美的祖国风光介绍给大家。

  2、以“雾凇景观千姿百态“为中心句写一段话。

  六、板书设计

  23雾凇

  奇观忽如一夜春风来

  凝结遇冷千树万树梨花开

  饱和的水汽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篇7

  课前备课思考:

  《雾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却精练、优美。尤其是课文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例如:“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这些词语从颜色、数量、姿态等方面,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我设想借助于老师情境的渲染,让学生体会雾凇的奇特,使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本着这样的教学目的设计教案如下:

  问题教案:

  师: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同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师:谁来读这句话。

  指名学生朗读。

  师:美吗?美在哪里?

  生:从“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这两个词感觉到雾凇很美。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读出雾凇的美。

  齐读第一小节

  师:清晨,江岸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欣赏着美丽的雾凇,就更美了。出示第三小节。

  指名学生读。读出雾凇的美。

  齐读最后一小节。

  师: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学生说。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读带讲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的方法。可是,回想这堂课,虽然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但是只是将读作为了一种形式。课堂上的以读带讲,关键还要读出味道,读出巧妙来,读并不是一味地死读,也不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呆板地读,应该是多形式的、有层次的、有目的地逐步推进读,而在这堂课上却没有做到。学生对雾凇的美没有真正感受到,没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更没有将学生对雾凇的喜爱之情激发出来,当然在朗读时也就没有将雾凇的美通过读出来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积累包括情感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其中尤以语言的积累最为关键。我们知道这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文中的一些词语非常精彩,如:“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等,课堂上没能抓住这些词让学生积累下来,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感。最后安排了练习说话,由于前面没有做好铺垫,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学生无话可说。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改后教案:

  师述: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同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师:读得真流利。这是怎样的霜花呀?

  生:这是洁白晶莹的霜花。

  师:美吗?指名学生读。

  生读。

  师进行情景渲染。再指名学生读。使学生读出霜花的洁白晶莹。

  师:洁白晶莹的霜花怎么样呢?

  生:缀满枝头。

  师:是呀,洁白晶莹的霜花真多啊,谁来读好缀满这个词。

  生读。师描述,洁白晶莹的霜花挂满枝头,所有的枝头都是,一点空隙也没有。再指名读。

  师:洁白晶莹的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是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谁来完整地将这句话读一读。                                                                                                                                                                                                                                                                                                                                                                                                                                                                                                                                                                                                                                                                                                                                                                                                                                                                                                                                                                                                                                                                                                                                                                                                                                                                                                                                                                                                                                                                                                                                                                                                                                                                                                                                                                                                                                                                                                                                                                                                                                                                                                                                                                                                                                                                                                                                          

  师述: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树柳树像穿上了一件银白色的衣裳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指名读第一小节。

  师:雾凇真的非常美丽,老师找到了吉林雾凇的许多图片,今天我把它们带来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不过老师可是有条件的,请你们仔细看,看看能用哪些词来形容这些美景。(多媒体配乐,欣赏雾凇精美图片)

  师:美吗,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老师也想送一些词语给你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洁白无暇  银花绽放  千姿百态  粉妆玉砌

  精雕细琢  晶莹闪亮  洁白如玉  银装素裹

  师:这就是雾凇“奇观”(板书)。

  师:你们知道吗?吉林雾凇不仅闻名全国,还享誉世界呢!好多外国朋友都争相在三九严寒来到吉林,就为了一睹雾凇的风采。作为中国人,你怎么读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出自豪的语气。

  师:十里江堤上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垂柳青枝变成了(出示)琼枝玉树,(理解),雾凇的样子也是各种各样的,课文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出示)千姿百态。你能给他换个词吗?

  生:姿态万千、各式各样、仪态万千……

  师: 清晨,江岸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欣赏着美丽的雾凇,就更美了,齐读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学生说。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析:经过修改,课文在指导朗读上作了修改,整个朗读指导层次清楚,首先指导学生能读通顺,读流利,然后抓住“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词语,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最后整体感悟雾凇的美丽。由于学生从来没有真正亲历雾凇的样子,仅仅靠课文中的情景描写,肯定不能很好感受到雾凇的瑰丽,因此,借助于多媒体画面,收集了许多精美的雾凇图片,加上抒情的音乐,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这时再指导学生朗读,学生一下就能将心中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观看雾凇图片不仅能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同时让学生有目的的去欣赏,想想用上哪些词语可以描述这些景象。学生在感悟语言的同时,积累了词语。图像与文字的和谐组合,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学生看着生动的动态画面,自然会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体会。学生欣赏了图片,体会到雾凇的琼枝玉树、雾凇的千姿百态以后,让学生练习说话,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什么?假如你是游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你会……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有话可说,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篇8

  一、说教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

  本课安排三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教时中,我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感知了课文大意,所以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生借助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不断溶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通过朗读来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请他们到教师制作的网页上进行新的学习探究。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深入学文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识,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2.细读品位,整体感悟

  课文共三个自然段,但都是重点段,需要细读。这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明白雾凇形成的原因,在读中体会雾凇的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心里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第三自然段,体会雾凇的美。一、三自然段分别写了阳光照耀下和清晨的雾凇的美景。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通过范读或指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那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启发学生:为什么会有雾凇这个奇观的?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

  ②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围绕句子,提出疑问:a.严寒季节具体指什么时候?b.雾气是从哪里来的?c.雾气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d.雾气怎样凝结成雾凇?e

  .饱和的雾气指的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问题并组成学习小组讨论解答。最后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悟语言就水到渠成了。

  3、网上活动,拓宽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因特网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精彩,你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想要的信息。关于雾凇还有很多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究,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来拓宽对雾凇的认识。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带领学生由“小教材”(课文文本)走向“大教材”。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说教学特色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网络教学以超媒体的方式组织学习内容,整合多学科知识,通过灵活的导航机制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十分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主地发现、探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篇9

  一、交流资料,丰富感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雾凇》,大家对雾凇都很感兴趣,我知道同学们课后都收集了一些关于雾凇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2、教师过渡:听了大家的介绍,老师也觉得雾凇真是不同凡响,课文的第一小节是怎么写雾凇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用“     ”再书上划出有关词句。

  二、欣赏图片,感受美景

  1、你从哪儿读出了雾凇的美?(交流)

  2、师:是啊,在这万物萧瑟的季节,漫步十里长堤,让我们的眼睛也去感受一下这洁白晶莹的霜花,去领略一番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看!(雾凇图片欣赏)

  3、看完后想说什么?(冰天雪地 童话世界 人间仙境 )

  4、(出示第一小节)你能把雾凇的美丽读出来吗?自己先练练

  5、谁来试一试?听了他的朗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还有谁想来读的? 这么美的雾凇你们喜爱吗?带着喜爱之情一起来读一读

  6、师过渡:雾凇真美啊,再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再阅读文章的时候,你想过哪些关于雾凇的问题呢?

  三、合作探究,了解成因

  1、学生提出疑问。(雾凇是从怎么形成的?雾气是从哪儿来的?……)

  2、师: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这样吧,今天就请同学们自己研究研究,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信心吗?

  3、老师把你们的问题整理了一下,看!教师相机出示问题(1、雾凇是怎样形成的?2、为什么吉林的雾凇这么闻名?3、它是不是一下子形成的?)

  4、在这些问题中,你最想解决哪个问题?自由组合,想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坐到一起

  5、研究得怎么样了?哪一组先来汇报? (1)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出示这段话) 从他的汇报中,可以看出雾凇的形成要具备哪两个条件?(有过于饱和的水汽,还要遇冷凝结)加点 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刚才研究这个问题的小组能说说什么“饱和”是什么意思吗?那“过于饱和”呢? 老师还是不太理解,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老师理解吗?最好演示一下,或者举个例子。 (学生想办法解决) 现在老师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真棒,不仅教会了老师,还教会了同学们) 对于这句话,你们还有什么要说明的吗?(遇冷凝结) (2)我们知道了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会有雾凇。 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从这一句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个词,最能看出雾气很多,达到饱和的程度? 弥漫) 追问: 为什么松花江畔会弥漫着阵阵雾气?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收获? (3)雾凇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你怎么知道的?(出示最后4句话) 再读一读这几句话,找找哪些词语告诉我们雾凇是慢慢形成的,用笔划出来。 学生交流(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最初,逐渐,最后) 你还看到什么是渐渐形成的?(练习造句) 让我们来看一看雾凇的形成过程。(视频) 现在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练读,指名读,评议) 6、刚才还有同学提出的一些问题,有没有解决? 7、现在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现在我们就是这美丽可爱的雾凇,谁能向大家介绍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同桌先练练,好吗? 8、谁来试一试?(指名做雾凇自我介绍)看到这美丽可爱的雾凇,你还想问问什么吗?(美丽的雾凇,我想向你请教 ) 感谢雾凇给我们作了精彩的自我介绍。

  四、交流抒怀,激活体验

  1、想象一下,清早,当你漫步十里长堤,观赏着银松雪柳,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那人们是怎么说的呢?看(出示第三小节)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谁愿意大声读给我们听?

  2、谁来说说看,这“梨花”就是指什么?你理解这诗句的意思吗?谁来把这诗句美美地读出来?

  3、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琼枝玉树?你们看,树枝、树干都像玉一样洁白晶莹,这就是)再出示一组图片

  4、多美的雾凇啊!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你想赞叹什么?

  5、多美的奇观啊!怪不得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

  五、个性实践,拓展延伸

  1、 这千姿百态的雾凇以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我们,用它的洁白晶莹深深地打动了大家的心。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呢?(学生回答) 读诗歌,画画,唱歌,朗读课文 2、 那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雾凇的喜爱吧!(谁愿意到黑板上作画的?谁愿意到黑板上作诗的? ) 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展示自己的才华,那课后再互相交流吧 3、 我们祖国的辽阔国土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图片欣赏)  如果你能去探索这些自然奇观的形成原因,也能写出像《雾凇》这么美的文章来!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篇10

  教学目标:带领学生一起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通过网络一起去领略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2 看雾凇录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4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师板书:奇观

  5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为什么会形成?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5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

  ),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

  )、。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6、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点击“形成原因”及“形成过程”,看看网站上是怎样介绍的。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1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2 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3 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4 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吧!生:“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背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2、自我推荐

  六、评“最佳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29、雾凇

  奇观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后小计:

  在教学第二部分,没有孤立地讲解雾凇形成地原因,要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淹没、模糊、渐渐地、慢慢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体会,在感悟、朗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知雾凇的形成过程。同时播放雾凇的录象,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觉。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篇11

  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雾凇》研讨专帖研讨主题一(第一范文网整理版)

  研讨主题之四:

  《雾凇》一文,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案例之一:

  抓重点词语体会“雾气之浓”,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气温之寒”;

  抓重点词语体会“形成之慢”,通过朗读体会雾凇“形成之美”。

  疑问:是应该体会“气温之寒”还是体会“温差之大”呢?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吉林的雾凇多美呀!你想不想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想)其实它的形成也别有一番情趣的,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你能从文中找出简要描写雾凇形成原因的一句话吗?指名答(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映示:)

  自由轻声读第一句话,小组讨论雾凇形成要具备哪些条件。

  生答有三个条件:(1)过于饱和的水汽;(2)遇冷;(3)凝结。

  板书:                  雾     凇 (奇观)

  遇冷            凝结0                                                                       

  过于饱和的水汽

  3、齐读第一句话,注意读好圈画的词语。

  4、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雾凇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那么这“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是从哪里来的?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描写了雾气的饱和,哪些词语有描写了雾气的浓?

  指名答(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的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弥漫  飘荡  涌  笼罩  淹没    (映示:2—5句)

  理解重点词语:弥漫  飘荡  涌  笼罩  淹没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雾气浓的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他词语好不好。比如:弥漫——充满  飘荡——飘扬  涌——扑  笼罩——覆盖  淹没——湮灭,为什么?(指名答)

  齐读2——5句。

  5、雾凇的形成是不是只要有了饱和的水汽就可以了?(不)那么它还需要什么条件呢?(生答遇冷),那要冷到什么程度呢?(生答零下30摄氏度)零下30摄氏度可真冷啊!

  我们这里最冷有多冷?(生答零下3——4度)零下3——4度水面刚好结了一层薄冰,而雾凇的形成气温要低到零下30摄氏度,真是滴水成冰呀!用我们课文里的一句话说这可真是:(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生答。

  6、有了饱和的水汽和严寒的气温,这雾凇的形成还需要哪一个过程才能最终形成?(生答凝结)读读找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雾气到雾凇的凝结过程?(生读,找,答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相机映示:6——8句。

  (1)这蒸腾的雾气是不是一下子就凝结成了雾凇(不,它是慢慢形成的)找找看文中哪些词语描写了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渐渐地  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又一层地  最初  逐渐   最后(映示词语)

  (2)雾凇在形成的过程中从形态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词语描写了雾凇在形态上的变化?(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7、雾凇美,雾凇的凝结过程其实也很美。你能把雾凇凝结时的美读出来吗?指名读6——8句。评价要求(你能体会出雾凇形成时的美,还有谁能比他读得更美呢?)

  要求要读出雾凇形成时的缓慢和静无声息来。男生读,女生读。

  案例之二:

  合作探究,集体讨论。

  疑问:集体讨论时简单对答,探究有落空之嫌。

  “形成的过程是什么”说法欠妥。

  对“雾凇形成的过程”的教学似乎流于表面。

  四、精读第二自然段

  师:学到这儿,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生:提问。

  师:你们的问题总结有两个:一、什么是雾凇,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二、雾凇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答案在哪一段吗?

  生:在第二自然段。

  师:对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去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这次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四人一个小组,相互讨论一下,并画出有关语句。开始。

  学生讨论

  师:下面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生答:饱和的水汽和遇冷凝结。板书(出示多媒体)

  师:大家说他说得对吗?(对)你能把这句话给读出来吗?大家一起读一下。(生读)

  师:那么吉林松花江边符合这样的条件吗?(符合)

  师:那饱和的水气从哪儿来的呢?(生答)

  师: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时,这雾气有什么变化?(出示多媒体)

  师: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这里的“涌”“笼罩”进一步说明了雾气的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

  师:那么,这雾气是怎么形成雾凇的呢,是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呢?

  生:不是。

  师:你从哪可以看出来。能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吗?(生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老师还不能感受到雾凇是慢慢的形成的。谁再来读读。一起读一遍,还有三个词语也能说明雾凇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知道这三个词语吗?

  生答。老师引读。

  师:这么美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一起读第二节。

  案例之三:

  联系生活实际、品读重点词语理解“过于饱和”;

  抓住关键词体会雾凇形成的“慢”“柔”“匀”,结合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分“银丝”“银条”“银松雪柳”三种景象体会“雾凇形成过程之奇特。

  与其他案例相比,本案例在“雾凇的形成过程”这一块上教得细而实。

  疑问:“教室坐人”之例可能不是特别贴切。

  二、感悟雾凇形成奇。

  1、默读,思考: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2、交流。

  以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为中心,展开教学。

  “过于饱和的水汽”:(1)理解“饱和”“过于饱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可举例子,师也可举:教室里最多可坐多少人,这是最大限度。那如果再来一些人,就超过最大限度了,就叫“过于饱和”,文中是说空气中的水汽过于饱和,这是雾凇形成的必备条件之一。(2)这过于饱和的水汽哪来的?从哪看出水汽的多?引导读悟下面的句子。抓住“弥漫,笼罩,淹没”想象体会。并指导感情读。

  “遇冷凝结”:(1)出示“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柳了。”让学生自主探究雾凇是怎么凝结的?(2)交流。先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体会凝结的慢、柔、匀,因而作者用“镀”字,镀意思是:涂得均匀。用词精当,没有用“涂、抹、贴、漆”等词。指导感情朗读。再抓住: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了,体会凝结过程中的几种景象。——体会雾凇形成的奇特特点。

  案例之四:

  第二段教学我让学生以“雾凇的自述”为题,再仔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从书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把自己当作雾凇,告诉大家你为什么会形成?你是怎么形成的?你为什么在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学生很感兴趣.

  这个案例方法巧妙,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知识的探究、对表达方式的领悟又尽在其中。

  只是课堂上会充满不确定因素,估计在公开课教学中敢于采用此种模式的老师不会很多。

  案例之五:

  合作探究雾凇形成的条件和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

  此处通过填写表格使合作探究落到实处;文本与课外资料相结合更是一大亮点。

  疑问:形成过程只是“美”?

  (三)探究形成过程美

  吉林雾凇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中的景中之绝。读到这里,我们情不自禁地会问——(引导质疑)如:雾凇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合作探究,填表。

  雾凇形成的条件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写出关键词句)    

  交流探究结果:

  (1)形成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2)引导:吉林有饱和的水汽吗?(学生抓住“从当年12月……一阵阵雾气”谈原因。)这些饱和的水汽会遇冷凝结吗?(学生抓住“每当夜幕降临……淹没了”谈原因。)

  (3)学生补充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吉林雾凇形成的其他原因。

  〖学生抓住课文难点质疑,教师创设解疑的课堂环境,通过有目标、有方向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读悟能力。〗

  配乐朗读“每当……灯光树影模糊了……起先……逐渐……最后……”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从雾凇的形成,你体会到了什么?

  练习朗读,想象雾凇形成过程之美。

  〖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通过观察图片、说话练习、朗读想象,一方面欣赏到的是雾凇的外在之美,另一方面切实领悟到语言文字的内在美。〗

  案例之六:

  学生主动质疑与教师有机指导相结合。

  抓重点词语体会形成过程之“慢”。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案例的亮点——知识的梳理与内化落到实处。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

  同学们在徐州你看见过雾凇吗?为什么我们这里几乎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奇观呢?想不想知道原因?我们来看看课文寻找答案。

  2、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且圈画。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板书:形成)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

  (出示挂板)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4、围绕这句话,学生质疑。

  严寒季节到底有多寒冷?什么是饱和的水汽?徐州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水汽(雾气是从哪里来的?)?凝结是什么意思?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5、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6、教师提炼问题后提问并相机指导朗读。

  (1)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朗读时,要特别注意上游,丰满水库之间的停顿。对“非但、而且”朗读时要强调。弥漫是对饱和意思的有力说明,可以让学生朗读时加入想象。

  (2)什么是饱和的水汽?

  除了弥漫,文中哪里还有能够表示水汽饱和的词语。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里的“飘荡,涌向,笼罩”都可以看出水汽的多和饱和。

  朗读时,一定要让学生展开想象,感悟当时的意境。老师可以先范读,让学生来想象。然后,让学生练习后再读。自己或者请同学点评。教师相机指导。

  (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挂板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比较读这句话。去掉有关的词语“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让学生感悟用这些词语的好处。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读句。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自然真实的写出了雾凇形成缓慢的过程。

  你能读出这种缓慢的过程来吗?指导朗读,感悟这个过程。

  7、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雾凇形成的过程。

  8、评价小结。

  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雾凇》研讨专帖研讨主题四(第一范文网整理版) 来自第一范文网。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篇12

  学习目标:

  1、通过解读课文,结合网络资源,欣赏感受雾凇的美。

  2、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获取网络资源并利用资源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的语句。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著名的吉林雾凇奇观。

  2、昨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雾凇形成的原因,谁来简单地向大家说说?

  3、今天,我们进一步来领略雾凇的神奇和美丽。

  [利用资源,探究文本]

  1、雾凇美在什么地方?究竟有多美呢?想一睹为快吗?

  2、赶快进入我们班级主页的“资源共享”版块,去美美地欣赏雾凇美景吧!(示范指出资源所在的位置)

  3、你想发出怎样的赞叹?

  4、读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片段,找出使你感觉特别美的语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地品味一番。

  5、交流、指导朗读:

  ①“十里长堤、洁白晶莹、缀满了枝头、银光闪烁”

  (如雪般洁白、如银光闪烁的霜花缀满枝头,这奇妙的美景绵延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壮观至极,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

  ②“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再细细地欣赏网页中的雾凇美景图,选择你最喜爱的一幅图片,认真观察展开想象,向大家描述你眼前的雾凇?远远望去,一排排杨柳的树冠似烟似雾,与天上的蓝天白云相接,让人分不清天地的界限。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远远望去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仰望松树的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柳树柔软的枝条,都被粘挂成璀璨的银丝;形态各异的灌木丛,一团团,一簇簇,晶莹夺目,宛如银珊瑚的奇葩。)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想象说话:昨天傍晚,十里长堤上的树木还是黑森森的,到第二天早晨,站在江堤向远处望去,呀!你看到了什么?

  (琼枝玉叶的婀娜杨柳、银菊怒放的青松翠柏,千姿百态的雾凇奇观真让人目不暇接,这大自然神奇的杰作让无数人为之惊叹、流连忘返。)

  ④体会形成过程的神奇、美妙:

  ☆当雾气笼罩十里长堤时,如果你走在十里长堤上,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上白银 (体会雾凇形成过程的自然与奇妙。)

  ☆最初——逐渐——最后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边朗读,边想象形成过程中雾凇的不同姿态。

  ☆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带着大家亲眼目睹雾凇形成的奇妙过程吗?

  6、小结

  [总结全文]

  一位诗人在欣赏了吉林雾凇奇观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片童话般的银色世界让人摒弃最烦心的杂念,满脑子只是“美”这个最简单纯朴的字眼。

  把这份美带回家,和你的爸爸、妈妈一同分享,好吗?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篇13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美”与“奇”的因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合作探究,提高语文素养。

  二、吃透两头说目标

  1.说教材。《雾凇》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神奇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是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欣赏、尝试合作探究的极好凭借。

  2.说学情。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针对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2)引导自主学习,弄清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联系实际说策略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而且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课文描绘的雾凇奇观很陌生,仅凭想象和抽象的语言文字难以深刻感受、领悟。因此,教学时我将通过精美的课件,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

  (2)质疑讨论法。课文重点部分介绍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我将紧紧扣住雾凇之奇,鼓励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很少出现?然后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学法。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挥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小旅行家的身份,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反复阅读、请教师长、查找资料等方法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互动说流程

  教学拟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进入情境赏“美”。

  (1)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奇特而美丽的雾凇。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中国四大自然奇观,想欣赏它的美丽吗?

  (2)观赏课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给同座听。

  (3)课文是如何将这种美表现出来的?请认真朗读课文,然后交流。由于充分运用了直观教法和阅读期待,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会大为高涨,不但很快学会生字、新词,将课文读准、读通,而且能迅速进入情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4)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受认识雾凇“洁白晶莹”的色彩美和“银光闪烁”的光泽美,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美。

  (5)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小小旅行家,看到如此美丽奇特的景观,会产生哪些疑问?”

  这一教学过程是想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融绚丽色彩、动态画面、美妙音乐为一体的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描绘的境界,真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并进入角色,产生疑问,产生迫切要解决问题的欲望。

  第二步:合作探究解“奇”。

  (1)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教学应首先适应儿童的这种心理需求,巧妙以“四人小小旅行团”的角色定位,引导进入问题情境,要求小组合作,通过研读课文、查找资料、请教别人等方法多渠道解决前面发现的两个问题。

  (2)全班交流:

  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引导抓住第二自然段中心句“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研读,归纳形成雾凇的两大条件:(1)严寒季节;(2)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

  再解决第二个问题:这是雾凇形成的一般条件。可为何只有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奇观呢?学生通过查找地形图、气象资料以及反复研读课文等小组合作研究,可以明确:雾凇形成的时间是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这个时候的吉林是非常寒冷的;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流经市区时使江面弥漫阵阵雾气,这就让空气中有了过于饱和的水汽;雾气遇冷后便“渐渐地”“慢慢地”“一层又一层”地凝结,形成雾凇。

  由于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亲历解“奇”过程,学生不仅很快弄清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解决了课文难点,而且在探究过程中明白语言简洁、准确的重要性,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团队意识。

  (3)在此基础上,变换角度,提高要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小小旅行团真了不起,经过合作,把难题都解决了。现在,老师提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要求,同座之间一个扮小导游,一个扮小游客,互相问答。先同座练习,然后到讲台前表演。这样,有效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积极内化课文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将语文学习落到了实处。

  第三步:个性表达赞“美”。

  (1)过渡:小导游也当得不错,吉林雾凇会因为你们这些小导游更加闻名于世的,连老师都禁不住要亲自观赏一番了。

  (2)边放录像边范读第三自然段。

  (3)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读将人们对雾凇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4)创设情境: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松花江畔,面对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吟些什么?假如你是小音乐家,你会唱些什么?……这一环节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让学生放飞想象,在创造性的练习中个性表达,在赞美中升华感情。

  第四步:引导课外探“奇”。

  抓住学生欲罢不能的心理,趁热打铁,以课堂为支点,自然向课外拓展延伸:地球上还有很多奇特的景观和自然现象,如彩虹、火烧云、溶洞,它们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美?它们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请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探究自己喜欢的问题,并选用小论文、观察日记、摄影、图画、诗歌等形式,向老师和同学介绍探究成果,表现景观独特的美。如此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必然会在综合性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篇1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点击数:124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柳州市岩村路小学 韦红艳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自然段,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雾凇这一自然景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看老师写“雾”字。[板书课题《雾凇》]一起齐读。看到“雾凇”这两个字,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

  看来呀,同学们真的已经走近雾凇了。(播放雾凇课件)此时此刻,你又有怎样的体会和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1、那么什么是雾凇?请同学们打开书122页,快速 默读课文,能不能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对,这就是雾凇,我们一块儿再读读这句话(齐读)边读边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件?(生回答)[相机板书: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做记号。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松花江畔就马上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的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惊奇、兴奋)那么能不能通过你们的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齐读)

  同学们真会读书。老师在网上查找吉林雾凇资料的时候,找到了许多雾凇的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吸引住了,你们想不想欣赏欣赏。那好,我们一块来分享。(播放雾凇图片)

  四、学习课文第一、三自然段

  1、看了这些图片,你又有了什么感受?

  2、是的,吉林雾凇就是这么的美,这么的神奇。请同学们看看课文和补充材料,想想哪些句子体现了雾凇的美。(生找)

  3、 交流:

  ##句一:“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1)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体现出它的美。(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2)(指导朗读)十里长堤的雾凇如此的美,你能把他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赛读、齐读)

  (3) 引读最后一句: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句二: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1)你从这句中哪些词感受到了雾凇的美。(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2)“千姿百态”,还能换个词吗?(形态各异 婀娜多姿 姿态万千)

  (3)你能用这句话来说说你看到的雾凇姿态吗?

  吉林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千姿百态呀!难怪松花江畔的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你们见过梨花吗?它是什么颜色的?

  (5)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指的是什么?(雾凇)

  是啊,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动人,人们看到这美丽的雾凇奇观,怎能不由衷的发出赞叹(读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什么呢?(师引读补充材料上的语句: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6)同学们,爷爷也到吉林欣赏过雾凇,那是1991年1月,看到这一奇景时,也不禁赞叹道:(出示话)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齐读。

  到了1998年3月,江爷爷了解到吉林省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眼前再一次浮现出七年前所见的奇景,便欣然提笔写下这首七言绝句: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同学们,这“寒江雪柳,玉树琼花”的美景来之不易呀!当爷爷看到这一奇景,想到七年来,吉林省,乃至我们全中国,经过七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使我们的祖国在各方面更上了一个台阶,江爷爷不禁感叹道:人间万事——出艰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再一次欣赏这美伦美奂的雾凇奇景。(生有感情齐读诗文)

  (7)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老师在欣赏完雾凇后,也作了一首小诗,与大家一起分享。

  隆冬时节,北国江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晶莹夺目。

  仰望松树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

  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课后延伸:雾凇这一自然景观,除吉林外还有吗?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由个性到共性,体会出形成雾凇的主要条件)

  既然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雾凇美丽的身影,那么,为什么吉林雾凇能“闻名全国”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资料,与同学合作探究,共同完成。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篇1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

  3、提问:为什么吉林雾凇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4、自读,分小组讨论。

  5、小组汇报,看图理解“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6、指导朗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自豪的语气。)

  7、练习背诵。

  ①自由练背。

  ②看挂图,板书试背。

  ③指名背诵,评议

  ④愿背的齐背。

  第二课时

  一、看图,背诵第一节。

  师述:(指图)同学们,看!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作者用极为生动的语言对它进行了描绘。谁能看图背诵第1自然段?

  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节。

  师述: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多美的雾凇景象啊!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节,边读边思考,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a、古人云:学贵自得。通过读、想必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说说你读出了什么?(个别交流)

  b、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集疑、解疑)

  3、指导朗读:

  ①选择读。

  师述:读第2节,你喜欢读哪几句就读哪几句,但要尽量把它读好。

  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

  ③突出重点读。

  (出示重点)

  a、你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吗?

  b、指名读,评价。

  c、练习背诵,看看谁记得快?记得牢?

  d、指名背。

  三、学习第三节。

  师述: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会怎么赞叹呢?

  ①指名读第3节。

  ②板书:

  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

  琼枝玉树又写出了什么?“琼”是什么意思?

  ③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

  指名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四、导游:

  师述:吉林雾凇美不胜收,闻名全国,一定吸引了不少游人。我们很多人都没去过吉林,都想一睹吉林雾凇的风景,如果你是吉林当地一个小朋友,大伙想请你做个导游,你想怎么介绍呢?下面分小组讨论,过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当得像?当得好?

  a、小组讨论。

  b、指名当,评价。

  五、游客:

  如果我们换个角色,你此时是一个正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一个游客,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会怎么说?怎么想呢?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篇16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感悟课文语言,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体会“情动而辞发”的写作奥妙,品词语之精,赏雾凇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正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第一课时时,我让学生观看雾凇视频,初步感受雾凇的美。并通过第一自然段学习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等词语,让学生图文结合,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美。再通过“我们这有吗?别的地方有吗?”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奇观”一词的真正含义。“奇”即是指吉林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正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

  教学第二课时时,在感悟雾凇形成的原因时,我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很快,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总写雾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围绕这句话,我让学生找出雾凇形成的两大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通过对“水汽其实指什么?”“过于饱和又说明什么?”让学生对“过于饱和的水汽”能够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说明“过于饱和的水汽从哪来”的句子。这样“弥漫、笼罩、淹没”等词进入了学生的视线,细细品味,正是对“过于饱和水汽”的有力说明。

  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我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这几个词,抓住“最初……逐渐……最后……”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结合学生的读让学生感悟雾凇形成过程的缓慢,美中不足的是在悟读方面做的还不够到位,学生在体会“缓慢“一词时有些困难。接着,是以三幅“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引出最后一句话,再让学生配合图试着来背背最后两句话,这个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背诵的要求有些高,背诵的时候很吃力。

  课文第三小节,通过引读,出示“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忽略了对重点词语“梨花”的解释。最后,通过“描绘一幅雪景”的小练笔结束整堂课。

  教学中我本想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雾凇的美丽与神奇。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担心学生不能理解,使得整个课堂,教师的讲解多于学生的朗读。其次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较单一,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对词的品析不够到位,忽略了“凝结、随风飘荡、笼罩、淹没”等词的理解。教学语言不够简练,生活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发扬优点,对于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篇17

  夏艳,1983年12月生于巢湖之滨,中共党员,小学一级教师。自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任教于农村小学,但从未因此放弃在语文教学上的追求。2007年在庐江县小学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2008年被评为巢湖市“教坛新星”。

  上课内容:《雾凇》

  上课地点:南京审计学院体育馆

  22 雾凇(第一课时)

  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庐城镇中塘小学   夏艳

  录入:紫雨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你都过去哪些地方?

  生:我还去过连云港的花果山

  生:我去过青岛,坐船在大海上遨游

  生:我觉得为我生活在这样的祖国里感到骄傲。

  生:我去过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生:我去过海南,海一望无际。

  生:我去过雁荡山

  师:我们祖国的美景是美不胜收。今天我们要到吉林去感受那银装素裹的世界。

  师:请看老师写一个字。(板书:松)这是什么字?

  生:松

  师:(添加两点水)我加了什么?

  生:你加了一点一提,这个字也念sōng

  师:“凇”是形声字,“松”是它的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

  我们往往会把它写成——

  生:三点水

  师:两点水表示什么?

  生:冰

  师:凇:在地表或地面物体上,云雾或雨滴等凝结成的冰晶。所以是生:两点水。

  师:我们一起来写雾。上面一笔是什么?

  生:横折

  师:到底是什么?

  生:横钩

  师:见过吗?

  我们来见识一下。(播放录像学生欣赏雾凇图片。)

  师:这就是与桂林山水、长江三峡……并称的吉林雾

  师:想知道什么?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我想知道雾凇形成的是在哪一天?

  生:吉林那么大,雾凇在哪里?

  生:雾凇在什么条件下形成。

  师:那么我们就走进课文,去探索去发现。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探寻这个美丽世界的奥秘吧。预习过了,但希望你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自己读自己的。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的读书习惯真好!黑板上的生字词,谁来试一试。

  出示词语:

  长堤  凝结  夜幕  淹没   零下30摄氏度

  俗称  模糊  江畔  缀满  吹拂  缭绕

  指名读,

  师: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谁再来读。

  生读

  去掉拼音。这样你还能读准吗?

  学生读

  师:正音。模糊,读轻声

  集体读

  师:放在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

  生:能

  师:第一自然段,请你读。其他同学干什么?

  生:认真听。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指导停顿。“这就是闻名全国的/”生再读

  师:谁来读第二自然段。指名

  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生:多读

  师:对,多读就能读好。好经验就要和大家分享。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生读

  师:你读得也非常的好,说说经验。

  生:我在网上找范文,听听他们是怎么读的。

  师:善于学习。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雾凇的景象

  师:景象怎样?

  生:很美

  生:我知道了它形成的时间是二月间

  生:雾凇很美丽。又多又美丽。

  师:你仿佛是亲眼目睹。哪些让你最想搞明白?

  生:它是从哪儿跑来的?

  生:为什么雾凇只有松花江边有?

  师:到哪儿去找答案?

  生:书中

  师:准确一点。

  生:第二自然段。

  师:是啊,那就读吧。看谁能读到那关键的句子。

  学生自由读

  师:读完了把书放下。哪些同学找到了。(举手)请你把它画下来。请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画

  师提示:最关键的一个句子。

  找到的把小手举起来。

  生:我知道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了。是空气中……

  出示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指名读。

  集体读。

  师:通过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雾凇……

  师:它需要什么条件?

  生:(课文中的句子)不过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它叫树挂?

  师:咱们来看一看。(出示图片)看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另一生:冰晶是一条一条挂在树上的,所以叫树挂。

  师:谢谢他吧

  生:谢谢

  集体读这句话。

  师:天冷就形了吗?还需要什么?

  生:饱和的水气。

  师:饱和的水气是一个条件。(板书:饱和的水气)

  师:还有吗?

  生:遇冷

  师:遇冷凝结(和老师一起写“凝”)文中又是怎么描绘的。画一画,这饱和的水气是从哪儿来的?遇冷凝结又是什么意思呢?

  同学们都有一个好习惯:一说到要思考,大家都用了默读的方法。真好。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师:谁知道饱和的水气哪儿来?

  生:是因为松花江的水……

  师:也就是说——

  生:是水库里的水排出来的。

  师:水气是水吗?

  生?

  师:这水气是什么?谁能明白地告诉我。

  生:水气是水散发出的雾气。

  师:饱和的水气就是——

  生:雾气。

  师:又是如何遇冷凝结的?

  生:夜幕降临了……

  师:注意适度是什么?

  生:水温。

  师:所以——

  生:它们有温差。

  师:这雾气——

  生:这雾气就飘向两岸,凝结在树上,就成了雾凇。

  师:可以再简洁点吗?

  生:这雾气在……温差……

  师:夜里

  生:夜里(用课文中的句子)

  师:冰——

  生:冰晶

  师:说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谁再来说一说。

  生:是因为水库里的水比周围的水温度要高很多……就变成了雾凇。

  师:听明白了吗?(举手)一句话:这雾气在零下三十度左右……

  明白还不够。这里边藏的东西可多着呢。

  出示第二段

  读一读这段话,看看你能明白些什么?

  指名读。

  师:这雾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雾?

  生:很大的雾

  师:从哪儿 看出来。

  生:从“淹没”感受到了。

  师:还有谁感受到了?

  生:排出的水面积很大,所有的水都遇到了冷……

  师:变成了什么?

  生:雾气。

  师:这有多大的范围?

  生:十里长堤。我觉得形成的原因还有是(——)

  师(打断):这是多大的雾啊。你读一读

  生读

  师:听出来了,真大。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团团的雾从江心涌起,……

  生读

  师:你感到这是一场怎样的雾?

  生:这雾把树木都淹没了,很大的雾。

  师:你感觉眼前是怎样的景象啊?

  生:眼前什么也看不到了。

  读一读。

  生读

  多美啊。雾气还像一位魔术师呢!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雾气施展了什么魔法?

  生:镀上了一层白银。

  师:黑森森的树木,因为雾气而变了变了,变成什么了?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喜欢这雾凇吗?你觉得它的魔法怎么样?

  生:魔法很神奇

  师:现在这十里长堤变得——

  生:很美。

  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我觉得你读得特别慢。

  生:这样更能感受到雾凇的美。

  师:起先像什么?

  生:银线

  师:逐渐——

  生:银条

  师:是怎么变的?

  生:银条比银线要粗一点

  出示图片

  师:银条,最后我们看到的就是——

  银松雪柳了(出示图片)

  师:闭上眼睛,随着音乐,你想像一下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夜幕降临……(范读课文)

  音乐声中生静坐想像

  师:睁开眼睛,你看到了什么?

  生:眼前全是银松雪柳,一片白茫茫。

  生:感觉很神奇,

  生:看到了一片全是像白银一样的。非常美丽。

  师:谁再让我们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丽。

  指名读。

  师:多美啊。雾凇的美景赏不完。让我们一起来,能读出空白的地方吗?

  生集体填空读。

  出示填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涌向——笼罩着——(这雾气不停地涌向两岸,)树木被 ——(这雾气源源不断地涌向两岸。)渐渐地——(在如此寒冷的夜里。)这蒸腾的雾气——(这镀上了层层白银的松针和柳枝。)最初——逐渐——最后——

  (师引读)

  师小结:此“景”只有天上有,人间能有几会“见”。

  请大家完成这样的作业

  1、向家人或朋友介绍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2、划出文中描写雾凇的四字词语,每个抄写两遍;

  3、(选做)搜集有关“吉林雾凇”的资料,想一想吉林雾凇为什么能“闻名全国”?

  板书设计:

  22  雾凇

  饱和的水汽

  美                    形成

  遇冷凝结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