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谈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谈

红尘戏语 点赞 分享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谈

微信扫码分享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谈(通用14篇)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谈 篇1

  横山桥中学戴亚萍

  传统课程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新课程环境:是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一.教材——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1.加宽加厚,拓宽视野。先说加厚。我的体会一是要深刻体会新教材的编排思想。新课程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课文的选择乃至练习的设计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新教材的编排思想,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二是要研究单元教学目的和教材在单元中的地位,把握教材重点,发现教材特色(挖掘教材)。本文所抒发的过年情结,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对过年习俗的文化内涵应加以深入探究,对几代人不同的过年感受也要作一番探究,分析其中的原因,这样才能使阅读读出滋味,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才会达到阅读教学的效果。

  其次说加宽。要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必须加强语文与学生的情感世界、生活体验的联系。要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在处理本堂课时,我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生活体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如学生比较今昔过年的变化,启发他们感悟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诉说对过年的看法、畅想未来的过年,我就强调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提出课后要研究圣诞节的来历,这正切合课程标准有关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接受多元文化的要求。

  同时,注重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如选取两篇谈过年的文章供学生比较阅读。另外,除以文本教材为主,我还将影片《祝福》过年片段作为视听教材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增加了兴趣,增长了知识,也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容量。

  2.优化设计,科学施教。

  把握内容,设计教学流程在深刻体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按纵横结构设计教学程序。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这样设计使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富有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感性到理性的阅读设计我根据课程目标所强调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以下阅读环节。一是理解性阅读。如通过阅读能说出作者所写过年习俗的几件事,能明确作者对过去过年的情感态度等。二是探究性阅读。如通过阅读能抓住关键语句说出过年习俗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通过阅读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等。三是评判性阅读。如对今昔过年的比较、分析以及通过阅读就作者和其他人对过年的看法作出或赞成或反对的价值判断等。四是创造性阅读。如启发学生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引导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这样的阅读设计,将传统教学重说教、重结论的阅读转化为能体现阅读能力发展、确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过程的阅读。

  二.教师——教师即课程,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即促进者、合作者

  1.教师要有组织、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应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如教学本文,我上网搜索过年习俗的由来、不同地区过年的习俗、中国人过年习俗对世界的影响、现代人过年的方式及感受等文本、影视资料。同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还必须有整合课程的能力。就像教学本文一样,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2.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在教学本文时,我为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途径,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策略。如针对不同的要求和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当要求探究文化内涵时引导学生精读,当要求通过比较阅读指出人们对过年的不同感受时则引导学生略读。其次,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学习。新课程强调阅读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如要求学生发表自己对今昔过年习俗变化的看法时,有目的地摆出本文作者、《饺子·过年》作者及大学生对过年的不同看法,唤起学生对过年的回味,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作出富有真情实感的表达。又如要求学生说出过年习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由于学生平时只注重过年的形式、气氛,很少会去思考其中的内涵,因此学生回答会有一定的难度。我就导入  影片《祝福》中过年的片段,让画面在祭祀用的一条鱼上定格,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过年要摆鱼?学生轻易就能回答是“年年有余”,进而也就能说出其他习俗所包含的内涵。这样的情境设计,有助于突破难点。

  我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励学生学习。如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开展小组比赛。另外,在教学中,我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如由师生同唱《新年好》导入  新课,这既切合本文教学主题,又能一下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同时拉近了师生距离,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过程 中积极倾听学生讨论、发言,在授课结束时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美好祝愿,这些都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三.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1.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讨论,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表达。特别是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能入情入境的阅读、感受、想像。如针对儿童特别喜欢想像、幻想的特点,安排“畅想未来”这一板块,使学生在想像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转换视角,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如在说出文中所写过年习俗、畅想未来的过年等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集思广益。学生的探究学习主要体现在对文化内涵的探究等方面,特别是最后通过探究阅读,启发学生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兴趣,形成探究课题,指导学生课外开展专题研究活动。

  2.在学习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特别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课程实施目标。我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抓住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讲到过年习俗,学生会有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会产生急于说出切身感受的动机,对未来过年的畅想,也渗透着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和个人的价值观。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四.环境——支持并促进学习的课程因素

  环境,包括自然、社会、学校、教室、媒体等多种因素。这里主要谈谈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技术环境。本文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的课件融文本、音乐、动画、影视资料等为一体,并能通过超级链接实现上网浏览,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培养信息时代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新课程的实施,从强调教材这一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这样我们的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过程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因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谈 篇2

  学习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浏览、跳读等阅读方法。

  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图画等。

  教学设想: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那么,你们认为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呢?为什么说这个节日最隆重呢?它寄托着人们的哪些期盼?

  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和和美美奔前程。

  有一首歌叫《新年好》,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可师生同唱,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组过年的图片(媒体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

  画面出现的鱼,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鱼所寄托的寓意

  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

  同学们,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命年的回想》

  二、出示课题和作者

  简介作者

  解题:课题为什么要用《本命年的回想》而不用《过年的回想》或《过年》呢?

  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遇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课文注释1)

  三、课文分析

  浏览第四段,归纳出作者家乡过年的十件事【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如第一件事概括为“炒年货”)

  ①炒年货②吃腊八粥③买糖果④挑绒花⑤杀牲畜

  ⑥备糕点⑦送灶王爷⑧换门神⑨守岁⑩拜新年

  ⑵观摩了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说出你的理由。

  我们具体点来看几件事

  展示图片

  问:这是什么?

  腊八粥

  问:为什么作者说“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这种特殊的感觉你是否有过?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到的?

  “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珍贵、可爱、好吃,出于珍惜、节约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从而舍不得吃。

  “吃起来却没个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了其他,怎么吃也不够瘾,吃了还想吃,两者既矛盾又统一,人儿真实可爱,富于情趣。

  问:他们在干什么,有什么意义?

  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

  问:送灶王爷时,为什么要在他的嘴唇上抹糖?

  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问:这是什么?换门神

  为什么要换门神?

  请欣赏《白毛女》中喜儿贴门神的片段

  问:灶王爷和门神真能满足人们的愿望吗?为什么写这些?是宣扬封建迷信吗?

  ——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愚昧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又可笑。

  问:课文中的这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平安、团聚、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问:时间过得真快,再过3个多月又要过年了。请大家回忆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做哪些事?你又最喜欢做那些事?

  过年:

  ①贴春联

  ②拿压岁钱

  ③放鞭炮

  ④吃团圆饭

  ⑤守岁

  ⑥拜年

  ⑦看春节晚会

  问:现在拜新年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

  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问:每年除夕,人们纷纷帖春联表达对来年的祝愿,你能写出两副对联吗?

  春回大地千峰秀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日暖神州万木荣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爆竹一声除旧天增岁月人增寿

  桃符万户更新春满乾坤福满楼

  3、媒体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

  问:谁能说说此联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时间在流逝,上天越来越老,但是人不是老,而是更加长寿,这是吉利的说法。开春了,天地间满是春色,希望幸福会降临自己家庭,这句是祈福的说法。中国的春联,常有的格式是,上联表示规律,下联希望得到好处或者福气等。

  (时间有够,可讲述财主给妈做寿的故事)

  问:假设20xx年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的了,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学生即兴发言

  教师赠言:愿同学们每一天都象过年一样精彩、快乐!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了作者家乡几十年前的风俗,领略了当地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情。通过分析文章的第四段,学习了浏览文段、筛选出主要信息分层次的方法。课后请同学们去收集一些关于春节的趣事、民间传说等,供大家交流欣赏,长些见识。

  作业:

  1、课外延伸:

  端午的粽子,中秋的饼干似乎渐渐离我们远去,过年的年味儿也越来越淡,甚至有些年青人已经不知道有这样传统的节日,倒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样的洋节成了年青人常过的时髦节日。据报载某国已打算将“端午节”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针对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2、收集一些关于春节的趣事、民间传说。

  3、本文语言很有表现力,往往不多几笔就能把某一生活场景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来。试着在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谈 篇3

  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思考:

  春节,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更多的只是个轻轻松松吃吃玩玩的节日,对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怕是知之甚少,我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由此引申开去,通过多种渠道(网络、课外读本),让同学们走进历史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

  一、预习

  1.对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要求读准音、明其义,在此基础上把课文读流畅。

  2.详细阅读第四节,对本段中不甚明了的内容提出问题,做好标记,并思考: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了家乡过大年的情况?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例如:“守(动词)岁(名词)”。

  3.课外了解春节的来源及习俗,以备课堂使用。

  二、学习课文

  (一)新课导入  

  再过三个多月又要过年了,大家回顾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有那些活动?

  幻灯片(一):现时的年:

  ①放鞭炮 ②拿压岁钱 ③吃团圆饭

  ④守岁 ⑤拜年 ⑥贴春联 ⑦看春节晚会

  注:板书内容根据学生回答定

  现在,我们把我们的过年暂且放一放,一起到作者的家乡--               北京郊外运河边的村庄作一次民俗风情游,去过一个旧时的年。

  (二)放声朗读第四节,在朗读声中观摩农家过年的活动。

  1、朗读之后,先各自质疑再小组成员互相答疑,然后每个小组提交一个问题小组间质疑并解答,如有意见不一时,老师可加入讨论。(预习2前半题)

  2、提问大家

  ⑴大家在村庄里看到了几幅过大年的场景?(预习2后半题)

  幻灯片二:

  旧时的年:

  ① 炒年货 ②吃腊八粥 ③买糖果 ④挑绒花 ⑤杀牲畜

  ⑥备糕点 ⑦送灶王爷 ⑧换门神 ⑨守岁 ⑩拜新年

  ⑵观摩了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说出你的理由。

  ⑶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的饱尝一年的劳动成果外,在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幻灯片三:

  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3、老师朗读第四节,作为本次民俗风情游的结束语。

  (三)课文只是个引子,她激发了我探求"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兴趣,于是我借助网络查到了好多资料,比如,作者只写到正月初一百家拜年就嘎然而止了,资料告诉我正月初一才刚刚开始过年呢;小时候过年都要掸檐尘,以为只是图个清洁,现在才知道"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典故。相信同学们手头已收集了不少资料,现在大家资源共享。

  (四)了解了几十年前北方农村的过年情景及这么多的"春节"知识后,2003年的春节你打算开展哪些活动,既保留民族传统又富有时代特色?

  幻灯片四

  2003年春节活动计划书  

  日期           活动内容         活动的意义

  腊月二十四     打扫房子       干干净净过新年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点:

  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设想: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播放《新年好》,师生同唱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媒体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整体感知

  1、大家回顾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有那些活动?

  现时的年:

  ①放鞭炮

  ②拿压岁钱

  ③吃团圆饭

  ④守岁

  ⑤拜年

  ⑥贴春联

  ⑦看春节晚会。

  现在,我们把我们的过年暂且放一放,一起到作者的家乡——北京郊外运河边的村庄作一次民俗风情游,去过一个旧时的年。

  2、放声朗读第四节,在朗读声中观摩农家过年的活动。

  (1)朗读之后,先各自质疑再小组成员互相答疑,然后每个小组提交一个问题小组间质疑并解答,如有意见不一时,老师可加入讨论。

  (2)提问大家

  ▲大家在村庄里看到了几幅过大年的场景?

  旧时的年:

  ①炒年货

  ②吃腊八粥

  ③买糖果

  ④挑绒花

  ⑤杀牲畜

  ⑥备糕点

  ⑦送灶王爷

  ⑧换门神

  ⑨守岁

  ⑩拜新年

  ▲观摩了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说出你的理由。(答略)

  ▲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的饱尝一年的劳动成果外,在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3、课文只是个引子,她激发了我探求“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兴趣,于是我借助网络查到了好多资料,比如,作者只写到正月初一百家拜年就嘎然而止了,资料告诉我正月初一才刚刚开始过年呢;小时候过年都要掸檐尘,以为只是图个清洁,现在才知道“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典故。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旧时的民风、民俗。

  三、拓展延伸,比较今昔

  1、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

  2、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3、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3)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

  四、激发问题意识,形成探究课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对过年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大致想知道的有:过年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其它的春节习俗,本地的春节习俗,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过年的饮食文化……)并进而指出产生问题即形成了课题,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揭开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做一个关心生活的有心人。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腊八粥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小孩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粥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逝世那天也是农历腊八!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侯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选自《学习与评价》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年6月第2版)

  让学生通过阅读此文,了解有关腊八粥的来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体味人们于风俗中寄托的深深情谊。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谈 篇5

  学习目标:

  1. 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 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教学设想: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 媒体播放《新年好》,师生同唱导入  新课。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 媒体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出示课题和作者

  三、第一板块教学:研读课文,了解过去

  (一)、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学生齐读)

  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媒体出示):

  读一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投影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媒体显示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二)

  、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现祭祀用的鱼,画面静止):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3、媒体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第二板块教学:拓展延伸,比较今昔

  媒体出示学习目标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齐读)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媒体重现十件过年习俗)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二)、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快速阅读、跳读《饺子过年》、大学生谈过年等拓展性资料,找出作者对过年感受的句子,使学生自主加入探讨。(学生交流,媒体显示)

  3、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教师小结,强调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启发学生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并自然转入第三板块的教学。

  五、第三板块教学:激发创新,畅想未来

  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媒体显示节日图片)

  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小组作班级交流。

  六、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春节哪些方面的知识?你对春节感兴趣了吗?你还想知道有关春节的哪些知识呢?

  七、激发问题意识,形成探究课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对过年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大致想知道的有:过年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其它的春节习俗,本地的春节习俗,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过年的饮食文化……)

  并进而指出产生问题即形成了课题,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揭开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并将此作为一个中长期作业 。

  探究方法指导:媒体显示有关图书资料和网址(超级链接,打开网页,让学生浏览);询问身边的人。

  八、结束教学。(媒体播放新年钟声,投影出示: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学生即兴发言,教师赠言:愿同学们每一天都象过年一样精彩、快乐!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谈 篇6

  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描述的民俗风情。

  2、理解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们春节“发烧”的过程形象 感知充满浓郁乡土风味的民俗风情。

  2、学习文章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过程:

  一、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在阅读感知过程中随文解决学生字词)

  1、阅读全文,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作者60岁本命年时回想的内容吗?

  (作者小时候在运河家乡和父老乡亲一起过大年的情形。)

  2、围绕过年,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哪些有趣的事呢?(10件)

  示例“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可以归纳为“炒年货”,你能用这样的“动词+名词”的形式概括其他的趣事吗?

  (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禽、备食物、送 灶王、换门神、守岁、拜大年)

  3、这么多事情,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你觉得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按时间顺序)

  4、随着时间的推进,你们有没有觉得过年的氛围有变化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

  是啊,过年的准备工作正一桩一桩进行着,过年的味道也随之越变越浓,这样的安排照应了前文的哪句话?

  (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注意:指导学生将过年的热闹气氛读出来。

  二、品析语言之热闹过大年

  1、(过渡)十件过年趣事经过作者有条不紊地描述之后,让我们觉得一阵阵热腾腾的年味儿扑面而来,文中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让你直接感受到了这种过年的热闹呢?

  (示例:“吆喝叫卖”这样的词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大集市,听到了小贩们卖力地吆喝声。)

  要求:仿照示例,用“‘……’这样的词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的句式来说说过年的热闹。

  (学生活动:先思考,然后要 求用生动的语言向同伴描述画面,最后点名交流。)

  2、(过渡)听了你们精彩的描述,我仿佛已经置身于那个热闹的过年场景中了。除了这些词语,我们还能从富有特色的句式中感受到过年的热闹,我们来看这样的句子:

  示例: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

  (1)你觉得这个句子的句式有什么特点?(长短句)

  (2)这样的特点让句子读起来有 什么感觉?(富有节奏感或节奏感更鲜明)《追问》还能读出什么感觉?(或前面的短句和后面的长句比较,读起来有什么区别?)(感觉离过年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气氛越来越热闹。或渲染过年热闹的气氛。)

  (3)这样长短句在文中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

  (4)我们能不能也尝试着将文中的句子改写成长短句的.形式,把运河老百姓过年的热闹劲用你的神笔描绘出来?

  (示例:“花生、瓜 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改为“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簸箕,晾脆,端进屋,一家围坐,大吃大嚼。”)

  (学生活动:思考,请两个学生板书)

  (准备:1、卖绒花的小贩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妇,门里门外挑花朵。2、左邻右舍,挨家挨户,忙着蒸馒头、蒸年糕、渍酸菜。3、开门说恭喜,抱拳回同喜,新年人们互相道出最真挚的祝福。)

  三、品味语言之浓郁地方味

  1、(过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及节奏感鲜明的长短句为我们营造出过年时热闹喜庆的氛围。同样是过年,我们也有热闹的气氛,但刘绍棠的“大年”却更有着地道的家乡味。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得呢?

  (找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和风俗。)

  充满地方味的语言:“大吃大嚼”、“ 玉米糁儿”“小疙瘩鬏”、“渍酸菜”、“脚丫子” 、“说闲话儿”、“糖黏儿”、“秫秸棒儿”、“制钱”、“小小子”、“亲支近脉”、“天麻麻亮”充满地方味的风俗:炒年货时念念有词;上火吃化食汤;竹筒抽签得糖葫芦;做冻豆腐、冻柿子、渍酸菜;送灶王爷;贴门神;小丫头不许出屋,小小子能走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等到打更,才能下饺子、放鞭炮、贴对联……

  四、体会情感

  1、(过渡)越接近过年,习俗越隆重,和作者的年相比,我们这儿的年味就淡了很多。尤其是拜大年这个习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一要给百家过年。 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 ,这 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追问》他们拜年为什么要这么复杂呢?(这时我才觉得得到 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提问》“这时”是指什么时候?(给百家拜年之后,也可以说是做了前面讲的十件事后)

  小结:只有经历了从腊月初一到正月初一这么长时间的预热、增温、红火直到发烧 ,才能说真真正正过了个大年。

  2、(过渡)对作者来说,“过年”就是一幅幅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画, 难怪他在六十“高龄”的时候还要回忆这些往事。那么他在六十岁回忆往事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呢?(返老还童)在哪一段提到了呢?我们一起来把最后一段读一下,读完告诉我最后一段能不能去掉呢?

  (1)总结全文,照应题目

  (2)寄托了作者对童年生活、对家乡风俗的怀念;对如今年味渐淡的遗憾,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小结:原来有这么多情感交织在一起,不禁让作者童心复萌,将家乡过年的十件趣事写得有滋有味。

  五、总结

  本文的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节奏感鲜明的长短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过年的热闹劲;用 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民俗,带我们领略了浓郁的地方味;用孩童的眼光、充满童趣的笔调,向我们描绘了生活的美好。在浓浓的年味中,让我们企盼来年更精彩!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谈 篇7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一

  教学目标 :

  1.联系课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春节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3.欣赏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浓郁的乡土气息。

  4.通过学生自己过年时的亲身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的对比,他们能体会到春节的变化与传统民俗的魅力。

  教学思路设计:

  学生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教师辅以提问引导、讲解评价,串联全课教学。

  教学情境设计:

  教室营造出过节的气氛,体现课文特定的民俗色彩。教学课件的制作也以喜庆、欢快的背景、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在富有“年味儿”的环境中学习、感悟。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生字词。

  2.已朗读过课文,挑选课文中的一个片段写诵读脚本。

  3.搜集有关春节的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检查、落实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分析第4自然段的结构。

  教师活动

  技能

  要素

  学生活动

  导入  教学

  淡化上课情境,营造特定氛围。

  利用课前两分钟时间,播放一个关于春节的幻灯片。取消“上课——起立”的形式,让学生自觉进入氛围。

  2.“观看了幻灯片,大家想到了什么?”

  3.“大家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

  4.提问外地的同学:“你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

  5.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教学。

  展示投影造境

  提问

  提问

  拓展

  引导

  观看幻灯片

  过年、春节

  学生根据经历,谈出不同的感受与原因。

  学生根据经历,谈谈其他地区是怎样过春节的。

  整体感知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解题:本命年

  2.简介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3.检查字词

  本课要求掌握的字词主要有:

  识记:浓郁簸箕穿梭筛子门槛

  秫秸阖家鬼祟篱笆剔核

  玉米糁儿疙瘩鬏舍嚼

  理解与运用:阖家鬼祟赏心悦目

  4.初读课文

  布置思考题:

  a.“课文从什么地方开始回想的?从什么地方结束回想的?”

  b.“回想的过年的特点是什么?”

  讲解

  小组合作学习

  请本命年的同学解释

  分小组讨论完成关于字词的练习题。每小组选出一人负责回答老师的提问,组内其他成员可做补充。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分析课文开头

  明确:第3自然段开始回想,第5自然段结束回想。第3自然段为标志。

  分析开头“节气歌”的作用。

  找出总结春节特点的句子。

  分析“守旧”的意义

  提问

  衬托出春节的重要

  “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

  带有恪守传统的意思,表示出春节在作者心目中的传统意义。

  理清思路,分析第4自然段结构。

  设疑引导

  a.“作者回想的过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b.“我们现在过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c.“我们现在过年从除夕开始,课文中的过年从腊月初一开始。这一月之间,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呢?”

  分析结构

  针对上述问题,默读第4自然段。分层、起小标题。

  分小组讨论小标题。

  几件事中跟吃有关的有几个?说明了什么?

  与吃无关的表现了什么?

  结构总结(明线)

  a.“这几件事之间什么顺序?”

  b.“用课文中的词回答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6.中心总结(暗线)

  a.“这样丰富的生活表现了运河地区人民什么特点?”

  b.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

  提问

  追问

  总结

  提问

  默读

  总结

  讨论

  提问

  追问

  提问

  追问

  全体学生:“腊月初一”。

  大部分家庭现在过年是从除夕之夜开始的,欢乐一通宵之后,初一开始拜年。

  小标题要求:

  先找出一个动词,

  结合这个动词,总结出小标题。

  小标题答案不求统一,贴近即可,基本可总结为:

  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绒花备年货送灶王换门神

  前4项,收成好,享用成果。

  祈求好运,祝愿平安。

  时间顺序

  “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重视过年——热爱生活

  勤劳、淳朴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通过对第4自然段的分析,学生能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带有浓重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

  了解关于春节的民俗知识,在讨论春节民俗的变化中,学生感悟到中国节日的内涵。

  教师活动

  技能

  要素

  学生活动

  通过朗读,欣赏优美画面,体会语言风格。

  已布置学生自选课文片段写诵读脚本。

  教师范读“炒年货”片段

  提问关于诵读脚本的有关要求

  教师展示自己的诵读脚本:

  (附:诵读脚本)

  c.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教师组织、点评。

  了解民俗知识体会其内涵

  通过对“换门神”的分析过渡到《本命年的回想与春节民俗》。

  以“除夕夜”一段为例,分析春节民俗。

  学生自己找出本段中关于春节的民俗。

  以吃饺子、包制钱、放鞭炮、贴春联为例分析其内涵。

  结合对文章语言的分析和对民俗知识的认识共同朗诵“除夕夜、拜年”一段。

  教师领读第一句

  拓展探究

  1.“为什么作者回忆小时侯过年会有返老还童之感?”

  2.“我们现在又是如何过年的呢?与过去有什么不同?”

  3.“过去过年与现在过年相比,没变的是什么?”

  4.揭示出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特点。

  总结全

  这几年春节人们又重新寻找回了曾经失落的民俗。

  传统的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里回归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知道民族的讲究、祖国的传统。这也正是作家刘绍棠所要告诉我们的。

  六、布置作业 

  提问

  投影

  讲解

  组织点评

  过渡

  朗读

  有关要求:

  分析内容——确定基调

  分析语言——确定重音

  分析感情——确定语气

  本课脚本应做到:

  分析出课文所展示的画面内容、及蕴涵的感情,列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词、句。

  学生朗读

  a.介绍自己朗读的片段,

  b.讲解自己的诵读脚本,

  c.朗读文章片段。

  吃饺子

  饺子包制钱

  芝麻秸铺地

  小丫头不能出屋,小小子不许随地大小便

  放鞭炮

  贴春联…...

  学生说出这些民俗的来历或传说。

  了解内涵:

  吃饺子、包制钱——盼望生活美好。

  放鞭炮、贴春联——营造节日气氛

  女生推选一人朗诵“除夕夜”部分,男生推选一人“过年”部分。全体朗诵结尾。

  小时侯过年思想单纯、内容丰富、是贫困生活里幸福的日子。

  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感受列举当今过年的一些新现象:

  春节联欢晚会

  手机短信、电话拜年

  ……

  “一家人春节的团聚”

  体会深层文化内涵

  同学们展示这几年家里过年的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民俗意义的饰品。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谈 篇8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词汇,了解京郊运河的春节习俗。

  2、能力目标: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家的文化);比较今昔过年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目标:热爱民俗文化,激发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时间过得真快,再过3个多月又要过年了。请大家回忆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做哪些事?

  (大屏幕出示过年风俗图)

  生:放鞭炮

  生:贴对联

  生:看春节联欢晚会

  生:吃团圆饭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请看老师的总结。

  (大屏幕显示“现在的年”)

  现时的年: ①放鞭炮 ②拿压岁钱 ③吃团圆饭

  ④守岁  ⑤拜年   ⑥贴春联

  ⑦看春节晚会

  师:现在,让我们跟随作家刘绍棠到他的家乡——北京郊外运河边的村庄,去过一个旧时的年。

  (大屏幕出示课题、作者)

  师:我们一齐把课题读一下。

  (生齐读)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什么是“本命年”?

  生: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遇      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

  (大屏幕出示:本命年的回想即本命之年回忆往事)

  生齐读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

  (大屏幕出示:刘绍棠:我国著名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他致力于“中国气              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文学创作。)

  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情况

  师:接下来老师想看看同学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大屏幕出示生字词,点名朗读)

  生齐读生字词。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听范读,注意听准生字词的发音。想想文中哪一小节描写了北京郊外运河地区人们过大年的情况?

  生听课文范读

  师:那么文中哪一小节描写了京郊运河地区人们过春节的情况呢?

  生:第四小节

  四、研习第四小节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第四小节,在朗读中观摩农家过年的活动,然后小组讨论文中写了京郊运河地区人们过年的哪些活动?

  生朗读第四小节后小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些活动。

  生:炒年货

  生:吃腊八粥

  生:买糖果

  生:挑绒花

  生:杀牲畜

  生:备糕点

  生:送灶王爷

  生:换门神

  生:守岁

  生:拜新年

  师:老师把同学们的答案做了个总结。请大家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旧时的年

  1.炒年货

  2.吃腊八粥

  3.买糖果

  4.挑绒花

  5.杀牲畜

  6.备糕点

  7.送灶王爷

  8.换门神

  9.守岁

  10.拜新年)

  师:观摩了这十项过年的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哪些活动?

  生参照课文,集体讨论

  生自主发言

  五、探究

  师: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习俗,除了欢天喜地的饱尝一年的劳动成果外,在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

  生小组合作讨论后发言

  (大屏幕显示:寄托的期盼

  1、辛苦一年,欣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2、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3、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师:让我们带着那美好的期盼,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四小节。

  生齐读第四小节

  六、作业

  1、回忆你过得最有趣的一个春节,用最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

  2、请你查找资料,了解其他国家的民俗风情,下堂课与同学交流。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谈 篇9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tǒng(    )破  nián(    )性  hé(    )家  邪魔鬼suì(    )kōu(    )门  腌zì(    )  lào(    )饼  gēdā(    )(    )2.填空。①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流派)作家,所谓“本命年”,即是________________。你能写出十二生肖中的几种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中对旧年习俗信手拈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3.想想你家乡过年的风俗,就其中一二种,试作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标点使用有错的一项是(    )a.多么诱人啊,小树林里的一切!b.他想知道“铁块比木块重”这种说法是否科学。c.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d.你是喜欢看书呢?还是喜欢打球?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练习。(03年甘肃)打春打春,就是立春。立春,是春回大地的节气。在24节气中,再没有比立春更让人这么喜气洋洋的了。立春带着温暖不声不响就扑进了千山万水,融入了千家万户。风变柔了,柔得像婴儿那绵绵的嫩手,拍打到哪儿,哪儿就有甜甜的声响;雨变酥了,酥得像是蓄满了养分的香油,落到哪儿,哪儿的禾苗就长了劲地生发;天变暖了,暖得屋外也像是农家冬日时烧热的大炕,娃儿们吆三喝四地翻跟斗,蹦高高。不光娃儿乐,苏醒了的青蛙也乐,乐得亮开嗓子唱上了。青蛙一唱,燕子就上场了,在天地间上下起舞……春天真好!真好的春天,是从立春开的头、起的步。可为啥咱那父老乡亲要把立春喊成打春!乍一听,弄得人心里怪别扭的。打,打架、打闹、打仗……为啥要把一个慈眉善眼的春天和这么个“打”字撮合在一块,这不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了吗?仔细一想,满不是这么回事,这打春,比那立春,要形象得多,要生动得多,要活灵活现得多!和打字结伴的词不光是打架、打闹、打仗,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辞典上密密麻麻弄出了几页子。别个的咱不多说了,检出几个熟悉的品品味道吧!先想起一个——打草稿。草稿不是正式稿子,可是没有草稿,也就没有定论的文稿。草稿所以草,是那繁杂的思绪就像春风抚过、春雨滋润过的土地,刚刚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转眼间就万紫千红春满园了。而这草色遥看近却无,到万紫千红春满园的过程,用的那个打字,实际是说孕育哩!孕育不是出生,却比出生更重要。草稿不是定稿,却比定稿更重要。定稿不过是强化一个角落,要的是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过是删繁就简,要的是万绿丛中红一点。定稿要比草稿好得多,美得多,可要是不有那起先的草稿,哪会有后来的定稿?说透了,这打草稿就是谋划,就是构思,就是初创,如此理解,那么这打春不就是谋划春天、构思春天、初创春天吗?在这么好的时令到来时,多思思,多想想,“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不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了吗?把握了春天,就把握了一年的好收成,好日子,这春打得应该。又想起一个——打鼓。想起打鼓,就想起家乡的威风锣鼓。那锣鼓要是响起来呀,听得人血液在脉管里使劲地奔跑,灵魂在思想里高兴地舞蹈。那个声音,像是天崩,像是地裂,像是排山,像是倒海,像是……不说了,你就是把人间最有声威、最有气魄的词语都喊遍,也无法描画威风锣鼓的神韵。这人间的鼓打到这个份上,真把人类从小虫虫、猿猴猴到现在这个样子,这个主宰天下的胆识气魄都活画出来了。这鼓打得好!打得好的鼓不是天天打、时时打,是有了节日,有了喜事,值得美美庆贺一回了,才痛痛快快打一场鼓,打一场惊天动地的鼓。如果把鼓字换成春字,打鼓就变成了打春,没想到这打春里有这么激动人心的意思。打春是闹春,闹腾个红红火火的春天,闹腾个威威风风的春天,闹腾个天遂人愿的春天。看来这春还是打着好!打春,就是比立春好!老辈人说打春,咱这辈子也说打春,下一辈子,下下辈子千万千万也别忘了打春!5.文中哪些语句对“打春”作出了形象化的解释?6.“打春,就是比立春好!”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摘引文中原话回答。7.品味下面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立春带着温暖不声不响就扑进了千山万水,融入了千家万户。8.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作者在最后不体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寓意?9.跟一般歌咏春天的文章相比,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独特之处?参考答案1.捅、粘、阖、祟、扣、渍、烙、疙瘩2.①刘绍棠;乡土文学;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遇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虎、狗、鸡、龙等。②炒年货、吃腊八粥、送灶王爷、守岁等。3.略。  4. d5.打春就是谋划春天、构思春天、初创春天;打春就是闹春,闹腾个红红火火的春天,闹腾个威威风风的春天,闹腾个天遂人愿的春天。6.这打春,比那立春,要形象得多,要生动得多,要活灵活现得多!7.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悄悄地来到了人间,给人们带来了温暖。8.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寓意:要用满腔热情去对待人生,努力开拓、创造美好生活。9.作者以民间口语“打春”为题,选取跟“打春”有关的词语“打草稿”“打鼓”去写,把春天写得极富生气、活力,同时紧扣“打”字表现了人的生活需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谈 篇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校的重任是创建省级示范初中,校园环境已经焕然一新。金坛南大门的一颗明珠正以她独特的风景引来了很多慕名前来的朋友、学者、前辈。今天和我们一起共同度过的客人有来自印度的、泰国的,德国的,他们都是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过来的。对他们的到来,我们抱以热烈的掌声,希望同学们能给客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届时,他们所带走的就不只是校园的风景,更多地是同学们的积极、主动、活泼、率真。

  昨天晚上,他们一到金坛,施老师就全程陪同他们。谈天说地,他们的问题真多啊,老师都无法招架,但归究一点就是急切地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民族风情,特别是衣食住行。我想我们一年之中穿得好吃得好玩得最高兴的时候莫过于过年。(板书:年)

  你喜欢过年吗?喜欢过年那些事呢?

  (学生发言)

  (二)教学展开。

  1、我也特别喜欢过年,全家幸福团圆。今天我就想请同学们来帮老师向朋友们介绍我们中国过年习俗。把我们中华民族的“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北京过年的习俗展现给我们的朋友。让我们为他们打开一扇门,从这扇门让我们的客人了解并喜欢上中国。(调动情绪:客人们为我们带来了小礼物,老师也向学校争取了奖励,他们,将属于能代表指前中学的人,一定要积极主动,争取把它拿回去。)

  2、介绍北京,首先我们要了解北京。老师提供一段文字材料,翻书(出示课题,讲解“本命年”),这段文字材料写到了北京人在过年期间做哪些事情,请用简短的话把事情概括出来?(要求:先大声的朗读,然后小组校对检查自己的预习情况。)

  (明确:炒年货吃、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畜、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板书)

  3、了解了北京过年的习俗,那同学们在“民俗风情介绍”中想扮演怎样的角色?(主持人、介绍人)

  (第一次打开盒子)对于主持人,介绍人我们将给予一定的奖励。介绍奖项

  主持人确定。(单独面授机宜:开场白结束语、注意对象、串连词、计时、冷场一弃权处理,报分、最后一个得分) )

  介绍人的确定。我们十个语文小组将代表我们全班,每组介绍一件事情,小组讨论确定发言同学,可以单独也可以合作,其他组员作好智囊团,积极为发言同学出谋划策。内容以课本为主,注意对象,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有英语),五秒钟不上台的作弃权论。我们由评委当场亮分,介绍完有老师当场发奖。

  (要求:仪态大方,语言流畅。)

  (介绍)(当场记分,给介绍优秀的同学发奖)

  4、同学们把我们首都的过年风情给介绍了,可我们江苏金坛指前也有我们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能比较北京过年的习俗说说我们这过年的特别事吗?(倒贴福字、吃年糕、放烟花、耍龙灯、马灯)

  5、同学们非常精彩,老师想起一句话送给大家:“世界奇妙无穷,等待你的了解。”

  (三)、拓展

  (学生发言)到此为止,相信朋友们心里都充满了好奇。大家想知道朋友们心里的感受吗?想知道我们同学的表现如何吗?十一个小组赶紧磋商,提出一个主题明确的问题,我们准备派出记者进行采访。

  (采访要求:语言得体,有礼貌,问题有针对性。你可以随便选择一个客人)

  (采访过程)

  总结:相信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征服了客人们,第二次打开盒子。发课外读物。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谈 篇11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有条理展现春节民俗风情

  二、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三、理解春节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有条理展现春节民俗风情; 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难点: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 ,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大家喜欢过春节吗? 为什么?(学生谈谈自已的过年感受 )现在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春节的热闹景象。

  二、解题:

  什么叫本命年?(可参照书下注释①)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录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兔年出生的人属马,再遇兔年,就是他的本命年。

  三、介绍作者:

  学生读一读

  刘绍棠(1936~1997) 现代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格调,通俗易懂、清新淳朴,代表作有《蒲柳人家》。

  四、检查预习

  小组汇报检查情况,教师抽查。

  五、 独学———合作交流

  指明学生朗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开头引用二十四节气歌有什么作用?

  2、从第三段中找出最能概括年味儿越来越浓重的四个词语?

  3、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来具体描写家乡过大年的情况?(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如第一件事:“炒年货”)

  六、研读课文 探讨交流。

  1、读第1段,思考:开头以24节气歌引出春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衬托出春节的重要,突出春节的特点,点明写作的中心。

  2.(比一比)快速阅读第3段,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能表现作者过年感受的四个词语(可提示学生注意文中表现乡亲过年感受的词语)

  明确: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3.运河乡的'父老乡亲是如何来过年的呢?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了家乡过大年的情况?

  明确: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6、备食物7、送灶王8、换门神9、守岁10、拜新年

  4.这十件事情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引导学生概括出内容后,按顺序排列出)

  明确: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

  腊月初一——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腊月三十——正月初一

  这些民风民俗表达了父老乡亲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七、 跳读品味

  1、小组学习:

  第4段描写过年的一些风俗及过年的热闹气氛,你认为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哪些语句描写最生动传神,即用不多的几笔就把某一生活场景描述出来了?(结合具体的词语分析说明)

  2、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①体现过年的热闹气氛的语句。

  ②文中一些生动丰富的民俗语言。

  如:二十四节气歌;“红火”“发烧”“年根”;“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小疙瘩鬏”;“开刀问斩”;“忙得脚丫子朝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天麻麻亮”等等。

  八.合作探究:

  你认为隆重热闹的传统春节传达着人们的哪些期盼?(组内讨论)

  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后,教师概括或强调:

  寄予的期盼:

  辛苦一年 喜享欢乐 。

  展望未来 祈求安康。

  合家团聚 密切乡情。

  九. 拓展延伸 今昔比较

  明确: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也不管未来变化如何,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不变。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要吸其精华,代代相承;我们更要与时俱进,发扬光大,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沃土上开出更加瑰丽的奇葩 !

  十、布置作业:

  回忆你过得最有趣的一个春节并用最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

  板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堂

  腊月初一:炒年货————————预热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 ∣

  买糖果 ∣ 增

  挑绒花 ∣ 温

  杀牲禽 ∣ ↓

  备食物 ∣ 红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 ∣ 火

  换门神 ∣

  除 夕:守岁——————————发烧

  正月初一:拜新年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谈 篇12

  教学目标:

  1.能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2.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体会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感受作者对家乡与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既有着她的优秀的传统文明的文化底蕴,还有着诸多的传统习俗,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沈从文走进了湘西,领略了湘西所特有的端午节的民俗,这节课,我们将跟着另外一位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走进北京,去领略北京这个古都所特有的民俗风情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簸箕( )烙饼( )阖家( )捅进( )大吃大嚼( )

  秫秸( )晾干( )疙瘩( )发鬏( )邪魔鬼祟( )

  打更( )栗子( )糖黏( )涿州( )渍酸菜( )

  2.常识简介

  ⑴“本命年”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丑年出生的人属牛,再遇丑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

  第一个本命年是几岁?班上有谁今年是本命年的呀?知道本命年有什么讲究吗?

  【参考】每到本命年时,汉族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头,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⑵作者简介:刘绍棠,现代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他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文学创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京门子脸》、《柳敬亭说书》,中篇小说《蒲柳人家》等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专家,终身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3.作者写作本文时,多大年龄了?你是怎么知道的?(齐读第五节)

  4.作者60岁,恰逢本命年,他回忆了什么往事?(过春节)

  5.春节在二十四节气中吗?你怎么知道的?

  (齐读第一段)春节与二十四节气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参考】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意义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明确】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有二十四节气来衬托春节

  6.作家刘绍棠家乡过年时的年味很浓,他们从腊月初一就开始忙了,让我们来看一看,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都忙了些什么事情?

  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阅读全文,用圈点勾画法理出来!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主题词(以动词名词的形式)

  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

  6)备糕点7)送灶王爷8)换门神9)守除夕岁10)拜新年

  7.很明显,这些事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年的气氛也越来越浓了,那么文中找到哪几个词表现出这种年味儿的不断加深呢?

  【明确】预热—→增温—→红火—→发烧(这几个词语属于同一类型,但是逐级上升的)

  8.作者回想的众多习俗中,哪些最能吸引你,选择两、三件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习俗中所包含的浓浓的年味

  【示例】吃腊八粥

  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1)“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表现出了这一年的丰收;

  (2)而“红豆”、“红薯”、“红枣”都是红色的,就暗示了喜庆的气氛(板书:丰收、(3)“熬”成的腊八粥,这个“熬”字,道出腊八粥丰富营养,真是“占全了”色、味、香

  (4)盛在碗里,舍不得吃,为什么舍不得吃啊?——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了,出于珍惜、节俭的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从而舍不得吃

  (5)可是为什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意放下筷子呢?——也是因为太好吃了,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舍不得吃、吃起来不愿意放下筷子,看似矛盾的行为,却把人们过节的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在这些事情中哪些事跟吃有关系?为什么这么吃呢?

  【明确】⑴享受成果: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一下劳动成果

  2.在作家笔下,京郊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气氛真是浓浓郁郁,你觉得为什么过年如此隆重,享受劳动成果,还寄托着人们怎样的'期盼呢?(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讨论)

  【明确】⑵祈福迎祥: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⑶密切感情:阖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五.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我们已经领略到了乡土作家刘绍棠为我们介绍的过旧历年的风俗文化;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近几年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过年的方式越来越丰富,我们是怎么过年的呢?说说我们的春节风俗,和过去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春节旅游,上网、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吃年夜饭、拿压岁钱、贴春联、看春节晚会……

  ⑴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⑵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

  ⑶某些传统文化在消亡,需要保护,有些新的文明方式在产生,要发扬

  2.每年圣诞节,那个笑容可掬、拉着雪橇的白胡子老头成为许多人追捧的对象面对这些洋节的盛行,中国传统民俗能否站稳脚跟?我们一起来探寻如何坚守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之路

  ⑴你认为洋节”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⑵对于像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大举入侵,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提出你的建议!

  六.课时小结,作业布置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它能把所有的中华儿女的心,一颗颗联串起来,它是每个炎黄子孙心目中最神圣的日子家、故乡又成为每一个龙的传人的情感归宿,所以,春节这种民俗文化节归根结底又是家的文化!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将我们的民俗,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谈 篇13

  教学目标 :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教学重点、难点:

  1、 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或者说我们的家乡)有哪些节日吗?你们认为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呢?为什么说这个节日最隆重呢?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和和美美奔前程。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已经过了十几个春节了,我们此地的大年怎样过,你们也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好,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命年的回想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文题、作者。

  2、领略民俗风情。

  3、体味语言、情思。

  三、达标导学:

  (一)让学生介绍文题、作者。

  1、学生介绍。

  2、补充突出以下内容:

  本命年(见课本P95页)

  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二)诵读课文。

  1、常规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

  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2思考问题:

  你对京郊运河(或作者刘绍棠家乡)那儿的大年有哪些初步印象?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释疑解难:

  1、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2、学生自主交流解难。

  初步印象: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孤独、欺诈、戒备和失望,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回顾起来,身心轻松,童心复萌,所以文章结尾说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热爱、歌颂、留恋)

  语言

  第三段:\"预热\"\"增温\"\"红火\"\"发烧\",用词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而程度有异,协调而精确。

  \"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引炒年货歌(学会引用生活中的谚语、民谣。)

  C、\"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既侧面写“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民俗风景图)

  D、课后练习二。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可谓营养丰富;“占全了色香味”可谓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而又吃起来“没有个够”,十分富于情趣。

  E、“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有点同情

  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有点从严宣判

  (很有点情味)

  F、从糖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愚昧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又可笑。

  G、换门神的细节描写同样具虔诚和愚昧两个侧面。

  四、探究交流:

  课文第四段具体描写家乡的大年情况,共写了十件事,是哪十件呢?(即每个层次的主题词)

  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6、备糕点7、送灶王8、换门神9、除夕夜10、拜新年

  五、作业 :

  你在我们的家乡也过了十几个春节了,调查一下家乡的民俗风情,回忆一下,你认为最有意义的春节是那一个,并把他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习作交流)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检查作业 导入  :

  三、达标导学:

  (一)习作交流

  同学们都对自己的家乡的春节做了调查,并且写成文章,刚才我们也交流了习作。同学们谁说一下:作者几十年前过年的风俗跟现在过年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有那些不同的地方?想想我们民族过年的习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1、讨论交流。

  2、推荐交流结果。

  (二)探究交流写作特点

  1、生动传神地勾勒生活情景。

  例如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

  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

  2、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

  第四段,作者安时间顺序从腊月初一到除夕之夜,就炒年货,吃腊八粥等10件事情逐一叙说,或明确交代时间,或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无流水帐之嫌。读者情致饱满,兴趣盎然。

  (三)朗读品味

  四、作业 :

  课外阅读刘绍棠作品,作好读书笔记。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谈 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教学重点、难点: 

  1、 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或者说我们的家乡)有哪些节日吗?你们认为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呢?为什么说这个节日最隆重呢?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和和美美奔前程。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已经过了十几个春节了,我们此地的大年怎样过,你们也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好,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命年的回想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文题、作者。 

  2、领略民俗风情。 

  3、体味语言、情思。 

  三、达标导学: 

  (一)让学生介绍文题、作者。 

  1、学生介绍。 

  2、补充突出以下内容: 

  本命年(见课本p95页) 

  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二)诵读课文。 

  1、常规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 

  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2思考问题: 

  你对京郊运河(或作者刘绍棠家乡)那儿的大年有哪些初步印象?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释疑解难: 

  1、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2、学生自主交流解难。 

  初步印象: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孤独、欺诈、戒备和失望,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回顾起来,身心轻松,童心复萌,所以文章结尾说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热爱、歌颂、留恋) 

  语言 

  第三段:\\\'预热\\\'\\\'增温\\\'\\\'红火\\\'\\\'发烧\\\',用词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而程度有异,协调而精确。 

  \\\'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引炒年货歌(学会引用生活中的谚语、民谣。) 

  c、\\\'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既侧面写“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民俗风景图) 

  d、课后练习二。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可谓营养丰富;“占全了色香味”可谓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而又吃起来“没有个够”,十分富于情趣。 

  e、“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有点同情 

  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有点从严宣判 

  (很有点情味) 

  f、从糖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愚昧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又可笑。 

  g、换门神的细节描写同样具虔诚和愚昧两个侧面。 

  四、探究交流: 

  课文第四段具体描写家乡的大年情况,共写了十件事,是哪十件呢?(即每个层次的主题词) 

  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6、备糕点7、送灶王8、换门神9、除夕夜10、拜新年 

  五、作业: 

  你在我们的家乡也过了十几个春节了,调查一下家乡的民俗风情,回忆一下,你认为最有意义的春节是那一个,并把他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习作交流)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检查作业导入: 

  三、达标导学: 

  (一)习作交流 

  同学们都对自己的家乡的春节做了调查,并且写成文章,刚才我们也交流了习作。同学们谁说一下:作者几十年前过年的风俗跟现在过年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有那些不同的地方?想想我们民族过年的习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1、讨论交流。 

  2、推荐交流结果。 

  (二)探究交流写作特点 

  1、生动传神地勾勒生活情景。 

  例如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 

  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 

  2、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 

  第四段,作者安时间顺序从腊月初一到除夕之夜,就炒年货,吃腊八粥等10件事情逐一叙说,或明确交代时间,或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无流水帐之嫌。读者情致饱满,兴趣盎然。 

  (三)朗读品味 

  四、作业: 

  课外阅读刘绍棠作品,作好读书笔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