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孔乙己》主题新探

《孔乙己》主题新探

契合伴侣 点赞 分享
《孔乙己》主题新探

微信扫码分享

《孔乙己》主题新探(精选12篇)

《孔乙己》主题新探 篇1

  编者按:就《孔乙己》主题思想的探讨,我们已刊发了庆华小学杨奇平老师和永兴中学王春雁老师的文章(见1995年第5期和1996年第4期)。对其他老师的来稿,由于观点大同小异,未能全数刊发,请谅。本期刊发欧天章老师的文章,作为这次有益讨论的结束。欧老师的文章颇有新意,但仍是一家之言。《孔乙己》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和我们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一样,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不懈地探求,从而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这就是我们开展这次讨论的初衷。  

  四川省华蓥市溪口中学  欧天章

  在《呐喊》中,鲁迅最喜欢《孔乙己》。但是,人们对其主题的认识却意见不一。笔者认为:该文表现了“孔教吃人”的罪恶,吹响了“打倒孔家店”的号角。

  一、        其主题的种种陈说及简析。

  主题应由两部分组成,即作品的艺术形象所表现的思想和作家本人的情感体验,即作家的时代感和艺术形象的综合。据此,笔者将其主题的种种陈说归并为“凉薄说”和“反封建说”两种。可以详参《九义初语教参.五》。

  持“凉薄说”者以孔伏园、叶圣陶为代表。重在对作品中描绘的生活现象的分析,但又不够深入而影响了对文学典型“孑L乙己”的认识。也没涉及到作家的时代感。这在当时和相对于当时的文学批评是不言而喻的。

  持“反封建说”者较多。只是侧重于反封建的教育、科举、文化、伦理、制度、等级等各个不同的方面,比“凉薄说”进步些。但依然未揭示出那个病态社会的病根,没能把握住作品中作家所描绘的生活现象的总体和作家情感体验中显示出来的主导的思想倾向。陈根生就说得很明白:“孔乙己受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并不是小说的全部内容。其主题势必比抨击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更为深广。”

  二、        论文学典型“孔乙己”,探《孔乙己》的主题。

  要读鲁迅的小说,对其创作技法不能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捷克的著名学者普实克将其归纳为“改铸主观材料的艺术方法”,称鲁迅的小说是“给情节以外的文学”而推崇备至。这与美国海明威的“冰山创作原理”是相通的,也是不容忽视的。

  1、             论文学典型“孔乙己”。

  笔者认为;潦倒的读书人的苦人儿形象是这个文学形象的感官表象,“孔教”应是它的意念之象,“孔乙己”则是“孔教”的物化之象。

  对于孔乙已是一个多余人这类介绍分析感官表象的文章已很完备了,此不赘述。

  首先,我们来看其原型及得名的原由。

  其原型教参上虽只提及三个,但依先生选用人物模特儿的原则,要去找肯定还有。显然,我们分析时不能只局限于这个人上,这在篇末附记中就说得很明白了。其得名作者说仅是因为他姓孔,是他的一个绰号。显然,作者不点明他究竟是什么,又不叫为“丘乙己”或“孟乙己”及别的什么,这是有深意的。后来,鲁迅就说过;“看见了讲到孔乙己,就想起中国一向怎样教育儿童来。”这从张志公考证“上大人孔乙己”的含义中也可看出:把孔子用来训化童蒙也不知从何而起被异化为要“作仁知礼”了。而且还要配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女儿经》等,就足见“孔教”之獠牙了。那么,用孔乙己作人名和题目有什么寓意呢?秦元宗说:“是对孔家店的蔑视和讽刺。这样给作品定下了讽刺性的基调,具有鲜明的反孔色彩。”因此,“孔教”应当是其意念之象。

  其次,我们从作品中的文学内容来看。

  一是他的处境。

  作品中被笑的只有他一个,其余全是笑他的。人们笑的是他的语言和思想,其实是文言和那教人半懂不懂的异化了的孔教言论。取笑的由头却不是其语言和思想,而总是偷,这正是对那表面仁义骨子里却是男盗女娼的孔教的最沉重的轰击。他生活在夹缝之中,长衫、语言是他的自我标榜而不肯丢弃,却一点都不中用,因此被讥;他风烛残年,老朽不堪,想用却用不了,自然被弃挨打,这正和当时“孔教”的处境一样。

  二是他的历程。

  他在笑声中站着出场,却在笑声中爬着退场。掌柜的还有十九个钱的油水没捞到,他便大约的确是死了。这个历程正是孔教的简历:清白的是其幼稚期,接着被异化而清贫了,当其被毒化时就已经潦倒不堪了,那也就必然走向死亡,却又没能暴毙或僵死,所以作者只好说“他大约的确是死了”。因此,孔乙已是“孔教”的物化之象。这样就能合理的解释“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矛盾性了。

  2、                 探《孔乙己》的主题。

  首先,笔者认为表现“孔教吃人”的罪恶是作家所描绘的生活现象的总体。荣态之说:“这社会的病态,正是几千年来孔孟之道对社会的毒化造成的,“……,鲁迅这样写作触到了根本问题。”显然,孔孟之道被异化后就由良性渐变为恶性而毒化了封建社会的每一个毛孔,派生出了一整套的封建礼教,产生出了封建社会中的一个个毒瘤,病态社会能且必然要吃人来治病了。这些,先生以一个清醒的战士的头脑是认识到了的:孔教在当时虽然大约是死了,而且的确是要死的,但终究是要用“血”做药引子的,这又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所以还得有病人的配合一一克服自身的阿Q精神,这才能根治我们的国民。因此就有先生的系列短篇和《阿Q正传》陆续问世。这表现了鲁迅小说整体性的反传统思想,而且博大精深。

  作品的具体内容也叫人产生联想:咸亨酒店就是那个病态社会的缩影。酒,那羼了水的酒就是那由孔教派生出来的一整套的封建礼教,它让人醉倒,忘记自己还是一个人的存在,永远熟睡在那间铁屋子里面,而且还要以科举这颗茴香豆为饵料,让你觉得它可口却从来连帐都上不了。所以,没爬上去的只有在研究“茴”字的几样写法中穷经皓首了,或将“茴香豆”又摆在自己的徒子徒孙面前,直到爬进棺材为止。爬上去了的又必然要把孔教踩在脚下而且还要异化。那么,当你还没有喘不过气来时,就还要去喝那酒,吃那豆。一则为那香气与可口,二则很难想到自己的脖上还有一根孔教的绳子。

  可见,作品中除了那一群在笑声中走散了的孩子们,还有谁没被孔教吃掉呢?只不过是有被吃掉还剩两只脚的,有被吃掉还剩两只眼或耳或一张嘴罢了。

  其次,我们认为吹响打倒孔家店的号角是作家情感体验中显示出来的主导的思想倾向,即作家的时代感。这从上文的论述及《九义初语教参.五》有关本文的时代背景介绍中都显示得很明白了。

  所以,笔者认为;《孔乙己》的主题应当是表现了”“孔教吃人”的罪恶,吹响了“打倒孔家店”的号角。

  华蓥教研(1997年第3期)

《孔乙己》主题新探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揭示的主题;

  2、通过品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了解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和精巧含蓄的布局;

  2、加深对小说有关知识的掌握。

  情感价值观

  1、理解社会环境描写,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的冷漠无情;

  2、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小说所揭示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教学难点

  1、本文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以及精巧含蓄的布局,对小说初步欣赏。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充;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今天,我们又提出了:为中华之复兴而努力读书,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可见,读书是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人是为了升官发财,有的人是为了报效祖国,那么在封建社会末期,读书人的命运如何呢?周围的人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起走进他最喜爱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摄取文中所透露的信息。(主要着重学生阅读的差异性,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1)让学生自由发言;

  (2)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总结:这是一篇小说,要注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以“笑”为线索,勾勒了孔乙己的几个生活片段,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在不动声色中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三、师生共同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1)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孔乙己“咸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来反映主题。

  (2)让学生找出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生活片段,并拟小标题。①酒店揭短;②酒客奚落;③教我认字;④分茴香豆

  (3)多媒体展示四个生活片段:让学生讨论通过酒客与孔乙己的对话以及孔乙己自己的表现所展示的人物性格。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分析总结展示出四个生活片段所揭示的人物性格。

  酒店揭短酒客奚落

  (自欺欺人)(孤芳自赏)

  ↖↗

  孔乙己

  ↙↘

  教我认字分茴香豆

  (诚实善良)(迂腐不堪)

  (5)学生思考:孔乙己后来的命运如何呢?

  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掌柜的与酒客的对话,掌柜的与孔乙己对话。

  ②让学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推测孔乙己的命运。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怎样理解,为什么?

  对学生的分析给予评价,并总结。

  ③总结:“大约”是作者没有亲见孔乙己的死去,所以只能用推测的词语,但是孔乙己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没有亲情,没有温暖,周围的人把他当作笑料,对他冷漠无情,所以他必死无疑。

  四、生生互动,合作学习:

  (1)孔乙己的命运如此悲惨,他到底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2)学生相互合作讨论,阅读1——3段。

  (3)小组代表汇报合作结果,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4)总结: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期,人人势利冷酷而孔乙己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而他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这样他的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形成了在咸享酒店里“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的人”。

  多媒体展示:

  长坐(贫富悬殊)

  ↑↖↑

  ↓↘↓

  短站(阶级对立)

  (5)学生合作讨论文中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以及作者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①让学生快速阅读文中的插叙部分

  ②小组讨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③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孔乙己既可悲又可笑,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而不能生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免不了偷窃;死要面子,怕人讥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④小组讨论人物描写的方法。

  ⑤学生自由发言

  ⑥教师评价总结:外形整体描写来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肖像;服饰;语言;动作与神态描写;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五、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探究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①小组讨论;

  ②推荐小组代表发言;

  ③教师评价总结:

  a封建科举制度;

  b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不仅不能成才,相反成了不能谋生的可怜虫;

  c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

  d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横行霸道,极端残忍。

  (2)本文以笑来贯穿全文,如何看待文中的“哄笑”?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怎样的?

  ①学生自由讨论;

  ②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发言

  ③教师评价总结:文中的“笑”有麻木的笑、玩弄的笑、附和的笑以及孩了们天真的笑。作者用笑写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作者对孔乙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④多媒体展示“

  病态附和

  (酒客)(“我”)

  ↖↗

  笑

  ↙↘

  玩弄天真

  (掌柜)(孩子)

  (3)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借此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①学生自由讨论;

  ②自由发表看法;

  ③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总结。

  (4)拓展:假如孔乙已像范进一样老来中举,故事情节会怎样发展呢?

  (学生自由讨论)

  (5)今天,我们也在考试,也在选拔人才,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与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

  (6)总结,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封建科举制度造就两类人:一类是沿着科举制度爬了上去,就成了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工具,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不能中举的一类,就成了人们的笑料,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暴自弃,成了社会的“多余人”。但无论是哪一类人,如果不能为社会、为人民造福,他们都将是社会的废物。而我们今天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无论是能否进入高等学校,他们都能在社会上为社会造福,为人民造福,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努力学习,勤奋进取。“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应该记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让我们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读书。

  (7)多媒体展示:

  知识改变命运

  天海

  高阔

  任凭

  鸟鱼

  飞跃

  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读书

  附:板书设计:

  酒店揭短酒客奚落

  (自欺欺人)(孤芳自赏)

  ↖↗

  孔乙己

  ↙↘

  教我认字分茴香豆

  (诚实善良)(迂腐不堪)

  病态附和

  (酒客)(“我”)

  ↖↗

  笑

  ↙↘

  玩弄天真

  (掌柜)(孩子)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孔乙己》主题新探 篇3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孔乙己》被李长之先生列为鲁迅小说“完整的艺术的”八篇小说之首,刘再复称它是“精细的象牙雕刻……雕刻出一个世界”。两千多字的篇幅,浓缩了深广的现实内容,几乎小说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引申开去。这样的一篇课文,希望仅用三课时就分析得透彻,是有难度的。既要整体上把握全文,又不遗漏教学要点,那就得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并且由一个或几个主题贯穿每一堂课。

  第一课时,建议从第⑨节切入,着重扣住“快活”两个字,打通④-⑧节,分析孔乙己的身份,外貌与性格;第二课时则可以抓住全文最后这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为切点,提问设疑: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这样,在理解⑩-⑿节的基础上,自然地过渡到人物外貌、动作等等的前后变化,从而突破板块式的段落界限,在整体阅读中整体地把握孔乙己的迂腐性格与悲剧命运。第三课时一方面巩固前两课的知识,一方面解决几个看似零散却又关键的问题,包括人物生活的环境,小说叙述的视角,以及读者所持的态度等等。

  二.教学要点提示

  1.了解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初步学会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3.感受作者对文中不幸人物无情的批判和无限的同情。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了解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以讨论的方式,理解孔乙己的复杂性格。

  二.教学过程

  1.简介写作背景引入。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本人曾说过,整一部《呐喊》十四部小说里,他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又是如何遭到社会的“凉薄”,学习本文后,可以有明确的答案。

  2.教师朗读课文第⑨节:“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问题一: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问题二: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

  3.听录音①-⑧节,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4.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问题一:感到快活的人包括酒客、掌柜、孩子、“我”。

  问题二:

  ①语言被嘲笑[第④⑥⑧节]

  从他的语言特征看,满口“之乎者也”,不分场合地使用难懂的文言词语,甚至对着孩子也引用“多乎哉,不多也”《论语》中的语句,表现了他的迂腐不堪与自命清高。

  “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在事实面前,仍徒然地换弄语词,自欺欺人,可见人物的迂腐和爱面子。

  ②行为被嘲笑[第⑧节]

  分茴香豆片段:“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直起身来又看一看盘,自己摇头说……”俯仰之间,一个卑微、善良的读书人穷酸之态毕露无遗。

  ③外貌衣着被嘲笑[第④节前三句]

  长衫“又脏又破”,“脏”说明他的好喝懒做,“破”反映他的穷苦困顿。胡子“花白”与上一句“皱纹”共显其老;“乱蓬蓬”与下一句长衫的“破”都示其贫;“夹些伤痕”则暗示了他常常因偷窃而挨打。

  ④遭遇被嘲笑[第④⑥节]

  分角色朗读第⑥节中的对话。

  其中“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句,“新”说明刚挨打不久,“又”说明挨打不止一次,即偷窃行为不止一次了。

  如果说因偷窃挨打留下的伤痕直接留在孔乙己脸上,那么未中秀才、未进举人的伤痕,一直印在他的心里。然而他心中的伤痕更是人们乐于取笑的:“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5.孔乙己究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明确:

  迂腐[回字的四种写法,满口之乎者也]

  爱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穿长衫,偷书却不承认]

  善良、天真[教“我”写字和分茴香豆]

  守信[从不拖欠酒钱]

  6.综观全文,用自己话给孔乙己下一个定义。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皆可。最后提供一些经典的观点作为参考: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吃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孔乙己生死问题的假设和探究,进一步把握其悲剧性格。

  2.由孔乙己的命运出发,分析造成他悲剧性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过程

  1.由朗读引入。

  打开课本,至91页,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问: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2.四人小组讨论。

  结论:孔乙己一定已经死了。

  3.陈列理由。

  ①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第④⑾节]

  首次出场 末次出场

  身材高大 盘着两腿,下垫蒲包

  青白脸色 脸上黑而且瘦

  穿一件长衫 穿一件破夹袄

  分析:从发展的趋势看,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不久便会死去。

  ②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的穿着[第⑾节第一句]

  分析:“……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看来难以捱过这个冬天。

  ③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第④⑥⑾节]

  一辩 二辩 三辩

  第④节 第⑥节 第⑾节

  睁大眼睛说, 不屑置辩 颓唐,不十分分辨

  争辩 好象恳求

  分析:孔乙己的言谈行为都旨在维护一个读书人的体面,尽管事实上早已受尽侮辱嘲弄,斯文扫地,却从不肯放下面子,丢弃自尊;所以明知别人是逗乐取笑,也全力与之争辩,或摆出超然的姿态,来表明自己比短衣帮高出一筹。可最后一次他竟然“不十分分辨”,甚至有恳求的眼色,平日的生命力已消失殆尽了,距死期也不远了。

  ④“排”与“摸”

  “排”是指一个接一个按着次序摆。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他摆阔、炫耀的心态㈠。而“摸”

  出四文大钱,反映了他境遇的窘迫,已近末路。

  ⑤孔乙己“品行比别人都好”,欠酒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第⑤节],而十九个钱一直未还,一定已经死了。

  ⑥孔乙己“好喝懒做”[第⑤节],“好喝”即嗜酒,甚至甘愿忍受众人的嘲笑,仍然经常来酒店喝酒,他不再来喝酒,想来已不在人世了。

  4.同桌讨论:种种迹象都证明孔乙己已经死去,那么造成他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制度因素——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性格因素——好喝懒做、偷窃

  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可是民众的“冷漠麻木”正是他们用传统等级观念来衡量他人(试想丁举人满口之乎者也,只会使人肃然起敬);而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也是因为他怀抱旧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将自己视作国家、社会不可或缺的“君子”,纵然未能通过科举一展才华,但也决不可与芸芸众生为伍。

  归根结底,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旧的的社会制度。

  ㈠也有观点认为“排”字反映孔乙己的贫穷,钱来之不易,故付帐时小心清点记数。同样是买酒喝,阿Q从城里中兴回来,一走近酒店柜台,就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扔”字活生生地描绘出阿Q得意洋洋的炫耀情态。一“扔”一“排”,一暴发一窘迫,符合人物身份。

  胡裕树《现代汉语》P433-P434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版

《孔乙己》主题新探 篇4

  “粉板”  无声的见证

  ——析《孔乙己》中“粉板”的三次运用

  雷江/文

  戏剧和影视文学非常讲究道具的设置及运用,文章又何尝不是这样?在作品中巧设“道具”,往往妙用无穷,鲁迅先生就是个中高手。在他的笔下,“道具”不是可有可无的陪衬,它们对情节的发展、场面的展开乃至人物的塑造都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

  在《孔乙己》中,为了展示人物的命运,鲁迅先生精心设计了一种“道具”:一块粉板,也就是旧时店里用来暂时记帐的白漆牌子。在不满3000字的小说中,粉板出现了三次,三次情景各异。

  粉板第一次出现在作者的叙述中:在交待了孔乙己好吃懒做、不肯放下读书人的臭架子等恶习之后,作者说孔乙己“品行却比别人都好”,那就是不赖帐,“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孔乙己的名字。”尽管还帐的钱可能是由“窃书”得来,但毕竟让我们看到了他性格中尚存的一线光明。正是由于他仅有的一点可取之处,才唤起了读者更深沉的同情。

  粉板第二次出现在“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地结帐,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粉板情况异常,孔乙己究竟怎样了?原来他被人打折了腿,已经无法及时销帐。他仅用的信用遭到了质疑,“比别人好”的“品行”在经受最后的摧残中丧失殆尽。

  而“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时孔乙己早已绝迹于酒店。掌柜不是想着这个曾给他的酒店带来无限笑料的苦命人,他牵挂的是哪怕这很少的几个铜钱。孔乙己喝完他人生最后一碗苦酒,再没有享用他的奢侈品茴香豆,在笑声里就那么甩手“走”了。白色的粉板诠释着白色的悲哀:孔乙己一生的价值竟然是倒欠十九个铜板!

  粉板,可谓是孔乙己一生悲剧和炎凉世态的见证。

  语文报初中版2004年4月5日第430期

《孔乙己》主题新探 篇5

  【教学目标】

  1、多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来塑造人物的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

  3、体会作品精巧含蓄的构思。(主要是文中安排几处笑的巧妙之处)

  4、由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重点】

  1、多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来塑造人物的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1、体会作品精巧含蓄的构思。

  2、由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设想】

  由学生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切入所讨论的问题;课堂多放给学生,以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深入的方式来完成课堂内容。

  【教学材料】

  学生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孔乙己》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讨论“窃”、“偷”二字的意义的区别导入。(大家认为“窃”和“偷”这两个字有什么不一样呢?……但有一个人却认为“窃”不是“偷”,他就是孔乙己,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性格异常的人物。)

  二、看自己班同学表演的“孔乙己”(附学生课前的表演录相)

  1、看完后对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

  2、指出你认为同学表演中不足之处。

  三、分析人物

  1、分析主要人物孔乙己:

  ⑴孔乙己的扮演者谈感受。

  ⑵其他同学批评指正(教师深入引导并整理)。

  (此步的目的是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分析人物)

  2、短衣帮:

  ⑴短衣帮的扮演者谈感受。

  ⑵其他同学批评指正(在此过程中教师深入引导,抓住笑来分析)。

  (此步目的是学习体会文章的巧妙构思)

  3、掌柜的:(据时间来定,如时间不足,可先不讨论。)

  ⑴掌柜的扮演者谈感受。

  ⑵其他同学批评指正(教师深入引导并整理)。

  四、讨论主题

  分两步:

  1、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2、本文揭露的主题。(师生共同讨论。)

  五、进行总结

  1、总结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提出。)

  2、总结孔乙己性格特征及文章主题。

  六、课堂延伸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

《孔乙己》主题新探 篇6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孔乙己》。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孔乙己》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文,该单元主要是把握情节的前提下,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孔乙己》鲁迅的一小说,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和科举制度毒害下,上迂腐不堪、生活上穷困潦倒,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故事,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对文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或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多交流、多质疑,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从而正确理解文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背景,又要注意用学生本有兴趣牵引,创设情境。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背景,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语言、动作、肖像和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明确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习运用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方法;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作者对孔乙己的复杂感情及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实现教学难点,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引生入境,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会。

  下面,我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是我此次说课的核心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它就像一块磁石一样可以牢牢的抓住学生,吸引住学生。因此,在本课伊始,我采用的是名言导入的方式并配以这样的导入语: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著名作家鲁迅虽已去世多年,但他的作品依旧警醒着世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著名作品《孔乙己》,去体会鲁迅先生笔下的封建社会。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顺势书写课题。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对文章的一个初步的感受,一个大致的解读,因此,在此环节,我会首先请学生结合之前知识的学习积累谈一谈对鲁迅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结合文本及课下注释感知作者创作这小说的背景。以此达到感知文本内容的目的。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深入的与作者对话,深入的与文本对话,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设置几个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

  1、阅读课文1—3段,回答回答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这一问题较为简单,学生根据原文不难找出答案,地点是鲁镇咸亨酒店,时间是20多年前。接着我会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

  2、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有几类人,分别有什么特点?掌柜更喜欢哪一类人?并在此设置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我会下台参与讨论,适时点拨,加以指导。这一步是为了真正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根据小组代表发言我进行:长衫客:衣着长衫,坐着吃酒,趾高气昂;短衣帮:衣着短衫,站着吃酒。掌柜更喜欢长衫客,从掌柜对他们极力逢迎的态度中看出。

  最后提出第3个问题:作者描写咸亨酒店的环境有何作用?结合学生答案进行:对咸亨酒店的环境描写属于典型环境的描写,有助于刻画孔乙己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也揭露了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揭露小说反封建的这一主题。

  然后我会紧接着让学生阅读文章的4—9段并提问:

  4、分析孔乙己的典型形象及性格人?根据学生回答我进行: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杂伤痕”“花白胡子”表明他备受生活折磨,也能够看出他竭力保持读书人架势,体现出他自视清高的性格特点,充分说明他深受封建毒害。的手法是重点教学内容,所以我顺势提问:第四、六段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以及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能够看出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学生回答进行:从中可以看出孔乙己死要面子、自欺欺人、迂腐穷酸、自命清高的性格。在这几段落中的学习中我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思考第九段的作用。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各个场面不同人的笑,下启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内容上寄托着作者对孔乙己既同情又批判的复杂感情。

  最后是文章10—13段的学习,我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提问,首先问到:“忽然”一词的含义。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忽然”说明偶然想起,上承“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下启“他打折了腿”。在第三个问题时问到:“大约”“的确”该如何理解?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没有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了的消息,但从孔乙己的处境和遭遇来看,推测出他在这种生存环境下死亡是必然的,即使是死亡也不会有人关心,又因事隔20多年,小伙计说孔乙己死亡但并没有确切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第二个问题则设置为: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和最后一次出场不同,有何作用?根据学生回答进行:通过对比说明封建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还毒害了他的肉体;人们仍对他取笑,则说明了人的麻木不仁。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作业环节设计为: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会请学生集体思考:孔乙己的最终命运如何?自由发言。

  在环节,我会采用师生共同的方式来结束课堂,并布置如下作业:对比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人物,找出鲁迅先生笔下人物的共同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

《孔乙己》主题新探 篇7

  站在人文的角落思考

  ――《孔乙己》课例分析

  曹桥中学胡芳华

  【教学设计】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且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尽量创设一个个学生能够有情感共鸣的背景或者环节。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发多种课堂资源,但又不脱离文本的教学方法就是一个不错的设想,那么教师怎样来达到这个目标呢?《孔乙己》的教学就是力图做到这点。

  小说这种文体与别的体裁有所区别,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及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因此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去感知这个离他们已经很远的社会,我深知课堂上没有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没有达到小说赏析的基本目的,哪怕这堂课再严谨、再热烈,但永远称不上精彩。

  《孔乙己》这篇小说全文总共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是如何挣扎在自尊与生存、高贵与堕落、敏感与麻木之间的。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以及整个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运用侧面描写、对比映衬、白描手法,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所以我在制定教学目标 时就把整堂课的重点定在人物形象的剖析,而难点放在如何由孔乙己个人的悲剧反窥整个病态社会的不合理,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由浅入深的赏析效果。

  【教学片断一】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孔乙己吗?

  生:没有。(齐声)

  师:那对于我们没有见过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者都是通过什么手段让我们有个深刻印象的?

  生: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七嘴八舌)

  师:那么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呢?请大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来解决投影片上的问题(出示投影)。

  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你觉得孔乙己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试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来分析。

  (学生热烈的讨论)

  师:经过交流我想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初步想法,你们觉得孔乙己具有哪些性格特点呢?请举手。

  生: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很懒的人,因为他一件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师:很好,同学们,这可不是一般的懒,你们能达到这种境界吗?(众生笑)

  生: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很清高的人,因为短衣帮的人问他读过书没有,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师:嗯,旧时知识分子的通病。

  生:我认为孔乙己是个善良的人,因为他分茴香豆给小孩吃。

  师:确实,因为他也很贫穷。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书呆子,因为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师:对,如果用书面语就是……

  生:迂腐。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因为明明偷了书,还说窃书不算偷。

  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窃跟偷有没有区别?

  生:没有。

  师:比较一个词,我们往往从词性、词义等方面入手,你们觉得没区别吗?

  生:有,一个是书面语,一个是口语。

  师:很好,那这两个字意思有没有区别?

  生:没有。

  师:那么作为读书人的孔乙己知不知道它们意思相同?

  生:知道。

  师:那他为什么还这么说?

  生:因为他认为短衣帮不懂。

  师:你们很聪明,那么这反映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生:……

  师:以为骗了别人,其实是在骗自己。

  生:自欺欺人。(齐声)

  师:很好,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守信的人,因为他不出一个月定然还清酒钱。

  师:他也有可爱的一面。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因为他爬着到酒店来喝酒。(生笑)

  师:这里除了看到他的坚强还看到什么?

  生:他很喜欢喝酒。

  师:我们通过大家的分析,对孔乙己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可这些毕竟还是比较破碎的拼凑,孔乙己在你心目中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出示投影)

  你觉得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试从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用一句话给孔乙己的形象做个高度的概括。

  例如:孔乙己是一个潦倒、不幸的读书人。(叶圣陶)

  生: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师:很有深度。

  生:孔乙己是一个可怜但又令人讨厌的人。

  师:确实,他的遭遇令人同情,可行为却让人生厌。

  生:孔乙己是一个可悲又可敬的人。

  师:可悲能理解,可敬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他考试没考上又接着考,坚持了很久,所以可敬。

  师:从这个方面来讲,他是很有毅力的,但这种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

  生:不值得。(生笑)

  师:同学们在概括这个人物形象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你们知道在名家眼里的孔乙己是怎样的吗?请大家齐读一遍。(出示投影)

  孔乙己是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李欧梵)

  孔乙己是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刘再复)

  孔乙己是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钱理群)

  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鲁迅)

  师:大家看看这些评价当中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

  【教学片断二】

  师: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到底到了一种怎样的状况呢?请大家带着三个问题来观看电影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的片断。(出示投影,打开视频)

  问题一:电影中孔乙己身边的人是如何对待孔乙己的?

  问题二: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中?

  问题三:仔细观察孔乙己的外貌、动作、神态等,结合前面两个问题,你觉得孔乙己的结局会如何?

  (学生静静的观看,电影中的悲剧艺术效果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

  师:我想大家的心里都很悲哀,孔乙己那么凄惨的时候,身边的人是如何对待他的呢?

  生:嘲笑。

  师:你们觉得这是怎样一个社会?

  生:冷漠的,残酷的等(七嘴八舌)

  师:孔乙己的结局会如何?

  生:肯定是死。

  师:可在文中最后一段却是这样说的: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大约”“的确”是一组矛盾的词,作者怎么会把它们放在一起?

  生:大约是猜测的意思,的确是肯定的。

  师:为什么是猜测的?

  生:因为没有亲眼看见。

  师:那为什么肯定他死了?

  生:……(默然)

  师:不如我们回到文本中来看看孔乙己活动的环境是怎样的。(出示投影)

  【一】

  小伙计至今仍记得孔乙己的原因是什么? 

  ↓

  生:孔乙己来了可以笑几声。

  师: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

  生:“我”、掌柜的、短衣帮、小孩。

  师:这些人是不是同一个阶层?

  ↓

  生:不是

  师:那么在鲁镇这个社会的缩影中有没有认同孔乙己的阶层?

  ↓

  生:……

  师:文中其实有一个词就暗示了。

  生:没有,因为他是“唯一”的人。

  师:那孔乙己是个什么人?

  生:多余人

  师:【二】

  孔乙己的腿是被谁打折的?(出示投影二)

  ↓

  生:丁举人

  师:丁举人为什么要打折他的腿?

  ↓

  生:因为他偷了丁举人的书。

  师:为什么在偷了几本书的情况下,他敢把孔乙己的腿打折?

  ↓

  生:因为他有权势。

  师:所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生:黑暗、腐朽、残暴的社会

  师:【三】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腿的悲惨遭遇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出示投影三)

  ↓

  生:掌柜的和喝酒的人聊天。

  师:掌柜为什么要提起孔乙己,他们谈论的口气是怎样的?

  ↓

  生:因为他还欠十九个钱。

  师:他们谈论孔乙己时跟谈论一条狗有没有区别?

  生:没有。

  师:所以他们的口气很……

  生:冷漠

  师:我想请大家推举两位同学来表演这段对话?

  (学生推举,两位同学表演,完毕,学生鼓掌)

  师: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对待不幸的人是一种什么态度?

  ↓

  生:冷漠无情

  师:同学们,在这样一个社会,孔乙己活得下去吗?

  生:活不下去。

  师:所以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因为……

  生:在那个社会里必死无疑。

  师:(出示投影)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

  生:社会问题的悲剧

  师:那么那个社会合理吗?

  生:不合理。

  师:同学们,在当今社会有没有因为各种原因像孔乙己一样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人?

  (学生分为两派,各举例子)

  师:我很想给大家看一段小录像。(出示《灰色的震撼》的视频)

  (学生专注得出奇,有的女生已经泪流满面了,泣不成声了)

  师:原来在我们的幸福背后还有很多我们没有触摸过的灾难,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个例子,那就是初二(1)班的宋平泉同学(该生是曹桥中学现在在编学生,因患白血病在嘉兴接受治疗,我校师生共为他捐款一万多元),孔乙己跟他相比谁要幸福?

  生:宋平泉。(齐声)

  师:我这里还有几份资料(出示投影),一是为受海啸灾区捐款1000万的丁磊,二是浙江省为受洪水侵犯的灾区捐款,三是为希望工程的捐款。相比之下,哪个社会更文明,更人文?

  生:我们这个社会(骄傲的回答)

  师:老师给你们看这段《灰色的震撼》是为了什么呢?

  生:我们的社会还是有不幸的人。

  师:就为了让你们痛哭流涕吗?

  生:不是(生笑)。

  师:那是希望?

  生:我们能够帮助这些不幸的人。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良,我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孔乙己》看到一个社会问题,更希望在我们的社会不会存在因为冷漠麻木而导致的悲剧,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要吝啬我们能够伸出的双手。

  【教学反思】

  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脱离这个载体,一切的讲解都变得苍白,所以整堂课的起始阶段就安排在解读“学生”眼中的孔乙己。在这里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通过交流达到一个初步的共识,并且能更全面的看待孔乙己这个人。鉴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文学修养,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把评价标准定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上,只要言之有理或者能自圆其说就给予肯定。所以很多我们无法界定的答案也出来了,比如有人说孔乙己很坚强,因为他爬着来喝酒的等。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通过对文本整体的分析,让他们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尝到了自己探索发现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这是感受。

  可是这一切都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赏析上,每个人都只是发现孔乙己身上的某一个或者某两个特点,在这点来说这个人物形象学生心中还是独立的,或者说是被割裂的,于是我要想办法让学生从不完整的碎片印象过渡到整体的人物形象,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试从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用一句话给孔乙己的形象做个高度的概括。例如:孔乙己是一个潦倒、不幸的读书人。(叶圣陶)

  我让学生思考一分钟后发言,对于这种有高度的题目,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了,可是顾此失彼的现象也多了,这时举手的人数明显下降,但回答的精确度却在提高,这是对孔乙己的理解。然后我出示一些名家对孔乙己的评价,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人物。应该说,课堂这块二十分钟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铺垫效果,这为我转向难点的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还只是孤立的来看孔乙己个人的悲剧,那么这堂课就没有实质的意义。因为我们都知道鲁迅所要指向的是整个不合理的社会,可是怎么把孔乙己的悲剧跟社会联系起来呢?毕竟他本身的性格实在是太突出了,这么一个好吃懒做、迂腐不堪、又鄙视劳动的人实在很难有好的结局。于是我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在网上找到一段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的一分五十七秒的视频录像,利用电影里孔乙己的凄惨和旁人的冷嘲热讽的鲜明对比让学生先从心灵上得到震撼,然后再回归到文本中来感受这个已经有段距离的社会。我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看这段视频,做到有的放矢,为回归文本埋下伏笔。

  通过这段震撼人心的视频,学生把关注的角度转向了孔乙己身边的人,我趁热打铁,再次出示投影片,让学生回归到文本中,看看文本里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我把它分为三块,从不同的角度引入,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从而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自己来回答这是个怎样的社会,这是赏析。三个板块所有的问题都是文本中的知识,所以学生回答起来很轻松,随着问题的一步一步深入,学生的感情也在起着微妙的变化,这个社会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赫然在目了,当我问到:孔乙己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时?没有一个学生不说是社会悲剧了,学生至此达到了评价的较高层次。这种由浅入深,又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是我成功解决难点的一大支柱。最后通过《灰色的震撼》带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从而净化自己的灵魂,完成了文学欣赏的最高目的——获得有益的启示。

  整堂课就是在一个热烈而不失深沉的气氛中进行,这主要是得益于课堂创设的背景和紧扣的环节,当中的现代教学手段其实起到了一个很大的辅助作用,这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一部分,所以,我想在今后的语文课堂加大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力求一切能用的资源和能用的一切资源,以加大对语文课堂的辅助作用,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具备人文的美的享受。

  注:这是我校胡芳华老师在市初三语文读写教研活动上的一堂公开课及其第二课时在内的课例。

  ——曹桥中学教导处

《孔乙己》主题新探 篇8

  孔乙己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小说反映的现实生活。

  3.体会语言的精练、深刻。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体会语言的精练和深刻。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课件、小黑板等。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小说之林”,要求学生阅读本单元内容,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但因孔乙己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较远,学生不太熟悉,教师要把“学而优则仕”的那种背景介绍清楚。从多角度切入,对小说进行多角度地观照,由教师设计问题或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小说的理解,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教师导入  :一个人活在世上,生与死是性命攸关的大事。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于这两种人的价值我们可以一目了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看看课文主人公孔乙己,人们对他的生与死是怎样的看法,他的生死与社会有什么联系?(板书课题及作者。)

  2.学生补充鲁迅的作品。

  要求:记住作者。

  3.教师介绍背景。(出示课件l。)

  《孔乙己》是鲁迅在他创作的33篇小说中最喜欢的一篇,发表于1918年冬。中国新文化运动已揭开序幕。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出于统治的需要,教育上还在推行复古主义,鲁迅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与二十多年后的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和取舍。

  要求:了解背景。二、自主学习

  听录音,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2。)

  1.掌握字词。

  2.孔乙己活着是怎样的一个人?

  3.假如孑L乙己和丁举人一样爬了上去,请你想像一下他会是一副什么姿态呢?

  4.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三、合作学习   。

  1.找出文中你不理解的语句,小组内讨论解决。

  2.班内讨论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四、反馈交流(出示课件3。)

  1.给加点的字注音。(找一位同学回答,如回答有误,其他同学纠正。)

  做《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2.学生讨论:孔乙己活着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从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从他活着的价值——“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进行分析。)   

  明确:(1)外貌、语言、动作分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地位,预示了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他的外貌描写揭示他的不幸遭遇,服饰的细节写出了他懒惰而又死要面子的特性,作者通过一件破衣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前后外貌对比更突出了这一点。)

  要求:学生仿照上例进行语言、动作分析。

  (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封建统治阶级让百姓麻木不仁。在短衣帮的心目中,也以为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是劣质的,只值得奚落取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和孔乙己同样受统治阶级的奴役,只知道取乐,在劳累和苦闷的生活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明确:(课文写人们对孔乙己的五次取笑,孔乙已成了人们的笑料,掌柜看不起他,取笑他,这是没有人性的自私的笑;短衣帮们看不惯他,哄笑他,这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子们因他的古怪讥笑他,这是天真无邪的笑。最后又在别人的笑声里离去。说明孔乙己的人生价值仅是人们的笑料。从而体会到这笑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体会到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3.丁举人和孑L乙己都是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本是科举道路上的同路人,不同的是一个“爬”了上去,一个“掉”了下来。假如孔乙己“爬”了上去,他会是什么样的形象?社会是否会有所改变?

  (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认识封建统治的弊端。)

  提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明确:(假如“爬”上去,他也会像丁举人一样欺凌那些没爬上去的人。)

  4.“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这么过。”这句话写的是孔乙己的价值,再读课文思考:导致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社会原因:社会制度使民众麻木不仁,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的摧残将他送上死路。个人原因:自命不凡、好吃懒做、麻木不仁。)五、研读赏析

  阅读孔乙己的第二次出场,让我们再次感受其命运的悲惨;讨论并完成下列题目。

  1.“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句中“摸”能换成“排”吗?为什么?

  (出示课件4。)

  明确:(动作的对比,可以看出孔乙已是一个垂死挣扎的末路人。)

  (“摸”写出了孔乙己动作的迟钝,四文大钱藏得严实,从侧面介绍这钱来之不易,孔乙己的进一步穷困,精神肉体受摧残之深。已经没有“排”的炫耀之心和力气。)

  2.作者描写孔乙己的方法有    、    、

  明确:(塑造人物的方法: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3.写酒客和掌柜的笑的作用是    。

  明确:(突出当时人们的麻木,点明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4.两次写“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作用是    。

  明确:(说明孔乙己之所以让人惦记是因为他欠了十九个钱,辛辣地揭露了孔乙己还不如十九个钱有价值的残酷现实。)

  (体会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结尾一句“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大约”表明没有亲见,只是一种猜测,“的确”是猜测后的结果,揭示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六、梳理巩固

  学生小组内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和心得。

  七、拓展训练   

  (如有时间在课内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和“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迅

  麻木不仁          笑声中出场          人情冷漠

  好吃懒做          笑声中死去          社会黑暗

《孔乙己》主题新探 篇9

  《孔乙己》是鲁迅的名篇,也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作品之一。鲁迅的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许多困难,如果不让学生真正走进《孔乙己》,而是硬塞给学生许多分析与讲解,那样的做法显然有悖于阅读的真正意义。

  理解小说,先要走进小说所反映的社会中去。咸亨酒店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所有的故事都从这里上演。这里有形形色色的人,出场的、未出场的,从这里可见证那个社会,影射那个社会。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首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咸亨酒店。接着我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典型的环境描写的语句,字斟句酌,揣摩研究: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学生开始活动,谈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一个丑恶的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官的为富不仁,可以任意宰割社会上的弱小生灵,以致让孔乙己一步步走入坟墓。一个虚伪的社会,一个十二的孩子就把潺水当作寻常事。一个冷漠的社会,人人都可以嘲笑孔乙己,甚至连没有社会地位的短衣帮都可以这么做,笑声的背后是无情的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短衣帮连坐的资格也没有,同样被人们看不起,但他们却以嘲笑孔乙己换得片刻的心里轻松……在学生谈了自己的认识后,我进行了及时的小结:一个小小的咸亨酒店,折射出社会的全貌,我们通过咸亨酒店这个小舞台,了解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这个大舞台,文章取材虽小,文章的立意却不小,这就是小说中所谓的通过典型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

  第二课时以感受人物为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爬不上去又不愿甘居底层的另类二、四体不勤,好喝成性的懒汉。五十多岁的一个高大男子,就是替别人做做小工也足以活下去了,但孔乙己自命清高,怎么能做一些体力活呢?甚而至于胡子不剃,衣服不洗,惰性酒性已深入孔乙己的骨髓,但他不以为耻,总拿“读书人的事”来掩盖,可悲可叹!三、心地善良也做不了好人的可怜人。孔乙己总算是个心地特善良的好人,守信用,不赊账,但他偷也偷不好,经常被逮,他根本不是做流氓痞子的料,所以这个社会最终接纳不了他。

  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不仅仅是孔乙乙一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那里的人太冷漠,那里的世界不够明亮。

《孔乙己》主题新探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3、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把握人物性格,激发学生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

  德育目标:

  认识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2、初步把握人物性格,激发学生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质疑探究法。引导合作探究,鼓励大胆提问,培养表达的勇气和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要求:利用工具书,扫除生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思考:1、文中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2、文中的哪些片断,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

  二、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师生共同回忆学习过的鲁迅作品。

  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小说——《孔乙己》。

  投影出示文题、作者。

  二)、速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按要求把课文速读一遍:

  1、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速读,可以选读,也可以跳读。

  2、迅速抓取并标注出文中关于几个场景和几类人物的信息。

  3、时间:3——5分钟。

  三)、检查阅读情况。

  教师出示几道抢答题,考查学生阅读情况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故事发生的年代

  3、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

  (1)交待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交待孔乙己的地位

  (3)交待孔乙己的结局

  4、伴随着孔乙己的出场,“店内外总是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你认为孔乙己是个喜剧人物吗?

  四)、小组合作学习,填写履历表,创设阅读探究的情境。

  1、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根据原文相关内容填写孔乙己的履历表。

  投影出示履历表样。

  孔 乙 己 履 历 表

  姓名

  籍贯

  年龄

  出生年月

  学历

  身体状况

  特长

  工作单位

  家庭成员

  主要社会关系

  工作生活经历

  主要成就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总体评价

  (写五十字左右 )

  2、投影出示对履历表的说明:

  社会关系——是指小说中与孔乙己发生关系的人物,要注明关系。

  生活经历——是指小说中孔乙己作过的一些事,表达准确清楚,可根据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自己概括。注意将课文中有关孔乙己的信息都要罗列显示出来。

  要想又快又好的填表,小组内一定要讲究分工合作。

  3、学生填表,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的活动。

  (履历表为大家熟识,让学生填写,易激发其学习兴趣,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填写履历表,学生能再次认真地阅读课文。同时,填表的过程是为学生发现问题创设情境,进而引起学生对孔乙己生存环境,社会地位及其性格特点的思考。)

  五)、交流填表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先让学生在小组间进行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履历表。

  2、大家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完成了履历表的填写工作,分析这份履历表你们小组还得出了那些结论?发现了那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环节,师生共同进一步探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如果课堂来不及完成,可以安排学生课后继续交流,讨论。)

  六)、布置作业

  1. 阅读资料:

  刘云龙的《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

  2. 课外小练笔:

  《 我会走孔乙己的路吗?》

  附:

  《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

  刘云龙

  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健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形势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孔乙己》主题新探 篇11

  《孔乙己》

  鲁 迅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

  法。

  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

  法。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

  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í) 附和(hè)  分辩(biàn)  不屑置辩(xiè)  咸亨酒店(hēng)  砚(yàn)  荤菜(hūn)

  羼水(chàn)拭(shì)蘸(zhàn4)   惋惜(wǎn3)  阔绰(chuò)  舀水(yaǒ)涨红(zhàng)

  绽出(zhàn) 哄笑(hōng) 间或(jiàn) 着了慌(zhaá) 打折(shé) 门槛(kǎn)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分辩:辩白,辩解。

  格局:布置的格式。

  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丰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大抵:大概。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人)

  3.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理解介绍鲁镇咸亨酒店大概情况的作用。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

  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阿长与山海经入选自短篇小说集中呐喊》的有(社戏><故乡)以及选自《集外集拾遗补编的(鲁迅自传)。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入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小呐喊入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也是鲁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之-。

  2.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土,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严重禁铜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人选者只有于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型,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三、正课

  1.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和结局:(l0-13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2.提问:小说开头写穿长衫的和短衣帮酒客在喝酒方式上有什么

  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1)短衣帮;靠柜外站着,花10几文钱,热热的喝了休息。

  2)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两种酒客一外一里,一站一坐,一贫一富,写出了社会阶层的差别,为不伦不类的孔乙己的出场埋下伏笔。

  3.提问:小说写“我”一这个12岁的小伙计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有3种作用。

  (1)‘我”一12 岁的酒店小伙计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

  (2)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

  (3)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瑰的意味。

  4.提问:小说开端介绍鲁镇酒店的大概情况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咸亨酒店是孔乙己出场的背景,穿长衫的服农认掌柜的和小伙计都是孔乙己身边的人,同时酒店的大概情况也就是一幅清代末年江南小镇的世俗画面,这些构成了孔乙己的社会环境。

  四小结

  课文的前3段是小说的开端,它介绍了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这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环境,展示了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五、作业 。

  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依这个字的读音,再组3个词

  1.附和

  2.间或( )

  3.打折

  4.单调

  5.监督

  6.好喝懒做

  二、教人活泼不得”中“教”字正确的读音和解释是〔〕

  A.jiāo传授  B.(jiào )教育  C.jiāo)让  D.(jiào)使

  三、简答:小说开头写穿长衫的和短衣帮喝酒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阅读全文,质疑。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三、四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情节以及社会环境,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以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三、正课

  1.提问: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说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讨论并归纳:

  (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衣裳的椎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桔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不能享受“长衫顾客”的待遇,只能和“短衣帮”一起,可他又舍不得脱下象征读书人的“长衫”,这便使他成为不伦不类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2)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惟有读书高”的自命清高的性格。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③“不要取笑!”“跌断,跌,跌……”明明是丁举人打断的却不敢说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精神,摧残了他的肉体,他却至死不悟,死要面子。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桔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③孔乙己教“我”识字,表现他的热心善良。

  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吃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2.提问: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总的说来就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具体来说:

  (1)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迂腐不堪,成了废料笑料,任人取乐践踏的对象。

  (2)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而且使不恨不能成材,相反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

  (3)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意识不到自己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反而以嘲笑更加不幸的孔乙己为能事,为乐趣。

  (4)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3.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

  第一次,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声”,显示这种“笑”声带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是孔乙己果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四次是孔乙己分简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

  得穷酸尽相。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更表现了当时社会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4.提问:小伙计的笑,掌柜的笑,短衣帮的笑,小孩的笑各是什么样的笑?

  讨论并归纳:小伙计的笑是解脱的笑。掌柜的笑是没有人性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的笑是天真无邪的笑。

  5.提问: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讨论并归纳: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6.提问: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各抒己见。

  讨论并归纳:有几种说法。

  (1)反封建说。小说不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性及其罪恶,而且可以引伸到对整个封建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的彻底否定,同时,它对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及其阶级关系,也有着极为真实的反映。

  (2)等级观念说。认为小说主题是对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思想精神中的封建等级观念的揭露和讽刺。

  (3)认为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剧,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一科举制度和产生孔乙己悲剧的整个封建社会制度。

  四、小结

  《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一篇猛烈抨击封建社会“吃人”的小说,孔乙己是一个备受科举制度愚弄和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把青春浪费在一年又一年的考场搏斗上,可是直到胡子花白,还是连学个秀才也捞不到”,反而染上了“好喝懒做”、轻视劳动的坏习气。他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意脱下那件作为读书人标志的破长衫。然而严酷的现实却把他抛出长衫顾客的行列。他成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堆一的人”沦落为“使人快活”、供人奚落的材料,终于被丁举人毒打之后悲惨地从人们记忆中擦去。作品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旧社会“对苦人的凉薄”。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至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苗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恰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R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前形势无动于在,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

  2.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依据第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答:

  3.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第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

  答:

  4.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二、D

  三、两种酒客一外一里,一站一坐,一贫一富,写出了社会阶层的差别,为不

  伦不类的孔乙己的出场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1、“陈旧的思想与观念”或“陈规陋习”。

  2、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由于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为了私利,而不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3、“无奈”、“鄙视”、“痛恨”、“否定”等。

  4、只有抛弃陈旧的思想和观念,时代才能进步。

《孔乙己》主题新探 篇12

  也说“还欠十九个钱呢”

  皖灵璧县第四中学王 虎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在这不到3000字的篇幅里。作者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孔乙己。在这个形象塑造过程中,小说四次提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多次重复这句话,有什么用意呢?有人认为,多次重复是为了说明“十九个钱”是孔乙己的全部人生价值。但笔者以为这种看法不妥。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可见在当时的社会里,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是没有地位的,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多余的人。从中秋到初冬,没有人提他。后来人们之所以又谈到他,是因为他还欠掌柜的十九个钱。如果没有这十九个钱,我们可以断言,掌柜是不会忽然想起孔乙己的,“我”和酒客也不会觉得好久没有见到孔乙己了。

  小说告诉我们,“孔乙己原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了。”后因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用手“走”着来酒店喝了一次酒。以前欠酒店的十九个钱,再也没有还。

  一个读书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对社会是应该有所贡献的。可是孔乙己不仅没有为社会做些什么,反而有欠于社会,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废物。小说四次重复“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就是要告诉人们,孔乙己一生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是“负十九个钱”。“负十九个钱”就是他的全部人生价值。

  可见,鲁迅先生写孔乙己欠酒店十九个钱是精心安排的细节。这样,小说揭露科举制度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更深入了,鞭挞封建社会的罪恶更无情了。字数虽少,含义却有千斤的分量,很值得我们仔细体会。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孔乙己》主题新探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