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

巫婆的猫 点赞 分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

微信扫码分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精选16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 篇1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从小受过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但也读过很多富有民主思想和爱国精神的书。还常随母亲去农村,了解农民的疾苦和他们勤劳、纯朴的性格。这些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都发生了深刻影响。16岁时去学堂读书,后又去日本留学,积极寻求科学知识和救国真理,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写了大量小说、杂文,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与旧势力、旧思想进行了坚决斗争,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后来,他和中国共产党有了密切联系,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发起并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日本侵占东三省后,他又投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成为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遗产。他光辉的一生得到党和人民的崇高评价。毛泽东同志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朝花夕拾》是1927年编成的散文集,共10篇作品,回忆了他从童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往事。笔调优美,感情深沉,记叙挥洒自如。

  三步自读

  一、泛读。

  正音

  确凿(zuò) 畦(qí) 椹(shèn) 蛉(líng)

  蝥(máo) 珊瑚(shān hú) 攒(cuán)

  敛(liǎn) 髓(suǐ) 罕(hǎn) 觅(mì)

  秕(bǐ) 系(jì) 绳 筛(shāi) 朔(shuò)

  渊(yuān) 蜕(tuì) 鼎(dǐng) 窦(dòu)

  厥(jué) 柚(yòu) 倜傥(tì tǎng ) 叵(pǒ)

  拗(ǎo) 盔(kuī) 箔(bó)

  课文注释中必掌握的词语

  确凿 菜畦 长吟 轻捷 攒 机关 敛 罗汉 鉴赏 人迹罕至 书塾 无从 方正 东方朔 宿儒 对课同窗 戒尺 人声鼎沸 绣像 影写 绅士

  补充释词

  1.纳凉:乘凉。纳,享受。

  2.毕竟:到底。

  3.牌位:指神主、灵位或其他题着名字作祭祀对象的木牌。

  4.片段:整体当中的一段(多指文章、小说、戏剧、生活、经历等)

  二、速读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三、精读。

  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写作意图,可依次思考以下问题。

  1.第9自然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第9段是过渡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地点迁移、生活变化,没有过渡前后两部分就连贯不起来。本段不但是结构上的过渡,也是思想感情的过渡。全段五句话。第一句“不知道”三个字,表明了去三味书屋是被迫的。第二句三个“也许”,猜测原因,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预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是让人惧怕和压恶的。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对百草园的难分难舍的感情。这种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绝然不同的态度,正是我们理解全文的钥匙。

  2.作者为什么喜爱百草园?

  ①阅读第二自然段,概括一下这段写了什么?再看看用什么方法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这段写了热天百草园草木葱茏,色彩斑斓,昆虫鸣唱,生机盎然的景象,表明这里能给孩子们无限趣味。作者用了以下方法:A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强调园中最不起眼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那么显眼的地方自不必说了,这样写突出了整个园子的乐趣,给人总的强烈的印象。B每种景物的特点都用准确的语言形容描绘出来。对好看的景物描绘颜色:如“碧绿”显得菜长得旺盛。“紫红”写桑椹成熟,令人眼馋;描写形状:“如“肥胖”是黄蜂的特征。“缠络着”是两种藤树的生态;描写动态:如“伏”、“窜”等。对好听的就描写声音:如“低唱”、“弹琴”写出油蛉和蟋蟀和谐的叫声。对好玩的就写它最有意思的地方:如斑蝥从后窍喷雾,象人形的何首乌根吃了可以成仙。对好吃的就写味道:如覆盆子“又酸又甜”。准确描绘景物特征使人印象真切,让人感到园中景物好看、好听、好玩、好吃,充满乐趣。C无论是写颜色、形状,还是写动作、声音,都选择有对比作用的景物写。如“碧绿”和“紫红”,“伏”和“窜”,“肥胖”和“轻捷”,“长吟”和“低唱”,“高大的”树上和“断砖”底下等等。这样对比不但给人印象鲜明、强烈,而且让人感到园中景物各式各样,丰富多采,远远超过实写的十四种,的确乐趣“无限”。D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使人对小昆虫产生亲切感。“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不但颜色美丽,而且很珍贵。总之,鲁迅用了多种手法写百草园的景物,寄情于草木虫鸟,是为了表达对那段生活的喜爱。

  ②阅读第7段,说说鲁迅对冬天百草园的感情。

  “雪一下,可就两样了”,“可”字有转折的意思,强调雪天是有趣味的。这趣味从捕鸟可以看出。鲁迅用了9个动词把捕鸟时准确的动作、紧张的心情全写出来了,连回忆时的愉快心情,也情不自禁地流露了出来。

  ③第4-6段和第8段写长妈妈讲故事和闰土父亲教捕鸟,这些和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关系?

  这两段是插叙,是对热天“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做解释,对冬天捕鸟做补充说明。长妈妈的故事优美动听,闰土父亲教捕鸟经验丰富、耐心诚恳,这些都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妈妈和闰土父亲是鲁迅童年崇敬、佩服的、对鲁迅有很深影响的两位劳动人民形象。插叙这两段虽不是实写百草园的景物,但揭示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的另一原因。

  ④联系“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说说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这句回忆时的话,是对百草园的客观评价。因为,百草园尽管在孩子们的眼里是美的,但毕竟不是风景胜地,而是以野草多而有名的。句中又强调它是“我的乐园”,暗示我们,它的乐趣不在于景物。读完第一部分更可以看出百草园成为乐园的原因是:那里有自由愉快、生动活泼的生活;在那里能学做人,长本领。

  3.作者为什么不喜欢三味书屋

  先要看看鲁迅回忆三味书屋生活,主要写了几件事?再看看每件事想说明什么?

  ①“怪哉”虫的事,说明在三味书屋不准提课外的问题,压抑学生的求知欲。②去后园的事,说明在三味书屋“只要读书”,不准玩,没有正当的娱乐,枯燥无聊。③师生读书的场面,除喧闹可笑之外,还说明三点:A学生读的都是《论语》、《尚书》、《易经》等宣传儒家思想的书。B读时不懂书上的意思,不知该在哪里停顿,有的句子还心不在焉地念错了。C读几句应付一下先生也就算了。以上说明在三味书屋是只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是腐朽、落后的,严重地压抑、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另外,还要明白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反感不是由于自己不爱学习。鲁迅当年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他热爱老师,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第11段)。他爱读书,读的书多,成绩也好,得到老师喜爱(第16段)。第22段“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不是说没有读书,是说鲁迅并没有成为那些书的俘虏。而一本本绣像实质是对旧教育反抗,是对自由活泼的生活的追求。

  4.鲁迅当年已46岁,为什么要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段生活?

  1926年,鲁迅由于坚持在文化领域同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及其帮凶进行斗争,受到北洋军阀的通缉和迫害。为了避开这些,并出于对南方革命斗争的向往,他从北京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不久就发现厦门一样弥漫着封建主义的毒气。厦大校长还在提倡复古尊孔,学校一片腐败现象,很使他失望。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五篇回忆性散文,以《旧事重提》的总题目陆续发表。“重提”清末社会的往事,流露的却是由现实斗争激发出的反封建主义的毫情。

  5.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童年时代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不同生活的回忆,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教育的腐败,含蓄地表现了他反对封建主义的决心。

  知识检测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系2.攒3.凿4.间

  二、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解释。

  三、听写下列词语。

  确凿 菜畦 轻捷 臃肿 脑髓 陌生 乘凉 鉴赏 人迹罕至 缘由 渊博 毕竟 人声鼎沸

  四、填空。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椹;也不必说 在树叶里 , 的黄蜂 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 的 的 一带,就有 。油蛉在这里 ,蟋蟀们在这里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 ;还有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 ,便会 ,从 喷出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 ,木莲有 果实,何首乌有 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 的,吃了 ,我于是 拔它起来, 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如果 ,还可以摘到 ,象 的小球,又 又 ,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五、下面一段话中的加黑字是否可以和括号中的词语换一下,为什么?

  扫开一块雪,(显)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架)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扔)些秕谷,棒上(拴)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拽),便罩住了。

  深入探求

  回忆性的散文应以记叙往事为主,但旧事重提总有缘由,所以也往往有“重提”的感慨。而鲁迅的感慨又常是含蓄的。请你找出“重提”的语言,领会其含义。

  第1段介绍百草园时说:“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句中“早已”、“连……也……”等词除了表明离开园子时间久远外,还流露了一种遗憾之情,给全文的回忆定下了留恋的基调。对百草园的留恋实际上是对当时厦门污浊社会的不满。

  第6段,除了“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是照应第3段外,全是抒发旧重提的感慨。“觉得做人之险”是鲁迅在当时社会现实的切身感受。“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是想整治社会中的“美女蛇”。“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的遗憾,是针对着鲁迅在厦门时身边还有“美女蛇”而发的感慨。那么,为什么又说“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呢?这句中的“赤练蛇和美女蛇”是相传的、故事中的蛇,因故事带点儿迷信色彩,当然决不会真有的。鲁迅此处也含蓄地告诉我们:他极想得到“飞蜈蚣”,决不是因为见到了故事中的蛇。那么重提此事的目的也就清楚了。

  文章结尾提到大本的绣像时,鲁迅感慨道:“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说他的同窗随地位的升高,越接近统治者越不会珍惜这本绣像的。而鲁迅却十分痛惜,痛惜绣像,痛惜做指甲戏、画画儿那种不受封建教育束缚的生活。这种感慨是记叙的自然延伸,并和开头对百草园的留恋相呼应,首尾情调一致。

  不难看出,鲁迅重提旧事是在追寻童年生活的美。而追寻中又有一种伤感。这伤感不仅是因岁月流逝,童年不可复得,而且还由于对美的强烈追求,也含蓄着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失望。

  (赵家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 篇2

  教学目标 

  一、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 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 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 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 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 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卧,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 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 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教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课后心得: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 篇3

  身着长衫,瘦得教人担心,头发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胡须。这是人们描绘中的鲁迅先生。在众多资料中,他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神色凝重、言辞犀利的伟人。于是,鲁迅先生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不苟言笑、正襟危坐、令人敬而远之的,包括他的文章。即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的散文,自我从教以来,只敢浅谈而不敢亲近。

  最初的转变来自于2019年许鞍华导演拍摄的电影《黄金时代》。电影反映的是作家萧红的一生。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一位憎恶黑暗犹如魔鬼,站在最前列的顽强战士,而萧红在那个旗帜鲜明、战火纷飞的时代实在是个另类的作家。她不愿为了乱世中国家救亡而写作,只专注于自己的个人创作。但那样一个在当时以至很长一段时间不被重视,埋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作家,却是鲁迅家中的常客,得到鲁迅的青睐。这让我十分疑惑,这不是我印象中的大义凛然的战斗者的形象。再看电影中一个场景:鲁迅先生半躺在躺椅上,萧红穿一件红衣服,询问先生的意见。这个片段安排在鲁迅逝世、萧红即将启程去香港、前途未卜之时。明明是悲伤的回忆,明明是孤苦流离的人生,画面却偏偏斑斓明媚,鲁迅先生话语亲切而温暖,那一刻我突然哽咽,为萧红,为鲁迅先生。也许真的是我不够了解,是我无知浅薄了吧。

  而开学后的第一课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面对似乎确实是熟悉的作家、作品,我知道我应该重新再来。

  于是重拾课本,重新备课,重新认识。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钱理群教授的《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受益匪浅!在此我主要谈一谈我平时教学中容易忽略的两点内容。

  当头一棒便是钱理群教授口中的那句“神来之笔”。钱教授所说的“神来之笔”指的是突然而至的情感的喷发,情之所至,就会出现了不合常规的句法或表现手法。那句“神来之笔”出现在文章中间的过渡段:

  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在我以前的教学过程中都只是把它做为一个过渡句,从来一笔带过,却不知真金在此!真正是“有眼不识金镶玉”!该打!

  我从不知那“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还有那个“Ade”有这么些奥妙在其中。我认为那句只是个过渡,从百草园转到三味书屋而已,那个“Ade”只是鲁迅先生的一个类似耍酷的一笔,犹如现在年轻人的告别:“我走了,Good-bye”一般。

  钱理群教授的分析如醍醐灌顶般令我豁然开朗。童年鲁迅对大自然的亲密亲近,失去乐园的沮丧,对未来的恐惧,以及成年后的鲁迅对这一“灾变”的愤激与无奈,尽在其中。这样的“神来之笔”必须抓住!抓住这一句,就抓住了全篇文章的“神”之所在!以这句为突破口,拎住它,就拎起了全篇文章。我们完全可以打破从文章开头开始分析文章的惯性思维,以这一句作为教学的起点,带领学生走进鲁迅先生童年的“乐园”。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那么三味书屋呢?文章中显在与潜在的对照中,三味书屋无疑都处于劣势,那么在本课教学中的第二个难点就出现了:我们该如何理解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的感情呢?

  语言是和人的心灵、人的精神境界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萧红写出了她对鲁迅先生的直观感受:“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这是萧红的直觉把握:对亲人,对朋友,他是一个卸下了盔甲,毫无机心,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真诚的人。这样的鲁迅先生又怎会对他的启蒙老师严苛呢?我想任何人对于童年的回忆,无论快乐与否,往往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鲁迅先生也不例外。这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是有迹可循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们找到这些“踪迹”。

  既然去三味书屋是去读书,我们就从读书谈起。

  “读书”在“三味书屋”这一板块中贯穿始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只要读书”,“我就只读书”,“放开喉咙读一阵书”,“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在这“读”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最初的“就只读书”时的怨愤、不满,到“放开喉咙读一阵书”,作者的描述中多了些调侃,少了些抱怨;多了些温馨,少了些不平。乃至到描写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童年鲁迅正在用他充满好奇的眼睛观察着老师,“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是童年鲁迅记忆中终身难忘的瞬间,也许正是这懵懂间他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老师教书方法也许令孩子厌恶,学习的内容的确枯燥无味,但从鲁迅笔下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和幽默。

  从他询问“怪哉”开始,从他观察老师读书的一刻,从他渐渐温厚亲切地描绘中,我们领悟到了鲁迅先生对知识的追求,对私塾先生的最终认可,对童年生活的怀想。至此,对于鲁迅先生的童年以及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应有了一个较准确的理解和认识。

  一篇我们读“熟”了,教“熟”了的文章,其中仍有许多我们思考和探究的地方。对于自己的浅薄无知我实在汗颜。拜读了钱理群教授研究鲁迅先生的系列文章之后,我恍若觉得自己是花果山中的一只猴子,自觉在此山中生活多年,一山一水早已了然于胸,一草一木都不过是熟悉的风景。谁知这一天,来了位美猴王,带领群猴,“呯”一声,穿过了那道水帘,石破天惊,才发现那“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才是真正的美景啊!

  看来,作为语文老师,我任重而道远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 篇4

  姓名:周树人

  生卒年月:18819-193610

  历史地位:思想家、文学家

  籍    贯:浙江绍兴

  代表作:《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者生平轶事

  1881年9月25日,是一个平凡的日子。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为生活而四处奔波。这又不是一个平凡的日子,因为上天赐予我们一个精灵,让他去遍尝人世间所有的苦难,代表每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华夏儿女,述说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

  他,就是周树人,我们更习惯于称他鲁迅先生。

  古老的江南水乡——绍兴,有幸成为了鲁迅先生的故乡。读书、做官、兴宗耀祖或许是所有绍兴人的集体梦想,周家也不例外。先生的祖父名叫周福清,考中了进士,在朝中为官。父亲周伯宣虽屡试不中,却也是个饱读诗书的博学之士,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鲁迅先生自小便受到了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他7岁入私塾,12岁入三味书屋,在学习“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等的同时,还博览“杂”书,如《西游记》、《山海经》、《荡寇志》、《茶经》、《释草小记》等,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一场突出其来的灾难改变了少年鲁迅的生活。1893年,先生的祖父因科场贿赂案而被捕入狱,父亲连惊带吓一病不起,家道由此中落。鲁迅前几日还是少爷身,现在却成了落难者和乞食客。在世态炎凉中,他第一次真正看清了这个社会,弄明白了什么是生活。

  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来到南京,就读于南京水师学堂,次年转入矿路学堂学习矿业。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缘自西方的新知识、新思想。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维新论的报刊、书籍,从此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种子埋在了青年鲁迅的心里。

  在矿路学堂中,鲁迅先生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可他的学业是最为出色的。每次考试总是很早交卷,成绩却往往是优。矿路学堂规定:在每月月考中成绩优秀者可获得一个三等奖章,累积到一定数量时,换发一个二等奖章,依此类推发头等奖章、金质奖章。而后者最为难得,在全班同学眼中如同摘星揽月一般,而鲁迅先生是惟一获得这项殊荣的人。得到金质奖章之后,他并没有拿着它四处炫耀,而是变卖成买书钱,以期获得更多的知识。参见钮岱峰《鲁迅传》,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先生在他年轻时就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凡事都要从脚下做起,踏踏实实;青年时期最重要的就是要学好知识,不断提高、完善自己。1901年,鲁迅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派东渡留学日本。7年的留学涯改变了鲁迅先生的一生。那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落败之际,晚清政府的昏聩无能,留学生的麻木不仁以及日本人的嘲笑歧视,令鲁迅先生真正懂得了“弱国寡民”的含义。大清学生初到日本时,拖着自以为“国粹”的大辫子,被日本国那些自视甚高者称作“支那猪”。有骨气的青年人纷纷要求剪掉这条象征着耻辱的辫子,却受到清政府派来的学监的严辞拒绝。鲁迅先生不管那一套,甘冒被除名的危险,毅然上街去剪了辫子,还拍了“断发照”作为留念,以表达自己同旧传统的决裂。

  从东京的弘文学院到仙台的医科专门学院再到《域外小说集》的出版,鲁迅先生一直在苦苦

  探寻着富国强民的道路。最终,他选择了文学:“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自此,先生就走上了一条思想启蒙的救国道路。

  1909年,鲁迅先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先后在浙江两所学堂担任教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先生应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在教育部任职。风起云涌的大革命并没能持续多久,袁世凯上台后大搞恐怖统治,捕杀革命党人,先生迫于时局躲在绍兴会馆里抄古碑,读佛经,以此向专治的统治者做无声的反抗。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先生迎来了他第一个创作高峰:1918年4月《狂人日记》、8月《孔乙己》、1919年4月《药》、1921年1月《故乡》、12月《阿Q正传》……同时,积极参与争取自由平等民主的斗争。女师大学生风潮中,他坚决站在学生们一边,与同学们并肩作战,反抗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的残酷迫害。而在随后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五卅”运动、与“学衡派”的论战中,鲁迅先生都显示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力量。他撰写的许多篇文章像匕首、投枪,直指反动派的要害,因此也受到当局的迫害,不得不南下避难。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鲁迅先生担任国文系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为此而撰写的讲义《中国文学史略》也成为日后从事学术研究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1927年先生来到上海,从此开始了职业文人的生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上海,是当时的革命中心,又是各种势力纠缠斗法的“道场”,先生身处其间,自然免不了与那些“御用文人”打笔仗。这期间,先生作了大量的杂文,编成《三闲集》、《二心集》、《集外集》等出版,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成为那个时代最响亮的音符。

  鲁迅先生笔锋所指的,不仅仅是当时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以及令人痛心的国民性问题,鲁迅同样感到痛心疾首。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而对于国民的麻木不仁、自私自利等不良品质,鲁迅也用了大量的笔墨进行剖析。有人曾写道:“……我看,全中国人的大半好比一只熟苹果,外面尽管红是红,绿是绿,青是青的,饱满得很,而且颇惹喜欢哩!按其实,其心早已烂得只剩一包脓了。……偏偏有这个鲁迅,看准了,把这只苹果心里烂出来的脏东西,使劲一刀挖了出来共同欣赏。从此鲁迅,你个鲁迅……真真鲁迅……”

  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先生走到了自己人生之路的尽头,带着人生的凄风苦雨,在启明星升起的凌晨离开了人间。先生在遗嘱中写道:“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可是,人们怎么能够就这样轻易地忘掉自己民族最优秀的精灵呢?

  如何评价鲁迅?鲁迅只是一个文学家吗?鲁迅先生死后,当时左派文人的主将王瑶曾写过一篇具有一定权威性的长文,文中说:

  “把鲁迅先生仅只是视为一个文人是污辱了鲁迅,至少也是不了解鲁迅……鲁迅从来没有单纯地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文学家,别人当然也不应该这样了解他;虽然在中国新文学的成长中

  ,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必然地占着极重要的地位的。”

  那么,如何全面地认识鲁迅?也许以下的文字大致可以反映他的全貌:

  一,鲁迅的青年气。

  对于鲁迅先生的死,我们觉得是死了一位青年,一位勇敢的斗士。二,鲁迅的思想。他的思想影响于我们的太大;我们有许多思想,自己觉得仿佛是自己的,但却是受鲁迅思想的影响而来的。三,鲁迅的人格。他既忠实又勤勉。四,因鲁迅之死而想到中国人才之少。在鲁迅50岁的时候,他曾自己开过一个著译书籍的清单,在一度清理之后,他不禁感到自己工作的空虚。他尚且还自认空虚,我们应该怎样呢?——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工作!参见《清华人看鲁迅》,黄延复,《南方周末》200151。

  必记名言

  1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会有的。

  4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5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6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7我们应将“名人的话”和“名言”分开来的,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因为没有钱,就得寻不用学费的学校,于是去到南京,住了大半年,考进了水师学堂。不久,分在管轮班,我想,那就上不了舱面了,便走出,又考进了矿路学堂,在那里毕业,被送往日本留学。但我又变计,改而学医,学了两年,又变计,要弄文学了,于是看些文学书。

  8无论是学文学的,学科学的,他应该先看一部关于历史的简明而可靠的书。  

  9人总有一种理想,一种希望,虽然高下不同,必须有个意义。  

  10凡活着而且生长者,总有希望的前途。  

  11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  

  12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总要历些风险。

  1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4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或者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母亲,却总是恳切地希望,看他跨出这第一步去。

  附1:鲁迅自传

  鲁迅,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之绍兴城内姓周的一个大家族里。父亲是秀才;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到能看文学作品的程度。家里原有祖遗的四五十亩田。但在父亲死掉之前,已经卖完了。这时我大约十三四岁,但还勉强读了三四年多的中国书。

  面翻译,也作些论文,设法在刊物上发表。直到一九一○年,我的母亲无法生活,这才回国,在杭州师范学校作助教,次年在绍兴中学作监学。一九一二年革命后,被任为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但绍兴革命军的首领是强盗出身,我不满意他的行为,他说要杀死我了,我就到南京,在教

  育部办事,由此进北京,做到社会教育司的第二科科长。一九一八年“文学革命”运动起,我始用“鲁迅”的笔名作小说,登在《新青年》上,以后就时时作些短篇小说和短评;一面也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讲师。因为做评论,敌人就多起来,北京大学教授陈西滢开始发表这“鲁迅”就是我,由此弄到段祺瑞将我撤职,并且还要逮捕我。我只好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做教授,约有半年,和校长以及别的几个教授冲突了,便到广州,在中山大学做了教务长兼文科教授。

  又约半年,国民党北伐分明很顺利,厦门的有些教授就也到广州来了,不久就清党,我一生从未见过有这么杀人的,我就辞了职,回到上海,想以译作谋生。但因为加入自由大同盟,听说国民党在通缉我了,我便躲了起来。此后又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民权同盟。到今年,我的一九二六年以后出版的译作,几乎全被国民党所禁止。

  我的工作,除翻译外,及编辑的不算,创作的有短篇小说集二本,散文诗一本,回忆记一本,论文集一本,短评八本,《中国小说史略》一本。

  (一九三四年)

  注:鲁迅曾于1925年、1930年及1934年写过三份自传,本书收录的是1934年写的一篇。

  附2:鲁迅琐事

  (一)

  鲁迅先生8岁的时候,妹妹端生仅仅出生10个月就夭折了。妹妹病重的时候,鲁迅一个人在墙角偷偷地抹眼泪。母亲问他为什么哭,鲁迅回答:“是为了妹妹的病。”

  (二)

  鲁迅8岁时的一天,父亲和族里的长辈在一起玩麻将,鲁迅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伯父见他

  一副很关心的样子,就笑着问:“你希望谁赢呢?”鲁迅脱口而出:“大家都赢!”

  (三)

  1926年鲁迅先生离开了北京,去厦门大学教书。

  厦门有一种树叫作相思树。有一天,鲁迅先生在住处附近看见一只猪正在吃相思树的叶子。他心里想:相思树的叶子,不管有没有人珍惜,怎样也不该给猪白吃了去。他顺手拿起一根杆子作为武器,要把猪撵走。

  猪正吃得起劲,不肯放弃到嘴的美食,即使躲着杆子,却仍然围着相思树转来转去。鲁迅先

  生的倔脾气上来了,也非要把猪撵走才甘心。就这样,一人一猪在相思树旁开始了“战斗”。刚好一个同事来找鲁迅先生,见到这个有趣的场面,不禁大笑起来:

  “哈哈哈,……鲁迅先生,你怎么同猪决斗起来了?”

  鲁迅先生也笑了:

  “老兄,这原因嘛,可不便告诉你……”

  (四)

  东北流亡女作家萧红到了上海以后,一直受到鲁迅先生的关怀。一次,萧红穿了别致的上衣,坐在鲁迅先生家的客厅里谈话。鲁迅先生吸着烟斗,随便地谈着上海的梅雨天气。萧红

  忍不住了,主动问道:

  “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不漂亮?”

  鲁迅先生认真地说:“不太漂亮。”他又接着

  从颜色、式样搭配的角度进行了解释。萧红惊奇地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呢?”

  “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买的书吗?”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了……”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像鲁迅先生很难回答似的。先生的夫人在一旁笑着说:“周先生什么

  书都看的。”

  (五)

  30年代,一位普通的邮局职员将他翻译的《勇敢的约翰》一书寄给鲁迅,希望鲁迅帮他发表。鲁迅看后认为:“译文认真而且流利。”虽然他明知道在那时的上海一个无名的作家出本书是很困难的,但还是热心地想办法出版这本书。为此鲁迅曾多方设法去找书局。但大的书局都

  不愿意出版这种不赚钱的书,最后还是到一家小书店出版了。由于书店小,经费不足,鲁迅还垫付了230元。此外,鲁迅还承担了这本书的校订、注解、撰写后记,以至于书籍的校对、装帧、纸张的选用等等一系列工作。现在从鲁迅留下来的校稿上还能看到鲁迅当时修改的笔迹和他写的校后记及注解。从这些细致入微的批语中,我们可以想见到鲁迅当时为这本书付出了多少的心血。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T2]必诵名段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2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BT2]作家与作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的秋天。这一年的中国,仿佛暴风

  雨来临前的夜晚,空气中都透着一股血腥的味道。为了躲避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鲁迅先生接受了厦门大学的邀请,南下担任该校国文系教授兼国学院研究教授。

  厦门是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依山傍海,一派南国风情。但旖旎的风光并不能使先生忘却自己肩头的责任,远离北京,远离激烈的政治斗争,对于以战士自喻的鲁迅先生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件人生的憾事,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孤独、大寂寞。而这孤独与寂寞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先生记忆的大门,于是就有了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品赏析

  这是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选取了童年生活的两处地方:“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围绕儿时的乐土集中展现了自己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作者行文轻松自如,随意挥洒,铺陈成文。并非依时间顺序“步步为营”,也未拘泥于轶闻趣事之中,而是依照自己略带跳跃性的回忆,于点点滴滴的童年经历中勾勒出一幅“童趣图”。这里有对景物的描写,有对传说的回忆,还有对人物的刻画,林林总总,汇聚在一处,像一串五彩的珠链,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作者的语言也是富于变化的。写景状物时,文字细腻而又有层次;而刻划人物时作者又变换了另一幅笔墨,采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外貌、心理特征,廖廖几笔就勾勒出一个生动的私塾老先生的形象。

  从谋篇布局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也颇有值得学习之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是作者所要着重表现的,而二者之间又安排了一个过渡段,由前者自然而然地引发出后者来,使文章显得前后贯通,文气流畅。

  关键知识点

  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素以揭露、分析“国民性”并对之进行批判闻名。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名篇,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在本文中描写了儿时的天真的生活情趣与枯燥死板的封建教育,笔调亲切。

  补充知识点

  1私塾

  私塾,是中国旧时私人办的学校,为私学之一种。有塾师自设的学馆,有地主、商人设立的家塾,也有属于以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举办的义塾(免缴学费)。

  每个私塾一般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教材及学习年限没有固定的限制。

  私学,中国历代私人办理的学校。西周以前学校由官府办理。春秋时,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

  风,战国时私学大盛。汉以后,私学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塾的老师多由没有考上官的读书人担任。由于他们明白读书与不读书的天壤之别,因此对学生要求一般比较严,但对学生也比较爱护。

  2 难句解析:

  A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见《论语·述而》,大意是:“仁”和我远吗?如果我真心诚意地想达到“仁”,“仁”自然而然就到了。

  B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见《幼学琼林·身体》,大意是,笑话别人缺牙齿,就说狗洞大开。

  C上九,潜龙勿用

  见《周易·乾》,原作“初九,潜龙勿用”。初九为乾卦第一爻,大意是龙在隐潜着等待时机,还不能出来做事。

  D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这是学生读《尚书·禹贡》时念错的句子,原作“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包橘柚锡贡”。大意是:那块土地有好有坏;那进贡的东西,有专门用来祭祀的茅草,还有橘子、柚子之类的水果。

  E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清末刘翰作《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中的句子。原文作:“玉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金叵罗倾倒淋漓,千杯未醉。”刘翰,江苏武进人,江阴南菁书院学生。这篇赋是颂扬五代后唐李克用父子的。大意是写李克用在喝酒时挥扬着玉如意,风流倜傥,兴致大发,喝了很多酒也不醉。

  3《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收入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共10篇。其中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以《旧事重提》为总题。1927年7月,鲁迅添写《小引》和《后记》,将它们结集出版,改名为《朝花夕拾》。第一版由北京未名社1928年9月出版,为鲁迅自己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32年9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都是鲁迅回忆往事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鲁迅的成长道路。它们文笔优美,感情深沉,都是散文中的佳品。除了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和山海经》等作品,还有《范爱农》、《无常》等名篇。

  ——摘自《中学语文现代文导读》(初中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 篇5

  一,背景说明

  《朝花夕拾》收录的是鲁迅写于1926年的十篇回忆性散文 。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成于这年的九月,是鲁迅刚到厦门大学教书的头一个月。1926——1927这两年,是鲁迅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如鲁迅说的:

  “到了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从北京到了厦门,再到广东、上海。是鲁迅一生中最多变数的时期。这两年,他由政府官员转到大学教授,再到一个没有固定职业的自由写稿人。我们会发现,这是鲁迅由一个官僚土绅淡出的过程,也是鲁迅由这个社会的主流走向民间的过程。这种变化,促成了鲁迅思想的变化。比如,他一向服膺的进化论思想,在这个时期就彻底的崩毁了。对于他一直批判解剖的传统文化和民间的思想,他却有了新的感想。这些也都在他这时的文章中体现了出来。

  因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对自然喜爱和对上学生活不满的描写,人们多认为文章是对旧式教育的批判,这也许只是皮相。事实上,这时鲁迅已经年过不惑,经历了无数的思想交锋,见过了众多的新旧学派。他自己的思想,正在蕴酿确证过程中。离开生活多年的北京,来到辽远的厦门海边,使他有时间安静思考。在返观儿童时视为是痛苦的学塾生活时,他怀有一种相当温馨的眷念之情。同时,他在描写儿童旧事时,对于现代世界也在作着隐隐然的比较和批判。 经历这么多,其心情也和当初离开家乡到了南京就新学一样,充满了复杂的心理反映吧!所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回忆性的少年的成长故事。

  钱理群先生曾指出;鲁迅有意利用“看/被看”二项对立模式和设置“无知者”视点来写小说。如《示众》《孔已己》等运用不同的叙述角度的变化来造成作品的多义性 。同样,他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也有许多篇幅利用了对立模式和儿童视角(无知者)来叙述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主要利用了儿童视角,叙述儿时学前自在的生活和上了私塾以后感到拘束的生活,在回忆往事时,既描写了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又表达他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情感思想的变化过程,而且还发表了对于当时社会和文明的看法。儿童的叙事是真实然而是无知的,而成年人的叙事是复杂多义的。成年人的行为,少年多不能判断真实与否;而少年的行为,成年人多是清楚其含义的。两种叙事方式是不同的,因年龄不同而产生了叙述真实程度的差异。这种儿童和成年人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反向差异,构成了本文文本意义上的冲突和张力。由于成人的角度和儿童的构成了一种反向意图的对照,从现象上看,是相互否定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种叙述称为反向叙述。

  二 文本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半写自己童年在百草园的快乐时光,后半写学塾中的上学生活和老师。在对自然和学塾场景描写以外,还写了三个不同身份的故乡人物。

  “我家的后园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未次的相见也已经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文章首先破题,从百草园讲起。这百草园虽然早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是以成年人的语气讲出百草园在作者记忆中的亲切感觉。

  接着的一大段描述一个生机盎然的百草园。鲁迅先用概括的方法写百草园的物什之多。他笔下的植物,“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一层是静物描绘,以各种植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进行粗线条的描写。“不必说”三个字正说明这些物什是平常之物,有儿童式的夸张语气,也是引出下文精彩描述的伏笔。“也不必说”引出百草园里的动物,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简单地选取三种动物,各以其叫、伏、直窜的代表性动作来描写,说明这些动物在百草园中的生活是多么地自由。这里虽然用的也是铺开的写法,但是鲁迅用得却很简明。“也不必说”也是欲扬先抑,为下文作铺设。鲁迅这廖廖几十个字,百草园里各物的形影声色便如活了一般。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极为出色的绘影图形的描写能力。

  接下来“单”字一转,引出园子的泥墙来写。不写园子而写墙,墙竟然也是能给孩子带来乐趣的场所,用的是烘托旁衬法。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既是拟人状物,又暗示出园子里既是各种小生物的天堂,也是孩子的乐园。从蜈蚣、斑蝥到何首乌、覆盆子,这里的动物植物都让孩子感到新鲜。单是泥墙就有如许的乐趣,我们自然就会想到,这百草园会给孩子们带来多少快乐了。

  这一部分是描写儿童在自然中的乐趣,重在表述自然给孩子的启示和快乐。

  这段中一句不大经意的话,为下一步进入人的教育作了一个铺垫: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这里,成人所说的话,引出了“我”的兴趣。我拔何首乌的经历,却让我对成人的教训产生了怀疑。成人的教诲和儿童自己的生活体验总是有着反向的结果。这是鲁迅这篇文章的基本框架。我们也知道,成人的教诲和我自己(儿童)的理解力之间总是有着差距,但是,这篇文章的许多地方讲的都是一个相同的经历模式:儿童从成年人那里接受教诲,按照教训到生活中去体验,结果却多是错误的。这是用反讽的方法说明成人在儿童教育上失败,是一种典型的反向叙述。这种叙述类似于一个证明的程序,其中包含着一些隐蔽的结论,即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成人也多是不可为师。

  所以,在下面的段落里,鲁迅就谈到了成人教育儿童的方法在儿童中的反应,并引出长妈妈和闰土父亲等故乡人物,美女蛇故事和捕鸟的叙述则分别写出了乡下人迷信的思维和高超的捕食能力。重点虽然在写作者和他们之间的深厚的情感,照应的却是题目,“百草园”——乡间和自然。写的是自然中各种可爱的生物(包括愚昧的乡民),自然和儿童间温馨的亲和力。

  在对百草园的回忆作了非常节制的叙述以后。鲁迅用了一种情境突转的手法,在这种对自然的叙述渐入佳境时,在情绪达到高潮时,引出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讲述他的学生生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作者先以儿童哀伤的语气发问,家里大人为什么送他入学。然后,连用三个“也许是”外加“…… 都无从知道”,来加强儿童对成年人意图的怀疑和不信任感。“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的语气是孩子式的,但是用了成人式的戏仿。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离开百草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而对书塾和老师的描写,也是运用儿童无知的视点。除了对上学和学生戏耍场面的描写,我们都会认为这里对先生的两处描写很精彩。下面我们来看鲁迅对他的老师的描写。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的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就知道,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这里鲁迅先用几个代表性的特点(高而瘦、须发花白、和蔼)对老师作了简要的交待,然后,用了很经济的三个场景,很传神地描绘出了老师最精彩的几个侧影。

  先说他的博学。“我”正好有典故去请教,却不料老师说“不知道”“脸上还有怒色了”。这里暗中有着与和蔼和博学的交待的照应。

  “我这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

  这里又是一种反向的叙述。虽然儿童是在自我解剖,可是,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对“博学”这种名号的揶揄。当然,这里并不是判断老师是否博学。鲁迅设计了一个悖论式钮结在里面。虽然是写往事,却是在戏谑当世成人的各种成见。事实上,无论是“我”还是读者,是不能依“我”的叙述来判断老师学问的深浅的。博学是成人的观念,并无必备的标准。不知“怪哉”为何物不能说明老师有没有学问。无论何等博洽的人,也不能成为通事解人。但在儿童看来,全城里大人以为是的,定然不错,因为都是大人们教导孩子事理。从儿童的角度,暗中点出成年人也有许多和儿童一样的信仰。方之今世,成人们何尝不也是迷信大人物、相信博学的大人物能解决一切难题吗。这也是从儿童的幼稚来推知世人对名人尊崇现象的反讽。

  而最精彩却是对老师读书的描述:

  “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幅人物描写,抓住了老师的几个动作,便活动了一个质朴而有情性的先生。他的老师—一个乡下的私塾先生,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了逝去的风景了。椐鲁迅弟弟周建人回忆,鲁迅老师名叫寿镜吾,确是绍兴城内有名的秀才,正是个方正的塾师。想来鲁迅的正直,也会有这位先生的影响吧。而鲁迅,虽然有过在大学教书的经历,却总是不能和许多名流教授相容。他内心深处,一定有着这个老师的影子吧。

  鲁迅曾在《破恶声论》中提到“伪士当去,迷信可存”。 在今天的学者看来,就是反智主义了。鲁迅也大约总爱和文明人有些不平吧。在这篇回忆少年生活的文章中,他对于曾对他的少年心灵产生影响的乡下风景和人物,都给了以温馨笔致加以描写。而文章之外,却似乎是处处对于居于文明地位的当代学者名流,进行着各种方式的讽刺。言在此而意在彼,这才是鲁迅式的回忆文章的重要特点吧。

  来自:北大中文论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 篇6

  【设计理念】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

  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

  ⑴ 范读录音。

  ⑵ 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

  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

  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

  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

  (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

  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

  (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

  利用多媒体展示:

  ⑴ 有关百草园图片;

  ⑵ 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色彩:______的菜畦   

  ______的桑葚

  声音:鸣蝉在树叶里________

  油蛉在这里__________

  蟋蟀在这里__________

  形态:________的黄蜂

  ________的叫天子

  形状:________的石井栏

  ________的皂荚树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⑴ 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

  (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⑵ 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业

  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2、比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主题。

  2、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

  3、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

  〖教学步骤〗

  一、检查

  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

  菜畦 鉴赏 确凿 臃肿 轻捷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为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攒:____(  )    拗:____(  )

  ____(  )      ____(  )

  3、口答有关鲁迅知识。

  二、指名读过渡段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练习二⑵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

  (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讨论:

  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

  如:⑴ 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

  ⑵ 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质疑问难:

  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

  (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3、延伸:

  有无独到发现或新的感悟?

  四、总结归纳中心,完成练习一,交流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对照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提示:

  ⑴ 与百草园比照: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⑵ 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寻找并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⑶ 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

  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无限趣味乐园:色彩形状声音趣事

  写景: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

  第二课时

  对比:

  1、百草园:自由丰富有趣──热爱

  三味书屋:束缚单调乏味──不满

  2、玩耍时:静悄悄

  读书时:人声鼎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 篇7

  教案示例之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粤南

  (一)重点、难点

  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抓住特点,具体而有序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二)知识点落实规划

  掌握下列字词:菜畦、皂荚、桑椹、油蛉、蟋蟀、斑蝥、缠络、攒、脑髓、鉴赏、人迹罕至、觅食、竹筛、确凿、书塾、恭敬、方正、消释、渊博、宿儒、蝉蜕、人声鼎沸、倜傥。

  (三)实施教学的思路及主要方法

  1.简介鲁迅及《朝花夕拾》。2.明确本文的体裁是回忆性散文,文题“从……到……”表明文章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它们有空间、时间的变化。启发学生理清本文结构。

  3.欣赏作者笔下百草园的景色:

  ①作者用了哪些确切的词语来描写这些景物?──举例说明。

  ②透过景物的颜色、形状、声音,可看出作者所描摹的是什么季节?

  ③是从哪些角度、顺序展开描写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与“无限趣味”有什么联系?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作用是什么?

  5.朗读7、8段,说一说冬天的百草园又有怎样的趣味;画出捕鸟过程的一连串动词,体味其作用。

  6.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呢?你怎样理解这两个词语连用所表达的意思呢?(从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考虑)

  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用哪段话过渡的?学生轻声齐读第9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家里人要送十二岁的鲁迅到三味书屋里去了,当时他是怎样想的?(从课文内容考虑)

  ②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联系他的家庭教育考虑)

  ③他要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当时他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8.边读课文后半部分,边与“百草园”的生活作比较,填写下列空格:百草园景物美丽丰富,三味书屋陈设( ),百草园生活有趣多彩,三味书屋学习( ),长妈妈讲的神话故事美丽动人,三味书屋的先生( ),和闰土父亲学捕鸟乐趣无穷,三味书屋读的书( );百草园是个有无限趣味的乐园,而三味书屋则是( )的私塾。

  9.鲁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书屋和书屋后面小园的对比,先生的入神读书和儿童偷偷作游戏的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0.讨论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的态度及感情如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 篇8

  一、 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老课文,不管教材编排如何变化,总少不了它的位置。不得不承认其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范文形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童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本文通过对百草园美丽景物和奇闻趣事的描写及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熟教育的若干侧面。

  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将本文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说教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导引等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三、说学法

  首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与老师同学网络等的合作中质疑解难探究。

  其次应依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神”——主旨,然后掌握“形”——内容。同时应用学习散文最基本最好的方法是读——抓关键。

  最后具体到本文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作者是文学大师鲁迅等特点,学生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自行解决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等事情。同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用成人的眼光看来课文中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学生应联系自我,将生活感知迁移到课文内容这一新知上,激活学习的兴趣,增加了探究的自信。

  四、说程序

  设计思路:

  其一,我力图突破传统的教法着力贯彻新课改精神。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作品表现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那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我认为这种解读存在着教条化、程式化、上纲上线化的倾向,削减了文章的语文味,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兴趣。而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我在教学中没有设计中心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其二,加强对课文的朗读。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多读,静下心来读,读出节奏,读出美感,读出情怀。一定要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从文字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带着一种当事人的参与感来真实体会,而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其三,本文篇幅较长,要讲的东西也很多,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尽量删繁就简,长文短教。我在交代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安排两个课时教授。第一课时主要是交流学生预习的情况,包括对作者的了解和字词的掌握;其次是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并提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和思考。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二课时,本堂课淡化对主题的解读,重点放在分析第一部的描写,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

  具体程序如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主要熟悉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思路,感受了大师叙事的功力,放的开又收的拢,内容繁多,而不芜杂,叙事清晰而有条理。今天我们将深入文本,品味大师语言的魅力,随作者一起感受美好的无可复制的童年。

  二.品读文本:

  (一)走进百草园

  1、问题导引,品析语言。

  ①同学们,你认为百草园里什么东西最吸引你?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欣赏图片。

  ③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这样精彩?

  (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融入情感、讲究顺序、多个角度、联想想象、恰当修辞、精选词语。)

  这个环节落实了本堂课的重点,即“分析第一部的描写,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而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思路来品析文章,理解“景是儿童心里的景,情是儿童心里的情”。同时图文并茂,从感性到理性,比较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④百草园里有许多乐事,你觉得哪一件最有意思?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雪地捕鸟”这一段落,引导学生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补充朱自清《背影》里一段关于父亲买桔子的动作描写,进一步加深对动作描写的认识。

  ⑤要求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型说一段话。

  ⑥请一同学上台表演在人多的食堂买饭的艰难,提醒全班同学注意观察,完了,每个人写一段话,描述表演者的动作变化。

  学以致用,遵循由简到难有样可依的原则,从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挖掘他们言语表达的潜能。

  ⑦大家的注意力好像都在于百草园的美景趣物乐事,那美女蛇的传说在文中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呢?

  过渡自然,问题直接。学生对话交流,教师点评总结。鲁迅借助这个故事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得百草园更加充满神秘色彩。更重要是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满足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好奇。可以想象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描写为叙事,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这实是一记妙着。

  2、朗读训练,感性认识。

  语文课堂需要书声琅琅,散文的赏析更需要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增强语感,丰富对语言的感性认识。

  3、小结百草园的生活。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短墙根的趣味

  美女蛇的传说

  雪地里的捕鸟

  “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

  这一总结回归整体,百草园作为乐园的形象一目了然,并突出了“自由自在”的快乐,以便引出下面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分析和感受。

  (二)走进三味书屋

  1、作者写了三味书屋的那些生活片段?

  提问题遭拒绝

  全心习字对课

  忙里偷闲寻乐

  有口无心念书

  瞄准时机画画

  “苦中有乐”的三味书屋生活

  将看似杂乱的三味书屋生活梳理成片,苦乐相伴,有助于学生客观的认识。

  2、你如何看待三味书屋的生活?

  我特意把问题设计得很开放很主观,力图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自由轻松愉快的对话,达到对文章主题的个性理解。

  三、联系自身,感悟童年,小结课堂。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培植世界上所有的花鸟虫鱼,可以放飞心灵上所有的梦想希望,可以播洒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永远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和求知进取的心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 篇9

  教案示例之三

  一、讲读要点

  本文是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讲读这篇课文的要点是学习课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学习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生动真切地描写事物,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探求各种知识的优良品质,认识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本质。

  讲读这篇课文的关健是第一部分,特别是第二自然段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的生活情趣,写得具体、生动、真切,要讲、读、练并举,做到字句落实。

  二、讲读进程:

  指导学生预习,通读全文,把不会读和讲的字划出来,查字典解决读音和释义,熟读注解,做“思考和练习四”。

  检查预习,用小黑板写出“练习四”,抽学生作答。

  解题补充注解①。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这篇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文章所涉及的“旧事”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两段生活。当时中国正在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统治下,对外丧权辱国,对内实行封建专制。他童年所受的尊孔读经、科举求仕的教育,只能摧残青少年,不能培养出救国志士。这篇散文“重提旧事”的时间是在一九二六年。这年鲁迅目睹“三·一八”镇压爱国学生的惨案,愤怒不已,并亲自参加了对北洋军阀的斗争,遭到通辑。他来到厦门后,仍很失望,厦门大学也充满陈腐空气,那里的领导顽固地奉行封建教育制度,强迫学生尊孔读经。鲁迅“重提旧事”,就是为了借它来讽喻现实。也就是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作对比来痛斥封建教育强迫儿童们读那些无用的书,摧残儿童身心的罪恶。

  启发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找出前后两部分的过渡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讨论所写内容。着重讲清“似乎”、“确凿”这两个词用在一起的作用。

  默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在书上用横线划出这段里所写的景物,用曲线划出描写这些景物的词语,然后让学生在小黑板的横线空格上填写确切的词语。(小黑板板书设计 另附)

  讨论这段所写的景色是哪些季节的景色,方位、动静的变化,修辞手法的运用。(写上小黑板)让大家齐读小黑板上的句子,考虑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写得这样有声有色,亲切感人?

  小结这段所写的内容:描写百草园景色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表情朗读第二自然段(或放录音),并让学生轻声朗读,比比谁先背得这一段,

  指名朗读第三至六自然段,讨论第一部分第三层写的内容。

  齐读第七、八自然段,研究所写内容。

  默读第九自然段,提问这段写的内容及作用。

  布置学生回忆自己小时的趣事,写一篇以《童年趣事》为题的作文。

  朗读第十、十一自然段,概述这第二部分第一层的内容。

  分角色朗读十二至二十四自然段。(一人读“我”,一人读先生,一人读叙述部分。朗读二十一自然段时请同学把引号里的句子加上标点。“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讨论“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感情怎样?

  小结第二部分内容:写“我”在三味书屋枯燥的读书生活。

  归纳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并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总结写作特点。1.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2.用词准确、鲜明、生动,抓住并突出了景物的特点。

  布置做“思考和练习二”。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 篇10

  一、设计理念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1)范读录音;(2)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科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

  (1)有关百草园图片;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业:

  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2.比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 篇11

  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了,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亲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个人是很喜爱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数文章都一一拜读过,先生的文章难懂确实不假,和读现在许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许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来,细细的品味才行,一遍两遍就想读出点子丑寅卯的人是万万不能体会先生文章的妙处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初中阶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经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戏》相提并论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贯的战斗者的锋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让人们忽略了他的细腻,他的温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号,需要狂热的年代使人们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圣坛,而圣坛之上是容不得这些东西的?总之,一代代对这篇文章的诠释让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顶“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后是“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个样板戏里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泪的诅咒那万恶的旧社会,那万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这些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坐起来,再写一篇《论》的文章……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做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感谢洪宗礼先生,和苏教版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的编写者们,在教参中再看不到“扣帽子”“喊号子”“贴条子”式的课文简析了,鲁迅先生也终于可以从那个凄冷的圣坛上回到温暖的“故乡”,美丽的“百草园”里了,相信这种以人为本的分析不仅让先生含笑九泉,也让一代代的读者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文学大师。而这些不正是我们多年来所苦苦寻求的语文的真谛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 篇1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上完了,回忆刚刚结束的.两个课时的授课情况,我感触颇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的文章,可以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用饱蘸了快乐甜蜜和惆怅忧伤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生活,文中有优美的写景,有详尽的叙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也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

  首先,作者对于百草园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那景色优美的大自然,那充满诱惑的传说故事,那雪地捕鸟的乐趣,都让我们读者为之赞叹和神往。所以,在离开百草园的时候作者流露出了淡淡的失望和惆怅,这更符合一个孩子的心理特征。

  其次,对于三味书屋生活的记叙,我们同样看到了作为一个孩子的好奇心,看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也看到了一个孩子在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所有的这些描写,都让此文充满了美好和乐趣。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走近作者。

  但是,在学习第二课时内容时,还是有不少学生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提出了质疑,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回忆他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吗?没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我知道学生之所以会这么问,就是因为他们联系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还有一直以来,各种资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等说法,可以说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

  诚然,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觉者的敏锐,有思想家的责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国家的贫弱,对于民众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来说,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回忆以及回忆中的快乐和忧伤。因此,当他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

  因此,面对学生的问题,我给他们讲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再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最后,学生们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踊跃发言,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认为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此时,我感觉学生们真的走进了文章,走近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许这才是我们可敬的鲁迅先生写此文的初衷吧??

  总之,当我和学生一起再读这篇经典文章的时候,我非常感谢鲁迅先生能留给我们后人这么优美的文章,不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语文知识,而且让我们了解到了他作为一个伟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时让我们能再次回忆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 篇13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本单元的文章,均是记录成长的话题,我从中可以收获一些启迪。学习本单元,重点是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第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也是作者回忆儿时的快乐生活和求学生涯的回忆性散文。具有示范性学习作用,本篇学习课时设定为2个课时。

  1教学目标:

  总目标:以情入手,品情学技。

  分目标:

  a、结合个人情感学习课文内容

  b、把握文章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的设定力图体现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情感熏陶三维结合。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品味作者童年生活的点,感受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学习其具体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让孩子们感受文中天真烂漫的童年乐趣,引导孩子们联想自己的童年趣事来激发其共鸣,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2教学重难点:

  本篇作为重点讲读课文,其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所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成为教学的侧重点;本课的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童年的向往和思索之意,感受作者深情成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年龄小、好动,思想不能长时间集中起来听课并且自主阅读和自主研读的锻炼还不够,无法使语文阅读的高效积极开展开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更多采取以学生自主阅读研读为主,老师引导示范点拨为辅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鼓励学生养成良好阅读学习习惯。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引导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散文的特点进行学习,由不散的神(主旨)到散的形(内容),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表达手法到无处不在的真情流露。师生共同讨论分享,大体上以个人品读――感悟――集体讨论――分享四个环节进行。

  三、教学思路:

  课前安排学生参阅本文相关背景知识,这也是文章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课堂上以自己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也可以是不好的回忆)接着引入本篇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接着合作学习,分为“作者眼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两个部分,分别以三个小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研读讨论,并且分享学习成果。

  四、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景春夏秋

  百草园乐闻美女蛇的故事快乐

  乐事冬天补雀

  童年

  读书故事

  三味书屋苦乐相伴

  描红乐事

  五、课业布置:

  学习本篇文章后,联系自己的童年中记忆深刻的事或人,运用文中学到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训练(600字以内)

  六、课后题处理:

  在文章课堂学习研讨的问题设置上,结合课后思考训练的问题进行设置,并在课文学习后进行点拨总结。

  问题: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X,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 篇14

  开发区中学自主学习学案   七年级   语文 (学科)

  课前预习(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自学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4.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自学任务(相信自己,我能行)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2、认识这些字词吗?标上拼音。

  确凿(  )  菜畦(    )  皂荚树(     ) 桑葚(     )  油蛉(     )斑蝥(     )

  脊梁(    )缠络(    )  攒(     )     脑髓(     )

  3、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把你的想法大胆的写出来。

  4、细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主学习学案.rar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 篇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要点

  鲁迅,我国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从小受过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但也读过很多富有民主思想和爱国精神的书。他常随母亲去农村,了解农民的疾苦和他们的勤劳、纯朴的性格,这些对鲁迅后来的思想发展和文学创作都发生了深刻影响。16岁时,鲁迅去学堂读书,后又去日本留学,积极寻求科学知识和救国真理,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写了大量小说、杂文,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与旧势力、旧思想进行了坚决斗争,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后来,他和中国共产党有了密切的联系,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发起并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日本侵占东三省后,他又积极投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斗争,成为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遗产。他光辉的一生得到党和人民的崇高评价。毛泽东同志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本文节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1927年编成的散文集,共十篇作品,回忆了鲁迅从童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往事,笔调优美,感情深沉,记叙挥洒自如。

  学习本文首先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一、字

  1、给下列字注音:

  确凿( )  菜畦( )  皂荚( )  桑椹( )

  长呤( )  油蛉( )  斑蝥( )  脑髓( )

  书塾( )  蝉蜕( )  倜傥( )  盔甲( )

  2、多音多义字:

  ┍     ┍     ┍

  系┤    宿┤    攒┤

  ┕     ┕     ┕

  二、解释词语:

  机关:在文中是秘密的意思。

  鉴赏:欣赏。鉴,鉴别;赏,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宿儒: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水开。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三、学习本文内容

  1、文章一开头介绍了什么情况?本文采用哪种方法开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文章一开始就扣住题意,介绍了百草园的位置、来历以及现在的归属。

  本文采用不同于成人看法的语式,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中心。“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是第一部分的点题之笔,以下七段,便可见到。

  2、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班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3、百草园的景物有些是详写的,为什么要详写?

  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的详略是与中心意思紧密相关。例如“泥墙根一带”是详写,目的是以“点”映“面”,既然这里都有“无限趣味”,可见百草园里好玩的地方很多,突出“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4、在描写百草园景色时,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者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亲切感人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作者对百草园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又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的乐园的热爱之情。

  5、“长的草里是不去的,……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这两段文字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加红的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这两段文字是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也给了“我”一些教益,使其如下文所说的“觉得做人之险”,“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即产生了惩恶的念头。

  加红的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了过渡作用,用“长的草”承着百草园,由“是不去的”引出下文有关美女蛇的故事。

  6、“一切景语皆情语。”认真研读课文前八自然段,体会作者笔下百草园里有哪些乐趣。

  (1)看“乐”,饱人眼福。百草园景色丰富、美丽诱人、“有无限乐趣”。

  ①色美:'碧绿'耀人眼,'紫红'撩人心。

  ②音美: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齐奏齐鸣。

  ③状美:黄蜂肥胖,何首乌与木莲缠络,形状各异。

  ④味美:覆盆子酸甜,令人垂涎。

  (2)听“乐”,饱人眼福。曲折、惊险、离奇的美女蛇故事,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找“乐”,用心体验。雪后捕鸟,乐在其中。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和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

  以上三个内容,表明百草园的生活美好、神奇而有趣,印证了开头的最后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7、与百草园比较,三味书屋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我”在这里的生活和在百草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本文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比着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味书屋给予学生自由活动的天地是狭窄的,学习的内容脱离实际,没有什么意思;“我”在这里的生活不如百草园丰富多彩、有意思;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正常发展的不满。

  8、文章的结尾部分有什么含义?怎样和开头呼应?这样首尾照应有什么含义?

  文章的结尾不仅从时间上照应开头,而且表现了三味书屋教育的失败,与开头写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暗中呼应,含蓄地称赞了儿童的天性,讽刺了封建教育,突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测试

  一、选择题(80分)

  1、加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确凿(záo) 间壁(jiān)  蝉蜕(tuì)  攒电脑(cuán)

  b、白颊(jiá)  啄食(zhuó)  宿儒(sù)  潜龙勿用(qián)

  c、脊梁(jí ) 倜傥(tǎng)  锡箔(bó)  荆川纸(jīng)

  d、菜畦(qí)  缘由(yuán)   脑髓(suí)  金叵罗(pǒ)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班蝥  消释  绅士  盔甲

  b、渊博  签赏  秕谷  罕见

  c、书塾  臃肿  觅食  恭敬

  d、质朴  缠络  绣象  和蔼

  3、给句中加红词语选择义项正确的是( )

  (1)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机关:①秘密     ②整个机械的关键部分

  (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鼎沸:①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②喧闹

  (3)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敛:①收拢,聚集   ②约束,检束

  (4)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拗:①不顺,不顺从  ②用力弯曲

  a、机关②  鼎沸①  敛②  拗①

  b、机关①  鼎沸②  敛②  拗①

  c、机关①  鼎沸②  敛②  拗②

  d、机关①  鼎沸②  敛①  拗②

  4、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光骨的石井栏,紫红的桑葚……

  b、徜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c、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d、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的远。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      》。作者       ,原名       ,伟大的       、思想家、革命家。

  参考答案

  一、

  1、答案:b

  知识点:字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字音的掌握。

  a项中“间壁”的“间”应读四声。c项中“脊梁”的“脊”应读三声。d项中“脑髓”的“髓”应读三声。b项正确。注意“潜龙勿用”的“潜”应读二声。

  2、答案:c

  知识点:字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字形的掌握。

  a项中“斑蝥”的“斑”误写作形似字“班”。b项中“鉴赏”的“鉴”误写作“签”。d项中“绣像”的“像”误写作“象”。

  3、答案:d

  知识点:对词义的理解。

  解析:一词多义的情况,在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要通过多查字典、多思考,来细致体味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4、答案:c

  知识点:背诵课文

  解析:a项语序错误,“光滑的石井栏”应在“高大的皂荚树”之前。b项“倘若”的“倘”误写作形似字“徜”。d项“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中的“得”误写作“的”,形容词后带补语应用“得”。

  二、

  5、答案:朝花夕拾 鲁迅 周树人 文学家

  知识点:掌握作家作品

  解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 《朝花夕拾》 (《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

  中考解析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土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分别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前面加上“我的”,在后边加上“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个“也许”可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记叙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答案:起过渡作用。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这段文字,前面写的是学前在百草园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后面写的是在严厉的书塾中过着兴味索然的读书生活。

  2、答案:对百草园喜爱、留恋的感情,对三味书屋有所畏惧的感情。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3、答案:加上“我的”,表示与“蟋蟀”、“覆盆子”、“木莲”的亲密关系。加上“们”,是拟人化用法,而且表示数量多。本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的品味。

  4、答案:排比。表示猜测、估计或不能肯定的语气。本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又考查了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外拓展

  一、百草园

  百草园的名称虽雅,实在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平常叫做后园,再分别起来这是大园,在它的西北角有一小块突出的园地,那便称为小园。大园的横阔与房屋相等,那是八间半,毛估当是十丈,直长不知道多少,总比横阔为多,大概可能有两亩以上的地面吧。小园一方块,恐怕只有大园的四分之一。

  大园的内容可以分段来说。南头靠园门的一片是废地,东偏是一个方的大池,通称马桶池,仁房的园门沿着池边的弄堂在池北头向西开门。智房的园门在西边正中,右面在走路与池的中间是一座大的瓦屑堆,比人还要高,小孩称它为高山堆,来源不详,大抵是太平天国战后修葺房屋,将瓦屑放在这里。堆上长着一株皂荚树,是结“圆肥皂”的,树干直径已有一尺多,可以知道年代不很近了。路的左边靠门是垃圾堆,再往北放着四五只粪缸,是智房各派所使用,存以浇菜或是卖给乡下人的。再说北头的一片,东边三大间瓦房,相当高大,材料也很不坏,不晓得原来是做什么用的,一直也不看见有什么用,总是空着,名为三间头,是仁房的所有。西边有一口井,上有古阑,井北长着一棵楝树,只好摆个样子,却不能遮阴,井的西偏便是往小园去的小路。园的中间一段约占全部五分之三吧,那全是可以种植的土地,从中央一直线划开,由智仁两房分用,智房西边部分又分成三家,但因立诚两房缺少人力,所以那些园地常由兴房借用,种些黄瓜白菜萝卜之类。

  小园一方块,搭在大园的西北角外。其东面一半贴着大园,一半向北突出,其他三面全与别家园地接界。西南角有一个清水茅坑,全用石板造得很好,长方形,中间隔断,但并不曾使用,只积着好些水,游泳着许多青蛙,前面有石蒜花盛开,常引诱小孩跑到这冷静的地方去。东北角有一头板门,传说是从前挑肥料出去的门,外通咸欢河沿,这地名虽是这样写,但口头却读如“咸沙河沿”,如不是这么说,便没有人懂得了。

  ——摘自周作人著《鲁迅的故家》

  二、寿镜吾

  老寿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是并不严厉,他的书房可以说是同类私塾中顶开通明朗的一个。他不打人,不骂人,学生们都到小园里去玩的时候,他只大声叫:“人都到那里去了?”到得大家陆续溜回来,放开喉咙读书,先生自己也朗读他心爱的赋,说什么“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这情形在《朝花夕拾》上描写得极好,替镜吾先生留下一个简笔的肖像。先生也替大学生改文章即是八股,可是没有听见他自己念过,桌上也不见《八铭塾钞》一类的东西,这是特别可以注意的事。先生律己严而待人宽,对学生不摆架子,所以觉得尊而可亲,如读赋时那么将头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更着实有点幽默感。还有一回先生闭目养神,忽然举头大嚷道,“屋里一只鸟(都了切),屋里一只鸟!“大家都吃惊,以为先生着了魔,因为那里并没有什么鸟,经仔细检查,才知道一匹死笨的蚊子定是在先生的近视眼镜的玻璃外边哩。这蚊子不知是赶跑了还是捉住了,总之先生大为学生所笑,他自己也不得不笑了。

  《朝花夕拾》上说学生上学,对着那三味书屋和梅花鹿行礼。因为那里并没有至圣先师或什么牌位,共拜两遍,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是拜先生。那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行礼照例是“四跪四拜”,先生站在右边,学生跪下叩首时据说算在孔子帐上,可以不管,等站起作揖,先生也回揖,凡四揖礼毕。元旦学生走去贺年,到第二天老寿先生便来回拜,穿着褪色的红青棉外套(前清的袍套),手里拿着一叠名片,在堂前大声说道,“寿家拜岁”。伯宜公(鲁迅的父亲)生病,医生用新奇的药引,有一回要用三年以上的陈仓米,没有地方去找,老寿先生不知道从哪里弄到了一两升,装在“钱搭”里,亲自肩着送来。他的日常行为更是如此,但在现在看去觉得古道可风,值得记载下来,还有些行事出自传闻,并非直接看见,今且从略。

  ——摘自周作人著《鲁迅的故家》

  三、“三味书屋”名字的意义

  寿洙邻先生(寿镜吾老先生之子)曾言:据说古人有言,“书有三味”,经如米饭,史如肴馔,子如调味之料。他只记得大意如此,原名以及人名已忘记了。又说:那四字原是梁山舟手笔,文曰“三余书屋”,经他的曾祖父改名“三味”,将“余”字换去,但如不细看,也并看不出什么挖补的痕迹。

  ——摘自周作人著《鲁迅小说中的人物》

  四、鲁迅名字的由来

  由于家道中落,鲁迅只好进公费的南京水师学堂。这里有一位本家叔祖,以举人资格担任“轮机科舍监”。虽是空虚差使,但总觉得子弟进学堂“当兵”不太好,至少不宜拿出家谱上的本名来,因此就给鲁迅改了名,典故出于“百年树人”的话,豫才的号仍旧使用。

  ——摘自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

  五、鲁迅早年私塾学习

  鲁迅初去三味书屋时,桌子排在南边靠墙,因为有圆洞门的关系,三副桌椅依次排列下来,便接近往后园去的小门了。后园里有腊梅花,大概还有桂花等别的花木吧,也是茅厕的所在地。爱玩的学生往往推脱小便,在那里玩耍,累得先生大声叫唤,“人到哪里去了?”这才陆续回来。靠近园门的人可以随便溜出去玩,本来是很方便的,鲁迅却不愿意,推脱有风,请求掉换座位,先生乃把他移到北边的墙下。

  ——摘自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

  六、鲁迅带头反对私塾体罚

  在百草园往东隔着两三家有广思堂王宅,先生姓王,大家叫其绰号“矮癞胡”,打手心要把手背顶着桌角,好似捕快在拷打小偷的样子。又有什么撒尿签,大概他本是模仿古人出恭入敬牌的办法,但学生听了这传说大为愤慨,因为三味书屋完全自由,大小便径自往园子里去,不必要告诉先生的。有一天中午放学,鲁迅和几个见义勇为的同学约好,冲进“矮癞胡”的书房去,师生都已散了,大家便攫取笔筒里撒尿签撅折,将朱墨砚覆在地上,笔墨乱洒一地,以示惩罚。

  ——摘自周作人《鲁迅的故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 篇16

  初一语文教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示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

  (1)查字典:给课文“预习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生活”,交代本单元学习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习,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习要点。

  (二)预习检查:

  作为本课的预习检查,内容很重要:

  一是通过检查预习(1)、(2)、(3),教师帮助明确后,完成目标①;二是检查预习(5)时(注意省时)只作抽查,且主要记录一二个同学习作中词语的形容、动作的表述与文段总体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课堂训练时的范例,检查不作评述。此外,检查预习(4)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

  [两部分]

  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

  [过渡]

  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3、学习第②自然段:

  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写全段,并举例说明自己对文字的感悟,揣摩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讨论完毕后可让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特别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的仿写,并在全班交流。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抓住景物特征,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4、学习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喜欢听神秘的故事——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

  5、学习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习。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在课堂上继续安排仿写练习,用至少5个动词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或者一个游戏的过程。

  语言特点: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6、第一部分小结: 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布置课后练习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习三

  点拨:

  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2、过渡的知识

  二、默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讨论课后练习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参见“教法建议”)。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演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案点评: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习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谈话法、演示法——激发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