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第17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第17课

陌上烟雨 点赞 分享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第17课

微信扫码分享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第17课(精选12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第17课 篇1

  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2009年x月x日

  授课对象:湛江市某小学五年级1班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图片  新华字典

  教学准备:学生自主预习,自主学习新的生字词。同时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来。

  学情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感人文章,对于学生来说,父母的爱并不陌生,所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体会课文中的爱。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课堂尽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比如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学习新的生字词;通过各种读来领悟为什么这是对了不起的父子等等。

  教学理念:根据新课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情感和学习的权利。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我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根据文本特点,我以“情”感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学思路:《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的课文,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新字词,在第一课时主要是解决生字难词,并对课文有初次的感悟。在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用心领会父子的了不起。在感悟父亲的了不起过程中,紧紧抓住父亲的动作外貌和父亲的信念,让学生品读和感悟父亲的爱。感悟儿子的了不起,主要是抓住倒数第二段,从儿子的语言与行为中感悟他对父亲的信任,还有勇敢的品质。

  《地震中的父与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预习时学习新字词,对于不懂的借助字典或者小组讨论等各种方法,解决难题。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昔日、废墟、 爆炸、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3.积累描写人物佳句,初步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认识八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如:“曼  墟  砾   爆”等生字。

  教学难点:积累描写人物佳句,初步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入情入境

  1.ppt展示一系列有关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感人照片,特别是关于地震中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感人照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图片中认识地震,感受父母之爱,紧扣主题,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图片后感分享:

  a.指名让一两个学生说说看照片后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感情。

  b.师:同学们看了照片都有自己的感受。正所谓“地震无情,人有情”,地震虽然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但在灾难面前,我们不放弃不抛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在一起。无论是图片中的他们,还是课文中的这对父与子都是如此。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文,请打开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学习课文,击破生字词

  1.听课文录音,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不懂的生字词,不懂的生字可查字典或小组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生词,再向老师提问解决。

  2.针对学生情况和生字词的难度,自主选择重点字词讲解。 如:“曼  爆  颤   砸 ”等字。如:

  爆 :注意偏旁是“火”,根据偏旁懂得区分“爆瀑 曝”,并以此对比联想记忆。可组词“爆炸”等。

  砸:读音是zá,平舌音。

  颤: 读音chàn 翘舌而且是前鼻音,可组词“颤抖”等。  读音zhàn 时,翘舌,可组词“颤栗”等

  砾:注意读音不能成“乐(lè)”,而是读li。可组词“瓦砾”等

  3. 学习多音字,对比记忆。先让学生查字典并组词,在黑板上板书出来,最后让他们读两遍。

  混 : hún(混话)                 难:   nán(困难)    颤:chàn(颤抖)

  hùn(混乱)                        nàn(遇难)        zhàn (颤栗)

  4.讨论记忆生词方法

  【设计意图】: 讨论记忆生词方法,既加深学生的记忆的同时,又能让学生消化生字词,激发学生学习思维。

  5.检查生字,抽取同学,要求给出字词,读出读音并解释意思。

  昔日:xī rì  以前的日子,曾经,从前,大多用于写回忆文,书面语等

  爆炸:bào zhà  物体体积急剧膨大,使周围气压发生强烈变化并产生巨大的声响

  瓦砾:wǎ lì 碎掉的砖瓦石块。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

  废墟:fèi xū 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破烂不堪: pò làn bù kān   破破烂烂的不成样子。

  颤抖:chàn dǒu  颤动,发抖

  6齐读生字词,巩固记忆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通过分组读,自读,齐读,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课文,知道故事大概梗概。

  2.在朗读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各小组找出描写父亲与孩子的语言、外貌、神态、心理的词句。

  3.有感情朗读找到的句子,看那个小组找得有快又多,并且读得最好。生评,师评。

  【设计意图】竞赛的方式会让学生更活跃地学习,同时也能更好达到“初步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的教学目标。

  总结回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11个生字词,并学习了三个多音字,而且大家在学习中发现了一些记忆生字词方法,你们都很厉害,希望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保持,现在我们再次齐读课文,看你们能否读准生字词了。

  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课文,并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多音字:

  混 : hún(混话)     难:  nán(困难)  

  hùn(混乱)           nàn(遇难)

  颤:chàn(颤抖)

  zhàn (颤栗)

  【设计意图】由于其他的生字词是在ppt上演示的,所以黑板上只板书多音字。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复习生字词

  2.学会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大概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父亲抢救儿子的一切经过,解读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2. 学会理解父母之爱,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了解父亲抢救儿子的一切经过,解读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难点:学生解读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出示练习,让学生复习上节课的生字词.

  a多音字填写练习(抽个别学生回答)

  混 : hún(  )     难:  nán(   )       颤:chàn(  )

  hùn(  )           nàn(   )           zhàn (  )

  2.让学生默读课文,请一两个学生口述故事的大概情节.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有利于学生消化上节课遗留下的知识难点,同时让学生复述故事,既达到锻炼口语和胆量,也让学生更加深这篇课文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以读导学,感悟父亲

  1.自由朗读,把上节课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再读几次,用口头语描述父亲的形象

  2.分角色朗读父亲与阻挡的人之间的对话。讨论“父亲真的是精神失常”?

  3.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父亲了不起的句子。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出个性,读出自我。

  4.抓重点句子,设计提问,重点解读

  a:“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板书“父亲  爱”)

  b:“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是要从8小时写起?

  (板书“挖”)

  5.“体验一分钟”,让学生闭着眼睛体验一分钟,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36小时的艰辛。

  6.创新提问:假如父亲挖了36个小时之后,却发现儿子已经死了,这个父亲还是“了不起“吗?”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解读课文,当这个残酷的结局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的感情是一种冲击,但却让学生思考,更能坚定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感动。

  (三)高潮迭起,感悟儿子

  1. 通过分角色朗读,齐读,竞赛读等方式,再次让学生感受父子之间的“了不起”。

  2. 在各种“读”的基础下,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儿子的“了不起”,为什么?

  3.分角色朗读父子之间的对话,并模拟情境。

  4.抓重点句子,设计提问,重点解读。如:

  a: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先出吧!”

  师:儿子坐作出这个决定,他了不起吗?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这么做的?

  b:“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表达了儿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板书:信任)

  5.个性阅读,畅所欲言。学完本篇课文每个人都有很多感受,让学生抒发感情,深化对文本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

  播放防震知识,让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用,作用生活。

  (五)总结回顾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这对父子的“了不起“,感受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今天这节课,只是一个开始,以后我们都要懂得珍惜回报父母之爱,向这篇课文的小主人公学习,做一个勇敢又了不起的儿女。好不?

  (附)板书设计

  父  了不起       子

  挖---------------→ 等       

  爱  信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第17课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

  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导入课

  同学们齐读《父爱》这首诗歌,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师:是的,父亲是一棵大树,用枝枝叶叶给予我们世界上最安全、最温暖的庇护。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深沉而宽广的父爱。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地震中父亲与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三、认读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交流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并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2、观看洛杉矶大地震留下的图片,并从中认识课文中必须掌握的生词。

  3、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 品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 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 学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学生静心默读课文的1—12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并找到相关的语句写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4、 交流:

  抓住父亲面对不同的人的劝告,回答的却是同样一个意思的三句简单的'问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体会父亲不同的心情。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而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

  创设不同的情境,指导朗读这句话,在读中感受如山的父爱。

  〈3〉抓住“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外貌描写,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5、 小练笔:36个小时过去了,可儿子仍生死未卜,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了?

  五、 总结

  同学们动情的话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下节课我们走进阿曼达,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怎样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第17课 篇3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和关注青少年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不是靠灌输。”我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紧扣这几点,突出人文性。

  一、创设情境 调动情感 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录象,教师谈话激 情:“大家看,一场大地震正在发生,一个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读一读这个发生在地震中的故事。”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 课文的距离。

  二、读中体验,感受文本的震撼

  这篇课文中父亲的情感变化是全文的主线,我以此为线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父亲的情感变化:着急、担心——悲痛——坚定——激动——幸福。我在教学过程 中,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接学 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让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标,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

  三、尊重学生的感受,体现人文性

  在思考“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个很有分量的问题时,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回点拨。然后交流学习成果。阅读是个性化 的行为,每个学生在探究中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在这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相互合作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和感悟,通过交流讨论,丰富了个体探究 所得。

  四、 升华感情,再现人文魅力

  最后,我让学生讲讲他们父子、母子之间互相爱护、信任的故事。有个学生讲的故事非常感人:有一次他爸爸抱着他下楼,不小心摔一跤,但还紧紧地抱着他,结果 导致他爸爸骨折。此时此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理解是饱满的,触及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对其成长也会有深远的影响。我体会到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用 文字展现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融动学生内在情感世界。此时,他们的所想所说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极。在这里再现了人文魅力。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我们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意中。我们,成长了自我。

  这篇课文的教学,体现了语文浓郁的人文性。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第17课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体会到爱与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教学重点:

  通过读课文,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准备:

  散文《背影》、古诗《游子吟》。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了解略读课文的读书要求。

  2、初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3、互相交流。(引导学生把时间、地点、主要的事情作简要叙述。)

  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

  1.讨论要点一:父亲是否精神失常?

  (1)找到描写父亲因悲伤过度而精神失常的段落读一读。

  (2)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段,动笔圈画,认真朗读,然后围绕观点展开讨论。要让学生感悟到:这位父亲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说他失常,他的确失去了和一般正常人一样的举动;说他不失常,他确实不失常,是一种伟大的.父爱的力量充溢着他的全身,是救孩子的顽强的信念支持着他,是伟大的父爱支持着他!

  2、讨论要点二:本文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认真读课文,找一找,看一看,想一想。

  (1)互相交流。(感叹号多,而且大多集中在人物对活之中。)

  (2)再读课文,思考:这些感叹号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试着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

  表达出来。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几处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三、课外延伸

  1、阅读朱自清《背景》片断和古诗《游子吟》。

  2、谈读后感受,体会平凡而伟大的父爱、母爱。

  3、说一说父母亲为我们做了哪些微不足道,却又饱含父母之爱的事。

  4、动笔写一写,互相交流。

  四、作业

  抄写一篇有关父爱的文章,读给父亲听。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第17课 篇5

  学习目标:

  认识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搜集并阅读其他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教师导人:是啊,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当巨大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9自读课文,要求:a.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b.用“——”画出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C.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全班交流:a.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b.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默读课文,思考:a.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c.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全班讨论:a.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新词。

  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小组内先试着回答一下。

  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的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b.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伤心,表现出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c.“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d.“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在支撑这父亲—— “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38个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e.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过:“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这种坚定的信念终于让父子团圆。读一读父子之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f.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质疑:a.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b.“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桌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后拓展,课堂练笔。

  想一想,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试着写一写。

  阅读类似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第17课 篇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小练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7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地震,这个词对我们来说,曾经是那么陌生,但今天,地震,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却有太多太多清晰而又沉痛的回忆。去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相信大家都还记忆犹新吧。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该永远铭记的历史吧。(课件出示相关图片,配乐)

  二、复习引入

  大地震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人们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然而,课文中的这对父子却是幸福的。在1994年1月的洛杉矶大地震中,这位年轻的父亲独自一人连续挖了38个小时,终于从废墟里救出包括儿子在内的14个孩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师:父子终于团聚了,就这个情节,课文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学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都读一读这句话,大家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围绕此段内容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板书。了不起,父,子)

  三、新课学习

  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些情境中感受到的?咱们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请大家默读课文,用心体验感受。

  1.体会父亲独自挖了很长时间。

  师:38小时到底有多长?(出示课件,课文12自然段)为什么不直接写过了38小时,而要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样写呢?比较这样写的不同。(课件)

  2.体会父亲很坚定。

  师:这可不是普通的两天一夜呀!在这段时间里,父亲经历了什么,你们看到了吗?快读一读书。

  (生自由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应找到:其他孩子的父母、消防队长、警察都劝他离开这里,可这位父亲还在坚持营救儿子;学生读到消防队长说这里很危险,随时会发生大爆炸时,教师适时引导)

  师:这时到底有多危险?我们看一看。

  (课件出示:展现地震场景的视频)

  师:你就在这危险中,就是消防队长,你会怎样劝他?自己试试。谁来劝?

  (当学生读到警察也来劝阻父亲时,教师适时引导)

  师:警察下了命令,怎么劝?

  师:危机四伏,赶快让他离开吧,大家都来劝劝他。附近的几个同学可以分角色读读这些对话。你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呀?

  (学生体会父亲的坚定)

  教师与学生对读:

  其他父母都走了,也劝他离开,他问──

  消防队长劝阻他,他还问──

  警察下了命令,他仍然问──

  3.体会父亲的信念。

  师:都是父母,他刚来到这里时也曾跪在地上大哭,但他现在怎么就这么不听劝呢?

  (学生自由读书找答案:父亲想到自己对儿子的承诺)

  师:都读读这句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自由发言)

  师:不论发生什么,想想会发生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发生什么了?

  (生答:地震)

  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怎么理解?

  (学生围绕“父亲的信念”自由发言)

  师:一直坚持着,你怎样读?父亲在绝望痛苦时,想到常对儿子说的这句话,是什么心情?自己再读一读。

  师:不论发生什么──

  (生接着读)

  师:(课件回到12自然段)38小时,父亲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8小时过去了,父亲一直在──(生:挖)12小时呢──(生:还在挖)24小时……36小时……大家都来读一读,你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4.体会父亲的艰辛。

  师:你们看到他疲惫成什么样子了?大家都读读这句话,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可以看出父亲没吃没喝,没休息,身上还受了伤,教师适时引导)

  师:哪儿让你们想到父亲肯定没休息过?

  师:没吃没喝更没睡,眼睛全都熬红了,同学们读一读。

  师:衣服都剐破了、磨烂了,大家自己读一读。

  师:伤痕累累,怎么会这样呀?

  师:为了救儿子,父亲什么也不顾了。请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情景再读一读吧。

  (二)重点二:第十六自然段

  师:挖呀,等呀,盼呀,奇迹出现了,父亲听到了什么?

  (生:爸爸,是你吗?)

  师:儿子是怎么喊的?

  (学生朗读)

  师:为什么这么读?

  (师生对读至最后一段)

  师:我看到不少同学很感动。刚才这段话,哪儿让你们感动?

  (学生感动之处可能有:阿曼达在废墟下鼓励同学)

  师:在废墟下,那会是怎样的环境?

  (学生感受到废墟下一团漆黑,没吃的,没喝的,随时会坍塌或爆炸)

  师:当爸爸在地面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38个小时,孩子们也就在漆黑的瓦砾堆里等了8、12……个小时,十几个七岁的孩子会怎么样?(课件)

  (学生自由发言)

  师:如果你就是阿曼达,当你听到小伙伴绝望的哭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声,拉着他们颤抖的、冰凉的小手时,会想到什么?会说什么,做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来写一写。

  (学生练笔)

  师:谁愿意把自己写的或打算写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教师适时引导)

  师:父亲的话给了你勇气;你在用这种信念影响身边的同学;被埋在深深的废墟中,信念支撑着七岁的阿曼达,鼓励着同学们,迎来了希望。(课件出示)

  这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

  (三)重点三:第二十二、二十三自然段

  师: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当父亲让阿曼达出来时,他又听到了什么?

  (生:阿曼达让其他孩子先走)

  师:可是孩子,你已经在废墟下待了将近39个小时,你才七岁呀!

  (学生自由发言)(课件出示儿子的话)这时,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

  师:你真是爸爸的好儿子,记住了爸爸的话。就是这样一句话,给了父子俩勇气和希望,才能使他们战胜死神,得以团聚。我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吧。(课件出示)

  四、小结

  师(展示课文插图):就这样,第一个孩子出来了,是谁?第二个……第三个……第十三个……直到第十四个。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这样感人的场景──

  (读最后一段)

  师:你们有怎样的感受?你觉得父子俩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完成板书)

  师:这是生死离别后的重逢;这是一份创造了生命奇迹的父爱;有爱,生命就有了希望。(在板书上画爱心)

  师:请同学们带着各自的感受放声读一读吧。

  五、课外延伸

  师:地震过去了,阿曼达父子团聚了,这爱的故事将长久地流传下去。在5.12大地震中,这样感人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份伟大的母爱吧。(课件链接视频)

  六、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的父爱母爱让我们感动,但愿像地震这样的灾难不再发生。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也有爸爸妈妈关心着,疼爱着,他们在生活中给予我们的点点滴滴的爱,你是否能体会到呢?请拿起笔,记下你感受到的伟大的父爱或者母爱吧。(小练笔)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决不放弃坚忍不拔

  恪守诺言舍己为人

  不论发生了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第17课 篇7

  教学过程】

  一、初读初悟,浅层理解“了不起”

  1、对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读课题,“中”字让你知道什么?

  2、灾难还在继续,危险随时降临,这时的父与子之间会发生些什么呢?

  3、想读课文吗,这次读,老师有个要求,要求大家读完得说点什么,说什么都行,但要与课文内容有关。开始读。

  4、想和老师说点什么(交流初步感受)看来,大家觉得故事感人,故事中的“父亲”了不起,一起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出示:结尾一句)“了不起”什么意思,从故事的这个结果看,父亲了不起在哪?

  5、读到这个结尾,老师也有个想法,想和大家交流,可以吗?你们敢不敢试着把故事的结局改一改,下面我们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这件事还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二、改变结局,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深入理解“了不起”

  教学设想:改变文章结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简单讨论这个结局出现的可能性,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1、尝试改变结局:

  ⑴ 这是我们同学设想的结局。

  ⑵ 多媒体出示改变的结局。

  ⑶ 听了这个结局,你有什么感受。

  ⑷ 如果事情是这样,父亲没有救出孩子,你还认为他了不起吗?

  (生按自己理解,简单陈述一下理由。)

  ⑸ 我听明白了,你们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不是从事情的结果中看出的,而是从父亲努力救儿子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吗?

  2、品读探究“救”的过程:

  ⑴ 课文哪里写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谁愿意读读?(一生读)有个自然段集中写了父亲救儿子的过程,找到了吗?

  ⑵ 出示段落,指名读,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

  ① 镜头读,在联想中解读“了不起”:

  a、老师有个提议,如果你读书的时候,脑中联想到当时的场面,你再读这个句子活段落,你会觉得非常不同,想试试吗?

  读句“他满脸……血迹”,看父亲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挖掘的(录像),默读句子,你联想到什么?谁再读这句。想再试试吗,和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想一想,再读一读看有什么体会。

  b、看指挥齐读。

  c、38小时,父亲一直在──挖,因为──(读念头、信念)

  ② 体验读,角色中体会“了不起”:

  随着老师的叙述,选择你最想扮演的角色,与老师配合读。

  ③ 创意读,再创中感悟“了不起”:

  父子就要重逢,儿子劫后余生,请在小组里继续读,读时可加入其他角色。

  刚才我们也想象了,也体验了,即使出现这样的结局[出示],你认为父亲还是了不起得吗?

  板:不放弃、尽全力 爱

  师:父亲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父爱。

  三、再改结局,体会细节,深入品读“了不起”

  教学预想:再次改变结局,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鼓励表达真实想法,允许适度辩论。辩论之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真诚发表观点,在适当的时机,建议学生找出容易被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段落,从细节中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

  1、我们在假设一种结局。出示: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刚走开不久,只听得“嘭”一声巨响,真的发生了,这位父亲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其他孩子也失去了生还的希望。

  2、有没有可能?这位父亲还是了不起的吗?老师认为这位父亲延误了救的时间,不是了不起的。同意吗?

  3、小组讨论,说说理由。

  4、小结:

  父亲的了不起,还在于它有1%的希望,付出了100%的努力。即使没有希望也要试试的责任和勇气。

  5、继续讨论:

  对孩子和其他父母的看法(板:信赖、责任)

  6、总结:

  了不起得父爱,孩子的责任与信赖,创造了奇迹。

  四、拓展,深化“了不起 爱”

  1、巨大的灾难中,父爱创造了奇迹。这不禁让我想到类似的事件。(资料)

  2、平凡生活中感动无处不在。(举例)

  五、实践作业

  1、读诗句。

  2、片断 《平凡中的感动》。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子

  不放弃 爱 信赖

  尽全力 了不起 责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第17课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2、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3、 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学会了一些词语,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解决了一些课后的思考题或每课一练中的题目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的读,说或写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现在想读给大家听听。

  2、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3、 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2)课文朗读展示,并说说自己读完以后的新滋味。

  (三)激发知识冲突(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学习收获展示

  生生展示: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第12小节的处理

  读说想象画面:手指抠破了,他没有停止;衣服划了长长的口子,他没有停止;眼睛肿着、布满了血丝,他也没有停止!范读再度想象

  废墟中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父亲根本不顾。哪怕发生了大爆炸,父亲也要和儿子在一起!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块大水泥板——

  过渡:还有谁在读到别的句子时受感动吗?

  对5——11的处理(“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对比体会父亲的执着、伟大,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体会。

  (1)老师真的不明白,救火队长说得清清楚楚,“请你离开”,就是马上离开,必须离开,父亲怎么会听不懂呢?答非所问,还问什么: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2)分角色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

  19小节,想象

  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凭着坚强的毅力、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挖着废墟,堆满钢筋混凝土、砖块、木头的废墟。8小时、12小时……直到38小时,奇迹终于出现了!14个孩子还活着!奇迹,真是奇迹!压在废墟下38小时,他们是怎样渡过的?站在废墟外的我们无法看到,让我们闭上眼想一想:14个孩子,只有6、7岁,大家蜷缩在墙角,什么也看不见。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困了,无法睡觉……4个小时也许能坚持,38个小时怎么坚持得了呢?更可怕的是压在三层教室楼的底层,步知道大人们什么时候会来救他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13——25小节。

  20小节的朗读指导:“父亲向四周大喊”,读得好!再喊一次。

  示范朗读:“快————来——人——————!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

  再读。

  24、25小节

  38小时50分钟,阿曼达终于可以出来了!父亲欣喜若狂,让儿子赶快出来,可儿子却说————(引读24、25小节)

  五、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事迹。(也可以写自己听说的感人故事)

  2、作业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写小本剧,然后排练表演。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2、引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

  (3)表演课本剧。

  二、学文悟情展示

  1、全班展示学习活动,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示: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创作性展示

  1设计两个和结尾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局:

  A:挖出了孩子,但是孩子已经死了。

  B:父亲在挖孩子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父亲也和孩子“在一起”了。

  学生来讨论,父亲是否还“了不起”?(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被主人公执着的爱感染)

  2、课本剧表演:可以让学生演一演14个孩子地震之后在瓦砾堆下坚持了38个小时的情景。

  四、激发知识冲突

  为什么文章的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谈谈自己的看法。

  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其他的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课文第12、13自然段"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建议学生想像:这连续的38个小时,"爸爸"会是怎样地挖掘,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双手恐怕已被瓦砾以及其他倒塌的器物磨出了血肉模糊。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通过语句体会: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有的只是14个同龄小伙伴共人的恐惧,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五、归纳积累,从读学写,课外延伸

  五、拓展延伸

  1、学生搜集其他赞颂亲情的文章。

  2.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3.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第17课 篇9

  1、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说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和品析词句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研讨合作,从中领悟文中的感情。

  4、说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中从课文的结局入手,激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然后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朴实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5、说教学过程。

  分为四大板块逐一推进。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地震灾难。

  2、揭示课题。教师简介大地震发生的概况,让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心情,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鉴于高年纪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的要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三板块:细读交流。

  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文章中的语言说出图意。再针对故事的结尾,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自主阅读,深入感悟:

  1.学生自渎课文,从父亲和儿子的表现中找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内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地去朗读它。4、结合自己的感悟,相互交流,解释疑问。(父 :不放弃、 责任感;儿子:对父亲的信任 对同伴的责任。)教学时我主要采用整体默读,重点段品悟诵读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朗读中感悟。

  第四板块: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课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父亲与你之间所演绎的真情故事,说说最想说的话,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由人及己,情感升华。

  6、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第17课 篇10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出示课件,学生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父亲了不起表现在哪儿?儿子了不起表现在哪儿?

  3.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读课文2—23自然段,用“~~~”线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并说说父亲为什么了不起?

  4.全班交流,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

  ──“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快速默读课文12—23自然段,用“——”线画出描写儿子了不起的语句,并说说儿子为什么了不起?

  (1)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

  ...,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2)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第17课 篇11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来,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向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挖着 。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引起爆炸,请你离开。”

  1. 用心感受父爱   2. 父亲的考题  3.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训练  4.  夸父追日  5. 感受父亲  6. 父亲的斧头  7. 父亲和母亲的教育方法有何不同   8.  感受父爱

  1.  母爱   2. 孟母三迁   3.  一个母亲写给世界的信 4.  轻轻地抱住母亲   5.  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   6.  母亲与莫扎特   7. 修母画荻

  8.  孟母断机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3小时,没人再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3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有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无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历了巨大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地震中父亲怀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抢救儿子

  b.本文采用对比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父亲的爱子之心

  c.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和说明等方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d.本文在记叙上采用了顺叙的方式,显得情节紧凑,动人心魄

  【答】:(      )

  2.指出下列各句人物描写的方法。

  ①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          )

  ③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          )

  ④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

  3.文中写“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到第38个小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文中反复出现“谁愿意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些话强调了什么意思?突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找出父子,心灵相通的语句,并谈谈这句话在父子俩心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经过近39个小时长长的煎熬,终于打开了安全的小出口,父亲召唤7岁的儿子出来时,小小年纪的儿子却说:“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请你联系本文内容,谈谈儿子这种先人后己的品德与父亲的爱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第17课 篇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山崩地裂,桥梁坍塌,数条公路被震断,几万座房屋倒塌,成千上万人被埋在了废墟底下。就在这片废墟下,演绎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那就是──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这到底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呢?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板书:了不起)

  师:请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或词语,并写上自己的感受。

  (特别是要勾画出描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和词语。)

  生:学生浏览课文。(教师巡视)

  师: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班的同学很会学习,在勾出句子后,还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种学习习惯很好,会让你受益终生的。

  生:学生继续读书,批注。

  师:有的孩子已经把手举起来了。可以出声的读一读。(学生仍然读书)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父亲了不起?

  生:我从第2、3自然段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因为父亲失去儿子很痛心,但很快能从痛苦中坚定地站起来,这种决不放弃的精神很了不起。

  师:自由读读2、3自然段,想想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如此痛心的父亲坚定地站起来呢?勾出这句话。

  生: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出示)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就是这句话,让父亲看到了希望,相信儿子一定还活着,于是坚定地站起来,向废墟走去。还从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生:我从12自然段,父亲在不停地挖儿子的画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相信大家都找到了“他挖了八小时,──”(出示)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师: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生:因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从时间上看他一直在挖,是整整挖36小时,挖了这么长时间,我们一般人都做不到的。所以说他了不起。

  师:是啊!整整36小时啊!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着。板书:挖。这36小时里,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

  生:可能会再次发生爆炸。

  生:父亲可能会受伤,可能会有很多人来劝阻他。

  师:这36小时里,有哪些人曾经劝过他?

  生:有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

  师:谁来读读父亲和他们的对话?

  (师读父亲。生开火车读。)

  生:邻居走过来,说:快走吧,你还要照顾你的孩子。

  生:医生走过来,说:走吧,我给你包扎一下吧。

  师:可父亲说: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引读)儿子在等着我。三遍。

  师:读到了这里,你想说点什么?

  生:我听出了虽然很危险,但父亲也没放弃,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儿子一定在等着他。真了不起!

  师:这段话通过语言、神态的描写,可以看出父亲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放弃拯救儿子。 有了这么多的体会,想想现在我们应该怎么来读。

  生:应该读慢一些,时间应该读的越来越重。

  师: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句话。齐读“他挖了──”

  师:还从那里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生:我觉得父亲奋不顾身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不停地在那里挖,36小时都没停止过,眼睛满是血丝。为了救儿子,父亲付出了这么多,真了不起呀!

  生:从“破烂不堪”这个词语可以看出父亲在挖的时候是多么的艰难。

  生:从描写父亲的外貌中这句话“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说明父亲在挖的时候发生了很多危险。从“到处”这个词就能看出,父亲可能把手划破了,还可能挖到血淋淋的尸体。即使是手破了,衣服破了,但父亲还在坚持的挖,不停地挖,挖地多么艰难啊!为了救出儿子,什么苦都能忍受。父亲这种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真了不起。

  师:这句话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好,带上这份感动,用你的朗读,再现挖废墟的父亲。(生读)

  师:体会的深刻,读的很动情。

  师: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呀!请大家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父亲挖废墟时的情景,(放音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父亲扒开满是玻璃碎片的泥土,搬掉裸露的水泥,挪走倒塌的柱子。睁开眼睛,说一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不知疲倦,奋力拯救儿子的父亲。

  生:我眼前出现一位心中只有儿子,奋不顾身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 顾不得休息,很坚强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意志坚定,决不放弃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不顾一切,很有毅力的父亲。

  师:对,父亲奋不顾身的挖着,疯狂地挖着,他挖的哪是废墟啊!他挖的是饱含血泪的情,令人心痛的爱啊──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再现眼前的父亲。

  生:配乐齐读12自然段。

  师:作者通过对父亲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把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呈现在我们眼前。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这样做?

  生:这是一种伟大的父爱在支撑着他。

  师:爱让他不顾一切,疯狂的挖。

  生:这是一种超常的力量,凭着他常对孩子说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出示)

  师: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变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齐读。)

  师:当他一次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也是这句话。

  (生齐读。)

  师: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过几次?(3次)请大家在课文中勾出这句话。父亲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他对儿子的爱和这句最真挚朴实的话。

  师:这句话让父子俩心灵相通。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不倒的大山,心中坚信儿子一定还活着。不管发生什么,也要和儿子在一起。也正是因为这句话,儿子和他的同学们才会创造奇迹。默读课文,想想从哪些地方看出儿子的了不起,勾画出来,写上自己的感受。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儿子的了不起?

  生:我从2、3自然段感受到阿曼达的了不起,他终于要见到了父亲,他自己不出来,却让同学先出来,可以看出他对同学们那无私的爱。多么的了不起!

  师:就是这种亲情使阿曼达勇敢、无畏,亲情使阿曼达无私、高尚。

  生: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着对父亲的信任,没看见人,就已经断定是父亲救他来了。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只要”“一定”我觉得儿子对爸爸是无比的信任,相信爸爸一定会来救他,这让我感动。

  师:你抓住了这两个词语来谈的。对,我们读书就应该细细地品味语言文字,不要放过每一个词语。

  生:我觉得阿曼达七岁,比我们还要小,就能凭着父亲的这句话,安慰同学们,告诉大家不害怕这种精神很了不起。

  师:是呀,亲情,使人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

  师:阿曼达在废墟下等待着,他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还会做些什么?小组交流交流。交流完了,拿出手中的笔,把他写出来吧!

  师:同学们,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在想什么?他会说什么?

  生:阿曼达在废墟底下心想:我一定要坚持住!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爸爸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总会和我在一起的,他不会仍掉我不管的。爸爸我在等你!我相信,你一定会来救我的!

  师:你写出了阿曼达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他对父亲是无比的信任。

  生:他对同学们说:“你们不用害怕,我爸爸很伟大,他答应过我,不论发生什么,总会和我在一起。爸爸一定会想办法救我们出去的。”

  生:阿曼达在废墟底下等待着、盼望着,他相信爸爸不会离开他。他对同学们说:“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他决不会放弃的。如果爸爸真有危险,别人也会救咱们的,但我总相信,我活着,爸爸也一定活着。”

  师:7岁的小阿曼达,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顽强地等。一直等了三十八小时,几乎是39小时的生死离别啊!现在终于逃出死神的魔掌。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感动,带着这份惊喜,把他们父子俩个,创造生命奇迹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现给大家,我读父亲的话。你们读阿曼达的话。

  (分角色配乐朗读。)

  师:阿曼达是那么的信任他的父亲,是那么的无私、勇敢,是什么力量让儿子在死神面前那么做?

  生:这都来自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他被埋在废墟下,让他满怀信心的就是这句话。

  (生读。)

  师:当安全出口开辟出来,让同学们先出来的那一刻,他想起的也是这句话。

  (生读。)

  师:阿曼达和伙伴们就在漆黑的废墟底下整整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了不起的阿曼达用手中的笔写出来。也像刚才我们领悟到的表达方法那样,通过描写他在废墟里的语言、心理、动作来表现阿曼达的了不起!

  (学生写,教师一边巡视,一边请几位写得有代表性的同学。)

  师:如今骨肉团聚的幸福场面,我们怎能错过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话。

  师:父子心灵相通,是亲情让他们幸福,是信守承诺让他们幸福。是爱让他们这样幸福。让我们再幸福地读一次。

  生: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让我们感动;父亲对儿子的爱,更让我们感动。是呀,爱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更会创造奇迹。

  (板书:爱)

  师: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中,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正是用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完成板书)父爱是深沉的,和母爱一样无私、伟大。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两本书,《感悟父爱》和《父与子》,到知识的海洋里去感受父爱。老师读了这两本书后,我对父爱有了更大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出示)

  师:其实,我们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爱的海洋中,有父母的爱,有老师的爱,有同学的爱。可以说,身边处处都有爱。我想:因为有了爱,这个世界才会有欢笑;也因为有了爱,你们才成长为一个个了不起的孩子。爱是无私的,让我们也学会爱自己,爱父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第17课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