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藤田初恋 点赞 分享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精选15篇)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译全文。

  2、分析屠户和狠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掌握小说主题。

  (二)能力训练点

  指导学生认清阴险狡诈的本质,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结合小说主题,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中确实存在假、恶、丑等阴暗面,教育学生要同它们作斗争,以净化我们的社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四)美育渗透点

  这个故事结构精巧、情节曲折、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体会屠夫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美。

  二、学法引导

  1、本文故事性很强,教学时,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教师或基础较好的学生先讲故事,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以达到铭记于心的目的。

  2、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要注意分辨。课文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如“故、前、敌、顾、洞、隧。止、几何。股”等。

  3、反复诵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领悟小说的生动描绘及作品的中心思想。

  4、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层次线索,分析小说是怎样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狠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点。体会一波三折、富于变化的情节特点,文中和屠户双方矛盾的白热化的转变过程是“顾野有麦场”的描写,精彩细腻,值得回味。

  5、在把握作品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对作品做拓展性思考:这仅仅是在写吗?

  通过思考作品给人们的启示,认真体味议论性文字的深刻含义,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上。要通过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在充分了解屠户与之间攻防转换和最终结局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文言实词以及“眈眈相向”、议论性句子的卡片,进行知识积累。

  3、投影仪。

  4、有条件的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效果会更好。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熟读课文,根据注释尝试翻译,了解放事梗概。

  2、分析屠户和狠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思考、归纳小说的主题。

  4、背诵全文。

  七、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一提起这种动物,同学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凶残的敌人之一。当然,对于狠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东郭先生不是就险些被吃掉吗?今天,我们再来讲述一个发生在屠户和狠之间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三则》,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为其书房——聊斋所题的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的翻译,了解文章大意。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3、分析、归纳文章的主题。

  4、熟读、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学生参考文下注释,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通译全文,了解大意,思考、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翻译重点词句,疏通文义。教师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参考文下注释或依据自己的理解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教师讲评。

  两之并驱如故——两只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的攻击。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犬坐一一像狗似的坐。洞其中——在其中打洞。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2、分析小说的情节。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全文分为两大部分,前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叙述故事情节;第5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发表评论。然后要求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概括每一层次的大意,讨论后明确

  第一自然段写屠户遇,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自然段写屠户惧,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狠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自然段写屠户御狠,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进一步发展。

  第四自然段写屠户杀,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狠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分析完情节后,要求学生复述,加以巩固。

  3、归纳小说的主题。

  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文的主题所在——人有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总结、扩展

  这篇故事揭露了狠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故事的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的形象,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大家要懂得:对待像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翻译全文

  2、解决课后练习二、三

  (六)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朗诵文言课文。

  2、了解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二、教学重点:

  目标3 5

  三、教学难点:

  目标4

  四、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

  2、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五、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讲一则的故事

  教师讲解,可怕吗,表面上看,凶恶、狡诈,贪婪,但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

  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

  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

  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

  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

  一词多义:

  止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得骨止

  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

  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不敢前

  2、讲解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

  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

  1、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又数刀毙之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 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指)

  (八)作业

  [说课精要]本节的内容主要是疏通文意,进一步的理解留到下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

  老师讲述另一则的故事,(见课后)让学生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过度:这则故事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具有相似处,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本性,这一节课我们将进行详细分析

  (三)分析课文

  1、独立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问后交流评价归纳:

  (l)开端:遇。 (2)发展:俱、御。 (3)高潮和结局:杀。

  2、独立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的什么本性?

  提问后归纳:

  (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得骨止,一仍从;后狠止而前又

  至;而两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

  以攻其后也。

  3、讨论: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

  交流后归纳:

  (l)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大窘——骨尽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的跟从,说明他对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这才悟出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结果无效。 “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 “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径去,一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取得胜利。 “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自由发言: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归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片断写作练习: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100字左右,抽查三人)

  要点:对待像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作业

  [说课精要]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结合说写讲的方法、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篇3

  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

  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

  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

  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

  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请同学们拿起书和笔,自己默默地读,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快快快。

  接下来,同学们互相讨论疑难,老师分小组布置任务,每6人负责一个自然段。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句子,二是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招。

  学生分小组讨论。约五分种后,老师让第一组的一名学生翻译,另一名学生指出:“我们的绝招就是加一个字把古文变成现代文。

  第二组:甲翻译。乙:有两个绝招,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参考注释。

  第三组:甲翻译,教师插问:回答我几个问题,哪是“放下”、“拿”、“互相看着”?学生一一回答。教师:我们试试“眈眈相向”。师生表演。

  乙:绝招就是根据注释和所在语境加以推断。

  第四组:甲翻译,师问:什么叫“暴起”?你们的办法是不是就在这里呀?

  乙:我们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要注意辨别。

  第五组:甲翻译。师问:“断其股”是什么意思?“股”到底是大腿还屁股?生答“是大腿”。乙:我们的经验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古文用上。

  第六组:一学生翻译。师问:“罢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乙:我们根据“亦……而……”确定它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

  教师:好,现在我们把大家的成果一起汇报出来,汇报的方式就是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现在你们说说这是什么故事?

  生(许多人):一个屠户和两只狼的故事。

  师:大家已经知道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理解了故事。

  教师串讲故事。

  教师总结学生学习的办法:查、加、改、联。

  那么,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谁?

  师:你们看过朱军的《艺术人生》没有?看过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没有?他们俩就有本领把别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

  我们现在就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请后两闰的同学组成记者团,一起设计问题采访屠户和蒲松龄。前排的同学研究文本,猜猜他们会问什么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据。现在分头准备。

  教师:(三分钟后)“面对面”言谈开始。看看发问的能否问到对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问题准确地回答出来。

  生1:屠户,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流汗?

  生2答:

  生3问: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时候?

  答4:前后都有狼,而骨头都扔完了,我怕前后夹击,狼会吃掉我的。

  生5问:当你发现麦场上的草堆时,你怎么想的?

  生6答:我想这下好了,我有救了。

  生7问:当你看到一只狼装睡时,你为什么要杀他?

  生8答:我想这是的机会,莫失良机,先下手为强。

  生9问:你怎么会到草堆后面杀另一只狼的?

  生10答:并非故意。当我来到草堆旁随便转转时发现的。

  生11答:我想另一只狼一定就在附近,就四处找找,果然找到了。

  师(问生9):你觉得两个人的猜测谁更有道理?

  生12:请问经历了这些,你自认是个勇敢的人吗?

  生13答:应该是,基本上是。

  师:基本上是,你们同意吗?

  生答:同意。

  教师小结这部分的答记者问:屠户基本上是勇敢的,也还算机智的,对不对?(大家造成赞同)

  另一组针对“蒲松龄”的访问开始了。

  问:请问蒲先生,你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

  生1答:因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气氛。

  问:你为什么要笑?

  生2:因为狼想欺骗屠户,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师补充问:写的是狼的故事,为什么故事的结尾却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而不是说“狼之变诈”?

  生3:由狼推广到别的禽兽。

  师(恍然大悟状):我懂了,不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可悲的。

  生问:蒲先生,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寓言?

  生4答:这个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启发。

  师问:蒲先生,你觉得自己写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5答:第4段第2句。(教师提醒他念出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教师示意他表演一下这几句所写,生微眯眼睛,慢悠悠地摇头晃脑。

  师:大家觉得这个“笑”字笑出了人的自豪。那么,在中国古典作品中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纷纷答:凶猛、贪婪。

  师:我刚才听到有同学喜欢看科普文章,动物大世界,说说那里面的狼是怎样的?

  生1:狼是群居动物,他们非常团结合作。

  师:现在有环保主义者提出要“拯救狼”。

  教师结合演示文稿告诉学生三个有关拯救狼的事实。然后问:“你觉得这是什么回事呢?是蒲松龄错了吗?还是环保主义都忘了要保护人类呢?

  现在就让大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文学狼”与“自然狼”的问题研究。

  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才是新时代同学的风貌,让问题伴随始终。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篇4

  《狼》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聊斋志异》里有《狼三则》,都表现了狼的奸诈狡猾这一主题,本文是其中一篇,蒲松龄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机智的屠夫战胜两只狡猾奸诈的狼的故事,表明了面对以狼为代表的恶势力时,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最终胜利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能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理解并掌握“苫蔽,顾,假寐,眈眈,洞,遂,黠,犬坐”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并了解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多角度的阐释自己对文本寓意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3

  课时:一课时

  三教法,学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小组探究法(我主要用在探究并阐明文本寓意)

  学法:小组合作法朗读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堂开始时在PPT上播放狼的图片,边看边请学生回答对狼的印象如何?(奸诈,狡猾,团队合作,聪明,若有学生回答出聪明等词,教师可以引导说,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狼这篇文章,看看到底是狼聪明还是人聪明)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给下列汉字注音

  缀,窘,苫蔽,眈眈,瞑,尻尾,假寐,黠

  2,解释下列文言词的含义

  缀,并驱如故,顾野有麦场,苫蔽,弛担持刀,眈眈,犬坐,意暇甚,暴起,洞其中,隧入,尻,盖,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重点在于解释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有感情朗读

  学生自读(每组派一个代表朗读)教师课文评价并指导,然后老师范读,最后听录音。

  (四)文本研习

  1.熟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在前面多次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概括一下这个故事(要求语言简练,概括全面)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提问不懂的字词,让其他学生进行解答,发挥大家的积极性,遇到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教师再进行讲解。

  2.深入思考,进行探究

  问题一:默读课文,并划出文中写狼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这两只狼的哪些特点。

  贪婪:“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如故。”

  狡猾: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问题二:文中除了写狼,还写了屠夫,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文章是通过什么来刻画屠夫的?请在课本中圈出屠夫与狼搏斗的动作,并分析,你看到了一个的屠夫。

  通过动作描写,第3段的“顾”,“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毙”“转视”“断”等动词,“顾”,“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毙”表明屠夫的勇敢和善于抓住时机,转视表明屠夫的谨慎、小心。

  问题三:(1)两只狡猾贪婪的狼被屠夫“毙之”,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2)这句话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态度?

  尽管狼很狡猾凶残,玩弄阴谋,但在与人的斗争中,只会自食其果,因为人有着狼没有的智慧和力量。

  (3)作者在这里只是嘲讽的狼吗?

  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狼,而是狼所代表的黑暗的恶势力。面对这样的恶势力,我们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问题四:作为一个故事,文章在第四段就已经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增加第五段,是否画蛇添足?以前学过的哪篇文章在文章结构上(先叙述后议论)和本文相似?

  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式,在《聊斋志异》里基本上每篇文章,在叙述后蒲松龄都会发表一下自己的评论了,上学期学过的《伤仲永》,和这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类似,都是先叙事后议论,不仅这些,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文章后面就有“太史公曰”,这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格式,只不过蒲松龄做了一些调整。

  3.课外拓展阅读

  (1)阅读《聊斋志异》《狼三则》其中的其他两则

  (2)参看电影《狼图腾》,深入思考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狼,并写成一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3)展开想象力,把本文改编成白话文;同时将两者进行对比,初步领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凝练之美。

  五板书设计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蒲松龄的文学知识。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准确翻译课文。

  2、反复诵读,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对塑造形象的作用。

  3、学习屠户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自己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建议以热播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引入或与狼相关的成语引入(辨狼之本性)。

  师:最爱平底锅的灰太狼是一只怎样的狼?(生答略)

  二、组代表解读学习目标

  三、生结合资料链接介绍蒲松龄及其作品。

  四、课文研读

  1、(活动一)一读课文,正音辨句,做到流畅自然。

  (1)字音:缀行大窘积薪苫蔽弛担持刀眈眈相向少时

  目似暝意暇甚隧入尻尾假寐狡黠顷刻

  (2)重点句子节奏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恐/前后受其敌

  其一/犬坐于前以刀/劈狼首

  一狼/洞其中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活动二)二读课文,结合注释读译课文,掌握文意。

  A通假字止有剩骨止同只

  B、一词多义

  意: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敌: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前: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

  止: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之:又数刀毙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久之两狼之并驱如故

  以:投以骨以刀劈狼首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

  其:恐前后受其敌场主积薪其中

  屠乃奔倚其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词类活用

  一狼洞其中(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狼不敢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3、(活动三)课文悟读,理清情节、分析形象。

  (1)从文中找出交代时间变化的词语:少时、久之、顷刻

  (2)以“狼”为中心词,在横线上填入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毙狼——作者议狼

  (3)形象

  狼:凶狠贪婪:缀行甚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阴险狡诈: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屠户:忍让反抗机智勇敢细心勇于斗争、善于斗争、除恶务尽

  ①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②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顾”“奔”“倚”“弛”

  “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活动四)课文理读,把握主题、写法。

  (1)“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指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恶狼,而是借“狼”来讽喻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及恶势力。

  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一味退缩,只会助长敌人气焰。/要冷静,利用有利地形和条件,予以反击。

  (2)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议论。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五、课外练笔:将此文改编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白话小说,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可以适度创新。

  提示:①开头可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突出屠夫的紧张心理②“投以骨”时,屠夫的心理活动③屠夫看到麦场时的心理④屠夫杀狼的经过⑤两狼的动作、神态描写⑥结尾可呼应开头,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反衬屠夫得胜而归的喜悦心情

  附1、创新型课文描写示例

  一条小路,蜿蜒的伸向远方,夕阳的余辉照得小路发黄。在通往集市的方向,来了一个挑着扁担的生物,近一看,原来是屠夫。看着扁担中剩下的骨头,屠夫不禁笑了,小声嘟哝道:“终于攒够钱了,明天女儿过生日就送她期待已久的MP3吧!”

  余辉照在他脸上,才发现时间不早了,本来打算欣赏欣赏这夕阳,可惜今天无缘了,“老婆孩子还在家里等我吃饭呢!”屠夫长叹道,“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明天又要起早了”。说罢,加快速度往前走了。

  刚走10分钟,人的第六感觉告诉他,他后面有东东跟着。于是,猛地一回头。好家伙,真可谓“屠夫一回头,吓死一群牛。”后面的两匹狼脸色煞白,跟贫血没啥区别。还好这两匹狼心理素质还可以,不然,他现在已经在抢救中了。

  屠夫看是两匹狼,不由得一惊,“这条路治安这么差?都有狼了,下次一定要去法院申诉。”屠夫自言自语说。立马甩下骨头,拎着空扁担,跑的比兔子还快...

  屠夫跳到了一堆柴薪下,刚想喘口气,两匹狼就追上来了。“老家伙,你以为现在是什么时代,那种无聊的诱饵谁会中?”其中一匹狼说。屠夫见双拳难敌四爪,连忙下跪道:“两位狼爷爷,今天就放过我吧,我上有老,下有小,而且还没有办人寿保险,要吃我的话也等我办完人寿保险再吃啊”。“切,这种话我都听出耳茧了,谁信你”。一匹狼说。屠夫见没用,立马拿起菜刀,“来呀,谁怕谁。”那两匹狼一番耳语后,其中一匹走了,另一匹坐在原地,一言不发。

  大约过了三分钟,屠夫看看手表,7点半了。他可不想让老婆担心,就豁出去了,拿着菜刀冲上来,吼道“看我,降狼十八砍!!”十八刀后,地上多了一条狼的尸体。

  当他准备拿扁担时,不经意发现柴薪后面多了一条狼尾巴。

  屠夫顿时明白了,冷笑道:“哼哼,你小子想阴我,下辈子吧!”说着一刀下去,血肉模糊。狼拼着最后的力气,从柴薪中爬出来,奄奄一息的说“如果上天给我一个重来的机会,我会对你说三个字:我....恨你,如果硬要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N年!”刚说完,又一刀下去,驾鹤归西了。

  屠夫挑起空扁担,狂笑道:“狼?也不过如此。正所谓,一切皆有可能”。

  附2、

  与狼有关的故事:狼和小羊、东郭先生和狼

  与狼有关的成语:狼心狗肺、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狈为奸、狼吞虎咽、鬼哭狼嚎与狼有关的谚语: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狼披羊皮还是狼、狼行千里吃人,狗到天

  边吃屎。

  与狼有关的歇后语:狼吃东郭——恩将仇报狼头上长角——装洋(羊)

  撵走了狐狸住上了狼——一伙更比一伙凶)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篇6

  今天《狼》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这堂课有更多的收获,是我在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我觉得文言文教学最需要的就是朗读与熟读来体现它独有的美感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文言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不容易理解,需要反复的读。

  对于本课我是从读切入,通过读文本来走进文本。整堂课的环节设计,依据学生的认知做了安排。通过“四步”引导学生来完成对文本的理解。第一步读准,能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正音,断句。第二步读通,依据注解同桌互译,翻译文本,达到理清文意;第三步读懂,读出形象,狼的特点,屠户的形象;第四步读主旨,对文意深入理解,读懂主旨。通过四步读打通文本,这堂课能按照教学设计很好完成,教学目标最终也达成。

  反思这堂课的不足,整堂课的设计完全是一种传统教学的模式,缺少创新,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动仅仅是围绕问题,范围内的探究活动,没有很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度思考探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文言基础弱,对学生独立性不放心,唯恐掌握不到位,没有很好的放手,没有很好的按照课标要求去做。自然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活动与学习的能力。

  通过这一课的讲解,我认识到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做到“五方会谈”,就像王崧舟老师所说,“五方”主要指文本、作者、教师、学生、编者、缺一不可能的教学内容。多去专研作者、专研教材、专研学生、专研编者等。争取有自己的创新课。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篇7

  练一练

  1.给加粗字注音。

  缀行甚远(    )                   并驱如故(    )

  积薪其中(    )                   苫蔽成丘(    )(    )

  奔倚其下(    )                   眈眈相向(    )

  少时(    )目似瞑(    )意暇甚(    )

  意将隧入(    )                   乃悟前狼假寐(    )

  狼亦黠矣(    )

  2.你对课文了解吗?

  (1)《狼》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________。

  (2)《狼》叙述了________,告诉了人们________道理。

  议一议

  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3.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读一读

  课内阅读: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寐,盖以透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加粗的字。

  缀:                   顾:                   犬:                  洞: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文中加“▲”的两个“其”各代什么?

  4.下边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一犬/坐于/前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课外阅读: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1.解释句中加粗的字。

  a.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    徒:

  b.南山有竹,不柔自直。                        柔:

  c.岂可及乎?                                            及:

  d.括而羽之,镞而砺之。                        括:  砺:

  2.翻译下列各句。

  a.子曰:“汝何好乐?”

  译文:

  b.吾非此之问也。

  译文:

  c.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译文:

  3.本文讲的是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方法。

  4.孔子用“括而羽之,镞而砺之”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用“其入之不亦深乎”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写

  展开想像,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参考答案

  议一议

  1.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陵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2.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读一读

  课内阅读:

  1.紧跟  回头看  像狗似的  打洞

  2.略

  3.①“它们”,代两狼  ②“它”,指柴堆

  4.d

  5.对于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否则,就没有出路。

  课外阅读:

  1.a.只是  b.通“揉”  c.赶得上  d.通“刮”磨

  2.a.孔子说:“你有什么喜好?”b.我问的不是这个。

  c.刮过了,并给它安上尾羽,装上铁头并把它磨锋利了,它进的不是更深吗?

  3.学习的重要性  比喻

  4.学习

  5.学习的作用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朗诵文言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重点:

  目标 3 5

  教学难点 :

  目标4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

  2.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

  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

  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

  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

  一词多义: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2.讲解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

  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

  1.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八、作业

  A.课后练习二。

  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本节的内容主要是疏通文意,进一步的理解留到下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理解刻划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

  目标1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

  老师讲述另一则狼的故事,(见课后)让学生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过度:这则故事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狼具有相似处,狼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本性,这一节课我们将进行详细分析

  三、分析课文

  1.独立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问后交流评价归纳:

  (l)开端:遇狼。

  (2)发展:俱狼、御狼。

  (3)高潮和结局:杀狼。

  2.独立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问后归纳:

  (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

  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

  以攻其后也。

  3.讨论: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

  交流后归纳:

  (1)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 “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 “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自由发言: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归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片断写作练习:《狼》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100字左右,抽查三人)

  要点: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三题。

  2.预习短文两则

  3.默写课文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篇9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只是)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shǐ,猪)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篇10

  余映潮教例评析

  赛读赛讲,分层互促

  ——《狼》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预习要求:孰读课文,看注释

  教读这一节课,共分四个环节。

  一、学生提问比赛。(10分钟)

  鼓励成绩差的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问难。鼓励成绩好的学生踊跃解答问题。解答欠周全的,由教师补充。

  若学生已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如“意暇甚”与“意将隧人”的两个“意”的词义是否相同等等。

  二、学生分析比赛。(15分钟)

  学生中有好、中、差三个层次。设计三个问题供分析:

  1、《狼》故事情节 (差等生)

  2、狼之黠 (中等生)

  3、《狼》的主人公是狼还是人,为什么 ? (优等生)

  同学们自由选择,先笔写五分钟发言提纲,再讨论、发言、教师小结。要鼓励、表扬勇于向难度大的问题“进攻”的差学生。

  三、学生背诵比赛。(10分钟)

  要求最多10分钟背完全文。成绩差而背诵快的,得表扬。

  四、学生做练习比赛。(10分钟)

  练习形式:油印或者投影。

  第一层次练习。

  解释词义:

  ①一狼得骨止 止有剩骨

  ②狼不敢前 恐前后受其敌

  ③一狼洞其中 以攻其后

  第二层次练习。

  ①解释词义:

  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人

  ②指出加点词的含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顷刻两毙

  第三层次练习

  ①写出含加点词的成语。

  积薪其中( )

  并驱如故( )

  前狼假寐( )

  弛担持刀( )

  ②找出表现狼阴险狡诈的句子,并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缀行甚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两狼之并驱如故

  要求:

  第一、二层次练习为必做题,第三层次练习为选做题,选得多而做得正确的,发小奖品。

  [评析]

  这个教例很具创造性。

  教者把关切的目光投向语文差生,用分层次互相促进的方式让差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用激励、鼓动、表扬的手段让差生感受到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地位。

  教者也同样重视成绩好的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对他们提高要求,鼓励他们参与竞争,好学生也因教学标高不同而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在学习中始终有一种动力。

  赛问、赛讲、赛背、赛练,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竞争性、激励性,课堂教学流程加快,流量增加,流速提高,紧凑的教学结构,有助于从根本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广阔的空间。他们积极的心理机制被成功地诱发,集中思维能量,运足个人才思,一次次地向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发起“进攻”,意志、自信等心理品质受到良好的培养。

  赛读赛讲,分层互促,这样的设计思想适用于语文教材中很多精美的短篇。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篇11

  【教学实录】 

  步骤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狼的出现,是动物版图上最奇妙的一笔,是生命交响乐中最富华彩的乐章。它不像羊那样温顺地吃草,它是以别的生命为生命依托的猛兽,凶残是自然界赋予它的本性。”周老师一边说着,一边放了两段录像,一段是狼对天嚎叫;另一段:“这是美丽的阿拉斯加大草原,春天到了,可爱的小白兔出来觅食,狼发现了自己的猎物,开始追击……”她接着说?熏“问题是狼的凶残之中,又渗透着智慧的成份,这就给狼的故事包裹上了重重叠叠神秘的色彩,使它成为人们比对其他猛兽更感兴趣的话题。古今中外,有关狼的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也要来欣赏一个关于狼的故事……”

  步骤二、疏通字词 读顺句读

  周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参照注释,或者运用已经掌握的一些文言文知识先尽力自行解决文字障碍问题。若难以解决,可以“合作攻关”,也可向老师提问。有学生提出,文中多次出现的“之”和“止”这两个词分别怎样解释。对“之”,周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并提示他们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对文中的“之”———作出辨别、解释。对“止”,周老师依然坚持让学生先说,多说,她只在难点或关键的地方稍作点拨。

  学生就书上把“投以骨”解释为“把骨头丢给狼”提出自己的困惑。周老师要学生从比较原句和翻译句词义和顺序之异同的角度入手,自行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即省略和“倒装”。然后,她要学生特别注意“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一狼洞其中”、“其一犬坐于前”、“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中的加点词的特殊用法,通过翻译,学生对此基本都能理解。

  然后请一名学生朗读全文,要求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多字,尽量不“破读”。学生读得很好,周老师尤其赞赏他读准了“其一犬坐于前”、“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等句。最后师生齐声诵读全文。

  步骤三、变换角度 读评故事

  “这篇课文用181个字写了一段波澜起伏的人与狼生死搏斗的故事,它的情节可以分为几段?我们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周老师提示学生可据此齐读(可背诵)。然后她请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从中任选一段,用第一人称“我”来描述屠夫当时的心理。

  经过酝酿,学生“表演”。以下是几段比较精彩的“台词”:

  [遇狼]天这么晚了,快半夜了吧!怎么这路上一个人也没有,真有点阴森森的,听说这儿常有狼出没,可别让我碰上了!还好,今天生意做得不错,肉卖完了,只有点骨头了。啊!前面有个黑影子,不会是狼吧?(语气惊恐)啊!天哪,真的是狼,而且是两只,我的妈呀!

  [惧狼]怎么办,怎么办?!对了,扔块骨头给它们吧。求求你们放过我吧……我这儿还有几块骨头,给……我给你,我给你,都给你,求求你放过我吧!怎么老是有一只狼跟着我?呀,天呀,我的骨头没了,天要绝我了,我要死了!

  [御狼]老天啊,难道我今天真的要命绝于此吗?它们跑得真快,跑过来了……我的腿抖得真厉害。看起来它们要对我前后夹攻,怎么办?我不能坐以待毙啊!哎,那里有个麦场,我不如跑过去*在草垛下和它们拼了。呀———我的刀呢,嗯,在这儿(做出持刀状),看你还敢不敢吃我?(语气惊魂未定)

  (对“御狼”一段“惊魂未定”心理的“表演”,另一学生认为:屠夫已经没有前面两段那么惧怕了,他要准备自卫反攻。书上说:“弛担持刀”,此时他应该是沉着坚毅、从容不迫的。)

  [毙狼]嗯,它们好像有点怕了。咦?那只狼怎么走了,这只狼好像困了,不会吧!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管他了,先杀了眼前的这只!嘎喳、嘎喳……总算好了,不对,听别人说狼是很狡猾的动物,还有一只狼肯定有什么花样,让我找找看(作寻找状)。啊,在这儿,想打洞钻进去从后面来吃我?没门儿,你的末日到了,我先砍断你的后腿,看你还神气!嘎喳……原来前面那只狼困了只是假象啊,它想让我放松警惕,然后来个前后夹攻呢,好险啊,幸亏我没有犹豫。

  “……如果要大家来揣摩狼当时的心态,又该怎样描述和表演呢?”一波才平,一波又起,周老师再次点燃学生表现的欲望,“仍然要扣住几个主要情节,(板书)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假寐诱敌,挖掘出狼的性格。请大家两人一组作准备。”

  学生准备毕,周老师请其中一组学生进行全程表演,她则用客观叙述的语气旁白屠夫的行动。

  两“狼”的“对白”曲折起伏,生动逼真,简括如下:饿了想找点吃的→见到人很高兴,想吃人但又为他的高大壮实而惧怕→心生轮流吃骨头、轮流盯梢屠夫,使屠夫疲于“奔命”最终力竭而懈怠的鬼胎→定下前后夹攻、咬死屠夫的歹念→想以“假寐”来迷惑屠夫……“太逼真了,让人身临其境,我仿佛看到狼紧追不舍、步步紧逼的贪婪;又好像看到狼轮流吃骨、假寐诱敌的狡诈。可是,狼再聪明也敌不过万物之灵的人啊!接着,周老师引导学生读、议、思作者最后几句感慨性的话句。

  步骤四、读出情境 整体欣赏

  “这篇精彩的故事,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理解,朗读起来会有不同的味儿。让我们在理解了的基础上,用朗读进行一次再创造———”周老师请一名学生用讲故事的语气朗读全文,并配上一段背景音乐;要求其余学生跟着他默诵,尽可能随着情节的推移,想象并进入故事所营造的情境之中。

  步骤五、拓展迁移 思维创新

  “……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审视问题的传统视角,从狼的角度说一说,它们听完故事后会有什么想法?作为狼,它从同类失败的遭遇中,又能汲取哪些教训呢?”周老师问。学生对此饶有兴趣,有的说“知彼知己才能百战百胜”(不应以身强力壮并手持快刀的屠夫为敌),有的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时机(在屠夫“弛担持刀”之前下手)最重要”,有的说“不要自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贵有自知之明”,等等。

  请学生看两段片子,一是狼“一家四口”相亲相爱,共进午餐的情景;一是狼为看望被敌人抓走的人类朋友,冒着枪林弹雨,久久不忍离去的情景。紧接着,周老师还要学生以狼的身份向人类诉说一下自己的苦衷。学生有的说:“人是生命,动物也是生命,都有生存的需要,也都有生存的权利。”有的说:“人类不能滥捕滥杀各种动物,某些动物种类的灭绝也会给自然和人类带来危害,恶待动物朋友,也就是恶待自己。”

  周老师最后总结:“同学们谈得真好,老师也从中受到不少启发。记得一篇童话中,一只小鸟对人说:‘我知道这世界是你们的,可是没有我,你的生活也没有这么美。’是的,如果人和动物之间能够多增进沟通,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生命之间都可以架起一座桥梁,所有的生命都可以成为朋友,而我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美好……”

  (周晔执教,南通第一中学;冯卫东整理,南通市教科所)

  【评点】

  俞祖平(通州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这堂课冲破了陈旧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渗透了新课标精神:①导入新课新颖生动。教师对狼既残酷、又灵慧的神秘性进行了虚实结合的描述,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扩大了学生的想象空间。②疏通字词、读顺句读实实在在。一般情况下,是由教师或请学生在黑板上给生字词注音、解释,然后请学生读、记。周老师不是这样,她先让学生以“个人解决”和“合作攻关”相结合的方法自行解决文字障碍,然后提出疑问。例如对虚词“之”,周老师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之”,再根据具体语境,作出辨别和理解。这就是“授之以渔”。同样对“止”、“投以骨”等问题,都是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提出问题,集体解决。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③读、评故事,整体感知,更是精心设计,匠心独运。教者决不带任何表演成分,而是充当导演;让学生积极表演,努力参与。尤其是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我”来描述屠夫当时的心理,更有不少出彩之处。学生个个进入了角色,对“遇狼”、“惧狼”、“御狼”、“毙狼”四段情节想象丰富,描述准确生动,表达和表现都十分传神,可谓精采纷呈、高潮迭现。“拓展迁移,思维创新”中,周老师还是让学生正反思考,分别从屠夫和狼的不同角度来总结经验教训,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加深对动物的认识,对自然的认识。保护动物也即保护自然,保护人类自己,所有的生命都可以成为朋友 ———这就是这堂课的人文性所在。

  当然,对某些文言语句适当让学生翻译一下,或者用较少时间让学生复述一下故事情节,也未尝不可,这样或许会使本堂课的教学更加充实一点。

  整堂课着力贯彻了“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的教学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既掌握了文章的生字词和主要内容,又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袁 菊(南通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这堂课一反文言文教学“师授生受”的传统模式,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关于课堂教学的新理念:①自主研读,夯实基础。对字、词、句的疏通全无教师串讲之弊,放手让学生解决:自由研读,参照脚注;回顾旧知,新旧比照;结合语境,自我揣摩;辨析阅读,探寻规律;读顺句读,读中悟义。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口诵心惟、触类旁通,以自行研读为主,辅以伙伴学习,合作攻关,很快就疏通了全文,效率比较高。新课改要求教师以科学方法让学生自主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这一点,本堂课较为到位。②情境学习,趣味变式。教师充分注意课文情节曲折的特点,注意初中生心理特点,设置诸多学习情境,让学生披情入文,含趣细品,收效显著:开头语言描述、录像呈现,使学生顿生“愤悱”之情,兴趣陡涨;然后对屠夫心理活动进行变式叙述,生动形象,自然熨贴;再后来,让一小组全程表演两狼对话,惟妙惟肖,逼真逗人;最后播放背景音乐,改用讲故事的方式串读全文。课堂全程都溶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本课将极易滞重刻板的古文学习转换成飘逸灵动的情景短剧,学生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③个性阅读,独特体验。作品的内涵、主旨应由读者在阅读鉴赏中自行发现,自主建构。周老师从故事表层宕开一笔,抛开传统的也是唯一的主题,启发学生从狼的角度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诸如,“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抓住时机方能取胜”,“小利勿贪”等等。让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交流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这是本课的又一大亮点。

  张永林(海门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这是一节真正让学生动起来的课,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反映了教师对自我在课堂教学中应有角色的准确定位。

  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走进彼此的世界,达到共生共进的目的,没有民主、宽松的氛围是做不到的。周老师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出色。学生对屠夫和狼的心理揣摩与演绎等富有张力的主动参与和课堂表现,就是周老师教学民主、人格平等的反映。

  关于多媒体辅助手段的运用,我以为,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由文字所引起的理解、联想、想象往往超出语言本身。而很多教师用多媒体演绎文本的语言形象,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其实窄化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丧失了许多再造语言形象的机会,干扰了学生的阅读体验,长此下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将会日渐萎缩。而周老师运用得可谓恰到好处,她没有用多媒体来代替学生的语言感悟、体验和理解,凡涉及语言揣摩、品味的环节,都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严格地说,课件在整堂课上只用了两次:上课伊始,放了两段“狼”嚎叫和“狼”追击猎物的录像,这一设计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狼”的声音和形象,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还有一处是课的最后放了两段“狼”作为地球生命个体存在的另一种生活画面,把学生引向对自然生命的关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狼”有了重新认识。这两处既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具象化、情境化的作用,又使之成为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

  我觉得“第五个步骤”值得商榷。周老师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由对屠夫和狼的文本认识转向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但是这样一来,冲淡了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深刻把握,游离了文本作者、教材编者的意图,不无舍本逐末的意味。新课改反对“教教材”,强调“用教材教”,但并不是说可以放弃教材,或者对教材作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对于教材,首先要进入其中,去理解它,感悟它,然后才是走出其中,拓展它,生成它。对文本的拓展延伸不是没有边际的,必须立足于文本,依从文本作自然生发。这堂课最后的延伸拓展似乎显得牵强了些,与文本的勾连少了点。试想,教一篇如《斑羚飞渡》之类的文章,是否也可以作这样的延伸拓展呢?在我看来,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段时间放到读通、读顺、读懂的训练和质疑评读上来。

  冯卫东(南通市教科所):我想补充两点意见:第一,文言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因材施教”。我这里所说的“材”,不是指教学对象(学生),而是指教材,即文章本身。《狼》一文情节曲折动人,对这一类叙事性特强的文言文本,我们不能因为“夯实基础”的需要,而一味地进行字、词、句的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情节引人的优势,赋予教学过程以情节性、生动性、趣味性,也就是张永林老师所说的,要“让学生动起来”,要让课堂动起来。失此,所谓的“扎扎实实”就会“演变”成僵化、呆板,就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片面和偏颇。也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如果不是《狼》这篇、这类(情节生动的)文言文本,而是其他的或者以情感感人、或者以事理晓人等等一类的文本,我们也让学生像这堂课一样频繁地、热闹地动起来,就很有可能背本趋末,很有可能“外强中干”,很有可能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堂课的成功也应归因于教师对文本文体特征的充分体认,对文本文体特征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发挥。第二,我有幸到现场听了这堂课。这是一堂完美得几乎没有什么缺陷的课,也正因此,听课之中、之后,我反而生出一丝缺憾感。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之”、“止”的意义和用法,“投以骨”的译法,等等),都是本文的重点或难点所在,一俟学生提出,屏幕上立刻显示出来,而且有着重号、下划曲线等标记;后来,学生的表演差不多“天衣无缝”……可以看出,教师对此是有备而来的,或者说,师生课前都“有备而来”———曾经“预演”过。从“常理”上说,对于一个如此规模的公开教学活动,对于一位执教才几年的青年教师,情有可原;但如果从新课改的理念,从自然真诚的教风要求来衡量,这又是应该努力加以摒弃的。

  胡明道执教初一语文 

  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 

  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 

  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 

  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 

  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请同学们拿起书和笔,自己默默地读,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快快快。 

  接下来,同学们互相讨论疑难,老师分小组布置任务,每6人负责一个自然段。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句子,二是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招。 

  学生分小组讨论。约五分种后,老师让第一组的一名学生翻译,另一名学生指出:“我们的绝招就是加一个字把古文变成现代文。 

  第二组:甲翻译。乙:有两个绝招,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参考注释。 

  第三组:甲翻译,教师插问:回答我几个问题,哪是“放下”、“拿”、“互相看着”?学生一一回答。教师:我们试试“眈眈相向”。师生表演。 

  乙:绝招就是根据注释和所在语境加以推断。 

  第四组:甲翻译,师问:什么叫“暴起”?你们的办法是不是就在这里呀? 

  乙:我们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要注意辨别。 

  第五组:甲翻译。师问:“断其股”是什么意思?“股”到底是大腿还屁股?生答“是大腿”。乙:我们的经验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古文用上。 

  第六组:一学生翻译。师问:“罢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乙:我们根据“亦……而…… ”确定它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 

  教师:好,现在我们把大家的成果一起汇报出来,汇报的方式就是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现在你们说说这是什么故事? 

  生(许多人):一个屠户和两只狼的故事。 

  师:大家已经知道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理解了故事。 

  教师串讲故事。 

  教师总结学生学习的办法:查、加、改、联。 

  那么,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谁? 

  师:你们看过朱军的《艺术人生》没有?看过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没有?他们俩就有本领把别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 

  我们现在就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请后两闰的同学组成记者团,一起设计问题采访屠户和蒲松龄。前排的同学研究文本,猜猜他们会问什么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据。现在分头准备。 

  教师:(三分钟后)“面对面”言谈开始。看看发问的能否问到对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问题准确地回答出来。 

  生1:屠户,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流汗? 

  生2答: 

  生3问: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时候? 

  答4:前后都有狼,而骨头都扔完了,我怕前后夹击,狼会吃掉我的。 

  生5问:当你发现麦场上的草堆时,你怎么想的? 

  生6答:我想这下好了,我有救了。 

  生7问:当你看到一只狼装睡时,你为什么要杀他? 

  生8答:我想这是最好的机会,莫失良机,先下手为强。 

  生9问:你怎么会到草堆后面杀另一只狼的? 

  生10答:并非故意。当我来到草堆旁随便转转时发现的。 

  生11答:我想另一只狼一定就在附近,就四处找找,果然找到了。 

  师(问生9):你觉得两个人的猜测谁更有道理? 

  生12:请问经历了这些,你自认是个勇敢的人吗? 

  生13答:应该是,基本上是。 

  师:基本上是,你们同意吗? 

  生答:同意。 

  教师小结这部分的答记者问:屠户基本上是勇敢的,也还算机智的,对不对?(大家造成赞同) 

  另一组针对“蒲松龄”的访问开始了。 

  问:请问蒲先生,你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 

  生1答:因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气氛。 

  问:你为什么要笑? 

  生2:因为狼想欺骗屠户,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师补充问:写的是狼的故事,为什么故事的结尾却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而不是说“狼之变诈”? 

  生3:由狼推广到别的禽兽。 

  师(恍然大悟状):我懂了,不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可悲的。 

  生问:蒲先生,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寓言? 

  生4答:这个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启发。 

  师问:蒲先生,你觉得自己写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5答:第4段第2句。(教师提醒他念出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教师示意他表演一下这几句所写,生微眯眼睛,慢悠悠地摇头晃脑。 

  师:大家觉得这个“笑”字笑出了人的自豪。那么,在中国古典作品中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纷纷答:凶猛、贪婪。 

  师:我刚才听到有同学喜欢看科普文章,动物大世界,说说那里面的狼是怎样的? 

  生1:狼是群居动物,他们非常团结合作。 

  师:现在有环保主义者提出要“拯救狼”。 

  教师结合演示文稿告诉学生三个有关拯救狼的事实。然后问:“你觉得这是什么回事呢?是蒲松龄错了吗?还是环保主义都忘了要保护人类呢? 

  现在就让大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文学狼”与“自然狼”的问题研究。 

  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才是新时代同学的风貌,让问题伴随始终。

  授课人:刘磊(新华中学)

  地点:初一.一班

  时间:2004年3月17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同学们知道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呢?

  生1:引狼入室

  生2:狼子野心

  生3:狼烟四起

  生4:狼吞虎咽

  生5:狼子野心

  生6:狼狈为*

  生7:狼狈不堪

  师:看来大家积累的成语不少,那么从这些成语来看,他们反映了狼的什么本性?

  生1:狡猾

  生2:残忍

  生3:凶暴

  师:对,我国清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狼》这篇文章中把狼的狡猾刻画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看一看我们人,也就是屠夫在如此狡猾的狼的面前有时如何做的呢?大家把书翻到210页,看看蒲松龄时何许人也?

  生: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本篇文章节选自《聊斋志异》,它是我国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艺术成就很高。

  师:好,同学们用笔把这段文学常识画出来。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知道有什么方法能够学好它吗?(学生思考)我们先从古人那里看看有什么启示,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来学好文言文的要诀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读”。所谓“三分鉴赏,七分阅读”也就是这个道理。既然要读,就要读的“响亮”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一步:认读。(教师板书)要求是:“字正腔圆”,(教师板书)吐字清楚,速度放慢,做到准确无误,声音饱满响亮。为了能够到我们的要求,首先大家把课文默读一遍,结合课下注释,并拿起笔圈画出你认为容易读错或者其他同学容易读错的字。

  生:(开始默读,拿起笔来圈画……)

  师: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那些字是我们应该注意把握的?

  生1:我认为有:缀、窘、薪、苫、这几个字。

  生2:还应该有:眈 、瞑、暇、 隧。

  生3:还应该有:寐、黠、*。                

  师:(打出投影)大家看看,这是老师把刚才同学们总结的加上增添的一些字词。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读字词……)

  师:好,完全正确,看来大家预习的不错!下面我们来气读一遍文章。

  生:(齐读文章……)

  师:同学们声音洪亮,能够大家我们第一步的要求了。“字正腔圆”是读好一篇文章的初步要求,要读的再好一些呢?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文义有一个了解,下面我们进行:译读。通(其)解(其)惑(教师板书),首先请大家默读课文,借助课后的注释来翻译文章,同时用笔勾画出不懂得生字词或者句子。

  生:(开始默读翻译文章……)

  师: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下面我们分四人一组,讨论刚才大家在自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生:(开始大声地讨论,教师巡回察看并随时回答学生的提问)

  师:好,现在大家在讨论后仍旧有疑问的字词句可以提出来,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解决。古人说“学则须疑,疑源于思,思然后能学”,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生1:“屠自后断起股”的“股”字是屁股的意思吗?(学生笑)

  师:先前有一个字是屁股的意思,是什么?

  生:*

  师:对,那么这个“股”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2:老师,我知道,是大腿的意思!

  师:哦,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里面没有注释的呀?

  生:我查的字典,字典里面说“股”是大腿的意思!

  师:好,这位同学对知识是求甚解的。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同学们以后在读古文的时候,不仅可以借助于文中的注释,并且要注意象这位同叙一样能够借助基本的工具书解决。

  生3:“前狼止而后狼又止”如何翻译?

  生4:就是前边的狼停止了,而后边的狼又跟上了的意思。

  师:文言文的翻译有“信,达,雅”三个原则。“信”就是翻译的准确,合乎原文,“达”翻译的要通畅,“雅”就是翻译的要美,要有文采,刚才那名同学是按照“信”和“达”的标准翻译的,而翻译的方法有不外乎:“对”、“换”、“留”、“删”、“补”、“调”、“变”七个字。谁再试一下?

  生5: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而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了。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怎么翻译?

  生7:就是想要从隧道中钻过去从身后攻击屠户。

  师:正确!

  生8:“意暇甚”的意思应该是说明狼的神情很悠闲,为什么“甚”字要放在最后呢?

  师:那我想问一下,“甚”是什么意思?

  生8:是“很”的意思。

  师:那你想一想现代汉语中有没有这种情况呢?

  生8:有的,比如说:我高兴得很。

  师:对,那么这个“很”字在这里为什么要放到最后呢?

  生9:是起到一个强调的作用。

  师:是的,古文有些语法现象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仍旧遗留了下来,所以我们有时可以用现代汉语的知识来解决古文里的理解问题。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就叫作“互动法”吧!

  师:好,还有问题吗?……下面我们来看看本文中出现的一些文言文的特殊现象:词类活用现象。从名称上看大家知道“词类活用”是什么意思吗?

  生1:是不是词可以灵活的用?

  生2:应该是词性可以灵活的用。

  师:对,(教师打出投影指导学生学习文中的重点词和认识词类活用的现象)

  师:大家看看文章一共有几段话?

  生:5段。

  师:我们能不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段的段意呢?

  生:我看可以分别概括成: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和评狼。

  师:非常好。(教师顺势板书)准备工作我们已经结束,下面进入读书的最高境界:美读,入韵入境(板书)这就要求我们读出感情,像讲一个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把自己融入到文章之中去,用你的心跳感受作者的心跳,用你的感情体会主人公的感情。举例来说,同样的一句话,我们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停顿会有不同的意思。文中的“屠大窘”应该如何读?

  生:屠大窘(大字重读)

  师:你为什么要把“大”字重读呢?

  生:因为这个时候情况非常危急,屠夫一个人是斗不过两只狼的,把“大”字重读时强调情况的危急。

  师:看来这名同学对文章的悟性很高呀,同学们再看看第一段如何读?

  (生读了几遍,不理想)

  师:大家想象一下:日已西沉,山路蜿蜒崎岖,西周寂寥无人,寒意彻骨,忽有两狼影紧随,屠心中惧意犹升,形势突变,我们用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再读,读出了味道)

  师:文章不仅要会读,而且很重要的一点还要会品。(教师板书:品读,解意体蕴)我们分组讨论一下,看看文中那些地方反映了狼的性格特点,那些地方反映了屠户的性格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察看)

  师:好,我们来说说看。

  生1:我找的反映狼狡猾的。在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与前,目似瞑,意暇甚”狼是不会说话的,但是他们在柴草堆前表现的两人吃惊的默契。同时这只狼是是在迷惑屠户,使他失去警觉,而另外一只狼则“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生2:我找的是“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我觉得这个也说明了狼的狡猾,因为他们没有贸然的上前把屠夫吃掉,而是跟着他做了很远,等待时机。

  生3:我找的是“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我觉得这里也能反映狼的狡猾。当他们看到屠夫有武器之后,也是不敢贸然上前,而是在想办法,这才出现了后面的他们狡猾的行动。

  生4:我找的是反映狼贪婪的。对屠夫扔下的骨头,他们一方面不客气:吃;一方面“一狼得骨止而一狼仍从”

  生5:我找得是反映屠夫勇敢、果断的。如“屠暴起,以刀辟狼首”如果这时屠夫是犹豫不决,那我想狼一定会把它吃掉的

  生6∶我觉得文章之中首先反映的是屠夫的恐惧、担心。从文章中的“屠惧,投以骨”,但是后来,他发现狼的贪欲是无法满足的,所以才被迫御敌。同时这也更加符合正常的情况。人在一开始遇到狼是会害怕的。

  师∶噢,这位同学分析的有道理,也就是说蒲松龄这样写更加让人觉得真实。

  生7∶还有这句也是反映屠夫的机智的∶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因为要使让我的话,我想我早就跑了,不会再看看柴草堆后面,或者想到另外一只狼。[众生笑]

  师∶同学们看书很仔细,那么作者主要是写狼还是屠夫呢?

  (学生思考……)

  生1:我觉得主要是写的狼,因为文章题目是《狼》,同时文章中也把狼的狡猾刻画得淋漓尽致。

  生2:我也认为是写狼的,我补充一点的是,因为老师以前也讲过,文章的题目是题眼,而作者也花了很多的篇幅来写狼。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文章是用很多的篇幅写了狼,但是从文章的结尾来看,虽然狼很狡猾,但是最终还是被屠夫打败了,所以我觉得主要是来写屠夫的。写出了他的勇敢,果断。

  师:这位同学说的有道理,我们看,文章越写狼的狡猾,也就越能表现出屠夫的勇敢,也就是我们人的勇敢。那么狼又代表了什么呢?

  生1:狼代表了坏人

  生2:狼代表了恶势力

  生3:狼代表了困难。

  师:好,那位同学能够来总结一下?

  生: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就能战胜邪恶。这也是历世发展的规律。

  师:噢,这位同学已经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的却,特别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同学遇到坏人,恶势力和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要退缩,因该像文章的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想你一定的战胜阻碍你前进的一切,最终取得胜利!

  好,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休息!

  师:同学们休息!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篇12

  《狼》说课教材

  关于教材:

  1、教学课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狼》

  3、教学目标:

  1、  根据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准确、形象诵读课文,把握其故事情节。

  2、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  积累成语。

  4、教学重点:

  1、  注重朗读,紧扣情节,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5、教学内容:

  1、  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  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  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

  的不同表现。          

  4、  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  拓展:积累与狼有关的成语;进行课文写作上的评价。

  关于教法: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贯穿课堂教学,结合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教具:投影资料:《狼》故事情节投影胶片。蒲松龄介绍投影。问题设置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 ,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4、  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针对这篇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局地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学生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程序:

  (一)、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教师范读,力求引入情景。

  2、学生讲故事,带入情景。同时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增强形象感。并归纳故事情节。

  3、集体朗读,再次体会故事情节。

  4、自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找出疑难,落实字句,共同探讨。

  5、个别朗读,读出情景。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设计四个问题,分别围绕:故事发生的客观条件;人狼搏斗的主观行为;人狼各自机智的体现;以及了解课文的中心。

  (三)、延伸拓展

  1、拓展知识面,检阅学生搜集有关“狼”的成语的情况,并造出相关的句子。

  2、拓展能力,评价式阅读。让学生各抒己见,用 “……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 的句式谈谈感想。

  (四)、朗读结束,加深印象

  (五)、作业巩固,深化新知

  教学设计(略)

  可视文字材料: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时间:傍晚                    形势紧急   “屠大窘”  

  地点:途中  麦场

  客观条件:

  力量:悬殊                

  物资:“担中肉尽”(伏笔)      天时地利

  人                                狼

  投以骨,复投之,直至骨尽            并驱如故

  主观行为:

  顾野有麦场,奔倚积薪下,弛担持刀    前后夹击,欲置人于死地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篇13

  一 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什么地方?

  文章写屠户的勇敢聪明,主要是通过他的行为动作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3.作者对这件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语在说狼,实则夸人。

  二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夹击。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回头看。

  3.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放下。

  4.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用,指打洞。

  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装睡觉。

  三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此题为开放性练习,既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又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思考和写作。

  《狼》教学建议

  一、本文故事性很强,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先讲一遍,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分组分角色等),铭记于心,然后仔细揣摩语言。

  二、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认识屠户性格的变化过程。正确认识人与狼斗智斗勇的矛盾。明确人的智慧胜于一切的深刻道理。

  三、课文中有些词语在不同句子中有不同用法,如“故、前、敌”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辨。文中狼和屠户双方矛盾白热化的转折过程是“顾野有麦场”的描写,精彩细腻,值得玩味。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篇14

  初一语文《狼》

  胡明道执教

  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

  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

  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

  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

  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请同学们拿起书和笔,自己默默地读,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快快快。

  接下来,同学们互相讨论疑难,老师分小组布置任务,每6人负责一个自然段。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句子,二是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招。

  学生分小组讨论。约五分种后,老师让第一组的一名学生翻译,另一名学生指出:“我们的绝招就是加一个字把古文变成现代文。

  第二组:甲翻译。乙:有两个绝招,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参考注释。

  第三组:甲翻译,教师插问:回答我几个问题,哪是“放下”、“拿”、“互相看着”?学生一一回答。教师:我们试试“眈眈相向”。师生表演。

  乙:绝招就是根据注释和所在语境加以推断。

  第四组:甲翻译,师问:什么叫“暴起”?你们的办法是不是就在这里呀?

  乙:我们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要注意辨别。

  第五组:甲翻译。师问:“断其股”是什么意思?“股”到底是大腿还屁股?生答“是大腿”。乙:我们的经验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古文用上。

  第六组:一学生翻译。师问:“罢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乙:我们根据“亦……而…… ”确定它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

  教师:好,现在我们把大家的成果一起汇报出来,汇报的方式就是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现在你们说说这是什么故事?

  生(许多人):一个屠户和两只狼的故事。

  师:大家已经知道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理解了故事。

  教师串讲故事。

  教师总结学生学习的办法:查、加、改、联。

  那么,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谁?

  师:你们看过朱军的《艺术人生》没有?看过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没有?他们俩就有本领把别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

  我们现在就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请后两闰的同学组成记者团,一起设计问题采访屠户和蒲松龄。前排的同学研究文本,猜猜他们会问什么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据。现在分头准备。

  教师:(三分钟后)“面对面”言谈开始。看看发问的能否问到对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问题准确地回答出来。

  生1:屠户,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流汗?

  生2答:

  生3问: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时候?

  答4:前后都有狼,而骨头都扔完了,我怕前后夹击,狼会吃掉我的。

  生5问:当你发现麦场上的草堆时,你怎么想的?

  生6答:我想这下好了,我有救了。

  生7问:当你看到一只狼装睡时,你为什么要杀他?

  生8答:我想这是最好的机会,莫失良机,先下手为强。

  生9问:你怎么会到草堆后面杀另一只狼的?

  生10答:并非故意。当我来到草堆旁随便转转时发现的。

  生11答:我想另一只狼一定就在附近,就四处找找,果然找到了。

  师(问生9):你觉得两个人的猜测谁更有道理?

  生12:请问经历了这些,你自认是个勇敢的人吗?

  生13答:应该是,基本上是。

  师:基本上是,你们同意吗?

  生答:同意。

  教师小结这部分的答记者问:屠户基本上是勇敢的,也还算机智的,对不对?(大家造成赞同)

  另一组针对“蒲松龄”的访问开始了。

  问:请问蒲先生,你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

  生1答:因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气氛。

  问:你为什么要笑?

  生2:因为狼想欺骗屠户,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师补充问:写的是狼的故事,为什么故事的结尾却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而不是说“狼之变诈”?

  生3:由狼推广到别的禽兽。

  师(恍然大悟状):我懂了,不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可悲的。

  生问:蒲先生,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寓言?

  生4答:这个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启发。

  师问:蒲先生,你觉得自己写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5答:第4段第2句。(教师提醒他念出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教师示意他表演一下这几句所写,生微眯眼睛,慢悠悠地摇头晃脑。

  师:大家觉得这个“笑”字笑出了人的自豪。那么,在中国古典作品中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纷纷答:凶猛、贪婪。

  师:我刚才听到有同学喜欢看科普文章,动物大世界,说说那里面的狼是怎样的?

  生1:狼是群居动物,他们非常团结合作。

  师:现在有环保主义者提出要“拯救狼”。

  教师结合演示文稿告诉学生三个有关拯救狼的事实。然后问:“你觉得这是什么回事呢?是蒲松龄错了吗?还是环保主义都忘了要保护人类呢?

  现在就让大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文学狼”与“自然狼”的问题研究。

  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才是新时代同学的风貌,让问题伴随始终。       …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篇15

  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

  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

  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

  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

  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请同学们拿起书和笔,自己默默地读,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快快快。

  接下来,同学们互相讨论疑难,老师分小组布置任务,每6人负责一个自然段。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句子,二是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招。

  学生分小组讨论。约五分种后,老师让第一组的一名学生翻译,另一名学生指出:“我们的绝招就是加一个字把古文变成现代文。

  第二组:甲翻译。乙:有两个绝招,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参考注释。

  第三组:甲翻译,教师插问:回答我几个问题,哪是“放下”、“拿”、“互相看着”?学生一一回答。教师:我们试试“眈眈相向”。师生表演。

  乙:绝招就是根据注释和所在语境加以推断。

  第四组:甲翻译,师问:什么叫“暴起”?你们的办法是不是就在这里呀?

  乙:我们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要注意辨别。

  第五组:甲翻译。师问:“断其股”是什么意思?“股”到底是大腿还屁股?生答“是大腿”。乙:我们的经验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古文用上。

  第六组:一学生翻译。师问:“罢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乙:我们根据“亦……而……”确定它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

  教师:好,现在我们把大家的成果一起汇报出来,汇报的方式就是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现在你们说说这是什么故事?

  生(许多人):一个屠户和两只狼的故事。

  师:大家已经知道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理解了故事。

  教师串讲故事。

  教师总结学生学习的办法:查、加、改、联。

  那么,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谁?

  师:你们看过朱军的《艺术人生》没有?看过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没有?他们俩就有本领把别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

  我们现在就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请后两闰的同学组成记者团,一起设计问题采访屠户和蒲松龄。前排的同学研究文本,猜猜他们会问什么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据。现在分头准备。

  教师:(三分钟后)“面对面”言谈开始。看看发问的能否问到对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问题准确地回答出来。

  生1:屠户,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流汗?

  生2答:

  生3问: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时候?

  答4:前后都有狼,而骨头都扔完了,我怕前后夹击,狼会吃掉我的。

  生5问:当你发现麦场上的草堆时,你怎么想的?

  生6答:我想这下好了,我有救了。

  生7问:当你看到一只狼装睡时,你为什么要杀他?

  生8答:我想这是的机会,莫失良机,先下手为强。

  生9问:你怎么会到草堆后面杀另一只狼的?

  生10答:并非故意。当我来到草堆旁随便转转时发现的。

  生11答:我想另一只狼一定就在附近,就四处找找,果然找到了。

  师(问生9):你觉得两个人的猜测谁更有道理?

  生12:请问经历了这些,你自认是个勇敢的人吗?

  生13答:应该是,基本上是。

  师:基本上是,你们同意吗?

  生答:同意。

  教师小结这部分的答记者问:屠户基本上是勇敢的,也还算机智的,对不对?(大家造成赞同)

  另一组针对“蒲松龄”的访问开始了。

  问:请问蒲先生,你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

  生1答:因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气氛。

  问:你为什么要笑?

  生2:因为狼想欺骗屠户,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师补充问:写的是狼的故事,为什么故事的结尾却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而不是说“狼之变诈”?

  生3:由狼推广到别的禽兽。

  师(恍然大悟状):我懂了,不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可悲的。

  生问:蒲先生,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寓言?

  生4答:这个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启发。

  师问:蒲先生,你觉得自己写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5答:第4段第2句。(教师提醒他念出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教师示意他表演一下这几句所写,生微眯眼睛,慢悠悠地摇头晃脑。

  师:大家觉得这个“笑”字笑出了人的自豪。那么,在中国古典作品中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纷纷答:凶猛、贪婪。

  师:我刚才听到有同学喜欢看科普文章,动物大世界,说说那里面的狼是怎样的?

  生1:狼是群居动物,他们非常团结合作。

  师:现在有环保主义者提出要“拯救狼”。

  教师结合演示文稿告诉学生三个有关拯救狼的事实。然后问:“你觉得这是什么回事呢?是蒲松龄错了吗?还是环保主义都忘了要保护人类呢?

  现在就让大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文学狼”与“自然狼”的问题研究。

  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才是新时代同学的风貌,让问题伴随始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