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甜味剂 点赞 分享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12篇)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生词,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初步了解"分清文章的主次",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感觉去描画观察到的情况,使内容更具体.

  2.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过程始终在一种情境中,让学生在欣赏玩味中去体验感觉双龙洞.

  二.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把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四.课时: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2.谁愿意推荐一下你曾经去过的,比较有特色的旅游景点?

  3.在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中你又了解了哪些旅游景点?

  (二)预习导入

  1.中国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宝地,不仅有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有秀美的山川,绿意留韵的森林,大自然似乎特别偏爱这个地方,在中国雕刻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今天我们将跟随叶圣陶先生的足迹去观赏一个神奇的溶洞,请大家齐读课题.

  2.对于金华的双龙洞,通过预习你都了解些什么情况?

  (三)整体入手,情境铺垫.

  1.预习的真充分,请同学们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的游览景点,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的?

  2.作者主要写的是哪几个景点?

  3.同学们当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出去游玩时,一路上你的心情怎样呢?

  4.作者在路上的感受与你们一样,现在就带着你们的这种心情读读作者路上的所见所闻吧.(领读)

  (四)品读探究各个景点.

  1.一路上大家眼前色彩明艳,耳边溪流潺潺,唱着不同的调子,期盼已久的双龙洞终于到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什么?

  2.同学们这就是双龙洞的洞口,你就站在洞外,抬头观望之后,移步进入外洞,请同学们自由读描写洞口,外洞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外洞给你什么感受?

  3.作者在外洞环顾了一周,听着"叮咚"的泉水声,寻声找水的来路,那个景点又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1)一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闭眼听,身体紧贴在椅子上,想想孔隙给你什么感觉?(并排仰卧)

  (2)除了通过写船小表现孔隙窄,小之外,还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船的窄小?

  (3)播放录像

  4.我们也着实为自己捏了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有十米,孔隙乘船真是有惊无险啊!离船登陆,我们又来到了别样洞天--- 内洞.

  (1)内洞的景象怎样呢?给你什么感觉呢?

  (2)一个多么让人倍感期待的内洞啊,赶快走进去先睹为快吧.(播放录像)

  5.在走过三个旅游景点之后,你对哪个景点最感兴趣,印象最深?

  由外洞进内洞,虚平卧小舟,仰面擦壁,逆水而入,妙趣横生,堪称一绝.内洞石笋众多,布局巧妙,充满奇异,是整个景区的一大特色,是三个主要景点中更主要的部分,外洞与它们比稍逊一筹,是三个景点中的次要部分.

  而从全篇文章来看,主要部分是哪几部分?次要部分是哪几部分?

  6.这一路游玩过来,一直有一种声音伴随着我们,快速读文,想想泉水的流经路线是怎样的?无处不溪流,作者的游览好像是处处追寻着溪流的"足迹".

  7.从你们的眼神老师读懂了你们余兴未尽,那咱们就来交流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吧!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收集材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学习“孔隙”部分

  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好奇)

  (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

  (2)出示文字 ,练习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

  (生答师书:孔隙:窄小)

  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

  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

  (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

  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习“内洞”部分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

  (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色各异”颜色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色,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

  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第5小节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孔隙:窄小          

  内洞:黑、大、奇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稍微”、“时而”造句。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情感,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引入

  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知道些什麽?你还想知道些什麽?

  2、老师引入:

  既然同学们想知道那麽多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今天咱们也和叶老先生一起去游览双龙洞,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你们想去吗?

  二、指名分读课文,找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语句,讨论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

  第一段:(1自然段)

  第二段:(2~3自然段)

  第三段:(4自然段)

  第四段:(5自然段)

  第五段:(6~7自然段)

  第六段:(8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扫清生字新词障碍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新词

  二、指名说说本课叙述顺序

  三、学习第三段

  1、当叶老来到双龙洞口,他都看到了什麽?有什麽感觉?指名读课文。

  2、集体讨论:

  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感觉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很宽。

  外洞:高、大、像大会堂,可容800~1000人,不觉拥挤。

  3、自由读文,作者采用什麽句式来写的?(比喻)

  4、归纳段意。

  四、学习第四、五段

  1、合作小组自学,提纲:

  读课文,标出孔隙、内洞的特点。

  想:是怎样写具体的?用了什麽方法?

  2、集体讨论:

  孔隙:窄,只能容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矮:小船进出*人工拉,人仰卧在船内。

  险: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头稍微抬起一点儿,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昏暗、八九米长。

  内洞:黑:一团漆黑,什麽都看不见;提着汽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

  大:不知道有多麽宽广;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麽大。

  深奇:洞顶有蜿蜒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有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麽,也很值得观赏。

  采用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景物特点。

  3、练习朗读课文,读出孔隙和内洞的不同特点。

  4、想:

  作者此刻的心情怎样?

  5、有语气朗读课文:

  小组成员互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6、小结:

  金华的双龙洞无论是洞口、外洞、还是孔隙、内洞,景色各异,特点突出,真可谓是奇观异景,值得前去欣赏。

  7、归纳这两段的段意。

  五、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

  全文既然写游览双龙洞,可为什麽还写路上的所见所闻?作者在途中看到、听到、感受到什麽?

  2、讨论:

  看到、感到、 听到。

  公路:盘曲 溪声时时变换调子。

  映山红:开满、 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油桐:正开花、一从、一簇、很不少 一片明艳。

  沙土:呈粉红色 在别处似乎没见过。

  溪流:随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从洞里流出来。

  3、小结:

  沿途景色犹如悬挂在天地间的一幅巨大的彩色山水风景画。它是那麽吸引人,双龙洞在此山中,不正是画中画,景中景吗?洞内外浑然一体,真是美不可言,令人神往!

  4、齐读课文,归纳段意。

  六、总结全文

  1、指名读句子,结合板书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说出主要内容。

  3、标画出文中写溪流的句子,想:它在文中起了什麽作用?

  4、从本文中,你感受到了什麽?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大) (黑、大、奇)

  入山──>金华城 ──>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像桥洞 宽) (窄小、低矮、昏暗)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2、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1、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

  2、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3、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4、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段落。你会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吧。

  分组朗读课文的段落。

  三、看着黑板上的导游图,说说我们将要旅游的地方

  1、对照黑板上的图,到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自己感受一下将要游览的景点。

  2、做一次导游,为即将出发的各位游客介绍一下行程。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说说对此次旅游的期望

  五、小结

  旅程是否精彩,下节课我们就出发去体验一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课文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3、引导学生学写各部分景点的解说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4、感情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1、清课文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2、引导学生学写各部分景点的解说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游双龙洞的行程路线,大家对这次的游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期待和幻想。这节课就让我们去亲自体验一番吧。

  二、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⑴ 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⑵ 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

  ⑶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

  ⑷ 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

  ⑸ 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⑹ 这么美的句子,如果能把它记下来多好啊。看谁在3分钟内记得又多又好。

  学生自己读句子。交流,并请记得多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⑴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把剪贴画“外洞”放在导游图中的外洞位置) 

  ⑵ “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⑶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教师点学生回答,师生概括)

  ⑷ 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⑸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

  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⑴ 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教师点两位较胖的学生上讲台)

  ⑵ 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象,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进孔隙,你的心情怎样?(教师放录像,配录音介绍)

  ⑶ 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以黑板为小船做动作,师生评价)

  ⑷ 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三、穿过这惊险的孔隙,我们的眼前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我们下节课再学

  四、课后作业

  把前面已经游览过的地方编成导游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2、练习利用课文内容编写导游词。

  〖教学重点〗

  1、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2、学习游记。

  〖教学难点〗

  模仿课文写一篇游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穿过孔隙,又别有天地,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1、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就到了内洞。内洞里的景象又是怎么样的呢?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3、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4、默读,找内洞特点。(教师把剪贴画“内洞”放在导游图中内洞位置)

  二、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2、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

  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4、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三、续编导游词

  把昨天让大家去编写的导游词加上今天的内洞,写完整。

  谁来做一回小导游?(学生读导游词)

  四、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1、双龙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话好说,有何感想?(学生踊跃发言)

  2、寒假就要到了,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

  提示: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列好提纲再写作文,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得多。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理念】

  本设计旨在构建动感课堂,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勇于创新,感悟内化文本,催生个性语言,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领悟作者移步换景写游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感悟与体验相结合,在情境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旅游情趣,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畅谈游历──从自己的生活切入

  在节假日里,有不少同学跟随着爸爸妈妈去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置身名山大川,有的让你沉醉于她的瑰丽,有的让你流连于她的神奇,有的则让你惊叹于她的博大。你曾到过什么地方游览,并说说你的感受好吗?可参照这样的句式。出示课件1:

  我游览过(什么地方),那里(什么风光 ),我感到(什么印象)。

  评析:从谈已有的生活导入新课,让学生学着提供的句式,侃侃道出自己的旅游经历,激荡起心中的情思,易引起对新课文阅读的期待。

  二、寻觅游踪──初读探究,整体感悟

  1、披文入境,概说全文感知: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着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轻声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写了什么,金华双龙洞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再读文本,梳理游踪线索:

  你跟随着叶老先生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景点呢?再读读课文,圈出景点的名称。教师根据汇报交流,完成板书:

  上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评析:梳理游踪线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更为后面的深入阅读、体验导游角色的语文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3、浏览文本,把文字变成画:

  读了课文,金华双龙洞的大体情形有没有在你的头脑里形成画面呢?请你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根据文字的介绍,在自己本子上用简笔画出金华双龙洞的环境。另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画后给同学们介绍画的理由(从文中找出根据)。

  评析: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可感的形象,这是学科间的融通,而这种方式,有效地实现了文本的整体感悟。

  三、导游竞聘──比赛促读,深化感悟

  1、激趣引入:

  金华双龙洞神奇的景观,每天都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前往观光。我们凭着对课文的阅读,是否能做一次小导游,带领游客欣赏这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杰作呢?

  2、说议“景点”:

  要做导游,需要熟悉景点,尤其要把握好景点的特点。唯有这样,通过你的解说,游客方能领略大自然的可爱之处,才会被大自然的奇妙所吸引。你能结合图示,说说各景点的特点吗?

  先读读课文,再交流自己的看法。

  读议课文,感知景观特点

  让学生自由选择景点,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作如下追问,引导理解并体验:

  ──山上景色明艳,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读一读。

  ──外洞很宽敞,文章是用什么方法讲出这一特点的?你还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

  ──孔隙窄小到什么程度?如果你在那样的孔隙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读一读,演一演。

  ──内洞黑、大、奇的特点,分别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读读说说。

  质疑探究,读通文本。

  提示学生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大家一起来解决。可相机配图释词:

  石笋、石钟乳。

  3、竞聘赛读,表达真我感受:

  下面我们将要进行各景点小导游的竞聘,最先读得好的先做小导游。先练一练,读的时候,一定要把景点的特点,还有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评析:这一环节创设了“竞聘导游”的情境背景,通过读议,实现了悟义感情的文本解读。

  四、共议“导游”──调动思维,让“导”“游”出彩

  1、体验“导游”角色,说法论技:

  为了给游客“导”出精彩,让游客满意,并为之神往,导游需具备不寻常的功夫。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怎样做个好导游。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予以肯定,归纳说话内容,引导学生体验。

  ──开头需有开场白,让游客一听就喜欢你(可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如导游外洞开场白:游客们,带着向往,在欣赏了明艳的山林风光之后,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双龙洞的洞口。下面将由我为各位导游,我叫。愿我的导游将各位带进人间仙境,一睹双龙洞神奇的容颜。……);

  ──(重点段落)背上,不看书;

  ──丰富说的内容,使游客获取更多的人文知识(增加传说、内洞石钟乳的形状等。教师伺机出示课件2,丰富阅读,为导游增加积累。)

  课件2:

  孔隙说感进洞,须经蛤蟆嘴逆水而行,洞穴宽约3米,长约12米,水面离穴顶约一尺左右。游人入内,必须仰天平卧小舟中,徐徐送入洞内,脸面相距穴顶仅数寸。奇中有趣,趣中寓险。“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入回溪”,这正是双龙洞的独特诱人之处。

  (突现特点)把握好语气、做好动作,使解说声情并茂,富有磁性、感染力。

  ──还需预测游客的心理愿望,或发难问题。

  评析:有“法”,语言实践才会充满智慧;而“法”不应*“知识权威”的传授。这里的设计,让学生在自由畅想、智慧感悟中交流、综合,自主建构他们的经验。教师这个时候只是倾听,送上赞赏、鼓励,让学生感觉自己的聪慧,享受收获的愉快。

  2、体验“游客”角色,问题发难:

  做一名游客,观赏着无限风光,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导游吗?对提出来的问题,引导解疑或存疑。

  ──山上哪来的泉水呢?

  ──那石钟乳还有些什么形状,可以取什么名称?

  ──“双龙洞”的名称有什么来历?

  ──我还想知道……

  评析:问题发难,引发思维碰撞,开拓未知领域,使文本阅读探究继续走向深入。

  3、交流课外资料,拓展视野,丰富“导”“游”内容

  为了使我们的“导游”和“游客”了解更多的知识,让我们把课前搜集的资料分享一下。分小组交流,过后把小组里有价值的图片、牒片里的资料等用多媒体呈现出来,共同玩赏、阅读。教师相机出示下面的文字课件3,让学生阅读文字,感受双龙洞的奇、妙、趣。

  课件3:

  内洞奇观

  舟至洞内豁然开朗,内洞面积约200多平方米,洞底崎岖不平,洞顶高低起伏,石壁上的钟乳石、地面上的石笋、纵横交错,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似人似物,各具风采,故取名有“黄龙吐水”、“青蛙盗仙草”、“单峰骆驼”、“龟蛇共生”、“寿星仙桃”、“彩云遮月”、“倒挂蝙蝠”、“天马行空”、“海龟探海”、 “金鸡展翅”、“龙台龙帐”、“龙麟龙爪”等。妙趣横生的景观,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在灯光映照下,宛似置身于水晶龙宫之中。明代大旅行家、探险家徐霞客游此洞时,在游记中写道:“中悬重幄,水陆兼奇,幽明凑异者矣”。

  4、择段演练说话:

  评析:“共议‘导游’”这一环节,力求体现开放性阅读用好教材、超越教材的理念。如何让“导游”的语言实践活动不沦为对文本内容的简单“复制”,“说法论技”、“问题发难”、“交流课外资料”等策略即为文本的阅读推开了一扇扇通往广阔的“窗”。课堂上,思维的火花绽放纷呈,荡漾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五、设境导游──体验角色,内化文本,创生语言

  1、“导”“游”互动:

  景点:山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等。

  教师:提醒两方角色动作、语言、神情表演逼真,并配合学生表演,用多媒体展示图画、文字等营造情境场。

  “导游”:到讲台前,手拿导游旗,随兴为游客导游。

  “游客”:随机观看、赞叹,向导游发问,也可对“导游”作出评价。

  2、“游客”抒怀:

  游览了双龙洞,你一定有许多的话要说。游览胜地总有凿得十分平整的“回音壁”,那是让文人墨客留下感言的。如果让你来写,你会写些什么呢?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想写诗也行。(教师可在黑板上简笔画出石头,让学生写上石头,以激发更大的兴趣。)

  评析:这一步骤,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成果的反馈,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有文本语言的吸纳,也有创生语言的倾吐。课堂上洋溢“趣”,流淌“味”。学生在演说过程中,焕发出了生命活力,个性品格也随之成长。

  六、走进自然──延伸课外,记录人文生活

  选定地方景观,组织学生郊游,让学生详细记录郊游的经过及所见所闻,尝试写一篇游记。事先可安排习作水平高的学生观察,写出导游词,在郊游时给同学们导游。

  评析:“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从面对文本的课内感悟汲取走向回归自然的课外体验运用,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并形成语言实践的技能。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⑴想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五、作业:

  ⒈抄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片段练习。

  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⒈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学习第一段。

  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

  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画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⒊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

  ⒌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学生总结:⑴了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

  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描写。

  ⑶体会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⑷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色。

  三、学习第二段。

  ⒈学生自学本段。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段。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⒉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

  ⒊质疑问难。

  ⒋老师提问:⑴你来到了双龙洞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你有怎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⒌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什么样子的。

  四、学习第四段。

  ⒈学习方法同上1 ~3步。

  ⒉老师提问: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什么?(生:坐船)

  ⑵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⒊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⒋老师题问:“挤压”是什么意思?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有怎样的感觉?(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

  ⒈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⒉老师题问: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⒊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⒋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

  ⒌老师题问: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⒉思考: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文字训练。

  片段练习: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洞口    外洞    内洞    出洞

  映山红   突兀、森郁       窄 漆黑

  油桐花         宽、大 挤压 双龙、石钟乳、石笋

  比外洞大

  溪流    泉水    泉水    泉水

  (变换调子)(靠洞右边)(孔隙流出)(缓缓、源头)

  教学反思:

  走进文本,初读花了很长时间,至少有五分钟;因为设计了当导游所以要介绍景点首先自己要解决一些疑问,再读又花了好久时间,然后解决问题;准备介绍景点就要对自己介绍的景点做准备,然后再读并各自练习说话又花了很长时间,等真的来介绍时离下课只有九分钟时间了。当初的设想是希望能通过当导游解说了解游览线路、训练口语水平的同时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而实际的课堂就读书都占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而这读却不是精读品读,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水平与课文的长度。如果在一开始初读课文后就找准其中的一个点进行范例教学,对这个点充分品味、朗读、感悟,然后抓住这个点的特色进行导游解说,那么课堂就有了侧重点也有了切入点,接着让学生学着刚才的方法自主选择另外的景点进行解说,有重有轻有紧有松,效果可能会好很多。另一方面,如果在明知道时间已经不允许,而自己的设计完全不可能得到充分展示时,应该学会大胆放弃,干脆顺学而进行教,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时应该做充分的设想,同时多做几种设计以便课堂的灵活处理。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7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12记金华的双龙洞)(指12)请齐读课题。

  二、新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师副板书)

  (1)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如果学生只从句段说,提前安排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2)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学生有创造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己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部分?(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

  (读的好时,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

  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读得不好时,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如果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表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比赛?  问: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外洞:

  3.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生:我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大约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内洞中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生读。他读的外洞大不大?你能读读吗?

  孔隙:

  .生一: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我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课件:热区--划线)

  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生二: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实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我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己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内洞:

  师:你还喜欢那部分?

  b.生:我很喜欢内洞。

  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内洞。(放内洞部分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生.谁再来说?

  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如果没有谈的,师:比如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己练一练。请你来。(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己练练,谁来?读得怎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三、练习: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标准,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充实进来。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加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我们由金华城出发。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a(出示录象--入山图)

  [如果导游开始没自我介绍,师要喊停。问:平时我们外出旅游,见到的导游也是这么说的吗?生。对,要先自我介绍。再来说说。]

  导游: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我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我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b:外洞

  我叫,大家叫我x导好了,将由我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我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常年洞温保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我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上网)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捷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c:孔隙

  导游:(图)我叫,大家叫我x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d:内洞(录象)

  导游: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我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如果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现?

  祝贺你们

  四、谈收获: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 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更多关于本课的资源:

  .《记金华的双龙洞》快乐练习:同步练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快乐练习:语文练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快乐练习:写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两次教学的比较与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语段练习设计

  叶圣陶爷爷错了吗?──《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疑问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杂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6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5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4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2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1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0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9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8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6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5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4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2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简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相关       .《记金华的双龙洞》词义辨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词语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建议     .《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3 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第八册全册教案3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件:

  记金华的双龙洞 (3)小学四年级下语文课件  四下  

  记金华的双龙洞 (2)小学四年级下语文课件  四下

  记金华的双龙洞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课件  四下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3、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4、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幻灯片等。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记叙、描写。

  介绍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代表作品《稻草人》《倪焕之》《爬山虎的脚》。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初步领略双龙洞的美景。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并理解部分生词如:蜿蜒、变化多端。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二、(2-3)往双龙洞的路上看到的景色。

  三、(4)洞口的景色。四(5)怎样由空隙进入内洞。

  五、(6-7)游览完内洞,出了洞。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幻灯片,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

  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 “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宽(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宽敞)

  8、观看图片,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有感情朗读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dù  juān    yóu  tóng    tún  bù    shí  sǔn    qī  hēi

  (       )   (       )  (      )    (        )   (       )

  二、用“√”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系绳子(jì  xì)     稍微(shāo  sāo)      蜿蜒(wān  wǎn)

  仿佛(fú  fó)       呈现(chéng  céng)   盘曲而上(qū  qǔ)

  三、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

  虽……也……      无论……都……     即使……也……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    )花朵和叶子,(    )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2、(    )说是空隙,可(    )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     )不比作什么,(     )很值得观赏。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          ,原名叫

  ,他早期的童话集《         》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2、作者游览的地点是       时间是       ,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叙述的,依次写了:路上                                                         

  写了路上明艳的景色、          ,外洞的     、内外洞连接处空隙的      、内洞的“      、      、     ”。

  3、其实泉水流经的路线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一路沿着溪流”、“           ”、

  “           ”、 “           ”、“               ”、“上源在深黑的洞里”。

  4、通过孔隙时的感受是                                              

  5、内洞的特点是     、      、      。重点写了       的特点。

  6、课文中说石钟乳和石笋变化多端,颜色各异。请你发挥想象,完成填空。有的石钟乳形如天马行空,有的行如           ,有的行如          ,有的行

  如          ……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2、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1、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

  2、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3、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4、检查朗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段落。你会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吧。

  分组朗读课文的段落。

  三、看着黑板上的导游图,说说我们将要旅游的地方

  1、对照黑板上的图,到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自己感受一下将要游览的景点。

  2、做一次导游,为即将出发的各位游客介绍一下行程。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说说对此次旅游的期望

  五、小结

  旅程是否精彩,下节课我们就出发去体验一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课文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3、引导学生学写各部分景点的解说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4、感情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1、清课文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2、引导学生学写各部分景点的解说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游双龙洞的行程路线,大家对这次的游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期待和幻想。这节课就让我们去亲自体验一番吧。

  二、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⑴ 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⑵ 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

  ⑶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

  ⑷ 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

  ⑸ 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⑹ 这么美的句子,如果能把它记下来多好啊。看谁在3分钟内记得又多又好。

  学生自己读句子。交流,并请记得多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⑴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把剪贴画“外洞”放在导游图中的外洞位置) 

  ⑵ “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⑶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教师点学生回答,师生概括)

  ⑷ 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⑸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

  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⑴ 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教师点两位较胖的学生上讲台)

  ⑵ 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象,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进孔隙,你的心情怎样?(教师放录像,配录音介绍)

  ⑶ 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以黑板为小船做动作,师生评价)

  ⑷ 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三、穿过这惊险的孔隙,我们的眼前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我们下节课再学

  四、课后作业

  把前面已经游览过的地方编成导游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2、练习利用课文内容编写导游词。

  〖教学重点〗

  1、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2、学习游记。

  〖教学难点〗模仿课文写一篇游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穿过孔隙,又别有天地,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1、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就到了内洞。内洞里的景象又是怎么样的呢?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3、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4、默读,找内洞特点。(教师把剪贴画“内洞”放在导游图中内洞位置)

  二、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2、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

  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4、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三、续编导游词

  把昨天让大家去编写的导游词加上今天的内洞,写完整。

  谁来做一回小导游?(学生读导游词)

  四、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1、双龙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话好说,有何感想?(学生踊跃发言)

  2、寒假就要到了,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

  提示: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列好提纲再写作文,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得多。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⑴ 想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五、作业:

  ⒈抄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片段练习。

  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⒈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学习第一段。

  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

  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画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⒊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

  ⒌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学生总结:⑴了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

  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描写。

  ⑶体会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⑷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色。

  三、学习第二段。

  ⒈学生自学本段。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段。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⒉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

  ⒊质疑问难。

  ⒋老师提问:⑴ 你来到了双龙洞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你有怎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⒌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什么样子的。

  四、学习第四段。

  ⒈学习方法同上1 ~3步。

  ⒉老师提问: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什么?(生:坐船)

  ⑵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⒊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⒋老师题问:“挤压”是什么意思?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有怎样的感觉?(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

  ⒈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⒉老师题问: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⒊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⒋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

  ⒌老师题问: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⒉思考: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文字训练。

  片段练习: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洞口    外洞    内洞    出洞

  映山红   突兀、森郁       窄 漆黑

  油桐花         宽、大 挤压 双龙、石钟乳、石笋

  比外洞大

  溪流    泉水    泉水    泉水

  (变换调子)(靠洞右边)(孔隙流出)(缓缓、源头)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1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引导学生掌握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记叙的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五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 ,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 ,不要读成zhé ;“蜿”的读音是 ,不要读成 ; “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3.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4.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探寻游踪,一来是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来是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为了学习写游记的基本方法。

  四、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其中 “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 vcd,练读此句。

  2.小结:作者一路上迎着小溪,看到了美丽的山景,这令他多么愉悦啊!那么他又是怎样游览外洞和内洞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研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建议教师给足时间,教师相机巡视指导,展示优秀作业。

  2.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结合板书: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2.我们还随着作者去领略了沿途迷人的景色。那么洞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着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二、学习新课,品读理解

  1.游览洞口、外洞,教学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画出有关词句,边读边想象。(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相机理解“突兀森郁”。

  (2)练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课件出示游外洞、过孔隙的情景,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设计意图:适时地出示课件,即是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又是突破重点难点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描写景物这类的文章,要给学生最直观形象的感受。

  2.游览内洞,教学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

  (2)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的?他有怎样的感受?读课文画句子想象画面。

  和同学交流,你体会到什么?(孔隙的窄、矮、险)(相机出示课件:“我又感觉……擦伤鼻子。”重点体会此句。)

  (3)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① 默读第六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想象体会,小组交流。

  ② 概括出内洞的特点。

  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课件出示:“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也很值得欣赏。”重点体会,练读。

  ③ 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④ 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3.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旅。

  三、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情景再现,深化延伸

  1.课件:观看游外洞内洞的 vcd。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评议。)

  3.可引导学生选择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通过导游活动,将背书有机的结合起来,学习积累文中规范语言,进行内化,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同作者一起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奇特,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领略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课后大家要认真背背自己喜欢的部分,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你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面另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被收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理解“盘曲而上”、“映山红”、“明艳”、“突兀森郁”、“气势”、“余外”、“蜿蜒”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阅读能力,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qing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山水之间一定会对它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别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游记,这就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二、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认读、识记:

  重点强调"渐"字的读音,“蜒”字的写法。

  2、同桌互读,互相指正。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几个主要景点?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五、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着重理解下列内容

  1、不了解的事物:

  映山红、油桐、石钟乳、石笋。

  2、不理解的词、句:

  突兀森郁、盘曲而上、蜿蜒、颜色各异、或浓或淡、新绿。“十来进房子”有多大?

  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

  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

  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

  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⑴ 对小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⑵ 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⑶ 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经过。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现“孔隙”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⑴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⑵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强调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经过。

  5、继续汇报另外两个景点的学习情况。

  6、以“争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讲述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经过。

  四、学习其他部分

  师:本文作者除了写“外洞、孔隙、内洞”三个主要景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呢?

  教师播放录象:一幅春光烂漫的沿途春景图。随着《春之声》优美音乐的响起,画面在缓缓地移动:“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或浓或淡的新绿”跃然于屏幕之上。这时,音乐声停,清脆悦耳的泉水声渐渐清晰,“时而缓,时而急,时时变换调子。”一条清澈的溪流映入人们的视野。镜头寻声而去,寻找源头,最后,画面停留在双龙洞口。(暗示了本文的另一条线索-泉水的来路)

  师:同学们,这是课文哪部分内容?(途中见闻)

  师:这么美丽的景物,作者是怎么描写的?请同学们认真读这段内容,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重点理解和朗读以下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掉调子。”

  通过对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读,体会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愉快心情。

  再次播放录象,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随着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内容。

  师:这么美的语言你想记住它吗?请你练习背诵这一段。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一两个学生试着背一背。

  结语: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可是你们知道吗?作者游玩双龙洞后,拾级而上,有游览了冰湖洞。同学们课后可以看一看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游了三个洞》。本文就节选自这篇文章。

  【教学后记】

  1、学生预习课文后,能说清作者游览了外洞和内洞,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也能找出来。

  2、根据作者游览的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大部分同学漏掉了金华城和孔隙。

  3、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描写孔隙的自然段,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体会到孔隙的特点--窄。

  4、通过开展导游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