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长城》课堂实录

《长城》课堂实录

甜到心口 点赞 分享
《长城》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长城》课堂实录(通用14篇)

《长城》课堂实录 篇1

  长城的课堂实录片断及反思

  了解长城的结构,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及设计的巧妙

  师:细读第二段,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 (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

  生: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

  师:(课件出示长城侧面图)老师有一幅长城的近照,谁能看着图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呢 

  生1指着图片给大家介绍了长城的城墙,射口和了望口,但指错了射口和了望口的位置.

  生2:我想对生1提个意见.我觉得射口和了望口的位置应该换一下.

  我请他走上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下面的学生纷纷对他的看法表示赞同,但生1及小部分学生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

  师: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生1:因为书上说是方形的了望口,所以下面方形的洞口应该是了望口.

  生2:书上讲的是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说明了望口和射口都是方形的.我在电视上看到的了望口是在上面.

  生3:我去过长城,导游就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射口在下面,了望口在上面.

  师:同学们能从书上找理由,会读书!能联系生活去理解,也是会读书的表现!但你们知道他们的作用吗 

  生:打仗时用来了望和射击用的.

  师:怎样做才能减少伤亡呢 (学生恍然大悟)

  生1:我知道了.当敌人进攻时,士兵可以躲在城墙后面,在下面小的射口进行还击;当敌人还没有进攻时,可以上面的了望口进行清晰地观察.这样既避免了伤亡,又能及时了解敌情.

  生4:我补充一下.敌人没有进攻时,士兵站在了望口,队伍排得很整齐,还可以起到吓唬敌人的作用.

  生5: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书上说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个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为什么不把长城全部筑成城台 这样不是更安全吗 (部分学生也期待这个问题)

  师:长城有多长 

  生:一万三千多里.

  师:如果都筑成城台,还需要多少条石 

  生:我知道了.这样可以节省石料.况且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不影响打仗时士兵的休息.

  师:这样巧妙的设计,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你想说什么 

  生6:长城太伟大了!

  生7:我想到了我国的古代劳动人民.他们太了不起了!

  生8:古代劳动人民真是太聪明了!

  师:是啊,我们怎能不睹物思人呢 我们怎能不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呢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八达岭长城的哪些资料 

  生介绍了八达岭长城的历史,传说.

  师展示课件中的课外资料,请生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生分别谈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智慧.

  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借助图片直接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在设计本环节的意图.我没有想到学生会指错射口和了望口的位置.本以为很简单的一个问题,成了学生争论的焦点.我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图片及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课文研读感受来解决这个问题,使课堂感悟更快,更自然,这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也是自己认为处理得比较恰当的一个环节.重视学生的感悟,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教师的点拨应在学生的疑难之处,才能恰到好处.

《长城》课堂实录 篇2

  第一课时

  师:(课件出示:万里长城)起立!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请坐!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同学们,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赞美?读课文!放开声音读,大声地读,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读完以后,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当中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

  (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说明我们这个班有非常好的读书习惯。来!说说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师:(没人举手)肯定有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读)“长城工程浩大,……(略)可以环绕地球一周多。”从这句话,我体会到长城工程非常的浩大。因为,它所用的石头可以修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而且这道墙非常非常的长,可以围绕地球一周,还有剩下的。这说明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师:说得不错!(板书: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咱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师:再读!

  (生齐读)

  师:再读!

  (生再齐读,后指名读)

  师:把“浩大”、“艰难”读出来!(指名读)

  生:(读,略)

  师:“浩大”读出来了,“艰难”没读出来。

  生:(读,略)

  师:不错,你读!

  生:(读,略)

  师:听王老师读。(范读,略)你读!(接连指5名学生读)

  师:继续说,从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生:第一自然段的(读)“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从这个地方看出,参观长城的人非常非常的多,是成千上万的。

  师:可以体会到长城的气魄——?

  生:雄伟。

  师:(板书:长城气魄雄伟。)(指板书)谁来读这句话,我不说了,但你得注意,怎么读这句话?

  (自由读,再指名读)

  师:气魄再大点,你读!

  (指生读,略)

  师:反而小了!

  (指生读,略)

  师:比刚才大多了。

  (指生读,略)

  师:好一个气魄雄伟。

  (指生读,略)

  师:很好!(指生读,略)

  师:好!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略)

  生:我觉得第三自然段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它是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明朝才完工,这时间就非常的长,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觉得这里突出了长城的工程浩大。

  师:你刚才说的这段话用书上的一句话就能概括。

  生: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师:(板书: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这句话最难读,你们先在心里默默地读这句话。

  (生默读)

  师: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举手!(生纷纷举手)真好!超越自我就是成功。你读!

  生:(读,略)

  师:你看!给我说着了不是?我说过这句话最难读,不过他敢于站起来读,我还是非常钦佩。你读!(指另一生读,略)

  师:还有点变。

  (指生读,略)

  师:谁能比她读得更远点。(指名读,略)

  师:才五百年。(笑)(指名读,略)

  师:一千年。(指名读,略)

  师:一千五百年。(大笑)(指名读,略)

  师:谁能读到二千二百年?(指名读,略)

  师:又回到一千年了。(大笑)(指名读,略)

  师:快到2200年了,你们听王老师读。(范读,略)

  (生齐读,略)

  师:注意王老师停顿的地方。(再范读,略)

  (生齐读。略)

  师:(指板书三个句子)咱们一起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注意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语调,不同的速度。(生齐读)

  师:同学们只读了一遍课文就能够对内容有这样的感受,这样的理解,真不简单。但是学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感受长城的形象;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理解长城的内在精神。咱们还要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大家读这段话(指板书: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课文第二自然段,放开声音读,一边读一边仔细地琢磨体会,看看这段话里边哪一个句子使你变得非常的激动,使你情不自禁地想赞美它。找找这种感受!

  师:把最令你感动的那个句子,使你情不自禁地产生赞美之情的那个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然后再仔仔细细地读。(生自由读、划)

  师:(生划好后不读时)画好以后,自己反复出声地读这个句子。

  师:来!最令你感动的,使你情不自禁地想赞美的那个句子,大声读!

  生:(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我读了这句话,体会了长城的长。从鸭绿江到嘉峪关,这段路是很长的。

  师:多少?

  生:6500公里。还体会出气魄雄伟。

  师: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生:(读)“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的崇山峻岭上”

  师:体会得真好,请坐!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蜿蜒曲折的长城图像)(读)“他像一条巨龙……(略)全6500多公里。”书上说长城像巨龙一样,咱们找一找,长城跟巨龙之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生:巨龙它很长,长城它也非常的长。

  师:你从长度方面找到了长城跟巨龙一样的地方。

  生:巨龙很大,很高。从它的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可以体会出长城像巨龙一样高,一样蜿蜒曲折。

  师:你从姿势方面找到了长城跟巨龙一样的地方。它们都是高高低低,蜿蜒曲折。

  生:长城和巨龙的特点都是:气魄很雄伟。

  师:你从气魄方面找到一样的。真好!这个一般的人是找不到的。

  生:我觉得巨龙就像中国一样,它跟长城一样,都是坚强、刚毅、庄重的。

  师:哎!体会得真好,你从长城的象征意义上找到一样的地方。真会读书!

  生:龙是很灵活的,而长城也一样,我看出它是随着山势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的。我觉得这一点很像龙。

  师:你也是从姿势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

  生:那个龙和长城它们的开头都是像波浪形,弯弯曲曲。

  师:形状也一样。

  生:人们看到龙都无不赞叹,人们看到长城也是会无不赞叹。

  师:是啊!你从人们看到龙和长城的心情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它根本就不存在,而且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实实在在地魏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当你想到这个的时候,你再读这个句子。读!把自个儿的感受读出来。

  (生自由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

  师:把你此时此刻感受到的,体会到的读出来。

  生:(指名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

  师:不错,谁能比他读得更有气魄。

  生:(读,略)

  师:真好!巾帼不让须眉。谁能超过她?

  生:(读,略)

  师:真有气魄。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略)

  师:继续说,还有哪个句子令你非常感动,令你情不自禁地想赞叹它。

  生:我很喜欢最后一句话。(读)“成千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你也读得确实非常了不起。

  生:(继续)因为我去过长城,我读了这句话,我心中无比感动。我觉得长城的确坚强、刚毅、庄重,而且当时我也赞叹长城了不起。

  师:你看,这是活读书啊!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调取出来读咱们的课文,来读咱们的文字。这叫真读书,这叫活读书。

  师:同学们,成千上万的参观者——闭上眼睛。(生闭眼)随着王老师的描述,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在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肢体健全的正常人,也有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等等。睁开眼睛!把你看到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写下来。写第一题上,写完以后,连起来再把那个句子读一读。开始!

  (生写作业第二题(见附一),师巡视)

  师:把你想像到的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一位双腿残废的……

  师:等等,等等,双腿残疾,不要说残废。

  生:一位双腿残疾、饱经风霜的八旬老人,在儿子的陪同下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写得好!你再想像一下八旬老人,双腿又残疾。他会怎么赞叹长城?他的那个话该怎么读?得读出老人的味道。

  (该生再读)

  师:像老人了。(笑)尽管声音低沉,感情确是非常深沉。

  生:(读)一位满头银发、年近八十的爷爷,(师:又来一位八十的老人。)(笑)怀着喜悦的心情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你看!老人激动得嗓子都沙哑了。(笑)咱们不说老人,说别人吧!

  生:一位环游了世界的领导人,带着他的家人,随着人群满怀激情地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像一位领导人!还有不一样的吗?有说外国人的吗?

  生:一群美国人跟着我国的导游登上了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奇怪?美国人的中文怎么这么好?(笑)模仿模仿美国人说中文的口气!

  (生用外国人的口气重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师:能不能做一个真正的美国人,用英文说说“啊!确实了不起”。咱们可是武汉外国语学校的同学。

  生:一群美国人跟着我国的导游登上了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啊!very good!”

  师:真好,真好!very good!还有不一样的吗?有说小孩子的吗?

  生:一个仅有三岁的小弟弟在爸爸他*的带领下登上了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肯定是个神童,(众大笑)三岁的小孩就能发出这样的赞叹,神童!也说明咱们的长城也确实了不起。

  生:一位满头白发的外国老人,拄着拐杖,随着导游的介绍一起兴致勃勃地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真好!同学们,这就是咱们的长城啊!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来带着这样的感受,这样的感情。咱们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长城。它的气魄是这样的雄伟;它的形象是这样的庄重;它的精神是这样的刚毅;它的品格是这样的坚强。让咱们一起怀着对长城的赞美读第二段。长城气魄雄伟——(生读。师板书: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师:(指板书)难怪美国总统要发出这样的感叹——(生齐读:长城是一个奇迹,……(略))

  师:(指一生)你现在是克林顿。你读!

  (生读,略)

  师:小克林顿。

  (再指一女生读,略)

  师:女克林顿。(笑)

  (指生读,略)

  师:低音克林顿。(笑)

  (指生读,略)

  师:花腔克林顿。

  (指生读,略)

  师:真像!

  (指生读,略)

  师:真好!一起读。(生齐读)

  师:下课!

《长城》课堂实录 篇3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下是一篇关于幼儿科学《长城》教学反思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

  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在给长城题词时,有一学生说:“长城,你永远都不要倒啊!”我只是敷衍了事,没能抓住这一契机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如果能继续引申:“长城真的不会倒吗?”接着介绍长城的破损情况,引发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长城,效果会更好。

  3、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应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它们的作用,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也是比较大的,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长城》课堂实录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3、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

  长城范读录象,长城近景录象,长城谣乐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03年,我国航空飞天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而我们认识了一位英雄,他是谁?你们知道么?那你们知道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是什么么?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

  二、整体感知,心生赞叹

  请同学们看录象(播放长城配乐范读的录象),谁来说说长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

  (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⑵ 什么是蜿蜒盘旋?请同学们感情朗读第一句,看看你还能体会出什么?

  (长城的雄伟气势)

  ⑶ 指导朗读。

  ⑷ 渗透写作方法:

  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例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⑸ 明确观察点:

  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⑹ 指名读背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高大坚固)

  ⑵ 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

  (建筑材料、垛子、方砖)

  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

  ⑶ 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得这样高大坚固呢?

  (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 。)

  ⑷ 既然是作为防御的城墙, 长城除了建的高大坚固,还有什么特点么?

  (设计有方,设施齐全,在长城上有了望口和射口,城台,城墙还很宽,便于奔跑)

  ⑸ 在这段描写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⑹ 明确观察点:

  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教师小结:

  作者按照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长城,层次清晰,使长城的远景近貌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⑺ 播放长城近景录象:

  指名当导游介绍长城。为背诵第二自然段做准备。

  ⑻ 听了他的讲述,我们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们能背下来么?指名背诵第2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

  ⑵ 作者想到了什么?

  ⑶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 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此时此刻,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段。

  ⑵ 为什么说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你理解了么?

  (学生发表见解)

  四、自由谈话,感情升华

  长城,我们的骄傲!骄傲的不仅是你的气魄雄伟,更是你所体现的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

  (学生自由谈话)

  【板书设计】

  远:长龙  雄伟壮观

  长城   近: 高大坚固  奇迹

  设计合理

  劳动人民  智慧力量

《长城》课堂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通过分析重点段落和词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介绍长城的纪录片,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1、播放课件学生欣赏:

  欣赏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2、老师激情导入课文题目: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以及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二、图文对照、远看长城、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1、出示图片明确作者的观察点:

  想一想作者是从哪观察的?

  2、请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默读第一自然段,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又理解了哪个词语。

  3、全班交流。

  板书:

  气势雄伟 

  4、下面谁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5、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三、图文对照、近看长城、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1、过渡:

  长城之长在世界建筑上也是罕见的。长城的气势雄伟令人赞叹。那么长城还有什么特点令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呢?从哪里能体会到长城的特点?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相关的词句画出来。

  2、全班交流。

  相机板书:

  高大坚固 

  3、结合图片让学生认识射口、垛子、城台及作用。

  4、明确观察点,总结观察方法:

  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进行观察的。

  5、下面我们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扮演小导游同桌互相介绍近处的长城。

  四、抓重点句体会情感

  1、过渡:

  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存在而惊叹。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不朽而沉思。作者也被长城的雄伟气势所震撼。当作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产生联想。下面自由读第 3自然段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读一读。可以把自己的体会标出来。

  2、全班交流体会,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3、出示重点句子:

  站在长城上,踏着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中国有这样的长城、有这样的劳动人民而感到自豪。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并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4、出示重点句子: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引导学生从“多少”“才”“智慧”“血汗”能体会到什么?

  整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让我们饱含对劳动人民的敬意齐读这句话。

  5、师生合作读。

  五、整体把握全文、升华认识

  1、过渡:

  这样气魄雄伟、高大坚固的建筑却是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成的。我们怎能不为之自豪和骄傲呢?齐读最后一段。

  2、质疑。

  3、小组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联系整篇文章和收集的有关资料来谈。

  4、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六、学习写作方法

  你觉得这篇文章写的怎么样?作者运用了什么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根据看到的产生联想。)

  七、齐读名人的话,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远看  气势雄伟  条石

  长城  近看  高大坚固  方砖  伟大的奇迹

  联想  血汗智慧  城台 

  【教学反思】

  1、根据不同的段落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第1、3自然段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能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课堂充满活力。第2自然段设计了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向游客介绍近处的长城。学生既积累了语言,又学到了表达事物的方法由整体到部分。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

  2、本课对长城的描写比较具体,其中包含了很深的感情:

  教学时,能够充分地运用语言、文本、学生的朗读、相关资料等多种策略。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

  3、本文是看图学文:

  教学中把看图和学文结合起来。通过图文结合使学生对长城的长和雄伟壮观、高大坚固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借助看图学生很轻松了解长城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在教学中渗透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学中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渗透。

  【评析】

  教学目标体现了认知、智能和情感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的七个环节严谨细密,条理清晰,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教学过程渗透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特别是图文对照,直观形象的地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及高大壮观,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

《长城》课堂实录 篇6

  《长城》是第七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看图学文。学生通过看图和阅读课文,了解和认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及其结构特点。由于学生对长城比较陌生,仅靠课文中两幅插图和课文描述,学生不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此,我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有关长城的图片、视频资料并制成课件,结合对课文的学习逐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第一段“远看长城”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了第一幅插图,然后让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感受长城的“长而曲折”的特点。为了加深理解,我又播放了长城远景图及一些长城远景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城整体特点的感受和理解。这样,通过真实的图片和动态的视频展示,将学生带到了长城边,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学生从这些图片和视频资料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远看长城,长城的“长而曲折”这一特点,省去了教师空洞的引导和讲解。这一特点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的,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因此学生理解的透彻,同时由于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地牢固。

  在教学第二段“长城的结构和作用”时,先让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初步理解内容并总结出段意。由于全班学生没有一个去过长城,仅靠课文的描述很难理解“垛口、了望口、射口、城台”等的样子和作用,同时也很难将这些部分联系起来全面的去理解。为此,我又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不同侧面的长城局部图片,并播放了一些在长城上拍摄的视频图象,使学生对长城的局部特征有了直观的感受,深刻理解了长城的结构特点。之后,我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长城的这些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在学生思考讨论后,我又播放了一些描写古代战争的、在长城上(或古城楼上)作战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垛口、了望口、射口、城台等部分在实际战争中的作用。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中,我没有过多地去向学生作解释、讲解,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将学生带到了长城上,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和领悟。这些知识都是通过学生亲身观察自己总结出来的,因此学生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识了长城远近特点后,又进一步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和相关图片及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和险峻,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修筑长城的艰辛,由衷地认识到“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大量平时难以收集的资料,极大地丰富了课堂,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方面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合理地将资源和课程整合起来,使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长城》课堂实录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画面理解儿歌内容,念唱儿歌,感受登上长城后的自豪情感。

  2.愿意主动在集体面前朗诵,声音响亮。

  3.能用多种方式进行儿歌诵读。活动准备:长城的图片及长城的视频。

  活动过程:

  ★星期一活动安排

  一、谈话导入

  上个星期我们学了一首什么好听的儿歌?长城这么雄伟,你想不想登上长城去看一看呢?

  二、学习儿歌

  1.欣赏长城的图片,说说儿歌中,照片给谁看呢?引导幼儿用儿歌中的语言将登长城的内容表达出来。

  2.教师朗诵儿歌,帮助幼儿创设儿歌情景,理解儿歌内容。

  (1)教师朗诵儿歌,幼儿边看图片,理解儿歌内容。用儿歌的语言将诗歌说出来。

  (2)通过图片,幼儿跟着教师学习朗诵儿歌,感受登上长城后,心理的感受。可以分小组或分男女生反复朗诵儿歌、记忆儿歌,不断激发幼儿学习儿歌的兴趣。还可以请幼儿主动在集体面前朗诵儿歌,提醒幼儿声音要自然、响亮。

  ★星期二活动安排儿歌诵读比赛

  分小组进行儿歌诵读比赛,进一步熟悉儿歌内容。

  ★星期三活动安排

  分组进行轮流诵读活动,如男女生分组轮流诵读、红蓝两队分组轮流诵读等。

  ★星期四活动安排分组进行儿歌表演

  引导幼儿根据儿歌内容,编排角色,进行表演。

  ★星期五活动安排

  幼儿自主、创造性地进行儿歌诵读表演。

  附:儿歌《登长城》长城长,长城高,登上长城拍张照。给奶奶,瞧一瞧,我比长城站的高。

《长城》课堂实录 篇8

  教材分析:《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长城并不陌生,但是只限于名字而已,课前应多加以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长城资料 ,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长城

  1、揭题:

  出示多媒体长城图片,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设计理念: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板书课题:长城       

  2、你想更深入的了解长城吗?引读课文。

  二、欣赏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你对长城的感受。

  2、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图文对照,感知长城

  教师指导观察图,让学生感受画面。

  师:看完画面,你们想说点什么?请谈谈自己独特的感受。

  生:长城气魄雄伟,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方砖与条石。我多么想站在长城上,与小伙伴们互相呼应,体验一下古代军人打仗时的那种豪气。

  生:那么长的长城,劳动人民是怎么建造的呀?得花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呀?

  生: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呀?

  师:大家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现在一定很想知道有关长城的情况,那么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课前布置过的)。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看、听、想产生了富有个性化的表象、体验与疑问。课前布置搜集,课中注重展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重点赏析,品味长城

  1、学生自读自悟:深入阅读课文,体味文中的哪些词句给你了很深的感悟。

  2、交流阅读感受,品味、感悟、体会,并指导朗读:

  ⑴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引导学生抓住“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感受长城的雄伟,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长城的气魄。

  ⑵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引导学生领略长城巧妙的设计,体味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设计理念:学生结合课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增强学生的美感,达到学科整合的作用。)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体会几个动词,用词语代替“很自然地想起”(    )在长城上,(    )着脚下的方砖,(    )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站、踏、扶”说明作者身临其境。可以用“情不自禁、不禁、油然而生”代替“很自然地想起”。

  (2)体会修长城的艰辛,古代劳动工具的落后。更加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块条石两三千斤重,拿班上最重的学生比较。工具的落后,工程的艰辛(拓展)联系“崇山峻岭、一万三千里”理解。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智慧与力量)指导朗读。

  (3)具体分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多少、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体会修建长城的艰辛,表达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4、小结: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

  五、自由抒情,赞美长城

  1、通读全文引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激发民族自豪感。

  2、心里话大声说。高呼对长城的由衷赞美。

  3、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会有很多的外国朋友来到我们国家,他们大都会来参观我们的万里长城,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把长城介绍给这些外国朋友呢?请你创作一篇长城介绍词。

  (设计理念:朗读训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语感的重要途径。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六、知识拓展延伸

  1、自主交流搜集的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歌曲、图片资料,如:毛主席词中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等。教师适当追问资料搜集的办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多搜集相关资料。

  2、课件出示29处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让学生谈一谈感受,读一读“资料袋”,激发探究兴趣。 建议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在课外去搜集资料。

  七、结束语:

  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八、板书:

  17 长城

  远看:    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气魄雄伟       近看:    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伟大的奇迹

  城台──互相呼应

  联想:      血汗智慧

《长城》课堂实录 篇9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力求做到读书为本,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读,充满感情地读,最后能愿意读,喜欢读,争先恐后地读。

  【学习目标】

  能较好地掌握全文结构和大意,理解和体会课文重点句子及词语的意味,产生对于长城及其精神和内涵的景仰,以及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尊重和赞叹。

  【课前准备】

  学生主动查找有关长城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播放长城图片。

  师:昨天我们去游览了……?我们从远处眺望了……?我们从近处观赏了……?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要登上……,去感受,领悟,赞美我们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想一想,这是一座什么样的长城呢?

  板书:

  ──的长城 

  生自读全文。

  生汇报:

  像长龙一样的长城。

  (这是从远处眺望。)

  高大坚固的长城。

  (这是从近处观察。)

  气魄雄伟的长城。

  (你读书真有心,能够找到这么好的一个词形容我们的长城。)

  ……

  二、品读感悟

  师:是啊,我们的长城像长龙一样盘踞在崇山峻岭之间,我们的长城高大坚固,那当我们的作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他又会想起什么呢?,他又会看到什么样的长城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那一句话,那一个词让你特别激动,使你浮想联翩……

  生自读第三节。

  生汇报:

  无数……无数……

  血汗和智慧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数不清

  没有……没有……就

  三、情景设置,重点突破

  1、师:那是个什么样的年代?

  (科技很不发达,战乱频繁……)

  那时候有起重机吗?……有汽车,火车吗?……那*的是什么?……是啊,*的双手和肩膀,但驮起的却是重达……?xx同学你的书包沉吗?他的书包大概是 20斤,那两三千重大约要有这样的书包多少个?……那要100多个这样的书包啊,你能背起来吗?谁来试试背起这两三千斤重的石头?……一个同学读,两个同学读,三个同学读……全班齐读。

  师:通过我们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这块两三千斤重的石头终于抬起来了,可是咱们还得把他抬到山顶上去啊,这山顶可不一般啊,是……(陡峭)的山岭啊!来,我们一起来抬。……你们走得太轻松了,你们的肩上可是重达两三千斤的巨大条石啊,你们的脚下可是蜿蜒崎岖的山路啊,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被脚下的石头给绊倒啊……再来……怎么停下来了?你们还刚刚走到山脚啊,继续走,……到山腰……快到山顶了……还有一点点距离了……到了。现在,你最想说什么?(累,真累……)

  师:同学们呐,我们才扛了一块石头啊,可我们的劳动者呢?他们要扛……一天要走多少次这样的山路?万一被石头一绊,或者因为坚持不住,手一松,肩膀一滑,就会……有多少劳动者在这里过早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啊,长城上难道真的只有冰冷的石头吗?……不,它上面凝结着我们无数劳动人民的鲜血和生命,所以我们的作者才会由衷地对劳动者们发出这样的感叹:“多少……”

  2、写话练习:

  如果你能够重回古代,看见那些辛苦劳作的古代劳动人民,那中间有老人,有青年,还有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少年,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他又会怎样回答你?

  (那是个怎样的老人?……)

  你们辛苦了!

  (衷心的表示感谢)

  你们真了不起!

  (真诚地赞叹)

  你们别干了,我们造反吧!

  (长城在当时的确起到了防护外侮的作用,但是今天看来,这样的防护其实毫无意义,一位美国学者在提到长城时这样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坟墓 。)

  ……

  师:让我们把我们对劳动者的感谢,赞叹的感情都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去,再来读“多少……”

  师:这气势雄伟,凝结无数劳动人民血汗的长城啊,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自豪骄傲,大家想看一看吗?这样伟大的长城啊,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忍不住要衷心赞叹,我也想向大家倾诉我对长城的景仰和赞美,大家想听吗?……请看,请听 。

  (视频长城,伴有《长城谣》)

  师:同学们啊,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城,这就是气魄雄伟的长城,这就是像长龙一样盘踞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这就是高大坚固而又宽阔平整的长城,这就是凝结着无数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长城,这就是我们永不低头,永不流泪的长城,这就是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精神的长城,这就是我们的长城,永远的长城!

  师:大家面对着伟大的长城,你会想起什么,想说什么呢?

  ……

  师:那作者又是如何赞叹我们伟大的长城的呢?……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课件出示:

  因为长城──,所以作者感叹……

  因为长城──,所以作者感叹……

  因为长城──,所以作者感叹…… 

  四、升华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面对这岿然屹立的象征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万里长城,我们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的话要说,那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我刚才读的那段话,让我们再一次来赞叹我们我们古代最伟大的建筑──长城!

  (全体起立,课件出示)

  师:我相信,今天我们的同学一定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会,我也深信,我们的伟大长城的精神会永放光芒。

  五、《长城》课堂作业

  1、写话训练:

  如果你能够重回古代,看见那些辛苦劳作的古代劳动人民,那中间有老人,有青年,还有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少年,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他又会怎样回答你?

  (那是个怎样的老人?……)

  例如:

  我遇见了一位老人,他满脸的白胡子,头发都是白的,背驼得像骆驼一样,我走过去对他说──,可是他却说──

  2、说话训练:

  大家面对着伟大的长城,你会想起什么,想说什么呢?

  【板书设计】

  气魄雄伟(或长龙一样)

  伟大的奇迹 高大坚,宽阔平整

  凝结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数不清 没有……没有……就 无数……无数……

《长城》课堂实录 篇10

  活动目标:

  1、学习从前向后安排画面,表现简单的重叠,初步尝试表现近大远小。

  2、进一步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

  活动准备:

  黑色水彩笔、8K纸、欣赏图片《长城》、教师勾线范例

  活动过程:

  一、欣赏重现

  1、欣赏长城图片:这是什么地方?有一首古老的歌:“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故乡。”为什么说长城是万里长呢?它造在一个山头上,还是许多山头上?故乡又是哪里呢?

  2、教师介绍: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用来抵抗敌人的侵略。每当敌人来侵犯的时候,哨兵就在一个个烽火台上点起火,拿起武器,隐藏在长城里,打退敌人。现在长城已经不是用来抵抗敌人,而是给全世界人民游览的名胜古迹。人们会来到长城脚下,爬上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因为“不到长城非好汉”。

  3、观察范例:怎样才能爬到最高峰?有哪几条线路呢?

  讨论:山顶上的烽火台有大有小吗?(相同大小,近大远小)

  4、师生共同示范——登长城

  T:山头可以一个一个画,也可以连成一片。画最近的山头、烽火台和一边的城墙。C:画另一边的城墙(注意城墙与山坡的垂直,不让城墙倒塌。)T:添画烽火台和城墙C:画稍远的山头

  二、创作联想

  1、今天大家来做登长城比赛,谁画到最后一个烽火台就是好汉。

  2、引导幼儿画上许多山头,把长城画得长一些。

  3、注意城墙与山坡垂直,不要倒塌。当幼儿画到最高峰时,启发想象往下会看见些什么,并进行添画。

  三、引导

  今天每个小朋友都登上长城了,真了不起,长大后一定会登上真正的长城,看到我们故乡的美丽。

《长城》课堂实录 篇11

  【内容摘要】

  本课例是在互联网开放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实践课。本课以《万里长城》一文为基点,引发出开展以“游世界名胜”为主题的拓展阅读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教育站,通过便捷、资源丰富的网络,让学生扮演导游、游客或其他主体参与型的社会角色,通过收集阅读有关某一世界名胜的大量资料,了解并体验那里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文化气息、风俗习惯等,从自己特定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并以不同的形式向大家阐述,以求在拓展阅读的主题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例属于情境回归性质的拓展阅读学习,包含着课例提出背景、教学目标、教学资源、设计思路、探究过程五大部分,并后附教学总结反思一则。

  一、课例提出背景

  互联网以其全新的技术特质介入教学,它的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对资源的共享分配方式,对我们的教育观念、学习方式、师生关系、教学模式,乃至对整个课程与教育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龙游西门小学早在20__年就建立了四个多媒体实验教室,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添设一个计算机教室,全都已加入广电网。次年学校又建立了局域网,完成完善好学校自己的网页。今年学校又添置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较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配置。鉴于此,我们也应时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实践探究活动,并取得了些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效。本课例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诞生的。

  《万里长城》(六年制义教版第9册第11课)是一篇介绍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的说明文。全文按“总—分—总”的写作思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重点介绍长城的三大特点:

  (1)气魄雄伟。

  (2)年代久远。

  (3)工程浩大,施工艰难。最后部分由物联想到人,写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因此本文是一则进行热爱祖国、激发民族自豪感教育的好材料。学生们在学习本篇课文过程中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产生了想了解全国乃至全世界名胜古迹的愿望。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游世界名胜为主题的拓展阅读课,应用网络,开展了一次十分有趣的“世界之旅”。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1、通过阅读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激发学生了解世界名胜古迹的求知欲;

  2、通过自己选择的阅读专题,培养学生体验景点特有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历史故事,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对之产生喜爱之情;

  3、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名胜所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民族风俗;

  4、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工与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初步培养自我反思的精神。

  (二)阅读目标

  1、通过学生广泛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己最喜爱的世界名胜,粗知文章大意,并能用文中关键词句来概括描述1—2个名胜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等。通过深入阅读,学生能找到与研究专题相符合的资料,并能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等2—3个方面,选择、摘录相关的语句、段落,按照顺序整理,并写上1—2句自己的感受,做成读书卡片。有重点、有选择地用不同方式向大家介绍读书卡片;

  2、根据景点的特征,参考例文,以导游、游客及其他社会角色,完成有关某一景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与历史故事的导游报告、游记,并以此内容为依据,制成一组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

  3、通过展示反思,请学生以各种形式、不同角色进行流畅表达、培养他们认真倾听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质疑评价能力。

  (三)技能目标

  1、提高学生上网浏览、查询、筛选资料的能力,能较熟练使用搜索引擎工具;

  2、提高学生应用BBS发帖子的技能;

  3、提高学生应用word、powerpoint制作图文并茂的读书卡片、演示文稿,并能用上2—3个超链。

  三、教学资源

  (一)网络资源:为使学生能较快地查询资料,教师为学生在校园网超链了许多相关网络资源以便于他们寻找资料。这些资源中不仅有丰富的导航资源,还有便于学生结合专题查找的具有搜索引擎功能的泛在资源。

  (二)文字资源:为了能更充分地开展探究活动,我们鼓励学生到书店、图书馆查找资料,阅读了许多文字资源,如:《失落的文明》、《走进非洲》、《世界名胜大观》等等。

  (三)人力资源:在开展拓展阅读教学的同时,青年语文教师、计算机教师甚至有一技之长的家长都可作为人力资源,辅导他们顺利开展专题学习。而且,大多数学生都已事先请家长或老师指导,大人们和学生们一起进行探索研究,并作适时适度点拨。

  四、设计思路

  本课例的教学活动不仅打破了学科的界限,而且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时空概念。主题式的学习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要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广读。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广泛阅读、快速浏览适度组织的信息资源,提出自己的研究意向,并确定相应专题。

  2、深读。学生就自定的研究专题,搜寻相关资料深入阅读,在感悟与理解的基础上制作读书卡片进行归类与整理。

  3、协作。根据自己所搜集的专题信息分析比较、提取要素,形成观点,小组同学合作构思并完成作品设计。

  4、反思。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展示作品、表达观点,并反思自己学习的全过程。

  五、课前准备

  1、设计好实用美观的读书卡;

  2、搜集世界各地名胜古迹的信息资料,做好超链,建立主题学习资源库;

  3、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唐老鸭小组、米老鼠小组、史努比小组、奥特曼小组)

  六、探究过程

  (一)导读——广读阶段

  1、学生根据已供的信息源点击自己喜欢的网页进行浏览。

  师: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的名胜古迹?为什么?

  2、学生确立自己的研究主题,发帖子告诉大家。同时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指导老师。

  (二)分工——深读阶段

  1、研究成员开始从不同社会角色的角度担负起专题研究,进行有选择地阅读有关资料。

  例如:唐老鸭小组的同学分别担任了考古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等社会角色。如担任考古学家的许楠针对埃及木乃伊的作用、制作过程等展开了资料的搜寻;担任地理学家的洪泽浚一头埋进了古埃及的地理位置的资料中,把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划分区域、金字塔的坐落位置以及为何这样分布等了解得清清楚楚;担任历史学家的洪梦求则把研究重点放在金字塔的构造之谜上,不仅从网上找到了许多建造金字塔的传闻,还从别处觅到一本本相关的文字资料。

  2、对已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

  (三)整合——协作阶段

  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尤其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过于烦琐复杂,建议学生选择有代表性的艺术特质进行介绍。如北京故宫里的艺术品有很多,不可能一一介绍,只能有选择地展示。

  2、除了筛选,还要对资料进行加工。如:史努比小组把收集到有关非洲的风土人情,编成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讲解的同学还能模仿赵忠祥主持人娓娓讲述,音色甜美,很吸引人;奥特曼小组还把观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感受汇编成诗歌进行朗诵,学生们沉浸虚拟的旅行中。

  3、个别有特长的学生将收集的资料整合后,制作成读书卡或用powerpoint制成演示文稿,有的甚至制成简单的网页。

  (四)汇报——反思阶段

  1、各小组将本次网络之旅的收获以专题研讨会形式向全班同学作汇报,汇报形式有:朗诵、唱歌、小品、演讲等。

  2、全班同学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评出“最佳网虫”“最佳表演”“最佳制作”三大奖项。

  3、获奖学生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介绍相关经验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长城》课堂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知道长城,了解长城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提高学生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任务分析:

  ⒈、起点能力:学生在学习《长城》之前已经学过了《颐和园》、《赵州桥》这两篇同样是描写文化古迹的文章。三篇文章在写法上具有共同点,因而具备了学习这类课文的基本的方法和能力。

  ⒉、终点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长城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加强,观察和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⒊、教学目标类型:目标1属于陈述性知识学习;目标2、3属于智能技能学习。

  ▲课前准备:

  师:课件。

  生:让学生收集关于长城的各种图片和传说故事。

  ▲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一般特征:

  本课教学对象是大通县元树尔小学四年级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高,对于学习《长城》兴趣极浓。但由于学生所处环境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少课外读物,没有上网收集资料的条件,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

  2、学生的入门能力: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能通过朗读课文,并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3、学习风格:

  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四年级的学习过程是逐渐从中年级过度到高年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采用了以读贯穿全文,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深度,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攻破难点。我还着重考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通过分析学习本课的知识点,提高读文赏词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目标实施过程)(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板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一课。

  2、欣赏图片: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欣赏长城的景观。(PPT)

  3、谈感受: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4、激趣: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学生说)

  二、精读课文,加深认识

  (一)齐读句子

  1、读(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质疑: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自由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2、交流汇报:

  (1)长--(PPT)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长城)比作(长龙)。(PPT图)理解“蜿蜒盘旋”:随山势而走向--一万三千里:这里运用了(数字说明),山海关在河北省,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PPT)长城经过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2)(PPT第一自然段)齐读:你能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吗?

  (3)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

  (4)高大坚固--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3、小结:学习了1.2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自由发言)

  4、齐读:把这种雄伟的气势读出来。

  (三)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

  3、(PPT)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

  (3)站在长城上,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1)问: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2)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

  (3)请读句子:(PPT)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思考、交流:(PPT)

  ※“多少”表示(无数)。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

  (6)让我们闹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四)整体把握课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一个伟大的奇迹?(自由发言)在当时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工程浩大,气魄雄伟的长城,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2、请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板书:

  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

  四、课外拓展: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实践后的反思:

  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

  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和姿态两个部分入手,运用课件展示长城的图片,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了课件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在了解长城的构造特点的同时让学生画、说出来,加深了印象。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学生的体会真实、深切。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长城为什么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这是重难点时,采用竞赛形式,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长城》课堂实录 篇13

  ——专题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能使学生引起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从而引发探究的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同题材不同观点的文章时,能继续提高他们的比较思维能力。在相关的写作评价中,能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活动准备准备一些关于长城的录象、图片、文章。三、活动时间安排首先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欣赏长城的录象,然后两课时用来进行比较阅读、讨论研究,最后一课时让学生进行写作评价。这些活动最好集中在一周内举行。四、活动步骤1、   欣赏长城的图片。2、   欣赏长城的录象。3、   阅读关于长城的文章,讨论下列论题:

  长城论坛1、  观看了那么多关于长城的录象,又阅读了 《万里长城的构造》,请你评价一下长城在构造上的特点。2、  《万里长城断想》的作者想到了哪些问题?3、  赵武灵王建筑长城被后人封英雄的称号,而秦始皇却因筑长城而受到老百姓的控诉,你对这两件事怎么看?建造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4、  《长城万里行》与《我还没见过长城》的作者在观点上有何相同点?5、  长城与都江堰能放在一起扯吗?你认为余秋雨的评价公正吗?6、  我国的普通公民刘雨田成为世界上徒步万里长城的第一人,这说明什么?刘雨田还说:“我的梦还在继续着。”你猜一猜,他继续着的梦是什么?7、  吴祖光把万里长城与北京的四合院、欧洲的古城堡相比,你认为这样比较说出了长城氖裁醇壑担?/div> 

  4、  写作评价以“长城”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体裁不论,字数不限,写一篇文章。5、活动总结与成果展示选出佳作,举行佳作欣赏会。

《长城》课堂实录 篇14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2课《长城》是一篇看图学文,又属于说明文,更确切地说它应该属于导游词。至于这篇课文要教到什么程度,众说纷纭。有参考资料明确指出:挖掘起内在的思想涵义:古长城的战争防御作用与现代凭吊作用——旅游观光作用;有的资料则干脆规定了长城是赞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的文章;还有的资料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些说法都对。而本人认为:应从:“……巨大的条石”和“那时没有汽车、火车,没有起重机”想开去。

  试想:“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重。”20__多年前,不可能有现代化运输工具,可见当时的劳动条件是多么低劣?再从万里长城是建筑在崇山峻岭之上,把那么多、那么重的条石运送到陡峭的山岭上靠的是无数的肩膀和无数双手,文中在一句话中连用两个“无数”字眼,可以想见,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有是何等的艰难?

  假如一个人能扛或能抬50千克上陡峭的山岭,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换算成千克就是1000千克或1500千克,这样看来,要抬一块条石上山差不多需要20到30人才能办到的事。修筑长城所需要的巨大条石数量是百万、千万……千万个亿,所需人力和时间那是多么大银河数字啊!只有通过数据演算,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古代劳动人民修筑万里长城所付出的汗水与智慧。因此,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才会在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开花……

  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文章内在的思想内涵的挖掘,应该说离开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联系,那才叫失败的教育教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长城》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