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说“屏”》课堂实录

《说“屏”》课堂实录

甜生软语 点赞 分享
《说“屏”》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说“屏”》课堂实录(精选15篇)

《说“屏”》课堂实录 篇1

  说“屏”

  临泽县平川中学   杜 艳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说明文,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文的常识,本文的说明方法已不在是难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尤其是口头表达的能力、语言组织的能力,并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能够较流利地复述课文),即学生已经独立地完成了个性化解读(在他们心中已经拥有自己的尚未诉诸文字的读后感受),所以课堂可以直接进入到“文本解读”的对话层面——这个对话将是在多个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等多个维度要展开的。因为我力求进行一种生成性的、通过对话展开的教学,形成对主题的“临时性共识”,所以在上此课前没有进行过试教,课堂对话带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演能力等。

  5、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三)情感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实录

  一、导入  新课

  (教师先出示金漆雕龙宝座的图片)

  师: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安放在朱漆方台上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安置在其背后的雕龙屏呢?屏面纹饰巧夺天工,更增添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就跟随陈从周先生走进屏风的世界,感受我国屏风文化的博大精深。

  (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思考后回答)

  :听完了朗读,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课文中介绍了屏的特点、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有没有补充的?

  生:还写了作者对屏风装饰的期盼。

  :概括的真好。

  师:谁能再具体地说一说?

  生:在介绍屏的特点时,作者引用了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写出了自己对屏风的向往之情,并概括说屏的特点关键在一个“巧”字上。

  生: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还可以缓冲视线,这些都是屏的作用。在说明这一点时,作者还列举了两个事例。

  生:“屏者,障也。”这一句是在给屏下定义,然后写了屏的分类,按照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语言清楚明了。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

  师:实际上屏风离我们非常的遥远,在生活中见的也很少,下面就请大家欣赏一些屏风图片,可以看看,这些屏风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属于哪一类屏风。

  (教师出示一些屏风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三、活动----“屏风推销会”

  师:屏风的世界的确让人留恋忘返,接下来我们开一个屏风推销会,让大家初次尝试做一名推销员。

  (教师准备了锦屏、石屏和竹屏的图片,分发给各组。分组准备,小组是提前分好的,全班共分6组,三组推销员,另外三组是相对应的顾客)

  师:屏风推销会正式开始,首先有请我们的锦屏推销员。

  (上来了两位同学)

  推销员(男):我们推销的屏风叫做“锦上添花”,它选用了上等的丝绸为主要建造材料,并配有徐悲鸿的马、苏东坡的诗、郑板桥的画等做装饰,边框是用檀香做的,丝丝如扣。

  推销员(女):我们的屏风制作精美,如若摆放在家中,一定会显示出主人高贵典雅的气质,相信我们,你的选择不会有错,我们的底价是2000元,热忱欢迎大家购买我们的屏风,并提出宝贵的意见。

  顾客:你们的屏风的确能显示主人的雍荣典雅,如若安放在家中日积月累一定会沾上尘土,如果这样就不容易清除污渍,它岂不是不能长久使用?

  推销员(男):我们在制作屏风时所选择的材料为了起到双层保护作用,特意在它的上面涂了一层保护膜,可以用清水轻轻擦洗,我们相信,它的主人一定会非常爱惜的,因为他是一个文化经济水平相当高的人。(掌声)

  顾客:如若长期折叠,会不会留下痕迹呢?

  推销员(女):当然会的,但并不影响屏风的美观。

  ……

  顾客:既然如此,我们就买了。

  师:“锦上添花”最终以2000元的价钱成交。

  师:下面,我们有请石屏推销员上台推销他们的屏风。

  推销员(男):大家好!我们是石屏公司的推销员,我们推销的屏风叫“事事如意”。看,它的结构是多么的坚固,造型是多么的奇特,上面的狮子头像是多么的形象啊!这样的屏风摆在您家里,既美观又大方,而且经久耐用。

  推销员(女):我们的屏风是用上等的岩石制作的,它最大的优点是坚固耐用,不易破损,您可以把它摆放在室外,显示出主人的尊贵。各位顾客,这么好的东西赶紧购买吧,不要错失良机,我们的底价是3000元。

  顾客:说的再好也没有意义,这么笨重的东西搬动多麻烦呀,和锦屏相比太笨重了。

  推销员(男):正因为它重,所以才坚固耐用。

  顾客:看,上面的图案做工多粗糙,而且装饰也不够精美。

  推销员(女):没关系的,这只是一个样品,如果你真心想要,我们会按照你的要求打造,一定会让你满意的。

  推销员(男):这位先生一看就是个有眼光的人,相信你绝对不会错过这次机会的,这样的屏风也只有你这样的人才相配,绝不辱您尊贵的身份。(大笑)

  顾客:好吧,你能把价钱再降一降吗?

  推销员(男):价钱好说,只要你真心想要,你说个价吧!

  顾客:2000元。

  推销员(女):先生,你也太狠心了吧,如果这个价卖给你,我们都会被炒鱿鱼的。(笑)

  推销员(男):这样吧,你再加点!

  顾客:2500,这可是一口价。

  (推销员相互商量)

  推销员(男):好吧,2500卖给你。

  (掌声)

  师:非常精彩,下面我们有请竹屏推销员上台。

  推销员(男):大家好!我叫刘云飞,我们推销的屏风叫“胸有成竹”。你看这做工是多么精巧,用手摸摸,多么光滑,加上这生命的颜色“绿”色,给了我们无限的希望。

  推销员(女):可以把它摆放在卧室,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我们的屏风是你理想的家居装饰,我们的底价是2000元。

  顾客:你能说说它的质地吗?

  推销员(男):当然可以,它是选用百年竹子,经工匠们精心打造而成的,它可花费了不少工匠师的心血呀!

  顾客:做工确实精美,但是色彩过于单一,不够明快。

  推销员(女):没关系,这只是样品,我们还有各种竹屏,不知你想要什么样的?

  顾客:我比较喜欢粉色。

  推销员(男):没问题。

  顾客:上面的图案装饰有没有其他的?

  推销员(女):当然,我们会满足你的一切要求的。

  ……

  顾客:这样吧,2000元我买了,你们得给我重新换一种屏风。

  推销员:没问题。

  师:很好,我们的推销员都顺利地完成了各自的推销任务,我们向他们表示祝贺。

  (集体鼓掌)

  师:通过本次活动,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谁来谈一谈。

  :我懂得了如何向别人介绍一件产品,可以介绍它的质地、特点、作用,也可以和同类事物作比较说明。

  生:我知道了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观察,发现事物的优缺点,这样在购买东西时才不会上当受骗。

  师:谈得很好。我们应该知道,语文学习与生活是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语文无处不在,我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多方面积累,努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诗词欣赏

  师: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了有关屏风的诗句,老师摘录了一些,供大家欣赏。(出示课件)

  南  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  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  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请大家随着音乐轻声朗读。

《说“屏”》课堂实录 篇2

  第15课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屏风、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3.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作者对"屏"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2. 体会文中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我们的城市是一方民间艺术颇为繁荣的热土,有让我们十分自豪的(嘉兴的民间艺术)。

  放眼华夏,我们更会惊奇中国艺术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式多样。瑰丽多姿的中国艺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请同学说说这些艺术形式的名称。

  这是扇来徐徐清风,让生活诗意无比的折扇;

  这是历经水与火的考验,荡漾着浓郁生活气息和独特艺术风格的陶器;

  这是将智慧与灵气凝聚,将愿望与生活浓缩,美仑美奂巧妙绝伦的剪纸。

  今天我们不说折扇、陶器,也不说剪纸,单来说“屏”。(2分钟)

  “屏”有什么好说的呢?假如是你,你会说说“屏”的什么?(屏的作用,屏的种类等)     那么英雄是否所见略同呢?下面就请大家跟随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走进“屏”的世界,去感受中国屏风的无穷魅力。

  (二)整体感知,把握结构

  1.快速阅读(800字文章90秒速读)、把握内容

  这是一篇散文,也可以当成一篇说明文来读。我们不妨先当做说明文来读。说明文主要给人以知识,阅读说明文我们要培养快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这种能力特别需要着力培养。下面我们用快速阅读的方式来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①什么是“屏”(找出课文中的语句)

  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

  屏者,障也。

  补充了解“屏”的意思:

  屏——大门外或大门内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墙。

  屏——屏风: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

  屏——形状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荧光屏,屏幕。

  屏——遮挡,像屏风一样起着遮蔽作用的东西;如“屏障”。

  ②排序梳理要点,把握课文内容、结构、顺序。

  生活中诵诗研究觉屏有味(   );    总说:引出对象,点出特点

  功能上实用装饰结合并重(   );          作用

  分类里材料装饰雅俗有别(   );    分说:种类      逻辑顺序

  设置时风格位置得体才是(   );          设置

  结尾处畅想期望超越前人(   )。    总结:强调作用,点明用途

  (三)精读课文(800字文章60秒细读)、赏析美点

  这篇文章,它的语言太美了,用词用语非常的雅致,词汇很丰富。

  本环节的主要内容:

  (1)选一组词儿读一读;(积累词语) (5分钟)

  示例:微妙:深奥玄妙,很难捉摸。擅长:在某方面有专长。称道:赞许,夸奖。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韶光:美好的春光,喻指美好的青春年华。造型:塑造人或物体的形象。得体:恰当,恰如其分。休憩:休息。

  这个“休憩”和“休息”一比,那种很雅致的色彩就出来了,它就比“休息”漂亮。你看“造型”这个词,我们常说这个学校的大门模样很好看,就不如说“造型很别致”。再比如我们可以说有的同学“擅长”做什么。所以说,书面语用在口语的表达上就能显示这个人的文化修养较高。再读。

  (2)选几个句子说一说;(理解诗词) (5分钟)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明确: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的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明确:

  《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这里引得实在有味了——引用之前有一句话很关键,“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屏者,障也”,障什么?障视线!no!障风!no!看一下引用的原文,你就会品出引用之妙——“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封建礼教阻碍了杜丽娘对美好事物包好青春、爱情的追求和向往。韵味无穷。

  《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③“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明确:

  “愁多转觉心闲。纸窗竹户屋三间,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真是引得妙!闲来无事,摆一张小椅,优哉游哉,摇啊摇,视线转到屏风处,这里有天光云影,有风云人物,有世间稀奇怪事,天下间凡所应有都可以无所不有地呈现在那小小的一方屏风上,这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啊!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④补充: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3)选几个美段品一品。(体悟情感) (10分钟)

  体会对屏的感情要抓角度,可以抓时间角度,分别从“小时候,研究时,现在生活中”三个角度找出相关句子,认真品味句子中的关键词,体会其间的情感表达。

  ①小时候:“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心生向往之情”。

  销魂——为什么销魂?向往什么?

  明确:对一个小孩来说,诗中描绘的情景不能不让人“销魂”(形容人极度兴奋、欢乐或极度悲伤、苦恼时情绪难以控制的状态):“银烛、秋光、画屏”多么美妙的景象,还有“轻罗小扇扑流萤”这种让儿童着迷的事情,更诱人的还有“卧看牵牛织女星”的神话传说相伴,这不销魂都不能。

  向往有屏相伴,向往见到更多的屏,向往长大后能够研究屏。

  ②研究时:“神秘作用”,“实在微妙”。

  神秘、微妙——功能多多;阻隔人际;遮挡隐私。

  直接称赞: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

  侧面烘托: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③现在生活中: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缺少诗意的屏风制作和审美素质的下降,深感遗憾。期盼改变现实,超越前人。

  ④穿插介绍陈从周: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昆曲。著有《说园》、《苏州园林》。

  ⑤总结:

  小时候:喜爱、向往;        研究后:痴迷、赞赏;        生活中:遗憾、期盼。

  课文小结: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四)铺排拓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大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如:尺牍、茶具、漆盒、根雕、木雕、竹雕、瓷雕、篆刻、石绘、匾、佛像、塑像、国画、盆景、刺绣、剪纸、景泰蓝等。

  (五)精彩总结

  网上有句流行语: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而今天我们品的不是物,是文化!

《说“屏”》课堂实录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3、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4、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5、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6、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三、情感目标

  1、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

  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屏风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课件展示)

  2、这些图片很漂亮,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也许我们有的同学家中还在使用,但对于我们大数同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它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走近作者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通过预习说说你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三、检查预习

  四、整体感知

  1、在生活中,你见过屏风吗?在哪里?

  2、教师配古筝乐曲,学生听音乐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

  ⑴ 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⑵ 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读后学习小组讨论明确:

  ⑴ “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⑵ 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五、研读赏析

  1、请你来当设计师:了解屏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2、但是,你能告诉我,我应该买什么样的屏风呢?它有什么样的分类吗?

  明确: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你们能告诉我,总的说来,屏风的设置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

  明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4、所以,难怪作者说,“屏风”,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可见,作者对“屏”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5、文中引用了不少与“屏”相关的诗句,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作用是…………)

  ⑵ “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放在屏风定义后是起了……的作用)

  ⑶ “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放在文章结尾是为了说明……)

  6、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加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所介绍的古色古香的屏风相称,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

  7、赏析归纳

  ⑴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⑵ 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① 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② 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六、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七、课堂拓展活动:“屏风”推销会

  1、根据文中所介绍的关于屏风的知识,每个学习小组设计一座屏风并向同学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2、分组准备发言材料:画好设计图、写好发言提纲。

  3、学生听完介绍后投票评出创意设计奖,并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风一样,曾牵动过古人丝丝情怀,但已经在今天这个主流生活中逐渐退却的物品呢?请以“说?”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提示:可以写扇、铜镜、绣、瓷、墨、砚、陶……)

《说“屏”》课堂实录 篇4

  15.《说“屏”》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3.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重点难点】

  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2.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

  二、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wéi    cāng    tuī                             qì

  帷      伧       忒:太         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3.介绍屏风的知识。(多媒体展示古代的、现代的屏风的图片)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称之为“  (yǐ)”,亦写作“依”,即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辞海》上载有“黼(fŭ)  ”“斧  ”“斧依”,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风,因上有斧形花纹,故名。

  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或金属等其他材料作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

  4.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这篇文章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文章结构:总——分——总   逻辑顺序。

  第1段:是引子,既表现了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又点出屏风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第2~3段:介绍在室内、室外安置屏风的作用。

  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的种种好处:①避免从门外直接望到厅室;②屏风上面有书有画,是一种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④空间仍然是流动的。

  对于室内安置屏风,文中只说“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放在室内和室外的屏风在材料和样式上会有所不同,但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大同小异的。

  文章由女子室内置屏,引出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出不同类别。

  第4段:讲要发挥屏风在建筑美上应起的作用,需要注意很多方面:屏风的大小要因地制宜,它的造型、色彩及上面的绘画都不能马虎,它的设置要与整体相称,它的安放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各方面都要做到得体,等等。

  第5段:再次强调屏风是很吸引人的,并热切希望建筑师和家具师们能在屏风的使用上推陈出新。

  5.选读课文,给屏风下定义。

  ①引用原文:屏者,障也。

  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屏风是一种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可挡风的,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生活器具。

  6.作者介绍关于屏的知识--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  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7.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由于古诗词及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时候起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加深了。全文不少地方都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8.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举例子:“小时侯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风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的很普遍,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

  分类别:“分为金屏,银屏等“

  作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锦屏人忒看得着韶光贱。”“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三、研读与赏析:

  1.理解课文中的诗意。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③“抱膝看屏山”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介绍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2.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诗文的化用与点缀,得体而优雅

  ②抒情味浓郁的词语运用,感染力极强。

  “…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

  “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令人销魂”、“神秘”、“微妙”、“称道”、“真够吸引人”、“闲滋味”等。这些词语也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3.假如时光倒流5XX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①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即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选购所需的屏风。

  ②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③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4.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南    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    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    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四、拓展延伸:

  1.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提示:扇子、中国结、陶器、木雕、剪纸等。

  2.请写一个片断描述你所在的城市广场的雕塑,要求抓住特征,说明顺序合理,用词简洁、生动。

  3.阅读《中国结》。

  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采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地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结”字,使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4.文房四宝

  纸、墨、笔、砚是我国传统的文书工具。由于它们在运用于书画艺术创作上具有特殊的功能,因而被誉为“文房四宝”。而宣纸、徽墨、湖笔和端砚则又是这“四宝”中的名品。

  宣纸是唐代(公元618~9XX年)制造于安徽省泾县,曾被朝廷封为贡纸。由于它历来集散于泾县附近的宣城,故得名“宣纸”。宣纸蜚声海外由来已久。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宣纸制品曾远销欧洲,引起许多国家重视。英国的一个贵族,竟以70个基尼金的高价,在伦敦买下了一束用宣纸扎的花。楮片(檀树皮)和稻草是宣纸的原料。它的制作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一百多道工序。这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的宣纸,按厚度分单宣、夹宣、三层以至四层;就吸水性能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吸水性强,多用于写意画,工笔画则一般使用“熟宣”。由于宣纸具有抗老化、不易破碎等优点,所以我国不少古代名家的书法、绘画真迹能够长期保存下来。

  墨,分松烟墨和油烟墨,是在烟灰中加胶调剂,而后置铁臼里捣研制成。质量高的墨还在原料中加入麝香、冰片等香料和十几种中药,有的还掺入黄金。这样的墨研磨起来香气馥郁,书写后色泽乌艳,墨迹见水不化。古时制的墨往往有“轻胶万杵”或“十万杵”的字样,意思是料精功到。徽墨的制造始于唐末。相传河北墨工奚超带着儿子庭珪避乱南徙,看到黄山附近的歙州松多质好,就定居在此制墨为生。以歙州古松烧烟制成的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再加上奚庭珪钻研技术,改进捣烟、和胶等方法,墨的质量具有“光泽如漆”“其坚如玉”的优点。

  文房四宝中的笔,指的是毛笔。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监筑长城时,偶然看到城墙上粘有一撮羊毛,随手扯下,拾取枯木一枝,将羊毛束在一端,造出了我国第一支毛笔。传说后来蒙恬曾在浙江吴兴县的善琏镇住过,当地人奉他为“笔祖”,在镇上修建了“蒙恬祠”,并开始制造湖笔。湖笔是用上等山羊毛(羊毫)、山兔毛(紫毫)、黄鼠狼尾毛(狼毫)经过梳、结、装、择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用湖笔书写、绘画,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挥毫泼墨,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端溪,据记载,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出现砚石的坑洞星罗棋布于端溪两岸的斧柯山上。端砚的制作分采石、选料、雕刻、配盒等四道工序。用端砚磨的墨经久,还极耐冻。传说晚唐时,端州梁举人赴京会试,时值隆冬,人家的砚台都结了冰,只有此公砚上的墨水不冻,于是中了进士,因而人们也称端砚为“神砚”。

  (摘自《人民画报》

  ①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四宝”中的名品各有什么特点。

  ②体会本文的行文特点。

  参考答案:

  ①本文采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先总说后分说,在依次介绍“文房四宝”时,介绍了历史、产地、制作及其优点。

  宣纸: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抗老化,不易破碎。

  徽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光泽如漆,其坚如玉。

  湖笔: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磨墨经久,耐冻。

  ②说明中穿插故事的叙述,将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

  5.阅读下文,完成①-⑤题。

  竹是一种特殊的植物。

  竹非草、非木,在现代植物学中,属禾本科,竹亚科。我国有毛竹、苦竹、孝顺竹等六个属共250余种。因为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早在晋朝时我国便有专门记叙竹的《竹谱》。这部书,现已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植物谱录学专著。

  竹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往往有密切的关系,除了用竹纤维编成的“竹布”现已少见外,食、住、行各方面均少不了。说起竹,过去的运输工人用的都是竹杠,他们把用血汗换来的银元、铜元放在片刻也不离手的竹杠中,把头、恶霸来了,只要敲一下竹杠,便知道一天收入多少,这是现已通行全世界的“敲竹杠”谚语的由来。印度也产竹,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讲了个很有趣的神话。有个僧侣贵族,听说释伽佛身长一丈六,他不信,便做了根长一丈的竹杖,要实地量一下。不料,等他挨近佛时用那根作尺的竹杖量时,佛身总比竹杖长一丈六。这时他才知道“佛法无边”,将竹杖丢下走了。从此,这里便长出了“竹林”。

  我国农谚有种竹要“留三去四”以及“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之说。“去四”,即四年以上的竹如不除去,会影响竹林的发展;三年以下则太小,不宜取用。所谓“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是这一宝贵经验的形象化说明,值得我们珍视。

  ①“敲竹杠”一词现在一般是指什么?它表达怎样的感情色彩?

  ②第三段中的“他不信,便做了根长一丈的竹杖,要实地量一下”是针对什么说的?

  ③“从此,这里便长出了‘竹林’”,句中的“从此”指代的是什么?

  ④第一、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来说明什么?

  ⑤“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形象地说明种竹的一条宝贵经验,请用两个单句表达。

  参考答案:

  ①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财物。贬义。

  ②听说释伽佛身长一丈六。

  ③那个僧侣贵族丈量佛身,意识到“佛法无边”,丢下竹杖走了之后。

  ④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 说明竹种类繁多,千姿百态。

  ⑤四年以上的竹要除去,三年以下的竹要保留。

《说“屏”》课堂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和屏风的图片导人。

  2、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二、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 研读与赏析。

  (一)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⑴ 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⑵ “…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二)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⑴ 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⑵ 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三、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说“屏”》课堂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

  1.  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5.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6.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重点难点]

  2、3、4

  [教具课件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   导语 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   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三)   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屏,猜想它们的用途。也可以展示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

  (四)   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五)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2、  配乐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3、  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自主回答:

  (1)       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       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合作讨论回答

  (3)       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六)   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七)   研读赏析

  1、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  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       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       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二、总结拓展

  (一)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二)   拓展延伸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撰稿人:杨敏霞

  单位:三门峡市实验中学

  联系电话:0398--2652899

《说“屏”》课堂实录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局部研讨,把握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揣摩文句,体会本文富含诗意和韵味的行文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

  教师提示一些需积累的词语。

  (1).多音字:

  屏风(ping) 伧俗(cang)

  屏除(bing) 寒伧(chen)

  (2).形近字:

  帷幕 纳凉(na)

  维护 木讷(ne)

  (3).释义:

  伧俗:粗俗、鄙浅。

  纳凉:享受凉爽。纳:享受。

  缓冲:使冲突缓和。

  雅俗之分:高雅和粗俗的区别。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1.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2.“…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说“屏”》课堂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局部研讨,把握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揣摩文句,体会本文富含诗意和韵味的行文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

  教师提示一些需积累的词语。

  (1).多音字:

  屏风(ping) 伧俗(cang)

  屏除(bing) 寒伧(chen)

  (2).形近字:

  帷幕 纳凉(na)

  维护 木讷(ne)

  (3).释义:

  伧俗:粗俗、鄙浅。

  纳凉:享受凉爽。纳:享受。

  缓冲:使冲突缓和。

  雅俗之分:高雅和粗俗的区别。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1.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2.“…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说“屏”》课堂实录 篇9

  《说屏》教学设计  

  濉溪县求实中学  郑少平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唐代诗人杜牧曾有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银烛、画屏、小扇、流萤,构成了一副清丽隽永的画面,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那种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就是“屏”,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文人骚客的悠悠情思。你想了解“屏”吗?那好,让我们走进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的《说屏》一起去感受屏风的神秘作用和审美价值。  

  二、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  

  出示生字词,检查字词掌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1.什么是“屏”?用文中语句回答。  

  2.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  

  3.“屏”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1、“屏者,障也。”  

  2、喜爱、向往,赞美。  

  3、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三、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自读课文,小组研讨  

  屏的功能有哪些?如何理解“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关键在一个‘巧’字”?  

  四、品读课文 体会妙处  

  读一读,议一议,作者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明确: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与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这种中国古代传统器具是相称的。作者具有深厚的古典诗歌底蕴,而且屏的介绍与古典诗歌的引用相得益彰,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更好的去认识屏、欣赏屏、使用屏。  

  五、拓展延伸  

  我们的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还有哪些?   

  (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  

  六、教师小结  

  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说“屏”》课堂实录 篇10

  说“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教学方法

  自读和点拨相结合。本文是一篇自读文,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置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如有疑难,通过同桌之间讨论、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释疑,教师作一些必要的点拨即可。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局部研讨,把握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揣摩文句,体会本文富含诗意和韵味的行文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板书文题)

  设计(二)

  屏风在我们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不过,它留在古诗文中的各种身影,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也许,屏风有一天会重新大放异彩?今天,我们一道“说‘屏’”。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多媒体显示各种屏风的图片,如插屏、围屏、山水屏、花鸟屏、人物屏等等。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

  教师提示一些需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2.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教师要求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给同学们介绍文章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作者就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三、学生精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显示:

  (1)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请用自己的话说明。

  (3)细读文章第一段,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3.小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1)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点出屏风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第二部分为第2段到第4段,分别介绍屏风的作用、屏风的种类以及屏风在建筑美学上应起的作用。第三部分为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屏风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2)文章主要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按其所在的空间分,有室内屏、室外屏,作者介绍了室外安置屏风的作用:①避免从门外直接望到厅室;②屏风上有书有画,是一种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④空间仍然是流动的。室内屏起着与帷幕相同的作用,“可以缓冲一下视线”。按照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屏又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屏也有大小之分,它的设置要做到得体才好。

  (3)抓住段中关键语句分析把握作者的感情。把“屏”看作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表露了作者对屏风的情有独钟;受古诗词和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作者对屏风的感情逐步加深,并且添加了理性的成分。

  此外,还有不少地方也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四、把握文章独特的行文特点,感受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1.请学生找出课文中引用的古诗词句,并尝试理解这些诗句。

  明确:“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闲倚画屏” “抱膝看屏山”

  2.教师提供杜牧《秋夕》全诗,请学生结合全诗理解文中的这两句诗句。

  多媒体显示:

  秋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学生猜读,教师点拨。

  明确:这是一个失意宫女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在用夏日用的小凉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3.教师总结:这些古诗词句,使全文具有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布置作业 

  阅读《细菌也有益》,回答问题。

  细菌也有益

  ①人们都喜欢用美妙的词句、动人的诗篇去赞美那些湖光山色、花香鸟语,却很少有人赞美过细菌。一提起细菌,人们总会预感到一种不祥之意,因为它能传染疾病,给人们带来痛苦。可是,谁又能想到细菌也有有益的一面呢?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跟细菌打交道。细菌非常微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可是有些细菌对人类却起了重大作用。譬如,在工业上,可以利用细菌勘探石油;在日常生活中,像我们食用的醋泡菜和我们饮用的红茶菌,都是用细菌制成的;还有农作物生长也离不开细菌。大家知道农作物要想长好,土壤必须肥沃,而土壤的肥沃就是靠有些细菌来发挥作用的。

  ③关于土壤中细菌的作用,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观察:在1克重的土壤中有1亿到几十亿个生物,其中大部分是细菌。土壤细菌能把土壤中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的养料分解成植物所需的物质。另外,土壤细菌还能制造各种抗生素和微生素,帮助植物抵抗病菌,促进植物生长。但是也有些细菌对植物有害,它们能吞食养料分解成异物,使土壤板结。

  ④因此,我们要消灭有害细菌,确保有益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充分发挥它对人类的作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细菌被人们开发和利用。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____说明方法。

  2.本文主要说明了

  A.我们时时刻刻都跟细菌打交道

  B.有些细菌对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是有益处的

  C.我们要消灭有害细菌

  D.人类开发利用细菌的前景

  3.本文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土壤细菌对植物生长有哪些作用?

  5.文章第①段写人们喜欢用美妙的词句、诗句赞美“湖光山色”“花香鸟语”“却很少有人赞美细菌”请你说说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逻辑顺序(因果)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

  2.B

  3.A(①段引出说明对象,抓住其主要特征“有益的一面”;②③详细介绍细菌的作用,重点说明土壤中细菌的作用;④总结上文,展望未来)

  4.①能把土壤中的养料分解成植物所需要的物质;②能制造各种抗生素和微生素,帮植物抵抗病菌,促进生长。

  5.欲扬先抑、反衬、对比(三者均可)

  为下文说明“有的细菌是有益的”作铺垫。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有些东西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不过,它们都曾在历史中留下剪影,请选择一两件东西,写一篇文章,介绍它们的特征及功用。

  2.请写一个片断描述你所在的城市广场的雕塑,要求抓住特征,说明顺序合理,用词简洁、生动。

  二、课外收集与屏风有关的古诗词句,或者相关的材料,组织一次“话说屏风”的读书交流会。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下文,思考文后的问题。

  文房四宝

  纸、墨、笔、砚是我国传统的文书工具。由于它们在运用于书画艺术创作上具有特殊的功能,因而被誉为“文房四宝”。而宣纸、徽墨、湖笔和端砚则又是这“四宝”中的名品。

  宣纸是唐代(公元618~907年)制造于安徽省泾县,曾被朝廷封为贡纸。由于它历来集散于泾县附近的宣城,故得名“宣纸”。宣纸蜚声海外由来已久。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宣纸制品曾远销欧洲,引起许多国家重视。英国的一个贵族,竟以70个基尼金的高价,在伦敦买下了一束用宣纸扎的花。楮片(檀树皮)和稻草是宣纸的原料。它的制作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一百多道工序。这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的宣纸,按厚度分单宣、夹宣、三层以至四层;就吸水性能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吸水性强,多用于写意画,工笔画则一般使用“熟宣”。由于宣纸具有抗老化、不易破碎等优点,所以我国不少古代名家的书法、绘画真迹能够长期保存下来。

  墨,分松烟墨和油烟墨,是在烟灰中加胶调剂,而后置铁臼里捣研制成。质量高的墨还在原料中加入麝香、冰片等香料和十几种中药,有的还掺入黄金。这样的墨研磨起来香气馥郁,书写后色泽乌艳,墨迹见水不化。古时制的墨往往有“轻胶万杵”或“十万杵”的字样,意思是料精功到。徽墨的制造始于唐末。相传河北墨工奚超带着儿子庭珪避乱南徙,看到黄山附近的歙州松多质好,就定居在此制墨为生。以歙州古松烧烟制成的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再加上奚庭珪钻研技术,改进捣烟、和胶等方法,墨的质量具有“光泽如漆”“其坚如玉”的优点。

  文房四宝中的笔,指的是毛笔。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监筑长城时,偶然看到城墙上粘有一撮羊毛,随手扯下,拾取枯木一枝,将羊毛束在一端,造出了我国第一支毛笔。传说后来蒙恬曾在浙江吴兴县的善琏镇住过,当地人奉他为“笔祖”,在镇上修建了“蒙恬祠”,并开始制造湖笔。湖笔是用上等山羊毛(羊毫)、山兔毛(紫毫)、黄鼠狼尾毛(狼毫)经过梳、结、装、择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用湖笔书写、绘画,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挥毫泼墨,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端溪,据记载,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出现砚石的坑洞星罗棋布于端溪两岸的斧柯山上。端砚的制作分采石、选料、雕刻、配盒等四道工序。用端砚磨的墨经久,还极耐冻。传说晚唐时,端州梁举人赴京会试,时值隆冬,人家的砚台都结了冰,只有此公砚上的墨水不冻,于是中了进士,因而人们也称端砚为“神砚”。

  (摘自《人民画报》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四宝”中的名品各有什么特点。

  2.体会本文的行文特点。

  参考答案:

  1.本文采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先总说后分说,在依次介绍“文房四宝”时,介绍了历史、产地、制作及其优点。

  宣纸: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抗老化,不易破碎。

  徽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光泽如漆,其坚如玉。

  湖笔: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磨墨经久,耐冻。

  (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2.说明中穿插故事的叙述,将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

  ●备课资料

  一、重温经典

  屏风绝句

  杜牧

  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

  提示:周昉是一位约早于杜牧一个世纪,活跃在盛唐、中唐之际的画家,善画仕女,极尽工巧之能事。杜牧此诗所咏的“屏风”上当有周昉所作的一幅仕女图。屏风上画着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由于时间的侵蚀,画上的女子已非旧观,斜倚玉窗,拂尘观画的妙龄少女在“妒娇娆”(即妒嫉画中人),一副怅然若失的样子。这首诗反映了在屏风盛行的时代,屏风人物画较为普遍,以装饰生活,美化生活。

  二、说明文知识短文推介(二)

  说明文的表述形式:散文式。

  散文式

  散文是文学的一大部类,是指与小说、戏剧、诗歌相并称的一种文学形式,散文作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表达具有灵活性,便于表达感情;语言具有生动性,节奏性强,音乐性美,富有表现力。借散文的形式来说明事物,可称作“散文式”说明文。

  请看叶永烈的《巨人族的英雄——钛》。

  巨人族的英雄——钛

  叶永烈

  在广州街头,我曾看到高大挺直的树,盛开火红火红的花,远远看去,像一团火焰似的,非常醒目。“老广东”说,它像披红挂彩的英雄,我们都喊它“英雄树”,学名叫木棉。从那以后,英雄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不到,在四川金沙江畔,也有这种英姿飒爽的树。不过,那里的人们称它为“攀枝花”。如今,攀枝花的大名,已经传遍全国。然而,它已不是花木的名称,而是地名。这地名是这么来的:在金沙江畔的荒山野岭之中,住着七户人家。那里长着一棵攀枝花,于是,人们就把那里喊为“攀枝花”。1954年,地质工作者在那里发现了宝藏。英雄的拓荒者们在那里开天辟地,建成了规模宏大的现代化矿区——“攀枝花”。

  在这英雄们开辟的、用英雄树命名的地方,埋藏着一种英雄的金属——钛。

  钛,当人们在18世纪末发现这种神奇的元素时,便以希腊神话中巨人英雄——泰坦(Titan)来命名。在古希腊,“泰坦精神”就是勇往直前的同义词。

  钛,确实是一种具有英雄气质的金属。

  钛,银光闪闪,轻盈而又漂亮。

  它拒腐蚀——大名鼎鼎的强腐蚀剂“王水”能够吞噬白银、黄金,而对钛无可奈何!有人曾把一块钛片扔进大海,经过五年后取出来,依然亮闪闪的,没有一星半点锈斑。

  它不怕火——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烈火见真金”。其实,金的熔点不过1063℃,而钛的熔点高达1668℃,比号称“不怕火”的黄金高出600多度。当黄金早已熔化成液体的时候,钛仍在烈火中屹立。

  它坚强——它的比重比铝稍大,比铁轻42%,而机械强度却比纯铁大一倍,比铝大三倍。

  它有着广泛的用途。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桂冠”称颂它。“太空金属”“空间金属”——钛,已经成为宇宙航行的重要角色。人们用这种轻盈而结实的金属,制造宇宙飞船的船舱、骨架、推进系统,制造火箭、导弹发动机壳体。如今,有的超音速远程截击机用钛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占总重量95%,称为“钛飞机”。

  人们称誉它是“新兴金属”“时髦金属”——“钛坦克”“钛潜艇”“钛炮”“钛枪”……种种“钛式武器”,已经在世界上出现。由于钛耐腐蚀,在化工厂、造纸厂、制药厂、漂染厂、食品厂、电镀厂、炼油厂大受欢迎,出现了各种各样银光闪闪的“钛式设备”。

  人们还赞扬它是“生物金属”——这是一顶难以从文字上理解含义的“桂冠”。有一次,我到上海异型钢管厂采访,看到一种剖面近似于梅花型的异型管,一打听,那不是钢管,而是钛管,定制单位是医院。原来,这是一种“人造骨”,可以用来“顶替”人体中某些损坏了的骨头。钛耐腐蚀,对人体又无毒。更可贵的是,钛跟人体组织很合得来,肌肉会紧紧地与“人造骨”长在一起。这样,钛就得了“生物金属”的美称。

  令人奇怪的是,钛,曾经有过一顶很不相称的“帽子”——“稀有金属”。这是因为人们在发现钛之后,想在大自然中寻找它的踪迹,然而,所获寥寥无几,于是便称钛为“稀有金属”。

  如今,钛再也不是“稀有元素”了。攀枝花是一座“钛城”“钛都”。据探测,攀枝花的钛的储藏量,占全国90%以上,是世界上罕见的大钛矿之一,引起了世界的注意。

  其实,那些英雄的金属,早在盘古开天之时,便埋在金沙江畔。一直到英雄的队伍高举着红旗开到那里,才唤醒了沉睡了千万年的英雄的金属。

  啊!我赞美英雄的金属,赞美攀枝花——英雄树,我更赞美那些披荆斩棘、战天斗地、勇往直前的英雄。

  《巨人族的英雄——钛》是一篇较为典型的“散文式”说明文。它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描述、说明事物;介绍时伴随着赞美,说明中渗入了抒情的成分。钛本是一种无生命的、一般人不熟悉的金属。经过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读来情趣盎然,艰深难懂的科学知识也变得通俗易懂了。

  “散文式”说明文的写作,也与“诗歌式”一样,一是要有烂熟的科学知识,二是要有熟练的散文创作技巧。散文创作的艺术特征本来就是灵活多样,自由活泼,很难用简短的文字归纳出其创作的要点,但有一条是必须牢记的——紧紧把握住说明事物的写作宗旨。

《说“屏”》课堂实录 篇11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有些东西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不过,它们都曾在历史中留下剪影,请选择一两件东西,写一篇文章,介绍它们的特征及功用。

  2.请写一个片断描述你所在的城市广场的雕塑,要求抓住特征,说明顺序合理,用词简洁、生动。

  二、课外收集与屏风有关的古诗词句,或者相关的材料,组织一次“话说屏风”的读书交流会。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下文,思考文后的问题。

  文房四宝

  纸、墨、笔、砚是我国传统的文书工具。由于它们在运用于书画艺术创作上具有特殊的功能,因而被誉为“文房四宝”。而宣纸、徽墨、湖笔和端砚则又是这“四宝”中的名品。

  宣纸是唐代(公元618~907年)制造于安徽省泾县,曾被朝廷封为贡纸。由于它历来集散于泾县附近的宣城,故得名“宣纸”。宣纸蜚声海外由来已久。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宣纸制品曾远销欧洲,引起许多国家重视。英国的一个贵族,竟以70个基尼金的高价,在伦敦买下了一束用宣纸扎的花。楮片(檀树皮)和稻草是宣纸的原料。它的制作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一百多道工序。这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的宣纸,按厚度分单宣、夹宣、三层以至四层;就吸水性能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吸水性强,多用于写意画,工笔画则一般使用“熟宣”。由于宣纸具有抗老化、不易破碎等优点,所以我国不少古代名家的书法、绘画真迹能够长期保存下来。

  墨,分松烟墨和油烟墨,是在烟灰中加胶调剂,而后置铁臼里捣研制成。质量高的墨还在原料中加入麝香、冰片等香料和十几种中药,有的还掺入黄金。这样的墨研磨起来香气馥郁,书写后色泽乌艳,墨迹见水不化。古时制的墨往往有“轻胶万杵”或“十万杵”的字样,意思是料精功到。徽墨的制造始于唐末。相传河北墨工奚超带着儿子庭珪避乱南徙,看到黄山附近的歙州松多质好,就定居在此制墨为生。以歙州古松烧烟制成的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再加上奚庭珪钻研技术,改进捣烟、和胶等方法,墨的质量具有“光泽如漆”“其坚如玉”的优点。

  文房四宝中的笔,指的是毛笔。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监筑长城时,偶然看到城墙上粘有一撮羊毛,随手扯下,拾取枯木一枝,将羊毛束在一端,造出了我国第一支毛笔。传说后来蒙恬曾在浙江吴兴县的善琏镇住过,当地人奉他为“笔祖”,在镇上修建了“蒙恬祠”,并开始制造湖笔。湖笔是用上等山羊毛(羊毫)、山兔毛(紫毫)、黄鼠狼尾毛(狼毫)经过梳、结、装、择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用湖笔书写、绘画,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挥毫泼墨,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端溪,据记载,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出现砚石的坑洞星罗棋布于端溪两岸的斧柯山上。端砚的制作分采石、选料、雕刻、配盒等四道工序。用端砚磨的墨经久,还极耐冻。传说晚唐时,端州梁举人赴京会试,时值隆冬,人家的砚台都结了冰,只有此公砚上的墨水不冻,于是中了进士,因而人们也称端砚为“神砚”。

  (摘自《人民画报》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四宝”中的名品各有什么特点。

  2.体会本文的行文特点。

  参考答案:

  1.本文采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先总说后分说,在依次介绍“文房四宝”时,介绍了历史、产地、制作及其优点。

  宣纸: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抗老化,不易破碎。

  徽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光泽如漆,其坚如玉。

  湖笔: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磨墨经久,耐冻。

  (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2.说明中穿插故事的叙述,将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

《说“屏”》课堂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品味课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屏”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在古代有一种叫“屏风”的家具吗?

  2、在我们学过的哪一篇古文中提到过“屏风”?(《口技》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在这场口技表扬中,屏起什么作用?(阻隔作用)

  3、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屏,你们看看这些屏在色彩、造型还有画面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答)4、可见,屏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艺术性的一面。大家知道吗?在我国,屏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并且在历代的诗词歌赋中留下了各种优美的身影。为什么屏总能牵动人的情思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陈从周先生笔下那富有诗意的“屏”,听一听作者是怎么说“屏”的?(师板书课题《说“屏”》)

  二、明确学习目标1、这是一篇轻松、随意的科学小品文。作为说明文的一种,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屏)2、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出示幻灯:学习目标)3、请大家读一读学习目标a.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b.品味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c.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三、检查预习情况1、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可以吗?幻灯出示词语2、指名学生读词。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这些问题:1、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读书时要求自由朗读,大声地读。

  (二)、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

  四、指名学生回答

  1、什么是“屏”?(屏者,障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屏,是遮挡的东西。)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作用:室外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2、从作者对屏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喜爱、向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屏,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还有“心生向往之情” 抓住以生:“更觉得它实在微妙”。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

  五、再读课文,研读赏析

  1、本文把“屏”的知识介绍的这么详细,感情又这么的真挚,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a.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b.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下定义:具体介绍,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举例子:说明屏的作用,避免乏味枯燥的介绍,使文章生动有趣。引用: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韵味。分类别:说明屏的种类多。)(可以看出,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屏这种说明对象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我们在写作当中也要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说明方法。)(本文把屏这种古典的家具介绍的这么典雅、古朴,不仅是因为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也很有特点。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学生找句子。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些优美的原因,感知屏的美。(既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又有富有诗情画意的一面)

  六、课堂小结及课外拓展作者用准确、周密而又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屏的相关知识,并且抒发了对屏的喜爱之情。也期待在今后的生活中,屏能重新大放异彩。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另外两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请选择其中的一种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七、作业布置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查找资料,大致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并搜集整理有关屏的古诗句。

《说“屏”》课堂实录 篇13

  《说“屏”》教案

  田  萍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 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

  3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

  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同洲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多媒体展示)

  2、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幽雅的乐曲,配合学生的朗读。思考:

  a什么是屏,课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b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多媒体展示思考的问题)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并找出屏的特点)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1、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2、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3、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例: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体会其作用。

  引用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间,又使文章更加流光异彩。

  作者结尾引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提倡屏的文化内涵,是平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文采。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更好表达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小结:刚刚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引用,那作者巧妙的运用,展现出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四、拓展延伸

  1、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多少文人骚客的悠悠的情思, 下面是一些大家有关屏风的诗词,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多媒体展示,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的说明理由)。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现代屏风的演变(媒体展示)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活动

  展示自己制作的屏风,并配上精彩的解说。

《说“屏”》课堂实录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品味课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屏”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在古代有一种叫“屏风”的家具吗?

  2、在我们学过的哪一篇古文中提到过“屏风”?

  (《*》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在这场*表扬中,屏起什么作用?(阻隔作用)

  3、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屏,你们看看这些屏在色彩、造型还有画面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答)

  4、可见,屏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艺术性的一面。大家知道吗?在我国,屏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并且在历代的诗词歌赋中留下了各种优美的身影。为什么屏总能牵动人的情思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陈从周先生笔下那富有诗意的“屏”,听一听作者是怎么说“屏”的?(师板书课题《说“屏”》)

  二、明确学习目标

  1、这是一篇轻松、随意的科学小品文。作为说明文的一种,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屏)

  2、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出示幻灯:学习目标)

  3、请大家读一读学习目标

  a.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b.品味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c.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可以吗?幻灯出示词语

  2、指名学生读词。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这些问题:

  1、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读书时要求自由朗读,大声地读。

  (二)、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

  (三)、指名学生回答

  1、什么是“屏”?

  (屏者,障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屏,是遮挡的东西。)

  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作用:室外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

  (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2、从作者对屏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喜爱、向往)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屏,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还有“心生向往之情”抓住以生:“更觉得它实在微妙”。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五、再读课文,研读赏析

  1、本文把“屏”的知识介绍的这么详细,感情又这么的真挚,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a.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b.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下定义:具体介绍,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举例子:说明屏的作用,避免乏味枯燥的介绍,使文章生动有趣。

  引用: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韵味。

  分类别:说明屏的种类多。)

  (可以看出,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屏这种说明对象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我们在写作当中也要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说明方法。)

  (本文把屏这种古典的家具介绍的这么典雅、古朴,不仅是因为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也很有特点。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找句子。

  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些优美的原因,感知屏的美。

  (既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又有富有诗情画意的一面)

  六、课堂小结及课外拓展

  作者用准确、周密而又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屏的相关知识,并且抒发了对屏的喜爱之情。也期待在今后的生活中,屏能重新大放异彩。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另外两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请选择其中的一种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七、作业布置

  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查找资料,大致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并搜集整理有关屏的古诗句。

  八、板书设计:

  作用

  说“屏”分类(喜爱、向往)

  设置及其注意事项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引资料、分类别

  语言特点:准确、周密、富有诗意

  小飞霞

《说“屏”》课堂实录 篇1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走近屏风

  1.由学生搜集的屏风的图片、文字知识、见闻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屏风的世界。

  2.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总结出课文的结构思路,从文中概括出屏风的功能作用。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课文结构思路:课文一开始结合自己的经历引出了屏风的特点,并指出设计屏风的关键之所在──在功能和美感上做文章,突出一个“巧”字。然后指出了室内、室外安置屏风的作用,并且不失时机地突出强调屏风的艺术装饰功能。接着联系现在屏风只注重实用功能而忽视了美感,实际是造成屏风发展的退步,作者提出了在屏风设计方面的看法。最后,作者希望借此引起建筑师、家具师甚至使用者和后人的注意,使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和发展。

  屏风的功能:作者主要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更强调艺术装饰功能。

  (二)揣摩语言──感受诗意

  本文虽然是说明文,但不像一般说明文语言那样平实,让学生勾画出文中富有诗意和韵味的语言,特别是引用的古诗词,分析、揣摩作者对屏风的情感和看法。

  预想学生可能勾画揣摩的语句:

  (1)“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

  这里“诗意”一词,写出了屏风在作者眼中的美好感觉和印象,将读者引入美好的屏的氛围。

  (2)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茧”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

  作者这里用童年夏夜在庭院纳凉,富有生活气息和美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茧”是唐代诗人杜牧《秋夕》中的诗句──秋夜,银白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让我们感受到屏风的美,的确,其情景让作者感受到深宫孤单宫女的极度悲伤、愁苦,故而喜欢咏屏的诗句,喜欢古画中的屏,从感性上让我们体验到屏的艺术美感。

  (3)《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里的唱词,“锦屏人”是指闺中女子,“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这句词指的是闺中女子太过于惋惜这大好青春时光。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作者这里引用,为了突出屏风的艺术美感。

  (4)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

  联系后文可见,这里的“大小”应该指的不同的人对屏风的不同的使用。

  (5)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闲倚画屏”的意思是“闲着没事干,倚着画屏相思”;“抱膝看屏山”出自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写女主人公在小楼里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这里写出了看屏、处在屏中的生活有一种休闲恬淡之感。

  (四)把握形式──探求蹊径

  通过揣摩语言,会发现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在表现形式上有区别,让学生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揣摩本文的语言形式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本文是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文,因此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于一般平实的说明文。本文的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叙述、议论和抒情。作者陈从周是我国的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对屏风很有研究,又有较深厚的文学底蕴,因此作者用浓郁的抒情笔调和诸多事例的旁引,揭示了屏的文化韵味,也是本文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

  (五)总结评价──回顾展望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回答,师生补充。)

  2.教师激励:陈从周以自己的责任心用饱含浓郁抒情的笔调,揭示了屏的文化韵味,也启迪着我们要为屏风乃至其他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说“屏”》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