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开国大典》导学案

《开国大典》导学案

仰面清风 点赞 分享
《开国大典》导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

《开国大典》导学案(精选17篇)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1

  温馨寄语:我努力,我快乐,我精彩!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 通过自学、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重点)

  4、体会文章写法,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难点)

  学法指导:

  1、由于课文所描述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很久远,所以课前应尽可能搜集“开国大典”的有关材料,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在合作之前要充分将课文读通、读顺,自学生字词,然后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上问号,在小组内讨论。

  知识链接: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课前积累:

  描写场面的词语:迎风招展  排山倒海  欢呼雀跃  人声鼎沸

  车水马龙    熙熙攘攘    摩肩接踵    络绎不绝

  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心满意足   欢欣鼓舞   称心如意  欢天喜地

  兴致勃勃  喜出望外  喜上眉梢  兴高采烈

  描写动作的词语: 箭步如飞  步履轻盈  大步流星  飞檐走壁

  大摇大摆   步履艰难  蹑手蹑脚  一瘸一拐   匍匐前进

  自主学习:

  1、我会认真地把课文读两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会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并能把下列词语写漂亮、写正确。

  dàn shēng      gǔ  wǔ      diàn  niǔ       zhān yǎng   

  (    )    (     )  (      )   (       )

  wěi yuán      zhèng xié      diǎn  lǐ        qí  zhì

  (   )    (      )  (    )    (    )

  3、通过预习,我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1)、课文记叙了___年___月___日在___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_______、_______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______的领袖风采。

  (2)、课文按_____进行的顺序来写,先讲大会______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________的主体部分,再讲_______的盛况,最后讲——--------

  4、我会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檐(   )  协(   ) 钮(   )   泽(   ) 喧(   ) 袖(   )

  瞻(   )  胁(   ) 扭(   )   择(   ) 宣(   ) 柚(   )

  5、文中的一些场面描写很令我难忘?我要认真地读一读。

  合作探究

  1、经过预习,我知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我想和大家讲讲我的学习收获。

  2、阅读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开国大典时人们激动、喜悦、自豪的心情,我想结合我画出的有关描写毛主席和群众的动作、反应的句子,说说我的感受和理解。

  小结: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新中国诞生时,中国人民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开国大典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个最难忘的镜头,给你拍摄的照片配上文字说明。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句中的“直奔”能表达( )① 人们强烈的感情。② 人走的速度快。③ 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切心情。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句中的“一齐”说明了( )

  ① 人们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② 人们自觉性很高。③ 会场的严肃性。

  二、读句子,回答问题。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        

  ),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传到(          )。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2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擎、钮、瞻、聂、党”5个生字,会写“典、瞻、拂、嗓、党”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我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我要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准备:开国大典的视频或文字资料。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擎、钮、瞻、聂、党”5个生字,会写“典、协、宾、泽、瞻、党”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协商、诞生、瞻仰、飘拂”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能理解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到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通过读课题,我知道“开”和“典”分别是____、____的意思,“开国大典”的意思是__________。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小提示:我能多读几遍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破句。还能完成以下练习。)

  1、我能用“__”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直奔会场(bēn bèn)  旗杆(gān gǎn)   首都(dū dōu)

  排山倒海(dǎo dào)  外宾(bīn bīng)  擎着(qín qíng)

  2、我要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争取把它写正确、端正、美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熟读课文,理清脉络。

  1、我要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课文是按_____的顺序叙述开国典礼的。以此为依据,课文可以分为__部分。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场面。

  2、快速默读课文,和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场面一,感受“大典”

  1、默读第一部分,从哪些词句看出这是大典?(在书上勾画、批注)

  2、从这部分的描写中,我能感受到典礼的___和___,还感受到人民群众___、___的心情。我能通过读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达标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diǎn  lǐ          xié  shāng        zhān  yǎng

  (        )         (        )        (         )

  qí  zhì           xú  xú  shàng  shēng

  (        )        (                    )

  2、  选字填空。

  拂   佛    飘(   )  仿(   )    纽  扭   (   )扣   电(   )

  暴   爆   (  )动  (   )发    防  妨  (   )碍(   )守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2、我要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3、我要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学习重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直接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品读“典礼”,感受“大典”。

  (小提示:文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开国大典的众多场面,我要选择最难忘的一个场面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想想后再回味回味: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课文。)

  1、我要快速读第二部分,和同学一起理清“ 典礼”的过程:

  、           、                      。

  2、我要和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填关键词,品重点句,读一读有关的这段话,想想当时的场面,体会感情,领悟方法。

  语段一:“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____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___投向主席台。”从所填的词语体会到群众的_______及对毛主席的__________。

  语段二: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____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____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__________。所填的词语表达了全国人民________的心情。这声音还会传到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三:“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_______,______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所填的词语体会到人民群众_______的心情。

  3、“大典”的气氛真热烈呀,我要通过读表现出来,并试着背诵第7自然段。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阅兵式”、“群众游行”这两个场面。

  1.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2.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思考总结: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感情朗读,积累拓展。

  1、我要再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然后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2、课后,我要利用所学的场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个片段。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3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学习重难点:从课文的学习中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知识连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简称政协,它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1949年 9月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制订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其他法律制度,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祖国的生日。从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翻身解放,当家作了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把每年的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54门礼炮代表我国54个民族(我国现有56个民族。54个是根据当时的统计数字),28响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好经历了28年的历程)。

  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课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利用各种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二、自主、合作、探究(课内)

  1、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识记生字的不同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勾画出场面描写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三、达标检测

  1、听写词语

  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

  欢呼、肃立、沼泽、嗓音、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2、默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

  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四、我的收获:

  五、知识延伸:

  读读同步阅读中的《我是中国人》

  看看有关开国大典的影视图片资料。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

  班级            课 题  26开国大典   课 时   第2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组 别        使用人          使用日期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2、我能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3、我能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知识连接:

  关于场面描写 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的综合就构成了场面。而场面描写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描写。那么,怎样进行场面描写呢?

  ①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场面描写必须首先写出某一个特定场合的整个面上的情况。这如同电影中的“大全景”拍摄。场面描写不是写出面上的情况就行了,也就是说场面描写既要写出总的轮廓,又要写出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

  ② 突出重点,写出气氛。既然是场面,必然会有很多人物,因此,就要分清主次。详写主要人物的神情动作,略写次要人物,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此外,还应注意把握场景,写出气氛。众多人物活动的场面,无疑会营造出种种不同的气氛。有热闹的,有冷清的,有欢乐的,有悲哀的。真实地再现某一特定场合下的特定气氛,有助于表现所描绘的场面的特点。

  ③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场面描写既要全面顾及特定场合下的各个方面,又要重视场面气氛的渲染,常常出现人多、事多、物多、景多的情况。因此,先写什么,怎样写才能使人感到层次清楚,就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常见的写法有总分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某一场面的描写究竟采取怎样的顺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课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来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的热情。

  2、勾画细读场面描写的句子,看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自主、合作、探究(课内)

  1、勾画并细读场面描写的句子,看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交流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3、学完这篇课文说说你的体会(可以是疑问、收获、等)

  三、达标检测

  1、摘抄你喜欢的好词佳句。

  2、利用所学的场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个片段。

  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四、我的收获:

  五、知识延伸:

  找找有关场面描写的文章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积累一些有关场面描写的词语。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4

  山东省菏泽市教研室 马建华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课,是新增的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共15个自然段,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可分为五段。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写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先概括交代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然后分别描述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第二段(第5至第10自然段)主要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是庄严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是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第三段(第11至13自然段)写了阅兵式的盛况。写了三层意思:1.阅兵式开始的情况。2.各兵种通过天安门受检阅。3.群众看到检阅部队后的激动情景。第四段(第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第五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散会的情况。

  课文突出了场面描写:会场的布置、庞大的群众队伍、典礼开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升起、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宣布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盛大的阅兵式、燃放礼花、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突出特点。

  这篇课文安排在第九册第二组,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也就是说,通过本课和本组其他几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在练习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懂得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要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要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填空。①开国大典是在年月下午时举行的。②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门大炮齐发,一共响。③阅兵式进行了钟头。

  3.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意。

  二、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列出提纲。

  3.讨论分段,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修改所列提纲。

  三、精读课文,分步训练。

  1.学习课文第一段。先让学生快速浏览第一段,准备做填空练习: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首都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有,有,估计总数。会场在。主席台设在。以此掌握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了解会尝主席台的布置情况。然后细读课文,体会会场的精心布置和群众队伍场面的壮观。最后品读课文第一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如:①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想想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三个词语;②比较“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潮这句话中的“直奔”和“走向”有什么不同;③用“迎风招展”口头造句。

  2.学习课文第二段。先快速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让学生掌握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再细读这段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时的情景的。接着,通过回忆看《开国大典》的电影、电视,结合课文中的彩色插图,进一步体会这一段课文所描写的动人场面。然后进行重点词句的训练:(1)比较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①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②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起抬起头,·瞻·仰(望着)这鲜红的国旗。(2)这段课文中有几处写了掌声,写法有什么不同?(3)用“诞生”、“雄伟”、“热烈”各说一句话。

  3.学习课文第三段。快速朗读课文第三段,进行填空练习,使学生掌握阅兵式的程序。“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和。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两个排,接着是、。当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飞过天空。”然后细读这段课文,体会阅兵式的壮观场面和人民群众看到检阅部队时的激动场面。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4.学习课文第四段。可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这一段,说说作者是抓住哪两个方面来描绘这动人的情景的。然后抓装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闭上眼睛,结合过去看到的类似的场面体会天安门上礼花此起彼落,广场上灯火辉煌的绮丽景象。最后让学生用“次序”口头造句。

  5.学习课文第五段。先齐读这段课文。然后比较“·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中带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6.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跟“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相似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试说两个这样的句子.

  四、品读课文,综合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中心思想。

  2.快速读课文,按列出的提纲复述课文。

  3.做课后“思考·练习”4。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要求背诵的段落。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5

  之五

  佚名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

  一、了解注释的作用,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默读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尤其要注意典礼过程和群众场面的描写。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运用注释,使学生体会到凭借注释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由于本文是默读单元第一篇,所以要指导学生静下心来,根据要求专心致志地默读。

  教学过程 :

  一、明确教学目标 

  1.齐读单元教学要求,教师简要讲析。

  第二单元是默读单元。课文大多有注释,注释分题解、生字难词注音、释义和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事物和组织名称)解释三种。读注释可以帮助读懂文章。本单元要求我们培养借助注释默读的习惯。

  对照注释,读准字音,领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掌握注释中的有关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学习与继承革命传统。

  2.明确默读要求,齐读课后训练题二。

  默读要求:不动唇、不指读。

  二、默读

  1.不出声,不指读,默读全文,划出生字新词。

  2.对照注释,再默读课文,凭借注释在生字上注音,并理解注释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

  补充:

  检阅:高级首长亲临军队或群众队伍的面前,举行检验仪式。

  肃静:严肃寂静。

  秘书:掌握文书并协助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

  隆重:盛大庄重。

  三、讲析

  1.什么叫“开国大典”?本文课题是什么意思?

  学习注①题解,明确本文记叙的是新中国诞生的情况。了解词语“开国”、“大典”的含义。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大典:隆重的规模巨大的仪式。

  2.本文题为《开国大典》,为什么不从“下午3点正”典礼开始写起?而要写典礼前与典礼后?

  (1)引导学生将全文划分成“典礼前”、“典礼时”、“典礼后”三部分。

  典礼前:一写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者;二写会场的布置;三写群众入场。

  典礼时(从“下午三时正”到“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一写典礼(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的情景;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二写阅兵式(交代了检阅司令员及阅兵总指挥;受检阅部队入场次序及情况;领袖和群众的热烈反响)。

  典礼后:一写天安门广场群众游行情景;二写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对照注①中对“大典”的解释:隆重和规模巨大的仪式。请学生找出典礼前反映庆典这方面特点的句子,进行交流,加深体会。

  “人们手里擎着红旗------地点排列。”

  “到了正午------像海上的波浪。”

  “他们擎着灯------同志们万岁。”

  “------”

  (3)总结:这部分描写群众场面较多,目的是为了表现庆典的热烈气氛,表达人民对党和新中国的热爱。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注意笔顺和间架结构:

  容纳 诞生 肃静 检阅 率领 瞻仰 飘拂

  迎风招展 排山倒海 五颜六色 陆续 协商

  擎着 秘书 电钮 聂容臻 徐徐 隆重

  规模巨大 盛况

  2.圈划重点词语,体会正确的词语对表达课文意思的重要作用。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

  1.培养默读的习惯。

  2.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3.培养热爱新中国,珍惜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培养默读习惯。

  教学难点 :

  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过程 :

  一、复习默读要求。

  不动唇、不指读。

  二、继续讲析课文

  1.“开国大典”主要议程有几项?文章是如何净大典的议程与群众场面结合起来写的?

  (1)让学生排出大典议程。

  (2)让学生理解群众场面的描写与典礼议程结合起来写的好处。

  (3)重点分析几个注释。

  白山、黑水、大河——地点注释,以此表明庄严的宣告传遍全中国。体会有关的四句排比句。

  徐徐、瞻仰——词义注释,以此表明大典的隆重和人民的恭敬之情。

  54门大炮、28响——特殊含义注释,以表明庄严隆重的气氛和非同寻常的庆典。

  2.借助注释,加深理解课文。

  注释①中写到开国大典是隆重的,规模巨大的,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意思的?

  (1)下午三点正,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排山倒海”能否改成“嘹亮”?

  (2)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奋斗”能否改为“出生”?

  (3)30万人脱帽肃立,抬起头,瞻仰着五星红旗。“肃立”能否改为“站立”,“瞻仰”能否改为“望着”?

  分小组讨论,讨论完后,齐读以上三句,加深体会。

  3.为什么课文写了典礼顺序后又写群众情绪?

  组织学生朗读典礼议程部分及写群众情绪的部分。得出结论:写群众情绪是为了突出庆典的庄严、隆重、规模巨大的盛况。(紧扣注释①)

  4.课堂练习:让学生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两分钟),要求学生合上书后画出天安门广场的简明的平面图。在检查学生所画的平面图时,可以发现画错往往是因为读得不仔细,理解不正确而造成的,评讲订正时要紧密地结合阅读。

  四、总结

  1.课文内容的总结:本文生动描写了新中国诞生时开国大典庄严、隆重和热烈的情景,表现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反映了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从单元教学要求角度去总结:

  (1)注释的分类:解题、生字注音释义、专用名称术语解、人名地名解、组织机构解等。

  (2)运用注释阅读的好处:容易理解文章内容。

  五、完成课后练习题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6

  【教材分析】

  课文描写了新中国诞生时开国大典庄严、隆重和热烈庆祝的情景,着重写了“会场、大典、阅兵、游行”四个场面的盛况。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19个新词的意思,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学写排比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8自然段。

  4、能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重难点】

  能领会文中的中心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

  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城楼檐下、汇集、擎着红旗、毛泽东、电钮、瞻仰。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典礼、城防部队、观礼台、擎、五更天、就位、迎风招展、汇集、排山倒海、肃立、瞻仰。

  3、自由读课文。

  4、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

  板书:

  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4、追问:

  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

  (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⑴ 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⑵ 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⑶ 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⑷ 指导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⑴ 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⑵ 学生自由发言。

  ⑶ 教师小结并板书。

  ⑷ 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⑸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② 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③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⑹ 播放课件。

  ⑺ 练习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⑴ 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⑵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

  ⑶ 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二、朗读课文

  三、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会前:广场布置 群众入场

  典礼: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

  ──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检阅部队 群众欢呼

  群众游行:天上…… 地下……

  光明充满北京城 

  【教后感】

  分几个部分来学习,因为课文比较长,这样教学更易于学生消化。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7

  各位老师、尊敬的评委:

  从我的家乡浙江平湖小巧玲珑的东湖畔来到大都市武汉美丽大气的东湖边,是一种缘份;今天,在田汉大剧院,高唱国歌,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也是一种缘份;作为来自基层县市的一名教师,能有幸向来自全国各地小语届的精英、专家们学习,更是一种缘份!感谢这四十分钟,感谢长江水孕育着的江城的孩子们,这是我从教18年以来语文人生中的一次难忘经历!

  老师们,《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强烈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在研读课文过程中,我感觉到文章很长,且当时的时代背景又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而文章又具有十分丰富的政治思想内涵,第一课时如何取舍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打造常态课中的精品课?这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

  预设中,努力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把学生的情知世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把课后的习题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习题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习题二,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并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鉴于此,主要设计了二个板块的内容,在第一个板块中,着重强调梳理文章结构,强化整体感知,把理清开国大典的进行程序作为训练重点,以此帮助学生明了课文主要内容。我在教学中努力真实地体现生成过程,以此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其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突出了整体感知,另一方面,强化了第一课时的重点,突出第一课时的特点。第二板块,从语文的本真目标出发,从语言学角度强化文字理解,促进情感感悟,抓住主席的动作及人民群众的反应来实现阅读理解,也就是采用了这样一个问题:哪一个场面深深打动了你的心?哪些语句拨动了你的情弦?以此来统领重点内容的理解。用选择性学习来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并努力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与多元感悟。努力寻求语言训练与感悟的结合点,形成“情知交融、情语相谐”的语文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语文课成为“语言”的课堂。让孩子亲近文本,以各种方式的读,默读、自由读、朗读、引读,以及体现自读自悟的个性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让孩子感受意象,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生发形象。

  努力让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语言文字中群众的情与教师情、学生情,在语言教学的生成过程中,形成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情感场,让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我始终认为情感是文字的旋律,文字是情感的体操。教学中时时突现情感的魅力,师生撞击、音像刺激、气氛感染,以情促悟。

  努力让语文课成为“艺术”的课堂。让感悟成为有支架的体验方式。如理解毛泽东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这一场面,我刻意回避以录像代替理解,而辅之以图文阅读,在强烈的对比与认知冲突中促进孩子对语言的感悟,在课堂结束时才用主席宣布成立的视频冲击学生情感。这样的安排用意十分明显,旨在强化语文性,实现语言训练的有效性。在理解瞻仰和站字的含义时,同样采用了比较和替代的方法,以这样的训练载体实现了训练与感悟的有效统一,使教学过程更扎实、更丰实、更朴实。

  简单地说,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今天的这节课也是我追求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站,正如一位专家所言:语文教学没有句号,只有逗号……恳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朋友批评指正!

  最后,我诚挚地向大家邀请,欢迎来浙江,欢迎来嘉兴,欢迎来到美丽的西瓜之乡——金平湖!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8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以回顾历史,感受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为主题。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主要写了“会场情况、典礼过程、阅兵式、群众游行”这四个部分,其中典礼过程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它是按奏国歌、宣告、升红旗、鸣礼炮、读公告这样的过程进行的。通过描写广场上人民群众的动作、神情,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以及对新中国成立的无比自豪和激动的心情。

  这节课我教学的是第二课时,精心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一、理清典礼进行的顺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其中第三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重点语句、重点段落来有感情的朗读则是本课的难点。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体会中心。同时通过让学生观看旧中国的百年屈辱史图片、观看大典盛况的录像来完成本课教学。五年级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的,而且前面一个单元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也曾提到过,学生有了这么好的历史背景作铺垫,应该已经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课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读、找、想、读、写”的方法学习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语文课成为“语言”的课堂。让孩子亲近文本,以各种方式的读,默读、自由读、朗读、引读,以及体现自读自悟的个性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让孩子感受意象,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生发形象。努力让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语言文字中群众的情与教师情、学生情,在语言教学的生成过程中,形成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情感场,让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我始终认为情感是文字的旋律,文字是情感的体操。教学中时时突现情感的魅力,师生撞击、音像刺激、气氛感染,以情促悟。

  整堂课主要本着新课程理念中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让学生自己说,通过自己找重点字词感悟体会,再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当时人民群众的激动、自豪,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实现语文性和人文性的真正统一。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9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 本第1、2题。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10

  每天早晨目睹国旗的冉冉上升,在那庄严的时刻,同学们高唱国歌,当同学们学习到《开国大典》这课时,又再次感受了那更为神圣的一幕,他们不禁对开国大典的内幕、国歌、国旗的由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及为共和国的诞生甘洒热血的无数英雄和让后人称颂的爱国运动等情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从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浓厚兴趣出发,我们决定以共和国的诞生为研究的主题进行学生的拓展阅读。

  【教学总目标】

  1、情感能力:

  ⑴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新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热爱之情,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⑵ 通过积极研讨激起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表达的欲望,培养他们各抒己见的独立思维能力。

  2、阅读能力:

  ⑴ 过阅读有关共和国的拓展资料,了解开国大典的内幕、国歌、国旗的由来,以及一些爱国运动的情况等内容。

  ⑵ 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理解、概括、表达能力。

  3、协作合作能力:

  ⑴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网站学习的积极性。

  ⑵ 在相互研究的活动中,培养同学间的相互合作的能力。

  4、操作技能:

  ⑴ 进一步学习上网浏览、查询、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包括熟练使用搜索引擎等查询工具的技能。

  ⑵ 熟练掌握网上应用bbs发帖子技能。

  ⑶ 初步学习应用word、powerpoint制作读书卡片、演示文稿。

  【网络学习资源】

  中华颂──开国大典1: 

  —11.htm

  中华颂──开国大典2:

  —12.htm

  开国大典中的中国人民空军:

  ─0107.htm

  开国大典6小时:

  开国大典秘闻录:

  大典背后的秘闻:

  开国大典阅兵式:

  开国大典日记:

  开国大典花絮:

  个性天地/xxda/histroy1.htm

  开国大典之夜的毛泽东:

  ─356.htm

  开国大典秘闻录:

  终生难忘的日子:

  ─4─1.html

  你问我答:

  开国大典:

  油画开国大典:油画开国大典.htm

  中国图片社:

  图片银行_开国大典:

  回眸新中国四次国庆大阅兵:

  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图: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诞生:

  ─

  说不尽的纪念碑:

  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聂尔:

  《义勇军进行曲》──田汉

  沈阳将设立国歌墙:

  【教学总过程】

  学习环节(一)

  广泛阅读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导航资源的资料,并进行精读与泛读的结合。

  2、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bbs发贴子。

  3、评议精彩帖子。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要求

  1、我相信在学习了课文《开国大典》,同学们不禁对我们的新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的内幕、国歌的由来吸引着同学们再次来到这里。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二单元的主题学习《共和国的诞生》的第一个环节。

  2、出示课题:

  《共和国的诞生》广泛阅读。

  3、提出学习要求:

  ⑴ 充分利用“习客”网站的网络资源区中有关共和国的资料,进行精读与范读相结合。

  ① 范读就是浏览,也就是对自己要读的材料有个大致地了解;精读就是在浏览的基础上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层次地阅读,体会其中的韵味。

  ② 哪些材料可进行范读,哪些材料可进行精读呢?(举例说明)

  也就是说那些具有感染力、表现力的句子可多读几遍。

  ⑵ 根据教师在“习客”讨论区中的问题,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复。

  你能告诉老师最感兴趣的是有关共和国诞生的哪些情况?

  能用自己的话对大家说说国歌的诞生过程吗?

  阅读中你有什么想法或遇到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吗?讲出来让大家帮助你。

  ⑶ 及时在讨论区中提出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求得别人的帮助并关注别人的帖子。

  ⑷ 小组同学轮流收发帖子,帖子中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二、大量阅读,收发帖子

  1、学生阅读课前查找的有关共和国的资料及网络资源区内提供的资料,以发帖子的形式在“习客讨论区”内针对教师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复,对自己寻求帮助的问题也在讨论区及时提出,并关注其他同学的回复。

  2、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遇到困难,及时辅导并回复部分帖子。

  3、教师及时刷新“习客讨论区”,了解学生发帖子的动向、质量,将精彩帖子超链至主题学习的主页,激励学生。

  三、读读议议精彩帖子

  1、学生以小组学习形式,阅读并讨论超链在主题学习主页上的精彩帖子,共同合作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

  2、出示评议要求:

  ⑴ 认真阅读,边读边思考帖子的优劣。

  ⑵ 评议过程中,仔细听,可以提出质疑。

  ⑶ 评议后,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交流、点评,及时朗读。

  4、引导、小结。

  四、形成合作小组

  1、我们有些同学对国旗的诞生感兴趣,有的对开国大典的内幕感兴趣,有的同学对其它的内容感兴趣,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结合形成合作小组。

  2、组织形成合作小组

  五、讨论,完成小组自评表

  学习环节(二)

  深入阅读

  〖教学要求〗

  根据学习专题搜寻资料、进行整理,制作读书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小组活动计划,聘请指导老师

  二、启发谈话,提出要求

  1、师:通过上节课的广泛阅读,同学们对共和国的相关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习客讨论区也谈了自己的许多想法。今天我们要继续深入阅读下去,确立自己的研究专题,并制作相关的读书卡片进行交流。

  2、下面请同学读读这次的学习要求:

  ⑴ 按自己确立的共和国的研究专题方向搜寻资料,认真阅读,圈圈划划,找出感兴趣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⑵ 把与研究专题有关的资料制成读书卡片,要求卡片中的图和文能合理地联系在一起。

  ⑶ 小组合作完成六张以上的读书卡片。

  三、深入阅读,制作读书卡片

  1、学习制作读书卡片的方法,复习利用搜索引擎网站寻找资料的方法

  2、小组同学认真阅读,按自己确立的研究专题方向搜寻阅读资料,找到所需的材料后制成读书卡片。

  3、老师巡视,发现学生遇到难题及时辅导。指导学生快速阅读。

  四、交流读书卡片

  提出交流读书卡片的要求:

  1、小组交流自己的读书卡片。相互提问,提出自己的想法。

  2、交流的方法和交流的形式请加以说明,体现语文性,让学生将优美的语句用特殊的颜色标示出来,并且感情朗读;找到的图片用几句话,围绕一个意思说清楚。

  3、同学评评议议。

  4、教师点评,小结

  五、完成小组评价

  小组同学讨论,完成小组评价表。

  学习环节(三)

  协作作业

  〖教学要求〗

  小组合作,制作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提出要求

  师:在前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小组的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研究的专题进行了广泛阅读,并把自己研究专题所需的资料制成了读书卡片,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今天,我们根据已经准备好的资料,制作一组演示文稿可以用你喜欢的任何形式表达出来。比如说,演示文稿中可写上一段小诗,可画上一幅自创画,可编上一段优美的解说词等。

  下面是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

  1、整理已完成的共和国诞生的读书卡片,看看有没有内容可以补充。

  2、有独到的见解,形成小组的观点,有佐证的事实材料。

  3、制作的演示文稿能把介绍出来,形式可以多样。

  4、演示文稿能运用动画效果。

  二、小组协作,完成作品

  1、小组同学每人负责完成一个环节,根据自己的设想,相互协作制作演示文稿,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表达方式:

  ⑴ 讨论阅读读书卡片的感受。

  ⑵ 思考能充分表达见解的内容。

  ⑶ 小组叫相互交流、相互提醒。

  2、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遇到难题及时帮助解决。

  三、修改自己的作品

  小组同学检查自己完成的作品,发现不足的或是不完整的,及时修改。

  四、完成小组评价表

  小组同学讨论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完成小组评价表。

  学习环节(四)

  展示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同学分工协作,以各种形式,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作品清楚地,有特色、有感情地介绍给大家。

  2、展示交流的过程中,认真听取同学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并谈谈自己的独立见解。

  3、通过讲讲研究专题的目的、过程、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提出要求

  师:学习了《开国大典》后,同学们颇有感触,为此,我们进行了拓展阅读,制定了《共和国诞生》这样一个主题学习。在主题学习中,同学们广泛阅读,认真思考,确立了自己的研究专题,并制作了形式多样的演示文稿。老师从网上看了你们的作品,觉得简直就是一个小小评论家。今天,我们不妨成立一个文学沙龙,畅谈一下你的想法。

  二、展示作品

  师:在前面三个过程的学习中,老师了解到有许多同学对国旗非常喜欢,现在哪一组能把自己研究的有关共和国诞生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呢?

  1、请小组展示作品:

  师:哪个小组研究的主题与他们不一样?谈谈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主题?

  请小组同学谈谈自己为什么研究这个主题?谈完后再进行展示。(4~5个)

  师:刚才同学们的展示,使大家受益非浅。从大家的展示中学到了许多课本外的知识。老师相信在大家研究的过程中,看到网上那么多的文章,一定有所感想,哪个小组能谈谈你们的想法?

  2、请小组谈谈研究的感触:

  师:从同学们的作品、研究后的感触,老师可以感觉到大家对共和国的诞生有种特殊的情感,你能不能用一段话来表达一下此时的心情呢?

  三、反思学习过程

  师:通过一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在各方面有所收获,也有所想法,现在小组先讨论一下,等一会儿请同学谈谈。

  四、小组评价

  五、集中评价

  讨论整个活动的收获与不足。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11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教学时,我们依据课文的叙述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乐曲激趣

  1、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渲染:

  这是一首战斗的乐曲,它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那么,新中国诞生时是怎样的盛况呢?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

  3、如果把“开国大典”改成“开国典礼”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旨在制造悬念,吸引学生读文。)

  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1、用你喜欢的读书习惯快速阅读课文。如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等等。

  2、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3、联系语境或查阅资料理解新词。

  4、这篇课文记叙了哪几个场景?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5、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6、你最喜欢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为什么?

  7、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能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如果不能,在书上做上记号。

  8、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激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讨论,释疑解难

  1、以疑难问题为类别,让学生自由组合若干小组。

  2、推荐各讨论小组讨论问题:

  如,第一小组:学习6个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语境理解新词;第二小组:理清段落结构,归纳段意;第三小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小组:讨论记叙的顺序。

  3、各个讨论小组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展开讨论:学生先汇报学习成果,然后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可以自由发言,相互提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主持人记下已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咨询的准备。

  4、各个小组在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5、问题咨询与小结。

  四、探究领悟,升华情感

  1、出示句子: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提出探究的问题,如:

  ⑴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⑵ 如果把“流去”的“流”字换成“走”字,表达的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⑶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 你读了这句话,内心充满着怎样的激qing。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探究,领悟新中国的成立的确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总结探究的方法。

  4、在课文中找出还需探究的句子,继续探究。

  五、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试一试,自己能找到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读一读,看一看吗?如果找到并读了,把篇名记下来。

  2、写一写,依照课文的写法,记叙你喜欢的一个场面。

  【设计特点】

  本案例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现代教育传媒技术等手段,通过设疑、讨论、探究、释疑等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导学过程中,抓住课文重点,紧扣含义深刻的句子,采用自读自悟、升华情感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三维目标。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12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材简说: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从记叙大会开始,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显然表达了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当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壮的声音……”这样两个长句子,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当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的话,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除表达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外,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感到自豪的感情。你看,“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战士们挺着胸膛”“像钢铁巨人一样”,“‘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这些描述,无不渗透着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在这一个个场面描写中,对毛泽东的直接描写虽然不多,但很典型,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高呼“人民万岁”,按动旗杆的电钮,不断地向群众挥手。通过这些言行的描写和庄严的会场环境以及人们激动的欢庆场面的烘托,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毛泽东──他是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他的伟大形象历历在目。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的难点。二是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13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我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分两课时进行设计与教学。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理清课文顺序并对会场情况这个场面进行了品读,初步感受到了会场的隆重与热烈的气氛以及人们当时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第二课时则继续品读其他三个场面。

  上课伊始,我用简短的语言把上节课的内容交代了一下后就直入本课,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

  接着进行第二个环节品读文本,解决问题。我提出统领全篇的大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画出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并把感受批注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独立完成后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汇报,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这也正是”三步”的体现。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此外我还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领会情感。比如课文第七自然段 ,我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和想象场面情景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好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而朗读全段,并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这种思想感情我搜集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材料,如,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以及盛大的阅兵式,让学生对新中国的成立有所感受,真正体会到人们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以及毛主席的伟人风采。

  最后回读全文,总结全文。不但让学生从人文角度去归纳概括,更主要的是要联系文章总结场面描写的方法。这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接着我顺学而导进行第四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运用本课学到的场面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场面。最后把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继续搜集毛主席的资料,向学生推荐两个网站。

  整堂课下来,学生都能用心去读去感悟,朗读的比较到位,课堂效果比较好。只是由于课文比较长,在给学生自读自悟,小组交流时,时间稍微短了些。此外,在最后总结场面描写方法时,显得有些着急了,学生练笔时间也不够充分。板书也不够精炼。我想,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继续努力钻研,让问题引导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放射出更美的光彩。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执教《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自己有了可贵的进步,也留下了些许遗憾。结合香港友谊学校的领导、专家和兄弟学校的老师点评之后,我作出以下反思: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教态,语言都比较得体,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较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一齐、欢呼、欢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等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再如学习“升国旗”部分,学生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体会句子包涵的情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体会“站”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课堂的开放、民主,平等得以体现。课后反思时,我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第七自然段时),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但课堂中出意两次小小的意外(ppt上打错了两个字),打乱了思绪,不够镇定、冷静,导致对教材的处理没能完成课前的预设,未能体现朗读的层次性。“细节决定成败”,是我本次公开课后得到的教训。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生成才能别样精彩。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14

  之一

  作者:樊萍萍

  教学目标 :

  1、感受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在学校的广场上举行升旗仪式,此时,我们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啊!你们知道时谁在什么地方升起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吗?

  2、对呀!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诞生了。

  3、解题[板书课题,齐读]

  典?大典?分别是什么意思?(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完成练习,[课件出示]

  时间:

  地点:

  参加成员:

  参加人数:

  大典内容:

  2、交流

  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北京

  参加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工人、农民、商人、市民、各校师生、各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外国来宾

  参加人数:30万人

  大典内容:会场、大典、阅兵、游行

  过渡:就让我们来到会场,看看会场的布置吧!

  三、学习第一段

  1、读读第二、三自然段,当解说员,介绍一下会场。[生自由准备→看课件准备→指名学生说→齐读]

  2、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生自由准备→交流分析→小节板书][形成如下板书:成员多、来得早、人数多、热情高、秩序好]

  四、总结延伸

  天安门广场上人如此之多,气氛如此热烈,我们一起期待大典的到来吧!

  板书设计 :

  7 开国大典

  会场 成员多、来得早、人数多、热情高、秩序好

  大典

  阅兵

  游行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15

  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余宪讲过这样一段话:“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有互动而灵活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低密度、多空间的教学过程;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师活动;有较长时间且具有实际意义的学生活动;教师有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教学语言,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机制;学生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有浓厚的自觉学习兴趣。”我一直以这样的“好课观”来指引着我的教学之路,尽量让每堂课都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因此,我也以这样的标准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开国大典》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在庄严的开国大典中的心情。并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

  (学生阅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后交流。)

  生: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五星红旗。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生:30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阵掌声。

  生:早上6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工人队伍中,有老远从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二三十千米路赶的。

  生: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都拍麻了,还觉得不够表达自己的欢喜和激动。

  生: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挥手。群众看见了,把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师:在这些句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典前群众摸黑赶路,直奔会场。典礼中群众一齐鼓掌,一齐欢呼,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为什么30万人的动作会如此一致,好象有人在无声的指挥呢?

  生:因为人民群众都热爱国旗,都尊重国旗。

  生:对,他们在热爱国旗的同时,对新中国也一样的热爱。

  生:他们还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

  生: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成立都感到无比地激动和兴奋。

  师:是啊!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站起来了,使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人民群众的兴奋、欢跃之情是无以伦比的,你能通过朗读一些句子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小组读]

  师:同学们如此地兴奋、激动,是因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啊!老师此刻也激动无比,不由地想起中国在落后时受挨打的情景。英法联军不仅把圆明园洗劫一空,还把这样的“万园之园”烧成了废墟,一些宝物至今还在他们的博物馆。曾经受过的屈辱我们不能忘怀,如今新中国成立了,不再有侵略者来入侵我们的国土了。我们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哪有理由不激动呢?

  生:我的感触也很多,抗日战争时,我们的武器很不先进,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大屠杀,现在我们有原子弹了,我们该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感到高兴。

  生:对啊,我们中国现在有载人飞船了,“神六”昨天才安全着陆哪!

  生:八路军以前是“小米加步枪”,新中国成立后,国力增强了。

  ......

  师:新中国的成立意义非凡啊!我们应把这庄严的宣告、雄伟的声音印在心底。

  (学生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大河长江之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呼起来。]

  师:同学们读出了这句话的气势,把这声音传遍了祖国四面八方,在北京城的夜晚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

  生:天an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

  生: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师:北京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假如你也是“北京城的一位居民”,当年你也曾经在天an门广场上参加过开国大典,此刻,要是让你写一篇简单的“回忆录”,你能行吗?

  (学生在情境中练笔)

  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应焕发着活力,而这种活力应该是师生共同孕育的,应该是在互动中创建的一个学习过程。上述的这个教学环节可以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平等对话;有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和自觉的学习兴趣;有对教学目标的整合;有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其亮点有三:

  亮点一: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体现了教师在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参与者,以一个普通的读者身份加入到学生中间,必要时,主动参与学生的活动,形成师生互动。如:课文中“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学生不可能理解的很深刻,此时,教师作简要而精彩的讲述,谈自己的感悟,抒发自己的情感,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的感受更加深刻,思考更有深度。

  亮点二:

  本教学环节把语文知识、能力、情感这三维整合起来了,以人民群众在开国大典中的欢乐、激动的心情为情感线索,为学生铺设一条入情之路,沿着这条情感线索指导学生潜心读文,涵泳体验,之后又创设情境练笔。把学习语言、感知内容、体验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于目标的整合,整个教学环节自然流畅,使学生在情感熏陶中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思想的启迪。正如整合理论所指出“惟有将他们所有的感觉、情绪和智慧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亮点三: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资源,如何充分运用这个资源,是我们语文老师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我们能转变一下观念,把教材视为语言学习的凭借和材料,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再创造,那么教材这一资料的利用率就会更高。如:本教学环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写“回忆录”,就是对课文的再创造。

  “感悟、体验诚可贵,迁移运用价更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这是一项高难度的训练。尽管学生再创造的作品不可能尽善尽美,但其中闪烁着孩子们创造的火花,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盼望的吗?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16

  教材简析

  《开国大典》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盛况的记叙,表达了全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时间:

  第三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而;为而;为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6开国大典

  热爱、激动、自豪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

  重点突出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有详有略

  教学反思: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只顾得“授人以鱼”,忘记了 “授人以渔”,只引导学生写出梗概,没有告诉学生概括的方法以及要求, 所以有部分学生在写时,各部分之间缺少连接的语言。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17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理清课文描写的四个激动人心场面的相关小节;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简要复述这几个场面。

  2.能背诵课文第7、8节。

  3.能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感受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能背诵课文第7、8节。

  教学难点:

  能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感受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揭示课题。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这就是开国大典。

  2.板书课题,齐读。

  3.理解"开国、大典"之意。(建立新的国家;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随机纠正读音,学习生字。

  2.交流自己读资料的体会。

  3.展示自己画的平面图,小组读第2节讨论。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己读读课文,开国大典中的哪个场面令你很激动?

  2.交流读课文片段,要求读好。

  教师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入引语,并随机板书

  入场

  典礼

  阅兵式

  群众*

  3.默读课文,找到与标题相应的小节。

  交流。(1一4;5一10;11一13;14一15)

  4.小结: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记叙了这四个场面。引读。

  我们先来读读开国大典进行时的盛况——"典礼"和"阅兵式"。

  四、重点研读,简要复述。

  1.开国大典包含了这些议程,出示。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政府成立。

  毛主席宣读申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礼炮响起来。

  下午三时正,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毛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阅兵式开始。

  默读课文5一10节,按顺序圈出有关词语。

  2.讨论。(2、3、6、5、1、4、7)

  3.加上必要的连接词,简要复述。

  同桌复述;交流。

  4.引读有关片段。

  5.小结。(师:每一项议程的进行,都有激动人心的场面。因为那是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五、品词品句,感悟"隆重、规模宏大"。

  1.观看资料片,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2.小组自学。

  要求:自选一个场面描写的内容。

  读读有关小节,圈出重点词。

  小组配合有感情的朗读。

  3.交流。

  随机出示有关句子:(抓重点词理解,指导诵读)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使全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着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到了正午,*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象海上的波浪。

  4.小结:这些句子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热烈气氛,突出了庆典的庄严、隆重、规模宏大的盛况,表达了群众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之情、热爱之情。

  5.引读,读出感情。

  6.如果你是一位参加开国大典的新闻记者,请将开国大典的过程写成一份通讯稿。

  提示:客观地进行过程叙述。

  简要的进行场面描写。

  学生习作。

  交流。

  7.小结。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开国大典》导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