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看云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

狂想曲 点赞 分享
看云识天气

微信扫码分享

看云识天气(通用16篇)

看云识天气 篇1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 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③ 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④ 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 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 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a. 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b. 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 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看云识天气

  感知内容

  ① 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 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 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研读赏析

  ① 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    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②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b.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③合作探究

  a. 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b. 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④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

  问题组: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d.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e.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a.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b.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c.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d.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e.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点 评

  此教案突出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去感悟文章,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鲜明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本教案设计颇有新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趣。本教案重点突出,难易适度,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贴切自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课前的积累到课堂中对问题组的研讨以及反馈回顾,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中,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可以说,本教案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应用说明文,是很好的课例。但是本课设计一课时内容比较多,如果设计两课时也是可行的。

看云识天气 篇2

  教学目的:

  一、进一步学习用总说和分类方法说明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和平实生动语言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二、认识气象观测服务于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的意义。

  教学重点:

  用分类方法说明事物和生物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教学难点 :气象观测的有关知识。

  教学关键:同重点。

  教学方法:

  指导学习结合课后练习题自己阅读,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本文分类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数: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二、指导预习。

  1读本文的“学习重点”。

  2分析文章的题目。

  3读课文,边读边将文中生字、词勾出,通过查字典理解生字、上词在本文中的意思。

  4结合课后练习一,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本文层次结构。

  5参阅课后思考题及练习二(表一、表二),细读课文认识并掌握本文分类说明事物的重要方法。

  三、研习新课:

  结合课后练习一,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说明“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可以。

  一层(第一句话)二层:中间内容。

  三层:(最后一句话)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跟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

  第三部分(7)说明的意义和局限性。

  四、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搞清楚文章的说明顺序。即先说明什么后说明什么顺序清晰地显示出来了。谁能回答,本文先说明什么,后说明什么。

  ——先说明云的变化跟天气的关系,后说明云上的光彩现象跟天气的关系。

  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第一部分,同学们思考第一部分三个层次的意思各是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说明的。

  ——小结:第一层概括写天上的云变化无常;

  第二层具体说明天上的云姿万千;

  第三层是对前两层内容的总结。

  第一部分是按照总述——分说——总结的顺序进行的。

  同学们可将三个层次的内容补写在课后练习一上。

  总之,第一部分总括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就全文的说明顺序而言,也是采用了总——分——总的方法。

  是怎样说明云的形状跟天气的关系的?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

  ——表一是从云的形状、云的动态方面说明云的形态同天气的关系,用了比喻和分类的说明方法。主要是分类说明的方法。

  小结:(板书)——分述。

  第一层:云的形态变化跟天气的变化关系;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

  特点

  二类

  特点

  卷云

  轻

  高

  薄

  卷层云

  低

  厚

  密

  卷积云

  高层云

  积云

  两层云

  高积云

  积雨云

  第二层:云的光彩现象跟天气变化的关系;

  晕——风雨的象征;

  华——由小变大预示趋向晴朗;由大变小预示阴雨;

  虹——在东方:有雷无雨;在西方:将有大雨;

  霞——朝霞在西:阴雨进袭;朝霞在东:天气晴朗。

  总之,这部分用分类说明事物的方法组织材料,条理井然,云和天气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的方法讲的明明白白。

  板书:

  说明顺序:

  总说:(1)看云可以识天气;

  分述:(2—6)怎样;(分类说明云和云的光彩)

  总说:(7)意义与局限

  第二节

  教学目的:目的一。

  教学重点:同上节。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关键:目的一。

  教学方法:同上节。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导入  

  这一节我们再来欣赏本文的语言特点,修辞方法等。请同学们再熟悉一遍课文,看看文章还用了什么方法说明云的形态特点的。

  ——比喻修辞。

  划出来比喻句,然后分小组交流并体会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1准确,生动而形象的写出了各中云的形态特征,使读者获得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2增加文章的趣味,便于读者根据这些形态特征识辨天气的变化。

  3增强读者的审美情趣。

  总之,说明文运用比喻,目的在于说明事物的特征。一是准确、生动,表现在准确使用了表示时间、范围可能等副词上。请同学们从书中查找一下,并用着重号标出;二是多次引用谚语。在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这部分内容中多次引用,请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明确理解什么是谚语及使用谚语的好处

  作业 :练习二、三。

  板书:

  生动的比喻:说明事物的特征。

  喜闻乐见的谚语:简洁、通俗的表达内容。

看云识天气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1)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2)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3)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点字写法》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l)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

  │云种类│ 云的形状   │位置   │天气的情况           │

  ├───┬───────┼─────┼────────────────┤

  │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

  │卷积云│像粼波    │很高   │它不会带来雨雪         │

  ├───┼───────┼─────┼────────────────┤

  │ 积云 │像棉花团   │XX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

  ├───┼───────┼─────┼────────────────┤

  │高积云│像羊群    │XX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    │

  ├───┼───────┼─────┼────────────────┤

  │卷层云│仿佛白色调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

  ├───┼───────┼─────┼────────────────┤

  │高层云│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

  ├───┼───────┼─────┼────────────────┤

  │雨层云│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降         │

  ├───┼───────┼─────┼────────────────┤

  │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   │马上就会下暴雨         │

  └───┴───────┴─────┴────────────────┘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光彩│天气征兆│    │             │

  ├──┼───────────────┼────┼────────────┤

  │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

  ├──┼───────────────┼────┼────────────┤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

  │  │               │    │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一 │

  ├──┼───────────────┼────┼────────────┤

  │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

  ├──┼───────────────┼────┼────────────┤

  │ 露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看云识天气 篇4

  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现在,请你把目光投向天空,看看那飘浮的云彩,这大自然的文字,这天气的“招牌”,该怎么解读?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看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观察云的变化,在反复的观察中掌握规律。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研讨与练习

  一默读课文,完成下面两题。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________。

  2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二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三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开展活动。

  1从现在开始的几十天内,每天抽个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看谁预报得准确。

  2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在课外搜集一些(可以查阅资料或向有经验的长辈请教),分类积累。

  读一读,写一写

  峰峦 预兆 轻盈 均匀 崩塌 弥漫 征兆 一霎间

  千姿万态 变化无常

看云识天气 篇5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第一部分(开头),总说云的形态变化,说明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小节),讲怎样,是课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结尾),说明观测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二、语言特点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基本要求。如课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自然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的事理,作了限制,这也是一种准确的表达。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

  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这里有一个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问题。也就是说,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才有助于把的事理说清楚。

  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的目的。

  三、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这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发展过程以及内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一种实用文体,目的在于向人们介绍知识。因此,说明文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才能给人以正确的、科学的知识。在一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的事理作了限制,起到了准确表达的作用。很好地突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l.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学习建议

  1.抓住云与天气的关系这一中心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几种修辞手法,进而领会

  这种说明文的特点。

  3.了解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

  1.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

  (-)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

  华环大到小阴雨

  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7.同学交流如何。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八、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①近几年来,有关酸雨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酸雨对我国的影响愈来愈大,作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

  ②什么是酸雨呢?它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危害?我们如何来清除它的危害呢?

  ③酸雨是指因大气污染而产生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露等。酸雨中的酸主要是稀硫酸和稀硝酸,另外还有有机酸。酸雨的形成虽然有诸多复杂因素,但根源在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而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这些物质进入大气对流层后,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过程,在暖湿静风等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局部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碳或氮氧化物富集,在水汽凝结过程中溶于水而形成硫酸、亚硫酸或硝酸、亚硝酸,然后随雨降落,形成酸雨。

  ④酸雨给森林、土壤、湖泊、农作物等带来巨大危害,更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是当今世界三大环境灾害之一,被人们称为“空中杀手”。

  ⑤酸雨破坏植物气孔,使植物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林木的大面积死亡。欧洲、北美、亚洲等大面积的森林受到酸雨的危害;我国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每年都有大面积林木受酸雨危害枯萎或死亡,江苏、浙江等省森林受害面积达128万多公顷,每年林材损失达6亿元,生态效益损失更高达54亿元。

  ⑥酸雨破坏土壤结构,中和土壤中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造成农作物减产,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极大。

  ⑦酸雨使河流、湖泊的水质酸化,使鱼虾等水生物难以生存。西欧、美国、加拿大等地的许多湖泊正变成生物难以生存的“死湖”。

  ⑧酸雨对文物、古建筑的破坏程度令人吃惊。世界上许多千古不朽的建筑物、雕像等,被酸雨腐蚀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像希腊的雅典女神、意大利科洛西姆斗兽场、我国北京故宫的汉白玉雕、卢沟桥上的石狮等等,数千年保存完好的文化遗迹,在数十年间成了酸雨的牺牲品。

  ⑨酸雨更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科学家们测算,由于受酸雨的影响,地下水中的铝、铜、锌、镉等金属含量已超出正常值的几十倍,人类在饮用这种水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毒害。含酸的空气也使多种呼吸道疾病增加。例如,巴西的库巴坦布有20%的居民因受酸雨毒害而患有哮喘、支气管炎和鼻炎,其中5岁以下儿童患病率高达38%。

  ⑩防治酸雨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硫和氨氧化物的排放,这是最根本的措施。在目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能源结构的情况下,应尽快改变我国对能源利用的传统方式,加快对煤炭液化、气化等技术的研究及生产步伐,加强二氧化硫的排放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环保投入,治理酸雨污染,防止酸雨扩大;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步伐,开发低污染新能源,特别是在水能丰富而酸雨危害严重的西南地区加快水能的开发……

  ⑾1998年初我国提出“向酸雨宣战”,经过两年的集中治理,一些污染重灾区如重庆、沈阳等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家积极行动,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扼杀这个来自空中的“杀手”,我们的夭空会更蓝。

  1.请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l)千疮百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牺牲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它的特点。

  3.本文采用________顺序来说明。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各举一例。

  5.第⑨自然段介绍________________。作者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方面说明。

  6.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第二课时

  课前活动:上课前,带着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云,展开想像,从颜色、形状、厚度、高度等方面描绘云,并写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导入  新课

  (配乐朗诵第1自然段,同学们听)

  同学们,你们听完后有什么感觉?(生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动态、静态相结合的写法。)对,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多种修辞方法相结合使用的作用。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引用、拟人、排比、对比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的知识

  (二)整体感知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方法,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等,同时还用了拟人、排比、引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

  l.复习提问。

  (1)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答: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晴朗天气的征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都是阴雨风雪的征兆,光彩包括晕、华、虹、霞。这些是什么说明方法?

  答: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3)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一句是什么说明方法?

  答: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天气晴朗的云有什么特点?阴雨雪风的天气,云有什么特点?

  答:轻、高、薄;低、厚、密。

  (5)第一段中,结构是怎样的?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形态?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特征?

  答:总分总的结构,姿态万千总写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写云的特征。

  (6)给下列字注音。

  燚yí 霎shà 刹chà(那) 晕yùn(圈) 盈yíng

  (7)解释下列词语。

  峦:又小又尖的山或连着的山。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

  轻盈:轻巧优美。

  姿态万千:姿态多种多样。

  弥漫;布满。

  2.分析本文寓准确于生动的语言特点,研究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什么?

  本文中比喻的作用:一是知识性,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的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这里的比喻分别说明了卷云和卷积云的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比如:还有的像峰峦,像刚川,像雄狮,像奔马……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能够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和事理。

  (2)比较下边的原句和改句,找出改动的地方,认准确生动的角度说说改动之处的优点。

  ①组改动的地方有:山一峰峦,水一河川,棉花一雄狮,原句和修改句虽然都用了比喻,但就准确、生动而言,却有差距。山、水的概念太广泛,不及峰峦、河川的概念准确、形象具体,棉花、薄纱,有形而无生命,不及雄狮奔马,具有动态特点,更能突出云彩的形象,更能生动。准确地写出了云块变幻、飘动的实况。

  ②组改动的地方有:根本不能看见——都躲藏了起来。修改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比原句既准确又生动形象。

  ③组原句和修改句意思虽然相同,语言则完全变了,修改句运用了比喻,把云比成“招牌”,使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更明确、更形象化了。原句只能说明两者有关系,但不能准确说明关系的性质。

  ④修改句改“气候”为“天气’,原句“气候”用词不准确,因为“气候”一般是指较大地区里较长时间的气候情况,“天气”是指较小地区和较短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从天上挂的云能识别的是一天或数天较短时间的气候情况,所以用“天气”为宜。

  3.本文之所以在语言上既准确又生动,主要是因为作者不断地锤炼语言。在本文的编写过程中,作者曾作过多次修改,那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所描绘的云的句子,进行修改。

  4.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分析:这段描摹了夏天积云形成积雨云的过程,就是雷雨冰雹形成的过程,在描摹天气动态方面相当出色。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动词(争奇、变黑,崩塌、弥漫)。

  5.生动的语言不仅是因为使用了比喻以及动态描摹事物,还有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的多种修辞的使用,在文中找出例子来体会作用。

  (l)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比喻、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

  (2)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对比,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和鲜明的印象。)

  (3)站得高的云,叫卷云。……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拟人,使被说明的对象具体生动形象。)

  (4)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对比、引用,引用谚语可简洁、通俗地说明有关问题。)

  6.准确的说明语言。在本文中,作者准确地使用了表示时间、范围等副词,在文中找出例子并分析。

  (l)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2)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春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

  (3)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几个钟头内便下雨或者下雪。

  (4)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以上加点的词表明天气的阴晴变化虽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又不是绝对的。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使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开头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再详细说明怎样,这一部分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依次写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些象征天气晴朗的云的位置、形态特点以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依次说明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阴雨风雪预兆的形态特点以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然后就云上的光彩现象——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作了简要的说明。文章结尾,说明了的目的及局限性。强调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文章不仅通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摹来体现生动具体形象,还借助于词语的锤炼,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来体现准确性,寓准确于生动之中,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借鉴的。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题。

  答案:一、略

  二、1.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比。比喻的作用是使说明对象具体生动形象;排比的作用是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对比的作用是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和鲜明印象。

  2.“出现”、“凸起”、“争奇”、“耸入”、“崩塌”、“弥漫”、“下等”,这些动词准确地描摹出夏天积云形成积雨云的过程,也是雷雨冰雹形成的过程,这一系列动态描写相当出色。

  3.从你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中挑出一个有趣的来,用平实的语言说明它的功能或者操作方法,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有趣,在班上作交流、比赛。

看云识天气 篇6

  课型:讲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2)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4)积累有关谚语。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2)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2)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教学难点:区分云彩繁多复杂的形状、种类。教学方式: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解释词语: 峰峦:山峰和山峦。 预兆: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崩塌:崩裂而倒塌。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千姿万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 变化无常:没有规律的出现新的状况。 三、初读,整体感知: 读课文,整体把握: 1、从题设疑: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梳理结构: (1)你能迅速判断文中哪些段落在具体地介绍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来预测天气情况吗?提示:学习说明文要注意那些概括性强的段落、句子,这种句子一般在段首。根据这些关键性的句段,就能迅速把握全文。(文章按照总分总的关系展开说明: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2)完成结构图(投影) 四、精读文章,深入探究。  1、练习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不同形态和不同光彩的云的特点。 自读课文,认识各种云的特点及其和天气的关系,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学生回答,幻灯片同时展示云图)

  其他示例: (1)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时就变成了我,我是积雨云,然后我越长越高,慢慢变黑,最后我整个倒下了,这是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下起了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或者龙卷风。

  (2)我是卷层云,是在连绵的雨雪来临之前出现在天空的一层薄云,看到我,请大家出门前带上雨具。

  (3)我的绰号叫“毛玻璃”,是由卷层云积聚而来的,透过我看天就会模糊不清因而得名,其实我的真名叫“高层云”。雨雪都是我的好伙伴,常常和我形影不离。

  教师总结:在“各种云”的介绍中,我们不仅认识了云,而且也学会了看云识天气。 2、完成表格,进一步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3、请问今天天空挂的是哪种云,将会有怎样的天气? 4、品味欣赏 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只就文中的某一点进行赏析,也可以不用此句式,自己随便说。(学生回答)(1)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 开头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姿态万千。 “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密切,说明看云可 以识天气。 “有时像一片洁白的羽毛”,用比喻手法,说明卷云的洁白和轻盈。 “像棉花团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说明积云的形态。 “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运 用比喻,动态的描摹卷云的产生。 “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 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通过比喻,动态的描摹高层云的演变 过程和形态。 好处:这些比喻,一具知识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别说清了四种薄云 各自的形态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 拟人: “最轻盈、站得最高”用拟人手法,将卷云人格化。 “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 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动态的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 程和形态。 好处:这些拟人手法,动态的描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 演变过程,既有知识性,又有形象性,可读性强。 谚语: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 晕,天气就会变坏。 “东虹轰隆西虹雨”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 将会有大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说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 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好处: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说明方法: 例如:分类别:将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类加以说明,作用在于理清头绪,具体说明    打比方:作用在于把陌生的事物说成读者熟悉的事物,把深奥的事理说成浅显的事理 作比较:“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好处: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 词语准确: (1)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2)文章最后两句话“但是,天气的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五、拓展延伸: 1、生活中还有哪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还可以通过“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小组讨论并交流。 六、总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作业:1、仿写 示例: 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__  ,像__,像___。月光照在地上,像__  ,像__,像___。暮色四合,周围的群山,,像__  ,像__,像___。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 篇7

  宋丽梅

  教学目的:

  一、 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板书设计 :  看      云       识       天     气 

  (观察)                (推测)            (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              [现象] 

  条理清楚     高、轻、薄 层次分明     形态   分类) 

  分说:怎样。           低、密、厚 (先总后分) 

  (分类)   光彩:晕、华、虹、霞     [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   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   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    像.....像.....;刚才-----一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生动有趣        比喻、排比、对比、拟人;谚语

  幻灯片内容: 

  (一)、云的形状与天气关系 (二)、云的光彩同天气关系     (略)

看云识天气 篇8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第一部分(开头),总说云的形态变化,说明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小节),讲怎样,是课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结尾),说明观测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二、语言特点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基本要求。如课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自然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的事理,作了限制,这也是一种准确的表达。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

  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这里有一个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问题。也就是说,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才有助于把的事理说清楚。

  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的目的。

  三、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这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发展过程以及内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一种实用文体,目的在于向人们介绍知识。因此,说明文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才能给人以正确的、科学的知识。在一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的事理作了限制,起到了准确表达的作用。很好地突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l.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学习建议

  1.抓住云与天气的关系这一中心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几种修辞手法,进而领会

  这种说明文的特点。

  3.了解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

  1.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

  (-)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

  华环大到小阴雨

  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7.同学交流如何。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八、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①近几年来,有关酸雨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酸雨对我国的影响愈来愈大,作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

  ②什么是酸雨呢?它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危害?我们如何来清除它的危害呢?

  ③酸雨是指因大气污染而产生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露等。酸雨中的酸主要是稀硫酸和稀硝酸,另外还有有机酸。酸雨的形成虽然有诸多复杂因素,但根源在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而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这些物质进入大气对流层后,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过程,在暖湿静风等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局部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碳或氮氧化物富集,在水汽凝结过程中溶于水而形成硫酸、亚硫酸或硝酸、亚硝酸,然后随雨降落,形成酸雨。

  ④酸雨给森林、土壤、湖泊、农作物等带来巨大危害,更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是当今世界三大环境灾害之一,被人们称为“空中杀手”。

  ⑤酸雨破坏植物气孔,使植物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林木的大面积死亡。欧洲、北美、亚洲等大面积的森林受到酸雨的危害;我国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每年都有大面积林木受酸雨危害枯萎或死亡,江苏、浙江等省森林受害面积达128万多公顷,每年林材损失达6亿元,生态效益损失更高达54亿元。

  ⑥酸雨破坏土壤结构,中和土壤中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造成农作物减产,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极大。

  ⑦酸雨使河流、湖泊的水质酸化,使鱼虾等水生物难以生存。西欧、美国、加拿大等地的许多湖泊正变成生物难以生存的“死湖”。

  ⑧酸雨对文物、古建筑的破坏程度令人吃惊。世界上许多千古不朽的建筑物、雕像等,被酸雨腐蚀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像希腊的雅典女神、意大利科洛西姆斗兽场、我国北京故宫的汉白玉雕、卢沟桥上的石狮等等,数千年保存完好的文化遗迹,在数十年间成了酸雨的牺牲品。

  ⑨酸雨更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科学家们测算,由于受酸雨的影响,地下水中的铝、铜、锌、镉等金属含量已超出正常值的几十倍,人类在饮用这种水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毒害。含酸的空气也使多种呼吸道疾病增加。例如,巴西的库巴坦布有20%的居民因受酸雨毒害而患有哮喘、支气管炎和鼻炎,其中5岁以下儿童患病率高达38%。

  ⑩防治酸雨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硫和氨氧化物的排放,这是最根本的措施。在目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能源结构的情况下,应尽快改变我国对能源利用的传统方式,加快对煤炭液化、气化等技术的研究及生产步伐,加强二氧化硫的排放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环保投入,治理酸雨污染,防止酸雨扩大;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步伐,开发低污染新能源,特别是在水能丰富而酸雨危害严重的西南地区加快水能的开发……

  ⑾1998年初我国提出“向酸雨宣战”,经过两年的集中治理,一些污染重灾区如重庆、沈阳等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家积极行动,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扼杀这个来自空中的“杀手”,我们的夭空会更蓝。

  1.请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l)千疮百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牺牲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它的特点。

  3.本文采用________顺序来说明。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各举一例。

  5.第⑨自然段介绍________________。作者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方面说明。

  6.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第二课时

  课前活动:上课前,带着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云,展开想像,从颜色、形状、厚度、高度等方面描绘云,并写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导入  新课

  (配乐朗诵第1自然段,同学们听)

  同学们,你们听完后有什么感觉?(生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动态、静态相结合的写法。)对,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多种修辞方法相结合使用的作用。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引用、拟人、排比、对比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的知识

  (二)整体感知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方法,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等,同时还用了拟人、排比、引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 

  l.复习提问。

  (1)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答: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晴朗天气的征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都是阴雨风雪的征兆,光彩包括晕、华、虹、霞。这些是什么说明方法?

  答: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3)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一句是什么说明方法?

  答: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天气晴朗的云有什么特点?阴雨雪风的天气,云有什么特点?

  答:轻、高、薄;低、厚、密。

  (5)第一段中,结构是怎样的?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形态?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特征?

  答:总分总的结构,姿态万千总写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写云的特征。

  (6)给下列字注音。

  燚yí 霎shà 刹chà(那) 晕yùn(圈) 盈yíng

  (7)解释下列词语。

  峦:又小又尖的山或连着的山。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

  轻盈:轻巧优美。

  姿态万千:姿态多种多样。

  弥漫;布满。

  2.分析本文寓准确于生动的语言特点,研究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什么?

  本文中比喻的作用:一是知识性,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的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这里的比喻分别说明了卷云和卷积云的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比如:还有的像峰峦,像刚川,像雄狮,像奔马……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能够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和事理。

  (2)比较下边的原句和改句,找出改动的地方,认准确生动的角度说说改动之处的优点。

  ①组改动的地方有:山一峰峦,水一河川,棉花一雄狮,原句和修改句虽然都用了比喻,但就准确、生动而言,却有差距。山、水的概念太广泛,不及峰峦、河川的概念准确、形象具体,棉花、薄纱,有形而无生命,不及雄狮奔马,具有动态特点,更能突出云彩的形象,更能生动。准确地写出了云块变幻、飘动的实况。

  ②组改动的地方有:根本不能看见——都躲藏了起来。修改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比原句既准确又生动形象。

  ③组原句和修改句意思虽然相同,语言则完全变了,修改句运用了比喻,把云比成“招牌”,使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更明确、更形象化了。原句只能说明两者有关系,但不能准确说明关系的性质。

  ④修改句改“气候”为“天气’,原句“气候”用词不准确,因为“气候”一般是指较大地区里较长时间的气候情况,“天气”是指较小地区和较短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从天上挂的云能识别的是一天或数天较短时间的气候情况,所以用“天气”为宜。

  3.本文之所以在语言上既准确又生动,主要是因为作者不断地锤炼语言。在本文的编写过程中,作者曾作过多次修改,那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所描绘的云的句子,进行修改。

  4.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分析:这段描摹了夏天积云形成积雨云的过程,就是雷雨冰雹形成的过程,在描摹天气动态方面相当出色。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动词(争奇、变黑,崩塌、弥漫)。

  5.生动的语言不仅是因为使用了比喻以及动态描摹事物,还有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的多种修辞的使用,在文中找出例子来体会作用。

  (l)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比喻、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

  (2)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对比,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和鲜明的印象。)

  (3)站得高的云,叫卷云。……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拟人,使被说明的对象具体生动形象。)

  (4)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对比、引用,引用谚语可简洁、通俗地说明有关问题。)

  6.准确的说明语言。在本文中,作者准确地使用了表示时间、范围等副词,在文中找出例子并分析。

  (l)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2)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春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

  (3)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几个钟头内便下雨或者下雪。

  (4)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以上加点的词表明天气的阴晴变化虽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又不是绝对的。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使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开头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再详细说明怎样,这一部分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依次写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些象征天气晴朗的云的位置、形态特点以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依次说明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阴雨风雪预兆的形态特点以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然后就云上的光彩现象——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作了简要的说明。文章结尾,说明了的目的及局限性。强调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文章不仅通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摹来体现生动具体形象,还借助于词语的锤炼,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来体现准确性,寓准确于生动之中,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借鉴的。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题。

  答案:一、略

  二、1.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比。比喻的作用是使说明对象具体生动形象;排比的作用是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对比的作用是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和鲜明印象。

  2.“出现”、“凸起”、“争奇”、“耸入”、“崩塌”、“弥漫”、“下等”,这些动词准确地描摹出夏天积云形成积雨云的过程,也是雷雨冰雹形成的过程,这一系列动态描写相当出色。

  3.从你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中挑出一个有趣的来,用平实的语言说明它的功能或者操作方法,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有趣,在班上作交流、比赛。

看云识天气 篇9

  青岛 展茂春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  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 篇10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  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 篇11

  青岛 吴乐琴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 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③ 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④ 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 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 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a. 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b. 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 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看云识天气

  感知内容

  ① 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 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 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研读赏析

  ① 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②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b.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③合作探究

  a. 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b. 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④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

  问题组: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d.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e.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a.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b.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c.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d.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e.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

  点 评

  此教案突出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去感悟文章,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鲜明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本教案设计颇有新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趣。本教案重点突出,难易适度,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贴切自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课前的积累到课堂中对问题组的研讨以及反馈回顾,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中,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可以说,本教案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应用说明文,是很好的课例。但是本课设计一课时内容比较多,如果设计两课时也是可行的。

看云识天气 篇12

  青岛 吴乐琴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 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③ 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④ 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 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 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a. 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b. 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 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看云识天气

  感知内容

  ① 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 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 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研读赏析

  ① 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②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b.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③合作探究

  a. 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b. 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④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

  问题组: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d.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e.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a.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b.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c.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d.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e.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

  点 评

  此教案突出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去感悟文章,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鲜明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本教案设计颇有新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趣。本教案重点突出,难易适度,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贴切自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课前的积累到课堂中对问题组的研讨以及反馈回顾,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中,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可以说,本教案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应用说明文,是很好的课例。但是本课设计一课时内容比较多,如果设计两课时也是可行的。

看云识天气 篇1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喻的妙处。2、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2、培养学生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3、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2、培养学生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收集关于天气状况的谚语及自然现象【教学方法】比较法、研讨法【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在生活中有许多谚语正说明了云与天气的关系。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呢?如“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等。看来云是天气的“招牌”的确不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作者的解读吧。二、整体感知1、自由阅读课文,划出本文的过渡句或中段落中心句并给文章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总写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天上的云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2、云有哪些形态和光彩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以及分别预示着怎样的天气状况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类别

  特征

  天气情况云的形态晴卷云像羽毛,像绫纱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卷积云像鳞波它不会带来雨雪积云像棉花团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高积云像羊群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阴卷层云仿佛白色绸幕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高层云像毛玻璃它预示着将要下雨或下雪雨雨层云布满天空雨雪就开始下降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马上就会下暴雨云的光彩晕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虹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霞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3、自然拓展过渡:云真是变化多端,很奇妙。它离天最近,是最佳的天气预测者。但善于观察的人一定会发现,除了云之外,自然界中还有许多东西都可以预示天气。你发现或听说过吗?它们预示着怎样的天气呢?明确:燕子低飞,要下雨。鸡迟迟不愿入笼,是下雨的预兆。蜻蜓低飞要下雨。蚂蚁搬家预示将要下大雨。蜘蛛张网补网兆天晴……4、质疑设悬通过刚才的学习,以及同学们对谚语和自然现象的收集,我们发现只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任何一样细小的事物,都会发现它蕴藏着的独特的魅力。但当我们需要将它们描述出来,又怎样才能做到精彩、生动、有趣呢?那我们下节课再来品读。

  第二课时一、承上课时导入二、品味语言1、用一个词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优美2、生动优美的语言主要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体现的呢?试在文中找出来并举例说明。(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5)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三、解析方法1、手法的运用是为了将语言变得生动优美,那为了将事物说明得更加清楚,还得讲究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例如:打比方、分类别等等。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说说其作用。(1)打比方。例:①“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招牌”时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②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将卷云比喻成“白色的羽毛”和“洁白的纱”,说明其轻盈、洁白。把成群排列的卷积云比喻成“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卷积云的特点。)打比方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2)分类别根据云的不同特点,把云分成不同种类,这样使说明条理更清晰,更明确。(3)作比较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四、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同时,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说明变得非常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耐心思考。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细心思考,一样可以从小事情中发现大道理来。 【板书设计】云是天气的“招牌”    总       形象    打比方云与天气的关系        分       生动    分类别看云识天气的意义      总       准确    作比较

看云识天气 篇14

  教学内容:

  授课班级:句容二中初二(3)班

  授课时间: 2000年6月6日  第三节

  授  课  人:罗  家  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                         准确性。

  教学重点: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                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                            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                                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                          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                          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板书设计 :

  看      云       识       天     气

  (观察)                (推测)       (天气的变化)

  一、总说云的变化同天气关系。                                 [总]   {现象}

  姿态万千, 变幻无常。                                    (总)                        

  有的像-----有的像-----(比喻、排比)                                                                                         刚才-----一霎时------   (对比)                   (分)

  “云就像天气的招牌”                            (总 )

  二、分说云的形态、光彩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分类说明)  [分]

  1、形态:经验:(高、轻、薄)     往往        晴;(先总后分)

  (低、厚、密)     常常        阴。

  2、光彩:晕、华、虹、霞

  三、概述的意义和局限性。                                      [总]    {本质}

  语言生动                                   用词准确                          条理清楚

  通俗形象                                   科学性强                          层次分明

  (比喻、拟人、排比            (一般、可能、渐渐等)

  对比、引用;谚语)                                                                                                                                                                                                                                                                                                     幻灯片内容:             (一)云的形状与天气关系

  云   类               形状                特征                    天气                                   

  卷    云:                                       轻                       晴

  卷积云:                                       高

  积    云:                                       薄                       朗

  高积云:

  卷层云:                                        低                       阴

  高层云:                                        厚                        

  雨层云:                                                                   雨

  积雨云:                                        密                       雪

  (二)、云的光彩同天气关系     (略)

  板书设计 :

  看      云       识       天     气

  (观察)                (推测)       (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                          [现象]

  条理清楚                                                                                  高、轻、薄

  层次分明                                                          形态                          (分类)

  分说:怎样。                 低、密、厚 (先总后分)

  (分类)                 光彩:晕、华、虹、霞         [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     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    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        像.....像.....;刚才-----一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生动有趣        比喻、排比、对比、拟人;谚语

  幻灯片内容:

  (一)、云的形状与天气关系

  (二)、云的光彩同天气关系     (略)

  《渔夫的故事》教案           

  罗家寿              97.4.21        初二(7)          

  教学目的:

  一、理解渔夫和魔鬼两个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二、懂得故事用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理解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教学构想: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动人。教学中由故事入手,理解艺            术形象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进而故事用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写作         方法,采用由表及里的方法学习课文。教学中重视朗读对话和复         述,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计划两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着重复述故事理解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第二教时,重点解决运用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第一教时教学过程 :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  课新:

  1、《渔夫的故事》选自什么地方,是本什么样的书?

  2、《天方夜谭》为什么又叫《一千零一夜》?

  三、复述故事,理清情节。

  发生:渔夫捕到黄钢瓶;发展:遇见魔鬼;

  高潮:魔鬼要杀掉渔夫;结果:渔夫战胜魔鬼。

  四、分析课文一至四节。

  1、故事的开头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素?

  这和一般记叙文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要交代渔夫捕鱼的规矩,哪一词语写出了高兴                       心情?

  3、哪些词语魔鬼由青烟变成全过程?

  4、按怎样顺序描写魔鬼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5、小结:渔夫捕鱼,遇见魔鬼。

  五、分析五至十五节

  1、魔鬼是怎样来报答这个救命恩人——渔夫的呢?

  2、分角色朗读:

  要求:①读出人物感情来。 ②注意“啊”的连音现象。

  3、魔鬼的恩将仇报说明了什么?

  六、分析十六至二十五节

  1、渔夫是如何对付这巨大而狡猾的妖魔的呢?

  2、分角色朗读。(渔夫;魔鬼;叙述人。)

  3、分析渔夫的心理活动和动作。

  4、小结:

  渔夫以自己的机智战胜了魔鬼,并告诫后人记取教训。

  5、讨论:

  (1)、有无魔鬼存在,渔夫战胜魔鬼说明了什么?

  (2)、作者写魔鬼的目的是什么?

  (3)、小结:                                        

  人们只要发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坚决斗争,就一定                      能战胜貌似强大,而实际上愚蠢软弱的魔鬼。事实中并无                    魔鬼存在,魔鬼象征着貌似强大,本质虚弱愚蠢的敌人,                     渔夫象征着富有智慧,勇敢的劳动人民。通过写魔鬼揭露                      敌人的残暴和愚蠢,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六、布置作业 :

  1、阅读课文,找出渔夫与魔鬼的对话并考虑对推动情节                     的作用。

  2、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板书计划:                            

  渔夫的故事            [民间]《天方夜谭》谈

  渔夫:                                     魔鬼:

  (害怕)

  遇见魔鬼               ......象......                面目狰狞

  (比喻、排比)

  ......象......                 凶恶可怕

  ...别...不敢...       哀求活命         貌似强大

  内心虚弱      本质虚弱                                                  (认识)                                    无恶不作

  识鬼本性               正因为...才...          卑鄙狡猾

  ...非...不可...    吃人本性不变

  (斗争)                                  摇身一变

  设计引鬼                      缩... 钻...          重钻瓶胆

  愚蠢可笑

  智勇胜鬼(胜利)

  告诫他人(教训)

  小结:记事简洁完整,情节曲折动人。

  《小桔灯》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小姑娘在黑暗社会表现出的镇定、勇敢、乐观精神。

  2、理解“小桔灯”对烘托小姑娘精神作用。

  3、揣摩修饰词语对增强语言表现力作用。

  教学重点:小姑娘精神与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影响与突出作用。

  教学难点 :环境描写与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布置按提示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第一课时):突破特定背景中文题、主人翁、“我”                        的活动线索与感情变化之间内在逻辑关系。

  3、(第二课时):刻画人物的方法,揣摩词语的表达作用。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检查字词。(出示小说黑板)

  三、找学生试复述。

  四、简析文章情节结构。

  五、分析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1、哪些语句描写了天色?两处描写“小桔灯”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要用“小桔灯”作标题呢?文章线索是什么?

  3、集体朗读第10节体会象征意义。

  六、分析小姑娘形象:

  1、偶遇时是怎样描写小姑娘外貌、年龄、衣着的?

  2、探访时写了哪些内容,表现小姑娘什么品质?

  3、哪些地方写出“我”的感情小姑娘的感情?

  七、归纳“我”的感情线索。

  八、布置作业 :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第10节。

  3、说出课文怎样表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

  第二课时:(略)

  板书设计 :  

  小桔灯          冰心                                                                                                            象                (1-4)                      (  5   ——   10  )                   (11-12)    

  1945重庆         征               偶遇                  探望              送行              怀念   

  阴沉黑暗                               幼小 瘦弱            家境贫寒                                              浓雾笼罩   小姑娘       挪,摘,惊,谢。     愣 、笑、      安慰我    

  (朦胧)                               \"只要...就...       年夜饭           一定会回来(镇定)   

  “迷茫”      \"我\"                                                               画、按      (勇敢)

  大家都好   (乐观) 

  环境 :                              (怜)                (爱)            (赞)       (念)

  (自然社会)         (受到鼓舞)

  眼前有无限光明  

  曹刿论战

  授课班级:句容二中 初三(七)班

  授课时间: 1995年12月17日 第五节

  授  课  人:罗  家  寿 

  教学目的:

  一、认识“取信于民”及国家有难时挺身而出的负责精神。

  二、学习围绕中心有详有略的写法。

  三、掌握“焉”“狱”等文言虚实词用法、句子成分省略。

  教学重点:“取信于民”思想及有详有略的写法。

  教学难点 :文言词句的理解。

  教学设想:

  一、安排二教时。

  二、紧扣文题用战例激发兴趣理解课文内容带动文言词句                            的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采用导读法教学。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及出处。

  二、释题导入  课文。

  1、这一战役发生在什么地点?命名为什么战役?

  (长勺之战)

  2、课文怎样交代战争发生时间、交战双方、战斗实力?

  (十年春  齐师伐我  齐强鲁弱)

  3、战争结果如何?“伐”字说明弱鲁胜强齐原因有哪                            些,关键在于谁?(曹刿   论)

  4、曹刿在几个不同时期“论”的?

  (战前        战时        战后)

  三、串讲第一段并分析曹刿这一人物。

  1、曹刿在什么情况下出来论战?对他的行动别人抱什么                         态度,曹刿抱什么态度?由此看来他是怎样的人?

  (公  将  战            仓卒应战)

  (肉食者鄙            远谋爱国)

  2、曹刿同庄公围绕什么问题论的?迎战条件各是什么?

  官绅          弗从

  (何以战?          神灵         弗福              )

  百姓          可以一战

  3、归纳:论战前的政治准备。

  两千多年前曹刿能清醒地认识到民心所向、取信于民                        这一战争的先决条件是难能可贵的。

  四、朗读落实字词。

  刿     间     属    鄙     浮     帛      

  师     伐     狱    虽      牺牲     

  遍     福    焉

  可以      何以

  五、布置作业 。

  1、朗读背诵第一段。

  2、预习二、三两段,比较内容详略。

  板书设计 :

  曹刿论战

  《左传》[春秋]左秋明作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字词:      十年春   长勺                      

  强齐伐弱鲁                一、战前:论政治准备。[详]

  官绅       弗从

  曹刿              何以战?   神灵      弗福                                                    (远谋)            (鄙)       百姓     可以              

  [取信于民]

  (略)                                       二、战时:论战机。       [略]

  弱鲁胜强齐                 三、战后:论战因。

  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语  文 教  研 组        罗家寿

  学习洋思经验,推广市教研室“导学、精讲、勤练”六字教学法关键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语文课而言,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认真备好课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 ,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 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 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抓教学重点问题,前文已经论及,但需要一提的是,有些课文,如《故乡》,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和要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 体,备课时忽视不得。《故乡》的重点是写闰土和杨二嫂不幸遭遇;难点有好几处,如自然景物描写及内容深邃,含义深湛,富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最后一段课文;要点是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过情况,突出地写了“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

  二、注重能力训练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桃花源记》的教学,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妻子”在文中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本文中像这种文字形式相同而古今词义不同的情况,你能找出几例?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理解“妻子”这一古今词的意义,但它在提问方式上却转向操作能力的要求,这就使学生的求同思维和归纳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突出重点内容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听潮》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以景抒情的散文,内容很丰富,阅读它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艺术的欣赏而且也可以从中受到深邃的人生的启迪。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朗读。但是,首先要对课文中那哲理性的主题有所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才能懂得这“伟大的乐章”的深刻含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呢?那就要抓重点。《听潮》的重点就是:海的“沉吟”与海的“愤怒”。紧扣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合理使用时间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 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例如,我在教这《孔已己》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课堂上以“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个‘孔乙己’这个名字”为题,启发学生设想一下孔乙己是怎样的人,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作用,再让学生思考“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为什么孔乙己出场才可以笑几声”两个问题,最后以“孔乙已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启发学生归纳课文。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巧播一粒籽,催发众心芽

  句容市二中  罗家寿

  初二年级是学生大分化的阶段,怎样及早地做好转化工作,有效地防止分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学期中我协助团支部把新团员的发展工作落实到了实处,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主要有两个基本做法:一是明确思路,完善步骤。在纷繁复杂的班级工作中,把这一工作放在重点位置并使其贯穿整个学期。按照宣传发动,组织培训,提出申请,自我总结,组织考察,公开评议,发展宣誓的步骤逐一进行。二是制定标准,明确要求,对中差生也网开一面。如确立进步大,转变快,巩固久,品学优等为发展条件。这一工作的开展有效地带动了其他各项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从中我感觉到,班主任工作不能停留在完成学校任务的低水平上,主要甚至于唯一地成为贯彻学校有关班级工作的传声筒,要创造性地工作。在这一工作中,我觉得首先较好地运用了正面教育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在动因,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余遗留力地为之奋斗;第二是选择了合理的施教时机,及时引导、充实、调整了这一年龄段的求胜、求知心理。第三,认真地组织班级活动,明确的目的性、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织体现了学校教育趣善求美性,使学生在浓厚的环境氛围中带着向上进取的愿望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巧播一粒籽,催发众心芽。

  素质教育呼声日高,培养时代需要各具个性的合格公民任务愈显艰巨,让我们用创造性的工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周总理,你在哪里

  授课班级:句容二中 初二(3)班

  授课时间: 1999年12月15日第4节

  授  课  人:罗  家  寿   

  教学目的:

  1、领会诗中包含的人民对总理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

  2、理解巧妙的结构和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创造诗歌意境、抒                       发感情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诗中包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人创造意境。

  教学构想:

  周总理与世长辞二十余年,学生的感情认识与诗歌反映的特定背                  景与人物都有一定的距离。教学本诗采用看插图、讲故事、说背景、                 听朗读等多方铺设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准确理解诗歌内容与                 感情。

  采用导入  ----朗读----体会----朗读----总结的方法领会感情,分析巧                   妙的结构与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

  一、设计导语 ,烘托气氛,激发感情。

  1、板书课题并题解。

  (1)、简介周总理。

  a、看课本前插图。

  b、引导学生讲周总理在不同时期的革命故事片段。

  c、提示: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四人帮”不准人们悼念。                                                面对“没有遗产,没有子女,没有坟墓,也没有留下灰…”鞠躬                                                  尽瘁为人民的好总理,谁都禁不住悲痛欲绝。1977年1月,总理                                                  逝世一周年之际,诗人柯岩怀着真挚的感情写下了这首抒情诗。

  d、出示小诗,集体诵读。

  “鞠躬尽瘁几十年,终生为革命,功比泰山高,英名万古扬。”

  (2)、揣摩题目中“你”字。

  周总理已逝世,已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人民是多么希望再看到                                            他和蔼的容颜,再聆听到他亲切的教诲用第二人称“你”要比用第                                             三人称“他”更能直接表达这种感情,所以感情显得更强烈、更亲                                            切。全诗正是从这一问句出发,鼓起了想象的风帆,展开了抒情的                                             翅膀,抒发了无尽的思念。 

  (3)、分析题目中“在哪里”与诗内容之间提挈照应关系。

  二、教师朗读全诗。(或录音)

  三、分析结构,理解诗人巧妙的构思。

  1、全诗分三部分:

  (1节)思念;(2-6)急切的寻找;(7-9节)无尽的怀念。

  2、六幅生动画面,体现了总理哪些高贵品质?

  (1)、以高山为背景,体现总理忠于革命。

  (2-4)、以大地、森林和大海为背景,体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                                            (5-6)、以世界和天安门广场为背景,体现总理鞠躬尽瘁品质。

  3、分析巧妙的构思。

  以呼唤为线索展开联想,采用“呼唤-寻找-回答”的新形式。表现总                               理与人民心连心,歌颂总理鞠躬尽瘁的品德,表达亿万人民怀念总理深层                                感情;呼唤、回音都是虚写,而一幅幅画面却是总理生前工作 的 真 实 写                                照。虚实结合的写法,激起了人们对敬爱的周总理深 切的怀念之情。

  四、选讲最动人的画面,扩展联想,激发情趣共鸣。

  五、指导学生朗读。

  六、分析拟人和反复修辞的手法作用。

  连续和间隔反复作用:强烈的感 染,急切的感情,雄浑的气势。

  七、布置作业 。

  1、朗读背诵全诗。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板书设计 :

  周   总   理, 你   在   哪   里

  柯岩

  呼唤:你在那里啊,你在那里

  功劳卓著                      高山          革命征途                             首 揭

  平易近人大地     农村大地      革命需要的    尾 示

  鞠躬尽瘁    寻找森林            深入工地     每一个地方    呼 主

  伟大崇高大海           边防哨所                             应 题

  世界          无处不在

  应答广场        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赞颂):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虚)(实)结合,构思巧妙

  拟人、排比、反复—强烈感染,急切感情,雄浑气势   

  作者邮箱: 

看云识天气 篇15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第一部分(开头),总说云的形态变化,说明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小节),讲怎样,是课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结尾),说明观测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二、语言特点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基本要求。如课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自然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的事理,作了限制,这也是一种准确的表达。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

  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这里有一个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问题。也就是说,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才有助于把的事理说清楚。

  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的目的。

  三、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这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发展过程以及内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一种实用文体,目的在于向人们介绍知识。因此,说明文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才能给人以正确的、科学的知识。在一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的事理作了限制,起到了准确表达的作用。很好地突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l.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学习建议

  1.抓住云与天气的关系这一中心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几种修辞手法,进而领会

  这种说明文的特点。

  3.了解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

  1.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

  (-)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

  华环大到小阴雨

  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7.同学交流如何。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八、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①近几年来,有关酸雨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酸雨对我国的影响愈来愈大,作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

  ②什么是酸雨呢?它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危害?我们如何来清除它的危害呢?

  ③酸雨是指因大气污染而产生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露等。酸雨中的酸主要是稀硫酸和稀硝酸,另外还有有机酸。酸雨的形成虽然有诸多复杂因素,但根源在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而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这些物质进入大气对流层后,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过程,在暖湿静风等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局部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碳或氮氧化物富集,在水汽凝结过程中溶于水而形成硫酸、亚硫酸或硝酸、亚硝酸,然后随雨降落,形成酸雨。

  ④酸雨给森林、土壤、湖泊、农作物等带来巨大危害,更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是当今世界三大环境灾害之一,被人们称为“空中杀手”。

  ⑤酸雨破坏植物气孔,使植物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林木的大面积死亡。欧洲、北美、亚洲等大面积的森林受到酸雨的危害;我国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每年都有大面积林木受酸雨危害枯萎或死亡,江苏、浙江等省森林受害面积达128万多公顷,每年林材损失达6亿元,生态效益损失更高达54亿元。

  ⑥酸雨破坏土壤结构,中和土壤中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造成农作物减产,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极大。

  ⑦酸雨使河流、湖泊的水质酸化,使鱼虾等水生物难以生存。西欧、美国、加拿大等地的许多湖泊正变成生物难以生存的“死湖”。

  ⑧酸雨对文物、古建筑的破坏程度令人吃惊。世界上许多千古不朽的建筑物、雕像等,被酸雨腐蚀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像希腊的雅典女神、意大利科洛西姆斗兽场、我国北京故宫的汉白玉雕、卢沟桥上的石狮等等,数千年保存完好的文化遗迹,在数十年间成了酸雨的牺牲品。

  ⑨酸雨更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科学家们测算,由于受酸雨的影响,地下水中的铝、铜、锌、镉等金属含量已超出正常值的几十倍,人类在饮用这种水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毒害。含酸的空气也使多种呼吸道疾病增加。例如,巴西的库巴坦布有20%的居民因受酸雨毒害而患有哮喘、支气管炎和鼻炎,其中5岁以下儿童患病率高达38%。

  ⑩防治酸雨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硫和氨氧化物的排放,这是最根本的措施。在目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能源结构的情况下,应尽快改变我国对能源利用的传统方式,加快对煤炭液化、气化等技术的研究及生产步伐,加强二氧化硫的排放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环保投入,治理酸雨污染,防止酸雨扩大;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步伐,开发低污染新能源,特别是在水能丰富而酸雨危害严重的西南地区加快水能的开发……

  ⑾1998年初我国提出“向酸雨宣战”,经过两年的集中治理,一些污染重灾区如重庆、沈阳等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家积极行动,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扼杀这个来自空中的“杀手”,我们的夭空会更蓝。

  1.请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l)千疮百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牺牲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它的特点。

  3.本文采用________顺序来说明。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各举一例。

  5.第⑨自然段介绍________________。作者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方面说明。

  6.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第二课时

  课前活动:上课前,带着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云,展开想像,从颜色、形状、厚度、高度等方面描绘云,并写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导入  新课

  (配乐朗诵第1自然段,同学们听)

  同学们,你们听完后有什么感觉?(生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动态、静态相结合的写法。)对,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多种修辞方法相结合使用的作用。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引用、拟人、排比、对比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的知识

  (二)整体感知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方法,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等,同时还用了拟人、排比、引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

  l.复习提问。

  (1)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答: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晴朗天气的征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都是阴雨风雪的征兆,光彩包括晕、华、虹、霞。这些是什么说明方法?

  答: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3)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一句是什么说明方法?

  答: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天气晴朗的云有什么特点?阴雨雪风的天气,云有什么特点?

  答:轻、高、薄;低、厚、密。

  (5)第一段中,结构是怎样的?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形态?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特征?

  答:总分总的结构,姿态万千总写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写云的特征。

  (6)给下列字注音。

  燚yí 霎shà 刹chà(那) 晕yùn(圈) 盈yíng

  (7)解释下列词语。

  峦:又小又尖的山或连着的山。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

  轻盈:轻巧优美。

  姿态万千:姿态多种多样。

  弥漫;布满。

  2.分析本文寓准确于生动的语言特点,研究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什么?

  本文中比喻的作用:一是知识性,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的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这里的比喻分别说明了卷云和卷积云的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比如:还有的像峰峦,像刚川,像雄狮,像奔马……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能够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和事理。

  (2)比较下边的原句和改句,找出改动的地方,认准确生动的角度说说改动之处的优点。

  ①组改动的地方有:山一峰峦,水一河川,棉花一雄狮,原句和修改句虽然都用了比喻,但就准确、生动而言,却有差距。山、水的概念太广泛,不及峰峦、河川的概念准确、形象具体,棉花、薄纱,有形而无生命,不及雄狮奔马,具有动态特点,更能突出云彩的形象,更能生动。准确地写出了云块变幻、飘动的实况。

  ②组改动的地方有:根本不能看见——都躲藏了起来。修改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比原句既准确又生动形象。

  ③组原句和修改句意思虽然相同,语言则完全变了,修改句运用了比喻,把云比成“招牌”,使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更明确、更形象化了。原句只能说明两者有关系,但不能准确说明关系的性质。

  ④修改句改“气候”为“天气’,原句“气候”用词不准确,因为“气候”一般是指较大地区里较长时间的气候情况,“天气”是指较小地区和较短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从天上挂的云能识别的是一天或数天较短时间的气候情况,所以用“天气”为宜。

  3.本文之所以在语言上既准确又生动,主要是因为作者不断地锤炼语言。在本文的编写过程中,作者曾作过多次修改,那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所描绘的云的句子,进行修改。

  4.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分析:这段描摹了夏天积云形成积雨云的过程,就是雷雨冰雹形成的过程,在描摹天气动态方面相当出色。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动词(争奇、变黑,崩塌、弥漫)。

  5.生动的语言不仅是因为使用了比喻以及动态描摹事物,还有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的多种修辞的使用,在文中找出例子来体会作用。

  (l)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比喻、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

  (2)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对比,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和鲜明的印象。)

  (3)站得高的云,叫卷云。……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拟人,使被说明的对象具体生动形象。)

  (4)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对比、引用,引用谚语可简洁、通俗地说明有关问题。)

  6.准确的说明语言。在本文中,作者准确地使用了表示时间、范围等副词,在文中找出例子并分析。

  (l)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2)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春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

  (3)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几个钟头内便下雨或者下雪。

  (4)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以上加点的词表明天气的阴晴变化虽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又不是绝对的。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使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开头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再详细说明怎样,这一部分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依次写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些象征天气晴朗的云的位置、形态特点以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依次说明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阴雨风雪预兆的形态特点以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然后就云上的光彩现象——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作了简要的说明。文章结尾,说明了的目的及局限性。强调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文章不仅通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摹来体现生动具体形象,还借助于词语的锤炼,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来体现准确性,寓准确于生动之中,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借鉴的。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题。

  答案:一、略

  二、1.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比。比喻的作用是使说明对象具体生动形象;排比的作用是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对比的作用是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和鲜明印象。

  2.“出现”、“凸起”、“争奇”、“耸入”、“崩塌”、“弥漫”、“下等”,这些动词准确地描摹出夏天积云形成积雨云的过程,也是雷雨冰雹形成的过程,这一系列动态描写相当出色。

  3.从你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中挑出一个有趣的来,用平实的语言说明它的功能或者操作方法,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有趣,在班上作交流、比赛。

看云识天气 篇16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  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看云识天气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