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17安塞腰鼓

17安塞腰鼓

甜味剂 点赞 分享
17安塞腰鼓

微信扫码分享

17安塞腰鼓(精选16篇)

17安塞腰鼓 篇1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黄土高原,继续来领略那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2、请打开书本,回忆作者在文中反复赞叹安塞腰鼓的一句话是什么?(板书“好”)

  文中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安塞腰鼓的“好“?(板书:场面、鼓声、后生、舞姿)

  3、复习“舞蹈场面”部分

  (1)、出示6-7自然段

  怪不得作者说:师引读:看哪,“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生齐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师引读:“黄土高原上,爆出了一场……”生齐读:“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作者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3)、这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场面,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我们也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新授、过渡

  (一)师过渡:安塞腰鼓不仅给人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在听觉上,更给人剧烈的震撼!

  自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语句;指名读(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1、  师:在这里作者连用了六个“隆隆”。师:再读。(男生读第9小节,女生读第10小节,齐读“隆隆……”)

  师:比较:如果去掉“隆隆……”,效果怎样?(试读)。

  生:能简单地说一说吗? 生: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气势。 (“隆隆……”增强了气势;比喻形象生动,把无形的声音变得有形了。)(板书 “隆隆……”)

  3、师:作者说“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你怎样理解?生:我觉得观众在听安塞腰鼓的时候,他们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都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所以就感觉自己的心都跟着鼓声一起隆隆地响。

  师:体会得好。鼓声震耳欲聋,在山崖里回响,所以作者说“山崖蓦然变成……”;鼓声震撼力极强,撞击在观众的心上,所以作者说“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

  4、仿写练习

  师:那沉重的鼓声还会碰撞在哪里?用文中的句式来说一说。(拓展:这鼓声碰撞在黄土地上,黄土地也成了……也是……这鼓声碰撞在天幕上,天幕也成了……也是……这鼓声碰撞在我们的心上,我们的心也成了……也是……)

  5、小结:这“隆隆……”的鼓声,震撼着山崖,震撼着黄土地,震撼着观众,也震撼着我们,我们一定会发出一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二)过渡:安塞腰鼓的舞蹈无疑是魅力四射的,响声是震撼人心的,那么,这些击鼓的后生呢?我请我们班的“男子汉”一齐来读一读。(多媒体出示第12自然段)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1、师:读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既然是写后生们打鼓,能不能用“敲击”、 “敲打”,代替“搏击”呢?生:我觉得“搏击”比“敲击”显得更有力度一些。

  师:你联系了上文,说得有道理。不过,老师请你们再小声读读这句话,联系下面的文字,你是否有新的发现? (学生轻声自由读)

  2、师:后生们还要与什么进行搏击?生:后生们还要与艰苦的环境进行搏击。我联系这一句来思考:“他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我从这里知道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们吃的是红豆角、老南瓜,穿的是粗布衣服。

  3、师:(出示黄土高原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黄土高原,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的黄土高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高原人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师:这是(出示:        的后生),从文中找。

  (1)学生可以随意说,(有力、生命活跃强盛、能量奇伟磅礴、元气淋漓)

  (2)抓住“元气淋漓”进行感悟。

  (3)你从哪些词句看出后生们是元气淋漓的?(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重点讨论“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与“力量,激情,气势”对应起来理解。生:(震撼、烧灼、威逼我们的不仅仅是舞蹈的场面、鼓声,更是后生们搏击的精神、顽强地与生命抗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活跃、强盛!现在你们懂了什么是“元气淋漓”吗?生:懂了!(齐读13自然段课件出示黄土高原哪,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板书:元气淋漓)

  师:黄土高原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记载着炎黄子孙辉煌的业绩,不愧是东方文明的伟大摇篮。20世纪以来,延安又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这样的土地养育了这样的后生,难怪作者说……

  生:“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课件出示)

  (三)学习“舞姿”部分

  1、师读:(课件出示:“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师:你们喜欢安塞腰鼓的“舞姿”吗?喜欢的同学站起来,我们一起读!(出示第15自然段: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2、师:这是(出示:        的舞姿)?(讨论,板书:叹为观止),谁能说说叹为观止的意思?(因看到的事物美妙到了极点而赞叹)

  3、师:那你们看到了些什么?(个读)这里有4句话,每一句写了“舞姿”的一个特点,你知道分别写了什么?可以同桌交流(生讨论:力量、声音、姿态、艺术)

  4、师: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突出了安塞腰鼓的力量美,声音美,姿态美,艺术美的?生:(排比)师:本文大量运用了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这些排比有哪些好处呢?生讨论。(1)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2)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师适当提示)

  5、师:部分句子还使我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出示插图),在你心中还会有哪些舞姿?(生交流)

  6、小结:好一个变幻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姿啊!让我们一起大声赞叹吧:“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课件出示)

  三、体验到生命意义在延伸的“腰鼓”

  1、新时代的安塞腰鼓又一次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国庆60周年,阅兵时的安塞腰鼓。(出示国庆阅兵的安塞腰鼓图片)

  2、让我们带着对安塞腰鼓的喜爱,再一次对它们发出赞叹吧:

  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3、师:作者刘成章生在陕北,长在陕北,他用饱含激情的笔墨,赞颂了朴实的高原人民,寄托了对家乡的无限深情。之前有同学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结尾“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在这里,老师布置大家一个课外思考题——文章开头和结尾的静态描写,妙在何处?下课!

  四、板书:

  场面

  好         鼓声  隆隆……

  14 安塞腰鼓    后生  元气淋漓     

  舞姿  叹为观止

17安塞腰鼓 篇2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作者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的热烈、豪放、激越,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出来,力量又带生命奔腾升华,文章赞美了,也赞美了黄土高原,赞美了朴实、坚韧的劳动人民,更赞美了一种自由、坦诚、热烈奔放,豪放洒脱,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

  二、结构内容

  本文在结构上较为鲜明,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四个自然段,主要写敲鼓前的预备阶段。这一部分首先概括描写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的外貌、神态,并以静衬动,蓄势待发,为下文的响起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从“但是”到“成了茫茫的一片……”,写演奏的阶段。这一部分可以再分为几层,这里运用了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好一个”,文中出现了四次,可以自然分为五层。第一层,写场面和感受,突出了气势的壮阔和豪放;第二层,写鼓声,并且写与观者产生共鸣,突出这力量给人的震撼和鼓舞;第三层,写后生们的动作,突出这力最体现了生命力的奇伟磅礴;第四层,写舞姿,极赞所显示的力量之美;最后,写节奏,它是生命的渲泄、升华的体现,更使人产生一种崇高、向上的精神境界。

  第三部分即最后三个自然段,写鼓声的戛然而止。这一部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以静衬动,写人们被深深吸引,并沉醉其中,进入到所带进的心境、意境之中,突出了它的感染力之强。

  三、激昂的排比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段落,犹如江河一泄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仗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四、铿锵的节奏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五、关于抓住中心进行教学的建议

  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要抓住生命和力量的宣泄这一中心点,让学生深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要围绕生命的勃发来理解作者对黄土高原和江南的议论,不要作无谓的争执。

  六、指导学生诵读的教学建议

  根据文章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读,以一组的学生为一单位,分角色读或分段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觉得读乐无穷。是篇铿锵激越的散文诗,可让小组先讨论,揣摩该如何表现文章激越、疾猛的节奏,然后要求每小组朗读一节,另让四组男生读四段构成排比的反复句。这样在无形中又形成了一种比较和竞争气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这篇散文有真情、有灵性,语句铿锵激越.是训练朗读能力的好材料。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朗读训练,分析讨沦达到本课的素质教育目标。(投影素质教育目标内容)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并了解有关散文的知识。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人。获鲁迅文学奖,被选人《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三、重难点解决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跟读—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本文描述了,一次看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6.如果用—个字来概括第—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概括?

  亢奋、惊心动魄、震憾都可。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作答,教师予以点评。引导学生往两方面考虑:—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修辞方法。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12.再次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情感。

  13.“好一个”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何表达作用?

  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

  14.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1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四、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火热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  (李若冰《刘成章的散文风格》)。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的写作,人生的思考有所裨益。(可投影李若冰的评论)

  五、布置作业 

  1.写一篇心得,二三百字即可。

  2.背诵你认为写好的句子、段落。

17安塞腰鼓 篇3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作者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的热烈、豪放、激越,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出来,力量又带生命奔腾升华,文章赞美了,也赞美了黄土高原,赞美了朴实、坚韧的劳动人民,更赞美了一种自由、坦诚、热烈奔放,豪放洒脱,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

  二、结构内容

  本文在结构上较为鲜明,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四个自然段,主要写敲鼓前的预备阶段。这一部分首先概括描写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的外貌、神态,并以静衬动,蓄势待发,为下文的响起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从“但是”到“成了茫茫的一片……”,写演奏的阶段。这一部分可以再分为几层,这里运用了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好一个”,文中出现了四次,可以自然分为五层。第一层,写场面和感受,突出了气势的壮阔和豪放;第二层,写鼓声,并且写与观者产生共鸣,突出这力量给人的震撼和鼓舞;第三层,写后生们的动作,突出这力最体现了生命力的奇伟磅礴;第四层,写舞姿,极赞所显示的力量之美;最后,写节奏,它是生命的渲泄、升华的体现,更使人产生一种崇高、向上的精神境界。

  第三部分即最后三个自然段,写鼓声的戛然而止。这一部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以静衬动,写人们被深深吸引,并沉醉其中,进入到所带进的心境、意境之中,突出了它的感染力之强。

  三、激昂的排比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段落,犹如江河一泄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仗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四、铿锵的节奏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五、关于抓住中心进行教学的建议

  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要抓住生命和力量的宣泄这一中心点,让学生深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要围绕生命的勃发来理解作者对黄土高原和江南的议论,不要作无谓的争执。

  六、指导学生诵读的教学建议

  根据文章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读,以一组的学生为一单位,分角色读或分段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觉得读乐无穷。是篇铿锵激越的散文诗,可让小组先讨论,揣摩该如何表现文章激越、疾猛的节奏,然后要求每小组朗读一节,另让四组男生读四段构成排比的反复句。这样在无形中又形成了一种比较和竞争气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这篇散文有真情、有灵性,语句铿锵激越.是训练朗读能力的好材料。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朗读训练,分析讨沦达到本课的素质教育目标。(投影素质教育目标内容)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并了解有关散文的知识。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人。获鲁迅文学奖,被选人《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三、重难点解决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跟读—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本文描述了,一次看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6.如果用—个字来概括第—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概括?

  亢奋、惊心动魄、震憾都可。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作答,教师予以点评。引导学生往两方面考虑:—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修辞方法。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12.再次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情感。

  13.“好一个”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何表达作用?

  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

  14.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1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四、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火热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  (李若冰《刘成章的散文风格》)。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的写作,人生的思考有所裨益。(可投影李若冰的评论)

  五、布置作业 

  1.写一篇心得,二三百字即可。

  2.背诵你认为写好的句子、段落。

17安塞腰鼓 篇4

  《安塞腰鼓》,

  贵阳市第二实验中学蔡瑞丰

  【教材分析】

  〖教材体系〗   

  初中语文教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第二学期,要求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整体领悟,发表见解。

  〖文章内容〗  

  本单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以瑰丽奇伟的想象,张扬激荡的句式,铿锵磅礴的语言,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本文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宣泄着生命的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中,成为学生改变自我现状的精神动力。  

  【重难点】  

  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分析揣摩,感悟文章的主旨与情感。  

  【教法设计】

    由于现阶段城市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学生都有几本教辅书(比如《点拨》、《教材全解》等),文章的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他们可以凭借手中的教辅书就可以解决。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有些课可以摒弃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而是侧重学生在自读中能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本课的教学我主要以学生的思考为课堂主线,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讨论、感悟式。力图使本文的教学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同时我也要求自己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与引导者。  

  【学法设计】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创新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

  【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两项任务:

  1、初步感知文章内容,预先扫清生字词障碍。   

  2、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了解作者刘成章。  

  【教学过程】 (共计40分钟)

  一、导入新课 (1分钟)  

  (课前准备时播放王宏伟演唱的《西部放歌》)  

  导入语:一曲激昂高亢,展现西部人民壮志豪情的《西部放歌》,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从内蒙古的沙漠和戈壁中吹来的尘埃,用几亿年岁月的累积造就了它,这里虽然贫穷,但是却蕴含着摆脱贫困的希望,因为这里是黄帝轩辕氏书写华夏民族第一部史诗的地方,这里的子民自古以来就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在数千年的抗争史上,产生了许多展现着西部粗犷,豪放的民风民俗的艺术形式。今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将随着 刘成章 先生的生花妙笔踏上这片黄土,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

  二、学习新课 (37分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老师应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阅读文本、相互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板块:听读课文   体味文势 (7分钟)  

  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范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营造学习的氛围,体会文本的精气神。(7分钟)

  让学生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实现知识目标。这一环节完成后,预期目标是希望学生能被文本中所描绘的场面所震撼,。  

  教师范读时,学生要认真体会老师在朗读过程中对文章的处理。

  师:课件上展示的图片中有很多安塞腰鼓的场面,你用那些词语来概括这些场面?

  听完老师的朗读后,同学们又有些什么感受?你用那些词语来概括听的感觉?

  学生谈听读感受。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大致的几个类别。过渡到对文章音韵美、形式美、精神美这三大美点的探究。

  第二板块:分析课文,美点探踪 (23分钟)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问题探究”策略,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探究问题,通过合作探究,自读自悟,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老师提供并出示以下主要的小课题:(学生有别的小课题的临场解决。)

  1、对文章朗读处理的分析——音韵美(8分钟)

  预设:朗读的处理是由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决定的:1—4自然段写表演前: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自然段写表演中: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自然段写表演后: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总之:开头和结尾应低沉一些,更深情一些,中间部分应激情澎湃,情绪激昂。  

  2、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形式美(9分钟)

  预设:由于作者表现的内容是安塞腰鼓,这种艺术的形式的特点是大气磅礴,节奏铿锵有力。因此在文章的句式上多简洁有力的短句,偶有拖沓的长句;也没有冗长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段落(节奏铿锵有力)。大量地运用排比和比喻,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大气磅礴,富有气势)。  

  分析后就让学生朗读相应的有排比和比喻的段落。  

  3、对本文主题思想的初步分析——精神美(6分钟)

  预设结论: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常见的有以下这几种见解:  

  1、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2、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3、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

  ……

  学生畅所欲言,对本文的几个学习点展开讨论,相互交流,概括总结。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自己选定研究题目,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小研究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结合全文,参照课后练习,汇集小组的智慧,讨论得出一个较为完善的结论,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钻研的热情,培养合作与深入钻研的精神。

  第三板块:师生共读,情感升华。(7分钟)  

  在问题研讨结束后,老师带着学生一起高声朗读课文。在朗读声中完成本环节的教学。  

  三、作业设计(2分钟)

    该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紧承本文的学习,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一项作业完成。从而引导学生尝试着在写作中用恰当的语言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1、课外听几首侗族大歌,听完后把你听的感受运用恰当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表达出来。

  2、在刘成章《老黄风记》、《扛椽树》 ; 乔良《高原,我的中国色》三篇文章中选一篇文章,与本文比较,分析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将优秀的文章传到班级博客上,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且可以相互评价。

17安塞腰鼓 篇5

  教材解读:

  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火烈的舞蹈、隆隆的鼓声、有力的搏击来赞美黄土高原人豪放、开放的性格。安塞腰鼓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如何让学生在多角度地鉴赏文本、拓展文本、批注文本、诵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量——理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设计理念:

  1、变一味“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

  2、在阅读中进行语言鉴赏方法的点拨与实践。

  3、充分展开师生对话,让对话的过程成为师生精神共同成长的过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读课题:14 安塞腰鼓),进一步去领略安塞腰鼓的丰采和独特魅力!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气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欣赏腰鼓表演的图片,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图片,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

  好一个安塞腰鼓!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呢?请你来填一填,可以填词语,也可以填句子。(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可填: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读好这句话。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安塞腰鼓给你留下的感受,就是——美(板书)

  腰鼓捶起来了,我们的心也受到感染,心也变得热烈!在著名作家刘成章的笔下,这安塞腰鼓,那就更富有震撼力了!因为,它是一曲(出示: “陕北人民生命活力的赞歌,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 )

  二、欣赏腰鼓,朗读赏析

  1、速读课文,看看“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课文里出现几次?(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

  2、确实,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在修辞叫做反复。那么,为什么要反复四次,这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去感受感受,在相应的句子旁写写你的感受。然后,用上“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或:你听):”的句式来说一说。

  3、交流。

  (一)第一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

  第六节:

  1、你读出了什么?(安塞腰鼓鼓声的雄浑激越,豪放火烈……)

  (出示: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1)什么是发狠了?为什么要发狠了

  读,再读

  (2)为什么忘情了,没命了?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连命都不要了,这就是没命了

  忘情了?在击鼓时太投入了就是忘情了

  一齐读这句话。

  (3)看小伙子们敲起腰鼓来是怎么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你从哪儿体会到?

  百十个……石头

  乱石飞溅是一种怎样的场面?

  世贸大厦爆炸

  海啸

  你还从什么地方体会到?

  骤雨一样……

  2、老师把这段话改写成这样的形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有什么感觉?(像诗一样,富有节奏)(出示: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

  3、如果这样写,好不好呢?出示:

  那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

  那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

  那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

  那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

  那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请你反复读几遍,比较比较,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作者用恰当的比喻,对语言进行巧妙的安排,更突出了安塞腰鼓的雄浑,豪放,火烈)  齐读

  这火烈狂野的舞蹈场面,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这火烈狂野的舞蹈场面,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我们也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火烈的舞蹈哇!””(课题上方板书“好一个”) (板书:火烈的舞蹈)

  第七节:

  1、引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        ,使恬静的阳光——         ,使困倦的世界——                。

  2、看看不同颜色的词语他们是什么关系?(反义词)

  腰鼓捶起来之前,空气是——      ,阳光是——     ,世界是——      ,腰鼓捶起来了 ,空气——     ,阳光——      ,世界——         。这样的变化,全因为有了这——安塞腰鼓!这热烈而奔放的——安塞腰鼓!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过渡、归纳:

  1、是啊,“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除好在“舞蹈”的“火烈狂野”,还好在什么地方?

  2、交流、讨论(归纳整理、相机板书:响声后生舞姿)

  (二)第二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听:

  1、让我们跟着他一起齐读9、10两节。

  2、谁来填一填: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        ,碰撞在四野长着枣树的        上,       蓦然变成          ,只听见      ,       ,        。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        ,碰撞在        上,       也蓦然变成          ,只听见      ,       ,        。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        ,碰撞在我们的心上,       也蓦然变成          ,只听见      ,       ,        。

  3、山崖在动,心在动,人在动,一切都因为这安塞腰鼓在动!这鼓声震撼山河,震撼我们的心灵,我们不由得在心里大声呐喊——好一个安塞腰鼓!(板书:隆隆的鼓声)

  (三)第三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

  12、13节:

  1、指名读,齐读。

  2、(出示黄土高坡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一片贫瘠,一片荒凉,在这儿,种不出充满生机的庄稼,这是一片沉默的土地,是那样的沉重而缺乏活力。他们吃的,是黄土高原上长出来的红豆角、老南瓜,这儿的人们,生活贫穷、落后,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使他们在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可是,当我们看到了这安塞腰鼓,谁都会鲜明地感受到——            ,谁都会惊异于——       !因为这是——

  (出示填空:一群         的后生。)

  (1)理解“茂腾腾”: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叠词更富有韵味。指导朗读。

  (2)理解“元气淋漓”: 你从哪些词句看出?(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

  重点讨论:“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与“力量,激情,气势”对应起来理解。

  (3)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旺盛的生命力,更是顽强的民族生命力!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厚夫先生这样评价安塞腰鼓:某种意义上讲,安塞腰鼓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已经变成中华民族坚定不移,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出示朗读)

  读到这儿,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好一群元气淋漓的后生!(板书:搏击的后生)

  3、谁赋予了后生们如此奇伟磅礴的能量?(齐读13节)

  原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是啊,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搀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所以,只有黄土高原——生读: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四)第四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

  1、第15小节:多么美妙的舞姿!多么变幻的舞姿!使每一个人都叹为观止!一组排比句,更增强了表达的气势,让我们再来欣赏。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板书:变幻的舞姿)

  2、引读16节:看啊,安塞腰鼓愈捶愈烈了!——痛苦和……好一个安塞腰鼓!

  (稍停顿一会儿)

  三、感受最后一节。

  (语速梢慢)鼓声戛然而止,世界一下变得出奇地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简直到了另一个星球。耳畔传来的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是热情释放后的冷静。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

  板书设计:

  好一个

  14  安塞腰鼓

  火烈的舞蹈

  隆隆的鼓声

  搏击的后生          美

  变幻的舞姿

17安塞腰鼓 篇6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作者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的热烈、豪放、激越,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出来,力量又带生命奔腾升华,文章赞美了,也赞美了黄土高原,赞美了朴实、坚韧的劳动人民,更赞美了一种自由、坦诚、热烈奔放,豪放洒脱,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

  二、结构内容

  本文在结构上较为鲜明,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四个自然段,主要写敲鼓前的预备阶段。这一部分首先概括描写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的外貌、神态,并以静衬动,蓄势待发,为下文的响起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从“但是”到“成了茫茫的一片……”,写演奏的阶段。这一部分可以再分为几层,这里运用了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好一个”,文中出现了四次,可以自然分为五层。第一层,写场面和感受,突出了气势的壮阔和豪放;第二层,写鼓声,并且写与观者产生共鸣,突出这力量给人的震撼和鼓舞;第三层,写后生们的动作,突出这力最体现了生命力的奇伟磅礴;第四层,写舞姿,极赞所显示的力量之美;最后,写节奏,它是生命的渲泄、升华的体现,更使人产生一种崇高、向上的精神境界。

  第三部分即最后三个自然段,写鼓声的戛然而止。这一部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以静衬动,写人们被深深吸引,并沉醉其中,进入到所带进的心境、意境之中,突出了它的感染力之强。

  三、激昂的排比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段落,犹如江河一泄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仗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四、铿锵的节奏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五、关于抓住中心进行教学的建议

  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要抓住生命和力量的宣泄这一中心点,让学生深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要围绕生命的勃发来理解作者对黄土高原和江南的议论,不要作无谓的争执。

  六、指导学生诵读的教学建议

  根据文章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读,以一组的学生为一单位,分角色读或分段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觉得读乐无穷。是篇铿锵激越的散文诗,可让小组先讨论,揣摩该如何表现文章激越、疾猛的节奏,然后要求每小组朗读一节,另让四组男生读四段构成排比的反复句。这样在无形中又形成了一种比较和竞争气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这篇散文有真情、有灵性,语句铿锵激越.是训练朗读能力的好材料。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朗读训练,分析讨沦达到本课的素质教育目标。(投影素质教育目标内容)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并了解有关散文的知识。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人。获鲁迅文学奖,被选人《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三、重难点解决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跟读—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本文描述了,一次看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6.如果用—个字来概括第—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概括?

  亢奋、惊心动魄、震憾都可。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作答,教师予以点评。引导学生往两方面考虑:—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修辞方法。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12.再次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情感。

  13.“好一个”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何表达作用?

  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

  14.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1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四、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火热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  (李若冰《刘成章的散文风格》)。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的写作,人生的思考有所裨益。(可投影李若冰的评论)

  五、布置作业 

  1.写一篇心得,二三百字即可。

  2.背诵你认为写好的句子、段落。

17安塞腰鼓 篇7

  教学目的

  1、 整体感悟,发表见解。

  2、 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 学习本文由写实到写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1、 多媒体助学  

  2、 诵读导学

  教学步骤 

  一、 导语 设计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二、 研习课文

  (一)首先请大家欣赏全文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同时,根据板书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

  2、引导学生划分结构层次。

  3、划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二)讲读,重点突破。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 ,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

  ①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

  ②指导朗读,结合具体语境感受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排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③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⑤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3、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又运用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快读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解决课后练习三)

  三、 布置作业 

  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附板书设计 :

  ( 静 )安静的腰鼓

  ↓

  ( 动 )火爆的腰鼓→

  ↓

  ( 静 )寂静的腰鼓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      写实     

  ↓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     联想和想象

  ↓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          写意

17安塞腰鼓 篇8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以朗读教学带动学生从不同层面去理解、欣赏课文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

  一、 齐读、正音。(读音准)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课前有常规的预习)。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主要有学生完成),并强调一些新词汇的读音。

  瞳仁 恬静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戛然 磅礴 亢奋

  二、 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说,教师先不作评议。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句式特点存在着明显的文体差异,如散文、古体诗、词、赋、现代诗等皆有着明显的节奏特点。同时,在同一种文体中,不同的文章其节奏也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散文。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 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象片段。很多地方的学生都没有见过这种画面,搜集并播放一点腰鼓表演的画面十分必要。

  4、自由朗读(也可以分小组),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5、教师示范(选部分段落)。

  6、全班齐读。在节奏、重音的基础上,力求读出画面美。

  四、 读出力量美

  1、讨论:本文的主旨。让学生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

  尽管本文的主旨不是很容易达到统一,但有些因素却是很明朗的:表现了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此外,作者仿佛还向我们暗示了西北这块土地所蕴涵的潜力。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齐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这里也可以反复指导一下。

  五、 积累

  1、将自己喜欢的句、段摘录下来。

  2、在摘录的句、段中再作选择,背诵下来(不强求)。

17安塞腰鼓 篇9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捶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7安塞腰鼓 篇10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进入新课学习。二、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标处节次,画出生字。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学习生字。投影:(1)根据课后生字表自学生字读音。(2)指名读生字,及时纠正。(3)自由读生字,同位互相检查。(4)再指名读。全班齐读。3、解释词义。(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2)班级交流:三、指导朗读。1、重点指导:(1)自由读这段话。(2)指明范读,画出节奏。(3)自由读,注意语气。(4)再指名读。(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表情。(2)学生范读,画出节奏。(3)自由读,同位指导。再指名读。2、逐节指名朗读。随时纠正不当之处。四、指导写字。1、自由观察字型,找出难写的字。2、指导。3、学生临写,教师指导。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二、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知内容。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1、明结构。2、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3、(好一个安塞腰鼓)4、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5、3、寻美点。6、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1、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学生齐读第6段,教师奖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样式。(出示幻灯)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身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1、学生再读文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2、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四: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一、知内容: “……的安塞腰鼓”   二、明结构:  “好一个安塞腰鼓”核心句三、寻美点: (根据学生发言板演) (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17安塞腰鼓 篇11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安塞腰鼓 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2

  .《安塞腰鼓》公开课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4 

  .《安塞腰鼓》学习要点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ab 

  .《安塞腰鼓》说课稿 2份

  敲出豪放——《安塞腰鼓》赏析

  谁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角——《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与反思

  .《安塞腰鼓》同步练习(一)

  .《安塞腰鼓》同步练习(二) 

  《安塞腰鼓》mp3课文音频朗读  

  《安塞腰鼓》ppt课件2  

  《安塞腰鼓》ppt课件5  

  《安塞腰鼓》ppt课件6  

  《安塞腰鼓》ppt课件7  

  《安塞腰鼓》课件  

  《安塞腰鼓》课件1  

17安塞腰鼓 篇12

  教学目标:

  1、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

  2、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并把它们运用到平常的写作当中去。

  3、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多媒体设计:

  1.腰鼓表演片段。

  2.课文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了解安塞腰鼓,准备安塞腰鼓图片及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并制成课件。

  学生:1、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2、查阅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语;3、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看录像,谈感受: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教师适当相机引导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和作者作品资料,教师总结归纳

  (屏幕显示)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二、朗读感知课文

  1、齐读、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2、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4) 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 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教师示范朗读片断。

  4.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四、读出力量美

  1.讨论:通过以上的朗读,试用“       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从中让学生感受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和蓬勃的生命力量。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诵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五、总结寻美

  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寻美,感受了安塞腰鼓那雄浑、激越、壮阔、火烈的特点和洋溢的阳刚之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寻美”和“评价”感受到安塞腰鼓的激越和壮美,课文中也反复出现一句话,表现对安塞腰鼓的赞叹,请找出来。

  学生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结构说明  文章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这一句话。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内容赏析  出示问题: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 它体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

  学生讨论主旨: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有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必患得患失。

  (有一定的难度,无须面面俱到,只要有所体会、领悟即可。)

  品味语言

  学生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三次。请用“我喜欢            句子,因为                 ”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学生间互相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归纳。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拓展延伸

  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反复朗读,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    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

  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作业:

  1、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可事先准备一个表演录象)

  2、积累词语,收集文中好字好词。

  3、背诵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摘抄笔记本上。

  教学反思: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1、  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时偏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如:有学生赏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句话时,她的答案完美无缺,我很欣然,其实这答案是教学资料上的照本宣科,并不是她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不沉湎于这个完美的答案,而提问一下他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过程,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更实在,更有味。

  2、问题设计有待推敲

  在朗读和品味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两个问题是:①你认为哪几个段落比较精彩,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②你最喜欢的哪几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其实有重复,一般来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应该把两个问题合并为:哪些段落你最喜欢,用你认为恰当的情绪和节奏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  缺乏追问艺术

  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我缺乏追问的艺术,而平淡了不少。如一个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我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总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进步,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17安塞腰鼓 篇13

  如:豪放的、雄浑的、火烈的、容不得束缚的、使人叹为观止的、激扬而飞动的、痛快了山河的、蓬勃了想象力的、充满激情与力量的、凝聚生命力量的、象征黄土高原人元气与神魂的等。

  三、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读,提出疑问,师生合作探究。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作者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

  (2)如何理解:“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一段中排比手法的运用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句中“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 了“那么一股劲”?

  (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6)“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师生合作探讨,明确:

  (1)用“茂腾腾”来形容后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美感。“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茂腾腾”沸腾着生命的激情,“茂腾腾的后生”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

  (2)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激昂的排比句,展示了一场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安塞腰鼓,作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生命和力量的咏叹和礼赞,同时也强调了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和感悟。

  (3)“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4)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札记

  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5)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6)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2.教师提问,学生合作探究后回答。

  (1)有关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联系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板书: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人们身上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患得患失、苍白憔悴。

  (2)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教师点拨:

  (1)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2)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3.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学生齐读全文,体会文中对腰鼓舞场面的渲染、铺排。

  四、课堂练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2)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捶起来就( ),( ),(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________;乱蛙一样,是______;火花一样,是______;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1)将“没命了,发狠了,忘情了”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文中括号。

  (2)将“闪射的瞳仁,蹦跳的脚步,飞扬的流苏”按正确的顺序分别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札记

  3.模仿下面句子形式造句。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4.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正确的排序是:______。

  ①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②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③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④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参考答案:

  1.(1)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2)声音突然中止

  2.(1)发狠了 忘情了 没命了 (2)飞扬的流苏 蹦跳的脚步 闪射的瞳仁

  3.这微笔,使冰冷的心立即变得温暖了,使陌生的环境立即变得可爱了,使疲倦的身躯立即变得有活力了。

  4.④①③②

  五、布置作业

  1.摘抄并熟记文中的精彩句段。

  2.把课文第7、18语段改写成诗的形式。

  3.阅读短文《军歌》,回答问题。

  军 歌

  音乐化了的军旅诗,熔铸进浑厚、清脆和刚猛;它能打碎有结的灵魂,倾注进风的呼啸、雨的磅礴。它壮丽、威武,使一切缠绵都默然失色。看吧,全体军人整齐划一地站在大操场上进行歌咏比赛。歌声响起了,浩浩荡荡地弥漫。二部、四部轮唱,这边歌声刚落那边又响起,一浪连一浪,形成歌的潮水,歌的海洋。听吧,男兵是低音鼓、中音贝司、浑厚的圆号;女兵是尖厉的长笛、拔高的小号,泼辣剥离而出。这些声音从胸腔喷涌而出,如狂啸的浪涛拍岸,如撼地的雪山轰鸣,唱得彩霞飞舞红旗扬,唱得风吹树叶哗哗响……谁也不会忘记那样的时刻,歌声唤起了激情,它使人思绪迭起、奔驰,心旌飘摇,简直要冲破躯壳的樊篱。 站在队列中,看着指挥员的手臂上下左右舞动,划着歌声的潮水。歌潮一浪接一浪向他涌去,他在奋力地划,拼力地摇,蓦然停止了又骤然而起,溅起浪花,冲腾起潮沫。抛举、跌落、驰骤……啊,心的愉悦在挤撞中膨胀、压缩、发酵、升腾、流淌,心灵每一个孔窍都被它灌满了。那真是情感的极致、境界的极致、生命的极致!犹如书家的狂草、画家的喷彩、诗人的长啸!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①磅礴( )( )②心旌飘摇( )③骤然而起( )

  ④发酵( )⑤流淌( )⑥长啸( )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①黯然失色: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札记

  ②樊篱:

  (3)简要概括什么是军歌?军歌的特点是什么?

  (4)本文较多运用比喻修辞,从文中找一个比喻句说说运用比喻的好处。

  (5)你听过军歌吗?写下你听军歌的感受。(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3.(1)①pánɡ bó ②jīnɡ ③zhòu ④jiào ⑤tǎnɡ  ⑥xiào

  (2)①暗淡没有光彩。②对事物的限制。

  (3)军歌是音乐化了的军旅诗。特点是浑厚、清脆、刚猛、壮丽、威武。

  (4)男兵是低音豉、中音贝司、浑厚的圆号。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男兵歌声低沉、浑厚有力的特点。

  (5)军歌给人以力量,令人振奋,听军歌,你的步伐会迈得更坚定,你的双臂会摆得更有力,你会拥有更强的自信心。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赏析课文美点,体味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畅谈家乡的民间艺术,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札记

  一、检查作业

  1.小组内互查自改,教师鼓励性评点。

  2.师生齐声诵读全文。

  二、赏析课文美点,体会神韵

  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请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使用排比和反复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教师明确: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文中的排比运用在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很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憾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在文中常常与排比结合使用。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2.学生诵读所勾画的语句。

  3.请学生就课文的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归结:

  (1)词语方面如“茂腾腾”好,好在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札记

  的热情奔放。

  “忘情了,没命了”好,好在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2)句式方面:铿锵短句的运用好,好在营造了激越的气氛。如“愈捶愈烈”“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等。

  (3)写法修辞方面: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好,好在增强气势,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对比的手法好,好在以水乡比照高原的力量之美。

  (4)结构方面: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复叠咏叹好,好在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三、说话延伸

  种类繁多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并且与各地的历史人文结合,形成独特魅力。请学生畅谈流传在家乡有特色、有影响的民间艺术。条件许可的,可进行丰富多彩的表演。

  四、课堂小结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腰鼓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对其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通篇贯注一个“情”字,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文章用语激昂、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让人激情澎湃。

  五、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1~12文段,回答问题。

  板书: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作者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怎样的作用?

  2.文章一开始写腰鼓表演前的“静”,用了哪些景物作衬托?

  3.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4.“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似乎”可否去掉?为什么?

  5.“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画波浪线的两个比喻句分别表现了后生们怎样的美?

  7.“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部分内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8.如何理解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的含义?

  参考答案:

  1.突出后生的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憾人的力量。

  2.高粱地、风吹高粱叶子、呆呆的腰鼓。

  3.动静相衬,更衬出飒爽英姿,人与鼓的沉静正是为下文的火爆场面蓄势。

  4.不可以。“似乎”表猜测语气,去掉后,就成了肯定没响过了,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札记

  这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5.引人注意,人和鼓由静而动的急转。

  6.①表现了他们的朴实美和沉静美。 

  ②表现了他们的力量美和豪放美。

  7.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形、光彩和力量。

  8.前:写腰鼓捶响时给冰冷、安静、困倦的世界带来了光、热、色彩和力量,展示了生命的活力。后:意思是生命的力量是伟大的,不可阻挡的,一往无前的。

  六、布置作业

  阅读忆明珠的《说到音乐》,回答问题。

  说到音乐

  说到音乐,我没有听西洋音乐的福分,一窍不通。至于中国音乐,也弄不清什么是“阳春白雪”,什么是“下里巴人”。不过只要是中国音乐总还可以听得进去的,而且,很喜欢。我是十分醉心于“西北风”的,那回荡在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的激越清亮而忧伤的旋律,就像是从我自己的心头升起的,是发自我肺腑最深处的声音,是我的灵魂的闪爆,生命的升华。而江南丝竹则将我带入另一个世界,不,也许这本来就是我生命中所固有的。如听瞎子阿炳的琴音,听他的《二泉映月》,听着听着就会情不由己地泪流满面。听这支曲子要闭上眼睛用心去听,眼睛是多余的。在阿炳的乐曲声中只有心儿在跳动,在低昂,在徘徊,那是一支心之舞曲,是高山流水,是《广陵散》。当我第一次听到阿炳的琴曲,就像瞥见了情人的眼波,七魂六魄一下被摄走了①。从此我失去了故我,忘却了故我,我自身已化入了盲琴师的乐曲,已化入了情人的眼波,缠绵婉转,难分难舍,欲绝而不可绝,欲了而难能了②,一往情深,不可自拔,人生之无可奈何,有至于此者。

  然而使我猛醒,使我警悟,使我奋发,燃起我同仇敌忾之义愤的却是抗日救亡的歌曲,那时我还在读小学,小小年纪,一听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便不由热血沸腾,恨不能立时杀上疆场,马革裹尸,为国捐躯。抗日战争掀起了中华民族亘古无二的全民歌曲运动,男女老幼哪个不会唱一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发自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发自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的最后的呼声,真足以使贪夫廉,懦夫立,惊天地而泣鬼神……然而“大雅久不作”矣,现在,除被定为国歌的那支《义勇军进行曲》,我们的青少年有几人还能唱上几支抗日救亡的歌曲呢?学校的音乐课上还教唱这些歌曲吗?那些歌手们、歌星们为什么对自己这一行最辉煌的一页历史丢得这样快,忘得这样干净呢?

  ……

  我在想,在今天,在抗日救亡运动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我们这个民族是不是也需要再爆发一次精神的、灵魂的救亡运动?

  1.第一段加横线的“江南丝竹”中“丝竹”作“音乐”解,在你读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过两次,请任举一例。

  2.给第一段中两个加粗的“了”字分别注上拼音。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札记

  3.解释第二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使贪夫廉,懦夫立”。

  4.细读原文,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概括:“信天游”具激越清亮而忧伤的旋律;“抗日歌曲”具有激昂、催人奋进的旋律。“江南丝竹”具有什么样的旋律?请你也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5.评价一首歌曲的好坏,不仅要看它的旋律是否和谐自然,还要看它的歌词是否健康优美。请根据括号里的要求简评下列歌词,每条在15个字以内。

  (简评思想内容)

  “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节选自《爱江山更爱美人》)

  (简评语言特点)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节选自《真心英雄》)

  6.作者在谈到当今音乐的现状后,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需要再爆发一次精神的、灵魂的救亡运动。”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请简述理由(字数在50个左右)。

  参考答案: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或“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了”le;“了”liǎo。

  3.使贪婪的人廉洁自律,使懦弱的人自强不息。

  4.“江南丝竹”具有婉转悠扬,令人陶醉的旋律。

  5.消极颓废,不思进取。一语双关,比喻贴切。

  6.无论同意作者的观点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刘成章

  教学反思

17安塞腰鼓 篇14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7安塞腰鼓 篇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l.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3.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

  目标2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预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 口头作文(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或学生齐读、轮读、个别

  读均可)

  2.提问: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3.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分成4层。

  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

  给人的联想。

  第二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

  第三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

  啊"。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4.提问: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

  是蓝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

  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5.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6.提问:作者与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

  7提问:作者是怎样写的?(目标2)

  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

  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8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9.提问:"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

  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

  10.提问: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

  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11.提问: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什么写?

  虚写。

  12.提问: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13.提问: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14、提问:"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

  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以上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回答。教师注意步步逼进,让学生从问题中理清本课重点)

  四、教师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了陕北人们的性格特征。

  五、布置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一。

  B.完成课后练习三。

  C、写一段二三百字的文章,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六、说课精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知识,必须设计一些问题,使他们遵循一定的思路去归纳,学生回答时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加强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l.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4.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教学重点:

  目标2 目标3

  教学难点 :

  目标3

  课前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头作文(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从而导入  新课。(一学生讲文章的内容)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层,今天我们

  再来看看作者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感情。

  2.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4.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5.提问:"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6提问: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7.提问: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8.提问: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

  升华!"

  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9.提问:为什么说"当它嘎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0.提问;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11.提问: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12提问: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以上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回答。教师注意步步逼进,让学生从问题中理清本课重点)

  四、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

  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

  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五、布置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一。

  B.清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

  C、写一段二三百字的文章,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六、说课精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知识,必须设计一些问题,使他们遵循一定的思路去归纳,学生回答时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加强口头表达能力。要解决课文的重、难点必需渗透在每个问题中。

  七、教学后记:

  <-- #EndEditable -->

17安塞腰鼓 篇16

  教学目标:

  1、感受的雄浑气势。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排比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自学内容:

  1.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喜欢哪个方面?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同时交流查阅了解的“安塞腰鼓”的资料。).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课文录音,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各抒已见,既可训练自已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营造了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   

  2.  积累本课字词: 亢奋(        )晦暗(          )羁绊(          )

  烧灼(        )冗杂(          )蓦然(          )

  震撼(       )磅礴(                   )

  戛然而止(            )

  3.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审美乐趣。同时,用比赛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精读赏析,问题探究

  (一)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用文中词语或短句)

  如: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等

  (二)理清结构:

  1、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

  2、表演部分从四个角度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寻找美点:

  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安塞腰鼓的美,试用“美,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分小组讨论进行。

  如:1、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2、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   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励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4、   击鼓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使你……

  5、   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四)排比句式的理解:

  a.从形式上看:

  有句内的排比,如:

  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有句与句的排比,如: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有段与段的排比,如: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b.从用法上看:

  有的用以增强语势,突出腰鼓舞的恢宏气势,如: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有的用以渲染腰鼓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如:

  a.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b.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五)诵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有气势、最有激情的句子并抄写。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开始,我先用视频——西北安塞腰鼓激发学生的兴趣,强烈的声响和剧烈翻飞的动作在一瞬间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几分钟后当我提问“安塞腰鼓给你带来哪些震撼”时,学生一片沸腾。“荒凉的背景”、“虎虎生机的动作”、“粗犷豪放、精神抖擞的表演”,他们的评价正好达到目的。我顺势一导,今天,就让我们在刘成章生花妙笔的引领下,去感受安塞腰鼓那撼人心魄的魅力吧。接下来我让学生朗读感知课文:引导他们用心体会,大声朗读课文就顺理成章了。这节课带给我的思考是:当电化教学日益成为我们的辅助教学工具后,真正的追求应该不是手段而是教学效果,一切设计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氛围的亲切、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努力,那种滥而不精的幻灯片,除了让学生觉得我们的老师会运用电化教学之外就没别的效果的课件,是不是该退出的课堂?还有,那种把课堂上得十分“热闹”,一堂课下来,学生唱了,跳了,画了,讨论了,体验了,旁观的人却分辨不出到底是上语文课呢还是文体活动课,这种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教学是不是也应从多媒体手段中安静下来了?电化教学的推广已经走了好几年了,我忠心祝愿我们能更快的走向成熟,踏着坚定的步伐,来优化推广我们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17安塞腰鼓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