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琶行》课堂实录

京洛风流 点赞 分享
《琵琶行》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琵琶行》课堂实录(通用16篇)

《琵琶行》课堂实录 篇1

  授课人   山西临汾一中    秦  梦 

  师:上课 

  生同: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出示诗歌字幕投影)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生共同朗读上述诗歌)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同: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同: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同:被贬浔阳。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出示琵琶亭投影)。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这就是白居易(出示白居易头像投影)。现在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浏览课文) 

  生1: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师:是一首词? 

  生同:是一首诗。 

  师:诗名就是(师生同:《琵琶行》)。 

  师: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出示白居易和琵琶女的人像投影)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咱们来看书。 

  (学生看书) 

  师生: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师: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看投影。 

  师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出示人物画面投影)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生同:三个。 

  师:哪三个? 

  生同:诗人、琵琶女、客人。 

  师:客人?有没有客人这个形象? 

  生同:没有。 

  师:那么,应该说塑造了几个形象? 

  生同:两个。 

  师:哪两个? 

  生同:琵琶女、诗人。(出示字幕投影)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示字幕投影) 

  师: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现在我们共同完成一个板书。(出示投影) 

  学生看投影 

  师:  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句诗将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联系到了一起。一边是乐妓,一边是诗人。那么在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当中,各自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箭头之前各自应该是什么?一个阶段的状态吧。箭头之后各自应该是转折之后的状态。接下来看一下,左边乐妓这儿是一个“琵琶曲”,右边诗人这儿是一个“琵琶行”。是什么作为他们之间的一个桥梁,将他们联系起来的? 

  下一个问题是,我在上面引用了诗中的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大家想一个下联,应该填一句什么话能把这个内容连接起来。 

  现在大家看书,四人一组讨论,请一位同学为小组秘书,我在这儿展示,看哪个小组写的最好!开始!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行间指导。 

  讨论结束,展示答案。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先看第一幅(显示作业 )——乐妓原来是“色艺双绝,生活奢侈”;生命转折之后“饱受冷落,飘沦憔悴”。诗人原来是“在京作官”,现在是“谪居江州”。他们两人共同地方是,原来都是“风光无限”,现在都是“沦落天涯”。他们认为是“相似的经历”将琵琶女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对的下联是“异地相逢泪涟涟”。 

  下一幅(显示作业 )——乐妓以前是“才高貌美”,现在是“飘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厚禄”,现在是“谪居九江”。共同特征是原来都“安逸闲适,凄凉落泊”。(看一下这个“泊”字对不对?生同:改过了。师强调怎样书写。)连接琵琶女与诗人的是“忳郁侘傺”,这四个字在哪首诗中学过?(生同:《离骚》)他们的下联是“共怀世间愁郁情”。 

  再看一幅(显示作业 )——琵琶女原来是“欢笑红颜”,现在是“漂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帝京”,现在是“谪居卧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从“繁华得意”到“境况凄凉”。他们认为是用“琵琶情”将“琵琶曲”与“琵琶行”联系在一起的。下面的对联是“吟曲赋诗总关情”。再看一幅(显示作业 )——琵琶女原来的境况是“才貌双全”,现在是“年长色衰”。诗人原来的境况是“身居高位”,现在是“谪居九江”。他们原来都显赫,现在都沦落。“琵琶曲”和“琵琶行”是用“音乐”连接起来的。下联是“共奏人间悲凉曲”。 

  大家觉得哪一个答案更好? 

  生同:押韵的比较好。 

  师: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我也做了一个板书,与大家切磋。(渐次出现投影)乐妓原来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后来的境况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位至谏官、名动京师”,后来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他们相同的经历都是由“盛”而“衰”。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对的下联是——“共享高山流水情”! 

  (学生流露出赞叹的神色) 

  那么,我们现在就说一下本诗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同:第二段。 

  师:好,现在大家就大声朗诵一下第二段,注入你自己的(感情)理解。 

  师领读:“寻声暗问弹者谁……一二” 

  生齐读。“寻声暗问弹者谁……” 

  师:好!(正音)轻拢慢捻抹复挑,挑tiao,不念tiao ,还有一个,曲终收拨当心画,画hua ,不念hua ,四弦一声如裂帛,弦念xian )大家说,我们刚才的朗诵能不能再现诗人的情感? 

  生:不能。 

  师:不能吧,好象还有一点距离。你觉得哪些地方应该怎么读,才能准确的传达诗人的情感? 

  (学生思考,有人准备发言) 

  师:好(请) 

  生1: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应该读的重一点,快一点,然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应该读的舒缓一些。 

  师: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评:情感把握的很好。 

  生2:“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从这块可以投入自己的感情。 

  师:该怎么读,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很好,请坐! 

  生3:“寻声暗问弹者谁”,说明了诗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却又怕惊扰了琵琶女的雅兴,断了琴弦,他想一听为快。 

  师: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 

  生示范。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画面投影)故事就发生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出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投影)现在我们就伴着琵琶曲,欣赏杨娜同学的朗诵。 

  杨娜配乐朗诵(同学鼓掌) 

  师评:杨娜同学精彩的朗诵再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魅力! 

  现在请大家想一个问题,假如说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情感? 

  (学生思考) 

  师:如果说她演奏的是家乡的音乐,能否引发白居易的一声哀叹? 

  生1:我觉得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因此对这首曲子很有感情。 

  师:她的理由是江南小调是欢快的,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大家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2:我认为琵琶女当时弹的应是《霓裳》和《六幺》,诗人在京城过惯了宫廷生活,在宫廷经常听到这样的曲子。琵琶女所弹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对往日生活的思念。因此,他听到《霓裳》和《六幺》才会比较感伤一些。 

  师:孙颖同学认为琵琶女所演奏的《霓裳》《六幺》是唐代宫廷名曲,易引起诗人的许多联想。那么,大家认为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经,拨动他那脆弱的心弦的是什么?是因为地域的东西,还是因为音乐本身所代表的什么? 

  (学生思考) 

  (师提示)从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 

  (学生看书) 

  师生:铮铮然有京都声。 

  师:大家觉得长安对于诗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一改当初被贬到此地后的“恬然自安”,忧郁之情油然而生? 

  生1:我认为古代诗人都是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而诗人被贬之后,开始不适应那种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觉得可以慢慢适应,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声又勾起了他对往日奢华生活的回忆,让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华,被皇帝重用,被群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让他有了一种在江湖间落魄飘零的感觉。 

  师:他有一个词“奢华”,大家觉得白居易所怀念的仅仅是一种奢华的生活吗?张秀,你说一下。 

  生2:古人是学而优则仕,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然而,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分(于)一种生活并适应了,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一首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烈的,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一种激烈的情感,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激烈的曲子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师:琵琶女的演奏让他把这种情感释放出来,自己的感情之门打开了,情感宣泄而下。好,如果诗人只写了演奏技法充其量只是琵琶演奏的教科书,但现在欣赏的是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诗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谁来说一下。 

  生1: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写的音乐感特别强,在刚才读的时候,这两句的力度就特别重,琵琶女在抒发他情怀的时候,拨弦就有很强的力度,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而诗人白居易与他同病相怜、同感而发,诗写 

  出来也有很强的气势。 

  师:诗人与琵琶女有同感,写出来的诗也有气势,好,请问还有哪位? 

  生2: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首先,他说,弦声似乎在诉说着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和苦闷的心事,由此,人们可以感觉到琴声的低沉和抑郁,然后用急雨之嘈嘈,私语之切切来形容声音的粗重和轻细,用珠落玉盘来形容声音的圆润,更形象生动,我觉得在这里落得不仅是珠子,还有琵琶女心中滚烫的热泪,接着又用冰泉冷涩来写声音的间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压抑的深深的惆怅,终于,琵琶女心中所有的愁和怨在酝酿中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最后一句,他说,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琵琶女心的碎裂,这一句诗,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幽情,一个弦上弹真情,两下里都有一样的愁,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师: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这分明就是一首诗,两处经典。我认为,第一处,(他说珠子落啊)史君同学觉得那不是珠子在落,那是什么在落? 

  生同:泪。 

  师:滚烫的泪。第一处的闪光。第二处,她说,(音乐)“激越”的时候,就好像是什么?——愁情恨海一样,(其实)这个解释非常好,非常全面。接下来还有谁?——— 

  生3:我觉得“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声音)写的音乐有一种质感,如裂帛,不仅说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说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呀,什么的)都被撕裂了。 

  师:她说四弦一声如裂帛,岂止是帛裂,简直是心裂。嗯,好,很好!还有哪位同学? 

  生4:我觉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得非常好,因为诗人是从这里开始描写音乐的,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他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能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从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我觉得这两句写得特别入神。 

  师评: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好!很好!请坐!  

  生5:我觉得第二段不仅写了音乐,而且写了音乐背后的情感。人们都说诗人是多情的,但分明是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报国无门,无路请缨,他们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却在尘世成为遗弃儿,满怀的愁怨,只能(只能)被仙乐似的琵琶声,甘醇的杜康酒浇灭,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他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他们醒来后只能继续他们飘泊的人生路。 

  师:噢,说得好不好? 

  生同:好! 

  师:请坐!他说这诗人的愁绪就算是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而且,他本来应该是个王国中的一个什么呢?(生附和:宠儿)。结果现在却成了尘世的弃子(生附和:弃子)说得非常好。还有谁? 

  生6:我觉得描写音乐不一定要从音乐的音色音质来写,我更觉得(能)从它的意境(来)能衬托出音乐的美感,我所鉴赏的是这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它给我(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虽然说音乐已经(悄)停息,浔阳江上微波荡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停息了,但是,东船西舫却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再了,而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令人感慨万千,在(江水)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圆又亮的月亮,像一只盛满忧愁的纽扣,轻轻一碰就会溢出来,而这个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琵琶声(并没有直接抒发)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但是,人们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凉中,后来,人们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凉中,它所渲染的气氛是:乐声(虽然)动人,(但)听者被吸引被感染的一种寂静的气氛,点染出(刚才)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的感觉就是余音绕梁。 

  师:非常好,大家觉得她最出色的比喻是什么? 

  生同:纽扣 

  师:把什么比做纽扣? 

  师生同:把沉浸在江中的一轮白色的月亮比做一个纽扣,这个比喻非常出奇,应该说是前无古人,非常好。但它还有一个观点是:琵琶女演奏岂止是诉说自己的平生不得志,任何一个人都能借琵琶女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请牛颖同学谈一谈。 

  生7:我认为诗中那一句“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道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四弦齐鸣,干脆有力,将情感直白的表现出来,而乐曲收束戛然而止,没有了呕哑啁哳,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回味,正如诗中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话特别的奇妙,作者在写法上是声色俱佳,音文相融,诗人为我们塑造(描写)了一个枫叶飘零的夜晚,瑟瑟的秋风,“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由此,我思绪纷飞,(挥泪)泪与笔同辉,写下一首诗。 

  师:把这首诗给大家朗诵一下。 

  生:醉品琵琶江水中,音律缠绵漫江痛,何须留恋杨家女,一曲长恨谱春秋。 

  师:好,大家觉得这里用了什么典故呀? 

  生齐:长恨歌。 

  师:“长恨歌”的典故,非常好!李娜。 

  生8:我赏析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几句。我觉得这(一句)里可以读出一种生命搏发的气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种搏发,这个“铁骑突出刀枪鸣”让我想起了项羽在垓下突围的一个场景。那是对生命的最后一个寄托,至少他是一个英雄。然后呢?“曲终收拔当心画”就好像项羽在乌江自刎的一个场面,一代英雄(就在乌江里面)跟乌江向远方长流,而且流到现在,还会一直流下去。我觉得生命就是一种凤凰涅 pan。纵使前面有这一些“别有幽愁暗恨生” 之类的,但是生命最终是一种激越的像流星一样,流星是注定要陨落的,生命也终究会消失,但是你最后要留给生命的是什么?应该是最后闪耀的那一瞬间,而且流星会把他的梦,会把它的光明也留在天空中,而且会留很远。我觉得诗人在这里呢,虽然他的志向得不到实现,但是呢,他的理想还是有的,人不能没有理想,我觉得,这也就是我的观点。 

  师:好,非常好!你看李娜同学给了一个生命的高度,她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当中仿佛看到了项羽垓下之围的悲壮场面,想起了一个悲剧的英雄。那么,我们来请程彦臻同学给大家说一下。 

  生9:我想赏析一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个是音乐的方面,它前面说“凝绝不通声暂歇”,“无声”是对“声暂歇”的高度赞赏,这就说明诗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种遭遇。还有就是从感情方面,“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说明这时诗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处在一种激昂澎湃的时刻,而且它后边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说明这也是一个基点,他们的感情也必须从这个基点才能喷泄出来,还有(我想)“无声”处应该是他们的一种思考,因为“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经历了一个高峰,一个低谷,他们一定有满腔的愁绪,所以“无声”处就能表现出这里面的感情。 

  师:哦,用了一句名言,笛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非常好啊,请坐。她(中间)的观点主要是说:他处于生命的一种沉寂状态,“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琵琶女对于人生的一种思考。 

  那么大家现在看一下,上述说的这些关于音乐的描写的句子,是直接描写音乐的,是不是? 

  生:是。 

  师:那么,除了这些以外,诗文还有哪些诗句其实也跟音乐有关?赵志娟 

  生1:我觉得“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一句比较好,可能想到那婉转流利的琵琶声从琵琶女纤细而微微颤抖的指间滑过,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颗颗从叶面滑过,从叶间滴下,滴入听者的心中,激起阵阵的涟漪,又像黄莺(在)花下的啼鸣,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精致而优美。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乐,它被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舒婷说过“音乐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觉得是音乐把白居易和我们卷走,在他善感而优美的韵律之中。 

  师:琴声把我们和白居易都卷走了,卷到了一种伤感的韵律之中,好,请坐下。现在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你认为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描写音乐有哪些方法?上边同学鉴赏的非常好。(你觉得描写音乐)把无形的东西(音乐)写出来,可以运用哪能些方法? 

  生1:就是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个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叠字,还有“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师:她说了两点,一点就是运用什么修辞?(生答:比喻)另一点就是在用字方面有什么讲究?(生齐:叠词),双关的意思把诗中音乐的韵律表现出来。好,接着说。 

  生2:我觉得《琵琶行》里边,我们主要应该借鉴的就是它的有声和无声的对比。我们在小学就的时候就运用过这一种,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师:对比,动静结合的方法,对吗? 

  生2:对。 

  师:请坐,好,史君。 

  生3:用心情来表现音乐,比如说“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师:好,用心情来写音乐,请坐,刘铮铮。 

  生4:诗人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的,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 

  师评:她说,把无形的音乐写的有形,有了画面感。好!请坐! 

  按照大家刚才总结的描写音乐的方法,我们就来欣赏另一首(关于)与音乐有关的诗。古人说,在古代描写音乐的作品当中,韩愈的《颖师弹琴》能惊天,李贺的(师生齐说:《李凭箜篌引》)可以泣鬼,那么,江上琵琶,白居易的江上琵琶可以移人。 

  (出示箜篌投影) 

  现在我们来看,这就是竖箜篌,二十三丝的竖箜篌,现在我们来欣赏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出示《李凭箜篌引》)大家先朗诵一遍,(生齐读)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师:大家怎么欣赏这首诗?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描写音乐的方法,现在我们就能鉴赏一下这首描写音乐的诗。谁来说一下,好,史君。 

  生1:主要用的是侧面描写,(就)比如说第二句“湘娥啼竹素女愁”,它用湘夫人和素女的表情来写李凭弹的箜篌(时)的绝妙。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没了。 

  师:好,请坐。 

  生2:我觉得《琵琶行》中白居易写他听了琴声后“青衫湿”,而《李凭箜篌引》写李凭弹箜篌就非常形象,“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他通过四种意象写出这些事物听到李凭弹箜篌以后所感受到的东西,做出的动作,从而说明听李凭弹的箜篌(让人)听的非常入神。 

  师:她是从音乐效果来说的,好,请坐。我们接着说——李婷同学。 

  生3:我觉得这首诗的特点就是想象特别巧妙,形象特别鲜明,整首诗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后八句从“十二门前融冷光”一直到“露脚斜飞湿寒兔”,这八句都(由音乐)是由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联想到天上的音乐,这是一种特别奇特的想法。而他的“芙蓉泣露香兰笑”给予了这首曲子一种动感,它像芙蓉一样的哭泣,像香兰一样的欢笑,他又从音质和音效来侧面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昆山碎玉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写这首词……哎呀。 

  师:不要紧张,慢点说。 

  生3:从不同的侧面音质音效音响来写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它的特点就是想象联想特别丰富。 

  师:扣住了想象、联想的特点,浪漫主义的手法,好,请坐。 

  师:以上大家从视觉、形象、还有音乐的效果诸方面来欣赏这首诗,非常到位。那么,学习了《琵琶行》,又欣赏了《李凭箜篌引》,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联想、启迪?可以想到什么?说一说。 

  生1:《琵琶行》的声音描写已令我如醉如痴,但在唐代的长河中,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会这样酿酒,我想到了李xin,他的《琴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细致地描摩音乐,赞叹了音乐的感染力,还有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其中有两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前两句不仅是描写琴,他用比喻来写(形容),更写出李白的高山大谷一般的雄奇伟岸的胸怀,唤起了一种强撼的震感,而后两句写蜀僧与“我”产生了一种共鸣,达到了一种至善至美,高山流水的音乐效果。 

  师:他举了两个诗人,但第一个诗人的名字,他说是李xin,大家说这个诗人(生答:李颀qi),第二位诗人是李白。好,杨娜。 

  生2:我觉得就了这两篇课文(首诗)后,我们(不但)在以后的写作中要运用音乐美,而且这种画面美也应该注意。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我觉得这里面的意境非常美,所以我在这里就总结了一下,写成了现代的散文,就是: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师:又是一个新的散文诗,独特的创作,非常好,请坐。那么,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以不尽的美感,比如说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我们应该说,这么美妙的音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生和) 

  (师小结)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正如史君同学所说的——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好,下面请尚金子用琵琶为我们弹奏《高山流水》,让我们回味一下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尽的美感。好,尚金子—— 

  (师生鼓掌) 

  尚金子弹奏《高山流水》 

  (乐声结束。师生热烈鼓掌) 

  师:听了《高山流水》之后,请大家试着用文学语言把这段音乐描写出来,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课后自评:

  这是一节文学赏析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并欣赏作者怎样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再现琵琶女的千古绝唱的技法,为此,在课堂设计上,就突出了对直接或间接描写音乐的诗句的赏析上,在前两节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同学们进行了细致生动深刻的鉴赏,有很多地方甚至是独特和富有创意的,个体学生与文本对话还是非常成功的,应该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足之处:师生对话不太充分,除有关“长安对诗人意味着什么?”一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外,别处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总结上,而生生对话更是极不充分。如果能有时间,在欣赏李贺的《李凭箜篌印》一诗之后,能现场展示学生对琵琶曲《高山流水》音乐描写,进而体现听说读写并重的原则,可能就较为完美了。

  作者邮箱:

《琵琶行》课堂实录 篇2

  授课人   山西临汾一中    秦  梦  

  师:上课  

  生同: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出示诗歌字幕投影)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生共同朗读上述诗歌)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同: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同: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同:被贬浔阳。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出示琵琶亭投影)。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这就是白居易(出示白居易头像投影)。现在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浏览课文)  

  生1: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师:是一首词?  

  生同:是一首诗。  

  师:诗名就是(师生同:《琵琶行》)。  

  师: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出示白居易和琵琶女的人像投影)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咱们来看书。  

  (学生看书)  

  师生: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师: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看投影。  

  师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出示人物画面投影)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生同:三个。  

  师:哪三个?  

  生同:诗人、琵琶女、客人。  

  师:客人?有没有客人这个形象?  

  生同:没有。  

  师:那么,应该说塑造了几个形象?  

  生同:两个。  

  师:哪两个?  

  生同:琵琶女、诗人。(出示字幕投影)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示字幕投影)  

  师: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现在我们共同完成一个板书。(出示投影)  

  学生看投影  

  师:  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句诗将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联系到了一起。一边是乐*,一边是诗人。那么在乐*与诗人的人生历程当中,各自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箭头之前各自应该是什么?一个阶段的状态吧。箭头之后各自应该是转折之后的状态。接下来看一下,左边乐*这儿是一个“琵琶曲”,右边诗人这儿是一个“琵琶行”。是什么作为他们之间的一个桥梁,将他们联系起来的?  

  下一个问题是,我在上面引用了诗中的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大家想一个下联,应该填一句什么话能把这个内容连接起来。  

  现在大家看书,四人一组讨论,请一位同学为小组秘书,我在这儿展示,看哪个小组写的最好!开始!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行间指导。  

  讨论结束,展示答案。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先看第一幅(显示作业 )——乐*原来是“色艺双绝,生活奢侈”;生命转折之后“饱受冷落,飘沦憔悴”。诗人原来是“在京作官”,现在是“谪居江州”。他们两人共同地方是,原来都是“风光无限”,现在都是“沦落天涯”。他们认为是“相似的经历”将琵琶女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对的下联是“异地相逢泪涟涟”。  

  下一幅(显示作业 )——乐*以前是“才高貌美”,现在是“飘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厚禄”,现在是“谪居九江”。共同特征是原来都“安逸闲适,凄凉落泊”。(看一下这个“泊”字对不对?生同:改过了。师强调怎样书写。)连接琵琶女与诗人的是“忳郁侘傺”,这四个字在哪首诗中学过?(生同:《离骚》)他们的下联是“共怀世间愁郁情”。  

  再看一幅(显示作业 )——琵琶女原来是“欢笑红颜”,现在是“漂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帝京”,现在是“谪居卧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从“繁华得意”到“境况凄凉”。他们认为是用“琵琶情”将“琵琶曲”与“琵琶行”联系在一起的。下面的对联是“吟曲赋诗总关情”。再看一幅(显示作业 )——琵琶女原来的境况是“才貌双全”,现在是“年长色衰”。诗人原来的境况是“身居高位”,现在是“谪居九江”。他们原来都显赫,现在都沦落。“琵琶曲”和“琵琶行”是用“音乐”连接起来的。下联是“共奏人间悲凉曲”。  

  大家觉得哪一个答案更好?  

  生同:押韵的比较好。  

  师: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我也做了一个板书,与大家切磋。(渐次出现投影)乐*原来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后来的境况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位至谏官、名动京师”,后来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他们相同的经历都是由“盛”而“衰”。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对的下联是——“共享高山流水情”!  

  (学生流露出赞叹的神色)  

  那么,我们现在就说一下本诗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同:第二段。  

  师:好,现在大家就大声朗诵一下第二段,注入你自己的(感情)理解。  

  师领读:“寻声暗问弹者谁……一二”  

  生齐读。“寻声暗问弹者谁……”  

  师:好!(正音)轻拢慢捻抹复挑,挑tiao,不念tiao ,还有一个,曲终收拨当心画,画hua ,不念hua ,四弦一声如裂帛,弦念xian )大家说,我们刚才的朗诵能不能再现诗人的情感?  

  生:不能。  

  师:不能吧,好象还有一点距离。你觉得哪些地方应该怎么读,才能准确的传达诗人的情感?  

  (学生思考,有人准备发言)  

  师:好(请)  

  生1: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应该读的重一点,快一点,然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应该读的舒缓一些。  

  师: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评:情感把握的很好。  

  生2:“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从这块可以投入自己的感情。  

  师:该怎么读,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很好,请坐!  

  生3:“寻声暗问弹者谁”,说明了诗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却又怕惊扰了琵琶女的雅兴,断了琴弦,他想一听为快。  

  师: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  

  生示范。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画面投影)故事就发生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出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投影)现在我们就伴着琵琶曲,欣赏杨娜同学的朗诵。  

  杨娜配乐朗诵(同学鼓掌)  

  师评:杨娜同学精彩的朗诵再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魅力!  

  现在请大家想一个问题,假如说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情感?  

  (学生思考)  

  师:如果说她演奏的是家乡的音乐,能否引发白居易的一声哀叹?  

  生1:我觉得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因此对这首曲子很有感情。  

  师:她的理由是江南小调是欢快的,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大家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2:我认为琵琶女当时弹的应是《霓裳》和《六幺》,诗人在京城过惯了宫廷生活,在宫廷经常听到这样的曲子。琵琶女所弹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对往日生活的思念。因此,他听到《霓裳》和《六幺》才会比较感伤一些。  

  师:孙颖同学认为琵琶女所演奏的《霓裳》《六幺》是唐代宫廷名曲,易引起诗人的许多联想。那么,大家认为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经,拨动他那脆弱的心弦的是什么?是因为地域的东西,还是因为音乐本身所代表的什么?  

  (学生思考)  

  (师提示)从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  

  (学生看书)  

  师生:铮铮然有京都声。  

  师:大家觉得长安对于诗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一改当初被贬到此地后的“恬然自安”,忧郁之情油然而生?  

  生1:我认为古代诗人都是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而诗人被贬之后,开始不适应那种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觉得可以慢慢适应,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声又勾起了他对往日奢华生活的回忆,让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华,被皇帝重用,被群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让他有了一种在江湖间落魄飘零的感觉。  

  师:他有一个词“奢华”,大家觉得白居易所怀念的仅仅是一种奢华的生活吗?张秀,你说一下。  

  生2:古人是学而优则仕,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然而,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分(于)一种生活并适应了,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一首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烈的,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一种激烈的情感,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激烈的曲子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师:琵琶女的演奏让他把这种情感释放出来,自己的感情之门打开了,情感宣泄而下。好,如果诗人只写了演奏技法充其量只是琵琶演奏的教科书,但现在欣赏的是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诗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谁来说一下。  

  生1: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写的音乐感特别强,在刚才读的时候,这两句的力度就特别重,琵琶女在抒发他情怀的时候,拨弦就有很强的力度,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而诗人白居易与他同病相怜、同感而发,诗写  

  出来也有很强的气势。  

  师:诗人与琵琶女有同感,写出来的诗也有气势,好,请问还有哪位?  

  生2: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首先,他说,弦声似乎在诉说着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和苦闷的心事,由此,人们可以感觉到琴声的低沉和抑郁,然后用急雨之嘈嘈,私语之切切来形容声音的粗重和轻细,用珠落玉盘来形容声音的圆润,更形象生动,我觉得在这里落得不仅是珠子,还有琵琶女心中滚烫的热泪,接着又用冰泉冷涩来写声音的间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压抑的深深的惆怅,终于,琵琶女心中所有的愁和怨在酝酿中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最后一句,他说,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琵琶女心的碎裂,这一句诗,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幽情,一个弦上弹真情,两下里都有一样的愁,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师: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这分明就是一首诗,两处经典。我认为,第一处,(他说珠子落啊)史君同学觉得那不是珠子在落,那是什么在落?  

  生同:泪。  

  师:滚烫的泪。第一处的闪光。第二处,她说,(音乐)“激越”的时候,就好像是什么?——愁情恨海一样,(其实)这个解释非常好,非常全面。接下来还有谁?———  

  生3:我觉得“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声音)写的音乐有一种质感,如裂帛,不仅说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说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呀,什么的)都被撕裂了。  

  师:她说四弦一声如裂帛,岂止是帛裂,简直是心裂。嗯,好,很好!还有哪位同学?  

  生4:我觉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得非常好,因为诗人是从这里开始描写音乐的,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他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能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从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我觉得这两句写得特别入神。  

  师评: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好!很好!请坐!

  生5:我觉得第二段不仅写了音乐,而且写了音乐背后的情感。人们都说诗人是多情的,但分明是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报国无门,无路请缨,他们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却在尘世成为遗弃儿,满怀的愁怨,只能(只能)被仙乐似的琵琶声,甘醇的杜康酒浇灭,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他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他们醒来后只能继续他们飘泊的人生路。  

  师:噢,说得好不好?  

  生同:好!  

  师:请坐!他说这诗人的愁绪就算是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而且,他本来应该是个王国中的一个什么呢?(生附和:宠儿)。结果现在却成了尘世的弃子(生附和:弃子)说得非常好。还有谁?  

  生6:我觉得描写音乐不一定要从音乐的音色音质来写,我更觉得(能)从它的意境(来)能衬托出音乐的美感,我所鉴赏的是这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它给我(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虽然说音乐已经(悄)停息,浔阳江上微波荡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停息了,但是,东船西舫却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再了,而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令人感慨万千,在(江水)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圆又亮的月亮,像一只盛满忧愁的纽扣,轻轻一碰就会溢出来,而这个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琵琶声(并没有直接抒发)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但是,人们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凉中,后来,人们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凉中,它所渲染的气氛是:乐声(虽然)动人,(但)听者被吸引被感染的一种寂静的气氛,点染出(刚才)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的感觉就是余音绕梁。  

  师:非常好,大家觉得她最出色的比喻是什么?  

  生同:纽扣  

  师:把什么比做纽扣?  

  师生同:把沉浸在江中的一轮白色的月亮比做一个纽扣,这个比喻非常出奇,应该说是前无古人,非常好。但它还有一个观点是:琵琶女演奏岂止是诉说自己的平生不得志,任何一个人都能借琵琶女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请牛颖同学谈一谈。  

  生7:我认为诗中那一句“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道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四弦齐鸣,干脆有力,将情感直白的表现出来,而乐曲收束戛然而止,没有了呕哑啁哳,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回味,正如诗中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话特别的奇妙,作者在写法上是声色俱佳,音文相融,诗人为我们塑造(描写)了一个枫叶飘零的夜晚,瑟瑟的秋风,“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由此,我思绪纷飞,(挥泪)泪与笔同辉,写下一首诗。  

  师:把这首诗给大家朗诵一下。  

  生:醉品琵琶江水中,音律缠绵漫江痛,何须留恋杨家女,一曲长恨谱春秋。  

  师:好,大家觉得这里用了什么典故呀?  

  生齐:长恨歌。  

  师:“长恨歌”的典故,非常好!李娜。  

  生8:我赏析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几句。我觉得这(一句)里可以读出一种生命搏发的气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种搏发,这个“铁骑突出刀枪鸣”让我想起了项羽在垓下突围的一个场景。那是对生命的最后一个寄托,至少他是一个英雄。然后呢?“曲终收拔当心画”就好像项羽在乌江自刎的一个场面,一代英雄(就在乌江里面)跟乌江向远方长流,而且流到现在,还会一直流下去。我觉得生命就是一种凤凰涅 pan。纵使前面有这一些“别有幽愁暗恨生” 之类的,但是生命最终是一种激越的像流星一样,流星是注定要陨落的,生命也终究会消失,但是你最后要留给生命的是什么?应该是最后闪耀的那一瞬间,而且流星会把他的梦,会把它的光明也留在天空中,而且会留很远。我觉得诗人在这里呢,虽然他的志向得不到实现,但是呢,他的理想还是有的,人不能没有理想,我觉得,这也就是我的观点。  

  师:好,非常好!你看李娜同学给了一个生命的高度,她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当中仿佛看到了项羽垓下之围的悲壮场面,想起了一个悲剧的英雄。那么,我们来请程彦臻同学给大家说一下。  

  生9:我想赏析一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个是音乐的方面,它前面说“凝绝不通声暂歇”,“无声”是对“声暂歇”的高度赞赏,这就说明诗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种遭遇。还有就是从感情方面,“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说明这时诗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处在一种激昂澎湃的时刻,而且它后边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说明这也是一个基点,他们的感情也必须从这个基点才能喷泄出来,还有(我想)“无声”处应该是他们的一种思考,因为“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经历了一个高峰,一个低谷,他们一定有满腔的愁绪,所以“无声”处就能表现出这里面的感情。  

  师:哦,用了一句名言,笛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非常好啊,请坐。她(中间)的观点主要是说:他处于生命的一种沉寂状态,“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琵琶女对于人生的一种思考。  

  那么大家现在看一下,上述说的这些关于音乐的描写的句子,是直接描写音乐的,是不是?  

  生:是。  

  师:那么,除了这些以外,诗文还有哪些诗句其实也跟音乐有关?赵志娟  

  生1:我觉得“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一句比较好,可能想到那婉转流利的琵琶声从琵琶女纤细而微微颤抖的指间滑过,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颗颗从叶面滑过,从叶间滴下,滴入听者的心中,激起阵阵的涟漪,又像黄莺(在)花下的啼鸣,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精致而优美。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乐,它被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舒婷说过“音乐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觉得是音乐把白居易和我们卷走,在他善感而优美的韵律之中。  

  师:琴声把我们和白居易都卷走了,卷到了一种伤感的韵律之中,好,请坐下。现在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你认为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描写音乐有哪些方法?上边同学鉴赏的非常好。(你觉得描写音乐)把无形的东西(音乐)写出来,可以运用哪能些方法?  

  生1:就是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个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叠字,还有“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师:她说了两点,一点就是运用什么修辞?(生答:比喻)另一点就是在用字方面有什么讲究?(生齐:叠词),双关的意思把诗中音乐的韵律表现出来。好,接着说。  

  生2:我觉得《琵琶行》里边,我们主要应该借鉴的就是它的有声和无声的对比。我们在小学就的时候就运用过这一种,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师:对比,动静结合的方法,对吗?  

  生2:对。  

  师:请坐,好,史君。  

  生3:用心情来表现音乐,比如说“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师:好,用心情来写音乐,请坐,刘铮铮。  

  生4:诗人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的,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  

  师评:她说,把无形的音乐写的有形,有了画面感。好!请坐!  

  按照大家刚才总结的描写音乐的方法,我们就来欣赏另一首(关于)与音乐有关的诗。古人说,在古代描写音乐的作品当中,韩愈的《颖师弹琴》能惊天,李贺的(师生齐说:《李凭箜篌引》)可以泣鬼,那么,江上琵琶,白居易的江上琵琶可以移人。  

  (出示箜篌投影)  

  现在我们来看,这就是竖箜篌,二十三丝的竖箜篌,现在我们来欣赏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出示《李凭箜篌引》)大家先朗诵一遍,(生齐读)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师:大家怎么欣赏这首诗?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描写音乐的方法,现在我们就能鉴赏一下这首描写音乐的诗。谁来说一下,好,史君。  

  生1:主要用的是侧面描写,(就)比如说第二句“湘娥啼竹素女愁”,它用湘夫人和素女的表情来写李凭弹的箜篌(时)的绝妙。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没了。  

  师:好,请坐。  

  生2:我觉得《琵琶行》中白居易写他听了琴声后“青衫湿”,而《李凭箜篌引》写李凭弹箜篌就非常形象,“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他通过四种意象写出这些事物听到李凭弹箜篌以后所感受到的东西,做出的动作,从而说明听李凭弹的箜篌(让人)听的非常入神。  

  师:她是从音乐效果来说的,好,请坐。我们接着说——李婷同学。  

  生3:我觉得这首诗的特点就是想象特别巧妙,形象特别鲜明,整首诗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后八句从“十二门前融冷光”一直到“露脚斜飞湿寒兔”,这八句都(由音乐)是由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联想到天上的音乐,这是一种特别奇特的想法。而他的“芙蓉泣露香兰笑”给予了这首曲子一种动感,它像芙蓉一样的哭泣,像香兰一样的欢笑,他又从音质和音效来侧面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昆山碎玉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写这首词……哎呀。  

  师:不要紧张,慢点说。  

  生3:从不同的侧面音质音效音响来写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它的特点就是想象联想特别丰富。  

  师:扣住了想象、联想的特点,浪漫主义的手法,好,请坐。  

  师:以上大家从视觉、形象、还有音乐的效果诸方面来欣赏这首诗,非常到位。那么,学习了《琵琶行》,又欣赏了《李凭箜篌引》,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联想、启迪?可以想到什么?说一说。  

  生1:《琵琶行》的声音描写已令我如醉如痴,但在唐代的长河中,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会这样酿酒,我想到了李xin,他的《琴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细致地描摩音乐,赞叹了音乐的感染力,还有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其中有两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前两句不仅是描写琴,他用比喻来写(形容),更写出李白的高山大谷一般的雄奇伟岸的胸怀,唤起了一种强撼的震感,而后两句写蜀僧与“我”产生了一种共鸣,达到了一种至善至美,高山流水的音乐效果。  

  师:他举了两个诗人,但第一个诗人的名字,他说是李Xin,大家说这个诗人(生答:李颀Qi),第二位诗人是李白。好,杨娜。  

  生2:我觉得就了这两篇课文(首诗)后,我们(不但)在以后的写作中要运用音乐美,而且这种画面美也应该注意。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我觉得这里面的意境非常美,所以我在这里就总结了一下,写成了现代的散文,就是: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师:又是一个新的散文诗,独特的创作,非常好,请坐。那么,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以不尽的美感,比如说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我们应该说,这么美妙的音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生和)  

  (师小结)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正如史君同学所说的——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好,下面请尚金子用琵琶为我们弹奏《高山流水》,让我们回味一下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尽的美感。好,尚金子——  

  (师生鼓掌)  

  尚金子弹奏《高山流水》  

  (乐声结束。师生热烈鼓掌)  

  师:听了《高山流水》之后,请大家试着用文学语言把这段音乐描写出来,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课后自评:

  这是一节文学赏析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并欣赏作者怎样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再现琵琶女的千古绝唱的技法,为此,在课堂设计上,就突出了对直接或间接描写音乐的诗句的赏析上,在前两节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同学们进行了细致生动深刻的鉴赏,有很多地方甚至是独特和富有创意的,个体学生与文本对话还是非常成功的,应该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足之处:师生对话不太充分,除有关“长安对诗人意味着什么?”一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外,别处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总结上,而生生对话更是极不充分。如果能有时间,在欣赏李贺的《李凭箜篌印》一诗之后,能现场展示学生对琵琶曲《高山流水》音乐描写,进而体现听说读写并重的原则,可能就较为完美了。

《琵琶行》课堂实录 篇3

  授课人   山西临汾一中    秦  梦

  师:上课

  生同: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出示诗歌字幕投影)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生共同朗读上述诗歌)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同: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同: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同:被贬浔阳。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出示琵琶亭投影)。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这就是白居易(出示白居易头像投影)。现在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浏览课文)

  生1: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师:是一首词?

  生同:是一首诗。

  师:诗名就是(师生同:《琵琶行》)。

  师: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出示白居易和琵琶女的人像投影)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咱们来看书。

  (学生看书)

  师生: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师: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看投影。

  师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出示人物画面投影)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生同:三个。

  师:哪三个?

  生同:诗人、琵琶女、客人。

  师:客人?有没有客人这个形象?

  生同:没有。

  师:那么,应该说塑造了几个形象?

  生同:两个。

  师:哪两个?

  生同:琵琶女、诗人。(出示字幕投影)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示字幕投影)

  师: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现在我们共同完成一个板书。(出示投影)

  学生看投影

  师:  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句诗将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联系到了一起。一边是乐妓,一边是诗人。那么在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当中,各自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箭头之前各自应该是什么?一个阶段的状态吧。箭头之后各自应该是转折之后的状态。接下来看一下,左边乐妓这儿是一个“琵琶曲”,右边诗人这儿是一个“琵琶行”。是什么作为他们之间的一个桥梁,将他们联系起来的?

  下一个问题是,我在上面引用了诗中的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大家想一个下联,应该填一句什么话能把这个内容连接起来。

  现在大家看书,四人一组讨论,请一位同学为小组秘书,我在这儿展示,看哪个小组写的最好!开始!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行间指导。

  讨论结束,展示答案。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先看第一幅(显示作业 )——乐妓原来是“色艺双绝,生活奢侈”;生命转折之后“饱受冷落,飘沦憔悴”。诗人原来是“在京作官”,现在是“谪居江州”。他们两人共同地方是,原来都是“风光无限”,现在都是“沦落天涯”。他们认为是“相似的经历”将琵琶女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对的下联是“异地相逢泪涟涟”。

  下一幅(显示作业 )——乐妓以前是“才高貌美”,现在是“飘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厚禄”,现在是“谪居九江”。共同特征是原来都“安逸闲适,凄凉落泊”。(看一下这个“泊”字对不对?生同:改过了。师强调怎样书写。)连接琵琶女与诗人的是“忳郁侘傺”,这四个字在哪首诗中学过?(生同:《离骚》)他们的下联是“共怀世间愁郁情”。

  再看一幅(显示作业 )——琵琶女原来是“欢笑红颜”,现在是“漂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帝京”,现在是“谪居卧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从“繁华得意”到“境况凄凉”。他们认为是用“琵琶情”将“琵琶曲”与“琵琶行”联系在一起的。下面的对联是“吟曲赋诗总关情”。再看一幅(显示作业 )——琵琶女原来的境况是“才貌双全”,现在是“年长色衰”。诗人原来的境况是“身居高位”,现在是“谪居九江”。他们原来都显赫,现在都沦落。“琵琶曲”和“琵琶行”是用“音乐”连接起来的。下联是“共奏人间悲凉曲”。 

  大家觉得哪一个答案更好?

  生同:押韵的比较好。

  师: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我也做了一个板书,与大家切磋。(渐次出现投影)乐妓原来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后来的境况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位至谏官、名动京师”,后来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他们相同的经历都是由“盛”而“衰”。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对的下联是——“共享高山流水情”!

  (学生流露出赞叹的神色) 

  那么,我们现在就说一下本诗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同:第二段。

  师:好,现在大家就大声朗诵一下第二段,注入你自己的(感情)理解。

  师领读:“寻声暗问弹者谁……一二”

  生齐读。“寻声暗问弹者谁……”

  师:好!(正音)轻拢慢捻抹复挑,挑tiao,不念tiao ,还有一个,曲终收拨当心画,画hua ,不念hua ,四弦一声如裂帛,弦念xian )大家说,我们刚才的朗诵能不能再现诗人的情感?

  生:不能。

  师:不能吧,好象还有一点距离。你觉得哪些地方应该怎么读,才能准确的传达诗人的情感?

  (学生思考,有人准备发言)

  师:好(请)

  生1: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应该读的重一点,快一点,然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应该读的舒缓一些。

  师: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评:情感把握的很好。

  生2:“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从这块可以投入自己的感情。

  师:该怎么读,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很好,请坐!

  生3:“寻声暗问弹者谁”,说明了诗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却又怕惊扰了琵琶女的雅兴,断了琴弦,他想一听为快。

  师: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

  生示范。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画面投影)故事就发生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出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投影)现在我们就伴着琵琶曲,欣赏杨娜同学的朗诵。

  杨娜配乐朗诵(同学鼓掌)

  师评:杨娜同学精彩的朗诵再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魅力!

  现在请大家想一个问题,假如说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情感?

  (学生思考)

  师:如果说她演奏的是家乡的音乐,能否引发白居易的一声哀叹?

  生1:我觉得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因此对这首曲子很有感情。

  师:她的理由是江南小调是欢快的,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大家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2:我认为琵琶女当时弹的应是《霓裳》和《六幺》,诗人在京城过惯了宫廷生活,在宫廷经常听到这样的曲子。琵琶女所弹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对往日生活的思念。因此,他听到《霓裳》和《六幺》才会比较感伤一些。

  师:孙颖同学认为琵琶女所演奏的《霓裳》《六幺》是唐代宫廷名曲,易引起诗人的许多联想。那么,大家认为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经,拨动他那脆弱的心弦的是什么?是因为地域的东西,还是因为音乐本身所代表的什么?

  (学生思考)

  (师提示)从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

  (学生看书)

  师生:铮铮然有京都声。

  师:大家觉得长安对于诗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一改当初被贬到此地后的“恬然自安”,忧郁之情油然而生?

  生1:我认为古代诗人都是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而诗人被贬之后,开始不适应那种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觉得可以慢慢适应,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声又勾起了他对往日奢华生活的回忆,让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华,被皇帝重用,被群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让他有了一种在江湖间落魄飘零的感觉。

  师:他有一个词“奢华”,大家觉得白居易所怀念的仅仅是一种奢华的生活吗?张秀,你说一下。

  生2:古人是学而优则仕,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然而,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分(于)一种生活并适应了,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一首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烈的,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一种激烈的情感,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激烈的曲子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师:琵琶女的演奏让他把这种情感释放出来,自己的感情之门打开了,情感宣泄而下。好,如果诗人只写了演奏技法充其量只是琵琶演奏的教科书,但现在欣赏的是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诗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谁来说一下。

  生1: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写的音乐感特别强,在刚才读的时候,这两句的力度就特别重,琵琶女在抒发他情怀的时候,拨弦就有很强的力度,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而诗人白居易与他同病相怜、同感而发,诗写

  出来也有很强的气势。

  师:诗人与琵琶女有同感,写出来的诗也有气势,好,请问还有哪位?

  生2: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首先,他说,弦声似乎在诉说着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和苦闷的心事,由此,人们可以感觉到琴声的低沉和抑郁,然后用急雨之嘈嘈,私语之切切来形容声音的粗重和轻细,用珠落玉盘来形容声音的圆润,更形象生动,我觉得在这里落得不仅是珠子,还有琵琶女心中滚烫的热泪,接着又用冰泉冷涩来写声音的间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压抑的深深的惆怅,终于,琵琶女心中所有的愁和怨在酝酿中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最后一句,他说,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琵琶女心的碎裂,这一句诗,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幽情,一个弦上弹真情,两下里都有一样的愁,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师: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这分明就是一首诗,两处经典。我认为,第一处,(他说珠子落啊)史君同学觉得那不是珠子在落,那是什么在落?

  生同:泪。

  师:滚烫的泪。第一处的闪光。第二处,她说,(音乐)“激越”的时候,就好像是什么?——愁情恨海一样,(其实)这个解释非常好,非常全面。接下来还有谁?———

  生3:我觉得“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声音)写的音乐有一种质感,如裂帛,不仅说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说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呀,什么的)都被撕裂了。

  师:她说四弦一声如裂帛,岂止是帛裂,简直是心裂。嗯,好,很好!还有哪位同学?

  生4:我觉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得非常好,因为诗人是从这里开始描写音乐的,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他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能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从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我觉得这两句写得特别入神。

  师评: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好!很好!请坐! 

  生5:我觉得第二段不仅写了音乐,而且写了音乐背后的情感。人们都说诗人是多情的,但分明是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报国无门,无路请缨,他们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却在尘世成为遗弃儿,满怀的愁怨,只能(只能)被仙乐似的琵琶声,甘醇的杜康酒浇灭,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他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他们醒来后只能继续他们飘泊的人生路。

  师:噢,说得好不好?

  生同:好!

  师:请坐!他说这诗人的愁绪就算是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而且,他本来应该是个王国中的一个什么呢?(生附和:宠儿)。结果现在却成了尘世的弃子(生附和:弃子)说得非常好。还有谁?

  生6:我觉得描写音乐不一定要从音乐的音色音质来写,我更觉得(能)从它的意境(来)能衬托出音乐的美感,我所鉴赏的是这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它给我(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虽然说音乐已经(悄)停息,浔阳江上微波荡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停息了,但是,东船西舫却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再了,而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令人感慨万千,在(江水)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圆又亮的月亮,像一只盛满忧愁的纽扣,轻轻一碰就会溢出来,而这个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琵琶声(并没有直接抒发)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但是,人们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凉中,后来,人们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凉中,它所渲染的气氛是:乐声(虽然)动人,(但)听者被吸引被感染的一种寂静的气氛,点染出(刚才)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的感觉就是余音绕梁。

  师:非常好,大家觉得她最出色的比喻是什么?

  生同:纽扣

  师:把什么比做纽扣?

  师生同:把沉浸在江中的一轮白色的月亮比做一个纽扣,这个比喻非常出奇,应该说是前无古人,非常好。但它还有一个观点是:琵琶女演奏岂止是诉说自己的平生不得志,任何一个人都能借琵琶女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请牛颖同学谈一谈。

  生7:我认为诗中那一句“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道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四弦齐鸣,干脆有力,将情感直白的表现出来,而乐曲收束戛然而止,没有了呕哑啁哳,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回味,正如诗中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话特别的奇妙,作者在写法上是声色俱佳,音文相融,诗人为我们塑造(描写)了一个枫叶飘零的夜晚,瑟瑟的秋风,“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由此,我思绪纷飞,(挥泪)泪与笔同辉,写下一首诗。

  师:把这首诗给大家朗诵一下。

  生:醉品琵琶江水中,音律缠绵漫江痛,何须留恋杨家女,一曲长恨谱春秋。

  师:好,大家觉得这里用了什么典故呀?

  生齐:长恨歌。

  师:“长恨歌”的典故,非常好!李娜。

  生8:我赏析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几句。我觉得这(一句)里可以读出一种生命搏发的气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种搏发,这个“铁骑突出刀枪鸣”让我想起了项羽在垓下突围的一个场景。那是对生命的最后一个寄托,至少他是一个英雄。然后呢?“曲终收拔当心画”就好像项羽在乌江自刎的一个场面,一代英雄(就在乌江里面)跟乌江向远方长流,而且流到现在,还会一直流下去。我觉得生命就是一种凤凰涅 pan。纵使前面有这一些“别有幽愁暗恨生” 之类的,但是生命最终是一种激越的像流星一样,流星是注定要陨落的,生命也终究会消失,但是你最后要留给生命的是什么?应该是最后闪耀的那一瞬间,而且流星会把他的梦,会把它的光明也留在天空中,而且会留很远。我觉得诗人在这里呢,虽然他的志向得不到实现,但是呢,他的理想还是有的,人不能没有理想,我觉得,这也就是我的观点。

  师:好,非常好!你看李娜同学给了一个生命的高度,她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当中仿佛看到了项羽垓下之围的悲壮场面,想起了一个悲剧的英雄。那么,我们来请程彦臻同学给大家说一下。

  生9:我想赏析一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个是音乐的方面,它前面说“凝绝不通声暂歇”,“无声”是对“声暂歇”的高度赞赏,这就说明诗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种遭遇。还有就是从感情方面,“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说明这时诗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处在一种激昂澎湃的时刻,而且它后边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说明这也是一个基点,他们的感情也必须从这个基点才能喷泄出来,还有(我想)“无声”处应该是他们的一种思考,因为“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经历了一个高峰,一个低谷,他们一定有满腔的愁绪,所以“无声”处就能表现出这里面的感情。

  师:哦,用了一句名言,笛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非常好啊,请坐。她(中间)的观点主要是说:他处于生命的一种沉寂状态,“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琵琶女对于人生的一种思考。

  那么大家现在看一下,上述说的这些关于音乐的描写的句子,是直接描写音乐的,是不是?

  生:是。

  师:那么,除了这些以外,诗文还有哪些诗句其实也跟音乐有关?赵志娟

  生1:我觉得“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一句比较好,可能想到那婉转流利的琵琶声从琵琶女纤细而微微颤抖的指间滑过,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颗颗从叶面滑过,从叶间滴下,滴入听者的心中,激起阵阵的涟漪,又像黄莺(在)花下的啼鸣,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精致而优美。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乐,它被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舒婷说过“音乐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觉得是音乐把白居易和我们卷走,在他善感而优美的韵律之中。

  师:琴声把我们和白居易都卷走了,卷到了一种伤感的韵律之中,好,请坐下。现在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你认为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描写音乐有哪些方法?上边同学鉴赏的非常好。(你觉得描写音乐)把无形的东西(音乐)写出来,可以运用哪能些方法?

  生1:就是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个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叠字,还有“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师:她说了两点,一点就是运用什么修辞?(生答:比喻)另一点就是在用字方面有什么讲究?(生齐:叠词),双关的意思把诗中音乐的韵律表现出来。好,接着说。

  生2:我觉得《琵琶行》里边,我们主要应该借鉴的就是它的有声和无声的对比。我们在小学就的时候就运用过这一种,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师:对比,动静结合的方法,对吗?

  生2:对。

  师:请坐,好,史君。

  生3:用心情来表现音乐,比如说“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师:好,用心情来写音乐,请坐,刘铮铮。

  生4:诗人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的,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

  师评:她说,把无形的音乐写的有形,有了画面感。好!请坐!

  按照大家刚才总结的描写音乐的方法,我们就来欣赏另一首(关于)与音乐有关的诗。古人说,在古代描写音乐的作品当中,韩愈的《颖师弹琴》能惊天,李贺的(师生齐说:《李凭箜篌引》)可以泣鬼,那么,江上琵琶,白居易的江上琵琶可以移人。 

  (出示箜篌投影)

  现在我们来看,这就是竖箜篌,二十三丝的竖箜篌,现在我们来欣赏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出示《李凭箜篌引》)大家先朗诵一遍,(生齐读)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师:大家怎么欣赏这首诗?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描写音乐的方法,现在我们就能鉴赏一下这首描写音乐的诗。谁来说一下,好,史君。

  生1:主要用的是侧面描写,(就)比如说第二句“湘娥啼竹素女愁”,它用湘夫人和素女的表情来写李凭弹的箜篌(时)的绝妙。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没了。

  师:好,请坐。

  生2:我觉得《琵琶行》中白居易写他听了琴声后“青衫湿”,而《李凭箜篌引》写李凭弹箜篌就非常形象,“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他通过四种意象写出这些事物听到李凭弹箜篌以后所感受到的东西,做出的动作,从而说明听李凭弹的箜篌(让人)听的非常入神。

  师:她是从音乐效果来说的,好,请坐。我们接着说——李婷同学。

  生3:我觉得这首诗的特点就是想象特别巧妙,形象特别鲜明,整首诗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后八句从“十二门前融冷光”一直到“露脚斜飞湿寒兔”,这八句都(由音乐)是由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联想到天上的音乐,这是一种特别奇特的想法。而他的“芙蓉泣露香兰笑”给予了这首曲子一种动感,它像芙蓉一样的哭泣,像香兰一样的欢笑,他又从音质和音效来侧面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昆山碎玉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写这首词……哎呀。

  师:不要紧张,慢点说。

  生3:从不同的侧面音质音效音响来写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它的特点就是想象联想特别丰富。

  师:扣住了想象、联想的特点,浪漫主义的手法,好,请坐。

  师:以上大家从视觉、形象、还有音乐的效果诸方面来欣赏这首诗,非常到位。那么,学习了《琵琶行》,又欣赏了《李凭箜篌引》,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联想、启迪?可以想到什么?说一说。

  生1:《琵琶行》的声音描写已令我如醉如痴,但在唐代的长河中,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会这样酿酒,我想到了李xin,他的《琴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细致地描摩音乐,赞叹了音乐的感染力,还有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其中有两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前两句不仅是描写琴,他用比喻来写(形容),更写出李白的高山大谷一般的雄奇伟岸的胸怀,唤起了一种强撼的震感,而后两句写蜀僧与“我”产生了一种共鸣,达到了一种至善至美,高山流水的音乐效果。

  师:他举了两个诗人,但第一个诗人的名字,他说是李Xin,大家说这个诗人(生答:李颀Qi),第二位诗人是李白。好,杨娜。

  生2:我觉得就了这两篇课文(首诗)后,我们(不但)在以后的写作中要运用音乐美,而且这种画面美也应该注意。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我觉得这里面的意境非常美,所以我在这里就总结了一下,写成了现代的散文,就是: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师:又是一个新的散文诗,独特的创作,非常好,请坐。那么,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以不尽的美感,比如说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我们应该说,这么美妙的音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生和)

  (师小结)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正如史君同学所说的——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好,下面请尚金子用琵琶为我们弹奏《高山流水》,让我们回味一下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尽的美感。好,尚金子——

  (师生鼓掌)

  尚金子弹奏《高山流水》

  (乐声结束。师生热烈鼓掌)

  师:听了《高山流水》之后,请大家试着用文学语言把这段音乐描写出来,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琵琶行》课堂实录 篇4

  授课人   山西临汾一中    秦  梦

  师:上课

  生同: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出示诗歌字幕投影)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生共同朗读上述诗歌)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同: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同: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同:被贬浔阳。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出示琵琶亭投影)。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这就是白居易(出示白居易头像投影)。现在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浏览课文)

  生1: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师:是一首词?

  生同:是一首诗。

  师:诗名就是(师生同:《琵琶行》)。

  师: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出示白居易和琵琶女的人像投影)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咱们来看书。

  (学生看书)

  师生: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师: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看投影。

  师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出示人物画面投影)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生同:三个。

  师:哪三个?

  生同:诗人、琵琶女、客人。

  师:客人?有没有客人这个形象?

  生同:没有。

  师:那么,应该说塑造了几个形象?

  生同:两个。

  师:哪两个?

  生同:琵琶女、诗人。(出示字幕投影)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示字幕投影)

  师: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现在我们共同完成一个板书。(出示投影)

  学生看投影

  师:  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句诗将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联系到了一起。一边是乐*,一边是诗人。那么在乐*与诗人的人生历程当中,各自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箭头之前各自应该是什么?一个阶段的状态吧。箭头之后各自应该是转折之后的状态。接下来看一下,左边乐*这儿是一个“琵琶曲”,右边诗人这儿是一个“琵琶行”。是什么作为他们之间的一个桥梁,将他们联系起来的?

  下一个问题是,我在上面引用了诗中的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大家想一个下联,应该填一句什么话能把这个内容连接起来。

  现在大家看书,四人一组讨论,请一位同学为小组秘书,我在这儿展示,看哪个小组写的最好!开始!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行间指导。

  讨论结束,展示答案。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先看第一幅(显示作业)——乐*原来是“色艺双绝,生活奢侈”;生命转折之后“饱受冷落,飘沦憔悴”。诗人原来是“在京作官”,现在是“谪居江州”。他们两人共同地方是,原来都是“风光无限”,现在都是“沦落天涯”。他们认为是“相似的经历”将琵琶女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对的下联是“异地相逢泪涟涟”。

  下一幅(显示作业)——乐*以前是“才高貌美”,现在是“飘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厚禄”,现在是“谪居九江”。共同特征是原来都“安逸闲适,凄凉落泊”。(看一下这个“泊”字对不对?生同:改过了。师强调怎样书写。)连接琵琶女与诗人的是“忳郁侘傺”,这四个字在哪首诗中学过?(生同:《离骚》)他们的下联是“共怀世间愁郁情”。

  再看一幅(显示作业)——琵琶女原来是“欢笑红颜”,现在是“漂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帝京”,现在是“谪居卧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从“繁华得意”到“境况凄凉”。他们认为是用“琵琶情”将“琵琶曲”与“琵琶行”联系在一起的。下面的对联是“吟曲赋诗总关情”。再看一幅(显示作业)——琵琶女原来的境况是“才貌双全”,现在是“年长色衰”。诗人原来的境况是“身居高位”,现在是“谪居九江”。他们原来都显赫,现在都沦落。“琵琶曲”和“琵琶行”是用“音乐”连接起来的。下联是“共奏人间悲凉曲”。

  大家觉得哪一个答案更好?

  生同:押韵的比较好。

  师: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我也做了一个板书,与大家切磋。(渐次出现投影)乐*原来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后来的境况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位至谏官、名动京师”,后来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他们相同的经历都是由“盛”而“衰”。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对的下联是——“共享高山流水情”!

  (学生流露出赞叹的神色)

  那么,我们现在就说一下本诗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同:第二段。

  师:好,现在大家就大声朗诵一下第二段,注入你自己的(感情)理解。

  师领读:“寻声暗问弹者谁……一二”

  生齐读。“寻声暗问弹者谁……”

  师:好!(正音)轻拢慢捻抹复挑,挑tiao,不念tiao ,还有一个,曲终收拨当心画,画hua ,不念hua ,四弦一声如裂帛,弦念xian )大家说,我们刚才的朗诵能不能再现诗人的情感?

  生:不能。

  师:不能吧,好象还有一点距离。你觉得哪些地方应该怎么读,才能准确的传达诗人的情感?

  (学生思考,有人准备发言)

  师:好(请)

  生1: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应该读的重一点,快一点,然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应该读的舒缓一些。

  师: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评:情感把握的很好。

  生2:“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从这块可以投入自己的感情。

  师:该怎么读,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很好,请坐!

  生3:“寻声暗问弹者谁”,说明了诗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却又怕惊扰了琵琶女的雅兴,断了琴弦,他想一听为快。

  师: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

  生示范。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画面投影)故事就发生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出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投影)现在我们就伴着琵琶曲,欣赏杨娜同学的朗诵。

  杨娜配乐朗诵(同学鼓掌)

  师评:杨娜同学精彩的朗诵再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魅力!

  现在请大家想一个问题,假如说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情感?

  (学生思考)

  师:如果说她演奏的是家乡的音乐,能否引发白居易的一声哀叹?

  生1:我觉得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因此对这首曲子很有感情。

  师:她的理由是江南小调是欢快的,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大家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2:我认为琵琶女当时弹的应是《霓裳》和《六幺》,诗人在京城过惯了宫廷生活,在宫廷经常听到这样的曲子。琵琶女所弹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对往日生活的思念。因此,他听到《霓裳》和《六幺》才会比较感伤一些。

  师:孙颖同学认为琵琶女所演奏的《霓裳》《六幺》是唐代宫廷名曲,易引起诗人的许多联想。那么,大家认为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经,拨动他那脆弱的心弦的是什么?是因为地域的东西,还是因为音乐本身所代表的什么?

  (学生思考)

  (师提示)从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

  (学生看书)

  师生:铮铮然有京都声。

  师:大家觉得长安对于诗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一改当初被贬到此地后的“恬然自安”,忧郁之情油然而生?

  生1:我认为古代诗人都是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而诗人被贬之后,开始不适应那种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觉得可以慢慢适应,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声又勾起了他对往日奢华生活的回忆,让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华,被皇帝重用,被群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让他有了一种在江湖间落魄飘零的感觉。

  师:他有一个词“奢华”,大家觉得白居易所怀念的仅仅是一种奢华的生活吗?张秀,你说一下。

  生2:古人是学而优则仕,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然而,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分(于)一种生活并适应了,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一首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烈的,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一种激烈的情感,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激烈的曲子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师:琵琶女的演奏让他把这种情感释放出来,自己的感情之门打开了,情感宣泄而下。好,如果诗人只写了演奏技法充其量只是琵琶演奏的教科书,但现在欣赏的是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诗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谁来说一下。

  生1: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写的音乐感特别强,在刚才读的时候,这两句的力度就特别重,琵琶女在抒发他情怀的时候,拨弦就有很强的力度,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而诗人白居易与他同病相怜、同感而发,诗写

  出来也有很强的气势。

  师:诗人与琵琶女有同感,写出来的诗也有气势,好,请问还有哪位?

  生2: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首先,他说,弦声似乎在诉说着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和苦闷的心事,由此,人们可以感觉到琴声的低沉和抑郁,然后用急雨之嘈嘈,私语之切切来形容声音的粗重和轻细,用珠落玉盘来形容声音的圆润,更形象生动,我觉得在这里落得不仅是珠子,还有琵琶女心中滚烫的热泪,接着又用冰泉冷涩来写声音的间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压抑的深深的惆怅,终于,琵琶女心中所有的愁和怨在酝酿中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最后一句,他说,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琵琶女心的碎裂,这一句诗,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幽情,一个弦上弹真情,两下里都有一样的愁,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师: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这分明就是一首诗,两处经典。我认为,第一处,(他说珠子落啊)史君同学觉得那不是珠子在落,那是什么在落?

  生同:泪。

  师:滚烫的泪。第一处的闪光。第二处,她说,(音乐)“激越”的时候,就好像是什么?——愁情恨海一样,(其实)这个解释非常好,非常全面。接下来还有谁?———

  生3:我觉得“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声音)写的音乐有一种质感,如裂帛,不仅说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说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呀,什么的)都被撕裂了。

  师:她说四弦一声如裂帛,岂止是帛裂,简直是心裂。嗯,好,很好!还有哪位同学?

  生4:我觉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得非常好,因为诗人是从这里开始描写音乐的,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他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能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从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我觉得这两句写得特别入神。

  师评: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好!很好!请坐! 

  生5:我觉得第二段不仅写了音乐,而且写了音乐背后的情感。人们都说诗人是多情的,但分明是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报国无门,无路请缨,他们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却在尘世成为遗弃儿,满怀的愁怨,只能(只能)被仙乐似的琵琶声,甘醇的杜康酒浇灭,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他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他们醒来后只能继续他们飘泊的人生路。

  师:噢,说得好不好?

  生同:好!

  师:请坐!他说这诗人的愁绪就算是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而且,他本来应该是个王国中的一个什么呢?(生附和:宠儿)。结果现在却成了尘世的弃子(生附和:弃子)说得非常好。还有谁?

  生6:我觉得描写音乐不一定要从音乐的音色音质来写,我更觉得(能)从它的意境(来)能衬托出音乐的美感,我所鉴赏的是这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它给我(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虽然说音乐已经(悄)停息,浔阳江上微波荡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停息了,但是,东船西舫却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再了,而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令人感慨万千,在(江水)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圆又亮的月亮,像一只盛满忧愁的纽扣,轻轻一碰就会溢出来,而这个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琵琶声(并没有直接抒发)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但是,人们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凉中,后来,人们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凉中,它所渲染的气氛是:乐声(虽然)动人,(但)听者被吸引被感染的一种寂静的气氛,点染出(刚才)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的感觉就是余音绕梁。

  师:非常好,大家觉得她最出色的比喻是什么?

  生同:纽扣

  师:把什么比做纽扣?

  师生同:把沉浸在江中的一轮白色的月亮比做一个纽扣,这个比喻非常出奇,应该说是前无古人,非常好。但它还有一个观点是:琵琶女演奏岂止是诉说自己的平生不得志,任何一个人都能借琵琶女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请牛颖同学谈一谈。

  生7:我认为诗中那一句“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道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四弦齐鸣,干脆有力,将情感直白的表现出来,而乐曲收束戛然而止,没有了呕哑啁哳,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回味,正如诗中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话特别的奇妙,作者在写法上是声色俱佳,音文相融,诗人为我们塑造(描写)了一个枫叶飘零的夜晚,瑟瑟的秋风,“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由此,我思绪纷飞,(挥泪)泪与笔同辉,写下一首诗。

  师:把这首诗给大家朗诵一下。

  生:醉品琵琶江水中,音律缠绵漫江痛,何须留恋杨家女,一曲长恨谱春秋。

  师:好,大家觉得这里用了什么典故呀?

  生齐:长恨歌。

  师:“长恨歌”的典故,非常好!李娜。

  生8:我赏析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几句。我觉得这(一句)里可以读出一种生命搏发的气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种搏发,这个“铁骑突出刀枪鸣”让我想起了项羽在垓下突围的一个场景。那是对生命的最后一个寄托,至少他是一个英雄。然后呢?“曲终收拔当心画”就好像项羽在乌江自刎的一个场面,一代英雄(就在乌江里面)跟乌江向远方长流,而且流到现在,还会一直流下去。我觉得生命就是一种凤凰涅 pan。纵使前面有这一些“别有幽愁暗恨生” 之类的,但是生命最终是一种激越的像流星一样,流星是注定要陨落的,生命也终究会消失,但是你最后要留给生命的是什么?应该是最后闪耀的那一瞬间,而且流星会把他的梦,会把它的光明也留在天空中,而且会留很远。我觉得诗人在这里呢,虽然他的志向得不到实现,但是呢,他的理想还是有的,人不能没有理想,我觉得,这也就是我的观点。

  师:好,非常好!你看李娜同学给了一个生命的高度,她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当中仿佛看到了项羽垓下之围的悲壮场面,想起了一个悲剧的英雄。那么,我们来请程彦臻同学给大家说一下。

  生9:我想赏析一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个是音乐的方面,它前面说“凝绝不通声暂歇”,“无声”是对“声暂歇”的高度赞赏,这就说明诗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种遭遇。还有就是从感情方面,“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说明这时诗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处在一种激昂澎湃的时刻,而且它后边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说明这也是一个基点,他们的感情也必须从这个基点才能喷泄出来,还有(我想)“无声”处应该是他们的一种思考,因为“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经历了一个高峰,一个低谷,他们一定有满腔的愁绪,所以“无声”处就能表现出这里面的感情。

  师:哦,用了一句名言,笛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非常好啊,请坐。她(中间)的观点主要是说:他处于生命的一种沉寂状态,“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琵琶女对于人生的一种思考。

  那么大家现在看一下,上述说的这些关于音乐的描写的句子,是直接描写音乐的,是不是?

  生:是。

  师:那么,除了这些以外,诗文还有哪些诗句其实也跟音乐有关?赵志娟

  生1:我觉得“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一句比较好,可能想到那婉转流利的琵琶声从琵琶女纤细而微微颤抖的指间滑过,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颗颗从叶面滑过,从叶间滴下,滴入听者的心中,激起阵阵的涟漪,又像黄莺(在)花下的啼鸣,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精致而优美。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乐,它被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舒婷说过“音乐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觉得是音乐把白居易和我们卷走,在他善感而优美的韵律之中。

  师:琴声把我们和白居易都卷走了,卷到了一种伤感的韵律之中,好,请坐下。现在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你认为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描写音乐有哪些方法?上边同学鉴赏的非常好。(你觉得描写音乐)把无形的东西(音乐)写出来,可以运用哪能些方法?

  生1:就是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个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叠字,还有“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师:她说了两点,一点就是运用什么修辞?(生答:比喻)另一点就是在用字方面有什么讲究?(生齐:叠词),双关的意思把诗中音乐的韵律表现出来。好,接着说。

  生2:我觉得《琵琶行》里边,我们主要应该借鉴的就是它的有声和无声的对比。我们在小学就的时候就运用过这一种,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师:对比,动静结合的方法,对吗?

  生2:对。

  师:请坐,好,史君。

  生3:用心情来表现音乐,比如说“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师:好,用心情来写音乐,请坐,刘铮铮。

  生4:诗人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的,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

  师评:她说,把无形的音乐写的有形,有了画面感。好!请坐!

  按照大家刚才总结的描写音乐的方法,我们就来欣赏另一首(关于)与音乐有关的诗。古人说,在古代描写音乐的作品当中,韩愈的《颖师弹琴》能惊天,李贺的(师生齐说:《李凭箜篌引》)可以泣鬼,那么,江上琵琶,白居易的江上琵琶可以移人。

  (出示箜篌投影)

  现在我们来看,这就是竖箜篌,二十三丝的竖箜篌,现在我们来欣赏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出示《李凭箜篌引》)大家先朗诵一遍,(生齐读)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师:大家怎么欣赏这首诗?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描写音乐的方法,现在我们就能鉴赏一下这首描写音乐的诗。谁来说一下,好,史君。

  生1:主要用的是侧面描写,(就)比如说第二句“湘娥啼竹素女愁”,它用湘夫人和素女的表情来写李凭弹的箜篌(时)的绝妙。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没了。

  师:好,请坐。

  生2:我觉得《琵琶行》中白居易写他听了琴声后“青衫湿”,而《李凭箜篌引》写李凭弹箜篌就非常形象,“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他通过四种意象写出这些事物听到李凭弹箜篌以后所感受到的东西,做出的动作,从而说明听李凭弹的箜篌(让人)听的非常入神。

  师:她是从音乐效果来说的,好,请坐。我们接着说——李婷同学。

  生3:我觉得这首诗的特点就是想象特别巧妙,形象特别鲜明,整首诗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后八句从“十二门前融冷光”一直到“露脚斜飞湿寒兔”,这八句都(由音乐)是由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联想到天上的音乐,这是一种特别奇特的想法。而他的“芙蓉泣露香兰笑”给予了这首曲子一种动感,它像芙蓉一样的哭泣,像香兰一样的欢笑,他又从音质和音效来侧面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昆山碎玉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写这首词……哎呀。

  师:不要紧张,慢点说。

  生3:从不同的侧面音质音效音响来写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它的特点就是想象联想特别丰富。

  师:扣住了想象、联想的特点,浪漫主义的手法,好,请坐。

  师:以上大家从视觉、形象、还有音乐的效果诸方面来欣赏这首诗,非常到位。那么,学习了《琵琶行》,又欣赏了《李凭箜篌引》,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联想、启迪?可以想到什么?说一说。

  生1:《琵琶行》的声音描写已令我如醉如痴,但在唐代的长河中,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会这样酿酒,我想到了李xin,他的《琴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细致地描摩音乐,赞叹了音乐的感染力,还有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其中有两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前两句不仅是描写琴,他用比喻来写(形容),更写出李白的高山大谷一般的雄奇伟岸的胸怀,唤起了一种强撼的震感,而后两句写蜀僧与“我”产生了一种共鸣,达到了一种至善至美,高山流水的音乐效果。

  师:他举了两个诗人,但第一个诗人的名字,他说是李xin,大家说这个诗人(生答:李颀qi),第二位诗人是李白。好,杨娜。

  生2:我觉得就了这两篇课文(首诗)后,我们(不但)在以后的写作中要运用音乐美,而且这种画面美也应该注意。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我觉得这里面的意境非常美,所以我在这里就总结了一下,写成了现代的散文,就是: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师:又是一个新的散文诗,独特的创作,非常好,请坐。那么,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以不尽的美感,比如说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我们应该说,这么美妙的音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生和)

  (师小结)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正如史君同学所说的——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好,下面请尚金子用琵琶为我们弹奏《高山流水》,让我们回味一下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尽的美感。好,尚金子——

  (师生鼓掌)

  尚金子弹奏《高山流水》

  (乐声结束。师生热烈鼓掌)

  师:听了《高山流水》之后,请大家试着用文学语言把这段音乐描写出来,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上一篇:《琵琶行》诗体译文

  下一篇:《琵琶行》教学设计1

《琵琶行》课堂实录 篇5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 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二. 学情介绍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 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课前先说一段开场白:白乐天去世,唐宣宗写悼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宪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品,又倾慕他的诗才,想拜他为相,后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罢。“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长恨曲”和“琵琶篇”分别指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琵琶行》,看看这首诗有何魅力让“胡儿能吟”又让皇帝极力称赞?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板书 三奏:独自弹 应邀弹

  感言和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悲凉哀怨)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4.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板书:三感:情相触 情相通

  情相融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板书(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文章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总结:

  a、 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 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三)总结本诗写作特色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拓展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第二段,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 说板书设计

  琵琶行

  白居易

  三奏               三感

  独自弹     ——     情相触

  应邀弹     ——     情相通

  感言和     ——     情相融

  主题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心情悲凉哀伤   直接表达    醉不成欢惨将别

  环境烘托    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

  声中之情: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

  乐曲旋律:婉转流畅  沉咽凝滞  间歇停顿  激越雄壮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琵琶行》课堂实录 篇6

  梁万年

  江苏省金湖中学 梁万年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与元稹友谊甚笃,称“元白”

  与刘禹锡唱和甚多,称“刘白”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主题。恨什么,恨到什么程度,诗的结句作了解释: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代陈鸿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清代洪升戏剧《长生殿》

  《钱塘湖春行》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去世,皇帝以诗吊之: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小序的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梗概,简述了歌女的悲凉身世,介绍了写作的缘由,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凉的基调。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诗人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更显得凄惨。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意象叠加,构成凄清悲凉的意境,又由于声律和情律的配合,渲染出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运用了互文、借代的修辞手法。下马、在船、举酒,从人物活动的角度表现出一种凄凉无言的氛围。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与景的交融,点染了哀伤之别,也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渲染了气氛。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出场,作者精练又细腻地写出了她矛盾又复杂的心情与神态。

  诗人主要写了琵琶女演奏《霓裳》和《六幺》,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两者交错进行而有珠走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急雨,比乐声的粗重沉闷;私语,比其幽细圆润;珠落玉盘,比其清脆悦耳。

  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半止的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那变化的到来。鸟语、泉流,比其婉转流利。

  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局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形容其高亢雄壮。

  琵琶女演奏的乐曲旋律经过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乐曲的高潮在“银瓶”以下四句。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一曲弹罢,感情弥漫在秋月下的江心,江心于是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打动。情与景的交融,衬托了音乐效果,构成了令人回味的意境。

  “绕船明月江水寒”,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歌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衰落,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情感体验,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遂成千古名句。

  《夜 筝》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自弹自感暗低容”会使人想到《琵琶行》中的“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会使人想到《琵琶行》中的“ 冰泉冷涩弦凝绝 , 凝绝不通 , , 无声 。”

  2、这首诗和琵琶行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在对素材的剪裁提炼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试加以说明。

  琵琶行对弹奏的琵琶的过程进行了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对音乐的描写则从侧面着笔。

  作者邮箱:

《琵琶行》课堂实录 篇7

  作者:江西省井冈山市宁冈中学  黄风华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 ,鉴赏这首诗歌。

  3 ,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 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程要求:

  一 导入  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

  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

  诗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 听录音

  三、 自由读课文

  文题全解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

  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

  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

  达了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主旨。

  《 琵琶行》》和 《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

  是“童子能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曲”篇。此后一直传诵

  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全文以三次演奏为主线:

  第一次演奏[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四、赏析序言  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 1写作动机是什么?

  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                                    

  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

  问 :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

  调。

  析:时间、—— 夜,地点、浔阳江头,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

  成欢惨将别”    [暗示沦落] 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忽闻水

  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

  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写]   江心聆听琵琶曲 。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

  《六幺》。 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1、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    

  2 、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                                                                      

  析:“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

  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  “千呼万呼

  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

  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

  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雨”、

  “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

  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

  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

  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

  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

  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两个比喻描写突

  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 “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

  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

  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八、全体同学读第三、四段

  问:请同学们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题句

  析:江中听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感慨多

  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

  遇。前面写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介绍籍贯和住处,接着写自

  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

  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面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生活道路发生大转折

  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嫁作商人妇过着孤苦凄凉

  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

  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 “欢笑 ”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

  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

  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主题揭露黑暗现实,

  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任谏管时,

  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洲司马,[诗人和琵琶女的命

  运相同]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

  第五段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 “却坐促弦” “ 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映,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

  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用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

  一问一答,形象地说明了全诗的主题,江洲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

  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

  讨论:1 琵琶女为何选择嫁给商人?[提示:是不是商人有 钱?

  可不可以嫁给“董永”那样的农民呢?]

  2 、她的选择是自愿的,还是无奈?

  3、琵琶女值不值得同情?

  4、白居易会不会爱上琵琶女? [提示:同情与爱情有区别吗?]

  [1]

《琵琶行》课堂实录 篇8

  李雄军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听“曲”(导入  ,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3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琵琶行》课堂实录 篇9

  天上的云

  教学目的和要求:1: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难点 :学生品味诗的艺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白居易简介(略);

  2: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过程中音乐旋律与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找出与小序内容对应的部分并朗读,教师做讲解。

  4:找出琵琶女三次演奏的句子并朗读。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听到琴声(第一段);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第二段);

  第三次(明写):感言促弹(略写)(第五段)。

  5:赏析第二段并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婉转流畅--沉咽凝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

  (1)身世共鸣:琵琶女被无情的岁月抛弃而诗人被上层社会抛弃:

  (2)音乐共鸣:琵琶弹奏出神入化,听者如痴如醉;

  (3)文化共鸣:白居易将自己 与琵琶女放在平等的地位且“与我心有戚戚焉”是难能可贵的。

  7:回味课本中引用霍松林对第二段的赏析。

  8:课后比较欣赏乐曲。(李贺〈〈李凭箜篌引〉〉)

  作者邮箱:

《琵琶行》课堂实录 篇10

  《琵琶行》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学习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重点

  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过程 

  导入  

  由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导入  。

  作者简况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2 诗歌主张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3 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

  诵读《琵琶行》

  1读

  (1)初读,要求a、正确发音、断句、体会其于诗句中抒发的感情

  b、着重体会诗人对音乐描写的段落

  (2)再读 “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一段。

  (3)三读理清诗歌的叙事思路。

  2品读诗词

  (1)概括诗词每部分的内容

  (2)用现代语言描述白居易介绍的这段琵琶曲,并给予评述。

  诗歌赏析

  1诗歌首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句交待地点、时间、事件,次句以景物描写渲染人物心境(悲凉、凄楚、孤寂)以下几句皆承此而来,“醉不成欢惨将别”,直接表述了友人相别的凄凉情景,“茫茫江浸月”更是一片迷茫、一片冰凉、一片愁绪,把别时之情伤托于眼前。“忽闻水上琵琶声”,在沉寂之中飘来了渺渺之音,令人忘忧而喜。“主人忘归客不发”,可见技高曲佳。诗人由述别情,写凄景引出思管弦之情。又由“无管弦”、“惨将别”衬托琵琶曲佳,琵琶女技高。

  2诗人听到琵琶曲后的情绪如何?琵琶女的态度又如何?请用具体诗句分析。

  明确:“暗问”“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诗人为琵琶曲所吸引而热切邀请琵琶女(欣喜、迫切)。“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人以动作刻画其作为女子的羞涩。

  3诗人如何描摹琵琶曲的,请具体分析。

  明确: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正面工描琵琶女弹奏琵琶技艺的精湛及乐曲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转轴拨弦三两声”调弦校音还没有正式弹,但是已“有情”,正式弹奏,“弦弦”“声声”都表现出低沉抑郁的情思,仿佛在讲述“平生不得志”。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琵琶女把感情完全溶入弹奏之中,“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中《霓裳》后《六幺》”。指法灵活多变、乐曲内容的丰富和弹奏难度之大。从“未成曲调先有情”到“似诉平生不得志”,再到“说尽心中无限事”,既是琵琶女调试核音、正式弹奏任情驱使,随心所欲演奏的描写,也是诗人从视觉、听觉和感觉等角度作的层次分明的描写。接着精细描述琵琶曲的旋律声音

  诗人描述大弦声音粗壮,小弦声音细小,先以象声词状其音“嘈嘈”“切切”,再经比喻使之形象化“如急雨”“如私语”,大弦之声与小弦之声交递进行,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旋律起伏抑扬,声音清脆圆润,本是无形,却诉之于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乐曲旋律不断变化着:时而宛转如花间莺语,时而压抑幽咽似冰下泉流,“冰泉冷涩”凝绝难通,不通而“声暂歇”。旋律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直至低沉停顿,此时音断而意不断,馀音袅袅,意味无穷。恰是“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就是在人们仔细玩味,低徊无限之时,那乐曲又是像“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纷繁多思的情感喷薄而出,乐曲由低谷推向高潮,激越雄壮。然而谁料正是积势喷发,感情高亢激越之际,“四弦一声如破帛”,乐曲嘎然而止,令人思之不及,又思之切切。

  音乐是难以捕捉的,白居易却借助语言把它变成了读者易于感觉的具体形象,他用生活中人人可以感觉到的声音比喻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他着重写弹者和听者的感情交流,不但写有声,还写无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渲染乐曲的效果。

  4请就琵琶女自述身世一节,具体分析其形象。

  明确:

  世人重色轻才:“曲罢曾教善才服”(强中之强),“妆成每被秋娘妒”(美中之美),“五陵年少争缠头”(色艺双全),“暮去朝来颜色故”(年老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

  商人重利轻情:“商人重利轻离别”——“梦啼幢泪红阑干”,嫁作商人妇孤苦空虚而梦“少年事”,而梦中之景更增今日生活之可悲,故张弦代语,排遣愁绪,这正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一幕。

  5诗人为何泣下最多?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与琵琶女虽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但是两人遭遇的感觉相似,同是盛极而哀的“天涯沦落人”,两人虽是偶遇却似知已。诗人在这段细述浔阳城的环境特点,虽未指斥朝政,却语语不满,字字牢骚,如此来表达郁闷悲愤的心情,这恰好说明了为何诗人能够深悟琵琶女所谈之曲。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她在思何?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同情她,她亦怜惜诗人,两人感情相通、相互了解,“更坐弹一曲”,“凄凄不似像前声”,溶进了他的遭遇不平的愤懑之情,而诗人听曲如听诉自身遭遇,在极富感染力的乐曲中,他泪湿青衫,任情奔溢。

  6小结:

  (1)秋夜送客闻琵琶声 别情、凄景——无管弦

  (2)江心对月赏琵琶曲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技艺精湛 乐曲美妙

  (3)悄然听诉身世苦 世人重色轻才 商人重利寡情

  (4)同病相怜发感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里的(2)之乐曲表现着(3)(4)所包含的内容,(3)(4)实是对(1)(2)的补充。以曲事相合这是本文的特色之一,这一点变体现出诗歌结构缜密,照应紧密,情事相溶。

《琵琶行》课堂实录 篇11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循身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羞答答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羞涩的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抚拢慢慢捻滑抹了又加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好象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象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象铁甲骑兵撕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象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歌女负有盛名;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渡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象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上一篇:冼星海《留学巴黎》在线阅读

  下一篇:《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琶行》课堂实录 篇12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

  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美质。

  教学重点:

  1、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含,体会作品情意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

  3、理解,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方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含。

  教学过程 :

  一、作品提示。

  1、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上一篇七言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曲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先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琵琶:弹拨乐器。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弦鼗(tao)而鼓之”。“鼗”,小鼓,如同今天的拨浪鼓。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弦,便成了秦琵琶。到隋唐时,琵琶种类繁多,成为弹拨乐器的总称。本篇中琵琶女所弹奏的,是从“丝绸之路”传达室进的“曲项琵琶”,梨形、曲项、四弦,下腹共鸣性强。

  3、行: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二、预习思考。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概括各段的大意。

  学生: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研读课文。

  1、学生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学生:“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

  “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找出写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并对人物进行分析。

  琵琶女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沉吟”道貌岸然明回想往事学生的心情。“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道貌岸然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诗人形象

  送客时的离别愁绪,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恨。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

  熟读课文,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段落。

  理清全文结构图,分析其感情线索。

《琵琶行》课堂实录 篇13

  田守凤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作者邮箱:

《琵琶行》课堂实录 篇1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三、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

  讲解: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明确: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四、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五、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六、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七、齐读一二段,体会诗人蕴含其中的感情。

  八、布置作业

  背诵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共同研习第四、五段。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明确: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1、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2、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提示: 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 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6、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拓展延伸

  1、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提示: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2、联想积累,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 

  提示: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八、总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九、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文。

《琵琶行》课堂实录 篇15

  郑月明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

  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美质。

  教学重点:

  1、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含,体会作品情意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

  3、理解《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方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含。

  教学过程 :

  一、作品提示。

  1、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琵琶行》上一篇七言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曲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先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琵琶:弹拨乐器。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弦鼗(tao)而鼓之”。“鼗”,小鼓,如同今天的拨浪鼓。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弦,便成了秦琵琶。到隋唐时,琵琶种类繁多,成为弹拨乐器的总称。本篇中琵琶女所弹奏的,是从“丝绸之路”传达室进的“曲项琵琶”,梨形、曲项、四弦,下腹共鸣性强。

  3、行: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二、预习思考。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概括各段的大意。

  学生: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研读课文。

  1、学生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学生:“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

  “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找出写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并对人物进行分析。

  琵琶女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沉吟”道貌岸然明回想往事学生的心情。“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道貌岸然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诗人形象

  送客时的离别愁绪,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恨。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

  熟读课文,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段落。

  理清全文结构图,分析其感情线索。

《琵琶行》课堂实录 篇16

  一、导入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音乐能够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涌现出许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儿时编织过的金色的梦,你会忘却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任凭温柔的微风抚弄;你会一改往昔的沉静,只觉得热血在沸腾……如果你细心地寻觅,你会惊讶地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竟然如此简单,它只是几个最普通的符号。

  这些简单而又神奇的符号,就是音乐世界。请别小看这几个普通的符号,当它们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变化,并以一定的形式重新表现出来之后,就会产生摄人心魄的力量。请不要忽视这几个小小的符号,当他们以不同的运力统领不同质地的乐器时,乐器就会发出美妙奇特的声音。

  在艺术的不同门类中,音乐有很大的特殊性。音乐不象绘画那样直接描绘生活现象,也不象文学那样直接叙述生活事件,音乐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艺术形象,主要通过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尽管它有时涓细如泉流,有时雄壮如号角,但它总能拨动人的心弦,让人沉浸在特定的意境之中。“四面楚歌”离散楚霸王的士兵,《松花江上》激发我们同仇敌忾的斗志;《命运交响曲》激励人与命运抗争。这些都体现了音乐本身的内蕴力和凝聚力,而这种内蕴力和凝聚力正是由音乐家对生活的感受、理解和领悟来体现的。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紧密、最能激发和表达情感的。我们知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与发生变化,处处都影响着人的情感和情绪的变化。音乐也正是去发现现实生活中那些和人的生活、情感有联系的、能引起人的感觉和意识的东西,来反映现实生活,使人们对它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产生共鸣。

  音乐艺术所以具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感情艺术,主要对人的感情发生作用,从感情上影响人的精神境界。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有一句名言:“音乐是属于群众的,这是人人有份的。”人民创造了音乐,创造了万花筒般的音乐世界,并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利用音乐对人类的情绪和行为的影响,造福于社会,而不是单纯供人欣赏。从中国的孔子到古希腊的柏拉图,都十分强调音乐在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等道德和社会方面的作用。投身于音乐事业的人,会在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的影响下形成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

  音乐是人类思维的特殊表达形式,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一切音乐活动无不与思维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联教育家苏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是思维的有力源泉,没有它,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音乐常常迫使我紧张地思考我正在研究的问题。音乐艺术特别富于形象性,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调动以前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有效的思维组合,产生有助问题解决的直觉和灵感。”爱因斯但不是音乐家,但非常喜爱音乐,他很珍惜时间,但却毫不吝啬在音乐上花费时间,不断地从音乐中产生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想法”,如“广义相对论思想”便是其中之一。可见,音乐不仅能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且能启发思维,扩展想象力,有助于某种形式的创造性思维。

  在音乐领域里,任何乐音的出现,都会引起人们的丰富的联想,这些音经过组合变化而形成的不论是一个粗旷、猛烈的音合团,或是一个温馨、柔和的和弦,还是一个最简单的乐句,所带给人们的遐想都会奇妙无比的。中国民间吹打乐《百鸟朝凤》,古筝曲《渔舟唱晚》,二胡曲《二泉映月》等在给人们带来音乐美感的同时,不是可以激发无限的时空联想吗?此一功能对人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是任何门类的文化样式不能与之比拟的。

  音乐,被人誉为“精神食粮”,它能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使人养成良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庄严、肃穆的音乐可以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毅力,活泼、热情的音乐可以启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万众齐唱一支歌曲的时候,便会使演唱者在瞬息间沟通彼此的心灵,凝聚成一股坚如钢铁般的意志力量。

  贝多芬认为,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力量,谁能领悟音乐的真谛,谁便能超越常人难以自拔的苦难。

  当我们欣赏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时,我们一定会受到作品中那种悲哀、压抑和绝望情绪的感染,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柴可夫斯基在作品中抒发了他心中的焦虑和悲怆之情,而我们也确实感受到了他心灵深处强烈的颠动。

  当我们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被其中那纯朴真挚的爱情主题所感动。优美悦耳的旋律时而温和轻柔,时而热情洋溢,时而缠绵悱恻,时而又朦胧飘逸。音乐传达的这种甜美的情感始终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引导我们去领略深蕴于整个作品里的更为深刻和动人的意境。

  而当我们欣赏贝多芬《F大调奏鸣曲》时,一股清新乐观的感情便会油然而生,使人非常自然地联想起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              

  欧亨利在他的短篇篇小说《警察和赞美诗》中叙述了这样上下故事:主人公苏比本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在冬季降临的时候,曾产生过种种犯罪的动机。但是,当他听到教堂里钢琴弹奏的赞美诗之后,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跟坎坷的命运奋斗。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中暴发了一场革命,净化了他的灵魂,使他幡然悔悟,决心重新做人。这虽然是一个艺术形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震慑于音乐的伟力而重新选择人生道路的人,又何止千人万人!故事片《少年犯》中的一曲主题歌“心声”唤醒了多少迷蒙的心灵。难怪歌德说:“不爱音乐,不配作人。仅仅爱音乐,也只配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

  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在音乐演奏及欣赏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苏东坡之所以能写出许许多多不朽诗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他们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力和鉴赏力。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小弦错杂弹,大珠小球落玉盘”的形象诗句,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无比美妙的天地,使我们领悟到音乐的魅力。而苏东坡也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高深的体验,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苏东坡一生坎坷,音乐虽不能改变他的命运,但是,音乐改变了苏东坡的心境,铸就了他的璀璨的诗篇。还有达芬奇之所以能画出《蒙娜丽莎》,爱因斯但之所以能提出“相对论”,似乎都与音乐有关,借助于音乐的力量。音乐成了他们的人生伴侣,促使他们在事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可见,造就一个科学家,不能光造实验室,还需要发展象艺术那样丰富多彩的联想能力。

  《琵琶行》这首诗歌中,音乐便成了一个沦落为封建社会最地层的琵琶女和一个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思想感情沟通的桥梁!

  二: 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模式是先逐句逐段剖析,重在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本设计拟突破此种模式,以独特的视点和角度切入,由点观面,设置能激发学生从整体上自觉鉴赏诗歌的问题,启发学生全面深刻地把握诗歌主旨及艺术手法,并从中获得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设计提要:体现本诗鉴赏教学整体性有三个切入角度。即:1.谁解琵琶语;2.司马青衫泪;3.“文”与“题”的矛盾。一曲琵琶语,尽诉喜怒哀乐情;一行青衫泪,解得曲中语。曲泪相辉映,道尽天涯沦落恨。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和名句;2.学习通感、衬托等描写方法;3.根据音乐的表现力把握琵琶女的思想感情;4.了解诗人的遭遇,体会音乐的感染力

  三、背景简介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出身小官僚家庭。生于772年,和刘禹锡同年出生,比韩愈小4岁(768),刘宗元大1岁(773),当时王维去世11年(761),李白去世10年(762),高适去世7年(765),杜甫去世2年(770)。卒于840年。少时避战乱移居江南,后一度去长安谋出路,未获结果。父亲去世后,家境窘迫。一家亲人散寄各地,自己也往来奔走,居无定所。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有助于他接触和了解社会现实。

  白居易从小刻苦学习,白天黑夜地读书作文,顾不上休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磨出老茧。苦学使他的文学才华成熟较早。据传在长安时,曾携带所作诗文去谒见前辈诗人顾况。顾况望着诗卷上“居易”这个陌生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说着打开看,头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句子,大为赞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不亦不难。”在顾况的推奖下,年轻的诗人开始闻名。

  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为应考再次进京,中第四名进士。投秘书省校书郎,改今陕西周至县县尉。任县尉期间,他进一步触及尖锐的社会矛盾,写出《观刈麦》这样真切反映和同情民生疾苦的诗篇。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著名长诗《长恨歌》,也是在这时写成的。

  元和二年(807)冬,应召回朝仕翰林学士、左拾遗。诗人本来怀抱“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将补救时政们缺失当作自己的责任。此时就以谏官身价连连上书,揭露政治上的弊病,陈述改革的建议。他还努力实践中教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了许多诗歌揭露官僚势力虐害人民的罪行,使豪门权贵大为恼怒。

  元和十年(815)六月,朝中发主宰相武元衡被刺事件,主谋者是藩镇割据势力。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表请求严缉凶手。忌恨他的人乘机攻击他“越职言事”,加以造谣中伤,将他贬为江州(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打击。到江州的第二年,他写下《琵琶行》一诗,通过一个沦落江湖的弹琵琶倡女不幸身世的描述,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从此,意志逐渐消沉,走上“穷则独善其身”的道路。

  以后,他还担任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在地方官任内,也为人民做过一些好事,如在杭州西湖上增筑堤防(就是现在西湖的白堤),蓄水灌溉,使沿湖一千多项民田免于干旱。晚年定居洛阳,信奉佛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最终做到刑部尚书。

  白居易留存下来的诗作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生前自编为《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包括文在内)。

  3.诗前小序

  四.听读课文

  五、听读并串释诗句,尤其是其中的名句

  六、《琵琶行》内容分析

  1.这是一首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全诗结构上可分为五部分,分别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为下列五幅图画:

  第一幅:江头夜送客图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物,渲染了一种悲凉情景。 

  第二幅:夜听琵琶曲

  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第三幅:自诉身世苦

  “沉吟”两句是过渡,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自言”两句介绍籍贯和住处,接下四句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后面六句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秋月春风等闲度”一顺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接下两句写琵琶女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后面六句写嫁作商人妇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第四幅:自叹谪居苦

  前四句写作者的感慨。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点明题旨。中间十二句是诗人自述,着重写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后四句,诗人对琵琶女的赞扬和请求。

  第五幅:重闻琵琶声

  写诗人重闻琵琶声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感情。“感我此言良久立”,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就是琵琶女满腔激情的自然流露。最后,用设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的余地。

  2.《琵琶行》的描声技法

  《琵琶行》)运用了高超的描声技法,将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写得真切感人,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知其形,不仅能触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切实进入“物我为一”的崇高境界。

  在这种“变虚渺为真切的艺术”中,作者白居易都采取了下面两大技法来描摹优美的乐声:

  (一)根据主人公演唱时,声音的或高或低,忽缓忽急的特点,把整个演唱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而有合。就像刻画人物一样,给音乐来个肖像描写;就像了解一个人似的,领略音乐的全貌。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琵》中则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仅是调弦校音,就显示了琵琶女的演奏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酝酿准备阶段,虽不是正式的演出阶段,然而描摹得当,却可起到“妙引”的作用,先声夺人,先入为主,融入读者的心扉,尽早地产生出心灵的共鸣。

  第二阶段:起始阶段。

  这个阶段,乐声渐起,正是主人公“启朱唇,发皓齿”的时候。读者开始渐入佳境。

  《琵》中写道:“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这便将弹奏时的神态与自如的动作、灵活多变的指法,惟妙惟肖地呈现于读者。虽未写乐声,读者也会有“音乐从指缝中溢出”之感。

  第三阶段:起伏跌宕阶段。

  在《琵》中,则由“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写到“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再到“此时无声”最后又“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有一个“声暂歇”之时,又在“暂歇”之后写出一个高潮。

  第四阶段:收尾阶段。

  都是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古人论诗文,最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这干净利落的戛然而止,正体现了“豹尾”的特点。

  3.运用通感,赋形于声,把每一阶段的音乐都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通感,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积极修辞方式。

  作者在如下几个方面运用了通感来描摹乐声:

  第一,选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易体会的声音作比,来描绘那些不容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演唱。

  《琵》中,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写音乐的舒徐流畅;以“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写音乐的逐渐低沉;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写音乐的激越雄壮;以“四弦一声如裂帛”写乐曲收尾时的声音。多以可见知不见,以常闻知难以言表,烛幽显微,形象感人。这种以所见知所不见,以视觉写听觉的方法,极值一学。

  第二,借助听众的感受,运用通感手法,体现音乐、演唱的无尽妙处。以通感写感受,可对主要人物起到“天上星星参北斗”的烘托作用。

  在《琵》中,写听众的反应,以“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简练的笔墨,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以所见——“泣”“湿”——衬所不见——感人的琵琶声。

  总之,以先分阶段,然后总合为一个整体的手法使读者对音乐形成一个整体感受,再辅以通感手法,以感受相沟通、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积极效果。  

  七.重点讨论

  1.谁解琵琶语---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从琵琶曲旋律变化的描写中你能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变化的轨迹吗?请从诗文中找出证据说明之。

  浔阳江口,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故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年少时,她可谓色艺俱佳,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恋,故而旋律一转: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大珠小珠落玉盘”如往日盈盈笑语,“间关莺语花底滑”似现在的愉快叙说。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坠入痛苦,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至此,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故而旋律又一转:“幽咽泉流冰下难”。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她陷入深深思考,故而旋律“暂歇”,给人以“别有幽愁暗恨生”之感。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丈夫“重利轻别离”,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琵琶声似“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薄情寡义的愤怒控诉。

  收束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音乐是心灵世界最美的语言,是情感宣泄的最佳方式。琵琶女一曲弹奏,尽诉胸中怨悱,道出命运的沧桑。悲愤的曲调塑造了一被侮辱、被玩弄的悲剧琵琶女形象,令普天下伤心人同声一哭 。

  板书:

  水寒月冷秋瑟瑟       ┃悲┃抑

  曲妙色佳誉京都        ┃喜┃滑

  忆色衰客稀商人妇    ┃痛┃涩 诉

  昔盛今衰令人思        ┃恨┃歇

  轻才世人薄情郎        ┃愤┃激

  2.司马青衫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不由得诗人悲怆满怀,泪洒青衫。“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另外,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却能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  

  3.本诗题为《琵琶行》,应极写琵琶弹奏,可诗人却用大量笔墨叙写自己送别友人、琵琶女出场以及自己与琵琶女互诉遭遇等场面,这岂不有“文”不对“题”之弊?你如何认识这一矛盾?试说明之。

  这不是“文”不对“题”,恰是构思之妙。写送别之凄凉衬托了月夜曲的可贵;写出场之难,衬托了琵琶女演奏的高妙,这叫铺垫蓄势、欲扬先抑;写琵琶弹奏的哀怨,为下文琵琶女自叙身世渲染气氛;写遭遇互诉又反过来成为曲奏描写的张本,是曲奏描写的生活基础。两种描写相得益彰,又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的抒发铺垫蓄势,使此种感慨真实沉重,发人深思。

  诗文构思,贵在精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即此之谓。本诗多种描写有机融合,看似繁杂无绪,“文”不对“题”,实则步步映衬,互相支持,突现主旨。

  七、检查背诵

  八.对比体会

  第二回   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

  [1] [2] 下一页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琵琶行》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