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旧城已冷 点赞 分享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通用9篇)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篇1

  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决心战斗

  二、分析赏,把握主题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二)表现形式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三、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四、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五、学生提疑,师生交流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六、补充内容

  食指诗二首:

  1.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2.《热爱生命》(1979)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法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缕经挫折,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中意象、意境的把握来解读作品,掌握诗歌鉴赏的意象分析法。

  2、诵读全诗,体悟作者在逆境中坚信未来的那份执著,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内涵,体会诗歌意境与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讲授法与点拨法结合,带领学生鉴赏诗歌。

  2、朗诵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诵,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意象与意境,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黑板上写下“相信未来”、“食指”、“1968”)相信未来、食指、1968,这三个词都是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的关键词,你们首先最想了解的是哪个词?

  (食指)顾城有一首诗叫做《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是一首朦胧诗,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作者食指,和顾城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书下的注释(念注释)。食指,原名郭路生,大家猜一猜“路生”这个名字的来历。(叫答学生)1948年,食指的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下了他,因此取名叫“路生”。食指在文学史上是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的,他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坚固的基石,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这个“新诗潮诗歌”,指的主要就是“朦胧诗”,食指和顾城都是朦胧诗的先驱。

  另外,我来介绍一下“食指”这个笔名的含义——第一个内涵是,食指的母亲姓“时”,“时之子”;第二个内涵是,无论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都不能伤害一个健全人格的诗人。(点拨:用食指指着人指责对方。)

  (1968)有没有同学知道1968年的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叫答学生,明确:文革时期)那在你的了解中,文革时期的人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叫答学生,明确:经济上贫穷,文化上混乱,政治上黑暗)这首诗,写于1968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相信未来)江青对食指和这首诗有一个评价,她说食指是一个灰色诗人,她点名批评说,相信未来,不就是否定现在吗?!江青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物大家应该有所了解吧。灰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叫答学生,明确:压抑、黯淡等等)食指真的是一个灰色诗人吗?这首诗真的是一首灰黯的诗吗?学完这首诗歌,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的看法。

  二、研读文本

  1、现在,首先由老师来朗诵诗歌,听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一下语句的停顿,同时注意不同的段落、语句都运用什么样的语音语调。(师范读全诗)

  2、这首诗歌共有七段,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段。“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这句里出现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或景物?(叫答学生,明确:蜘蛛网,炉台)什么地方会出现蜘蛛网?我们一个暑假不来学校,说不定教室的墙角就会有蜘蛛网吧。很久不打扫、很久不用,就会有蜘蛛网。炉台是用来干嘛的?用来做饭的吧。蜘蛛网查封了我的炉台说明什么?(叫答学生,明确:因贫困而揭不开锅)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这句里的具体形象是?(叫答学生,明确:灰烬的余烟)我们来看看“灰烬”是什么意思: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联系前一句诗,这个灰烬就是指烧完饭后剩下的灰烬吧。还在飘着的袅袅余烟,在那里叹息贫困的悲哀,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使得余烟也学会了人的叹息。看似是余烟在叹息贫穷,实际是谁在叹息?(明确:作者在叹息)

  贫困让人失落、贫困让人消极,可是“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在这样的窘迫中,作者却“依然固执”地要相信未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个信念的?是在灰烬上用美丽的雪花写下来的吧。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形象:美丽的雪花。灰黯的色彩中突然涌现了一抹亮色!作者为什么要用美丽的雪花写呢?(叫答学生:雪花是什么样的?明确:纯洁美好)作者用洁白美好的雪花,在黯沉的灰烬上写下了“相信未来”四个字,黑白分明,十分醒目。

  作者在物质的贫困中失落地叹息,即便如此,他依然固执地抱着纯洁美好的信念:相信未来。这段的感情基调还是较为低沉的,但是最后一句又充满了乐观,了解了感情基调,请同学们运用正确的感情、语调来朗诵第一段,并接着第一段朗诵第二段。(学生朗诵)

  3、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第一段,这一段中出现了许多形象。同学们能否概括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叫答学生,点拨:这些形象并不单单只是其形象本身,还寄寓了什么?如雪花。明确: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我们把这样的寄寓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称之为“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寄寓了意的象。

  我们提取诗歌中的意象,进而联系作者、写作背景、诗歌内容语言情感等,分析其寄寓的主观情感的方法,就叫作“意象分析法”。意象分析法是诗歌鉴赏中采用的重要方法。

  4、请同学回答第二段中有哪些意象,并尝试运用意象分析法进行解读。(叫答学生,明确:紫葡萄、露水、鲜花、枯藤、大地)“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植物在冬天沉睡、春天和夏天生长,那秋天,农民们辛苦耕种的粮食水果,应该到了收获的季节了吧。可是,作者的紫葡萄,却没有收获,变成了露水,露水能当饭吃吗?能卖钱吗?不能吧。辛苦所做的成果化为乌有了。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们什么时候会给别人送鲜花?(叫答学生,明确:鲜花象征爱情或荣誉。追问学生:属于作者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是什么意思?明确:爱情或荣誉被别人夺走)

  第一段写了物质上的贫困,那么这两句则是说作者遭受到了精神上的挫折和打击。在物质、精神的双重打击下,作者却能够直面失落、甚至直面绝望,“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这里的形象是“藤条”,藤条已经枯萎,甚至结了凝露,作者“依然固执”地要用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无论物质或是精神的挫折,作者相信未来的信念始终未变。

  成果化为乌有、爱情和荣誉被人夺走、大地凄凉,同学们说说,这里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叫答学生,明确:低沉、凝重等)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第二段,体会其中的意境。

  5、我们首先来看这段的句式,是不是和第一、二段有所改变了。随着这句式的微小改变,老师在这里可以先告诉你们,感情基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同学们结合第三段的内容,思考一下,你们认为第三段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进行朗诵?(点拨:与第一、二段的低沉相比。明确:感情高涨。叫答学生个别朗诵)这一段里,又出来了哪些形象?(叫答学生,明确:排浪、大海、曙光、孩子的笔体)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两个意象:排浪、大海。意象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幻化出来,用来形容手指和手掌的吧。你们想象一场那个场景,手指和手掌都像如来佛祖一样无限延伸,可以罩住天地的感觉,气势是不是很宏大。在这样恢弘的气势中,作者要用手指和手掌去“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这两句中的意象是曙光和孩子的笔体。曙光是什么样的?(叫答学生:温暖漂亮、光明、充满希望)“孩子的笔体”怎样理解?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用孩子的笔体呢?为什么不说苍劲有力的笔体、不说清秀的字体?孩子的笔体有什么特点请同学起来回答。(叫答学生,明确:率真、心无杂念)这时,作者又说“相信未来”,这是诗歌第三次出现这四个字了吧,这样的反复出现,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叫答学生,明确:强调,强化主题,体现坚定)作者用孩子的笔体,心无杂念地写下“相信未来”,不仅带有一份率真,更有一份坚定、执著在其中。

  前两段的低沉、凝重,到第三段相信未来的情绪高涨、气势恢弘,作者在物质的贫困中、在精神的挫折中、在温暖与希望中,一再强调“相信未来”。请同学们富有感情地朗诵前三段。(齐读前三段)

  6、(师读第4段)有没有同学能概括这一段的大意?(叫答学生,明确:阐述坚定地相信未来的原因。点拨:“之所以”)

  这段里出现了什么意象?(叫答学生,明确:眼睛)这个眼睛是属于谁的?属于未来的人们。作者是这样形容这里的眼睛的:“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请同学来说说,作者想表达,未来人们的眼睛是什么样的?(叫答学生,明确:看穿假象、看到真实、慧眼、雪亮等)

  未来的人们,能够作出公正客观的、正确的判断,因此,作者坚定地相信未来。请某位同学富有感情地朗诵第四段。首先请你说说,这段你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诵?(明确:坚定)

  7、请同学们集体朗诵第五、六两段。

  我们先来看第六段第一行,有个词“脊骨”,代表什么含义?(叫答学生,明确:骨气等)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同学起来,用我们平常的语言说说这两段说了什么?(叫答学生)

  腐烂的皮肉,肉体的创伤,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又是精神、心灵上的创伤,在这种种的创伤下,作者依然坚定地相信历史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这两段,是顺着第四段在进一步阐述作者坚定地相信未来的原因——未来的人们会作出公正的评判。

  8、请某位同学朗诵最后一段。

  这一段的句式,相比之前的段落,显得短促有力、节奏加快,而内容上,有什么变化?(叫答学生,明确:直抒胸臆)作者直抒胸臆地呐喊,希望我们的朋友,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理想信念在这直抒胸臆的呐喊中展现地淋漓尽致。

  四、拓展反思

  我们来回顾课堂最开始的问题:这首诗在你眼里是什么颜色的?(叫答学生)

  在文革时期那样艰苦的环境中,食指依然能那样坚定地呐喊“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相比之下,幸福多了的你们,更应该相信努力终有回报,相信年轻的美好,相信天空虽然时而有乌云、却改变不了乌云背后那颗亘古不变的太阳,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汲取正能量,模仿优秀小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把握情感,通过短时间的模仿提高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奋斗激情

  二、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奋斗激情

  2、通过模仿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奋斗激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

  四、教学时长

  40分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这样一个人,他被誉为中国新诗第一人,他是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他是一代诗魂,他的诗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个人是谁?他就是食指。今天我们就学习食指的《相信未来》。(板书——相信未来同时ppt展示第一页)

  (二)朗读诗歌

  师: 首先,我们来欣赏朱军跟杨晨的朗诵视频,注意节奏与重音的把握。(ppt展示第二页)

  听过两位名人的深情朗诵后,我们自己也来体验一下它的情感——自由读,一会儿同学争取在班上朗读。

  生:读

  师:哪位同学争取在班上给大家朗读?

  我们再齐读一遍,将自己对诗歌情感的把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文革时期

  师:文革时期是“非常时期”,这个“非常时期”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在第一二节中找出关键词。

  生:动笔找(无情、贫困、失望、凄凉)

  师:对,是无情、贫困、失望与凄凉。无情是什么与什么之间的无情?

  生:人与人之间的

  师:“贫困”“失望”“凄凉”分别又是哪方面的呢?

  生:生活的贫困……

  师:(ppt展示)

  面对人与人之间的无情,面对生活的贫困,面对社会的凄凉与精神的失望,诗人吼出了自己的心声,呐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生:相信未来

  师:对,相信未来,坚定地相信未来。我们试着体验一番这时代的呐喊。读前面三节,女生从开始读到“写下:”时,我们一起读“相信未来”

  生:读……

  (三)赏析诗歌

  师:大家配合得很好!诗人常用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在诗的前三节中,诗人是用哪些意象来表现失望、困顿,哪些意象来寄托希望与美好的情感的?(ppt展示问题)自己找两分钟。(板书——赏)

  生:动笔找

  师:组内交流,看彼此的看法是否一致。

  生:交流

  师:(ppt展示)哪些意象是表现困顿与失望的?

  生:……

  师:(ppt展示)对,有……哪些寄托了美好与希望情感?

  生:……

  师:(ppt展示)诗人除了通过选取特别的意象来寄托两种不同的情感外,前三节中诗人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前三节中哪句话多次出现了?

  生:……

  师:一个句子或短语在文章多次出现,这是什么修辞?

  生:……

  师:(ppt展示)反复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说有什么作用?

  生:……

  师:除了“突出坚定地相信未来”外,在刚才的朗读中,反复朗读“相信未来”,我们体验到了什么呢?(ppt展示)

  生:……

  师:除了“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外,这首诗还用了哪种抒情方式呢?我们再齐读最后一节。“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起。

  生:齐读

  师:用的是哪种抒情方式?

  生:……

  师:抒情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一种是……

  生:间接抒情。

  师:直接抒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也让人更容易把握其情感。)(ppt展示)

  师:(总结)面对困境,诗人不惮自我客服了,他还承担起了一位大诗人所应承担的:树立起民族的精神脊梁,恳切地呼唤苦难中的民众用战胜死亡的年轻去不屈不挠地努力,坚定地相信未来。你是否听到了他的呼唤?再次齐读第七节。“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起。

  生:读

  (四)课堂演练

  师:中国的脊梁是敢于正视生活的困顿,敢于直面苦难的人生的。民族的精神激励着那一代的人,也鼓舞中着现在的我们。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人。(ppt展示其事迹)他是谁呢?

  生:……

  师:对,他就是20__年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中的无臂钢琴师刘伟。下面是专家们给他写的颁奖词,我们一起朗读……

  生:读

  师:这段文字跟《相信未来》的哪几节有联系?

  生:一、二节

  师:有什么联系?

  生:格式一致

  师:对,形式相似。旧瓶装新酒,不仅外观美,味道依然有。专家们在写作时都可以模仿,我们可不可以呢?

  生:……

  师:现在我们就用6分钟时间,1、模仿诗歌的第一或第二节,选一个在困难中依然挺立的人写一段话;2、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部分,在横线上续写两三句话。

  面对混乱的现实,他会忧伤,但他依然保持孩子般的纯真;———————;——————;——————。即便对时代绝望,也要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ppt展示)

  生:写

  师:(过6分钟后)组内互评,推举出写得最好的,一会儿分享给大家。

  生:交流

  师: 哪些小组做好准备了?

  生:举手,朗读

  师:点评……

  师:看着同学们刻苦努力学习,老师也为大家写了两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希望大家都能如此。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二、预习:

  1、 强记字音:

  灰烬( ) 依偎( ) 摇曳( ) 睫( )毛 瞳( )孔 惆怅( ) 轻蔑( ) 脊( )骨 给( )予 不屈不挠( )

  2、 辨音辨形:

  摇曳( )—拽( )拉 睫( )毛—捷( )报 给( )予—给( )以 瞳( )孔—潼( )关 撞( )击—经幢( ) 惆( )怅—稠( )密—未雨绸( )缪—鸟声啁啾( )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

  第3节:

  第4节:

  第5节:

  第6节:

  第7节: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 炉台——

  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

  第2节: 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

  鲜花—— 凝露的枯藤——

  第4节: 腐烂的皮肉——

  第5节: 脊骨——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二)表现形式

  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篇5

  一、学习目标:

  (1)诵读文本,赏析诗歌的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

  (2)掌握鉴赏诗句的方法和艺术技巧;

  (3)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1)通过赏析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内涵;

  (2)学习本诗抒发情感的艺术技巧。

  三、学习流程

  模块一、情境引读

  1、文学常识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了解作者和该诗创作的背景。

  (1)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使用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暗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3)同学们还能搜集一些有关作家和该诗创作的背景吗?如果有,请摘抄在下边横线上或摘抄本上。

  2、基础知识

  请同学们在文中标注重点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灰烬摇曳笔杆

  给以给予脊骨

  模块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反复吟诵品味诗文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寻找正确表达作品情感与自己阅读感受的声音形式。

  注意:参照课本第10页活动体验4示例

  以适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背诵全诗或自己喜欢的节段。

  2、请同学们讨论交流朗读的语气和节奏,并阐明自己的理由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涵。

  2、朗诵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

  3、初步培养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  品读赏析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

  生活中有阳光,有阴霾;有欢乐,有痛苦;有幸福,也有苦难。面对这一切,该如何呢?如何来面对生活中的阴霾、痛苦、不幸、失落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

  二、诵读感受

  多么坚定的信念!多么动人的诗篇!

  三、合作探究

  1.诗中用哪些形象来表现生活的苦难的?

  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贫困、落后

  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热情而失意,

  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

  2.从这些意象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是怎样的?

  贫困、落后、混乱

  1968年正是文革从开始走向深化的年代,在那个疯狂动荡、人性泯灭的时代,狂热、血腥、暴力、贫困、迷惘、绝望充斥着整个中国。(著名作家秦牧曾这样评述文革:“这真是空前的一场浩劫,多少百万人颠连困顿,多少百万人含恨以终,多少家庭分崩离析,多少少年儿童变成了流氓恶棍,多少书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名胜古迹横遭破坏,多少先贤坟墓被挖掉,多少罪恶假革命之名以进行!”

  所以诗人面对的苦难,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整个时代的、民族的苦难!

  3.诗人是如何面对巨大的苦难的?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在绝望中依然用纯洁、质朴的情怀憧憬美好未来,依然怀着未来的坚定执著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4.不仅如此,诗人在第3小节还说要用怎样的方式来写?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田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这一小节改变句式,冲出了前两小节压抑狭窄的意境,转而变得开阔明朗起来,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如果说雪花写下的“相信未来”会化掉,地上的字体会被风蚀,那么诗人用大海般的巨手以曙光为笔写下的“相信未来”则在天地之间,更在他的心里,永远无法被抹去。

  这一小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如何,孩子的笔体又代表什么?

  (暗喻 生动形象,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力。孩子纯真,他们有一种简单的执著,诗人对于未来的信念正是如此。)

  如果说在一二两节中诗人写下的“相信未来”还让我们感觉到有些无奈有些自我安慰的成分,那么我们在第三小节中就能清晰的感受到他的坚定。

  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我想,那个年代过来的大多数知青也可以说是一代人,在任何时候重读《相信未来》都依然会怦然心动!食指“相信未来”,那种残忍的、固执的、痛苦的、伤痕累累的相信,就是一个人在痛苦现实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内核。

  女生读1、2节;男生读第3节

  5、前三节写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探讨诗人坚定相信未来的理由,说说,读读

  首先,诗人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睫毛”“瞳孔”两个意象承“眼睛”而来,形象地描绘出未来人思考的神情,而“拨开”和“看透”又歌颂了人类智慧的伟大,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就寄托于这思考的形象中。

  其次,诗人不在乎人们对我们肉体和经历的褒贬。“腐烂的皮肉”“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三个具体的形象或神情,传递着现实人们的种种苦态;“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四个细节,呈现出人们对过去历史种种评价的表情,形象传神,用笔精当。

  再次,诗人坚信未来“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脊骨”就是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中体现出来的不屈的信念和精神。

  这三节,曲折地挖掘了人类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诗人才毫不怀疑地“相信未来”,并且“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6、最后一小节诗人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

  诗的最后一节,用热情的呼告,满怀激情地鼓舞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以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向苦难的现实宣战。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那样喷薄而出,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

  四、由文识人     这是怎样一位诗人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 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 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身世如秋雨般凄凉,内心却落日般悲壮”(1978《热爱生命》)食指这位在痛苦吟哦中追问光明的诗人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五、能力拓展

  布置作业——青春时代写下的诗篇可能照亮你的一生,诗人食指用“美丽的雪花”、“凝露的枯藤”、“孩子的笔体”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写下“相信未来”呢?请仿写《相信未来》前3小节,写一首小诗,寄托你的情思,表达你的人生追求。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篇7

  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一、学习目标:

  (1)诵读文本,赏析诗歌的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

  (2)掌握鉴赏诗句的方法和艺术技巧;

  (3)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 1 )通过赏析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内涵;

  ( 2 )学习本诗抒发情感的艺术技巧。

  三、学习流程

  模块一、情境引读

  1、文学常识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了解作者和该诗创作的背景。

  (1) 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使用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 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暗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3)同学们还能搜集一些有关作家和该诗创作的背景吗?如果有,请摘抄在下边横线上或摘抄本上。

  2、基础知识

  请同学们在文中标注重点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灰烬(    )    摇曳(    )    笔杆(    )

  给以(    )    给予(    )    脊骨(    )   

  模块二、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反复吟诵品味诗文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寻找正确表达作品情感与自己阅读感受的声音形式。

  注意:参照课本第10页活动体验4  示例

  以适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背诵全诗或自己喜欢的节段。

  2、请同学们讨论交流朗读的语气和节奏,并阐明自己的理由。

  3、同学们反复吟诵诗文,写出该诗的主旨句。

  主旨:                                                   

  模块三、重点研讨

  :

  一、 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1)解读意象

  仔细阅读第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第1节:

  蜘蛛网        

  炉台          

  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     

  第2节:

  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      

  鲜花           

  凝露的枯藤     

  第5节 :腐烂的皮肉      

  第6节: 脊骨            

  【讨论交流】

  同学们对以上诗歌意象内涵的理解懂了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么?有疑问的同学提出自己的问题,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师生之间交流。

  (质疑交流)                                             

  (2)比喻的用法

  从修辞角度来看,诗歌的第3节运用了什么手法?同学们讨论交流。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只温暖漂亮的笔杆

  全节的意思是:

  。

  【讨论交流】同学们对此处修辞手法的理解清楚了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么?有疑问的同学提出自己的问题,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师生之间交流。

  (3)研讨主旨

  1、通过吟诵和朗读,我们逐渐走进了似的意境之中,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请同学写在下边横线上。

  诗歌的主旨:                                                     

  2、诗人在诗中反复阐明“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是否意味着对现在的否定?诗中有没有写“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前边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讨论交流。

  【提示】 “蜘蛛网”“深秋的露水”“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情怀”“枯藤”。这一系列的意象,都形象地反映了怎样的现实?

  【补充资料】在“文革”那个黑暗的年代,有多少干部和普通知识分子在那个残酷的年代把自己“否定” 掉了   他们选择了轻生、自杀。如:1966年5月17日,邓拓服毒;1966年9月3日,傅雷夫妇在自家钢窗上吊死;1966年8月24日,中共一大代表李达自杀;1966年8月24日,老舍在北大投未名湖自尽;1967年2月,《红岩》作者罗光斌跳楼;1967年6月22日,食指的岳父、中共早期领导人李立三服毒;1968年4月22日,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跳楼,随后他的另一儿子郭民英也自杀;1968年8月12日,周瘦鹃跳井;1971年1月13日,闻捷打开煤气自杀……这样黑暗的年代令人是多么的无奈、无助!这样的心境,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诗人对这样黑暗、无奈、无助的现实批判、否定的同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相信未来” 。

  3、请同学们深思一下,“相信未来”中的“未来”是指什么?                 

  “未来”:                                            。

  4、“眼睛”有什么特点?结合诗文概括其内涵。

  “眼睛”的内涵:                                              

  【讨论交流】请同学们联系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谈谈这种无奈、无助中的固执的信仰。

  人物事例:                                                        

  5、同学们再读诗文四至七节,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6、同学们,诗人喊出的话语在当时看来透着孩子的天真和盲目,但却感动和温暖了一大批人,再读诗文,谈谈这首诗的色调。江青说这首诗是“灰色”的,你有何见解?如何理解“相信未来”?

  个人见解:                                                     

  。

  二、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1、请同学们从诗歌表现形式上分析该诗有什么特色?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

  艺术特色:                                               

  作用:                                                     

  。

  【提示】结合本诗前三节。

  2、从修辞角度上谈谈本诗的特点,(前边已做了分析,同学们再做归纳总结)。

  修辞:                                                            

  3、 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节,体会该节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特点:                                                           

  作用:                                                           

  【提示】从句式、节奏上感受分析。

  模块四、应用拓展

  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的1979年,诗人写下了堪成是《相信未来》姊妹篇的《热爱生命》。他们影响了整个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的活下去。诗人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著和热烈,以一种近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愈挫愈奋,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请同学们反复吟诵《热爱生命》,感受诗人深沉而炽热的情感。鉴赏该诗的艺术特色。

  情感内容:                                               

  艺术特色:                                                         

  《热爱生命》

  食指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的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幕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会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刻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惜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到冬天风雪中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是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命运挑战的个性,

  虽是屡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教学反思:

  答案:

  模块一:2、基础知识(注音):jìn  yè gǎn 

  gěi  jǐ jǐgǔ

  模块二:整体感知 3、主旨:相信未来

  模块三:

  蜘蛛网         黑暗势力

  炉台           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      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      美丽的火花

  紫葡萄          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       失望的眼泪

  鲜花            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      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腐烂的皮肉       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脊骨             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讨论交流 :手指——像涌向天边排浪的手指

  手掌——像托住太阳的手掌

  笔杆——像温暖漂亮的笔杆的曙光

  研讨主旨:1、主旨——相信未来

  2、略。

  3、指未来人们的眼睛

  4、热情、客观、公正的评价

  5、略。

  6、参考答案:不是看灰色的,是绿色的 ——它是生命的赞歌,是通向未来之路的进行曲。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1、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2、略。

  3、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地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模块四:答案略。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篇8

  教学大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赏析当代诗歌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活动体验法

  注意问题:

  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二、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决心战斗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二)表现形式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五、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六、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七、学生提疑,师生交流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篇9

  教学目标:

  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2.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活动体验法注意问题: 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 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二、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要求:

  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明确:课文基本结构: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痛斥现实)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未来)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决心战斗)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明确: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表现形式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五、讨论交流,自由欣赏注意:

  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六、组织朗读,加深体验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七、学生质疑,师生交流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八、板书

  由诗而歌,走进诗人 相信未来个性高尚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