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反思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反思

仰面清风 点赞 分享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反思

研究性学习是当今基础教育中最热门的话题,笔者在执教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三年中尝试将研究性学习方法渗透在平时的学科教学中。在实验过程中,既有收获又有困惑,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具体作法和思考。
  一、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
  (一)研究教材,深究文本蕴义
  1、研究教材,鼓励多元解读
  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积累优秀语言的材料,同时,还带给学生一个个美妙的意境,让他们从中或培养想像力和对文学语言的感知力,或激发他们对未知领域的积极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首先可以指导学生研究教材,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选取不同视角去挖掘教材蕴含的意义。比如,阅读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有的同学被作者清新典雅、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打动,他们的研究专题的就是《优美的文辞,隽永的意味》;有的同学对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神韵的手法非常欣赏,他们的研究专题就是《一切景语即情语——谈散文创作中的情景交融》;有的同学思路很开阔,从郁先生笔下的“秋”联想到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们对“秋”的钟情,他们的研究专题是《秋,怎一个“愁”字了得》;有些文学素养较高、思想深刻的同学从文中读到了作者的平民意识,感到了一重文化气息,他们的研究专题是《从〈故都的秋〉感受人文精神》等等,通过对教材的钻研,同学们挖掘出了教材的研究价值,提高和强化了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
  每一种文学样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每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对作品进行研究。像小说,我们可以扣住人物的形象、环境、语言、主题做研究,通过发掘作品的典型性来理解作品,从而磨练鉴赏能力。像诗歌,我们可以扣住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歌蕴含的感情、诗歌塑造的抒情形象、诗歌的意境、诗歌的表现手法、诗人的创作风格、诗歌的流派、诗歌的诵读、诗歌的发展等方面去挖掘研究价值,抓住诗歌的基本特点去研究诗歌,切实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我们的教材汇集了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精品,它们文质兼美,可圈可点之处比比皆是。只要用心去读,何愁找不到值得的研究的东西呢?
  2、想方设法,激发兴趣
  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
  以情引趣。文学作品总带有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师注重建立“情绪潮”才能使整个教育过程弥漫着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气氛,并浓化信息的感情色彩,不把知识讲成冷冰冰的真理。一个精心设计的开场白,一个巧妙的切入口,一张从前的照片,一曲熟悉的音乐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都能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让他们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确定研究的课题。
  以问激趣。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创设“问题情境”,要依循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的内在联系,层层设疑,环环紧扣,以时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多多思考,并使学生保持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如讲《祝福》时,诸如“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死时多大年纪?她好吃懒做、体弱多病吗?”“为什么勤劳能干、身体强壮、正值壮年的祥林嫂会穷死、饿死、冻死呢?”“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对揭示主题有什么作用?”一连串的问题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要解决问题就必须研究教材。问题,是不断推进学生自己研究文本的重要动力。
  求异促趣。阅读审美学认为:文本是处于潜在状态的,其意义的生成与开发,有待文本与读者的“双向交流”,因而优秀作品是不会把话说尽的,往往要留下“空白”,召唤人们参与其中去“填补”。正是由于有了读者的“再创造”的空间,文本才能读出新的生命。这样很自然地就会赋予作品更多的意义和解释。以往的阅读教学,常常是教师宣讲文本,把老师和教参对文本的理解硬塞给学生,将答案定于一尊,不能越雷池半步,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兴趣无从谈起。现在老师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同学们可以凭借个体审美经验参与作品诠释,拓宽思路,发表见解。比如,《雷雨》中的侍萍,历来都被认为是一个正面的、受伤害的、令人同情的妇女形象,有的同学却有不同看法,觉得侍萍的悲剧命运与她个人的抉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她吞食的是自己种下的苦果,因为她当时选择周朴园的时候,可能是贪图周家的钱财或是喜爱周朴园的外表,而容忍周朴园的自私和冷酷,最后被自私和冷酷的周朴园抛弃,我们不需要对她寄予太多的同情。这一与传统看法不同的见解激活了全班同学们的思维,同学们纷纷开动脑筋,有人说“爱情是盲目的,侍萍当初选择周朴园只是因为爱,爱没有过错”;有人说“侍萍有点像现在‘傍大款’的女孩,她与周朴园没名没分,居然为他生下了两个孩子,她图什么?”;有人说“侍萍与‘傍大款’的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他最终也没有接受周朴园的钱”……老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种不同的意见,适当加以点拨,同学们纷纷把自己的主观认识注入到课文(文本)中去,他们的思维活跃了,求知欲望被激发,对文本的研究兴趣也高涨起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