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利用网络载体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利用网络载体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仰面清风 点赞 分享
利用网络载体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微信扫码分享

利用网络载体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9:36:12利用校园网络载体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今天的学生都已习惯于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娱乐、交流和学习。网络上无限自由的空间和超现实的虚拟世界强烈的吸引着追求自由、独立和个性的当代青少年,网络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学生的成长及其思想和行为,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作为人类文明奠基石的教育事业在育人事业的德育上,培养人的科学精神的同时,更注重人文关怀,教育要以人为本,德育更要以人为本。这是网络时代的要求。网络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德育环境。网络是自由的、虚拟的,容易使人忘记现实社会的责任与道德要求,网络又是开放的、隐匿的,任何思想观点可以在此公布;而参与其中的人是现实的,一些同学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成为其牺牲品。因此引入学校网络德育具有必要性。因此在网络德育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学生是主体。德育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学校网络德育正是一种学生感兴趣的德育手段。

网络德育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网络文化越来越多地介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实施有效的监管,正成为学校德育亟需解决的问题。面对网络时代,传统的德育理念和手段已力不从心。传统德育的六个不足 :

1、在于学校德育目标抽象、形式呆板,要求高、难,教师难以操作、难以落实。

2、德育内容空而枯燥,且没有固定的教材、教纲,随意性极大,其实施依赖教师本身的经验积累和认知水平。一旦与教学时间冲突,德育只能让位,呈现出过强的弹性和“软任务”特点,就象人们常说的那样“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有冲突不要”,从观念上对德育都不重视。

3、德育效果的检测上,标准不好把握,定性居多,定量较少,且周期性长,很难及时反馈。在工作的指导上往往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不具科学性。

4、德育对象的水平、能力以及所处的社会、家庭及生活环境各有不同,千姿百态,加之多元性的社会生活、文化的冲击,传统德育无法对学生个体营造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德育空间,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力呈逐年减弱的趋势,这给学校德育提出严峻的挑战。

5、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德育立体网络的构建上,目前还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最多不过是在初步探索,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不作为,致使德育网络构建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6、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勿视学生个体的需要,不重视对青少年的德育心理研究,形式、内容、方法、手段等让他们难以接受,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即勿视了对人本身的关怀。

校园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相比,主要有如下特点:

1、开放性:网络是开放的,开放的网络必将改变德育工作的时空。受教育的人数、时间、地点不再受限制。因此,网络德育是一种真正的开放式德育。

2、交互性:网络的交互,分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实时交互又分两种,一种是人与人交互,另一种是人机交互。前者是指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双向交流;后者是指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由机器提问或解答,实现人机对话(开天辟地中的问题)。非实时交互是指人们通过E-mail、电子公告板、留言板等来相互传递信息。

3、趣味性: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网络德育也使学生变得轻松起来,这里看不到老师严厉的面孔,听不到老师唾沫横飞的说教。学生可通过德育课件(CAI)来感受德育内容,甚至可以通过游戏来体验。

4、预见性:网络德育的预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设计模拟现实的德育仿真实验,二是由德育管理者和教育者针对某一主题设计虚拟环境,让受教育者进入活动,根据活动者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导出最终结果,受教育者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这些都是现行德育无法做到的。例如,"毒品的危害"、"犯罪的后果"、"不要自杀"等主题,能让学生去实验吗?

5、能动性:学生对世界的每一点独特体认都会通过网络这个全新的时空体显现出来,再通过网络这个媒介来传播出去。学生会及时收集反馈回的信息,改正自己思想中的错误因素,提升个体的道德素养。在网络上开展德育工作,受教育者是自由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德育内容,而不是由教育者指定和强迫他们去受什么样的教育。这样更容易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更容易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也更有利于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因而也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如何借鉴和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要素,整合网络健康有价值的资源,利用校园网平台,构建适合地域特色的校园德育教育环境,这是非常值得研究也必须研究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 “在校园网络环境下进行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的课题,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研究内容与目标

1.网络时代教师应具备的素养研究。

(1)敏锐的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使学生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

(2)具备善于运用新知识,探索新领域,使德育创新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的能力;

(3)具备善于创造新方法,总结新经验,从而使德育创新教育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能力。

(4)强烈的网络社区参与意识, 扩大网络文化教育影响;

(5)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敏感性与发展预测能力;

(6)资源的收集与管理能力,

(7)团队协作能力

2.网络条件下,德育理论创新研究

3.寻找校园网络与德育教育的衔接点研究。

传统德育教育随着社会网络化趋势的不断发展,面临了新的挑战:

从德育的主体来看,传统德育存在四多四不够:即管事多,管人不够;研究事多,研究人不够;教育外化过程多,内化过程不够;抓共性多;抓个性不够。也就是说,传统德育只是从德育的本身和外在的部分事例来分析,忽视了人作为主体的事实,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过去只注重研究国家的需要、教师的需要、没有把外化教育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教育,脱离了学生的需要,见不到实效。

从德育的实施手段来看,我国传统中小学德育的方法单一,主要依赖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由于一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成绩论英雄的观念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行为手段。把认识型课程误为知识型课程,违背了德育在于引导学生道德修养、情感体验的内在要求和目标。 而校园网络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1)资源优化,便于管理

(2)表现形式多样化,互动性强

(3)参与面广,实用性强

    因此,构建校园网络环境下全新的德育手段,即网络环境下的网络德育是势在必行的。

4.构建以校园网络为依托的现代化德育教育平台

(1)搭建网络平台的框架

(2)建立网络德育资源管理小组

(3)如何使网络平台成为德育教育场所

预期目标:

1.通过德育教育平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教师教育观.学生观;

2.通过平台资源的共享、运用,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德育教育网络平台成为校园德育教育最重要的载体。

3.实践并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网络德育基础理论和操作方法。

.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初期实践与准备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8月)

1.          搭建校园网平台,充入资源,开通电子阅览,BBS交流台,全校各班安装完毕多媒体演示系统,心辅热线,完成可让全校学生分时分批一人一机对话的网络场地等。

2.          调查师生对校园网了解.信赖以及思想.心理现状等情况。

3.          构建校园德育网络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4.          组建课题小组,进行初期实践。

(二)整合充实与实践阶段(2005年9月---2006年4月)

1.          成立该课题研究核心小组,明确分工。

2.          搜索资料,进行课题的不可行性分析,起草课题方案。

3.          邀请专家指导,理论学习,步骤实践。

4.          建立资源管理小组,策划交流.演示.实践途径等。

5.          基本健全校园网平台可供教育的子系统。

6.          个案.不同层面学生思想动态追踪调查纪录等。

7.          课题实践工作阶段性分析.总结.研讨。

(三)反思总结阶段(2006年3月---2006年12月)

1.          课题实践取得的德育成效归集,师生家长(全体)心语,

2.          收集该课题实践过程中对师生的负面影响,精炼方案。

3.          健全校园网德育载体,全面实践。

完成结题报告.成果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利用网络载体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