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胡同文化课堂实录

胡同文化课堂实录

看似乖巧 点赞 分享
胡同文化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胡同文化课堂实录



生:(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想法? 

生:想啊。 

师:你们猜,我会同意哪些组的发言? 

生:(议论) 

师:我感觉啊,韩彗丰同学很像一位语言的鉴赏家啊,假使我要能够理解到这种程度,也要花很长一段时间。 

(多媒体屏示字幕:1、朴素亲切 2、简洁,口语化 3、典雅别致) 

同学们不要看你的说法与我的不太一样就焦急,我看同学们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即使高考答题,对你们的答案,老师也不会扣分了。同学们的讨论已经把很多主要意思都表达清楚了。 

我在这里补充一点,关于语言的简洁,既体现在引叙的材料的典型性上,如表现北京人的方任意识,用二位老人床头对话“东去”“西去”的对白,如果是斜街,则一定会表明叫“斜街”等,还表现在全篇文章里多用短句,使文章显得简洁。关于语言的“高雅”,我更正为“典雅”,正象韩彗丰同学所找的依据“西风残照……”一段,四字一句,语言流畅,语气贯通,古朴典雅,充分表现出作家的古典文学修养。 

请看这些句子的出处 

屏示: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唐•李白《忆秦娥》)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唐•白居易《琵琶行》)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 



同学们,汪曾祺先生用朴素简洁的文笔表达了他对胡同文化的留恋与对胡同文化走向衰亡的理性认识。那么,我们的同学如何看胡同文化呢,它与取而代之的“高楼文化”比较,你更喜欢什么?或者你有什么看法呢?做一个小调查,你认为“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比较,哪一种更优一些? 

生:(举手) 

师:好,因为第三、四组认同胡同文化的多一些,我就给全班划分为二个“派别”,就是“胡同派”和“高楼派”吧。(生笑)作者这样看胡同文化,对照课文,想一下,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哪一个更有优势,各自有什么弱势,给你们3分钟时间准备,怎么样? 

生:好(看书讨论3分钟)。 

师:胡同文化,有代表发言吗? 

生1:胡同文化有优势,很热闹,人的距离近,大家能够不约而同地会鸟,喝酒,下棋。 

师:“高楼”注意听人家的发言,以利于反驳啊。 

生1:那二位对那一段打小姑娘的事情的态度,就是住了“高楼”的缘故,所以不管闲事了。 

师:噢,他们如果住了胡同就不会是这样的态度了,是吗? 

生2:还有,胡同里没有车水马龙,远离了热闹。 

师:噢,你说的是环境安静。 

生2:胡同有很典雅的感觉。 

师:高楼派? 

生3:刚才他们说的不管闲事的二位老人原是住在胡同的,与高楼无关。 

生2:不是,他们中有团结,文明的精神传统,我们还要这种传统,而且要发场。 

生4:“我是高楼派,首先,高楼是科技发达的象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齐声):哇——(欢呼鼓掌) 

师:你说高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发言好有高度啊! 

生4:住高楼的人思想就应该进步一些。 

师:那你认为,住高楼的人就应该管一管打小姑娘的事,住胡同的人就可以不管。所以,住胡同的人就说,让他道歉没有理由,那同一个事例怎么证明相反的观点? 

生5:(举手) 

师:请。 

生5:我觉得,这是不同的生产力背景下发生的事。 

生(齐呼)哇! 

师:你又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啊。 

生6:我认为高楼文化是胡同文化发展过来的。 

师:你是哪一派的? 

生6:中间派的。 

生:(齐笑) 

生6:高楼文化是历史走过来形成的。并不代表高楼文化好。胡同文化使人与人之间有一堵墙,课文里说到,邻里之间,过往不多;高楼文化有一点进化,二者各有优缺点。即高楼使人们之间的墙越来越厚,邻里之间交往更少了。这二者都不很好。但这些是人造成的,不是环境造成的。 

师:你认为,不论什么文化,关键在人,是吗? 

生6:是的。 

师:你看问题似乎站得得更高一些! 

生7:这二种文化都画地为牢。胡同画出的是四合院,书中说他们各人自扫门前雪,而高楼则切分为每一户人家。我也认为这是历史发展成这样了。人们之间隔膜深了。按照“天下为公”的说法,我不认为高楼好,我不希望有这样的文化,还是自然一些好。我想穴居也好,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多提防,夜里睡觉可以不用关门;用现在流行的睡袋也好。如果硬要选择,我选择穴居文化了。 

师:很有“老庄”风格啊。 

生7:我希望过小国寡民的生活,希望人们有交往也有能独立的空间,人要少一些。人多麻烦多。 

师:你是国家未来的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的很好人选啊。(众生笑,鼓掌) 

师:同学们发言有理有据,条分缕析。请接着来。 

生8:刚才王典的说法太理论化,不可能实现的。 

生9:我是中间派的。我赞同孙枫的观点,有人曾说,在城市这所用钢筋混凝土灌注的人性的沙漠上,我感到十分的孤独和无助。但高楼为什么代替了胡同?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胡同里的人很清闲,年老的摇一把蒲扇,年青人无所事事去会鸟,生活节奏缓慢,不合现代生活的节拍,所以被高楼取代了。但进步的文化也是双面剑,至于为什么,我目前也说清楚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胡同文化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