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无风无月 点赞 分享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微信扫码分享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通用13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课文先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的事:“我”看到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阅读了叶老的简短评语,对叶老的人品产生了初步印象,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然后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一

  我们常说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过程,评价一节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看学生从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从本节课看,教师教会学生的是品词析句,积累语言的好办法,带给学生的是阅读和言语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是在愉悦的情境中,在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对话中完成和实现的。

  1,揭题激兴:让学生从以前学过的叶老的作品《爬山虎的脚》引入,欣赏其中精彩的片断,不仅让学生感受叶老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驾驭语言的高超水平,还能唤起学生的感情积累,然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课题对本文内容进行推测,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为新授课作出良好的铺垫。

  2,初读晓意。这块环节我还安排了生字新词的教学,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词语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会读会认,还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地理解词语意思的习惯。其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常用的手法。在本课,我重点抓住"推荐"一词的理解,从而体现词不离句的思想。

  3,细读明理:将课文分为"修改作文"和"邀请做客"两个部分来学习,体会作文修改之道,感受叶老先生的人品。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品味叶老对肖复兴文章的批改,再通过谈感想,朗读等方式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叶老不仅是文学的大师,其人品更是堪称楷模。

  4,质疑课题,小结激趣,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很好的铺垫。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教学中我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体会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从而明白写作和做人的道理。

  练习的设计是教师给学生创造的又一个语言训练的机会。既是对教学内容的一次小结,又利于搜集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悬念的设置,费时不多,但却是必要而且心须的,教师巧妙设计的两个联想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内容,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成为一个整体。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二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写的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关怀教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事。课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凭借教材,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教材中,作者在叙述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时,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体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在教学中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让学生体会如何作文,更让学生体会如何做人。

  二、抓住重点,实现教学方式的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教材内容的重点非常突出:从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中,可以领悟到如何作文,还可以体会到叶老做事的认真与平和;从"我"到叶老家做客这件事中,可以感受到叶老的亲切与质朴,也可以感受到叶老对"我"的期待,信心和力量。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或课后练习,如"读了课文我很受启发,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体会",引导学生多角度地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整合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教材与多种文本的有机融合。

  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充分运用已有的资源,如:《一张画像》的原文及修改文,把语文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其他相关文本,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在开放中丰富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预设是美好的,课堂是遗憾的。今天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学生不在状态,游离于课堂之外,致使课堂感悟不深,教师教学吃力。其次,本课时另一遗憾的地方是教学时间不够,这与我的课堂教学机智不够有关。在王科文提出:"从这里我看到了叶老的认真平和温暖。"时,我没有抓住这次机会,顺势而下:"丛哪里看出来的呢"引导学生抓住文本感悟理解,而是再让一位学生继续说,浪费了很多时间。另一个原因是与我设计时只关注了内容,脱离了学生实际有关。我们班的学生学习基础差,课前预习习惯差,平常我要用三课时来上的课,在本次设计中我只用了两课时,使之原本丰富的词语教学时间大大缩短了。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三

  人教版第七册第七单元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课文,其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使作者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在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一、设置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满墙的爬山虎让学生回忆,问: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想到了学过的课文《爬山虎的脚》。”我便顺势出示《爬山虎的脚》中描写爬山虎样子的句子让学生读。谈话:“《爬山虎的脚》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他曾经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学青年的成长,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肖复兴就是其中一位。1992年,肖复兴为了怀念叶老先生写了一篇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边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质疑。改变了以往的谈话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叶圣陶先生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带着“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自主读课文。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对于很多学生提出“这篇文章是以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呢?”这个问题,我先以赞赏的神态肯定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扬了这位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进一步读书,学生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同学们或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各抒己见,讨论激烈,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作者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课题,既是对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的赞美,也是对具有高尚品格与情操的作家的赞美。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对叶老的怀念以及自己的决心,要像爬山虎那样,朝气蓬勃,不断攀登。在读中感悟,难点就被破解了。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观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深入理解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

  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4

  a级基础知识达标(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我会写(看拼音,写词语)(16分)

  tuī     jiàn

  yǎn    lián

  shān   diào

  guī     fàn

  zào     rè

  róng    qià

  huáng hūn

  kè     tīng

  二、小猴学样(照样子,加偏旁组新字并组词)(12分)

  例:火+(亻)=伙(伙伴)

  扁+( )=( )(  )  司+( )=( )(  )

  胡+( )=( )(  )  屋+( )=( )(  )

  三、我会填(按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刚进里院,一墙的   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    仿佛    ,阳

  光    ,像    ,闪烁着      。

  2、落日的余映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             ,

  如同                                 。

  3、在我的眼前,                           。

  四、写好钢笔字(6分)

  b级重点难点过关(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花落谁家(选词填空)(6分)

  亲热  亲密  亲切

  1、乡亲们围着子弟兵(  )地问寒问暖。

  2、叶老先生的(  )之中蕴含着认真。

  3、小红是我最(  )的朋友。

  二、啄木鸟门诊(修改病句)(16分)

  1、我们全校师生和班主任都参加了义务劳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老师的帮助,终于有了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乐园(28分)

  我们班的教鞭被一位同学不小心摔成两截,不能再使用了。老师上课时,只能用手在黑板上指指点点,很不方便。同学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都想为老师再做一根教鞭,可就是没材料,怎么办呢?

  上个星期天的上午,我做完作业,去王为群家里,想向他借一本书。我刚走到他家门口,听见里面有锯木头的声音。我想:大概是王为群的爸爸在做木工活吧!想着,我就从窗外向里看,原来,做木工活的竟是王为群。

  我想看个究竟,便不声不响地趴在窗外看。只见他锯呀锯,终于锯好了一根又细又长的木棍,又用锉刀锉平──这不是一根新教鞭吗?他的衣服上全是木屑,可他全然不顾。他又在教鞭的尾部钻了个小孔,系上一根红丝带。

  星期一早上,我来到学校,看见讲台桌上放着一根崭新的教鞭。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询问是谁干的好事。

  我知道王为群的脾气:做了好事不愿意讲。为了保密,我没有给他声张出去。

  1、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将短文分成三个大段,用“∥”表示。(18分)

  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星期一早上,王为群是怎样想,怎么做的?写下来:(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

  猜一猜:

  从前,有个人在十字路口开了一个店。为了揽生意,店主在店前挂了一块很大的招牌。上面写到“月挂半边天,嫦娥伴子眠,酉时天下雨,读书不必言。”请问这家小店经营的是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5

  上次试教后,感觉真的`不会上课了。怀疑自己的能力,究竟还会不会上课?于是,重新研读文本,对教学流程作充分的预设。

  引课部分,我直接导入叶圣陶先生的简介,走入课文。简洁,直奔文本。因为实在想不出花里胡梢的导课,还是简简单单才是真吧!

  虽是第一课时,按照一般的流程,应该是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昨天,我在熟悉教案时,想到上次试教时,这部分时间花费很多,何不把它移到课外,让学生在预习时就做好这项工作呢!于是,临时改变策略,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改成了检查预习成果。我主要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特别是几句长句子,比较拗口;其次检查,读懂了什么,作适当的批注。这样在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第三,学贵有疑,引导学生预习时,提出问题。今天在课堂上,我就这样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学生的感悟和问题,表达了他们的理解和疑问。其中的几个问题抓住了文章的难点,体现出了学生在预习时的思维火花。如能长此以往的做好预习工作,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在课堂上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这也是,我以后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一种习惯。

  正如学生所提的问题。课文主要叙事,为什么要以爬山虎为题,课文中还有好几句是写爬山虎的,这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关注到了这一点,我的教学也应该以此为重点。但要理解这些内容,又必须在理解叙事部分内容之后,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之后,有了感情的积淀,才能水到渠成理解爬山虎背后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

  其次,课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点。具体事实+心理感受的写作特点,修改作文的方法,语句上的修改,这些都对学生的习作也有所启迪。因而我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就锁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学习上。同时,确定了语言的训练点,小练笔──“具体事实与心里感受”相结合的写法,考虑到小练笔的内容,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为深化主题服务,于是安排了叶至善先生为作者改写作文的练笔内容。学生写的也非常精彩。摘录几句如下: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春风拂面”,让学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读。学生在“密密麻麻”“到处”中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在字词句的修改中,学生感受到叶老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评语中,让学生感受到叶老的平和,以及对一名文学爱好者的鼓励和殷切期望。这一股股暖流给予作者春风拂面的感觉,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回过头来,再看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还是有不少的缺点。

  其一,以读为本,自觉得读得还不够到位,特别是针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恰如其分的点评。功力不够。汗!

  ……

  当局着迷,旁观者清。敬请各位提出批评意见。不胜感激!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在体现创新教育的前提下,设计教案要明确一个目标:那就是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讨论,探究的场所,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人或事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的天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要达到上述的目的,教师就要舍得从讲台上走下来,把学生请上去,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少作主,重点,难点让学生商量决定.转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做法.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兴趣,课堂就活了,教师做到心里有数即可.比如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产生许多疑问,如果以学生的理解水平来衡量学生提出的问题,那么学生弄不明白的问题都可看成是重点,难点,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学的首要前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上完第二课时的时候,我的一个学生跑到办公室来跟我说:“老师,刚开始我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感觉没什么,你讲了之后我觉得有好多东西要学。”真是这样的!我用了三课时才上完,而且上完之后还经常有补充内容要讲,这不由得让我回过头来又好好地再看再想。的确,这篇课文包含了很多东西。

  首先是学习作文修改的方法。从叶老的修改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语句要怎样写才干净、不啰嗦;怎样用词才准确、符合实际;书面语言应如何规范使用。

  其次是学习课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景物抒发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景物所代表的象征意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肖复兴记忆里是永远挥抹不去的叶老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殷殷期待和热情鼓励。

  最重要的,是学习叶老先生的为人、为文。叶老先生的人品和文品是一致的:认真、平和,温暖如春风拂面;一丝不苟到一字、一句、一标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7

  【导入】

  (3分钟。)

  1、(师指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不知道同学们学得怎么样。现在,欧老师就来考一考大家。(课题后加共横线变成补充句子的练习题)谁能补充这个句子?

  2、生根据一课时了解的内容补充句子。多应会补充爬山虎的绿、美。

  【学习】

  一、美丽

  (7分钟。)

  1、多美的爬山虎呀!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课文具体描写爬山虎美和绿的句子?

  (生勾句。)

  2、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订证是否勾正确)其他同学赶紧对照一下。

  3、这么绿、这么美的爬山虎,你认为该怎么读呢?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赶紧试试吧。(生自由读)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抽生读)你从他朗读的哪些地方感受出了美?(生生评、师生评、自评)你觉得怎么读才能感觉出绿与美?(师可范读)他们都读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二、人品

  (10分钟。)

  1、课文两次具体描写了爬山虎,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当时的我心情如何?

  (分别学习6和8自然段。)

  (学生回答我的心情:意外、高兴、忐忑不安、温暖、幸福。)

  2、这时我的心情又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感受:跳跃、迷离、浓浓……)

  3、现在,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进一步了解了。巧妙地运用课文词句,结合作者当时的心情,相信你所补充的句子一定会更精彩。

  (学生结合作者心情,再次补充句子。)

  4、通过你们精彩的描述,我觉得这片爬山虎真的是更美了。不知道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让我再陶醉一次呢?我们一块来读一读吧!(指导朗读6~9段)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如此愉快了。这的确是一份多么沉郁的忘年友谊呀!这,就是叶圣陶老先生对人的态度。

  板书:

  人品

  三、文品

  (7分钟。)

  1、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如此美丽,时常引起我无限的遐想和追忆。我到底想到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的前半部分,相信你一定能填写出更精彩的句子的。

  2、(学生填句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引学)你从哪里感受出叶圣陶老先生的认真的?请大家看130页。资料袋里就有《一幅画像》这篇文章的片断。谁也有这样的感受?快说说吧!

  3、是啊,仅仅是一个素未谋面的初中生的作文,叶圣陶老先生却也改得如此认真。那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让我知道,这就是他对待文学的态度。

  板书:

  文品

  四、勉励

  (5分钟。)

  感受到了叶老先生的……谁还能根据课文前半部分的其它内容继续填写这个句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板书:勉励我)( cai 出示评语)让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此时的我会想些什么?

  (学生答我的想法。)

  五、提升

  (8分钟。)

  1、叶圣陶老先生用他的认真与鼓励深深地影响着我,直到后来我真正成长为一名作家。( cai 肖复兴简介,学生自由读)或许,在我的文学生涯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每次我都会想起──(师引生答)于是我又拥有了徜徉于文学殿堂的无尽动力。

  2、师引读最后一段: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

  3、对,这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发表的感叹。( cai 出示句子,生齐读)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4、同学们,还记得刚才的学习吗?我们知道爬山虎的绿表现出它的勃勃生机,包含着作者愉快的心情。此时,你认为这个“绿”还有什么意思?(结合小结完成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永远勉励着我,让我也要拥有像叶圣陶老先生那样的文品与人品。

  【小结】

  今天我们透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感受到了叶圣陶老先生对下一代的无限关爱。留心你身边那平凡的事物吧,或许你也能从中感受到存在于你身上的那一份关爱与勉励!

  【板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

  勉励我

  文品 人品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8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邀请做客”,感受叶老先生的亲切、质朴。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回忆了叶老先生和肖复兴之间的哪两件事?(结合回答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2、引读重点句:当时的作者并没有见过叶老先生的面,但他的脑海中已浮现出这样的印象: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板书:认真、平和)

  二、学习“邀请做客”:

  过渡:15岁那年暑假的一天,叶老先生邀请作者去他家做客。他有幸见到了这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这次会面,叶老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划出相关句子。

  1、交流汇报: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1)引导:同学们,好好读读这句话,你能成为作者的知音,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吗?(2)引导:怎样的两个人会在一起融洽地交谈?

  (3)引导:“心融化”了是什么意思?(内心深受感动)为什么作者的“心”会融化呢?

  (师板书:亲切、质朴)

  2、补充资料,拓展文本

  (1)同学们,叶老对“我”包含着怎样的期待呢?请你看课文插图,联系课文展开合理想象,来猜想一下叶老先生会对作者说哪些期待的话。

  (2)引读叶老期望的话:

  “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

  “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三、感悟“借景抒情”:

  (一)尝试命题,引导质疑:

  1、回顾要点: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明白了文章写了这样两件事——

  (结合板书,学生回答:修改文章/邀请做客)

  2、尝试命题:如果让你来给文章取个题目,你会取什么呢?

  3、引导质疑: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课文主要是写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事,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二)学习写景片段: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1)看,这就是爬山虎。看到这满墙一大片绿绿的爬山虎,你有什么感受?

  (2)我们学过叶圣陶写的《爬山虎的脚》,描写的就是叶老自家院落里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诵几句。

  (3)肖复兴又是怎样来描写那一墙爬山虎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

  2、品味两句话:

  句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句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3、感悟“非凡”(出示句子):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1)理解“意义非凡”:如果在作者15岁那年,没发生这两件事,你认为作者的人生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要点归纳:是叶老先生改变了肖复兴的命运,引领他走上了辉煌的人生之路。)

  (2)补充资料,感受“非凡”:让我们来看看,那个夏天以后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

  4、理解题意:

  (1)至此,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师指题)来赞叶老——(师指板书,生齐读:“认真、平和,亲切、质朴”“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

  (2)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蕴含了更深的含义。

  出示最后两句话,生齐读: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3)解读“绿”:指名读题

  这句话又蕴涵着什么深刻含义吗?请同学们自由谈谈自己的理解。

  四、深化文本:

  1、补充资料:

  教师讲述:叶老就是这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他老人家不仅仅只关心过肖复兴,他还热情关怀许许多多的文学青年,通过书信,通过娓娓的言谈,以他创办的的刊物,影响、发现、培养了如茅盾、丁玲等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巨人。因此,他老人家被誉为“文坛伯乐”、“感动中国的作家”。

  2、写话:面对这位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老人,我们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3、阅读积累:

  推荐阅读:《我教儿子学作文》(肖复兴著)。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9

  教学目标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本课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课文写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是叶老先生家院墙上的爬山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发生在叶老先生家里的一件事,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给作者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为什么这件事对作者的影响这么大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让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词。

  (三)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较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准这些生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删”:sh1n是翘舌音,不要读成s1n。“篇”、“荐”、“颠”、“蕴”、“堪”都是前鼻音,要注意读准。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12个生字。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的练习。如:填表,按要求给生字分类。

  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诀”,左边是“讠”,右边是“ ”,合起来是“诀”。在书写时要注意“ ”的一捺,不要写成一点。“篇”字,可以用复习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如:“遍、偏”等。另外,“沫”和“味”字形相近,但要注意区别,“沫”字右半部是“末”,不是“未”,不要写错。“荐”字下半部是“存”,不要错写成“在”,“洽”和“给”等字形;都要注意分辨,不要写错。

  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说出在预习课文时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教师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以“匪”字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匪”在课文中组成新词是“受益匪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匪”字作为加粗的字,在字典中“匪”字的解释同“非”,而“非”在字典中有多种解释,这是汉语中的一字多义现象,结合词义,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在这个词中“匪”应解释为“不是”。那么,课文中写作者的作文,被叶圣陶先生修改后,使自己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受益匪浅”这个词,应理解为:受到的好处不浅。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师教给的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逐个弄明白。

  ③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推荐:把好的人或事物向别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

  典雅:优美不粗俗。

  秘诀:能解决问题的不公开的巧妙的办法。

  蕴含:包含。

  受益匪浅:得到的好处不少。

  堪称楷模:可以称作为榜样、模范。

  (四)造句练习。

  1.受益匪浅——

  2.堪称楷模——

  (造句的步骤:第一步,在造句前,老师应让学生弄清词语的意思,包括词语的本义和在课文中的意思。第二步:找到课文中带有“受益匪浅”“堪称楷模”的句子,先读懂,然后分析句式。第三步:仿照文中的句式练习造句。)

  (谁)受益匪浅(为什么)。

  (谁)(为什么)堪称楷模。

  (五)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体会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对小作者的教育和影响。

  (二)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课文讲的是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时间是1963年,当时“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3.给课文分段,说一说各段的主要意思。全文可以分为三段。第1段(1~4自然段)讲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第2段(5~10自然段)讲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第3段(11自然段)讲这件事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课文一开始写老师把那个大本递给“我”,“我”打开本一看,一下子愣住了,为什么?

  (因为当小作者翻到自己那篇作文后,看到了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密密麻麻的小字,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2.“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受益匪浅”,就是受益不浅。“隔岸观火”,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这句话前半句是说“我”从这件事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后半句是说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是“我”自己的作文,所以感受特别深,受到的教育也特别深。)

  3.“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读这个句子,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这是作者看到叶老先生对自己作文认真修改后的具体感受。“大气候”指有大的作为。“难成大气候”,就是不可能有大的作为。这句话从两个方面具体写了所受到的教益。一是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做学问应有的态度。而这两点相比之下第二方面的启发和教育更为重要。使自己认识到从事文学事业是很艰巨的,必须下大力气,具有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否则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4.叶圣陶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怎样的评语?评语的含义是什么?

  (让学生读出评语的内容并体会评语的含义。叶圣陶先生的评语,虽然只有两句话,但内涵丰富。首先指出作者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并指出了写得亲切自然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也就是写得不抽象,不空洞,二是“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说明小作者对所写的事情很熟悉,有真情实感。这短短的几句评语,是对小作者的鼓励,也是对怎样写好作文的指点。)

  5.让学生有语气地朗读下面的一段课文:“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时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读后说说这段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蜚声”,扬名,很有名望。“文坛”,指文艺界。“蜚声国内外文坛”,就是在国内外的文艺界都很有名气。15岁的“我”受到这样一位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当然很激动。”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形象地写出了当时那种无比激动、充满信心和幻想的心情。这段话充分表达了“我”在读完叶圣陶先生评语后那种无比激动、无比喜悦、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幻想的思想感情。)

  6.小作者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时,课文中几次写到“我”注意到叶老先生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为什么要写这些?

  (“我”两次注意到叶老先生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一是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二是黄昏时,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爬山虎。因为小作者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这篇课文,印象很深,看到眼前的这种美丽的景色,小作者情不自禁地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从叶圣陶先生“笑着点点头”可以看出,那篇课文里写的就是自家院子里每天都能见到的爬山虎,使小作者知道了他对它们非常熟悉,而且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要写这些。)

  (三)总结:

  大家对课文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交流。从发言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叶圣陶先生给小作者修改作文这件事,使小作者深受教育和启发。使他不仅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更主要的是认识到做学问应有的态度,认识到了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里。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考课后练习第2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课文,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仔细看图。

  1.让学生思考,然后说一说。

  (1)“我”到叶老先生家做客,感到“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大家感到亲切。”“我”是怎样产生这种感觉的?

  (课文中写到“叶小沫引我到客厅,叶老先生已在门口等候。”而且,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问过“我”的年龄后,还“笑着讲了句:‘你和小沫同龄呀!’”,所以小作者感到他“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

  (2)“我”到叶老先生家做客,“叶圣陶先生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或指南之类”这说明什么?

  (说明叶圣陶先生站得高,看得远,他没有就作文谈作文,他对爱好文学的青少年的期望是:“要多读各科的书”、“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这两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对爱好文学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2.让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结尾一段:“我应该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对于一个孩子平等真诚又宽厚期待的谈话,让我十五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那个夏天变长了。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1)说说文中加点语句的意思。

  (这些语句写出了通过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又邀“我”到家里做客这两件事,使“我”深受启发,使“我”认识到: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的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当时,“我”只有15岁,还是个孩子,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当然不可能很深刻,课文中写“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是恰如其分的。)

  (2)文章这样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课文这样结尾耐人寻味。最后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就是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自己前进。最后的这句话点明了题目。)

  (二)用笔画出课文中有关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的部分。

  (从“回到家……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1.让学生反复读这些语句,读懂后,说一说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为“我”修改作文的?

  2.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平时的作文实践,归纳出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①把用得不准确的词改准确,首先要注意题目。②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了。③把长句断成短句。④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⑤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更清楚完整。⑥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

  (三)总结。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0

  师:上文我们学到叶老先生认真、平和地帮一位初中生改作文,现在叶老又要请他去家里作客了,这是何等的荣幸。可是,作者明明是写记念叶老的文章,却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题目,现在请大家看第二大段,划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些爬山虎?

  (生默读第二大段,边看边划句子。)

  师:谁来读第一个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并请大家想一想,这几句话,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生: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茂盛。

  生:这个爬山虎很特别,会在夏天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师:是呀,你们想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生:作者的心情十分高兴,因为他是一个小小的初中生,竟会得到叶圣陶老先生的邀请,去他家作客,这是万分荣幸的事情。这个凉爽,实际上是作者的心情,而并非是爬山虎真的会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生:因为他们的地位太悬殊了,一个是一流的大教育家、大作家,一个是普通的初中生。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去邀请一个很普通的学生作客。不管是谁,心里都会感激动的。

  生:那倒过来说,如果作者心情不好,不管看到什么景色,都会觉得很烦的。

  师:是的,景色是根据人的心情来描写的。现在我们来看作者第二个描写爬山虎的地方。

  师:谁来把它找出来读一读,我们好好感受一下,作者这一回又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一生读,其余学生边默读边思考。)

  生:这回描写的爬山虎与上一次描写爬山虎有点儿不同,上回写的是顺路看到的,这回写的是在室内看到的。

  师:谁能说说到底不同在哪里?

  生:上回写的是零星的,这回写的是大片的。

  生:这次重在写颜色,浓浓的,像西湖的水一样。

  师:请大家再去好好默读一下,说说这颜色的描写,会不会与上面的对话描写不相符。

  生:是的,我是有点觉得突然冒出一句爬山虎的描写,这和赞美叶老有什么关系呢?我真有点搞不明白。

  生:我觉得是有关系,并且关系很大,浓浓的,像西湖的水,看起来是写爬山虎,实际上是写叶老这个人的学问深浓,知识像西湖水那样广博。

  生:是的,还虎虎有生气呢。

  生:这就是说,叶老虽然年纪大了,但学问深,精力仍很旺盛。

  生:我想起了一句诗:“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生:作者是花,叶老是绿叶,是叶老把他培育成了人才。

  师:是的,作者写绿叶,是说叶老甘当绿叶,为培养新人甘做人梯,这样的精神很伟大。

  师:谁来读第三个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想想为什么这样写。

  (一生读,其余学生默读思考。)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永远记在我的心里,讲得多好呀。名义上是写爬山虎,实际上是写作者永远记着他的这位扶他成才的恩师。

  师:如果你是文中的肖复兴,你会讲什么话呢?

  生:我会说,叶老先生,没有你的帮助,就成不了今天的我。

  生:叶老,你是一生遇到的最大恩人,我要以你为榜样,培养出大批的人才。

  师:讲得真好,不仅要自己成才,还要为祖国培养国家栋梁之材。

  生:我是渺小的,叶老才是伟大的,我虽然今天成了著名作家,但没有叶老,我是不能取得今天这样成就的。

  师:如果叶老今天还健在,看到肖复兴这样的文章,他会怎么说?

  生:如果我是叶老,我就会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生:为祖国培养人才,是我应尽的本份。

  师: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在你的生活中,谁对你有过帮助吗?请你也用你的笔,像肖复兴那样来写一写。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1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故事,25课向我们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故事。(出示课件)

  2、揭示课题。(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简单交流预习方法。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抽查个别词语的意思,并引导用词说话。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教师引导、小结。

  四、精读课文,品词析句。(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细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预设)

  (1)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我感到意外。

  (2)像见大人一样同我握手。

  (3)把我当作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2、交流描写爬山虎的几句话。

  3、画出句中的重点词,品词析句,比较体会,并结合朗读指导。

  4、说说写爬山虎的两段话有什么不同。(如:描写的时间不同等。)

  5、你知道作者笔下的爬山虎为什么这么美吗?(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

  6、练习、引导说话,小结学习内容。

  五、质疑问难,设置悬念。

  1、质疑、解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还有不理解的问题吗?

  2、设置悬念。

  (1)“修改作文”与爬山虎有怎样的关系?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教学反思: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这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对叶老家那一墙爬山虎进行描写的一段话。在备这节课时,我怨声载道:唉,这文章这么长,学生怎么理解呢?诸如“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当然包括篇头的那段话)的语句怎么引导学生理解呢?毫无信心的我终究还是上了“断头台”,本想自己这个“伯乐” 会因此“名落孙山”。岂料,故事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学生“超强”的理解能力,着实让我目瞪口呆。听听这些“文人”的理解吧:

  “写出了爬山虎绿,有生命,充满生机。”

  “作者觉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减少了许多,不仅因为一墙葱葱的爬山虎给人带来春天的气息,还因为此时作者应邀来到叶老先生家中,并受到热情的接待,她心中无比的激动与兴奋,自然感受不到夏日的炎热。”

  “阳光都变成绿色突出了爬山虎的.绿。”

  “联系上下文,我的体会是:作者因受叶老的指点和鼓励,内心充满了希望,他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信心。此时,在他的眼里一切都充满希望,以致于阳光也是绿的。”

  “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写出了爬山虎充满生命力。”

  “这些温柔的小精灵正如作者此时心中的信心一样,它在跳跃着,闪烁着光芒,在引导着、鼓励着小作者。”

  ……

  (回想当时的情形,真不知自己当时是怎么蒙混过关的。个个跃跃欲试。体会不谋而合的掌声雷鸣,体会有异的唇枪舌剑,好一个热闹场面。)

  这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段精彩的小插曲,它因孩子们的“出人意料”而光彩照人,深深地震撼了我的思想:

  孩子们,行!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难点:

  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4分钟)

  1、四十多年前,著名作家叶圣陶曾在《爬山虎的脚》中描写过自家院落里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本册课文第6课),(课件出示:爬山虎图片)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诵几句。

  2、课件出示: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伴随着柔和的音乐师生感情朗读)

  3、这是咱们前不久学过的《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那抹绿意。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有爬山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过渡:想知道作者肖复兴在文中写了什么吗?请大家打开书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叶老先生家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看看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0分钟)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就多读几遍。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在旁边做标记。

  2、学生自读。读完后检查词语(课件出示)说说自己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相机指导理解词语。

  3、你觉得文中有难读的地方吗?指名读。说说你为什么觉得难读。

  4、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板书: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

  5、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件事。

  三、深入研读,学习方法(25分钟)

  1、当肖复兴看到叶老先生给他修改好的那副文稿时,他第一眼看到了什么?指名读。

  课件出示: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2、在书上画下来,认真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3、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想看看这份文稿吗?出示修改的文稿(参看教学参考书)。

  4、从修改的文稿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仔细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在旁边写一写。

  5、同桌交流、班级交流:你学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

  6、从叶老的修改中我们学到了不少修改作文的知识。你知道吗?在修改的文稿中,叶老修改的地方有150多处,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板书:认真)

  7、再来读一读他写的文章。(课件出示:那些叶子……好看的很。)欣赏完了,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8、肖复兴看到叶圣陶给他修改的作文,看着看着,他渐渐领悟到了写好作文的奥妙,他好像听到叶老正向他娓娓道来。此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9、多么温馨的话语,虽然没有见面,肖复兴已经感受到了——

  课件出示:我虽然未见 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齐读。(板书:平和 温暖)这种感觉就如——春风拂面。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句话。

  10、叶老先生不仅给我修改了作文,还给我写了评语。仔细读一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你从中又学到了什么?指名说。

  课件出示: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与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齐读。

  四、总结延伸,布置作业(1分钟)

  这是多么难忘的机会,正因为这一次作文的修改,才让肖复兴有机会到叶老家做客,才有机会看到了他家院子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什么作者会对这片绿绿的爬山虎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不是蕴含着特别的含义呢?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附: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 用字注意准确 认真

  长句断成短句 平和

  删掉多余词语 温暖

  邀请做客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3

  教学实录:

  课前:我们刚学了一篇课文,叫《爬山虎的脚》,这是叶圣陶,你对她有哪些了解?

  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老师写课题,你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注意“那”字的右耳刀是两笔。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生:(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那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知道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放开声音读一读。

  学生自读课文。

  师:让我们读读课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

  学生自读。

  师:读词:客厅、皇冠、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

  师:(出示课文语段)请你读一读。

  生读。

  师:老师给你带来字典中的解释,你来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生:这个字应读“曲”,曲线。

  师:这里有两组词,你们看看,第一组是写谁的,第二组是写谁的?

  生:第一组是作者的表情,第二组是叶老的表情。

  师:作者是谁?

  生:是肖复兴。

  师:他在课文中用“我”来写的,当时,他只是一个初中生,比你们大不了几岁。叶圣陶老爷爷是——

  生:大作家。

  师:对。

  ……

  师:让我们交流交流。

  生:叶老爷爷帮“我”修改作文。

  生:6-10段是写叶老请我到他家做客。

  师:如用四字概括,那就是:邀请作客。这样就更好了。(师板书)

  师:让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部分,看看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学、交流。

  生:

  师:我看到叶老为我修改得怎样?

  生:很认真。

  师:从哪看到的?

  生:我是从“……”中看到的。

  师:这“密密麻麻”什么样你知道吗?

  生:把空格子都占满了,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课件展示叶老修改的原件)

  师:你们看,到处都是勾、曲线、直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让我们来读读这段吧。

  学生自读。

  指名读。(密密麻麻一段)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我回到家,看到修改稿,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张”……“一幅”

  师:一张画像和一幅画像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张”和“幅”字在画像上,用得会更准确一点。

  师:我们平时说:一张——,一幅——,这样用字就准确了。(师板书)

  师:所谓的好文章,只不过是用词准一点,……周到一点罢了,看到这里,你又发现什么了?

  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原句是:——

  叶老改成了——

  一个是“删除”,一个是“删改”,跟着老师写一写,这两个词都带着“删”字,这个字怎么来的?看一看,古时候,人们还没有纸,字都写在竹简上,所以你们看 “册”字由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的写法。古人要是写错了怎么办?就要用刀刻,这就是“删”,怎么写这个字才漂亮呢?

  删改前和删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对比着读一读,有什么不一样?

  生:改后的把“包”这个动词删去了,更准确了。

  师:书上的句子更——

  生:干净了。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读)

  师: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该怎么读?

  生读。

  师:这篇作文1500多字,共修改了100多处呢,读——

  生齐读:

  我虽然……如春风佛面。

  师:叶老是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人教社总编,可忙可忙了,但他依然挤出时间来,为孩子们改作文,来,再读。

  生读。

  师:当时叶老已经70多岁的人了……所以——

  生读:

  我虽然……

  师:叶老在你心里仅仅是个认真的老人吗?他还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生:慈祥的

  生:对孩子的成长关心

  师:他给予每一个孩子无尽的关爱。

  师:叶老不仅这样认真地批改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评语。请你们读一读,他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写作文呀?

  生自由读。

  生:要写具体事实。

  生:从具体事实中透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师:还有什么要求?

  生:(读)在这件事上深爱感动。

  师:先得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同学们,你们想想,这则评语里写的都是我的优点,你们有疑问吗?

  生:叶老为什么要那么认真地修改那么多处?

  师:快读读第5自然段。知道为什么了吗?

  生:树立了我的信心。

  师:对,树立了我的信心。(师板书)若干年后,肖复兴也成了大作家。让我们一起来加快一下当年的那一幕。试着填一填:

  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我们也来试着修改一下这句话。用上修改符号。

  师:你能说说怎么改吗?

  生改。

  师:(小结语)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自主练习修改句子中的问题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简介:

  孙莹,女,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取得小学高级职称。

  2006年参加北京市东城区“东兴杯”语文教学大赛,获一等奖;2007年参加北京市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获一等奖。近几年连续获得史家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东城区优秀青年教师、东城区语文学科骨干教师、东城区教育新秀等光荣称号;还被连续聘为东城区语文学科兼职教研员。

  课文附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版四上)

  肖复兴

  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jiàn),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shān)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cí),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xiāo)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qià),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hūn)的到来。落日的余晖(huī)染红窗棂(líng)。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yè)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kān)称楷(kǎi)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