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作品”与“文品”——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一句话

“作品”与“文品”——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一句话

漫游诗人 点赞 分享
“作品”与“文品”——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一句话

微信扫码分享

“作品”与“文品”——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一句话(精选15篇)

“作品”与“文品”——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一句话 篇1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社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有这样一句话:“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这是写作者经历了叶圣陶先生为他“批改作文”和“邀请做客”两件事后发出的感慨,也是赞美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格。

  我在上课的时候,一位学生提出:“老师,课文没有写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啊,为什么说他‘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呢?”

  我愣住了,心想,是啊,可我怎么没注意……

  “你真会读书!这真是个了不起的问题!”短暂的沉默后,我夸道,“你怎么理解?同学们怎么理解?”我把问题踢回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

  同学们都摇摇头。在这间隙,灵感来了!

  “叶圣陶先生是个大作家,他创作了那么多文艺作品,作者一定读了许多叶老先生的作品,认为他的‘作品’也堪称楷模吧。”我笑着说,“同学们读过叶圣陶先生哪些作品呢?”

  同学们表示只刚刚学过课文《爬山虎的脚》。

  “也许作者是希望同学多阅读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吧。你去读了,相信同学们也有同感的!”我补充道。

  接着,我又推荐《叶圣陶作品选》《叶圣陶文集》《叶圣陶散文》,让学生去县图书馆、校图书室借阅。

  这就算糊过去了,但是心里有些不踏实。

  我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作品”,“指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确没有介绍叶圣陶先生“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品”。)“文品”,词典中没有这个词条。

  我又找来《教师教学用书》,发现编者在“教材解读”中用“文品”一词,即“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 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显然,在这篇文章中,用“文品”更确切。因为“文品”除了指文章的品质、品格外,还包括对作文的态度。而这篇课文恰恰是描写叶圣陶先生对作文(批改 “我”的作文)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精益求精,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的态度,这是堪称楷模的“文品”。再进一步,有这样的态度,才有相应的行动、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同时,这样一位大作家,如此认真批改一位初中生的作文,足见叶老先生的“人品”堪称楷模。堪称楷模的“文品”与堪称楷模的“人品”完美统一,才会创作出堪称楷模的“作品”。

  这一层,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难理解,所以,就这篇课文来说,用“人品与文品都堪称楷模”更准确、更适合教学。

“作品”与“文品”——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一句话 篇2

  人格,人品,道德可以视为同义语。在心理学中,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的总和。个性一旦形成,就左右着一个人的言行,也左右着一个人的成就。据美国权威的心理学家们报告,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测验分数是全世界各种族中最高的。但如果把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按其种族分析,华人获奖者在各种族平均数之下,而犹太人是平均数的28倍。这不能不令人产生一个疑问:高智商的中国人为什么难获诺贝尔奖呢?有专家分析,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传统教育忽视了从小培养学生个性的教育。可见,推进素质教育不容忽视人格教育的作用,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人格教育的渗透呢?笔者从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受到了启发,联想到其它课教学中感悟到的哲理,认为课堂上的人格教育可从以下四方面推进。

  一、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叶圣陶先生以其做文章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待人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深深地影响着初中生肖复兴同学,并一直激励着他的成长,成才。虽然事过近三十年,作家肖复兴却仍然记忆犹新。可见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他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情感体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所谓“亲师信道”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要重视提高自己人格魅力的教育作用,注重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拓展广博的知识、锤炼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师德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使自己在学生中确立真正的威信。这样,良好的人格魅力才能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给学生以终生的教育营养。

  二、用平等和谐的氛围贴近学生

  一个十五岁的小毛孩到一个享誉世界的大作家的家里做客,为什么小毛孩没有了距离感、拘束感,而是与大作家谈得那么融洽呢?这是因为叶圣陶先生把肖复兴同学当作“大人一样”对待,同他亲热地握手,像“老朋友”一样同他亲切地交谈。叶老在谈话中营造的这种平等、和谐的气氛,消除了肖复兴同学的恐惧、拘谨,成为谈话成功的所在。

  由此不难想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渗透人格教育的重要保证。可是在当前的课堂中,师生间的关系仍然存在着:教师是命令者、操纵者,学生是执行者、被操纵者,一味地被动地服从。这样就造成了师生间存在一条很深的感情鸿沟,使师生间的平等交流难以实现,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故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笔者认为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改变观念是前提:

  即教师要更新观念,做到角色移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注意做到四转变:变学生的“长官”为学生的“老朋友”,变“操纵者”为“组织者”,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变“严守纪律,遵守常规”的课堂气氛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

  2、相互尊重是基础:

  尊重学生,才会倍受到学生的尊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就是要允许差异的存在,不给差生“戴帽子”,不搞一刀切,不用权威式的武断教学。认真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允许不同观点、见解的存在……这样才能促使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愉快地交流。

  3、平等、民主是关键:

  平等、民主是和谐向上的课堂气氛的保证。即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面向全体学生,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偏爱尖子生,搞“一头热”教学,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心与心的交流,这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全面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4、表扬、鼓励是途径:

  恰当的表扬、鼓励能给人信心,催人奋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良好的气氛更具持久性。

  三、用循循善诱诱导学生

  “教师对学生是有帮助的。所谓的帮助,主要不在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叶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与肖复兴同学交谈中,他并没有就作文谈作文,传授写作的秘决,而是循循善诱地引导他认识到“要多读各科书”“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这样的教育方式、方法学生易于接受,印象深刻。有利于促进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对文学爱好者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由此令我想到我们的教学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单纯地教会几个字,理解了某一段或几段的内容,考试能拿高分等,这种注重“显效”的教学,而是要为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奠基,为他们的成才创造条件,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一整套关于如何掌握知识,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发现规律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做长期细致地指导。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为“导”,以“导”促学,使学生在导中悟法,学会自主,自动,自能地学习。教学时在“导”的内容、方式,方法上下功夫。

  1、导质疑:

  即指导,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如抓矛盾,事物联系,抓重点词、句等提问题……。

  2、导方法:

  即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如预习的方法,自学的方法,质疑的方法,查阅学习资料的方法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法,换词理解词义法,抓字根理解词义法……教师教学要精心设计、引导、归纳,使学生知其法和用其法。

  3、导交流:

  引导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能力。引导学生勇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观点、见解,如课堂中作文互改,同桌、小组讨论比较对问题的观点等。

  4、导协作:

  即引导学生学会协作,互助、互补,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获取成功的愉悦,使自己的个性得到补充、和谐地发展。如共同完成一项实验,合作性地完成一幅画,角色表演等。

  5、导创新:

  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重要的是培养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多方设法引导学生大胆合理想象、假想、幻想,训练发散思维,求异性思维。如笔者教《捞铁牛》一文让学生想象捞铁牛的其它方法;教《新型玻璃》一文让学生当推销商进行复述后,再让学生当客户“创造性”说出更新型的玻璃等。

  四、用真诚的情感感染学生

  叶老先生无论是修改作文,还是接待小客人,没有一处细节不融入其对事业、对青少年文学爱好者真挚的爱。这真挚的情不仅感染了肖复兴同学,也激励着他,而且使我们深受感动、受教育。教师在课堂中不正需要这种情感来感染学生吗?“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中来。”这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特别强调教师积极饱满的情感重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爱,投入教学中,以饱满向上的情绪影响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的情感。

  教师除了用热爱事业的真挚情感影响学生外,还可以掘教材中的积极美好的情感来感染他们。如我在教学《丰碑》一文中,我始终饱含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之情进行教学,深情的讲故事式范读激发了学生兴趣;用音乐创设情境,想象军需处长在风雪中为了战士能穿上棉衣,自己被冻死的悲壮情景,使学生动了真情;最后用返反复的朗读方式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的精神给部队战士们的鼓舞,学生也从中受到振奋,受到鼓舞。

  教师在挖掘教材中美好的情感时,只有自己先饱染其情,创设情境,使学生学得动情,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在美好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近典型完美的人格形象,受到深刻的人格教育。

“作品”与“文品”——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一句话 篇3

  1、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并能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养成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首先交代了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的时间和起因。接着讲“我”看到了经叶老师改的作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这说明改的地方很多,改得很仔细,经叶先生一改,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然后讲阅读叶圣陶先生的简短评语。叶先生的评语只有两句话,但内涵十分丰富。评语肯定肖复兴这篇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并指出写得亲切自然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二是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这些短短的评语,是对小作者的鼓励,也是对怎样写好作文的指点。叶先生是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很有名望。15岁的“我”受到这样一位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当然很激动。如文中这样写到“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当时那种无比激动、充满信心和幻想的心情。最后讲我到叶圣陶家里做客。“我”两次注意到叶先生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一是下午刚进院子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二是黄昏时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爬山虎,两种景色都很美。

  2、《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学习本课,我们要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

  ⑴ 把用得不准确的词改准确。

  ⑵ 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⑶ 把长句断成短句。

  ⑷ 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⑸ 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

  ⑹ 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如:文中这样写道: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作,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3、学习本课时要注意的字词:

  ──怀念叶圣陶先生》,选入教材时有删改。

“作品”与“文品”——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一句话 篇4

  课题: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难点:

  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推荐阅读《爬山虎的脚》生字生词卡片。

  3、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两位作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了解。

  3、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试读课文,自学生宇新词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正音巩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结合积累,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

  推荐   眼帘   删掉   规范   燥热   融洽

  黄昏   客厅   余晖   蕴含   摇曳   莫名其妙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读词语和生字卡片。

  4、重点指导书写:篇、翻、糊,几部分要写紧凑(课件演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组织朗读比赛,要读得正确、流利。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读读、想想、画画。

  边默读边想边画:叶老是怎样批改“我”的作文的?我有何感受?

  2、读读、说说。

  a、分组读读各自所画的句子,说说从这些语句中可以品味出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b.指名汇报。

  c、指导朗读。

  3、议议、记记。

  a、分组议议:通过看叶老为“我”批改作文,参照课后的批改稿,联系个人实践总结今后写作文、改作文的方法。

  b.全班交流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深读课文,突破难点

  1、通过比较,体会内涵。

  将直接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引导学生抓住两个语句中的不同点进行对比。

  2、感悟词句,升华感情。

  抓住“绿”字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使学生感悟出作者对叶老的感情。

  3、积累语句,丰富语言。

  把描写爬山虎的语句抄在积累本上。

  三、通读课文,回归整体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解决揭示课题时的疑问。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中都会遇到一些良师益友。失败时他们会激励我们要振作,重新再来;成功时他们会劝慰我们要谦逊,成绩只代表过去。想一想他(她)给我们的帮助,写下来,并用学到的修改作文的方法进行修改,最后把文章送给他(她),以表达自己的谢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作品”与“文品”——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一句话 篇5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中年作家肖复兴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他的一篇作文及请他做客的事,从中表现老一辈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以培养学生写后要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地好习惯。课文内容比较好掌握,但课文篇幅长,内容多,还有许多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只有通过对句子的理解,才能感受到人物品质,因此,本次课我选择第一件事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写作文的方法,并感受叶老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从叶老对《一张画像》地修改中,学习写作文的方法,并能从这件事中感受老一辈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

  学生情况分析:

  该班学生思维不太敏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很容易停留在文字表面,对《一张画像》的修改,学生只能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很难感受到叶老的平和、温暖,更很难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自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所以说,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和学习写作文的方法,将事整个课堂的难点。

  教学过程结构的设想:

  一、通过学过的课文《爬山虎的脚》如题,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讲了两件事。

  三、学生自主学习修改作文部分。

  1、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课文给自己留下深深感受的地方画出来,并不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中空白处。(让学生自主、主动的学习课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以深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人物形象)

  2、指名交流。

  预设(1)句子: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叶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叶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得封面。

  感受:从中学习到作文修改的一些方法,也能感受到自己的作文叶写好后叶要作这样的修改。(让学生充分感受,从中学习到作文修改方法,以指导他们今后作文的修改)

  预设(2)句子:我一下子愣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夜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感受:叶老的认真,仔细

  师借机拿出叶老的修改稿,向大家展示,再让学生谈感受。(修改稿让学生有更深的感受,从而感受人物对文学的认真)

  预设(3)句子: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叶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我虽未件也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感受:文学事业的艰巨,自己作文的毛病,叶老的为人。(让学生也有这样的感受,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付出努力)

  预设(4)句子: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再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感受:肖的作文写得好,写作文要写具体事实,要写自己深受感动得事。(通过叶老的评语,自己也学习到写作文要写具体事实,要写自己深受感动的事,这样才能写好作文)

  预设(5)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儿,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时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感受:叶老使我树立写作得信心。作者的心思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通过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叶老对作者自己的影响,教师可适当点拨,从而感受叶老的人格)

  四、总结,质疑(回到课题,为下节作好铺垫)

“作品”与“文品”——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一句话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内容和题目的关系,体会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品质,懂得学作文应学会做人的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品格,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课前准备】

  肖复兴的生平资料和课文内容片断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谈话:

  ⑴ 我们前面学过《爬山虎的脚》那篇课文,还记得那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叶圣陶)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你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肖复兴)怎么知道的?(从叶圣陶的批语中知道的)想知道肖复兴是什么人吗?放投影片,介绍肖复兴。

  ⑵ 看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这位作家笔下的爬山虎是否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一样;这篇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一些什么情况……)

  2、导入: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课文到底写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读准字音,初步掌握生字新词。

  ⑵ 说说课文内容:

  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本文讲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事。)

  ② 读后有什么初步感受?

  (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做事的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人品。)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提问:

  课文介绍了你想知道的内容了吗?你有什么发现?(课文没有重点介绍爬山虎,而重点在写人的事。)可课文却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知道为什么吗?为了弄清楚题目和内容的关系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理解课文所写的第一件事,看从这件事中我们会感受到什么。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这几个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事?围绕这一件事,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情况?

  ⑵ 回答以上问题。

  (写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的事。分别写了为什么帮我修改,是怎么修改的,以及“我”的感受。)

  ⑶ 再读课文,讨论:

  从这件事中,你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感受到叶圣陶做事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品格和作者感激敬佩叶圣陶的感情。)学生边回答问题,边进行感情朗读练习。显示投影课件:

  课件1:

  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课件2:

  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课件3: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干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课件4:

  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⑷ 分小组讨论:

  你从中学到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

  ⑸ 班上交流:

  ① 认真,一丝不苟;

  ② 修改用错的词,尽量使语言准确规范。

  ③ 删掉重复罗嗦的词句,使语言准确简练……

  四、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分析了课文中写的第一件事。通过这件事的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大作家叶圣陶的文品和人品,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敬佩和感激之情。那么课文内容和课题到底有什么联系,下节课再继续分析。

“作品”与“文品”——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一句话 篇7

  师:上文我们学到叶老先生认真、平和地帮一位初中生改作文,现在叶老又要请他去家里作客了,这是何等的荣幸。可是,作者明明是写记念叶老的文章,却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题目,现在请大家看第二大段,划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些爬山虎?

  (生默读第二大段,边看边划句子。)

  师:谁来读第一个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并请大家想一想,这几句话,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生: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茂盛。

  生:这个爬山虎很特别,会在夏天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师:是呀,你们想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生:作者的心情十分高兴,因为他是一个小小的初中生,竟会得到叶圣陶老先生的邀请,去他家作客,这是万分荣幸的事情。这个凉爽,实际上是作者的心情,而并非是爬山虎真的会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生:因为他们的地位太悬殊了,一个是一流的大教育家、大作家,一个是普通的初中生。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去邀请一个很普通的学生作客。不管是谁,心里都会感激动的。

  生:那倒过来说,如果作者心情不好,不管看到什么景色,都会觉得很烦的。

  师:是的,景色是根据人的心情来描写的。现在我们来看作者第二个描写爬山虎的地方。

  师:谁来把它找出来读一读,我们好好感受一下,作者这一回又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一生读,其余学生边默读边思考。)

  生:这回描写的爬山虎与上一次描写爬山虎有点儿不同,上回写的是顺路看到的,这回写的是在室内看到的。

  师:谁能说说到底不同在哪里?

  生:上回写的是零星的,这回写的是大片的。

  生:这次重在写颜色,浓浓的,像西湖的水一样。

  师:请大家再去好好默读一下,说说这颜色的描写,会不会与上面的对话描写不相符。

  生:是的,我是有点觉得突然冒出一句爬山虎的描写,这和赞美叶老有什么关系呢?我真有点搞不明白。

  生:我觉得是有关系,并且关系很大,浓浓的,像西湖的水,看起来是写爬山虎,实际上是写叶老这个人的学问深浓,知识像西湖水那样广博。

  生:是的,还虎虎有生气呢。

  生:这就是说,叶老虽然年纪大了,但学问深,精力仍很旺盛。

  生:我想起了一句诗:“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生:作者是花,叶老是绿叶,是叶老把他培育成了人才。

  师:是的,作者写绿叶,是说叶老甘当绿叶,为培养新人甘做人梯,这样的精神很伟大。

  师:谁来读第三个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想想为什么这样写。

  (一生读,其余学生默读思考。)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永远记在我的心里,讲得多好呀。名义上是写爬山虎,实际上是写作者永远记着他的这位扶他成才的恩师。

  师:如果你是文中的肖复兴,你会讲什么话呢?

  生:我会说,叶老先生,没有你的帮助,就成不了今天的我。

  生:叶老,你是一生遇到的最大恩人,我要以你为榜样,培养出大批的人才。

  师:讲得真好,不仅要自己成才,还要为祖国培养国家栋梁之材。

  生:我是渺小的,叶老才是伟大的,我虽然今天成了著名作家,但没有叶老,我是不能取得今天这样成就的。

  师:如果叶老今天还健在,看到肖复兴这样的文章,他会怎么说?

  生:如果我是叶老,我就会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生:为祖国培养人才,是我应尽的本份。

  师: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在你的生活中,谁对你有过帮助吗?请你也用你的笔,像肖复兴那样来写一写。

“作品”与“文品”——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一句话 篇8

  词句解析:

  1、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干净”,在这里指句子简洁明白,不啰嗦。“规范”,指语言标准、典范。

  2、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

  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阅读他们的作品。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作品,初步了解这两位作家。

  2、教师在教学中应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然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再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初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

  第一件事讲叶老给“我”批改作文,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可以让学生先自读这部分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边读书边用笔画出修改处,再用不同的符号把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标识出来;还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中《一张画像》的修改原稿,然后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叶圣陶先生用了哪几种方法修改这篇文章。

  课文第二件事中几次写到爬山虎,这些语句含义深刻,是教学的难点。要通过反复朗读,抓关键词语揣摩其含义。

  在理解了文中这两部分内容之后,可以回归整体,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使学生了解到,因为“我”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了“我”的作文,因而对“我”有所了解,才请“我”到他家做客。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以此为题。

  3、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昏”字的上半部分是“氏”,不能多加一点;“荐”字的下半部分是“存”,不能错写成“在”。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分辨并正确使用同音形近字,如“燥”和“躁”、“洽”和“恰”。

  4、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特别是在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收获。如,文中叶老给肖复兴的评语中写到:“全是具体事实”“深受感动”“亲切自然”。所有这些,都是写好作文的必要前提,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文实际谈谈感想。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然后把修改前后的习作进行对比,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

“作品”与“文品”——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一句话 篇9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自主练习修改句子中的问题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的生平。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2)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3)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4)师生合作读整段。

  (5)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一)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

  (二)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一)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课下可以读一读。

  (二)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三)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深入理解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

  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1.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2.小结:批改作文、邀请做客这两件事,给了肖复兴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一)“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二)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再读课题,布置作业。

“作品”与“文品”——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一句话 篇1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第7单元的一篇文章。该单元的主题是童年成长中的故事,本文主要讲了著名作家肖复兴小时侯和叶圣陶之间的故事。本文从叶圣陶为他修改文章和请他到自己的家里做客两件事情来展开,表达了肖复兴对叶圣陶的敬爱和难忘。

  结合我们学校的自主学习课题和本单元的主题,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文的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叶圣陶高贵的人品和文品,并从中体会肖复兴对叶圣陶的尊敬和难忘。

  3、自主目标:培养自主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已经学过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生:是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志愿。

  只有从小立下志愿,并努力去做,才会成功。

  。。。。。。

  是的,每个伟大的人或是著名的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都是在他们小时侯的成长过程中就立下了适合自己的理想,并在以后的岁月中付出努力和汗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齐读课题)

  你觉得题目中哪个字最重要,为什么?

  (突出“绿绿”)

  我们这篇课文讲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想想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想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2、指名回答,并总结全文内容。

  3、指读课文,检查读课文情况。(采用轮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让孩子们把课文读准、读熟)

  学习生字、词:

  1、画出生字、词。

  2、读(可采用领读、轮读、开火车读、赛读。)

  学习基础知识:

  本环节主要体现学生自主交流,培养学生自主表达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可以按照字、词、句、段、中心、写作方法几方面来交流。本节课因为时间问题,主要交流字、词。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

  回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学习课文:

  1、分段,明白课文的叙述顺序:帮肖复兴修改作文——请肖复兴到自己家做客

  2、教师引导,学习课文

  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一段,看看叶圣陶那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生:人品和文品

  师板书:文品   人品

  师:从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叶圣陶的文品和人品值得我们学习呢?

  (学生自己从文中找到重点的字、词、句来体会、品味、交流。)

  抓住以下几点:

  (1)、文中的第四、五段,描写叶圣陶给作者修改文章的句子,通过修改文章体会叶圣陶在“作文”上的认真与负责。

  (2)、文中第六——八自然段,描写叶圣陶接见作者的内容,体会叶圣陶先生在做人方面的平和、慈祥和平等待人。

  教师相机板书:认真        平和

  负责        慈祥

  平易近人

  3、质疑、击活思维

  由学生提出或教师提出问题:本文写的是作者对叶圣陶的怀念和难忘,和爬山虎有什么关系呢?

  生:(1)因为爬山虎在叶圣陶的家里种着。作者去他家看到了爬山虎,所以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

  (2)我觉得爬山虎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当作者想起叶圣陶的时候就想起了他家的绿绿的爬山虎。

  (3)我觉得爬山虎可以绿化环境,可以给人们带来好处,叶圣陶在文品和人品方面都给我们带来了影响,所以用绿绿的爬山虎来比喻叶圣陶。

  (4)我认为作者是用爬山虎的精神来比喻叶圣陶的精神。

  (5)我觉得爬山虎让人看上去很舒服,而叶圣陶老先生也让人觉得很亲切、舒服,所以看到爬山虎就想起了叶圣陶。

  ……

  4、指导朗读

  师:文章中有很多让我们难忘的地方,请同学们找出来美美地读读吧!

  学生读——指读——赛读——尝试背诵。

  5、总结写作方法

  明着写爬山虎实际写人

  延伸拓展:

  仿照这课写一个片段。

  板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文品    人品

  认真    平和

  负责    慈祥

  平易近人

“作品”与“文品”——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一句话 篇11

  教学实录:

  课前:我们刚学了一篇课文,叫《爬山虎的脚》,这是叶圣陶,你对她有哪些了解?

  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老师写课题,你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注意“那”字的右耳刀是两笔。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生:(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那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知道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放开声音读一读。

  学生自读课文。

  师:让我们读读课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

  学生自读。

  师:读词:客厅、皇冠、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

  师:(出示课文语段)请你读一读。

  生读。

  师:老师给你带来字典中的解释,你来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生:这个字应读“曲”,曲线。

  师:这里有两组词,你们看看,第一组是写谁的,第二组是写谁的?

  生:第一组是作者的表情,第二组是叶老的表情。

  师:作者是谁?

  生:是肖复兴。

  师:他在课文中用“我”来写的,当时,他只是一个初中生,比你们大不了几岁。叶圣陶老爷爷是——

  生:大作家。

  师:对。

  ……

  师:让我们交流交流。

  生:叶老爷爷帮“我”修改作文。

  生:6-10段是写叶老请我到他家做客。

  师:如用四字概括,那就是:邀请作客。这样就更好了。(师板书)

  师:让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部分,看看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学、交流。

  生:

  师:我看到叶老为我修改得怎样?

  生:很认真。

  师:从哪看到的?

  生:我是从“……”中看到的。

  师:这“密密麻麻”什么样你知道吗?

  生:把空格子都占满了,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课件展示叶老修改的原件)

  师:你们看,到处都是勾、曲线、直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让我们来读读这段吧。

  学生自读。

  指名读。(密密麻麻一段)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我回到家,看到修改稿,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张”……“一幅”

  师:一张画像和一幅画像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张”和“幅”字在画像上,用得会更准确一点。

  师:我们平时说:一张——,一幅——,这样用字就准确了。(师板书)

  师:所谓的好文章,只不过是用词准一点,……周到一点罢了,看到这里,你又发现什么了?

  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原句是:——

  叶老改成了——

  一个是“删除”,一个是“删改”,跟着老师写一写,这两个词都带着“删”字,这个字怎么来的?看一看,古时候,人们还没有纸,字都写在竹简上,所以你们看 “册”字由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的写法。古人要是写错了怎么办?就要用刀刻,这就是“删”,怎么写这个字才漂亮呢?

  删改前和删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对比着读一读,有什么不一样?

  生:改后的把“包”这个动词删去了,更准确了。

  师:书上的句子更——

  生:干净了。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读)

  师: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该怎么读?

  生读。

  师:这篇作文1500多字,共修改了100多处呢,读——

  生齐读:

  我虽然……如春风佛面。

  师:叶老是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人教社总编,可忙可忙了,但他依然挤出时间来,为孩子们改作文,来,再读。

  生读。

  师:当时叶老已经70多岁的人了……所以——

  生读:

  我虽然……

  师:叶老在你心里仅仅是个认真的老人吗?他还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生:慈祥的

  生:对孩子的成长关心

  师:他给予每一个孩子无尽的关爱。

  师:叶老不仅这样认真地批改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评语。请你们读一读,他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写作文呀?

  生自由读。

  生:要写具体事实。

  生:从具体事实中透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师:还有什么要求?

  生:(读)在这件事上深爱感动。

  师:先得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同学们,你们想想,这则评语里写的都是我的优点,你们有疑问吗?

  生:叶老为什么要那么认真地修改那么多处?

  师:快读读第5自然段。知道为什么了吗?

  生:树立了我的信心。

  师:对,树立了我的信心。(师板书)若干年后,肖复兴也成了大作家。让我们一起来加快一下当年的那一幕。试着填一填:

  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我们也来试着修改一下这句话。用上修改符号。

  师:你能说说怎么改吗?

  生改。

  师:(小结语)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自主练习修改句子中的问题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简介:

  孙莹,女,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取得小学高级职称。

  2006年参加北京市东城区“东兴杯”语文教学大赛,获一等奖;2007年参加北京市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获一等奖。近几年连续获得史家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东城区优秀青年教师、东城区语文学科骨干教师、东城区教育新秀等光荣称号;还被连续聘为东城区语文学科兼职教研员。

  课文附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版四上)

  肖复兴

  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jiàn),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shān)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cí),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xiāo)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qià),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hūn)的到来。落日的余晖(huī)染红窗棂(líng)。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yè)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kān)称楷(kǎi)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作品”与“文品”——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一句话 篇12

  学习目标: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的这件事中,感受到老一辈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培养写后要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好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学习重点:

  从叶老对中学生作文的修改中,感受叶老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并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课件准备:

  1、《一张画像》修改的原文。

  2、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课文写了什么有关叶老的什么事?

  2、指名交流

  三、自读自悟,学习修改方法,感受老作家人品。

  1、自读1-4自然段,思: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深的感受,画出句子,并在句中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

  2、指名交流。

  预设:

  (1)句子: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 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学生可能感受到:作文修改方法、叶老修改的很认真、我们也要修改作文等。

  (2)句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我从中感受到叶老修改得非常认真。

  学生可能感受到:叶老修改的非常认真。

  教师趁机拿出修改稿原稿,学生看在让学生谈感受。

  (3)句子: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学生可能感受到:文学事业的艰巨,要认真,要一丝不苟,叶老对文学事业的认真,对我的平和、温暖。

  指名读句子。

  (4)句子: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我从这里感受到肖复兴同学的作文写的很好。

  学生可能感受到:作文写的好,写作要写具体事实,要写感动的事,自己写作也要这样写。

  (5)句子: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儿,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学生可能感受到:叶老对我的影响大,我自己写作的信心,叶老名气大。

  教师趁机归纳总结。

  四、教师总结质疑。

  肖复兴能走上文学之路,与叶老的指点与鼓励是分不开的,这样一位对文学事业认真,对普通中学生平和、温暖的老作家,深深的感动了作者我,可是,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什么要这样用题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

  15 那片绿绿爬山虎

  叶圣陶老先生:认真、平和、温暖

“作品”与“文品”——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一句话 篇13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导入新课以后,我直接切入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之后,知道“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指的就是叶老家院中种植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很多学生提出“这篇文章是以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呢?”我用赞赏的神态肯定了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表扬了这位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在我的诱导下,通过进一步读书,学生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同学们或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各抒己见,讨论激烈,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作者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课题,既是对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的赞美,也是对具有高尚品格与情操的作家的赞美。愿他们青春常在,活力永存。同时,也隐含着作者的决心,要像爬山虎那样,朝气蓬勃,不断攀登。

  创新不是天方夜谭,它是在实践中的发现与探求。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能有这样的发现是多么可贵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扶持、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要有幽默感、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积极的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观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作家肖复兴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表现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真诚平和,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文章在描写第二件事情中,曾两处具体描写了爬山虎以表现作者当时自己的心情.对于现处的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自我感悟并体会这种写作手法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学习这篇课文,”以景抒情”可以说是一个难点.

  如何突破呢?是教师强硬地灌输给学生”这就是以景抒情”?可这明显不符合我们的课改精神.按照以往的做法,我让学生把两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划出来,进行了朗读,指导他们联系上下文去体会,可学生依然答非所问,依然出现”作者很喜欢爬山虎”这类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此时此刻,我知道,要突破这个难点,必须得用另外的引导方法了.我对这个难点进行了重新的设计:既然是抒情,那么就先让学生入情吧.

  于是我抓住了文中的那点空白: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说自己路上的情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说话练习:如果你是肖复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初中生,而受到大作家叶老先生的邀请,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学生当时就说很紧张,很激动)谁能具体形容一下自己一路上的心情?(学生沉默了)

  接着我在黑板上板书了几个提示的关键词:

  我走在路上,天气______________

  我的心理活动

  我的神情动作

  于是学生又开始活跃起来:有的说:”我走在路上,虽然那是炎热的夏天,可是我一点都不觉得.我的心情紧张极了,一直在沉思:叶老先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会不会象我猜想的一样慈祥?有的说:”我走在路上,心情激动极了.一路上不住地蹦蹦跳跳起来.到了叶老先生的家门了,我不由得紧张起来:终于到了.可是, 叶老先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会不会很严厉对待我?可是我又想起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作文,心里渐渐放松下来.有的说:“我走在路上,汗水不住地往下流,可我一点都顾不上擦,心里只想快点到达叶老先生家。我的心怦怦直跳,想:马上要见到大作家了叶老先生了。他长得怎么样呢?是不是和我想象中的慈祥?他见了我会对我说些什么呢?会不会教我写作文?”等等。(个别学生有想象不合理之处,我当场指导学生联系上文“我”所感受的叶老先生的印象,进行合理的想象)

  进行了说话练习后,我再切入问题:是啊,一路上,“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来到叶老先生家的,所以“我”一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躁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这段爬山虎的描写,实际上是抒发了作者当时的情感。

  在理解“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的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时,我同样抓住了课文中出现的空白: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他们会交谈些什么呢?猜想一下他们的话题。学生们纷纷回答:有的说也许在谈“我”的学习上和写作上的事情吧;有的说也许在请教叶老先生关于写作的事情;有的说也许叶老先生在询问“我”的生活上的事情等等。看到学生们的话题,我让他们再展开想象:叶老先生的神情动作和话语应该怎么样去表现才符合作者的描写?我在黑板上板书下:亲切——认真;质朴 ——期待;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刷刷写了起来……

  学生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就水到渠成地悟到了那段爬山虎的描写的精妙: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此时此刻心情的舒畅与沉淀。在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学生也就很容易懂得了:那年在叶老先生家里作客终生难忘。

  “以景抒情”本是这篇课文中渗透给学生的一个难点。可是通过了对文本中的空白点的挖掘,进行了说,写的训练,学生竟然那么自然地悟到了其精髓,胜于教师空白无力的说教与无所凭借的引导于百倍,真让我出乎意料之外!是的,化文本理解性的问题于语言的积累之中,的确魅力无穷!

  附学生作品:

  我看见了叶老先生,心中不由紧张起来,但看见叶老先生和蔼的面孔,心中也静了下来,叶老先生见了我,连忙招呼我坐下,问:“你就是肖复兴”,我小声的说:“是,我就是”。叶老先生微微一笑,便去给我倒水了,不一会儿,叶老先生端来了两杯水,这时,我连忙起身,叶老先生摆摆手,让我坐下,我们都坐下后,我脑子里就立刻涌起了许多问题,但又不好意思说,我便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水,鼓起勇气问:“叶老先生,您那一篇 《 爬山虎的脚 》 写的那么具体、优美,那比喻用得那么好,当时您是怎么想的?”叶老先生笑着说:“你写作时要注意细节描写,这样会较为生动,你写完后要细读一遍,看读不读得通,再看看哪些地方的句子或词语换成另外一些更好”。我见此情景便有了十足的勇气,又接着问:“叶老先生您有那些好作品让我读读”说着,叶老先生从他那用花木雕成的书柜里拿出一本名叫《 风中的稻草人》的书,并说送给我,我激动的说了声:“谢谢!”。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不一会就到了黄昏,这时,叶老先生让我回去,不要让父母担心了,我恋恋不舍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想:“今天真是满载而归。”

  (唐海樵)

  你就是初中生“肖复兴”同学吗?叶老先生问到。我有礼貌的回答:“是的,我就是,叶老先生好!”叶老先生先让我坐下,再端了一杯水给我。“这几天在学校好吗?”叶老先生关心的问我,我说:“还不错吧!”跟叶老先生聊了几句后,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叶老先生:“您平时文章写得那么好,能告诉我有什么小秘诀吗?”我一幅满脸想知道的表情问到。叶老先生说:“写作并没有什么小秘诀。”我大吃一惊,急忙问:“没有秘诀?那您的文章为什么能写得那样好?”叶老先生并不厌烦,他只是耐心的为我解释:“知道吗?要想把文章写好,就要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静下心来,认真想想要写的内容,在写的过程中,可以增添一些好词好句,再看看有没有什么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把它换成别的词句,写完后,要读读自己的文章,把它修改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听了叶老先生这翻话,我对写作的了解也更深了一层,同时,我感觉叶老先生是一位慈祥的老先生。叶老先生又说:“其实写作不是一下就写得好的,要经过很多训练,要不段练习。我发现你写的作文还不错呀!表现出了你的真情实感,像你写作这么好的小学生不多,应该好好培养啊!”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想叶老先生这样一位堪称楷模的大作家,竟然要培养一个小小的初中生。在回家的路上,我还在想着叶老先生和我的谈话,让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位大人。

  (魏雪晴)

  我走进叶老先生的家,心情紧张极了!叶老先生同 我握了握手,就请我坐下,并问:‘‘最近还好吗?’’ 我小声的说:“还好!谢谢您。’’“你的写的挺好的呀!’’ 叶老先生鼓励的说道,我谦虚的说:“很好,我还有 一些写作方面的东西不是很懂。’’“有那些不是很懂呢?’’叶老先生关心的问,“怎才能写出以景抒情的 真实感受呢?’’我问,“当然要有你的真实感受,再将你的感受赋予一些物体上,这样就行了。’’。我们 聊了很多,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我临走前,叶老先生对我说:“好好写,认真练,将来当个作家!’’。

  出门了,我还想着叶老先生对我的期望,我一定会 干好的!

  ( 孔韵 )

  那天,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见到他,我的心都快要跳出来了:我像个木头人一样的站在客厅里,生怕碰到了什么东西……只见叶老先生端着一杯绿茶向我走过来,把绿茶递了给我,我立刻感到叶老先生对我的关切。接着他又对我说:“肖复兴同学,你的文章写得很有真情实感,在现在的中小学生里的作文是少有的,像你这样的人才,我一定要好好培养!”我意想不到,像叶老先生这样的大作家,竟然要培养一个普普通通的初中生!接着,叶老先生又说:“以后我就等着你把好作文送给我呢!”我激动地点了点头,喝了一小口绿茶,甜甜的。“别客气,我这里什么都有偶,你要吃些什么?”我摇了摇头只顾问:“您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好的作文?”叶老先生温和地告诉我:“其实,写好作文也没什么难的,关键是要不断地修改,还一定要写的生动具体。”我点了点头,经过叶老先生的一番解释,我好象明白了许多……

  如果当年我们也能碰上你这样的好老师,我的语文水平也许会比今天强一些,呵呵.看到你的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心里很感动.

“作品”与“文品”——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一句话 篇14

  【词】

  融洽  蕴含  融化  染红  摇曳  意义非凡  春风拂面

  【句】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到不知黄昏的到来。

  落日的余晕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段】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结构分析: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我”的一篇作文获了奖,受到叶老的修改,“我”很高兴。

  第二部分(第7~9自然段):暑假的一天,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通过与叶老先生的接触,使“我”受益匪浅。

  写作特点:

  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爬山虎为线索记叙的。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写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作文,并请作者前往自己家中做客的事,给作者留下难忘的印象,表现了叶圣陶先生非常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作品”与“文品”——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一句话 篇15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一

  我们常说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过程,评价一节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看学生从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从本节课看,教师教会学生的是品词析句,积累语言的好办法,带给学生的是阅读和言语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是在愉悦的情境中,在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对话中完成和实现的。

  1,揭题激兴:让学生从以前学过的叶老的作品《爬山虎的脚》引入,欣赏其中精彩的片断,不仅让学生感受叶老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驾驭语言的高超水平,还能唤起学生的感情积累,然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课题对本文内容进行推测,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为新授课作出良好的铺垫。

  2,初读晓意。这块环节我还安排了生字新词的教学,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词语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会读会认,还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地理解词语意思的习惯。其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常用的手法。在本课,我重点抓住"推荐"一词的理解,从而体现词不离句的思想。

  3,细读明理:将课文分为"修改作文"和"邀请做客"两个部分来学习,体会作文修改之道,感受叶老先生的人品。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品味叶老对肖复兴文章的批改,再通过谈感想,朗读等方式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叶老不仅是文学的大师,其人品更是堪称楷模。

  4,质疑课题,小结激趣,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很好的铺垫。

  练习的设计是教师给学生创造的又一个语言训练的机会。既是对教学内容的一次小结,又利于搜集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悬念的设置,费时不多,但却是必要而且心须的,教师巧妙设计的两个联想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内容,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成为一个整体。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二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写的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关怀教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事。课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教材中,作者在叙述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时,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体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在教学中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让学生体会如何作文,更让学生体会如何做人。

  二、抓住重点,实现教学方式的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教材内容的重点非常突出:从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中,可以领悟到如何作文,还可以体会到叶老做事的认真与平和;从"我"到叶老家做客这件事中,可以感受到叶老的亲切与质朴,也可以感受到叶老对"我"的期待,信心和力量。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或课后练习,如"读了课文我很受启发,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体会",引导学生多角度地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整合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教材与多种文本的有机融合。

  预设是美好的,课堂是遗憾的。今天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学生不在状态,游离于课堂之外,致使课堂感悟不深,教师教学吃力。其次,本课时另一遗憾的地方是教学时间不够,这与我的课堂教学机智不够有关。在王科文提出:"从这里我看到了叶老的认真平和温暖。"时,我没有抓住这次机会,顺势而下:"丛哪里看出来的呢"引导学生抓住文本感悟理解,而是再让一位学生继续说,浪费了很多时间。另一个原因是与我设计时只关注了内容,脱离了学生实际有关。我们班的学生学习基础差,课前预习习惯差,平常我要用三课时来上的课,在本次设计中我只用了两课时,使之原本丰富的词语教学时间大大缩短了。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三

  人教版第七册第七单元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课文,其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使作者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在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一、设置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满墙的爬山虎让学生回忆,问: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想到了学过的课文《爬山虎的脚》。”我便顺势出示《爬山虎的脚》中描写爬山虎样子的句子让学生读。谈话:“《爬山虎的脚》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他曾经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学青年的成长,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肖复兴就是其中一位。1992年,肖复兴为了怀念叶老先生写了一篇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边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质疑。改变了以往的谈话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叶圣陶先生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带着“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自主读课文。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对于很多学生提出“这篇文章是以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呢?”这个问题,我先以赞赏的神态肯定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扬了这位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进一步读书,学生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同学们或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各抒己见,讨论激烈,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作者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课题,既是对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的赞美,也是对具有高尚品格与情操的作家的赞美。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对叶老的怀念以及自己的决心,要像爬山虎那样,朝气蓬勃,不断攀登。在读中感悟,难点就被破解了。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观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作品”与“文品”——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一句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