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简 单 的 统 计

简 单 的 统 计

一梦入混沌 点赞 分享
简 单 的 统 计

微信扫码分享

简 单 的 统 计(精选17篇)

简 单 的 统 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精力和体会简单统计的过程,感受统计的意义和实际中应用,初步形成统计的仪式。

  2.使学生初步了解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认识简单的统表,

  知道绘制统计表的方法,会填写表的数据;会根据统计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合作交流等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题

  1.感受统计。

  多媒体逐个显示统计表、统计图(条形、折线、扇形)

  从每个图表中,你能了解到什么信息吗?

  2.揭题示标。

  这些图表中的数据反映的是某一阶段、某件事的情况,某人某物发展变化的趋势。这些数据必须经过调查收集,分类整理才能得出,这项工作我们称之为“统计”(板书)统计工作能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依据和帮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这节课学会用统计表来统计数据,解决实际问题。(板书:统计表)

  二、教学新知

  1.创设情景

  王老师想为同学们买一批课外书籍,但不知道什么样的书籍同学们会喜欢,你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吗?

  2.组织探索

  (1)收集数据

  要使买的书籍受同学的欢迎,首先必须了解每个同学喜欢那一类书籍,这在统计中叫“收集数据”(板书)

  出示调查表,学生填写,现在老师就收集数据。

  (2)分类整理

  你有办法可以了解最喜欢的哪种书的有几人?

  分几类来统计人数呢?(板书:科普、童话、名著、益智、辅导用书)

  像这样分五类了解有多少人喜欢,这在统计中叫“分类整理”(板书)

  现在我们适合那种方法来整理呢?用数人数的方法整理数据,怎样检查数据对不对呢?通过分类整理,你能知道喜欢哪类书的最少呢?

  (3)绘制统计表

  为了整理的数据看上去更美观、更简单、明了,我们可以把它们绘制成统计表。

  指导学生画统计表(内容、类别、数据、合计、名称、日期、单位)

  (4)分析数据

  分析显示数据,你能了解什么?

  你觉得王老师购买课外书籍时要怎么做比较合适?

  (5)小结

  刚才我们完成了四5班同学喜爱的课外书籍情况的统计工作,你认为统计工作一般要经过哪几步?

  3.巩固练习

  如果现在给你一些数据,你能填写统计表吗?

  97、68、100、98、88、76、88、100、92、84、72

  80、100、54、98、95、72、97、94、87、63、100、86 

  96、73、90、70、92、82、90、75、69、85、94、83、

  (1)根据上面的分数,填写下表

  分数

  100

  99-—90

  89—80

  79—70

  69—60

  60以下

  人数

  (2)哪个分数段人数最多?60分以下有几人?

  整理数据后的统计表和原来的纪录单相比,有什么优点?

  三、统计活动

  1.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统计知识。

  2.调查统计的作用。(9.11事件、北京高速公路三等分、小干部竞选统计工作)

  3.分组合作完成调查工作

  (1)分三大组选组长

  (2)选择课题

  (3)全班填写调查表,分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4)显示交流,看了这些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

  4.小结:课后我们要走向校园,走向社会,把我们学习到的本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学习总结

  1.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

简 单 的 统 计 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熟练掌握解答方法.

  3.学会分析统计表中包括的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编制和检查一个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三项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关键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统计表包括的内容及数量关系,掌握编制、填充、检查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解答有关求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编制和检查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

  1、教师提问导入  .

  同学们,记忆是智慧之母,你们谁的记忆最好呢?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在小学阶段都学了哪些统计知识?都是在哪册书上学的?

  2、学生汇报.

  在第十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数;

  在第十二册的第四单元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归纳整理.

  (一)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说明:统计知识在生产、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认真学好统计知识,提高统计能力.

  (二)整理复习求平均数.【继续演示课件】

  例1.某初级中学七个班的学生人数如下:

  初中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独立解答.

  3、教师提问: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必须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数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

  4、启发思考:求平均数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先求出一组数的总数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几份.用总数量除以要分的总份数就等于平均数.

  5、练习.

  在一堆小麦中取样五次,每次测得小麦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这五次测得的小麦千粒重平均数是多少?

  6、学生独立解答例2.

  振华小学六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每人做6个.六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

  7、思考:结合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能试着概括出一个关系式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三)整理和复习统计表.

  1、指导看书.

  2、教师提问:统计表中横向有几栏,纵向有几栏,分别表示什么?

  制作一个统计表,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分析统计表中各数据之间的关系,根据已填的数据,把空缺的数据填满.

  4、教师说明:统计表的内容是根据统计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在编制和分析统计表时关键要弄清各栏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5、练习.

  (1)下面记录的是某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测验的成绩(单位:次)

  25   33   31   28   13   36   30   29   32   21

  32   29   25   30   19   27   31   35   26   28

  根据上面的成绩填写下表,再算出这班女生测验的平均次数.

  参加测验人数:             总次数:           平均次数:     

  (2)下面是育新小学六年级两个班学生上学期体育成绩统计表.

  ①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②两个班各有多少人?(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

  (四)整理和复习统计图.

  1、指导看书.

  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反映了某市电子仪器一厂、二厂两个方面的情况,请你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的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2、比较【继续演示课件】

  3、练习.下面是某班上学期美术成绩统计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哪些内容?解答求平均数问题和编制统计图表的关键是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口述解答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和方法.

  2、口述统计表包括的内容,检验统计表的方法.

  3、口述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五、布置作业 .

  1、甲乙两港相距140千米.一艘轮船从甲港驶往乙港用了4.5小时,返回时因为逆水比去时多用了1小时,求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2、李小春、王芳、张强三个人的平均体重是43千克.其中李小春重44千克,王芳重40千克,张强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根据下面的统计图,编制成一个统计表.

  4、某地去年每月降水量如下表.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六、板书设计 

简 单 的 统 计 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熟练掌握解答方法.

  3.学会分析统计表中包括的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编制和检查一个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三项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关键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统计表包括的内容及数量关系,掌握编制、填充、检查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解答有关求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编制和检查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

  1、教师提问导入  .

  同学们,记忆是智慧之母,你们谁的记忆最好呢?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在小学阶段都学了哪些统计知识?都是在哪册书上学的?

  2、学生汇报.

  在第十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数;

  在第十二册的第四单元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归纳整理.

  (一)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说明:统计知识在生产、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认真学好统计知识,提高统计能力.

  (二)整理复习求平均数.【继续演示课件】

  例1.某初级中学七个班的学生人数如下:

  初中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独立解答.

  3、教师提问: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必须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数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

  4、启发思考:求平均数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先求出一组数的总数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几份.用总数量除以要分的总份数就等于平均数.

  5、练习.

  在一堆小麦中取样五次,每次测得小麦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这五次测得的小麦千粒重平均数是多少?

  6、学生独立解答例2.

  振华小学六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每人做6个.六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

  7、思考:结合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能试着概括出一个关系式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三)整理和复习统计表.

  1、指导看书.

  2、教师提问:统计表中横向有几栏,纵向有几栏,分别表示什么?

  制作一个统计表,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分析统计表中各数据之间的关系,根据已填的数据,把空缺的数据填满.

  4、教师说明:统计表的内容是根据统计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在编制和分析统计表时关键要弄清各栏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5、练习.

  (1)下面记录的是某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测验的成绩(单位:次)

  25   33   31   28   13   36   30   29   32   21

  32   29   25   30   19   27   31   35   26   28

  根据上面的成绩填写下表,再算出这班女生测验的平均次数.

  参加测验人数:             总次数:           平均次数:     

  (2)下面是育新小学六年级两个班学生上学期体育成绩统计表.

  ①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②两个班各有多少人?(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

  (四)整理和复习统计图.

  1、指导看书.

  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反映了某市电子仪器一厂、二厂两个方面的情况,请你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的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2、比较【继续演示课件】

  3、练习.下面是某班上学期美术成绩统计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哪些内容?解答求平均数问题和编制统计图表的关键是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口述解答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和方法.

  2、口述统计表包括的内容,检验统计表的方法.

  3、口述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五、布置作业 .

  1、甲乙两港相距140千米.一艘轮船从甲港驶往乙港用了4.5小时,返回时因为逆水比去时多用了1小时,求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2、李小春、王芳、张强三个人的平均体重是43千克.其中李小春重44千克,王芳重40千克,张强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根据下面的统计图,编制成一个统计表.

  4、某地去年每月降水量如下表.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六、板书设计 

简 单 的 统 计 篇4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 “简单的统计”。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会制作会看简单的统计表。

  2、培养学生分类整理和初步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3、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一、谈话导入  :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今天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三位朋友,他们分别是……(多媒体展示米老鼠、机器猫、孙悟空)喜欢吗?

  二、引导探索:

  1、设置情境

  老师不仅给大家带来了三位朋友,而且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问题。课前老师收到一位印刷厂厂长的这样一封来信:(出示)

  周老师:

  我们厂想生产一批印有米老鼠、机器猫、孙悟空的卡片,可又不知道同学们到底最喜欢什么,可以帮我在同学中调查一下吗?……

  老师想把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你能想办法帮老师了解到每一位同学最喜欢哪一位卡通人物吗?有什么办法?

  2、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师: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发言。其他小组的同学如果你赞同发言小组同学的意见就请你为他们鼓掌,鼓励他们;如果你认为他们的方法很独特,有创意,而且发言也很精彩,就请你为他们热烈地鼓掌,祝贺他们;如果他们的发言你没有听明白或者疑问,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大家说好不好?

  4、引导交流:你认为这个问题应用哪种方法来整理数据比较好?请阐述你的理由,其他同学通过掌声来进行评价。

  5、师小结:①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有很多不同的方法。②面临一个具体问题选择整理数据方法时,一定要根据情况而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便捷的方法,但要注意不论用何种方法来整理数据,都必须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说明: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有个性的思维方式,不强求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陈述各种理由,来促进学生自主进行方法的选择和优化。)

  6、谈话:下面请同小组的同学商议一下,选择一种大家都喜欢的整理数据的方法在各自组内进行一次统计,做好分工,合作统计一次,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

  小组合作统计。

  生谈合作后的体会。

  (说明:让学生学会合作的方法,并充分体验到合作的优越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自主探索、学制统计表

  1、师:可是由于这些统计反映的都是各组的情况,老师仍不清楚我们班到底有多少人喜欢米老鼠和机器猫和孙悟空,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把刚才各组收集整理的数据总结一下表示得更清晰,排列得更整齐规范呢?(生:制成表格)你们想由老师讲怎样制表,还是自己试试?

  2、小组合作制表。

  3、展示交流合作制表的成果。每组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并做适当说明。

  4、引导学生说说:你认为制表时要注意些什么?

  7、揭示课题

  看来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帮助周老师和那位印刷厂厂长解决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那么这是一项什么工作呢?

  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9、自学课本

  阅读第100-101页上的内容,让学生观察书上的统计表结合我们刚才所做的一次统计。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统计需要分为几个步骤?

  (2)你认为作统计表时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上的“练一练”。

  2、小游戏;

  两人一组,拿一枚1角硬币,从离桌面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10次。一个做一个记录落下的情况,然后整理好数据填入发给大家的表格中。

  落下情况

  字“1角”朝上

  国徽图案朝上

  次    数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一项什么新本领?

  五、课后实践: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通过统计来解决的?请你选择一个问题,展开调查,搜集相关信息,完成一份统计表。

简 单 的 统 计 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熟练掌握解答方法.

  3.学会分析统计表中包括的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编制和检查一个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三项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关键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统计表包括的内容及数量关系,掌握编制、填充、检查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解答有关求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编制和检查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

  1、教师提问导入  .

  同学们,记忆是智慧之母,你们谁的记忆最好呢?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在小学阶段都学了哪些统计知识?都是在哪册书上学的?

  2、学生汇报.

  在第十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数;

  在第十二册的第四单元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归纳整理.

  (一)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说明:统计知识在生产、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认真学好统计知识,提高统计能力.

  (二)整理复习求平均数.【继续演示课件】

  例1.某初级中学七个班的学生人数如下:

  初中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独立解答.

  3、教师提问: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必须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数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

  4、启发思考:求平均数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先求出一组数的总数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几份.用总数量除以要分的总份数就等于平均数.

  5、练习.

  在一堆小麦中取样五次,每次测得小麦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这五次测得的小麦千粒重平均数是多少?

  6、学生独立解答例2.

  振华小学六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每人做6个.六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

  7、思考:结合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能试着概括出一个关系式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三)整理和复习统计表.

  1、指导看书.

  2、教师提问:统计表中横向有几栏,纵向有几栏,分别表示什么?

  制作一个统计表,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分析统计表中各数据之间的关系,根据已填的数据,把空缺的数据填满.

  4、教师说明:统计表的内容是根据统计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在编制和分析统计表时关键要弄清各栏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5、练习.

  (1)下面记录的是某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测验的成绩(单位:次)

  25   33   31   28   13   36   30   29   32   21

  32   29   25   30   19   27   31   35   26   28

  根据上面的成绩填写下表,再算出这班女生测验的平均次数.

  参加测验人数:             总次数:           平均次数:     

  (2)下面是育新小学六年级两个班学生上学期体育成绩统计表.

  ①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②两个班各有多少人?(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

  (四)整理和复习统计图.

  1、指导看书.

  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反映了某市电子仪器一厂、二厂两个方面的情况,请你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的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2、比较【继续演示课件】

  3、练习.下面是某班上学期美术成绩统计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哪些内容?解答求平均数问题和编制统计图表的关键是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口述解答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和方法.

  2、口述统计表包括的内容,检验统计表的方法.

  3、口述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五、布置作业 .

  1、甲乙两港相距140千米.一艘轮船从甲港驶往乙港用了4.5小时,返回时因为逆水比去时多用了1小时,求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2、李小春、王芳、张强三个人的平均体重是43千克.其中李小春重44千克,王芳重40千克,张强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根据下面的统计图,编制成一个统计表.

  4、某地去年每月降水量如下表.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六、板书设计

简 单 的 统 计 篇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熟练掌握解答方法.

  3.学会分析统计表中包括的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编制和检查一个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三项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关键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统计表包括的内容及数量关系,掌握编制、填充、检查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解答有关求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编制和检查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

  1、教师提问导入  .

  同学们,记忆是智慧之母,你们谁的记忆最好呢?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在小学阶段都学了哪些统计知识?都是在哪册书上学的?

  2、学生汇报.

  在第十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数;

  在第十二册的第四单元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归纳整理.

  (一)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说明:统计知识在生产、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认真学好统计知识,提高统计能力.

  (二)整理复习求平均数.【继续演示课件】

  例1.某初级中学七个班的学生人数如下:

  初中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独立解答.

  3、教师提问: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必须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数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

  4、启发思考:求平均数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先求出一组数的总数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几份.用总数量除以要分的总份数就等于平均数.

  5、练习.

  在一堆小麦中取样五次,每次测得小麦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这五次测得的小麦千粒重平均数是多少?

  6、学生独立解答例2.

  振华小学六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每人做6个.六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

  7、思考:结合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能试着概括出一个关系式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三)整理和复习统计表.

  1、指导看书.

  2、教师提问:统计表中横向有几栏,纵向有几栏,分别表示什么?

  制作一个统计表,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分析统计表中各数据之间的关系,根据已填的数据,把空缺的数据填满.

  4、教师说明:统计表的内容是根据统计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在编制和分析统计表时关键要弄清各栏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5、练习.

  (1)下面记录的是某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测验的成绩(单位:次)

  25   33   31   28   13   36   30   29   32   21

  32   29   25   30   19   27   31   35   26   28

  根据上面的成绩填写下表,再算出这班女生测验的平均次数.

  参加测验人数:             总次数:           平均次数:     

  (2)下面是育新小学六年级两个班学生上学期体育成绩统计表.

  ①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②两个班各有多少人?(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

  (四)整理和复习统计图.

  1、指导看书.

  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反映了某市电子仪器一厂、二厂两个方面的情况,请你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的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2、比较【继续演示课件】

  3、练习.下面是某班上学期美术成绩统计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哪些内容?解答求平均数问题和编制统计图表的关键是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口述解答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和方法.

  2、口述统计表包括的内容,检验统计表的方法.

  3、口述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五、布置作业 .

  1、甲乙两港相距140千米.一艘轮船从甲港驶往乙港用了4.5小时,返回时因为逆水比去时多用了1小时,求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2、李小春、王芳、张强三个人的平均体重是43千克.其中李小春重44千克,王芳重40千克,张强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根据下面的统计图,编制成一个统计表.

  4、某地去年每月降水量如下表.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六、板书设计 

简 单 的 统 计 篇7

  课题一:平均数和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2—143页例l、例2和“做一做”,第143—144页统计表的例题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l一5题。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统计初步知识,加深学生对统计的意义及其应用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求平均数与填写;阅读统计表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复习统计知识及其应用

  教师:“我们在小学里都学过哪些统计初步知识?”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我们学过表,还有统计图。统计表里分为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统计图里分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还学过求平均数和求百分数。这些都是统计初步知识。”

  教师:“谁知道统计知识有什么用处?”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帮助归纳:“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用到统计知识。例如,为了了解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经常要测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把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再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进行分析。又如,工厂要了解每天、每周、每月、或者每年的生产进度或产量,就需要进行统计;要了解本单位的工作效率,产品的质量,计算产品的合格率等,也需要进行统计。”(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再举出一些例子,说明统计知识的用处。)

  二、复习求平均数

  1.教学例1。

  请全班学生打开教科书第142页,在书上解答例l。做完之后,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教师:“我们在求——组数的平均数时,必须要先知道什么?”(必须要先知道这组数的总数是多少。)“例1中要求的平均数是按照什么平均的?”(是按照班数平均的。)“那么这道题在求平均数的时候,应当怎样计算?”(用三个年级的总人数除以班数。)

  “所以。求平均数的关键,是要先弄清被平均的数量是什么,总数是多少;以及要求的平均数是按照什么平均的,要平均分成多少份。这在例1中比较简单,题目要求按班平均,班数是已知的(7),只要先求出总人数,就可以求出平均每班有多少人。”

  再让学生看一看例1下面的“想一想”,指名学生回答。

  2.教学例2。

  教师:“请同学们接着在书上做下面的例2。注意这里是要按照什么数量平均,被平均的数量是什么,怎样求出总数。”

  学生解答完之后,教师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解答的。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上面强调的关键。(这道题中被平均的数量是玩具小熊的个数,要按照五年级所有学生的人数平均,所以必须要先求出玩具小熊的总数和五年级所有学生的人数,就能求出平均每人做几个。)

  3.完成教科书第143页上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审题和解答。教师只给予必要的提示,关键是怎样求出身高的总数和学生的总数。这里应让学生练习自己看统计表,取得数据。进行计算。

  三、复习统计表

  1.阅读和填写统计表。

  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43页“统计表”标题下的内容,自己在书上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填写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比如,合计这一行中的数据表示什么?总计这一行中的数据表示什么?

  填完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教师用适当的提问来引导。

  教师:“在‘十月’这一栏的合计空格内应当填什么数量?”(应填十月份一车间和二车间一共生产了多少台。)

  “在‘十一月’这一栏‘一车间’这一行的空格内应当填什么数量?”(应填十一月份——车间生产了多少台。)

  “在‘总计’这一栏·一车间。这一行的空格内应当填什么数量?”(应填十、十一、十二三个月一车间一共生产了多少台:)

  教师:“照此把上面的数量填好.再填其他的空格就容易了。”

  2,完成教科书第144页上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示学生先用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把统计表填好.再计算出统计表下面的平均分和及格率。然后集体订正。

  四、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l一5题。

简 单 的 统 计 篇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熟练掌握解答方法.

  3.学会分析统计表中包括的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编制和检查一个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三项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关键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统计表包括的内容及数量关系,掌握编制、填充、检查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解答有关求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编制和检查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

  1、教师提问导入  .

  同学们,记忆是智慧之母,你们谁的记忆最好呢?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在小学阶段都学了哪些统计知识?都是在哪册书上学的?

  2、学生汇报.

  在第十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数;

  在第十二册的第四单元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归纳整理.

  (一)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说明:统计知识在生产、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认真学好统计知识,提高统计能力.

  (二)整理复习求平均数.【继续演示课件】

  例1.某初级中学七个班的学生人数如下:

  初中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独立解答.

  3、教师提问: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必须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数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

  4、启发思考:求平均数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先求出一组数的总数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几份.用总数量除以要分的总份数就等于平均数.

  5、练习.

  在一堆小麦中取样五次,每次测得小麦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这五次测得的小麦千粒重平均数是多少?

  6、学生独立解答例2.

  振华小学六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每人做6个.六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

  7、思考:结合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能试着概括出一个关系式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三)整理和复习统计表.

  1、指导看书.

  2、教师提问:统计表中横向有几栏,纵向有几栏,分别表示什么?

  制作一个统计表,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分析统计表中各数据之间的关系,根据已填的数据,把空缺的数据填满.

  4、教师说明:统计表的内容是根据统计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在编制和分析统计表时关键要弄清各栏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5、练习.

  (1)下面记录的是某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测验的成绩(单位:次)

  25   33   31   28   13   36   30   29   32   21

  32   29   25   30   19   27   31   35   26   28

  根据上面的成绩填写下表,再算出这班女生测验的平均次数.

  参加测验人数:             总次数:           平均次数:     

  (2)下面是育新小学六年级两个班学生上学期体育成绩统计表.

  ①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②两个班各有多少人?(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

  (四)整理和复习统计图.

  1、指导看书.

  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反映了某市电子仪器一厂、二厂两个方面的情况,请你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的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2、比较【继续演示课件】

  3、练习.下面是某班上学期美术成绩统计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哪些内容?解答求平均数问题和编制统计图表的关键是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口述解答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和方法.

  2、口述统计表包括的内容,检验统计表的方法.

  3、口述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五、布置作业 .

  1、甲乙两港相距140千米.一艘轮船从甲港驶往乙港用了4.5小时,返回时因为逆水比去时多用了1小时,求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2、李小春、王芳、张强三个人的平均体重是43千克.其中李小春重44千克,王芳重40千克,张强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根据下面的统计图,编制成一个统计表.

  4、某地去年每月降水量如下表.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六、板书设计

简 单 的 统 计 篇9

  简单的统计》教学设计及反思

  江苏省无锡市新区旺庄实验小学  吴毛华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79—81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地整理过程,通过自主性学习 ,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分析条形统计图,能从中获得简单的信息;

  3、培养学生脱离老师的讲解、自主学习,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探索、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

  教学准备:自主性学习平台、课件、液晶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统计表格、练习纸。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一年中有哪些日子是你感到特别高兴的呢?

  生:————

  师:生日对每个同学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生日在哪个季度?(学生举手发言)这么多同学都想告诉老师,可老师记不住,老师还想了解我们班在各个季度过生日的人数情况,你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吗?

  生:————      师相机板书:统计

  二、          调查分析,探索新知

  师:那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呢?

  生:画“正”字、打“√”————

  师:方法很多,哪种方法最简便呢?

  生:————

  师:统计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

  师:现在请班长来帮助老师一起统计我们班同学生日的时间。

  (出示黑板上的统计表:第一季度生日的同学请举手,班长记录人数;第二季度生日的同学请举手,班长记录人数———。统计的时候不要忘了把班长自己也要统计在内。)制好表后再合计一下,看看总人数是不是等于全班人数。

  师:这就制成了一张五(4)班同学生日的时间统计表。现在从这张表中可以看出在各个季度过生日的人数,那整理出来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方块图,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张统计表,(课件出示)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制成一张方块图。(课件出示)

  师: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呢?

  生:————(图中一个方块表示5人,第一季度12人,就画两个方块和一个表示2人的小方块,用方块来表示人数。)

  师:在生活中方块图很少用到,我们一般常用条形统计图。

  三、          制作条形统计图

  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

  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电脑老师来学习,想一想制作条形统计图可以分哪几步,应该注意什么,电脑老师会通过耳机悄悄地告诉你的。

  (学生操作电脑,课件演示制作的步骤)

  师:通过刚才和电脑老师的交流,你知道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呢?有哪些步骤?自己可以先轻声地说一说。

  生:————   (点2名学生自己说说)

  师:那在制作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   (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直条的宽度要一样,间隔的大小也要一样;纵轴上每一小格的数据要恰当)

  重点:横轴,确定直条的宽度、间隔;纵轴,一小格表示的数量。一般把纵轴平均分成5—6份。

  师:看来,大家跟着电脑老师学得真不错,那同学们能否尝试着将黑板上的这张统计表也用统计图表示呢?画在老师发下来的那张练习纸上。

  (学生画图,画好后,选一名优秀学生的统计图投影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并让他说说是怎样画的;再选两名学生的有缺点的作品也投影展示给全班同学看,一起分析有什么不足之处)

  四、          分析条形统计图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制作了条形统计图,那我们还要学会分析统计图。分析统计图时一般从上往下,先分析图中各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意义,然后思考从图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下面请同学们看着电脑老师是怎样来分析这张条形统计图的。(介绍方法:只要你的鼠标点到那,就会出现这部分的名称和意义)

  (学生操作电脑,分析统计图,可以一边分析一边讲讲)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你可以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问题)

  生:————(点名2位学生说说)

  (学生制作的统计图)

  师:下面老师就让大家来进行比赛,看哪组的同学说得又对又快。

  1、(投影学生画的统计图)师:我的手指到哪一部分,请你说出这部分表示的意义;(老师指,学生抢答)

  2、师: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能回答老师提出来的问题吗?(师提:哪个季度过生日的人数最多,是几人;哪个季度过生日的人数最少,是几人)

  3、师:那同学们觉得是从统计表中还是从条形统计图中更容易看出这些信息呢?(生答)

  师:老师还带来了很多的资料,请同学们看一下(课件出示资料),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呢?

  生:————

  师:(小结)运用条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直观、形象,便于分析和研究问题。  师相机板书:直观、形象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你还可以得到其它信息吗?

  生:————(学生讲比多少)

  (书后的练习)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张我国四大淡水湖面积的统计图,(课件出示)你能说说图中各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意义吗?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点二名学生上来说说)

  师:那从这张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呢?先自己说说,再“专题讨论”让学生输入得到的信息。

  生操作。

  五、          总结

  师:通过这堂课和电脑老师的交流,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生:————

  六、          课外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制作和分析条形统计图,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一些其他类型的统计图,(课件出示折线、饼形统计图)如折线统计图、饼形

  统计图等,那么我们以后还会学到更多有关统计图的知识,最后请同学们到网上去查一些有关统计图的资料。

  七、  巩固练习(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对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给学生的思维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这节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并没有直接选用教材上的五(4)班统计表这个内容,而是采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日着手,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统计我们班同学在各个季度过生日的活动这样一个情境,通过复习旧知识(小统计),力图从真实的生活中提出问题,感悟统计活动的目的 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有必要去进行统计,很自然的进入了调查统计的环节,从而引入课题。因为这是一个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所以能吸引学生,将学生迅速的引入情境之中。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进行教学,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使数学课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二、   运用电脑,自主探究

  教学的第三个阶段,是制作条形统计图,教材上主要是要求学生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不但因两者有不可分割的渊源,互为依存,而且这种整合也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自主性学习”平台,课件循环演示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并附有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脱离老师的讲解、自己尝试着学习制作,更直观、形象,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学生通过操作学习,尝试着自己来制作条形统计图,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还可以再仔细观察课件的演示过程,其中在制作过程中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也采用多媒体技术加入录音,这是一般课堂所不能实现的。在学习完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后,就要来学习怎样分析,这部分的教学还是让学生跟着电脑自主学习,可以反复地操作,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举一反三分析其它的条形统计图,学生将自己的见解通过键盘输入,发送到教师机,让全班学生都可以体会到。自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载体。学生能学的教师绝对不讲。借助于“自主性学习”平台这一软件载体来学习统计图的制作、分析,通过信息技术的链接、转换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观察、比较、思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丰富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增加了对知识深层面联系的感知。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五种需要,最高层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虽然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和目标不同,但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自身价值实现的愿望。从搜集统计图,到认识各种统计图的作用,再到制用统计图,评价优劣等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学生参与,在相互学习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上得到了不同的收获,在切磋中学会了用各种方法来学习,打开了学习的视野,既有全体学生的全面提高,又不乏个性智慧的闪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加上信息技术所创设的广阔舞台,使学生各施其能。比如,对于计算机,有的学生擅长上网搜集,有的学生善于制作图表,有的学生热衷于分析统计图等等,其所表现程度有一定的开放性,很难有标准的答案,倒是随处可见闪光点。各个学习环节上各有所长又得到相互弥补。

  三、师生关系,重在交流

  在课堂师生人际关系上,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本堂课中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统计、交流, 课堂上流露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不以权威者自居,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朋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敢说敢想,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本节课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教学形成了对该类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观察统计图表——自主探索制作过程——制作统计图——分析统计图——解决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主要是:

  (1)在小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发言面可以再广一些。在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时,除了现场统计的内容,还可以增加一些分散的数据,让学生通过挑选同一类型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这样对学生分析的能力又是一种提高。

  (2)本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如学生独立制成五(4)班同学生日时间统计图时,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如“她画的怎么样,你能评价一下吗?”“你认为哪位同学画得最好?”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在今后,我将不断学习,以课改精神为指导,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反思教学行为,勇于改革和创新,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努力成为一个学生爱戴的好教师。

简 单 的 统 计 篇10

  复习内容:教材第140页第11题,第143、144页第13、14题

  复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众数的含义,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做教材140页第11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二、巩固练习

  完成143页第11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

  三、全课总结(略)

  四、作业:教材第144页第14题的问题。

  ( 1 )两个分店销售额最高的是( )

  ( 2 )一分店从( )月到( )月销售额增长得最快。

  ( 3 )二分店从( )月到( )月销售额增长得最快。

简 单 的 统 计 篇11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交流学习过程,体验同伴互助的快乐。  2、初步认识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学会用统计的方法认识事物(事件)。  【活动重点】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数据。  【活动难点】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和感受统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分类整理到表格统计的过程。  【活动准备】动物面具四个、水果图片四个、统计表、方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了解统计。  1、师:昨天,老师收到了森林国王的一封信,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他们的化妆舞会,你们想不想去呀?不过我想看看男孩子多还是女孩子多。你们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就看出来吗?请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幼儿自由讨论,交流方法,推出一种方便又快捷的方法。(引出统计图,初步了解统计图)  3、小结:原来这个统计图可以又快有准确的看出男孩多还是女孩多。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在舞会上每位小朋友都要戴上面具,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四种面具(教师出示四种动物面具,分别是:老虎、熊、兔子和青蛙),你们喜欢哪一种?  2、请小朋友们自由选择。  3、小朋友们喜欢的面具都不相同,老师不知道每种面具要做准备多少个,怎么办呀?  4、请幼儿在喜欢的面具下面贴方片,再数一数,就可以知道每种面具各有多少个了。  5、师生共同整理,教师画出统计表。  三、操作练习,巩固游戏。  1、师:舞会上还得准备点水果,那我们带上一些吧!老师准备了四种水果,请小朋友们帮助老师统计需要各种水果的数量(教师出示四种水果:苹果、桔子、梨和西瓜)。  2、请小朋友们自由选择水果,找出小组最喜欢的水果。  3、整理并完成统计表,找出大家最喜欢的水果。  小结:小朋友们,我们在舞会的准备中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知识——统计(板书课题),填写的表格就叫统计表,我们通过统计知道了小朋友喜欢什么面具,喜欢吃什么水果,统计的用处可真大呀。

简 单 的 统 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熟练掌握解答方法.

  3.学会分析统计表中包括的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编制和检查一个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三项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关键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统计表包括的内容及数量关系,掌握编制、填充、检查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解答有关求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编制和检查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1、教师提问导入  .

  同学们,记忆是智慧之母,你们谁的记忆最好呢?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在小学阶段都学了哪些统计知识?都是在哪册书上学的?

  2、学生汇报.

  在第十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数;

  在第十二册的第四单元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归纳整理.

  (一)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说明:统计知识在生产、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认真学好统计知识,提高统计能力.

  (二)整理复习求平均数.【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例1.某初级中学七个班的学生人数如下:

  初中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独立解答.

  3、教师提问: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必须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数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

  4、启发思考:求平均数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先求出一组数的总数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几份.用总数量除以要分的总份数就等于平均数.

  5、练习.

  在一堆小麦中取样五次,每次测得小麦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这五次测得的小麦千粒重平均数是多少?

  6、学生独立解答例2.

  振华小学六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每人做6个.六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

  7、思考:结合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能试着概括出一个关系式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三)整理和复习统计表.

  1、指导看书.

  2、教师提问:统计表中横向有几栏,纵向有几栏,分别表示什么?

  制作一个统计表,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分析统计表中各数据之间的关系,根据已填的数据,把空缺的数据填满.

  4、教师说明:统计表的内容是根据统计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在编制和分析统计表时关键要弄清各栏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5、练习.

  (1)下面记录的是某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测验的成绩(单位:次)

  25   33   31   28   13   36   30   29   32   21

  32   29   25   30   19   27   31   35   26   28

  根据上面的成绩填写下表,再算出这班女生测验的平均次数.

  参加测验人数:             总次数:           平均次数:     

  (2)下面是育新小学六年级两个班学生上学期体育成绩统计表.

  ①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②两个班各有多少人?(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

  (四)整理和复习统计图.

  1、指导看书.

  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反映了某市电子仪器一厂、二厂两个方面的情况,请你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的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2、比较【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3、练习.下面是某班上学期美术成绩统计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哪些内容?解答求平均数问题和编制统计图表的关键是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口述解答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和方法.

  2、口述统计表包括的内容,检验统计表的方法.

  3、口述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五、布置作业 .

  1、甲乙两港相距140千米.一艘轮船从甲港驶往乙港用了4.5小时,返回时因为逆水比去时多用了1小时,求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2、李小春、王芳、张强三个人的平均体重是43千克.其中李小春重44千克,王芳重40千克,张强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根据下面的统计图,编制成一个统计表.

  4、某地去年每月降水量如下表.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六、板书设计 

简 单 的 统 计 篇13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七册p32-37

  教学目标:1、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

  2、向学生渗透统计思想,使学生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能看懂统计表,分析表中所说明的问题,初步学习根据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判断。

  教学重、难点:认识并会填写复习式统计表,知道统计的作用和意义,能看懂统计表,分析表中所说明的问题,初步学习根据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判断。

  设计思路:

  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是在学生认识了单式统计表基础上教学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时需要把几个有联系的单式统计表合编成一个复式统计表。在课前教师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联系学校以即将新建的图书馆为话题,在学生当中做调查,调查的内容是同学们平时爱看的书籍类型。复习的引入改换了书中原有例题(西城小学4个课外小组的学生人数统计表)。所选素材尽量来源自然社会与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反映出一定的思考价值。在进行讨论复式统计表如何设计这一环节中,介于我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利用excel,word两个office工具的便捷性,运用word现场制表,excel计算总计和合计部分,学生参与输入数据,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愿望和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并在探索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提供足够的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实例,从学生生活中提取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例如为本校网站的子栏目:“成长的烦恼”,做前期调查统计工作, “成长的烦恼”栏目找出本周同学最烦恼和最高兴的事。为让学生感受统计不仅能解决在校园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当中也经常要用到统计。我从网上查阅,着眼环保这一话题,以绿色奥运为切入点,填写北京1997-2000年大气环境状况统计表,并且交流预测一下2008年北京是否能实现“天更蓝,水更清”的目标,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作为课的延伸,提供给学生一些问题条件、解题策略和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为体,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上网查阅有关数据,用excel制成电子表格,通过e-mail形式发送,完成作业。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数学学科,让学生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数据展示,引入课题 

  1、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四年级各班同学们喜爱看的书籍情况:

  出示:

  四年级同学最喜爱的书籍调查情况:

  最爱看童话故事书:男生9人,女生25人;

  最爱看科幻书:男生54人,女生27人;

  最爱看作文选:男生6人,女生20人;

  最爱看漫画书:男生26人,女生28人。

  2、 这些就是同学们经调查后整理出的数据。参加这次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什么样的图书在同学中最受欢迎?哪几类书在同学们当中受欢迎的程度比较接近?你能不能通过这次调查结果对图书馆购书提些建议?你能够用统计表的形式反映出来吗?

  二、 讨论交流,尝试设计统计表 》 》 》

  1、 请四人小组合作试一试。

  两种意见:(1)制成四张单式统计表;(2)把四张表合成一张表。

  2、 师根据第2种意见提问:

  四张表之间有没有联系?能不能合成一张统计表?说说理由。

  3、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制作复式统计表,现场输入。

  生:都有男生女生,横栏输入男生女生,在这之前一格写合计;再看竖栏,反映四类书的情况,在竖栏部分我们输入四类书的名称。

  师指数据部分问:这里填什么?

  师:在这张表想知道共有多少人参加了本次调查,(指)所以我们在这里写上总计。

  师:观察这张表要反映几个方面的内容?(3个)

  教师现场制作复式统计表。边输入边讲解。

  4、 生填表。(四人小组合作)

  (1)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填的?师提示总计的两种算法。

  (2) 师将单式和复式表对比总结:今天我们所制的这一张统计表将原来的4张单式统计表合编成一张统计表,在表的结构上稍微复杂了一些,反映了三方面的内容,而原来的单式统计表只能反映两方面的内容,但是更加利于我们比较和分析。我们把像这样的统计表称为“复式统计表”。

  师提问:现在你能解决先前的问题了吗?(出现4个问题)

  三、统计的运用 

  1、师:我们能不能就按你们所提的建议去做。学生提出还要参考其他年级的情况。

  师:的确不能用一个年级的统计结果对全校学生的情况做出预测,还要兼顾其他年级的具体情况。

  2、师出示3-6年级同学调查情况。学生填写。

  3、 问:现在你对图书馆进书还有哪些建议要补充的?

  师总结:有时根据局部数据做出的预测不能反映整体情况,还应综合多方面的情况才能做出最后的决策。

  四、练习 

  1、师:生活中许多方面都需要做调查统计工作,比如说我校网站的一个子栏目“成长的烦恼”,在每周都会对全校同学尽心调查,征集本周同学们当中最烦恼的最高兴的事,寻求解决的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助“成长的烦恼”栏目找出本周同学们最烦恼和最高兴的事。要求学生完整地填写这张统计表。并思考:根据这张统计表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师说明横栏和竖栏可以交换位置)

  2、师:在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当中同样要用到到统计的知识。为更好的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人民提出了“让北京的天更蓝,水更清”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各国十分关注。困扰北京城市大气污染主要有三个方面: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教师介绍三大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危害。请学生填写北京1997-2000年大气环境状况统计表,交流预测2008年北京是否能实现“天更蓝,水更清”的目标。

  (获中国煤炭教育协会基础教育分会教学设计二等奖)

  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徐州市九里区第一实验小学    乔红雨

  教学内容: 》 》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

  教学目标: 》 》 》

  1、 知道大自然中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植物。

  2、 学会对各种植物进行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 通过对植物的观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有意识的珍惜植物。

  教材简析: 》 》 》

  一、 导入 》 》 》

  1、 出示唐诗《咏柳》,齐读一遍,问这首诗写的是哪一种植物。

  2、 你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我们之所以认为这种植物是柳树,是从它的一些特点上来判断的。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图片上的植物你认识吗?

  二、 新课 》 》 》

  (一) 认识图片上的植物

  1、 认识科学书图片上的植物。

  2、 补充一些其他的植物图片资料。

  (二) 观察盆栽植物

  每四个人为一小组,发放一盆植物,每个学生发一张活动记录卡,讲要求。

  1、 大家一起来研究你面前的这株植物,仔细观察它的各个部分是怎样的,它们最主要        的特点是什么?

  2、 把你所观察到的植物的各个部分简单的画在活动记录卡上,并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一下。

  3、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三) 陈述研究结果

  1、 指名或由学生推选代表说,将盆栽植物捧上讲台,边说边讲解示范。

  2、 将自己画的植物图形和植物对照一下,让大家检验你画的图是否准确。

  3、 比较哪一个小组的研究工作做的最好最仔细,予以表扬或奖励。

  (四) 比较盆栽植物

  1、 刚才每一个同学都仔仔细细的观察了这些植物,大家发现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说明它们有不同的地方,那么这些植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2、 选择我们教室里你最想比较的两种植物,仔细的去观察它们的异同。

  3、 把观察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卡上,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4、 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观察比较结果。

  三、 总结 》 》 》

  1、 新授内容总结,指出学生在实验操作上的优缺点。

  2、 从实际出发进行爱护花草,保护环境的教育。

  四、 作业 》 》 》

  1、 将自己画的简图带回家给父母看,看看他们能否分辨你画的是哪一种植物。

  2、 每人回家养一盆花草,并照顾它生长。

  【教后记】

  这一课是小学科学第二单元《我眼中的生命世界》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去进行科学课的学习。本节课教师尝试以学生的自我观察为主,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我想这种教学方式就是学习科学课的要旨所在吧!当然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要达到上述的目的,还是存在一些“所谓的不适应”,教师很难处理开放式的教学所带来的课堂反应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这堂课的教学是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尝试,应该说是有一些效果的,学生的兴趣很浓,最后很多学生都有了自己的研究结果。

简 单 的 统 计 篇14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七册第104-105页例2,完成第105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二十一第1题。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整理的意义,知道如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学会把原始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2、根据现实情境的不同灵活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掌握统计的策略。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收集、整理数据,分段统计。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口算比赛,比一比在规定时间内谁能算得又对又快!(3分钟)2、校对。老师报答案,同桌互批。以2分一道为准,计算出成绩。3、学生按学号报成绩,老师在表格中填分数。(电脑里直接用word文档处理。)4、问:看着这张表格,你知道了什么?5、如果吴老师想知道我们班这次竞赛总的情况到底怎样,从上面的成绩单上容易看出吗?你有什么办法让老师一目了然就了解整个班级的情况?(绘制形象、具体的统计表)6、能给吴老师设计一张统计表吗?怎么设计?分数栏具体怎么分?(学生分,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表格,填好分数段。)分 数10090-9980-8970-7960-6960以下人 数 7、为了更清楚的了解我们班知识竞赛的成绩,我们可以从最高分或最低分开始,根据需要划分分数段。那么每个分数段的人数用什么办法可以统计得又快又好呢?(学生交流,用站起来的方法把统计结果填在黑板上的表格内。)注意:若有错误,用人数想加的办法验算,如果总数错了说明肯定错,如果总数没有错,就用再站一遍的办法复查一遍。8、人数已经统计好了,我们给这张统计表起个名字吧(板书:“四(2)班口算比赛成绩统计表”);最后别忘了写上制表时间。(“2004年11月”,将表格补充完整。)这样一张完整的统计表就完成了。9、分析统计表:(1) 从这张表上,你知道了什么?(2) 这两张统计表相比各有哪些优点?(表格一:能清楚地反映每个人的成绩;表格二:能清楚地反映每个分数段的人数,便于了解总的情况。它们各有优势。)10、小小设计师:(1)吴老师想将本次竞赛成绩设置成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你觉得可以怎样分配奖项?(学生发言,交流,教师在设计好的统计表上板书。)(2)如果老师想将本次竞赛成绩设置成一等奖( )人,二等奖( )人左右,其余凡60分以上的都为三等奖。上述数据可以怎样分类?将统计表填写完整。小组内讨论,将结果填在表格一内。(3)学生讨论、交流,完成统计表。四( )班口算比赛获奖情况统计表 2004年11月获奖等奖一 等 奖二 等 奖三 等 奖 分 数 60以下人 数 11、比赛成绩出来了,你想对同学们提出怎样的建议?巩固练习,提高分段的能力。1、小结: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段统计法(板书),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要将原始数据进行分段统计的情况,前几天吴老师到孙医生那儿调查了我们班同学上学期的体重资料,请看大屏幕。(出示表格。)2、现在吴老师想了解班级总的情况,用什么方法统计?你觉得可以分为哪些段?把你的分段结果填写在表格三内。四( )班同学体重情况统计表 年 月体重(千克) 人 数 3、全班交流答案。4、从这张表上你知道了什么?5、引申:课后同学们可以就我们班同学的身高进行分段统计。四、全班总结今天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二十一第1题。

简 单 的 统 计 篇15

  简单的统计

  第一课时

  复习平均数例1、例2;统计表

  教学目标:

  通过例1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及怎样求出总数等内容和理解。

  通过例2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求稍复杂的平均数问题的方法。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并能应用原始数据和表格计算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平均数。

  出示例1

  问:要求七个班的平均人数,该怎样算?让学生自己算出结果。

  想一想: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算?让学生自己解答。

  通过计算让学生总结出求平均数问题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2

  学生想:要求五年级平均每人做多少个,必须先求出( )和( )

  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

  让学生总结求较复杂平均数问题的计算方法。

  完成137页的“做一做”

  复习统计表

  出示137页的例题。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看看计算的结果对不对。

  完成138页的“做一做”

  第二课时

  复习统计图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让学生归纳整理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扇区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一步加深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初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统计图反映情况较为合适。

  教学过程:

  复习

  回答

  你学过哪几种统计图?

  出示某电子仪器一厂和二厂在三个方面的统计图。

  回答四个问题

  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和快?

  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

  综合上面的分析,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把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概括和总结。

  让学生看书或出示140页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表。

简 单 的 统 计 篇16

  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和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整理结果过程。 2.使学生能根据绘制出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所反映的一些简单事实,能作出一些简 单的推理与判断,进一步认识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单元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单元教学难点: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 (一)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例题、“练一练”,练习四第1、2题。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教具准备: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复合投影片,例题的纵轴、横轴方格图每人一张。单元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单元教学难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 以例题中的数据为素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出示。指名学生说一说统计图的意思。提问:你是怎样看出同一年份中两个直条各是哪一个门市部的呢?(根据图例表示的门市部来区别)说明:在复式统计图上,为了区分不同的数量,都要先用图例来说明每种数量各是用哪种图来表示的,才能使人看得清楚。2.出示单式折线统计图 统计图为“电脑公司第一门市部上缴利润统计图”,其中数据为例题里第一门市部的数据。让学生说说折线统计图的意思,说明是怎样看出来的。你认为制作这样一份折线统计图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年份位置的间隔、纵轴上的数据、相应年份的数据的描点)说明:在折线统计图上,表示经过一年的间隔要相同,像这里的1994年到1996年要间隔两个单位,1996年到1999年要间隔三个单位;纵轴上的数据要明确,以便于描点,要对应横轴、纵轴找出准确的位置描点。提问:如果在这个统计图上我们还要表示出第二门市部相同年份的利润上缴情况,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怎样才能在统计图中分清两个门市部的利润上缴情况呢?像刚才这样的问题,就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实际问题。二、教学新课1.出示例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两个门市部上缴利润情况统计表的意思。2.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制成折线统计图的名称是什么?先要画什么?(投影横轴、纵轴)横轴上要表示哪几个年份?年份之间的间隔要怎样处理?纵轴上的数量至少要表示出多少万元?(投影方格图)你能在图上用折线表示出这两个门市部各年上缴利润数的增减变化情况吗?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自己的方格上用折线分别表示出来。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所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在全班说说各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在课本上看一看,书上是怎样画出折线统计图的,想想自己画得对不对。(投影课本上的折线表示的数量)提问:图中两条折线各表示哪个门市部的数量?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强调要分清各表示哪个门市部的数量,一定要有图例,这样才能使人看明白,同时说明图例可以自己确定。强调每个点表示的数量一定要写清楚。3.加深认识。 提问:谁来说一说这个统计图的意思?(统计图的名称,每个门市部的数量)4.简单分析。 请同学们看第23~24页统计图下面的几个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让学生在班内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提问:你认为统计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5.加深制图的认识。 提问: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在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出:这两种统计图都要有名称和制作日期,都要画出横轴和纵轴来分别表示项目和数量。不同的是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量,折线统计图用描点表示对应的数量,并连点成线表示增减变化情况。所以条形统计图用来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统计图的意思。指名学生口答下面的问题。 2.做“练一练”的题。 让学生说一说统计表的意思。让学生看清图例,在方格图里描点连线,画折线统计图,老帅巡视辅导。让学生相互检查:年、月有没有写?折线与图例是不是一样,数据有没有表示?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有哪些想法?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你认为统计的过程应包括哪些工作?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画法上有什么不同?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2题。(做在课本上,老师巡视辅导。)()统计图练习教学内容:教材第26页练习四第3题、第4题。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的方法,加深对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数据的理解,能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 2.使学生联系实际进行统计,经历统计过程,体会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作用,培养统计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教学准备:老师复印好历年班级簿中学生第二学期的身高记录,为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格纸;学生事先了解自己家庭去年下半年每月的电话费支出情况。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的方法。教学难点: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 1.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看第3题,说一说第3题的题意和从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相互交流,说说从图里知道了什么。提问:你从这里可以看出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比统计表有哪些好处?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直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而且还可以对这两位同学的成绩及变化情况作出比较。 2.提问:你认为完成一项统计要经过哪些过程, 说明:一项完整的统计,先要收集数据并进行分类整理,再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或统计表表示出相关的数据,然后对数据作出比较,分析、推理和判断。二、实践性练习 1.做练习四第4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要求两名学生相互合作,按要求从复印的身高记录上收集自己和同伴的身高数据。要求在课本上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与自己的同伴讨论从图中能得出哪些结论。组织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得出的结论。提问;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数据,帮助我们进行分析? 2.统计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 让学生拿出事先收集的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要求学生看一看每月的支出的金额。你能与自己的同桌同学合作,制作出你们两家的电话费支出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吗?学生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制作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看看你们家的电话费支出情况怎样,比比两家去年下半年的电话费支出有什么不同。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统计图把分析情况进行交流。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扇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扇形统计图和“练一练”。教学准备:两幅扇形统计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 l.复习旧知。 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引入新课。 出示两幅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扇形统计图)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里的扇形统计图各表示的什么意思?说明:扇形统计图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二、教学新课 1.说明扇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说明:从上面的扇形统计图可以看出:它是用一个圆表示各个部分的总数量,在圆里用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这种统计图清楚地反映出各个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2.教学例题。 (1) 出示例题.根据扇形统计图的表示形式,讨论制成扇形统计图的步骤。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得出步骤井板书: ① 计算百分数; ② 计算圆心角; ③ 画出圆和扇形; ④ 标明百分数。 (2) 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第一步,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同时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用加法检验各部分百分比的和是不是100%。 (3) 先说明一个圆的度数是360度,再让学生按总数量的百分之几求出表示各部分数量扇形的圆心角度数。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检验几部分圆心角的和是不是360度。 (4) 分割成扇形。 老师说明画法,同时板书:先画一个圆,说明表示总数量;再分割成3个扇形,说明各表示哪个数量。 (5) 标明各部分数量名称和百分数。 指名学生说说每个扇形各表示哪个数量,占百分之几,老师在图中板书。让学生自己画圆、分扇形并标明各个部分数量的名称和百分数。 (6) 区分各部分并写出统计图名称。 说明要用阴影或不同颜色区分不同的扇形,写出统计图名称,并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自己的统计图上。集体订正。 (7) 小结过程。 提问:谁来看图说说刚才制作这幅统计图的过程?你能说一说这幅统计图的意思吗?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三、课堂练习 l.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这个扇形统计图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计算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出示表格,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让学生说说每一个数量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2.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这个圆等分成多少份?每份所对扇形的圆心角多少度?请大家先计算每项收入相应的扇形圆心角度数,再画出扇形统计图。老师巡视辅导。提问学生每一部分所占扇形是图的20等份里的几份。四、课堂小结 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怎样根据统计数据来制作扇形统计图?五、课堂作业练习五第1~3题。

简 单 的 统 计 篇17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交流学习过程,体验同伴互助的快乐。

  2.初步认识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学会用统计的方法认识事物(事件)。

  活动重点: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数据。

  活动难点: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和感受统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分类整理到表格统计的过程。

  活动准备:动物面具四个、水果图片四个、统计表、方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了解统计

  1.教师:昨天,老师收到了森林国王的一封信,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他们的化妆舞会,你们想不想去呀?不过我想看看男孩子多还是女孩子多。你们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就看出来吗?请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幼儿自由讨论,交流方法,推出一种方便又快捷的方法。(引出统计图,初步了解统计图)

  3.小结:原来这个统计图可以又快有准确的看出男孩多还是女孩多。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教师:在舞会上每位小朋友都要戴上面具,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四种面具(教师出示四种动物面具,分别是:老虎、熊、兔子和青蛙),你们喜欢哪一种?

  2.请小朋友们自由选择。

  3.小朋友们喜欢的面具都不相同,老师不知道每种面具要做准备多少个,怎么办呀?

  4.请幼儿在喜欢的面具下面贴方片,再数一数,就可以知道每种面具各有多少个了。

  5.师生共同整理,教师画出统计表。

  三、操作练习,巩固游戏

  1.教师:舞会上还得准备点水果,那我们带上一些吧!老师准备了四种水果,请小朋友们帮助老师统计需要各种水果的数量(教师出示四种水果:苹果、桔子、梨和西瓜)。

  2.请小朋友们自由选择水果,找出小组最喜欢的水果。

  3.整理并完成统计表,找出大家最喜欢的水果。

  小结:小朋友们,我们在舞会的准备中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知识——统计(板书课题),填写的表格就叫统计表,我们通过统计知道了小朋友喜欢什么面具,喜欢吃什么水果,统计的用处可真大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简 单 的 统 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