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第18课社会交往

第18课社会交往

一派天真 点赞 分享
第18课社会交往

微信扫码分享

第18课  社会交往

第16课  社会交往
 
[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今中外见面礼的主要内容,称谓的主要表现形式,聚会的社会功能;通过学习交往方式的由来和发展,认识社会交往方式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培养学生历史探究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去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搜索,学会收集资料和整理信息,认识不同的交往方式是不同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产物;结合材料分析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悟,使学生理解社会交往的变革和进步。
3.了解良好的礼仪修养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理解社会交往形式的变迁折射出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同文明的交融,从而认识拥有宽容、开放的文化态度的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称谓与见面礼等社会交往形式的变迁。
难点:中国古代的敬称和谦称。
说明:
1.社会交往方式和社会的发展密切关联,既受政治制度的制约也受社会风尚的影响,在文化交流中相互渗透,故为本课重点。
2.古代的敬称和谦称现今社会使用不多,学生比较陌生,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播放《茶馆》和《傲慢与偏见》中家庭聚会的影片片段,请学生从中列举中西不同的聚会场所、聚会形式,谈谈聚会的功能。出示沙龙和曲水流觞的图片。
聚会是社会交往的形式,以影片中中西方不同的聚会场景导入,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或根据经验列举中西方不同的聚会场所:西方有家庭客厅、公共俱乐部、小酒馆、咖啡馆等;中国有茶馆、曲水流觞、文人结社、酒宴、游乐等。聚会形式有聊天、讨论、聚餐等。聚会的功能有切磋学问、沟通信息、交流情感。聚会场所的不同,反映了东西方文明的不同。但在现代社会东西方的社会交往越趋相似。
2.讲授称谓。请学生列举已知的古今称谓,分析古今称谓的特点和称谓的原则。根据材料分析中国近代称谓的变化,探讨称谓变化折射出的社会变迁。

称谓是社会交往的前提。称谓的内容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显示出一个人的修养,在某种角度上也反映了社会风尚。
本环节首先引导学生从列举的古今称谓中分析其特点:1、丰富性——从古至今,称谓丰富繁多;2、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称谓的原则是“谦己以敬人”。
从对“材料一、二、三”(见资料附录)的分析可以看出:称谓是在历史的演沿革中逐渐形成的,因政治变迁、社会关系的改变而不断变化。近代中国称谓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中国的社会风气、文化心态和文明程度。在一个半世纪的岁月中,中国经历了封建王朝、半殖民地化、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直至新中国的诞生、发展和改革开放,这种强烈的社会变革对中国民众产生的思想震撼是强烈的,它必然会反映到日常生活、文化风俗上。
3.讲授见面礼。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见面礼。再次播放影片《茶馆》片段和影片《茜茜公主》片段,请学生仔细观察影片中所出现的见面礼并简单叙述。提问:“大家还知道哪些中外见面礼?”、“从影片中的见面礼到我们今天常用的见面礼,可以看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出示材料,说明社会民俗的多样性,根据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节日和人生仪礼,今天又了解了社会交往中的见面礼、称谓和聚会,以近代中国社会为例,思考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18课社会交往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