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北师大版必修课文《树林和草原》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课文《树林和草原》教案

甜生软语 点赞 分享
北师大版必修课文《树林和草原》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北师大版必修课文《树林和草原》教案(精选10篇)

北师大版必修课文《树林和草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2. 学习写景的语言特色。

  3. 学习写景顺序。

  重点难点::

  重点:课文写景语言的特色

  难点:课文写景顺序的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自读课,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学生自学前提下,结合“思考与练习”理清景物描写的顺序及景物的特点,品味语言,并把握一些生词及多音字。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

  1. 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

  教师补充:《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它是一部形式独特的写集。其第一部写《霍里和卡利内奇》最初发表于《现代人》杂志,1852年,作者将先后刊出的21篇特写汇编在一起,外加一篇未曾发表的新作《两地主》,以《猎人笔记》为名出版,本文选自最后一篇。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3. 基础知识训练。

  4. 默读课文,完成思考与练习

  二、赏析课文

  1.品味语言

  作者以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请你把你认为精彩的修辞句子从文中找出来。

  2.课文采取第二人称写法,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

  可拉近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作者不必现身说法,却能使读者在一组组电影镜头似的画面中达到与主人公沟通的目的,具有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

  3.找出描写草原的句子

  A.“沾满了露珠的发白的草原

  B.“草地很快变干了”

  C.“青草、灌木丛,周围一切顿时变暗”

  ——描写角度:以时间为顺序

  4.学生质疑,合作解答

  A.“这是怎么的呀?”有何作用?

  B.“二十开外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狗在黑暗中隐隐发白。”

  三、作业

北师大版必修课文《树林和草原》教案 篇2

  福鼎十七中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学习方案设计综述】

  本方案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潜力,力求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同时摆正教师的位置: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课堂学习目标明确,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重在培养学生的个性体验与创新能力。

  学习目标

  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积累几个重点词语。

  3.学会一点赏析:感受文章优美的景物描写,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

  4.探究一点规律:引导学生领悟写景成功的要领。

  5.追求一点创新: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  

  课堂学习的关键在于合作与交流,包括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同学与文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但合作与交流成功的前提是个人的自主学习,只有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的合作和交流才有意义。请同学们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二.展示、交流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①积累字词: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教师强调三个词语(铿锵、穹隆、头晕目眩),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解释意义。

  ②主要内容与情感基调:

  学生用一句话归纳本文主要内容,明确:本文写盛夏树林草原一天中的景色。

  情感基调:喜爱大自然。

  (教师引导: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

  三.赏析优美的景物描写,体验文章情感。

  ①自由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②说说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引导:可以从语言、情感、画面以及给你的联想等方面去分析。)

  ③小组合作交流,并形成合作学习记录,小组代表发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给予鼓励)。

  ④配乐朗读文章末段,再一次感受优美的景物描写。

  (教师引导:通过同学们的赏析和配乐朗读,我们确实感受到作者笔下优美的景色。屠格涅夫是位善于描写自然景色的伟大作家,难怪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称赞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请同学们结合文章探究作者写景成功的密诀是什么?)

  4.探究写景成功的要领。

  ①小组合作讨论,形成发言记录。

  ②小组发言并交流(只要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③学生总结交流结果,教师板书。

  参考如下:

  ①善于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②准确生动的语言。

  ③讲究写景的手法。

  ④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同学们探究出了写景成功的密诀,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密诀进行创新。将黎明时候的景色进行想象,写得更具体些,让树林和草原黎明时的景色也散发出芬芳的气息。)

  5.想象与创新(以黎明时候的景色为基础大胆想象创新,完成写作片段)。

  ①学生独立想象,写作。

  ②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写作的片断,并交流。

  6.教师总结活动过程 ,强调学习目标。

北师大版必修课文《树林和草原》教案 篇3

  第一部分:

  1.老舍原名     ,字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等。(3分)

  2.《树林和草原》选自 ,作者 是    国作家。(3分)

  3.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3分)

  狭窄(  ) 贮蓄(  ) ch†ng清(  ) xing边(  )

  穹隆(  ) 湿漉漉(  )

  4.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4分)

  ①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温晴:

  ②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秀气:

  ③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不忍得:

  ④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

  5.在下列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3分)

  那水呢,     不结冰,     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6.下面句子中甲乙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些,为什么?(4分)

  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7.《树林和草原》以第   人称写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8.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猎人一大早在灌木丛中漫步的感觉。(4分)

  9.把下面这段话里的句子重新排列,使之成为一段意思连贯、句序合理的短文:(4分)

  ⑴绿是生命的颜色。⑵春雨过后,草尖上、树梢上冒出了一簇簇嫩绿的叶芽,更会使你觉得新的生命在跳动。⑶你看那春天的原野,绿油油的,生气勃勃,欣欣向荣,令人感到鼓舞和振奋。⑷道旁的树木,青翠欲滴;田间的秧苗,郁郁葱葱。⑸到了夏天,大地上一片葱茏。⑹面对着这充满蓬勃生机的大地,便会感到自己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

  正确的语序应该是: 。

  10.选出填入括号处排列最恰当的一组句子(  )(4分)

  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是自然之美;忧国忧民,兴利除弊,是社会之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是艺术之美。但是如果你缺少发现美这一种特殊能力,没有审美的眼睛,没有审美的耳朵,没有审美的感受,那么     ,      ,      。

  ①你谛听“春江花月夜”只会莫知其然

  ②你置身苏州园林也难以领略其中的佳妙

  ③你面对“断臂维纳斯”只能瞠目而视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③①

  第二部分:

  (一)

  【甲】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明,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乙】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11、两文都是写济南的水,从时令上看,甲文写的是 的水,乙文写的是 的水。(4分)

  12、甲文中水的特点是 ,乙文中水的特点是 。(4分)

  13、同出一位作家之手,自然写作风格也一样,写水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如甲文中的“ ”,乙文中的“ ”。(4分)

  14、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①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②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15、将乙文中“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改为“哪儿的水都比不上济南。”有什么不好?(4分)

  (二)

  冬日抒情

  ⑴冬天是透明的。

  ⑵透过稀疏的树枝可以看到湖上的冰雪,看到远山和村庄,看到像蚂蚁那么小的一串行人。冬天就像它结成的冰那样透明。像x射线可以透视人体的骨骼,冬天可以使人透视宇宙的心脏。

  ⑶冬天使人清醒。

  ⑷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海外游子的故事,他是个音乐家,多年前由于不得已的原因,去了新加坡,后来担任了一个乐队的第一提琴手,并把家属接了去。以后他每年冬天都要独自回国一次,他说就是为了要呼吸一下祖国的冬天的凉气,那使他浑身舒适头脑清醒的凉气。

  ⑸因此我也想到南国的冬天,去年此时我正在广州,在那满是绿叶覆盖的丛林中,我发现有一种无叶的树,枯树上面开出火红的花,而那花朵是由一串像尖尖的红辣椒似的花瓣组成的。我惊喜地向本地人打听,原来它叫象牙红,只在春节前后才有红花,过了严冬就长满树叶了。过去在诗画中都未见过象牙红,最近出版的诗集《龙胆紫集》,是李锐同志在秦城监狱中用龙胆紫药水写成下的,赵朴初同志读后赠作者一首词中,有一联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血凝龙胆紫  花发象牙红

  ⑹巧妙还不在于对仗工整,如果你能看到那高大的扭曲伸展的枯枝上开出火红花朵(其实不是花朵,可能是果实)的象牙红树的形象,你就更能体会“花发”和“血凝”的对立和联系了。

  ⑺冬天的水仙也是很美的,然而它的性格和象牙红恰好相反,它必须在温室中,必须不多不少的水分和阳光,才能保持冰肌雪骨,像凌波仙子那样亭亭玉立。在很短的生命中,一旦失去照顾便萎谢了。

  ⑻水仙开过,冬天就快要过去了。湖边的冰开始解冻了,老于经验的人却知道湖中心的冰有二尺多厚,一时化不了。可岸边的已闪着水光,看不清哪里是结实的冰,哪里是薄冰上飘着水,要走到湖中心,必须先从岸边走起。孩子们被吸引着比试试履薄冰的胆量,冰上发出咔吱咔吱的响声,一个两个三个……走过去,发出胜利的笑声。

  ⑼“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名诗几十年来不断被人引用,无非是象征着希望,然而,自然的规律,时间的循序是必然的,人间的规律虽也有必然性,却可迟可早。在这透明的冬天里,人们可以用清醒的头脑,认清脚下的路,但还是一步一步地走,躺着不动或再走弯路,都会推迟希望的实现。

  16、找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  )(4分)

  a、冬天是透明的。

  b、那花朵是由一串像尖尖的红辣椒似的花瓣组成的。

  c、……才能保持冰肌雪骨,像凌波仙子那样亭亭玉立。

  d、冬天就像它结成的冰那样透明。

  17、第七段中“亭亭玉立”的意思是 。(2分)

  18、第七段中象牙红与水仙的相同处是 ,这一点通过“ ”字表现出来;两者的不同处表现在两点:象牙红 ,水仙 ;象牙红 ,水仙 。(6分)

  19、下面描写象牙红的词语有什么寓意?(4分)

  ⑴“无叶”、“枯枝”、“扭曲”:

  ⑵“伸展”、“火红”、“一串”:

  20、选出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  )(4分)

  a、“血凝龙胆紫,花发象牙红”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运用对比修辞格,褒贬分明。

  b、第四自然段对那位音乐家离国去新加坡的做法委婉进行了批评。

  c、第七自然段对水仙的描写先褒后贬,作者的主导倾向是贬。

  d、第八自然段,写孩子们试着履薄冰,主要是为了表现他们的活泼可爱和不怕险阻。

  21、选出对末段理解有误的一项(  )(4分)

  a、“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一名言只能用于大自然,不能用于人类社会。

  b、人类社会之春的到来虽然是必然的,但时间是可迟可早。

  c、“躺着不动或再走弯路”会延误春天到来的进程。

  d、这一段与开头四段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缜密。

  22、描写季节景色,因景抒情,情寓其中,这是写景散文的常用笔法,《冬日抒情》却另辟蹊径,文章没有捕捉冬日的有代表性的景物一一展现,而是撷取与“ ”有关的人、事、物巧加连缀,表达一种凝重而深邃的思想:严酷的冬天是考验人的季节,我们不应 ,而应该 。(3分)

  (三)

  读山

  张腾蛟

  群群的山峦如部部丰厚的卷册。

  迤逦复迤逦,连绵复连绵,在时间的长流中。

  裸其奥义,隐其真髓,于大地之上。

  我,乃是一个饥饿了很久的,读者。

  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地读其苍芒,近近地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

  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巉岩;读它们的容颜,读它们的生活,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读它们是用一种什么样子的步子走出了洪荒;读它们是以一种什么样子的姿态去承受亿万年的风风雨雨。然后,我也去读它们的威武,也去读它们的温顺。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寂寞,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蹲坐。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复杂的根须在它们的身边作蛮横的盘缠。

  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青翠,突现出这些丰厚卷册中的美丽的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着它们。

  读那些嫩芽如何成长,如何茁壮,如何把一些枝丫交给了它们的子孙,然后,它们又如何回到泥土中。

  读一条细长的根须,如何穿过一段泥土,然后在另外的一个石隙中钻出头来,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读一根瘦弱的树枝,如何自阴暗的一角伸出手来采摘阳光,然后去营养自己,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觅得一切。有一天,当我正在读那棵爬藤如何借着一侏枯树而站了起来的时候,便骤然发现了那棵枯树的笑颜,我已经意会出来,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又有一天,当我正在读着另外的一滩浓绿时,发现一条蜿蜒的小径,非常自在地从我的身旁伸向了山巅,我想,谁是这条小径的母亲呢?会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山野中踩下了他的第一个步子?像这么一条瘦小的小径,为什么可以负荷得了那么多脚步的践踏呢?

  这样的山野并不纯然是静谧的,可以读到吱吱喳喳的虫叫,也可以读到啁啁啾啾的鸟鸣。有时候,在一堆非常繁茂的草丛里,还可以发现到昆虫世界中的小小的战争。

  在读山的时候,也会读到一些偶发的事件。就像那年春天,当我正在初读一片新鲜的山林时,听到喊声自四面八方响了起来,并且,在喧嚣中还隐隐约约听到一些杀杀砍砍的声音,我便立刻攀登山巅,举目远眺!看到了,山脚下,一群群勇壮的嫩芽,正在追撵着一个败阵的冬天。

  山是一部丰厚的卷册,怎样读也读不完它,读了巉岩再读山林,还有那挺耸的峰呢?还有那些深幽的谷呢?

  我是一个读山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时候人家也会读我的,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地投向山林时。

  23、①本文题为“读山”,实际上作者着重读出了“山”哪几个方面的内容?②名为“读山”实际上是在读人,本文读出了哪些人格特质?(4分)

  ①内容:(限10字内作答)

  ②特质:(限20字内作答)

  24、文章开篇写道:群群的山峦“裸其奥义,隐其真髓”。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奥义”和“真髓”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①“奥义”指的是

  ②“真髓”指的是

  25、文中画横线的“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一句,有何含义?(限20字内)(4分)

  26、“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地投向山林时”,试推断和想象人家会怎样读“我”?(限30字内)(5分)

  《济南的冬天》《树林和草原》答案

  1.略 2.略 3.略 4.⑴阳光和熙,不冷不热,气候温暖宜人。⑵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意思是小巧而清秀。⑶将水人格化,写出水的多情,到了冬天还充满春意。⑷照应前文“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出山村和雪的神态。 5.不但、倒反、况且 6.甲句好。情景结合,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意近即可) 7.略 8.欢畅 9.⑴⑶⑵⑸⑷⑹ 10.b 11.冬天;秋天 12、温柔多情;甜美 13、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它们知道它们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其它拟人手法的句子也可) 14、⑴总结性地写了冬天济南的景色,体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⑵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对济南的钟爱,体现秋天济南的美好。 15、原句子是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一些。 16.ad 17、形容美女身材细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18、美;也;不畏严寒敢于抗争;依赖水分和阳光;生命力强;生命短促 19、⑴说明象牙红与严冬顽强搏斗,表现其不屈不挠的精神。⑵顽强的生命力。 20、c 21、a 22、冬日;我们不应畏缩躲避,应该经受磨砺,以奋斗换来灿烂的春景;我们不因松懈等待,应该以不懈的努力促其早日到来。 23.①巉岩、山林、虫鸟②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直面人生,生命顽强等。 24、①山所体现的人生态度。②山所隐喻的人生哲理。 25、老一辈为成长的人而高兴,为互相扶助而幸福。 26、在丰富的世界里,读“我”的成长过程,读“我”的精神品质,读“我”的生活态度……(扣住“山林”扩展内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北师大版必修课文《树林和草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2.学习写景的语言特色。

  3.学习写景顺序。

  重点难点:

  重点:课文写景语言的特色

  难点:课文写景顺序的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自读课,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学生自学前提下,结合“思考与练习”理清景物描写的顺序及景物的特点,品味语言,并把握一些生词及多音字。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

  教师补充:《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它是一部形式独特的.写集。其第一部写《霍里和卡利内奇》最初发表于《现代人》杂志,1852年,作者将先后刊出的21篇特写汇编在一起,外加一篇未曾发表的新作《两地主》,以《猎人笔记》为名出版,本文选自最后一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3.基础知识训练。

  4.默读课文,完成思考与练习

  二、赏析课文

  1.品味语言

  作者以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请你把你认为精彩的修辞句子从文中找出来。

  2.课文采取第二人称写法,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

  可拉近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作者不必现身说法,却能使读者在一组组电影镜头似的画面中达到与主人公沟通的目的,具有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

  3.找出描写草原的句子

  A.“沾满了露珠的发白的草原

  B.“草地很快变干了”

  C.“青草、灌木丛,周围一切顿时变暗”

  --描写角度:以时间为顺序

  4.学生质疑,合作解答

  A.“这是怎么的呀?”有何作用?

  B.“二十开外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狗在黑暗中隐隐发白。”

北师大版必修课文《树林和草原》教案 篇5

  导 学 平 台 

  [课标要求] 

  1、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写景的顺序。 

  2、 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 学习文章寓情于景的写法。 

  [学法点悟]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学生在理解文章写景的顺序时,可以采用圈点勾画法;在品味作品语言时,可以通过讨论的方法。 

  [整体感知]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什么地方,哪个季节的风光?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些景物的,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这就是我们在学习作品的时候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疑难解析] 

  质疑:文章描绘了什么地方,哪个季节的风光? 

  解惑:文章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 

  质疑: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些景物的,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解惑: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有层次地写出各种景物从清晨到夜晚的变化。在早晨是“沾满露珠”,这令人欢畅;在阳光照耀下,尚还凉爽,但炎热迫近;当“太阳越升越高时”,天气热了起来,雷雨过后,空气清新,一切都欢快明亮;黄昏来临了,空气清澈;夜幕降临,非常温馨。 

  质疑: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本文语言上的特点是什么? 

  解惑:这篇文章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准确而且生动。 

  [语言揣摩] 

  1、“您的脚在沾满露珠的发白的草上踩出绿色的脚印。” 

  这句话准确地描写了猎人清晨漫步时的情景,语言清新,再融合着猎人“欢畅”的体验,这脚印如诗行般呈现在读者面前。 

  2、“您拨开湿漉漉的灌木,聚积起来的温暖夜气一下子向您扑面而来;空气中到处洋溢着苦艾的新鲜苦味,荞麦和三叶草的香甜;远处有密密的一片橡树林,在阳光照耀下闪着红红的亮光;天气尚还凉爽,但已可觉出炎热的迫近。“ 

  这段文字以简洁、细腻、清新的笔触写出七月灌木丛中散步的乐趣,寓情于景。 

  3、“……不,这是月亮要升起来了。在下边的右方已经闪耀着村里的灯火……终于见到了您寄宿的农舍。您通过那小窗子可看到铺着白桌布的桌子,点着的蜡烛,菜饭…… 

  这是夜幕降临时的景物描写。朴实的语言中充满了温馨和生活的喜悦。 

  [研究课题] 

  这篇课文节选自屠格涅夫的特写集《猎人笔记》的最后一篇《树林和草原》。《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书中猎人的形象是贯穿全书各篇的第一形象,俄罗斯中部的大自然景色可以说是贯穿全书的第二形象。屠格涅夫极擅长于描写自然风景。托尔斯泰赞叹他的风景描写说:“只要他描上三笔两笔,自然景物就会冒出芬芳。” 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猎人笔记》的一些文章,体会优美之处。 

  自 主 探 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究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文章写景的顺序,欣赏作品优美的语言。 

  [基础巩固集训] 

  一.字音字义 

  1、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灌木 榛树 颤动 穹隆 草垛 黑黝黝 

  2、 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漉 懒 蔓 普 晖 

  辘 赖 慢 晋 辉 

  二、语言积累 

  1、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穹隆: 

  穹苍: 

  黑黝黝: 

  三、问题探究 

  1.文章是如何有层次地描写草地的? 

  (提示:在早晨是“沾满露珠”,当“太阳越来越高时”就“很快变干了”,乌云涌来时青草“顿时变暗”,雷雨过后又“显得多么欢快明亮”。这样有层次地写出草地随天象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准确而生动地勾画出了俄罗斯夏日草原的独有风光。 

  2、“当夕阳西下,晚霞如火,‘树木、灌木丛、高高的草垛都投下长长的影子’,‘一颗星星在落日的火海里燃烧着,颤动着’,猎人带着疲倦快步回到有蜡烛、有菜饭的农舍。”这是幅什么样的画面?从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这是幅意境优美的黄昏图,充满生活的喜悦,蓬勃的活力,散发出来的是那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人与自然相契合的诗意。) 

  3、“晚霞如火一般地燃烧起来,染红了半边穹苍。”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什么时间的景物? 

  (提示: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的描述了黄昏来临时晚霞的特点。) 

  四、欣赏评价 

  1、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妙处。 

  五、拓展阅读 

  落 叶 

  [日]岛崎藤村 

  一 

  每年十月二十日,这里就开始下霜了。在城里,只有冬天来到杂木丛生和布满平坦耕地的武藏野的时候,才能看到薄薄的、令人喜悦的微霜。你对这些是司空见惯了的,我很想让你也瞧一瞧这高山上的霜景呢。这儿的桑园,要是来上三四场霜,那就看吧,桑叶会骤然缩成卷儿,像烧焦了似的;田里的土块也会迅速松散开来……看了这种景象,着实有点怕人哩。显示着冬天浩大威力的,正是这霜啊!到时候,你会感到雪反而是柔美的,那厚厚的积雪给人的是一种平和的感觉。 

  十月末的一个早晨,我走出自家的后门,望着被深秋的雨水染红的柿子树叶,欣欣然向地上飘落。柿树的叶片,肉质肥厚,即使经秋霜打过,也不凋残,不蜷曲。当朝暾初升、霜花化成水珠的时候,叶片耐不住重量,才变脆脱落下来。我伫立良久,眺望着眼前的景色。心想,这天夜里,定是下了一场罕见的严霜吧。 

  二 

  进入十一月,寒气骤然加剧。天长节①早晨,起来一看,白霜遍地,桑园、菜畦,以及家家户户的房顶,上下一色,望不到边际。后门口的柿子树叶,一下子落了,边路都埋了起来。没有一丝风。那叶子是一片、两片,静静地飘零下来的。屋顶上鸟雀欢叫,听起来比平常嘹亮、悦耳。 

  这是个阴霾的天气,空中弥漫着灰蒙蒙的雨雾。我真想到厨房里暖一暖冻僵的双手,穿着布袜子的脚趾也感到冷冰冰的。看样子,可怕的冬天就要临近了。住在这座山上的人们,从十一月到明年三月,几乎要度过五个月漫长的冬季,他们要为过冬做好各种准备。 

  三 

  寒冷的北风刮了起来。 

  这是十一月中旬,一天早晨,我被奔腾的潮水般的响声惊醒,原来是风在高空呼啸。时而渐渐趋于平息,时而又狂吹起来,震得门窗咯咯有声。尤其是朝南的窗子,树叶纷纷敲打着窗纸,噼噼啪啪响个不停。千曲川河水,听起来更觉得近在咫尺了。 

  推开窗户,树叶就飞到屋内来。天气晴朗,白云悠悠。屋后小溪岸边的杨柳,在猛烈的北风中披头散发地挺立着。干枯的桑园里,经霜打落的黄叶,左右飞旋。 

  这天,我到学校去,来回都经过车站前的道路,遇见了不少行人。男的戴着丝绵帽,或用绒布裹着头;女人家则扎着毛巾,将两手缩在衣袖里。人们你来我往,流着鼻水,红着眼圈,有的还淌着眼泪。大家面色惨白,唯有两颊、耳朵和鼻红通通的,屈身俯首,瑟瑟缩缩地赶路。顺风的人,疾步如飞,逆风的人,一步一息,仿佛负着重载一般。 

  土地,岩石,人的肤色,在我的眼里都变得一片灰暗,就连阳光也成了灰黄色。寒风在山野间奔突,呼号,暴烈而又雄壮!所有的树木都被吹得枝叶纷披,根干动摇。那柳树、竹林,更是如野草一般随风俯仰。残留在树梢的柿子刮掉了。梅、李、樱、榉、银杏等,一日之间,木叶尽脱,满地的落叶顺着风势飞舞。霎时,群山的景色顿时变得苍凉而明净了。 

  ①11月3日为明治天皇诞生日。 

  选自《当代世界名家随笔》 

  [探究建议] 

  1、《落叶》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字清新朴实,感情深沉真挚。文章赞美和描绘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深秋到初冬的季节变化的? 

  3、文章第一自然段说“每年十月二十日,这里就开始下霜了。” “这里”是指什么地方? 

  4、文章第一自然段主要是写秋霜,为什么又转笔写“冬雪的柔美”? 

  5、文章主旨是写深秋和初冬的景象,为什么要以“落叶”为题?(用一个下成语概括) 

  考题研析 

  [中考试题研究] 

  [考题精展] 

  [考点一]全面而准确地掌握词语的含义是中考命题考查的要点之一。 

  考题1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是( ) 

  a.触目伤怀(心) 不毛之地(草木) 

  b.姹紫嫣红(娇艳) 拍案而起(桌子) 

  c.感慨良深(很) 无边无垠(边际) 

  d.深恶痛疾(痛恨) 惟妙惟肖(巧妙) 

  (2002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题) 

  答案:d 

  考题2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这篇课文很深,不好理解。 

  这口井很深,人们打水比较吃力。 

  b.我捧着它,好像整个生命都在我手中。 

  捧上洁白的哈达献给解放军战士。 

  c.听了他的一席话,心就放宽了一半。 

  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 

  d.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 

  打仗的时候,他挂了两次花。 

  (2002年四川省中考题) 

  答案:b 

  [应考说明] 

  注意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中考试题中考查的大都是常用字词的含义。我们来看看这两道题。第一题中d项“惟妙惟肖”中“肖”的意思是相似、像。本题失误的原因是知识模糊,理解不透及对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把握不准,往往在操作时分辨不清,难于取舍。 

  做第二题时要注意,多义词的意义往往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在语境中还有临时产生的修辞义。解答本题时,需要依据特定语境去推断多义词的特定意义,明确其用法。a项中“深”的意义分别是①深奥;②从上到下的距离大。c 项中“宽”的意义分别是:①放宽、使松缓;②宽裕、宽绰。d项中“花”的意义分别是:①形状像花朵的东西;②用、耗费。b项中两个“捧”都是“用双手托”的意思。 

  [拔尖考题诠析] 

  [考题精展] 

  1、与“见义勇为”的“义”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情深义重 b义不容辞 

  c义愤填膺 d义无反顾 

  答案:a 

  [应考说明] 

  本题考查多义词义项的辨别和筛选能力,四个选项加上题干所给的词语就是五个小语境,语境对词义有筛选功能。“见”什么样的“义”勇为呢?义:正义、道义。同样,也只有“正义、道义”才应该“不容辞”、“愤填膺”、“无反顾”。据此,排除b、c、d项。这类题目答错是因为思考不精细,没有注意词义间细微的差别,以及没有联系语境加以推敲。 

  2、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b北京电视台的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栩栩如生,显示出编导的水平。 

  c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却在从容不迫地抹桌子,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d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要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而应当正确地对待自己。 

  (2002年黑龙江省中考题) 

  答案:a 

  [应考说明] 

  中考中词义辨析、词语运用的知识点为①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②词语的感情色彩;③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④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正确运用词语。所以,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与运用。

北师大版必修课文《树林和草原》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写景的顺序。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学习文章寓情于景的写法。

  一.教师导入。

  课堂学习的关键在于合作与交流,包括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同学与文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但合作与交流成功的前提是个人的自主学习,只有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的合作和交流才有意义。请同学们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二.展示、交流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①积累字词: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教师强调三个词语(铿锵、穹隆、头晕目眩),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解释意义。

  ②主要内容与情感基调:

  学生用一句话归纳本文主要内容,明确:本文写盛夏树林草原一天中的景色。

  情感基调:喜爱大自然。

  (教师引导: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

  三.赏析优美的景物描写,体验文章情感。

  ①自由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②说说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引导:可以从语言、情感、画面以及给你的联想等方面去分析。)

  ③小组合作交流,并形成合作学习记录,小组代表发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给予鼓励)。

  ④配乐朗读文章末段,再一次感受优美的景物描写。

  (教师引导:通过同学们的赏析和配乐朗读,我们确实感受到作者笔下优美的景色。屠格涅夫是位善于描写自然景色的伟大作家,难怪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称赞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请同学们结合文章探究作者写景成功的密诀是什么?)

  4.探究写景成功的要领。

  ①小组合作讨论,形成发言记录。

  ②小组发言并交流(只要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③学生总结交流结果,教师板书。

  参考如下:

  ①善于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②准确生动的语言。

  ③讲究写景的手法。

  ④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同学们探究出了写景成功的密诀,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密诀进行创新。将黎明时候的景色进行想象,写得更具体些,让树林和草原黎明时的景色也散发出芬芳的气息。)

  5.想象与创新(以黎明时候的景色为基础大胆想象创新,完成写作片段)。

  ①学生独立想象,写作。

  ②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写作的片断,并交流。

  6.教师总结活动过程,强调学习目标。

北师大版必修课文《树林和草原》教案 篇7

  福鼎十七中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学习方案设计综述】

  本方案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潜力,力求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同时摆正教师的位置: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课堂学习目标明确,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重在培养学生的个性体验与创新能力。

  学习目标

  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积累几个重点词语。

  3.学会一点赏析:感受文章优美的景物描写,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

  4.探究一点规律:引导学生领悟写景成功的要领。

  5.追求一点创新: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  

  课堂学习的关键在于合作与交流,包括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同学与文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但合作与交流成功的前提是个人的自主学习,只有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的合作和交流才有意义。请同学们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二.展示、交流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①积累字词: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教师强调三个词语(铿锵、穹隆、头晕目眩),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解释意义。

  ②主要内容与情感基调:

  学生用一句话归纳本文主要内容,明确:本文写盛夏树林草原一天中的景色。

  情感基调:喜爱大自然。

  (教师引导: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

  三.赏析优美的景物描写,体验文章情感。

  ①自由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②说说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引导:可以从语言、情感、画面以及给你的联想等方面去分析。)

  ③小组合作交流,并形成合作学习记录,小组代表发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给予鼓励)。

  ④配乐朗读文章末段,再一次感受优美的景物描写。

  (教师引导:通过同学们的赏析和配乐朗读,我们确实感受到作者笔下优美的景色。屠格涅夫是位善于描写自然景色的伟大作家,难怪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称赞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请同学们结合文章探究作者写景成功的密诀是什么?)

  4.探究写景成功的要领。

  ①小组合作讨论,形成发言记录。

  ②小组发言并交流(只要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③学生总结交流结果,教师板书。

  参考如下:

  ①善于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②准确生动的语言。

  ③讲究写景的手法。

  ④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同学们探究出了写景成功的密诀,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密诀进行创新。将黎明时候的景色进行想象,写得更具体些,让树林和草原黎明时的景色也散发出芬芳的气息。)

  5.想象与创新(以黎明时候的景色为基础大胆想象创新,完成写作片段)。

  ①学生独立想象,写作。

  ②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写作的片断,并交流。

  6.教师总结活动过程 ,强调学习目标。

北师大版必修课文《树林和草原》教案 篇8

  教学背景:《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该说“对话”是课堂教学的本位回归。所谓对话教学,不仅仅是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方式,更是一种以对话为原则、以对话精神为主导的新的教学形态。它首先意味着教学从知识传授走向知识生成,意味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之中创造的。”那么该如何在课堂上组织“对话”教学呢?我认为:“对话”不是让学生自发的讨论,而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自己的经验钻研课文,和文本、作者进行亲密接触后,各自谈自己从课文中的所悟所得,分享各自的收获的过程。

  教学设想:语文版七年级上的《树林和草原》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最后一篇。作家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屠格涅夫擅长描写自然风景,他笔下的景物总是在朴实的描写中散发出浓郁的诗意,给人无穷的遐想和美的享受!托尔斯泰称赞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教学本文,可设计几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和体验与文本亲密接触,与作者对话,通过反复阅读、对话,来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从而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的思想感情;最后组织学生共同探讨作家是如何使笔下的景物鲜活起来的。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根据此思路,我设计了“初识文本,谈原初体验——再识文本,谈个性体验——深入文本,凸现作者——透过文本,直面作者——拓展延伸,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

  教学尝试:

  一、初识文本,谈原初体验。

  师 :作家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优美的散文会让我们心动,令我们陶醉。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用心品味美丽的语言,说说:初读此文,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五分钟后,思维开始活跃起来。)

  生1:我只想说一个字“美”!

  生2:我觉得俄罗斯草原的景物实在太神奇了!

  生3: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者笔下的灌木丛非常奇特。

  生4:这篇文章,作者用了第二人称来写。我觉得这很棒!作者仿佛是一个导游,我们读者仿佛是一群游客。在他的带领,解说下,我们走进俄罗斯草原,领略到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美妙风光!读完全文,我们好象真的到了俄罗斯草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非常亲切!

  生5:我觉得作者笔下的俄罗斯草原有一种神秘的美感。因为在那里一会儿是火辣辣的天气,一会儿就雷电交加,风雨迷茫!让人措手不及。

  师 :这种时晴时雨的夏季天气,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吗?

  生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晴)却有情(晴)。

  生7:我觉得也可以用一句民谚来形容: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

  ……       ……

  这是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要给足学生阅读体验的时间。让学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和文本进行直接对话。学生的初步感知和理解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有的比较到位,有的可能不着边际。但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迈出第一步做到敢说会说。学生有了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他们便有了一种参与的趋向,并使之在后面的活动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二、再识文本,谈个性体验

  师 :刚才我们新认识了一位朋友《树林和草原》,大家都谈了对她的初步印象,大家愿意再走近看看她吗?

  生(异口同声、兴致勃勃地):愿意

  师 :《树林和草原》这篇散文描写了俄罗斯草原上从黎明到夜幕降临之后的美丽的景色,可以说在屠格涅夫的笔下,每个时间段都是那么地吸引人。当然“一千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就请大家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时间段的景色吧?

  生1:我最喜欢夜幕降临的时候。因为那时“月亮正在升起”,村子里灯火闪烁,景色一定非常迷人!作者写道:“隔着窗子你可以看到铺着白桌布的餐桌、燃烧着的蜡烛、晚餐……”读到这里,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感到十分温馨!夜幕降临,给人一种宁静、安详、和平的感觉。

  生2:我最喜欢黎明时候的景色。因为那时的空气最清新,而且孕育着勃勃生机。俗话说得好:“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

  生3:我最喜欢太阳越升越高之后。因为这段时间是最富有夏天的个性的。我们都知道,夏天是非常炎热的。在作者的笔下,就充分渲染了这种炎热。如:“静止的空气中发散出火辣辣的热气”;“你对面的丛林晒得火辣辣的,在阳光底下仿佛颜色发黄了”。我们知道:夏天的炎热之后必定跟随着雷阵雨。这就是夏天的另一个个性。雷阵雨过后,一扫先前的酷暑,使人感到清爽!作者写道:“暴风雨过去了;你走出来。我的天啊,四周一切多么愉快地闪耀着亮光,空气多么新鲜、清爽,草莓和蘑菇多么芬芳!……”。看到这里,我仿佛置身其中,呼吸着夏日雨后清新芬芳的空气!

  生4:我最喜欢黄昏来临了的时候。因为每天的这个时候,劳作了一天的人们踏着落日的余辉,纷纷走在回家的路上,使人感受到了劳作一天后的充实!而且这个时候的景色是非常迷人的:先是“晚霞像火焰一样燃烧”,“空气似乎特别清澈,像玻璃一样”。接着“鲜红的光辉”在各种景物上投下的影子越拉越长,直至终于消失,然后星星在“落日的火海里发出颤抖的闪光来”……最后,“夜幕降临了”。这个时间段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而景色的变换却非常快,我觉得作者笔下的大自然实在是神奇了!读了这段文字,不禁使我想起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生5:是的,“最美不过夕阳红。”夕阳很美,却一如昙花一现。

  师 :“最美不过夕阳红。”这好像是一首歌的歌词,是吗?

  生6:是的,是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的主题歌。

  师 :你能唱唱吗?

  生7:(不好意思地)我唱得不好。

  众生:唱吧,唱吧。

  生8唱: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爱。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

  师生鼓掌!

  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再次和文本进行对话,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和独特感受。

  师 :刚才大家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了自己喜欢的时间段的景色。说得都很精彩!从黎明到夜幕降临,俄罗斯草原景色变化万千,各有情趣!可谓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那么如果要给文章配乐,你会选取怎样的一段音乐呢?

  生1:欢快的,活泼的。

  生2:舒缓的优美的轻音乐。

  生3:我觉得所配的这段音乐应该和天气的变化相应和。比如“黎明的时候”应该舒缓一些,优美一些,使人感觉身心舒畅!“太阳越升越高”以后,音乐要随着天气的逐渐炎热而加快节奏,给人一种“火辣辣”的感觉。酷暑难当的时候,音乐也应该表现一种烦躁、难耐的情绪!而当暴风雨来临这一段应该是整段音乐的高潮:先是“风突然吹来,又急驰而去”;雷声轰鸣;乌云翻滚。这是暴风雨的前奏。接着,滂沱大雨从天而降,痛快淋漓地敲打在人的身上。人们飞速地奔跑,躲雨!……我觉得音乐都应有所表现。暴风雨过后的音乐,应该是舒缓的,优美的,可爱的,温馨的……

  生(情不自禁):鼓掌

  师 :我听得都快入迷了!你对语言文字,对音乐都有着强烈的感觉。实在太精彩了!

  让我们抓住这些感觉,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三:深入文本,凸现作者

  师:托尔斯泰称屠格涅夫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请你找出你最有感受,或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请从语言的角度加以品味赏析!

  我们男女生来比一比,看看谁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更棒!好不好?

  生(兴奋,跃跃欲试):好!

  生1:我觉得“过多的芬芳之气使得你头晕目眩”一句中“头晕目眩”,这个词非常精彩。它形象地写出了早起散步的人们沉浸并陶醉于浓郁的芳香之中。从而夸张地写出了“荞麦和三叶草的甘香”之浓烈,沁人心脾!

  生2:我喜欢“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遮掩了半个天空。”这句话中的“燃烧”“遮掩”这两个词富有动感。整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富有动感的黄昏夕阳图。

  生3:我喜欢这句:“它的前沿像衣袖一般伸展开来,像穹隆似的笼罩着。”这里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乌云在不断扩大的情景。

  生4:我觉得:“泉水上面,一棵橡树贪婪地伸开它那掌形的枝叶;银色的大水泡摇摇摆摆地从长满细致柔滑的青苔的水底升起。”这句话中的“贪婪”“摇摇摆摆”这两个词,用得很精彩!“贪婪”本是一个贬义词,似乎是讲一个人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在这里,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用“贪婪”修饰“伸开”形象地写出了橡树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地生长,即写出了这棵橡树长得非常茂盛;同时也写出了这棵橡树所处的绝佳位置,它是在泉水的上面。这也是它能够这般“贪婪”,长得如此茂盛的原因!“摇摇摆摆”一词,则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大水泡从泉眼里涌出来的情景。读到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可爱至极的大水泡。

  ……      ……

  师 :想不到大家的品读都这么精彩,男生女生真是难分高下,可谓旗鼓相当!我想屠格涅夫听到这些一定很高兴,因为他在中国竟然会遇到这么多的活泼可爱少年知音!

  生(开心地):笑

  在课堂对话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采取竞争性体制,让学生享受成功体验,使整个对话教学过程在学生自我推进意识中得到完善,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四、透过文本,直面作者

  师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觉得眼前的景很美,就比如说我们的校园吧,但当我们把它写下来,却连自己都感觉不到美。那为什么屠格涅夫却能写得如此逼真,引人入胜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生1:我觉得是因为屠格涅夫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而且还抓住了不同时间段不同景色的特点。

  生2:我想是因为屠格涅夫善于观察吧。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因此他才有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生3:在观察的时候,可以说他是全身心地投入的。因为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他观察的时候可以说是动用了所有的感官:触觉、视觉、味觉、听觉、还有味觉。

  师:有道理,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准确生动地反映事物。

  生4:我觉得屠格涅夫之所以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散文,还因为他善于锤炼语言,擅长描写。比如刚才同学提到的“贪婪”,“摇摇摆摆”等词语都用得非常准确!

  生5: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等,从而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        ……

  师:老师把刚才大家说的概括起来就是:认真观察,善于发现,长于描写。大家再想想,要把景物写美写活,光*这些够了吗?

  生5:我想是不是因为作者在写作中投入了自己的感情?也就是寓情于景。从字里行间我们发现,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的思想感情,可说是无处不在。景物是死的,只有投入人的思想感情,它才是活的。

  师 :我同意。我们说:屠格涅夫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不是冷漠的,纯客观的,而是融入了主观的情感。“情”可以说是这篇散文的“神”和“魂”。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杨柳岸晓风残月”使人感到宁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激人豪放;“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层层楚天阔”则引人感伤;“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则促人奋起!千姿百态的自然美,给人以多方面的感染与熏陶。我们只有用心去体会,才会赋予自然景物鲜活的生命与无穷的魅力!比如说同是“花”这种景物:杜甫就曾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的诗句。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于是同一种景物也就有了不同的情素!因此,我们在写作时,仅仅做到认真观察、善于发现、长于描写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写作!

  这一环节在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之后,意在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他们透过文本,直接和作者对话。读写结合,了解写景抒情类散文的一般写法。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一) 拓展延伸:

  出示《烈日暴雨下的祥子》第二自然段,作比较阅读。

  1、比较两文修辞方法,描写角度,蕴涵的感情有何不同。

  2、如果配乐应该选取怎样的乐曲?为什么?

  (二)读写结合

  1、选取生活中的景物,写一段寓情于景的文字。要求用上几种修辞方法,从不同角度(感官)进行描写。

  2、课外选读有关写景的散文,要求其中一篇是俄国作家的作品。

  教后有感:

  课上,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可谓神思飞扬。精彩富有个性的回答比比皆是,气氛相当活跃。细细品味,我认为这都应归功于“对话”。

  首先,“对话”让文本和作者从幕后走到台前。纵观这节课,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上除了学生和教师外,还有第三者的存在。这个第三者就是文本《树林和草原》以及隐藏在文本内的作者屠格涅夫。而且这第三者不止一个,而是33个。因为课堂上共有33个人(包括32个学生和一个教师)而每个人阅读文本《树林和草原》的体验和感受都不尽相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譬如第二个问题:谈谈自己最喜欢文本中哪个时间段的景色。同学们有的说喜欢黎明时的景色,有的说喜欢黄昏时的景色,有的说喜欢太阳越升越高时,也有的说喜欢夜幕降临时的景色……他们根据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阅读审美体验,说出自己眼中、心中《树林和草原》最美的景色。而且阐述喜欢的理由,也各不相同,极富个性。经过同学们与文本心与心的充分交流,《树林和草原》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使原本“躺着”的,“死”的,平面的文字变成“站着”的,“跳着”的,甚至是“跑着”的“活”的立体的文字。正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使文本和作者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一个独立的活生生的“人”。在这堂课上,33个文本,和33个人形成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三维立体式的对话,并构成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

  其次,“对话”改变以往重知识的传授为知识的生成。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从而获得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和解构。然后把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和其他同学、老师交流。在与老师、其他同学的对话的过程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识与知识。整个对话过程充满创造色彩。

  我还发现,“对话”改变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在这节课上,我——教师不再是一个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唯师独尊的没什么个性的学生了。我从传统意义上的“授道、传业”者变成了一个组织者,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成了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有自尊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怎样有效地组织对话教学呢?通过这次教学尝试,我认为“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

  对话式教学的问题不应是简单的认知性或其他思维含量或智力价值不高的是非问题,而是能启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的有很大的自由度的开放性问题。案例中的四个问题都是自由度很大的话题式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自由开放地回答。譬如案例中的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谈谈读了文本后的原初体验。可以说这个问题的设置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它的回答完全是全自由,全开放的。学生初读文本后,可以谈感受到的东西,欣赏到的东西,联想到的东西,甚至是有疑问的地方;也可以从语言上,结构上,内容上,写法上等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谈;谈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也可以是整段的话……可以说这是一个全自由开放的问题。学生怎么回答,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回答?完全取决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与文本的对话后,生成的新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除此以外,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案例中的四个问题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亲密接触,形成螺旋形的对话。第一次与文本对话,就好比初到一个地方,谈的是对它的初步印象(个性化的原初体验);第二次与文本对话,就好比你选择了这个地方的一个最吸引你的景点,欣赏它美丽的景色(个性化的感受文本内容);第三次与文本对话,就好比你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品评令你心动的图景(个性化地品味语言);第四次与文本对话,就好比你和其他游客一起讨论为什么这里的景色会如此美丽(带着个性化的思考,共同探讨景观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原因)?

  另外,在问题提出以后,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文本进行对话。否则,黑色的精灵(文本)和她的缔造者(作者)是不会从幕后走到台前来和我们对话的。只有学生和老师热情地不遗余力地“千呼万唤”,她才会“始出来”。当她那神秘的面纱被撩开后,我们会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让我们记住:对话首先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然后才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充分交流。

北师大版必修课文《树林和草原》教案 篇9

  教学背景:《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该说“对话”是课堂教学的本位回归。所谓对话教学,不仅仅是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方式,更是一种以对话为原则、以对话精神为主导的新的教学形态。它首先意味着教学从知识传授走向知识生成,意味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 之中创造的。”那么该如何在课堂上组织“对话”教学呢?我认为:“对话”不是让学生自发的讨论,而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自己的经验钻研课文,和文本、作者进行亲密接触后,各自谈自己从课文中的所悟所得,分享各自的收获的过程。

  教学设想:语文版七年级上的《树林和草原》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最后一篇。作家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屠格涅夫擅长描写自然风景,他笔下的景物总是在朴实的描写中散发出浓郁的诗意,给人无穷的遐想和美的享受!托尔斯泰称赞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教学本文,可设计几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和体验与文本亲密接触,与作者对话,通过反复阅读、对话,来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从而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的思想感情;最后组织学生共同探讨作家是如何使笔下的景物鲜活起来的。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根据此思路,我设计了“初识文本,谈原初体验——再识文本,谈个性体验——深入文本,凸现作者——透过文本,直面作者——拓展延伸,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

  教学尝试:

  一、初识文本,谈原初体验。

  师 :作家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优美的散文会让我们心动,令我们陶醉。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用心品味美丽的语言,说说:初读此文,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五分钟后,思维开始活跃起来。)

  生1:我只想说一个字“美”!

  生2:我觉得俄罗斯草原的景物实在太神奇了!

  生3: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者笔下的灌木丛非常奇特。

  生4:这篇文章,作者用了第二人称来写。我觉得这很棒!作者仿佛是一个导游,我们读者仿佛是一群游客。在他的带领,解说下,我们走进俄罗斯草原,领略到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美妙风光!读完全文,我们好象真的到了俄罗斯草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非常亲切!

  生5:我觉得作者笔下的俄罗斯草原有一种神秘的美感。因为在那里一会儿是火辣辣的天气,一会儿就雷电交加,风雨迷茫!让人措手不及。

  师 :这种时晴时雨的夏季天气,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吗?

  生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晴)却有情(晴)。

  生7:我觉得也可以用一句民谚来形容: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

  ……       ……

  这是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要给足学生阅读体验的时间。让学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和文本进行直接对话。学生的初步感知和理解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有的比较到位,有的可能不着边际。但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迈出第一步做到敢说会说。学生有了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他们便有了一种参与的趋向,并使之在后面的活动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二、再识文本,谈个性体验

  师 :刚才我们新认识了一位朋友《树林和草原》,大家都谈了对她的初步印象,大家愿意再走近看看她吗?

  生(异口同声、兴致勃勃地):愿意

  师 :《树林和草原》这篇散文描写了俄罗斯草原上从黎明到夜幕降临之后的美丽的景色,可以说在屠格涅夫的笔下,每个时间段都是那么地吸引人。当然“一千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就请大家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时间段的景色吧?

  生1:我最喜欢夜幕降临的时候。因为那时“月亮正在升起”,村子里灯火闪烁,景色一定非常迷人!作者写道:“隔着窗子你可以看到铺着白桌布的餐桌、燃烧着的蜡烛、晚餐……”读到这里,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感到十分温馨!夜幕降临,给人一种宁静、安详、和平的感觉。

  生2:我最喜欢黎明时候的景色。因为那时的空气最清新,而且孕育着勃勃生机。俗话说得好:“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

  生3:我最喜欢太阳越升越高之后。因为这段时间是最富有夏天的个性的。我们都知道,夏天是非常炎热的。在作者的笔下,就充分渲染了这种炎热。如:“静止的空气中发散出火辣辣的热气”;“你对面的丛林晒得火辣辣的,在阳光底下仿佛颜色发黄了”。我们知道:夏天的炎热之后必定跟随着雷阵雨。这就是夏天的另一个个性。雷阵雨过后,一扫先前的酷暑,使人感到清爽!作者写道:“暴风雨过去了;你走出来。我的天啊,四周一切多么愉快地闪耀着亮光,空气多么新鲜、清爽,草莓和蘑菇多么芬芳!……”。看到这里,我仿佛置身其中,呼吸着夏日雨后清新芬芳的空气!

  生4:我最喜欢黄昏来临了的时候。因为每天的这个时候,劳作了一天的人们踏着落日的余辉,纷纷走在回家的路上,使人感受到了劳作一天后的充实!而且这个时候的景色是非常迷人的:先是“晚霞像火焰一样燃烧”,“空气似乎特别清澈,像玻璃一样”。接着“鲜红的光辉”在各种景物上投下的影子越拉越长,直至终于消失,然后星星在“落日的火海里发出颤抖的闪光来”……最后,“夜幕降临了”。这个时间段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而景色的变换却非常快,我觉得作者笔下的大自然实在是神奇了!读了这段文字,不禁使我想起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生5:是的,“最美不过夕阳红。”夕阳很美,却一如昙花一现。

  师 :“最美不过夕阳红。”这好像是一首歌的歌词,是吗?

  生6:是的,是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的主题歌。

  师 :你能唱唱吗?

  生7:(不好意思地)我唱得不好。

  众生:唱吧,唱吧。

  生8唱: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爱。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

  师生鼓掌!

  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再次和文本进行对话,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和独特感受。

  师 :刚才大家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了自己喜欢的时间段的景色。说得都很精彩!从黎明到夜幕降临,俄罗斯草原景色变化万千,各有情趣!可谓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那么如果要给文章配乐,你会选取怎样的一段音乐呢?

  生1:欢快的,活泼的。

  生2:舒缓的优美的轻音乐。

  生3:我觉得所配的这段音乐应该和天气的变化相应和。比如“黎明的时候”应该舒缓一些,优美一些,使人感觉身心舒畅!“太阳越升越高”以后,音乐要随着天气的逐渐炎热而加快节奏,给人一种“火辣辣”的感觉。酷暑难当的时候,音乐也应该表现一种烦躁、难耐的情绪!而当暴风雨来临这一段应该是整段音乐的高潮:先是“风突然吹来,又急驰而去”;雷声轰鸣;乌云翻滚。这是暴风雨的前奏。接着,滂沱大雨从天而降,痛快淋漓地敲打在人的身上。人们飞速地奔跑,躲雨!……我觉得音乐都应有所表现。暴风雨过后的音乐,应该是舒缓的,优美的,可爱的,温馨的……

  生(情不自禁):鼓掌

  师 :我听得都快入迷了!你对语言文字,对音乐都有着强烈的感觉。实在太精彩了!

  让我们抓住这些感觉,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三:深入文本,凸现作者

  师:托尔斯泰称屠格涅夫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请你找出你最有感受,或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请从语言的角度加以品味赏析!

  我们男女生来比一比,看看谁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更棒!好不好?

  生(兴奋,跃跃欲试):好!

  生1:我觉得“过多的芬芳之气使得你头晕目眩”一句中“头晕目眩”,这个词非常精彩。它形象地写出了早起散步的人们沉浸并陶醉于浓郁的芳香之中。从而夸张地写出了“荞麦和三叶草的甘香”之浓烈,沁人心脾!

  生2:我喜欢“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遮掩了半个天空。”这句话中的“燃烧”“遮掩”这两个词富有动感。整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富有动感的黄昏夕阳图。

  生3:我喜欢这句:“它的前沿像衣袖一般伸展开来,像穹隆似的笼罩着。”这里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乌云在不断扩大的情景。

  生4:我觉得:“泉水上面,一棵橡树贪婪地伸开它那掌形的枝叶;银色的大水泡摇摇摆摆地从长满细致柔滑的青苔的水底升起。”这句话中的“贪婪”“摇摇摆摆”这两个词,用得很精彩!“贪婪”本是一个贬义词,似乎是讲一个人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在这里,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用“贪婪”修饰“伸开”形象地写出了橡树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地生长,即写出了这棵橡树长得非常茂盛;同时也写出了这棵橡树所处的绝佳位置,它是在泉水的上面。这也是它能够这般“贪婪”,长得如此茂盛的原因!“摇摇摆摆”一词,则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大水泡从泉眼里涌出来的情景。读到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可爱至极的大水泡。

  ……      ……

  师 :想不到大家的品读都这么精彩,男生女生真是难分高下,可谓旗鼓相当!我想屠格涅夫听到这些一定很高兴,因为他在中国竟然会遇到这么多的活泼可爱少年知音!

  生(开心地):笑

  在课堂对话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采取竞争性体制,让学生享受成功体验,使整个对话教学过程 在学生自我推进意识中得到完善,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

  四、透过文本,直面作者

  师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觉得眼前的景很美,就比如说我们的校园吧,但当我们把它写下来,却连自己都感觉不到美。那为什么屠格涅夫却能写得如此逼真,引人入胜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生1:我觉得是因为屠格涅夫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而且还抓住了不同时间段不同景色的特点。

  生2:我想是因为屠格涅夫善于观察吧。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因此他才有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生3:在观察的时候,可以说他是全身心地投入的。因为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他观察的时候可以说是动用了所有的感官:触觉、视觉、味觉、听觉、还有味觉。

  师:有道理,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准确生动地反映事物。

  生4:我觉得屠格涅夫之所以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散文,还因为他善于锤炼语言,擅长描写。比如刚才同学提到的“贪婪”,“摇摇摆摆”等词语都用得非常准确!

  生5: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等,从而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        ……

  师:老师把刚才大家说的概括起来就是:认真观察,善于发现,长于描写。大家再想想,要把景物写美写活,光靠这些够了吗?

  生5:我想是不是因为作者在写作中投入了自己的感情?也就是寓情于景。从字里行间我们发现,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的思想感情,可说是无处不在。景物是死的,只有投入人的思想感情,它才是活的。

  师 :我同意。我们说:屠格涅夫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不是冷漠的,纯客观的,而是融入了主观的情感。“情”可以说是这篇散文的“神”和“魂”。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杨柳岸晓风残月”使人感到宁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激人豪放;“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层层楚天阔”则引人感伤;“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则促人奋起!千姿百态的自然美,给人以多方面的感染与熏陶。我们只有用心去体会,才会赋予自然景物鲜活的生命与无穷的魅力!比如说同是“花”这种景物:杜甫就曾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的诗句。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于是同一种景物也就有了不同的情素!因此,我们在写作时,仅仅做到认真观察、善于发现、长于描写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写作!

  这一环节在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之后,意在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他们透过文本,直接和作者对话。读写结合,了解写景抒情类散文的一般写法。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一) 拓展延伸:

  出示《烈日暴雨下的祥子》第二自然段,作比较阅读。

  1、比较两文修辞方法,描写角度,蕴涵的感情有何不同。

  2、如果配乐应该选取怎样的乐曲?为什么?

  (二)读写结合

  1、选取生活中的景物,写一段寓情于景的文字。要求用上几种修辞方法,从不同角度(感官)进行描写。

  2、课外选读有关写景的散文,要求其中一篇是俄国作家的作品。

  教后有感:

  课上,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可谓神思飞扬。精彩富有个性的回答比比皆是,气氛相当活跃。细细品味,我认为这都应归功于“对话”。

  首先,“对话”让文本和作者从幕后走到台前。纵观这节课,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上除了学生和教师外,还有第三者的存在。这个第三者就是文本《树林和草原》以及隐藏在文本内的作者屠格涅夫。而且这第三者不止一个,而是33个。因为课堂上共有33个人(包括32个学生和一个教师)而每个人阅读文本《树林和草原》的体验和感受都不尽相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譬如第二个问题:谈谈自己最喜欢文本中哪个时间段的景色。同学们有的说喜欢黎明时的景色,有的说喜欢黄昏时的景色,有的说喜欢太阳越升越高时,也有的说喜欢夜幕降临时的景色……他们根据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阅读审美体验,说出自己眼中、心中《树林和草原》最美的景色。而且阐述喜欢的理由,也各不相同,极富个性。经过同学们与文本心与心的充分交流,《树林和草原》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使原本“躺着”的,“死”的,平面的文字变成“站着”的,“跳着”的,甚至是“跑着”的“活”的立体的文字。正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使文本和作者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一个独立的活生生的“人”。在这堂课上,33个文本,和33个人形成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三维立体式的对话,并构成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

  其次,“对话”改变以往重知识的传授为知识的生成。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从而获得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和解构。然后把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和其他同学、老师交流。在与老师、其他同学的对话的过程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识与知识。整个对话过程充满创造色彩。

  我还发现,“对话”改变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在这节课上,我——教师不再是一个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唯师独尊的没什么个性的学生了。我从传统意义上的“授道、传业”者变成了一个组织者,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成了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有自尊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怎样有效地组织对话教学呢?通过这次教学尝试,我认为“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

  对话式教学的问题不应是简单的认知性或其他思维含量或智力价值不高的是非问题,而是能启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的有很大的自由度的开放性问题。案例中的四个问题都是自由度很大的话题式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自由开放地回答。譬如案例中的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谈谈读了文本后的原初体验。可以说这个问题的设置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它的回答完全是全自由,全开放的。学生初读文本后,可以谈感受到的东西,欣赏到的东西,联想到的东西,甚至是有疑问的地方;也可以从语言上,结构上,内容上,写法上等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谈;谈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也可以是整段的话……可以说这是一个全自由开放的问题。学生怎么回答,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回答?完全取决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与文本的对话后,生成的新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除此以外,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案例中的四个问题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亲密接触,形成螺旋形的对话。第一次与文本对话,就好比初到一个地方,谈的是对它的初步印象(个性化的原初体验);第二次与文本对话,就好比你选择了这个地方的一个最吸引你的景点,欣赏它美丽的景色(个性化的感受文本内容);第三次与文本对话,就好比你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品评令你心动的图景(个性化地品味语言);第四次与文本对话,就好比你和其他游客一起讨论为什么这里的景色会如此美丽(带着个性化的思考,共同探讨景观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原因)?

  另外,在问题提出以后,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文本进行对话。否则,黑色的精灵(文本)和她的缔造者(作者)是不会从幕后走到台前来和我们对话的。只有学生和老师热情地不遗余力地“千呼万唤”,她才会“始出来”。当她那神秘的面纱被撩开后,我们会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让我们记住:对话首先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然后才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充分交流。

北师大版必修课文《树林和草原》教案 篇10

  总体构思: 

  文章用极其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写景的顺序,品味作品优美传神的语言,同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本课文应该采取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写景的顺序,品味大师精妙的语言。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景物描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教师适当引导点拨读书方法,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地品味、感悟、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布置的任务难易适中,既能提高学生能力。 

  教学流程: 

  (一) 导语 

  农民的幸福是耕耘,工人的幸福是生产,画家的幸福是绘画,猎人的幸福是什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树林和草原》,看猎人的幸福是什么? 

  (二) 散读 

  1、读完后,每人说一句话:猎人的幸福是 ,他看见了 的美丽景色(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时间,鼓励学生用文中的优美词句归纳,不要求全,只要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学生说话时,允许其他学生质疑,若有质疑,要让学生读课文,互相探讨。 

  (要点提示:猎人的幸福,自由自在、走进自然、享受大自然的美。他看见,濡湿的树枝、粘着白露的草叶、芳香的空气……火焰般燃烧的晚霞、傍晚的雾霭等美景) 

  2、猎人是什么时候看到这些美景的?(学生交流,找出表现时间的词句:“黎明的时候”“在阳光底下”“太阳越升越高”“黄昏来临了”“夜幕降临了”,明确作者写景的顺序——时间顺序)。 

  3、小结:猎人的幸福不是打猎,猎人的幸福是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那濡湿的树枝,粘着白露的草叶,充满植物芳香清新的空气,像火焰般燃烧的晚霞,傍晚的雾霭,颤抖的星星,甚至森林中的雷电和暴风雨,都让猎人流连往返,久久不愿离去。 

  (三) 选读 

  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1、 以“我最欣赏的语段或句子”,为话题说几句话。 

  (1) 要求说出欣赏的理由,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品味语言的妙处。 

  (2) 学生朗读中,注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 小结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难怪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称赞道:“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让我们闻着“大自然芬芳的气息”,充满感情朗读课文。(教师范读第一段,其他段落学生齐读) 

  (四) 创读 

  课文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点特别,你发现了吗? 

  1、 省略号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交流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要点提示:a表示省略 b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c舒缓语气) 

  2、 任选一个描写片段,展开想象,把你能想到的,作者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要求用描写性的句子,比一比,看谁写得更生动(可以根据课文前面描写的景物进行补充)。 

  3、 展示成果,学生点评。 

  (五) 总结 

  风景处处有,只要你有一颗美丽的心,你就能看见风儿从你身边悄悄经过,听见一朵朵开怀大笑,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用优美的语言去描绘大自然的美丽。 

  (六) 作业 

  摘抄文中精彩的句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北师大版必修课文《树林和草原》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