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北师大版第九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第九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挑衅炫耀 点赞 分享
北师大版第九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北师大版第九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北师大版第九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五年级上册第三组“变化”主题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叙述性诗歌,诗歌以“我”的口吻,以深圳特区这一样一个“小山村”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通过一座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抒发作者对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这首诗丰富内涵,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诵读,读出美感,它节奏美、韵律美,朗读时要体现现代诗的特点。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才能让学生通过一个“小村庄”的变化,理解国家的巨大变化,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年龄及所处的环境,对诗歌中所述的内容没有生活体验。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长,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对一些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等已经有所掌握,也有了不少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朗读能力。对这样一首现代诗,针对学生的情况,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读出现代诗的节奏和韵律美,进而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学生是比较好掌握的。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积累词语,注意易错字,区别形近字。

  2、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3、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开始今天新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面几个词语:过去、贫穷落后、现代文明、泥泞的古道、高速公路、破旧的土屋、高大的厂房、稻草堆、儿童乐园、挑回一旦担摇晃的夕阳、翩翩起舞放声歌唱、一座村庄、特区新城。

  2、“过去”你能为它分别找个近义词和反义词吗?(板书:过去——原来;过去——现在)

  3、接下来我们就去看一组画面,去了解一下一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播放组图,配乐)

  4、这座现代化城市就是深圳,通过观看刚才的画面,你对深圳有了怎样的了解呢?(指名说)

  小结:对,一个如此繁华的城市,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揭题)。

  5、今天我们将学习课文《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这是一首现代诗,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描写深圳这座城市的。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反馈。

  3、说说哪些小节写的是深圳的今天,哪些小节写的是深圳的昨天?可以分为几部分?

  4、指名反馈。

  三、深入理解课文。

  1、首先让我们去看看深圳的过去是怎样的,读诗1—2小节。

  1)自由读诗读出有关诗句,找出重点词语。

  教师板书:贫穷落后   泥泞的古路   破旧的小屋  稻草堆

  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

  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

  2)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是什么关系?

  3) 指导朗读诗的第一部分(语调迟缓低沉)

  过渡:如此贫穷落后的村庄,现在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2、 指导朗读第二部分。

  1)深圳的今天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板书:高速公路  厂房幢幢  儿童乐园 

  还有什么变化呢?(引导学生说出人的变化)由城市的变化到人的变化,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句子?

  2)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这首?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

  3)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指导朗读第二部分(读出惊喜、赞叹之情)

  过渡: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发展到一个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是什么力量让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5)齐读第7小节

  学生说,教师板书:改革开放

  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过渡:深圳特区的建设成就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大活力,使大家从深圳这个窗口看到了祖国美好壮丽的发展前景。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深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南到北,从农村到城市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在《中国一日》中去感受一下中国的巨变——

  四、拓展阅读。

  自由读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力量。(指名说)

  五、唱响《春天的故事》结束新课。

  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昨天(贫穷落后)                   今天(现代文明)

  泥泞的古道                        高速公路

  破旧的土屋                       高大的厂房

  稻草堆                           儿童乐园

  挑回一旦担摇晃的夕阳               翩翩起舞放声歌唱

  改革开放

  一座村庄                      特区新城

北师大版第九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2.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

  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小主题了吗?(朗诵会)这节课我们就开展一次诗歌朗诵会,朗诵会的主题是:《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运用艺术字重点突出板书,齐读课题)

  师: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需要充分了解诗歌的内容,现在我们就一同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原来的这座小山村。

  (二)、感受文章内容

  1、了解内容,解决疑难点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歌,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解决。

  (生默读,描画。师巡视,点拨。)

  师:还有哪些问题是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一块解决?

  生1:“一担担摇晃的夕阳”不知何意?

  生2:摇晃的水桶里倒映着夕阳的影子,说明了当时的人们生活很贫穷,得从很远的地方挑水喝。

  生3:边陲?

  生4:边疆的意思。

  生5:老师,诗歌的最后一小节中的两句话“似春燕在田野上飞起, 传递着新的信息,描画着美好春光。”我不是很明白。(师询问其他同学,均不理解,随即要求学生圈画问题,留待解决)

  生6:我和雅欣一样,也有一句话不明白,“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为什么说是遥远、渺茫?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个问题正好是相对的,既然我们现在还不明白其意,没关系,留在我们学完诗歌后,你自然会慢慢了解。

  2、理清思路,感受“昨天的贫穷落后”“今天的焕然一新”

  师:通过刚才了解课文内容,你发现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了深圳的昨天到今天的变化

  师:深圳的昨天在诗中的第几小节?(刘伟:1、2)自读内容,看图片。

  师:深圳的昨天,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生:一穷二白。

  师:不错,概括力真强!谁还有?

  生:(倍受鼓舞)穷乡僻壤、贫穷落后、一贫如洗。

  师:好,简直就是一个小词库,有补充吗?

  生:(文思泉涌)满目疮痍、羊肠小道、荒滩野岭、不堪入目、残不忍睹……

  师:同学们积累的词汇可真不少。通过观看图片,欣赏文字我们清晰的了解到深圳的昨天是如此贫穷落后,所以作者说(齐读)“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

  师:深圳的昨天让人满腹辛酸,谁来读读前两小节?(生读)

  师:你认为自己读得怎么样?可以打多少分?

  生:还可以,9分。

  师:很谦虚啊,谁来评一评他的朗读。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多少年来一个模样”两个重音“多少”“一个”都读出来了。

  师:你能发现他的优点,真不错,还有吗?

  生: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迷茫”后两个词语“遥远、迷茫”读很有味儿。

  师:你真会倾听,谁能比他读得更好?(生读)

  师:你真有朗读的天赋,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比播音员读得更棒!其实1、2小节中的文字就是记录了深圳的历史和过去,但是作者为什么说是昨天呢?

  生:让大家牢记昨天,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师: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生:昨天和今天对比强烈,突出时间过得很快,深圳的变化也很快。

  师:是啊,只不过短短的几年时光,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播放图片)感受深圳今天的变化。(解说深圳变化的历史,重点景观)现在的你有何感受?谁能再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他的今天呢?

  生:(眼睛发亮)厂房幢幢,高楼大厦。

  师:摩天大楼、直插云霄。谁还有?

  生:(跃跃)彩灯喷泉、焕然一新。

  师:是啊,人间仙境、美不胜收。谁还有?

  生:(争先恐后)交通发达、四通八达、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师:对,深圳就有一个美誉,整个都在路上的城市。深圳的今天让人振奋、满目的文字都充满着喜悦。所以作者说“似春燕在田野上飞起, 传递着新的信息,描画着美好春光。”谁来能带着这种美好、愉快的情感读读后面的几个小节?

  师:你认为自己读得怎么样?可以打多少分?

  生:还可以,8分。

  师:很谦虚啊,谁来评一评他的朗读。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厂房幢幢、欢声笑语、翩翩起舞、放声歌唱、焕然一新”这些重点的词语都重读出来了。

  师:你能发现他的优点,真不错,还有吗?

  生: “啊”再深情一点会更好。

  生:语速在稍快一点,最后一个小节士气再高昂一点。

  师:这几位同学很会朗读、很会思考,同时也给大家提出了新的目标,谁能试试?(生读)大家透过的声音传达了广大农民的心声,见证了深圳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顺势板书:贫穷落后、焕然一新)那么,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原来的小村庄有着如此的变化呢?

  生:改革开放

  师:(投影邓小平同志照片,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写于1982年,它形象地向人们讲述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城市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伴着这首优美的乐曲,用我们的声音来传达我们的心声,剑桥一班《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小组自由组合,排练)

  提出朗诵要求:

  (1)朗读  a、字正腔圆 b、是用正确合理的停顿、重音 c、感情要有起伏变化,做到有声有色。

  (2)形式:a、队形整齐、美观 b、可齐诵、领诵、配诵、轮诵等形式自定

  (三)、小小舞台我展示

  三组:朗诵整首诗歌。形式:轮诵、合诵

  学生点评:感情饱满,特别是殷添畅和尤美玉,声音和表情都有着明显的变化。但其他同学还不够投入,且有的字音不是很准确。如:渺茫、模样。

  二组:朗诵整首诗歌。形式:领诵、轮诵、合诵

  学生点评:声音又高有低,整体不够和谐。但形式花样很新颖。

  师:同学们不管是在排练还是在表演中,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表现也比较出色,但刚才几位同的点评也非常到位,希望同学们能够取长补短,争取表现得更加精彩。接下来没有展示的小组,我们留在明天的早读中,到时我们要评选出最佳朗诵小组,好不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昨天                               今天

  改革开放

  ——————————

  贫穷落后                            焕然一新

北师大版第九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篇3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反思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现代诗,它的节奏和韵律都很美,诗歌的内涵十分丰富,通过以深圳的缩影反映我国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我在教学时,抓住了以下几点,教学效果很不错。第一,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开课,在优美的歌声中欣赏现代化的大都市——深圳,使学生对深圳的繁荣景象及现代文明有了最初的感知了解,同时,以“你们喜欢这首歌吗?想了解它什么信息?”一问,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了解了深圳特区改革的时代背景,在润物细无声地揭示课题的同时,为理解诗歌最后一节“改革开放给他们插上翅膀”这样内涵丰富的句子,积累了信息,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第二,紧紧抓住读的教学,用引读、诵读,仍至于每词、每句的体会反复读,读出小村庄的贫穷与困扰,读出大都市的繁荣与富饶,读出自豪与骄傲,从而感悟到了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可喜变化。第三,结合家乡实际,拓展家乡的实际,让学生体验。我在教学完诗歌之后,让学生看录相,用家乡正在修铁路的昌明镇和刚被命名为“中华布依第一寨”的音寨村的巨变作为资源,引入课堂,结合课文,进行比较,然后,再铺开全国发展中的地方还有好多好多。这样,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在变化、深圳在变化、国家在变化,越变越繁荣,越变越富强,这都是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所带来的结果,从而真正达到了此课教学的目的。

  以读为本 以读促写(《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反思)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景,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哲理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教学中,我比较重视朗读的训练。我努力运用多种朗读方法,把朗读与语言感知、理解、运用、积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由读、浏览读、想象读、默读、引读中探究、感受村庄的巨大变化。这样,教师减少了许多烦琐的讲解,学生乐学,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朗读训练也达到了较理想的效果。

  读写结合是传统的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条好路子。西汉著名的辞赋学家杨雄曾云“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这篇课文的对比写法是个非常成功的描写变化的例子。针对教材特点,教学本课时,我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习作方法,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如课前根据题目对内容的猜测,培养了学生的选材能力;课上,寻找概括课文的词语,看看作者如何写具体,想想作者如何把原来与现在衔接,教给了学生利用过渡句让文章连贯,利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进行构段;课后,利用本文所学到表达方法说说本节课自我变化,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但是,由于教师缺少激qing,缺乏强硬的朗读指导基本功,由于学生读书基本功也欠佳,因此课堂上仅有几人读得有感情。另外,仿写的训练似乎也没起到预期效果,这是因为给予学生构思的时间短,师生之间相互不适应所致。

  什么时候能让多数人动起来,什么时候又能让多数人有收获呢?是否无期,实在难说。

北师大版第九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篇4

  最近听了一位老师教学《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一课,我看了他对第一部分体会村庄贫穷落后这一部分的教学后,有了自己一定的体会。片段如下:

  师问: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回答:这座村庄原来是贫穷落后的。

  师问:从哪些地方看看出来的呢?

  学生从第二小节中找到答案,各抒已见,进行了相应的回答。教师适时指导朗读。然后就进行了下一环节的教学。

  听课后,我反复琢磨,觉得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学生,还可以这样处理可能会更好。问问学生读了这一部分,你能用一个词说说当时人们生活的这座村庄是怎样的吗?学生会很轻易地找到“贫穷落后”一词。让学生理解一下这个词的意思,再深入体会,“从哪些地方能够感受到它的贫穷落后呢?”学生会说:“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那么早就起来干活,很辛苦,还用锄头耕地,说明当时的贫穷落后。”此时引导学生观察书上插图,看着阿爸在田间老作,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可能会说阿爸天刚刚亮就起来劳作,可能很晚才能回去,用着锄头这样落后的生产工具,一天下来会有多劳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只见父亲挥汗如雨,豆大的汗水滴落到土地上,辛苦了一天却没有耕多大的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现在的农民有了现代化的生产工具,翻地,撒种、收割全靠机械化作业,既省时又省力,还会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这样的生活,当时的人们想都没想过。两相对比,学生就感受到当时的贫穷落后。然后引读句子,“贫后困扰着人们,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然后再让学生找句子汇报,“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姑娘从西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联系插图想象。再比较现在,我们的妈妈做饭的条件,我们生活的条件,我们娱乐的环境设施体会。一次一次复沓到“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这句话。学生在想象、对比中体会、朗读,加深了对贫穷落后的理解。

  这样处理学生会为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则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体会、朗读…… 。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也在读中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他们的生活还可能是什么样的?理解省略号的用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这样一个片段,让我感受到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

北师大版第九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 “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本课一共有7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第3—6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

  第7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规范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

  3、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变化,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唱首歌怎么样?(师唱《春天的故事》)

  歌曲中提到的老人知道是谁吗?(邓小平)

  生或师简介: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甚至其他城市,还停留在贫穷落后阶段呢。展示生搜集到的反映深圳的现代化的图片或资料。

  师:可是大家知道吗?深圳原来只是一座小村庄啊!(板题)

  二、检测预习:

  1、检测课文预习情况,强调重难点字词。

  如:渺茫  边陲  面庞  昔日

  2、让生男女生串读课文,并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让学生试着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3、学生提出预习时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品读理解

  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

  2、挑生把诗歌变成自己的语言来介绍深圳的过去,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感受诗歌语言的美,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3、让生结合句子补充省略号里的内容。

  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4、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5、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让生默读诗歌3----6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6小节。

  7、全班交流。4---6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者 的内容和情感。)

  8、师: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

  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9、师总结:从深圳一城,我们看到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骄傲,也更应该为祖国和家乡的美好明天而发奋图强。

  三、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

  四、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2、听写生字。  

  五、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改革开放

  昨天 —————————  现在

  贫穷落后   翻天覆地

  村庄  焕然一新

北师大版第九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篇6

  一、 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以“变化”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同时,让学生发现这些变化而感到喜悦与充实,这也将作为学生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积淀而贮存。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二、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三是引导学生找一找是各种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画出重点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三是理解课文中教案理解的词语,找出文中作用的比喻、泥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调动学习热情

  同学们,谁去过深圳?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图片]看,这就是深圳,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课题]

  (二)自读----发现与探究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让学生试着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4、学生提出自读是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品读----理解与感悟

  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3、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5、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

  7、全班交流。4---7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者的内容和情感。)

  8、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歌种唱的是*、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没有*同志,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甚至其他城市,还停留在贫穷落后阶段呢。让我们一些来唱这首歌。

  五、作业:课下了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同志的丰功伟绩。

  第二课时

  (一)回顾原文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变化写出来的?(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3、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2、听写生字。

  (三)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昨天——————————现在

  改革开放

  深圳简介:深圳位于中国南部沿海,毗邻香港,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面积19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0多万。深圳属*带海洋气候,具有浓郁的现代滨海城市特色,常年阳光普照、繁花似锦。近年来,深圳先后被中国政府和国际有关机构评为"国际花园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环境保护全球500佳" 建市仅20多年,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经济繁荣、法制健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深圳是个移民城市,中西文化在这里融汇交流,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分布在城市中的关山月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深圳大剧院、深圳书城等各具特色。将于20xx年下半年投入使用的深圳音乐厅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深圳的文艺活动精彩纷呈,“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大剧院艺术节”等在海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深圳青年艺术家李云迪获得第十四届肖邦国际纲琴比赛第一名。位于深圳龙岗区的大芬村是远近闻名的“油画村”,小小的村子里有100多家油画公司、700多间画廊以及20xx多名画家,每年创作出大量的油画销往世界各地。深圳将发挥现有的文化优势,建设“两城一都”,即建设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和设计之都。

北师大版第九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述性诗歌,以现代诗歌的形式,用简洁优美的语句叙述了原来贫穷落后的深圳,奇迹般地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充分反映了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和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诗歌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安国路小学位于青岛市李沧区安国路2号,毗邻风景秀丽的水上公园,与景色宜人的牛毛山仅一街之隔。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400多名学生,有一个观念超前、锐意进取的领导班子和一支热爱教育事业,肯于钻研、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学校周边社区建设良好,学生主要来源于老城区的工人家庭,家庭教育状况较好。学生总体素质较高,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同学之间能团结互助。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有较强的探究学习意识,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书写认真,朗读、课外阅读和习作水平较高,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灶、庞、焕”三个生字,理解积累“困扰、渺茫、晨曦、劳作、边陲、翩翩起舞、焕然一新”等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歌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和重大意义。

  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习作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首歌。课件出示深圳城市建设图片,背景音乐为《春天的故事》)

  2.歌中唱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指名说)

  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说)

  现在的深圳是一个繁华的都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也是著名的经济特区。可是以前的深圳是什么样子你知道吗?

  3.是啊,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课题: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通读诗歌

  1.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为每一个小节标上序号,把你不懂的地方作出标记。(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课文中的生词都会读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生词,指名小组读,齐读。)

  面庞困扰渺茫

  晨曦劳作边陲

  翩翩起舞焕然一新

  3.这首诗歌一共几个小节?八个小节。(指名朗读)

  4.指名读诗歌。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原来的这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回答。

  5.读了这首诗歌,你有哪些地方不明白?(指名质疑)

  三、细读感悟,理解文本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小村庄吧。

  1.请你默读第1、2小节,看看它告诉我们什么?

  (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板书:昨天。这座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贫穷落后)

  2.可是,短短的几年时光,这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你自己读读3—7小节,看看这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自由读诗歌)

  指名回答:村庄的道路、房屋的变化,城市建筑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变化等。

  3.看到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感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相机板书: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4.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试?要读出你的感受。(指导朗读)

  5.是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焕然一新”!

  (1)“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

  (2)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指名回答)

  (3)请你读读这句诗,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指名回答,你有什么感受?(相机板书)

  (5)你能有感情的读读这一小节吗?(指导朗读)

  6.改革开放让深圳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如果配上音乐来朗读这首诗,我想你会更深切的感受到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诗人那种惊喜和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指名配乐朗读全诗)

  四、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深圳昨天今天对比的图片,播放《春天的故事》)

  深圳,这座昔日的小村庄,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泞的古道,破旧的土屋变成了座座厂房,所有的变化让世人瞩目。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从我们身边缓缓流过,该去的去了,该来的来了,我们从来也不觉得有什么异常。直到有一天,你回头看看过去的日子,不经意之间你会忽然发现,原来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周围的许多事物都在悄悄地变化着。同学们,只要你愿意去观察、去思考,你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你会感受到时间在流动中带给我们的永恒。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跟随诗人看到了深圳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是翻天覆地、焕然一新。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如今提到中国,世界人民的眼里只有佩服和惊奇,毕竟,中国变了。请你在课后读读《中国一日》,感受一下中国的飞速发展。

  六、布置作业

  1.把诗歌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摘抄下来。

  2.观察自己周围发生了哪些变化,把它记下来。

  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昨天     今天

  改革开放

  贫穷落后   翻天覆地

  焕然一新

  教学反思

  “深圳、改革开放”等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因此在导入环节,我用现在的深圳图片配乐导入,引导学生谈话交流歌中的内容,让学生对深圳的发展感到惊叹,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深圳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兴趣,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新课标强调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初读感知,读通诗歌这一环节中,我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由“原来的这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切入,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边读边思考。

  在细读感悟、理解文本的这个环节中,我重点指导学生理解3-7小节,引导学生读文章,谈感受,理解课文内容,在美读中体会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周围的许多事物都在悄悄地变化着。在学生理解了内容,看到了深圳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是翻天覆地、焕然一新之后,我就重点指导朗读。因为诗歌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对仗工整等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我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读,如赏读,个人读、同桌读、齐读、指名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在总结升华这一环节中,我再次出示深圳昨天今天对比的图片,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时间给村庄、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读的容量加大了,形式增多了,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还不够,我应该鼓励学生在读懂全文的情况下,谈出自己真切的感悟,发表建议。我会继续努力,去探索语文教学的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北师大版第九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篇8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反思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现代诗,它的节奏和韵律都很美,诗歌的内涵十分丰富,通过以深圳的缩影反映我国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深圳、改革开放”等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因此在导入环节,我用现在的深圳图片配上《春天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谈话交流歌中的内容,让学生对深圳的发展感到惊叹,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深圳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兴趣,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同时,以“你们喜欢这地方吗?为什么?”一问,让学生思考讨论,在润物细无声地揭示课题的同时,为理解诗歌最后一节“改革开放给他们插上翅膀”这样内涵丰富的句子,积累了信息,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其次,紧紧抓住读的教学,引导学生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读,如赏读,个人读、同桌读、齐读、指名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读出小村庄的贫穷与困扰,读出大都市的繁荣与富饶,读出自豪与骄傲,从而感悟到了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可喜变化。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反思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五年级上册第三组“变化”主题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叙述性诗歌,诗歌以“我”的口吻,以深圳特区这一样一个“小山村”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通过一座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抒发作者对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这首诗丰富内涵,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诵读,读出美感,它节奏美、韵律美,朗读时要体现现代诗的特点。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才能让学生通过一个“小村庄”的变化,理解国家的巨大变化,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这篇课文的对比写法是个非常成功的描写变化的例子。针对教材特点,教学本课时,我从词入手就让学生感受“对比”二字,然后让学生带词学文,感情朗读,因为太注重对比,我的教学仅局限于过去现在而没有时间给学生畅言未来。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反思

  这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它是一首诗歌,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在细读重点部分3---7节时,我根据学情,打破预设,增加了一些随机但却又紧扣学生心弦的内容,使整堂课的气氛和效果达到了超乎寻常的程度。

  一、幽默讽趣的评价将朗读推向巅峰。

  学生汇报完字里行间描述的深圳特区的巨大变化后,被一种兴奋激动的情绪包围着。我指名读课文,张艺杰同学读的语调较平缓,我问:张艺杰同学喜欢不喜欢深圳特区的变化?生:不喜欢。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听声音。师:好,那就让他呆在我们李村,谁能领我们走进深圳特区,读出你的赞美和憧憬呢?这一下,就连不大吭气的邵凯旋都读出了感情。我暗自好笑:恐怕他们都怕被留在李村,而不能进入特区吧?孩子们就是这样可爱而好笑,一句话就能使他们一争高低。

  二、批注增进理解,及时进行习作指导。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描写这种变化的层次性,我安排他们为3—7小节写提纲。在辨析正误时,学生终于明白了写一种变化,并非单纯的几句,可以按不同的层面,层层深入地描写。如这里先写村庄环境的变化,再写人们所从事职业的变化,最后深入到人的眼光、仪表及心灵的变化,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显得厚重、充实,令人信服。 仿写无痕。学生在诗歌内容及图片资料的感染下,也想表达。所以,学完第六节,我问: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认为特区的人们还可能干哪些事,请用你稚嫩的诗句应答吧!有的说:他们借助网络和外国人谈生意!有的说:他们用机器种地,粮食获得高产!还有的说:他们种花种草美化环境......这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诗行吐露着孩子们的心声。

  我看到孩子们群情激昂,思维活跃,我深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已找到发现变化的切入点。正在此时,下课铃响起,是课间操的时间了。我顺势说:孩子们,你们已经练就了善于发现的慧眼和思维敏捷的头脑,请用你们自己的笔写一写我们这里的变化吧!

北师大版第九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篇9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看看屏幕上打出的这两张图片,你能用什么词来概括一下?那么,你能将这两幅图片联系到一起来想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是的,这就是深圳,,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从题目上看,作者会写有关深圳的哪些方面内容呢?

  师板书:昨天今天

  二、指导学习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

  2、在预习中你都解决了哪些字词?(课堂汇报一下)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哪些小节写的是深圳的今天,哪些小节写的是深圳的昨天?可以分为几部分?

  4、小组交流分部分

  5、交流感受第一部分(1~2小节)

  1)、深圳的昨天是怎样的?诗人是怎样描绘的?请读出有关诗句,找出重点词语。

  教师板书:贫穷落后   泥泞的古路   破旧的小屋  稻草堆

  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

  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这名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

  3)、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是什么关系?

  2)、指导朗读诗的第一部分(语调迟缓低沉)

  屏幕显示过去的图片,过渡:如此贫穷落后的村庄,现在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6、指导朗读第二部分。

  1)、深圳的今天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板书:高速公路  厂房幢幢  儿童乐园  

  还有什么变化呢?(引导学生说出人的变化)由城市的变化到人的变化,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句子?

  2)、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这首?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

  3)、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7、指导朗读第二部分(读出惊喜、赞叹之情)

  屏幕显示现在的图片,过渡: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发展到一个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是什么力量让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8、齐读第7小节

  学生说,教师板书:改革开放

  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9、深圳特区的建设成就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大活力,使大家从深圳这个窗口看到了祖国美好壮丽的发展前景。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深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南到北,从农村到城市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谁能说一说都有哪些变化?

  三、小结:

  同学们,看到我们的祖国发展这样迅速,我们的家乡也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学生谈) 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用我们的智慧来建设文明的家乡

  四、欣赏

  针对深圳发展的巨大成就,还专门有人为它做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

  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昨天                   今天

  泥泞的古道             高速公路

  破旧的土屋  改革开放   高大的厂房

  稻草堆                儿童乐园

北师大版第九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

  3、理解课文中的词语,找出文中作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4、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自读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

  4、学生提出自读是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品读-

  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3、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

  4、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5、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

  6、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

  7、全班交流。4---7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

  8、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原文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变化写出来的?(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3、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2、听写生字。

  (三)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

北师大版第九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五年级上册第三组“变化”主题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叙述性诗歌,诗歌以“我”的口吻,以深圳特区这一样一个“小山村”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通过一座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抒发作者对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这首诗丰富内涵,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诵读,读出美感,它节奏美、韵律美,朗读时要体现现代诗的特点。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才能让学生通过一个“小村庄”的变化,理解国家的巨大变化,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年龄及所处的环境,对诗歌中所述的内容没有生活体验。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长,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对一些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等已经有所掌握,也有了不少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朗读能力。对这样一首现代诗,针对学生的情况,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读出现代诗的节奏和韵律美,进而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学生是比较好掌握的。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积累词语,注意易错字,区别形近字。

  2.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3.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①歌碟《春天的故事。》②深圳剪影。③前进中的家乡——昌明、中华布依第一寨剪影。

  教学过程

  一、歌曲欣赏,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想听吗?让我们一起欣赏吧!(播放《春天的故事》。同学们跟着唱。)

  2.简短交流。你们喜欢这首歌吗?你们想了解这首歌曲的什么呢?

  3.简介时代背景。(播放深圳的过去、现在的剪影,老师同时作一个概括介绍。)

  4.出示课题,读题,破题

  (理解“昨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把不认识的字词,画出来,自己解决或在小组内互帮互学。

  2.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重点了解“困扰、渺茫、劳作、焕然一新、面朝黄土背朝天”等词

  3.抽学生分节的朗读。

  4.读后互评。(浅层评价是否读准确,读响亮等)

  5.齐读全文,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交流,同时梳理出文章思路,板书:昨天、今天)

  三、品读课文,体会内涵

  1.谁愿意把1、2小节读给大家听听呢?(学习1—2小节)

  2.互评,说说读得好的理由,读不好的又该怎么读呢?说说理由。

  (同时,在读中理解内容,并找出描写小村庄模样的句子。

  板书:贫穷落后、劳作、博物馆、打滚、挑水。)

  3.指导朗读。

  第一节: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第二节,回忆昔日的家乡,要读出浓浓的乡情。

  4.学生用多种形式,有表情地朗读。

  5.提问:后来,小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习3—7小节)

  (1)读3—7小节。

  (2)找出发生变化的句子读一读。(教师据生发言引导学习相应的小节)

  重点抓住:

  第3小节:“短短几年”,“奇迹般改变”,体会变化之神速与开篇说的“昨天”对照,体会出“深圳”变化的时间快、变化大。朗读时抓住“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体会诗人的惊喜、赞叹之情。

  第4小节:抓住第一、二句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村庄过去和现在城市的变化大。

  第5小节:朗读时,要注意3个问号要逐渐加强语势,而最后一句,要用重音读“不”,读出肯定的语气。

  6.原来的一座小村庄短短几年就变成了繁华的大都市,是什么原因让它有如此的变化呢?

  7.学习最后一段。

  (1)读最后一段。

  (2)理解:“春燕”指谁?“描绘着美好春光”,体会改革开放带给特区的巨大变化。

  四、拓展延伸

  1.看录相,前进中的家乡——昌明镇黔桂铁路的建设和“中华布依第一寨”的风土人情以及昨天和今天的不同。

  2.谈谈一年前的昌明(布依村)与今天的昌明(布依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昌明镇是我县一个较偏远的小镇,但前年黔桂铁路在这里建设,给这个乡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展望未来的昌明

  五、练一练、写一写

  1.读“语文天地”中的写一写。

  2.参考《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以“昌明变了”,“音寨(村)变了”为题,写一写家乡昌明(音寨村)的变化。

  附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昨天   贫穷

  (小村庄)落后劳作、煮饭、打滚、挑水、泥泞古道、破旧土屋

  变化原因改革开放

  今天   (大都市)焕然

  一新工人、商人、歌唱家、新农民、高速公路、厂房、乐园

  教学反思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现代诗,它的节奏和韵律都很美,诗歌的内涵十分丰富,通过以深圳的缩影反映我国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我在教学时,抓住了以下几点,教学效果很不错。第一,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开课,在优美的歌声中欣赏现代化的大都市——深圳,使学生对深圳的繁荣景象及现代文明有了最初的感知了解,同时,以“你们喜欢这首歌吗?想了解它什么信息?”一问,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了解了深圳特区改革的时代背景,在润物细无声地揭示课题的同时,为理解诗歌最后一节“改革开放给他们插上翅膀”这样内涵丰富的句子,积累了信息,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第二,紧紧抓住读的教学,用引读、诵读,仍至于每词、每句的体会反复读,读出小村庄的贫穷与困扰,读出大都市的繁荣与富饶,读出自豪与骄傲,从而感悟到了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可喜变化。第三,结合家乡实际,拓展家乡的实际,让学生体验。我在教学完诗歌之后,让学生看录相,用家乡正在修铁路的昌明镇和刚被命名为“中华布依第一寨”的音寨村的巨变作为资源,引入课堂,结合课文,进行比较,然后,再铺开全国发展中的地方还有好多好多。这样,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在变化、深圳在变化、国家在变化,越变越繁荣,越变越富强,这都是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所带来的结果,从而真正达到了此课教学的目的。

北师大版第九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篇12

  一.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积累新词。

  2、通过学习这首诗,了解原来的一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

  二. 教学重点难点:领悟小村庄变化的根本原因,一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一是人的心灵。

  三. 跟老师一起学:

  1、练习朗读课文。

  范读课文,创设情境。这首诗描写了改革开放后,原来贫穷落后的村庄变得越来越美好,农民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

  2、自读课文2遍,画出生字词。

  灶    庞   焕

  燥    宠   涣换

  3、原来的一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村庄过去是什么样?

  贫穷落后:泥泞的古道、破旧的土屋、阿爸在田间劳作、阿妈在灶旁煮饭、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吃水要从河里挑。朗读第1、2小节体会。

  4、小村庄现在变成什么样?小村庄的农民发生哪些变化?

  修高速公路、建工厂、学习杂交水稻知识、业余生活唱歌跳舞。朗读3、4、5、6节,读出变化和自豪的感情。

  5、小村庄为什么会变得这样美好?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农民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探寻的目光已越出国界射向四方,改革开放政策给他们插上翅膀,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变成了现代化的新农村。)

  6、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人们的辛勤双手使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村走上了富裕之路,农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7、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8、哼唱《春天的故事》这首歌。

  这首歌反映了深圳由原来的一个小村庄变成了现代化的大都市,歌颂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9、作业:

  (1)学生自己总结:“日积月累”词语:渺茫 、晨曦、边陲、厂房幢幢、故土、翩翩起舞、焕然一新、昔日、面向黄土背朝天

  词语搭配:(泥泞)的古道  (破旧)的土屋  (熟悉)的面庞

  (2)熟读课文3遍。

  《黄河象》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们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象的依据,培养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第二段各层的提纲。

  3、学会本课的生字、多音字及新词。

  4、朗读课文,并能按照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写出第二段各层的提纲。

  2、能按照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三. 跟老师一起学:

  1、谁知道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象──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体高3米。)你看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

  2、解题:“黄河象”是生活在二百万年以前的一头真象。这具古象因发现于黄河流域,所以叫黄河象。

  3、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

  正音。如:骼、炙、椭、淤、

  多音字:侧(zhai)(ce)

  重点指导字形:骼、炙、椭、淤。

  4、掌握基本内容,给课文分段。

  5、按课后练习2的提纲给课文分段。

  一(1)   二(2-8)   三(9)   四(10)

  6、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那么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7、深入探究课文

  学习第1自然段。

  (1)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重点句子:

  a. 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 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请孩子们一起读读课文,希望通过你们的读能让我们感觉出这是一具高大完整的黄河象骨骼。

  8、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9、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四层:

  a. 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b. 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c. 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d. 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天气炎热→来到河边→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10、学习第7、8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11、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12、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既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资料:

  1973年,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几位农民在挖掘沙土时,忽然发现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挖掘下,化石终于全部露出:这是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

  这具化石被命名为“黄河象”。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2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

  据推测,在300万年前,甘肃地区不像现在这样干燥,到处有河流和湖泊。有一天,一只剑齿象在河边饮水时,失足陷入泥潭之中,逐渐被泥沙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堆积的越来越厚,因而它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而经过复杂的地质演变,这一地区被抬升为高原,黄河象得以重见天日。

  黄河象化石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在中国十分有名,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就专门有一篇课文讲述了黄河象的故事。黄河象化石目前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中。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看拼音写汉字。

  hú lu                   kuī jiă                         gēn zōng

  (    )                     (    )                            (      )

  zhàn lǐng             dù jì                           zhēn chá

  (      )                  (   )                              (       )

  yì shēng bù kēng

  (               )

  二、给带点的字注音

  耷拉(      )           寂寞(     )                   殷勤(     )

  汗流浃背(       )

  三、成语填空

  面面(    )(    )              (    )(    )弃甲              举世(    )(    )

  喜(    )(    )降              机(    )算(    )              狂轰(    )(    )

  (    )定自(    )              (    )(    )连天              血肉(    )(    )

  人(    )马(    )              莫(    )其妙                    得意(    )(    )

  四、按要求写句子

  1、司马懿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攻打西城。 (更换带点的词)

  (                                                       )

  2、司马懿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么快?(调换词语的前后顺序)

  (                                                       )

  3、诸葛亮使用空城计击退司马懿。(填上适当的词语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                                                            )

  五、阅读

  (一)《灯光》选段:

  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部,战斗就打响了。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成了突破口。突击连冲了出去,这时突破口沉寂了。原来后续部队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在这危急的时刻,整个团指挥部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向黑暗里望着。突然,黑暗里腾起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光虽然微弱,可是对在黑暗中寻找突破口的部队,已经够亮了。靠着这微弱的亮光,战士们冲了出去。突破口上又响起了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是郝副连长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路,而自己却因暴露了,被敌人机枪打中。

  1、“危”在字典中有(1)不安全,跟“安”相反;(2)损害;(3)高的,陡的;(4)端正。为下列词语中的“危”选择正确义项。

  危急(    )    正襟危坐(    )   危及生命(    )

  2、填上合适的词语。

  危急的 (        )             焦急地 (        )

  3、在文中为下列词语找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沉静(        )    显露(        )

  反义词:强烈(        )    光明(        )

  4、“这危急的时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用“危急”来形容这个时刻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

  5、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择:用“√”表示。

  选文中郝副连长用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表现了他:

  (1)为了下一代能在灯下读书,自己献出了生命。(    )

  (2)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    )

  (3)没办法,只能用书来点燃。              (    )

  (二)《幽默的叫卖声》节选:

  住在都市里,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不知要听到多少种类多少次数的叫卖声。深巷的卖花声富于诗趣,可惜我们现在实际上已不怎么听到。寒夜的“茶叶蛋”“细沙粽子”“莲心粥”等等,声音发沙,躺在床上听着颇有些凄清。每种叫卖声,差不多都有着(       )(特殊   奇怪)的情调。

  我在许多叫卖声中,发现了两种幽默家。

  一种是卖臭豆腐的。每日下午五六点钟,弄堂日常有卖臭豆腐干的,担子的一头是油锅,油锅里现炸着臭豆腐干,气味臭得难闻。卖的人大叫“臭豆腐干!”“臭豆腐干!”神态自若。我以为这很有意思。“说真方,卖假药”,“挂羊头,卖狗肉”,是世间一般的毛病,以“香”号召的东西,实际往往是“臭”的。卖臭豆腐干的(      )(竟然   果然)不欺骗大众,自叫“臭豆腐干”,把“臭”作为口号标语,实际的货色真是臭的。言行一致,名副其实,如此不欺瞒别人的事情,怕世间再也找不出了吧!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2、根据句意写词语。

  谚语“说真方,卖假药”和“挂羊头,卖狗肉”意思就是(写一个四个字的词语):___________。

  3、选词造句

  “神态自若、言行一致、名副其实”这几个词语的意思你能理解吗?请从中选择一个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答问题。

  作者为什么把卖臭豆腐干的人称为幽默家?

  【试题答案】

  一、看拼音写汉字。

  hú lu                   kuī jiă                         gēn zōng

  (葫芦)                     (盔甲)                            (跟踪)

  zhàn lǐng             dù jì                           zhēn chá

  (占领)                     (妒嫉)                            (侦察)

  yì shēng bù kēng

  (一声不吭)

  二、给带点的字注音

  耷拉(dā)                 寂寞(mò)        殷勤(yīn)        汗流浃背(jiā)

  三、成语填空

  面面(相)(觑)              (丢)(盔)弃甲              举世(无)(双)

  喜(从)(天)降              机(关)算(尽)              狂轰(乱)(炸)   

  (镇)定自(若)              (叫)(苦)连天              血肉(模)(糊)

  人(仰)马(翻)              莫(名)其妙                     得意(洋)(洋)

  四、按要求写句子

  1、司马懿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攻打西城。 (更换带点的词)

  (司马懿亲自率领十五万大军攻打西城。    )

  2、司马懿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么快?(调换词语的前后顺序)

  (见了丞相司马懿为什么退得这么快?)

  3、诸葛亮使用空城计击退司马懿。(填上适当的词语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诸葛亮利用智慧使用空城计不费吹灰之力击退司马懿。)

  五、阅读

  (一)《灯光》选段:

  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部,战斗就打响了。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成了突破口。突击连冲了出去,这时突破口沉寂了。原来后续部队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在这危急的时刻,整个团指挥部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向黑暗里望着。突然,黑暗里腾起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光虽然微弱,可是对在黑暗中寻找突破口的部队,已经够亮了。靠着这微弱的亮光,战士们冲了出去。突破口上又响起了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是郝副连长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路,而自己却因暴露了,被敌人机枪打中。

  1、“危”在字典中有(1)不安全,跟“安”相反;(2)损害;(3)高的,陡的;(4)端正。为下列词语中的“危”选择正确义项。

  危急(1   )    正襟危坐(4 )   危及生命(2    )

  2、填上合适的词语。

  危急的 (时刻        )             焦急地 (  等待 )

  3、在文中为下列词语找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沉静(寂静        )    显露(显出  )

  反义词:强烈( 柔和 )    光明(黑暗   )

  4、“这危急的时刻”指后续部队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除用“危急”来形容这个时刻外,还可以用紧急_、危险等词语。

  5、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后续部队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连长点燃了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路,用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

  6、选择:用“√”表示。

  选文中郝副连长用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表现了他:

  (1)为了下一代能在灯下读书,自己献出了生命。(    )

  (2)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没办法,只能用书来点燃。(    )

  (二)《幽默的叫卖声》节选:

  住在都市里,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不知要听到多少种类多少次数的叫卖声。深巷的卖花声富于诗趣,可惜我们现在实际上已不怎么听到。寒夜的“茶叶蛋”“细沙粽子”“莲心粥”等等,声音发沙,躺在床上听着颇有些凄清。每种叫卖声,差不多都有着(特殊)(特殊   奇怪)的情调。

  我在许多叫卖声中,发现了两种幽默家。

  一种是卖臭豆腐的。每日下午五六点钟,弄堂日常有卖臭豆腐干的,担子的一头是油锅,油锅里现炸着臭豆腐干,气味臭得难闻。卖的人大叫“臭豆腐干!”“臭豆腐干!”神态自若。我以为这很有意思。“说真方,卖假药”,“挂羊头,卖狗肉”,是世间一般的毛病,以“香”号召的东西,实际往往是“臭”的。卖臭豆腐干的(竟然)(竟然   果然)不欺骗大众,自叫“臭豆腐干”,把“臭”作为口号标语,实际的货色真是臭的。言行一致,名副其实,如此不欺瞒别人的事情,怕世间再也找不出了吧!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2、根据句意写词语。

  谚语“说真方,卖假药”和“挂羊头,卖狗肉”意思就是(写一个四个字的词语):表里不一

  3、选词造句

  “神态自若、言行一致、名副其实”这几个词语的意思你能理解吗?请从中选择一个词语造句。

  答案:略

  4、回答问题。

  作者为什么把卖臭豆腐干的人称为幽默家?

  以“香”号召的东西,实际往往是“臭”的。卖臭豆腐干的不欺骗大众,自叫“臭豆腐干”,把“臭”作为口号标语,实际的货色真是臭的。这样,他们的生意却很好。因此作者把卖臭豆腐干的人称为幽默家。

北师大版第九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积累词语,注意易错字,区别形近字。

  2、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3、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谁去过深圳?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图片]

  2、  看,这就是深圳,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课题]

  3、简介时代背景。(了解深圳的过去、现在的剪影,老师同时作一个概括介绍。)

  (理解“昨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把不认识的字词,画出来,自己解决或在小组内互帮互学。

  2、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重点了解“困扰、渺茫、劳作、焕然一新、面朝黄土背朝天”等词

  3、抽学生分节的朗读。

  4、读后互评。(浅层评价是否读准确,读响亮等)

  5、齐读全文,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交流,同时梳理出文章思路,板书:昨天、今天)

  三、品读课文,体会内涵

  1、谁愿意把1、2小节读给大家听听呢?(学习1—2小节)

  2、互评,说说读得好的理由,读不好的又该怎么读呢?说说理由。

  (同时,在读中理解内容,并找出描写小村庄模样的句子。

  板书:贫穷落后、劳作、博物馆、打滚、挑水。)

  3、指导朗读。

  第一节: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第二节,回忆昔日的家乡,要读出浓浓的乡情。

  4、学生用多种形式,有表情地朗读。

  5、提问:后来,小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习3—7小节)

  (1)读3—7小节。

  (2)找出发生变化的句子读一读。(教师据生发言引导学习相应的小节)

  重点抓住:

  第3小节:“短短几年”,“奇迹般改变”,体会变化之神速与开篇说的“昨天”对照,体会出“深圳”变化的时间快、变化大。朗读时抓住“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体会诗人的惊喜、赞叹之情。

  第4小节:抓住第一、二句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村庄过去和现在城市的变化大。

  第5小节:朗读时,要注意3个问号要逐渐加强语势,而最后一句,要用重音读“不”,读出肯定的语气。

  6、原来的一座小村庄短短几年就变成了繁华的大都市,是什么原因让它有如此的变化呢?

  7、学习最后一段。

  (1)读最后一段。

  (2)理解:“春燕”指谁?“描绘着美好春光”,体会改革开放带给特区的巨大变化。

  四、拓展延伸

  1、看录相,前进中的家乡——乐从镇的昨天和今天的不同。

  2、谈谈一年前的乐从与今天的乐从的变化。

  3、展望未来的乐从。

  五、练一练、写一写

  读“语文天地”中的写一写。

  六、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昨天——————————现在

  改革开放

北师大版第九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掌握“灶、庞、焕”三个生字,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新词并能灵活运用。  

  2.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习作做准备。  

  3.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歌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和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春天的故事》歌曲谍片,深圳的现在与过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这几天经常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给大家听,谁能说说这首歌曲内容吗?出示歌词: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

  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

  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啊......  

  2、谁来说说歌曲中的“一位老人”是谁呢?谁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他“在南海边画的一个圈”是哪呢?  

  3、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我国从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邓小平爷爷在广东一个小村庄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把一个小村庄变成了一个具有高度文明、高速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由此也拉开了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反映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的诗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二、由题入手,细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1、2小节。

  1、齐读课题两遍,问:同学们查过资料,请问题中“这儿”指的是哪里?也可出示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指出来?  

  2、“这儿”原来是什么样的呢?  

  3、指名朗读课文1、2小节。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我们要用什么语气来读呢?(低缓的语调,读出我们心中的忧郁,读出我们对故乡的浓浓深情)  

  4、“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觉得省略号后面省略了什么呢?  

  (二)学习课文3——7小节。  

  1、现在的村庄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7小节。  

  2、面对这样的变化,作者的心情怎样?(惊喜、赞叹)  

  哪个小节写了这样的心情?谁能读出来?哪些词让你感受到的?  

  (啊、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的)这段起了过渡的作用,引领下文。  

  3、后面几个小节作者写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选择你自己读懂的段落先朗教读再告诉大家。  

  教师相机插入播放现在深圳特区的照片。  

  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是啊,作者由乡村的变化写到人们的变化,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学生往下读,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深圳特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和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三总结课文,复习歌曲  

  是啊,改革开放如春风拂过,神州大地似春潮滚动。祖国的建设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华夏故园将会展开了一幅新画卷。让我们继续歌唱《春天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了解家乡过去的样式。可以向父母打听,或者向他们要过去的照片。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品味情感。  

  选择自已喜欢的小节,在班上展开朗读竞赛。  

  二、说说作者是怎样写特区的变化写出来。  

  三、借助照片向大家介绍我们家乡的变化。  

  四、复习生字,并组词,找出文中的好词进行积累练习。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附板书: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昨天——————————现在  

  改革开放  

北师大版第九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篇15

  教材分析

  本文以现代诗歌的形式,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叙述了原来贫穷落后的深圳,奇迹般地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充分反映了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难句,积累喜欢的词句。朗读诗歌,体会特区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到现代化新城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网络,让学生体会深圳的变化有多大,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能迅速浏览与课文相关的网页,并概括复述一篇。

  教学构想

  教学时,先通过歌曲《春天的故事》,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段,通过上网,了解现代大都市――深圳,感受现在深圳的繁华,通过与过去贫穷落后的深圳对比,使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重点段阅读,了解深圳的变化。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

  播放《春天的故事》影视插曲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歌颂的这位老人是谁吗?这首歌唱的是哪里发生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写的就是深圳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巨变。

  二、揭题解题

  1、“原来”指的是什么?“这儿”指的是哪里?

  2、网上查询。进入深圳政府网站,点击“历史沿革——地点由来”,了解深圳地名的来历。

  三、整体感知

  1、播放深圳风景图课件。教师一边播放,一边向学生简介深圳。

  2、说说你看了深圳的风景图后,心里是怎样想的?

  3、朗读全文。

  四、阅读重点段:学习第二部分(第三至七小节)——深圳的今天

  1、自主学习:快速朗读这一部分,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并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

  3、全班探究理解。

  4、进入深圳政府网站,了解一下深圳如今的基本情况。

  为了减少查询时间,可提供如下网页供学生查询:六区十九镇-经济特区范围—面积-人口构成—港口航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经济实力-居民收入—基本建设-国际花园城市—文化设施-国民教育—旅游景区。

  5、把你从网上查询到的,你认为与课文最有直接关联的内容,读一读,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能抓住重点更好)。

  6、说说深圳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7、指导朗读:深圳的今天是如此的美好,我们应怀着这样的感情来读。

  五、小结。

  作业设计

  收集深圳及自己家乡改革开放前的一些资料,以备下节课拿出来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原来 是 村庄 贫穷落后

  现在 是 城市 现代繁华 改革开放

  未来 更加美好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阅读课文,了解深圳变化的原因,体会祖国改革开放的变化,展望祖国和家乡的明天。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一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些什么?

  二、回忆过去:学习第一部分——深圳的昨天

  改革开放后,深圳是如此的美好。改革开放前,深圳又是怎么样的呢?看一看第一部分(课文的第一、二小节)是怎么写的。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一、二小节)

  2、谈谈读了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学习信息:把你在课外了解到的有关深圳的过去的资料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可以是网上了解的,也可以是从课外读物中了解到的)

  (1)建市前的人口、土地面积。

  (2)建市前的生活状况。

  (3)中共中央关于建市的时间和决定(网络查询)。

  4、朗读指导:深圳的过去是那样的贫穷。想一想,这一部分,应这样读。

  三、学习第三部分(最后一节)——想象深圳的未来。

  1、默读这一段,谈谈你的理解。

  2、点击“远景目标”——“十五”计划预期目标,抓住重点复述一遍。

  四、展望祖国和家乡的明天。

  1、党的“xx大”提出的目标。

  2、谈感想。

  3、小结。

  作业设计

  以“家乡的变化”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改革开放

北师大版第九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篇16

  第一课时 9月28日

  一、入题

  1、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生:变化!

  2、师:我们来看第一篇课文。读一读课题,从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说。

  生:现在的村庄变成什么样。

  生:以前的村庄是怎样的。

  生:我想到了深圳,它以前也是一座村庄,现在变成了大都市。

  二、村庄的昨天

  1、师:大家从课题想到了很多。以前的村庄是怎样的?

  生:贫穷,落后。

  师:那是村庄的“昨天”,还有一个词可以表示昨天的意思。

  生:昔日。

  2、师:课文哪里写村庄的昨天是贫穷落后的?有人说1、2节,有人说1、2、3节。先不说谁对谁错,大家先读第3节。(生齐读“呵,只不过短短几年时光”)这节写的是昨天还是今天?

  生:今天。

  3、师:所以1、2才是昨天的内容。男同学读第1节,女同学读第2节,看谁读得好。(生读)换过来读。(生再读)男同学读得摇摇晃晃的,综合起来,女同学读得好!奖励女同学1、2节再读一次!(生大笑)真是奖励来的,让我们再享受一下她们好听的声音。(女生积极读)

  4、师:写村庄的昨天选了哪些人物来写?

  生:阿爸、阿妈、小孩子、姑娘。

  5、师:这四句写得非常好。阿爸是在田间劳作,阿妈在灶旁煮饭,小孩子呢?那时的小孩在稻草堆里打滚,不像你们坐在电脑前打游戏。姑娘呢,像现在的女同学这么大时就要去溪边挑水做饭了。你们这么兴奋,就把兴奋的心情读出来。要让人听得出每个人在做什么。(生读)听我读。(掌声)你们可以读得更好。读!(生再读)

  6、师:现在小组分开读,我读第1节,一组是阿爸,二组是阿妈,三组小孩子,四组姑娘。记住阿爸是勤快的,阿妈是温柔贤淑的,小孩子活泼快乐,姑娘勤劳美丽。(因为角色关系,二组有点扭捏,不整齐)这次二组表现很差,重来!(生重读)

  三、村庄的今天

  1、师:现在我们来看村庄的今天。“今天”从哪里到哪里?有人说3到7节,有人说3到8节。这首诗究竟有多少节?我们看第5节,最下面是什么符号?逗号嘛。所以它连到下一页都是同一节,这首诗共7节,写今天的是3到7节。村庄的今天是什么样的?你们读一读,大声读。好,时间到,你说。

  生:有高速公路、厂房幢幢!

  2、师:我们昨天学了个词“数影幢幢”,跟今天的“厂房幢幢”不一样。表示建筑物的读zhuang,表示影子的读chuang。还有什么变化?

  生:“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3、师:一点都不新。你们再读一遍。(生大声读)这就是“焕然一新”,前后相比发生巨大变化就是“焕然一新”。跟前面的贫穷落后相比,今天是富裕、繁荣、发达的,前后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巨变!(板书“巨变”)

  4、师:是什么力量让村庄发生巨变的?

  生:改革开放。

  师:是的,让村庄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其实不要说深圳,就是我们生活的荣桂,以前是地道的农村,现在也变成了现代城市。让它发生变化的背后力量就是——

  生:改革开放的政策。

  5、师:现在我们来看村庄发生了哪些变化。原来的阿爸现在——

  生:“开着卡车,运送水泥……放生歌唱”。

  师:现在我来读昨天的阿爸,你们读今天的阿爸。(师生读)

  6、师:这是阿爸。那阿妈、小孩子、姑娘呢?你来。选一个来说。十年二十年过去了——

  生:我选小孩子。十年二十年过去了,他们在儿童乐园快乐地玩耍。(全班哄笑)

  7、师:我都说“十年二十年过去了”,他们还在儿童乐园?你来说。

  生:小孩子长大了,从大学毕业,找到了好工作,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师:小孩子长大了,回到家乡工作建设自己的家乡。姑娘呢?阿妈呢?

  生:去学校教书!到服装厂工作,织出五彩的衣服!用现代化的家用电器做家务!

  8、师:这些都是合理的想象。不像刚才,有些同学胡思乱想,乱来,博大家一笑。那样的想不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是不可取的。再来读一读,读最后一节!

  (生读,下课铃响)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第二课时   9月29日

  一、回顾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讲了村庄的昨天和今天。这座村庄就是深圳,“深圳”两个字这样写。(板书“深圳”)通过写它的昨天和今天来写它的——

  生:巨变!

  师:这种巨变是——

  生:改革开放带来的!

  2、师:村庄的昨天是怎样的?没叫你不要回答。举手。你说。

  生:贫穷,落后。

  师:它的今天呢?

  生:焕然一新。

  师:对,村庄的昨天是贫穷落后的,今天则是富裕、繁荣、发达的,前后相比发生了巨变。这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带来的。

  二、概括课文大意

  1、师:谁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村庄发生巨变。

  师:太简单了,讲具体点。

  生:写村庄发生巨变,村庄的昨天是贫穷落后的,今天则是富裕、繁荣、发达的,这是改革开放的新成果。

  师:还有呢?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改革开放的政策好!对改革开放的赞美!

  2、师:好,完整地说出来。(生复述)这是你们自己概括出来的,写在书上。(生做笔记)都写好了?我让一个同学来说一说。

  生:这篇诗歌……

  师: 应该是“这篇课文”、“这首诗歌”。

  生:这首诗歌写一个村庄发生巨变,村庄的昨天是贫穷落后的,今天则是焕然一新。表达了作者对对改革开放的赞美之情。

  师:他的话不是标准答案,你们可以加字减字。好,时间到,我只能给你们这么多时间。

  3、师:我们再一起读这首诗,作一个收尾,这个尾要收好。(生读,没力)朗读第一句要定好调,要有力,再来!(生读)停!二组今天的表现不尽人意,扭扭捏捏的。大声点,大胆点!(生读)“烟雾里”这三个字读得好,“阿妈”这里就没力了。(生读)行,有进步,但还谈不上“焕然一新”。(生读)“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多美的句子,挑的是夕阳吗?不是,是夕阳映在水里。全班再来一次!坚信六个字“大声、大胆、大方”! (生读)在短短几分钟里面,你们的变化就“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真的是“焕然一新”,读得非常好!

  三、掌握字词

  1、师:这里有几个词你们要掌握一下。(师说出课文重点词,学生在下面划线)“边陲”可以换一个说法——

  生:边境!

  2、师:“灶旁”,“困扰”,“渺茫”,“焕然一新”。“面庞”,摸摸你的面庞在哪里。“面朝黄土背朝天”谁知道它的意思?zhou表演得很像,我们请他出来给全班表演!(师看到zhou在座位上做小动作,故点名。全班掌声。zhou赖在座位上不肯起来。)如此盛情的邀请你都不出来?(zhou坚持)

  3、师:(盯着zhou,沉默了一会)zhou同学,你可以不出来,你不会的话可以说“我不会”、“我不知道”。但是你很没礼貌,我叫你回答问题你竟然不站起来。这是对我的不尊重,也是对全班同学的不尊重。**班的同学走出去要让人觉得有礼貌,不能像zhou这样。(继续解词)谁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意思?

  生:指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

  师:是说阿爸还是阿妈?

  生:阿爸!

  4、师:这里有一个词超级难写。(板书“曦”)“日”字旁,“羊”的尾巴剪掉,“禾”的“一”特别长。挑战一下这个难字,拿出练习本写3个。(生写)我要看**班的同学怎样造字。看这个女同学怎么写。(拿起她的练习本,在黑板上照着写)

  生:错啦!“一”断开了!

  5、师:还有一个难写的字。(板书“舞”,学生一看,嘘声一片)好,你们马上写,不要写错,不然被我逮到就——(生认真写,写好的主动递本子给老师看)恩,这个通过了。(看另一本)你这个是“翩翩”不“起舞”。(另一本)哈!被我逮到了!(在黑板上写缺了一横的“舞”)这个同学的“舞”没有“舞台”,我给她加上!(生再递本子)我不用看了,逮到一个就够了!

  6、师:现在看一次刚才说的词语,马上听写!

  生:啊?

  师:拿出堂上练习本,给你一分钟!(生急忙准备)“欢声笑语”、“灶旁”、“翩翩起舞”、“困扰”、“渺茫”、“焕然一新”、“面庞”、“晨曦”。打开书对一下,看你中了多少!好,可以自由下课!

北师大版第九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篇17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反思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前提,因而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力争营造一个亲切,愉快的课堂。

  我在阅读教学《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一课时,在新课导入时,由故事引入,设计富于童趣的卡通动画,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如在上课伊始,我让学生看图片,然后问大家 “ 这什么地方?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 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而且说得很完整,声音洪亮,于是我抓住他这一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此时他向我微微一笑,我也向他点头微笑,从这一笑中使我感觉到,在教学中把笑意写在脸上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亲切,愉快,学生对我也极愿亲切,自然而然地形成一股内在的亲师感。用含笑眼睛注视学生,会使学生放弃戒备心理,造成一种融洽的气氛。学生智慧的火花一定会绽放。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反思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五年级上册第三组“变化”主题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叙述性诗歌。诗歌以“我”的口吻,以深圳特区这个“小山村”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通过一座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抒发作者对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这首诗丰富内涵,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诵读,读出美感,它节奏美、韵律美,朗读时要体现现代诗的特点。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才能让学生通过一个“小村庄”的变化,理解国家的巨大变化,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因此,教学中,我努力运用多种朗读方法,把朗读与语言感知、理解、运用、积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由读、轻声读、想象读、默读、赛读、引读中探究、感受村庄的巨大变化。这样,不仅教师减少了许多烦琐的讲解,而且学生乐学,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朗读训练也达到了较理想的效果。

  根据我班学生亟待提高写作能力的迫切要求,我还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习作方法,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如课前根据题目对内容的猜测,培养了学生的选材能力;课上,寻找概括课文的词语,看看作者如何写具体,想想作者如何把原来与现在衔接,教给了学生利用过渡句让文章连贯,利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进行构段;课后,利用本文所学到表达方法说说本节课自我变化,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此外,本课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孩子们自主探究的学习。让一张简单的表格引领孩子走进课文深处。事实证明,这种能带给孩子成就感的活动他们是乐于参加的。由于第一课时及课前预习时比较充分,所以学生在填表格时比较顺利。汇报成果的过程,学生们也是踊跃举手补充。可谓一节生动的语文课!

  最后,为了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了解,我在课末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欣赏、哼唱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导学生谈话交流歌曲中所歌颂的人物——邓小平以及改革开放政策,学生热情高涨,情感达到了高潮,由此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二是设计了一道作业,阅读新闻《中国一日》以及找找身边的“变化”。这样做既实现了单元学习内容的整合,又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方方面面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地体会时代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

  但是,由于教师缺乏强硬的朗读指导基本功、学生读书基本功也欠佳,因此,课堂上仅有几人读得有感情,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需共同加强,教学相长。另外,仿写的训练似乎也没起到预期效果,这是因为学生的知识面太窄了,平时对国家、对时事的关注匮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北师大版第九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