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甜味剂 点赞 分享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精选4篇)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篇1

  【设计理念】遵循"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从文本语句的前后联系中品析人物形象,提升语文素养。

  【设计特色】注重研究阅读的过程,追求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预设】

  1、感情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周瑜、诸葛亮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借箭经过”的研究性阅读,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课内外联系,引导对“草船借箭”中的人物进行简单的评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感受祖国古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共同确定研究的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2、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草船借箭的原因”,谁来说一说?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十天造好十万只箭来为难他。

  3、师:那么,“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呢?指生读第四段。

  板书:神机妙算

  师:那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呢?谁愿意来说说?

  生: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对事情有预见性,能根据情况决定策略。

  师:你预习的真全面,如果不照着念,而用自己理解的话来说就更好了。

  师:当鲁肃告诉了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就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比不上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三段“借箭的经过”,看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

  板书:?

  二、精读“借箭经过”,领悟“神机妙算”。

  1、教师提示读书策略:

  师:阅读之前,老师给你一点小小的提示,老师经常和大家说,学习语文要学会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要学会感悟课文中没有明白写出的内容,那么我们想知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就要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思考:诸葛亮怎样做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

  2、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巡视辅导。

  3、小组快速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准备汇报。

  4、交流研究成果,相机引导品读、感悟:

  (根据学生的汇报,紧扣前后有联系的语句,进行灵活机动的处理。)

  生1:我画的是这句话:“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了船里。”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诸葛亮很不着急,他对这件事很有把握。

  师:很好,可是这样“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会不会有点罗索呢?没有动静干脆不写,直接写“第四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不更好吗?清楚,简练。改不改?为什么?

  生:我觉得不是罗嗦,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指导朗读这段话。要读出鲁肃心中的着急和诸葛亮的沉稳)

  师:你体会的真好,那么诸葛亮这样的胸有成竹是为什么呢?请你们继续回报!

  生2:我画了这一句:“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觉得真是因为这个大雾他才那么的胸有成竹。

  师:也就是说这场大雾是不是诸葛亮碰巧赶上的呢?

  生:不是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从刚才那句话中,“第一天不见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也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才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可见,诸葛亮已经做好了第三天去借箭的准备。

  师:同学们这么聪明,通过研究这两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体会到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早已预见到的,他了解气象知识,能充分地利用天气的变化进行“借箭”,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下面部分,板书:大雾满天知天文)

  师:很好,请同学们继续汇报,你还画了诸葛亮的那些言行?体会到了什么?

  生3:我画了这句话:“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我觉得诸葛亮这样做也是有目的的。

  师:真聪明,那是什么目的呢?

  生3:这时候大雾满天,就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这二十天船很容易走散。而诸葛亮用绳索把他们连起来,就不会丢了。

  师:同时也方便他作统一的指挥,你说对吗?

  生:对。

  师:好,就这样体会,还有吗?

  生4:我画的是“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我觉得他这样做是为了让船的侧面对着曹营,这样能让箭斗射到船上。

  师:也就是说,穿的侧面要比船的头部和尾部面积大,使受箭的面积大,对吗?这真是诸葛亮的巧妙安排,你真细心。这句话你们还有其他的体会吗?

  生:

  师:那么你们想一想,他叫士兵们擂鼓还呐喊,他是什么用心呢?他的每一步可都不是白做的呀?

  生:我知道了老师。古代打仗。都要擂鼓,是为了有气势,壮军心也迷惑了曹军,让他们不知道这便到底有多少人。

  师:恩,你说的真好,也很有道理,的确是这样的,这也叫障眼法。那么就没有其他的作用了吗?

  见学生有困难,教师引导:这样大的雾,乱箭齐放,可是怎么一定会射到草把子上呢?这鼓声实际也是在给曹兵一个目标,使曹兵的箭不要乱射,避免了浪费,要不诸葛亮的箭就达不到十万了,你们说对不对?可见呀。这诸葛亮步步为营,用尽心思。可是有一点,你们说,他这样大胆的擂鼓又呐喊,他不怕曹操出兵吗?

  生5:老师,我画了这句话“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一定不敢派兵,他怎么这么自信呢?他的言下之意是什么?你们这些小诸机灵鬼想一想,替诸葛亮把没有明说的意思说出来。

  生:诸葛亮会说:雾太大了,曹操根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他是个谨慎小心的人,所以他根本不敢出兵。

  生:诸葛亮会说,你就放心吧,我太了解曹操的为人了,他那么很谨慎,有多疑,再不确定我们虚实的情况下,他是不会出兵的。

  师:你们说得很好,简直就是小诸葛亮呀!通过研究这几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同学们体会到诸葛亮对自己的对手了如指掌,准确地判断曹操多疑、谨慎,不敢派兵,只会放箭,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上面部分,板书:曹识人心)

  师:那么诸葛亮的预见对不对呢?

  生:对,老师,我读了这段话。“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这样大,敌人突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触动。只叫弓弩手草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多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六千多名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就像下雨一样。”从这一段对曹操言行的描写,我觉得和诸葛亮预测的一样,曹操果然不敢出兵。

  师:是呀,这个多疑的曹操果然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你们看这个句子“六千多名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就像下雨一样。”作者这里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呀?

  生:比喻。

  师:说明什么?

  生:箭多,像雨点一样密集。

  师:是呀,真好。怎么读?

  指导练读。

  师:还有吗?继续汇报。

  生:“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头调转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我觉得诸葛亮是想两面都射上箭,好够十万只。

  师:你体会得很好,这是要船的双面受箭,增加箭的数量。可是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调转船头的呢?他怎么知道这面已经满了呢?你们落了一个细节,知道是什么吗?

  生:

  师:“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质疑:取乐的方式有很多呀,可以弹琴,可以下棋,为什么一定饮酒呢?

  师:有困难了是吗?这个内容课文中没有明说,但是老师给你们看一段录象,你们要注意其中的一些细节,想一想“饮酒作乐”的原因。

  教师播放《三国演义》的片断。

  师:你们发现了吗?

  生:老师我看见酒就要洒了。

  师:那么酒为什么就要洒了呢?

  生:我想是因为这面船上的箭太多了,很重,

  师:那么酒这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起到了提示作用,诸葛亮就知道这时候该调转船头了。

  师:那么这个船头调转还有什么作用呢?最后的效果怎样呢?

  教师版画,

  生:“曹操知道上当了,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给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想追也来不及了。”

  师:诸葛亮的船怎么这么快呀?飞一样?是不是太夸张了?

  生:就是因为回来的时候,诸葛亮把船头调转了东面,所以“顺风顺水”船才跑得这么快。

  师:你说得太好了。通过看这段录像,以及体会前后有联系的这几句话,我们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每一个步骤都不是平白无故做的。考虑问题特别全面,布置安排非常周密,不仅懂得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借箭”之后及时赶回,还能用这碗中的酒作为调转船头的标尺,既保持了行船的平衡,又能双面受箭,保证了箭的数量,这次不仅是周瑜长叹连我们也要情不自禁地感叹: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中间部分,板书:顺风顺水懂地利)

  学生自由朗读这几句话。

  三、小结过渡:

  师:我们研究“借箭的经过”,可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实,诸葛亮的神机妙的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段“借箭的准备”,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四、略读“借箭准备”,进一步体会“神机妙算”。

  1、学生快速阅读,思考,交流

  生:我读了这句话“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抱有十万只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去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很相信鲁肃。

  师:就像了解曹操一样,诸葛亮也知道鲁肃是一个??

  生:守信用的人。

  师:讲诚信是吗?嗬嗬,是一个忠厚老实守信用的人。那么为什么不能告诉给周瑜呢?

  生:因为周瑜会从中破坏的。

  生:因为周瑜本来就是要陷害诸葛亮的,他不会让诸葛亮那么顺利地完成任务。

  师:也就是说,诸葛亮也识周瑜,算到周瑜对自己的陷害,了解周瑜也不是等闲之辈,借船的事不能告诉他,否则,借箭就很难实现。

  板书:鲁周

  2、识鲁质疑、过渡:

  师: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陷害自己。为什么还要答应借箭的任务呢?不接受不行吗?

  四、课堂总结,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师: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避免和周瑜发生正面的冲突,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创造了军事战争史的一个奇迹。后人曾写诗对此进行赞叹:(教师在版画上板书:)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指导朗读。

  五、延伸阅读,课外拓展:

  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与本文有关的故事。

  师:课文我们是学完了,但是三国的故事却并没有结束,赤壁风云乍起,战事一触即发,诸葛亮神机妙算,借来的箭怎样还给曹操呢?曹操怎么回甘心被诸葛亮戏弄呢?心胸狭窄的周瑜真的服气了吗?他和诸葛亮之间还有哪些明争暗斗呢?三国演义的故事环环相扣,扣人心弦,那么老师请同学们会去拜读这部历史著作,一个月之后,我们召开《三国演义》的读书汇报会。

  生各个跃跃欲试,很有兴致。

  2、师:另外呀,《草船借箭》中的四个人物可谓是各具特点,诸葛亮顾全大局,神机妙算让整个故事妙不可言;周瑜心胸狭窄,暗藏杀机叫人心惊胆寒;鲁肃为人正直、忠厚老实,在草船借箭过程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曹操一世英名,却因为过度的谨慎多疑白白的丢点了十万只良箭。在他们身上,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你对他们又有怎样的评价呢?我们就以《草船借箭人物小评》或者《草船借箭人物给我的启示》为题目来写我们这一周的小组日记,好吗?

  生:好。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篇2

  师:我让大家猜一个名字:“展翅高飞”。

  生:张飞。

  师:真了不起,一下子就猜准了“孔雀收屏”。

  生:孔明。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它有个孔字。

  师:有联系的,孔雀有孔,孔明也有孔。所以是孔明了,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孔雀收屏了”。请你。

  生:我补充一下。诸葛亮字孔明。

  师:诸葛亮字孔明,孔雀散屏收起来了。羽毛,谁想到了?

  生:关羽。

  师:关羽对吗?还想再来试一个吗?

  生:想!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喜欢挑战。“除了铺盖,全部拿走“。台下的老师和你们一起猜。谁知道吗?

  生:刘备。

  师:真聪明,台下的老师也许还没猜出来呢。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人物。

  “凿壁偷光“。

  生:曹操。

  师:曹操,怎么说?

  生:我想改变一下。

  师:你想到的是什么谁?

  生:诸葛孔明。

  师:为什么呢?

  生:说。

  师:光透过来了,孔明。诸葛亮字孔明。这个人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人。也被后人誉为智慧的化身。你们听说过孔明的故事吗?谁给大家说说看?

  生:三过毛驴。

  师:三过毛驴啦?三过茅庐。

  ……

  师:我们讲了那么多,我们可以上课了吗。

  生:可以。

  评:我觉得课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很重要,这位老师采用猜人物的方法,学生显得不那么拘谨。在活动中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上课: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学得这个故事就跟诸葛亮有关,大家一起读,齐。

  生:《草船借箭》。

  师:大家已经读过课文了吧?

  生:读过了。

  师: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再读一遍。大声地读。读完后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听明白了吗?开始。

  生:自学课文。

  师:读好的同学可以把手举着。主要写了什么?来请你。

  生:向鲁肃借了24条船,去向曹操借箭,他用弓弩手射箭,借到了10万支箭。

  师:谁?诸葛亮借到了10万支箭。这篇文章有1400多个字啊。这位同学用这么简洁的几句话就把文章内容说清楚了。了不起。还有同学也能说一说吗?。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借到了箭。

  师:你更了不起。一两句简单的话,就把内容说明白了。你们也能说吗?

  生:能!

  师:相信大家都能行。学习这类写事的文章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按事情发展顺序一步一步地学下去。第二种是先学懂重点段,然后联系其余各段的,但难度稍微大了一点点。也更有挑战性。不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选用第几种?

  生:第二种。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喜欢挑战,是吧?

  生:是。

  师: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草船借箭的经过的?

  生:我觉得第八段、第九段和第十段

  生:第七段、第八段、第九段。

  师:第九段是借箭成功了,是吧?还有没有哪个自然段?

  生:第六段。

  师:对啊,借箭的过程是第六到第九自然段。这节课啊,我们重点来学重点段。好吗?

  生:好。

  师:要想学懂这个重点段。弄清究竟是怎样的?大家自己读一读第六到第九自然段。

  生:读。

  师:你们可以默读。

  师: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特别会学习,他不仅划了,还圈词,好方法。

  师:找到了请举手。我请几个同学说说看,你找到了哪个句子。

  师:你知道了什么了?

  生:它开始时朝北岸开去的。

  生:……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

  师:他们已经到达这个位置了,有吗?

  师:来,你有没有发现?

  生:我发现了。……

  师:这句话里还有哪个词引起了你的重视?

  生:说。

  师:还有一个靠近。

  师:板书“靠近”。

  生:还有我跟他差不多,是已经。

  师:启示航线的句子还有吗?

  生:接着将驶回南岸。

  师:我们把出发点搞明白了,……

  生:南岸开刀北岸。

  师:你把方向搞得更明白了。航行途中没有发现变化,注意到了吗?

  生:诸葛亮把船头船尾一字排开。

  师:是这句,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

  生: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

  师:这也是一句,请你把这句话也划一划。请大家看屏幕。现在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波涛滚滚的长江,曹军水战与诸葛亮的船队和曹军隔江相对,诸葛亮率领的船队出发了,出示课件: 

  天还没亮的时候,船只已经靠近曹军,此时,船只该怎么走?

  生:读“此时……”

  师: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句子。这些船要注意的是什么?

  生: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师:方向。

  生:我要补充一点,要一字排开。

  师:什么叫“一字排开”。

  师:这个句子要注意这个词语。预备起。

  生:读这个句子。

  师:船的一边已经收了箭,此时干什么?你还想告诉岸上的军士,你找到了吗?

  生:我找到了“曹军水战……”

  师:他找到了这句。

  生:船只要调头了,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看来这个句子有点启示的地方吗?你知道吗?

  生: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我可以往北,也可以往南,研究研究。有发现吗?

  生:船头朝尾。

  师:来,请你。

  生:把那只船朝周瑜那个营寨,把船换一个方向。

  师:有提示的地方,自己读读这个句子。

  生:自己读。

  生:我觉得这个“逼近”这个词。

  师:为什么从这个词语当中知道,这样与曹军水寨越来越近。你来夸夸他看。

  生: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真棒。

  师:出示:“诸葛亮又下令……”

  师:看着这条红线,你有什么话说吗?用一个词。

  生:行。

  生:神。

  生:神机妙算。

  师:我从大家当中选择一个字“神”,诸葛亮的神仅仅就体现在精心设计这条航线路上吗?相信大家再仔细地读读6~9自然段。把你认为体现诸葛亮“神”的地方划下来,然后仔细读读想想。开始。

  生:自学。

  师:都有发现了,是吗?

  师:你还可以在边上写一写你的心得,怎么让你感受到了妙。

  师:好,咱们来交流交流,哪儿让你看出了诸葛亮的“神”?让你体会到了。来,请你。

  生:我觉得诸葛亮很神,他知道占卜,今天会有大雾。

  师:他知道今天会有大雾。我们看他找到的这个句子。是这句吗?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

  师:这场大雾不够大,这是场薄雾。他注意了这个“漫天”。

  生:读“大雾漫天……”

  师:很多同学举手,好像还不够满意,是吧?闭上眼睛,师说“漫天雪地的大雾涌来了。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了。好大的一场雾啊!”你能把这场大雾读出来吗?

  生:感受。

  师:请睁开眼睛,看到这场雾了吗?

  生:看到了。

  师:谁来试试。

  生:指名读。

  师:大起来了,谁还想试试。来,请你。

  生:读。

  师:还能更大一些吗?

  生:读。

  师:让我们觉得模模糊糊的一片。来,请你。

  生:读。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

  生:齐读。

  师:光读这句,能让我们知道诸葛亮的神吗?可能这场雾是凑巧碰到的,是吧?

  生:读“诸葛亮笑着说……”

  师:从这句话,你能看到这场雾是算到的吗?

  生:因为诸葛亮没有胸有成竹的话,不会笑着说。

  师:还有没有诸葛亮直接点明算到了这场大雾。

  生:大约四更时候……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本来今天可以造,明天可以造,偏偏后天呢?第一天没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

  师:来,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

  师:那时候有天气预报吗?

  生:没有。

  师:诸葛亮根据自己丰富的知识算到了这场漫天的大雾,他可真是“神”了。

  师:我们从这两个有联系的句子当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抓句子的联系,是研究问题、读懂课文的重要方法。请大家再找一找。

  师:来,请你。

  生:说句子。

  师:说说你的理解看。

  生:说。

  师: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什么地方让你知道诸葛亮是算准了?

  师:你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

  师:一定中看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生:说句子。

  师:你注意哪个词语了?

  生:只管。

  师:只管饮酒取乐,诸葛亮是信心百倍啊!还有吗?

  生:读这句,我注重的是“笑着说”,说明他信心百倍,一定能料到诸葛亮不敢派兵出来。

  师:知道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对吧?一个“一定”,一个“只管”,一个“笑”字,知道了这是一个信心百倍的诸葛亮。事实也像诸葛亮想得那样。说“人心隔肚皮阿!”我们再看看这句话,谁愿意来读读。

  生:读。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了?

  生:他很吃惊,自己没有诸葛亮那样神。

  师:面对80万大军,你感受到了什么了?

  生:害怕。

  师:害怕,是吧?对啊,生死寄予一线,他怎能不害怕呢?

  生:读。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了?

  生:感受到了,性命难保。

  师:是啊,曹操太岁头上动土。

  生:读,诸葛亮肚子里埋了什么药?他的动机是什么?

  师:是啊,鲁肃充满了疑惑。谁读这句话,安慰安慰他,行吗?来,请你。

  生:读。

  师:一个镇定自若的诸葛亮。谁还想安慰安慰他。

  生:读。

  师:来,你们自己试试看。

  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想读鲁肃的话。都想读,是吧?我还是请女的诸葛亮吧。

  生:读。

  师:如果你笑着读,那就会更好。哪位诸葛亮会笑啊?

  生:读。

  师:好一个“天亮了就回去”。  听录音。

  师生一起读。

  师:这里,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你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

  生:读“曹操知道上了当……”

  师:巧妙利用了地形,真是神了。还有吗?

  生:说。

  师:让曹操摸不到虚实,真是神了。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还有一个地方。来,请你。

  生:军士们大喊,谢谢曹军们的箭。……

  师:哪一个词语?

  生:高喊。

  师:让你知道了什么?

  生:诸葛亮不是浪得虚名的。周瑜嫉妒他是应该的。

  师:让周瑜嫉妒他是应该的,这个高喊啊,喊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些细节都显示了诸葛亮的智慧。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词句都显示着那份超人的智慧。

  师:让曹军知道什么?

  生:让曹操知道上当了。

  师:让军士们不知道什么?

  师:三国演义的原文,在结束故事的时候有一首诗。

  出示古诗。

  师:让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下一次,你们将在你们语文老师的引领下,进一步走近这个让周瑜一辈子愤愤不平,寝食难安,直至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的诸葛亮。

  评:这堂课设计新颖,这位老师采用船只的航行路线为中心,显示诸葛亮的“神”,又引入诸葛亮不仅仅表现在这个方面,让学生又从不同方面去了解诸葛亮的 “神”,这位老师让学生充分去体验文本。从整体感觉到重点体会。在文本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引导上自然得体,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入文本。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篇3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背景,创设气氛。

  师: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08年,建安13年,曹操率军,水陆并进,欲扫平江南,孙刘联盟,决计破曹。且看:用奇谋孔明借箭。

  2.观看借箭经过影像,初步感知。

  评:精妙的导语给学生以古典文学语言的熏陶,恢宏的背景、生动的影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感悟历史、人物的空间。 

  二、紧扣主题,探究性学习

  1.初读,学生质疑。

  师:浏览课文,请用文中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现出的才能。

  生:神机妙算。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生:“神机妙算”就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明。

  师:很好,结合课文,围绕这个词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我想问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师:大家提的问题相信都可以通过读书求得解决,现在我们集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点出中心问题)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心读课文,可以和同学讨论,呆会儿选择一处体会最深的讲析给大家听。

  2.学生全面读书,从字词句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交流评价。 

  生: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雾。

  生: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谨慎,在浓雾中不敢轻易派兵出击。

  生:他还算到了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不会食言,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确保不会让周瑜知道。

  生:他让船一字儿排开,借箭时,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边受满箭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说明他对事情做了周密的安排。

  生:书中说船队回来时,顺风顺水,可以看出他算到风向。

  评:让学生在媒体制作出的两军对垒军事简图上边演示边说,既灵活地检验了学生融会贯通理解课文的能力,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生:诸葛亮对鲁肃说:“要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说明他算了借箭所需器材的数量。

  ……

  评:一问激起千层浪,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充分有效的读书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创新教育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4.小结。

  师:(指板书)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是“神机妙算”。

  师: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有何感叹?

  生:周瑜感叹:“我比不上他!”

  师:想像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并试着读一读。

  生:我想周瑜会非常佩服地说这句话,因为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他看到诸葛亮确实比他强。所以,我认为读这句话时,应该用比较诚恳的语气来读。

  生:我的看法和她的恰恰相反,我认为周瑜会更加嫉妒诸葛亮,他说这句话时,应该是忌恨的语气。

  ……

  评: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的朗读,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三、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

  1.过渡,提炼文章特点。

  师: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

  生: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到的。

  师:对,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2.创造性表演,体验角色。

  师:现在,请你们自己来当导演,邀请合作伙伴,选择文中某处最喜欢的片断,把它表演出来,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设计。

  3.分组练习,自我体验。

  师:愿意展示朗读、表演才华的同学,到前面选择段落或表演或朗读。

  (注:学生兴致颇高,居然在一起商议是排搞笑版还是正剧版,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评:理解和表达、创造与再现的结合,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体观、课堂教学的活动观、学生的主体观。

  四、反思评价,开放性学习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1)采访“孔明”。

  师: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

  生:因为我了解周瑜的为人,知道他对我有忌害之心,面对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还准确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时,我还懂天象、识地理,在心中对这件事有一个完整的谋划和安排,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军令状呀!

  师:(以记者身份评价)您在借箭后曾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晓阴阳,不知奇门,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大胆地实践,这也许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访“周瑜”。

  师: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

  生: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又算准了曹操不会出兵,鲁肃当时不会告密,唉,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方面,我都比不上呀!

  师:“孔明才学犹堪叹,公瑾妙语亦惊人!”

  (3)采访学生。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生:我想对周瑜说: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吧!那样你会更出色!

  生:我想对曹操说:正是你的多疑,关键时不敢果断出兵,才促成了诸葛亮借箭成功。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替曹操打抱不平。我所知道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当时大雾迷蒙,在辨敌军(对方)虚实的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损失,没有最大的把握,他当时只能那样做。

  师:想不到,小小年纪你就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了,真了不起。

  评: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评,再一次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些思维的火花将成为火炬照亮你们的人生。(授与发言同学“赛诸葛”、“赛周瑜”、“赛曹操”等称号。)

  评:角色的采访走进了人物的情感世界,灵性的回答丰富了学生的精神领域,激励性、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小结延伸,拓展阅读。

  (1)小结。

  师:在不断深入地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结论)

  (2)拓展。

  师: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还有哪些?(影像展示诸葛亮博望坡用兵、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片断,配以旁白。)

  (3)延伸。

  师:同学们,诸事暂且按住不表,欲知详情,且看《三国演义》(出示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场。知识的延伸、情感的参与、方法的运用、兴趣的培养正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篇4

  师:我国有很多优秀的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知道“四大名著”是指什么?作者分别是谁吗?

  生1: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生2:施耐庵写的《水浒传》、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

  师: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

  蔡皓: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

  师:从哪里知道这么多?

  生:看书。

  师:真了不起!你看,看书能丰富我们的知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描述了将近400个不同的人物,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周瑜的阴险狡诈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草船借箭。

  师:听说过这个故事吗?那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吗?(学生摇头)那你想不想知道呢?请认识听(师简介故事背景)。

  听完背景,咱们先来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

  生:用草船借箭。

  师:还想知道什么?或者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谁向谁借?

  生2:为什么要草船借箭?

  生3: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

  生4:怎样借?

  师:(将生1、生2和生4的问题写于黑板上)提了这有价值的问题,想如何解决?

  曹奔:我想看书来解决。

  师:对,这是个好办法。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除了将字词的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外,还要看看谁最先解决这几个困扰我们的问题?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并思考。)

  师: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生1:第一个。是诸葛亮向曹操。

  师:能不能将题目用上去说完整?

  生1:(接着说)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生2:周瑜看到诸葛亮非常有才干,心就很妒忌他,于是让他造箭。

  师:说得真好。那诸葛亮是怎样借呢?谁来回答第三个问题?

  生3:周瑜让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说只用三天,并且立下了军令状。暗地向鲁肃借船,利用大雾天向曹操顺利地借到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师:箭最后借到了没有?

  生:(齐答)借到了。

  (对照;黑板让学生说出前因、经过和结果,理清思路。)

  师:每一个故事都有它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这样这个故事才有它的完整性。

  十万支箭借到了。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许萌:就是非常聪明。(摸头说不下去)

  艺丹: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

  师:说得这么完整。你是怎么知道的?

  艺丹:(接着说)查字典。

  师:字典是我们的好帮手。遇到不明白的词可以查阅一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还有什么方法也能理解词语呢?

  曹奔:联系上下文。

  师:对,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师:默读课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边读边画画。

  (学生读课文。)

  生:(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从这个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雾很大。

  师:对,大得连面对面也看不清。这是第几天出现的大雾?

  生:(齐答)第三天四更时候。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引导学生读上一段的句子。)

  生:(朗读)第一天,不见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也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上。

  师:我觉得这个句子有些罗唆。既然前两天什么动静也没有。没有动静有什么好写的,干脆直接改为: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上。行不行?

  生:(异口同声)不行。

  师:为什么呢?

  ……

  (学生表情很茫然,只好让学生读读句子来体会为什么不行。结果还是?)

  师:我和同学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因为我感觉只在写出前两天的没有动静,才更能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体现出来。这场大雾是不是凑巧碰上的?

  生:(摇头)

  师:这说明他在三天之前就预料到有这场大雾,是吧?这说明诸葛亮有什么特点?

  生:懂天文气象。

  师:对,他精通天文气象。那么从前面哪个地方也能看出来呢?

  生:(朗读)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惩罚。”

  师:能不能将“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换个说法?

  生:就是不敢跟都督开玩笑。

  师:非常好。这是军中大事,这种玩笑开不得,于是诸葛亮就立下军令状。什么是军令状呢?

  蔡皓:保证书,如果完成不好,就要杀头。

  师:理解得不错。这个军令状不同于咱们写的保证书。一般立下了,完成不了,就要依军法治罪,有可能引来杀头之祸呀!猜想一下:诸葛亮会在军令状中写什么?

  曹奔:三天之后一定造好,造不好你罚我就行了。

  师:从诸葛亮的语言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生1:胸有成竹。

  生2:不害怕。

  师: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生:他早已预料到三天之后肯定有大雾出现。

  师:那你就带有这种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语气来读读诸葛亮的话,好吗?

  (生练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

  师:你还从哪个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艺丹:(朗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又下令掉过来,船头朝东……

  师:从曹操的话里,可以得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很谨慎。

  生2:多疑。

  师: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这种谨慎多疑的心理,他看不清虚实,就不敢贸然出兵,只得放箭,使得箭就像下雨一样,诸葛亮才得以成功。“虚实”是什么意思?

  生1:真假。

  生2:曹操看不清对方的情况。

  师:从这里你又能体会到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生:会看人。

  师:这就叫识人心。

  师:诸葛亮在这里下令将船掉过来,那么原来船是怎么摆的呢?

  生:(朗读)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

  师:这样摆有什么好处?(画示意图帮助理解)

  生:不能丢箭。

  师:对,是避免箭走散,不留空当,增加了受箭面积。还有吗?

  生:(不知道)

  师:还便于统一行动。大声擂鼓呐喊又有什么目的?

  生:实际是假进攻,不过让曹操害怕好放箭。

  师:你动脑了。理解得很到位。诸葛亮就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让曹操害怕。他虽然害怕但看不清对方的情况,又不也派兵出来,只得放箭,以致于箭像下雨一样。其实还是一点是提示了放箭的方向。

  那为什么又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呢?

  生:再让这面也有箭。

  师:恩。如果不掉过来,只让一面受箭,有什么不好?

  生:容易翻船。箭还少。

  师:对呀。这样两面受箭,受箭面积增大,还保持了船体的平衡。最重要的是回来是还节省了掉头的时间,以致于曹操知道上当,要追也来不及了。从哪个地方知道曹军上当了?

  生:(齐读)

  师:那你觉得诸葛亮这样安排得怎样?

  生:很巧。

  师:通过他巧妙的安排还知道这个人懂什么?

  (生一时说不出来,师给归纳:晓地理。)

  师:其实课文中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留着下节课再交流,好不好?下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