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

困爱之城 点赞 分享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精选15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

  3.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PPT2:“论语”。)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

  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

  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则:抽生解释、直译。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关系。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读

  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

  2.把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读课文(男、女轮流,捕捉感受)

  六、分享感受(围绕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的是什么?

  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

  七、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的纪念!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

  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2、评点质疑法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

  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

  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

  课堂导学: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张仁义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

  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

  4、总结三个通假字:

  ABC

  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论语》十则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三句讲的是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

  2、第二则: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为:______

  谋: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传:______习:______

  翻译本则

  3、第三则: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为:_____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翻译本则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第四则:罔:______殆:______

  翻译本则

  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理解20xx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则:诲:______知之:______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6、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7、请同学们当堂背诵前五则(10分钟)

  《论语》十则导学案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重点字词释义。

  学习难点:理解后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后五则内容。

  1、第六则:贤:齐:内:自省:

  翻译:

  2、第七则:三:行:焉:其:

  善者:从:改之:

  翻译:

  找出这两则当中的成语、

  思考:这一则我们应如何理解?

  3、第八则:

  士:弘:毅:仁以为己任:已:

  翻译

  思考:这一则当中体现出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

  4、第九则:岁寒:然:后凋:

  翻译:(

  5、第十则:以:行:其:欲:加:于:

  翻译:

  这一则的成语是

  【理解第十则】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6、后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哪几则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7、当堂背诵这后五则。看看哪位同学背的最快。

  《论语》十则导学案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1、课文当中出现的读音,进行复习。(5分钟)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诲汝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文言字词句小结(这是我们学习文言的关键一步)

  (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任重而道远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为: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仁以为己任

  (3)焉:见贤思齐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之:①指示代词,“这”;②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5)固定句式:

  ①不亦……乎?→不是……吗?②……也。→……是……。

  3、当堂背诵这十则并当堂默写。《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熟识,这十则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要通过自己思考发现《论语》的经典之处,发现《论语》的美)

  (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识《论语》,走近经典。

  教学重点: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各则语录的字面意思。

  教学方法: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参

  观

  导

  入

  播放多媒体课件:(山东济宁“孔庙”的视频录像与讲解)要求学生思考:孔子曾被封建统治者神化为“先圣”也曾在文革期间背负一身“罪状”,请说说你自己的眼睛发现和理解的孔子。

  “参观”后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通过“参观”活动增长见闻,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初

  识

  作

  者

  和

  论

  语

  多媒体展示:

  1、  孔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我国儒家经典著作,共20篇,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说法。

  指定学生读简介、学生记忆并笔记。

  对作者和论语地位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初

  读

  课

  文

  1、  播放课文录音,布置听读任务:注意读音、断句。

  2、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和断句。

  3、  要求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后自由朗读。

  学生听读课文并完成听读任务。反复朗读。

  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对古文的语感和兴趣。

  尝

  试

  自

  己

  疏

  通

  文

  意

  1、布置自学任务:

  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教师巡回指导点拨

  3、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疑难

  4、教师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

  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摈弃满堂灌的做法。

  齐读课文

  师提出要求

  生读

  进一步熟悉课文

  布

  置

  作

  业

  1、熟读、背诵课文及重要的文言词语意思。

  2、课下搜集孔子的资料,并积累几则其余的自己感兴趣的论语在下节课交流。

  3、背诵全文。

  巩固并拓展延伸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各则语录,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设疑导拨法。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检查复习

  发一份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翻译的小测验题。(可收部分)

  答题,未收部分学生课下交学习小组长协助检查。

  检查学习效果。但务必及时反馈。

  齐声背诵全文

  师观察哪些学生尚属滥竽充数和不熟悉者,以便课下重点检查督促。

  生背诵课文。

  既是检查巩固也是在诵读声中进入经典学习的情境。

  分组讨论探究

  布置讨论任务:十则语录中哪些是探讨学习方法的,哪些是探讨学习态度的。请分类笔记。

  学生分组讨论,并各自分类做出笔记。然后各组展示学习成果,由教师引导对不同意见的讨论。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改变满堂问的学习模式。

  自由论坛

  要求学生说出对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一条论语的认识。

  深入思考并积极发言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锻炼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体

  验

  反

  思

  要求学生思考:举出实例说一说哪一条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一条还很有差距,以后的生活实践中应如何做。

  针对自身情况认真总结反省并发言

  从经典文献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来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

  学以致用

  要求学生用学过的一条或两条论语来写一段话

  在笔记本上造句并互相交流

  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百

  家

  讲

  坛

  开设“百家讲坛”要求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积累的成果,并说出自己对孔子和论语以及经典作品的认识过程和独到见解。

  在宽松的学术氛围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和提高。

  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学生热爱经典的兴趣,增强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感。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并选背《弟子规》年终进行比赛。

  让国学之精华沉潜于学生们的血液之中熔铸出民族之魂。

  教学反思

  传统的串讲式文言文教学法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设计使陈旧的文言文课堂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学生从僵化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饶有兴味的吮吸着传统文化的营养,与远古的原创大师进行着精神对话,相信,通过文言文教学,学生定能增加对国学的认识,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 篇5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 “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 “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 “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 “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教师依据全班同学自然分组情况,由第一大组完成第一、三则,由第二大组完成第二、八则,由第三大组完成第四、五、六则,第四大组完成第七、九则的问语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修正,形成统一意见。由中心发言人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学习的成果。(第三大组多人举手,我点了一人发言。)

  生:第四则,仅有孔子的答语,我们经过讨论认为,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所以,问语应这样设计, “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那你能如同第十则那样,把你加入到问语之前吗?

  (生有点不理解。师提示:第十则中是谁提问的?学生答,子贡。师提示,这时是你提问,你应将自己的名字加到问语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 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下面,请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我当孔子,你做学生,全班同学担任旁白,我们来进行问答对话。

  (学生旁白: 问曰。)

  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旁白:子曰。)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师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学生、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对第一则,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即认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方法中温习的快乐,“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会学友,后一句则讲人的修养问题。三句话三层意思,层层递进。)

  四、教学反思

  笔者曾多次执教《十则》 ,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 “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 “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 “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 篇6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亦]也。[自]从。[(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君子]指高尚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wèi)]替,给。[谋]谋划,指办事。[忠]尽心竭力。[交]结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故]指学过的知识。[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dài)]有害。[诲(huì)]教,教导。[知(之)]知道(它)。[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齐]看齐,一齐。[内]指内心。[善者]指长处。善,好。[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hóng)毅]刚强,勇毅。[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重]重大。[已]停止。[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凋(diāo)]凋谢。[行]奉行。[其]大概。[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通假字:[女]同“汝”,你。[(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愿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

  1.第一则:

  (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

  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

  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

  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第二则: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第三则:

  (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4.第四则:

  (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5.第六则:

  (!)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

  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6.第六则、第七则:

  (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取长补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第八则:

  (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8.第九则:

  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第十则: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

  四、总结迁移

  1.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论语》中含有大量的成语,请再从《论语》中挑选出几个本文外的成语。

  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         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    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     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   能力目标:

  a.    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   德育目标:

  a.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    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 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         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  ,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

  这节课我是按“复习课文句意——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总结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 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

  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         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    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    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     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         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 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 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例三:还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要求自己呢?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4.         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

  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5.         布置作业 

  a.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 篇8

  有人说:“不读《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智慧;不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而智慧来源于丰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发展桥梁的是《论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走进孔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根,并汲取营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于是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师!

  “课外阅读—课堂展示”这一环节,对我教学启示很大。实验证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占有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点拨者。师生是共同求取新知识的合作伙伴。一篇经典文章,大家动手,图书馆、阅览室、书店、家庭藏书、电脑都用上了,上课时一人一本资料,各抒己见,谁有道理听谁的。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人。现在,我们的课堂不是一言堂皇,而是共同活动的场地。学生的课外阅读,促使我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候像力、思维力、创造力、表现力,培养学生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杜威说:“有了知识的饥渴,则知识的控求随之。”

  课外阅读带给教学最大的转变,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和老师一起探索,一道思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展自我,感受到人格的自由和尊严,感受到独特创造性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谁资料查得充分,谁课外阅读读得深刻,谁主课堂上就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 篇9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此设计突出文言文教学特点,用做知识积累卡的形式化老师的琐碎讲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变老师灌输为学生能力训练,为零碎的文言知识搭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教学步骤:

  一、从孔子入选世界文化名人开始说起,导入课文。

  二、结合书下注释,介绍作家作品。学生做知识要点分类积累卡一:

  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三、认读课文,落实字音。

  1.朗读课文,标记需要注意的字音。

  2.听读课文,校正字音。做知识要点分类积累卡二:

  生字词:矣(yǐ)愠(yùn)弘(hóng) 柏(bǎi) 罔(wǎng) 殆(dài) 诲(huì)

  多音字:论(lún)语 三省(xǐng)吾身 不亦乐(lè)乎 传(chuán)不习乎 任重(zhng)而道远 曾(zēng)参(shēn)

  通假字:①不亦说乎 “说”同“悦”,读yuè,愉快。②由,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读rǔ,你。②是知也 “知”通“智”,读zhì,聪明,智慧。

  3.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析读课文,落实词意句意。

  1.对照书下注释,分“则”朗读课文,弄懂各则大意。不懂的词句,同学间讨论解答。

  2.做知识分类积累卡三:

  重点词意(参照课后练习一)

  难句翻译(根据自己理解的情况来定)

  成语: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不亦乐乎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概括各则大意。做知识分类积累卡三:

  关于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求知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关于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交流做卡感受,总结经验。

  七、背诵全文。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诵读是最古老、最朴实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文言文的方式。学习《论语》这样语言简练、含义深远的文章,就该是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读出书声朗朗的课堂新气象。

  教学步骤:

  一、由“半部《论语》治天下”之事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导入,交代学法。

  二、听读,体味。

  1.听读第一遍,标记字音。

  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听读第二遍,标记节奏:句内的节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结合文意揣摩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

  3.听读第三遍,标记轻重:哪些词语要重读,哪些词语要轻读。

  4.听读第四遍,听气韵。

  学生模仿读,体味读,自由地读。

  三、表演读、诵。

  要摇头晃脑地读,要动容地读,要气韵畅达地读,要陶醉地吟诵。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设计为故事穿插法。《论语》涉及的人、事很多,在教读过程中若尽可能结合学习的内容,穿插有关故事,对初识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对保护文言文阅读兴趣也会大有作用。

  教学步骤:

  一、由曲阜朝圣之举和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事导入。

  二、介绍孔子和《论语》。

  三、对照注释逐则翻译,理解大意,不好翻译和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共同探究解答。

  在解答过程中可补充说话背景,可穿插相关故事,可引用《论语》中相近的观点,也可要学生结合亲身经历谈认识。

  四、记诵全文。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①孔子及《论语》简介见教师用书。

  ②《论语》的几个“最”:

  《论语》共20篇,492章,是《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在我国,它最早提出教学要“因材施教”,采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是现存的最早全部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书中记录的孔子对《诗经》的评论,是我国最早的文艺批评。

  2.课文扩读材料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综合性学习指导】

  漫游语文世界

  一、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要求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能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对“生活处处有语文”有切己的认识。

  2.要能够具体生动地讲述自己的见闻,能根据搜集来的素材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能写出内容充实、文从字顺的作文。

  二、活动策划

  课前明确活动目的、活动安排。完成选题、分组、制定活动计划、进行搜集和调查、小组合作编册等工作。

  课中主要用于交流活动感受、活动成果、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指导。课后总结和评价。

  三、活动指导

  1.明确活动目的、活动整体安排。主题:漫游语文世界/目的:在生活中学语文/整体安排(见策划)

  2.选题。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材料,或师生共同罗列生活中常见的语文现象若干,请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一题。

  3.分组。根据选题或调查途径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推选出各小组召集人。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活动时间表及活动具体方略,小组要进行细分工,成员之间注意联络合作。特殊情况可单独一人进行调查。

  4.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调查活动。对搜集的材料做好选材取舍,科学分类,精当说明(点评),整齐誊抄,汇编成册、冠名,使之成为集体劳动智慧的结晶。

  5.课堂交流:成果展示。各小组召集人向全班口头汇报活动情况,“推销”小组成果。

  体验交流。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具体生动地口头陈述活动见闻。

  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对生活中语文现象的思考。

  6.作文。两类作文题,任选一题:

  ①结合这次语文调查的经历,以“从生活中学语文”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针对这次调查中发现的

  不纯净的语文现象,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题目自拟。

  写法指导:

  ①选准切入点。一般来说,切入点要小一点、新一点,要用别人之所未用的角度和材料,以求文章在“实”和“新”上有过人之处。

  ②充分利用手头资料。写记叙文,要侧重于生动描写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文现象;写议论文,要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③注重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可根据所选语言现象的特点和自己文章的主题来设计作文风格,要善于化用鲜活的生活语言。

  四、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合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活动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 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能力目标:

  a.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德育目标:

  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复习课文句意——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总结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

  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例三:还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要求自己呢?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4.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

  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5.布置作业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 篇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         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    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     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   能力目标:

  a.    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   德育目标:

  a.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    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         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复习课文句意——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总结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 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

  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         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    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    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     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         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例三:还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要求自己呢?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4.         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

  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5.         布置作业

  a.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语句,并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2)、感受我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理解《论语十则》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评点、质疑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学内容

  1、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本课的字词障碍。

  3、熟读文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自己最难理解的地方。

  二、教学内容

  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活动形式:请一生讲台为大家介绍。

  2、初读——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指名学生朗读,正音正字,指导语气停顿

  活动形式:男女生擂台赛。

  全班齐读

  3、翻译

  ①提问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解决。

  ②翻译。活动形式:擂台赛:由男生讲解第一则大意,男生听完补充,女生听完质疑。

  4、整理文言知识:通假字;虚词“而”的用法;成语。

  第二课时

  一、自学内容

  1、熟读并背诵后五则,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思考哪些内容是探求知态度的,哪些内容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内容是谈修身做人的。

  二、教学内容

  1、你认为哪些语句是谈求知态度的,哪些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谈修身做人的?

  归纳明确。引导学生明确每则的道理。

  2、谈感受。

  哪则对你启发最大?请说说你的感受。

  3、明确整理的文言知识。

  背诵并默写《论语十则》。

  教学反思:

  学生对擂台赛的兴趣比较大,在男女生分别朗读比赛和翻译比赛时,学生听的特别认真专心,全班学生都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需要思考的是学生在谈启发时,仍然停留在翻译层面,谈不出更深的理解,也不知道如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仍是很窄,语言表达较弱。计划利用自习时间给学生读读《于丹论语心得》。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 篇13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多记语句,学习时要一句一句来理解,同时还要背诵,加以体会运用。因此,安排了两课时学习。在设计时,利用多媒体来展示重点,方便了教学;激趣导入,也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所帮助。其重点就是对句子的理解和背诵。

  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就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翻译课文,给了学生方法(留、补、删、换、调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如字音、节奏等。

  在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等。在对十则内容的理解时,学生尝试用翻译的方法进行说大意,老师明确大意,使学生既对重点字词加深了理解,又明白了全句大意。并使学生自我理解每句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老师的任务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爱读,百读不厌,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无形中受到文言文的熏陶感染。

  本课的教学,注重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初步尝试,肯定学生的自我学习成果,如第一课时第五个环节的教学,就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体现,特别是学习方法、态度、为人方面对自身的影响与熏陶感染,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目的,也是传统文化气息濡染自我的过程与外化,是个性的体现、张扬。并且,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供了展现自己的舞台。同时,课外积累相关学习的名言,将课内伸展于了课外,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由于有了第一节课的基础,所以第二课时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文言文教学不但要设计好教学方案,从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入手,从了解课程标准入手,如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要顺畅地朗读课文、理解常用的实词与虚词借以理解句子的大意、背诵规定的篇目等。本设计就是最好的体现。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主要要让学生多读、合作理解句意、积累文言字词、学以致用、感染熏陶、张扬个性。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 篇14

  一、复习检查:

  1、注音、释义:

  说 信 愠 三省

  2、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5)“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 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怎样看待“所不欲,勿施于人”?

  2.从“我的学习方法”或“我从《论语》学到很多”两个题目中任选取一个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能引用论语或格言中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字数500字左右。

  五、布置作业:

  完成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学习方法:1、3、4、

  学习态度:5、6、7、

  修身做人:2、8、9、10、

  课后反思: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 篇1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         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    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     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   能力目标:

  a.    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   德育目标:

  a.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    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 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         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  ,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

  这节课我是按“复习课文句意——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总结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 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

  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         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    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    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     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         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 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 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例三:还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要求自己呢?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4.         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

  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5.         布置作业 

  a.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