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范文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范文

京洛风流 点赞 分享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范文

微信扫码分享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范文(通用12篇)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 、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2、体会课文中比喻句在文中的用法。

  3、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坐在教室里安心地读书、学习,衣食无忧,是多么幸福啊!可是在旧社会,那些和大家同龄的孩子却要过早地用自己柔弱的肩膀背负起生活的重担,开始了艰难的求生生涯。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让我们一起走近旧社会一个12岁的孩子,看看他是怎样开始艰辛的劳动。

  板题,齐读课题。

  二、汇报任务一。

  通过昨天的预习,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出示汇报任务一:自读课文第1—9自然段,思考: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学生汇报交流。

  (1)“我”很懂事。

  出示: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心里像油煎一样”描述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从这样的比喻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我”心里很难过)

  你能读出“我”难过的心情吗?

  指名读。

  (2)“我”很要强,不服输。

  出示:小赵歪着脑袋,把我左看又看,笑着说:“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像个瘦猴子,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我的力气大得很。不信,咱们俩摔跤试试!”

  你从“像个瘦猴子”、“扁担”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我”身体很单薄、瘦弱,力气小,根本挑不动煤)

  师: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我”身体很单薄、瘦弱,力气小,小赵根本不想跟“我“比,而“我”为了能让小赵带“我”去挑煤,“我”都不惜与以干挑煤苦活的小赵摔跤,足见“我”的好强。

  你能读出“我”的好强吗?生练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3)“我”很聪明。

  出示:我家没有灯笼,也没有火把,我跑到矿上电机房去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在机器上擦点机器油,绑在木头棍子上,准备半夜点着照路。

  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来看,问中的“我”是一个多么懂事、要强、聪明的孩子啊!

  三、汇报任务二。

  过渡:在黑暗的旧社会里,那些本该像我们一样的孩子在学校里上学读书的孩子,那些本该像我们拥有幸福、快乐和理想的孩子们,却要过早地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12岁的吴运铎,因家境所迫,只好去挑煤,这其中的艰难时可想而知的。

  学生汇报交流。

  1、 路远难走。

  (1)我们爬过几座山,穿过几片树林,赶到挑煤的地方。

  (2)太阳落山了,别的挑煤的人大概都早已到了车站,只剩下我一个留在荒山,离车站还有五六里路。

  (3)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读着这一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带着我们的想象和感受读一读。

  2、人小担子重。

  (1)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师:同学们,当我读着这句话,我仿佛觉得自己肩头的担子越来越沉,仿佛自己的肩膀越来越疼痛。请大家用心读一读这句话吧!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师:这是一份艰难的劳动啊!这担子对一个大人来说也许不算重,但对12岁的吴运铎来说那真不堪重负啊!对小小的吴运铎来说这是多么艰难的劳动啊!

  (2)我解开衫子一看,肩也肿了,皮也破了。

  (3)红肿的肩头跟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4)扁担一压上红肿的肩头,头上就直冒冷汗。

  课文中四次写到了“我”的肩膀,通过这四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肩膀越来越难受你,越来越疼痛。

  谁能将“我”肩膀的这种疼痛个变化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3、受侮辱。

  出示: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调,矿上的办事人开磅称煤了。

  这里用“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来比喻什么?(比喻“我”突然重重地摔在地上的感觉,说明“我”摔得很重、很痛)

  这里的“抽调”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抽调”表明矿上的办事人态度冷漠、动作粗暴,根本不管桌子上躺的人的死活,从中可以看出在黑暗的旧社会里,穷人是没有地位的,到哪里都受到欺侮。)

  4、受伤。

  出示: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一不留神,脚底下酒被石头一绊,一个跟头栽倒在半山腰,我的胳膊和腿擦破了好几道口子,煤撒了一地。

  哪些词说明“我“的伤势较重?

  师:历尽艰难,好不容易将煤挑上山,却摔了一跤,伤痕累累,此时的“我”是多么痛心哪!谁能“我”此时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

  师:作者劳动的开端就是从12岁第一次挑煤开始的。为了谋生,半夜动身,直到太阳落了才带着满身的伤痕,挑着空筐回家。第一次挑煤使他饱受劳动的艰难与辛酸。其实,在那样的时代,又何止是吴运铎一个孩子如此呢?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旧中国的黑暗与罪恶。

  文中还有一处地方生动地描写出了在黑暗的旧社会劳动人民劳动的艰难?

  学生汇报。

  出示:工人进出连腰也身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从两个“像狗一样”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在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艰苦,劳动繁重、累,生命没有保障,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看待,更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读了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就中国千千万万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劳动人民。

  请把这两个词送入文中,读出旧社会劳动人民劳动的艰辛。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汇报任务三。

  过渡: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最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却一无所获,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艰难、多么感人至深的劳动啊!

  出示:汇报任务三:默读课文第22—28自然段,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1、 母亲是含着眼泪的,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

  (辛酸、无奈、心疼、痛心的泪水)

  2、我对母亲说:“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此时此刻,站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小运铎?

  (自强自立、懂事、坚强、体贴母亲、有顽强毅力……)

  五、引导想象,填补文本。

  出示:填空

  小运铎半夜起来挑煤的时候,我们正在( ),当他挑着煤在山路上、一步一滑踉踉跄跄往前走的时候,我们正在( ),当他被饥饿和疲劳压倒、倒在床上的时候,我们正在( )。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 ),他的生活却是如此地( )。但他并没有屈服,第二天,他终于用稚嫩的肩膀把煤挑到了车站。

  师小结:这就是面对揭不开锅而用劳动解除饥饿威胁的吴运铎,这就是打算用自己力气去挣几个小钱的吴运铎,这就是肩肿皮破仍然咬紧牙往前走的吴运铎。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此他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六、小练笔。

  瞧,小运铎正挑着煤向我们走来,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练习写,班内交流。

  七、课外延伸。

  (滚动播放吴运铎的经历。)

  吴运铎爷爷的童年就是在劳动的磨炼中成长起来的,他的革命生涯更是充满了艰难与险阻,但他从不屈服,一直忘我的工作着。《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的保尔》,从此吴运铎这个名字传遍了神州大地。他把自己的传奇经历写成书--《把一切献给党》更成了人们生活的教科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有段话充分反映了他的顽强的战斗精神,无私无求的革命精神。

  (齐读)—顽强战斗,以创造性的劳动克服一切困难。即使自已变成了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已的同志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的幸福。

  —峰高无坦途,我自当奋力。

  课下请同学们阅读《把一切献给党》,希望吴运铎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范文 篇2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节选自吴运铎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课文写了童年时代在煤矿挑煤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在哪里都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同时也表现了穷人的孩子自强自立,刻苦磨砺的坚强意志。课文以第一天挑煤为中心事件,把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孩子所受的苦难记叙的十分详实、感人,对今天的孩子认识旧社会的苦难、激励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是一篇好教材。把它放在“劳动”为主题的单元,是想让学生了解劳动是生存所必须的,劳动是艰辛的。

  确立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据此,我将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读出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信息,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引发学生思考,把文章中心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或活动,落实语文的实效性。

  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开端、生疼、吃不住劲、晃荡”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学习第一天挑煤的写作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围绕“艰难的挑煤之路”尝试探究,逐步加深对童年吴运铎所受苦难的认识。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吴运铎面对种种困难与挫折不屈不挠、自立自强、不畏艰难的高尚品质,体会劳动的意义,从而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太优越,几乎没有经历过劳动的艰辛,经受不住打击,做事缺乏毅力,据此确立本课的重点是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吴运铎所受到的苦难。教学难点为学习吴运铎自强自立、不畏艰难的品质,体会劳动的意义,从而磨练自己的意志。

  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引导点拨等方法,围绕学生“读”这个中心,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这样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但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悟自得能力。

  整堂课我以亲切的教态去感染学生,用激励行评价语言去激发学生,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的受段去调动学生,使学生在充分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走近作者。

  1、 学生谈自己最敬佩谁?并说明理由。

  2、 你们想知道老师最敬佩的人是谁吗?(出示作者照片)知道老师为什么最敬佩他吗?(学生猜测)

  3、 课件出示作者生平事迹,学生默读。

  教师导入:想知道老师为什么敬佩他,就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为英模。

  大屏幕显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中,曾涌现出无数功臣英模。其中有一位军工,身负100多处伤,手足伤残仍奋斗不息,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就是吴运铎。1917 年,吴运铎出生于萍乡煤矿一个职员家庭,那是一个昏暗的年代,吴运铎自小就品尝了贫苦的滋味,15岁就进煤矿当学徒。抗战初期,吴运铎和他的战友们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一个制造、修配枪械的工厂,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兵器工业的开端。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和战友们用拣来的破铜烂铁自制机器,生产出了子弹、炮弹、手榴弹,甚至还造出了平射炮。

  吴运铎在试制武器过程中,他舍生忘死,曾3 次身负重伤,经过20余次手术,失去了左手、左眼,左腿被炸残,全身有几十块弹片没有取出。为了修复前方急需的旧炮弹,吴运铎准备从报废雷管中拆取雷汞做击发药。虽然事先做了防范,将雷管用水浸过,但当他进行拆除时,忽然一声巨响,雷管在他手中爆炸了。他当场失去知觉,整个人被炸得血肉模糊,左手被炸掉4 根手指,左腿膝盖被炸裂,露出膝盖骨,左眼几近失明。他在病床上昏迷了15天。即便这样,他仍然置个人安危和健康于不顾,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

  学生认真读这段文字一分半钟。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觉得吴运铎很坚强。”

  生:“我为他坚强的毅力所折服。”

  生:“我看到了他的恒心。”

  生:“吴运铎真是一个铁人。”

  ……

  师:老师就是被他这种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深深折服,吴运铎还将他的传奇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把一切献给党》,今天我们就走近这本书,走近吴运铎的童年,学习《劳动的开端》这一课。

  4、 揭示课题理解开端。

  (计意图:新课导入,我先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介绍作者生平事迹,让学生进行感受,带领学生走近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快速浏览全文,说说初读课文的感受。

  2、 再次读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第一次挑煤的经历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简单说一说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

  3、 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难”。

  (计意图: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按时间准予描写第一天挑煤的经历,并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叙述,再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部分内容,层层推进,得出“难”这个关键词。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三、 品读感悟,体会艰难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一天挑煤赶路这部分,以读促悟,以读代讲,相机板书。

  (一) 担难挑

  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单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1、 理解“生疼”和“吃不住劲”

  2、 指导朗读体会“担难挑”

  (二) 路难行

  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1、 理解“晃荡”和“一步三滑”

  2、 带着想象和感受读

  3、 课件出示作者挑煤上山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三) 痛难忍

  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的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1、 理解比喻的修辞方法

  2、 想象开水烫过的疼痛,带着这种感受读课文。

  (计意图:从“难”出发,让学生找课文中的句子,体会,朗读,再体会,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灵魂就是“难”。而学生在学习时,也总是沉浸在生活艰难这一主旋律中。收到的效果就是学生学习不漫无目的,老师的教学不无的放失。课堂紧凑而有序。)

  四、 母子对话,升华情感。

  1、 吴运铎第一次挑煤最终挑回家了什么?

  2、 师范读母子对话(配乐),体会母亲的泪水。

  3、 在当时的黑暗社会里,仅仅是“母亲”在流泪吗?

  4、 吴运铎第二次挑煤又挑回了什么呢?

  (计意图: 通过这一系列的读,学生已完全进入文本的情景,继而拓展延伸,进一步去体会在当时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的学生一定深深的感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他们也一定会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这也可以说是在这节课中我要求学生对文本的一种解读。)

  五、 与文本对话,升华情感。

  1、 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吴运铎说些什么呢?

  2、 教师总结:吴运铎的童年时艰难的,他的精神是可敬的,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两句诗:风高无坦途,我自当奋力!老师希望能与在座的各位同学共勉,让它时刻鞭策我们像吴运铎一样顽强不息,奋勇向前!

  (计意图:总结延伸,让学生与作者对话,学习作者自强自立、不畏艰难的品质,并送以诗句,激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自强不息、奋勇向前。)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范文 篇3

  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学生所处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教学目的:

  1、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3、找出文中4个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用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教学难点:

  找出文中4个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用法。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习方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苦的小故事和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文光盘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3、找出第一段中两个比喻句体会表达的意思及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朗读法体会法

  学习方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谈话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非常幸福,可是,大家知道吗?在旧社会,许多穷人的生活却相当的艰难。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旧社会一个12岁的孩子,看看一个12岁的孩子是怎样开始艰辛的劳动,帮家里谋生的。

  二、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三、学生交流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

  四、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播放课文范读光盘,思考。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五、再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后,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找出哪些是形声字便于记忆。对一些形近字进行比较学习。联系字义学习“歪”字。说说自己对“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理解。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cang  zang )

  煤藏( )  宝藏( )    

  (tiao  tiao )

  挑( )战  挑( )脚    

  (de  de dei )

  半夜得( )动身  得( )了吧    

  ( luo   la )

  降落( )  落( )在后头

  讨论:

  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理出一个简要的提纲。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黑;

  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3、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六、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三遍

  2、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揭不开锅

  第一次挑煤

  第二天又去挑煤

  教学目标:

  1、围绕“艰难的挑煤之路”尝试探究,研读课文第一次挑煤,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2、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语感。

  3、根据“我”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我”的坚强。4、通过学习,了解旧社会穷人的苦难。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

  1、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2、 联系上下文理文中的四个比喻句的用法。

  教学难点:

  在没有生活体验的情况下体会作者的苦难。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我”所受到的苦难,体会“我”的坚强。

  教学方法:引读品悟、启发

  学习方法:读中感悟,小组交流,探讨。

  教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这篇文章,下面我们跟随作者一路挑煤,请看作者第一次怎样挑煤的

  二、细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③感情朗读

  三、研究“第一次挑煤”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2、课文中那些词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睡的正熟……浑身疼痛”

  ①变换说法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了”这里的“抽掉”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比较体会比喻句

  用打比方的说法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

  ③感情朗读

  (2)“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①变换说法

  肩上的煤矿来回晃荡,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③感情朗读

  (3)“红肿的肩头……一样疼”

  ①变换说法

  红肿的肩头很疼。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③感情朗读

  四、质疑想象、写话分析“坚强”

  1、谈话质疑,引导想象。

  出示对话:当 “我”带着浑身的伤痛一头倒在床上,细心的母亲给“我”打来洗脚水,我却怕被母亲见到伤口而不愿洗,反而说“我明天还去挑。”;母亲问“我”吃过饭了吗? “我”却答“我不饿。”同学们, “我”回家后与母亲的这番“平静”的对话。当“我”回答“我不饿。”后,对话戛然而止。随着这番对话的结束,母子俩的心情也随之而静了吗?

  2、小组讨论后指名说:不平静的原因。

  请认真读读刚挑完一天煤的“我”和母亲的这段看似平静的对话,感受一下这母子间不平静的复杂心理,体会一下这母子间的感情。你猜其实他们在心里和对方说着什么呢?

  3、写话练习:(自由选择一个内容写一段话)

  A、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啊,作者故意平静地、不加任何描绘地记叙了“我”挑煤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透过这简短的文字我们走进了母子俩“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你觉得小时候的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坚强、懂事)

  五、学习第三段,加深认识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孩子,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2、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六、拓展延伸

  1、了解作者及《把一切献给党》。

  大家知道吗,那个个性坚强的少年名叫吴运铎。正是从小经受过这么多的磨难,锻炼出了顽强的意志,才使得他在抗日战争爆发时,英勇地参加了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又参与制造武器,表现突出;解放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劳动的开端》就节选自这本书。这本书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他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七、布置作业

  1、推荐课外读物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写一写学了《劳动的开端》一课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揭不开锅:决定去挑煤 用劳动解除饥饿的威胁

  路远  滑

  受 人 欺 负  艰难

  第一天  肩膀肿  破  坚强

  胳膊  脚  受伤  ↑

  第二天  更加艰难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范文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助词句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意与文路;

  2、紧抓课文的比喻句、四次肩膀描写、对话描写,领悟语言的表达形式,读中感受“我”劳动的艰难;

  3、在“艰难”的字里行间体会“我”的懂事、自强不息、不服输、顽强的毅力,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感动与敬佩。

  教学流程:

  一、揭题,走近作者: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劳动的开端》,一起读课题。理解:“开端”

  2、借助课题大致说文意:你能结合题目大致说说课文讲了什么?生说(我看到家里穷,决定参加劳动;重点讲了自己第一次挑煤的事,从那以后,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3、简介作者:

  师:文中的“我”是谁?你们知道吗?了解他吗?

  出示吴运铎的材料:吴运铎,1917年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县。自幼家境贫寒,做过挑煤工。12岁时,吴运铎的家庭生活陷入绝境。他的童年是在劳动的锻炼中成长起来的。参加工作以后,他又历经一次次的危难,但都奇迹般地顽强活了过来,与死神擦肩而过。

  他的一生是艰难而顽强的。《人民日报》曾发表了一篇题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报道,这“中国的保尔”就是作者吴运铎。他曾说:“顽强战斗,以创造性的劳动克服一切困难。即使自已变成了一堆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己的同志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的幸福。峰高无坦途,我当自奋力,就是他人生的写照。今天的课文就选自他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

  二、读词,整体感知:

  1、师:了解了作者,我们能更好地走进他的心!下面的几组词,你能读出什么?

  2、出示两组词:

  (1)穷得揭不开锅 没有灯笼,也没有火把  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我像个瘦猴子 心里像油煎一样

  (2)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打算靠自己的力气去挣几个小钱  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 “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咬紧牙,两脚不停,一直把这担煤挑到车站

  3、师:你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什么?(人穷志不穷、坚强、很勇敢、很有毅力、有志气等)

  三、读句,感受艰难

  1、师:是的,这么小的孩子就要参加劳动,是多么艰难呀!请你用心读读9——30段,划划句子,你从什么地方读出了“我”的艰难?

  2、生自主读书,找划句子,思考“艰难”

  3、预设交流:

  板块一:劳动条件差、矿上人的凶暴

  句子:“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

  点拨:(1)你从“狗”、“万丈深渊”的字中看到了什么?

  (2)比较体会比喻句的精妙: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爬进去挖煤,又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

  板块二:人瘦担子重 肩膀的红肿

  句子:(1)“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2)“我解开衫子一看,肩也肿了,皮也破了。”

  (3)“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地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4)“扁担一压上红肿的肩头,头上就直冒冷汗。”

  点拨:(1)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换来移去”能改为“移来换去”吗?为什么?

  (3)挑着空筐回到家里,这空筐里盛满了什么?

  板块三:山路的滑

  句子:“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点拨:(1)读着这样一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想想“这一步三滑”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呀?带着我们的想象和感受读读!

  (2)看插图,加深理解:让我们用心看,看仔细一点,你看到什么?看到他的脚怎么了?再让我们看看他的脸?他的眼睛?仿佛在告诉我们些什么?

  板块四:时间之久

  句子:“半夜,动身去挑煤;天亮后,挑煤赶路,越来越累;午后,人栽倒在半山腰,煤撒了一地;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点拨:从半夜到太阳落山,你读出了什么?

  四、读对话,体会坚强

  1、师: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是如此的艰难。最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却一无所获。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艰难,多么感人至深的劳动啊。面对着此情此景,面对着这一位无力、无助而又无奈的儿子,母亲又做了些什么?(母亲含着眼泪,给我打来洗脚水。)

  2、师:母亲是含着眼泪。请同学们在这几个字下面打上Δ。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辛酸、无奈、心疼、痛心等)

  3、师:是的,在当时这样的社会里,像我母亲一样的母亲们在流泪,孩子们在流泪,工人们在流泪,整个中国都在流泪。出示对话,读读母子俩的对话。

  4、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砺自己意志、懂事、孝顺、理解母亲、体贴等)

  五、总结本课

  出示图片,师激情总结:这就是受尽欺侮而饱尝人间冷暖的吴运铎;这就是挑不动煤而将煤撒在半山腰的吴运铎;这就是肩肿皮破挑着空筐回家的吴运铎。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此他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从吴运铎的一生来看,这仅仅是一个劳动的开端,更艰难的生活还在后头……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范文 篇5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在词语中的读音。

  3、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4、理解第一段比喻句的意思。

  5、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安排:

  一、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吴运铎,1915年生,江西萍乡人.12岁开始在煤矿做童工.抗日战争时期至任总工程部副部长.他克服困难,制造出了子弹.地雷.手射炮等武器,支援前线.1947年在炮弹试验时凶曾经三次负伤,但仍顽强地工作和学习.解放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这本书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他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蔡金

  三 认读本课的生字和少数新词,扫清阅读障碍。

  注意本课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挑(tiāo)脚、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动身、落(là)在后头。、煤藏(cang )    宝藏(zang )  

  四. 听课文录音,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讨论,归纳,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课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1-----9)决心去挑煤

  第二段(10—29)第一次挑煤

  第三段(30-31)第二天挑煤

  五、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轻声朗读课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找比喻句,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 “油煎”是什么?(把东西放到沸腾的油锅里煎炸。)“心里像油煎一样”比方的是怎样一种情景?(把心放到沸腾的油锅里煎炸。)从这样的比喻里你感受到“我”看着一家人挨饿,心里------(很难过)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

  我要发表感想: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说明他很懂事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

  我要发表感想: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我要发表感想: 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4)睡的正熟……浑身疼痛”

  ①变换说法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

  ②“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说明“我”摔得怎么样? (摔得重,摔得厉害)。整段活反映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样对待穷人? (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我要发表感想: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

  ③感情朗读

  (5)“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①变换说法

  肩上的煤矿来回晃荡,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

  ②比较体会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我要发表感想: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③感情朗读

  (6)“红肿的肩头……一样疼”

  ①变换说法

  红肿的肩头很疼。

  ②比较体会: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

  我要发表感想: 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③感情朗读

  六、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孩子,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七、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八、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完成语文作业本上:

  2.课外读物《把一切献给党》。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范文 篇6

  《 劳动的开端》是作家吴运铎记叙自己童年时代因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谋生道路的故事。教学的重点是理解 “ 我 ” 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 “ 劳动的开端 ” 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我在教学中是这样紧紧抓住 “ 教学重点 ” ,组织教学的:

  一、初读感知,理清条理。

  1 、我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再让他们找出从哪儿到哪儿写了 “ 我 ” 第一次挑煤的情景。

  2 、交流后再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理出一个简单的提纲。让学生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

  发生的事

  半夜

  天还没有亮

  天亮后

  中午过后

  太阳落山了

  让学生知道:

  ( 1 )、半夜动身,赶到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

  ( 2 )、天还没有亮,爬上记账桌睡着了,被人抽掉桌子。

  ( 3 )、天亮后,挑煤上路,历尽艰辛。

  ( 4 )、中午过后,继续赶路,栽倒山腰,煤撒一地。

  ( 5 )、太阳落山了,离车站还有五六里路,只好挑着空筐回家。

  3 、通过这个提纲,使学生了解了 “ 我 ” 第一次挑煤的经过,理清了故事的条理。我让学生抓住这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深入体会:你从中想到了什么?从而感悟到:为了谋生半夜就动身,直到太阳落山了才挑着空筐回家,时间跨度近 20 个小时。 “ 我 ” 小小年纪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旧社会穷苦人民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二、深入体会,读中悟情。

  1 、围绕学习要点,引领阅读感悟。指名读课本 “ 小金钥匙 ” : “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和历史,比如《劳动的开端》一文,使我了解了劳动人民当时生活的艰难。 ” 让学生根据 “ 小金钥匙 ” 的提示,默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出 “ 当时生活艰难 ” 的句子,多读一读,并想一想自己能从中体会出什么。

  2 、组织交流,内化情感。在组织汇报时,让学生先读一读自己画的句子,再谈一谈个体的感悟:读出了什么?通过 “ 读 —→ 谈 —→ 思 —→ 议 ” 的形式使学生内化情感。并相机引导学生对重点句子的感悟。

  (1)“ 我看见比我大点的穷孩子都去挑煤。 ”

  “ 我 ” 只有十二岁,所以其他挑煤的穷孩子也大不了多少,可以看出在旧社会穷孩子从很小就得挑起生活的重担。

  (2) 、 “ 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开磅称煤了。 ”

  从 “ 抽掉 ” 这个动词体现出 “ 矿上的办事人 ” 动作粗暴,态度冷漠,尽想看穷人的笑话,而根本不管桌子上躺的人的死活。穷人是没有地位的,走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3)“ 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 …… 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 ”

  (4) 文中的几个比喻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他们在文章中的用法。

  3 、以情促读,赏读品味。

  “ 感悟 ” 是内化的表达, “ 朗读 ” 是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并组织学生评价:你是否能听出 “ 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 ?而后我播放一些反映旧社会生活悲惨的乐曲,让孩子们配乐朗诵,进行赏读品味。

  通过以上的教学,紧紧地抓住 “ 教学重点 ” ,既使学生熟悉了 “ 我 ” 第一次挑煤的过程,又深切体会到了作者小时候的艰难岁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范文 篇7

  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大概”、“威胁”、“一不留神”造句。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5.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教学课文第1、2两段。

  一、 揭示课题。

  简介吴运锋爷爷及他小时候家中的生活困难情况,告诉学生本课节选自吴运铎爷爷所写的传记《把一切献给党》。

  出示课题,理解:“开端”,开头的意思。

  二、认读字词。

  认读本课的生字和少数新词,扫清阅读障碍。注意本课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挑(tiāo)脚、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动身、落(là)在后头。

  三、初读课文,分段。

  1.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抽答,说出各段的起讫点和各段的主要意思。

  2.师生讨论,第9自然段应归第二段还是第三段,讲明理由。

  3.讨论其他分段方式,合理的,教师予以肯定。

  四、感情朗读第一段,理解“揭不开锅”的意思,体会“像油煎—样”是写“我”心里焦急的程度,说出这是用什么来比什么。

  五、1.抽读第二段,生用笔划出本段两个最能反映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生命没有保障的句子,齐读。师生讨论,联系其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2.分角色朗读“我找从小在一块玩的小赵商量……准备半夜就走路”这部分课文。提问:小赵说“我”像个”“瘦猴子”,说明“我”身体怎么样?这跟第一天挑煤有什么联系? (说明“我”又瘦又小,更能说明第—天挑煤的艰难,为表达中心服务)。

  3.这部分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家里穷,劳动条件差? (生默读本段的最后小节,按提问要求划出“没有灯笼”、“没有火把”、“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擦过机器油”等词句,抽答)。

  六、课时小结。并完成课堂作业 本第1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教学三、四两大段,理解其中的比喻句,准备复述第—天挑煤的主要经过。

  教学过程 

  一、1.指名感情朗读第三大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用笔画出本段的中心句(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2.生默读,找出本段中反映“我”怎么受人欺、受人嫌的两段话(指“睡得正熟……称煤了”和矿上办事人所说的话这两处)。小黑板出示“睡得正熟……”一段话,齐读。生查字典理解“渊”字的意思和整个词语的意思。“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说明“我”摔得怎么样? (摔得重,摔得厉害)。整段活反映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样对待穷人? (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动身挑煤,板书)

  二、1.抽读第四大段,生找出“挑煤赶路”和“跌倒山腰”分别属于哪几节,板书这两个词语。

  2.指名感情朗读“我挑着煤赶路……”一节。生边听边思考,划出反映挑煤艰难动作的词,抽答,深入体会,齐读本节。

  3.抽读“哪知挑东西走路……”一节。理解本节的一个比喻句,说出这是用什么比什么、说明什么。

  4.生自由感情朗读“我鼓起勇气……我怎么办呢?”这部分课文,体会“我”跌倒山腰和孤身留在荒山的艰难情境。(结合看插图)

  5.抽读“我”“空筐回家”这部分课文。提问:课文哪几处写出“我”人小,却很懂事? (不肯下地洗脚和“我不饿”这两处) .

  三、熟读三、四两大段,准备按课后题3的提纲,抓重点,有顺序地复述第一天挑煤的主要经过。

  四、课时小结。完成课堂作业 本第2、3、4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最后两小节。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分辨课文的详略。简要复述第一天挑煤的经过。

  教学过程 

  —、听写本课的生字和部分难写的词语。

  二、课文最后两小节,提问:这部分课文主要写什么? (第二天挑煤)板书。

  三、提问课后题1。先明确主要内容。再了解课文的详略,齐读本单元的学习提示,画出重点部分,了解分辨详略的方法,再明确课文描写叙述有详有略的原因(突出中心,不重复拖沓)

  四、生再熟读相应段落,指名按提纲复述第一天挑煤的经过。教给抓重点复述的方法。

  五、归纳本课的中心思想。(课文以第—次挑煤为重点。写了作者童年在煤矿挑煤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受剥削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和穷人孩子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形成完整的板书。

  六、课堂小结。完成余下的课后和作业 本作业 。

  附课文板书:

  动身挑煤

  挑煤赶路 详写 受人欺侮

  第—天挑煤 跌倒山腰 自强自立

  空筐回家 刻苦磨炼

  第二天挑煤 略写

  参考资料:

  一、关于课后习题

  第1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我”第一次挑煤所受的欺侮和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情况。其中第一天挑煤(如挑煤赶路、跌倒山腰等处)写得详细;第二天挑煤写得简略。因为第一天挑煤作者的印象最深刻,受的欺侮吃的苦最多,最能表现旧社会穷孩子的苦难生活,为突出中心思想服务,所以写得十分详细,而第二天挑煤情况跟第一天大致相同,所以写的简略,使人看了不感到重复繁杂。

  第2题:

  第(1)句写出了看到一家人挨饿,“我”心里的焦急程度。

  第(3)句写“我”在熟睡中受人欺侮,摔得重,摔得历害,反映了资本家及他们的走狗根本不顾工人的死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第(4)句写出了山上小路滑,“我”人小煤重,挑担艰难。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范文 篇8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2,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3,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过程:

  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咱们来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这一篇课文.咱们已经上了一节课了,谁来说说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复习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3,"开端"是什么意思 作者第一次劳动是做什么 (挑煤)

  二,列提纲,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1,课文第二部分详写"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请同学们浏览这一部分,然后画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半夜 天亮后 午后 太阳落山)

  2,按词语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a,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

  b,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累;

  c,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栽倒在半山腰,煤洒了一地;

  d,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从这几个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时间)看着这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为了谋生,天不亮就动身,直到太阳落山了才挑着空筐回家.)

  作者当年只有十二岁,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他的这种生活体验吗

  (板:历尽艰辛)

  三,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在旧社会,像你们这么大的孩子,就要过早地用自己柔弱的肩,背负起生活的重负,开始了艰难的求生生涯.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当时挑煤艰难的句子,把它画下来,多读一读,想一想,把你的感受记下来.(作批注)

  2,交流句子.

  出示句子: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这是个什么句子 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什么

  作者用打比方写出了"我"看着一家人挨饿,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感情朗读.

  (2)"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这里两个"像狗一样"突出了什么

  突出了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艰苦,干活太累,生命没有保障,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看待. 更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感情朗读

  从作者"我"的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大群人,那就是旧中国千千万万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劳动人民.(随机再练习朗读)

  (3)"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

  这里用"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来比喻什么

  "我"突然被重重地摔在地上的感觉.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没有人情味,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穷人当人看待.

  感情朗读

  (4)"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从作者这个打比方的方法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感情朗读

  (5)"红肿的肩头跟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这里用"跟水烫过一样"比喻什么

  来比喻肩头被重担压得又红又肿,皮也破了那种难忍的疼痛的程度.进一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感情朗读.

  3,多么无力,多么无奈,多么无助的吴运铎,一鼓足气,爬上山头,已经是中午了.肩肿皮破而又远远地落在后头的吴运铎只得加快脚步赶路,那他有没有把煤挑到车站呢 为什么 请读后面四节,也可以选你特别感动的一节读.

  (学生自读,读后让学生有选择地读)

  4,从半夜动身到这时候日落西山,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挑回来的是什么

  (饥饿和疲劳,遍体鳞伤.)

  5, 除此以外,难道就没有别的东西挑回来了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母子的对话.(齐读)劳累了一整天,最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且一无所获.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艰难,多么感人至深的劳动啊.面对着此情此景,面对着这一位无力,无助而又无奈的儿子,母亲哭了,而吴运铎没哭,只是轻轻地告诉母亲: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你再想一想,挑回家的仅仅是饥饿与劳累吗 (板:意志坚强)

  6,这里作者没有详写"我"第二天挑煤的过程,但从"扁担一压到肩膀上,头上就直冒冷汗"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挑煤一开始就已经-------吃不消了.

  (1)"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齐读)

  "从此"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把这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2)《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最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最能够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艰难,意志的坚强和旧社会的黑暗.写作者家里穷,矿工工作条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较简略,因为这些是次要材料.

  四,总结全文,拓展文本

  1,这就是受尽欺侮而饱尝人间冷暖的吴运铎;这就是挑不动煤而将煤撒在半山腰的吴运铎;这就是肩肿皮破挑着空筐回家的吴运铎.从此他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同学们,生长在幸福时代的你们,对劳动有何理解

  2,作者童年第一次挑煤,所受的欺侮和所经历的艰难困苦,让我们知道了旧社会穷人受剥削,受欺侮的黑暗现实,也让我们深深地领悟到了作者那种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五,课后作业,

  请看插图,让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伤痕累累的我第二天挑煤的过程写下来,要反映出我坚强个性背后挑煤生活的艰难.

  六,了解作者及《把一切献给党》.

  大家知道吗,那个个性坚强的少年名叫吴运铎.正是从小经受过这么多的磨难,锻炼出了他顽强的意志,才使得他在抗日战争爆发时,英勇地参加了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又参与制造武器,表现突出;解放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有时间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劳动的开端》就节选自这本书.这本书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他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七,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历尽艰辛 第一次挑煤 意志坚强

  《劳动的开端》的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吴运铎,他早年参加革命,在战争年代多次因试制武器而受伤,但他身残志坚,仍然坚持工作.本文讲述了他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谋生道路——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在描写"我"第一次挑煤的过程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的.本课重点内容是"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抓几个描写时间的词语外,特别抓住本课中的比喻句和写体会的句子,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比喻句的用法,进一步体会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体验,体会生活的艰难和旧社会人民命运的悲惨.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旧社会穷人生活的艰难.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第三学段"阅读"部分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的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教学设计:

  因为课文描述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较远,很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较难感悟其中流露出的劳动的艰辛.针对这点,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我就有意转变以往老师有声有色地讲,学生毫无感受地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设计教学预案时,重点放在抓住课文一个突破点,并运用大量课外知识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教学流程:课前准备,查找资料——检查预习,了解自学情况——初读感知,理请条理——深入体会,读中感悟.

  教后反思:

  一.课前准备,为教学活动作铺垫.

  课文描述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很远,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这样可以帮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中心.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把握,理清条理.

  整体把握主要相对于琐碎的分析而言的.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我力求以精问代替多问,以学生的自主实践代替烦琐的讲解,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接着,再让学生思考:作者在描述"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然后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进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三. 以读代讲,抓文眼,悟中心,个性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我" 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时,我采取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通过默读,自读,品读……多种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 在读中感悟文章的中心.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体会到"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时,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能体现"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的语句,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谈体会.同一个句子,学生的感受也不同.学生在自己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思维,交流了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于与文本和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

  在教学《劳动的开端》中,抓住学生第一课时中质疑的"第一次劳动的感觉怎样 "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学生在自己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交流了自己所感受到的作者第一次劳动的感觉,当问及作者对第一次劳动的感觉时,学生都找到了"艰难"这个词."艰难"是这篇课文的"文眼",课文的整体内容,包括具体涉及到的体现的词句也比较多,而这些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悟到课文的中心.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是在学生找到文眼的基础上,以文眼为切入点,以"文中哪些具体的词句让你感受到那份艰难的 "为引领,进入课文的中心内容,反复揣摩,朗读,感悟中心,也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范文 篇9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由于文章所处年代与我们较远,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也较难感悟其中流露出的劳动的艰辛。针对这点,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在设计教学时,重点放在抓住课文一个突破点,并运用大量课外知识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在教学时,我就有意转变以往老师有声有色地讲,学生毫无感受地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我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再让学生住抓住学生感受最深得的句子去读,从课文中可以感受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本课重点内容是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在学习过程中,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接着,再让学生思考:作者在描述“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然后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进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除了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次挑煤的情景,还特别抓住本课中的比喻句和写体会的句子,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比喻句的用法,进一步体会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体验,体会生活的艰难和旧社会人民命运的悲惨。

  通过学习课文,大多数学生对劳动有了新的认识,感悟到劳动是历尽艰难的,劳动是为了生活所逼迫。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范文 篇10

  之三

  李秀贞

  一、课文特点及作者简介:

  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劳动的开端》就是节选于本书。

  二、教学目标 :

  1 学习11个生字的音,形,义,和15个新词。

  2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

  3 继续学习,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 按提纲复述课文

  三、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分清主次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体会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

  五、教学过程 :

  审题:《劳动的开端》-------劳动的开始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艰难的谋生道路的事。

  细读课文,理请课文思路,给课文分段

  讨论,归纳,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课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1-----8)起因

  第二段(9----28)经过---à 本文重点

  第三段(29---30)结果

  再读课文,概括各段段意

  1 学习第一段,默读课文

  思考:这一段讲了哪三个意思?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写了煤窑工人劳动的艰苦,工人像狗一样爬进爬出。

  我打算去挑煤,和小赵约好准备半夜出发。

  概括段意:“我”要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定去挑煤。

  2 学习第二段,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层。

  1)"我"约小赵半夜动身去挑煤,天没亮就到了挑煤的地方。

  2)天亮以后,"我"挑着煤艰难地赶路,走了不到一公里就渐渐落在后头了。

  3)午后“我”继续挑煤赶路,栽倒在半山腰,煤撒了一地。

  4)太阳落山了,“我”挑着空筐回到家。

  概括段意:“我”第一次去挑煤,走到半道撒了煤,挑着空筐回了家。

  3 学习第3段,读课文

  概括段意:第二天,“我”历尽艰难,终于把煤挑到车站,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通读全文,完成阅读思考第3题

  1 先通读这三段话

  2 选择哪一段概括了课文的重要内容,并说名理由。

  ~第1种~:串连了三段的段意,没有分清主次。所以不合适。

  ~第2种~:虽然简单抓了主要的,但内容不明确,也不合适。

  ~第3种~:既抓住了主要内容,而且概括的简练,所以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后练习

  1 比较下面每组,再分组组词。

  端胁侮欺

  瑞协悔期

  棉误赌栽

  绵娱堵裁

  2 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不声不响:

  匆匆忙忙:

  3 摘录课文中描写挑煤艰苦的词语

  4 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5 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1~先分层(前面已分过)

  ~2~按照分好的四层意思复述课文

  ~3~复述要求:要抓住主要内容,有条理、语句要通顺、用自己的口气讲。

  板书设计 :

  劳动的开端

  揭不开锅

  决定去挑煤 用劳动解除饥饿的威胁

  第一次挑煤 半夜动身

  挑煤赶路,越走越累

  午后栽倒在半山腰,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挑空筐回家。

  第二天又去挑煤 翻过高山,直冒冷汗

  咬紧牙,挑到车站。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范文 篇11

  《劳动的开端》讲述了有名英模吴运铎小时候第一次挑煤的艰难历程。因为课文讲述的内容离我们现在比较遥远,所以,很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较难感悟其中流露出的劳动的艰辛。针对这点,王乐微老师在教学时就有意转变以往老师有声有色地讲,学生毫无感受地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重点放在抓住课文一个突破点,让学生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准、透、长”。现在就王老师的这节课来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一、 抓“准”课文中心点。

  课文的中心点往往能统领全文。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假如能老老抓住课文中心点,就如同抓住了一个人的“命脉”。老师教则简练,正确;学生学则快捷,深刻。记得有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在教《一夜的工作》时,就紧紧抓住周总理的“俭朴”来进行层层推进式的教学。效果很突出。而王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紧紧围绕“艰难”这个中心词。让学生体会艰难,让学生感受艰难,让学生在“艰难”中启迪现在,指导将来。

  在教学时,王老师紧抓一个突破点,让学生进行感受。然后层层推进,得出“艰难”这个要害词。最后又从“艰难”出发,让学生找课文中的句子。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灵魂就是“艰难”。而学生在学习时,也总是沉浸在生活艰难这一主旋律中。收到的效果就是学生学习不满无目的,老师的教学不无的放失。课堂紧凑而有序。

  二、学生感受深刻“透”彻。

  学生的阅读感受是我们语文老师要重点培养的学生素质之一。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充分感受也就成了我们老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这节课中,我采用的方法是抓住一点,进行层层深入式的朗读和体会,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阅读感受力。

  在学生找到课文的重点句:“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往返晃荡,像是打秋千。”后,王老师分成三个步骤让学生进行朗读和感悟。第一步,读的正确,这句话中的停顿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而不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停顿的要求其实也体现了课文对学生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必须要指导学生读好,读正确。第二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这个比喻句所要表达的意思,那就是山路很滑。而学生是要通过朗读读书这中意思。第三步,学生深入体会,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如写出了生活的艰辛,作者意志的坚强,劳动的艰难等。而这些体会当然也要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这三个步骤中,我建议王老师应穿插的补充一些课外知识,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

  通过这一系列的读,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已完全进入文本的情景,朗读和感受时学生眼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对作者的深深同情,这是一种透彻的感受。我想这时的学生一定深深的感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他们也一定会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这也可以说是在这节课中我要求学生对文本的一种解读。

  三、学生感受文本时间“长”。

  对于学生感受“长”这一教学特色的理解,王老师在这节课中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比如:齐读,个别读,自由读,读后体会,体会后读等。我想,学生是我们课堂的主人,假如不给学生时间,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是没有生气和生命力的。而如何让学生成为主人呢?在语文课中,让学生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书读百边,其义自现”。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范文 篇12

  一、检查生字,回顾课文内容

  师:今天上什么课,大家知道吗?

  生:知道,劳动的开端。

  师:上过吗?

  生:上过。

  师:张老师已经给大家上过一节了。那谁来说说上节课做了些什么?学了些什么?

  生1:我们把课文的层次分了出来,概括了每层内容的意思。还学习了一些文字里面的东西。

  生2:学习了分段的方法。

  师:生字学了吗?

  生:学了。

  师:看来同学们能够记住上一节学的东西,这很好。一定不能这节课学了,下节课就忘了。你们已经学了生字,现在能不能来写一写生字呢?

  生:能。

  师:我找一个同学来念一念上一节课学的生字,找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一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学生听写生字,老师巡视。)

  师:我看了一下,真不错,错的很少。现在能坚信自己全部写对的举手。

  (学生举手示意)

  师:没有全部写对的同学觉得有问题没有?

  生:有。

  师:有问题,但不要看得太重。第一节课学了,第二节课就要考,有点问题很自然嘛!现在请大家拿出书来,自己对照检查一下。看看哪些字没有写正确,把不会写的字再写一写。

  (学生对照书本自我检查)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上一节课张老师引导同学明白了文章的意思。我还要考一考,你们知道这篇文章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吗?谁来概括一下。

  师(观察,发现举手的同学不多)有些同学一时没想到,请再想一想,自己先说一说,然后我再请一个同学来说。

  (学生思考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想到了吗?(观察,发现举手的同学比例还是不大)还有些同学没想好。那同桌之间先相互说一说。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巡视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师:(到一桌有困难的学生面前)好,我们请这桌同学来说。来,(指一位同学)你先说,(对另一位)你补充怎么样?

  生1:主要写了吴运铎12岁……

  师:他说的“主要写了”,这话一开始就说得不错呀!他是准备概括的,所以用“主要写了”。好,你接着说。

  生1:主要写了“我”12岁那年,因为我家太穷,所以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师:这是原因,他做了什么事呢?

  生1:他去挑煤。

  师:结果呢?看最后一段是怎么说的?

  生1: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师(面向同桌的生2):你明白了吗?好,请你起来把几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生2:写了为了解除家人饥饿的威胁,我第一次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师:说得真不错,为这一桌鼓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原因是什么?

  生齐: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

  师:刚才的同学有创造,她说为了解除家人,不仅仅是一个人,不是我一个人饥饿的威胁,而是为了解除家里人饥饿的威胁,然后就第一次挑煤,从此……

  生齐: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师:对。同学们自己练习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练习概括文章大意)

  二、新课之学习活动(一)

  师:这节课我们学什么呢?(屏幕出示学习活动一:默读全文,勾画出你认为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会写得生动形象?准备你勾画的句子和思考与同学们交流。)谁来读一读?

  (生读学习要求)

  师:要做什么事情?

  生:勾画句子。

  师:学习方法是什么?

  生:默读。

  师:默读才有利于思考,思考什么问题?

  生:思考哪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师:读过以后要干什么?

  生:和同学交流。

  师:明白学习要求了吗?

  生:明白了。

  师:开始。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活动,约三分钟)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一定要浏览全文,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为了交流,你可以在旁边批上自己的想法。等一会,每个同学不准交流多了,你就说一句你认为最值得交流的句子。你要想一想,你认为什么句子最能够体现写得生动形象。)

  师:准备好发言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有些同学还没停笔,我们再等一等,其他同学再想一想。

  (师等待)

  师:好啦,我要请同学来说一说。说的方法:第一,请你先说第几自然段,其他同学才好看到这一自然段。在听同学发言的,你要想一想你是怎么想的。好,谁来先说一说。

  生:我勾的是21自然段。“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教师在屏幕上展示相应内容)

  生: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作者对第一次挑煤的印象很深。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吗?

  (生读,不够通顺,流畅)

  师:你再读一遍,把它读得更舒服一些,让自己更满意一些。

  (生再读)

  师:这个地方你说印象很深,写得很生动。我们看一看这个地方为什么写得很生动啊?这是有一个什么句子?

  生:比喻句。

  师:用什么比什么?

  生:用滚水烫过比喻红肿肩头的疼。

  师:本来这个疼痛时怎样造成的?

  生:挑担子,扁担压的。

  师:扁担压的疼你们感受过吗?(感受过)你们挑过担子吗?(挑过)

  师:有些同学可能挑过,也有同学没有挑过,有多疼我们也不清楚。开水烫的感觉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

  师:你们看,这里就用一个很熟悉的疼来说一个我们可能很多人没有经历过的疼。好,现在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得时候你们要想着什么?

  生:想着疼。

  师:是啊,想着被开水烫的疼。现在一起读。

  (生齐读)

  师:谁再来说说你还找到了哪个句子。

  生:我找到得是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师:大家看到第二自然段,你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师:这一句话也用了什么方法?

  生:比喻。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工人比作狗。

  师:想一想,把工人比作狗,作者的用意是什么?是想说明什么?

  生:工人挖煤很辛苦。

  师:除了辛苦,还有其它的用意吗?

  生:窑主不把工人当人看,把他们当狗看。

  师:这个比喻不但把人比作狗,而且他的搭配很有意思。有同学还圈了两个词,你来说一说。

  生:“爬”和“拖”。

  师:“爬”的动作是怎样的?

  (学生模仿“爬”的动作)

  师:人本来该怎样走路?

  生:站着走。

  师:这里把人进窑洞的动作形象地刻画出来了。但是你读着舒不舒服?

  生:不舒服

  师:大家能把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齐读)

  师:后面还有一个字。

  生:拖

  师:为什么这里用“拖”?

  生:因为出来要拖着煤。

  师:拖着东西要读出一种什么感觉?

  生:累。

  生:艰难,艰辛。

  师: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工人进出窑洞的情形。(抽生读)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句。以后大家要写比喻句的时候,这句话是可以作为参照的。第一把什么比作什么,第二在比的时候还要注意与它用的动词协调起来。比如这句话就没有说像狗一样“走”进去,狗是“爬”进去的。好,大家一起背一背这个句子。(生背)

  师:谁再来说一说你觉得写得很生动很形象的句子,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我找的是13自然段。“我很想多挑一些,试了试,挑不动,又去掉一点。”我觉得“我”很关心家人。

  师:这句话很有意思,你找到了一句我认为很重要的话。你从哪里感受到“我”很关心家人的?

  生:因为家里很穷。

  师:还有吗?

  (生疑惑)

  师:其他同学想要帮你了,他们觉得你答得不够圆满,是你再想一想,还是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生: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另一生:我从“很想多挑一些”读出来他很爱他的家人。

  师:为什么呢?

  生:多挑一些就可以多挣钱,就可以更好的养家糊口。

  师:这个地方你抓住了“一些”,后面有个词和这个词差不多,是什么?

  生:一点。

  师:“一些”和“一点”有什么区别?什么地方用“一些”?什么地方用的“一点”?在“一些”“一点”之间又发生了什么呢?

  生:“一些”的分量较多,“一点”是指只在“一些”里面去掉“一点”。

  师:“一些”肯定要比“一点”多。刚才我们分析了他很想多挑一些,目的是……

  生:多挣一些钱。

  师:但是后来又干什么?

  生:因为我挑不动,去掉了“一点”。

  师:去掉“一点”。你可以想象他是去掉“一点”呢,还是一点一点地去掉?

  生:是一点一点的去掉。

  师:你来说说,为什么是一点一点的去掉?

  生:因为他很想多挑一些,不想去掉很多,就一点一点的去掉。

  师:一点一点地去掉,作者心里会怎么想?

  生:他会很难受。

  师:去掉一点,试一试,挑不动。他只好再去掉一点,这样就耽搁了功夫,矿上的办事人不耐烦了,他怎么说?

  (生读:“你要不挑就算了,别找麻烦!”)

  师: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读出“我”想多挑,挑不动的失望,读出矿上办事人的不耐烦。

  (两组学生分角色读)

  师:你看,这里的文字真有意思。我们要谢谢刚才提出这个句子的同学。

  师:很多同学在举手,我们再找一位同学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思考。

  生1:“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从这句话我感受到矿上的办事人没有人性。我睡得正熟,他可以提醒我,叫我起来。他把桌子直接抽掉,就感觉没有礼貌,没有人性。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想法,很好。学语文你还要考虑为什么写得这么好?

  生1:他把“我”掉下地比喻成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

  生2:我还有补充。从这句话我还知道了那些富人看不起穷人。他们抽掉桌子连招呼也不打一声,一点也不尊重人。

  生3:我读懂了14自然段。我读懂了矿上办事人一点也不同情一个12岁的小孩子挑煤。

  师:对,缺乏同情,人与人之间关系很冷漠。我相信每位同学可能都会有自己的发现。看来对文章只要认真读,就会发现很多精彩。

  大家以后读书可以怎么读啦?不要只简单了解故事,要好好琢磨哪些东西给我的印象深刻,想一想为什么深刻,它是怎么写好的,是不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范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