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甜生软语 点赞 分享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通用17篇)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感受草原自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美丽景色的段落,并且能背下来。

  教学难点:理解意思较深的句子。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电视机、音响、光碟、两片叶子等。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1.激情导入。同学们,那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想去欣赏吗?(想)请让我带大家去领略草原那美丽的风光。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让学生欣赏。

  2.板书课题。欣赏完了,草原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景色美丽,草原辽阔)作家老舍先生笔下所描绘的内蒙古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带着疑问,这节,我们一起来学习12.《草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草原

  二、整体感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1.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初略地读了课文,我可以向大家提个问题吗?(可以)课题是草原,课文写了草原什么呢?板:景色美丽 热情好客。

  2.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

  在“景色美丽”和“热情好客”两部分内容中,喜欢“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右手,喜欢“热情好客”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左手。(看来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现在,大家最想去感受哪部分内容呢?(景色美丽)为什么呢?我尊重大家的意愿,带大家去感受这部分内容。

  三、自主、合作、探究“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

  1.自读自找(不理解词、句、其它问题) 合作、探究(不懂的问题) 相互评价。(以小组为单位)

  2 .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生共议疑问。

  ①先让其中一个小组汇报情况。小组中的同学找出哪些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还有不能解决问题吗?其它组的哪位同学能帮助解决?谁能评一评回答的问题?

  ②除这组的同学所提出问题外,其它组同学还有问题吗?谁来帮忙解决?谁能评价同学回答的问题?

  未能解决或解决不理想时,教师启发、解疑,学生对“翠色欲流、勾勒、渲染”等词理解不深刻,教学中采用“实物感悟法”(翠色欲流),操作演示法(勾勒、泻染)加深对词意思理解。

  学生提不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如:A.一些难理解句子,弄清其意

  思。B.草原景色有什么特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C.…… ,刚才大家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很好,解决了很多问题,面对景色如此美丽的草原,如果不进行细细品读一番,去受到美的熏陶,实在遗憾!

  6.品读佳句,体悟情感,培养语感

  ①自由读“景色美丽”部分,划出认为最美句子品读。A.自己练读。B.两个同学互读,看谁读得最棒。

  ②各小组推一名读得同学朗读,学生评价,赏析。

  ③出示认为最美句子,师生品读,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景色之美,从中受到美的感染。

  ④引读“感受部分”:面对如此美境,难怪作者陶醉了,在这种境界……,在这境界……(教师引读)。

  ⑤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着优美乐曲,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情景。

  ⑥贴出“景色美丽”这部分的思路,在音乐的渲染下,美美地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部分内容,再次感受草原美丽的风光。

  四、知识拓宽

  1.展示搜集到有关草原的图片、诗歌、歌曲……小组中交流、欣赏。

  2.设计广告语。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可借鉴课文中好词、句,也可用具有磁性语言来介绍,看哪组同学最有创意,小组合作解决,选代表发言、评论。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景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再回过头美美地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陶冶,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学生边听边欣赏。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会写这六个生字。

  2、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图片、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出示有关草原的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笔下,感受草原的独特之美。请同学生们打开书,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先自己想办法解决。

  2、指导学生学习重点生字词。

  3、通过刚才的读,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大意。

  三、品读课文,体会美景。

  1、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请自读画出有关句子,想想自己怎么从中具体感受到美的。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呢?怎么感受的?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若学生谈出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表示我的愉快”中感受到草原的美时,引导学生通过原句和“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对比,体会两个“那么”对草原空气和天气清鲜、明朗程度的描写,并指导读出这种开阔明丽的感觉。

  若学生谈“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一句时,可相机点拨“一碧千里、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指导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阔无垠的美。

  在老舍笔下草原无边无际,而作者为什么说它并不茫茫呢?引导学生在继续感受中体会。

  若学生谈出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中感受到草原美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画国画,体会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所带给人的饱满、润泽、青翠之美,并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3、作者初见草原就一下子被草原的天和草原的天底下一碧千里,广阔无垠的美所吸引,让我们轻轻的读,感受草原的美。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朗读。

  4、想不想去草原看看,亲自领略一下草原独特的风光呢?播放有关草原的录像,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

  5、在这碧绿无垠的大草原上,作者产生了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

  6、如果此时你是作者,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呢?请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并交流。

  四、自主阅读,感受人美。

  1、如果说草原的美已深深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那么草原的人又是怎样的热情好客呢?请同学们自读下文,想下文中每个自然段各写什么内容?再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引导学生练习给每段加小标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内容。

  3、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方面?多读读,想想为什么自己感受深?

  当学生谈到欢迎远客时,可引导学生读初入草原时,“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望见河时的惊喜。

  通过重点语句“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等想象主人欢迎远客的情景,读出迎客的热闹场面,体会蒙古人的热情纯朴。

  当学生谈到亲切见面时,可引导学生拓展想象主客相互握手时,会说些什么?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当学生谈到热情款待时,可引导学生讲讲蒙古族人的风土人情,感受主人欢迎客人的隆重场面,并相机指名朗读。

  对于联欢话别一段的学习,可重点抓住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感受美丽、宽广、充满生机的草原,养育了勤劳、纯朴、热情好客的人民,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并相机指导朗读。

  五、指导写字、积累词句。

  1、仔细观察文中的生字,和同桌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在刚才的复习生字中,你觉得那些字比较难写呢?引导学生搞清难写字的书写要点,范字后指导学生练习写字。

  3、《草原》一文,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把你认为生动形象,印象深刻的词句找出来和同桌交流后,抄写在好词好句本上。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一、导课

  1、播放阿日布杰演唱的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使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广泛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

  2、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感受蒙古同胞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辽阔、美丽、富有)

  2、学生介绍陈巴尔虎旗的情况。

  陈巴尔虎旗牧场,方圆几百里,那儿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湖泊晶莹,像蓝宝石镶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地方……

  三、初读,理清课文线索

  1、默读。思考:课文都写了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语句。(初见草原→接近陈巴尔虎旗→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

  2、分组读议各段内容,概括五段段意(可以小标题形式)。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 联欢话别。

  四、导读第一自然段

  1、草原上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自由读,画出景色美的语句(天空、空气、天底下、小丘、羊群……)

  出示投影:这是(   )的草原。_______________

  (括号中填自己的感想,横线上填写自己发出此感想的书中的句子。)

  学生A:这是(美丽)的草原。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教师:什么是“翠色欲流”?说明什么?

  学生B:这是(碧绿)的草原。四面都是小丘,平地是绿的,上丘也是绿的。

  学生C:这是(广阔)草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学生D:这是(令人欣慰)的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学习E:这是(令人惊叹)的草原。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出示投影

  (1)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比较说明“清鲜、明朗的景色是什么样?练习朗读。

  学生A:草原的天空不仅晴朗,而且明亮。

  学习B:草原的空气不仅新鲜,而且没有杂质,十分洁净。

  学生C:草原的天空和空气都很纯净,没有污染,感觉是一种纯粹的美,令人心旷神怡。

  (2)比较两句有什么不同?

  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空气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3、想象感受

  老舍先生初入草原看见这样的情景“总想高歌一曲”,同学们要是见到这种美景会不会有类似的感受呢?

  4、感情朗读第一段。加上自己的感受,读得轻松愉快!

  5、指导背诵。

  1)(齐)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师)那里的天(生)……(师)在天底下(生)……(师)四面都有小丘……(师)羊群(生)……(师)那些小丘的线条(生)……(师)这种境界(生)……(师)在这种境界里(生)……

  2)想想按什么顺序背?记住那些关键词帮助记忆?

  3)试背。

  五、探讨学习第2-5自然段

  1、默读,小组讨论。

  出示:这是(    )的草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自学、汇报

  学生A:这是(热情)的草原人。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好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学生B:以上的句子也说明这是(美丽)的草原人。

  学生C:这是(能歌善舞)的草原人。

  学生D:这是(多才多艺)的草原人。

  学生F:这是(好客)的草原人。

  学生分别用文中的句子加以说明并朗读。

  3、你们看到这样的草原,这样的草原人,想做点什么?

  出示:看到(    )的草原。  看到(    )的草原人。

  我们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A:看到(翠色欲流)的草原。 看到(襟飘带舞)的草原人。

  我们真想个把这幅美景画下来。

  学习B:………   学生C:………  ………

  4、拓展

  出示:假如我是(     ),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A:假如我是(蒙古人),我会说:“…………”

  学生B:假如我是(一名游人),我会说:“…………”

  学生C:假如我是(一名摄影师),我会说:“…………”

  学生D:假如我是(一朵草原上的小花),我会说:“…………”

  六、解读诗句,提示主题“民族团结”

  1、愉快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尽情的联欢,让主客忘记了时间。太阳已经偏西了,他们谁也不肯走,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里相互倾诉惜别之情。

  3、从文中找出表现蒙汉情深的句子读一读。

  4、同学们想想,假如我们和老舍爷爷一起又来到西藏,受到藏族同胞的热情接待,我们会和老舍爷爷一样发出什么样的感叹?(藏汉情深何忍别,青藏高原话斜阳………)

  5、再读诗句,并朗读“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七、作业

  《草原》一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老舍爷爷用清新的笔触,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蒙汉情深的人情美。老师认为这篇文章有“三”美:除了景色美、人情美外,还有语言美!请同学们将文中的优美句子找出来品读、摘抄,这可是老舍爷爷送给你们的又一美餐哪,愿意做美食家吗?

  附:阅读材料

  我国沙漠约有63.7万平方千米,分布于东经75°—125°、北纬35°~50°之间。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我国新疆的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和帕米尔高原之间,面积约33.76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策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主要自然特征是:流动沙丘占绝对优势,为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沙漠;沙丘高大,形态复杂;风沙危害严重;水资源较其他沙漠地区丰富。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中部,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沙漠。它由4片沙漠组成:西部为索布古尔布格莱沙漠;中部为德左索腾艾里松沙漠,分布在三个泉子干谷以南;东部为霍景涅里辛沙漠;在三个泉子干谷以北,称阔布北一阿克库姆沙漠。其中固定、半固定沙丘占整个沙漠面积的97%,是我国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植物资源相对丰富。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合黎山、龙首山以北,弱水(黑河下游)东岸古鲁乃湖以东,雅布赖山以西,拐子湖以南,面积4.4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三大沙漠(有的文献称第二大),也是一个以流动沙丘为主的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与我国其他沙漠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在高大沙山之间的低地分布有许多内陆小湖泊(海子),总数达144个之多。

  腾格里沙漠位于阿拉善高原东南部,介于贺兰山与雅布赖山之间,面积3.67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四大沙漠。过去人们认为这里是一片茫茫的流沙,好似渺无边际的天空一样,“天”在蒙语里读作“腾格里”,因此它被称为腾格里沙漠。其实,它无论在面积,还是在沙丘高度上,都要比巴丹吉林沙漠逊色。

  此外,毛乌素沙漠(意即“不好的水”)、科尔沁沙地、小腾格里沙地、库姆塔格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库布齐沙漠、呼伦贝尔沙地、乌珠穆沁沙地等也都是我国的沙漠。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还带回了几张照片。你们看!这是哪里呀?(板书:草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让你感受很深的关键词句。

  3.放声朗读       

  师:自由地、放声朗读这一段,读出你对草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一会儿把你感受最深、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想象点拨,指导朗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分享经验,指导朗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借助经验,唤起想象)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以读代讲)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联系前文,体会意境)  

  四.音乐过渡,读中悟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2.自由朗读,读中悟情。             

  3.指名朗读,以读代讲。                   

  五.个性朗读,小结全文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板书设计

  景一碧千里 并不茫茫美丽动人

  草原

  人远迎、款待、话别蒙汉情深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5

  名师简介

  支玉恒,男,1939年出生,河北张家口人,中学高级教-师。多年来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其教学以新、实、活、深、巧见长,课堂教学设计富有创意,风格清新独特。巡回讲学执教,深受好评。其教学录像片获全国奖,并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在全国影响很大。教学著述颇丰,多篇论文获全国或省级优秀、最佳奖。《欣赏与评析》《琢玉》《“课标”教学新录》《专玉恒阅读教学方法集粹》等是近期出版的部分专著。

  【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设计特色】

  景、情、理一体解读,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结合预习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

  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板书:风光美、人情美。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人情人境。

  (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

  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

  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

  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

  1.指导学习第一层意思(迎客)。(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②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2)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发言运用“读说式”,就是在发言中把朗读与发表个人见解结合起来,一边引读课文有关语句章节,一边评述分析。(3)最后归纳本层的中心内容,概括成小标题的形式。

  在这一层中,蒙族人民的热情豪爽和独特风俗,主要表现在他们迎客的方式上。学生可围绕此点进行读说。作者在这里用一连串短语短句,生动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几十里外驰马带路的情景。(板书:几十里外,驰马带路)

  2.总结学习这一层课文的过程:读思——勾画——读说——概括。

  3.依次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其他三层意思,运用在学习第一层时归纳的“读思——勾画——读说——概括”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逐段发表意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p-]步板书:语言不通,心意相通;敬酒唱歌,会心微笑;夕阳西照,谈兴正浓.)

  在“相见”一段中,需要注意的“也不知道是谁的手……”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些句子;在“款待”一段中,要注意“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不管喝的是什么……”这些句子;在“联欢”一段中,要注意最后两句诗。对这些重点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语句,教师可视学生“读说”的情况,设计辅助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最后一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各家理解略有分歧,有些理解是:“我们在这边疆的草原上倾心交谈,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浓厚真不忍心就这样分别啊!”认为是作者一行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草原。我认为这句诗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里的“别”不是离开草原的“告别”“分别”,而是大家住宿休息的“暂别”。因为天色既已向晚,怎么可能驱车远行离开呢?因此可能是留宿一夜。但双方谈兴正浓,即使是今晚的暂时分别,明日还要相聚,双方也不忍离去,可见情谊之深。

  (第二大段是采用默读、思考、表达的方法,教师在这里运用了一种“读说式”,让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引经据典”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训练。学生要把“引证地读”“引证地说”结合得很好,确实需要在组织语言上下一番功夫。下了功夫就得到了锤炼。根据教材不同,写法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应该遵循的规律,也是本课例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在本教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默读、勾画、思维、表达等各方面的基本功训练,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课文。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箭头连接有关内容)    。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完整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不论对全篇课文的认识还是对每一个大段、段中的每层,都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学习,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这在各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评点】

  语文课文是一个充满了诱惑的“意义”世界,寻求“意义”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至高的境界。这就点明了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学会解读“意义”,领悟人生,其功莫大焉。本案所展示的解读引导艺术,据文而入境,因境而生情,由情而悟理,知理而养性,既反映了解读的基本规律,又展现了教师的艺术造诣。戴震云: “凡学生始于离词,中乎辨句,终乎闻道”,在本设计中既可见承传,亦可见出新。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3、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

  “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

  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

  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

  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 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 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2、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3、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4、背诵课文第1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2、背诵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

  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

  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⑴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⑵ 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⑶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

  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

  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

  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⑴ 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

  (草原十分辽阔。)

  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

  (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⑵ “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

  (十分静寂。)

  ⑶ 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⑷ 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⑸ 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

  (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⑴ 指名学生读第2层。

  ⑵ “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⑶ 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⑷ 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

  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⑴ 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⑵ 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⑴ 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qing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⑵ 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⑶ 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

  (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

  (“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

  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⑷ 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3题。

  【板书设计】

  草   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体会“蒙汉情深”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1、2自然段。

  3.感悟草原的“景色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的思想感情。

  一、 情境导入

  1.出示地图,简介内蒙。师:这里是土壤肥沃,牧草茂盛,野花芳香,空气新鲜,湖泊晶莹的内蒙古大草原,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草原上。草原风景美,蒙族牧民更美……

  2.欣赏音画,走近草原。播放多媒体音画《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导入新课,齐读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随着我国现代作家老舍先生,走进内蒙古,走进——(生齐读)草原,作一次草原之旅。

  点评

  从“地图”到“音画”再到“课文”,逐步缩短“草原”和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并为整篇课文的阅读营造出“美”的氛围。《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优美的草原风光画面,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在脑海中想象草原美景提供了“相似经历”的支撑。

  二、 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迂回、玻璃、襟飘带舞、彩虹、马蹄、羞涩

  2.自由交流预习中理解的新词。

  重点交流: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说说每段大意。

  读中正音,读后交流每节的大意,点出五幅画面:草原景色——远道欢迎——相见握手——盛情款待——斜阳话别。

  4.用最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

  我们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欢迎。

  板书:景、人。

  点评

  初读课文环节,首先重基础,一是,关注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读准字音,了解词义;二是,关注课文的朗读情况,做到书不读通,不开讲。其次重整体,一是,把每一个自然段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读懂大意,形成画面;二是,把全文看作一个更大的整体,将五幅画面叠加,读懂全文大意,最后浓缩为两个字——“景”、“人”,为接下来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留下伏笔。

  三、 感悟“景色美”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想象草原的景色。

  师:谁愿意为我们做导游,带着我们走进草原,来欣赏草原的景色?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里?

  3.师生互动对话。

  (1)天: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品味“那么……那么……”。

  (2)地: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平地绿,小丘绿,羊群白。

  品味“羊群——白色的大花”、“草原——无边的绿毯”、“小丘——中国画”、“翠色欲流——流入云际”。

  板书:景色美。

  4.自读自悟,圈点批注:用“——”画出此时作者的感受,并与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体会。

  5.师生互动对话。

  (1)为什么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

  (2)从“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骏马、大牛在回味着什么?除了骏马、大牛在回味,还有谁在回味呢?(作者、读者,包括课堂中的你我他)

  板书:愉快惊叹。

  6.配乐朗读,闭目想象。

  师:让我们在优美的草原牧歌中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7.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背诵提示,点明写法:(天)空气——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这种境界——在这境界里——。

  8.小结过渡: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仿佛置身在美似画卷的草原之中,陶醉在天空的清鲜明朗、大地的一碧千里之中,怎能不愉快惊叹呢?接下来,还有更加迷人的画卷在等着我们欣赏呢。谁来往下读。

  9.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想象草原的景色。

  10.自读自悟,圈点批注:从这一部分中,你读出了草原的景色还有哪些特点?

  11.师生互动对话。

  (1)辽阔: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2)静寂: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师:草原的辽阔与静寂,愈显出草原景色的美不胜收。

  1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点评

  “景色美”这一部分内容的阅读,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上述教学设计,凸显阅读对话教学理念。首先,围绕文本解读核心,精心预设对话话题——“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个话题解读的容量大,涵盖了课文第1、2自然段中的主要内容。话题解读的个性化,可以兼顾到不同学生的解读空间。其次,让学生充分经历阅读对话教学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潜心会文、自主对话,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圈点批注。第二层次是师生交流、互动对话,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品词析句。第三层次是熟读成诵、内化积淀,引导学生沉淀话题,积累语言。再次,在阅读对话教学过程中,时时关照学生自我的体验。引导学生把自己放到文本之中,反复地揣摩,仔细地推敲,认真地品味,不断地咀嚼,走进文本言语的深处,走进作者心灵的深处,去倾听文本的声音,去感受文本的色彩,去体验文本的意境,去触摸作者以及自己的情愫。

  四、 作业

  1.听写生字词。

  2.摘抄第1、2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拟人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背诵课文的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感悟草原的“人情美”,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一、 复习导入

  齐背第1自然段,“回味”草原的美丽景色。

  二、 感悟“人情美”

  1.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草原的美景,这节课我们来感受草原的人情。

  自读自悟课文2~5自然段:用“~~”画出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在书上圈点批注)

  2.师生互动对话。

  先读自己所画的语句,再说自己读出的印象。

  (1)远道欢迎:男女老少、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飞过来、几十里外、欢呼着、飞驰着、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飞过小丘。(欢迎的人多,场面盛大,热情好客)

  (2)相见握手: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心情激动,场面热烈,热情好客)

  (3)盛情款待:奶茶奶豆腐羊肉,举杯敬酒唱歌,礼貌亲热微笑,干部老翁姑娘。(非常尊敬,气氛热烈,热情好客)

  (4)斜阳话别:饭后,套马、摔跤、舞蹈、骑马;夕阳西下,不忍分别。(气氛融洽,情意深厚,热情好客)

  3.师:蒙古族人民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深刻的印象,这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是——“热情好客”!

  指名四人朗读2~5自然段,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特点。

  4.面对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课文中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我们可以透过2~5自然段中的文字,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板书:人情美、兴奋动情。

  点评

  “人情美”这一部分内容的阅读,是本文教学的又一重点。上述教学设计,在阅读对话教学中,注重凸显两个方面的价值引领。一是,凸显核心话题的价值引领。在 “人情美”这部分内容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紧紧扣住一个话题——“自读自悟课文2~5自然段:用‘~~’画出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是一个很好的核心话题,它使课文2~5自然段中纷繁芜杂的阅读对话点得以删繁就简,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自主交流的时空。在这个核心话题的价值引领下,阅读对话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简约,但却又是内涵丰富的。二是,凸显文本核心的价值引领。在学生对2~5自然段中的 “人”作了多元解读后,一方面需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凸显文本核心的价值引领。教学中,要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一核心价值凸显出来,并通过朗读让“热情好客”在学生的脑海中定格。

  三、 感悟“蒙汉情深”

  1.引读:同学们,草原上景色美,让作者愉快惊叹;草原上人更美,让作者兴奋动情。太阳已经偏西了,谁也不肯走。是呀!——(生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请联系全文理解这两句诗。

  3.师生互动对话。

  板书:蒙汉情深、依依惜别。

  (1)“蒙汉情深”是什么意思?“蒙汉情深”体现在哪里?

  (2)“天涯碧草”是什么意思?“天涯碧草”体现在哪里?

  (3)展开想象,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4)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蒙汉情深,民族团结)

  (5)课文以诗结尾,你觉得怎么样?(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4.指导诵读。

  点评

  抓住课文结尾这两句诗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特点,把“诗句”附着在“文本”中作感性解读。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让“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文本主题得以归结升华。最后,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形式上,来领悟作者以诗结尾的“妙笔”。)

  四、 品味“文字美”

  1.选读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比喻句、拟人句,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写景、叙事、抒情;优美诗句……

  2.出示文中几处矛盾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味。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点评

  《草原》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生动,情感真切自然,是一篇文美、景美、情美的典范作品。老舍先生不愧被誉为“语言大师”,文中比喻、拟人信手拈来,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色是老舍先生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在看似矛盾的语言背后,可以让读者读出丰富的内蕴。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对这么多清新自然、贴切传神、内蕴丰富的语言文字,需要引导学生作“反刍”式的品味。在文本解读过程之中,注重文字品味,把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融合在一起。在文本解读结束之后,作“反刍”式的文字品味,丰富积淀学生的语感。

  五、 总结全文

  读着老舍先生的《草原》,我们仿佛也作了一次身临其境的草原之旅。草原的景色美,使人愉快惊叹;草原的人情美,使人兴奋动情;蒙汉情意深厚,使人依依惜别。

  六、 作业

  1.背诵课文的第2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3.联系课文,搜集资料,了解内蒙古民族风情。

  板书设计:

  景色美 (愉快惊叹)

  草原 人情美 (兴奋动情)

  蒙汉情深 (依依惜别)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体会“蒙汉情深”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1、2自然段。

  3.感悟草原的“景色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的思想感情。

  一、 情境导入

  1.出示地图,简介内蒙。师:这里是土壤肥沃,牧草茂盛,野花芳香,空气新鲜,湖泊晶莹的内蒙古大草原,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草原上。草原风景美,蒙族牧民更美……

  2.欣赏音画,走近草原。播放多媒体音画《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导入新课,齐读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随着我国现代作家老舍先生,走进内蒙古,走进——(生齐读)草原,作一次草原之旅。

  点评

  从“地图”到“音画”再到“课文”,逐步缩短“草原”和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并为整篇课文的阅读营造出“美”的氛围。《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优美的草原风光画面,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在脑海中想象草原美景提供了“相似经历”的支撑。

  二、 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迂回、玻璃、襟飘带舞、彩虹、马蹄、羞涩

  2.自由交流预习中理解的新词。

  重点交流: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说说每段大意。

  读中正音,读后交流每节的大意,点出五幅画面:草原景色——远道欢迎——相见握手——盛情款待——斜阳话别。

  4.用最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

  我们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欢迎。

  板书:景、人。

  点评

  初读课文环节,首先重基础,一是,关注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读准字音,了解词义;二是,关注课文的朗读情况,做到书不读通,不开讲。其次重整体,一是,把每一个自然段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读懂大意,形成画面;二是,把全文看作一个更大的整体,将五幅画面叠加,读懂全文大意,最后浓缩为两个字——“景”、“人”,为接下来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留下伏笔。

  三、 感悟“景色美”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想象草原的景色。

  师:谁愿意为我们做导游,带着我们走进草原,来欣赏草原的景色?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里?

  3.师生互动对话。

  (1)天: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品味“那么……那么……”。

  (2)地: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平地绿,小丘绿,羊群白。

  品味“羊群——白色的大花”、“草原——无边的绿毯”、“小丘——中国画”、“翠色欲流——流入云际”。

  板书:景色美。

  4.自读自悟,圈点批注:用“——”画出此时作者的感受,并与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体会。

  5.师生互动对话。

  (1)为什么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

  (2)从“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骏马、大牛在回味着什么?除了骏马、大牛在回味,还有谁在回味呢?(作者、读者,包括课堂中的你我他)

  板书:愉快惊叹。

  6.配乐朗读,闭目想象。

  师:让我们在优美的草原牧歌中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7.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背诵提示,点明写法:(天)空气——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这种境界——在这境界里——。

  8.小结过渡: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仿佛置身在美似画卷的草原之中,陶醉在天空的清鲜明朗、大地的一碧千里之中,怎能不愉快惊叹呢?接下来,还有更加迷人的画卷在等着我们欣赏呢。谁来往下读。

  9.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想象草原的景色。

  10.自读自悟,圈点批注:从这一部分中,你读出了草原的景色还有哪些特点?

  11.师生互动对话。

  (1)辽阔: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2)静寂: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师:草原的辽阔与静寂,愈显出草原景色的美不胜收。

  1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点评

  “景色美”这一部分内容的阅读,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上述教学设计,凸显阅读对话教学理念。首先,围绕文本解读核心,精心预设对话话题——“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个话题解读的容量大,涵盖了课文第1、2自然段中的主要内容。话题解读的个性化,可以兼顾到不同学生的解读空间。其次,让学生充分经历阅读对话教学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潜心会文、自主对话,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圈点批注。第二层次是师生交流、互动对话,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品词析句。第三层次是熟读成诵、内化积淀,引导学生沉淀话题,积累语言。再次,在阅读对话教学过程中,时时关照学生自我的体验。引导学生把自己放到文本之中,反复地揣摩,仔细地推敲,认真地品味,不断地咀嚼,走进文本言语的深处,走进作者心灵的深处,去倾听文本的声音,去感受文本的色彩,去体验文本的意境,去触摸作者以及自己的情愫。

  四、 作业

  1.听写生字词。

  2.摘抄第1、2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拟人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背诵课文的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感悟草原的“人情美”,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一、 复习导入

  齐背第1自然段,“回味”草原的美丽景色。

  二、 感悟“人情美”

  1.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草原的美景,这节课我们来感受草原的人情。

  自读自悟课文2~5自然段:用“~~”画出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在书上圈点批注)

  2.师生互动对话。

  先读自己所画的语句,再说自己读出的印象。

  (1)远道欢迎:男女老少、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飞过来、几十里外、欢呼着、飞驰着、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飞过小丘。(欢迎的人多,场面盛大,热情好客)

  (2)相见握手: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心情激动,场面热烈,热情好客)

  (3)盛情款待:奶茶奶豆腐羊肉,举杯敬酒唱歌,礼貌亲热微笑,干部老翁姑娘。(非常尊敬,气氛热烈,热情好客)

  (4)斜阳话别:饭后,套马、摔跤、舞蹈、骑马;夕阳西下,不忍分别。(气氛融洽,情意深厚,热情好客)

  3.师:蒙古族人民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深刻的印象,这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是——“热情好客”!

  指名四人朗读2~5自然段,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特点。

  4.面对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课文中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我们可以透过2~5自然段中的文字,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板书:人情美、兴奋动情。

  点评

  “人情美”这一部分内容的阅读,是本文教学的又一重点。上述教学设计,在阅读对话教学中,注重凸显两个方面的价值引领。一是,凸显核心话题的价值引领。在 “人情美”这部分内容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紧紧扣住一个话题——“自读自悟课文2~5自然段:用‘~~’画出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是一个很好的核心话题,它使课文2~5自然段中纷繁芜杂的阅读对话点得以删繁就简,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自主交流的时空。在这个核心话题的价值引领下,阅读对话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简约,但却又是内涵丰富的。二是,凸显文本核心的价值引领。在学生对2~5自然段中的 “人”作了多元解读后,一方面需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凸显文本核心的价值引领。教学中,要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一核心价值凸显出来,并通过朗读让“热情好客”在学生的脑海中定格。

  三、 感悟“蒙汉情深”

  1.引读:同学们,草原上景色美,让作者愉快惊叹;草原上人更美,让作者兴奋动情。太阳已经偏西了,谁也不肯走。是呀!——(生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请联系全文理解这两句诗。

  3.师生互动对话。

  板书:蒙汉情深、依依惜别。

  (1)“蒙汉情深”是什么意思?“蒙汉情深”体现在哪里?

  (2)“天涯碧草”是什么意思?“天涯碧草”体现在哪里?

  (3)展开想象,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4)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蒙汉情深,民族团结)

  (5)课文以诗结尾,你觉得怎么样?(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4.指导诵读。

  点评

  抓住课文结尾这两句诗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特点,把“诗句”附着在“文本”中作感性解读。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让“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文本主题得以归结升华。最后,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形式上,来领悟作者以诗结尾的“妙笔”。)

  四、 品味“文字美”

  1.选读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比喻句、拟人句,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写景、叙事、抒情;优美诗句……

  2.出示文中几处矛盾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味。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点评

  《草原》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生动,情感真切自然,是一篇文美、景美、情美的典范作品。老舍先生不愧被誉为“语言大师”,文中比喻、拟人信手拈来,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色是老舍先生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在看似矛盾的语言背后,可以让读者读出丰富的内蕴。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对这么多清新自然、贴切传神、内蕴丰富的语言文字,需要引导学生作“反刍”式的品味。在文本解读过程之中,注重文字品味,把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融合在一起。在文本解读结束之后,作“反刍”式的文字品味,丰富积淀学生的语感。

  五、 总结全文

  读着老舍先生的《草原》,我们仿佛也作了一次身临其境的草原之旅。草原的景色美,使人愉快惊叹;草原的人情美,使人兴奋动情;蒙汉情意深厚,使人依依惜别。

  六、 作业

  1.背诵课文的第2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3.联系课文,搜集资料,了解内蒙古民族风情。

  板书设计:

  景色美 (愉快惊叹)

  草原 人情美 (兴奋动情)

  蒙汉情深 (依依惜别)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请看录像。(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 ,不要读成yu ,“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 过程?(地点转换顺序)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

  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教学重点:

  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单击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色欲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

  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找第三层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单击品句四)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单击第三段品句一)

  (3)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单击品句二)

  2、指名朗读这一段

  (二)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为什么说“也不知怎样的,就进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第三、四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单击第四段的析段)

  3、指导朗读第四段,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四、总结

  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单击第五段的析段。)

  五、课堂练习

  1、句义理解

  2、概括中心

  3、短文练习

  六、作业

  1、课后练习3、5

  2、预习《镜泊湖奇观》

  板书设计:

  景色→美丽→动情

  草原  途中→盛况→又动情 “我”

  |    主人→热情→更动情   |

  蒙   →   情深  ←   汉

  (民族团结互助)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10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2.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机勃勃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五、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

  2.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3.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

  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揭题,通过我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激发学生兴趣,揭示出本课课题《草原》

  2.初读课文感知美:小组长组织组员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读书形式由组长决定。听读过程中要完成三个任务:

  (1)纠正字音,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要互相质疑尝试解疑.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

  3.自读课文感悟美: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什么?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师生交流: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你是如何感受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

  4.品读体验,走进美

  〈1〉走进“景色美”。

  a.草原景色美丽。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写的如此美丽的呢?学生默读,勾画出语句找学生回答。

  b.生汇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高歌”一词引导学生朗读。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然后让学生看画面读句子。

  (3)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锈上了白色的大花.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也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句的妙处。

  〈2〉走进“人情美”

  a.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的人民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用上面的学习方法,把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画出来,和同桌说说体会。

  b.学生汇报: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抓住“飞”字换成“跑”字行吗?引导学生读出急切的语气。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体会蒙汉人民心灵相通。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体会蒙古人民热情款待。

  〈3〉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师小结:

  是啊,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是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是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我们各民族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5〉拓展延伸“书写美”

  (1)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2)畅谈收获

  (3)写作:假如你是一个随行参观的一个人话别之际,你也一定会邀请蒙族老乡到你的家乡去作客,你是如何向他们介绍家乡的美景和风俗习惯?试着说一说,再写下来。

  〈6〉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简单完整,直观形象,梗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的结构,表现的中心一目了然,不仅体现教材的重难点,而且有助于学生揣摩写法。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11

  【课前谈话未录下来,故略】

  【上课时间】

  (师播放歌曲)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新疆的草原这节课,我们跟着作家老舍先生一起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草原

  师:再读一次

  生:草原

  师:你们去过草原吗?谁去过草原?

  生:去过

  师:请问你第一次去草原感觉怎么样?

  生:感觉很高兴

  师:那你能不能高兴地读一下这个句子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师:还有谁去过

  生:我去过内蒙古的草原,那里的景色非常优美但是,我感觉还是没有我想象中那样宽广,不像民谣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只能是“浅草才能没马蹄”

  师:你回答得太棒了,你在课后积累了很多的古诗同学们,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他感受到了草原的宽广,请同学们一起读这个句子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师:的确,老舍先生见到的草原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美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先自由朗读全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比较难读的词语,要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

  师:可以放声朗读

  师:同学们,读完了,哪个字音比较难读,给大家纠正一下你画出了哪个词?

  生:第二自然段的“迂回”

  师:对,他提醒大家注意“迂回”这个词语,还有吗?

  生:渲染

  生:第一自然段的“勾勒”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请几个同学来读读这些词语,其他同学子仔细听,看他读对了没有?好,你来读第一排的三个

  生:新鲜、明朗、渲染

  师:读的真准,第二排谁来读?

  生:勾勒、低吟、回味

  师:不错,还有第三排,谁来读?

  生:翠色欲流、一碧千里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请同学们再一次浏览全文,看看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老舍先生游览完内蒙古大草原后的感受把它画下来请你说

  生:我画的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蒙”,再读一遍

  生: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太阳已经偏西,老舍先生还想在这里多留片刻,这是为什么呢?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生:第一自然段写了草原的美,所以老舍先生想多留一会儿,草原上的草和景色,还有一些大牛、羊都特别美

  师:是呀,是因为草原上的景色特别美老舍先生才忍不住多留片刻除此之外呢?还有什么?

  生:老舍不想离开这里,是因为这里人的热情招待让他感动

  师:让他在这里……

  生:多留一会

  师:草原不但景色美,而且人民也是特别的热情好客这节课我们就先去领略草原的风景,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哪个句子写得最美,把它画下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师:谁愿意把你 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找的句子是“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从这句话我体会出在这境界里,既然连动物都在欣赏美景,可见草原非常美,而且动物也是自由自在的

  师:你是在用心在体会呢!还有哪位同学愿意交流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这“一碧千里”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让我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大、还有美

  师:一碧千里,这是多么的辽阔啊!这个“碧”是什么意思?

  生:“碧”的意思就是“绿”

  师:是呀,大片大片的绿色让我们近处看到的是绿色,远处也还是绿色,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这么大、这么绿的草原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茫茫”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茫茫”给人一种很空旷的感觉,而草原并不空旷

  师:所以作者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是呀,有了小丘、牛羊、骏马的点缀,我们一碧千里的草原并不茫茫直接的和大家交流

  生:是第一自然段: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里表现了老舍先生内心的愉快

  师:老舍先生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生:愉快的

  师:他感受到了这样的天,清鲜的空气同学们,作者为什么用“清鲜”而不用别的词语呢?你试着给它换个词语可以换成什么?

  生:新鲜

  师:空气可以用新鲜来形容,还可以呢?

  生:还可以换成“清新”

  师:那作者为什么会用“清鲜”?

  生:“清鲜”里含有清爽和新鲜两个词语的意思,所以作者用的是“清鲜”

  师:说对了,作者感受到了这里清鲜的空气,请同学们一起读这个句子

  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这时候,如果你也在草原上,你想说点什么?

  师:老舍先生想要高歌一曲,你呢?

  生:我想要躺在草地上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

  师:你都不忍心去破坏这样的美景了,对吗?同学们,除了这句,还有哪里写得美?

  生: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使人感到十分舒服,一见便生爱慕之心

  师:说得多好呀!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草原是一碧千里

  师:同学们,还有哪里写得美?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我觉得这能表现老舍看见的小丘线条很优美,他在欣赏这种美

  师:这里确实写得美,里面有一个词“渲染”,“渲染”是什么意思呢?

  生:“渲染”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师:同学们,看这幅图,这是用渲染的手法画的一幅画,它用色彩涂抹画面,达到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如果说,中国画是渲染出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那么老舍笔下就是那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孩子们,这个句子里,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生: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哪个词?

  生:翠色欲流让我感觉到心旷神怡

  师:翠色欲流看到这个词,你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出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

  师:好,还有吗?

  生:这翠绿的颜色都要流入云际

  师:是啊,翠绿的颜色都要流入云际了近处是绿的,远处还是绿的,请同学们一起读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用心来感受这样的句子,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如果风吹起来的时候,草原上的草地随着风轻轻地动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草原上的绿色流入云际,流入每个人的心里还有哪个句子写得美?请你读一读

  生: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让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个句子里,我想象到作者老舍在看到这一望无际、一碧千里的草原的时候,已经被陶醉了

  师:你能想象到当时的画面,想象到了作者的心里,你是一个用心读书的孩子还有哪个句子写得美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作者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他把白羊比作了大白花

  师:把羊群比作了白色的大花,还有呢?

  生:把草地比作了翠色欲流的绿毯

  师:什么样的绿毯

  生:无边的绿毯

  师: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把草原比作了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了白色的大花,孩子们,你们再想一想,羊群在草地上还能比作什么?请你把这个比喻句写下来

  师:谁能来读一读你写的句子?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草地增添了几分生机

  师:孩子,这不是比喻句,虽然你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是比喻句要有本体和喻体,你再想一想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翠绿的河水中混着白色的浪花

  师:写得多好啊!想象力十分丰富孩子们,再读读作者的这个句子,看看哪一个字用得最巧妙

  生:文中用的最巧妙的是“绣”

  师:她找的很准,为什么“绣”用得巧妙?

  生:因为内蒙古草原的景色就像画一样

  师:如诗如画,羊群不仅仅是在这里吃草,而是在作者的笔下,就仿佛绣上了一朵朵白色的大花这样的美,美得让人兴奋,美得让人陶醉,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样的景色中,连骏马和大牛都仿佛陶醉了,好像回味着——

  生:

  师:同学们,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文字,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草原上美丽的风光吧

  (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草原风光,让我们把这优美的文字都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吧可以看着不同的提示背一背这段话

  (师生共背第一自然段)

  师:这优美的文字印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同学们,作者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是从草原的天空写到了天底下的一碧千里,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写到的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我们在写作文的顺序,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作者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这样才能让文章更有条理老舍先生为了表达他对草原的热爱,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同学们,你们爱你们的家乡吗?

  生:爱

  师:那就请大家也选取家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处,把你对家乡的爱写下来,让老师们感受到你们爱你们的家乡

  师:把你们写好的句子念给大家听

  生:贺兰山非常美,有此起彼伏的山峦,有高高的山上的绿树

  生:我的家乡是美丽的银川,白云是那么的白,是那么优美

  师:时间来不及了,很遗憾,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完成练习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而且也感受到了每位同学也很爱你们的家乡正是因为草原上的风景美,草原上热情好客的民族还正在等着你们呢!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读读课文的后半部分正是因为这样,老舍才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12

  .《草原》教学实录+练习+说课设计 

  .支玉恒教学实录——《草原》 

  .草原

  1草原(a、b案)

  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

  (没有。)

  在影视中见过吗?

  (见过。)

  谁来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草原?

  2、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3、导入新课:

  看来大家对对草原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老舍走进草原,去浏览一番,领略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受美

  1、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和邻近的小伙伴组成一个小旅游团,去草原浏览,切记不要走马观花,因为你们还有浏览任务呢。

  2、出示自学要求:

  ⑴ 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为什么?

  ⑵ 设计一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如:

  画画、唱歌、朗读、从课外积累的知识等。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美

  1、草原的美景:

  ⑴ 学生:浏览后,我们觉得草原的景色实在太美了。

  师:美在哪里呢?

  生:美在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     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你们想唱什么歌呢?《天堂》、《我爱草原》、《我的草原》、《草原之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有谁能唱几句吗?一句、两句都可以。

  教师播放vcd《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观赏,要求学生用手打节拍,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⑵ 学生:我们小组也特别留恋草原美景,尤其是那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和洁白的羊群。

  教师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

  ⑶ 学生:草原的美景让我们看也看不够。如果说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

  师:你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生背)

  ⑷ 播放《草原》的课文录相让学生观赏。

  ⑸ 朗读第一自然段:

  请大家选择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后,教师指名几个同学读一读,然后全班齐读。

  ⑹ 你们除了爱草原的美景,还爱什么?

  学生:我们觉得草原不仅景美,人更美。我还爱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师:从哪里看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

  生答(略)

  (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⑺ 练习表演:

  学生先读课文的有关段落,选择一个场景自由练习表演,再指名上台表演,表演后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性的评价。

  ⑻ 从他们的表演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民族团结、蒙汉情深)

  ⑼ 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临别之际,作者发出了这样由衷的感叹。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创造美

  1、在我们即将离开草原时,你最想说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

  3、作业超市:

  ⑴ 画:

  草原的美景。

  ⑵ 拍:

  草原的风光。

  ⑶ 说:

  向他人介绍草原。

  ⑷ 写:

  自己家乡的美景和风俗习惯。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和人民热情好客,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学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体会重点句子意思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机、录音机、片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二、学习远迎客人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板书:看画面)请看画面。(出示课件迎客画面)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板书: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学生汇报(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指导两个比喻句。幻灯出示: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2、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小结: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齐读。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三部分内容

  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总结学法:看画面 读课文 画句子 谈体会)

  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画面吧(播放课件)(在汇报介绍过程中随机出示有关课文片段,以幻灯画笔指导,在学习热情款待部分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师:说说你的学习收获吧(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踤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

  播放《草原迎宾曲》---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师: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归纳板书:自然美 人情美 草原)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人情美,从中可看出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

  幻灯出示指导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总结: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然而,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这里老师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我们来看看,也许从这些图片中你也可以想像出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的?(出示)看了这些图片你心里想说些什么?

  2、让学生现场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请到我们草原来,草原之花永盛开

  大草原,乳飘香,人情美,客常在

  草原大,草原美,草原的牛羊肥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板书设计:

  自然美

  草原           (蒙汉情深)

  人情美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14

  《草原》一课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记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方法: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用网络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授课人:赵娅巍

  授课地点: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大屏幕上播放草原的美丽景色,渲染气氛。使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原。

  文章是按照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利用课件,自学文章的第一部分。此部分的课件中为学生提供了与文中重点语句所描述的情景相符的图片,录像等资料辅助学生的理解,把抽象的文字转换成直观的图像,降低理解上的难度,让学生充分感受草原的美。

  本段内容首先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新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尽管一望无际,但是草原没有污染,向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因为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所以在作者看来,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个长句子中,小丘舒缓柔美,没有棱角,作者把绿色的草原上的小丘比喻成一幅中国画,有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效。作者觉得草原上的小丘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一片翠绿,又浓又润,像要流下来似的,流到云彩的边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一句是讲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情。“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作者的想象,他把动物人格化了,在他看来,动物的静立不动,似乎是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明写“骏马和大牛”,实写作者被深深陶醉其中了。这个想象非常奇特,但又非常贴切自然。这一段描写情景交融,文字隽永,令人回味无穷,使教学的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

  学生学习后,教师采用提问和朗读的形式检测学习成果。

  教学中要围绕课文重点内容展开讨论和交流,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课文运用了不少比喻句,这些比喻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仿佛我们亲眼见到一般。

  文章第二部分的内容相对第一部分而言要好理解一些,可以放手让学生充分自学,抓重点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人美”,最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就水到渠成了。第二部分按地点转换推进,“路上热情迎接,蒙古包外主客欢乐的场面,蒙古包内主人的热情款待和主客相互敬酒的场面,主客联欢和话别”,通过朗读、抓重点词句并结合学生所收集的课外信息全面理解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及蒙汉情深。还可让学生补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自学结束后完成“自学检测 ”。

  课文中有很多对内蒙古风俗和习俗的描写,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加深学生对内蒙古的了解,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量,课件中补充了一些扩展知识。

  在学习完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到“草原论坛”中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论题,比如“内蒙古的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等,课文对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感悟,使学生在读中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它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总之,努力开发网络资源和优势,营造氛围,入情入境,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本科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教学难点:

  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

  教师准备

  课件、课文朗诵磁带。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草原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草原的美丽让我们流连忘返;这节课,我们将近一步了解生活在草原上得人们。

  二、自主读书

  1、今天的草原,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独特得民族风情吸引这越来越多的游客。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该怎样向游客们作介绍呢?

  2、请同学们认真读第2-5自然段,可以列列提纲,或摘记一些词语。

  三、小组交流

  小组内一人扮演导游,其他人扮演游客,到陈巴尔虎旗去游览。导游要主动热情的向游客作介绍,回答游客感兴趣的问题。

  四、集体交流

  1、那位同学愿当小导游,带领大家到陈巴尔虎旗去游览?老师希望你在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还可以结合你在课外收集到的资料。当游客的同学,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一定要请教导游啊。

  2、在导游的带领下去感受草原独特到的民族风情和草原人民热情和好客。

  五、体会情感

  1、在这位小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结识了新朋友,蒙古族老乡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畅谈:热情好客、淳朴、亲切大方等。)

  2、蒙汉两族人民尽管语言不同,但心心相通,大家用握手、微笑表达着亲热;用音乐、舞蹈传递着真情。请同学们找出最能体现蒙汉两族人民情深意重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3、知道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2——5自然段。

  4、教师小结:老舍先生和我们一样,留恋草原上的景,草原上的情,草原上得人,所以他动情的写下了“是呀!盟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结合你对全文的理解,试说一下这两句话得意思。(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情意深厚,怎么能够舍得马上分别呢?虽然已夕阳西下,仍在草地上依依道别。)

  5、全班有感情的其读课文。指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随文练笔

  盟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如果你是位游客,也一定会邀请蒙古族老乡去你的家乡去做客。该怎样介绍你家乡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呢?想一想,然后写下来。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16

  之六

  禹城铁校 张小泉

  第一课时

  目的: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请看录像。(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 ,不要读成yu ,“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 过程?(地点转换顺序)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

  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第二课时

  目的: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重点: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单击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色欲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 :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目的: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难点: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找第三层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单击品句四)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单击第三段品句一)

  (3)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单击品句二)

  2、指名朗读这一段

  (二)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为什么说“也不知怎样的,就进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第三、四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单击第四段的析段)

  3、指导朗读第四段,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四、总结: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单击第五段的析段。)

  五、课堂练习

  1、句义理解

  2、概括中心

  3、短文练习

  六、作业 :

  1、课后练习3、5

  2、预习《镜泊湖奇观》

  七、板书设计 :

  景色→美丽→动情

  草原 途中→盛况→又动情 “我”

  | 主人→热情→更动情 |

  蒙 → 情深 ← 汉

  (民族团结互助)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17

  之二

  佚名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

  三、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特别认真,尤其是同学们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组织教学。

  四、激励评价,赏读涵咏。

  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同学们小组的活动,每个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多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我们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谈谈你们的体会和理解认识。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1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说说老舍眼中草原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用书上的词语或者自己概括词语加以总结,请同学把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你体会的很好,能否用书上的重点的词语加以总结,把它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参与板书课文中的重点的词语。学生板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错别字。〕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课件),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的思想感情。(听了同学们谈的对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来吧!放课件)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板书:景色美〕

  4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出示课件)

  (二)研读老舍先生在访问中被热情招待的部分。

  过渡:同学们通过边读边谈体会的方法,我们感受到草原的美,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在访问的过程中又什么的感受呢?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部分,放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理解课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迎接远客:学生先读重点的语句谈体会,然后看录像,学生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板书概括的词语)

  教师小结:在路上作者初步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随后他们来到了蒙古包外。

  (2)学生齐读蒙古包外迎接的部分。

  (3)热情接待:先让学生随作者一起走进蒙古包,看看发生什么样的事,(学生看录像),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谈谈为什么这样读课文。学生概括板书词语)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如果自己是一位访问团的成员,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又受到内蒙古人民的热情款待,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结合自己家乡的情况,能不能对主人发出访问我们家乡的邀请?(教师板书:人热情)

  2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今天的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六、课内外结合: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见所闻,课下收集今天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草原资料或者图片,准备在班上交流展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