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林海》教学设计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林海》教学设计

元气怼人 点赞 分享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林海》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林海》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林海》教学设计 篇1

  四、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2、体会“美的并不空洞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

  六、电教媒体选用情况表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资料来源

  方式

  激情导入  

  观察欣赏

  CAI

  播放大兴安岭的全貌图

  自制

  边放边讲

  感受岭林花各部分特点

  观察欣赏体会

  CAI

  体现岭的温柔,林的多及绿,花的艳。

  自制

  演示

  感受美的并不空洞

  观察激情

  CAI

  播放大兴安岭树木葱茏的景象

  自制

  演示

  深化扩展

  观察想象

  CAI

  大兴安岭的远景图

  自制

  边放边讲

  七、教学过程 :

  一、 激情导入  ,转化目标。

  同学们,我们刚刚跟着老舍先生走出那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今天我们又将和他一起步入那浩瀚的林海。

  说说你们初读课文都了解了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板书:初入森林

  林海观察林场

  参观林场

  过渡语:这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接下来我们将学习课文,看看

  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将大兴安岭茫茫林海跃然纸上。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你还想了解什么?学生质疑,转化目标。

  (由于课前不止学生注重查阅有关资料,以新知引出旧知,用旧知促进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学习课文。

  出示思考题:

  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是再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和舒服?为什么会又这样的感受?

  过渡语:作者随着对大兴安岭了解的深入,这种亲切、舒服之感越来越深厚。为什么会又这中感觉呢?我们来学习课文体会。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体会为什么感到亲切和舒服?(手模脚踩)作者原来是只闻其名,课现在呢方见其实,踏上这快土地,这个悦耳的名字使人感到亲切舒服。这种感觉使怎样深化的呢?继续看课文第二部分向我们介绍了美丽的风光。你们见过大兴安岭吗?

  出示课件,请同学欣赏。教师相机介绍(大兴安岭南起燕山山脉,北抵与人交界的黑龙江边,纵横千余公里,的确使林海。这里又挺拔的落叶松,俏丽的白桦,连树与树之间也步缺乏色彩。看,让学生再头脑种留下全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

  好看吗?景美,文更美。下面请同学们进行讨论看大兴安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认真读书可在书上勾画。并完成下列提纲。放轻音乐

  出示提纲,按下列提纲,说说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1)大兴安岭的岭

  (2)岭上的林

  (3)林中的花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岭----多而温柔

  林----多而绿

  花----多而美

  (让生动口、动脑、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自己探究的习惯。)

  作者笔下的岭林花各具特色,你喜欢哪一部分呢?哪一句呢?那么你就认真去读,过会跟大家交流,读给大家听。另外,你在读时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合作研讨,完成目标。

  学生选择学习,小组分别讨论“岭、林、花”,体会其美。全班交流。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指导重点句子的理解。

  (一)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1、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中险句。

  (温柔多相差不多观察的方位此句中的引号是引用,引用了韩愈的一首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遇难关马不前。运用简笔画区别“云横秦岭”和大兴安岭的区别。)

  (课件出示全景图----连绵不断的群山,线条是那么柔美,让学生体会的观察顺序----站在最高处,同时也能体会岭的温柔。)

  评:运用简笔画,即生动又省时,有利于教学。

  2、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前的,明的,暗的,绿的难以形容。(看的方位不同种类不同树的远近层次不同。学生说绿的颜色。)

  (课件出示茫茫林海,帮助学生理解绿的层次性)

  评:让学生说绿的颜色,有利于口语交际,注意了知识的牵引。

  3、落叶松的海洋。……(相机理解两个反问句。体会其语气的强弱和感情的强烈。用多媒体出示白桦树在阳光中。在微风中的样子,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如:泛闪。特别是为吹过白桦林时的树叶闪动的样子,让学生亲眼看后,再闭上眼睛结合实际生活去感受,教学难点 就易突破了。)

  4、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学生在理解这一句,对这一拟人的手法不好理解。这是教师相机出示大兴安岭的侧面图:在一条清澈的小河边,盛开着鲜花,白桦树树干泛着银光……伴随着音乐和动人的画面,学生展开想象,面前的确站着一位亭亭玉立的小姑娘。学生再伴随着画面进行朗读,仿佛置身于茫茫林海中,感受着这一独特之美)

  5、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和舒服。

  (让学生说一说它都出产些什么?并用课件演示树木繁茂,林间不乏动物的奔跑,各种珍贵的药在林间闪现。进一步体会大兴安岭美的并不空洞)

  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喜爱之情)作者看到这漫山遍野的白桦,不仅想到了木材,还想到了祖国的建设。我恶魔内就来赞美这青松白桦,一起读一读。

  (二)指导朗读。

  自由读品读引读体会喜爱之情。(通过重点句子的出示,理解、品读有利于学生对这些句子的体会,便于学生的记忆。)

  三、激励评价,深化扩展。

  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观赏了大兴安岭饿美丽景色,你喜欢吗?你能不能用以两句话来表达你的喜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林海》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4.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 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准备:大兴安岭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音乐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一、欣赏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到过大兴安岭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兴安岭,去感受大兴安岭的美。

  1、投影仪播放图片

  2、谈谈你看过的感受吧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老舍的《林海》,去感受老舍笔下的大兴安岭的独特美。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借助书后生字表读准

  2、指名读课文,检查断句及字音情况

  3、再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4、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在小组内交流

  5、全班交流

  分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作者初到大兴安岭所产生的亲切、舒服的感受。

  第二段(第2、3、4、5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依次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第三段(第6 自然段)作者在大兴安岭上的联想。

  三、再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林海的

  四、指导写字

  “蝴”字属左右结构,三个部分所占比例大体相当,书写时要注意。

  书写“峻、桦”要仔细观察它们在虚宫格中的具体位置。

  “厦”是厂字框,要注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了大兴安岭的图片,感受到大兴安岭的美,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文字中去,通过我们的朗读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老舍先生亲眼目睹了大兴安岭,并且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你能了解他此时的感受怎么样吗,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段,来谈谈你的感受。(亲切与舒服)

  练读第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一)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

  (二)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老舍先生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段,画出相关的句子,请你讲一讲。

  (三)汇报交流并在读中体会大兴安岭的美和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重点语句:

  1、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①联系“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理解秦岭的险峻峭拔与大兴安岭的“温柔”

  ②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岭的喜爱(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要读得轻快一些)

  ③体会拟人化的用词方式的好处

  ④总结“岭”的特点:多,温柔

  2、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①林的特点:绿得难以形容

  ②朗读指导:读出赞美之情

  3、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①句子比较:“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

  ②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方式语气更强烈

  ③体会比喻的形象生动“银裙”指什么,为什么比作 “浪花”

  ④林的特点:美丽多姿

  4、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

  5、完整朗读2到5自然段

  6、总结:作者从大兴安岭的岭多、温柔,林的颜色多美丽多姿,花多等几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为我们展开了一副精美的图画。这部分描写能调换一下顺序吗?

  (不能,岭、林、花的描写是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来写的)

  四、学习最后一段

  美丽的大兴安岭不仅美丽多姿,更为祖国建设提供了许多良材,请大家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五、总结全文写作特点:结构上是总分总结构,写作顺序上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修辞方法上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

  板书设计: 林海

  总:亲切舒服

  岭 多 温柔

  分: 林绿得难以形容 美丽多姿

  花 多 叫不出名

  总:越看越可爱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林海》教学设计 篇3

  周云飞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林海就是指美丽的大兴安岭。那么,大兴安岭为什么被称为林海呢?谁来根据板书说说看:

  板书: 岭多

  13、林海 林多

  花多

  2、这节课,继续学习这三个部分!

  二、学习“岭”

  1、先请听老师读课文,同学们细细体会:岭是怎样的?

  2、岭的哪一个特点你印象最深?再读课文,感受一下!

  3、那么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岭的温柔,划出有关的句子。

  4、一位置讨论:从这些句子中,你是怎么体会到岭的温柔这个特点的?

  讨论——读句——谈感受——再读——欣赏美

  5、小结:从同学们的体会,我们体会到了岭的温柔。在句式上,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岭的温柔。板:句子表达方式

  6、幻灯出示:

  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不厌那么多条岭。

  (1)自由读,比较不同。

  (2)读读,感受语气有什么不同!

  (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4)再次读读,体会美。

  7、找找作者在表达上,还有哪些地方突出了岭美?

  8、自然段朗读指导!

  三、学习“林”部分

  1、读读这个部分。

  2、用同样的方法尝试学习这个部分:

  划句子——读句子——谈感受——朗读——欣赏美

  3、句式体会:

  幻灯出示: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

  (1)自由读,比较不同。

  (2)读读,感受语气有什么不同!

  (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4)再次读读,体会美。

  4、小结:大兴安岭绿树万顷,犹如碧波滚滚,的确是林海,真美啊!

  下面让我们用朗读再来领略一番。

  四、学习“花”的部分

  1、学生自学

  2、交流。

  引导点拨:

  幻灯出示:

  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3、从这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从其他的句子能体会到作者对兴安岭的赞美吗?

  5、以读加深感悟。

  五、学习总印象

  1、从刚才的学习,你体会到大兴安岭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2、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印象是怎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是怎样体会的?

  3、配乐读1-5自然段!

  六、全文小结

  附板书: 岭多而温柔

  13、林海 林多而绿

  (亲切、舒服)花多而美

  句子表达方式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林海》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教学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构想:

  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弄清课文围绕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联系具体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最后指导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教学准备:

  投影仪、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条理,学习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咱们就让作家老舍先生作向导,把他的文章当作导游词,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齐读课题。

  3、“林海”指什么地方?“林海”说明了什么?(大兴安岭,森林茂密,树木很多。)

  二、通过预习,你了解了哪些内容?你还想知道什么?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预习情况。

  3、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

  4、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不少,相信学习了课文,这些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作者看到林海以后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读后回答,评价。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几次直接写到这种感受?

  3、然后讨论、交流。

  课文三次讲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刚进原始森林的时候,作者走进原始森林,看到的和想到的不一样,脚踩厚厚的松针,手摸古木,感到亲切、舒服。第二次是在看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之后产生的联想时,作者看到那么多的岭,那么温柔;那么多的数,呈现那么多种的绿色;那么多的野花开在多处,特别是由此联想到兴安岭不仅美丽,而且为祖国建设不断作贡献,因此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有所感的时候。作者参观林场,看到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看到兴安岭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更加感到亲切、舒服。这种感觉触景而生,且越来越强烈。)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一段应该怎样读?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大兴安岭的岭美在哪儿?(抓住岭多、温柔的特点进行理解)

  分小组讨论学习

  (1)温柔:岭的山势平缓,线条柔和。指读有关语句.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哪些语句说明了岭多?(“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3)引导学生提问:“看不完”,“看不厌”分别指什么?(“看不完”是因为沿途都是岭,连绵不断,仿佛没有尽头;“看不厌”是因为这么多的岭并不单调,它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4)指名说说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5)比较秦岭与这里的不同,可画画

  (6)指名练习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3、自学3——5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3——5自然段。

  (2)可以把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画下来。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自学成果。

  (5)指名说说林的特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a、“林”有什么特点?(多、绿)

  b、读有关词句体会。

  c、作者看到“林”后,想到了什么?(海洋、浪花、银裙)

  d、出示句子.看,海边上不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和“白色的浪花”分别指什么?)(“海”就是上一名中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小结:作者叙述大兴安岭的“林”,把群岭比作海边的浪花,我们读了对大兴安岭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由衷佩服作者想象的丰富,请带着感情朗读。

  (6)指名说说花的特点,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多,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

  a、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描写非常准确、形象,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b、有感情地朗读

  (7)找出比喻句,加以想象。

  4、默读第6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指导朗读。

  (1)思考:为什么说“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2)学生谈体会(因为大兴安岭林木资源十分丰富,这种“美”是国家建设所需的良材的主要来源,是建设无数“广厦”的基地,所以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休”两者密不可分)

  (3)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因此会再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5、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练读。

  思考: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安岭的“兴”,由“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识。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与安定有兴安岭的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五、质疑问难: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六、配乐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七、谁能说说你对大兴安岭有哪些了解?同学们谈得很好,相信大家经过努力,将来都能像大兴安岭的落叶松一样,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向家人介绍大兴安岭的美景。

  板书设计:

  2、林海

  岭:多、温柔

  亲切、舒服 林:绿、多

  花:多、绚丽

  伐木、栽树

  兴国安邦 进行科学研究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加深理解,领会表达方法;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怎样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的。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课文,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二、深入理解内容,领会表达:

  1、自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然后交流、讨论。

  “岭”:温柔 通过和秦岭的比较;“林”:总述“林海”,颜色、数种多,白桦、落叶松,打比方;“花”:多、到处都是。最后总述:打比方,准确、生动。

  2、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 “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了“岭”“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兴安岭景色的特点,读出“亲切、舒服”感觉的逐步加深。

  4、谁愿意做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林海的美丽景色?

  5、指名当小导游。

  三、配乐朗读: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伴随着音乐朗读课文。

  四、指导背诵自己喜爱的课文段落。

  1、同位间互相检查。

  2、自愿背诵。

  3、听录音来背诵。

  五、课外阅读:(出示一篇借景抒情的短文)

  1、提出要求:请大家认真读短文,想想短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2、交流。

  (1)指名读短文。思考刚才的问题。读后回答。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的?

  (3)把你认为写的优美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4)积累。你认为那个自然段写得最美?能背诵下来吗?

  (5)比比谁的记忆力。指名背诵。

  六、总结:今天我们不光进一步学习了《林海》,领会了表达方法,还阅读短文,从中懂得了要想表达真情实感,就必须说真话,吐真情。“文贵情真”,我相信同学们今后的作文也一定能做到这一点。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小练笔:写一写冬天的校园,要求做到“说真话,吐真情”。

  板书设计:

  2、林海

  岭:温柔(对比)

  林:颜色、种类(具体、打比方) 亲切、舒服

  花:多、到处都是 (打比方 形象 具体)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林海》教学设计 篇5

  佚名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事物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掌握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蕴涵在文章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鹏博士教学软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板书课题:林海

  问: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时想到了什么?

  [我们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密,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今天我们就来这课学习。

  二、轻声读课文,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讲来大兴安岭前的想法。

  2、讲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3、讲大兴安岭的林多。

  4、讲落叶松多。

  5、讲林间的野花美。

  6、作者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

  7、讲参观林场的见闻和感受。

  四、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出示课件

  按下列提纲,说说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1、大兴安岭的岭

  2、岭上的林

  3、林中的花

  (二)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与舒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五、指导学生分段

  1、自读课文,思考:按参观顺序全文可分几段?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讲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感受。

  第二段:(2---6)讲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第三段:(7)讲参观林场的见闻和感受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朗读全文,想一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林海的?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的第一段,思考:

  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么产生的?(板书:亲切、舒服)

  2、讲读第二段

  (1)多媒体显示。指名读第二段。

  (2)问: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写出“岭”的温柔?

  理解“温柔”、“盛气凌人”,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读第三自然段,出示多媒体课件,看看大兴安岭的林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显示第三自然段。知名度,理解品句

  眼睛看到的到处是绿的;茫茫的一片林海,说明林很多;不同的绿色说明树木的品种多。

  (4)小结:这一自然段讲大兴安岭是林海。

  (5)多媒体显示第四自然段。理解品句。

  这里把落叶松比成什么?浪花指的是什么?

  (6)齐读第五自然段,理解品句。第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大兴安岭看作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现了作者的、之情。

  (7)多媒体显示第六自然段。理解品句

  为什么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尾一体,美得并不空洞”?清用“因为------所以”回答这个问题。

  理解“空洞、千山一碧”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亲切、舒服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备背诵课文的第三至六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巩固

  1、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从那几方面写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2、读句子,想想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再说说这样写号在哪里。

  (1)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时写俏丽的百花,树干时银白色的。

  (2)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轻松座山,白桦围裙,还穿着绣花鞋。

  二、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自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多媒体显示第三段]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加深厚了?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的?人与山的关系更加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她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理解“兴国安邦”

  三、总结全文: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运用了那些方法?[拟人、对比、比喻]

  3、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写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四、巩固练习:

  1、写出带点的反义词

  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综合-------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温柔------

  它的美誉建设结尾一体,美得并不空洞。空洞----------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折断化石把大兴安岭和比较着写,大兴安岭的特点是,而秦岭的特点是。

  3、练习背诵课文的3--------6自然段

  五、作业 :

  生字组两个词;练习用“缺乏、恰好”造句。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林海》教学设计 篇6

  创设教学情景 培养审美情趣

  ——《林海》教学设计

  富阳市贤德辅导小学 吴春霞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苏霍母林斯基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他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十二册教材《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全文先总起后分述,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我”初入大兴安岭的总印象。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印象前后完全相反。本段着重写产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大兴安岭是那样“亲切与舒服”,并非“高不可攀”。第二段(第2——7自然段)先从“岭”、“林”、“花”这三方面分述“所见”(写景),再从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国家强盛这两方面分述“所思”(联想)。从而具体表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和巨大贡献。因此,根据文章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充分利用审美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

  二、设计思路

  依据六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精神。我把《林海》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2—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讨论课后作业 第2题。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是:

  1、认知目标:学习课文2—5自然段。

  2、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3、技能目标: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

  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理解和确定的:

  1、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本课的难点是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一、回忆美

  第1课时我让学生初读了课文,掌握了生字,新词。还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有关大兴安岭的资料进行了交流,应该说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林海有了初步印象。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再一次展示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然后让学生谈谈“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孩子们欢畅的交流中不知不觉的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

  三、寻找美

  苏霍母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美的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以激起学生的竞争心理。然后再请学生互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

  三、欣赏美

  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谓“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因此,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应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对课文的美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1、认真品读。2、品读时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物?

  C、应该怎样创造性的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四、讨论美

  本单元的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作为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一教学环节上先辅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的出示这个小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中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重点研究课后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的意境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阅读教学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书,在读书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给予认可和鼓励,并利用这种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学——“体会两种看是很有道理的特点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入,阅读能力的提高。

  五、创造美

  在学生学习完了描写大兴安岭美景的这一片段后(课文3—5段),教师再一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书”、“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书”指选用课文最精美的片段,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板书设计 :

  林海

  岭——多温柔

  景物特点林——像海

  花——多美

  我的板书设计 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我觉得它是我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课堂教学的缩影。

  六、教学过程 

  1、回忆美

  课件出示“林海”画面,导入  :请学生谈谈,第一课时出读课文后,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寻找美

  (1)请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请几位学生互读自己以为最美的小片段。

  (3)教师朗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摆出与学生比试比试的姿态。

  3、欣赏美

  (1)教师抓住学生不服气的心理提出要求:认真品读小片段品读时要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创造性地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2)学生仔细品读。

  4、讨论美

  教师辅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地出示这个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重点研究课后第2题中的3个句子)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与意境的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5、创造美

  再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书”、“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书”指选用课文最精美片段,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1)学生进行创作,教师指导。

  (2)鼓励学生展示,并引导大家欣赏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

  (3)进行激励评价,小结。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林海》教学设计 篇7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潘东辉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生:《林海》。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 林 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评:师生回忆,归纳第一课时学习所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适时、明确。〕

  (二)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评:突出了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岭的特点,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评:教师十分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练读,指导,鼓励)2.下面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评: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提倡一边读,一边想,就是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生: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评:如果老师这样问“刚才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林的特点?那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不就更能体现尊重学生,把学生的质疑纳入到教学思路中了吗。〕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 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么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闪烁”一词?

  〔评:再次用学生的质疑提问〕

  生:海面在阳光下会闪动、会发光。白桦树在阳光下,如遇风吹,树叶摇动,也会反光,所以用了“闪烁”。

  师:所以这里不仅写出了林的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评:教师像讨论会的主持者,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学生练习读第三、四自然段。请学生个人读。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那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观看录像。

  〔评:电教手段用得适时。在学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的基础上放录像,比先放录像,用录像代替学生的理解、想象效果要好。〕

  4.花有什么特点?

  生: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繁绚丽

  师:默读,自学第五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生: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

  师: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

  生齐答:亲切舒服。

  师: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师: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爱 赞 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自然段的第一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朗读。

  (三)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木材

  师:请男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兴安岭的可爱——”板书:美不空洞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有多少省份用过”

  生:“大至……,小至……”

  生:“它的千山一碧……”

  生:“于是,……”

  师: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贡献大。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四)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是什么?

  师:请女生齐读第七自然段,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生:“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生:“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

  生:“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师:林为人,林养人;人爱林,人育林。林与人的关系,即山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建设和科技的发展,森林会对人有更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了更深的内涵。因此,文章结尾,作者写到——

  投影:“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兴国安邦

  师: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生:“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生: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生: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练习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练读句子。

  (五)总结

  师:《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板书〕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林海岭:多温柔林:绿像海花:繁绚丽景色美木材:美不空洞林场:兴国安邦贡献大亲切舒服(爱赞)〔简评〕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师尊重学生,不仅有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意识,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也很充分。自始至终,体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指导阅读写“岭”的部分,侧重导思路、导方法;指导学写“林”的部分,则从质疑开始,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逐一纳入教学过程 之中,既放手,又未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写“花”的部分,除了抓住个别句子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外,着重要求学生思考花有什么特点,并读出思想感情来。总之,三部分的教学紧紧围绕“抓住特点、读出感情”,由扶到放,使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学到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

  ——崔峦

  地址:北京市沙滩后街55号

  邮编:100009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于本栏目任何问题,请e-mail至: 

  电话:-6215

  传真:64003690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林海》教学设计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附:板书设计  ◆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林海》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  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2、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板书设计 :

  19 林海

  |岭|

  |林| 景色美|

  大兴安岭 |花| |

  名字悦耳| | 亲切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作用大|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林海》教学设计 篇10

  一、谈教材

  《林海》是第十一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绍安岭的原始森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具体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展开联想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亲切、舒服”感情为线,贯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把对大兴安岭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大安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本课的教学目标 是: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美的教育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至六自然段。而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难点 。

  二、谈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 ,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水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三、谈学法

  通过上一组和本组第一篇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课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即“初步了解→深入思考→评议提高→诵读升华”。

  四、谈程序

  本课可采用“五步自主教学模式”,即“导入  揭题→自学探索→交流点拨→检测巩固→深化训练”。

  (一)、导入  揭题

  1、教师提问:以前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我国还有另一处森林宝库──大兴安岭。

  3、揭题:板书“林海”,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

  4、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还应该知道了什么?

  (二)、组织第一次自学探索

  出示自学要求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可跟默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互相选读课文。

  3、思考: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再按照“思考练习”中的提纲,给文章分段,列出提纲。

  4、请学生主动到黑板上写出他的分段意见。

  (三)、交流点拨

  1、指名读生字及组词,学生评议。

  2、开火车读课文,然后评议。

  3、指名板书学生谈谈你是是怎样分段的,为什么这样分。

  4、学生评议分段情况。

  5、小结

  (四)、组织第二次的自学探索

  出示自学要求

  1、作者三次“亲切、舒服”之感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2、“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3、“岭”、“林”、“花”各在什么特点?作者怎样写出岭、林、花的特点的?

  4、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如何理解大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五)、交流点拨

  这部分主要有三环节:交流点拨、朗读体会、质疑问难。

  1、交流是检验学生自学成果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如出现分歧与偏向时,教师及时点拨。

  根据学生的交流,主要要了解岭的特点是多(形多、量多)、温柔,林的特点是多、绿,花的特点是多、美。

  2、朗读体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形式可多样:轻读、个读、赛读等。要注意重点语句、重点段落的朗读,使学生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情得到升华。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学生在交流、体会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疑难本身也是能力的反映。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或课堂,或课外;或学生互解,或师生共解。

  (六)、检测巩固

  这是对教学目标 达成情况的检验,教师设计的检测巩固题要以“目标”为中心,题型要新颖,形式多样。可以“选读你觉得最美的段落”,“用画出岭(林、花)的特点”等。

  (七)、深化训练

  为让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教师可设计深化训练题。根据教学目标 ,本课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想的方法,所以可以设计诸如“校园冬景”、“这里的景色真美”、“风景这边独好”之类的训练,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板书设计 :

  19林海

  ┌──亲切舒服

  ┌────亲切舒服─┘ (联想到“兴安”)

  │ ┌───┼───┐

  亲切舒服─┘ │ │ │

  (脚踩松针 岭 林 花 手摸古木)

  (多、温柔) (多、绿)(多、美)

  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林海》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  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2、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板书设计 :

  19 林海

  |岭|

  |林| 景色美|

  大兴安岭 |花| |

  名字悦耳| | 亲切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作用大|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林海》教学设计 篇12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中学语文在线”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潘东辉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生:《林海》。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 林 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评:师生回忆,归纳第一课时学习所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适时、明确。〕

  (二)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评:突出了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岭的特点,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评:教师十分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练读,指导,鼓励)2.下面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评: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提倡一边读,一边想,就是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生: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评:如果老师这样问“刚才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林的特点?那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不就更能体现尊重学生,把学生的质疑纳入到教学思路中了吗。〕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 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么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闪烁”一词?

  〔评:再次用学生的质疑提问〕

  生:海面在阳光下会闪动、会发光。白桦树在阳光下,如遇风吹,树叶摇动,也会反光,所以用了“闪烁”。

  师:所以这里不仅写出了林的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评:教师像讨论会的主持者,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学生练习读第三、四自然段。请学生个人读。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那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观看录像。

  〔评:电教手段用得适时。在学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的基础上放录像,比先放录像,用录像代替学生的理解、想象效果要好。〕

  4.花有什么特点?

  生: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繁绚丽

  师:默读,自学第五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生: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

  师: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

  生齐答:亲切舒服。

  师: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师: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爱 赞 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自然段的第一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朗读。

  (三)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木材

  师:请男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兴安岭的可爱——”板书:美不空洞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有多少省份用过”

  生:“大至……,小至……”

  生:“它的千山一碧……”

  生:“于是,……”

  师: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贡献大。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四)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是什么?

  师:请女生齐读第七自然段,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生:“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生:“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

  生:“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师:林为人,林养人;人爱林,人育林。林与人的关系,即山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建设和科技的发展,森林会对人有更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了更深的内涵。因此,文章结尾,作者写到——

  投影:“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兴国安邦

  师: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生:“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生: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生: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练习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练读句子。

  (五)总结

  师:《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板书〕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林海岭:多温柔林:绿像海花:繁绚丽景色美木材:美不空洞林场:兴国安邦贡献大亲切舒服(爱赞)〔简评〕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师尊重学生,不仅有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意识,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也很充分。自始至终,体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指导阅读写“岭”的部分,侧重导思路、导方法;指导学写“林”的部分,则从质疑开始,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逐一纳入教学过程 之中,既放手,又未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写“花”的部分,除了抓住个别句子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外,着重要求学生思考花有什么特点,并读出思想感情来。总之,三部分的教学紧紧围绕“抓住特点、读出感情”,由扶到放,使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学到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林海》教学设计 篇13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生:《林海》。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 林 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评:师生回忆,归纳第一课时学习所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适时、明确。〕 

  (二)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评:突出了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岭的特点,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评:教师十分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练读,指导,鼓励)2.下面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评: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提倡一边读,一边想,就是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生: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评:如果老师这样问“刚才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林的特点?那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不就更能体现尊重学生,把学生的质疑纳入到教学思路中了吗。〕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 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么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闪烁”一词? 

  〔评:再次用学生的质疑提问〕 

  生:海面在阳光下会闪动、会发光。白桦树在阳光下,如遇风吹,树叶摇动,也会反光,所以用了“闪烁”。 

  师:所以这里不仅写出了林的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评:教师像讨论会的主持者,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学生练习读第三、四自然段。请学生个人读。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那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观看录像。 

  〔评:电教手段用得适时。在学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的基础上放录像,比先放录像,用录像代替学生的理解、想象效果要好。〕 

  4.花有什么特点? 

  生: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繁绚丽 

  师:默读,自学第五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生: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 

  师: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 

  生齐答:亲切舒服。 

  师: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师: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爱 赞 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自然段的第一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朗读。 

  (三)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木材 

  师:请男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兴安岭的可爱——”板书:美不空洞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有多少省份用过” 

  生:“大至……,小至……” 

  生:“它的千山一碧……” 

  生:“于是,……” 

  师: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贡献大。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四)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是什么? 

  师:请女生齐读第七自然段,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生:“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生:“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 

  生:“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师:林为人,林养人;人爱林,人育林。林与人的关系,即山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建设和科技的发展,森林会对人有更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了更深的内涵。因此,文章结尾,作者写到—— 

  投影:“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兴国安邦 

  师: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生:“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生: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生: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练习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练读句子。 

  (五)总结 

  师:《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板书〕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林海岭:多温柔林:绿像海花:繁绚丽景色美木材:美不空洞林场:兴国安邦贡献大亲切舒服(爱赞)

  〔简评〕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师尊重学生,不仅有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意识,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也很充分。自始至终,体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指导阅读写“岭”的部分,侧重导思路、导方法;指导学写“林”的部分,则从质疑开始,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逐一纳入教学过程 之中,既放手,又未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写“花”的部分,除了抓住个别句子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外,着重要求学生思考花有什么特点,并读出思想感情来。总之,三部分的教学紧紧围绕“抓住特点、读出感情”,由扶到放,使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学到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林海》教学设计 篇14

  作者:糜丽英

  教学目标 :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作者喜爱和赞美大兴安岭的思想感情。

  2、表情朗读课文3——6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以——“亲切与舒服”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请大家回忆一下,作者前二次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与舒服的?请读出有关句子(出示句子)

  2、大兴安岭的美丽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闪烁)?(板书岭林花)

  那么岭林花到底怎么美?为什么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闪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懂、读好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段

  (一)学习“岭”

  1、个别读第2 节,思考:(卡片出示)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哪些特点上?

  2、交流。(多、温柔)

  3、(卡片出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怎样感受到的?请默读这部分,圈画出重点词句。

  交流:

  a、秦岭:“云横秦岭”

  请看(出示秦岭图)谁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小结:大兴安岭同它——大不相同,那实在是——太温柔了。

  b、“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抓住横、顺……体会姿态多,谁能读出姿态的多?个别读,男女生轮读。

  比较句子,拿去点儿,意思一样吗?抓住点儿体会温柔,谁能把岭读得又多又温柔?个别读,女生读,齐读。

  c、“多少条岭……”

  抓住看不完,联系该句重点词体会多,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抓住看不厌体会美。

  d、“每条岭……”

  体会温柔,长满珍贵的树木,决不是光秃秃的岩石。每条岭的线条都是那么柔和,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一样——

  4、体会情感,熟读这段。

  呀,如果能亲眼看看这岭该多好啊!请看,(出示岭)如果说秦

  岭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出示秦岭比较)那么大兴安岭的岭是又——多又——柔,美得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大家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齐读

  5、小结学法:

  请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部分的?谁能结合思考题来说一说。(指卡片)

  先读课文,思考: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哪些特点上?再读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是怎样感受到的?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岭的美表达出来。

  (二)学习“林”

  1、岭如此美丽,岭上的林那就更美了。下面,就让我们以同样的方法学习林。

  2、自由读3、4二节,思考问题1(如海)海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广阔、不同的蓝色、海面有波浪、海边有浪花)

  3、过渡:林又广又绿,美如海,你是怎样读懂的,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2。呆会儿请你把感受到的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4、谁先交流,大家仔细听,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不够,你认为该怎样读?评读。随机朗读。

  a“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非常广阔,一片绿色,真像林的海洋。个别读。

  b“群岭起伏……”——长满树木的山岭有高有低,像海上的波浪,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真美啊!

  c“多少种绿颜色呀……”——一片绿色,有深有,有明有暗,像阳光照射下的海面一般美。

  d“落叶松的海洋”——广阔无垠,一碧千里,犹如海洋般辽阔无边。

  e“海边上……”——岭上的青松像大海,青松边沿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像海边的浪花。真美。

  泛:动态美,充满生命和活力。

  你能把这句话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吗?用问号有什么好处?谁能把这海边的白桦读得更美。个别读,举手的同学读。

  5、看图引读。

  出示图,引:这就是林的海洋,目之所及——的确——多少种绿颜色呀——兴安岭上——是的——看——

  林这么美丽,看在眼里,真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呢。

  (三)同法自学“花”。

  1、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花这一部分,不过要求可更高了,这回要请同学独个儿自学,然后直接把感受到的读出来。

  2、个别交流特点,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请读出来。对于她所读地句子,假如你也有所感受的话,请跟他一起读。随机板书(多、艳)

  3、边讲述,边闪现岭、林、花的短镜头:作者看到岭那么多那么温柔,又看到岭上的林那么广那么真像林的海洋,还看到林中的花那么多那么艳,一切都是那么美丽,于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出示“兴安岭……鞋”你喜欢这个句子吗?为什么?范读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来描述一下。

  出示灯片,作者怎么会把兴安岭当作一位姑娘的?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个别读,范读,齐读。

  (四)学习第6 节。

  回到句子“它的美丽……不空洞。”

  1、过渡:大兴安岭的确美极了。(闪美丽)更重要的是“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闪,这什么说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呢?请自由读第6节,并联系上文,联系生活实际把你的理解讲给大家听。

  2、小结:大兴安岭不但美丽,而且和各行各业的建设连在一起,和千家万户连的生活连在一起,为祖国的建设和人民的富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兴安岭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出示句1)和第一次相比,有何不同?再读句2。那么第三次亲切与舒服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三、总结课文。

  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如果还有地方没读懂的,请提出来。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看那位同学最聪明,能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以下练习?任选一题说说。

  1、大兴安岭的岭真——啊!——

  2、岭上的林真——啊——

  3、林中的花真——啊——

  板书

  岭——多、柔

  19林海 林——如海亲切与舒服

  花——多、艳

  糜丽英老师执教《林海》一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林海》教学设计 篇15

  板书,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好的板书是一种微型教案。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板书的作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林海》这课的通过字体大小的变化来板书的例子。

  《林海》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十一册的一篇阅读课文,以作者对大兴安岭产生的特有情感——“亲切与舒服”为线索,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大兴安岭外在的景色美和内在的价值美,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一、挖掘情感,巧设板书

  课文三次讲到“亲切与舒服”。第一次是在刚走进原始森林的时候,第二次是在看到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之后产生联想之时,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有所感的时候。第一次,作者走进原始森林,看到的和想到的不一样,脚踩厚厚的松针,手摸古木,感到亲切与舒服。第二次看到那么多的岭,那么温柔;那么多的树,呈现出那么多的绿色;那么多的野花开在多处,特别是联想到兴安岭不仅美丽,而且为祖国建设不断作贡献,因此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林场,看到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的生活,看到兴安岭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更加感到亲切、舒服。这种感觉触景而生,且越来越强烈。

  教学时,我用不同大小的字体板书“亲切与舒服”,引导学生分析领悟,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字体大小的巧妙,再从作者逐渐递增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心情,二者互相映照,加深加浓学生的印象。

  二.接读板书,体验情感。

  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理解中,板书的内容得以充实,课文的主要内容已表现在板书上。上课时,我通过师生接读板书,让学生再次反馈体会板书蕴含的愈来愈浓的情感,也收到了好的效果。

  师:看板书,同学们有疑问吗?

  19《林海》 ﹙大兴安岭﹚

  亲切舒服

  ﹙悦耳的名字﹚ 岭

  亲切舒服 林

  ﹙美丽而不空洞﹚ 花

  亲切舒服

  ﹙国家建设﹚

  生:为什么老师板书的三个“亲切舒服”要一个比一个大?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越来越强烈的“亲切舒服”的感受。

  生:说明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随着对兴安岭了解的深入而逐渐加深。

  通过对“亲切、舒服”四个字板书字体的由小到大,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究到作者撰文时跳动着的情感脉搏,把握住了作者行文时的情感基调与线索,从而又一次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再进行了师生接读,体现出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

  师:初入兴安岭,证实了悦耳的名字使人觉得——

  生:﹙接读﹚亲切、舒服。

  师:看到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使人感到——

  生:﹙接读﹚亲切、舒服。

  师:知道兴安岭有着兴国安邦的意义使人体会到——

  生:﹙接读﹚亲切、舒服。

  执教这篇美文的这则板书,不仅凝练,而且具有形式美。不仅表现作者对大兴安岭的认识一层一层深入,思考一层一层深刻,而且由于字体的巧妙,激起了学生愈来愈浓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愈来愈强的美妙情感。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林海》教学设计 篇1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附:板书设计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林海》教学设计 篇17

  佚名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岭、林、花”,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2、会用不同方式改换句式,完成作业 本4、6小题。

  3、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科学,长大后去建设祖国。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同学们都见过海,能用海说话组成词吗?

  板书:《林海》

  2、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林像海一样非常广阔)

  3、出示投影:看图,你在这里看到了什么?心理有什么感觉?

  4、范读课文。

  5、交流、反馈

  二、出示预习综合题

  1、给下列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

  椽(chuang, chuan )柱珊(shan shai )瑚

  2、根据意思写词语。

  指高得没法攀登。形容难以达到。( )

  非常骄傲蛮横,看不起别人。 ( )

  漂亮、相貌美好。 ( )

  指国家兴盛安定。 ( )

  3、按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是按( )( )和( )三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美景。

  4、选做题:文中哪一部分景色最吸引你,你就仔细地读一读,争取把它读好、读美。

  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2―――5节)

  四、交流反馈

  五、学习“岭”

  1、出示句子: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下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朗读、体会

  六、画图:“云横秦岭”与“温柔”对比。

  1、齐读体会

  2、出示句子,区别:(1)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见不完,也看不厌。

  (2)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前一句,把“多少条岭啊”,放在看头突出了“岭”的特点“多”和作者对此的感叹,用上关联词语,这两层意思的并列关系明确化。

  后一句:这句话虽然意思没改变,但语意不如愿句,情味也淡了许多。

  3、小结: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我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句式,阅读时,我们要注意作者是采用什么句式,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

  4、有感情地朗读、引读。

  5.述:老舍爷爷坐在疾驰的火车上远远地看见重重叠叠的岭,是那么的温柔,用“云横秦岭”作对比,更加突出了岭的温柔。

  板书:岭:多——温柔。

  作者采用了对比手法。

  6、小结:作者看到了这么多岭,每条岭是那样的温柔,所以对大兴安岭产生了一种亲切之感。

  用亲切的口气朗读这一节——岭。

  七、归纳学习方法: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段的?

  板书:学习方法:

  1、概括“岭”的特点。

  2、找出说明“岭”特点的词句。

  3、感情朗读。

  4、想想作者是用什么手法细致描绘“岭”的。

  齐读学习方法。

  述:学习“岭”的方法,学习课文“林”(3—4节)

  八、学习课文“林”。

  1、问:“林”的特点是什么?

  板书:林:绿而浩大。

  2.特点你是从哪句中体会出来?请用“……”划出重点词句。

  a.理解:目之所及。及:达到。

  b.板书:目之所及。都是绿。

  c.齐读这些句、引读。

  3、课文采用了什么手法?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板书:比喻、拟人、反问。

  4、区别句子,反复朗读。

  齐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

  读

  思考:a.这两句句式有什么不同?(前一句反问句,后一句是陈述句)

  b.她们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述:反问句,加强反吉语气,强调肯定,增强了表达的亲切感与感染力述句一般的句式。

  c. 齐读,抽读(第4节)

  问:还可以改为什么句式?(双重否定)

  出示句子: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白桦的银裙,不会不像海边上的浪花。

  5.巩固练习:作业 本第4题,校对。

  九.自学“花”第5节,小组讨论。

  1.交流、汇报

  板书:特点手法

  花美多而绚丽叫不出名儿拟人、比喻

  (美丽)穿着绣花鞋

  2.区别句子:

  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小结:这两句前一句好,比喻句更能说明小红豆的样子美。

  十.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你心理有什么感觉?

  十一、配音齐读“岭、林、花”。

  十二、作业 :

  写一段:把自己的感觉写下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林海》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