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酒醒梦一场 点赞 分享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通用1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

  课文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人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十月十二日。

  教案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对文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细读品味,采用圈点批注阅读法,感受“我”的困境和藤野先生对“我”的态度,体会鲁迅先生的情感。(重点)

  3.通过揭示文本矛盾、联系文化背景等阅读方法,讨论、评价、领会鲁迅先生深邃的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与本文有关的内容

  1.导人新课。

  2.介绍作者留学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关的写作背景。

  引用《呐喊》中相关内容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标记出自己把握不准确的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思考讨论: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三、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

  2.请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下列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的人。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填空题。要想填写好,首先要准确把握好课文内容,然后选好填写的角度,概括好填写的内容。学生发言时,教师既要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又要把握学生回答的正确性,不可放任自流。

  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填写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从肖像角度来考虑: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依据第6段。

  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考虑:生活俭仆。

  依据第9、10段。

  从治学的角度考虑: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依据第16、17、23等段。

  从对待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热情诚恳,循循善诱。依据第11—15、21、22等段。

  3.思考: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4.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请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首先是一种感激和怀念之情,这种感情体现在以下行动上: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之所以有这种感情,是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然后是一种愧疚之情,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5.学习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教学

  二、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段落或内容

  三、学生回答:文章除了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还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在课堂上看电影。等等。

  四、讨论交流:这些内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吗?

  这道题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在分析时,可以分解成多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找准相关的课文内容,准确筛选信息。内容分析如下:

  文章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

  五、鲁迅先生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

  注意分析上述内容时,教师切不可满堂灌,而应该引导学生依据相关内容进行思考,逐一分析,最终把握问题的实质。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体会文章的感情

  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读出其中的感情:第1段透出的是一种辛辣的嘲讽,第5段应该是一种轻松亲切的语调,表现出一种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则是充满着作者的愤激之情,最后第36、38段充满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怀念藤野先生,赞扬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性格和正直、热忱、高尚的品质,回顾了自己在日本求学时期探索救国道路和思想转变的过程: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毅然地放弃了跟随生平最敬爱的老师一一藤野先生学习医学,摈弃了科学救国的改良主义道路,改为从事文艺运动以唤醒人民群众起来革命;从而激励自己要永远不忘革命的初衷,决心同封建及帝国主义势力斗争到底。

  文章一开头就写目击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激起自己想“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接着写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是此文的主体,着重写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教育的深厚情谊,以及放弃学医的思想变化原因。这部分在写藤野先生之前,叙述了从东京去仙台的途中所见以及在仙台医专所受的优待。最后“从离开仙台之后”到结尾,写出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以及藤野先生给鲁迅的激励和鞭策。鲁迅回国以后,之所以没有和藤野先生通信和寄照片,这是“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里透露了作者对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的失望和不满,从而也觉得无法报答藤野先生对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和期望,含蓄的笔调更加强了文章思想的深度。接着写对藤野先生的敬仰和怀念:我“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在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后,鲁迅先生更进一步揭示藤野先生的思想境界:“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是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正因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乃是对中国人民的关心,所以鲁迅怀着深深的敬意赞颂“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

  如写作者满怀爱国激情寻求救国的道路,而“清国学生”则过着饱食终日、白天逛公园、晚上跳舞的无意义生活,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如“清国留学生”是中国人,对祖国的前途漠不关心,而藤野先生是日本人,却热望把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二者也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以学生会干事为代表的日本“爱国青年”妄自尊大,仗势欺人,而藤野先生却毫无民族偏见,对弱国留学生热心教诲,关怀备至,形成了强烈对照。再有作者离乡背井,刻苦学习,寻求救国道路,日本仙台医专学生会干事造谣生事,损害国家荣誉,也形成强烈对照,这些等等对比手法的运用,都有力地衬托了藤野先生的伟大性格和作者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丰富和深化了主题思想。

  白描手法

  在描写人物方面,作者运用了白描手法。如写藤野先生时,无论写他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的自我介绍、耐心细致改正鲁迅的听课笔记和解剖图、看到鲁迅成功地进行了解剖实习的高兴状况以及鲁迅要离开仙台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都只是简练的几笔,没有粉饰,没有渲染,但写得栩栩如生,显示出人物鲜明的性格。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2

  ● 作业导航

  1、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人生选择;

  2、仔细体味重点语句的含义;

  3、掌握一定量的字音、词义。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绯红(fěi)    不逊(xùn)

  b、瞥见(piē)  畸形(qí)

  c、诘责(jié)   诲(huǐ)

  d、驿站(yì)   托辞(cí)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3、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⑴ 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本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 启示?

  9、概括文段大意。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节选)

  季羡林

  我认识老舍先生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有一年暑假,我的同学李长之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中国人民苦斗了一百多年,终于迎来了解放的春天。我在当时所谓故都又会见了老舍先生,上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圣陶老先生、吕叔湘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10、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地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巍如山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鼎尝一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12、从全文看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13、作者对老舍先生的思想感情怎样?

  14、比较本文和《藤野先生》的异同。

  ★ 试一试

  15、看下面一段演讲词,邹韬奋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1936年10月19日,邹先生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只发表了一句话演讲:“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部分

  1、d

  2、c

  3、⑴ 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

  ⑵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至极。

  4、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时间先后

  5、: !

  6、某些日本人 例略

  7、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8、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启示略。

  9、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二、提高部分

  10、略

  11、① 三十年代初,我陪老舍先生吃饭;

  ② 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请大家吃地道的北京饭。

  12、是一个和蔼可亲、谈吐自然,说话京味十足,广交各界朋友的大学教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文学家、语言大师。

  13、赞扬老舍先生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的道德文章。

  14、学生只要能积极思维,说到几点即可。

  15、赞扬鲁迅先生在恶劣环境下战斗不屈的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3

  第一单元

  单元主题: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

  单元要求

  1、  积累字词,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的技能。

  2、  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

  3、  综合运用读书的各种方法,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加深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4、  培养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

  1、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叙事性作品。要通过朗读、速读、默读等,迅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了解事件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  了解课文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了解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叙事能与抒情有机结合,写人能抓住主要特征。

  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抓住重要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细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

  能力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德育目标: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内容和主题;理清思路和线索。

  2、  通过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

  3、  了解写作背景,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默读法  对比阅读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同学们,这几个学期下来,我们学了鲁迅的不少文章,还记得有哪些文章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社戏》《阿长与(山海经)》)那么其中的选自哪本集子呢?《朝花夕拾》(解释:回忆童年往事)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同样出自这部散文集。

  大家都知道这是散文集本,自然《藤野先生》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那么作者到底回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藤野先生》。

  板书:《藤野先生》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鲁迅简介

  鲁迅先生东渡日本留学后,弃矿从医,幸遇藤野先生;不久又弃医从文,惜别藤野先生。在与藤野先生阔别20年后,于1926年8月底鲁迅先生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当时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1898年10月在陆师学堂的矿路学堂学习。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派往日本留学。

  v1902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v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v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

  v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19098月,从日本回国。

  三、检查预习

  绯红  标致   落第   不逊   诘责   托辞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深恶痛绝     物以稀为贵

  四、整体感知

  配乐朗读,学生思考问题

  1、  思考问题: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

  外表: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态度。

  写作手法:白描

  与我的交往:

  涂改讲义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   正直热诚 没有民族偏见 治学严谨

  关心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    求实精神

  最让作者感动的是没有民族偏见。

  总结: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处处受辱挨打,即使是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也受到日本“爱国青年”的歧视和侮辱。作者饱尝了弱国子民的辛酸,深切体会到国弱被欺的道理。而藤野先生却诚恳地对待这样一位弱国子民,真诚地帮助这样一位来自弱国的学生。

  2、文章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发生在哪里?分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里?

  在东京              (1-3段)  

  去仙台,           (中间的段落) 

  在北京             (后三个段落)

  3、文章的内容是赞扬藤野先生还是写作者的爱国思想?还是二者兼而有之?

  学生各抒已见

  4、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是明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

  5、从哪些事情中可看出作者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是由于什么事情引发作者思想情感发生变化的?

  明确:在东京,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行为,不学无术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在仙台,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弃医从文

  发生变化是: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原因: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愚昧不是肉体上而是精神上,应该用文学来整治愚昧的国民。

  作者在前面还提到了一些事情如:这些与藤野先生有何关系?

  明确:“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所作所为使我失望,促使我离开,为后文与藤野先生的相见埋下伏笔。即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为后文藤野先生更加感人的教诲与关怀作陪衬。

  匿名信事件——由藤野先生订正讲义而来

  用部分日本青年的狭隘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心胸广阔。

  看电影事件——是我与藤野先生分别的原因。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总结:通过整体感知,我们感受到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作者也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爱国主义感情。下面,我们深入研究一下课文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在研读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如: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来解释呢?

  明确:作者来到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意。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贵”这里饱含了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五、研读与赏析

  1、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 ;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藤野先生》的主题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包括各种教辅资料和《教师用书》,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借此,还可培养同学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研讨与练习一(讨论)

  2、“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作者什么感情?——只不过,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3、理解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的艺术匠心:

  提问: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为什么抓这个特点?——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

  教师介绍当时关于辫子的知识: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投影以上文字),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投影以上文字)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为此,鲁迅还写过一篇《头发的故事》(后附)。

  “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而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赞成“维新”。一旦维新失败,还可以把辫子放下来,表示自己是保皇派。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教师评: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实际上是在画他们的灵魂。他以极简练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真是大师,大手笔!

  4、理解作者语言修辞的艺术:

  “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比喻。有嘲讽意味。

  如果有学生认为是夸张,则作如下说明:用此比喻,既表现了它的高,又表现出它的形状。若说是夸张,则夸张过分,夸张不当。因为夸张的修辞方法要求,既要明显地说大话,又不能夸大得不着边际。鲁迅先生就举过一个例子: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好的夸张;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则夸张不当。

  “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答案:“油光可鉴”是说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鉴”是什么意思?什么词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

  小知识《“鉴”和“监”》(用电脑投影,也可作为“语文环境”写在黑板报上): “监”,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像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

  “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将“成群结队”和“实在”删去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答案:指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也是讽刺说法。

  5、“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因为看到藤野先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

  6、“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7、把“都用红笔添改过了”的“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费神。

  8、“爱国青年”指的是                                                     的青年。加引号表示                。

  3、“爱国青年”写给鲁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内容是                                                                   。

  4、“干事却又竭力运动”的“运动”在这里是         的意思。

  5、对“中国是弱国……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的正确理解是                                                      。

  6、“影几片时事的片子”的“影”是    词,意思是        。

  7、“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                  的中国人和                            的中国人。

  8、“他们拍掌欢呼起来”的“他们”是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也似的喝彩”的“他们”是                            。

  9、“呜呼,无法可想”是对                        无可奈何的慨叹。“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                                        。

  10、“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                           。概括地说,“变化”的原因是                                                    。

  11、这个文段既表现了日本“爱国青年”              、                    的思想和对中国人的         ,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             精神。

  四、独立阅读课文结尾两个自然段(可布置为作业 ):

  1、第一段中,热情赞颂和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语句是                                  和                  。

  2、“小而言之”意思是                            。

  3、结尾一段,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三:

  (1)               ;(2)                ;(3)                                  。

  4、“良心发现”指的是                                           。

  5、“正人君子”是讽刺那些                                         的文人。这是运用           的修辞方法。

  6、“深恶痛疾”是          短语;“良心发现” 是          短语;“增加勇气”是          短语;“黑瘦的面貌”是          短语。

  (4)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准确吗?答案:不准确。只要他不象“爱国青年”那样歧视鲁迅,就是“不怀民族偏见”了。他对鲁迅不但不歧视,反而比对日本学生更关心,更热情,更优待。

  5、提供参读材料——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离乡者的悲哀》(节选),投影: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近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 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6、  得出结论,揭示答案: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认真负责”之类,失之浅陋。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投影):  

  1、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那么,本文又渗透着鲁迅先生什么思想感情?答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文的暗线;明线是写藤野先生。

  3、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答案:“日暮里”——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他是浙江余姚人,离绍兴很近,可谓鲁迅先生的“同乡”,鲁迅很敬重他。目的: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4、再次概括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说明写这一内容的目的。答案: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先生认识到: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救中国,首先要改变人们的精神,而改变人们的精神,首推文艺,因此弃医从文。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5、写“爱国青年”是什么目的?答案: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6、写其他教职员对鲁迅先生的关心是什么目的?答案: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7、“惜别”时,藤野先生“似乎想说话”,但为什么“竟没有说”?答案:尊重鲁迅的人生选择。(电脑投影藤野先生赠鲁迅的照片及背面题字)

  8、归纳本文主题,有两个要点:1,表现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2,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七、填表,理解本文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

  描写对象              作者态度

  典型词语

  藤野先生           感激,热情赞扬, 收藏讲义,写文章怀念    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是伟大的

  “清国留学生”     厌恶   实在标致极了  精通时事

  “爱国青年”        义愤,因此弃医从文  刺耳

  麻木的国民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酒醉也似的喝彩 呜呼,无法可想!

  “正人君子”       讽刺    “正人君子”之流  深恶痛疾

  八、理解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艺术。

  1、本文写人物外貌,注意抓住特征,画出灵魂,因而用极简练的文字表达了极深刻丰富的内容,例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辫子”的特征。请你说说,写藤野先生抓住了什么特征?答案:黑瘦,八字须,戴眼镜,穿衣模糊,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穿旧外套,寒颤颤的。总之,当时典型的严谨治学、生活简朴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2、老师总觉得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答案:不好,失去了特点,象电影明星,不象藤野先生。

  3、写藤野先生的外貌,先写八字须、眼镜,再写黑瘦,可以吗?答案:不可,应先整体,后局部,这才符合人们观察和描写事物的习惯规律。

  九、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组织讨论。

  巩固深化

  一、归纳知识要点

  1、按拼音写汉字: téng野先生  yì站   油光可jiàn    yì扬顿挫  yóu 言 jī形 jíe责 yǎo无消息

  2、解词:驿站  教诲瞥见  畸形  不逊  诘责  匿名  绯红  兼以  客死  犹言 标致  适值  凄然  挟着  掌故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抑扬顿挫  油光可鉴

  3、填空:《藤野先生》选自《            》 ,体裁是           。本文“在仙台”一段写了藤野先生                ,               ,                      ,                    ,          五个事例,表现了他                                

  四、完成课后其他练习。

  附:鲁迅《头发的故事》节选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

  ……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⑷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⑸,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⑹。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⑺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

  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

  “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

  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⑻,这

  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2、你觉得文章中哪些片段或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

  六、对比阅读

  寿镜吾先生与藤野先生有何不同?联系背景与社会环境作比较。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语文作业 本

  3、预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4

  藤野先生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起跑线: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绯红(    )发髻(    )驿站(    )芦荟(    )芋梗汤(    )(    )

  模胡(    )(    )寒颤颤(    )畸形(    )匿名(    )诘责(    )

  教诲(    )

  2.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给加点字注音。

  油光可(    )            深(    )痛疾        

  (    )无消息            抑扬(    )挫

  3.解释下列词语,并解释加点字。

  (1)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

  (2)不逊:无礼。逊,谦逊。

  (3)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4)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5)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6)杳无消息:从此再没有消息。杳:远得不见踪影。

  4.自读课文2遍。

  5.作者回顾。

  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出自他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各篇以记人为主者有三,即《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藤野先生》记师恩,《范爱农》记友情,《阿长与<山海经>》则记作者儿时的保姆。

  6.课外资料搜集。

  二、学海拾贝:

  (一)导入  

  1.作者回顾。

  2.教师补充。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这是鲁迅的一个回忆散文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订成书改名。鲁迅说其中10篇作品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今天学习的《藤野先生》重点在于社会人情世态的刻画,浸透着作者深切的人生感受和对中国国民精神的解析,写出了日本仙台生活的描绘中表现出弱国于民在国外感受的耻辱。这些在阅读时一定要用心体会。

  (二)预习检测:

  (三)课堂研讨: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适时提醒:按地点的转移)

  第一部分:1~3自然段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4~35自然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36~38自然段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阅读第一部分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作者在东京见到什么?听到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无非”:只不过。作者在东京看到了中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了中国留学生学跳舞的吵闹声“响得震天”,污浊,流露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下文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

  (2)论一论下面几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上野的樱花烂慢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云。

  ②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③实在标致极了。

  ①比较    ②夸张、比喻    ③反语

  (3)“形成一座富士山。”这个比喻: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这句话抓住了部分中国留学生外部特征是什么?揭示了他们什么心理和政治倾向?

  本体:盘着大辫子,把学生制帽高高顶起。喻体:形成一座富士山。

  外部特征:头上盘着辫子

  心理:“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

  政治倾向:效忠满清王朝。

  3.阅读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条理清楚,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品德,根据事件这一部分可分为四层,请依据层意划分层次。

  第一层:(4~5自然段)

  写去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写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为藤野先生出场作铺垫。

  第二层:(6~23自然段)

  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写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层:(24~31自然段)

  写弃医从文的原因。学医为救国,此路不通,决定弃医,另寻救国之路。

  第四层:(32~35自然段)

  写与藤野先生告别。

  (2)第一层

  ①想一想“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想一想这句话的内涵。

  a.“优待”含有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的含义。

  b.优待是作者戏谑的说法,其真实原因是一般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情谊。

  c.写自己受优待的目的是表现出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为藤野先生的形象作陪衬。

  ②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来解释?

  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种种优待,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但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因为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受到轻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是很强烈的,他深以祖国受帝国主义侵略为耻,所以他以北京的白菜到浙江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到“龙舌兰”的美名为喻,说明自己受到“优待”,仅仅是由于在仙台医专他是唯一的留学生,是“物以希为贵”罢了。

  ③就是在这样的优待下,鲁迅的生活也是艰苦的。(蚊子多,没有蚊帐,睡觉时“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后来“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但是,这种十分艰苦的条件丝毫没有动摇鲁迅“科学救国”的意志。说明鲁迅的爱国。

  (四)小结

  课文的开头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见到的部分状况不满、失望、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作铺垫。作为在仙台医专唯一的留学生,鲁迅受到了很多优待,但生活还是很艰苦。虽然艰苦却丝毫没有动摇鲁迅“科学救国”的意志。说明鲁迅的爱国。

  附板书:

  第一部分:1~3自然段 

  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4~35自然段

  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36~38自然段

  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三、课堂反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菩,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饮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饮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1.“我到东京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话中“优待”包含了哪些内容?

  答: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2.作者在仙台受优待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答: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情谊。

  3.文中“喂蚊子”“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是否讽刺“优待”,为什么?

  不是讽刺,这只是反映“优待”的美中不足,因为优待是实实在在的,不存在否定,而生活的缺撼是难以避免的,即使是受优待的时候。

  4.笑着面对生活窘境,敢于自嘲,敢于调侃自己,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表现。选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

  “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2.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法。

  3.认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思想。

  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第二部分第三层是难点,因两件事促成作者弃医从文,中国医学界少了一个良医,中国文坛却多了一名大文豪。

  3.结尾部分也是难点,它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一、课前起跑线:

  1.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三。

  2.就课文不明处大胆质疑。

  二、学海拾贝: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藤野先生》的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的第一个层次,今天我们来研读第二部分的余下段落。

  (二)课堂研讨:

  1.第二层

  作者与藤野相识相处的几件事,其中包含了藤野怎样的高尚品质

  (1)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4)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过渡:愉快平静的学习生活持续不久,不愉快的、伤害作者人格的事情发生了。这也是促使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一起来看第三层。

  2.第三层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遭受诬陷和人格侮辱时极大的愤怒。

  (2)“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①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的人。②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③被刺痛了的人(我)。

  (3)“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4)作者两次写到无聊的看客,写看客的喝采,这又表现了什么?

  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5)“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么,原来“我的意见’”是什么?变化了以后又如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原来我的意见”是学医,为祖国服务,为科学服务,“变化了以后”是想从事文艺运动,医治同胞的麻木和愚昧。变化的原因是学医难以治国人的麻木。

  3.第三部分

  (1)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以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勇气和力量。

  (2)课文结尾中“良心发现”“增加勇气”“正人君子”各指什么?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强勇气”指作者早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

  4.这篇课文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却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看电影事件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三)小结

  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叙事线索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感情线索是作者对祖国、对民族的爱。

  附板书:

  (1)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4)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5

  ,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着眼语言文字承载的思想和文化。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接着,我向学生展示一篇文章——鲁迅《头发的故事》(节选):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了解了这样的“辫子文化”,我们再回到课文中来,讨论:“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答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赞成“维新”。而留着辫子,不肯剪掉,又说明什么?答案:说明他们在根本上还是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这答案与照本宣科的的答案看似一样,应考也并不多得分,但是,学生对本文理解得深入得多: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与其说是写外貌,不如说是画灵魂——他以简洁而又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之效。他不愧是大师,大手笔!而且,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文化修养也提高了一截,再遇到相关文章,理解同样深入。

  这当然是对的,但如果能提供参读材料《自题小像》印证以上观点,则有更深刻的内涵: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甚至连一个字,也有其文化内涵。例如“油光可鉴” 的“鉴”是什么意思?是什么词性?如果只解释为“原意是镜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仅是照本宣科而已。我则是用电脑投影了这样一则“小知识”——《“鉴”和“监”》:

  “监”,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象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

  讲出语言文字承载的思想、文化,还需分析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语言文字训练进行得越成功,它承载的思想文化也就越突出。二者相辅相成。这包括:

  (1)解释语言。例如:文中的两个“讲义”,各指什么意思?答案:一是讲课内容,二是课堂笔记。——藤野先生连课堂笔记都认真添改了,可见他对鲁迅的关心。

  (2)比较语言。例如:“添改讲义”的“添改”可以换成“修改”或“批改”吗?为什么?答案:不可。因为“添改”既包括“修改”和“批改”,还包括“增添”。——这样一来,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就更突出了。

  讲出语言文字承载的思想和文化,不但能加深课文理解,而且能丰富文化修养,培养学习兴趣,增进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第一句话就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的确,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创造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竞赛已经明显地转化为国民创造力的竞赛。这要求语文教学也要把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而创造,往往始于一个“疑”字。学习《藤野先生》这一课,我就把引导学生质疑和创造作为一个重要任务。

  课后“练习一”是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学生一般是根据各种教辅资料写出和《教师教学用书》相同的答案:

  序号       

  然后启发指导质疑,鼓励创造:(1)典型事例是四个吗?学生可以答出:不是,应是5个,还有“惜别”。(2)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之类吗?学生也可答出:似乎不是,好象应是某种更高尚、更感人,更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因为作者在后文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似乎不能称为“伟大”。但这“伟大”的思想品质是什么,又说不清。(3)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答案比较容易:不是,只是对鲁迅一人,因此还引起了“爱国青年”的怀疑。(4)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准确吗?学生答不出,我启发:什么叫“不怀民族偏见”?——只要他不象“爱国青年”那样歧视鲁迅,就是“不怀民族偏见”了。可是藤野先生对鲁迅不但不歧视,反而比对日本学生更关心,更热情,更优待。因此“不怀民族偏见”的说法不准确。

  那么,藤野先生“伟大”的品质究竟是什么呢?我提供参读材料——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离乡者的悲哀》(节选),投影: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近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这时,可以得出结论了——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认真负责”之类,失之肤浅。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投影): 

  序号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我又简评:藤野先生对本文的理解,应该是有权威性的。从他的文章中,不仅能证明他“看重中国人”,还能知道其中原因——少年时学习汉文,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

  3,写“爱国青年”是什么目的?答案: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所谓“反衬”,是用相反的内容衬托,而“认真负责”之类,不能与“爱国青年”对中国人的歧视、鄙视相反,也形不成反衬关系。

  4,写其他教职员对鲁迅先生的关心是什么目的?答案: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6

  《藤野先生》是我本学期遇到的第二篇鲁迅先生的文章。

  想起开学初时教的《一件小事》,我的心中颇不舒坦。如果用生搬硬套、穿凿附会这类词语来形容当时的教授过程一点儿也不为过。

  一个人力车夫扶着一个并非自己撞伤的老女人去了巡警分驻所。他这是同情与他一样同为社会底层的老妇人吗?既是同情她人遭遇,又何必去警察那儿呢?有必要去判个公道吗?若不是,完全可以置之不顾,自顾赚自己的钱好了。面对弱者,根本无需警察出面,因为欺善怕恶本是人性的弱点。

  我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那位车夫的所为的,更别提时隔八十年的孩子们疑惑重重了。幸亏,那是一篇小说。

  

  可教授《藤野先生》一文时,我的心境就完全不同了。

  它再一次带着我走进鲁迅先生。让我再一次感受先生笔下的教师形象,体味一位教师的可贵之处。再一次从字里行间感受先生的爱国情怀,感受这位“真的猛士”细腻敏感的一面。

  

  先生回忆道:藤野老师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他把老师的照片挂在寓所的“东墙上书桌对面”,“增加”自己战斗的“勇气”。这不觉让人羡慕起藤野先生来了——一个教师一生受这样一位学生爱戴至如此,也不枉此生了。

  生活清贫简朴,素面朝天是我们教师的本色;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是一个教师的起码素质;对待学生既严又爱是一个老师的起码的责任。我们许多教师在教育第一线上勤勤恳恳,做的远甚于藤野老师了。难道我们的学生头脑里会冒出“伟大”这样的字眼吗?要做到让自己的学生终身感恩决非易事。而鲁迅先生“眼里”和“心里”的这位老师却是“伟大”的。

  这是怎样一位老师啊!出于好奇,我查阅了有关藤野严九郎的资料。藤野严九郎在日本并非著名学者,其言行也并非楷模。后来,甚至由于学历不达标而被仙台医专解聘,回家靠开诊所度过并不得意的一生。对这位老师的印象还可以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找到一二。初见老师,他“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说话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穿衣服太模糊”,“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可见,生活中的藤野是简朴而马虎的。虽然学历不高,但治学却是认真而严谨的。“大约是星期六,……他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在与老师的相处过程中,鲁迅先生回忆了四件事,添改讲义是他印象最为深刻、最使他“不安和感激”的:“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讲义不是作业 ,而是一个学生做的笔记。我读书工作快半辈子了,也没听说哪个老师要查学生的笔记的。检查笔记本不是一个老师的职责。其次,文法应该是指日语的语法,我想这也应该不是藤野(一个骨学教师)的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吧!更何况,“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一个老师关心学生学习至如此程度,谁能不为此动容?这种偏爱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现在仅仅用“毫无民族偏见”这样的评价 似乎还不足以确切的品评藤野老师的所为。我想,藤野老师并非对每位学生都如此“偏心”吧。否则,怎会有“坐在后面发笑的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要知道,而今我们这些教师可“偏爱”后一部分学生呢!!倘若偏爱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可鲁迅先生当时“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藤野老师偏爱的是一个成绩平平的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据藤野老师自己回忆,“我少年时候,曾经跟随一个姓野阪的先生学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在着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原来,藤野老师从小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哺育。我们已不难理解藤野老师对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情怀了。正是这种“亲切”和“看重”,招来了其他同学的不满和嫉妒,才会有翻检讲义事件及匿名信事件这样一些卑劣的举动来。

  一个日本教师的中国情结,就可以作成鲁迅先生“眼里”和“心里”“伟大”的老师吗?

  看看纠正解剖图时的“和蔼”;看看对“我”解剖尸体一事从“担心”到“放心”的“高兴”;看看离别时的“悲哀”、“凄然”、“叹息”、“叮嘱”。文章中所用的每一个字眼都是一个学生心中对教师一种感觉后的想象。他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是什么原因使之如此感激、如此高度评价一个日本教师?仅仅是老师对他的这种“偏爱”而感动吗?我们不妨回过头来回忆一下这位文豪所处的家庭背景和年代背景,或许能够理解一个文人的细腻与敏感。这还得要从头讲起。

  

  先生原是名门之后。他的 祖父周福清被钦点翰林,周氏家族因此进入最辉煌的时刻。你若去过绍兴,参观过鲁迅祖居与鲁迅故居,便能感受到周家门第之显赫,门庭之气派。然而,成也祖父,败也祖父。鲁迅13岁那年,祖父因科场舞弊案下狱,父亲也被革去秀才身份,从此一蹶不振,借酒消愁,后被病魔所缠,又被庸医所误,不幸英年早逝。家道因此中落。鲁迅的回忆中有的是对母亲的敬爱与遵从,接受母亲安排的无爱的婚姻,接受母亲送他的 礼物——朱安,可是,先生的笔下却少有父亲的形象与点滴。记得的 只是久病的父亲,出入当铺买药的 情景。是否可以作出这样的 推断,少年鲁迅缺失了父爱。所以,当二十多岁的他得到藤野老师的特别关照时,心中不免产生久违的亲切——那是象父亲一般的爱。此其一。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鲁迅先生为何把老师的照片挂在东墙上了。

  其二,家庭迭变使这个小康之家陷入困顿,少年鲁迅被迫出入当铺,横遭奚落欺诈,饱尝人间冷暖,这给少时的他留下刻骨铭心的 创痛。先生曾回忆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陷入困顿的么,我 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 真面目。” 先生留学日本的 时候,正是日本国力逐渐强盛起来之时。自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歼灭北洋水师后,日本举国都弥漫着军国主义气息和鄙视中国的风气。藤野老师回忆说:周君来的 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 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试想,一个自尊自强的中国人,一个饱受冷遇和 歧视的孤独的人,却在异国他乡得到长辈的热情帮助,受到老师的尊重与关照,怎能不倍觉感动,倍加珍惜?怎能不如此感激,如此评价呢?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藤野老师不仅仅是毫无民族偏见,而且是如父一般的帮“我”纠正解剖图的严格,如父一般的为“我”添改笔记的关爱,如父一般的因“我”弃医从文的惋惜,如父一般的与 “我”含蓄离别的留恋。只有父亲可以在 “我”“正想偷懒时,……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只有父亲可以让人不知怎地“时时记起”,也只有父亲才堪的上“伟大”二字。

  鲁迅先生“忽又良心发现”,那是为人师的鼓励,也是如人父般的力量。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对文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细读品味,采用圈点批注阅读法,感受“我”的困境和藤野先生对“我”的态度,体会鲁迅先生的情感。(重点)

  3.通过揭示文本矛盾、联系文化背景等阅读方法,讨论、评价、领会鲁迅先生深邃的情感。(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批注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简单接触了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请用一个词概括藤野先生给你的印象。

  (生答:认真、负责、严格、严谨、朴实等)

  那么,鲁迅又是怎样评价藤野先生的呢?找找。

  (生找并齐读: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二、感受人物品质

  鲁迅1904到1906前往仙台求学,与藤野先生相处仅仅只有两年时间。但是时隔20年,鲁迅却“总还时时记起他”。

  1.鲁迅记起什么呢?首先,鲁迅记起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呢?

  (添改讲义/修改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询问裹脚/惜别)

  2.当鲁迅记起藤野先生,记起这些事时,说道,藤野先生是最使他感激,给他鼓励的一个。一件件小事,何以让鲁迅又感激又受到鼓励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段回忆,仔细地探索探索:鲁迅还记起藤野先生的什么?

  “我”总是还时时记起他的。

  (要求:选择两人交往中最有感触的细节,点评批注,体会我的情感)

  A.一叫我: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强调:藤野先生是一个医学老师,有必要改文法错误么?他是一时兴起么?他是不是吃饱没事干太闲了?

  所以他添改背后,我们看到是怎样的藤野先生?(一丝不苟/热忱真心)

  所以啊,“我”总还是时时记起他的一丝不苟,热忱真心。感激!)

  B.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变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严格要求。这样对学问严谨的态度也影响鲁迅以后作文做事。对鲁迅而言,确实是言传身教的鼓励。

  比读: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画。

  你给喜欢哪种表达?语气委婉,循循善诱。

  所以啊,“我”总还是时时记起他的一丝不苟、循循善诱。)

  C.“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换词:敬重迷信/相信

  身为医学教授,他知道有没有鬼呢?既然知道没有,何用敬重一词?我的感觉怎么样?

  所以啊,“我”总还是时时记起他的尊重与牵挂。

  D.裹脚:叹息

  E.惜别:欲言又止。

  总:有这样一位循循善诱、热情诚恳、无微不至而又尊重学生的老师,无怪乎作者会充满感激之情;有这样一位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老师言传身教,无怪乎作者会感受到满满的榜样鼓励。

  三、激发矛盾

  1.鲁迅如此感激他的老师,可这位老师在他的一篇回忆文章中却这样写道:

  对于周君,我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亲切。

  相同的事情、相同的经历,两人的感触为何截然不同?

  2.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感动于别人的帮助和鼓励?

  3.那么鲁迅呢?他当时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渴望什么?和身边同学关系怎么样?

  请看所发的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所处环境,再想想藤野先生的行为,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材料一:

  去东京前:

  “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琐记》

  (提示:《锁记》中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因此鲁迅打算离开南京前往日本求学。鲁迅期待的是怎样的学习环境呢?)

  材料二:

  ……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

  (提示:此段写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对国民的认识:愚昧麻木。在课文看电影事件中是否有体现?)

  材料三: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那怕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日本人还写中国人做猪头三。因此有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一群,把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进蕃校出身的野波先生教过汉语,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所以周君就可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严九郎回忆当时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境遇。结合“匿名信事件”,想想鲁迅渴望什么?)

  4.鲁迅是在什么情况下去的日本?此刻最想要什么?得到了么?

  因此.他发出了感慨——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读出心情:失落/无奈/鄙夷)

  到仙台呢?这个时候作者又处在怎样的环境下?和同学关系好么?

  匿名信事件。作者的发出怎样的评论:中国是弱国……(愤慨,觉得屈辱)

  5.其实藤野先生也知道这种情况。藤野先生明知

  6.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如何看待藤野先生的行为?

  总:此时的中国就是弱国,日本人根本就看不起国人,肆意凌辱国人自尊,而国人自己呢麻木软弱,落后迂腐.似乎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中国人就理应被歧视,被欺负。恰恰是在这样一个特定背景下,藤野先生对弱国学生及其国家保有的尊重和同情,关心和鼓励,真诚和公平,就显得尤其难得可贵了。这样无民族偏见的,坚持真善的品质,怪不得作者要冠以伟大一词呢!

  四、总结

  先生给我了最需要的东西,这些越看似平常的、不经意的东西,就越显珍贵。正如钱理群所说:

  某种程度上,鲁迅要写这篇《藤野先生》,其实是要从自己青年时代老师的记忆中,发掘出“理想的人性”来和现实对抗。

  ——钱理群《鲁迅如何写老师》

  齐读最后段,收束课堂.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xx年夏末至19xx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我们也知道初中的学生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追求。所以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理清思路,梳理线索,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教学需要2个课时。而且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我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高贵品质”这一重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易到难的掌握本文的两个重点。而课堂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设计一中心“问题”促使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但要领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就必须让学生通过朗读获得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出示“读一读,写一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二)导入新课

  学必求良师。一位好的老师有时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鲁迅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远赴他国求学,在苦苦追求而屡遭侮辱时,一位恩师以无私的爱和真诚的帮助给了鲁迅莫大的斗争勇气。这位恩师就是——藤野先生。

  (三)整体感知,探讨研读:

  第一:首先让学生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思考如果没有阅读课文,假如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写些什么,主题会是什么?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一般会说写一些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用写事来反映这个人。这时候老师表扬学生,因为他的写作思路和大文豪鲁迅是一样的。然而,老师此时也要点到课文是从开头就开始写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的故事吗?引起学生对文章段落层次的思考及鲁迅这样安排材料的意图。

  第二:让学生默读全文,圈点出文章变换的几个地点,层次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划分文章的段落,明确本文的段落层次,重点研读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部分。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通过圈点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从而明确全文是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四)研读赏析

  在这一环节重点突破本课的另一个个学习重点——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速读第二部分“在仙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1)、在这一部分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评价鲁迅心中的藤野先生。说说理由。

  结合第一题总结出这一部分共叙述了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多方面的高尚品质:(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完成板书。)

  修改我的讲义——正直热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好处。在第二题中通过“伟大”这个词,连通课文的前后,让学生重点了解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这一高尚品质,鲁迅虽然是弱国的国民,但藤野先生却给他满腔热忱的帮助和指导,鲁迅的医学专业成绩“及格”。这“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可日本的“爱国青年”对此却无端猜疑,“借”了鲁迅的笔记查看,他们的言行充满对弱国国民的歧视。藤野先生和“爱国青年”对鲁迅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遇到了一个如此好的老师,可鲁迅又为什么会弃医从文呢?是什么触动了他?(引起学生的思考,自然地过渡到第二课时的重点内容。)

  第二课时,安排了拓展延伸——比较赏析——情感迁移的教学环节。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内容,通过拓展延伸,把握对文章感情线索——鲁迅的爱国之情的理解,并在拓展延伸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与质量,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同时能提高学生的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 

  此诗译成白话诗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导入:引入鲁迅的《自题小像》,介绍参读材料,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鲁迅爱国之情的钦佩感慨,营造一种激昂的课堂教学气氛。)

  (二)赏读品析

  1.     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圈点出能表现作者爱国情怀的字词、句。

  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爱国之情,使学生能够在自我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油光可鉴”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到鲁迅白描手法刻画灵魂的高超艺术功力,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与其说是写外貌,不如说是画灵魂——他以简洁而又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之效。使学生的艺术认识能力有所提高。

  2.     说:老师提出话题:"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言。(回答问题时,要朗读课文中能表现鲁迅情感的句子)

  例如: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厌恶“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就不会对东京充满失望之情,就不会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

  如果没有爱国热情,就不会对日本所谓“爱国青年”义愤填膺,就不会弃医从文……

  (这一个话题可以激活学生所有的思维,设置了一座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桥梁,在这种分析中,学生可以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体会到作品的感情线索是鲁迅的爱国之情。从而也明白课文开头部分所起的作用。)

  3. 探究补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可以是不理解的,也可以是质疑)

  (三) 情感迁移

  鲁迅来日本学医,是想医学救国,当他发现体格健全的国民,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是,他选择了弃医从文。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思索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让同学明白人生的选择要有意义。

  (四)    布置作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领会各组织材料之间内在联系和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脉络文明、记叙有序的方法。

  2.学习采用白描手法,抓住特征刻画人物。

  (三)智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结合课文内容学习,让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查阅有关鲁迅先生资料。

  2.编列课文结构提纲,找出课文中描写藤野先生语言、行动的句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精选若干片段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

  2.通过语言行动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先生的语言、行动的语句。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结合背景介绍,壹阅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解决本课的难点”、“疑点”。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作了解性阅读,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线索;进行理解性阅读,理解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层。

  (二)整体感知

  课文是鲁迅先生回忆早年留学日本生活的散文。事隔20多年,在鲁迅先生的心目中,那一段生活最值得回忆的,是自己的恩师藤野先生,足见藤野先生师德的感人。藤野先生少年时期学过汉语,对中国怀有崇高的敬意。尽管时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是蘑野先生丝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先生深切感受到蘑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藤野先生的师德,颂扬了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阅读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人课文,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线索。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2)扫清字词障碍。

  3.进行理解性阅读,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有感情的地朗读第一部分。

  (2)讨论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3)讨论有关句子、词语的意思和预习提示,体会课文的语言。

  (4)理解这一部分和写藤野先生的关系,讨论第3段的作用。

  4.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1)学生快速阅读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2)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

  (3)讨论为什么到现在还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处地名。

  (4)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如下问题:

  ①仙台的生活条件怎样?鲁迅对此抱什么态度?

  ②仙台医专的职员和先生对鲁迅的态度怎样?表现在什么地方?

  ③鲁迅是怎样理解学校对他的“优待”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

  (5)讨论这一层和写藤野先生的关系。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了理解性整体感知,明确了按照见到先生的缘由——和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对先生的怀念这样的叙事线索。

  学过本节课后,着重加深对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崇敬之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理解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三、四层。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怀念的顺序来记叙的。课文还有一条内在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

  (1)默写有关拼音和词语,指名学生回答词解。

  (2)提问有关副词的作用。

  (3)提问上节课的作用。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1)学生默读这一层。

  (2)讨论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与藤野先生相识的,写与蘑野先生相处又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

  (3)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写与藤野先生相识时的目睹、耳闻,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分别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

  (1)指名学生朗读这一层。

  (2)讨论这一层写了哪两件事。

  (3)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这两件事各侧重给了鲁迅什么刺激,作者的语言中包含了哪些感情,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4)讨论这一层和写藤野先生的关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

  (1)教师范读这一层。

  (2)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这一层所表现的藤野先生的感情。

  5小结归纳课文的第二部分。

  (四)总结、扩展

  本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叙述了自己在仙台与先生的交往,着重交待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这也是告别先生的原因。这是鲁迅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也是他战斗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理解课文第三部分;总结归纳全文。

  (二)整体感知

  本部分主要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把与先生的深情厚谊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统一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从而总结了全篇,深化了中心,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三)教学过程 

  1.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轻声跟读这一部分。

  (2)讨论这一层的各段所写的内容。

  (3)结合有关词语和句子,体会这一部分语言中所包含的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赞颂之情,理解作者是怎样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作者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哪些具体行动,课文的

  结尾对深化中心意思有什么作用。

  (4)师生齐谨第37段。

  (5)小结第三部分。

  2.总结归纳全文。

  3.讨论课后练习一。

  4.诵读第37段,争取能够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课文的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文章写的是作者终身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入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

  课后写一篇记叙文,介绍你的一位长辈的经历,动笔之前,要向这位长辈和熟悉他的人了解情况,对材料要精心剪裁;要运用概括介绍和具体叙述相结合的方法,使读者既能了解他的概况,又能具体了解他的主要经历。

  八、作业 布置

  第一课时:

  1.诵读课文。

  2.整理笔记,注意“无非”“实在”“大概”“居然”等副词的作用。

  3.抄写有关拼音的词解。

  第二课时:1.复习课文,整理笔记

  2.预习课文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1.整理笔记和有关练习题。

  2.背诵第”段。

  3.预习下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0

  一. 教学目标 :

  1. 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 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 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三. 教学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

  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

  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  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 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 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 明确:

  (1) 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四.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 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2. 讨论交流:

  (1) 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 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

  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3) 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文章的主题是记叙在仙台求学及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那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

  文中主要写了修改订正讲义、订正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

  2 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肖像描写,写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

  3 朗读第24-3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何种思想感情?请用文章中的语言说明。

  明确:

  写了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

  鲁迅先生对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选择了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当在学医的过程中,看到了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后,而且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产生。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不能理解为偶然因素,如果我们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鲁迅先生的思想转变还有起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潮流。早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就常和许寿裳等探讨如何改变“国民性”问题,考虑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期间还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响。

  4 我想现在肯定有些同学会有想法,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写这几件事?

  明确: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是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总之,这些材料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有密切关系。同时还表现了作者那份强烈的爱国热情。

  第三课时

  一 

  1  到35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讨论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2 朗读这一部分,画出我对藤野先生思念的句子我影响之大的句子以及表现我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句子。

  3 结合课后练习一,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

  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注意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所以,这样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也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来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从这点看,我们教材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三 小结: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

  四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    问中国女人裹脚

  暗线:鲁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作者邮箱: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重点)

  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难点)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新课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xx年夏末至19xx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二、 整体感知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说

  (5)流言 

  (6)陌(  )生:      (7)畸(  ) 

  (8)不逊(   ): 

  (9)匿名(   )           (10)疑惑: 

  (11)杳(      ):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    )见:很快地看一下。

  (14)喝(  )彩: 

  (15)决意:

  (17)美其名曰:

  2 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    ,    家.他的小说集有   ,  ,      .著名小说有      ,    等.散文集有       ,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课文为     .

  3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    段)在东京,

  第二部分(第    段)在仙台,

  第三部分(第    段)离开仙台,

  第二课时

  三理解人物

  1.外貌描写(白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表现出先生的(                          )

  2.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什么精神性格。

  a、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

  b、                                         (                       )

  c、                                         (                           )

  d、                                         (                          

  3.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

  三、 课堂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藤野先生是一个

  的人.

  四、1.但最终鲁迅走了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弃医从文”的?

  2文中还写到哪些在日本的中国人?作者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3小结,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

  的人,因此                              成为了我们这课的暗的线索.

  五、课堂小结:

  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洋溢着鲁迅强烈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确实让我们深深反思: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三课时检测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喝( )采 为( )难( ) 血( )管倒( )霉 系( )住 深恶( )痛疾食宿( ) 声调( ) 邮差( )照相( ) 收藏( ) 烟尘斗乱(

  二、分析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分别讲讲它们的意思。

  1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 

  2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

  3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爱国青年──   

  三、下列各语段应如何理解?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a 为自己在日本受到优待而感到满意和自豪 

  b 幽默地表现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感情,也表达了弱国国民的辛酸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 讽刺日本人对自己的关照并非出于好的动机。

  2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a 作者的意思是:中国当时贫弱,教育落后,因此一般中国人智商低,日本学生的怀疑是有道理的。 b 作者承认弱国国民智商低,但认为60多分的成绩并不高,因此不应受到怀疑 c 句子前半部分是模拟日本青年的思路进行推理,揭露他们的逻辑是荒唐的;后半句是反语。全句表达了作者对匿名信事件强烈的义愤,也表达了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3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a 反映作者对同胞们的愚昧麻木无可奈何。        b 表现了作者对同胞们的愚昧麻木非常痛恨、鄙视的思想感情。 c 表现作者对自己同胞的愚昧麻木强烈的愤激和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封建统治的深切痛

  4.分析下文,回答问题。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②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③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④实在标致极了。

  ⑤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⑥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无非”是    的意思,“这样”是指      。这句话表达作者       的感情。

  (2)这两段写作者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在①       ,②      ,③      。

  (3)第②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

  (4)第④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

  (5)第一段中有四个“也”字,其中有一句中的“也”与另三句用法不同,这个句子是     ,不同的理由是     文中三个“顶”字,其中一个与另两个不同;是     ,理由     。

  (6)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正反映了他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一)体会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鲁迅先生“我以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本文抓隹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领会各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启发兴趣,引入课文 

  今天学习鲁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桦夕拾》。 

  《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试解 

  《从百划园到三味书屋》是回忆儿童时期的生活。这一篇回忆青年时候东渡日本留学生活片断,写于一九二六年,写的是青年时候的事(一九○四年)。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和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任教的照片,使学生加深对“朝花夕拾”的理解。 

  这篇文章如作者自己说,“记忆中抄出来”的。 

  (二)检查质疑。 

  1.请同学预习。 

  2.这篇散文以什么为顺序记叙的?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不记叙的?以藤野先生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放在十九世纪初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写人、叙事, 把对藤野先生的深沉怀念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紧密交织在一起,写作手法很出色。 

  3.以藤野先生为记叙中心,全文可划分为几大部分?按地点来说,第一部分写哪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1)东京所见所感;(2)仙台学医生活;(3)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1至3自然段)。既然文章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为什么要写东京留学生的情况?“清国留学生”是怎样的情况呢?作者对此充满了怎样的感情。 

  1.朗读。 

  2.清国留学生腐败堕落,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置若罔闻。 白天迷恋于观景看花,精心摆弄征民族压迫与封建统治的辫子;晚上醉心于学跳舞。 

  3.语言的感情色彩。“无非”:作者满怀寻找救国救民道理的希望,离开自己的国土, 但东京所见与 

  国内一样,他感到愤懑、厌恶。“油光可鉴”、“实在标致极了”:鉴,镜子、照、 借鉴。如“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要求学生找出“标致”的同义词,体会“实在”、“极”的作用。 

  4.对东京的失望,对新鲜环境的追求。文章从清国留学生的情况入笔,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为下文的展开在思想和结构上作了铺垫。 

  (四)讲读第部分(第4至第35自然段)。 

  1.第干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着重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可是又未立刻下笔, 而是先写赴仙台途中见闻和初至仙台的情况,这是为什么?(1)朗读第二部分中第4、5自然段。(2)“水户”的牢记表明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日暮里”照“本证”来说,原因不知。无可*的旁证,不能臆断,做学问要严谨。考证事物首先求“本证”, 本证最说明问题。凭空推断与寄寓的含义是两码事。(3)以仙台的受优待表现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谊与关心。(以下文“爱国主义”对照)。(4)与主题不游离。由住宿不坏引出仙台医专教职员对他的关注,为藤野的出卖作铺垫。在层层铺垫之中表露出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2.在关心“我”的教职员中,最难忘的是“藤野先生”。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1)阅读第6节至第23节。(2)先看他的外貌,再说明抓住哪几件事来刻画他的思想性格。 (3)外形,用白措手法,鲁迅惯用的手法,几笔勾勒,显示特征。(4)事:回忆的几件事。 第一节课;看“我”的讲义;指导画图,询问脚事。(5)思想、性格、作风。正直的学者:纯朴,生活节俭;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对鲁迅热情关怀,不倦教侮, 待人诚恳,无民族偏见。在日本帝国主义恶浊空气泛滥的情况下,更突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的真诚友谊。 (6)重点朗读15自然段,“讲义的情节饱含着一位日本学者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平凡中见深情。一个“添改”两颗“心”,心心相通。对这样的老师,鲁迅怎不尊敬和感激呢?     3.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赤诚以待, 可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如何呢?作者满怀愤懑和内心的痛楚写下了这些片断。 

  第一件事:受侮辱(翻检、讽刺、流言)。 

  第二件事:受刺激(包围)。 

  (1)作者对受侮辱这件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表露了怎样的感情?(不是低能儿, 关键在“弱”) 

  反语、讽刺、揭露,一个热血沸腾很有抱负的青年怎么不愤慨?怎么承受得住这种耻辱?然而更使作用内心痛楚的事接连发生。这是一个怎样令人窒息、令人愤怒、难以言表的场面!影片里,中国人麻木落后,计堂上,受歧视、包围。民族自尊心受到践踏,热爱祖国的炽热感情如火山一样要喷射,而这种自尊心,这种热情化作深思,化作对生活道路的抉择,弃医从文了。这是生活道路上的转折点。(读注释③)“刺耳”,不是对声音的反映,而是心灵的痛楚。实际上是“刺心”。 

  (2)作者怎样写告别藤野先生的情景呢?着重写脸色, 进一步表现他对中国学生的深切关怀。这一部分写在仙台医专学医的经过,忆藤野对他的关怀、教育、 帮助和师生间的情谊,以及作者思想的重大变化。五、讲读第三部分(第36至第38自然段)这一部分叙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有两点值得注意: 

  1.作者怀念、敬爱先生,不仅因为先生尽心尽力教,更由于有一颗为中国学术的伟大之心,故“时时”记起,说明师生友谊不寻常。 

  2.叙述先生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巧妙地再现先生音容笑貌,把旧事与时事结合起来,表示继续战斗的决心,使这篇散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六、本文的写作特色: 

  1.选择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从外貌、语言、动作到精神品质,无不刻画入微,形神毕肖。从侧面烘托、映衬,形象突出。 

  2.各组材料(生活事件、世态人赙、历史材料、科学知识及现实斗争)如此丰富,如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由于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 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是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放得开,收得拢,形散而神不散。 

  3.语言富有感情色彩。 

  七、作业: 

  1.朗读全文。读顺口,读正确。 

  2.书上依次划出表现作者爱国情感的句子与段落, 并分析它们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质朴 严谨 关怀 教诲 

  (东京 仙台 离开仙台) 

  寻求→失望→学医→弃医从文→继续战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3

  [教学目的]

  1、 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 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

  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五、布置作业 。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 

  1  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会按要求筛选文本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⑵ 明确文章双线索写法的作用,学习融情于序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⑴ 联系上下文语言环境、背景资料,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多元化探究。

  ⑵ 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通过揣摩关键词语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感情。

  ⑵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

  1、明确文章的双线索,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多元化探究。

  2、归纳文章的语言风格,从语言中揣摩作者对人物的感情。

  3、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4、联系教材,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模式或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

  二、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       相识相处时       相别后

  东京(离    往、初到、在)仙台      (回)北京

  见闻感受    ? ? 相识 肖像 声调   深切怀念

  ? ?        相处 四件事例    珍藏讲义

  ? ?        悬挂照片

  相别 神情 话语  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四、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⑴ 外貌描写的句子     符合人物身份

  ⑵ 动作          体现人物特点

  ⑶ 说话声调        治学严谨

  ⑷ 介绍解剖学历史     生活俭朴

  ⑸ 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⑴ 添改讲义:

  提问:“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何感到“不安”?

  ⑵ 纠正解剖图:

  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地指出鲁迅图中的错,可当时的鲁迅有点任性,口头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哪个成语可恰当地概括这中情形?试着找出与此成语相反的词语。

  ⑶ 关心解剖实习:

  由“很担心”到“总算放心了”,从中我们了解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真诚的关心,为人是多么热情诚恳。

  ⑷ 了解女人裹脚:

  投影显示如下:

  事情 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 为人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可贵的求实精神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 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 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 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 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从上述两件事情,我们可知像藤野先生一样关心鲁迅的人非常少,这

  就使得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热情关心在鲁迅心中显得犹为珍贵。因此,鲁迅对他特别感激,感情也特别深挚。

  3、请一个学生朗读32~35段,要求学生找出师生惜别时两人的神情言行的语句,并仔细揣摩,体会出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凄然”、“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叹息”、赠照片、题字、“叮嘱”寄照片和写信。

  4、齐读36~38段,明确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鲁迅后来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了吗?写过信了吗?

  他把老师忘了吗?

  鲁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怀念他,感激他,赞美他,鲁迅对先生的怀念之情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⑴ 珍藏讲义。

  ⑵ 悬挂照片。

  ⑶ 多写文章。

  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我们今天都讲了,余下的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五、小结(投影显示如下)

  1、把握全文的结构层次。

  2、明确本文的叙事线索。

  3、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4、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六、作文片段练习

  通过写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提示:先确定写谁,然后确定要表现人物什么思想品质,最后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组织成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投影显示)

  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 解剖(pōu)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jī) 油光可鉴(jiàn)             不逊(xùn) 匿名(nì) 美其名曰 杳无消息(yǎo)             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2、完成课后练习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5

  [教学目的]

  1、 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 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

  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五、布置作业 。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 

  1  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6

  教学设想

  在学习时,要注意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体会

  文章中浓厚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脉络分明、记叙有序的写作特点。在教学上,要引导学生

  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周星期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背诵《赠从弟》

  二、释题及写作背景

  1.学生速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文章的出处及藤野先生。

  2.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

  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

  中国人看日本人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

  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作此文时,正当“三•

  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

  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

  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要求:1.标注出难字难词。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默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

  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文章变换的地点有三个:(1)“我”在东京;(2)“我”在仙台;(3)“我”离开仙台后。

  3.全文共有38段,划分时可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

  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

  我的激励与鼓舞。

  第二课时 (第一周星期四)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

  2.思考:(1)请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3)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此处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学生思考后明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

  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

  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

  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

  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

  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

  “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

  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

  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第三课时 (第一周星期四)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的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内容较多,请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思考: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提问: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

  什么?

  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土客

  死的地方。这两处作者牢记不忘,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3.提问: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4.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1)大概物以稀为贵罢。

  (2)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

  心。

  5.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第6—-23段:

  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的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物品质的特

  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

  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6.学生阅读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要求学生思考:这一层次中写了几件事情?

  明确:写了两件事情,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

  7.指名学生分别复述这两件事的基本内容。

  思考: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

  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

  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

  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

  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

  的决心。

  可以引导学生诵读文章第31段,进一步体会作者所受到的刺激。

  8.教师补充讲述,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精神。

  具体解释请参看课文有关注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

  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

  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9.阅读第32—35段。引导学生想像作者与藤野先生分别时的情景。

  第四课时(第一周星期五)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齐声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有怕

  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

  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

  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

  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

  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

  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四、综合评价

  1.学生迅速默读全文,思考: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

  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

  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2.总体认识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征:

  要求学生再次结合课文第6—23段进行分析概括。总体性格请参看前面的分析。

  3.再次感受藤野先生的主要事迹。

  可以引导学生精读藤野先生事迹中的某一个片段,深入理解。如精读“订正讲义”一事,教

  师可以引导性地提出以下问题:①“大约是星期六”和“第二三天便还我’’当中交代了时

  间,有什么作用?②鲁迅看了订正后的讲义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③冒号后并举

  的学科名有什么用意?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推敲词句内涵的能力,领会词语或者句子中所蕴涵的深

  刻意义。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强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主要把握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答

  案是否合理。

  五、课文学习总结

  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是歌颂藤野先生,怀念藤野先生,但字字句句都倾诉着鲁迅先生爱国的心

  声,处处散发出鲁迅先生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爱国激情。全文组织严密,脉络分明,选用了典

  型事例,运用了白描、对比、映衬等方法刻画人物,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六、布置作业 

  课后记:学生对课文的独立理解还不够透彻,主要是对历史和背景的不了解,人物的刻划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自主力好!要发扬。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