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回乡偶书》片断赏析

《回乡偶书》片断赏析

甜到心口 点赞 分享
《回乡偶书》片断赏析

微信扫码分享

《回乡偶书》片断赏析(精选16篇)

《回乡偶书》片断赏析 篇1

  领悟诗意

  师:为什么作者在“儿童”的眼中成了客人呢?请找出说明原因的诗句。

  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找对了。请分小组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小组练说)

  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生: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

  师:前半句增补了“我”显得较完整,后半句能说得通顺些吗?

  生: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师:这样就通顺多了。理解诗意,有时可以将诗句中的词调换一下顺序。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开):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生:(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生①:儿童见了不认识,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生②:村里的小孩子见了我一个也不认识,咯咯地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生②:孩子们都不认识我,笑着问:“您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呀?”

  [简评]从理解词语到理解诗句,循序渐进;注意同桌、小组说后再交流,使学生人人有动脑思考、动口说话的机会;渗透理解诗句“增补、调换”等方法,让学生掌握规律,提高“学力。。

  体会感情

  师:面对和“儿童相见”这一情境,作者的心情怎样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①:作者有点难过,“我”是你们的前辈,你们都不认识“我”了!这从“儿童相见不相识”可以看出。(众笑)

  生②:从“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客”,我感到作者有点伤感,因为“儿童”已把作者当外人了。

  生②:从“少小离家老大回”,我体会到作者回乡的心情应该是急切、高兴的。

  生④:还有,从“乡音无改”可以看出作者时刻在想念家乡。

  生⑤:从“鬓毛衰”,我体会到了作者因岁月不饶人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师:结合诗句体会得真深刻!请大家朗读这首诗,要读出感情来。

  生:(读)

  [简评]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因势利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悟情”、“披文悟情”。对学生的体会,不以“标准化”答案来限制和判断,体现了新课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的理念。

  进行表演

  师:这首诗,我们可以把它编成故事演一演,你们愿意吗?

  生(拍手、兴高采烈):愿意,愿意!

  师:表演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①:要有道具。

  生⑦: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要表演好。

《回乡偶书》片断赏析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五个生字;会写“音”、“何”、“客”三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会吟唱并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感情,并有感朗读。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背诗导入

  1、古诗展示

  2、读诗题

  1、请同学展示

  2、板书课题

  1、吟唱背诵古诗

  2、同师书空、读课题

  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二、初读识字

  1、认识5个生字

  2、会写3个生字

  1、指名读文

  2、出示生字卡

  3、指导写字

  1、圈出生字

  2、随文识字

  3、离文识字

  4、说识字法

  5、练习写字

  通过随文识字、离文识字、汇报识字、指导写字来完成识字、写字任务

  三、平仄读诗

  1、指导朗读

  1、平仄规律教读

  1、平仄规律跟读

  增强读诗的兴趣,为后面解诗做铺垫

  四、朗诵感悟

  1、理解诗意

  2、感悟诗情

  1、引导学生看图、读诗,思考诗意

  2、师根据学生汇报点拨

  1、看图、读诗

  2、同桌交流

  3、学生汇报

  4、有感读诗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诗意,感悟诗人所表达情感,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

  五、吟唱背诵

  1、学吟唱、会背诵

  1、播放吟唱曲

  1、学习吟唱

  2、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思乡古诗

  2、完成写字

  板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思乡

  回乡偶书详案

  一、背诗导入:

  1、背诵、吟唱

  师:同学们,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首古诗了,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展示)

  2、板书课题

  师:唱得真不错。今天,曹老师带领再来大家学习一首古诗《回乡偶书》来,拿起你的右手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板书:回乡偶书   ) 齐读课题。生齐读。作者 ?有些同学已经知道了,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识字

  1、圈出生字词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15页,要求:自由朗读,圈出课文中不会和难读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解决它,并多读几遍。(生自由朗读)

  2、随文识字

  师:圈出的生字解决了么?找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字音都读准了没有?

  (指名2-3个学生读诗,适时指导读音)

  3、离文识字

  师:了不起,都读对了。现在老师把这些生字抽出来你还认得吗?请你快速并高声地喊出他们的名字?(出示生字卡)衰,古人还把它读成“催”

  4、指导写字

  师:这里有三个生字,谁有好办法记住它们?(说方法、说组词)

  (课件出示“音”、“何”、“客”,学生汇报方法)今天我们教室里就来了一些客人。让我们写好这个字以表示我们对他们的欢迎。要写好这个字,要注意哪些地方呢?(提醒书写注意事项)请同学在书上练习,并点评

  5、识字后读文

  师:生字都解决了,相信这一次读诗同学们一定比上一次有进步。(生齐读)

  三、平仄规律读诗

  1、平仄规律教读

  师:有进步!其实,古人读诗非常地好听,像唱歌一样,有高低起伏,有快慢停顿。这首诗古人是这样读的(课件出示读法)请看屏幕,画竖线的地方我们的声音要读的短促一些,画横线的我们读得长一些,听老师来读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谁能像老师一样来读一读这一句?(指名1-2个,其他跟读)

  2、师手势指导

  老师用手势来帮助你。(教两个学生,大家一起来读这一句)剩下的一句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一起读)

  四、朗读感悟

  1、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讲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么?请同学们结合插图再读一读这首诗,把你读懂的地方同你的同桌说一说。(师下去指导)

  2、学生汇报,师相机点拨

  1、鬓毛衰:同学说他很老了?你怎么知道他很老了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能用诗句中的词语告诉老师么?鬓毛:两鬓的头发,

  2、客:(谁在笑谁啊?)客指的是谁啊?(贺知章)贺知章是家乡的人,却被孩子们当成了客人,你们知道诗人当时的心情么?(难过)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介绍:作者三十七岁离开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可这一走就是几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

  师:诗人86岁回到家乡,被当成了客人很难过,亲人都已经不再了,但是贺知章依然选择回到家乡,他对家乡是多么的热爱啊!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好好体会贺知章的心情。(齐读)师带读《回乡偶书》……

  同学们,贺知章86岁高龄了,当时又难过,又激动,他能够这样高声地喊么?(师带)

  五、吟唱背诵

  师:贺知章当时读着读着就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师吟唱,播放音乐

  六、布置作业

  师: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静夜思》、《渡汉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请同学们回家后搜集积累。还有剩下的两个字课后写完。

《回乡偶书》片断赏析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四、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导入:

  你是哪里人,离开家乡到了宁波,会想念家乡吗?你的爸爸妈妈呢?(指名外地的学生回答)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

  (二)揭诗题,释题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

  板书课题:回乡偶书

  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与古诗朗读情况。

  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

  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2个);停顿是否合适(2个);齐读。

  (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估计学情:少小、老大;回、相见、相识、客、何处、笑问

  (3)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

  估计:乡音、无改、鬓毛衰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用“虽然……但是……”接“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个句子。

  5、齐读: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应该比刚才读得更好了。

  (四)多种方法读古诗,体会诗情。

  1、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首诗呢?

  喜悦:因为五十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是多么的激动和兴奋啊。

  重点品读:少小离家老大回

  难过: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已经头发都白了,很伤感。

  重点品读: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旁白:是啊,又高兴,又伤心,这时候的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板书:悲喜交加

  2、还有两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师问:如果你是村里的小孩子,看见了一个八十多岁的不认识的老爷爷来了,你会怎么问啊?

  师答:是啊,离开家乡的日子实在太久了,以至于孩子们都把我当作远来的客人啦。这是贺知章老爷爷深深的叹息啊,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

  3、指名朗读整首诗,师生共同点评,评议要点:你觉得他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4、齐读

  (四)拓展:读贺知章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五)写字:客、何、音

《回乡偶书》片断赏析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客、何五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出示春节人们返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师相机导入:“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无论身在哪里,人们最牵挂、最想念的就是家乡了。其实画面中的他们是幸福的,因为即使远在千万里以外,也可以很快的回家,可是在古代就不行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2、听故事:“有一位叫贺知章的唐朝著名诗人,他从三十多岁是离开家乡杭州到洛阳做官,直到八十六岁时才得以返乡,五十年啊,几万个日日夜夜的思念,现在终于回家乡了,你们说他的心情会怎样?(学生答)

  3、揭示课题:“其实比仅仅如此,他把回家乡后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了下来,那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乡偶书》。”

  4、与学生一起书写课题,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二、预习关

  1、指名读诗。

  2、学习要认读的生字。

  3、疏通诗意:(1)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还有哪些不懂?

  (2)出示课件,引导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我_____离开家乡,_________才回到家乡,

  ________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_______。

  ______看见我却没有人____________,

  ______问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复练读,把诗读流利。

  三、提高篇

  1、师导语:同学们已经把诗读得很熟练了,但仅仅做到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一首好诗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曲,要把诗读好,就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和感情。

  2、读出节奏:像这样的七言诗一般节奏的划分是二、二、三式或四、三式。(出示课件)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二、二、三式,这是四、三式,这两种读法都可以。)

  3、听读录音朗读,学生模仿读。

  4、读出感情

  (1)师导语:恭喜你们的朗读又上了一个台阶,那么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这需要我们融入诗境,想象当时的情景,细细体会诗人的喜怒哀乐。

  (2)创设情境、感情引读

  ①同学们,贺知章离开家乡五十年了,离开时是年轻力壮、风华正茂,回来后却老态龙钟、白发苍苍,他心里非常地——(学生答),于是他(学生答)地写下了——(课件出示前两句,学生读)

  ②离家五十年了,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在村口他看见了你活泼可爱的孩子,他的心情不由得——(学生答),可是孩子们却把他当做了外来的客人,心中真是悲喜交加呀,他不由得写下了——(课件出示后两句,学生读)

  ③是啊!毕竟是五十年了,经过岁月的洗礼,家乡早已不是原来的摸样,贺知章的另外一首《回乡偶书》就说明了这一点。

  出示《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引导学生读并体会。

  ④我会想:家乡的哪些人、事、景发生了变化?

  我会说:

  50年啦,儿时一起玩耍的伙伴__________;

  50年啦,以前朝夕相处的亲人__________;

  50年啦,曾经住过的老房子___________;

  50年啦,村子里多出了那么多__________;

  ……

  ⑤师引读:看到这一切,诗人的心是万分复杂的。

  是啊,五十年啦,儿时一起玩耍的伙伴都变得白发苍苍,有的甚至已经不在人世了,使人不由得感叹起来———(学生读)

  五十年啦,亲人也大多不在了,往日一家团圆的欢乐景象再也无处找寻,使人不禁伤心地吟诵到————(学生读)

  岁月在年少的脸上留下了深深地皱纹,日子给乌黑的白发染上白霜,漂泊在外的诗人早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也每天都在变化着,但唯一不变的是诗人对家乡那深深的爱,那浓浓的思乡之情。你们能带着这种深厚的情感试着背一背这首诗?

  四、拓展篇

  1、贺知章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你了解他吗?(出示贺知章生平简介)

  2、他留下的宝贵财富不仅仅是这两首《回乡偶书》,你还知道什么?

  3、出示《咏柳》,拓展阅读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4、贺知章不仅仅是一位有名的诗人,还是一位知名的书法家。(出示贺知章书法作品赏析)

  五、作业布置:

  v1、搜集贺知章的资料,更全面的了解诗人,再介绍给爸爸妈妈或伙伴们听;

  v2、预习《赠汪伦》,提示方法:自学生字、读通诗句、读懂大意、读出节奏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

  回         少小离家        乡音无改

  乡                                                     思乡

  偶         老大回          儿童不识

  书

《回乡偶书》片断赏析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材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学:以故事导入。

  师: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不过,在听故事时,老师有个要求,请你边听边在脑海中想像故事的情节,看看你能想到哪些情景?在一个大雁南飞,秋风萧瑟的季节,一位老人面容消瘦,两鬓斑白,驾着老马车走在了阔别已久的回乡之路上,一路风尘,一路期盼,来了村边,几个孩童看见了,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他望着那些孩子,想到自已离家的时候也就那么大,而现在却已背景离乡数十年了,不禁黯然神伤,潸然泪下。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请你说说你能想象到哪些情景?

  师:就在这万分感慨之时,老人写了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那么这位老人是谁呢?

  生:贺知章。

  二、自学:

  (一)整体感悟:

  1、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师读古诗,然后让学生评价一下老师的朗读。

  2、学生划出轻重音,节奏。再读古诗,师生互评。

  (二)自学:

  自学古诗,看看从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学三分钟。

  三、点学:

  汇报自学情况。

  学生a:我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感受到了诗人贺知章从小就离开了家,到了很老的时候才回来。

  师介绍古诗背景。是啊,在贺知章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带着他离开家乡,四处求学,外面吃了很多苦,有时会吃不上饭,有时会没有地方住,但他很好学,后来,做了官,在他八十三岁的时候,才告老还乡回到了离开整整七十多年的故乡,请你想想他回家的路上会想些什么呢?

  板书:回。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句诗。

  学生b:我从“乡音无改鬓毛衰”中感受到了他的家乡口音没有变,但两鬓已经白了。

  点拨:同学们,贺知章回到家乡后,头发都白了,模样发生了变化,你从哪还能了解到。

  指导看图。看到这样的一位老人,你心情如何?把你的这种心情读给大家听。这个老人的形象我们可以用一个来概括:衰。                

  指导书写“衰”并与“衷、哀”进行区别。

  学生c:我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感受到孩子们见到贺知章却不认识他,笑问他从哪里来的?

  点拨:看图想像,孩子们和贺知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指导感情朗读。

  追问:那我想再问问你们,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要回到家乡来呢?

  总结: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答。

  师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离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什么都可以改变,但没有改的是他的一口乡音,不能变的是他的那颗思乡之心,那种思乡之情。就让我们大声地把他的那种思念之情读出来吧,齐诗古诗。

  四、拓展:

  就在他回到家乡之后,他还写了《回乡偶书(二)》请大家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诗人的家乡会有哪些变化?

  五、总结:

  播放诗歌《回乡偶书》,听着这动人的旋律,相信你们不仅仅把诗意理解了,更懂得了诗人贺知章那份念念不忘的思乡之情,孩子们,如果你懂了,就用你的声音大声地告诉我,齐读古诗,结束本课。

  六、板书: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老大回

  鬓毛衰

  客

  (思乡情)

  《回乡偶书》说课材料

  古诗《回乡偶书》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版块的内容。本版块的主题是:乡情、友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大诗人贺知章。这首诗是在他辞去官职,告老返回故乡时所做,一共写了两首:本首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这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本版块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课进行设计。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别于低或高年级,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所侧重,重在抓住重点字词引发想象,重在感悟诗境情感体验。本课我采用读通—理解—想象—体会—背诵的学习方法教学。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材料和课件。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介绍背景。

  二、揭示题目。据题质疑。

  三、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四、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五、朗读升华。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老大回

  鬓毛衰

  客

  (思乡情)

  盛时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读唐诗,或为其鼎盛的岁月而喜;或为其惨淡的人生而悲;或为那大漠孤烟征战将士的思念所动;或为那直下襄阳的欣喜所感染。唐诗是一页页历史,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而这首《回乡偶书》更是唐诗中的极品,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是一副有声有色的写意画。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1、教材位置、内容、特点

  《回乡偶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被安排在第六组课文中。这一组课文主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实现情感熏陶,培养美好情操的依托。

  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诗中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从而使学生感悟到诗人眷恋故土强烈而复杂的情怀。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一是积累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懂得热爱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教学目标的制定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阅读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及诗文特点,按照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客”“何”两个字,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在反复品读中理解领悟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操。

  3、重、难点的确立

  古诗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因而,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二、说教法、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不仅对学生在校内学好语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他们的终生学习、终生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学生学法的掌握,是通过教师的教法来转化生成的。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教法学法化”。

  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品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并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再现。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设计理念

  1、着眼于《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感悟诗情为教学重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力求“重文本”而又“超文本”,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

  (二)过程安排

  古诗篇幅短小精悍,字面上的涵义是有限的。在教学古诗时,如果直奔主题,就会很容易让古诗的教学变成学生被动的应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所学的内容也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为了让古诗的教学内容变得丰满,教学过程变得精彩有趣,我将教学过程划分成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诵诗文,创诗境 .第二环节:知诗人,解诗题.第三环节:明诗意,悟诗情.第四环节:融诗境,陶其性.

  第一环节:诵诗文,创诗境

  在导入环节,我利用课件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能用相关的古诗描述景象,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独特的魅力。

  第二环节: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资料,不仅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为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有一个很好的铺垫。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相应的作者资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贺知章为人旷达,不慕名利,其诗作通俗清新,自成一格。

  古诗词中有很多篇目都是感情至深的名篇,诗人在诗中或喜或悲或哀或怒,都是真情流露。从故事的创作背景中去捕捉诗行中的感情形象,去细致入微地感受它们。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就能把其中蕴涵的情感揭示出来,从而激活自身的情思和联想,这样诵读就更加充满激情,既感动自己又感动别人。

  第三环节:明诗意,悟诗情

  1、初步感知,自主识字。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利用不同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细读品味,感悟理解。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练,表达简洁,意蕴深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需要日后来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所以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在这一环节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学生读诗,自主交流读书感受。

  (2)指名朗读,理解古诗含义。重在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使学生体会到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诗人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从而让学生在反复品味诗歌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3)质疑问难。“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的。我事先根本无法完全预料孩子们会说些什么,会问些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时必须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捕捉孩子们身上的火花,根据学生的认知,随时调节课堂教学结构,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诵读诗文,体会诗境。诗词的诵读讲究韵律、节奏感极强,尤其是格律诗,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节奏分明,读来琅琅上口,具有美的旋律和谐之感。加上背景音乐展示配画,在此意境中吟诵,对孩子们更是一种美的熏陶,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第四环节:融诗境,陶其性

  语文教学应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理解诗文后用一句话或一首诗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

  面对陌生的学生,面对鲜活的生命个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会传递出他们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作为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把握有效信息,让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充满生命力,会给课堂带来末曾预约的精彩。所以在进行教学评价与教学反馈时,力求:用心倾听,真情投入;恰如其分,画龙点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我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板书,有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体会情感,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孩子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也许会对“乡音无改鬓毛衰”难以捉摸,也许会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会心的微笑。

  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把学生带入情景,让学生想像着读,让学生在情景中自由表达。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和前面的诗句进行对比诵读。

《回乡偶书》片断赏析 篇6

  【设计理念】

  崔峦先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叶老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基于此,本课在导读时紧紧抓住一个“客”和关键词“何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接千载,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 “客”。

  二、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3、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生:

  “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4、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生: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生: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师: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习就应该这样!我建议同学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爱思考会观察的孩子。大家也把机灵的眼睛看向插图吧!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生: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生:因为他思念家乡;生: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生: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师:真应了那句 “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生: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

  生:我知道,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要是像现在这样发达,诗人肯定会回去不知多少次了。(师生一起笑起来。)

  生:我爸爸在外地工作,我们都非常想念他。爸爸几乎每天都要给我们打电话,也会经常抽空回来看我们。

  生:虽然我爸爸也在外地,但我还是能经常看见他,我可以在网上通过摄像头和爸爸视频聊天!(大家都笑了。)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生:我现在能理解贺知章爷爷的苦恼了,他虽然日夜思念家乡却几十年没有机会回乡解除思乡之苦。生:所以虽然诗人已经很老很老,头发也被风霜染白了,却怎么也改变不了他的一口乡音,因为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师:好!让我们再次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无改”拉得较长,声音上扬。)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 “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5、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生: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生: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师:如果我是贺知章,我会这样想:我离别家乡几十年,想了家乡几十年,在他乡做了几十年的客人,今天我终于得偿夙愿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但家乡却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家乡了,还令我想不到的是家乡的那些小孩子却说我是客人,他们这些天真无邪的黄口小儿哪里知道我这个八旬老人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啊!想到这里,怎不让我百感交集,感慨万端啊!师以感慨、惆怅的语气读诗。

  6、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三、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生:李白的《静夜思》,生: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对《回乡偶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生读诗,读后交流感受。

  四、自选作业,提高能力: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给诗配画,并试着将组内的作品组合成表现整首诗的连环画;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五、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回乡偶书

  客? 何来?

  想家乡! 

《回乡偶书》片断赏析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音、衰、客、何”6个生字,会写“音、客、何”三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领悟诗意,能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兴导入

  1、猜字谜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字谜吗?(喜欢)那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象形字,想请大家猜一猜,看看能不能猜出来(出示象形字的课件)

  (学生看课件猜出“客”字)

  师:对,是“客”字(出示),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会发现。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个“客”字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出示“客”的课件)学生跟课件书空。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个“客”字,这首是:(学生说课题)(板书《回乡偶书》)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字谜引入,感悟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现在我想请孩子们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来帮助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藏有一个“客”字,你们找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你真会发现。请同学们来读读这句诗。(课件出示这句诗)(学生读)

  师:(出示插图)孩子们为什么会笑着问作者呢?我想跟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场景,我是贺知章,你们会怎么问我呢?会问什么呢?

  生: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呀?您是干什么的?您来这里是找人吗?

  ……(三个学生,师适时点评。如称呼不对,要引导学生;用了 “请问”一词,表扬有礼貌)

  师:孩子们真会动脑筋,知道当时孩子们会这么问,是什么原因吗?(是因为不认识他)请用诗句回答(“儿童相见不相识”)出示诗句,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读诗句)

  师:从这两句诗来看,贺知章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当作“客”了,从哪里看出他是“客”呢?请看插图(出示插图)。

  生:学生仔细观察图。

  师:那他是不是“客”呢?从那句诗可以读出来?

  生:不是客,因为我从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看出,他并不是客,是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到家乡。

  师:请把你们的理解放进诗句中去,一起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这两句诗的图)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师:为什么诗人年小的时候离开家乡,要等到年老的时候才回家乡呢?

  生:我知道,因为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他回家不容易呢?(出示插图)

  生:骑马。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出门不是靠走路就是骑马,经过跋山涉水,回家一次确实不容易。可是那么艰难,作者还是要回老家啊,你体会到了什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板书)

  师:我们怎么读才能突出诗人回乡不容易呀?学生再次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设计理念:紧扣“客”字,切入理解诗句,从后到前,更好地理解“回”的含义。创设情境,借助插图,直观地引导学生理解后两行诗句的意思。]

  3、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都知道原来这个让孩子们看成是“客”的人其实不是“客”,而是久居他乡的游子回家了,所以题目中不是“来”而是“回”(板书),让我们加上对“回”字的感受,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有感情地读诗句。

  师:五十年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好,我们一起读读全诗。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贺知章一起思念家乡,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分组背诵,一起背诵)

  4、指导书写:“客、何”,观察、书写、展评。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三个字宝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出示图片)提醒大家:客: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何:竖钩起笔处不要在横的末端。音:突出中间主笔横。

  【设计理念: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改变“满堂说”的课堂,让学生不仅掌握生字的写法,还养成书写的好习惯。】

  四、读中悟情,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1、读中悟情。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韵味。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有节奏地朗读,可以吟诵,可以踏歌,可以表演读……(学生自由体会读)

  学生自由朗读后个别表演读(老师点评中鼓励学生,并告诉其余学生这是什么读法。)

  2、欣赏“古诗新唱”。

  师: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编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呢!想听吗?现在我就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设计理念:落实个性朗读,老师不要限制学生一定要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五、拓展延伸,升华诗情

  1.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他还写了另外一首表达自己回乡后的情感的诗,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欣赏《回乡偶书》之二)

  2、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还有――生:李白的《静夜思》,生: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喜欢哪首就把哪首背诵下来。

  【设计理念: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并让学生有选择地背诵记忆,让那个拓展不会流于形式。】

  六、全文总结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不管你身在何处,都时刻想念自己的家乡,让我们把贺知章的思乡之情记在心中。(齐背)

  七、布置作业

  把《回乡偶书》编成一个故事讲给爸爸和妈妈听。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客?   回!

  (思念家乡)

《回乡偶书》片断赏析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品读诗句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偶、鬓、衰、客、”等字的意思,会写“鬓、衰”两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乡”请给这个字组词。“故乡”“家乡”“乡亲”“乡情”“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还有一句话说,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中国人都有一种思乡的情结。有一位诗人,他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八十六岁才回到阔别己久的家乡,写下了一首诗《回乡偶书》。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

  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三、再读古诗品味诗情

  1、谁能说说作者回乡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了?重点理解“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旁白:是啊,又高兴,又伤心,这时候的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板书:悲喜交加

  2、还有两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师问:如果你是村里的小孩子,看见了一个八十多岁的不认识的老爷爷来了,你会怎么问啊?

  师答:是啊,离开家乡的日子实在太久了,以至于孩子们都把我当作远来的客人啦。这是贺知章老爷爷深深的叹息啊,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

  3、你从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体会出作者什么的感情来了?

  贺知章到底是不是客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

  重点理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你想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呢

  师引读:因为五十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是多么的激动和兴奋啊。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诗。

  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已经头发都白了,很伤感。带着伤感的心情读。

  是啊,又高兴,又伤心,这时候的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板书:悲喜交加。带着这咱复杂的感慨万千的情感读诗。

  4、指名朗读整首诗,师生共同点评,评议要点:你觉得他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5、齐读,背诵。

  四、拓展:读贺知章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片断赏析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回乡偶书》是贺知章八十多岁辞官回乡时所作,在朴实浅易的字里行间表达出阔别家乡十几载,而今白首方回来之时的万千感慨。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教学目标:

  ⑴认识并会写2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⑶了解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流露出的浓浓乡情。

  3、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二、说教法。

  1、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时以课文改编的小故事配乐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让学生想象当时作者的处境,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为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铺垫。

  2、以读为本,以读悟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少分析,多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一条宝贵的经验。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读也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从读中悟,悟中读,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3、立足课本,拓展阅读。

  在课的最后,出示另一首《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让学生来学习,这是对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又能让学生在进一步地学习中,更深地体会第一首《回乡偶书》的情感。再次,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诗人贺知章浓浓的爱乡之情。

  三、说学法。

  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相互启发,在加上教师适时点拨,很轻松地理解了全诗的意思。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初读古诗理解诗意”环节中,我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再全班交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突出课本中释义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步骤是一是故事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初步了解古诗大意。三是朗读感悟,在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熟读成诵。四是积累《回乡偶书二》,通过对这首古诗的理解,深化学生对前一首古诗的理解,升华情感,达到积累的目的。

  五、说板书。

  由于课件已经出现了全首古诗,所以板书时我就挑精炼的几个字作为板书,既总结了古诗的内容,又能突出地表现本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回乡偶书》片断赏析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 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教学评析

  古诗是我们祖国优秀文学遗产的瑰宝,古诗中有许多诗句,已成为千古名言。那么怎么教孩子们学古诗,并将一堂古诗课上得生动又有新意?这一直是我在积极思索和探求的问题。而今天,高姗老师执教的《回乡偶书》至少为我们提供了四个方面的启示。

  一、以读为本,以读悟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少分析,多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一条宝贵的经验。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读也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高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初读” 这个环节,课上为学生做声情并茂地范读,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多读,特别是指导学生划节奏读很有意思。我们说,古诗词原用于吟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散),均衡。因此,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使诗词流溢着音乐的旋律。高老师这堂课朗读是贯穿始终的,有的孩子已经熟读成诵。虽然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诗中的情感,但是一遍遍古诗的朗读,就是一次次情感的体验,久而久之,我们就能从学生的朗读声中,感受到散发出来的情感,那么教学到这里也就成功了。

  高老师在教学《回乡偶书》时,把知诗人,解诗意,读诗句为教学主线索,期间以读贯穿始终,通过初读理解诗意,通过诵读悟出诗情,整个课堂扎扎实实。

  教学时引导学生想像诗中的意境,深刻地领悟诗中蕴涵的诗情,这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古诗之情节与现代的孩子相隔甚远,孩子更没有这样浓郁的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终于成为现实时那百感交集之情涌上心头,孩子更是难体会。如何让学生读出真挚的深沉的情感,让古诗丰韵起来?我想高老师如果再在情景的创设和情感的渲染上多下点功夫,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比如可以这样“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先介绍贺知章回乡的背景:贺知章在天宝三年辞去官职,告老还乡,时已86岁,距他年轻时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同学们想象一下家乡会有怎样的变化,诗人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是啊!50年后,朋友大多离去,昔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再也不见身影。读——

  50年后,亲人大多离去,往日一家人团圆欢乐的景象再也无处找寻。读——

  50年前风华正茂,50年后却老态龙钟,真是人生易老,物是人非啊!读——

  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如果这样“以情引读,读中悟情”,能让学生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读到作者的内心里去,试着把“感悟”变为“感动”。那么我们的教学课堂就真正进入了理想的境地。

  其实像这样成功的例子又很多,例如在教学《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时,有人大师这样“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第一次“以情引读”

  教师问道:同学们注意到这个“酒”字吗?“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生1:离别的酒。生2:友谊的酒。生3:也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4: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师:这是一杯离别的酒——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是一杯友谊的酒——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们说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的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内里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到此老师又接着第二次“以情引读”

  问道: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舍的情绪更为强烈。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生:雨,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生:是老天想让元二多留一会儿。

  生:客舍。王维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他感到更加伤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生: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师: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部分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上课的老师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和引读,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第三次“以情引读”

  教师问道: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屏显:元二出使安西图。)

  经过老师提示,学生不禁惊叹发现: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此朋友远去不远千里,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生答:黄沙满天!

  师: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生答:满目荒凉!

  师: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生答: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总之,教师大胆地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读中悟情”,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荡气回肠,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充分展示了优秀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二、自主学习,理解诗句。

  高老师让学生带着要求,自己读诗,想想诗句的意思。学生带猜带想,相互启发,在加上教师适时点拨,很轻松地理解了全诗的意思。而在现实的课堂中,一些老师还在用教学参考书的诗句解释照搬给孩子,取代了孩子的多元理解和个性解读。不但没有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慢慢助长了孩子的惰性思维习惯。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初读古诗理解诗意”环节中,我们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分小组互帮互学,借助注解或请教工具书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对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做好记号以备讨论。然后通过反馈,对学生普遍不解的语句进行集中讨论、释疑。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突出课本中释义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三、想象演说,感悟形象。

  古诗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采用表演的方式可以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高老师教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两句时,在学生想像画面之后,老师请一个同学做诗人贺知章,又请几个同学做村上的孩子表演当时的情形,这样就促使着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表演的形式,不仅使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同学的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的色彩。表演中学生情绪迅速提升,印象深刻是必然的结果。

  因此,适度的课堂表演使得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不仅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文本语言,也是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和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此外,我们教学诗词时还可以让学生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例如在教学《长相思》这首诗词时,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这样问道:通过想象,同学们看到了那么多的画面。但是,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是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背景播放《琵琶语》音乐,学生写片段。)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但是现在,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大大的“碎”字,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就这样,在音乐和王崧舟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王崧舟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中,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保家卫国的高大鲜活纳兰性德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四、立足课本,拓展阅读。

  高老师在课的最后,出示另一首《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让学生来学习,这是对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又能让学生在进一步地学习中,更深地体会第一首《回乡偶书》的情感。再次,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诗人贺知章浓浓的爱乡之情。

  “拓展阅读”是古诗诵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指导学生怎样去学习。中国的诗歌浩如烟海,单凭教授一首诗还不能充分体会诗歌的美妙,这就需要进行拓展阅读,将同一位作者的诗或同一题材的诗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在对比中体味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使他们真正体味出诗歌的巨大魅力和灿烂多姿,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比如在教学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前,我们可以把一组描写春光的诗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读读诗句,想想画面情景。这一组诗句有:

  ●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学生读完后,教师说道: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这样,从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春天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佳境,随着诗人畅游,享受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主体古诗教学,进行拓展阅读,加强积累感悟。

  比如孙双金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分别出示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和《渭城曲》三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所掌握的方法自学这三首诗。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渭城曲》是以酒相送,再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短短三十五分钟,学生便读懂了三首古诗,可见效率是很高的。课末,老师设计了开放式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搜集、吟诵有关送别的诗歌,更是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吸收信息的能力。

  孙老师“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古诗教学方法是非常我们借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大纲推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几篇,丰富其文化底蕴。尤其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当好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质疑、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建议:

  1、关于语言文字的品味。。语文课尤其是教古诗文就是要带动学生这样细细品味语言,我们古典文言的魅力就出来了,学生就会喜欢上民族的语言,就会接受语言承载的思想文化。比如找出意思中相对应的词语(少小老大、离回),换一换词语“笑与请”。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

  2、识字与写字问题。

  3、教师个人文化底蕴积累问题。

  【备课资料】:

  贺知章生于公元六五九年,死于公元七四四年,活了八十五岁。直到他三十七岁的时候才考中了进士。后来在长安做秘书监等无足轻重的小官,他一直未受到重视,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常常饮酒作诗,来消除心中的不快。

  天宝初年(约742年)八十三岁的贺知章,在外面度过了七十多个寒暑,终于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人老了,头发早已花白了,但因为他多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当他踏上阔别了七十年的故土时,正碰上在村口玩耍的一群小孩,看着眼前这位老人,孩子们当然不认识他了,他们凑成一堆,迎上前去,很有礼貌地笑着向他打问:“老伯伯,您是从哪里来?”听了孩子们的问话,贺知章感慨万分,看着眼前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往事一一映入眼帘,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回乡偶书》片断赏析 篇11

  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重、难点1.正确书写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正确背诵。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学案导案

  第一课时

  一、开启智慧窗——激趣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精髓,你们一定背过不少的古诗吧,你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

  教师:今天老师又给大家推荐一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教师板书课题,范读古诗。

  简介作者及背景。

  解释“偶书”:类似随笔。

  二、智慧加油站——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第一首古诗,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

  2.自主认读《回乡偶书》“我会认”中的生字并组词,想想怎样记住它们。

  三、智慧总动员——小组合作学习,检测生字学习和读文情况:

  1、小组内朗读古诗,做到读通读顺。

  2、小组轮流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重点交流难认字的识记方法。(鬓   衰   偶)

  四、智慧大比拼——全班交流,检测读文和识字:

  1.出示课件,认字扩词。

  2.小组开火车认读词语。

  3.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回乡偶书》

  五、我是智多星——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借助工具,理解个别重点词语的意思。

  3.思考:这首古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六、智慧大舞台——全班交流,深入读文:

  ⒈学习第一句(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⒉学习第二句:(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学生回答。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点名回答。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七、我是写字小能手——指导写字:

  1.指名读准:客 、 何这2个字的音。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3.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仔细观察,并书空练习。

  4.描红仿写。

  一、开启智慧窗——激趣导入

  二、智慧加油站——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智慧总动员——小组合作学习,检测生字学习和读文情况。

  四、智慧大比拼——全班交流,检测读文和识字:

  五、我是智多星——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六、智慧大舞台——全班交流,深入读文

  检测案1.我会填。

  儿童(                   ),

  笑问(                   )。

  2.点名背诵古诗。

  3.语文练习册。

  课堂小结《回乡偶书》仅用了28个字,就把诗人浓浓的乡情表达出来了。学生欣赏余光中的《乡愁》,教师配乐朗诵。

《回乡偶书》片断赏析 篇12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 “客”。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谈话,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生划出生字,师小黑板出示(偶、鬓、衰、客、何、音)。“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读准了没有?”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并且懂得读的方法。)

  三、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预设一: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预设二: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预设三: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预设四: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

  预设一:因为他思念家乡;

  预设二: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预设三: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师: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

  生:……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 “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四、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预设一: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预设二: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预设三: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设计意图:(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四、背诵诗歌,深情永驻。

  贺知章那份浓浓的热爱家乡的深情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让我们把这首诗、这份情永远记在心中。生配乐吟诵。

  设计意图:(在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之后,背诵则变得轻而易举。)

  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李白的《静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对《回乡偶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热爱家乡”为整合切入点进行拓展,使学生多维度地获取信息,并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回乡偶书

  客?  何来?

  想家乡!

《回乡偶书》片断赏析 篇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介绍背景。(出示课件插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瞧。这就是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2、揭示题目:

  此时贺知章十分激动,于是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读题《回乡偶书》。

  3、据题质疑:

  ⑴读了题目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重点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新词,并边读边观察,想想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检查反馈:(课件)

  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再齐读生字新词。

  ⑵指名读诗;分组读诗;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师:小朋友,刚才在老师的介绍中已经了解到贺知章在10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直到82岁才回到家乡,古诗中哪个诗句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内容?

  2、引出并学习诗句一:(课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吗?

  ● 师: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那么,第一个诗句的后半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你又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 引导理解:

  乡音:①小朋友,咱们班有乍浦人、四川人,安徽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

  ③秋天到了,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指名用家乡话说,理解“乡音“一词。

  鬓毛:头发

  衰:白了

  ● 师: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 指名说说诗句一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 知道感情朗读诗句一。

  3、引出并学习诗句二:(课件图片)

  ●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请你读读诗句二(出示句子二)并联系图片,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 交流并小结: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 指导感情朗读。

  4、感情朗读整首古诗。

  5、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

  四、故事续编。

  1、小朋友们,82岁的贺知章老爷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那么多年,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激动)孩子们遇到这位老爷爷,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高兴)

  2、看图进行想象,孩子们和诗人贺知章还会说些什么,作些什么?

  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贺知章也笑着激动的说:“我呀也是这个村的人,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了,你们欢迎我回来吗?”孩子们听了,高兴的说:“欢迎您回来,老爷爷去我家做客吧!”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孩子们那么热情,就更加激动了,激动得流着眼泪说:“谢谢你们,家乡真好啊!”(等等)

  3、师:小朋友们,这么动人的你会忘记吗?你愿意把它讲给家长听吗?(要求学生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把古诗变成故事讲给家长听。)

  五、小结。

  小朋友们,你听说过“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句诗句吗?我们的贺知章老爷爷在回到家乡时就有着这样深切的感受,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这种心情是激动的,又是喜悦的。让我们带着贺知章老爷爷的那种心情把古诗背一遍吧。

  教学反思:

  古诗《回乡偶书》是唐诗中的极品,这首诗中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在教学中孩子们显得有点难以捉摸,却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出会心的微笑。在这首古诗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手段,使孩子们感受到“易”“趣”“活”,比如,我以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诗引出贺知章,并且让孩子们知道李白与贺知章是好朋友,他们都是很有名的诗人,以及简单介绍贺知章的一些情况,让孩子们知道贺知章的一些生活经历,从而对贺知章产生一种敬仰和敬佩之情,有了这种情感来学习对于理解诗句很有帮助。其次,在课堂上我不再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把学生引入古诗描绘的情景中,以其中的儿童身份把学生融入之中,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除此,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使得那种回乡之情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因为学生爱表演,这是他们的天性。在深入理解古诗的语言之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续编故事孩子们编得很好,表演的也很好。但遗憾的是,对于贺知章的那种回乡之情领悟得还不是很深刻。

《回乡偶书》片断赏析 篇14

  一,导入:1.你们让我等得花都谢了。路上发生了什么?

  生:塞车。

  生:红灯多。

  2.师自我介绍。

  3.师用广州话和上海话介绍自己,请生模仿。师生互猜方言。

  4.师总结:乡音无法猜,因为我不是你们的——

  生:老师,老乡。

  【随机应变,口语交际具有实效】

  二.(课件)

  静夜思

  唐李白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1,请生读题目。6秒种。

  生读。

  师:哪个字你想突出?

  生:思

  师:为什么?那是怎样的感受?(思念家乡)。

  2,能否用3个字把思念读出来?生读:思-------.(拉长了

  3,师:把静静的感觉融入到深深的思念之中(生读)

  4,把自己的心,把自己的情融进去,齐读(静夜思)

  5,闭眼睛读。

  6,指名读全诗。生鼓掌。师:鼓掌说明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看到别人的精彩,应该鼓掌。

  7,为什么鼓掌?因为读出了美。

  三,板书:平,仄

  1.古人读诗按平仄规律读。

  2,讲解:平:一,二,气声延长:三.四一读就短.

  3,课件展示出诗的平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1)请生读“床前”,注意“平声”

  (2)读“明月”

  (3)读“光”。拖长(平声再长)

  (4)请生看老师的手势,读“明月光”,

  师评:小眼里闪着智慧的光。

  5,请生看手势齐读全诗。师:短短的十分钟学会了古人的读书法。

  6,请生闭眼,配乐齐读全诗。

  四,悟

  1,李白在窗前思念自己的故乡的什么?

  2,古人“说月是故乡明”,故乡的明月是值得思念的,还会思念故乡的什么?

  生:故乡的感情,故乡的亲人

  3,为何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

  师:有一首诗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织,意恐迟迟归。”

  4,还会思念谁?为什么?生:童年的朋友。因为和自己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5,所以每当明月升起时,李白就会吟诵——-生齐读全诗。

  五

  1,千年前有位诗人贺之章离开家乡56年。56年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请生自由读:

  (课件)

  回乡偶书

  贺之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2,三个字难读。

  (1)衰,读“cui”,解“鬓毛衰”,因为他老了。

  【谢谢你提示了我们这个字的读音,很多人都容易读错这个字,不读衰,而是读cui】

  (2)识,读shi,是第四声,强调平——-长,仄———短。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同桌互读,互听。

  4,指名读

  【敢读吗?男子汉不敢读。你来】

  5,只有用脑读了的人才能有说超越。指名读。

  【对于学生“回”字拉长音,教师幽默地说,别回得哪么快】

  6,齐读,(手势)

  7,采访:你读的脸上有笑容,感受(高兴)。为什么?(兴奋)。

  8,师:同学们,56年了,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到70岁就不错了。当时诗人86岁高龄了,他回到故乡的那一刻,他才发现所有的老朋友,亲人大都离去了。他在每当月圆之夜,思念故乡。于是引读《静夜思》。

  9,师:乡音没有改变,两鬓变白了也没有改变。这时来了一群小朋友。诗人问:“你们认识我吗?(不认识)为什么不认识我啊?

  10,师:同学们,我日思夜想故乡的景没有变,而人已经变了。这时我会想些什么呢?能否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呢?指名读。

  10,此刻你在想什么呢?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11,齐读出这种感觉。

  六,诗人读着,不禁潸然泪下,就轻轻地唱起来。

  1,配乐放诗的的歌曲。

  2,请生轻轻跟着唱,如果不行就再来。用心感受,注意节奏。

  3,不放音乐,看师的手势唱诗。

  4,师:按平仄的规律唱,生唱。

  5,师:把平仄读和唱结合,就叫“吟”,回家教父母吟诗作画。

  6,“少小”中的“小”是仄音,不拖音。离家有多远,回家就有多久。

  【真棒,不看老师的手势你都明白】

  7,师引领生“吟”诗

  七舞

  1,师:吟,唱是情感的迸发,你们读的已是摇头晃脑。就要“手舞足蹈”了。现在我们用聋哑人的手语来“舞”。

  2,指导。

  3,齐舞。

  【说不好这种形式、可以说,是古诗新解,也可以说,有些流于形式】

  八师:

  1,诗人56年后回到故乡,发现了自己的朋友已离去,这时诗人不禁缓缓地吟诵这首诗。生齐吟。

  2,56年,迫不及待地想看亲人时,发现自己的朋友已离去,不浸缓缓地吟诵这首诗。师引读。

  3,师吟唱,引唱。

  教研员祁老师课后点评:眼前一亮,很新

  几个担心:

  1、忽略内容,更应该说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是古诗赏读,略读。体会了古诗背后的故事。戴建荣老师古诗教学的“读、诵、吟、唱、舞”,从外表到内核……

  2、没有生涩的理解,有层次的读,感悟回乡偶书……

  3、教无定法,老师课前明确本堂课是古诗欣赏课,课堂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上乘。

  4、舞可以,但不要过头。笑声掩盖了诗词中的悲愁。

  ……可惜了,网络不好,卡住了,只听到了这里。

  请老师们关注以下点:一是古诗教学的步骤或环节;二是关注评价语;三是关注学法的渗透;四是关注朗读的层次。五是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六是关注教态对课堂进程的促进;七是注意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戴建荣老师古诗教学的“读、诵、吟、唱、舞”,开辟了古诗教学的新路。

《回乡偶书》片断赏析 篇15

  一、导入

  1、图片展示《村居》、《所见》、《小池》诗歌的图片。

  师:潘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积累的诗句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吗?第一幅,谁来?(不错,用得很恰当。)第二幅,还记得吗?(你会运用学过的知识。)第三幅,谁来试试?(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2、师:小朋友们看,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

  3、今天我们来学习由贺知章写的一首诗歌,题目叫——《回乡偶书》(板书课题)

  4、师:读了课题你知道“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有不同意见吗?)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5、师:你真能干!那么诗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看一看吧。

  二、读诗悟诗

  (一)认读生字

  1、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师:潘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3、师:好了是吗?那潘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出示带拼音生字的卡片)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4、师:小朋友们读得太棒了,那现在潘老师要把生字宝宝的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出他们吗?(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

  5、师:把掌声送给这列小火车。接下来生字宝宝和他们的朋友在一起了,谁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

  6、师:生字宝宝真想请它们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而我们今天学的古诗里正有这个“客”字, 你找到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紧扣“客”字读诗

  1、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2、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请你们仔细地读读诗歌,也可以观察一下插图,找找答案吧。(生自读诗歌,观察插图。)

  4、师:心中有答案了吗?谁来说说看?(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少小、老大变红)

  师:你真会读书!从诗句里找到了答案。请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师:还可以从哪些词看出贺知章爷爷不是做客的客人?

  (生:乡音无改……)

  师:“乡音”是什么意思?(家乡话)“鬓毛”呢?(头发,胡须)

  是呀,虽然家乡话没有改变,但贺知章爷爷已经——老了,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

  师:“乡音的“乡”就是――(故乡,家乡的“乡”),我们的家乡在长垭,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那你明白贺知章爷爷为什么要回家乡看看了吗?(想家乡)板书

  师:是啊,潘老师也曾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每当过节时都特别想念家乡。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贺知章爷爷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可家乡的一切还和他记忆中的一样吗?(生:不一样了,亲人没了……)

  师:是呀,如果你是贺知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生:忧伤)

  请女孩子忧伤地读读这句诗。男孩子也来试试。

  师:原来贺知章不是来做客呀,而是在离开家乡50年后回来了!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6、师:五十年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作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

  师:如果你是那些孩子,你会以怎样的心情问我呢?(开心,快乐)

  师:那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无奈)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诗歌吧。

  7、师:你们读得真投入!读出了自己的感悟,读出了诗的韵味。潘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

  8、师:想把这首诗歌记在心中吗?那就试着背背吧。指名背——分组背——齐背

  三、拓展升华感悟

  师:其实,贺知章回到家乡后,面对熟悉的情景,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出示诗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配乐朗诵)

  四、学写生字

  1、师:小朋友们能把诗歌读得这么棒,肯定也能把生字写得很漂亮。请你打开课本117页,仔细观察“音、何、客”这三个字,想一想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生交流)

  2、师范写“客”,潘老师先带着大家来写“客”字,剩下的两个由你们自己写。

  板书:

  回乡偶书

  客? 何处来?

  想家乡!

《回乡偶书》片断赏析 篇16

  课前在黑板上板书

  25 古诗两首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今天,刘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25课《古诗两首——回乡偶书》,大家一起读一下课题,预备——读!

  生:25 古诗两首——回乡偶书

  师:能不能不拖音?干脆一点?

  生:能

  师:嗯,不拖泥带水,不拖腔拉调,25 古诗两首——回乡偶书,预备——读!

  生:25 古诗两首——回乡偶书

  师:很好很好,你知道这首诗谁写的吗?

  生:贺知章

  师:对,贺知章他是659年出生的,744年告别这个世界的。告别世界懂吗?什么意思?

  生:(指名)就是那个人已经死了。

  师:哦,这个字很沉重,死,刘老师不愿意说的,你说的,行了,是这个意思!注意,小朋友,刘老师教你一个常识,很多文章,在作者的旁边,写上这两个数,就是告诉大家是这年出生的,这年死去的,贺知章活了多少年?知道吗?不知道,你们还没有学到百位数的加减法。那么他活到多少岁,就是用死去这一年的这个数字减去他出生那一年的数字,就等于多少年呢?

  生:85年师:对,他活了85岁,贺知章,他是什么地方人呢?浙江省萧山县人,他三十多岁离开家乡,八十五岁回来,有多少年没有回家啊?50年,整整50年没有回来,直到85岁回来,他很会写诗,又很会做官,官做得很打,诗也写的很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这首诗。小朋友,学习古诗要过4关,哪4关,小朋友看黑板,大家一起读!

  (在黑板左侧出示第一个卡片:我会认)

  生:我会认

  师:第二关

  (在第一个卡片下方出示卡片:我会解)

  生:我会解

  师:第三关

  (在第二个卡片下方出示卡片:我会读)

  生:我会读

  师:第四关

  (在第三个卡片下方出示卡片:我会想)

  生:我会想

  师:好,很好,刘老师解释,解释认、解、读、讲,解释认,认,认识生字;解,理解诗句;读,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节奏,还要读得字正腔圆;想,要会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好,跟刘老师再读一下。

  生: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

  师:刘老师提一个小问题,这个我是指谁啊?

  生:自己!

  师:是我,老师这个自己呢还是你们这个自己呢?

  生:我们这个自己!

  师:对,要搞清楚,这里出现的我,不是刘老师,是你们,你们要努力!好,我们现在过第一关!把书打开!把课文自由得朗读,独立的识字,完成这两个任务。朗读的时候要读正确,读清楚,我们生字的音要读准确!好,开始,自己读!

  生:自由读!

  师:把生字读一遍,自由的,准确的!

  生:自由读!

  师:好!好!考一考大家,看看生字你认识不认识。

  (出示生字卡)

  生:齐读生字!

  师:单独站起来读的,赶快举手!我发现我们这个班的同学学习状态很好,读书时候声音比较洪亮,拖拉的少,姿势比较端正,我很高兴。

  (指名2名同学认读生字卡)

  师:同学们,有一个字的笔画最多,你知道是哪一个字吗?

  生:鬓!

  师:看刘老师写,你们拿出手来,跟着刘老师写,我把它放大,做比较!看——

  (板书大大的鬓字)

  师:这个字,古人是怎么造出来的?同学们,非常有趣!这边(指鬓字左上角镸部分),古人写的长字,学过这个长字吗?它的繁体字就是这样写(板书镸),这三撇是什么(指彡部分)?知道吗?头发!三根很长的头发!古代的人头发是很长的,男人女人都是不理发的!刘老师理发了吗?

  生:理了!

  师:对,现在的男人是要理发的,大家都要理发。这是表示它的形状。(指下面的宾部分)读音!现在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

  生:宾——

  师:但是在这里读几声啊?读四声,我们的古人太有才了,太聪明了,太伟大了,造出那么好的字,我们要不要好好学习啊?小朋友,记住刘老师的话,我们学习生字,记住生字,靠什么?就是经常见面,与生字交朋友,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一关过了吗?

  生:过了!

  师:对,认字的这一关过了,过一关,拿下!(从大黑板上取下我会认的卡片)

  好,我们开始过第二关了,小朋友,这一关很重要!我们的诗句,古人的诗句,古人的诗和我们现代的诗,白话的诗不一样,比较难懂,刘老师教你怎么理解!好!小朋友,会扩词吗?好,扩扩词看!知道扩词的举手!

  生:举手

  师:呵!都会!来,扩词,(指课题回乡偶书里的回字)回字,怎么扩?

  生:(指名)回家!

  生:回避

  生:回来

  生:回去

  师:还有什么呢?刘老师扩一个词好不好?回到!(指乡字)乡,谁会扩?

  生:乡亲

  生:家乡

  生:故乡

  师:嗯,很多,刘老师赞成在这里扩成家乡!(指偶字)偶,谁会扩?

  生:木偶

  生:偶然

  生:木偶戏

  师:小朋友,看看,按照刘老师扩词的办法,书就是我们这个书,是不是?

  生:不是

  师:就按照这个来,听刘老师的!回到家乡,偶尔捡到一本书。行吗?行不行?

  生:行——

  师:错!小朋友,记住了!回到家乡扩词是对的,偶,这里不能扩了,这里要用换,偶不是偶尔,是随意,随便,书,什么意思,换,就是写,回到家乡随便写了这首诗,理解了吗?跟着刘老师念,念这个解释过来的句子,预备——读!

  生:回到家乡随便写了这首诗。

  师:好!小朋友,来看刘老师教你的办法会了没有?把这种办法归纳一下,小朋友,掌握了这种办法以后所有的古诗你都会读了!第一个办法是,扩,第二个办法就是,换,古代的说法和现在的说法有所不同就要怎么样?换!诶,刘老师,刚才你说回到家乡随意得写了一首诗,一首诗这里没有啊,这里就是采取一个办法,补!知道吧!这里我们解释课文的标题就用了几个办法啊,就用了3个办法,

  生:扩,换,补

  师:很好,在读一遍,回乡偶书

  生:回乡偶书

  师:回到家乡随意写了这首诗(老师大声,孩子轻声,一起读)

  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好,还有四句,我们的任务很艰巨的,我们先来扩吧小朋友,我们先找最容易的,离,离开,家,家乡,离开家乡,回——

  生:回去

  师:在这里应该是回来。好,看刘老师是不是解释对了,听好,听清楚,看谁的耳朵尖,能够听出问题来。小儿子离开家了,大儿子回来了,他家里住房比较紧张,两个儿子在家里没有地方住。一个走,一个回来,对不对?

  生:不对!

  师:不对了要怎么弄呢?看看——谁来说说看,刘老师在解释这个句子的时候错,错在哪里?他把所有的词都是用扩的办法,是不是?而实际上,有两个地方是要换,对不对?哪个地方要换?错在什么地方?

  生:(指名)错在有两个地方,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是很小的时候离家,等到大了的时候才回来。

  师:哦,你意思懂了,很好,表扬一下,了不起!好,听刘老师的,少小就是小时候,那个同学讲很小的时候,也行,老大,解释成什么?年老了!年老了才回来!他多少岁回来的?

  生:85

  师:好,少小离家老大回,跟老师读诗句,然后再读解释的句子。

  师生齐读:少小离家老大回,小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回来。

  师:好不好啊,理解不理解?好我们自己来,再来看第二句,小朋友,我们同样用这个办法,用扩,换,该补的地方就补,乡音无改鬓毛衰,我们从这里开始,乡怎么扩啊,家乡

  生:乡下

  师:

  生:乡亲

  师:这里可以扩成——,当然,这个字可以扩成很多词,但根据这首诗,这里只能扩成——家乡!音?

  生:声音

  生:音乐

  生:音量

  师:在这里都不对,在这里要扩成口音!南昌的话你们会说吗?

  生:我会一点点。

  师:做什么,南昌是怎么说?

  生:做西里(南昌口音做什么)

  师:嗯,吉安话是做咋个(吉安口音做什么),我的家乡是永新的,永新的话就更难懂,做古拉(永新口音做什么),这就叫做口音,做西里就是南昌话,做咋个就是吉安话,做古拉就是永新话。小朋友,不要笑,不是搞笑!乡,家乡口音,无是什么?

  生:没有!

  师:对了,家乡的口音没有,没有采用的什么?对!换!这个改,扩成——改变!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鬓毛,鬓毛你知道在什么地方吗?(小朋友指头顶)不是在那里,鬓毛是指耳朵旁边的头发,两个耳朵边上,鬓毛,在这里仅仅是解释成鬓毛吗?指满头的白发,他有一个什么呢,有一个衰,看到这个衰了吗?衰,什么意思?衰败,稀稀落落,又白又少,我们有一个词叫做白发苍苍,白发飘飘,白发稀稀疏疏。你看刘老师的头发多吗?

  生:一般般

  师:我现在58岁,到了85岁,我也会掉头发,现在我的头发白了吗?

  生:没有

  师:做了假,染了。好!这句话怎么理解?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师生一起:满头白发苍苍。

  师:头发又白又少,都行,好,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好,我们继续往前走,再往前,还有两句就过关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看看哪个小朋友能解释?

  生:就是儿童见到一个人,见到了不认识。

  师:诶,你这个意思对了,但我们要一个一个落实,你的意思是对的。儿童——我们现在交儿童叫什么?小孩子,小朋友,对吧,也有讲儿童的,但讲小孩子小朋友就更现代了,这里用换,换成什么?小朋友,小孩子,相见,看见我,对,而且要补我,小孩子见到我不认识我,这个不,今天有没有用不啊?这个字还会用吗?不要,不去,不行,不字有没有用?

  生:用

  师:保留!对,古代的用法与我们今天的用法相同,怎么样?保留!好,看,小孩子见到我都不认识我。(指最后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

  生:(指名)问他从哪里来

  师:一个一个来,一个笑字,扩扩词看,笑嘻嘻,笑眯眯

  生:笑哈哈

  师:笑哈哈,小孩子会笑哈哈吗?老头子,大人会笑哈哈,哈哈哈哈,小孩子不会这样笑,笑眯眯的,笑嘻嘻的问,问什么呢?这个客人是谁呢?

  生:我

  师:我是谁呢?

  生:贺知章!

  师:对,笑嘻嘻的问我从,保留,今天也用从,从哪里来,从什么地方来的呀?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跟着刘老师来,先读诗,再把解释一起读,刘老师大声一点,你们小声一点。

  师生:回到家乡随便写了这首诗,小时候离开家乡年老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满头白发苍苍,小孩子见了我,都不认识我,笑嘻嘻的问,你这位客人从什么地方来的呀?

  师:理解了吗?理解了!过关了,拿掉!(拿掉第二个,我会解的卡片)我们过4关,已经过两关了,同学们精神非常好,精神饱满,好,我们来过第三关——

  生:我会读

  师:好,我们来读读看,看看你们会不会读?读书要读出感情,读得有节奏,读得字正腔圆,好多小朋友对我有感情的,一直看着我,现在我要你看书,好,把书拿好,这个班的小朋友平时读书都很认真的,把书拿起来,一起朗读一下,不要拖音!45度角,跟桌子的角度45度角。好,回乡偶书贺知章 预备读

  生:齐读

  师:会读吗?

  生:会!

  师:吹牛,还差得远!刚才刘老师说了,什么叫会读?要读得有节奏,读得有感情,要读得字正腔圆。那么,怎么做到会读?刘老师又教教你,又教教你,小朋友!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诗人贺知章回到故乡他的心情,是高兴还是难过啊?大声说,要让老师听见!

  生:高兴!

  师:高兴吗?不高兴?高兴还是难过?有说难过的吗?

  生:没有

  师:错!高兴还是难过?

  生:难过!

  师:难过吗?诗人的心情难过吗?

  生:难过!

  师:又高兴又难过,高兴少,难过多,口说无凭,以诗为证,要拿出证据来,你刘老师说他又高兴又难过,我们来看看诗,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有个高兴的想法,我们来看第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高兴吗?离开家乡五十年了。你们有没有老家不是南昌的?

  生:我家在深圳

  师:深圳啊,你回深圳的时候高兴吗?

  生:高兴

  师:对,高兴。难过,为什么难过?哪里找找证据看?

  生:(指名)因为家乡的人都不认识他了!

  师:对!不认识!看这里(指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是这里的主人啊,什么时候变成客人了?难过,悲哀,看起来这里有个笑字,同学们,你不要被这个笑字所迷惑,这个笑是贺知章笑吗?

  生:不是,是儿童在笑

  师:对,是儿童在笑,诗人的心里在哭,要理解,怎么是客人呢?我是这里的主人啊,还有什么地方说明他难过?

  生:儿童见到他,都不认识他。

  师:这里我们已经理解了,已经理解的地方不重复!

  生:他原来有很多朋友的,现在都没了

  师:哦,这个诗里面看不到。诗以外的我们看不到。同学们你们看,乡音无改鬓毛衰,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爱不爱家乡啊?非常爱,50年,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是,鬓毛衰,老了,离开家乡的时候风华正茂,青春年少,现在回来的时候白发苍苍,老态龙钟,风烛残年,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还有多少天啊,果然哦,他回来以后,85岁回来,不久就死了。高兴一条,难过两条,所以我们读书的时候,高兴要读出来,更要把诗人难过的心情读出来。先听听刘老师朗读好不好?大家看书!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 有难过吗?要不要表扬我一下啊?刘老师也需要表扬,用什么方式表扬?鼓鼓掌!好,小朋友读一读!

  生:齐读.

  师:哦,有的同学读的时候脑袋在晃,把这个味道读出来,但是还不够!小朋友,要读好这首诗,不仅是要理解诗人的情感,老师还要教你一招朗读的技巧,轻重快慢升与降。看清楚,什么地方停顿短,什么地方停顿要稍微长一点,拿出笔来画,学习不是看戏,要辛苦,一起画。画/表示停顿时间短,画//表示停顿时间长。少小 /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来,一起读一遍,注意停顿。

  师生齐读。

  师:很好,光是停顿还不够,还要注意延长,刘老师教你三个字要延长,一个这个家,注意画,用~画。少小离家~ 注意要拖音,离家50年呢,当然,不能拖音50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三个字拖音,要注意快慢,一起读一遍,读拖音的地方。

  师生: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很好,教你两招了,再教你一招,我们有两个字的音要读重音,无,用△画出来,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爱家乡,50年没有改变,还有一个字,不,用△画出来,儿童相见不相识,感到很难过,不认识他,跟刘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师:好,还要教你们一招,有一个地方要升,有一个地方要降,儿童相见不相识,又要拖音,又要升调,用↑画出来,笑问客从何处来,要降调,用↓画出来,很难过。听懂了吗?该升的地方升,该降的地方降,好!把诗人的心情和所有朗读的技巧汇合起来,跟着老师来朗读。

  师生: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同学们,站起来,我们配一下动作好不好,配一下动作朗读,看刘老师拿两个手,主要是用右手,跟老师读。伸出去的手要大方。

  师生:配动作朗读。

  师:好,这一关过了吗?

  生:过了

  师:小朋友,三关过了,最后一关了,小朋友,我们看图,我们动脑筋,看看图,动动脑筋,小朋友注意了,这幅图画了什么内容啊,谁和谁见面啊?

  生:贺知章和小朋友。

  师:谁是贺知章啊

  生:就是那个骑马的

  师:他哪里骑马了?

  生:在马旁边的

  师:诶,贺知章是养马的?马夫啊?

  生:不是

  师:那他怎么牵了匹马啊,放马的?

  生:他脚走路累了,总要坐一会儿吧

  师:他累了坐地上,坐凳子上,要坐马上?还有谁说?

  生:他骑马回来的。

  师:贺知章他傻呀?骑马?不坐飞机?不坐汽车?

  生:古代没有飞机和汽车。

  师:对,古时候比较落后,最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马

  师:对,除了马呢?

  生:牛

  师:牛不会坐,牛是耕田的。

  生:骆驼

  师:骆驼是在沙漠里的,一般地方不会,我们这里就不会。你们没有想到,从水上走,是要坐什么?

  生:船。

  师:一是马,二是船。大象,骆驼,驴子,是个别很少的地方用的,大部分地方用驴子。好,小朋友,你们琢磨一下看看,这是几个小朋友啊?

  生:4个

  师:对,你们想想看,这4个小朋友会对贺知章提什么问题?能不能够到前面来,我就是贺知章,(请4个小朋友到讲台表演小朋友),现在我是贺知章,你要注意礼貌,看看怎么称呼?

  生:爷爷!

  师:诶,还要加个老,老爷爷。

  生: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的呀?

  师:我是从京城来的,我在皇帝老子身边做事,从京城回来的。

  生:(提示:想想看,你知道我是不是这里人啊?)老爷爷,您是这里人吗?

  师:我是这里人,我离开这里很多年了,50年。

  生:老爷爷,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呢?

  师:我刚才告诉你了,我从北京来

  生:那要到哪里去呢?

  师:我就要到这里住,我跟皇帝请假了,年纪大了,不能工作了,要回来养老。好,现在我向你们提问,提问很难的,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还难,所以我让你们回答问题,我提几个问题。你是谁家的孩子?就是说你爸爸叫什么名字?

  生:我的爸爸叫邓。

  师:姓什么?

  生:姓邓。

  师:邓,哦,不认识,我离开家乡50年了,你爸爸还没出生呢,你爷爷叫什么?

  生:爷爷已经死去了。

  生:我爷爷没有死。

  师:不可能每个人的爷爷都死去了。你爷爷叫什么?

  生:万.。

  师:哦,想起来了,姓万的,开豆腐店的,我离开的时候,你爸爸经常给我们家里送豆腐,还只有七八岁。(指另一小朋友问)小朋友,你家里姓什么?

  生:我家里姓陶。

  师:陶渊明的陶?

  生:嗯。

  师:陶渊明的陶,我离开的时候这里还没有姓陶的,可能是陶渊明不做官了,到这里了,你可以回去问问他,是不是陶渊明的后代。(指另一个小朋友问)你家里姓什么?

  生:我家里姓邹。

  师:你爷叫什么?

  生:邹

  师:邹?哦,想起来了,你爷爷当年很会爬树抓鸟,到河里摸鱼,很调皮的。你们读书了吗?

  生:读书了。

  师:不是说你们现在,我是问你唐朝的时候,没有学校,你们读书了吗?

  生:当时我还没出生呢!

  师:现在假设的,假设你们是1000多年前的小朋友,我们要回到1000多年去,我们在演戏,在表演,在想问题。

  生:没有读书呢。

  师:没有读书啊,好,以后,我贺爷爷教你们读书,教你们写诗,我是个诗人,以后你们都要成为诗人,愿不愿意啊?好,回位子。小朋友,会想问题吗?

  生:会!

  师:好,我会想,四关过了没有啊?

  生:过了

  师:(拿下第四张我会想的卡片)今天这堂课我很高兴,你们高兴不高兴啊?

  生:高兴!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学了这首诗,通过学这首诗,我们学到了理解古诗的方法,还学到了朗读古诗的方法,希望小朋友以后运用这些方法,老师在教学中去完善,我们小朋友都会自己读古诗了,好,今天的课上到这里,下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回乡偶书》片断赏析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