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回声》教学设计

《回声》教学设计

安乐窝 点赞 分享
《回声》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回声》教学设计(精选21篇)

《回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第二课时

  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精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回声是指声音在向远处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的现象时,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2)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将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因此利用人耳听的这种特点可以实现回声测距。在计算障碍物的距离时,由于人(或者人附近的物体)发出的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等于回声返回到人耳的时间,利用人听到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除以2得到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再利用专用的公式,即可算出人体到障碍物的距离。一般可以通过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潜水艇的远近、前方山崖的距离等。

《回声》教学设计 篇2

  [设计理念]

  以疑导学、层层质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本案采用“问题”探究法研读重点句段,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索。

  [设计特色]

  以“问题教学”引导学生研读重点句段,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感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题引趣。

  1. 师板书“声”,请学生说说平时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2. 板书“回”组成课题,学生齐读,思考: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质疑。

  二、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 请学生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1) 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 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 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学习生字。

  3. 检查自学情况,顺情引导。

  (1) 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2) 选一句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大家再读读,或者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进一步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目的。)

  4. 通读课文,思考:你初步读懂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简单问题当场请学生尝试解决,较难问题或中心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

  三、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自由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1) 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并理解句子:“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 请学生根据插图说说什么像大月亮?明确多音字“倒”的读音。

  (3) 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表达这美丽的景色。

  四、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呢?

  1. 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把写小青蛙听到的声音的有关句子画出来,思考并讨论:这些声音小青蛙是在什么地方听见的?

  2. 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从问号、感叹号等分析理解。)

  3. 这时候,小青蛙听到有人在学它,会怎么想呢?找出课文中写小青蛙心情的句子,并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妈妈怎么说呢?让我们一起跟着妈妈去看一看。

  五、 生字书写指导:

  “岸、洞、倒、影”,重点分析“岸、影”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小青蛙妈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以疑导学,深入理解课文。)

  二、 研读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法理解这些动词的近义词。

  2. 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同时播放课件录像,理解词语“激”“荡”。

  3. 师生共同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碰

  水波 ))))))))))) 河岸

  荡回来

  4. 齐读,学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青蛙妈妈为什么要投石击水呢?

  三、 合作探究第五自然段。

  1. 自由读青蛙妈妈说的话,合作小组学习讨论。出示自学要求:

  (1) 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用序号标出句序。

  (2) 试着画出回声原理图。

  (3) 相互说说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2. 实物投影学生图画(或请学生板画),说说为什么这样画,是根据青蛙妈妈哪句话画的。

  3. 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播放课件录像,想象声波碰到石壁返回来的现象。

  碰

  声波 ))))))))))) 石壁(障碍物)

  返回来

  4. 讨论:声波与水波有什么相像的地方。结合看到的现象与课文相关语句进行理解。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返”。

  方敏,女,1965年出生,浙江省名师培养对象,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先后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教师、省教改之星、金华市劳动模范、教坛新秀、首届名师等。从教以来,一直致力于教改实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构建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同时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实行开放性教学,开展“生活作文”和“情趣作文”研究,引导学生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回声》教学设计 篇3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你在哪儿听到过声音?听到什么声音呢?

  师:小朋友们听到的声音真多呀!那这样的声音你们听到过吗?这就是回声,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叫──(学生齐读)回声。再读课文题目。当你第一次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感觉?(奇怪)现在,我们来看看文中的小青蛙他听到这种声音是怎样的表现?在没学课文之前,老师想看看上节课你们交的生字宝宝朋友你们还记得它们吗?(课件出示)自由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二、探究质疑

  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你们读课文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吗?

  预设一:小朋友们真厉害,把平时老师教你们怎样读课文的都记住了。真像你们说的,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还可以动动小脑筋。哪些是你读懂的内容,你是怎样读懂的,你还有哪些问题搞不清楚,并作上记号。(学生自由读)

  2、学生汇报并质疑。

  师:小朋友们真会读书,一下就知道了这么多。现在请你说说自己不懂的问题。

  师:还有问题吗?没有啦?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小青蛙那个奇怪的问题吧!

  三、细读释疑。

  1、请生读小青蛙问妈妈的话。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没有感到奇怪?指导学生用奇怪的语气读小青蛙的话。

  2、小青蛙为什么会有这个奇怪的问题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小青蛙说的话划上“—”。(生汇报)课件出示句子

  3、想想,刚才你读青蛙两次说话时语气一样吗?为什么?小青蛙第一次为什么用赞美的语气?师:读读第一段,你能读出它的美吗?

  (出示句子,分角色读)

  4、因为小青蛙感到奇怪,所以去问妈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青蛙妈妈是怎样帮助小青蛙解除心中疑惑的?请小朋友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的4、5两个自然段。

  5、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到了跳到岸上的“跳”字(演示),大家再找一下,还有表示动作的词吗?

  大家一起表演一下怎样叫捡起石子扔进河里。生:(表演)。

  6、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大家看录像(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你刚才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谁能起来说一说。指导学生读这一段,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二、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指导学生朗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想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

  1、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谁来读?师:告诉我们什么?(叫声像水的波纹)

  2、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请同学读一下第2、第3句话。

  3、老师把这二句话写到了小黑板上(出示),谁再读?

  4、谁来说一说他们哪儿像?青蛙妈妈第4句话又说了什么呢?谁来读?

  5、想一想: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指导学生朗读)

  6、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从哪看出来的?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7、是啊!很兴奋,高兴得都蹦起来了,想想这句该怎样读呢?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8、对呀,从哪个词看出他很高兴,很快乐?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指导学生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拓展

  师:学了这课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回家以后从课外书中、从家长那里了解一下;并读一读课外阅读《山会说话吗?》,说说你从这篇文章里又了解了什么?

《回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完成课后第二题填空。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五段青蛙妈妈对小青蛙说的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电教平台)

  多媒体电教软件(《回声》课件)

  幻灯机、盛水的玻璃缸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诱导预习。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3、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4、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理解青蛙妈妈的话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听回声的录音。

  2、你觉得这声音有什么特别?你想知道些什么?

  3、设疑:你听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听到了的?回声是什么回事?

  4、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 引导细读,边读边议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自由读。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⑵ 示图,用导读的方法回答思考题:

  第一句告诉我们:小河上……

  第二句:半圆的……和水里的……连起来,好像一个……

  ⑶ 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谁能把这美的感觉说出来?

  过渡: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同学们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两句话告诉老师。

  2、学习二、三自然段:

  ⑴ 小声自由读。

  ⑵ 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看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强调“桥洞”)

  ⑶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小青蛙和“看不见的小青蛙”的话用“___”划出来。

  ⑷ 检查,示句: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⑸ 指导读句 想一想: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从哪里知道的?

  ① 指导按标点符号读好句子。

  ② 分角色朗读:谁来当小青蛙?谁来当看不见的小青蛙?让我们听听"看不见的小青蛙"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提示:学话的小青蛙要比小青蛙声音要小。)

  ⑹ (读小青蛙妈妈的问话。)听到有人在学自己说话,小青蛙心里非常奇怪,书上怎么说。

  理解:奇怪极了

  板书:奇怪

  示句:“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⑺ 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藏

  过渡:多好向的小青蛙呀,桥洞里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吗?让我们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自由读:

  思考: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⑵ 示第四自然段:

  默读:把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把它点出来。

  示生字卡读读理解:捡 扔

  (用做动作的方法学记这两个生字)

  ⑶ 再找出写河水变化的句子,用“___”划出来。

  ⑷ 做实验:利用玻璃缸投石演示,观察水面的变化。

  ⑸ 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老师做的实验,跟课文所讲的现象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边读课文的句子,一边想象刚才的情景。

  ⑹ 读句“……河水……荡回来”,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波纹 荡

  ⑺ 演示动画“扔石头”,进行说话训练。

  ⑻ 齐读这个自然段。

  ⑼ 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小结板书:

  碰

  水的波纹 河岸

  荡

  过渡: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回声到底是什么回事?看第五自然段,听听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

  4、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 指名读。

  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⑵ 示青蛙妈妈的话:

  问: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⑶ 示2、3句话,引导比较,理解。

  先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相同的词,再引导悟出声音的波纹与水的波纹相似之处:碰到挡住它们前进的东西,都会回来。

  ⑷ 引导学生板书: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返

  ⑸ 演示动画:青蛙叫的回声。

  练习说话: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

  ⑹ 填空练习:

  ① 水的( )碰到( )又( )回来。

  ② 青蛙叫的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也要( )回来。

  ③ 小结板书:明白

  ④ 分角色朗读这段。理解:一蹦老高

  过渡:回声多有趣呀,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听那有趣的回声了。

  5、情景导学最后一段。

  四、小结质疑。(略)

  1、按板书小结。

  2、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巩固练习,训练提高。

  〖教学过程〗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说回声的形成。

  3、完成课后练习题

  4、分析生字的字形,指导田字格的书写,进行扩词,说话的练习。

  5、布置作业: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抄写生字词。

  6、附板书设计:

  回声

  碰

  水的波纹 河岸

  荡

  奇怪 明白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返

《回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第二课时

  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精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回声是指声音在向远处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的现象时,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2)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将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因此利用人耳听的这种特点可以实现回声测距。在计算障碍物的距离时,由于人(或者人附近的物体)发出的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等于回声返回到人耳的时间,利用人听到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除以2得到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再利用专用的公式,即可算出人体到障碍物的距离。一般可以通过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潜水艇的远近、前方山崖的距离等。

《回声》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分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看科学.本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解释了"回声"这一物理现象,捧读本文,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本文的主人公小青蛙,由自己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

  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二.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必须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与情绪相关的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对所学知识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巧妙地运用用电教辅助教学,适时用课件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爱学"," 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直重视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故我班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朗读的积极性也也较高.在本课的教学中,依然要以"读"为主线,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引导学生在读中体验,让学生自己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与课文对话交流,进而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演示,把抽象的声波形象化,使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回声的原理,重难点迎刃而解.

  三.设计理念:

  学习过程的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旨在是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的探究学习,强调了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不太具备主体意识,教师必须培养和引导他们,创设发挥学生主题性的情境,激励和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阅读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表现在:感知个性化,表现个性化,朗读个性化,力争收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的效果.

  3. 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本课中就可以有效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在直观的场景和实验之中理解回声的原理.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个字.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理解青蛙妈妈言行的语句,懂得水的波纹和声音的波纹相似点,从而明白"回声"原理.

  难点:理解"什么是回声,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

  《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它以故事的形式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作为讲读课文,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忌把它上成自然课.教学时应主要采用以读为主,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和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产生回声的原因.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中要紧扣教材重点,在学习青蛙妈妈怎么做的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小组合作进行自学,画出回声原理图,再思考回声是怎么产生的,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使语言文字训练与认识事物统一起来,然后引导学生看投影演示,明白河水是怎样激起波纹,又是怎样荡回来这一现象,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这一段话,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七.电教媒体的突破和运用

  使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助于学生准确的理解原文字,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突破"理解回声原理"这一教学难点.因此我的电教手段是始终贯穿在我教学的全过程,并收到满意效果.

  八.教学过程:

  本课须用二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品读课文,感悟回声的教学任务.第二课时进行巩固复习生字,练习感情朗读,指导书写生字等教学任务,以下仅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题激趣.

  课件出示课题:回声,师也相机板书(多媒体课件播放欢快的音乐,学生的情绪马上被充分调动,他们都聚精会神地注视屏幕)

  齐读课题,师:说说自己想知道什么

  生:什么是回声 在那里可以听到回声呢

  课件播放:小孩对着大山喊的动画,初步感知"回声".

  (此环节的设计可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回声,并激发学生想深入了解"回声"的欲望)

  导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关于"回声"这一科学现象的童话.

  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a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b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及时提出阅读要求,也是再次提醒学生预习的基本步骤和要求)

  课件出示生字,检查生字读音,可采用自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练读.

  游戏识字:出示带有青蛙图案的生字卡片.

  (该环节安排了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尤其是游戏中识字,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说说你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深入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出示多媒体画面,这就是书上所说的那座石桥,哪位同学能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像大月亮

  谁能用"好象"说一句话 (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细心观察,并引导学生练习说话)

  师: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生;优美!看课件,小青蛙游过来说:多好看哪!

  谁也想来赞美一下 指名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看课件插图,配乐朗读.

  (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感受了美丽景色,学生便对这里的美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朗读起来自然地流露出赞美之情)

  深入学习二.三自然段.

  师: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

  学生自由朗读二.三自然段,思考以上问题.

  小青蛙发现另一只"青蛙"学他说话.

  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小青蛙"学他说什么话

  把他们说的话画下来.

  分角色朗读小青蛙的话.

  看课件播放动画:青蛙妈妈和小青蛙一起游了过来,小青蛙说的话.

  再指名读.

  评析:小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 你怎么知道的

  应该怎样读 谁来读一读

  第一次是高兴的语气,第二次是奇怪的语气.

  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呢

  谁在学我 他在哪里 所以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

  板书:奇怪

  于是,他就问妈妈,谁来读 注意读出奇怪,不明白的语气.

  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呢 我们也一起跟着青蛙妈妈去看一看吧!

  (这一环节的安排主要体现朗读的指导,朗读形式的多样性,通过朗读,加深理解.让朗读为感悟服务)

  重点学习第四段

  齐读第五段: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 我们一起来找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到一个:跳到岸上的"跳"(动作演示)大家再找,还有哪些

  这两个动作与什么有关系 你是怎么知道的

  "扔",提手旁,与手有关.

  老师念这一句,学生动手演示捡石子的动作.

  看多媒体画面,观察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a你刚才看到了什么 书上是怎么写的

  全班齐读,教师相机板书:水波)))河岸

  b学习"荡",了解"荡"是什么样子的

  指名朗读第四段的最后两句话,边读边用动作演示荡漾回来的情景.

  c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

  (本环节设计了"我会想"——水的波纹是怎样变化的 并通过演示,使学生身临其境,很容易就感受的奥妙所在,避免了烦琐的讲解)

  重点深入学习第五自然段.

  自由小声读第五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自学要求:

  a画出回声原理图.

  b想想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展示学生画的图,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画,是根据青蛙妈妈说的哪一句话画的

  让学生板书:碰—返回 声波)))石壁

  出示句子: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

  "返"什么旁 与什么有关 什么意思

  谁边做动作边读这一句话

  为什么青蛙妈妈不直接告诉小青蛙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而是先说水波呢

  小青蛙听到的声音其实是——回声.学生齐答.

  课件演示并出示青蛙妈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

  师相机板书:明白.

  指名读小青蛙的话,体会他兴奋.欣喜的感情.

  分角色朗读第五自然段.

  (本段为教学重点段,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图,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水波和声波的相似之处,并通过做动作让学生自己理解"碰到"又"返回"是怎么一回事,重难点的突破也就显得水到渠成)

  学习最后一段

  自由读,思考:这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小青蛙的心情怎样 欢快.

  把小青蛙的高兴欢快读出来.评议.

  扮演读:一个同学扮青蛙,其他同学读回声.

  (体现个性化朗读,尊重学生的朗读体验)

  小节:

  学习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课件出示填空:

  水的波纹碰到( )又( ).

  声音的波纹碰到( )也要( )回来.

  3.还有哪些地方能产生回声

  再播放课件:小孩子对着大山喊叫,出现回声.

  启发学生思考.

  4.教师小节:同学们只要多看,多听,多实践,就一定会比青蛙聪明!

  (利用儿童已有的能力和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板书设计: 碰 遇

  回声 水波)))河岸声波)))障碍物

  荡回来 返回来

  九.教学反思

  满意之处:

  (一)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落到了实处.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行为,是教师单纯的教授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反映在课堂上不在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有学生的声音——读书的声音.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多读.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自由读,齐读,配乐读,指名读,开火车接力读,分角色读….读,始终贯穿着我教学的始终,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读中来,真正做到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以读悟情"的效果.首先,《回声》一课的对话较多,小青蛙的思想感情是随着对回声的认识变化的,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读出变化的语气来,如:看到美景很高兴,要用赞美的语调来读,听到回声很奇妙,要读出问话的语调和惊讶的语气来.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他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来.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激发了学生对小青蛙心理的多元解读.其次,在理解什么是"回声"和"回声产生的原因"这一难点环节时,借助电教课件的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深入地朗读课文,读中自悟自得,再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一难点便化难为易了.

  (二)恰当地实施电教手段,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适时地运用了电教手段,对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此外,恰当地实施电教手段,还可以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成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效地促进小学生感知认识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本课中讲到的"回声" 较为抽象,学生能听的见,但看不到,摸不着,要理解它产生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呢此时,我用电脑适时展示"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的荡回来"的动画,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再让学生根据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课件中通过青蛙妈妈的讲述,将石头扔入水中激起波纹,波纹碰到岸边又一圈一圈荡回来,在桥洞里,小青蛙的声波碰到石壁也返回来,学生很快就感知到什么是声波,找出了水波与声波的共同点,这样再来认识回声, 对学生来说真是轻而易举.在此课件的出示直观形象,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也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真正做到了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融化知识的难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总之本堂课对电教媒体的巧妙运用,达到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定位恰当,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提到:要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我做到了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师生关系平等化,我尽量用激励性的语言和肯定性的评价,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在重点教学第五段时,我启发学生分组自学,提示给他们两个学习方法:—,画出回声原理图;二,思考回声怎样产生的.努力引导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感悟能力逐步得到促进.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 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内心的感受,根据理解做一做动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孩子们都能积极乐观的投入学习之中,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些基本理念.

  不足之处:

  课堂上少了提问的声音,"学起于思,思缘于疑",这是古代圣贤对于学习.思考和疑问的关系所做的精辟论述.学起于疑的道理也是众所周知的,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的重要性,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班学生质疑的声音明显不多.反思教学,我感到在教学中对此有所忽视,尽管教学对象为二年级的学生,但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开始得到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才能全面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回声》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回声和形成回声的原因。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有关内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为什么是回声和形成回声的原因。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听到过回声吗?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儿能听到回声?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讲的。

  二、初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找出图文对应的段落。

  二、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2、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做的?又是怎样说的?

  三、检查初读效果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 这一段有几句话:讲的是什么?

  ⑵ “倒影”是什么意思?(结合图的理解)

  ⑶ 课文中把什么比作大月亮?(把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成的圆形比作大月亮)

  2、指导朗读描写美丽景色的第二句话,注意句间停顿。

  3、齐读第一段。

  二、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并引导学生划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桥洞底下)

  提问:

  1、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周围”指什么地方?“美丽的的景色”指什么?结合图(一),联系课文第一段说明。

  2、小青蛙“呱呱呱”地叫起来,这时,它听到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齐读第二段。

  三、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回答

  小青蛙为什么很奇怪?它是怎么问妈妈的?

  1、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要用适当的语气朗读小青蛙和青蛙妈妈的话。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四、图文对照。理解第四、五自然段

  1、默读第四、五自然段,观察第二幅插图,思考:青蛙妈妈带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图文对照,引导学生理解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样做,怎样说的?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3、借助图(二)理解画出的句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5、分角色朗读四、五自然段。

  6、填空练习

  ⑴ 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碰到河岸,又一圈一圈地回来。

  ⑵ 青蛙叫的声音的,碰到桥洞的( ),也要回来。

  7、引导学生说一说:

  ⑴ 结合课文内容讲讲“荡”和“返”的意思。

  ⑵ 什么是“回声”?你曾在什么地方听见过回声?(用自己的话说)

  五、齐读最后一段

  理解“小青蛙又游回桥洞里,呱呱地叫个不停”这句话的意思。

  〖总结全文,点明课题〗

  〖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朗读全文

  1、指导读好句子末尾的助词,如:啊、吧、哩、啦等。

  2、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揭示学生注意小青蛙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先是看到美景很高兴,要用赞美的语调读得稍慢些;再是听到回声很奇怪,要用问话的语气读;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非常高兴,读的节奏要稍快些。

  青蛙妈妈的话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

  二、识记生字字形

  1、读生字词卡片。

  2、分析、记忆字形。

  重点指导“藏”和“荡”。“藏”:上面是草字头,下面先写“厂”字,“荡”:上面是草字头,下半部左边是三点水,右边的“扬”是一笔,不要写成两笔。

  三、指导正确书写

  四、练习用生字口头组词,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五、填上合适的词语

  半圆的欢快地

  美丽的高兴得

  六、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阅读《看浪花》。

《回声》教学设计 篇8

  教材简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的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得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2、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练习说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理解回声的科学原理,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回声。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录像带;设计引导性问题。

  (2)学生准备: 收集查阅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 复习生字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31课的生字,还会认吗?(重点识记“游”和“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有趣的小诗,也是一个谜语,读一读,看看能不能猜出谜底来。

  她躲在峡谷里

  她站在山崖上

  你不理她

  她不理你

  你喊她,她喊你

  你骂她,她骂你

  千万不要和她吵嘴

  最后一声总是她

  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回声?

  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重点研究的问题。请打开书翻到148页,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里的回声是谁在哪里发现的?

  (三)朗读感悟课文1——3自然段

  1、请看图:美不美?师述图意,生指图。谁能把这美丽的景色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这里的景色多美呀!小青蛙禁不住呱呱地唱起歌来。唱着唱着,它发现了什么?(自读第二段,思考。)

  3、指名回答。

  4、指名分角色读2段。

  5 、小青蛙觉得怎么样?请把“奇怪极了”打上点。谁来学着小青蛙奇怪的样子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6、小结,师生合作读1——3段,读出美感和趣味。

  课文1、2、3自然段写小青蛙在美丽的桥洞底下发现了一只小青蛙在学他说话,觉得很奇怪,就去问妈妈。青蛙妈妈是怎样让小青蛙弄明白的?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和朗读,让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小青蛙的天真可爱。)

  (四)读悟4自然段。

  1、看图,妈妈把它带到岸边干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第五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圆圈画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波浪线画出水面变化的句子。

  2、小青蛙看见了什么?(填空)

  青蛙妈妈(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被激起圈圈(   )(   ),(   )(   )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   )回来。

  2、小青蛙观察可仔细啦!他发现了什么?(板书:声波  河岸)

  3、指名读,其余学生做动作;起立齐读,边读边做动作。

  4、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是这样吗?我们做个实验看看。注意观察老师的动作和水面的变化。

  ①练习说话。

  说说你看看到了什么?老师的动作与青蛙妈妈有什么不一样?谁能学着课文第四段,把老师刚才的动作说一说?(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所用的物品,所做的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  扔—投   河岸—盆壁。”)

  ②同桌互相说一说。

  ③小结。瞧,小朋友们和作者一样,都会准确用词啦!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合作动手做实验,激发兴趣,调动思维、通过实验演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让其在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中自然地达到“以做促读”的目的)

  (五)读悟5、6自然段。

  1、青蛙妈妈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呢?读读五自然段,仔细想想青蛙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

  2、指名1、2学生读。在他读之前,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待会儿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

  3、指名填空,看课件听蛙叫声及其回声。

  青蛙叫的声音的(   )(   ),碰到桥洞的(  )(   ),也要(   )回来。

  4、你能把声音的波纹表示出来吗?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文字表示。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引导学生明白回声形成的条件。)

  5、同学们真聪明!不光读懂了课文,自己还能把回声的科学道理表示出来。看看小青蛙呢,他弄明白没有?(指导读有关句子,读出高兴的语气。)

  6、现在明白了吧?青蛙妈妈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小青蛙又是怎样弄明白的?

  7、学到这里,你想夸夸谁呢?

  8、总结:看来,遇到不懂的问题,只要虚心请教,留心观察,开动脑筋,一定会学到更多知识的!我们来分角色读4、5自然段。(指名;师、男女生分角色;)

  9、弄懂了回声是怎么回事,小青蛙多高兴啊!让我们高兴地齐读第六段。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水面波纹变化和充分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回声”。这既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又可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对青蛙妈妈和小青蛙的夸奖,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受到人文熏陶。)

  (六)总结全文,交流资料,拓展课外。

  1、学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2、那你们听到过回声吗?谁来说一说。(师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3、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回声的知识呢?

  是的,大自然中有许多奇妙的知识,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呢!衷心祝愿同学们能在生活中会观察,会思考,学到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同学们充分体验回声是怎么回事,感受大自然的赐予的美妙的声音,并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回声》教学设计 篇9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       

  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回声》教学设计 篇10

  【片断】

  第四、五段教学。

  【教学思路】

  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1、思考: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默读第四段,用笔画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2、演示解疑。(课件或投影)

  ⑴ 观察水的变化。

  ⑵ 口述水的变化。

  ⑶ 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所用物品、所做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扔—投、河岸—盆壁。

  ⑷ 结合词语比较,记认“捡、扔、碰、圈”等字,并相机进行字义的理解。

  3、朗读感悟第五段:

  ⑴ 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

  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问,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稍慢。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⑵ 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他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要稍快。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回声》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教学方法:情景陶冶法、自主学习法等

  教学信息 :1、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这是个什么字?(板书:声)谁能说说平时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可能说出:同学们的朗朗的读书声、大自然的各种动物的甜美的叫声、电视的声音等等,)怎样?太多了太多了说也说不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声音有关的课文:板书:31回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课前我让大家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不知大家预习的怎样?(很好)下面姜老师就来检查一下,来!把课文拿起来,先集体读一遍,听听怎样,注意两点要求:(1)把字读正确,(2)把句子读通顺。?(生齐读课文。)

  2、大家读的怎样呢?老师不好评判,不过姜老师要邀请一位小老师,咱们来听听她是怎样读这篇课文,好吗?(出示课件:播放课文录音)从大家的表情中,姜老师猜出大家心里一定很羡慕、崇拜吧!不过姜老师告诉大家,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读的会和这位小老师读的一样好。

  3、好!把课本合起来,我们先来检查一下认字:

  出示:图片(一只青蛙)青蛙怎样叫?(呱、呱、呱)出示生字:呱(齐读、指读)练习说话:青蛙叫声:“呱呱呱”。

  图片: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出示:一圈圈波纹。小河的周围是美丽的景色。出示:周围重点强调:圈、围、纹、(交流识字的方法)

  图片:水波碰到石壁被返回来。出示:碰、返  (让学生练习组词。)

  4、齐读所有的词语。(巩固)

  三、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1、课文中的困难我们克服了,同学们真是非常的了不起,现在就让我们再来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的更加的流利、有感情,谁愿意起来读一读?(这位同学在读的同时,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一想屏幕中的问题该怎样回答。)课件出示问题。

  2、指名读课文。(对于学生的朗读老师进行评价。)

  3、谁能回答一下屏幕中的问题?(学生发言)

  小青蛙在桥洞底下,听到了一个奇怪的声音,于是就去问妈妈,妈妈告诉他这是回声。结合学生的回答,老师在黑板上画图板书:桥洞、青蛙、奇怪的声音

  4、精读:

  第一部分:学习第1-3自然段。

  1、小青蛙听到的那个奇怪的声音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读读第1、2自然段。(齐读)

  先来看第1自然段: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是个什么样的景色呢?请大家看图(出示图片)

  你觉得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还像什么?

  练习说话: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好像。

  2、对呀!这么美的景色让小青蛙看的入了神,情不自禁的说了一声:呱呱呱,多好看哪!谁能读一读这一句话?(屏幕出示:呱呱呱,多好看那!)——指导学生读出高兴、赞美的语气。屏幕出示第2自然段,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初步体会回声现象。)

  出示两个句子:  小青蛙奇怪了。

  小青蛙奇怪极了。

  对比一下,你觉得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带上‘极“语气表达的会更加的强烈。)同学们带着这个奇怪语气、惊讶的语气我们再来读下面的第二自然段。

  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读出那种奇怪、惊讶的语气。

  听到这个奇怪的声音,小青蛙困惑了,于是,它想到了谁?妈妈,好下面就请大家把课文的3、4、5自然段读一读。

  第二部分:学习4-5自然段。

  妈妈是怎么做的呢?谁能起来说一说?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句子: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了河里,河水被激起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谁来把这个句子再来读一读。谁能找出这个句子中表示动作的字。(捡、扔、激、碰、荡)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这几个字变成红色。

  请大家再读一遍,注意这几个表示动作的字。(一边用手模仿一边进行朗读。)课件演示:水波

  小青蛙问妈妈,这个奇怪的是声音是哪儿来的?可妈妈却向小河里扔石子干什么?谁来说说?

  引出第5自然段。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引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明白:这奇怪的声音,是自己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回声。声波和水波产生的原因是相同的。(课件演示回升现象产生的原因。)

  再来读一读,妈妈的话——指导学生读出妈妈的耐心、亲切的语气。

  好了,小青蛙知道了奇怪的声音的原因,心里一定怎样?(高兴、兴奋)带着这种兴奋、这种高兴,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指导学生读出高兴、恍然大悟的语气。

  第三部分:学习第6自然段。

  你们就是那只小青蛙,请在坐的60只小青蛙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四、小结

  请大家坐好,课文学完了,不要忘了我们还有一个约定:要和前面姜老师邀请的小老师来比一比,看谁读的好?大家有没有信心,(有)(齐读课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都能知道了什么呢?

  其实,回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说:有时到山上、海边、空旷的房子里,都能听见声音。还有我们学校的走廊中,你如果对着下面的小天井大喊一声都能听到回声,不信有兴趣的学生不妨等人静的时候,你喊上一声,听听有没有回声。

  好!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回声》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语句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青蛙妈妈的话,弄懂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知道什么是回声形成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一、学习第一段

  1、放录像,相机理解“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

  2、指导读出景物的美。

  二、学习第二段

  1、看录像,说说:在这个美丽的桥洞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第二段,把写小青蛙听到的声音的有关句子画出来,思考: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听见的?

  3、讨论上述问题。

  4、指导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找出写小青蛙这时心情的语句。

  2、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3、引导想象: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些什么?

  4、小青蛙又是怎么做的?

  5、指导有感情朗读小青蛙妈妈的话。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

  2、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3、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4、讨论: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换成哪些意思相近的词语?

  5、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6、看录像,理解:“激”、“荡”。

  7、师生共同用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8、齐读,小结: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五、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青蛙妈妈的话,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用序号标出来。

  2、青蛙妈妈第一句说了什么?

  3、自由读2、3句,思考: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

  4、放录像,想象声波碰到洞壁返回来的现象。

  5、讨论:声波与水波有什么相像的地方。

  6、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返”。

  7、齐读青蛙妈妈的话。说说小青蛙是怎样听见自己的声音的?

  8、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9、小结:青蛙妈妈投石击水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六、 学习第六段

  1、自由读这段。

  2、放录像,欣赏小青蛙的回声。

  3、小青蛙现在的心情怎样?(理解“欢快”)

  4、它这时的高兴与它刚来到桥洞时的高兴一样吗?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总结全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两同学角色表演四、五段内容,说说还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3、口头填空:

  回声就是声音的_______碰到________返回来的声音。

  4、师讲述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板书设计〗

  回声

  奇怪 水波 河岸 高兴

  荡

  一蹦老高

  明白 声波 石壁 欢快

  返

《回声》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 能正确完成课后第二题填空。

  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 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四、教学方法

  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内容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赛读、带动作读等等。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创设了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边读边悟小青蛙的不同语气和青蛙妈妈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很多学生都能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和奇怪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学生各个都积极踊跃要参与分角色朗读,学习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第一节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理解青蛙妈妈的话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 找一段回声的录音,课堂放给学生听。

  2. 你觉得这声音有什么特别?你想知道些什么?

  3. 设疑:你听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听到了的?回声是什么回事?

  4. 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二、 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 引导细读,边读边议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 观看示图,用导读的方法回答思考题:

  第一句告诉我们:小河上……

  第二句:半圆的……和水里的……连起来,好像一个……

  3.) 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谁能把这美的感觉说出来?

  过渡: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同学们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两句话告诉老师。

  2. 学习二、三自然段。

  1.) 小声自由读。

  2.) 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看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强调“桥洞”)

  3.)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小青蛙和“看不见的小青蛙”的话用“___”划出来。

  4.) 检查,示句: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5.) 指导读句  想一想: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从哪里知道的?

  a. 指导按标点符号读好句子。

  b. 分角色朗读:谁来当小青蛙?谁来当看不见的小青蛙?让我们听听“看不见的小青蛙”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提示:学话的小青蛙要比小青蛙声音要小。)

  6.) (读小青蛙妈妈的问话。)听到有人在学自己说话,小青蛙心里非常奇怪,书上怎么说。

  理解:奇怪极了

  板书:奇怪

  示句:“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7.)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cang

  藏

  过渡:多好向的小青蛙呀,桥洞里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吗?让我们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3.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

  思考: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2.) 示第四自然段

  默读:把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把它点出来。

  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jian        reng

  捡          扔

  (用做动作的方法学记这两个生字)

  3.) 再找出写河水变化的句子,用“___”划出来。

  4.) 做实验:利用玻璃缸投石演示,观察水面的变化。

  5.) 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老师做的实验,跟课文所讲的现象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边读课文的句子,一边想象刚才的情景。

  6.) 读句“……河水……荡回来”,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bo       dang

  波纹      荡

  7.) 演示动画“扔石头”,进行说话训练。

  8.) 齐读这个自然段。

  9.) 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小结板书:碰

  水的波纹    河岸

  荡

  过渡: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回声到底是什么回事?看第五自然段,听听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

  4. 学习第五自然段

  1.) 指名读

  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2.) 示青蛙妈妈的话:

  问: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3.) 示2、3句话,引导比较,理解。

  先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相同的词,再引导悟出声音的波纹与水的波纹相似之处:碰到挡住它们前进的东西,都会回来。

  4.) 引导学生板书: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返

  5.) 演示动画:青蛙叫的回声。

  练习说话: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

  6.) 填空练习:

  1. 水的(    )碰到(    )又(    )回来。

  2. 青蛙叫的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也要(   )回来。

  7.) 小结板书:明白

  8.) 分角色朗读这段。理解:一蹦老高

  过渡:回声多有趣呀,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听那有趣的回声了。

  5. 情景导学最后一段。

  四、 小结质疑。(略)

  1、 按板书小结。

  2、 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二节

  教学要点:

  巩固练习,训练提高。

  教学过程:

  一、 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 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说回声的形成。

  三、 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 分析生字的字形,指导田字格的书写,进行扩词,说话的练习。

  五、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抄写生字词。

  附板书设计:

  回声

  碰

  水的波纹    河岸

  荡

  奇怪   明白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返

  六、告诉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

《回声》教学设计 篇14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 哩 圈 纹 碰 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第二课时

  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精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           )一颗石子,(           )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          ),又一圈圈地(          )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1)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 )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回声》教学设计 篇15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录像带;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体会美感的伴奏带;设计引导性问题。

  2、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然界里有许许多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听一听吗?(生: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回声》(板书课题)

  小朋友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能听到回声呢?读了课文后你就能知道了。

  二、创设愉悦空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认字〗

  1、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

  2、检查认读情况。

  3、放伴奏带老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倾听,熟悉课文,巩固生字。

  4、看动画,进一步熟悉课文,然后自由读课文,指名读,开火车读。随时纠正错字。

  三、通过几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感知文中所描述的小青蛙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置疑〗

  1、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听到的,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3、学生就以上问题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精选四五段)。

  ⑴ 学生互相说一说对回声的理解。

  ⑵ 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① 观察水的变化。

  ② 口述水的变化。

  ③ 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所用的物品,所做的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 扔—投 河岸—盆壁。”

  ④ 结合词语比较,记认“捡 、 扔 、 河 、岸 、碰”等字,并进行字义理解。

  ⑶ 通过小组内交流,并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合作动手做实验,激发兴趣,调动思维、让其在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中自然地达到“以做促读”的目的。

  ① 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孩子的疑问,它的话应该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要慢,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再比较读──齐读──回读。

  ② 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它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稍慢。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再比较读──齐读──回读。

  5、以读为主,通过各种朗读,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多读中悟情。

  (分角色感情朗读,有条件的可以指导自编自演课本剧。)

  6、指导写字。

  7、实践活动。

  ⑴ 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验,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⑵ 到山谷或空矿的房子内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同学们充分体验回声是怎么回事,并感受大自然的赐予的美妙的声音。

  四、总结全文,回味欣赏。(略)

《回声》教学设计 篇16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只小青蛙在桥洞底下听到了一个声音,好像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它奇怪地问妈妈,妈妈的解答使他明白那声音是自己的声音。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以童话的形式,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讲了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帮助学生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为什么会产生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

  采用以读为主、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及课文插图,结合实际演示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槽、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是带后鼻韵母的生字,如“藏”、“扔”、“荡”的读音及“哪儿”、“哩”等语气词的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分清自然段,知道课文主要讲的一件什么事。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进行词句、朗读等训练,懂得什么是回声,回声是怎么产生的这一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和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回声》这课,齐读课题。上节课,孩子们提出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什么是回声以及回声是怎么形成的?童话中的小青蛙和老师也想知道呢!咱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弄明白这些问题吧。

  二、学习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提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板画半圆的桥洞)

  (过渡:这个地方怎么样呢?)

  ⑵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这个地方怎么样?你从哪儿看出的?

  ⑶ 理解第二句。第二句是什么句?为什么觉得这句美?把什么比作什么?

  ⑷ 出示课件,教师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以渲染美景。

  ⑸ 学生以自读、指名读、评议后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体会其美景。

  2、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 引读第二自然段(教师读叙述语,学生读小青蛙的话和它的回声)相机引导激发学生读书的情感。

  ⑵ 课件播放小青蛙的叫声和它的回声,问:如果你是小青蛙,你会觉得怎样?指导朗读小青蛙奇怪极了的语气。(引读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河岸上以后是怎么做的?

  ⑵ 画出表示妈妈动作的词(捡、扔)

  画出河水变化的有关动作的词(激、碰、荡)

  ⑶ 用找出来的动词连起来说说妈妈是怎么做的?河面有什么变化?

  ⑷ 课件出示课后填空题叫生填空:青蛙妈妈(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 )。( )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 )回来。

  ⑸ 做实验:(出示水槽)

  第一次认识“水的波纹”。

  第二次观察“水的波纹的变化”。

  第三次观察“水的波纹荡回来的样子”。

  (相机板画水波)

  ⑹ 齐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青蛙妈妈这样做是想干什么呢?咱们看看青蛙妈妈是怎么给小青蛙讲的。)

  4、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用“——”勾出妈妈说的话,想想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从中你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

  ⑵ 四人为一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情况。

  ⑶ 出示课件结合二、三句讲解声波和水波的相似之处及回声形成的原因及什么是回声,相机引导学生弄懂不明白的问题。

  ⑷ (课件出示填空):青蛙叫的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也要( )回来。

  ⑸ 课件播放有关回声的录像。

  ⑹ 课件出示青蛙妈妈的话,生再齐读。

  ⑺ 你们明白了回声是怎么形成的,高兴吗?小青蛙也和你们一样呢,看,他高兴得怎样?(让生做动作体会小青蛙的高兴心情并朗读小青蛙的话。)

  5、学习第六自然段:

  ⑴ 课件出示小青蛙又游回桥洞的画面,问:小青蛙干什么去了?生齐读课文最后第六自然段。

  ⑵ 问:小青蛙为什么要回到桥洞底下叫个不停?体会小青蛙这次高兴与前一段中高兴的不同原因,并用课件来渲染小青蛙高兴的气氛,朗读好小青蛙的话。

  三、总结激趣

  1、结合板书总结。

  2、激趣:孩子们,为什么我们有时能听到回声,有时听不到?(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一人汇报。)

  3、总结:孩子们,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像回声这样看似神奇但并不神奇的科学知识,还等着我们去探究呢!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努力探究,就一定能弄明白的。

  附板书:回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识记字形,指导书写;通过课后练习和分角色朗读,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略)

《回声》教学设计 篇17

  一、教材简析

  《回声》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生动浅显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课文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充满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了解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程理念精神和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本次教学通过实验演示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做促读,以读促思,读悟结合,来组织教学,多方位组织、点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观察、想象、小组学习等活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合作,提高阅读能力。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学习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波纹”、“激起”、“荡回来”等词语意思。

  2、能抓住“奇怪”、“高兴”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能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妈妈说的话,懂得水的波纹与声音的波纹的相似点,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五、课时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学会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回声的成因。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先请你们看一段录象:用用你的小耳朵。仔细听。

  (播放课件:一位小朋友爬上山顶,对着高山喊:“我来啦!”“太美了!”山谷中出现相应的回声:“我来啦!”“太美了!”)

  (创设情境直奔主题,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引入 课文学习。)

  2、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在录象片段中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有趣的现象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回声》(板书课题)

  3、学生据题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在初读 课文时不难发现一些问题,教师应把注意力引导到这两个问题上来: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里能听到回声?

  (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就是本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改变了学生在不明白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跟着老师指挥棒转的现状。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选择一些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欲望和兴趣)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

  (二)学习1、2段

  教师过渡:有一天,一只小青蛙跟着妈妈出去玩,发现一只小青蛙在跟他学说话呢。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他说话呢?

  1、指名读第1、2段,思考问题,读后回答。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利用插图体会比喻句的用处,指导读出环境的优美。

  (三)创设情境,朗读感悟3——6段

  1、引读第三段。小青蛙奇怪极了,就去问妈妈:——。妈妈笑着说——。

  2、妈妈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默读第4、5段,用——画出妈妈怎么做的句子,用     画出妈妈说的话。

  3、学生读完后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汇报

  (1)投影出示句子,引导填空。

  青蛙妈妈(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机激起一圈圈(  )。(  )碰到河岸 ,又一圈圈 地(  )回来。

  (2)实验演示。观察水的变化,并说说水的变化。相机理解“激起”、“波纹|”、“荡回来”的意思。

  (3)运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说说对回声的理解,同桌互讲。教师可出示以下两种方式供学生选择练习说话。

  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  )啦。这返回的声音就是(  )。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实验、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让其在活泼、生动的形式中初步了解回声的现象。培养了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抓住“奇怪”、“高兴”“笑着”等词语引导学生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读后评议。

  (通过朗读,指导在读中感悟课文,理解内容,在读中悟情。)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件再次展现课前播放的情境,引导讨论:现在,你知道回声是怎么一回事了?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懂得回声的原理,进一步体会回声的奥妙。)

  2、平时生活中你在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大自然是非常奇妙的,关于回声有许多奥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

  (五)实践活动

  到空旷的山谷或房子内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回声是怎么一回事,感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

  (六)板书

  根据回声形成的原理,设计板书如下:

  回声

  碰到

  波纹————石壁

  返回

《回声》教学设计 篇18

  《回声》教案设计及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分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看科学。本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解释了回声这一物理现象,捧读本文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由自己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低年级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为: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理解青蛙妈妈言行的语句,懂得水的波纹与声音的波纹相似点,从而明白“回声”原理。

  难点: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为什么会生产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4.教学准备:字卡、课件。让学生搜集回声的资料。

  5.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它以故事的形式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作为讲读课文,在教学中应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忌把它上成自然课。教学时应主要采用以读为主,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及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产生回声的原因。在教学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力求遵循“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原则,紧扣教材重点。

  学习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轻声自渎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用填空的方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使语言文字训练与认识事物统一起来,然后引导学生看投影演示,明白河水是怎样激起波纹,又是怎样荡回来的这一现象,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这段话,并想象句子的内容。这样,把朗读的训练和字、词、句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反复的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大家知道会发生什么吗?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学生谈)(板题:回声)

  (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指名读,学生跟读。指导读好“哩”的轻声读音。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a、呱:“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到有描写小青蛙叫声的句子。(“呱呱呱,多好看哪!”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

  b、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指名读,齐读。(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学生造句。出示句子: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指名读,齐读。)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两个字左窄右宽,哪个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写字就要注意观察字的结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的?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2、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 )一颗石子,( )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      ),又一圈圈地( )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播放课件)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

  (1)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       )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

  (2)你能用上“因为声音的波纹……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板书设计:

  返回

  声波---------石壁

  回声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二年级的一篇科学童话故事,非常有趣,同时回声这一现象,学生也有感受。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是第5自然段,理解回声的原理,即青蛙妈妈说的一段话。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突破难点,理解回声现象。

  这节课的设计,我定位于学生,以学定教。让学生通过读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然后从学生的问题入手,通过读文、感悟、动画、游戏、体验等形式理解课文,突破难点。这个学期,我着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展示,已经显示了成效。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有价值的问题率较高。有的学生一下就提出了整篇课文的问题所在,如“回声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意思?“回声到底是怎么回事”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也说明学生用心去读文了。

  上课开始,我以故事的方式导入,这时学生只能笼统地说出是回声想象。在学完课文后,我又让学生通过小明妈妈的角色转换,告诉小明回声到底是怎么回事?明白其中的原理。在他们口述时,有学生把 “石壁”一词换成“大山”,说明学生真正地了解了回声,达到了落实的目的。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一个遗憾,就是当学生把较为重要的两三个问题提完后,我应该再问一问,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没有了再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样处理会更好些。另外,在朗读的环节上,还是要再进行加强。朗读的时间少了,形式也不够多样。

《回声》教学设计 篇19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要说的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31课《回声》。这一单元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有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有海涵的说明文,有图文并茂的科学连环画,介绍了气象、航天、动植物及农业科技等丰富的科学知识。在读书识字的同时吸引学生关注科学,爱科学,学科学。

  《回声》是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小青蛙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回声的原理。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和对学情的了解,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与能力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二)过程与方法    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把学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学习语言的乐趣,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一)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感悟“拾、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二)难点: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具准备:

  (一)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准备:青蛙头饰

  学生现在上二年级了,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很多字,初步具备了自主识字的本领,写字水平和阅读能力也有了提高。

  根据新课标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和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媒体辅助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教学法,以做促读,以读促思,读悟结合,多方位组织、点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想象、小组学习等活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创设一个扎实有效的课堂,使学生学有所获,这一课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  识记生字,感悟课文,第二课时,复习巩固,指导书写。我重点说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我设计了四个环节:(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5分钟)(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0分钟)(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20分钟)(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5分钟)。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上课伊始,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放一段录像:一位小朋友们爬上山顶,对着高山喊:“我来啦!太美了!”山谷中出现相应的回声。我接着问:“为什么出现这么有趣的现象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回声》,我板书课题,生书空。

  (这样创设情境直奔主题,接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引入新课。)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老师把注意力引导到两个主要问题上来,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里能听到回声?(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我们就带着问题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2生读完后,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小老师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3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了这些字?加一加、换一换、猜字谜等方法。(在识字教学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例如开火车、赛读等。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学生自己想各种方法识记生字,培养了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在学生感知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一步引导学生细读感悟。

  1本环节我首先创设情境:有一天小青蛙跟着妈妈来到桥洞底下,发生了奇怪的事情。

  ①指生读1、2段,其余思考并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②指导读出小青蛙奇怪的语气。

  2感悟3—6段,重点4、5段

  ①妈妈怎么说?怎么做的?

  学生用-----画出妈妈的话,用﹋﹋画出妈妈怎么做的。(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②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③课件出示填空

  青蛙妈妈(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被( )起一圈圈波纹。波纹(  )到河岸,又一圈圈地(  )回来。(学生填空捡、扔、激、碰、荡五个动词,并做动作感悟动词的用法。还可以选取其中几个动词说句子,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促进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④课件演示水波的变化,对比理解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⑤说说回声的形成    师填空提示: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听到(  )啦。这返回的声音就是(  )。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演示、讨论、填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活泼生动的形式中了解回声现象,同时培养了他们合作交流、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⑥(《语言课标》中指出,各个学生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在理解回声之后我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就把自己当成小青蛙或青蛙妈妈,体会小青蛙的心情,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等语气。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生活中你在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回声的奥妙。)

  2大自然是非常奇妙的,很多问题等你自己去寻找答案。(小学语文姓小,但内涵并不小,我牢固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处处皆语文,把课内引向课外。)

  (五)作业超市

  1和家长或小伙伴戴上头饰演一演。

  2在空旷的屋子里大叫几声,亲身体验回声带来的乐趣。

  3推荐《金色的小船》《语文经典读本》中的相关文章。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六)板书设计

  31  回声

  碰到

  波纹←→ 石壁

  返回

  (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又在板书中巩固了识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在课堂上我的教学理念就是崔峦老师所说的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今天我就说到这里,不当之处恳请领导老师批评指证。谢谢大家

《回声》教学设计 篇20

  一、读读写写

  小河上有座石桥。

  ____有____。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

  ____带________。

  二、读读抄抄

  选几个词语抄下来:

  花纹 波纹 围巾 周围 包围

  山洞 桥洞 倒影 倒退 倒水

  河岸 岸边 游泳 游戏 秋游

  三、涂一涂

  把本课要认的字涂上颜色,看一看是什么?

  四、游乐园

  神奇的数字组图

  想一想,运用这些数字还能画什么?聪明的你快快创作吧!

《回声》教学设计 篇21

  教材分析:

  《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了“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旨在通过激励、体验、探究、合作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和表现欲。使学生在审美、创造、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得到培养。增强学生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及合作能力,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根据教材和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甜美的声音演唱《友谊的回声》,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聆听无伴奏合唱《回声》,感受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变化表现的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的回荡。

  3、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探索感知音的强弱。

  教学重点:

  在听、想、唱、创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体验回声这一自然音响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创编并运用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变化表现回声。

  教材切入点:

  聆听无伴奏混声合唱《回声》,感受回声这一自然现象。

  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运用欣赏法、对比法、启发式教学法、鼓励法、交谈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二者相互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学法:感受乐曲的艺术形象,通过欣赏、感受、游戏、讨论、演唱、体验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电子琴、旋律条、图片等。

  教学流程:

  一、聆听感受

  1、欣赏歌曲《回声》

  问:在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声音?

  你能给这首歌曲起一个名字吗?

  2、介绍歌曲:

  《回声》是一首无伴奏合唱的世界名曲,是十六世纪以来的一首经典合唱曲。

  3、复听:

  边看教材中的歌词边欣赏歌曲。

  问:听了这首歌曲,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介绍歌曲的演唱形式:这首歌曲的演唱是采用一支只有几个人的小型合唱组间隔一小节追随一个大的合唱组,形成声音力度强弱的对比,生动的表现了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时强时弱的回荡。

  [设计意图:根据主题内容把学生引入一个带有回声的山谷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并能产生相关的联想、想像。]

  二、情景创作

  1、问:你们知道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吗?(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入手,引起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铺垫。]

  2、学唱旋律:

  3、回声游戏:

  ①请一名同学模仿全体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②请一组同学模仿另外三组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③请两组同学模仿另外两组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小结:①人数差距 ②演唱技巧

  [设计理念:通过游戏,使学生在不同的体验中感受回声的不同效果。教师通过对即时的信息反馈进行评价,对学生模仿的效果予以肯定和表扬,培养了学生的成功感与创新精神。通过学生间互评,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4、为学唱的旋律加上力度变化,并演唱。

  5、小组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旋律设计一句话,表现回声的效果。

  [设计意图:以探索自然界(回声)的音响为创作主题,充分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通过探究性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综合表现

  1、欣赏歌曲《友谊的回声》。

  刚才,我们做了回声的游戏,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友谊的回声》。

  2、问:歌曲的速度、情绪?

  3、再次欣赏歌曲,指导学生随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设计意图:反复聆听、哼唱歌曲,使学生熟悉歌曲的曲调,减轻学习的难度,为学唱旋律做铺垫。]

  4、学唱歌曲旋律:

  ①教师范唱歌曲旋律。

  ②随教师轻声视唱歌曲的旋律。

  ③随琴演唱歌曲的旋律。

  5、学习歌词:

  ①把歌词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②全体学生按女声、男声、合这一要求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注重音乐与相关学科的整合,帮助学生提高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6、随音乐轻声填词。

  7、完整演唱歌曲。

  8、问:为什么称“友谊的回声”?

  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同时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友谊。

  四、扩展升华

  1、问:除了回声部分有力度变化外,还可以根据歌词加入哪些力度变化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及力度变化的理解,为歌曲加入适当的力度记号,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教师按照学生设计的力度变化演唱歌曲。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师生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全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回声》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