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光合作用》说课稿

《光合作用》说课稿

天涯浪子 点赞 分享
《光合作用》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

《光合作用》说课稿(精选8篇)

《光合作用》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讲述了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和特点,以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等知识基础。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地基础,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说它是我们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2、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 

  (2)叶绿体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过实验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使学生自己动手,亲自看到从上到下依次的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的出现。  

  (3)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从而引出根据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之后教材对这两个阶段分别从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紧接着讲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小结】:所以说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 (B:理解) 

  (2)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A:知道) 

  (3)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过程及其有关问题; (C:掌握) 

  (4)光合作用的过程; (D:应用) 

  (5)光合作用的实质; (D:应用) 

  (6)光合作用的意义。 (D: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2)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的方法。  

  (3)初步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渗透“线条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来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资源、环境等,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未来的关注; 

  (2)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艰辛、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进而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 

  (3)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光合作用的场所; 

  3、光合作用的过程;  

  4、光合作用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选择 

  1、 坚持启发式家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体方法是: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结论;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室,将许多地方用多媒体课件来表达,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二)学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如何从本节的学习中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  

  2、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如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课前准备 

  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前准备好在教学中用到的多媒体课件。 

  二、引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知识体系,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从而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 讲授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多媒体课件)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的过程。 

  (二)讲授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根据概念,导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把它和初中学习过的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区别与联系。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引入到光合作用的发现。  

  (三)讲授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在1771年所做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而引入以下几个著名的实验。 

  1、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 Sachs,1832—1897)做的这个实验:他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个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被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现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  

  2、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C.Engelmann)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他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再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他的实验证明了: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讲解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 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 A 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水绵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 B 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进行。 C 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地部位。 D 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的对比实验,从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3、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用氧地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实验:第一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在相同的条件下,他们对两组光合作用实验释放的氧进行了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这两组实验并从中得出结论,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示踪元素及同位素标记法。) 

  四、结束新课 

  简单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思考题: 这些科学家为什么会成功?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方面? 

《光合作用》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㈠、选材原因

  本章的第一节课《光合作用的产物》已经对探究淀粉和氧气的实验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而没有选择探究二氧化碳和水这两个原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解决新的问题,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㈡、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⒈知识目标:

  ①知道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②掌握设计实验的一般原则。

  ⒉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②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⒊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㈢、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㈣、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的实验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最有效的方法,而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然而初中学生受知识、经验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设计实验成为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课堂上要加强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提高教师引导性语言的含金量,针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困惑或错误,以提问、质疑等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梳理实验设计中的难点,进而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互相配合完成实验,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过程

  ㈠、复习:

  本节课是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开始的。因为光合作用的产物及其实验方法是本节课探究的突破点。课堂从复习入手,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回忆,同时更重要的是起到提示和引导的作用。

  ㈡、新课教学

  ⒈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身边事”,以教材中的“绿色植物是以什么为原料制造有机物的呢”开始新课教学。当学生回答出二氧化碳时,提出本节课的问题“二氧化碳真的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⒉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针对问题作出“二氧化碳是(不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的假设,并让学生说出判断假设正确的依据,启发学生从光合作用的产物入手来探究原料。

  在学生设计实验之前,引导学生回顾设计实验时容易忽略的原则—————对比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并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本次探究要以“二氧化碳”为变量设计对照试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具互相讨论,设计实验,探究新问题的解决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⒊相互交流,完善实验

  学生设计实验完成之后,小组推荐代表交流方案。我先让实验方案和书上设计的实验一样的小组进行汇报,然后找有问题的小组汇报,并让他提出他遇到的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思考、解决。然后小组间对实验方案提出不同的意见。

  最后学生一共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一种是通过检验绿色植物有无淀粉生成,一种是通过观察水草有无氧气产生,第三种是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来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⒋完成实验

  学生汇报结束之后,首先让学生参考刚才的意见完善实验方案,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实验装置并摆放在适当的位置,便于学生在校期间及时观察、完成实验。

  ⒌汇报、分析实验结果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⒍感悟与收获

  在探究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归本次探究活动,让学生回忆探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独立进行科学探究打好坚实基础。

  四、困难及解决:

  ⒈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

  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实验设计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书上介绍的实验方法,以绿色植物是否产生淀粉为标准来判断二氧化碳是不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发现这个现象以后,我立刻暂停讨论,鼓励学生设计与众不同的实验,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⒉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因还没有学习《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的知识,有个学生先问我:“把植物放进氢氧化钙溶液里,会不会破坏植物的结构”,我告诉他“会”。接着他又问道“那怎么去除水里的二氧化碳”,我告诉他,如果小组还讨论不出来,先跳过去,当做没有这个问题,继续设计实验。后来,我发现又有一组学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而有的学生并没有想到这一点。我决定把这个问题放到下一环节——汇报实验设计方案中,让全班的学生一起思考解决。

  ⒊实验的地点不同

  有两个小组的实验需要使用去除了二氧化碳的水,在课堂上,我先要求所有学生利用清水进行实验操作,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课后直接把学生直接带到我事先选定的阳光充足的地点进行实验操作。

  五、设计创新

  ⒈《光合作用的原料》这节课的验证实验改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本节课中对探究的“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这一部分,教材中直接给出了一种实验方法。我觉得,在上节课学生充分实验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更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并且,在上节课的“想一想”部分中,已给出了使用蜡烛和钟罩的提示,所以,我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法,有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新的问题。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做了大胆的尝试。

  ⒉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氢氧化钠溶液

  教材中提供的方法是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碳,在给学生的学案上面的提示部分,我把氢氧化钠溶液改成了氢氧化钙溶液。因为氢氧化钙吸收二氧化碳之后,会有白色的碳酸钙产生,效果更直观。

  ⒊改变教材中“光合作用放氧实验”的实验方法

  在《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中,我没有采用教材中提供的“光合作用放氧实验”的实验方法,是因为我在课前自己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

  ①找不到合适的导气管的管塞,后改成用胶管和止水夹代替。

  ②广口瓶的体积有限,其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也有限,光照条件下只产生一小部分氧气,实验就终止了,而且氧气的量也不足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③夏季的温度太高,在密闭的空间中,广口瓶里水草的结构会被高温破坏,不能一直进行光合作用。

  所以,改用大烧杯、短颈漏斗、试管的装置进行实验,让水草在有充足的二氧化碳的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也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光合作用》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学习,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著名实验,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讲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等。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光合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懂得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②叶绿体中的色素③光合作用的过程④光合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观察、设计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③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④通过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体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观点以及珍爱自然、珍爱绿色、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4.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的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本节教学内容是探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

  (2)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依据:①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到糖类等有机物分子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这一转移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水平,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生只有知道光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理解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因此,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深入联系生产实际的理论基础。②通过光合作用意义的教学,可使学生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研究光合作用的关系。知道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归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产。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应该把培养高效应的农作物品种,发明提高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时间、空间的技术等途径作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积和质量,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等。这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光合作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及发展,关心社会问题解决等意识的好材料,应充分利用。

  5.教学难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设计

  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在本节教学中的较好体现,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方面正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因此,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多项实践,才会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

  依据:高二学生对有机化学等知识还未学习到,对有关物理和化学知识不熟悉,还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电能,再由电能到不稳定的化学能,从不稳定的化学能到稳定的化学能的转变的必要性,对于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还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内容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二课时安排叶绿素实验,第三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 教师的过程式教学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2.教学手段: 课件、录像、投影仪

  三、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完细胞,理解新陈代谢等相关知识后,为光合作用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课堂中运用课件演示实验,创设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动画演示海尔蒙特实验,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验可知柳树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

  教师指出,海尔蒙特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也能起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引出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设计意图:

  利用动画的直观性和已有知识降低了问题的起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传授新知识

  1、录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B钟罩内的小白鼠没有死亡?植物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教师指出:(1)该实验不能证明更新的空气中的哪种成份?(2)当其它人重复该实验时候,有可能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直到后来,荷兰科学家英格蒙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2、学生介绍课前所做的萨克斯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

  (1)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2)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

  (3)碘蒸气处理叶片,目的是什么?

  (4)这个实验成功的证明了什么?

  (5)高倍镜下观察“小蓝点”聚集的部位是细胞的什么结构?

  学生经观察实验过程,分析问题,能够得出结论。

  (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同时需要光

  (2)产生淀粉的部位是叶绿体。

  〔小结〕:(板书)

  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条件、产物

  设计意图:

  利用直观课件演示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亲自重复萨克斯实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的重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

  3、课件展示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A、这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1)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

  (2)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气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地进行。

  (3)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中释放氧的部位。

  (4)进行黑暗和曝光对比实验,从而明克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B、这个实验给了你什么启示?设计实验时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实验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要有对照组和控制单一变量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简介同位素标记法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掌握同位素标记法的原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布置作业 略

《光合作用》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讲述了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和特点,以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等知识基础。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地基础,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说它是我们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2、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

  (2)叶绿体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过实验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使学生自己动手,亲自看到从上到下依次的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的出现。

  (3)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从而引出根据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之后教材对这两个阶段分别从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紧接着讲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小结】:所以说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b:理解)

  (2)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a:知道)

  (3)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过程及其有关问题;(c:掌握)

  (4)光合作用的过程;(d:应用)

  (5)光合作用的实质;(d:应用)

  (6)光合作用的意义。(d: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2)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的方法。

  (3)初步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渗透“线条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来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资源、环境等,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未来的关注;

  (2)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艰辛、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进而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

  (3)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光合作用的场所;

  3、光合作用的过程;

  4、光合作用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选择

  1、坚持启发式家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体方法是: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结论;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室,将许多地方用多媒体课件来表达,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二)学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如何从本节的学习中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

  2、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如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前准备好在教学中用到的多媒体课件。

  二、引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知识体系,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从而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讲授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多媒体课件)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的过程。

  (二)讲授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根据概念,导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把它和初中学习过的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区别与联系。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引入到光合作用的发现。

  (三)讲授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在1771年所做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而引入以下几个著名的实验。

  1、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做的这个实验:他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个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被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现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

  2、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c.engelmann)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他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再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他的实验证明了: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讲解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a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水绵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b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进行。c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地部位。d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的对比实验,从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3、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用氧地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实验:第一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在相同的条件下,他们对两组光合作用实验释放的氧进行了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这两组实验并从中得出结论,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示踪元素及同位素标记法。)

  四、结束新课

  简单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思考题:这些科学家为什么会成功?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方面?

《光合作用》说课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同化作用的主要方面,是整个生物界最基本的有机物代谢和能量代谢。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经了科学家们二百多年的探索,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光合作用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环境等问题关系十分密切。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目标的依据:

  任何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必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唤起学生对品德、知识、能力、审美等内在教育的需求。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让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及科学家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学会通过实验验证真理;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学习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懂得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1、知识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探究,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

  (2)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基础;

  (3)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4)掌握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其原理的应用;

  (5)通过验证实验学会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运用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德育目标

  (1)结合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及实验设计与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创新、合作精神,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2)通过生物结构与功能统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关联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

  (3)明确光合作用意义,增强爱护植被、关心农林业发展的意识,充分体验生命科学的价值。

  (三)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1)光合作用过程,因为这是理解光合作用反应式和意义的基础。

  (2)光合作用的意义,因为它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难点:(1)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因为科学研究能力是一种较高的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光合作用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因为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内一系列理化反应组成的复杂过程,而学生所学的理化知识是有限的,因此高中内容只是过程梗概,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困难。

  二、教材处理:

  光合作用这节课分三课时学习

  学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少参与科学研究,不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围绕“目的”设计实验是一种科研能力,是培养创fg造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需要。所以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在处理上主要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时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又刚刚学完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这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处理上注重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将教学内容组合为:(1)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基础;(2)光合作用的全过程;(3)光合作用的意义;(4)光合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使知识系统化层次化。

  第三课时学生自主实验验证光合作用色素种类和颜色。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嘴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课堂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1)教法:第一课时的“设计实验”采用发现式教学方法(问题→假设→预期→实验→结果→结论)。第二课时采用自学讨论结合的方法、直观法。设计科学直观的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谱图解,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理解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课件直观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设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表,帮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三课时采用实验法。(2)学法:通过光合作用发现简史,学习探究研究实验的基本思路:“问题→假设→实验→结论”;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学习,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两阶段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体会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光合作用与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密切关系;通过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实验,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色素吸收光谱等基本知识。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将设计实验以图、文两种形式再现出来。

  (2) 多媒体课件展示色素吸收光谱。

  (3) 多媒体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以突出重点,强化记忆,弥补了图解静止不动的缺陷

《光合作用》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学习,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著名实验,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讲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等。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光合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懂得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②叶绿体中的色素③光合作用的过程④光合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观察、设计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③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④通过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体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观点以及珍爱自然、珍爱绿色、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4.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的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本节教学内容是探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

  (2)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依据:①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到糖类等有机物分子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这一转移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水平,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生只有知道光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理解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因此,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深入联系生产实际的理论基础。②通过光合作用意义的教学,可使学生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研究光合作用的关系。知道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归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产。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应该把培养高效应的农作物品种,发明提高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时间、空间的技术等途径作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积和质量,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等。这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光合作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及发展,关心社会问题解决等意识的好材料,应充分利用。

  5.教学难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设计

  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在本节教学中的较好体现,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方面正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因此,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多项实践,才会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

  依据:高二学生对有机化学等知识还未学习到,对有关物理和化学知识不熟悉,还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电能,再由电能到不稳定的化学能,从不稳定的化学能到稳定的化学能的转变的必要性,对于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还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内容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二课时安排叶绿素实验,第三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 教师的过程式教学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2.教学手段: 课件、录像、投影仪

  三、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完细胞,理解新陈代谢等相关知识后,为光合作用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课堂中运用课件演示实验,创设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动画演示海尔蒙特实验,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验可知柳树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

  教师指出,海尔蒙特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也能起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引出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设计意图:

  利用动画的直观性和已有知识降低了问题的起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传授新知识

  1、录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b钟罩内的小白鼠没有死亡?植物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教师指出:(1)该实验不能证明更新的空气中的哪种成份?(2)当其它人重复该实验时候,有可能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直到后来,荷兰科学家英格蒙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2、学生介绍课前所做的萨克斯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

  (1)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2)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

  (3)碘蒸气处理叶片,目的是什么?

  (4)这个实验成功的证明了什么?

  (5)高倍镜下观察“小蓝点”聚集的部位是细胞的什么结构?

  学生经观察实验过程,分析问题,能够得出结论。

  (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同时需要光

  (2)产生淀粉的部位是叶绿体。

  〔小结〕:(板书)

  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条件、产物

  设计意图:

  利用直观课件演示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亲自重复萨克斯实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的重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

  3、课件展示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a、这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1)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

  (2)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气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地进行。

  (3)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中释放氧的部位。

  (4)进行黑暗和曝光对比实验,从而明克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b、这个实验给了你什么启示?设计实验时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实验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要有对照组和控制单一变量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简介同位素标记法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掌握同位素标记法的原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布置作业 略

《光合作用》说课稿 篇7

  高中生物说课稿:《光合作用》说课稿范例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讲述了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和特点,以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等知识基础。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地基础,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说它是我们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2、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

  (2)叶绿体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过实验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使学生自己动手,亲自看到从上到下依次的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的出现。

  (3)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从而引出根据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之后教材对这两个阶段分别从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紧接着讲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小结】:所以说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b:理解)

  (2)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a:知道)

  (3)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过程及其有关问题;(c:掌握)

  (4)光合作用的过程;(d:应用)

  (5)光合作用的实质;(d:应用)

  (6)光合作用的意义。(d: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2)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的方法。

  (3)初步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渗透“线条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来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资源、环境等,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未来的关注;

  (2)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艰辛、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进而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

  (3)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光合作用的场所;

  3、光合作用的过程;

  4、光合作用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选择

  1、坚持启发式家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体方法是: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结论;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室,将许多地方用多媒体课件来表达,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二)学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如何从本节的学习中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

  2、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如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前准备好在教学中用到的多媒体课件。

  二、引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知识体系,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从而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讲授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多媒体课件)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的过程。

  (二)讲授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根据概念,导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把它和初中学习过的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区别与联系。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引入到光合作用的发现。

  (三)讲授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在1771年所做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而引入以下几个著名的实验。

  1、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做的这个实验:他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个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被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现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

  2、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c.engelmann)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他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再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他的实验证明了: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讲解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a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水绵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b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进行。c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地部位。d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的对比实验,从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3、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用氧地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实验:第一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在相同的条件下,他们对两组光合作用实验释放的氧进行了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这两组实验并从中得出结论,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示踪元素及同位素标记法。)

  四、结束新课

  简单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思考题:这些科学家为什么会成功?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方面?

《光合作用》说课稿 篇8

  本文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光合作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学习,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著名实验,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讲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等。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光合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懂得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②叶绿体中的色素③光合作用的过程④光合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观察、设计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③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④通过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体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观点以及珍爱自然、珍爱绿色、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4.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的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本节教学内容是探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

  (2)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依据:①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到糖类等有机物分子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这一转移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水平,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生只有知道光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理解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因此,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深入联系生产实际的理论基础。②通过光合作用意义的教学,可使学生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研究光合作用的关系。知道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归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产。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应该把培养高效应的农作物品种,发明提高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时间、空间的技术等途径作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积和质量,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等。这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光合作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及发展,关心社会问题解决等意识的好材料,应充分利用。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设计

  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在本节教学中的较好体现,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方面正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因此,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多项实践,才会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

  依据:高二学生对有机化学等知识还未学习到,对有关物理和化学知识不熟悉,还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电能,再由电能到不稳定的化学能,从不稳定的化学能到稳定的化学能的转变的必要性,对于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还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内容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二课时安排叶绿素实验,第三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 教师的过程式教学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2.教学手段: 课件、录像、投影仪

  三、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完细胞,理解新陈代谢等相关知识后,为光合作用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课堂中运用课件演示实验,创设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动画演示海尔蒙特实验,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验可知柳树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

  教师指出,海尔蒙特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也能起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引出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设计意图:

  利用动画的直观性和已有知识降低了问题的起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光合作用》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