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酒醒梦一场 点赞 分享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通用16篇)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篇1

  【课业设计】

  一、读一读,把错误的读音划掉

  柔(yóu róu)  惜(xiē xī)   牧(mèng mù)

  捕(bǔ pǔ)   阴(yīng yīn)  蝉(chán cán)

  二、补充诗句

  【思维拓展】

  加粗的字应该是哪个意思,你知道吗?请在正确的( )里打“√”

  1、欲:在字典中的意思有:①欲望;②想要,希望;③需要;④将要。在本课诗句里的意思是(         )。

  2、早有蜻蜓立上头。

  立:①站(  );②做出,写出(  );③存在,生存(  );④立刻,马上(  )。

  【挑战奥赛】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篇2

  【课业设计】

  一、查字典(用音序查字法查字)

  要查的字

  吴含炉岭鸣银流柳绝泊大写字母          音  节          

  二、写一写

  换部首组成本课生字:

  冷—( )  鸡—( )  很—( )  伯—( )

  加部首组成本课生字:

  ( )—户→( )  ( )—色→( )

  ( )—因→( )  ( )—卯→( )

  三、抄古诗

  抄一首本课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拓展】

  一、我会填

  二、我会比

  泊(  )  银(  )  鸣(  )  岭(  )  炉 (  )

  伯(  )  很(  )  鸭(  )  冷(  )  护 (  )

  三、我会做

  1、《望庐山瀑布》一诗作者是_______朝的______。写出遥看______(  )。飞流_______(  ),“疑是”是(  )的近义词。

  2、《绝句》一诗作者是_______朝的_________。作者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种景物。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篇3

  【课业设计】

  一、填一填         zh__sh__c__s__x__r__k__d__ 追 烧 菜 宿 徐 荣 枯 店

  二、我会写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三、我会填

  篱落   径 ,      阴。  急   蝶,      寻。

  【思维拓展】

  一、画一画

  画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涂上颜色。

  二、抄一抄

  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演一演

  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大胆表演:★★★★★

  能表演:★★★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篇4

  【课业设计】

  一、把你认识的小蘑菇涂上喜欢的颜色

  二、你会照样子做一做语文里的加减法吗?

  例:木+寸=村

  火+因=□  酉+□=醉  童-立=□

  矢+口=□  门+□=闻  居-尸=□

  【思维拓展】

  一、你会把这篇日记写完吗?

  【挑战奥赛】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篇5

  之一

  作者:陈明珠

  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 (联想言志)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篇6

  回乡偶书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赠汪伦

  [设计理念]

  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 ]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

  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

  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十三、创造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仿照译句写一个片断。教师朗读上一学年一学生模仿《赠汪伦》写的一首诗:

  赠外婆

  吴岑岑

  岑岑乘车将欲行,

  忽闻窗边叮咛声。

  秋时朝阳暖如火,

  恰似外婆送我情。

  十四、学生开始作业 。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篇7

  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 导入揭题。

  1、激趣导入。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一)、读通。

  1、作者简介。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四、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1)、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2)、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师: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自由交流。

  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生:齐读诗题。

  师: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生:自由读诗。

  师:谁能起来背诵一下?

  生:……

  师:你能用组词或猜一猜的方法说说这些字的意思吗?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生:交流。

  师:春晓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生:自由朗读。

  师: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生:鸟、风雨、花

  师: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处处”“闻”“啼”

  师: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生:知多少

  师: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是风雨把花给吹落了。

  师: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生:很可惜、很美

  师:那你能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读。

  师: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生:朗读全诗,背诵。

  师:示范写

  生:练习书写

  师:村居是什么意思?

  生:在村里居住。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篇8

  教学目标 :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板书课题 

  24.古诗两首

  二、故事导入  ,简介诗人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  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在行至白帝城时,忽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

  李白是我国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 

  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 B.读懂、 C.读精、 D.读会、 E.会读。

  四、学习古诗 

  (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

  朝 ( zhao chao )辞

  一日还 ( huan hai )

  万重 ( chong zhong )山

  白帝 ( ti di )城

  啼 ( ti di )不住

  2、齐读

  (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

  A 、朝辞白帝彩云间

  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

  2、理解词义:辞:辞别,离开。

  3、作者早晨离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

  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

  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

  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

  a.指名说:早晨离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B 、千里江陵一日还

  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

  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

  3、练说句意

  1)互相说

  2)指名说

  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

  5、小结

  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6、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练读、练说

  C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出示投影片:作者在返回途中,在船上听到、看到_______?

  2、为什么作者会有啼不住的感觉?

  3、两岸的猿声还没停,乘的船就怎样了呢?

  表达出船的什么?因此称之为轻舟。

  4、合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

  2)一个有感情地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D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三)、领会意境、体会感情。

  1、老师范读、讲解

  当年李白获罪被流放至夜郎,在行至白帝城时被赦免。在回江陵的途中心情喜悦,看到长江山峡壮丽奇特的景色。

  2、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2)抒发了作者历经艰难岁月被赦免后归乡途中怎样的心情?

  3、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进行想象,更好地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

  1、有表情朗读

  我们读这首诗时仿佛随着诗人的小船一起游览了长江山峡两岸的壮丽景色。把这些壮丽景色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把大家一起带入诗的画之中。

  2、感情背诵:

  1)指名背(其他人默背)

  2)齐背

  五、指导五读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是用五读法学习这首诗的,那么我们是如何用五读法学习的?

  2、出示五法歌谣。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知道诗的意思,了解了诗人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新方法五读法。同学们可要记牢,下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其他古诗。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一、二部分。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篇9

  飞将军李广

  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 (联想言志)

  《凉州词》综合资料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文解释】   葡萄美酒倒满了夜光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的琵琶也同时在催促着。即使醉卧在沙场上你也不要笑我啊!自古征战在外的又有几人能回来呢?

  【词语解释】   夜光杯:白玉制成的酒杯。   催:这里指催人出发的意思。

  【诗文赏析】   琵琶弹奏着欢快而急促的旋律,夜光杯中盛满了西域的葡萄美酒,长年征战疆场的将士难得有这欢聚痛饮的时刻,于是举杯相邀:痛饮个一醉方休吧,「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满怀激情写下这沙场之宴的劝酒词,笔端洋溢着豪放、悲壮与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豪情。   浓郁的边域色彩,跳跃跌宕的结构,奔放的情绪使这首诗成为了边塞诗中的精品。

  (一)凉州词

  [课文助读]

  1、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郡(jùn)(现在的山西省新绛县)人,曾经做过县主簿、县尉一类小官。他的诗感情强烈,气象阔大。在唐玄宗天宝(公元742—755)初年,常常和王昌龄、高适等一起做诗,是当时著名诗人。可惜他的作品散失很多,被保存下来的只有六首。

  2、字词注解

  凉州:州治在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县。《凉州词》是按照凉州地方乐词制成的歌词。

  仞:古代长度单位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极力形容山的高。

  羌:我国古代西北地域的一种民族。

  羌笛:羌人吹的笛子。

  杨柳:古代一种歌曲的名称,叫《折杨柳》。这里一语双关,一方面说羌笛哀怨地吹出《折杨柳》曲,另一方面借杨柳来象征春天富有生意的景色,“怨杨柳”包含着怨恨西北地区常年荒凉,没有春光来临。

  玉门关:在现在的甘肃省敦煌县西。

  [独家视点]

  王之涣的《凉州词》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一日,他漫游至甘肃武威县(即古凉州)。登临黄土高原,放眼远眺,只见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像一条长龙从天边的白云间蜿蜒而来。巍峨雄壮的群山四面环绕,古城玉门关,孤独地立在万仞群山的环抱之中(八尺为仞,“万仞”约两万多米,当然是极度的夸张),而将士们就在这里戍边守土,浴血御敌。

  耳畔羌笛声起,婉转哀怨,勾起人们的离愁乡思。想必此时家乡渭水河边或是大江两岸,早已花草盈野、万紫千红、蝶舞蜂喧,而这里草不见青,树不见绿,只见大漠风沙,一片荒凉。人们想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在这万物萧条、朔风凛冽的塞外,连春风都不来,谁还能关心征战将士的疾苦呢?但是,戍边将士即使孤苦凄凉、乡愁难禁,依然不忘自己戍边责任的重大,发出了“何须怨杨柳”的苍凉悲壮之叹。诗人由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1] [2] [3] [4]  下一页actly; 2.0? 20pt; mso-line-height-rule:>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这首诗,描写了祖国西北的壮丽山河,表现了对守边将士极大的关爱和同情。在当时,即已受到人们的喜爱,广为传唱。

  (沈若乔)

  [同题诗歌]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 ,

  古来征战几人回?

  1、字词解释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夜间能发亮。

  催:催人出发。

  沙场:指战场。

  2、诗词今译

  闪亮的玉杯里斟满了葡萄美酒,

  正要举杯时,从马上传来催人出征的琵琶声。

  即使喝醉了倒在战场上你也不要笑,

  自古以来征战的人有几具能活着回去呢?

  3、诵读点拨

  这也是一首为“凉州词”新填的歌词,作者王翰以边塞诗著名。这首诗描写的是边塞军中的生活,诗中表现了一位守边战士的豪情壮志。

  前两句写军中的情景。战士出征,饮酒助兴,“葡萄”、“夜光杯”、“琵琶”等物品具有典型的西域特色。后两句生动地表现出战士为国战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全诗悲壮而又昂扬,热烈而又紧张。

  (二)出塞

  [课文助读]

  1、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批评了当时守边将领的无能。

  2、字词注解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李广驻守龙城(今蒙古境内),勇猛善战,被北方少数民族官兵称为“飞将军”。

  胡马:指敌人的军队。胡,古代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通称。

  [诗人佳作]

  (1)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字词解释

  穿:突破。

  金甲:铠甲。

  [2] [3] [4]  下一页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借指侵扰的敌军。

  2、诗词今译

  青海湖上空的连绵不断的乌云把雪山都遮暗了,

  在湖边遥望玉门关那座孤城。

  在沙漠里身经百战的将士们,铠甲早已磨破,

  他们决心不打败敌人不回家。

  3、诵读点拔

  这首诗描写了守边将士的英勇顽强,表现了他们不畏艰险,誓死消灭敌人的坚强决心。起首两句用“长云”、“雪山”、“孤城”等景色,描绘了边塞艰苦、悲凉的环境,并借以反衬将士的意志坚定。接着写战争的持久、激烈。这里注意体会“穿”这个字,是磨穿的意思。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和英雄气概。

  全诗气势雄伟、境界开阔,感情悲壮,诵读时须用心体味。

  (2)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字词解释

  “吴”和“楚”都指镇江一带地方。

  平明: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冰心:像冰一样莹洁的心,这里表示不改志节,不为宦情所污。

  2、诗词今译

  连绵的寒雨在夜晚洒落吴地,

  清晨送别辛渐时,心中感到像楚山一样孤独。

  洛阳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的情况,

  就说我的心像玉壶中的冰那样明净无瑕。

  3、诵读点拨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诗的头两句,作者不仅交代了送别友人的时间、地点,而且表达了诗人当时强烈的离愁别绪。为什么诗用“孤”字点明自己的心境?这不仅是写知已远行后自己的境况,同时也写出了自己一生的孤傲独行,心中的愤慨。后两句表白了自己品格行为的清白。用“冰心”比喻自己内心思想的高尚、纯洁。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诵读时把握“吴、孤、壶”等韵脚强化记忆。

  教学反思

  用知识点燃知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甜甜的语文的“冰山原则”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论述,而将这一理论,(或许还不是什么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我们就能更好地挖掘出蕴藏在教材中那7/8,更好地激发起孩子内心深处的那7/8。在教学《古诗两首》的时候,我让孩子内心深处的那7/8完完全全地浮了上来,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课始,直接入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两首诗歌,这是边塞诗。音域孩子对“边塞诗”这一概念的认识还处于比较模糊的阶段,于是我将之作为概念范畴直接向孩子介绍了什么诗被称为“边塞诗”。我并不是要让孩子理解什么,而是要让孩子了解些东西。介绍结束,我就让孩子自己读古诗,要求孩子根据译文读懂诗歌的意思,并找出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

  孩子读诗的热情是很高涨的,我看着孩子用心地读着,神情那么专注,他们读得又是那么的用情,看他们的感情是那么的投入。

  学生读完之后,组织孩子一起讨论,一是说说诗歌写了什么;二是说说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关键是要让孩子说说写了哪些景物,孩子很快找出了“黄河”“白云”“孤城”“山”“羌笛”“玉门关”“明月”“关”“胡马”“阴山”。找出这些词语之后,我让孩子想想通过星星点点的词语燃烧孩子思维的大草原,因为诗歌本就是蒙太奇般的语言,跳跃的思维闪现出来的火花,也只有用这样的思维才能再现诗歌的意境。于是我问孩子你看到这些词语,眼前浮现的是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诗句。我让孩子将想到的诗歌写在黑板上,林立的小手,扑闪的眼睛,灵动的小嘴,活跃的思维把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此时的课堂像是涨潮了,沸腾了,一个个孩子争先恐后地上台写诗歌,(我提醒先看看黑板上有没有你想到诗,有就不要再上来了)。不一会儿工夫,黑板上写满了诗。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回。”《从军行》

  [3] [4]  下一页:>“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爽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看着黑板上的古诗词,大家早就按捺不住心里的情绪,在下面读了起来,于是我让孩子一起来读读这些古诗词,再让孩子说说什么样的诗歌是“边塞诗”,学生已经没有了问题。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篇10

  用了三个课时,和孩子们共同阅读理解了《山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用古筝曲磁带和挂图,作为激发学生,创设情境的手段了。学生都喜欢读古诗,脑子里也记了不少古诗。当我问记得哪些古诗,愿意诵读给大家听吗?学生非常踊跃,课内外的古诗朗读了不少。但是针对三年级的年段特征,我必须涉及到诗意的理解。如何做到不着痕迹,使学生感悟诗意?我费尽了心思,范读,看图,激发各种形式的读……可是快到下课,除了查了课外书的学生,其余学生几乎不会开口,我只有将诗意逐句讲给他们听,不一会,全班大部分学生都会了。唉!不知道这是我的悲哀,还是新教法重感悟的悲哀。

  在用两节课使学生理解了诗意,多种形式的朗读古诗后,我决定加上第三课时,这节课我重点在两首诗的比较。相同在什么地方?学生说,相同都是诗人看见眼前的景写的诗,都是写秋天的诗,都写了火红的枫叶。那有什么不同?学生说,不同在观景的.地方不同。时间也不同。心情也不一样。在学生了解诗的感情色彩的不同后,我着力加强了朗读对比,请两个学生,请一个读出高兴的语气,一个读出忧愁的语气来分读这两首古诗。

  读后点评,说说哪读得好。学生在评价中获得了朗读的技巧,喜的情绪要读得“节奏快点,声音向上点”。忧愁的情绪,要读得“节奏慢点,声音低沉。”学生最后再读这两首诗时,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篇11

  【知识塔】

  写字接力赛开始了,咱们快参加吧!

  我和同桌比,_________先夺到红旗。

  【聪明屋】

  一、看看我是谁

  二、填上表现颜色的词,并涂上相应的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益智园】

  我知道:

  《望庐山瀑布》诗中写瀑布从高处落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的《绝句》中,写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虽然诗中写了雪,但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可以看出这是首写__________天的诗。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篇12

  【教学学科】小学语文第四册。

  【教学内容】17、古诗两首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新字,书写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受到美好的情感熏陶。

  了解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能说出诗歌大意。

  【总课时目标】

  1、会认“庐、瀑、炉”等9个生字,会写“吴、含、窗”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分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会认《望庐山瀑布》中的生字,会写这首诗中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到诗人笔下的瀑布雄伟壮观,生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1、会认《绝句》中的生字,会写这首诗中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能说出诗歌大意。

  3、体会到诗人描写的景色的美丽,感受到作者的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教师引导活动:

  1、说到古代大诗人,你会想到谁?

  2、想学习他们的诗歌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位大诗人的诗歌。

  3、通过查找资料,你知道了哪些关于李白、杜甫的情况?

  4、我们今天要学习哪两首诗呢?谁能把诗的题目读出来?

  学生学习活动:

  1、说说自己知道的古代大诗人的名字。

  2、产生学习愿望,齐读课题,知道作者是李白和杜甫。

  3、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李白、杜甫的情况。

  4、个别读诗题,认识“庐、瀑”二字。 

  二、自读第一首诗

  教师引导活动:

  1、你想怎样来学习古诗?根据学生回答点拨。

  2、自由地、轻声地读一读,把古诗读通顺,看谁读得正确。

  3、能弄懂这首诗的意思吗?把不懂的地方注上符号。

  4、在学习中,你有了哪些收获,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告诉你的同桌吧。

  学生学习活动:

  1、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目的:读准字音、看插图、了解诗歌意思、朗读吟诵、表达感情。

  2、自由轻声读,认识古诗中的新字,把古诗读通顺。

  3、边读边想诗意,标注不懂的地方。

  4、同桌交流。

  三、读诗歌、识生字、正音

  教师引导活动:

  1、出示生字卡片:

  认识这些生字了吗?

  2、谁能大声地朗读这首诗?

  学生学习活动:

  1、个别读生字,齐读。

  2、个别大声读诗歌。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纠错。

  四、朗读、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引导活动:

  1、出示图画: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你读懂了诗歌的哪些词句呢?组织交流,对错误的理解引导纠正。

  3、哪些地方需要老师或同学帮助你理解?适时点拨指导。

  4、你觉得庐山的瀑布怎么样?为什么?

  5、想象自己就是诗仙李白,此时站在庐山瀑布前,看到这壮丽的景象,会怎样吟诵这首抒发自己感情的诗歌呢?

  6、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

  学生学习活动:

  1、用自己的话说图意,描述瀑布的高大雄伟,想象诗人的心情。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自己的感受。

  3、主动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抓住诗中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并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5、想象,并反复吟诵,体会感情。

  6、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原因,感受诗歌中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赛读

  教师引导活动:

  1、哪些同学认为自己朗读得很棒,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

  2、我们来进行小组朗读比赛好吗?

  3、会背诵这首诗歌了吗?

  学生学习活动:

  1、朗读,听读,评价,进一步体会情感。

  2、小组内朗读比赛,选出最好的一个学生朗诵。

  3、个别学生背诵,评价与鼓励。

  六、拓展

  教师引导活动:

  1、看到这样壮美的景色,你想怎样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

  2、配乐朗读。

  学生学习活动:

  1、交流自己的想法。

  2、交流自己喜欢的音乐。听音乐,配乐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教师引导活动:

  1、谁能背出《望庐山瀑布》?

  2、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

  学生学习活动:

  1、个别背,集体背。

  2、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二、自读

  教师引导活动:

  1、你打算怎样学习《绝句》这首诗呢?

  根据反馈进行方法选择指导。

  2、巡视自读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学习活动:

  1、说说自己的打算和安排。

  2、自读:

  认识生字、读通句子、想想诗歌讲了什么,画出不懂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读诗歌、识生字

  教师引导活动:

  1、出示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导交流识字办法。

  2、谁想把诗歌读一读?

  学生学习活动:

  1、个别认读生字。说说自己认识生字的好办法。

  2、个别读诗歌,其他同学听读、正音。 

  四、交流、感悟、朗读

  教师引导活动:

  1、出示图画:

  “图画中有些什么?它们是什么样的?”

  2、你看出诗歌中写了哪些景物了吗?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反馈了解学生理解情况。

  3、还有哪些地方你不明白呢?适时点拨。出示图画帮助理解:图中画了诗歌中的哪些景物?

  4、你喜欢这首诗中的什么景物?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的意思。

  5、在这么美丽的景色中,你看出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6、谁能用朗读表达诗人的愉快心情?想怎样读?

  7、你希望在什么样的音乐声中读诗歌?比一比,谁读得好?

  学生学习活动:

  1、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

  2、交流自己对诗歌中语句的理解。

  3、交流,理解,大致懂得“窗含”、“门泊”的意思。

  4、说话:

  喜欢哪些景物,同时了解诗意。

  5、交流,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7、配乐读诗歌,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背诵

  教师引导活动:

  1、谁会背诵了?怎样背得又快又好的?

  2、在学习诗歌中,你还有什么别的发现?引导发现诗句上下联相对。

  3、还想背诵诗歌吗?注意两两相对的词语。

  学生学习活动:

  1、个别背,交流背诵经验:熟读成诵、理解背诵等。

  2、自由交流观察所得,肯定同学的发现。

  3、描一描,体会、交流自己的写字经验。

  六、教学效果测评

  教师引导活动:

  1、仔细观察这几组字,能告诉大家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吗?

  2、同桌互相背一背,讲一讲诗歌,评一评,谁学得好,谁的进步大。

  3、课外学习的诗歌会背了吗?背给同桌听听。

  学生学习活动:

  1、比一比,再组词:

  今 令 绝 含 岭 决 柳 银 炉 迎 跟 护

  2、同桌互背诗歌,并表扬能讲出诗歌意思的小朋友。

  3、给大家背一首自己学的诗歌。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篇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象),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板书:池上)齐读。

  教学过程

  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

  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再次自由读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结合前后句和文中插图,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剧含义。

  一、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读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生: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2)小娃如何偷采?

  生: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样子。

  (4)你最欣赏前两行中的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

  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配乐朗读这两行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生默读,读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

  (3)抓住“不解”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

  (4)指导读出情趣。

  二、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读、唱、演都可)

  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荷塘、荷叶的诗句?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两首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一、理解课题。

  分别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1、配乐范读。边听边想画面。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重点读准:稚子、垂纶、借问。

  三、读课文,悟道理。

  师:小孩正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甲:这么大声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乙: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捉不到鱼了。

  生丙:我应该打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生丁:(做摆手动作)不要惊了我的鱼。

  生戊:(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

  师:你认为文中的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己:那个小孩做的是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告诉他,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了。

  生庚:我也这样认为,他这样做,既帮助了人,又没吓跑鱼。

  师:是呀,大家说的对,这个小孩聪明又有礼貌。他陶醉在垂钓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你们也原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四、指导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两首

  稚子  垂纶

  小儿垂钓           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  借问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篇14

  解读文本:

  苏教版国标本五下第一单元第四课是两首古诗,分别是:《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

  《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游园不值》是对盛春的描写,此时正值春意盎然,要体会这首诗中描绘的春色,要抓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进行想象。

  《宿新市徐公店》是对暮春的描写,给读者呈现的是一派田园风光,有满眼的黄,那是金灿灿的油菜花;有清新淡雅的绿,那是繁花褪去之后嫩叶的酝酿;有稀疏的篱笆;有弯弯曲曲,一直伸向远方的羊肠小路;有在油菜花丛中捕蝶的欢乐儿童;有翩翩飞舞的蝴蝶。

  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两首诗作个对比,让学生感受虽都是描写春天,但却是两种景致。如果说《游》是浓妆艳抹的春天,那么《宿》则是纯净疏淡的春天。《游》带给人的是视觉冲击,《宿》则让人细细品味。《游》对春的描绘未着一字,但其文字背后涌动的是春意盎然。《宿》则是简单的勾勒,是一幅田园风光的山水画。如果《游》的春意盎然是人工的雕琢,那么《宿》则完全是大自然的写真。欣赏《游》时,我们是啧啧赞叹。欣赏《宿》时,我们可以安静地坐在那儿远观。《游》是春景图,《宿》不仅有春色,更重要的是有儿童的加入,儿童天真活泼好奇,他们有时小心翼翼地走到蝴蝶旁;有时见蝴蝶飞走了,又急着追赶;有时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因为是金黄色的菜花,金黄色的蝴蝶,眼前一片金黄色,急得他们抓耳挠腮,心想:去哪儿了吗?蝴蝶呢?怎么不见了?远处见蝴蝶又飞出来,急忙兴奋得去追赶,还招呼着同伴:“快看,在那儿呢!”接下来大家一齐去了。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在描写春天的古诗中,你最喜欢哪首呢?为什么?

  二、揭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请同学告诉我它们的题目。并板:游园不值    宿新市徐公店

  2、释题。

  三、初读感知

  1、古诗都具有一定的音乐美,因此读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要把握诗的节奏。下面请同学们边读边划出诗的节奏。并给出标节奏的记号。

  2、请生朗读,要做到字音准确,节奏准确。

  3、这两古诗你已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读完这两首诗,请分别用一句话来说说,你见到了怎样的春天?

  四、精读感悟

  1、虽然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了春天的景色,那么它们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春色呢?请再读读这两首诗,并结合书中的插图来谈谈。

  2、生读诗。

  3、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师的引导主要依据“文本解读”)

  五、朗读升华,品味古诗。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开学以来上得最轻松的一篇课文。我以为轻松是来自以下原因:

  首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对文本解读的透彻,那么必定为上好课打下基础。对于这篇课文,我写下了解读,这对于调控课堂,引导学生起到了很大帮助。我想上课之前若能坚持写下解读,上课之中的困惑必定能减少许多。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发挥,这种发挥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有时学生不是体会不出,更过的时候是懒得表现。这种懒一是心理原因,怕出错;二是思维懒惰,怕思考,只想听老师,其他同学讲;三是思维混乱,这种混乱不是糊涂,而是“愤悱”状态,不激发就消失了,激发就能使思维清晰。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篇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会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进入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初读释义,感受韵律之美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指名背一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板书:3、古诗两首)

  2、出示《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从题目看,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里的景色?(洞庭湖的景色,峨眉山的月亮。)读读题目,说说题目的意思。(提醒学生注意:峨眉山月/歌  的节奏,歌是一种文体,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设计意图】从孩子熟悉的古诗入手,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知道这两首古诗都是写秋夜景色的,但是所写地方不同。

  3、初读《望洞庭》,读出韵律美。

  (1)出示插图,指导看图。同学们见过洞庭湖吗?让我们来看看美丽的洞庭湖。师指图介绍,这就是洞庭湖,它地处湖南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湖中有一小岛便是君山,它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此时,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正站在岳阳楼上欣赏着月色下的洞庭湖,他看到了什么美景?(引导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2)刘禹锡把他看到的美景写成了这首《望洞庭》,师配乐范读古诗。

  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指名读,纠正读音,提醒学生注意“和”与“磨”的读音。

  分析生字“螺”的音、形、义。螺可组什么词?(田螺、螺蛳等),田螺是什么颜色?(因此文中说“青螺”。)

  古诗的朗读跟一般的文章不一样,要读出古诗的节奏,谁来读出古诗的节奏?指名读,出示: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生自由练读,读出古诗的节奏。指名读,指导读出节奏,同桌互读。

  (3)自学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借助工具书或联系诗句,弄懂诗中关键词语的意思,然后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检查自学情况,说说你弄懂了哪些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两相和: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

  镜未磨:未打磨的铜镜。(师可适时讲解,铜镜是古代用铜这种金属做的镜子,必须经过打磨,光可鉴人方可照人,未经打磨的铜镜是照不清楚的。)

  遥望:远远望去。

  诗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4)一边看图,一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再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小组赛读,配乐齐读。

  小结学法,出示:

  ①看图读诗,图文结合。

  ②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③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④想象画面,读出韵味。

  4、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插图,指导看图。同学们猜猜,这图上的山是什么山?(峨眉山)峨眉山位于现在的四川省峨眉山市,在李白的故乡。李白25岁从故乡的峨眉山出发,经过平羌江、清溪、三峡、到达渝州,(在图上标示路线,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一路上,故乡的月亮一直如影随形地陪伴着他。

  (2)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指名读,纠正读音。注意“眉、溪、峡、君”四个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眉”写时不要少一竖,“溪”写时不要多加点。

  读出古诗的节奏。出示: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指名读,指导读出古诗的韵律。

  (3)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说。

  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可看图理解。)

  发:出发。

  君: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下:从上游往下游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4)一边看图,一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再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男女生赛读,配乐齐读。

  5、背诵两首古诗。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就是要读通句子,理解诗意,为后面进入古诗的意境做好铺垫。在初读时,我通过图文结合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声读等多种读书形式,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发挥自主性,通过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应该具备这个能力了。此外,我还特别强调要读出古诗的韵律。

  二、再读悟情,感受意境之美

  1、读读《望洞庭》这首诗,里面有两个比喻句,能找出来吗?

  (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两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出示填空:把       比作        。

  (把平静的湖面比作未打磨的铜镜,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你们看这样比喻恰当吗?(引导学生比较:未打磨的铜镜看上去模模糊糊,朦朦胧胧,而作者站在远处的岳阳楼上看到的月色下的洞庭湖也同样是烟波浩渺,隐隐约约。月光照耀下的平静的湖面,映射出银白色的光,远看就像一个白银盘,而椭圆形的君山,在月色下泛着青色,也正像一颗青螺。)

  2、秋天的一个夜晚,一轮圆月高高地挂在天上,洁白的月光洒满洞庭湖上,清澈的湖水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是那么的宁静。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夜晚,刘禹锡登高远望,他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呢?假设你就是刘禹锡想象一下。出示插图,播放音乐,让学生进入意境。

  看到什么画面了?能把它写下来吗?学生练习写话。

  3、读读《峨眉山月歌》,看看这首诗用到了几个地名?(5个)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王麟洲评价说,这是“古今目为绝唱”。青年李白初次离开家乡四川,五个地名告诉我们,他从家乡的哪里出发?(峨眉山)到达哪里?(渝州)途经——(平羌、清溪、三峡),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这漫漫旅途,一路上多亏这峨眉山月的陪伴,这月就代表了什么?(故乡和故乡的友人)初次离家,心中难免对故乡,对故乡的友人产生依恋,李白也不例外。这首诗就是李白借月抒情,抒发了什么感情?(对家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老师这里还有一首写“峨眉山月”的诗,请同学们读一读,感受一下。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重在体验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这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难点。体会《望洞庭》的意境,我是通过画面、音乐、想象,引领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去欣赏这幅美景,然后通过写话来体会诗的意境。体会《峨眉山月歌》的意境,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月亮就代表了诗人对家乡和友人的思念,诗人是借景抒情,然后通过另一首“峨眉山月歌”加深学生对这种情感的理解,从而体会诗的意境。

  三、三读品味,感受明月之美

  李白很多诗都会提到月亮,明月经过诗人的反复歌咏,展现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它被赋予了特别的生命和感情。你还知道哪些?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朗月行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双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品读,欣赏。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设计既是对课内知识的一个补充,也是对古诗的一个归类训练。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篇16

  作者:宗阳春    发表时间:2004-4-29    阅读次数:219 

  一.教学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 字词。

  空山  但  人语   返景   深林   复照    朝  辞   白帝   轻舟   万重山

  2. 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3. 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