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契合伴侣 点赞 分享
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通用12篇)

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唤起情感 

  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是快乐的我们可以在田野自由自在的放风筝。你能介绍你是怎么放的吗?风筝飞得高吗?玩的开心吗?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风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边读边想课文围绕风筝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三、读中感悟

  1.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2)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2)练习朗读。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2.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3、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三) 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2、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请读读5、6、7、8自然段。

  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4、展开想象:他们在水磨坊找到幸福鸟了吗? 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

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片、舱”等9个生字。学会“得、扯”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中的“风筝”象征着小朋友们各自的理想。

  4、说出自己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感悟“手里的线越放越长,风筝也带着我们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

  2、生小组交流讨论。

  3、反馈。

  4、师:有一群小朋友和你们一样喜欢,你们想看看他们都放了那些风筝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读几遍。

  2、与同桌一起读,正音;

  3、指名朗读课文,做出评价(生生互评);

  4、齐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找出小朋友们放了哪些风筝(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

  3、各小组反馈交流结果。(从哪儿读到的)

  四、课后思考

  小朋友们各自放的风筝为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一、 深入理解课文

  1、分小组逐段读文,边读边思考:小朋友们各自放的风筝为什么不同?

  2、反馈。(读出文中的相关句子。)

  3、小组合作制作表格:谁放了什么风筝,理想是什么?

  4、班内交流。

  一点通教学网

  二、表演读

  各小组编排朗诵,比赛

  三、交流

  你想为自己扎一个什么样的风筝?为什么?

  四、学写生字

  识字跟读、识字交流、书写临摹,适时评价。

  板书:

  2、风筝

  姓名

  风筝

  理想

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憧、憬、歇”等4个生字,会写“筝、拔、蝴”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知道课文围绕“风筝”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白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具体的。能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把一件事写具体完整。

  4.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感悟“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明白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具体的。尝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

  课件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风筝 蝴蝶 拔几根 幸福 托着 垂头丧气 半圈

  树梢 歇一歇 千呼万唤 踪影 磨坊

  (课件出示6)教师集体订正。

  2.回忆作者放风筝时的情景,简略说一说过程。这节课让我们细细体会其中的快乐。(板书:风筝)

  二、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圈出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课件出示7)“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课件出示8)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板书:幸福鸟)

  指导朗读: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课件出示9)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课件出示10)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板书:兴奋、激动、自豪)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课件出示11)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课件出示12)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4.学习第4自然段

  (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2)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课件出示13)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板书:找风筝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4)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5.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板书:垂头丧气)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板书:继续)

  (4)想象写话

  ɑ找到了吗?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b全班交流

  c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们把你刚刚说的内容写在纸上。(提醒写字姿势)

  d全班交流。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小组交流(课件出示14)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16.风筝

  教学反思:

  1.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也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想一想孩子们做风筝时会是怎样的心情?”“激动的、高兴的、兴奋的”“那就请你读出小伙伴做风筝时的激动。”

  2.不足之处是千呼万唤:千和万是虚数,不是真正了呼喊了一千遍和一万遍,这一点应该渗透给学生。

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篇4

  活动一:放飞风筝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风筝的兴趣。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

  法,培养他们喜欢提问、积极应答的良好

  习惯。

  二、活动缝备:

  录制好的儿歌《放风筝》,风筝一个。

  三、活动过程:

  1.教师用变魔术或猜谜语的方式引出风筝,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

  2.出示风筝,让幼儿互相传着看一看,引导幼儿观察,初步了解风筝的外观结构。

  3.小朋友们自由讨论,说一说自己所见到的风筝是什么样的,谈一谈自己在生活中有关风筝的生活经验。

  .4.“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有关风筝的儿歌呢,可好听了。”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和幼儿共同欣赏儿歌《放风筝》。

  5.幼儿可边学儿歌边表演儿歌中表现的情节,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演,并请几个有自己的创造性动作的幼儿上来表演。

  6.布置任务:回家后,请小朋友们一起搜集各式各样的风筝,将它带到幼儿园,大家一起欣赏。

  活动二:放飞风筝

  一、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喜欢与同伴分享快乐。

  2.认识风筝各部分的名称,了解风筝的结构特点。

  3.引导幼儿发现风筝飞行的条件。

  二、活动准备:

  幼儿搜集的各式各样的风筝、线轴、网上下载的风筝图片等。

  三、活动过程;

  1.今天小朋友们都带来了自己的风筝,请介绍一下你的风筝是什么样的(名称、形状、颜色等)。

  2.你还看见过什么样的风筝?

  3.带领幼儿到户外去放风筝。老师示范放飞过程,请幼儿自己尝试着放飞。(幼儿分小组学习放飞风筝,三位老师分组指导。)

  4.回班后与幼儿一起总结:风筝怎样才能飞起来,}引导幼儿讨论风筝放飞的条件。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发言。

  (引导幼儿说出要有风、要逆看风飞才能飞起来。)

  活动三:设计风筝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绘画等操作活动中感知风筝的结构特征。

  2.激发幼儿创作风筝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实物风筝,画笔,纸。

  2.教师事先录制“风筝专集”供幼儿欣赏(教师利用摄像机提前录制)。

  3.事先学习一首有关风筝的儿歌。

  三、活动过程:

  1.欣赏“风筝专集”,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2.提问幼儿:录像中出现了什么风筝,7(蝴蝶风筝、飞机风筝、蜜蜂风筝、鲤鱼风筝、机器猫风筝、老鹰风筝等。)

  3.如果是一名小小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风筝?(奥特曼风筝、小花风筝、小鸡风筝、黑描警长风筝、小人风筝……等等。)

  4.现在就请小朋友当一个小小设计

  师,用你手中的画笔,设计出与众不同的风筝。看看谁的风筝最漂亮,谁的风筝最有特点。

  5.幼儿自由创作,教师引导幼儿画风筝。

  6.将幼儿的作品放在事先布置好的“天空”中,同时引导幼儿自评和互评。

  7.幼儿边欣赏“天空”中的风筝,边唱有关风筝的歌曲。

  8、请幼儿和家长共同搜集可以制作风筝的材料,下次活动时拿来。

  活动四:制作风筝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讨论和探索,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富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小肌肉的协调性。

  二、活动准备:

  幼儿和家长共同搜集的制作风筝的材料,包括线、线轴、各种纸张、塑料管、竹坯、胶水、剪刀、小棍等。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在感知风筝的基础上,利用从家中带来的材料动手制作风筝。

  2.放飞试验。让幼儿带上自己制作的风筝到户外去放风筝。有的幼儿的风筝能够飞起来,有的幼儿的风筝飞不起来,为什么?引导幼儿感知风筝飞行的条件。

  3.再次利用废旧物品制作风筝。要求:每个幼儿的风筝要体现与众不同之处,要有自己的个性。制作过程能够体现幼儿之间的合作、互助、交流,共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争取让所有的风筝都能飞起来。

  4.再次放飞试验,让幼儿感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五:飞吧,风筝!

  一、活动目标:

  1.在共同放风筝的过程中,密切家匠关系,加深亲子感情。

  2.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活动准备;

  幼儿自己制作的风筝,照相机,摄像机。

  三、活动过程:

  1.幼儿、家长和教师一起放飞孩子们自己制作的风筝。在路上要求家长引导孩子们说一说路上的风景以及所见所闻,感受春天的气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体验生活的无限美好。

  2.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拴风筝,一起放飞风筝,一起玩耍,一起游戏,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孩子们体验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

  3.讨论:孩子们,你们玩得开心吗,为什么,

  4.让父亲和母亲说一句话,表达对孩子的爱!让孩子们感受到家长的爱。

  5.最后,每个家庭摆一个造型,用摄像机摄下来,用照相机照下来,留下美好的回忆。

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③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

  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3)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如合作表演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情感,采取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表演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再启发提问。)[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因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生共读。(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

  (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板书)

  (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问题卡片。)

  (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下节课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

  (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对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究。

  师生与作品对话:

  (1)师范读1、2自然段,生思考[问题情境一]:

  1、“我”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

  [讨论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指名朗读课文(3-4段),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板书]“我”:嫌恶小兄弟: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天真、活泼、聪明。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讨论明确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3)自由朗读第5-11段。思考[问题情境三]: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

  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悟。)

  [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呢?

  (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

  [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4)[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适当提示背景资料。)

  [讨论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体验反思,合作表演。

  学生与作者对话:

  (1)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找同桌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我”和小兄弟。

  (2)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通过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

  (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

  师生与作者对话:

  (1)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

  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

  (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4)主题探究提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四)课堂总结,提出希望。

  教师与学生对话:

  (1)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说明“我”对弟弟的自省。(板书)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弟弟和“我”的亲情。(板书)

  (2)教师总结:《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与本文对比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课后练笔。文中小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弟弟似乎全然忘却了,毫无怨恨。那么,如果弟弟没有忘,请你想象一下当哥哥有此行为后,弟弟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

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篇6

  创意说明:

  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

  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一、导入  新课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

  三、研读“悲哀”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个别表演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思维延展

  1、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2、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进入文本  与人对话

  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

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小风筝上蓝天》是一首2/4拍的歌曲。这首歌曲节奏简单,曲调欢快柔和,旋律优美,富有童趣,表现了小风筝飞翔在蓝天上的快乐心情。中班幼儿对旋律的感知能力逐步提高,对音准的把握能力和对歌曲节奏的表现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本活动中通过理解歌词内容、学唱歌曲、表演歌曲等环节,引导幼儿感受小风筝上蓝天的快乐心情。

  活动目标

  1.学习演唱歌曲,唱准附点音符。

  2.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尝试用声音、动作表现小风筝上蓝天的样子。

  3.感受小风筝在蓝天上的快乐心情。

  活动准备

  1.小风筝的头饰。

  2.音乐、课件、视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初步了解风筝起飞降落的有关常识。

  “有一种东西像鸟儿一样能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一根小线轻轻牵着它,是什么?”

  二、教师演唱歌曲,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歌词内容。

  1.教师演唱歌曲前两句,提问:小风筝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说它真灵巧?它是怎样飞上蓝天的?

  帮助幼儿梳理歌词:小风筝,真灵巧,真呀真灵巧。乘着风儿飞得高,飞呀飞得高。

  2.引导幼儿讨论:小风筝在蓝天上会遇见谁?它会怎么做呢?

  3.教师演唱歌曲后两句,帮助幼儿梳理歌词:先跟白云拉拉手,再跟太阳问声好。

  三、播放课件,引导幼儿学唱歌曲,尝试用声音、动作表现小风筝上蓝天的快乐心情。

  1.播放课件,教师和幼儿一起演唱歌曲,引导幼儿唱准附点音附。小风筝和白云拉手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拐个弯再拉手,重点唱准浮点音符。

  2.引导幼儿用轻巧、欢快的声音和动作表现歌曲的情绪。

  小风筝在蓝天上飞的心情怎样?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演唱?它是怎样跟白云和太阳打招呼的?它会做什么动作?

  四、幼儿听音乐进行表演,尝试用身体基本动作表现小风筝快乐的样子。

  重点指导:声音和动作要轻巧、欢快,这样风筝才会飞得高,飞得快乐。

  五、创编歌曲表演,进一步体验小风筝的快乐心情。小风筝在蓝天上还会遇见谁?它会怎么做呢?

  附:小风筝上蓝天

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生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究本文的深刻寓意,得到丰富的启迪。

  3、有效训练学生的想象、表达、表演等能力,唤醒学生的发现意识。

  4、渗透必要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寓意,得到启迪。

  2、难点:训练各种能力,引导学生“换一种眼光看世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画蛇添足》等多幅图画,让学生看图猜成语,然后归纳寓言的特点。再结合学生的表现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例如:本来老师上课前还担心……现在看来,完全是杞人忧天了。)

  二、检查预习效果

  1、简介《列子》

  2、正音、释词。

  三、师生合作,理解文章

  活动一:读——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美读——分角色读

  (2)小组合作翻译——学生质疑——师生解惑

  活动二:想——大胆发现

  (1)杞人所忧何事?结果如何?(2)“晓之者”是如何解惑的?对此你想做出怎样的评价?(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同学们还获得什么启示?(学生上台板书)

  活动三:辩——换种眼光看世界

  甲方:“杞人忧天”,庸人自扰

  乙方:我愿意给“杞人”点赞

  活动四:演——展示才华

  (1)读文本,看插图,自由想象、创造。(2)学生上台表演。

  四、教师巧妙地将板书生成图案,启发学生想象后小结。

  五、布置作业:版课本剧;积累有趣的神话故事。

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篇9

  《风筝》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

  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作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4.学法指导: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③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教学用具: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教学思路:

  1、整体设计思想:按照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

  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

  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

  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作者回忆自己和弟弟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

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篇10

  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丫杈(    )  2.瑟缩(    )  3.什物(    )  4.虐杀(    )

  二、根据上下文理解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

  伶仃:                 憔悴:

  2.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苦心孤诣:

  三、阅读理解。

  (一)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________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    )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    )在地下,(    )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根据课文,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动词。

  a.拉  b.抓  c.掷  d.扔  e.踩  f.踏

  2.结合上下文,在文中划横线处填上一个适当的成语,并解释。

  3.画出关于小兄弟的动作描写,并分析其中一处的作用。

  4.画出在“我”发现小兄弟做风筝后的心理描写,并思考为什么“我”对小兄弟做风筝那么生气?

  (二)

  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是十五岁的少年了,是个初三学生。他给我从美国带回的礼物是一盒矿石标本,里面有二十多块可爱的小石头,闪着各种异样的光彩,每一块都有学名,还有简单的说明。

  我奇怪地发现,此时此刻的父亲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大人,采取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大人对大人的平等态度。他见到我,不再叫“小乙”,而称呼“舒乙”,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样。他的手很软,很秀气,手掌很红,握着他伸过来的手,我的心充满了惊奇,顿时感到自己长大了,不再是他的小小的“傻小子”了。高中毕业后,我通过了留学苏联的考试,父亲很高兴。五年里,他三次到苏联去开会,都专程到列宁格勒去看我。他没有给我写过信,但是常常得意地对朋友们说:儿子是学理工的,学的是由木头里炼酒精!

  虽然父亲诚心诚意地把我当成大人和朋友对待,还常常和我讨论一些严肃的问题,我反而常常强烈地感到,在他的内心里我还是他的小孩子。有一次,我要去东北出差,临行前向他告别,他很关切地问车票带了吗,我说带好了,他说:“拿给我瞧瞧!”直到我由口袋中掏出车票,他才放心了。接着又问:“你带了几根皮带?”我说:“一根。”他说:“不成,要两根!”干嘛要两根?他说:“万一那根断了呢,非抓瞎不可!来,把我这根也拿上。”父亲的这两个问题,让我笑了一路……

  直到前几年,我才从他的文章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教育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生前他并没有对我们直接说过,可是他做了,全做了,做得很漂亮。我终于懂得了他的爱的价值。

  父亲死后,我一个人曾在太平湖畔陪伴他度过了一个漆黑的夜晚。我摸了他的脸,拉了他的手,把泪洒在他满是伤痕的身上,我把人间的一点热气当作爱回报给他。

  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

  1.“直到前几年,我才从他的文章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教育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独特的见解”。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终于懂得了他的爱的价值”?

  3.谈谈你对“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1.chà  2.sè  3.shí  4.nuè

  二、1.伶仃:孤独;没有依*。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指风筝数量少。

  憔悴: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指风筝色彩黯淡。

  2.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三、(一)1.b c f  2.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3.动作描写:(1)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这里分号前的句子虽只寥寥数笔,却已写出了小兄弟制作风筝的专心和投入,和前文的“然而最喜欢风筝”相呼应。分号后的句子,“惊惶”、“失了色”、“瑟缩”等词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小兄弟被“我”发现后的慌张和恐惧。  (2)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这里“绝望”一词与前句中“我”的“傲然”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写出了小兄弟心爱的风筝被“我”毁坏后的难受和痛苦。一个“站”字则突出了他在“我”离去后一个人面对空寂小屋时的心痛和无奈。  4.心理描写: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作为兄长的“我”,受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毒害,以管理者自居,以自己的喜好左右小兄弟的喜好,不允许他去接近和制作本属儿童天性喜爱的玩具——风筝。这种专横的态度在那个时代是具有相当代表性的。  (二)1.①从美国给儿子带矿石标本。  ②称我为“舒乙”,伸手和我握手,彼此以朋友相待。③利用去苏联开会,三次看望我。④在生活细节上关心我。  2.①握着他伸过来的手,我的心充满惊异,顿时感到自己长大了,不再是他的小小的“傻小子”了。  ②虽然父亲把我当成大人、朋友,还常常和我讨论一些严肃的问题,我反而常常强烈地感到,在他内心里我还是他的小孩子。3.“悲伤”是因为父亲惨死在文革中;“幸运”是为自己有这样的好父亲而自豪。他独特的爱已使自己有了独立生存发展的能力,终身受益。

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篇11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叙事性散文,是第一单元,第一篇鲁迅文章。既表现手足亲情又意蕴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文章讲述了“我”因为看到风筝,引起对儿时虐杀自己小兄弟的风筝梦的回忆和深深的自责,展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整体感知和理解能力;但获取知识的方式多以图片、声音等具体形象为主,较少接触意蕴深厚的文章,对抽象的文字有陌生和排斥心理;字面理解文意,泛泛感知思想情感;难以抓住要点来准确体会、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理解文中“精神虐杀” 指什么;

  难点:体会、理解作者悲哀之情和全文浓浓的手足亲情。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叙事中的描写语句,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学习迅速抓住文章要点的方法,通过讨论赏析,理解“精伸虐杀”实质。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亲情,学习作者严于自省的高尚品德。

  二、说教法

  1、理论依据:

  《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问题带动阅读学习”。

  2、教学方法:

  实践法:亲身体验体会到文章意图。

  提问法:本课教学主要方法,通过连环问题促使学生阅读文本,理解主题。

  诵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勾画法:通过重要句词来落实重点,理解文意

  讨论法:培养合作精神及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风筝图片,学生放风筝录像,计算机技术支持。

  三、说学法

  依据以上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安排,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资料,通过实践参与培养学生自学和动手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启发、讨论、探究来赏析、理解叙事散文。问题法,提示法穿插使用。让学生学过本文,不仅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还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逐渐形成主动阅读文字、理解文意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配乐展图,引出课文)

  上网收集作者资料

  (二)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疏通生字积累词汇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全文围绕风筝回忆了什么事?你有何感受?)

  (三)品读赏析 “我”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指哪件事?具体说说。(诵读,表演)

  (四)讨论探究 “我”当时为什么要那么做?现在的心情是怎样?划出关键词。(引导,讨论)

  (五)拓展实践 展示古诗《村居》,进一步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播放学生放风筝录像,写一段放风筝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上面印着大大的精神虐杀,一方面是我不许小弟放风筝,一方面是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而这其中又承载着浓浓的手足亲情。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上学期参加市“多媒体与信息技术整合”比赛时的参赛课文。在上课时,我把语文从单一枯燥的文字解说种释放出来,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愿意主动去阅读文本,动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文段有很多写得非常优美。这是能获得二等奖的原因。

  而之所以没拿到一等奖,最主要还是对使用新教法比如“网上搜索”“论坛上发表文段”没能作充分的课堂预计,导致课堂有些暂时性的混乱。而且对教案不够烂熟于心,提问有时不够有针对性,被外界干扰后显得不够流畅。因此,充分备好每一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熟悉教案时我今后在教学中要更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设计理念】

  1、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说,爱说,想说。

  2、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多元化。

  3、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方法】

  搜集资料、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课前进行一次放风筝比赛。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3、幻灯片:

  ⑴ 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

  ⑵ 课文中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⑶ 古诗《村居》、《纸鸢》、《风鸢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分解目标〗

  1、联系生活,抓住动作和心情说出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情境再现

  1、回忆放风筝的情景:

  同学们,上星期我们举行了一次放风筝比赛,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放的?其中还发生了哪些有趣或难忘的事情?(重点引导他们说动作和当时的心情。)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并予以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当时的心情,为学习课文、体会情感奠定基础。

  2、导入学习: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感受与我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长总结概括板书: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来归纳概括。)

  三、朗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思考:

  你认为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

  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4、联系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说说哪些部分的情景感受和你最相似,并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⑴ 指名读。

  ⑵ 说说自己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的。

  ⑶ 学生评价,教师小结。

  ⑷ 有相同经历感受的同学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再回到课文,他们有朗读的欲望,乐于表现自己。

  四、课堂练习

  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第二课时

  〖课时分解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朗读课文,体会心情的变化。

  2、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课文,体会心情的变化

  1、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⑴ 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女同学倾听,比比谁更认真。

  ⑵ 通过朗读和倾听,你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⑶ 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① “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谁能用“憧憬”说一句话。

  ② “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用换词法“仍然”,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③ 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⑷ 感情朗读,假设你就是课文中的孩子。

  (指导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

  指名读,挑战读,再指名读,齐读。

  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

  2、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⑴ 轻声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⑵ 哪些词语体现了放风筝的动作?(托、牵、跑、叫。)

  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我们当时的心情?

  ⑶ 出示重点句: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 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板书:拼命。)

  ② 想象一下当时我们会喊些什么?

  ③ 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

  指名读,挑战读,再指名读,齐读。

  3、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⑴ 自由朗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找风筝的心情。

  ⑵ 学生分别找出以下三句话,教师用幻灯片出示: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的坐在田埂上。

  ⑶ 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⑷ 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